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城含氧量多少
『壹』 在高原訓練的利與弊分別是什麼
高原訓練的最新研究進展
王躍新 譯自澳大利亞《體育教練員》
作者根據高原訓練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訓練是如何影響血管和心/肺系統並為在高原訓練和比賽的運動員提供參考意見。
1.高原對身體的影響
高原如此神秘,從運動員下飛機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觀察到身體內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漿、總血量、每搏輸出量和每分輸出量下降,而肺通氣量、體液損失、安靜時脈搏和基礎代謝率增加。
這些變化是因為高原的大氣壓下降而引起的。在練習時,這種現象加重,此時身體對氧氣的需求更大。在這些變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氣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壓力,同時提高了PH值濃度。為適應這種呼吸鹼中毒,腎臟通過分泌重碳酸鹽來降低血液中PH值濃度,使其恢復到正常生理水平,從而得到代償(稱為腎代償)。不論高度如何,空氣中氧分子是恆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隨著的大氣壓的下降將降低空氣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還降低了肺內氧氣的局部壓力,從而減小了肺臟和血液之間的壓力傾斜度。由於分子是從高壓力區域向低壓力區域移動的,較小的壓力傾斜度降低了進入血液的氧氣量。
對運動能力來說,最明顯的現象是,心臟和骨骼肌肉的氧供應量減少,從而降低了在較高有氧強度下練習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
人們對高原訓練表現出濃厚科學興趣並相信它對運動成績能產生影響,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為2286米)夏季奧運會的啟發。在高原地區進行的比賽,短跑和力量運動員的成績好於以往奧運會的比賽成績,而耐力性項目運動員的成績則略微下降。跳遠運動員比蒙和400米跑運動員埃文斯的優異成績大部分應歸功於高原地區空氣阻力的下降,這里的空氣要比海平面稀薄和乾燥。
在高原,耐力項目(1500米或更長)成績的下降,主要歸因於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鍾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經常作為有氧素質的指標。
由於在高原地區,肌肉可利用的氧氣減少,最大吸氧量低於海平面地區的數值。不僅如此,對身體素質出色的個體,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為他們血色素中的氧飽和度下降較大。換言之,開始時,運動員血色素越高,則失氧越多。
運動員對高原的耐受性,存在著很大差異。對那些不能更好忍耐高原的運動員,從中等到極端高度可能導致急性高原反應,即以頭疼、惡心、沒有胃口和疲乏為特徵的現象。練習會加重急性高原反應,而隨著氧氣的供應、葯物以及返回較低高度,這種症狀通常將得到緩解。
3.利用高原訓練提高運動成績
高原訓練在提高運動成績方面有許多玄妙之處,許多短跑和力量項目運動員來高原進行比賽,目的是在較稀薄的空氣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遠。許多長距離選手來高原是為了在缺氧狀態下訓練,以便返回平原後,在氧氣充足的環境下,提高運動成績。
目前的理論主張,在缺氧狀態下的訓練可導致適應性刺激反應,使身體產生更多的血紅細胞,以便運送氧氣到練習的肌肉群。當返回平原時,長跑運動員體內會留有更多的血紅細胞,使氧氣運輸能力提高。然而,如果運動員在高原生活和訓練的時間過長,則隨著高原訓練強度的降低,也許破壞作用會超過心血管的積極性適應。
我們有理由認為,長期在高原使用較低速度的訓練會使運動員的跑動速度更慢,盡管心血管系統對高原環境產生了適應性。這種觀點已經導致了更多的新研究,並使我們對高原訓練的問題看得更清楚。對耐力性項目的運動員來說,在高原生活和休息能更好地刺激血紅細胞的生成,而在高度較低的高原進行訓練,可以保持較大的訓練強度。許多運動員採用生活在高原,而訓練在較低高原的方法(即在專門設計的高原帳篷中休息)。
然而,並不是所有運動員對高原訓練都會產生相同的反應,反應者血液中會出現較高的促紅細胞生成素(紅細胞生成刺激素),而且也比未反應者的高原訓練的速度下降小。因此,高原訓練也許只對一些選手發揮作用,而其他選手最好在海平面高度訓練,這樣他們可以在更快速度下進行練習。
當平原地區的運動員在高原以相同的絕對強度跑動時,新陳代謝發生了改變,此時身體更多地依靠醣酵解。因為,高原地區的最大吸氧量低於平原地區,當運動員在高原用平原時的相同絕對強度跑動時,相對強度實際上加大了(例如,較高的最大吸氧量百分比)。
因此,訓練強度必須調整到等同於平原地區的相對強度水平。當返回平原時,需要對強度再進行調整。此時,新的平原訓練速度比以前的平原訓練速度更快,因為平原會提供給運動的肌肉群更多的氧氣。體內能量供應的選擇是由可利用氧的情況決定。有理由認為,運動員經過一個延長的高原訓練後,在相同絕對強度下,更多地依靠脂肪提供能量。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運動員在依靠醣酵解提供能量前,能在較大的絕對強度下訓練或比賽,這樣平原訓練產生的疲勞就會在較大練習強度下才出現。
4.在高原比賽時,希望什麼
如前所述,在平原訓練和在高原比賽的運動員主要關注的是,隨高度而降低的耐力水平。其結果是,運動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他們要降低訓練強度,以達到平原時的訓練水平。當高原的相對強度與平原相似時,絕對強度(例如速度)就較低。這種結果確實在優秀女子自行車選手中發現過。
在高原,運動成績受影響程度與活動的高度和時間成比例。無氧運動能力(不需要使用氧氣完成練習)、肌肉力量和爆發力不會受高度的負面影響。因此,短跑、跳躍或投擲運動員在高原比賽時,不必有任何擔心,而長跑選手可能預感到成績會下降。除此之外,運動員在為期兩天且參加多個項目的比賽如十項全能和七項全能或參加某一單項的多輪次跑比賽,會比在平原地區更早地出現疲勞現象,因為高原地區的恢復期一般較長。
5.對在高原比賽的一些建議
長期讓隊員在高原或其它一些應激環境中,會導致適應性反應,並成為環境適應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間斷性地暴露在人工應激環境下被認為是適應環境,並可以刺激類似於環境適應性的反應。當環境適應性是因生活在高原而導致時,適應環境可以從早期的呼吸含氧量少的氣體或在高原帳篷中休息開始。
當確定了比賽前多久運動員抵達高原時,應該考慮兩件事情。首先是盡量減少運動員高原反應症狀,其次是身體需要多長時間才能適應缺氧情況。
6.什麼時候抵達
除非運動員賽前能在高原至少訓練兩周,否則他們應該盡量在臨近比賽時抵達。高原上發生的生理變化在10~14天對運動成績的破壞程度最大。隨後幾周,身體會產生適應,這種變化的結果就不太嚴重。例如高原訓練一周後,可以觀察到新生成的血紅細胞攜帶氧氣。然而,環境適應性並不能完全緩解高原的基礎壓力,心血管系統的變化不能恢復到平原時所具有的特性。
盡管比賽前幾天抵達不能使身體有足夠的適應時間,且還增加了患急性高原反應的機會,但是立刻參加比賽不會損害選手的成績,同比賽前一周抵達的效果差不多。抵達高原後的前48小時,運動能力仍然與平原時相似。除此之外,許多運動員並沒有出現急性高原反應的症狀。
7.熱量的攝入和體液的損失
在高原,由於基礎代謝率增加,所以對熱量攝入的需求也會增加。因此,當運動員抵達高原時,應該食入更多。不僅如此,在高原僅呆兩周,體重就會出現下降,這也反映了需要增加飲食。
在高原,體液損失增加,使脫水的問題比在平原更受關注。體液的損失降低了血流量並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血液粘稠度增加平衡了到達收縮肌肉群的血流量和氧氣。因此,重要的是,當運動員抵達高原時,應該增加液體的攝入,特別是攝入有助於保持體液的液體如運動飲料和含有鈉或水與丙三醇混合的飲料。
8.免疫系統
高原會削弱身體的免疫系統,然而這種現象最有可能發生在更高的高度(大於4270米)而非較低的高度(小於3050米)。抗氧化補充物如維生素A,C,和E,或這些補充物的混合物會有助於保護免疫系統,特別是如果運動員的飲食缺乏這些營養物時。維生素C的飲食來源包括椰菜、桔子、柚子和草莓;而維生素E的食物來源包括蔬菜油、綠葉蔬菜、堅果、家禽和一些谷類;維生素A在西紅柿、胡蘿卜和南瓜中非常豐富。
每一名教練員都希望自己的運動員有更好的成功機會。這意味著,運動員不僅要做好處理心理和生理壓力的准備,而且還要做好對環境壓力的准備。由於許多長距離跑選手生活和訓練在平原,卻在高原比賽,所以,重要的是了解這種特殊的環境壓力是如何影響賽跑運動員的比賽成績。當賽跑選手在高原比賽時,能意識到將發生什麼,也許會有助於減少高原的一些神秘色彩。
『貳』 高原訓練的利與弊
從運動員下飛機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觀察到身體內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漿、總血量、每搏輸出量和每分輸出量下降,而肺通氣量、體液損失、安靜時脈搏和基礎代謝率增加。 這些變化是因為高原的大氣壓下降而引起的。
在練習時,這種現象加重,此時身體對氧氣的需求更大。在這些變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氣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壓力,同時提高了PH值濃度。為適應這種呼吸鹼中毒,腎臟通過分泌重碳酸鹽來降低血液中PH值濃度,使其恢復到正常生理水平,從而得到代償(稱為腎代償)。不論高度如何,空氣中氧分子是恆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隨著的大氣壓的下降將降低空氣中氧量。
『叄』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火炬的相關資料
選擇墨西哥城作為196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頗具爭議,因為這座城市海拔達2300米,這意味著與海平面相比,這里的空氣含氧量要少30%。事實的確如此,稀薄的空氣對許多參加耐力項目的選手們來說是一場災難。另一方面,高海拔又使得包括男子400米、接力、400米欄等短跑項目以及跳遠和三級跳遠等項目產生了新的世界紀錄。鮑勃-比蒙在跳遠項目上創造的8.90米的世界紀錄延續了22年之久。墨西哥城奧運會首次對女子選手做了性別檢驗,許多表現突出的女英雄們也因此受到贊揚。墨西哥跨欄選手巴希里奧成為了首位在奧運會開幕式上點燃火炬的女性。波蘭的羅林斯卡、秘魯的塞米納隆和墨西哥的奧爾蒂斯成為了參加射擊項目的第一批女子選手。美國選手特尤斯成為首位在100米比賽中衛冕的選手。在1968年奧運會最受歡迎的女選手是捷克體操運動員卡斯拉夫斯卡。在奧運會開始之前2個月,前蘇聯入侵了前捷克斯洛伐克,卡斯拉夫斯卡因此藏身3周,一出現在賽場上她便贏得了4金2銀的傲人戰績。在男子項目上,美國的奧爾特爾第四次贏得了鐵餅項目的金牌。本屆奧運會也發生了首次因禁葯被取消比賽資格的事件,在現代五項比賽中瑞典選手利爾簡沃爾的葯檢呈陽性,因為酒精含量超標。
『肆』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的奧運火炬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火炬接力的主題是「新大陸」。為此聖火由希臘的驅逐艦「納瓦里農」號運送到哥倫布的誕生地義大利熱那亞市。
聖火穿越大西洋,沿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路線航行。在維拉庫茲,由17名火炬手在海中接力將火炬傳到岸上。2778名火炬手參與了傳遞活動。西班牙航海家的後裔恩里克塔·巴西里歐成為奧運史上第一位點燃主火炬塔的女火炬手。圖為1968年墨西哥墨西哥城奧運火炬效果圖。
選擇墨西哥城作為196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頗具爭議,因為這座城市海拔達2300米,這意味著與海平面相比,這里的空氣含氧量要少30%。事實的確如此,稀薄的空氣對許多參加耐力項目的選手們來說是一場災難。另一方面,高海拔又使得包括男子400米、接力、400米欄等短跑項目以及跳遠和三級跳遠等項目產生了新的世界紀錄。鮑勃-比蒙在跳遠項目上創造的8.90米的世界紀錄延續了22年之久。墨西哥城奧運會首次對女子選手做了性別檢驗,許多表現突出的女英雄們也因此受到贊揚。墨西哥跨欄選手巴希里奧成為了首位在奧運會開幕式 上點燃火炬的女性。波蘭的羅林斯卡、秘魯的塞米納隆和墨西哥的奧爾蒂斯成為了參加射擊項目的第一批女子選手。美國選手特尤斯成為首位在100米比賽中衛冕的選手。在1968年奧運會最受歡迎的女選手是捷克體操運動員卡斯拉夫斯卡。在奧運會開始之前2個月,前蘇聯入侵了前捷克斯洛伐克,卡斯拉夫斯卡因此藏身3周,一出現在賽場上她便贏得了4金2銀的傲人戰績。在男子項目上,美國的奧爾特爾第四次贏得了鐵餅項目的金牌。本屆奧運會也發生了首次因禁葯被取消比賽資格的事件,在現代五項比賽中瑞典選手利爾簡沃爾的葯檢呈陽性,因為酒精含量超標。
『伍』 為什麼方便麵在高源要膨脹
為什麼方便麵在高源要膨脹?
因為高原大氣壓增加了;
密封袋中是有個真空度的不是絕對真空的哦,到平原上後,方便麵袋內與袋外的壓強差增加了,這就會造成鼓包
氣溫的增加確實會讓袋內的空氣膨脹,但袋內空氣很稀少,膨脹了也絕不至於鼓包這么嚴重。
可能的原因:大量微生物產生大量氣體使鼓包
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氧氣含量少,利用這一低壓缺氧環境,可提高人體的體力耐力素質,故其成為體育界耐力訓練的「寶地」。1968年第1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舉行,來自非洲高原的運動員,囊括了中長跑和馬拉松的5項冠軍及5項亞軍、2項第三名的好成績。
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氣壓就下降5 mmHg0.67 kPa,氧分壓亦隨之下降1 mmHg0.14 kPa左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 000米左右,享有「世界屋脊」之稱。高海拔導致了低大氣壓、低氧分壓的形成,這也是我區空氣稀薄,氧氣缺乏的根本原因所在。由於大氣壓低,氧分壓亦低,少數人主要是高原移居者常因高原低氧而發生急性高原反應、高原肺水腫、紅細胞增多症和高原性心臟病
『陸』 地質史上地球大氣中氧氣濃度具體如何變化的能提供圖表最好
美國科學家一份研究報告稱 三億年前 地球大氣層中氧含量遠遠超過今天 生物體積普遍大於現代———
據美國媒體日前報道,美國亞利桑那州立中西部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稱,三億年前,地球大氣層中的氧含量遠遠超過今天的濃度,而科學家們通過化石標本得知遠古時代的昆蟲體積普遍大於現代。
據此,科學家們推測,如果地球大氣中的氧氣足夠充足的話,在地球上生活的生物體積將會十分巨大。
古代生物體積超大
蜻蜓翼展竟然一米
科學家們通過森林煤炭化石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種存在。它們包括體長可達1米以上的昆蟲、蠍子;腿長達50厘米、吊籃大小的蜘蛛;近兩米長的千足蟲等。
最著名的樣本是1979年從英國德比郡采礦場地下挖出的一具巨型蜻蜓化石。它的翼展竟然達一米,和現在的鷹差不多,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昆蟲。
氧氣對巨型生物興亡
可能起了關鍵的作用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博哈特昆蟲博物館館長史蒂夫·海登說:「為什麼這些巨型昆蟲會走向消亡,而倖存下來的昆蟲卻越來越小?它們不可能受到鳥類的壓力,因為當巨型昆蟲出現在地球上時,天空中還沒有任何鳥類;而當會飛的恐龍出現後,巨型昆蟲早已經滅絕了。」
科學家們紛紛猜測,也許是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對巨型生物的興亡起了關鍵作用。現在,古生物學家開始探究這些遠古蜻蜓、體長10厘米的蟑螂以及其他巨型昆蟲的興亡是否與超高的氧含量有關。
身高5米遠古巨人
在地球上可能存在
中西部大學生理學者亞歷山大·凱撒和他的同事們經過研究認為,那時地球上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而現在我們呼吸的氧氣濃度只有21%,富含氧氣的空氣可能促進了這些巨型動物的進化。
除了巨型昆蟲外,地球上還曾有過泰坦巨人的傳說。既然地球上可以有巨型昆蟲出現,那麼巨人是否也曾真的生活在這顆星球上呢?對此,科學家們曾發現過很多關於巨人存在的證據:
1950年末,土耳其山谷地區發現了許多巨大骨頭的化石,經調查證實與人的骨頭十分近似,只是比例出奇的大,其中的一個大腿骨化石,長達120厘米。
1986年底,墨西哥城東部發現了一個完整的巨人頭顱骨以及巨人使用過的石殘片等遺物,那塊頭顱骨高寬分別為50厘米和25厘米,估計身高在3.5米至5米之間。依照這個比例推算,這個「人」的身高有5米,稱其為巨人一點也不為過。
2005年,美國和秘魯考古學家聯合宣布了一個瑪雅考古史上最重大的發現——他們在位於秘魯北部海岸的一座巨型金字塔內發現了3座充滿大量神秘文物的古墓。
讓考古隊員感到震驚的是,他們在3座古墓里發現了3具非同尋常的骸骨——3具巨人的骨架。之所以稱他們是巨人,是因為這些骨架的身長都在2.8米以上,而普通的當地男性身高平均僅為1.49米。
古代地球的環境
有利於巨人成長
科學家們研究化石後稱,有些古代物種確實比現在的動物要大許多倍。這些現象都能證實,遠古環境確實有利於生物的生長,在這種情況下動植物的體形較大。因此,遠古時代如果存在巨人也是很正常的。
而巨人在今天卻無法生活,是因為大氣不再適合他們。在遠古時代,地球的大氣壓力幾乎是現在的兩倍,氧含量更高,巨大生物在這種環境中可以快速繁殖和生長。同時,那時地球的臭氧層較厚,而現在則約是那時的七分之一,所以今天生物的壽命也與以前不同。
『柒』 世界六大神秘之地分別是哪幾個地方
第1名:經過也可能遇難的死亡之洞——印尼爪哇谷洞
印尼爪哇谷洞最為恐怖奇異。此谷中有6個大山洞,洞呈喇叭狀,都是大陷阱。不用說「誤入」谷洞者性命不安,就是保持距離者也難倖免。當人 或者動物從洞口經過時,會被一種強大的吸引力「拖入」谷洞而吃掉。就是離洞口還有6至7米距離,也會被魔口「吸」進去,一口吞下。據偵察,谷洞里已是白骨 累累,難以分清哪些是人骨,哪些是獸骨。
第2名:難免一死的死亡地帶——堪察加半島
前蘇聯死亡谷在堪察加半島上:這條長2000米,寬l00-300米的死亡谷中,地勢崎嶇,怪石嶙峋,狗熊、狼獾、野豬等野生動物死亡相藉,白 骨橫陳,滿目凄涼。誤入該地的人類也不能倖免。據統計:至少有30個人喪命於此.據推測,谷中積聚著有害氣體。可令人驚奇的是,緊挨此谷的村舍,卻不曾受 到有害氣體影響。
第3名:無腦嬰兒產地——巴西庫巴唐
在巴西熱帶鬱郁蔥蔥的群山峻嶺的掩映中,坐落著一個令巴西人聞之色變的城市——庫巴唐。20年前,數十個在這個城市裡出生的嬰兒竟然沒有腦子,庫巴唐在一夜之間得到了一個充滿恐懼的外號——「死亡之谷」。
在庫巴唐市內的煙囪,不間斷地釋放著色彩斑斕的工業廢氣,市裡也彌漫著一股腐臭的氣味,不過熟悉庫巴唐的人都知道,這20年來,當地政府已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摘掉了「地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的帽子。
但是對於環保組織和科學家們來說,庫巴唐仍然是一個危險的地區,這里被嚴重污染的空氣、土壤以及水資源都在悄無聲息地慢慢吞噬生命。科研人員發 現,庫巴唐市的居民患各種癌症的幾率高得驚人:在庫巴唐及毗鄰的桑托斯市等地區,膀胱癌患者的比率比其他城市要高6倍;神經系統(包括腦部)的癌症患病率 是其他城市的4倍;另外,肺癌、咽喉癌、口腔癌和胰腺癌的患病率也是其他城市的2倍。
第4名:人間地獄動物天堂——美國死人谷
在美國加州與內華達州相連處,有一條世界上特大山谷,長達300公里,窄處寬6公里,闊處有26公里。山谷兩岸,懸崖絕壁,險象環生,見者不寒而慄,聞者談之色變。
1949年春,有一支做黃金美夢的勘探隊欣然前往「未開墾的處女地」,結果有去無回,全軍覆沒。以後,多次探險者試圖揭開大死亡谷之迷,後果與探金隊毫無二致。
後來,科學家用航空偵察,驚詫地發現,這個人間活地獄,竟是禽獸大樂園。據航測統計,在這死人谷里,有烏兒近300種,野驢約2000頭,蛇類20餘種,蜥蜴也有17種。它們或飛、或爬、或跑、或卧,好不逍遙。此谷何以殺人而豢養禽獸,奧秘還未揭曉。
第5名:「動物的墓場人類天堂」——義大利死亡谷
義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維爾諾附近的死亡谷,專門奪取動物的生命,對人體卻無損,被稱為「動物的墓場」。
據科學家們的調查,該谷中發現的各種死於非命的飛禽走獸、大小動物的屍骸已超過4000隻(頭),鳥類幾十種,爬行類十九種,哺乳動物也有上十 種。它們的死,不是自相殘殺,也非集體自殺,更非人為,是何根源,至今不明。更有意思的是,該谷殺伐禽獸,而過人則無加害之實。據統計,每年在此死於非命 的動物多達3萬多頭。
第6名:不再無人的無人區——藏北
在青藏高原的中部,有一塊被各國學者和專家稱為「生命的禁區」的地方,這里便是藏北無人區。
「無人區」在西藏的西北部,面積有6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5000米。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動物,幾乎荒蕪人煙。歷史上,曾經有一些人去探險,可是不是因為缺吃,就是因為迷失方向,很少有人生還,「無人區」在人們的印象中,是一個荒涼、恐怖的世界。
「無人區」給人的感覺首先是自然風光的美麗,這里藍天和大地的色彩對比強烈,沒有任何空氣污染,空氣透明度很高,一切看起來都很清晰,往往在距離上給人以錯覺。
這里的美是一種粗獷的美,尤其是其腹地「雙湖」一帶,給人的感覺就像不在地球上,這里的景色已經遠遠超出了許多人以往的審美經驗。
「無人區」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天然野生動物園。這里的草原很寬廣,只是青草生長期短,但更多的還是大片的戈壁。當汽車在沒有公路的大地上自由自 在賓士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馬和羚羊群,其他如:鹿、藏野驢、野氂牛甚至狼、熊等等也常常出現在視野里,然後消失在遠方。
「無人區」生存條件很惡劣,這里空氣中的含氧量很低,氣候變化反復無常,湖泊雖然很多,但都是鹽鹼水。近些年來,在政府的組織下,一些牧民遷往「無人區」,所以「無人區」已經不再無人,但去往那裡的朋友還是要多加小心,畢竟,這里曾經是人類的「禁區」。
第7名:最多人征服過的死亡地帶——羅布泊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後,稱羅布淖 爾。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 秦至清末,流傳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境地。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 「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積又達2000多平方公 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漸漸乾涸,1972年底,徹底乾涸。
羅布泊,三個字給人的感覺更多的是神秘,而不是單單的地域名稱。有一段文字對她的描繪非常貼切:「羅布泊其實是匯入多水湖之意,為內陸最大的移 動鹹水湖。大自然曾造就了5400平方公里湖面的羅布泊,在最近的百年間,湖水已乾涸見底,如今,展現給我們的是一片荒蕪的景象:湖泊乾涸、河水斷流、古 堡滄桑,生命彷彿在這里嘎然停止。這難道就是當年唐玄奘西去取經的大道嗎?這難道就是馬可.波羅從威尼斯至古老東方經過的地方嗎?當年絲綢路上的駝鈴、樓 蘭古城的歌舞一切都已消失,只留下那不解之謎,讓探險者冒生命之險去挖掘、去破解……」
『捌』 為什麼高海拔地區有助於提高短跑成績
這是因為高海拔地區地勢高,空氣稀薄,運動員的血液輸氧能力差;在高原訓練就是利用氣壓低的條件,來提高血液的輸氧能力。當運動員返回平原時,就會感到輕松,比賽成績能顯著提高。
『玖』 墨西哥城怎麼造成「墨」色天空的
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位於該國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2240米,號稱世界最高的城市,面積可達1500平方千米,人口多達1800多萬。市內以及城市周圍星羅棋布的古印第安人文化遺跡是墨西哥也是全人類文明歷史的寶貴財產。然而,作為西半球最古老的城市,墨西哥城的污染在全球也是非常有名的,有人甚至用「煙霧彌漫,天日難辨」來形容墨西哥城的污染狀況。1992年,聯合國宣布墨西哥城是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6年後,當地的空氣為墨西哥城贏得了「世界上對孩子最危險的城市」的稱號。
墨西哥城裡的300萬輛汽車、眾多的煉油廠和林立的煙囪,每天產生約1200噸污染物,一年則要向空氣中排放350萬噸一氧化碳、45萬噸二氧化硫、35萬噸碳氫化合物、27萬噸氮氧化合物和43萬噸塵埃等。即使是在晴天,這個城市的天空也總是灰濛蒙的。路上人們不得不戴上口罩,正在飛行的小鳥會突然死亡,而小孩在畫天空時,用的是褐色彩筆。在城郊的埃卡特佩克,街道和房屋每天都被白色粉末所覆蓋,當地居民說像下「雪」。而那種「雪」是順風從城市附近工廠吹過來的苛性鹼粉末。墨西哥城每年都要拉響十幾次煙霧污染警報,甚至致使工廠停工,學校停課。
在這樣的污染環境中,許多墨西哥城的市民,特別是老人和兒童感到眼睛刺痛,不由自主地流淚、乾咳,甚至出現呼吸不暢、頭痛等症狀。為滿足人們生存的需要,墨西哥城設立了許多類似電話亭的氧氣亭,居民投進2美元的硬幣,便可進入亭內呼吸1分鍾的純氧。20世紀80年代末,墨西哥城設立了25個氧氣亭,平均每個亭為80萬人提供氧氣服務,但是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科學家稱,長期的空氣污染正在毀掉該市市民的嗅覺。據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開展的一項實驗顯示,生活在墨西哥城中的市民和附近小鎮、農村的居民相比,城裡人分辨日常的氣味諸如咖啡、橘子汁等要吃力得多。同時還發現他們更難嗅出已腐爛食品的氣味。專家稱,由於每天吸入了太多的有害氣體,導致他們的嗅覺受損,甚至嗅覺死亡。
2240米海拔高度的墨西哥城由於含氧量低,燃料在引擎中的燃燒不充分,所以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懸浮顆粒物。專家警告說,如果墨西哥城大氣中懸浮粒子的平均濃度提升10%,那麼每年將可能導致4000多人死亡。
除了地理原因之外,超過350萬輛行駛在街道上的汽車(其中30%超過了20年)成為造成墨西哥城空氣嚴重污染的罪魁禍首。這些擁擠的車輛每天排放出大量的尾氣,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懸浮顆粒物。因此,墨西哥城的防治污染工作主要圍繞控制汽車尾氣展開。
進入21世紀,汽車污染日益成為全球性問題。隨著汽車數量越來越多、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它對世界環境的負面效應也越來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環境,引發呼吸系統疾病,使城市環境轉向惡化。有關專家統計,到21世紀初,汽車排放的尾氣佔了大氣污染的30%~60%。隨著機動車的增加,尾氣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勢,由局部性轉變成連續性和累積性,而各國城市市民則成為汽車尾氣污染的直接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