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潮州會館為什麼沒有大埔

新加坡潮州會館為什麼沒有大埔

發布時間: 2022-05-28 14:02:17

❶ 汕頭市潮陽區海鎮哪個村姓黃

來,坐,嗜茶。
今天我們繼續聊聊「潮汕」。
潮汕=潮州市+汕頭市?no!
潮汕,舊稱「潮州」,英文名Teochew(舊時洋人根據潮州話音譯)、TeoSwa、Chaoshan,指廣東東部地區的潮州文化影響區域,她是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古代中國北方移民的主要棲息地及當下海內外三千多萬潮籍兒女的故土。在歷代建制史中,潮汕地區曾有過的行政名稱包括「揭陽戍(秦軍營地)」、「義安郡」、「瀛洲」、「潮州」、「潮州路」、「潮州府」等。
關於潮汕,向有「粵地閩風」、「南人北相」之說;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美譽。
謂「南人北相」或因潮人多機靈且穩重,或因潮人雖是南方人卻相貌偏北,前者為潮汕帶來了「東方猶太人」這一別名;後者則為遺傳學、人類學和歷史學家所證實;
謂「海濱鄒魯」是因為該地自宋代開始便已人文薈萃、文化昌盛,原句見陳堯佐詩題「海濱鄒魯是潮陽」(陳堯佐,宋咸平三年狀元,曾在潮為官,宋仁宗時期升任丞相);
謂「嶺海名邦」是因為該地人才輩出、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物豐富、風情獨體且在海內外飲譽已久;
在此重點談談「粵地閩風」:縱觀所有權威古籍均指出潮汕曾屬福建,且語言文風民風皆與閩同,而有別於粵地之廣府客家。《通典》與唐代地理總志《十道志》言「潮州,潮陽郡,閩越地。」,北宋地理全書 《輿地廣記》、《太平寰宇記》均記載潮州為閩地,《閩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說:「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 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人等 。」
那潮汕一詞是怎麼來的?它具體涵蓋了哪些行政區域呢?為便於普通讀者了解,接下來將分別按名稱由來、區域范圍、地理概貌和歷史沿革四部分展開表述:
詞彙淵源
「潮汕」一詞肇始於1904年「潮汕鐵路」通車之後;
該詞於1907年5月22日丁未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後開始被用著地名見諸報端,從此廣為人知(《南洋總匯報》撰文指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旨在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黃岡起義);
於1921年汕頭建市並正式成為粵東雙核後開始為人們所接受(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要求將潮州開辟為通商口岸,後選定澄海縣沙汕頭,是年開埠的汕頭並被恩格斯稱為遠東地區<�除五大通商口岸外>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港口,1921年汕頭與澄海縣分治,成為廣東省第二個省直市政廳);
民國黃金十年(1928-1938)汕頭的強勢崛起更是令潮汕一詞深入人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汕頭市一躍成為全國第三大港口城市、全國十大商業城市之一);
新中國解放後該詞被作為原潮州府整個轄區的行政區名稱(1949年至1952年)標上廣東省行政區劃版圖,1958年縣級潮州市成立,自此「潮汕」一詞正式取代「潮州」成為潮州府新名詞。
然而,該地向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海內潮汕人與海外潮籍僑胞缺乏信息往來,「潮汕」這一稱謂在海外並未接過「潮州」的衣缽,故「潮州」(指潮州府,即潮汕地區,而非今狹義上的「潮州市」)、「潮州人」的稱謂在海外及港澳台地區更為人們所熟知。
可以說,潮字代表的是古典的潮汕,富有歷史文化底蘊,而汕字代表的是時尚的潮汕,富有現代都市氣息。
地理范圍
結合該地區歷史沿革情況和文化影響范圍來看,潮汕地區共有七種版圖,即「三四、89、潮義文」
①潮汕核心區——潮汕三市
我們經常能在報紙上看到「潮汕三市」或「潮汕揭」的說法,這里的三市就是指潮州、汕頭、揭陽,即「潮汕核心區」,是整個潮汕地理概念的鐵打內,1991年,原汕頭市正式拆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市(詳見李宏新的《1991:潮汕分市紀事》);
截至2015年底,以上三市涵蓋共涵蓋10區1市5縣:
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澄海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和南澳縣
潮州市:湘橋區、潮安區(含楓溪)和饒平縣
揭陽市:榕城區(含空港)、揭東區(含藍城)、普寧市(含普僑)、惠來縣(含大南僑區)、揭西縣
②潮汕四市
又稱「小粵東」,即在潮汕三市的基礎上加入汕尾市(即海陸豐地區),以上四市曾同屬汕頭專區管轄,這種劃法似乎更符合普羅大眾的理解:一來汕頭和汕尾,前有潮汕頭,後有潮汕尾;二來海陸豐地區與潮汕核心區近親近緣且同屬一個語言文化體系;然而,以上理解是有失片面的。從歷史淵源來看,無論是前面所述的潮汕三市(七邑)還是接下來將提到的潮州八邑、九邑都屬原潮州府版圖,而海陸豐地區則一直屬惠州府版圖,兩地在文化特質和歷史認同上也有一定差異;從市取意上看,汕尾這座成立於1988年的年輕地級市在起名時多少有些對應當時的廣東第二大城市汕頭市之意——以汕尾(海豐縣屬鎮),確也是因了這「天時地利人和」。
不過,誠如前面所說,汕尾從歷史關繫上看與「潮」字確無淵源,這也難怪以汕尾人但與「汕」字卻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一者「兄弟名」、二者「同地情」(1958-1983年隸屬汕頭地區)、三者「血緣親」,沒有千古不變的月亮,發展當需順潮流,說汕尾人也應是潮汕大家庭的一份子。
③潮州八邑
即在核心區的基礎上加入豐順縣,豐順縣是潮州府第八邑,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從潮汕地區析出並入興梅專區(今梅州市),不久又回歸汕頭市,至1976年又被分入梅州地區,至今未曾脫離梅州市版圖。
由於歷史的原因,「八邑」版的潮州區劃圖在海外潮人心目中認可度最高,其影響力絲毫不遜色於「潮汕三市」。
那潮州八邑是指哪八縣呢:
海陽-Teoann(潮安區、湘橋區)
潮陽-Teoyall(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
饒平-Joepen(饒平縣包含潮安西部鳳凰鎮、南澳縣)
澄海-Tenhigh(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
普寧-Poeland(普寧市北部及東部平原區)
揭陽-Kityall(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
惠來-Hwelie(惠來縣、普寧市西部及南部山區)
豐順-Hongsoon(豐順縣)
④潮州九邑
即在潮州八邑的基礎上加入大埔縣,該縣直至上世紀才析出潮汕地區,今屬梅州市管轄;
自北宋至清初,湧入潮州府的省外移民潮未曾間斷,而內部間的遷徙和越過海禁闖南洋的潮州人亦與日俱增,時潮州府南部海患不絕、北部又時有俚亂,為便於管理,朝廷曾在潮州府北部分分合合析置梅州/嘉應州數次,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才最終奠定程鄉(梅縣)作為州府駐地之行政基礎。
析置嘉應州後,域內餘下的九邑組成新的潮州府,這一行政架構在潮州府內相對穩定的延續了近兩個世紀,此時潮州文化恰好進入成熟期,在外潮商又躋身中國近代三大商幫之列,在紙媒往來與口耳相傳間,「潮州九邑」的提法漸為人們所熟知和接受,通行既久,即約定俗成。
這里特別提一下「大埔」,該縣屬潮客兩系文化緩沖區,一個最典型的範例就是潮州曲樂(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文化部門將大埔縣的「潮州外江樂」改名「廣東漢樂」)和客家山歌在該縣並存,故很多最遲於清末民初出生的大埔籍文人(如碧野、鄒文懷等)仍有很強的潮州認同感;然而從語言層面上看,誠如古籍所載「澄海無客,大埔無福」,通行客家方言的大埔縣與通行閩南話(潮州話)的縣邑間似存在某種程度上的隔閡,因此清末部分在外大埔商人並未加入當地潮州會館,這或許是「潮州八邑」的說法更盛的原因。
⑤潮文化影響區域:
涵蓋潮州九邑四市+漳州南部
該圖幾乎涵蓋了廣東省內的整整一個潮汕文化影響區域。
⑥義安郡
在大陸以外的地區,不便使用「潮州」二字的海陸豐同胞往往用「義安」一詞替代「潮州」,義安即潮州府前身,其轄區范圍包括今潮汕三市、汕尾市東部、漳州市南部和梅州市除興寧、五華以外的整片區域。
⑦潮州府舊邑
即清雍正十一年(1733)前相對穩定的潮州府版圖,范圍包括潮州九邑和梅州市的梅縣、平遠、蕉嶺,共計十二邑,然而由於「嘉應五屬」(程興樂兩平即「梅縣、平遠、蕉嶺、興寧和五華」)的叫法沿用至今已有近300年之久,加之「客家」一說自客家學創始人羅香林正式創立以來已風風火火宣傳了近100年,普通梅州大眾似乎已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認同感。分家已久,自成一統,所謂的認同似無太多討論價值;
潮汕地區七種劃分依據
潮州九邑
現在你知道潮汕地區在哪了嗎?
潮汕地區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地區,中國大陸海岸線與北回歸線交匯處。屬潮汕文化區和潮汕方言區,是潮汕民系的祖籍地與集中地,潮汕文化的發源地、興盛地。潮汕地區地理景觀豐富多樣,讓我們一起走近潮汕地區,了解鄉土地理吧。
鳳凰山
具體位置
潮州市潮安縣鳳凰鎮
簡介
潮州鳳凰山,廣東省潮州市一處獨特的旅遊景觀,位於潮州市北30多公里處(有資料顯示,位於潮州市北37公里處),境內群峰競秀,萬壑爭流。主峰鳳鳥髻海拔1497.8米,是潮汕地區第一高峰,以峭拔雄偉的山色,絢爛多彩的畲寨風情和奇香卓絕的鳳凰茶傳名於世。鳳凰山是畲族發源地,以龍犬為圖騰,有許多美麗的民間傳說。鳳凰山的石鼓坪村是畲族的聚居地。
鳳凰山是粵東第一高山,其主峰鳳鳥髻是潮汕地區首屈一指的動植物「物種寶庫」,素有「粵東生態屏障」和「潮汕植物大觀園」美譽,可以讓學生在研學中感受生物與地理環境的相關性。

其第二高峰烏崬山頂峰西側的天池是由古火山口形成的,常年泉水噴涌,池中繁殖著蠑螈(屬於兩棲類動物),還有軟殼石螺及各種蛙類和高山蝶類。夏日,山上涼爽如秋,天池碧波盪漾;冬天,池水冰冷透骨,嚴寒時水面還有數寸厚冰,有時山上還紛紛揚揚飄灑著雪花,頗有北方冬天的景色,是粵東奇景。通過烏崬頂的研學可以讓學生感受火山湖的形成、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鳳凰山是我國著名產茶區之一,茶場有2萬多畝,品種眾多, 通過游覽茶園,可以讓學生學習濕熱氣候對生成紅壤的的影響、農業生產區位條件,思考現代化茶業的發展方向。
畲族人民勤勞朴實,熱情好客,至今還保存許多古雅、淳樸、優良的傳統禮俗。但在生活、婚嫁、生育、喪葬、祭祀、生產等方面有許多禁忌,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禁忌文化」。畲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畲族人民愛唱山歌,山歌是畲族人民最熱愛的一種音樂形式,無論在曲調、節奏、旋律等方面都是豐富多彩,而且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同學們可近距離地感受少數民族文化,開闊人文地理視野。
研學名片
自然地理環境景觀、農業景觀

教材知識點
農業區位條件(茶樹種植)、湖泊(烏崬頂天池)、土壤(紅壤分布的影響)、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梯田)、農業區位條件(茶業)、少數民族文化(畲族文化)
筆架山
具體位置
潮州市湘橋區
簡介
筆架山,原名雙旌山,或稱東山,因形似古代的筆架遂稱筆架山,又因韓愈而稱韓山。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8個月,詢民疾苦,重農桑,築堤防,興學校,祭鱷魚,開潮州文風,給潮人留下深刻影響。《潮州三陽志》載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游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
筆架山的岩石為典型的碎屑岩類,學生可在研學中感受碎屑岩類的特徵,同時筆架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筆架山也稱韓山,韓愈貶任潮州刺史時,常登此山,築亭游覽,並親手植下橡樹。後人敬仰韓公,將筆架山稱為「韓山」,反映出歷史文化對地名景觀的影響。

研學名片
自然地理環境景觀
教材知識點
碎屑岩類、歷史與地理
牌坊街
具體位置:
潮州市湘橋區太平路古城石牌坊
簡介
古時統治者提倡倫理道德,把城鄉間於節義、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將其「嘉德懿行」,書貼坊上旌表,稱為「表閭」,故牌坊也具紀念作用。
潮州牌坊街共修復古牌坊22座,其中太平路20座、東門街2座,新增「三陽門」和「十相留聲坊」2座牌坊。工程於2009年10月1日竣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與廣濟橋齊名、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標志性景點,也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古牌坊街。潮州透過牌坊街這條「中軸線」,逐步修復建成一個風格多樣、內容豐富,充分反映潮州歷史文化的人文環境、歷史風貌和經濟生活的文化旅遊中心區,並分傳統文化街區、特色產業及旅遊精品街區、 民居客棧街區、小吃一條街、 娛樂休閑街區五大個功能區對外開放,是潮州旅遊觀光的重點景區。
牌坊街是名城潮州的一處重要傳統街區,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文化景觀,這對於保護和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發展旅遊事業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牌坊街沿街的建築以騎樓為主,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騎樓為商業活動為主,表現出開放意識和洋為中用的創造性思維;連廊連柱,立面統一,連續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獨特風貌。騎樓是環境對建築的影響的生動體現,更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融。
牌坊街分傳統文化街區、特色產業及旅遊精品街區、 民居客棧街區、小吃一條街、 娛樂休閑街區五大個功能區對外開放,對研究現代旅遊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研學名片
騎樓建築群、牌坊歷史文化
教材知識點
歷史與地理、建築、非物質文化遺產(潮綉、潮劇、手拉壺、木雕、抽紗)、旅遊業
甲第坊
具體位置:潮州市湘橋區太平路
簡介
諺雲:「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潮州的古民居,是目前中國保留比較好的。在構成潮州古城框架的「猷、灶、義、興、甲、家、石、辜、鄭、庵」老街巷,隨處可見明清風格的舊居老房。而在這十巷之中,府第較集中,保存較完整,修復工作最完善的,當屬甲第巷。
甲第坊是最能體現潮州地區特色和時代特點的文化景觀之一。
物換星移、人事皆非,然古民居仍以其悠久而氤氳的韻味表達著潮州人的思想觀念與審美意識。修復完整的甲第巷集儒林第、大夫第、翰林第等多座典雅氣派的府第,建築形式上具有潮州民居的「下山虎」、「四點金」等特點;石雕、木雕、灰塑、嵌瓷和彩畫齊備,門窗戶扇、牆夾屋脊、外牆檐下皆意趣盎然、是潮州旅遊的新亮點,學生在感受其中各類典型的民居建築風格的同時,學習氣候對建築的影響,感受古代建築的智慧。
研學名片
具有潮汕地區各類典型的民居建築風格
教材知識點
氣候對建築的影響
青嵐國家地質公園

具體位置
潮州市饒平縣樟溪鎮青嵐地質公園

簡介
潮州饒平青嵐地質公園,是粵東地區唯一的國家地質公園,經專家考察研究,驚天發現此間方圓百里2億年前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火山運動形成現在的地質奇觀,大自然巧奪天工雕刻出青嵐地區由岩洞、石林、群峰、峽谷、石臼群等奇特瑰麗的典型花崗岩地貌,而罕見的花崗岩洞,被譽為驚天發現,別處難覓,堪稱國內一絕。走進岩洞,清澈泉水叮咚吟唱,有石皆勝跡,無洞不傳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地質公園「雄、奇、險、秀」的天然壯觀景象,「象形石」形態萬千、栩栩如生,意喻深刻;數千個大小不一千姿百態的石臼在河谷中隨處可見。饒平青嵐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個積淀億萬年而亘久的自然勝地 。

兩億年前的火山運動,造就了青嵐怪臼穀神奇、獨特、豐富的自然景觀。十里怪臼谷,一谷匯聚怪臼、怪洞、怪石三大天然怪景。學生可通過游覽景區學習火山地質構造作用。
關於青嵐奇景——壺穴,有專家認為,在低海拔、低緯度的我國南方不具備冰川形成的氣候條件,不可能形成冰臼。2011年廣東省佛山地質局考證認為,青嵐石穴是由漩渦流或水流攜帶砂礫長期磨蝕基岩河床而形成的圓形、碗狀、圓柱狀或不規則狀的凹坑,是壺穴。同時,青嵐險景——風動石是典型的花崗岩,這個景點有利於直觀地學習流水侵蝕地貌與花崗岩地貌。

研學名片
流水侵蝕地貌、花崗岩地貌、火山岩
教材知識點
傳統上流水侵蝕地貌、花崗岩地貌、火山岩
鳳翔峽原始生態旅遊區

具體位置
潮安縣鳳凰鎮鳳湖村

簡介
鳳翔峽位於粵東第一山——鳳凰山山脈東南翼,緊靠鳳凰山脈第三峰——番崬山(1036m),也是鳳凰山的南大門。雄麗多姿的鳳凰山脈逶迤起伏,峰迴路轉到了大山地界,大山有一個鳳湖村,背靠主峰1391米的高山,村前兩座林木疊翠的青山中間形成了一條曲曲彎彎的峽谷,山谷險峻陡立,清泉如玉噴珠,這就是風景獨特的鳳翔峽。其中的鳳湖村是以茶為生的鳳凰古老高山村,風情獨特。鳳翔峽內空氣清新濕潤,有碧澗流泉,有綠樹成蔭,一灣深潭如玉帶蜿蜒於山谷中,雖不是大景緻,但扶蔭聽瀑,清流踏足,鳳翔峽靜謐地流淌出一幅清新,雅緻,生動的秀美畫卷,是綠色原生態旅遊的好去處。
鳳翔峽可作為峽谷地貌研究,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其中鳳湖村與鳳翔峽為鄰,以茶產業為主,是研學村落區位條件的絕佳之處,以鳳凰特色美食招徠天下愛食者,鳳凰特色小吃——鳳凰炸豆乾、雞腸粉、山地茶香雞、清香香黃瓜、石橄欖等都令遊客領略了鳳凰山美食的魅力。通過研學,學生可感受利用自然景觀開發旅遊業,用綠色原生態旅遊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研學名片
自然地理環境景觀、旅遊業開發

教材知識點
流水侵蝕作用{峽谷}
廣濟橋
具體位置
潮州市湘橋區環城東路

簡介
廣濟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在韓江之上,古為溝通韓江兩岸的重要橋梁。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浮橋。曾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梁舟結合的格局,使廣濟橋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點。
第一、「十八梭船廿四洲」,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其東、西段是重瓴聯閣、聯芳濟美的梁橋,中間是浮橋。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風景線。從結構上說,梁舟結合,實開世界上啟閉式橋梁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於通航、排泄,每當韓江發洪水,又可解開浮橋,讓洶涌澎湃的洪流傾瀉。還有關卡的作用,「郡縣以廣濟橋為鹽船所必經,乃始榷取鹽稅」。
第二、「廿四樓台廿四樣」。橋上除了建造百二十六間亭屋之外,還在各個橋墩上修築樓台,古代嶺南風雨橋是常見的,但規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裝飾如此之美,確實是世罕其匹。
第三、「一里長橋一里市」,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交通樞紐,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為交通、貿易的中心。這座充滿神奇的大橋,每一個橋墩距今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從宋代建成第一個橋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後共延續了300多年。在古代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在大江上建造這樣的大橋,其難度是超乎人們想像的。
作為最早的啟閉式橋梁,集通航、排水、關卡與建築藝術於一身,讓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感受地理環境與交通設施的和諧交融。
研學名片
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橋梁

教材知識點
交通、建築

泰佛殿
具體位置
潮州市湘橋區東山路

簡介
泰國的寺廟有泰國藝術博物館的美譽,在名城潮州建成的這座仿泰國雲石寺的建築物,極富泰國特色,重檐多面式屋頂裝魚鱗瓦、封檐板裝向上的黃色圖形,柱頭翹角是龍鳳呈祥之意,山牆的裝飾、門窗的頂尖形集中了泰國古代的造型藝術,充分體現了雄奇、精巧的異國情調。對於潮州人,足不出國就能領略異國風采;對於僑居泰國的潮人更有一番情趣。
泰佛殿是我國漢地佛教第一座獨具熱帶風情,規模宏廣、建築優美的園林泰國式佛殿。它既是中泰兩國文化的折射,又是泰國潮人支持家鄉建設的見證。
研學名片
泰式建築

教材知識點
宗教地理、建築

❷ 泰國潮州會館為什麼有興寧

興寧在歷史上確實沒有受潮州府管轄,但興寧與潮州,同在廣東省東部,「大家同一條水路」——韓江,所以說是老鄉並不為過。
---------------------------------------------------------------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嶺南地區設立了三個郡,即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治在今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路一帶。南海郡內又下設龍川縣、番禺縣、博羅縣、四會縣。而今粵北韶關、河源,粵東梅州、汕頭一帶屬於龍川縣,今惠州、汕尾、東莞、深圳一帶屬於博羅縣,今廣州、江門、佛山、香港一帶屬於番禺縣,今肇慶、雲浮、清遠一帶大體上屬於四會縣。
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由龍川縣析出重置揭陽縣(治所在今豐順縣)。此時的潮州屬揭陽縣。此時的揭陽縣轄今梅縣、蕉嶺、平遠、大埔、豐順、潮州、饒平、揭陽、普寧、惠來、汕頭。自揭陽縣從龍川縣分出後,興寧與潮州,在歷史上就一直分屬兩地。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興寧縣由古龍川縣分治而立,縣治在今五華縣華城鎮。同年,撤銷原揭陽縣建置,原揭陽縣拆分為:海陽縣、綏安縣、海寧縣,後又設義安郡治於海陽縣。此時興寧縣屬東官郡。興寧、潮州兩地,一屬東官郡、一屬義安郡。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析興寧縣(治華城)置齊昌縣。此時今興寧市境,屬齊昌縣;今五華縣境,稱興寧縣(亦有記載稱南齊將原興寧縣直接更名為齊昌縣,此時的齊昌縣即是原來的興寧縣。此時並不存在興寧縣。因為據說此時的齊昌縣治在今五華縣境內)

南朝梁天監年間(約503年)撤銷齊昌、雷鄉兩縣,並入興寧縣,縣治由今華城鎮,遷至今龍川縣佗城鎮。此時興寧縣轄境包括今五華、興寧、龍川,縣名為「興寧縣」,治所則在今龍川佗城鎮。

唐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齊昌地復置齊昌縣(即今興寧市境)。貞觀元年(627年),廢齊昌縣,置寧昌驛,隸屬興寧,治所在今龍川縣佗城鎮。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復置雷鄉縣(相當於現在的龍川縣)。興寧保留東晉所劃轄境(相當於現在的五華縣),縣治由佗城(龍川)遷回華城(五華)。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雷鄉縣恢復漢晉時的古名——龍川縣。循州治移至龍川,興寧隸屬循州。同年,南漢王劉龔於原齊昌縣址置齊昌府,兼轄興寧。時,齊昌府治在今興寧市境內(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五華、龍川、興寧三縣的中心,設置在今興寧市境內)。此時的齊昌府,兼轄龍川縣、興寧縣(此處興寧縣境相當於今五華縣)。

宋熙寧四年(1071年)原興寧縣改設為長樂縣(今五華縣),原齊昌縣則更名為興寧縣。——這是「興寧」一名,第一次落到今興寧市境。其實,就是原來叫做興寧縣的五華,把「興寧」這個古名,讓給了自從南漢以來,升給為「府」的齊昌縣。
--------------------------------------------------------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東晉咸和時,興寧縣從龍川縣析出,治所也是在今五華;南齊興寧縣更名為齊昌,治所也是在今五華。所以,興寧、齊昌,都是五華的古名。……但唐武德置齊昌縣(今興寧市境)後,到了南漢,齊昌縣迅速發展為南漢的陪都,那是今興寧市境的事,則與今五華無關。唐武德之後,「齊昌」一名,由五華正式讓予今興寧市境。宋熙寧後,今興寧市境,又丟棄了「齊昌」之名,正式承載了「興寧」之名。古興寧,則正式更名為「長樂縣」。
--------------------------------------------------------

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年)改義安郡為潮州。唐垂拱二年(686),割潮、泉各半,設立漳州,自此,潮州不再轄有閩南之地。

隋唐以前,興寧屬東官郡,潮州屬義安郡。隋唐宋元時,興寧屬循州,跟潮州亦互不相統屬。

明朝,興寧屬惠州府。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劃惠州府興寧、長樂兩縣;及潮州府程鄉、鎮平、平遠三縣;合共五縣,設置嘉應直隸州,州治程鄉縣。清朝直隸州,實際上仍要受「府」的節制,直隸州的行政權力,在府之下,在「散州」之上。散州,比如連平州,它其實就是縣,只是名字叫做「州」,並非行政意義的州。直隸州,也許可以比例為,現在內蒙古的「盟」下設的地級市。如哲里木盟,還管轄通遼地級市,通遼地級市又可以下轄幾個縣。假如直隸州是地級市的話,潮州府大概就相當於盟吧(——在省之下,在直隸州之上)。

換句話說,所謂的「興寧受潮州管轄」一說,實際上就是在清朝,興寧縣劃歸嘉應直隸州之後。興寧縣此時,受到的是潮州府的間接管轄,而不是受潮州府的直接管轄。
假如你懷疑,嘉應直隸州與潮州是否有如此親密的行政關系,你可以去參考清代的行政「雜志」:《潮嘉風月錄》。風月錄,是清代一種特殊的行政期刊。(但也有人認為,《潮嘉風月錄》不足以證明嘉應直隸州仍然要受潮州府節制)
----------------------------------------------------------
如此說來,興寧、五華(原屬惠州府)確實曾「間接」屬潮州府管轄。反而南澳島的雲澳、深澳(原屬福建漳州府),不屬潮州府。

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立豐順縣後,潮州有八邑商人經商於國內各商埠大邑,兼設立潮州八邑會館,號稱潮州八邑。豐順設縣以前,雖為一府八縣,但大埔縣人並未與其餘各縣人,聯合組成八縣會館,故潮州八邑實為始於豐順立縣之後。豐順立縣之後,大埔籍仍無商人參加潮州商幫,故雖潮州一府九縣,仍以八邑首稱。今有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棄豐順,起南澳。
南澳並非古潮州一邑,南澳島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才全島歸屬廣東省管轄,於中國古代史部分應是「半潮半漳」之屬。——這種說法,其實亦屬事實!
尤其是,南澳縣雖然設縣於民國元年(1912年)。但據記載,南澳縣於1914年(民國三年)從福建省劃歸廣東省。從這種記載,我們推測,南澳縣在民國元年設縣時,可能劃給了福建省,兩年之後,才又劃歸廣東省。所以不應該說南澳縣是古「潮州八邑」之一。
--------------------------------------------------------------

泰國潮州會館,又稱泰國潮州十邑會館。包含了潮州八邑(含豐順縣),又增加了大埔、興寧兩縣。其實,他們只是因為「大家是同一條水路」,而聯結成同鄉會館的。因為興寧、潮州都屬於韓江流域,都屬於廣東省境內。他們其實並沒有太考慮「歷史行政」因素,或者「方言」因素。也就是說,即使嘉應直隸州不需要受潮州府節制,作為「同一條水路」、同一個省的,也是老鄉了。

泰國潮州會館,並不是一個以方言作為區隔的同鄉會館。跟馬來西亞的「韓江家廟」有點類似。新加坡的「潮州八邑會館」則只是以方言區隔的鄉緣會館(新加坡那個會館,以方言區隔,令人感覺有點狹隘)。又是同一條水路、又是同省,我們認為說是老鄉,並不為過!
泰國潮州會館,裡面還單獨設立了「半山客」分館。半山客分館,是由豐順、揭東、揭西、普寧等縣的客家人,聯合設立。此外,還有十縣分館。
泰國潮州會館中的興寧分館、大埔分館、半山客分館,都常常參與泰國客家人相關的活動,但是其本身又屬於「泰國潮州會館」的成員,不屬於泰國客家會館的成員,這是這幾個會館的特殊之處。它們是潮館,與客館之間的聯系橋梁!

❸ 潮汕和潮州有什麼區別甲東是潮州的,還是潮汕的

關於潮汕和潮州,常有人問及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我們以為,「潮汕」多時是作為一個地域概念出現;而潮州,無論是過去或是現在,即便是廣義的抑或是狹義的,更趨向於作為一個行政區劃概念出現。從歷史發展來看,「潮州」概念始於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義安縣(今潮安縣)所在地設州一級政權,命州名為「潮」。潮州的名稱雖歷經變遷,但到了清末民初,潮州概念基本定型。這也是所謂廣義的、歷史的概念。其時潮州轄縣共有9個: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大埔縣,還有汕頭埠和南澳島。1、既然潮汕是地域概念,那麼潮安、潮陽、揭陽等等是不是行政區域概念?2、義安縣為今天的潮安嗎?那湘橋區算什麼?州一級的政權按照現時的行政規劃究竟縣級還是地級?比如汕頭市政廳,雖然有個『市』字,但她是地級的嗎?還是與後來澄海同級?3、當時的汕頭埠獨立於澄海縣嗎?前面不是說潮州管轄有澄海縣,為何還要將屬於澄海縣的汕頭埠再列出來?20世紀初,隨著汕頭埠的繁榮,潮汕鐵路有限公司的組建和潮汕鐵路的築成以及「潮汕號」機車通車,「潮汕」新名詞開始出現。直至汕頭成為粵東新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人們便逐步接受了潮汕的概念。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潮汕,作為行政區劃(潮汕專區)概念僅存在3年左右的時間。1991年,行政區劃調整,原副地級市的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作為地級市。自此,狹義的「潮州」就指潮州市。現在,常用「潮汕」來等義於廣義的、歷史的「潮州」概念,也即是包括潮陽(含現潮南區)、普寧、揭陽、潮安、饒平、惠來、揭西、澄海、南澳九縣的新「九邑」以及豐順以南、陸豐以東區域。這是狹義的潮汕。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因為文化的認知,人們比較習慣將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市及其所轄縣域及還有梅州市的豐順縣、大埔縣部分區域作為潮汕范圍。所以,潮汕經常作為一個地域的概念出現。通常我們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而說潮汕話的人為潮汕人(這其中也包括部分客家人),同時也包括與這片土地有著籍貫、血緣關系的人,常簡稱為「潮人」。 1、人們是怎麼接受潮汕概念的,這可從全國媒體對潮汕的負責報道看出來,而潮州品牌的體現則可從海內外有識之士對潮州文化的認同,尊重歷史看來,他們並不因為潮州市比汕頭差就必須將潮州會館改為潮汕會館,潮州大鑼鼓改為潮汕大鑼鼓,潮陽英歌改為潮汕英歌******2、既然潮汕等於於廣義的、歷史的潮州概念,那麼為何不直接用潮州概念,這樣更能尊重歷史,所謂的與時俱進,並沒有從質上改變潮州文化本質,為何為叫潮汕,如果潮汕與潮州是等同的,就無必要將聲名遠播的潮州改為潮汕呀。3、廣義的潮汕是包括汕尾的,這又是哪一段歷史決定的?4、『通常我們稱在這片土地重於生活而說潮汕話的人為潮汕人(這其中也包括部分客家人),簡稱為潮人』也即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就不是潮汕人,然而在後面的潮人名人錄中,居然就有饒老、李老等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那他們又怎麼會是潮汕人呢?他們明明就生活在香港呀,有的甚至都在國外,怎麼不生活在這里居然還是潮汕人,矛盾百出,不能自圓其說的「潮汕概念」說其實就是用區域概念將海內與海外人為地劃分開來,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潮汕「團結」論?十相留聲海濱鄒魯———潮汕文化的內容和特點潮汕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我們習慣將海內外所有潮人創造的文化共同體,稱為「潮汕文化」。潮汕文化源遠流長,是本地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又吸收兼容外來文化和思潮的結果。起源於潮州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屬中華文化中的亞文化。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被貶到潮,為潮播下了文化的種子,加之後來多位中原文士入潮,使得省尾國角之地人文鼎盛。這是「十相留聲」、「嶺南名邦」的神奇土地,更是宋「前七賢」(許申、張夔、劉允、林巽、王大寶、盧侗、吳復古)、明「後八俊」(翁萬達、林大欽、郭之奇、黃奇道、蕭端蒙、許國佐、羅萬傑、林大春)、近現代英才輩出的「海濱鄒魯」。:1、前面講到,潮人也即所謂的潮汕人是指生活在「潮汕」地區的人,這里潮汕人創造的文化就是潮汕文化,那麼生活在海外的人又怎麼會有潮人――潮汕人呢?而這一段紅字部分居然是海內外所有潮人創造的文化共同體稱為潮汕文化,這不是自相矛盾嗎?2、這一段所講到的宋「前七賢」,明「後八俊」空間是潮汕前七賢,潮汕後八俊,還潮州前七賢,潮州後八俊,如果是潮汕***,那麼是否應該考慮將揭陽的潮州八賢紀念館給改改名?潮汕人文薈萃,文化璀璨,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古雅豐富的潮汕話、細膩動聽的潮劇、優美抒情的潮樂、譽滿環球的潮菜、高潔精緻的工夫茶、精美卓絕的工藝品、富有風味的民俗和低調務實的文化心態等,都是潮汕文化的主要內容。潮汕方言是潮汕文化的外在特徵,也是潮劇、潮州歌謠等民間藝術形式及傳播的基礎,而潮人的文化性格則是潮汕文化的深層次特點。潮汕文化的諸多特點中,最具深刻內涵的特點便是「精細、精彩」。從農業的精耕細作,手工業的精雕細琢,商貿的精心經營,飲食的精工製作,到藝術的精益求精,無不體現著精細的特色和對精彩極致的追求。古雅豐富的潮汕話潮汕方言保留了漢末以來多個歷史層次的古音特點,有豐富的連讀變調、文白異讀,有比較多的鼻化韻母等。在詞語方面,保留了很多與語音層次相適應的古語詞。細膩動聽的潮劇潮劇是中國十大地方劇種之一。總體上都保持著柔婉、飄逸的風姿,暢達的人文傳統和精膩細致的氣質,幽默調侃的風格。尤其是丑和旦的表演獨具特色。優美抒情的潮樂潮州音樂源於唐,興於宋,成於明。其門類有弦樂、細樂、廟堂音樂、笛套音樂、潮州鑼鼓樂等。其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既可表演出千軍萬馬、氣勢磅薄、壯懷激烈的場面,也可奏出輕快活潑、悠揚悅耳的情調。甲東不是潮州的,應該是潮汕的汕尾陸豐。

❹ 新加坡華人的鄉親會館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是由以下新加坡各大會館共同發起:
新加坡福建會館(閩南)、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潮州) 、新加坡興安會館(閩南) 、南洋莆田會館(閩南) 、新加坡莆中高平公會(閩南) 、新加坡廣東會館(粵) 、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客家) 、新加坡海南會館(瓊) 、新加坡三江會館(長江、黃河、黑龍江流域) 、新加坡福州會館(閩東) 。
還有其他的鄉親會館如:義安公司(潮州)、新加坡澄海會館(潮州) 、新加坡潮陽會館(潮州)、新加坡揭陽會館(潮州) 、宏安旅外同鄉會(潮州)、 樟林旅外同鄉會(潮州) 、新加坡惠來同鄉會(潮州)、 茶陽(大埔)、勵志社(潮/客) 、潮安會館(潮州)、南洋普寧會館(潮州)、 岡州會館(粵) 、新加坡鶴山會館(粵) 、新加坡雷州會館(粵) 、八和會館(粵) 、新加坡三水會館(粵)、新加坡中山會館(粵) 、新加坡寧陽會館(粵) 、花縣會館(粵) 、新加坡南順會館(粵) 、新加坡順德會館(粵) 、新加坡增龍會館(粵) 、會寧同鄉會(粵) 、新加坡高要會館(粵) 、新加坡肇慶會館(粵) 、新加坡東安會館(粵) 、新加坡廣惠肇碧山亭(粵/客) 、新加坡廣西暨高州會館(粵/客) 、新加坡福德祠綠野亭公會(粵/客) 、寧波同鄉會(三江)、新加坡溫州會館(三江) 、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客家)、新加坡興寧同鄉會(客家) 、新加坡豐順會館(客家) 、豐永大公會(客家) 、新加坡惠州會館(客家) 、新加坡應和會館(客家) 、新加坡嘉應五屬公會(梅州) 、武吉班讓客屬公會(客家) 、新加坡河婆集團(客家) 、新加坡永定會館(客家) 、漳州總會(閩南) 、龍溪會館(閩南) 、新加坡武吉班讓福建公會(閩南) 、新加坡詔安會館(閩南)、新加坡同安會館(閩南) 、新加坡晉江會館(閩南) 、新加坡惠安公會(閩南) 、新加坡金門會館(閩南)、新加坡浯江公會(閩南) 、新加坡永春會館(閩南)、泉菌江公所(閩南)、新加坡廈門公會(閩南) 、新加坡南安會館(閩南)、新加坡仁和聯誼社(閩南) 、新加坡禾山會館(閩南)、新加坡安海公會(閩南)、 新加坡安溪公會(閩南) 、星洲官山社(閩南) 、新加坡福清會館(閩東) 、新加坡福州瀛洲同鄉會(閩東) 、新加坡福清東張同鄉會(閩東) 、新加坡龍岩會館(閩西) 、新加坡海南協會(瓊) 、新加坡後港瓊崖同鄉會(瓊)、東陵瓊崖同鄉會(瓊) 、楊厝港瓊崖同鄉會(瓊)、新加坡善志社(瓊) 、新加坡德僑社(瓊) 、新加坡瓊海同鄉會(瓊) 、新加坡瓊崖重興同鄉會(瓊) 、武吉知馬瓊崖聯誼會(瓊) 、西河別墅。

❺ 潮州八邑的潮州古八邑介紹

古潮州八邑,應指海陽(既潮安)、潮陽、揭陽、普寧、澄海、饒平、豐順、惠來等八個縣。「潮州八邑」又稱「潮州八陽」,分別為:海陽(潮安)、潮陽、揭陽、蓮陽(澄海)、洪陽(普寧)、饒陽(饒平)、新陽(豐順)、葵陽(惠來)。不含南澳、大埔。不含南澳,是因為南澳直至民國1915年才由「廳」改置為縣。南澳原來是屬於饒平縣下轄的,所以實際上並非不含南澳,只是沒有強調。不含大埔,是因為大埔籍,非常在意自己的民系身份,很早就比較積極地、較多地與嘉應五邑結成同鄉組織。故有些資料上,將南澳縣表述為潮州「古八邑」之一,是錯誤的,南澳縣應該說是在民國新風之下,排除了豐順這個縣之後,形成的潮州八邑,表述為「民國潮州八邑」比較准確。所以後來的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實際上是「排除了豐順」,而不是廣州、香港、湛江、上海、北京等地的古潮州會館,「排除了南澳」。先前的潮州八邑有豐順,後來由南澳頂上八邑之位置,興許由於後輩的潮人比潮州先輩更在意潮語與客語的區別,因豐順在人口上,以客家居多的緣故。
實際上,關於「潮州八邑」的表述,即使不強調南澳這一邑,也是包含南澳的。因為南澳原屬饒平縣,後劃入澄海縣。也就是說,只要八邑的表述中,有饒平、澄海,即相當於有南澳。
而若不強調豐順,則必然是不包含豐順的。因為排除了豐順的潮州八邑,實際上是以語言、文化背景、行政劃分(豐順在1988年以後劃歸梅州)等因素組成的。而豐順幾乎是客家民系,僅只有留隍鎮、湯南鎮、湯坑鎮三鎮是講潮州話且傳承潮州文化及習俗的潮州人,所以劃了出來。
註:「潮州八邑」,得以被四海口碑相傳,其實是在含豐順的時期所打下的基礎。後來排豐順、改南澳的潮州八邑,亦只是繼承了原來已經響亮的招牌。換言之,古潮州曾管轄不止八個縣;而新中國建國之初的承古潮州地區(或稱潮汕),也新增了揭西縣。當時,卻不改稱九邑,而仍以八邑為著,正是由於在含豐順時期,「潮州八邑」的說法,在經過八邑商人在各地經商,擦亮了潮州八邑的品牌。
如今談潮州八邑,追其根、溯其源,當不能忘豐順。應該說,「潮州八邑」作為特定名詞的出現,有豐順的一份力。即使在豐順未建縣的清朝乾隆三年以前,潮州也是管轄了八個縣,只是有大埔無豐順,當時卻沒有產生為四海所口碑相傳的「潮州八邑」的說法。

❻ 廣東潮州有多少個縣 和直轄區呢

①地理所在: 民系,亦即族群。全球海內外潮人一致認同的「潮州民系」,主要是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後的「潮州府」,包括: 海陽縣(現潮州市湘橋區、楓溪區及潮安縣),設置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古縣不究 潮陽縣(現汕頭市濠江區、潮陽區及潮南區),設置於東晉隆安元年(397年) 揭陽縣(現揭陽市的榕城區、東山區、揭東縣、揭西縣部分),設置於南宋紹興十年(1140),古縣不究 饒平縣(現饒平縣、潮安縣鳳凰鎮及汕頭市南澳縣),設置於明成化十四年(1478) 惠來縣(現揭陽市惠來縣),今惠來設於明嘉靖三年(1524年)<本段下文附惠來縣政區介紹>。 大埔縣(現梅州市大埔縣),設置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古縣不究 澄海縣(現汕頭市澄海區、龍湖區及金平區部分),設置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普寧縣(現廣東省普寧市),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豐順縣(現梅州市豐順縣及現揭陽市揭西縣、揭東縣部分),設置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 史稱一府九縣。 ②潮州三陽: 九縣之中,海陽(府衙所在地)、潮陽、揭陽三縣,設縣最早,經濟文化為其餘各縣之表,通稱「潮州三陽」。潮州三陽之中,現在只存「揭陽」為地級市。因汕頭埠的崛起,潮陽邑已並入汕頭地級市,反為新興城市管轄。海陽故城雖然至今仍為潮州地級市駐地,但名卻被奪。新興城市普寧,也不滿揭陽管轄,希望廣東直轄。 ③潮州八邑: 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前,潮州府還管轄程鄉縣(南齊永明元年(483年)設縣)、平遠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設縣)、鎮平縣(明崇禎六年(1633年)設縣)。另外,還有「潮州八邑」,清乾隆三年(1738年)設立豐順縣後,潮州有八邑商人經商於國內各商埠大邑,兼設立潮州八邑會館,號稱潮州八邑。豐順設縣以前,雖為一府八縣,但大埔縣人並未與其餘各縣人,聯合組成八縣會館,故潮州八邑實為始於豐順立縣之後。豐順立縣之後,大埔籍仍無商人參加潮州商幫,故雖潮州一府九縣,仍以八邑首稱。今有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棄豐順,起南澳。然而南澳並非古潮州一邑,南澳島直到民國三年(1914年)才全島歸屬廣東省管轄,於中國古代史部分應是「半潮半漳」之屬。 潮州八邑略稱:海邑(海陽,又稱府城)、澄邑(澄海)、饒邑(饒平)、揭邑(揭陽)、潮邑(潮陽,避復名又以水曰練邑)、普邑(普寧)、豐邑(豐順)、惠邑(惠來)。

❼ 關於張弼士是客家人還是潮汕人 為什麼要提這個問題了 因為看到咸郎平說張弼士潮汕人誤導了很多人

請查查張弼士家譜,張弼士是隨父親搬遷到的大埔縣,
張弼士的父親是揭陽人, 屬於潮汕人,當時大埔縣屬於潮州管,當時是客家人和潮汕人混居,
只是語言都是客家話,何來純客家人之說?難道現在大埔縣純客家了?純客家他就是客家人?張弼士毫無疑問是潮汕人好嗎?郎咸平是查閱過歷史書才那麼說,
你還可以查查張弼士做過什麼,煙台的潮州會館就是張弼士興建的。
還有張弼士在汕頭潮州建過很多東西,在梅州建過什麼?
他如果是客家人,客家人一直反對被潮汕地區管不是嗎?他會在潮汕人生活的地區建那麼多的公共設施嗎?答案肯定是不會啊。從他的行為和資料顯示.他是潮汕人,毋庸置疑。
其實他是哪裡人並不重要,大家都是漢族,都是中國人,何必爭論沒用的,潮汕人牛B的人物多了去了,多他一個不多,只是事實就是事實,歷史誰也沒辦法改變,就算說他是客家人,是客家人你又能獲得什麼?什麼也得不到,你面前看到的才是你的本質.你不要想著自己的老鄉祖輩有多牛B?那是你嗎?有本事自己就成為一個大於等於張弼士的人。自己去創造歷史。

❽ 客家人有多少海外會館

不太清楚你具體在哪裡。

河婆就是揭西的中心咯,那就是客家人了。

揭西因為地處客家人和潮洲人居住的交匯處。

其中說客家話的鄉鎮有:河婆,坪上,五雲,上沙,下沙鄉,良田,西田鄉,龍潭,灰寨,南山,大洋鄉,五經富,京溪園。

說潮洲話的有:棉湖,鳳江,金和,錢坑,塔頭,東園,大溪,

揭西是以客家話和潮州話為地方語言,客家人 客家人是我國漢族的組成部分,遍布祖國南方和世界各地,其祖先都是從我國北方遷徙往南方。我省的梅州市,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級市。據一些學者推算,目前中國大陸客家人8800萬,台灣460萬,港澳100萬,國外客屬華僑華人500萬,合計近1億人。 客家人由中原南遷後,多數居住在山區,有「逢山必有客」的說話。由於居住環境差,只有團結互助才能克服困難,群體意識較強,在故客屬華僑較早成立會館,在新馬最早成立方言會館是1801年建立的檳城嘉應會館。後來各地陸續成立客屬會館。 半山客與它的會館 「客」指客屬,客家人。「半山」則是一個地理概念,在豐順縣的南部、揭東縣的西北部、揭西縣大部分及陸河縣等,相連百多公里的狹長地帶——山區、半山區。居住著的人群,從語言上講是客家話,但或多或少又摻入潮州話;從風俗習慣看,既源於客家卻又具有潮州人某些特點,旬於客潮兩大系的客屬分支,稱「半山客」。 1976年初,合艾半山客同鄉會成立。1980年將合艾半山客會館更名為泰國半山客會館。
潮州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在嶺南設立南海群、桂林群和象群。當時潮州地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設置潮州府,潮州得名自此始。為何稱潮州,據史載因州的南面臨海,「海漲潮落」的緣故。 清代的潮州府轄大埔、豐順、揭陽、普寧、惠來、潮州、潮陽、澄海、饒平等9個縣。故早年新加坡成立的八邑會館,即除大埔縣外的8個縣的會館(一、大埔縣全都講客家話。二、在八邑會館成立之前,大埔已單獨成立茶陽會館)。潮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但潮州人則不完全是了。有句諺言叫:「潮州九邑,縣縣有客,單澄海一縣無客」(「客」指客家人)。除澄海、大埔外,縣縣都有講潮州方言和客家方言的群體。現在居住在國外的往往也以方言區別所謂之潮州人或客家人。 潮州人是從中原南遷的民系,到達東南沿海後又有許多人向海外遷移。那麼海外的潮州人到底有多少?眾說紛紛,莫衷一是。近年較流行的說法是一千萬

❾ 鄭智勇的相關事件

二哥豐的父親鄭詩生是淇園的鄉民,1840年鴉片戰爭後攜妻佘氏從樟林港坐紅頭船到泰國,在北欖府生下他,後來因日食難度而在1858年攜 同妻兒回潮州,不久又單獨回泰國並客死異鄉。佘氏母子三人因此淪為乞丐,鄭智勇之兄為人牽牛,後來下落不明。佘氏不得已攜他改嫁揭陽玉窖(一說是澄海南界),但他生性倔強,不肯忍受後父虐待而外出流浪,1863年他十三歲時在剛開埠的汕頭被一位好心的「紅頭船」主收留並隨船到了曼谷,先在湄南河碼頭棧行當跑街和小伙記,由於在輾轉流浪的生活中養成刻苦耐勞和機靈果敢的性格,後來在曼谷石龍軍路築成後、三聘成為潮州人聚居區時,他在街區的青少年中已頗有名氣。
1866年2月,太平天國最後的部隊康王汪海洋部十多萬人在大埔(當時為潮州轄縣)被殲,部份戰士由揭陽人大哥蟒帶領突圍到汕頭坐船逃到曼谷,與當地洪門會黨匯合後聲勢大振,他們看中年青有為的鄭智勇,1866年底,十六歲的鄭智勇正式入會,由於會黨的勢力和潮州人大批湧入泰國,洪門會黨在曼谷蓬勃發展,十八年後,鄭智勇當上大哥蟒的副手而稱「二哥」,當時曼谷尚無華僑社團,占華僑絕大多數的潮州人崇奉「老伯公」而建廟祭祀,實際是潮州會館,鄭智勇逐步控制和掌握這個組織,又過了八年,大哥蟒去世,由鄭智勇領導會眾,由於他敬重大哥蟒而不肯稱「大哥」,直至他死後會黨解散。
早在1782年登基的曼谷叻達納哥信王朝拉瑪一世時期,這位鄭信王的妻弟就批准在曼谷開設賭館,不少華僑象鄭信王的父親鄭達一樣競相投標以包攬賭稅,每年向國王上交總的稅 金,此項重要收入到拉瑪五世時已經更加突出。據東京大學波斯信義教授1988年在論文介紹:拉瑪一世「也是潮州鄭姓混血華人」。而1874年即位的拉瑪五世是鄭智勇的」花會「賭友,據傳拉瑪五世的生母是姓劉的潮州華僑之女,國王故也會講潮州話,拉瑪五世後來封鄭智勇為坤拍(伯爵),當時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東部的印支三國是法屬安南,西北部和西部是英屬的緬甸和馬來亞,東南隔海是西班牙佔領的菲律賓,西南是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四國殖民者都虎視泰國這塊肥肉,拉瑪五世讓鄭智勇包攬賭稅,利用會黨勢力來保證國家穩定和財政收入,被歷史證實是明智的。
鄭智勇除上繳賭稅處還大發橫財,今曼谷還留有與他有關的「花會廠」地名,他又辦起出入口貿易行、航運公司、銀行、碾米廠、印刷廠和報館,把業務擴展到新加坡、香港、汕頭、廈門、上海、日本的橫濱和長崎,終於成為當時泰國首富和華僑社會最有權威的頭人。據民國《潮州志》稱:「汕頭初辟埠時(1867)年後帆船漸少,至光緒十三(1887)年帆船乃絕跡於汕頭港,國人經營者則因循苟且,漸趨淘汰。」鄭智勇不忍外商操縱汕頭港航運,於1905年組織「華暹輪船公司,集資三百萬銖購置輪船八艘,分別航行於曼谷至汕頭、香港、廈門、上海和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各地,其中四艘專行汕頭,據說鄭智勇曾指示:凡講潮州話的旅客均可半價購票,如有老貧病殘者要求減免均可酌情照顧甚至資助旅費,由於他對汕頭海運貿易的重視和貢獻,經營汕泰線的汕頭出品商都要與他承包,並在1909年成立「暹商公所」配合。
盡管鄭智勇身清政府捐獻十萬兩銀子賑災,得到二品卿頂戴的「榮實祿大夫」封號,慈禧也答應接見他,而且因此在曼谷建有豪華「大夫第」,在潮安鳳塘淇園鄉也建起「榮祿第」為主體的四馬拖車大厝,但他厭惡清政府對1907年4月潮州黃岡起義的殘酷鎮壓,因為起義者主要是他的洪門會黨同志,當孫中山派胡漢民去曼谷與他聯系時,他表示願意接待孫中山。當時由於海外各地的同盟會和光復會有矛盾,但洪門會黨的觀點同於盟會,光復會在曼谷沒有一點影響,孫中山也了解這一點,所以在1908年11月20日帶胡漢民和胡毅生到曼谷,鄭智勇在中華會館舉行盛大歡迎會,到會有會黨數千人,當晚在孫中山到大夫第時,鄭智勇已將光緒皇帝的御書牌匾摘下,並剪辮易服以洪門會黨大禮迎接,孫中山比鄭智勇小十五歲,雖為美州洪門致公堂堂主,但輩序比鄭智勇不二至三輩,但做為龍頭大哥的鄭智勇一直與他兄弟相稱。鄭智勇同意在曼谷成立同盟會支部,並由門下肖佛成為會長,洪門會黨機關報《華暹時報》的主編馬興順為宣傳部長(他1909年回潮州時被人告發而入獄,後經鄭智勇營救回泰,但因受弄傷重不治而死。)鄭智勇還贊助孫中山數十萬元,孫中山嘉其品德而書「智勇」大字贈之。
辛亥革命後廣州光復,隔天汕頭也光復,潮州火燒府樓!

❿ (潮汕或梅州的)窮人出身的富豪

中國最富的人群-----潮汕人

華人首富是李嘉誠,中國內地首富是黃光裕,泰國、新加坡的首富是潮商,歐洲、加拿大、澳洲的華人首富均是潮商!

世界潮汕富豪榜

李嘉誠-126億美元
猜育·干那戌 327億 泰丹意集團
馬陳茂 268億 玲英豪集團
李石成 256億 泰興鋼管集團
鄭午樓 237億 京華銀行
李文祥 221億 協成昌集團
讀信·泰那越 207億 電腦通訊巨子
陳如竹 194億 協聯集團
蘇旭明 191億 釀酒巨子
李澤楷 163億 盈科
謝國民 160億 正大集團
黃光裕140億 國美巨頭
林百欣 139億 麗新集團
陳有漢 133億 盤谷銀行
羅康瑞 127億 瑞安集團
鄭鴻標 119億 大眾銀行集團
李智正 119億 大城銀行
胡玉麟 117億 匯川米業
吳玉音 115億 偉成發集團
連瀛洲 113億 大華銀行集團
鄭維健 113億 永泰集團
劉鑾雄 111億 華人置業集團
朱孟依 110億 合生創展
羅鷹石 108億 鷹君集團
周澤榮 105億 僑鑫集團
黃茂加 100億 茂業集團
潮汕華僑的天下------------泰 國

泰國首富是潮汕人

泰國有潮汕華僑500多萬

泰國前20名企業都是潮汕商人

泰國第2大語言是潮汕話

1914年,泰國民族主義抬頭,一位署名阿沙瓦巴胡(Asavabahu)的人在報上著文攻擊華人。文章後來印成小冊子,書名就叫《東方猶太人》,又有傳聞說作者其實是泰王拉瑪六世。該書認為華人與猶太人有兩個相似點,一是無論人在哪裡,有什麼國籍,本質上還是中國人,都會搜括暹人的金錢匯往中國;二是華人與猶太人一樣以古老民族自居,視他人為蠻夷戎狄。由於潮州人在泰國華人中佔了六成多,潮商掌握著泰國的經濟命脈,又通過僑批老往家鄉匯款,而且開口就稱當地人為「番人」,因此都認為「東方猶太人」指的就是潮州人。
以經商的才能而論,潮州商人具有極高的世界性聲譽。根據《資本家》1995年排出的「富豪榜」,各地華人商幫中潮商的經濟實力最強,共有60位富豪上榜(1億美元以上),總財富達820.5億美元。其中旅居泰國的潮籍富豪最多,有謝國民、陳有漢等34人;其次是香港的李嘉誠、林伯欣等13人,新馬的連瀛洲等10人,這與旅居地的潮人數量剛好成正比。
如果將財富比喻為金字塔,富豪是塔尖,那麼絕大部分的商人只能是塔身了。商人們以地緣和血緣為紐帶,形成一定的社區組織和商業網路,這就是商幫。處在塔尖的富豪,一般都是社區組織的領袖,如商會會長之類。如果商幫的人數很多,影響很大,就會形成移民社會。
海外移民社會有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移民群體形成社區組織並保持傳統的文化和習俗。在泰國,總數超過400萬人的潮人潮裔組成了一個在生活和生產各方面都影響巨大的移民社會。除了泰語,他們大都會操本族群的方言;在抓吃泰國菜的同時,從不忘記潮汕家鄉風味的傳統美食。白天,他們行色匆匆,出沒於商業繁華的三聘街——一條被認為是海外最著名的唐人街。然而在我看來,在泰國,至少是曼谷,是沒有唐人街的——曼谷本身就是個唐人區!

泰國潮州會館
潮汕華僑的天下-------柬埔寨

埔寨華人80%從商,幾乎控制著柬埔寨80%的經濟

柬埔寨的華人大約有60多萬人,約占柬埔寨全國人口的5%

柬埔寨華人似乎青一色全都是潮州人,大約占華人人口的80%

潮州話是柬埔寨華人社區的通用語言

潮州會館是柬埔寨華人最有影響力的組織

華人雖然僅占柬埔寨總人口的5%,卻幾乎掌握了全國80%的經濟,國家稅收的絕大部分都來自華人開辦的公司、工廠和銀行,華人在柬埔寨的經濟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目前柬埔寨洪森政府內閣中超過一半以上的內閣部長都有華裔血統。
現任國會議長的謝辛也是華裔,還有為數很多的華裔第2代、第3代擔任政府行政機構的高級職位。當地華人最高領導機構、柬埔寨華人理事總會也很容易地與政府要員取得聯系溝通,為華人社區爭取利益。

柬埔寨新聞部長呂來盛是第二代華人。他雖然出生在柬埔寨,但是在6歲時,他的父親把他送回到中國汕頭讀書,直到他15歲那年才重新回到柬埔寨。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同時擁有美國國籍的呂來盛決定回到柬埔寨從政

作為柬埔寨華人中人數最多的潮州人於一九九三年一月成立了「潮州會館重建委員會」,原籍潮安縣庵埠鎮的楊啟秋出任主席。該會成立後,隨即組團參加同年九月在美國舉行的第七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作為柬埔寨戰後第一個華人出訪團,備受國際華人社會的關注。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首屆潮州會館理事會成立,每屆任期三年,楊啟秋先生出任會長。潮州會館的會員大部分從事商貿或經營企業,故會館經濟實力較強。會館自成立以來,在社團福利、文教等方面多有建樹。目前潮州會館是全柬人數最多的華人社團。
潮汕人的天下----新加坡

新加坡首富是潮汕人

當今在新加坡19名內閣部長中,有7位是潮汕人,國會有94名議員,其中接近30位是潮汕人。

目前,華族人數已在新加坡占人口總數約338萬人的76%。在新加坡華人中,又歷來以閩南人佔多數,其次是潮汕人,其他依次為廣州人、客家人、海南人、福州人,還有少數浙江人和廣西人。潮人在新加坡的人數,發展至目前已約達50萬人,成為華族中第二大方言群體。

現在新加坡最有影響的社團組織是「潮州八邑會館」,該館建於1928年,正式成立於1929年,會員包括潮安、澄海、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南澳8個縣屬的潮籍鄉親,是代表潮屬人士的最高機構。2003年第12屆世界潮團年會就是由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負責組織召開的。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新加坡潮人對祖國建設的投資越來越多。1984年,新加坡華人在中國內地的投資總額達6260萬美元,占同期東南亞各地華人在中國投資實際金額的69%。不久前,新加坡以23億美元在江蘇興建的「蘇州工業園」,潮商有的也在其中投資電子、機械、化工和服務業,為促進中、新兩國的經濟增長作出貢獻。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8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6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2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