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加入了哪些經濟組織
『壹』 中國加入了哪些經濟組織
從時間順序上看:
1945年加入了貨幣基金組織IMF.
1945年加入世界銀行
1964年加入亞非保險再保險聯合會
1971年加入國際勞工組織
1972年10月加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1972年加入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
1973年加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1973年國際海事組織
1979年加入亞洲再保險公司
1980年加入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1980年6月3日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1980年加入國際開發協會
1986年加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簡稱關貿總協定 GATT
1986年加入亞洲開發銀行 ADB
1991年加入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
1991年11月加入亞太經濟聯合組織 APEC
1992年加入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
1994年加入國際商會 ICC
1996年加入國際清算銀行
1997年加入加勒比開發銀行 CDB
1997年加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1998年加入二十二國集團
1999年加入二十國集團
2001年加入上海合作組織 SCO
2001年11月10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貳』 哪些國家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
世界貿易組織是當代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 擁有164個成員國,主要有馬來西亞、馬爾地夫、新加坡、日本、泰國、西部以色列、印度、印度尼西亞、中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西班牙、義大利、英國、葡萄牙、奧地利、愛爾蘭、冰島、德國、丹麥、芬蘭、法國、荷蘭等。
歐洲聯盟擁有28個會員國,主要有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愛爾蘭、英國、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芬蘭、瑞典、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爾他、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等。
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個成員國,主要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
石油輸出國組織有14個成員國,主要是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利比亞、赤道幾內亞、奈及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厄瓜多、委內瑞拉、加彭、剛果。
(2)新加坡加入了哪些經濟組織擴展閱讀: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於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促進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於直接參與21世紀國際貿易規則決策過程,維護合法權益。
『叄』 新加坡主要經濟地區以及經濟活動
新加坡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1959年以前,新加坡國民收入的75%來自轉口貿易活動。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另外,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建立「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從改革單一的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入手,鼓勵發展工業,逐步走上工業化和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船舶修造為主體的新興工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運中心、煉油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中心,並且出色地解決了居民住房和就業問題。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進了政府修建的設備齊全、價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積為15平方米,居亞洲首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經濟已步入了穩健增長時期,經濟發展漸趨成熟,國際競爭力增強。自1994年以來的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中,新加坡連續5年位居第二。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新加坡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從不發達國家跨入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成為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近年來,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對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依賴性很大。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研究顯示,美國的經濟增長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最大,美國經濟每增長1%,新加坡經濟就會增長0.96%。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新加坡憑借健全的金融體制和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自身所受沖擊較小。金融危機爆發時,新加坡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是:製造業4.3%,建築業13.3%,商業5.8%,運輸與通訊業9.2%,金融與服務11%。但由於新加坡經濟總量小,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形勢惡化使其1998年的經濟增長大幅下降。1999年,新加坡經濟好轉,2000年經濟實現加速增長,GDP為1398.4億新元,比上年增長9.9%,主要原因是外來需求旺盛以及地區經濟復甦。在此以前的10年裡,新加坡GDP 年均增長達到7.7%,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9.9%。2001年,遭遇世界經濟下滑和美國「9?11」事件影響,新加坡經濟出現衰退,GDP同比下降2.0%;對外貿易也出現顯著下降,其中對外出口1225.4億美元,同比下降11.8%,進口10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3.9%。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新加坡經濟似出現典型的「W」型波動。面對經濟衰退,新加坡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思路,歸納起來可稱為「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於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的空間。從中長期看,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可能難以再現金融危機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增長波動將增大。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同步性增強,它將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美、日等發達國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後,世界的電子工業迅速衰退,國際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急劇萎縮。尤其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周期日益縮短,目前一個周期平均只能維持兩年半的時間,這就使以電子業生產與出口為主導的新加坡經濟增長周期也將縮短,從而導致國內經濟增長波動起伏加大。在投資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吸引外國投資,積極從管理審批制度、產業政策、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給予外資以國民待遇,除了與國防有關的某些行業外,對外資在新加坡的運作沒有任何限制;完全開放商業、外貿、租賃、直銷廣告、電信市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對先驅公司(即涉及巨額資本開支或復雜技術和生產能力的企業)和某些金融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採取財務、融資便利等措施協助本地企業向海外發展,包括:一般財務支持,即通過經濟發展局、貿易發展局、生產力與標准局等機構為本國企業的經營提供商務開發計劃、品牌開發援助計劃等各種財務支持計劃;貿易21計劃。為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迎接21世紀的挑戰,新加坡在1991年制定了名為《新加坡:新的起點》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20世紀最後10年的同時,著眼於新世紀前30年的發展,制定了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了跨世紀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荷蘭的水平;到203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美國的水平,成為一個充分發達的國家。總而言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經濟運行比較穩定,國民經濟穩健增長。2、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帶動製造業增長的是高科投資訊工業,而服務業則主要是由金融服務業帶動的。在金融服務業里,新加坡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三,列東京、香港之後;外匯交易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3、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擴張。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國外需求推動。4、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競爭力。新加坡在1989-1993年間,一直是最有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1994-1995年間,新加坡被列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最有競爭力的國家。5、經濟區域化成效顯著。新加坡海外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8個亞洲國家。至1997年4月,新加坡對外投資就達10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9%。6、人均國民收入迅速增加。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從1990年的23537新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20新元;以美元計算,1996年已達28000美元,人均收入居世界第十一位。已達到瑞士在1984年的水平。世界經合組織則在1995年底宣布,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已跨入「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行列。
『肆』 新加坡的主要經濟部門
新加坡區域經濟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從交通位置看: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的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從經濟位置看:地處東南亞中心,連接亞洲和大洋洲(處在東方的「十字路口」)領土面積狹小、分散,自然資源貧乏,勞動力短缺,市場狹小。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內礦產資源貧乏、處於西亞石油原產地和東亞石油消費區之間的有利位置和石油工業大發展的歷史機遇 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眾多等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新加坡只能發展蔬菜,而糧食等產值較低的農業生產則停業,其糧食、禽蛋、肉乳等全部依賴進口。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貧乏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資。
新加坡主要是一以科技為主,以依託港口為主,還有就是旅遊業。
『伍』 主要區域經濟組織有哪些
世界區域經濟組織包括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 獨聯體經濟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澳新自由貿易;黑海經濟合作區;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海灣合作委員會;阿拉伯合作委員會;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經濟合作組織;安第斯集團;維謝格拉德集團;中美洲自由貿易區; 南錐體共同市場;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西非經濟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等22個組織。
歐洲聯盟
成立於1995年11月1日,總部設在布魯塞爾,截止2014年歐盟共有28個成員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為創始成員國,於1951年結盟。此後,丹麥、愛爾蘭和英國(1973年-2016年),希臘(1981年),西班牙和葡萄牙(1986年),奧地利、芬蘭、瑞典(1995年)先後成為歐盟成員國。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擴盟,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塞普勒斯、馬爾他、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十個國家同時加入歐盟。2007年1月1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盟。2013年7月1日,克羅埃西亞入盟。此外,歐盟還啟動了與冰島的入盟談判;將土耳其、馬其頓、黑山列為歐盟候選國;與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和波黑簽署了《穩定與聯系協議》。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全民公投,就英國應該繼續留在歐盟還是脫離歐盟進行抉擇,脫歐派勝出,英國將成為首個脫離歐盟的國家
北美自由貿易區
成立於1992年8月12日,總部在華盛頓,成員國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亞太經合組織
成立於1989年11月,成員國和地區有21個,包括紐西蘭、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中國、中國香港、中國台北、韓國、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秘魯、智利。
獨聯體經濟聯盟
成立於1993年11月,總部在莫斯科,有12個成員國:白俄羅斯、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
東南亞國家聯盟
成立於1967年8月7日,總部設在雅加達,現有成員國10個,包括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泰國、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
歐洲自由貿易聯盟
成立於1960年1月1日,總部在日內瓦,成員國有挪威、冰島、瑞士、列支敦斯登。
澳新自由貿易
成立於1990年7月,成員國有澳大利亞、紐西蘭。
黑海經濟合作區
成立於1992年6月25日,總部設在伊斯坦布爾,成員國有9個:土耳其、亞塞拜然、喬治亞、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亞美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
南亞區域合作聯盟
成立於1985年12月,總部在加德滿都,成員國有孟加拉國、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
海灣合作委員會
成立於1981年5月25日,總部設在利雅得,現有成員國阿聯酋、阿曼、巴林、卡達、科威特、沙特。
阿拉伯合作委員會
成立於1989年2月,總部在安曼,成員國有埃及、約旦、伊朗、葉門。
阿拉伯馬格裡布聯盟
成立於1989年2月,總部設在拉巴特,成員國有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
經濟合作組織
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德黑蘭,成員國有10個: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阿富汗、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庫曼、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
安第斯集團
成立於1969年10月,總部在利馬,成員國有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哥倫比亞、委內瑞拉。
維謝格拉德集團
成立於1991年2月,總部在維謝格拉德,成員國有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
中美洲自由貿易區
成立於1993年2月,總部在聖薩爾瓦多,成員國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
南錐體共同市場
成立於1991年3月26日,總部在蒙得維的亞,成員國有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
拉丁美洲一體化協會
成立於1981年3月,總部在蒙得維的亞,成員國有11個 ,包括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智利、玻利維亞、秘魯、厄瓜多、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墨西哥。
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
成立於1975年5月28日,總部在阿布賈,成員國有16個,包括維德角、甘比亞、幾內亞比索、塞內加爾、幾內亞、迦納、多哥、貝南、布吉納法索、尼日、奈及利亞、獅子山、賴比瑞亞、茅利塔尼亞、馬里、象牙海岸。
西非經濟共同體
成立於1974年1月1日,總部在瓦加杜古,成員國7個,有貝南、馬里、尼日、茅利塔尼亞、塞內加爾、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
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
成立於1992年8月17日,總部設在哈博羅內,成員國有14個,包括安哥拉、剛果(金)、尚比亞、坦尚尼亞、馬拉維、辛巴威、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莫三比克、賴索托、史瓦濟蘭、模里西斯、塞席爾。
上海合作組織
成立於1996年4月26日,總部設在上海,成員國有六個,包括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中國、俄羅斯、塔吉克、烏茲別克。
『陸』 新加坡有哪兩種經濟部門
新加坡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幾乎所有部門都要幫助經濟的發展。
比較重要的有貿易工業部(Ministry of Trade and Instry), 經濟發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主管招商引資和吸引高級外國人才), 金融與貨幣管理局(Monetary Authority of Singapore,相當於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 人力資源局(Ministry of Manpower,主管勞動、社會保障的一些政策,還有一部分移民、外勞方面的政策).
『柒』 新加坡什麼時候加入聯合國的
新加坡全稱新加坡共和國(英語:RepublicofSingapore),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的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隔,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兩岸之間。國土面積為586平方千米,包括新加坡島和附近的40餘個島嶼。
新加坡的歷史可追溯至3世紀,當時已有原住民居住,其最早文獻是3世紀東吳將領康泰所著的《吳時外國傳》。據新加坡學者許雲樵考證,蒲羅中是馬來語「PulauUjong」的對音,「蒲羅中」是新加坡島最古老的名稱,意為「馬來半島末端的島嶼」。公元8世紀至14世紀,新加坡成為蘇門答臘的古帝國室利佛逝(SriVijayan)王朝的貿易中心,人們稱之為淡馬錫(意思是「海城」)。傳說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到當地游歷,見到一頭「艷紅的身軀,漆黑的頭,行動敏捷而美麗」的野獸,誤以為是獅子,由此誕生了新的名字——「新加普拉」,意為「獅子城」,此名一直延續至今。
19世紀初期,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獲得優勢。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1818年底,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爵士將新加坡塑造成了一個貿易中轉站,蘇伊士運河的通航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性。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新加坡扼守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航運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本對新加坡也是虎視眈眈。1941年,日本出其不意地攻打新加坡。「珍珠港事件」的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兩個月,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1942年,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將其改名為昭南島。1945年9月,英軍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軍事管制結束後,海峽殖民地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直屬殖民地。1963年9月,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正式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合並後,新加坡開始和中央政府發生矛盾,對治國方針也有不同的看法。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有主權、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為共和國,尤索夫·賓·伊薩克出任首任總統。新加坡在建國後尋求國際承認,於1965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同年10月加入英聯邦,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各個國家的文化藝術也相繼傳播到新加坡,其多元化的特徵在此時已初見雛形。基於新加坡獨特的歷史背景,其舞蹈藝術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徵,不同的種族文化使新加坡的舞蹈異彩紛呈,並且呈現出多民族共舞的盛況。植根於這種傳統,各個族群的幾大舞蹈團體紛紛參與到建設新加坡舞蹈文化的進程中。舞蹈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成了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媒介。為了加強各民族的友好團結,新加坡文化部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如華族、馬來族、印度族及西方舞蹈節目的「人民聯歡之夜」、環島巡迴演出等,都受到新加坡民眾的熱烈歡迎。這些演出以卡車後廂為舞台,使用簡單的聲光設備為廣大人民群眾表演了許多異彩紛呈的多民族舞蹈。這些走遍村鎮的文藝演出,讓人們強烈地感受到了多民族社群和睦共處的自豪感。自此,多元文化成為新加坡舞蹈共同體中最鮮明的主題之一。
『捌』 新加坡加入過哪些國際組織急!
一.政治類組織
1.東南亞國家聯盟
2.亞洲議會和平協會
3.國際刑警組織
4.英聯邦
5...........
二.經濟類組織
1.世界貿易組織
2.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
3.亞洲開發銀行
4............
三.科技、文化、體育等專業類組織
1.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
2.世界漢語教學學會
3.............還有好多好多的!
比如一些全球性的組織! 世衛組織,聯合國等等~~~這些就不用說了!!比較小的區域性組織就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