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桃花源在哪裡
『壹』 桃花源到底是哪裡的
心中的美好
心中的嚮往
其實
都可以的
抓住身邊的美好
就是生活的桃花源
『貳』 桃花源真實地點在那
據說在重慶酉陽。哈哈哈,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書里,一個在重慶酉陽。網路里可以查找到。
『叄』 桃花源桃花源是什麼具體位置在哪裡
桃花源是中式園林別墅,最知名的是融創蘇州桃花源,2017年1月在CNN盤點「2016年全球最具價值房產」時奪冠,打破了歐美豪宅的壟斷局面。融創蘇州桃花源位於千年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城,具體地址是在金雞湖大道以南,高和路旁,獨墅湖北側,坐落在在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獨墅湖「雙湖」湖心島嶼之上,桃花源項目東側即為貫穿園區湖東南北主幹道的星湖街,通過星湖街可快速到達獨墅湖隧道與南環道路構成便捷交通網路。北側即為連接蘇州中心城區、園區湖西CBD和園區湖東新城的交通主幹道,地理位置非常優越。
『肆』 桃花源在那啊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漁人有幸數日客,享盡桃源美味香。
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問世以來,歷代注家蜂起,詮釋接踵。人們非常關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麼地方的問題。
說廬山康王谷者言之鑿鑿。康王谷,俗稱廬山壠。從現在的星子縣城乘車至隘口,然後沿著通往廬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數公里,在一處叫觀口的地方棄車步行,即可進入廬山壠。這是一條長達7 公里的絕密坳谷,「整個壠中,峰嶺對峙,聯綿延伸,東靠著最高漢陽峰,西臨於長嶺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青秀,花草爛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蔭遮蓋村莊,阡陌縱橫,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廬山旅遊介紹》)。進谷的「葫廬口」極狹,一踏進谷口,溪聲林濤便撲面而來,但見青山高聳,古木參天,溪水隨山勢而轉,小路傍溪澗而進。山重水復,曲折蜿蜒,頭頂現出一線藍天,循著溪旁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勢漸緩,眼前出現一片村落。田園蔥翠,「屋舍儼然」,雞犬之聲相聞。倘若是在春天進山,則夾岸桃花灼灼,香氣氤氳,雲霧融和著裊裊炊煙,如絲如帶,一路鳥語花飛,宛如進入了傳說中的仙境一般。
廬山壠這片幽深而狹長的谷地,史、志上稱作康王谷。宋《南康軍圖記》載:秦滅楚時,楚懷王之子康王避難谷中,秦將王翦追趕甚急,幸而天降大風雨,康王得以脫險,從此隱居谷中,「不復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據《星子縣志》亦如是載,至今山谷盡頭,尚有一處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還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麗的風光與《桃花源記》中描述的一模一樣,而且楚康王避難的故事與陶令筆下「先世避秦時機,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遂與外人間隔」數語正吻合。陶淵明長期生活在廬山山南一帶,對谷中的風光和康王避難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為生活原型,構想桃源情境,進行藝術創造,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應該是當信勿疑的。
持江蘇連雲港之說者信誓旦旦。江蘇連雲港市雲台山脈的宿城西麓,亦被人們稱作陶令筆下的桃花源。那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嶺,與外界無路可通;其中,川原坦盪美麗,山畔竺篁搖曳,山腳拐彎處通向高公島,與《桃花源記》的描述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考查史實,陶淵明確實曾到過這個地方。公元400年, 高公島戰爭期間,陶淵明任鎮軍劉牢之的參軍時,親赴戰場。因此,他的後裔、清末兩江總督陶澎,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晉鎮軍參軍陶靖節先生祠堂』,其錄書刻石的匾額至今尚在」(見《語文教學通訊》1995年第6 期)雲雲。
大概人們都有一種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與歷史上的名人有點「沾親帶戚」的緣故吧。廬山南北兩麓的星子縣和九江縣,為爭「奪」陶淵明的籍貫,打了數百年的「官司」,前幾年論爭達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雙方都請來了全國知名的「陶學家」,評陶、研陶、注陶、吟陶,當然也期望能在一個權威性的陶淵明研究會上,對陶淵明的籍貫進行「仲裁」,而有關桃花源的原型在什麼地方的問題,人們更是眾口異詞,說法不一。據統計,在神州大地上,被「疑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餘處」(《廬山風景話趣》)之多。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們稱作桃花源。桃源洞位於桃源縣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臨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陰,景色綺麗。唐代開始在此建有寺觀。清光緒年間,曾重修「淵明祠」,並順著山勢以陶淵明的詩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觀、水源亭、纜船洲等。遺憾的是據《桃源縣志》記載:這里的桃源洞,本名「烏頭村」,因為陶淵明的名篇影響越來越大,才改名「桃源洞」的。
有的學者認為,桃花源「並非作者虛構,也不是幻想的再創造,而是切切實實的居住在武陵地區的苗族社會的寫真」(《桃花源究竟在哪裡?》)其依據是,東晉文人劉敬叔在《異苑》中記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見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開朗,桑果蔚然。」縣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素有對桃花的崇拜,以及見客人「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習俗。再據《苗族簡史》介紹,武陵地區的苗族人民早在晉朝前,就呈現出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桃花源詩》)的社會景象。
上列種種,恐怕還僅僅是被考證的部分「謎底」而已,正確與否,難以明斷,真可謂「說是就是不是也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伍』 桃花源在哪,怎麼走
其實,能否找到桃花源,就在你自己啦!
你我都不能改變這個世界,
所以我們只能接受拉.
要勇敢的面對生活啊!
『陸』 桃花源在哪
桃花源風景區位於湖南常德,風景幽寂,林壑優美。
桃花源景區始建於晉代,到唐宋時發展到鼎盛階段,在元代時毀於戰亂,明清以後又開始復興。歷代以來,孟浩然、李白、韓愈、蘇軾等大文豪都曾到過這里並留下墨寶。
望採納謝謝
『柒』 桃花源在什麼地方
桃花源在重慶市東南部,武陵山腹地。
酉陽地處重慶市東南部,武陵山腹地,是重慶幅員面積最大、少數民族人口最多、森林覆蓋率最高、平均海拔最高的區縣,是重慶唯一不享受高溫補貼的區縣,是火重慶名副其實的涼都。
酉陽桃花源景區距重慶市主城300公里,景區總面積50平方公里,由世外桃源、太古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桃花源廣場、桃花源風情小鎮。
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題公園和夢幻桃源實景劇等八大部分組成,集岩溶地質奇觀、秦晉農耕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態文化、休閑養生文化、運動康體文化於一體。
(7)西班牙的桃花源在哪裡擴展閱讀:
桃花源集秦晉歷史文化、土家民俗文化、自然生態文化、天坑溶洞地下河共生岩溶地質奇觀於一體。桃花源風景區與陶淵明筆下描述的世外桃源極其吻合。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李鵬親筆題詞「中國酉陽桃花源風景區」。是「遠離塵世喧囂、步入秦晉田園、探尋科學奧秘、回歸綠色天堂」的絕地方。
『捌』 桃花源 在哪裡
叫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湖南常德、湖北十堰、安徽、台灣、重慶等地都有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學術界尚有爭議。真正的桃花源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樂園。
桃花源在什麼地方,陶淵明在其《桃花源詩》中講得很明白「淳薄既異源」,「淳薄」就是世外桃源。
「淳薄」是什麼地方呢?「淳」者敷也,「薄」者淺也。「淳薄」者,敷淺原也。那敷淺原在什麼地方呢?根據《禹貢》記載,大禹疏九江,至於敷淺原。據《尋陽記》雲「九江在尋陽郡北,五里名曰烏江,遠則百餘里,為大禹所疏,桑落洲上下三百里合流」。這也就是說敷淺原就在桑落洲一帶。《水經注》引《尚書》注曰:「江水過九江,至於東陵,西南流,水積為湖,湖西有青林山,故謂之青林湖,又西南歷尋陽,分為二水,一水東流,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入江」。這也就是說,敷淺原在東陵附近,東陵,陶淵明認為是彭澤,「寧似東陵時」說的就是彭澤;解縉認為是宿松,「皖水青林繞墓田」說的就是青林水在宿松匯口周瑜墓附近,皖水,就是進入皖段的長江。根據我的分析,我比較認同解縉的宿松說,根據《水經注》里的青林水的流向來說,基本可以斷定東陵在宿松,而青林水就可能是後來的雷水,具體有待論證。東陵是宿松還是古彭澤,這點暫且不論。因為牽扯行政劃分,一時很難弄清楚。東陵的大概方位也就是在今天宿松洲區和古彭澤(今湖口地區)桑落洲一帶。也就是說敷淺原就在這一塊。我認為敷淺原就是古鄱陽湖平原,他的區域主要包括桑落洲,湖口縣局部地區,沉沒在鄱陽湖中的梟陽縣和海昏縣。這廣袤的古鄱陽湖平原就組成了敷淺原。而到最後,敷淺原只剩下桑落洲獨存至今,湖口局部地區,梟陽和海昏都相繼沉沒在鄱陽湖中。所以桑落洲既敷淺原,但是敷淺原不完全等於桑落洲。 論證完了桑落洲就是敷淺原,下面該分析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了。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雲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榮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這裡面明確的講了「往跡浸復湮」,說明這里是洲島,不然的話講不通,高山是不會被浸沒和湮沒的。《桃花源記》中稱絕境,絕境是與陸地相互隔絕的地方。高山與陸地相連,所以絕境只可能是洲島。從漁人的交通工具來看,通往桃花源的只有船,別無他路。所以再次證明桃花源是洲島。「桑竹垂餘蔭」從植被來看,有柳樹,桑樹,竹子都說明是南方。「菽稷隨時藝」,豆類麥類隨便什麼時候都可以種植,更說明是南方。從陶淵明《飲酒》詩來看,「且當從黃綺」,「漂流逮狂秦」與《桃花源詩》所反映的事實是一致的。所以桃花源的創造應該是在其隱居時期。他隱居地在桑落洲,也就是說桃花源的原型是以桑落洲為藍本。換句話來說,桃花源既桑落洲。
桃花源位於安徽省宿松縣匯口鎮古桑落洲上,安徽,江西,湖北三省在此交界,長江,鄱陽湖,古雷水在此交匯,故有一日三省,一統江湖之說。
復制來的
『玖』 桃花源在什麼地方
「桃花源」這一「仙境」可能是詩人的理想世界,但是自從《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產生以後,廣大讀者總想知道「桃花源」的原型究竟在什麼地方。目前全國有30多個地方在爭「桃花源」這個「名分」,而要弄清「桃花源」究竟在何地,關鍵在於弄清詩人《桃花源記》中的「武陵」這一地方當時究竟在何處?湖南常德人、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所著《武陵藏珍》中有一篇對「武陵」地域的考證,或許會對大家的理解有所幫助。
武陵地域考
[1](該文節選自湖南常德人周新國、周波所著《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 武陵郡,是常德歷史上的第二個行政區劃,這里最早的行政區劃名稱叫「黔中郡」。《水經注·沅水》雲:「漢高祖二年(前205),割黔中故治為武陵郡。」西漢時,武陵又別稱「義陵」。劉禹錫《武陵書懷五十韻》序稱:「常林《義陵記》雲:初,項籍殺義帝於郴,武陵人曰:『天下憐楚而興,今吾王何罪乃見殺?』郡民縞素哭於招屈亭。高祖聞而義之,故亦曰義陵。」 周新國先生武陵郡治城,西漢時設於「索縣」,《漢書·地理志》有明確記載。西漢武陵郡所轄區域,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共轄13縣:索、孱陵、臨沅、零陽、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艮山、充。其中在今常德地區的有4縣:索縣,其地包括今漢壽縣和鼎城區東北一部。索縣是文獻記載中漢壽最早建縣的開始。臨沅縣,其地包括今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和桃源縣,治城在今常德市城區東部。《水經注·沅水》說,臨沅因為「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孱陵縣,其地包括今澧縣一部和津市、安鄉、南縣、華容、岳陽及湖北公安,治城在公安。零陽縣,其地包括今慈利、石門、臨澧和澧縣一部,治城在慈利零陽鄉,以在零水之北得名。 新莽統治時期,更天下郡縣名。武陵郡改為建平郡,臨沅縣改為監沅縣,孱陵縣改為孱陸縣。東漢時,劉秀將王莽更易的郡縣名稱一一改回原名。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東漢武陵郡轄境與西漢基本相同,轄12縣:臨沅、漢壽、孱陵、零陽、充、沅陵、辰陽、酉陽、遷陵、鐔成、沅南、作唐。其中有5縣在今常德地區之內:臨沅縣,轄今武陵區、鼎城區大部及桃源一部,同時也是武陵郡治所在地;漢壽縣,原西漢的索縣,東漢大部分時期稱索縣,到東漢後期的陽嘉三年(134),始更名為漢壽,轄今鼎城區東北部和漢壽;沅南縣,建武二十六年(50)分西漢臨沅縣地新置,轄今桃源南部等地,因在沅水之南故名,是今桃源縣前身;作唐縣,建武二十六年(50)分西漢孱陵縣地新置,轄今安鄉、津市和澧縣一部,作唐是今安鄉在歷史上獨立建縣的開始;零陽縣,與西漢零陽縣同,轄今慈利、石門、臨澧和澧縣一部。東漢武陵郡治,據《後漢書·郡國志》載,是在臨沅(即今常德市城區)。此後,歷朝的武陵郡治,以及唐朗州、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一千數百年來其治所一直未再變更。 魏晉以後,武陵郡沿設,但轄區縮小,只轄沅水流域諸縣。南朝蕭梁時,將武陵郡置為武州。《隋書·地理志下》:「武陵郡,梁置武州。」陳朝後期,又改武州為「沅州」。《陳書·宣帝紀》載:「太建七年(575),改武州為沅州。」據《隋書·地理志》開皇九年(589),隋滅陳後,廢陳在武陵郡所置的沅州,改武陵郡為「朗州」。但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又將朗州更名為武陵郡。原陳朝武陵郡下轄的4縣(臨沅、沅南、漢壽、龍陽),隋將其並為兩縣。即將臨沅、沅南、漢壽合並為 「武陵縣」。這是武陵縣在歷史上的最初設置。龍陽縣則依舊。所以,隋代武陵郡僅轄兩縣:武陵縣和龍陽縣。郡治在武陵縣。 朗州司馬劉禹錫到唐朝,據《舊唐書·地理志》載:「隋武陵郡,武德四年(621)平蕭銑,置朗州。天寶元年(742),改為武陵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朗州。」故唐代習慣稱這里為「朗州武陵郡」,或單稱「朗州」。唐朗州轄地同隋代,仍然是武陵和龍陽二縣。 北宋初年,常德仍沿唐、五代之舊,稱「朗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朗州」改名為「鼎州」。「鼎州」名稱的由來,據說是因武陵縣境有鼎水(即古漸水)。這次更名的原因,南宋《方輿勝覽》卷三十《常德府》雲:「國朝祥符,避聖祖諱,改鼎州。」北宋時鼎州下轄3縣:武陵、龍陽、桃源。南宋時,鼎州又更名為「常德府」。關於常德府的設置和得名,它首先緣於北宋後期在鼎州設置的軍事轄區「常德軍」。據《輿地紀勝·常德府》載:「政和七年(1117)」 鼎州置「常德軍節度」。「常德軍」何故以「常德」命名?據《方輿勝覽·常德府》記載,是因為《詩經·大雅》中有一篇《常武》其詩序中有這樣一句:「有常德以立武事。」「常德軍」便從這里取名取義。「常德軍」是軍事轄區名稱,不是行政轄區名稱。《宋史·地理志》載:「乾道元年,(鼎州)以孝宗潛藩升(常德)府。」乾道元年即1165年,這一年「常德」正式成為本地行政區之名稱。 元代,常德府改稱「常德路」。據《元史·地理志》載,至元十四年(1277),常德府改為「常德路」,治所在武陵縣,下轄:武陵縣、桃源州、龍陽州。龍陽州下轄沅江縣。常德路轄區實際與南宋常德府相同。據《明史·地理志》載:明朝在1364年改元代的常德路為「常德府」,下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4縣,府治在武陵。清康熙三年(1664),分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這是歷史上湖南正式建省的開始。清代,在「省」下設「道」「府(州)」「縣」。今常、澧各地屬「岳常澧」道,道治在巴陵(今岳陽)。清代沿設「常德府」,下轄4縣與明代同: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府治在武陵。
『拾』 「桃花源」究竟在哪裡
桃花源並不存在,桃花源是虛構出來的。《桃花源記》是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桃花源」出自陶淵明詩《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幻想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與時人所嚮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想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大部分學者認為,桃花源記是陶潛對當時的社會不滿,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的社會而寫的。
(10)西班牙的桃花源在哪裡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