我國如何對待新加坡
⑴ 談談新加坡與我國的關系吧!~~~
——新加坡早就聲稱,自己要當東南亞最後一個跟中國建交的國家,建交後仍然
跟台灣保持軍事合作關系。而且說到做到。
——李光耀、吳作棟在各種場合的講話都喋喋不休提到中國的增長是世界最大的
挑戰,將來亞洲的穩定取決於如何對待中國的崛起之類的話。李光耀更說過,作
為中國人的後代,他知道中國人的忍耐力很強,但同時知道中國人的爆發力也很
強,非常記仇。東亞、東南亞的國家在歷史上都得罪過中國。一旦中國強大,這
些國家必然遭到中國的猛烈報復,所以必須讓中國永遠成為二流國家。
——新加坡一直鼓吹美國是東南亞重要的平衡力量(平衡誰?)美軍撤出菲律賓
基地後,新加坡立刻提出美軍可以在新加坡補給,現在新加坡已經成為美軍在東
南亞的唯一立足點。
——中國首先提出和東盟合作。新加坡為平衡中國的力量,大力提倡印度-東盟
合作。本來印度在東南亞沒有立足之地,都是新加坡硬拉進來的。新加坡是東南
亞第一個和印度進行聯合軍事演習的國家。時間是2000年,當時印度還處在核試
驗後的短暫孤立時間。 印度核試後,東盟對印度進行核試驗不但不進行譴責,
反 而給予默許或支持。 這其中新加坡起了很大作用。印度外長核試後首先訪問
的東 盟國家就是新加坡。
——在中國和東盟建立自由貿易聯盟的過程中,新加坡總是在提醒東盟各國要團
結一致,要注意到自己和中國是競爭對手等等。
——中國人在新加坡受歧視的現象屢見不鮮。中國女運動員到新加坡旅遊時集體
遭到商店店主無緣無故的侮辱後,新加坡報刊輿論一反「顧客是上帝」、「顧客
永遠正確」的商家原則,大肆貶低、嘲諷中國人,為那個流氓店主辯護。
……
經歷了這次「非典」(SARS)災禍,中國其實應該感謝新加坡才對。因為第一,它幫助相當多的中國人搞清了一個基本問題:誰是中國的敵人,誰是中國的朋友 ;從而第二,補上了一堂國際關系基本常識課,從此明白跟人打交道時什麼是必須留神的,什麼是必須不當回事的,什麼是應該從反面理解的;第叄,幫助中國甩掉了一個大包袱,從此可以一心一意只為中國自己謀利益而無需再婆婆媽媽地瞻前顧後。
通過「非典」(SARS)災禍,中國人對新加坡至少可以得出叄條結論:一不是東西, 二不懷好意,叄不能客氣.
所有這些都是在這次「非典」(SARS)爆發之前發生的事,是許多中國人把新加坡當親戚朋友、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幫人渡過難關時發生的事。當中國遭受「非典」(SARS)災害之際,新加坡又做了些什麼?
——4月6日新加坡總理吳作棟響應美國華盛頓郵報「封殺中國」的號召,公然拒
絕訪問中國。《聯合早報》論壇得意洋洋地說「吳作棟的舉動得到東南亞國家的
贊揚和歡迎」。
——5月2日吳作棟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公開質疑中國治理SARS的能力,宣稱中國
會花掉2到3年的時間來治理SARS,在此期間,外資應該撤離中國,而不應該「把
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東盟防SARS峰會開始是有中國的,新加坡建議這是東盟自己的會議,沒必要
請別人。會後吳作棟得意洋洋宣揚說其他東盟國家領導人都看他的態度,是他帶
頭拒絕中國建議的,宛如自己是東南亞國家的英雄般。
⑵ 新加坡與中國的關系
從地理角度講:中國處於東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處於東南亞.位於中國的南邊,熱帶雨林的島國(馬來半島之上,加里曼丹島上)新加坡更處於一個黃金海峽*馬六甲*旁邊.馬來西亞面積比較大,經濟一般(反正比中國好).新加坡是獅子國,面積很小,靠轉口貿易發展成了一個相當發達的過家.
民族的形成要沖歷史來說,清朝後期,20世紀初.馬來亞相繼在被荷蘭,葡萄牙殖民後,被英國殖民,從中國販賣華人到兩國做勞工.從此有很多華人在兩國定居.1946年英國當局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新加坡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60年代的世界國家獨立浪潮中獨立了.三大民族是1:當地土著馬來人,2:華人,3印度人..
語言方面:
新加坡的國語為馬來語,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淡米爾語為官方語言..
這三個國家所佔的華人相當於一個台灣省,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亞。而他們也是中華民族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群人,三個國家的華人同屬一塊地方,同屬一種環境,絕大部分是源自中國的漢人,其次是一些滿族人或者中國的其它民族,最早來的華人可追溯到漢朝,其次是鄭和艦隊的七下西洋,而最近來的這批則是清末以及戰火紛飛的二戰時期,大躍進時期也來了不少,逐漸形成了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但他們卻過著不同的生活,有著不同的命運。他們都被伊斯蘭世界包圍著,但是號稱正統回教國家,被馬來民族鐵碗統治的馬來西亞與印度尼西亞卻對西方文化愛不惜手,真不能想像回教國家也會過聖誕節(基督教節),再做一下聖誕子夜彌撒簡直就是錦上添花,基回一家親!而馬來族的文字也是歐洲人留給他們的重要遺產,而不是中東的阿拉伯文字,所以很多中國人到這些國家旅遊的時候總會看到一些看不懂的「英文」。
一九六五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新加坡共和國,經過數十年的探索和發展得到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國家定立的各種系統也步入了正軌,每個人都在這個鋪好的軌道里行走。新加坡領導人好比一個快速運轉的馬達,而新加坡人就像掛在馬達的皮帶,形象一點的說就是抽新加坡人一鞭他才動一下,雖然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統治的國家,但國土小,小的只是中國一個小城市裡的一個區的面積。然而新加坡人因為某些原因選擇了英語作為自己的語言,老一輩的華人幾乎不懂的說漢語,更不懂的寫,年青一代有一小部份人曉得說,但不懂的寫。但是隨著中國的崛起,讓新加坡的精英階層大跌眼鏡。另外,新加坡領導人靈敏的嗅覺意識到了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以及緊迫性(但不知道有沒有民族情意結),為了讓新加坡盡快踏上懸磁浮中國列車的經濟艙,現在新國政府鼓勵國人積極學習漢語,奠定了沉睡已久的漢語種子在新加坡的重新萌芽,但是有一部份新加坡的「英文原教旨保守派」在作英勇頑強的最後抵抗,只可惜如此浩大的浪潮誰人可擋。
新加坡人總是跟我說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沒有辦法不以英語交流,我也很理解新加坡,但是華族與華族之間用華語交流也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難不成英國人與英國人之間用刀叉進食還要感到害羞?以前我記得新加坡有位叫陽陽好好(在這里稱您為陽先生)的網友跟我說過,因為父親在中國家鄉的時候是個獨子所以常常受人欺負,你本人也是獨子所以也被人欺負,既而陽先生對中國家鄉沒有多大好感,那麼我想請問陽先生,假設你在新加坡遭受搶劫,您是否會疼恨新加坡?你在人權美國遭受白人的調戲是否會敵視美國?然而您還跟我說過,父親告訴您即使在新加坡被馬來西亞停水的時候中國也會運水來新加坡,其實中國連印尼這樣的國家遭遇災難的時候,中國主席以及總理都用自己的專用飛機搭載救濟品送給當地的災民,更何況是兩國長期友好的新加坡。另外,中國很明白與新加坡的關系,新加坡有小偷中國不可能派公安去抓,這已不是純粹的干涉內政,而是等同把新加坡納入了中國的統治,希望你能明白!
英語是目前的世界性語言,不單止要學,更要把它學好,但是在掌握英語的同時更因該要保護好母語,胸懷母語才去放眼世界,母語乃民族之靈魂也,人與動物的分水嶺就是語言,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構成也是語言還加個文化加點五官。
相信新加坡政府現在最頭疼的問題是怎樣有效的推廣漢語,我的意見有以下幾點:
1、政府主導,全民配合,從娃娃抓起
以前怎樣把國人推向英語的聖殿,今天也以同樣的方法把國人拉到漢語的天堂,而且要添更多的油加更多的醋,娃娃是新加坡未來的棟 梁,從小就給娃娃灌輸漢語的知識,語文課必須以漢語教學,如果有需要,連其他種族也拉進來學習漢語。
2、積極宣傳中國先進的一面,從媒體做起
像新加坡的徵兵廣告那樣,向國人宣傳中國最cool的一面,即使沒這么cool也作到這么cool為止,特別是引進或者自創中華文化的卡通片,比如《三國志、花木蘭》之類的,讓小孩子在娛樂中於教學,增設豐富多採的華語節目,面向成年人,不管用什麼招式,即使是帶有一點色情成分的A節目也可以。
3、在家裡講漢語,從父母做起
華人的家庭就沒必要講英語了,偶爾夾兩句沒什麼所謂,影響孩子最深的莫過於自己的父母,父母都不講漢語叫孩子怎麼講。
4、多跟中港台等地展開文化節目
比如什麼大型歌唱會啊、選美啊、華語歌曲頒獎、邀請中國太空人以及返回艙訪問新國啊之類的,記得一定要多舉行。
新加坡年青人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已經進入了肌膚乃至骨髓,優越感表現出色,自然的產生了嚴重的歧視觀,歧視之風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但經過受害人的各種批評後,現在有了長足的進步,希望好的能夠繼續發揚,缺點積極改造,我們期待新加坡能夠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一顆真正的璀璨明珠!中國人也因該加強對自身素質的修養,在這么美麗、干凈的地方,你的舉止怎能這么粗野,怎能忍心扔下果皮紙屑,怎能大聲喧哇,怎能不遵守秩序,你喉嚨癢就不懂的帶包紙巾出街,你沒地方扔垃圾就不懂的放在口袋裡捏在手心裡,你坐公交車或買東西時就不懂的排隊,你丫的...你趕著去投胎嗎!你們以為自己的行為只是個人行為嗎?你們拿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出去你們就是中國,現在批評中國人素質差的聲音充滿全球有人類的地方,從歐羅巴橫跨拉丁美,從北冰洋縱貫南極島,你們在外面丟人現眼,做出如此多的惡劣行徑難道就不感到一絲絲的慚愧,難道從來就不會忍受良心的拷問和譴責,你們讓中國雪上加霜再加冰再加鹽,即使在被別人看到惡劣行徑的情況下就不懂的說一句sa yo la la嘛 。
⑶ 如何面對新加坡經濟轉型所面臨的挑戰
熱門旅遊路線「新加坡模式」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改革可資借鑒的重要選擇。筆者依5年前曾有幸隨父母游歷新加坡,對這個小而整潔的城市國家留下的印象只能用兩個字形容——天堂。 人人嚮往天堂,中國人亦不例外,更何況締造這個人間天堂的就是華人,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通過出色的管理得以永葆執政地位的經驗,毫無疑問也成為我國執政者學習借鑒的目標。 那麼,什麼是新加坡模式?它在經濟轉型和社會管理制度上到底有何獨到之處?它的成功經驗是否值得中國去學習借鑒?開明領導與高效管理是成功的制度核心 發展型國家有兩個最重要的特徵:一個立足於發展的精英領導或領導集體,一個優秀、強大而獨立的經濟管理機構。 李光耀的個人能力和領導魅力,給人民行動黨帶來了有效的示範和約束作用,使得新加坡的領導集體一直保持著親民、改革的精神面貌,將黨的企業式管理和李光耀個人的開明專制相結合,創造了一個長期保持高效廉潔的領導集體,這是新加坡模式成功的制度核心。 在這個領導核心之下,新加坡政府成立了經濟發展局,作為負責制訂和實施商業與投資策略的主導機構,在新加坡數次經濟轉型過程中展現了出色的管理能力,用「政府的手」成功模擬自由市場經濟,成為技術官僚的優秀典範。案例分析:新加坡如何實現經濟結構轉型? 自上世紀陸0年代起,新加坡經歷了從勞動力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再到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的轉型過程,每一次轉型都得益於政府正確地把握了國際經濟趨勢、准確判斷本國比較優勢、勇於壯士斷臂實施改革。其中,新加坡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過程尤其值得讀者思考。 依9漆9年,隨著勞動力實現了全面就業,新加坡經濟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的問題,原有勞動密集型經濟下的人力成本比較優勢面臨縮水。這種情況下,新加坡反而連續三年主動提高工資,用提高勞動成本的方法強行實施產業結構升級,更通過稅收杠桿,將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留情面地「趕出」了新加坡。 轉型的最大問題是利益分配,如何保證三年高工資政策的公平實施?新加坡的經驗就是採用了北歐福利國家的合作主義模式。新加坡勞方的最高機構為新加坡職工總會,秘書長是新加坡不管部長,通過定期召開會議,將政府政策向其會員進行宣傳、求得理解,在涉及工人利益問題,統一向全國資方代表——新加坡僱主聯合會進行交涉。為了更好地協調工資和管理公積金賬戶,新加坡還成立了「國家工資理事會」作為勞方、資方和政府的三邊協商機制,政府的中立態度確保了利益協調的公平性,為政策的順利推行奠定了民意基礎。 提高工資難免帶來就業問題。如何幫助民眾適應經濟轉型?新加坡的方法是實施廣泛的勞動力改造工程,將大量資金投入教育培訓,並積極幫助企業實施技術升級,當然這中間離不開政府投資的高度透明、與民眾和企業的充分協商溝通等制度保障。不久,新加坡就建立起了以自動化、機械化和計算機化為核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依9漆9年到依9吧5年,該國GDP年均增長率達到陸.吧%,每個製造業工人創造的名義附加值增長陸.9%,技術工人占總勞動力比例從依依%提高到貳貳%。 經濟轉型的根本是勞動力的轉型,是「國民」經濟屬性的轉型。新加坡政府認識到隨著本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必然趨勢,必須轉向高附加值產業,這與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境有相似之處。 新加坡的經驗在於,依靠強大而廣泛的經濟管理職能強制實施轉型,又在廉潔高效以及政府中立的執政基礎上保證了利益分配的公平,最終在沒有出現大的社會動盪的情況下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當然,中國作為一個經濟體量更大的人口面積大國,其所面臨的問題遠較新加坡更加復雜,但是新加坡改革的手段和魄力依然非常值得中國借鑒
⑷ 19世紀以後,我國與新加坡的貿易往來是怎樣的
進入19世紀以後,新加坡在馬來半島的商業地位急速上升,取代了馬六甲、柔佛、檳榔,而成為南洋貿易的中心。
新加坡是我國南海通印度洋必經之地。1824年以後,開往新加坡的我國帆船迅速增加,最多一年達到250多艘。往來於我國和新加坡之間的貨物,其價值每次都在200萬元以上。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鴉片戰爭。
⑸ 中國拋棄新加坡了嗎 這舉動令新恐慌
這是一種過度的解讀,主要還是以此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而已。
首先,新加坡的發展,從來不是依靠中國,新加坡屬外貿驅動型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新加坡是全球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其次,我國也從未有依賴新加坡的傳統。在改革開放之初,新加坡的城市治理的經驗曾引起我國領導層的高度重視,也對我國的城市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但也僅此而已。
目前我國的一帶一路的戰略,是以全球的思維,所做出的重大的戰略舉措,其出發點,不存在所謂的拋棄新加坡之意,而且,如果新加坡想積極參加的話,也有很多的渠道參與這項利在全球的勝舉的,因此,是否參與,決定權並不在我國,而在於新加坡自己的意願。
⑹ 為什麼說中國與新加坡的關系不好
新加坡反華是有真的!本來國際關系的基本常識就純粹利益關系,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但許多中國人雖然通過各種代價學到這個基本常識,卻有往往意無 意在腦子里留了個後門,對新加坡另眼相看,多少帶點感情,幾乎把它當成一個遠親。很多中國人有種模模糊糊的感覺,覺得全世界猶太人都向著猶太人,那全世界 華人也該都向著華人。新加坡是華人為主的國家,跟中國又不接壤,沒什麼利益沖突。過去中國鬧「極@@左」,「輸@出@革@@命」,影響了兩國關系不難理解。現在中國不 搞「階@級@斗@爭@為@綱」了,全力以赴搞經濟,改革開放歡迎外資,而新加坡跟中國同文同種還採用簡體漢字,應該是既熟悉西方又熟悉中國,自然是"中國改革開放、 經濟發展的受益者,所以一直不知不覺把新加坡當朋友,對新加坡一直容忍再容忍,優惠再優惠。中新建交以來兩國貿易額、投資額大幅度增長且不論,中國還通過 聘請新加坡頭面人物當中國國策顧問,把海峽兩岸的「汪──辜」會談地點選在新加坡等方式給足了新加坡面子;更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不惜自己吃虧,堅持人民幣 不貶值,幫助東南亞各國穩定貨幣,從而在關鍵時刻直接幫助了新加坡。要知道,金融業是新加坡的支柱產業之一。中國犧牲自己穩定金融,新加坡的收益最大。中 國為新加坡所做的已經超越了國際關系常識中的「絕不為別人犧牲自己利益」 的基本原則,把新加坡當朋友對待了。那新加坡又是如何對待中國的呢?
⑺ 華人佔74%的新加坡和我們的關系究竟怎麼樣
聖誕島(Christmas Island),位於印度洋東北部,面積135平方公里(約台北市的一半),島民1500餘人,官方語言為英語。聖誕島雖然小,但是卻有一好,島上有炒雞棒的磷酸鹽礦資源,正因如此,英帝國在1897年成立了一個挖礦公司,從當時腐朽的清政府連統治下的中國連哄帶騙弄走了不少中國礦工。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剝削勞工呀,只顧著賺錢也不搞好員工福利,結果1900-1904年幾年間,維生素攝入不足的苦力們紛紛得了腳氣病,最後導致了550人死亡。要知道幾年前只有640人上島。

⑻ 中國與新加坡關系如何
兩字總結——微妙
2015年3月,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去世。從此以後,新加坡和中國的關系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
但是我希望中新關系越來遠好。
⑼ 中國和新加坡有哪些爭端
一 政治制度上的爭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是個積極的反社會主義制度的人,這也是為何新加坡長時間與台灣關系較好的原因。
二 領海上的爭端。新加坡糾集了東南亞五個國家,聯合了西方強國,在我國南海領域進行股份制石油開采,對我靠近漁民無禮進行扣押。
三 自由貿易協定實行上的爭端。
四 對於中國在新馬之爭中新加坡一直認為中方偏向馬來西亞,也有爭端。
五在美國是否更多的參與亞洲各項事務上的爭端
⑽ 新加坡與中國的關系怎麼樣地否像英美一樣血濃於水
與歐美的鄙視關系相反,美國日耳曼移民絕大多數來自不列顛帝國,但英國人去骨子裡看不起美國人,雖然國際事務上相互合作,但民間情緒卻異常敵對。新加坡的華人祖先來自中國大陸,早期抱有絕對好感。卻因近年來前往新加坡的中國人大量湧入,加上素養偏低,造成了新加坡人對大陸來的中國人的印象一落千丈,國民意識形態存在及其不和諧的狀態。兩國關系有貿易商業往來,沒有太大摩擦,但也絕非血濃於水那麼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