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西班牙本洋的鑄造地在哪裡
『壹』 中國四大鑄造基地在哪兒
北方鑄造基地河北泊頭市、河南林州市;南方基地浙江永康市、安徽寧國市。
1、2012年中國境內鑄造企業總數發生了微小的變化,主要分布區域仍然為中、東部地區,鑄件的產能分布華東地區39%,華北地區25%,中南地區17%,東北佔11%,西北和西南分別為2%和6%,其中以江蘇,山東,河北,浙江,山西,遼寧,河南,湖北,安徽為代表的鑄造大省其平均年鑄件產量已超過300萬噸。
2、抽樣調查分析顯示超過80%以上的企業開工不足,且這部分鑄造企業平均減產約30%,其中主要以五金,建築,工程機械,風電,汽車,電子等行業鑄件為主要產品鑄造企業,而占數量不多的航空航天,軍工,船舶,機車,特種機械等行業鑄件的鑄造企業呈現出明顯的增長。
3、隨著市場需求,產業調整,企業發展的情況的不斷變化,我國境內的鑄造企業的數量情況和分布情況也在不斷的變化中,但是它不會偏離鑄造企業數量逐漸減少,鑄造企業集聚發展的總趨勢。
『貳』 洋錢的墨西哥鑄幣
清初流入中國的洋錢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是兩種:西班牙銀元,俗稱本洋,在十九世紀以前盛行於中國;墨西哥銀元,簡稱墨洋,又因鐫有鷹徽,俗稱鷹洋,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盛行於中國。
這兩種洋錢都是在墨西哥鑄造的。墨西哥當時是世界產銀最多的國家,從1553年起即已建立造幣廠,1732年起用機器鑄造新式銀幣。西班牙本洋的幣面花紋有查理第三、第四和費迪南等西班牙帝王肖像,廣東一帶亦稱之為佛頭。這種銀幣由菲律賓、印度等地輾轉流入中國。由於英國政府禁止輸出本國銀幣,故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購茶也使用這種西班牙本洋。1821年墨西哥宣布獨立後不久,本洋即停止鑄造。1824年,墨西哥開始鑄造本國銀幣,幣面花紋有該國國徽的圖型,故被稱為鷹洋,約在1854~1856年(咸豐四年至六年)間流入中國。此外,流入中國的還有英國在香港和印度鑄造的站人洋(因幣面花紋有人持杖站立,故名),日本在明治時代鑄造通用的銀幣,法國在安南(今越南)鑄造的安南銀幣和美國貿易銀幣等。所有這些流入的外國銀幣中,以墨西哥鷹洋的成色、質地最優,故行使最廣,流入最多。
『叄』 民國時期的大洋是用什麼做的越詳細越好
洋錢是清代對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的稱謂。又稱番錢、番餅。外國銀幣流入中國,始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歐洲是最早鑄造銀幣的地區,遠在9世紀就有銀幣出現,但大量鑄造則是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佔領墨西哥之後。西方殖民主義侵入東方,用銀幣來換購中國的絲、茶和其他土產。在多達數十種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幣中,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鷹洋以數量大、流通廣而著名,並一度成為中國市場上重要的流通貨幣。
洋錢流入中國後,因其按枚計值,便於應用,民間使用日益廣泛。繳納錢糧和商賈交易,都普遍使用洋錢。甚至有先將銀兩兌換洋錢,再將洋錢兌換制錢使用的情況。它與中國銀兩和制錢的比價也逐漸上升。1833年(道光十三年),洋錢一枚,通常可作漕平七錢三分,價昂時可作七錢六分; 1837年時可換八錢一二分。每枚洋錢所值制錢, 1814年為七百二三十枚(粵、閩一帶)至八百餘枚(江浙一帶),1843年為一千三百文,50年代為一千四五百文,1855年(咸豐五年)昂至一千八九百文, 1857~1858年後才有所回跌。
終清一代,流入的外國銀幣估計約為十一億元,其中墨西哥鷹洋佔有數額較大,約為四五億元。光緒中葉,中國自鑄銀元後,流入的數量稍受影響。1914年頒行《國幣條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它在成色、重量方面比清朝自鑄銀元更合標准,因而在中國城鄉廣泛流通,鷹洋居於重要流通貨幣的地位才有所改變。以後洋錢或由於移運出口,或被熔化,數量日漸減少。
為區別,本國鑄造的叫現洋,大洋。雖然叫「洋」已經完全不「洋」了
『肆』 關於大洋~!
洋錢
清代對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的稱謂。又稱番錢、番餅。外國銀幣流入中國,始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歐洲是最早鑄造銀幣的地區,遠在9世紀就有銀幣出現,但大量鑄造則是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佔領墨西哥之後。西方殖民主義侵入東方,用銀幣來換購中國的絲、茶和其他土產。在多達數十種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幣中,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鷹洋以數量大、流通廣而著名,並一度成為中國市場上重要的流通貨幣。
本洋和鷹洋均在墨西哥鑄造。墨西哥當時是世界產銀最多的國家,從1553年起即已建立造幣廠,1732年起用機器鑄造新式銀幣。西班牙本洋的幣面花紋有查理第三、第四和費迪南等西班牙帝王肖像,廣東一帶亦稱之為佛頭。這種銀幣由菲律賓、印度等地輾轉流入中國。由於英國政府禁止輸出本國銀幣,故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購茶也使用這種西班牙本洋。1821年墨西哥宣布獨立後不久,本洋即停止鑄造。1824年,墨西哥開始鑄造本國銀幣,幣面花紋有該國國徽的圖型,故被稱為鷹洋,約在1854~1856年(咸豐四年至六年)間流入中國。此外,流入中國的還有英國在香港和印度鑄造的站人洋(因幣面花紋有人持杖站立,故名),日本在明治時代鑄造通用的銀幣,法國在安南(今越南)鑄造的安南銀幣和美國貿易銀幣等。所有這些流入的外國銀幣中,以墨西哥鷹洋的成色、質地最優,故行使最廣,流入最多。
洋錢流入中國後,因其按枚計值,便於應用,民間使用日益廣泛。繳納錢糧和商賈交易,都普遍使用洋錢。甚至有先將銀兩兌換洋錢,再將洋錢兌換制錢使用的情況。它與中國銀兩和制錢的比價也逐漸上升。1833年(道光十三年),洋錢一枚,通常可作漕平七錢三分,價昂時可作七錢六分; 1837年時可換八錢一二分。每枚洋錢所值制錢, 1814年為七百二三十枚(粵、閩一帶)至八百餘枚(江浙一帶),1843年為一千三百文,50年代為一千四五百文,1855年(咸豐五年)昂至一千八九百文, 1857~1858年後才有所回跌。
洋錢流入後,對中國經濟和金融都產生重大影響。在本國境內流通外國銀幣,反映出封建晚期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貨幣制度的落後。但這種計算和授受均極方便的銀幣,較清朝原有的銀兩與制錢並行的貨幣制度更有利於商業貿易的進行,故在中國境內廣泛流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作用。然而,它又使中國幣制更趨於復雜,有利於外國進行經濟侵略並大量套取中國現銀出口。因此,中國有識之士如林則徐等人認識到中國自行鑄造銀幣的必要,提出了如何使貨幣制度趨於合理的擬議。
終清一代,流入的外國銀幣估計約為十一億元,其中墨西哥鷹洋佔有數額較大,約為四五億元。光緒中葉,中國自鑄銀元後,流入的數量稍受影響。1914年頒行《國幣條例》,鑄造鐫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它在成色、重量方面比清朝自鑄銀元更合標准,因而在中國城鄉廣泛流通,鷹洋居於重要流通貨幣的地位才有所改變。以後洋錢或由於移運出口,或被熔化,數量日漸減少。五四運動後具有特殊地位的鷹洋行市被取消。
『伍』 我國明朝時期沿海到處可見的"西班牙白銀"指的是什麼產自什麼地方
西班牙白銀就是西班牙銀圓.
這種銀元原產於墨西哥。墨西哥是當時世界最大的白銀產地,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就開始鑄造銀幣,它的幣面花紋有西班牙帶王肖像。這種銀元被稱為西班牙本洋,在廣東一帶被稱為「佛頭」,它具有成色統一、規格整齊、便於計算攜帶等優點,在世界殖民地間廣泛流通,英國商人在與中國正常貿易中也大量使用這種銀元。由於在中外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這種銀元大量流入中國市場,尤其是廣東地區。
『陸』 洋錢的介紹
清代對外國流入的銀鑄幣的稱謂。又稱番錢、番餅。外國銀幣流入中國,始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19)。歐洲是最早鑄造銀幣的地區,遠在9世紀就有銀幣出現,但大量鑄造則是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主義者佔領墨西哥之後。西方殖民主義侵入東方,用銀幣來換購中國的絲、茶和其他土產。在多達數十種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幣中,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鷹洋以數量大、流通廣而著名,並一度成為中國市場上重要的流通貨幣。
『柒』 這種外國的大頭幣現在值多少錢
這種銀元學名叫做西班牙本洋,是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墨西哥鑄造的貿易銀元,由於鑄造時間很長,因此有若干個版本,但都大同小異。目前的市場價格和鷹洋基本相當,美品品相的300元左右。1842年清政府於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規定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圓。這個圓,指的就是西班牙本洋!因為中國鑄造的銀兩,成色不一,折算繁瑣。1860年以後,本洋的地位就被墨西哥鷹洋取代了(西班牙已於墨西哥獨立後停止發行本洋了)。所以,市場上幾乎見不到原光品相的西班牙本洋。西班牙本洋和墨西哥鷹洋在19世紀的貨幣地位,相當於今天的美元。由於銀元、金幣屬於硬通貨,自身是有價值的,不同於紙幣。所以,銀元是可以在不同國家進行流通的。本洋和鷹洋的鑄造數量非常巨大,清朝末年,中國社會上流通的外國銀元大概有13億枚左右,其中1/3都是鷹洋。因此,本洋和鷹洋的價格也比常見的袁大頭便宜得多。中國在鴉片貿易以前,英國就是使用本洋從中國購買大宗商品,上億的本洋流入中國。後來,英國為了扭轉貿易逆差,開始向中國傾銷鴉片,這才使得本洋又再次外流。
『捌』 西班牙銀元1807年有幾種我這種什麼價格
這種銀幣是銀元的鼻祖,叫做西班牙本洋。是西班牙政府在其南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鑄造的,銀幣正面的人物為西班牙國王。從明朝萬曆年間開始流入中國,清朝乾隆年間達到高峰。直到墨西哥獲得獨立以後,這種銀幣才逐漸停止鑄造。所以,這種銀元在1820年以前,每年都在鑄造。1807年的當然只有一種,清朝乾隆年間,英國商人對華貿易一律使用這種銀元,由於中國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在鴉片貿易前,據統計共有超過2億本洋流入中國。鴉片貿易之後,才又大量外流。1842年簽署的《南京條約》規定清政府向英國商人賠款2100萬元,這個元指的就是西班牙本洋。這種銀元和1860年以後取代它的墨西哥鷹洋的地位相當於今天的美元。目前閣下的這枚品相屬於普品,價位在280元--300元之間。
『玖』 銀子在我國哪個朝代開始出現
中國白銀的貨幣歷史
在我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先秦銀質貝幣與春秋楚國的銀布幣等出土已經被考古學界所認同。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而我們所講的這種「白金」其實就是銀錫合金,其中白銀的含量比錫少,這種白金貨幣的流通前後只有二年就被廢除。盡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國見之於史書的最早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鑄出圖案的銀幣。嗣後,新朝王莽頒行「寶貨制」,也鑄過「銀貨三品」,但只是曇花一現。
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到了金、元時期,白銀被更為廣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寶貨」銀鋌,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這是我國用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元代更進一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開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鑄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銀錠稱元寶即從元代開始,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
白銀的廣泛流通
明初,為了推行大明寶鈔,明政府曾明令禁止用金銀交易。據《明史·食貨志》載,洪武八年(1375)「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物貨交易,違者罪之,以金銀易鈔者斬。」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市場對白銀的需求增加,明政府逐漸解除了禁銀規定。開放銀禁後,部分官庫貯藏白銀便隨著支付官俸和軍餉而被投入商品流通,從而使官庫存銀變成活銀。
明朝中後期,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當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由於受條件限制,北京官員的俸祿仍要在南京支付,負責經辦的人員「將各官俸米貿易貨物,賣貴賤酬,十不及一,朝廷虛廢米祿,各官部得實惠。」到明英宗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戶部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決定將江南租賦改成白銀、布帛等物品運往北京發放官俸,次年又將蘇州、松江、常州存留的近73萬石糧食也折換成白銀給官員發放俸祿。明朝政府的這些決定,使白銀成為當時中國官方認定的合法貨幣,從此以後,中國各朝代的財政收支也逐漸轉向以白銀為主的貨幣支付方式。
隨著經濟貿易的擴大和發展,國內白銀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因為世界各國的金銀比較不同,外國的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更使得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廣泛流通。
萬曆年間全世界興起開礦熱潮。明政府因自身白銀需求量增加,便在國內大興開礦,從而使國內白銀產量有所增加。明朝中葉以後,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增加也使外國白銀不斷流入我國。其中由西班牙人經菲律賓運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僅隆慶五年(1572)到明末的七八十年間,就達4OO0多萬庫平兩。
嘉靖年間,我國的金銀比價為一比六到一比七之間,而日本由於白銀增產,金銀比價是一比十。受利益驅使,日本白銀從不同渠道被大量運往中國,因為從日本運銀到中國可兌換更多黃金。葡萄牙人為了能夠從日本與中國的白銀差價中謀利,曾從澳門把中國的絲絹運到日本售取白銀,然後折回澳門購買中國絲絹,以便去日本換取更多的白銀。另外,美洲的白銀通過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商人對華貿易、菲律賓華僑對祖國的貿易,以及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等也有許多白銀輸入中國。通過這些直接或間接的貿易往來,國際市場的白銀在明朝後期被大量地運往中國。
外國白銀的大量輸人,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制度的演進,但是這些來自不同國度的白銀貨幣之間無固定比價,並且各自計價流通,各種形狀和重量的銀塊出現在貨幣市場上,因此使中國本就繁雜的貨幣體制更加無序和混亂。
從銀兩到銀元
清朝初期,白銀成為中國當時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在政府的財政收支和國內外工商貿易的交往中,絕大多數經濟行為都是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民眾以擁有白銀作為財富,金融機構以白銀為庫存,銀行間結算也以白銀為標准。
在當時,中國的茶葉、生絲和陶器等商品對外國人很有吸引力,而當時中國貨幣市場上習慣以白銀作為支付手段,因此很多外國商人都用滿船的銀元到中國購買滿船的中國商品回去。因為中國當時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很少購買國外的商品,所以白銀一直都是凈流入到中國的。
當時流人中國的外國銀元種類很多,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英屬地銀元、日本龍洋等,其中西班牙本洋是流人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據東印度公司記錄,康熙二十年(1681年)到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153年中,輸人中國的銀元和生銀塊有7000多萬兩,其中大部分是由東印度公司輸入的。本洋是由世界上產銀最豐富的墨西哥鑄造的。由於墨西哥是西班牙的屬地,而且幣面上刻有雙柱形和西班牙皇帝像(查理第三、第四),所以人們把墨西哥本洋誤認為西班牙銀元。墨西哥鷹洋是墨西哥獨立以後鑄造的銀幣。因幣面花紋刻有鷹,俗稱鷹洋,世面上誤作英洋,我國北方又名正英。這種洋錢的質量比其他外國銀元純,銀色為90.3‰ ,一般按九成四計算。英屬銀元在中國流通的有兩種:一種是1866年至1868年間由香港造幣廠鑄造的,另一種是1895以後由印度造幣廠製造的。龍洋是日本明治時代通用的銀元,定名為「圓」,因幣面刻有龍紋,俗稱龍洋或龍番。
外國的銀元製作精美、分量標准,且便於計枚核值,非常收中國民眾的歡迎,外國銀元在中國的貨幣市場不斷擴大。為了減少外國銀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清政府最終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式設置錢幣製造局,決定自己鑄造計量標准、受國民歡迎的中國銀元。清政府清朝在鑄造銀元時,基本沿用明朝的鑄錢習慣,並對本朝所鑄的銅錢通稱為「制錢」,以區別於早先使用的「古錢」。
當時中國鑄造的銀元都是白銀含量很高的,這又讓外國商人發現其中的暴利空間,他們用銀元與中國進行交易時,用含純銀九成左右的洋元兌換中國鑄造的「十足」紋銀,然後運往外國投機取利。外國資本主義者以浮價掠奪的純貨幣交易對中國經濟進行資本侵略。加上當時的外國銀元與中國自鑄銀幣都有自己的計價標准和流通范圍,彼此之間沒有固定的比價和匯率,這就使得我國當時的貨幣流通市場及其混亂繁雜。
清朝後期,由於鴉片貿易、條約賠款以及關稅和鹽稅主權喪失等因素,我國白銀開始持續地外流,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使得國內的白銀少而昂貴,以白銀表示的物價下降,以制錢表示的物價上升。白銀外流造成的銀貴錢賤,加重了國內民眾的負擔,使中國農業和手工業受到嚴重損害,而且由於賦稅減少和國家歲人下降,清政府開始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清政府為了彌補財政赤字,便大量增收關稅和厘金。由於過度增發無法兌換的流通貨幣,結果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是中國的經濟和政治都受到嚴重的沖擊。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為巨額賠款和世界銀價持續下跌的雙重打擊下,中國貨幣機制的運行更加混亂無序。為了挽救頹敗的經濟狀況,我國的士大夫和經濟學者多次上書光緒皇帝,倡議改革現行幣制,以維護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他們建議在北京設立鑄造銀錢的總造幣廠,統一發行新式銀錢;國內所有上繳款項,均用所發行的新式銀幣;部庫省庫的歲人收支,必須遵守國家統一規制,不許巧立名目擅自徵收;設置中央財政處,專門監督新貨幣的發行、流通和使用,並負責整頓國家財政及幣制。
在這些有識之士整頓中國混亂幣制的努力和倡議下,清政府多次下令統一貨幣流通單位,尤其是兩、元並用的貨幣計價單位,以解決嚴重阻礙中國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易的貨幣體制。為了統一幣值,清政府一度在用『兩』還是用『元』之間來回變更換計價單位。直到宣統二年(1910年),由度支部頒布幣制則例,規定國家貨幣統一採用『元』單位制度,才暫時結束了中國貨幣史上兩、元並用的混亂局面。
銀本位制度確立與廢除
辛亥革命前夕,外國銀元大量流人中國貨幣市場。到1910年,在中國市場流通的外國銀元已達l1億元左右,其中墨西哥鷹洋大約有4萬元,佔三分之一左右。當時在中國流通的貨幣除了白銀、制錢、銀元、銅元等金屬貨幣外,還有清政府戶部、官銀號、各地錢庄、票號發行的信用貨幣,以及外商銀行和中國自辦銀行發行的各種紙幣。加上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閥割據和頻繁的戰亂,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貨幣機制由於貨幣鑄造權和發行權長期不統一所造成的混亂局面。
1914年,北洋政府為了整頓貨幣體制,加強國家財政能力,實行了貨幣體制改革,並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條例同時規定,凡在中國境內從事經濟貿易等商品交易活動時,必須以新鑄造的銀元為交易手段。隨後,為了便於收兌各種龍洋改鑄新幣,又將一元銀幣的成色改為八九。白銀成為我國的本位貨幣,暫時結束了中國混雜的貨幣流通局面,使中國近代幣制暫時達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1914年12月,財政部天津造幣總廠首鑄新版銀幣,其正面刻有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刻有嘉禾紋飾與幣制值,俗稱「袁大頭」,鑄有一圓、二元、二角、一角、五分等幣值。因為新銀幣的幣型統一花樣全新,重量成色比較准確,又易於識別,很快在全國推行。在1914年至1921年間,這種新幣種曾多次鑄造。由於新幣種流通數量非常可觀,成為當時中國流通貨幣中最重要的幣種。
1914年的國幣條例雖然確立了我國的銀本位制度,但當時國內外的經濟貿易還是以銀兩、銀元同時並用,本次幣制改革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混亂的貨幣流通局面。到了19世紀末,西方各國工業國家紛紛放棄白銀的貨幣作用,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以銀為本位的國家。
20世紀30年代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的蕭條。為了擺脫經濟困境,發展國家經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放棄金本位制度,實施紙幣流通。當時,西方列強為了轉嫁國內危機,便把本國過剩的資本和商品以黃金為計價單位大量輸入中國,這對使用銀本位的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打擊。由於國內貨幣市場由於銀、銅、金的同時流通的局面更加混亂,國內強烈要求「廢兩改元」,統一幣制。而當時國民政府嘗試引入的金本位制度在國內行不通,不得不放棄。
1933年3月,在國內經濟專家、學者反復爭論與商討之後,國民政府下令施行「廢兩改元」貨幣改革。法令中規定所有用銀兩徵收的稅款及關金,一律改為銀本位幣,其他各項以銀兩實行的收支,也都改用銀幣。此次改革雖然結束了中國兩、元並用的貨幣制度,使銀本位被正式確立為中國的貨幣單位。
1934年起,在西方各國相繼放棄金本位幣制、美國人為抬高白銀價格後,國際銀價急劇上漲。國際市場銀價的持續上升,給使用銀本位貨幣體制的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打擊。為了徹底擺脫國際銀價對中國經濟的嚴重影響,挽救瀕臨破產的貨幣金融體制,國民政府最終於1935年11月3日實行法幣政策,規定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但流通領域禁而未絕。全國解放後,人民政府按一定比價收兌銀元,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宣布銀元不再流通,以銀元作為貨幣的歷史從此結束。
『拾』 西班牙銀元為什麼被稱為本洋
西班牙銀元俗稱「本洋」;
又名加羅拉銀元,每枚重約庫平七錢二分,原定成色93 70%,後來僅有90.270%,是最大規模流入中國的外國銀元。中世紀,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已成為世界上產銀最多的地區,於是西班牙殖民者就大量鑄造銀元輸往各國,其市場價格遠遠超過本身的實際價值,
、、、、藉以搜購別國的物資、、、、、、
本洋幣面上有的刻有西班牙皇帝(查理第三、第四)像,所以人們就認為是西班牙銀元,本洋自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年)開始流入中國,在清朝中葉流入最多,大部分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買茶葉時輸入的。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停鑄本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