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炒果條叫什麼
❶ 想去新加坡,那裡的美食有什麼啊
1 辣椒/黑胡椒蟹 Chilli Crab & Black Pepper Crab
新加坡地處熱帶,據說當地人為了排暑去毒,所吃的各種料理口味自然就偏重麻辣口味。而在各種新加坡傳統麻辣口味的料理中,又以辣椒螃蟹和黑胡椒螃蟹最為出名。
辣椒蟹就是將整個的大螃蟹切開,連肉帶殼加上茄汁、辣椒一起拌炒。吃起來,蟹肉的鮮嫩伴著茄汁的甜和辣椒的沖,非常過癮,堪稱絕配。黑胡椒蟹集中式的醬油、印度的黑胡椒、馬來的小辣椒與西式的牛油於一體,才造就出了這另類「沖鼻」的獨特味道來。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海蟹個頭特別大,一個蟹腳就有兩根手指般粗,蟹殼厚而脆,用蟹鉗一夾,發出清脆的碎裂聲,只見紅汁從嫩白的蟹肉中濺出,引得你開懷大吃。這里的海蟹肉質非常細膩,鮮美無比。
2 海南雞飯 Hainanese Chicken Rice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的一道准「國菜」。雞肉鮮美嫩滑、米飯芳香撲鼻、配以雞湯、切片的黃瓜和辣椒醬一起食用,妙不可言。極其簡單,卻美味無比,堪稱一絕。海南雞飯的製作方法特別講究,將全雞用水煮至嫩熟,切塊,裝盤,灑上芝麻油與醬油;飯也是用雞湯和雞油一起蒸煮的,所以特別香滑可口;再蘸點黑醬油、蒜末或一種特製的酸辣辣椒醬吃,口感棒極。海南雞飯的雞肉絕對不能全熟。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色,雞的骨髓還是帶著血的,才算合格。
海南雞飯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海南移民帶到新加坡的,卻意外地大受當地人歡迎。最初的海南雞飯就是白飯配上雞肉和姜茸,後經過不斷演化,現在還有粵式雞飯和馬來雞飯等口味。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女兒還特地搭飛機去新加坡品嘗,所以別小看這一小碗米飯,它可有「總統雞飯」之稱呢!更難怪會有那幺多的華人明星對它情有獨鍾,據說劉德華還經常專程去新加坡,到文華酒店去吃海南雞飯。
3 肉骨茶 Bak Kut Teh
這道美食用葯材、大蒜和香料,加上豬肉骨烹煮而成,食用時配以米飯和辣椒黑醬油。它是大眾的早餐和夜宵。去新加坡,要想吃到原汁原味的肉骨茶,應該去唐人街牛車水的大排擋。茶客入座,店主便端上熱氣騰騰的大碗鮮湯,碗中有五六塊排骨,加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還有一盤切成寸把長的油條,茶客根據各自口味,可加入胡椒粉、醋、鹽等調味品。吃完一大碗肉骨,接著是一小盅潮州的功夫茶,茶杯極小,泡的是很濃微帶苦味的普洱茶,而喝起來卻是滋味濃醇,馨香入肺。
肉骨茶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一廣州男子將這一秘方交給南來新加坡的好友,經時間演變,變成今天的肉骨茶。另外一種說法是由本地福建人創制的。當年華人勞工,非常喜歡這種實惠的美食,據說經常食用,有強身健體的功效。
肉骨茶對新加坡的飲食文化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間接影響到新加坡其它招牌美食的烹凋。在新加坡吃完「海南雞飯」、「潮州粥」、「咖哩魚頭」、「沙爹」後,總會上一盅熱乎乎的潮州茶。甚至,在上菜前喝茶也成了必不可少程序。
4 沙爹 Satay
近年來,到新加坡領略東南亞「沙爹文化」,正逐漸成為各地美食族們追求的新時尚。沙爹就是指傳統的馬來串燒羊肉、牛肉和雞肉,容納了東南亞許多國家美食的精華。
事先腌好的牛肉、羊肉、雞肉串要用木炭燒烤,並要控制好火候。別看它模樣和中國的烤肉串差不多,味道卻大不相同。其中的秘訣就在當地特有的沙爹醬上。東南亞的沙爹醬是由花生醬、椰醬、幼蝦等多種來自異國他鄉的香料調制而成,香醇無比,入口時濃濃的南洋風,令你眷戀不已。在享用一串串沙爹的同時,別忘再來點椰葉或班蘭葉包裹的傳統馬來米飯、小黃瓜及洋蔥等,入口的沙爹才會更加味道分明。
說到沙爹這個名字的由來同樣非常有趣,當時由遠方來的早期福建移民,看到馬來人在燒烤肉串,由於語言不通,後來看到肉串上有三塊肉,就以「三塊」 (福建話念「 Sar Tae」)命名,久而久之就被人們稱為沙爹了。也有一種說法是,沙爹源自中東的烤肉串(Kebab),並由早期來新加坡經商的阿拉伯商人帶來的。
5 飛餅 Roti Prata
印度飛餅也叫印度拋餅,是眾多新加坡人早餐與夜宵的最愛。飛餅的一大獨特之處就在於它獨一無二的製作工藝。廚師就像是變戲法一樣,他們用嫻熟的手法把准備好的面捏搓成一個富有彈性的小面團,然後有節律地進行旋轉式拋擲,就能變幻成一張薄薄的圓餅,放入小平鍋中略微加熱,小平鍋的旁邊是一個簡易的小爐子,沒有了鍋子的屏障,淡藍色的火焰在空氣中愉快地舞蹈。當小平鍋中的餅有點膨脹起來的時候,廚師小心地用手把它拎起來,迅速的扔到個爐子上去,餅被火這么一烤,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懸在了藍色的火焰之上,很快地,廚師就把它取出來放在盤中,不到三分鍾的時間一張新鮮出爐的飛餅就飛到了食客的面前。色澤金黃、略帶焦香的印度飛餅吹彈即破,飽滿得如同六月里桃子,輕輕一戳,一股熱氣奔涌而出。外層金黃酥脆,內層柔軟白嫩,嚼在嘴裡,妙不可言。印度飛餅可加蛋或不加蛋,可根據各自喜好選擇不同的咖喱或白糖蘸著吃。有些人乾脆用抓著吃,確實是一種吮指美味。
如今的飛餅也有不少創新吃飯,你可以依照自己的口味,讓廚師在餅上撒上沙丁魚、番茄、甚至奶油甚至冰激凌等。吃飛餅的時候如果再配上香濃的印度拉茶,那更是錦上添花。
6 叻沙 Laksa
據說娘惹美食見證了馬來人與華人的聯姻喜慶。中國素材的內斂遇上馬來料理的奔放,調和出人間稀有的愛戀熱情。早期馬來人與華人通婚的後代,男性稱為巴巴(Baba),女性稱為娘惹(Nonya)。娘惹美食自然也就融合了馬來菜與中國餐的烹調美味。娘惹美食中最具代表的叻沙體現了浪漫豐富的娘惹美食特色。
正宗的娘惹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製辣椒油的辛辣味,而它裡面的主食也是一定要用粗米粉。淺嘗一口,濃濃的香味和辣椒味的霸道如洪水般侵佔你舌蕾的觸覺,咽入喉中好像還可以聽到它發出「滋滋」的聲響;精神為之一振,萎靡的胃口頓時興奮起來,已吸飽叻沙湯香味的米粉和佐料,誘惑著你趕快把它吃完。當下也顧不得燙,唏哩呼嚕把它吃得一干二凈。這時再來上一壺工夫茶,真有一種難以形容的滿足感。
在新加坡,推薦你一定要嘗嘗有逾50年經營歷史的正宗加東叻沙。據說加東叻沙現在所採用的辣椒油仍是由其創始人當年親手炮製的呢。
7 咖喱魚頭 Fish Head Curry
咖喱是地道的印度特色,而魚頭又為華人最愛,二者能走到一起,的確可算是一道新加坡自創的印度佳餚。這道菜最早由新加坡的印度人開創,原本只是做給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餚,並經過多年的改良,咖喱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為傳播。
這道印度風味洋溢的佳餚,通常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料,先用姜蔥和蒜頭爆香,再用濃稠的咖喱醬汁燜煮魚頭。鮮嫩的魚頭加上香辣的咖喱湯,辣中帶甜、香味濃郁、辛辣夠勁。然而,辣雖辣,卻異常順口,其中還跳躍著赤道陽光般亮晃晃的多重香料滋味。用香酥的烤餅滿沾著湯汁送入口中,只覺口感飽滿,令你五臟六腑彷彿跟著味蕾一起震懾醒覺過來,真是既刺激又滿足!
8 炒粿條 Char Kway Teow
說到新加坡的小吃,許多人馬上會聯想到「炒粿條」。炒粿條原為潮州傳統小吃,今天已成為新加坡美食的代表之一。潮州人對於凡是用米粉、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為「粿」。新加坡的炒粿條是用黑甜醬油、豆芽、魚餅、雞蛋、蛤肉以及中式臘腸一起炒的寬扁粿條。
沙茶炒粿條則是在配料上再加沙茶醬。聽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然。炒粿條的時候,分秒都必須掌握得當,火候尤其得掌握好,才能炒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嗜辣者可要求加入辣椒醬拌炒,甜咸之中帶一點辣味,讓人過癮。
9 菜頭粿 Fried Carrot Cake
菜頭粿,俗稱蘿卜糕,「菜頭」其實就是蘿卜的俗名。菜頭粿原來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一種年糕。最早是將蘿卜去皮刨絲,再加入臘腸粒、蝦米粒、香菇粒、芹菜粒等配料蒸制而成,外酥內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膩。
而現在我們吃到的新加坡菜頭粿早已經過了融合改良,是由白蘿卜加以蒜和蛋醬,以適中的火候煎炒至金黃色,即是美味可口的炒蘿卜糕。新加坡的菜頭粿更分為黑白兩種,兩者各具風味。所謂「黑菜頭粿」即是加了黑甜醬翻炒,咸中帶甜,入口即化;若要品嘗原味,那就選擇「白菜頭粿」吧,外脆內軟,香味撲鼻,同樣會讓你喜歡。
10 羅惹 Rojak
「羅惹」是馬來文,有「大雜燴」的意思,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餐前開胃菜和配菜,也是一道健康的營養小吃。羅惹的用料包括各種新鮮水果和蔬菜,如鳳梨、黃瓜、甜蘿卜、豆芽、青蘋果、生芒果等。切成細塊的材料,連同油炸豆腐乾、油條和蝦片等一同放進碗里,再加上特製的蝦膏醬、新鮮辣椒、檸檬汁和烤花生碎末一起攪拌均勻,便是一道清涼爽口的特色沙拉了。
這道菜雖然看起來普通,不過口感非常不錯,這也形成了新加坡菜的一道亮麗風景。羅惹口味酸甜,醬料與新鮮蔬果恰到好處地融合在一起。色澤黑黝黝的蝦膏醬盡管其貌不揚,卻味道鮮美,讓人無法抗拒。
都是新加坡的特色
❷ 粿條是什麼
粿條(guǒ tiao)是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台灣、海南、等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
「粿條」一詞是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叫法,同屬於河洛語系地區的海南、廣東潮汕、福建閩南、台灣等地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粿條與河粉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粿條不同於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
另外閩南、潮汕、海南和台灣地區對於凡是用米粉為主料,麵粉、薯粉等輔料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或「粄」。所以河洛語系地區的所謂粄、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范圍又不單純是「糕」。而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或「粄條」,廣東潮汕地區和台灣也有稱為「粿仔」或「粿仔條」的。
而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甚至成為當地的小吃,這是由於當時大量閩、粵移民把粿條帶出去的。
(2)新加坡炒果條叫什麼擴展閱讀
傳統的潮式炒粿條是先將油鍋燒熱,放入粿條翻炒幾下,再將少量的水倒入,在粿條的另一面形成微焦狀,再放入肉絲、蝦仁,洋蔥絲,番茄片等配料同炒上盤的。現在的炒粿條已經少了加水這一環節,所以口感很傳統的也略有差別,不過還是有點老店一直遵循傳統,一般他們的招牌上為註明老式炒粿條。
湯粿條就是把粿條過熱水,晾乾墊底,再加上配料與清湯。沙茶炒粿條則是在配料上再加沙茶醬。炒粿的功夫全在油(朥)以及火候。油(朥)足、火候夠,則香濃可口。牛肉炒粿條也是潮州常見的做法。
潮式粿品中還有一種蒸成半寸厚,切成三角形的「炒粿」,把它炒熟後,加上甜醬油,花生末等配料即成美味的小食。在汕頭,炒粿最有名的是永和街口一攤,由於炒得可口,所以每天總是供不應求。到汕頭的人,也總要到那裡一試。汕頭小食有「三絕」,就是:老媽宮(昇平路頭)粽球,西天巷蚝烙,永和街口炒粿。
❸ 新加坡有沒有什麼好吃的~著名的東西
太多了.辣椒螃蟹,沙爹,海南雞飯,肉骨茶,印度煎餅,叻沙,炒果條,咖椰烤麵包,咖啡卜馬來煎麵包,椰漿飯,烏打,蝦面,黃僵飯等等~~因為新加坡由四大種族合成,所以食物也溶合了四種文化,但以華人的美食和印尼的為主. 肉骨茶(要去吃那家'黃亞細') 海南雞飯(吃'五星級雞飯') black pepper crab (一定要試) Sting ray 如果要買回來的話,就是肉幹了,或者一些水果乾 【主食類】 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也叫白切雞飯或簡單的叫作雞飯。雞肉是海南文昌雞的做法,但飯卻與雞脂肪一起煮,所以特別香滑,這也是海南雞飯和在海南島吃的雞飯不同之處。 炒棵條 棵條也就是河粉,炒棵條的主要成份有河粉和面(混在一起炒),配料有廣東臘腸、蛋、蚌等,加入黑甜醬一起炒,因此味道有點甜。 炒福建面 炒福建面也叫炒蝦面或炒蘇東面,蘇東是魷魚的馬來名,所以你應該猜到配料是蝦和魷魚,主食是面(還加粗米粉)。炒福建面和在福建廈門一帶大排檔炒麵有點相似,味道可能有一點不同。 印度炒麵 印度炒麵、米粉、河粉、飯可能只有在東南亞才能找到,它們是印度人到東南亞後發明的。基本上,特點是以茄醬主調味料。 【副食類】 沙爹 馬來族的串燒羊肉、牛肉和雞肉,是東南亞小販吃品的極品。 沙爹要沾沙爹醬一起吃。在中國所謂的沙爹味式沙爹醬就源自馬來的沙爹醬,吃過馬來族沙爹和沙爹醬的人都會覺得中國的沙爹味遠遠比不上馬來沙爹,不信就到新加坡試試。在新加坡,沙爹小販不多,每個晚上,沙爹小販會在老巴剎側擺檔,是吃沙爹的好地方。沙爹是小販食品中最貴的一種。 海鮮燒烤 鮮燒烤用的特製辣椒醬,用香椒葉包起來烤,其中以魚燒烤最受歡迎。 印度羅渣 羅渣,馬來語是大混合,和英語的沙拉一樣,印度羅渣的材料很多,隨你選,多是麵粉製品沾特製甜醬吃。 華人羅渣 華人羅渣主要材料有油條、沙葛片、青瓜片、菠蘿片、豆芽、花生碎、魚露醬、黑甜醬,象沙拉一樣,混呀混呀混。 五香 五香是傳統福建廈門一帶的小吃,在新加坡五香檔賣的不只是五香,還有腸、魚餅、蝦餅,各式各樣類似的五香魚餅的小吃讓你選擇。 【湯】 印度羊肉湯 在上海你也許吃過咖哩牛肉湯面,味道有點像新加坡的印度羊肉湯,很可能上海咖哩牛肉湯面是從印度羊肉湯取得配方。印度羊肉湯的咖哩香料比上海咖哩牛肉麵更濃。 中國葯材羊肉湯 不是這么容易找到中國葯材羊肉湯的小販,但中國葯材羊肉湯是一些新加坡人喜歡的湯食,一碗湯一碗飯,這樣就是一餐。 肉骨湯 新加坡肉骨茶不是茶而是湯,主要材料是肉骨,主要香料是五香,一般新加坡人的吃法是一碗湯一碗飯當一餐。 【甜品】 摩摩嚓嚓 摩摩嚓嚓也是東南亞三大小販甜品之一,有熱冷兩種吃法,用椰漿水煮芋頭和番薯塊,由於椰漿含膽固醇,摩摩嚓嚓也沒有了,小一輩的新加坡人還不知它是三大小販甜品之一。 文頭雪 文頭雪是一塊大果凍蓋一層削冰,另有一粒酸柑,酸柑是綠色的象小桔子一樣水果,比乒乓球還小,好像是橙縮小幾倍。味道有點像檸檬。總的感覺,文頭雪帶檸檬味。新變種文頭雪有雜果文頭雪,顧名思義是加了不同樣的水果塊。 紅豆冰 紅豆冰是東南亞獨有的三大小販甜品之一,是小販甜品之王。其實就是加糖漿的削冰,配料有紅豆和果冰,堆成一座削冰山。 Chendol Chendol也是用椰漿水和赤糖焦做成的甜品,Chendol是甜品名也是其中一種配料名,Chendol就像綠色條形粉類品。現已被健康食品的潮流淘汰。Chendol也曾是三大小販甜品之一。
❹ 新加坡特色菜有哪些
新加坡美食:去新加坡旅遊的魅力之一,就是可以嘗到世界各地的佳餚。種類不僅有新加坡三大民族的中式、馬來式、印度式菜餚,而且還有法國、義大利、英國等歐洲菜。最具代表性的菜是"娘惹食物"(The Blue Ginger Restaurant),它是最特別、最精緻的傳統佳餚之一。若想嘗試馬來菜、印度菜,可以到豪華而又別致的Alkcaff Mansion,或者家庭氣氛濃郁的馬來餐廳,以魚頭咖哩著稱的Muthu』s Curry Restaurant以及小印度跑馬路上隨處可見的咖哩店。特色菜 雞肉沙爹 香味四溢的雞肉沙爹是新加坡著名的馬來美食,一隻只雞肉串經火炭一番燒烤後,再配上飯團、切片鮮黃瓜和洋蔥,就是一道可口美味的馬來小吃。沾上精心調制的黃梨花生醬,稱得上絕頂美味,是本地人和遊客的最愛美食之一。 咖哩魚頭 咖哩魚頭是最具新加坡風味的美食代表之一,這道香辣的印度佳餚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盛在一大碗熱騰騰的咖哩湯中上桌,湯味辛辣香濃,魚頭鮮嫩美味。 叻沙 叻沙為典型的娘惹或土生華人菜餚。湯料以椰漿、香料和辣椒為主,香濃辛辣,配以粗米粉,再加上蝦蛤,是新加坡的特色美食之一。 米果汁 汽鍋 汽鍋是一種新加坡式火鍋。在盛魚湯的鍋里,放入魚貝類、蔬菜和肉,蘸醬油調料食用。是一道十分有名的新加坡菜
❺ 粿條是什麼意思呢
粿條是潮汕地區的一個叫法,是用米漿蒸熟後製作的一種美食。
粿條與河粉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粿條不同於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米漿含量更高,米味更重,顏色偏不透明乳白色。粿條通常比河粉厚,寬度比河粉窄,口感順滑爽口。粿條是廣東潮汕有名的地方小吃,這種小吃是用米粉漿薄層蒸熟晾涼之後,切條備用的小食半成品。
粿條的吃法
炒粿條是潮汕人的小吃,在19世紀開始潮汕人移民新馬泰,在星馬泰發揚光大,成為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泰國的美食,也是檳城的代表美食之一。馬來語是Char Kway Teow。在馬來西亞除了華人售賣炒粿條外,馬來人也有售賣炒粿條。
在檳城和吉隆坡的炒粿條略有不同,檳城炒粿條所使用的粿條是比較寬大的;而吉隆坡人所使用的粿條則是比較類似沙河粉,是比較幼細和長的。雖然兩地所使用的粿條不同,但是味道和佐料都是大同小異的。
❻ 粿條是什麼
粿條是米粉為主料,麵粉、薯粉等輔料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是廣東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台灣、海南等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粿條與河粉看起來差不多,但是粿條不同於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彈性。
粿條
用米粉調成漿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粿條”或“粄條”,廣東潮汕地區和台灣也有稱為“粿仔”或“粿仔條”的。
粿條一詞是潮汕地區、福建閩南地區叫法,同屬於河洛語系地區的海南、廣東潮汕、福建閩南、台灣等地的客家人則將其稱為“粄條”。
而今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都可見到粿條,甚至成為當地的小吃,這是由於當時大量閩、粵移民把粿條帶出去的。
❼ 炒果條是什麼
用粘米粉製成的.
「炒果條」是檳城的特有美食,炒時先把面條、粉條、豆芽和甜醬油等加在一起炒,之後再加入雞蛋、蛤、臘腸、辣椒醬等佐料既成;其實即如同中國的炒漢中麵皮。
漢中麵皮相傳始於秦漢,它是以大米為原料,經過浸泡,磨成米漿,加水稀調相宜,上特製的籠蒸熟,待冷卻後切成細條,具有白、薄、光、嫩、細、柔、韌、香等特點,再輔以豆芽、菠菜、胡籮卜絲,調配入芝麻醬、辣椒醬、大蒜汁、生薑汁、芥末、五香粉、精鹽等佐料,拌後紅綠相映,黃白互襯,色澤鮮亮,食之爽口,氣味芳香,風味獨特。
❽ 新加坡有哪些小吃
福建蝦面 是一種在金黃色的粗面條上,撒上蝦肉薄片、魚板、牛肉、肥豬肉片所制出來的味道濃郁的拉麵。這種拉麵不管在哪裡吃,都很美味可口。
福建炒麵 是一種放入海鮮和豆芽的炒麵。假如放入檸檬,灑上辣椒油會更好吃。
餛飩面 餛飩面的特點是面條很細,內有2~3個餛飩及肉和青菜。若跟老闆說一聲「辣一點」,他會給你加上辣椒醬,不吃辣者,最好先聲明。
牛肉麵 面條採用粗面或米粉,再加入柔軟的牛肉片、豆芽、香菜等。湯比較辣。
魚丸面 放入2~3個魚丸、豆芽、薄豬肉片的拉麵。適合於飯量小的人。
Laksa 是娘惹菜的一種。在味道很辣很重的湯中放入一些炒過的食品如貝、蝦等,再拌上椰奶。
Satay Bee Hoon 是一種在米粉上加蔬菜、肉和魷魚,再澆上椰汁與辣醬攪拌而成的米粉。也是娘惹菜的一種。
Mee Goreng Goreng在馬來語中是「炒」的意思,所以Goreng面是馬來風味的炒麵。特點是拌上辣醬炒,炒完端出時鋪上一層蝦片,然後再放入荷包蛋。
鹵面 一種鹵汁炒麵。
潮州粥 是一種在沉澱的清湯中,放入米飯、魚片、鹹菜、生菜等材料後製成的粥。十分清淡,很適合做早餐。
叉燒飯 是一種在米粉上放上叉燒肉片和少量蔬菜的簡單食品。一般還有豬肉和鴨肉,也可以各放一些。
潮州炒飯 這是一種使用很多海鮮的飯,以味道清淡的居多。
Nashi Gerong 是一種馬來風味的炒飯。獨特之處是將生米用辣椒醬炒後食用。
庫雷伯特飯 是一種新加坡風味的米飯。在米飯上放上雞肉(或牛肉)、番茄、青菜,煮熟後食用。在攤販中的菜品中,是一道比較高級的菜。
Roti 是一種印度風味的烙餅。分為素餅和雞蛋清餅兩種。點這道菜時,一般會端上咖喱,以供調味。顧客可以一邊掰開一邊蘸著咖喱吃。
Murutaba 這是一種在烙餅里加入蔬菜和肉等佐料的印度風味燒烤。也應該蘸著咖喱粉吃。
汽鍋 Stean boat是一種新加坡式火鍋。在盛魚湯的鍋里,放入魚貝類、蔬菜和肉,蘸醬油調料食用。是一道十分有名的新加坡菜。
稞汁 是潮州菜之一。是將豬的內臟、豆腐、雞蛋等拌上濃醬油長時間煮成。喜歡吃內臟的人是一定要嘗一嘗的。此外,用此道菜時,要一碗寬面條一起吃最好。
瓤豆腐 這種中國風味的豆腐,是將豆腐、苦瓜、香菇等填入魚腹煮成。有時也填入煮雞蛋、燒賣、春卷等物,蘸著辣椒醬吃,並有豆腐湯。
Popiah 用薄餅卷上豆芽、雞蛋、蔬菜、香腸、蝦等物,是類似春卷的一種食品。假如裡面放上辣椒會非常辣,所以不吃辣的人一定要事先聲明。
Rojak 馬來語中,「Rojak」是大雜燴的意思。分為印度風味和中國風味兩種。印度式的是將烙餅、蚌蝦、豆糕、花生拌上赤紅色的辣椒醬一起吃。中國式的則類似於蔬菜色拉。將菠蘿、黃瓜、豆芽、花生與具有獨特風味的蝦、花生辣椒醬拌在一起吃。
Oyster Omelette 是一種煎蛋卷。有一點大蒜的味道。雖有一點油膩,但卻是地道的新加坡風味。
Soto 是一種在雞湯中放入油炸肉末、花生泥和米飯的食品。是大眾化的馬來菜的代表。
紅豆冰山 即Ice Kachan,「Kachan」在馬來語中意思為豆子。該甜點就是將五顏六色的冰塊,灑上色彩斑斕的果醬,看起來十分美觀。
Bobur Caca 是一種將紅薯切得方方正正,並澆上椰汁的甜點心。分為放冰的冷盤和不放冰的熱盤兩種。
❾ 新加坡的小吃 豬腸粉 炒粿條 水粿 菜頭粿,芋頭粿這些真有那麼好吃嗎
水粿全稱是鹹水粿,還有炒粿條、菜頭粿、芋頭粿這些呢,不用去到新加坡,在廣東潮州就有得吃了,這些都是潮州小吃的種類,潮州人早年南下到東南亞的時候,把這些特產也都帶到當地。
❿ 新加坡有什麼好吃的東西
太多了.辣椒螃蟹,沙爹,海南雞飯,肉骨茶,印度煎餅,叻沙,炒果條,咖椰烤麵包,咖啡卜馬來煎麵包,椰漿飯,烏打,蝦面,黃僵飯等等~~因為新加坡由四大種族合成,所以食物也溶合了四種文化,但以華人的美食和印尼的為主.
肉骨茶(要去吃那家'黃亞細')
海南雞飯(吃'五星級雞飯')
black pepper crab (一定要試)
Sting ray
如果要買回來的話,就是肉幹了,或者一些水果乾
【主食類】
海南雞飯
海南雞飯也叫白切雞飯或簡單的叫作雞飯。雞肉是海南文昌雞的做法,但飯卻與雞脂肪一起煮,所以特別香滑,這也是海南雞飯和在海南島吃的雞飯不同之處。
炒棵條
棵條也就是河粉,炒棵條的主要成份有河粉和面(混在一起炒),配料有廣東臘腸、蛋、蚌等,加入黑甜醬一起炒,因此味道有點甜。
炒福建面
炒福建面也叫炒蝦面或炒蘇東面,蘇東是魷魚的馬來名,所以你應該猜到配料是蝦和魷魚,主食是面(還加粗米粉)。炒福建面和在福建廈門一帶大排檔炒麵有點相似,味道可能有一點不同。
印度炒麵
印度炒麵、米粉、河粉、飯可能只有在東南亞才能找到,它們是印度人到東南亞後發明的。基本上,特點是以茄醬主調味料。
【副食類】
沙爹
馬來族的串燒羊肉、牛肉和雞肉,是東南亞小販吃品的極品。 沙爹要沾沙爹醬一起吃。在中國所謂的沙爹味式沙爹醬就源自馬來的沙爹醬,吃過馬來族沙爹和沙爹醬的人都會覺得中國的沙爹味遠遠比不上馬來沙爹,不信就到新加坡試試。在新加坡,沙爹小販不多,每個晚上,沙爹小販會在老巴剎側擺檔,是吃沙爹的好地方。沙爹是小販食品中最貴的一種。
海鮮燒烤
鮮燒烤用的特製辣椒醬,用香椒葉包起來烤,其中以魚燒烤最受歡迎。
印度羅渣
羅渣,馬來語是大混合,和英語的沙拉一樣,印度羅渣的材料很多,隨你選,多是麵粉製品沾特製甜醬吃。
華人羅渣
華人羅渣主要材料有油條、沙葛片、青瓜片、菠蘿片、豆芽、花生碎、魚露醬、黑甜醬,象沙拉一樣,混呀混呀混。
五香
五香是傳統福建廈門一帶的小吃,在新加坡五香檔賣的不只是五香,還有腸、魚餅、蝦餅,各式各樣類似的五香魚餅的小吃讓你選擇。
【湯】
印度羊肉湯
在上海你也許吃過咖哩牛肉湯面,味道有點像新加坡的印度羊肉湯,很可能上海咖哩牛肉湯面是從印度羊肉湯取得配方。印度羊肉湯的咖哩香料比上海咖哩牛肉麵更濃。
中國葯材羊肉湯
不是這么容易找到中國葯材羊肉湯的小販,但中國葯材羊肉湯是一些新加坡人喜歡的湯食,一碗湯一碗飯,這樣就是一餐。
肉骨湯
新加坡肉骨茶不是茶而是湯,主要材料是肉骨,主要香料是五香,一般新加坡人的吃法是一碗湯一碗飯當一餐。
【甜品】
摩摩嚓嚓
摩摩嚓嚓也是東南亞三大小販甜品之一,有熱冷兩種吃法,用椰漿水煮芋頭和番薯塊,由於椰漿含膽固醇,摩摩嚓嚓也沒有了,小一輩的新加坡人還不知它是三大小販甜品之一。
文頭雪
文頭雪是一塊大果凍蓋一層削冰,另有一粒酸柑,酸柑是綠色的象小桔子一樣水果,比乒乓球還小,好像是橙縮小幾倍。味道有點像檸檬。總的感覺,文頭雪帶檸檬味。新變種文頭雪有雜果文頭雪,顧名思義是加了不同樣的水果塊。
紅豆冰
紅豆冰是東南亞獨有的三大小販甜品之一,是小販甜品之王。其實就是加糖漿的削冰,配料有紅豆和果冰,堆成一座削冰山。
Chendol
Chendol也是用椰漿水和赤糖焦做成的甜品,Chendol是甜品名也是其中一種配料名,Chendol就像綠色條形粉類品。現已被健康食品的潮流淘汰。Chendol也曾是三大小販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