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怎麼造紙
⑴ 造紙術發明後被傳到了哪些國家
一般都把蔡倫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定為紙的誕生年份.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桿中的纖維提取.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
造紙術傳人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阿拉伯軍隊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開羅、埃及與摩洛哥.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公元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個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 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⑵ 哪裡有造紙資料
造紙術
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發明、發現、經驗的總結無法通過遺傳傳給下一代的,它需要通過一種媒體記錄下來,供後人學習、繼承。在沒有發明文字的時代,只能靠口傳心記。文字發明之後,則需要有記錄的載體。人類嘗試了各種天然物品,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等,這些物品雖然也能記錄文字,但有的昂貴,有的笨重,有的不易多得。尋找新的載體是我們的先人的夢想。紙的發明大大提高了人類積累、繼承前人經驗的能力,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紙發明前的書寫材料
文字發明以前古人以結繩記事,由於無法辨認繩結所代表的事物,經常出現錯誤。文字出現以後,我國先民曾利用甲骨、金石記事。金石笨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在紙出現之前,竹簡、木牘、縑帛是主要的書寫材料。竹簡、木牘十分笨重,所佔的空間又很大,寫作和閱讀都很不便利。秦始皇統一天下,政事不論大小,全他一人裁決,他規定一天看章奏(竹簡)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可算是一個「體力勞動者」了。當時的所謂「學富五車」書的大學者,其實也沒有讀過多少書,只不過看過五車竹簡、木牘而已。它所含的信息量很難與現在一本比較厚的書相比。晉朝人挖掘了戰國時期魏襄王的墳墓,從中得到竹簡古書15篇,約有10萬余字,裝了數十車。可見這種書的笨重。縑帛雖然便於書寫,但價格昂貴。漢代一匹縑(2.2漢尺寬,4.0漢尺長)值六石(720漢斤)大米,只有少數皇家貴族才能享用,一般人根本消受不起。
三千多年前,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稱為甲骨文,這是我國最早的文字。
起源於商代,單獨的竹片稱為簡是一種書寫材料,若干根簡編綴在一起叫冊。
起源於戰國,人們將文字寫在絲織品上稱為帛書。
紙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後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後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葯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葯!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系。
遠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韓信在未發跡之前「乞食漂母」的漂母,大概就是以此為生的。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藉助竹器瀝干絲縷也是此法的一個重要步驟,它是造紙中抄紙的原型。我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1958年5月在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過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發現了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兩塊麻紙;
1973年在甘肅金關出土,為西漢麻紙,暗黃色,質地較粗糙。
1978年在陝西扶風中延村出土了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張麻紙;1979年在甘肅敦煌縣馬圈灣西漢烽燧遺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漢麻紙。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文帝時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紙質地圖殘片,表明了當時的紙可供寫繪之用。從上述西漢出土的紙的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基本成熟。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蔡倫改進造紙技術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沿用歷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時代宦官蔡倫於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其實古籍中的已有記載,在蔡倫『發明』紙之前,已經有人使用紙張。「後漢書·賈逵傳」提到,建初元年(公元76年)漢章帝命賈逵選擇成績優秀的太學生二千人,獎給「簡、紙、經傳各一通」。這說明當時已用紙抄寫書籍,這個時間早於蔡倫造紙近30年。「東觀漢記」 中只記有「蔡倫典尚方作只紙」 「東觀漢記」的作者劉珍、延篤等人,都是蔡倫同時代的人,如果蔡倫發明了紙他們是不會不記載的。20世紀以來由於西漢古紙的發現,蔡倫發明紙的說法開始動搖,繼而被否定。蔡倫雖然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仍然是一位造紙技術的革新和推廣者。
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人,東漢明帝十八年(公元75年)入宮當宦官,章帝建初年間為小黃門。和帝即位提升為中常侍,永元九年(公元97年)兼少府尚方令。尚方是皇家的手工場,專門監督製造各種御用器物。那時,造紙術雖然已經發明,紙張可能只在民間流傳。由於質量問題,紙張也難登大雅之堂,不少文人雅士並不看好紙張。蔡倫看到了紙張取代簡帛的前景,利用尚方的有利條件,改革造紙技術,製造了一批質地精良的紙。
蔡倫認真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的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就可以使紙張為大家接受。蔡倫首先使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麻類豐富得多的原料,這可以使紙的產量大幅度的提高。樹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膠、蛋白質遠比麻類高,因此樹皮的脫膠、制漿要比麻類難度大。這就促使蔡倫改進造紙的技術。西漢時利用石灰水制漿,東漢時改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有較大的鹼性,有利於提高紙漿的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在尚方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漢和帝很稱贊他的才能,馬上通令天下採用。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傳遍各地。公元114年蔡倫被封為「龍亭侯」,民間便把他製作的那種紙稱為「蔡侯紙」。漢安帝時,宦官和外戚輪流執政,相互傾軋。蔡倫難於應付這種政治斗爭,於公元121年服毒自殺。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形象地再現了兩漢時期的造紙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乾燥後即成為紙張。
蔡倫獻紙之後,造紙技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伯也是一位造紙能手。他造的紙,比蔡侯紙更為白潔細膩。趙歧著的《三輔決錄》中,提到左伯的紙、張藝的筆、韋誕的墨,說它們都是名貴的書寫工具。筆、墨和紙並列,說明紙已是當時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牘、縑帛的有力競爭者,到了三、四世紀就基本上取代了簡帛,成為唯一的書寫材料,這就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東晉末年,豪門桓玄把持朝政。公元404年,廢晉安帝,並下令以紙代簡。簡牘文書從此基本絕跡。紙不僅在民間流通,而且成為官方文件的載體。
造紙技術的發展
造紙原料的多樣性是造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 西漢時期的紙大都以麻為原料,東漢也以麻紙為主,到蔡倫時代,又利用樹皮(主要是楮皮)造紙。此後,各種樹皮紙紛紛問世。魏晉時期發明了桑皮紙、藤皮紙。唐代又出現了利用某些香樹的樹皮造的紙,稱為香皮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用竹子造紙,唐中葉出現了竹紙。竹紙的發明使造紙的原料大大豐富了。竹料制漿難度較大,必須改進制漿方法,提高制漿效率,我國勞動人民在唐代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竹漿造紙可以說是現代木漿造紙的先驅。
以青檀皮為原料的宣紙,至今享有盛名,據《新唐書》記載,唐代宣州生產的紙為貢品。有人認為,這可能就是宣紙。宋代安徽徽州是當時的紙業中心之一。宋末,涇縣開始生產宣紙。
宋代,有人用廢紙與新鮮紙漿混合,製成一種名為「還魂紙」的紙。蘇易簡在《文房四譜》中記錄了用麥桿、稻草造紙事情。
有關造紙術的著作,宋以後相繼出現,宋代蘇易簡的《紙譜》、元代費著的《紙箋譜》、明代王宗沐的《楮書》。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殺青篇》對中國古代造竹紙和造皮紙的技術作了系統的總結。他把造竹紙過程概括為五個環節,即新竹漂塘、鹼液蒸煮、打漿抄造、覆簾壓紙、透火焙乾。書中還有造紙作業圖,是當時世界上關於造紙技術最詳細的記載。
紙葯的應用是造紙術中一項重要的發明。造紙的過程中往往要向紙漿中加入某些植物粘液,古代紙工稱之為紙葯。紙葯的作用是作為懸浮劑,使紙漿中的纖維分散。同時它還能防止纖維互相粘結,使濕紙易以分張或揭分。我國古代造紙時常用的紙葯是從黃蜀葵、楊桃藤、槿葉等的植物榨取的粘液製成的。
造紙術向外的傳播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七世紀造紙技術經高麗傳到日本。
公元751年(唐玄宗十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阿拉伯軍隊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最初造的麻紙,是以破布為原料,不但用了中國的技術,而且採用中國式的設備。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公元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個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⑶ 造紙術是怎麼傳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桿中的纖維提取。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阿拉伯帝國軍隊在怛羅斯交戰,唐軍大敗,被俘唐軍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當時的阿拉伯人沒有屠俘的習慣,因此被俘的唐軍造紙工匠可以為阿拉伯人造紙,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埃及的開羅和摩洛哥。在造紙術的流傳中,阿拉伯人的傳播功勞不可忽視。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公元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瑞典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個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造紙術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借已失損。
總之,造紙術就是沿著唐朝—阿拉伯—歐洲這個路線傳播的。
⑷ 墨西哥和墨西哥人的介紹(精簡點的)
墨西哥文化
墨西哥的文化和它的建築一樣,混合了不同歷史時期留下的痕跡。作為古代印第安文化的發源地,奧爾梅克、瑪雅、托爾特克和阿茲特克等古文明都發端於此;而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初的西班牙殖民統治,不可避免的將西班牙文化烙在了墨西哥的土地上。完美結合印第安音樂和西班牙音樂特點的瑪利雅奇音樂和薩巴特奧舞蹈,是墨西哥混血文化的形象表現。
在宗教方面,印第安信仰同樣融入墨西哥的天主教中,也許正因此,天主教才能成為墨西哥最主要的宗教。
玉米對墨西哥人來說,遠不止一種普通食物,而是成為墨西哥和墨西哥人的象徵。愛吃辣椒和酷愛鬥牛都展現了墨西哥文化熱情的一面。
墨西哥習俗
墨西哥人生性開朗,喜歡和異性搭訕,如果旅行時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不予回應和避免眼神接觸是明智的做法。與男伴同行或戴上婚戒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搔擾。
一般來說,墨西哥大多地區對女性旅遊者並不會有什麼歧視,只是北部尤其靠近邊界的地區,對女性旅遊者態度不大友好,因此旅遊時,尤其是參觀教堂等處,還是穿著保守一些較好。
墨西哥教堂活動較多,如果參觀時正好遇到正在舉行的活動,只需靜靜觀賞,不要上前打擾。
墨西哥簡介
【國名】墨西哥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Mexico,Los Estados Unidos Mexicanos)。
【面積】19萬多平方公里。
【人口】約8700萬。其印歐混血種人佔90%,印第安人約1000萬,外國僑民19萬。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居民中92.6%信奉天主教,3.3%信奉基督教新教。
【首都】墨西哥城(CiudaddeMexico)。
【時差】比北京晚14-16個小時。
【貨幣】墨西哥比索(大置於美元的匯率相當)。
【氣候】墨西哥位於北美大陸南部。北鄰美國,東南與瓜地馬拉和貝里斯毗鄰;南瀕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西南瀕臨太平洋。土地面積的5/6是高原和山地,平均海拔約1800米。沿海有眾多的島嶼。終年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
【經濟】墨西哥國民生產總值居拉美第二位(次於巴西),世界第十三位。2001年墨西哥吸收外資247億美元,占拉美吸收外資總額的三分之一,位居第一。墨西哥的工業門類比較齊全,但發展不平衡,製造業占首要地位,主要有造紙、木材、化工、紡織、化肥、汽車製造、食品飲料等。石油和石油化工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80年代以來原油產量佔世界第四位,石化企業規模居世界前十五名,為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
【旅遊】墨西哥是印第安人古文化中心之一。聞名世界的古瑪雅文化、托爾特克文化和阿茲台克文化均為墨西哥印第安人創造。這里氣候宜人,風光秀麗,名勝古跡甚多。前來旅遊的人每年已300~400萬人次之多,所創產值占國民總產值的56%,居世界前五位。到墨西哥旅遊,首先要去游舉世聞名的旅遊聖地墨西哥城,這里的主教座堂、阿茲特克大神廟遺址、加里波的廣場、查普爾特佩克森林公園、查普爾特佩克城堡、玫瑰區、奎庫爾科金字塔神廟均較著名。
【美食】在當今世界權威美食家的眼中,墨西哥菜餚是和法國、印度、中國和義大利菜齊名的世界五大菜系之一。
海鮮:墨西哥菜餚的特色就是口味濃厚、色彩絢麗。拿ceviche來說,它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墨西哥美味。當地人把剛捕撈的各種海鮮浸泡在胡荽汁和酸橙汁中,用純天然的方法腌制而成。還有一種口味獨特的pipianes,它的調味汁取自花生、南瓜子和辣椒。也許想像不到,一種叫莫力的調味香辣醬,完全繼承了十七世紀的一個復雜的異域菜譜,它需要混和100多種原料才能製成它那特有的口味和誘人的深棕色,因而製作美味的莫力醬成了廚師們一顯身手而又頗費氣力的工作。
辣椒:墨西哥是辣椒的發源地,全球約一半辣椒都生長於墨西哥境內,紅的、黃的、青的、綠的應有盡有。墨西哥不僅是天下第一辣國,而且它的辣椒是世界上第二辣的辣椒,過百種的辣椒,新鮮同曬乾的名稱各有不同,炮製方法亦多不勝數,如用於腌肉、煲湯、燒烤、沙律、糖果、飲品都有,真可謂是無所不辣。
玉米:玉米一直是墨西哥食品中的主角。而以玉米為原料製成的餅也是墨西哥最基本、最有特色的食品。這是一種用玉米煎制的薄餅,煎好後形成一種荷包狀,硬硬的,脆脆的,吃的時候顧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碳烤的雞肉條或是牛肉醬,然後再加入蕃茄、生菜絲、玉米餅起司等等配料,看上去顏色格外豐富,包好以後,放入嘴中一咬,外面脆生生的,而裡面卻有香、辣、酸、甜各味俱全,剛柔相濟、多味混雜,真叫人「愛不釋口」。此外,還有一種玉米餅,形狀要小些,吃的時候,沾著各式各樣的墨西哥醬吃。當然,這些醬汁九成以上是辣椒和番茄調制而成的,有的在裡面還加入了芒果,有一種天然的香味。
牛扒:通常在餐館里吃的牛扒,多數人是不加任何調料的,有時頂多加一點鹽。不過墨西哥的牛扒卻不一樣,它是先用辣椒、鹽等調料腌制好的,煎好後,即使不澆汁也非常夠味。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通常認為紐西蘭的牛肉是上品,其實墨西哥的牛肉與紐西蘭的牛肉也不相上下,滑嫩清香。
豆食:和玉米一樣,豆類食品也是墨西哥飲食中很重要的原料。墨西哥人很喜歡吃豆子,也發明了許多豆類食品的做法,比如辣豆燒牛肉、涼伴青豆等等。
龍舌蘭酒:龍舌蘭對於墨西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龍舌蘭葉可以造紙,而龍舌蘭的花朵十分尖銳,據說可以當作武器。而如今,龍舌蘭最重要的作用是製造龍舌蘭酒(T equila)。用龍舌蘭葉釀製成的龍舌蘭酒是墨西哥一大特產。龍舌蘭酒的度數比較高,喝起來會有一些辣辣的而帶香甜的感覺繞於舌尖,纏綿於喉。
⑸ 造紙術傳到了世界上哪些國家和地匹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桿中的纖維提取。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造紙術流傳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將軍沙利會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今哈薩克的江布爾),激戰中,由於唐軍中的西域軍隊發生叛亂,唐軍大敗,被俘唐軍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當時的阿拉伯人沒有屠俘的習慣,因此被俘的唐軍造紙工匠可以為阿拉伯人造紙,沙利將這些工匠帶到中亞重鎮撒馬爾罕,讓他們傳授造紙技術,並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第一個生產麻紙的造紙場。從此,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人的造紙中心。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埃及的開羅和摩洛哥。在造紙術的流傳中,阿拉伯人的傳播功勞不可忽視。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公元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挪威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各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低劣的問題,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曾希望利用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成功地發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持續領先近2000年的造紙術終於被歐洲人超越。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企圖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人,否定中國是造紙的發明國的歪風,1990年8月18日至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舉行的國際造紙歷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一致認定,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家,中國是造紙術的發明國。據洛陽市地方史志編委會石建厚同志考證。位於洛陽漢魏故城近郊的緱氏(今本魏書註:「紙氏」作「緱氏」,馬澗河流經緱氏那一段河流古時為「造紙河」,沿岸原有「造紙河碑刻」,借已失損。)
總之,造紙術就是沿著唐朝—阿拉伯—歐洲這個路線傳播的。
考古發現
⑹ 中國的造紙術是怎麼傳到西方各國的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造紙術總的傳播路線就是沿著唐朝-阿拉伯-歐洲傳播的。
⑺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有造紙技術,那世界各地的造紙技術怎麼來的中國引進的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桿中的纖維提取。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將軍沙利會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今哈薩克的江布爾),激戰中,由於唐軍中的西域軍隊發生叛亂,唐軍大敗,被俘唐軍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當時的阿拉伯人沒有屠俘的習慣,因此被俘的唐軍造紙工匠可以為阿拉伯人造紙,沙利將這些工匠帶到中亞重鎮撒馬爾罕,讓他們傳授造紙技術,並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第一個生產麻紙的造紙場。從此,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人的造紙中心。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埃及的開羅和摩洛哥。在造紙術的流傳中,阿拉伯人的傳播功勞不可忽視。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公元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挪威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個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低劣的問題,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曾希望利用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成功地發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持續領先近2000年的造紙術終於被歐洲人超越。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⑻ 美洲大陸第一個造紙場在北美洲墨西哥建立
1575年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在那裡建立了美洲第一個紙廠。美國最早的紙坊於1690年建於費城,加拿大於1803年才在聖安德魯斯興建紙坊。
⑼ 墨西哥的風俗
美食
龍舌蘭酒
龍舌蘭對於墨西哥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龍舌蘭葉可以造紙,而龍舌蘭的花朵十分尖銳,據說可以當作武器。而如今,龍舌蘭最重要的作用是製造龍舌蘭酒(Tequila)。用龍舌蘭葉釀製成的龍舌蘭酒是墨西哥一大特產。龍舌蘭酒的度數比較高,喝起來會有一些辣辣的而帶香甜的感覺繞於舌尖,纏綿於喉,愛喝酒的朋友不妨一試。
西哥音樂讓你起舞
談到吃西餐,人們可能更多光顧的是法國、義大利、德國和俄式餐廳,卻對墨西哥菜缺乏了解。殊不知,在當今世界權威美食家的眼中,墨西哥菜餚是和法國、印度、中國和義大利菜齊名的世界五大菜系之一。
走進墨西哥餐廳,就被裡面的服務員吸引住了,一個個漂亮的女孩,戴著墨西哥所特有的寬沿卷邊牛仔帽,穿著淺格子的襯衫,而且還十分帥氣地在襯衫下擺打了一個結,合身的褲子不松也不緊,自有一分悠閑和自在。餐廳里播放著十分地道的墨西哥音樂,隨著這歡快的節奏,讓人也不由自主地歡樂起來,當然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跟著節奏來一段墨西哥牛仔舞。
嘗一回天下第二辣
在自助餐區的墨西哥菜餚不算是最多的,但卻十分的精緻,看得出來是經過廚師精心挑選,才介紹給廣州顧客的。有許多的菜式是我從未看見過的,但看上去卻是色彩豐富,格外誘人的。
據餐廳經理介紹,其實墨西哥菜餚的特色就是口味濃厚、色彩絢麗。拿ceviche來說,它是一種鮮為人知的墨西哥美味。當地人把剛捕撈的各種海鮮浸泡在胡荽汁和酸橙汁中,用純天然的方法腌制而成。還有一種口味獨特的pipianes,它的調味汁取自花生、南瓜子和辣椒。也許你想像不到,一種叫莫力的調味香辣醬,完全繼承了十七世紀的一個復雜的異域菜譜,它需要混和100多種原料才能製成它那特有的口味和誘人的深棕色,因而製作美味的莫力醬成了廚師們一顯身手而又頗費氣力的工作。
而另一方面,墨西哥是辣椒的發源地,全球約一半辣椒都生長於墨西哥境內,紅的、黃的、青的、綠的應有盡有。墨西哥不僅是天下第一辣國,而且它的辣椒是世界上第二辣的辣椒,過百種的辣椒,新鮮同曬乾的名稱各有不同,炮製方法亦多不勝數,如用於腌肉、煲湯、燒烤、沙律、糖果、飲品都有,真可謂是無所不辣。
Taco和玉米餅
數百年來,玉米一直是墨西哥食品中的主角。而以玉米為原料製成的Taco餅也是墨西哥最基本、也最有特色的食品。這是一張用玉米煎制的薄餅,煎好後形成一種荷包狀,硬硬的,脆脆的,吃的時候,顧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碳烤的雞肉條或是牛肉醬,然後再加入蕃茄、生菜絲、玉米餅起司等等配料,看上去顏色格外豐富,就好似一件藝術品一般。包好以後,放入嘴中一咬,外面脆生生的,而裡面卻有香、辣、酸、甜各味俱全,剛柔相濟、多味混雜,真叫人「愛不釋口」。
此外,還有一種玉米餅,形狀要小些,吃的時候,沾著各式各樣的墨西哥醬吃。當然,這些醬汁九成以上是辣椒和番茄調制而成的,有的在裡面還加入了芒果,自有一種天然的香味。
香辣牛扒
通常在餐館里吃的牛扒,多數人是不加任何調料的,有時頂多加一點鹽。不過墨西哥的牛扒卻不一樣,你可以看見它是先用辣椒、鹽等調料腌制好的,煎好後,即使不澆汁也非常夠味。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通常認為紐西蘭的牛肉是上品,其實墨西哥的牛肉與紐西蘭的牛肉也不相上下,滑嫩清香。
豆類食品
和玉米一樣,豆類食品也是墨西哥飲食中很重要的原料。墨西哥人很喜歡吃豆子,也發明了許多豆類食品的做法,比如辣豆燒牛肉、涼拌青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