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保級轉折點在哪裡
Ⅰ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轉折點在那裡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起因:西班牙的薩根圖姆。高盧人和迦太基人的同盟。
局勢逆轉。法比烏斯·馬克西姆斯當選為獨裁官。他採取消極的戰術以拖垮敵軍,因此他得到「拖延者」(孔克塔托爾)的綽號。 坎尼的災難。羅馬人攻陷錫拉庫薩。阿基米德之死。
羅馬攻陷卡普亞:轉折點。
西庇阿在西班牙戰役中獲勝。 西庇阿與馬西尼撒同盟。在北非進行的戰役。迦太基人的失敗。
Ⅱ 二戰的歐洲戰場,最後的轉折點是哪裡
歷史專家認為,整個二戰根本的轉折點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因為這次勝利,蘇聯由守為攻,聯軍可以在諾曼底登陸,德國戰敗後,蘇聯直接對日宣戰,擊敗關東軍。從而迫使日本投降
Ⅲ 薩拉托加戰役為什麼是轉折點
這次戰役之後,華盛頓開始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和反攻。
10月17日,英軍將領柏戈因在投降書上簽了字。投降時,英國軍隊由於被俘、陣亡和開小差,已經從9000人減少到5700人。而大陸軍卻由此得到了壯大。
由於英軍投降,大陸軍獲得了一大批急需的大炮、7000件輕武器和大量服裝、帳篷和各種軍用物品。這使美軍的裝備狀況獲得很大改善。柏戈因投降以後,英國守軍很快撤出了塞提康德羅加,退到核桃島和聖約翰去了。
Ⅳ 西班牙文學的轉折點
在這個時期,西班牙驅逐了摩爾人,完成了光復運動。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薩貝爾與阿拉貢國王斐迪南的聯姻,標志著西班牙已經形成為一個統一的君主專制國家。它對外進行擴張,武力征服義大利和非洲北部,對內建立宗教裁判所,殘酷迫害異教徒。在文學上的最大特點,是義大利的影響佔主導地位,人文主義思想開始紮根另一個特點是宮廷文學已經形成,改變了教士們在文學領域里占優勢的狀況其主要成就表現為弗朗西斯科?因佩里亞爾(1373~1408)在義大利詩歌的影響下創作的《七種美德的格言》,它開創了但丁式的寓言詩流派。胡安?阿方索?德?拜納在1445年編纂的《拜納歌謠集》、《斯圖尼加歌謠集》,收錄了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上半葉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個朝廷大量優秀的宮廷詩篇。
這個時期的傑出詩人有以桑蒂利亞納侯爵的加冕和《命運的迷宮》而享盛名的胡安?德?梅納 (1411~1456),有以寫諷刺詩著稱的桑蒂利亞納侯爵(1398~1458) 以及以感情熾烈、語言動人聞名的豪爾赫?曼里克(1440~1479)。
民間抒情詩「謠曲」,至15世紀開始盛行。這類詩歌是從古代史詩中最生動、最富有詩意的片斷演變而來,語言簡潔樸素,散發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流行於這個時期的傷感小說的代表作,有胡安·羅德里格斯·德爾·帕德隆(1395?~1452 的自傳體小說《沒有愛情的奴隸》和迭戈·德·聖佩德羅(生卒年不詳)的書信體小說《愛情的牢獄》。加爾西·羅德里格斯·德爾·蒙塔爾沃的著名騎士小說《阿馬迪斯·德·高拉》,也在這時期出版。
在散文方面,第一次出現了包含大量格言和諺語的通俗口語的作品,其代表作是塔拉貝拉大主教阿方索?馬丁內斯?德?托萊多(1398?~1470?)的《皮鞭》,它的副標題為《對世俗愛情的責難》,以簡明的語言,幽默的筆觸,生動地描寫了西班牙社會的風俗畫面。這種諷刺散文成為以後流浪漢小說的先聲,著名對話體小說《塞萊斯蒂娜》即模仿此書的風格寫成。
到了16世紀,西班牙成為稱霸於歐、美兩大洲的強大王國。在王權鼓勵下,國內資本主義工商業一度得到繁榮,同時在文化上也開始向文藝復興時代過渡。一批人文主義者創辦學校,批判宗教偏見,模仿古代希臘、羅馬和義大利的文學。詩人胡安?博斯坎·阿莫加維爾(1493?~1542)和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1503~1536),開始運用義大利詩歌的新韻律和新風格。後者在模仿義大利詩歌時卻保持著西班牙詩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西班牙的感懷詩。他的作品影響了後來的古鐵雷·德塞·蒂納(1514~1554)和迭戈·烏爾塔多·德·門多薩(1503~1575)等詩人,但同時遭到了克里斯托瓦爾·德·卡斯蒂列霍(1490?~1550)的批評和反對。
這一時期的散文表現出兩種傾向:一種是自然地表達時代思想,另一種是單純追求形式的優美。前一種傾向的代表是胡安·德·巴爾德斯(1500?~ 1545)和阿方索·德·巴爾德斯(1490~1532)兄弟。在此時期,更深刻地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面貌的是流浪漢小說《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1554)。這部作品揭露了西班牙社會的腐朽,塑造了歐洲文學史上從未有過的機智幽默的流浪漢形象。其後,馬特奧·阿萊曼(1547~1614)寫了《古斯曼?德?阿爾法拉切的生平》兩卷,使這一類作品盛極一時。
Ⅳ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轉折點在那裡
嚴格的說,第二次布匿戰爭沒有具體的轉折點,因為漢尼拔實際上是在羅馬的頑強的拖延戰略中跨掉的,這個戰略被稱為費邊戰略,因為首先堅持它的是五次就任羅馬獨裁官的費邊(法比烏斯).
漢尼拔不能使羅馬的聯盟分裂,而他的士兵在和羅馬軍隊的不斷交手中慢慢被消耗了,迦太基人也不如、羅馬人那樣堅強不屈,於是勝利的天平慢慢的倒向了羅馬,然後,出現了急劇的變化,日後被羅馬人稱為"漢尼拔的征服者,阿非利加的西比阿"的帕布留斯.科爾連尼烏斯.西比阿在西班牙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漢尼拔家族得以積聚力量的伊比利亞(今西班牙和葡萄牙)被羅馬軍隊佔領.這個可以說是轉折點了,接著,漢尼拔的小弟弟哈斯得魯巴(他有幾個弟弟,好像是這個)帶領數量龐大的援軍前往義大利援助漢尼拔,卻被當年(羅馬執政官每年一換)果敢的羅馬執政官在漢尼拔眼皮底下抽出軍隊在義大利北部全殲,漢尼拔的這個兄弟本人也被殺,至此,羅馬完全取得了優勢.
公元前203年,大西比阿在北非登陸,得到了努米底亞騎兵的援助,次年在非洲腹地的扎馬擊敗了漢尼拔本人統帥的大軍,於是羅馬勝利了.
Ⅵ 你覺得你人生的轉折點在哪裡
人生其實有很多個轉折點,只不過有大有小,一個小的轉折點就可能影響你以後的發展發向。我認為大一點的轉折點就是考上了哪所大學,讀了哪一門專業,你所接觸到的老師同學總會有對你影響較深的人,有的甚至改變了你以後的發展大方向。
Ⅶ 人生的幾大轉折點在哪裡呢
看你自己怎麼想,一個小挫折,一次打擊,一次選擇都是轉折點,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人生有很多十字路口,你的每一個決定就是這樣的一次轉折,對你而言或艱難或幸福,一切都在你心中!
Ⅷ 瓦特人生轉折點是在哪裡
1755年6月7日,瓦特騎馬來到倫敦。但為了找師傅,卻頗費了一番周折,最後好不容易才投奔到約翰·莫根門下,學習儀表修造技藝。由於勤奮好學,他很快學會了製造難度較高的象限儀、方位羅盤、經緯儀等精密器械。瓦特在給父親的信中說:「我雖然沒有熟練工人做得那樣快,但是,我可以做得和他們一樣好。」由於家庭收入低微,他不得不時常擠出時間,到外面找點苦而重的活來干,以便掙些錢交納學徒費。這樣,除星期六外,他每天幾乎都要工作到深夜九點多鍾。瓦特的身體本來就不好,加上如此繁重的勞動和艱苦的生活,因而健康狀況更是每況愈下。他曾在信中寫道:「經常像撕破咽喉一樣的咳嗽,背像針刺一樣疼痛,全身感到懶倦。」一年後,他帶著衰弱的身體重返故鄉。一年的學徒生活使他倍嘗辛酸,但是也使他練就了精湛的手藝,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性格。
故鄉海濱的清新空氣,與家人團聚的愉快心情,使瓦特很快恢復了健康。1756年,20歲的瓦特再一次來到格拉斯哥,想以修理儀器的身份開業,但當地的行會因他學徒期未滿(當時規定學徒必須七年才能「滿師」),不準許他開業。正當他感到絕望之是,迪科再一次幫助了他。在迪科教授的推薦下,瓦特於1757年來到格拉斯哥大學附設的教學儀器廠當儀器修理工。這成為他生活的轉折點,並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走上了改進蒸汽機的征途。
Ⅸ 托洛薩會戰是哪場戰役它的重要轉折點是什麼
再征服運動;收復失地運動。
1212年7月16日,以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為首的五萬基督教聯軍及以阿爾摩哈德王朝埃米爾穆罕默德·納西爾領導的十二萬伊斯蘭軍在西班牙托洛薩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激戰。最終基督教聯軍大獲全勝,伊斯蘭教勢力在伊比利亞半島開始衰落。
戰爭結果
1212年7月16日,以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為首的五萬基督教聯軍及以阿爾摩哈德王朝埃米爾穆罕默德·納西爾領導的十二萬伊斯蘭軍在西班牙托洛薩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激戰。這場戰役最後以基督教聯軍的勝利而告終,而阿爾摩哈德王朝軍則損兵六萬余,更令阿爾摩哈德王朝在伊比利亞的勢力被大大的削弱。
不過,基督教各國無法好好把握這個機會一舉清除伊比利亞的伊斯蘭勢力。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的國王都在戰後不久逝世,而他們的子嗣,卻因為爭奪王位而導致國家內亂。
此外,急於獨大的萊昂王國與葡萄牙王國雖然得以擴張勢力,但仍未能進一步削弱阿爾摩哈德王朝的勢力。結果,基督教各國耽誤近十年才能再次反攻伊斯蘭勢力。
Ⅹ 二戰的戰略轉折點在哪裡什麼時間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的戰略轉折點。發生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主要轉折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略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紅軍和以納粹德國為首,由義大利、日本等國組成的軸心國部隊。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約199天。 1942年5月德軍橫掃蘇聯西南地區,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國空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巷戰;蘇聯紅軍反擊;最終合圍全殲軸心國部隊。戰爭中雙方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200萬人。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194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