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美國怎麼干涉墨西哥革命

美國怎麼干涉墨西哥革命

發布時間: 2022-10-04 04:21:40

Ⅰ 請問誰能介紹一下墨西哥革命

從1929年成立至今,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作為官方黨已經連續執政70
年,這樣長的一黨執政歷史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從四十年代開始的三十
多年裡,墨西哥的經濟以年均6%的速度持續增長, 而政局卻保持著高
度的穩定,被世人稱為「墨西哥奇跡」、「墨西哥穩定之謎」。墨西哥
的政治制度,包括革命制度黨的職團主義組織體系,曾被譽為墨西哥成
功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從七十年代始,墨西哥經濟出現了衰退;八
十年代,政局動盪、社會動亂此起彼伏;九十年代,更是爆發了金融危
機和恰帕斯州農民暴動。面對這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危機,又有人歸咎
於現行的政治制度,尤其是革命制度黨一黨獨霸的政黨體制,認為它阻
礙了墨西哥經濟的現代化,成為各種危機的最主要成因。這種「成也蕭
何,敗也蕭何」的評價,反映了現代化過程中許多霸權政黨面臨的歷史
困境,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本文擬對革命制度黨的形成與發展歷史作
一簡要的考察,探究其結構功能特點及其成功與困頓的原因。
應運而生的官方黨
從1867年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到革命制度黨的前身——國民革命
黨於1929年成立,墨西哥不但沒有真正享受到自由、民主,反而遭受了
長達六十多年的軍閥混戰。全國大大小小的被稱為「考迪略」、「卡西
克」的地方軍閥以無休止的流血戰爭爭奪著國家政權(註:在墨西哥獨
立後的頭30年,通過軍事暴動共更迭了50多個政府。見〔墨〕丹·科·
比列加斯等:《墨西哥歷史概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
70頁。),整個社會經濟處於崩潰的境地。1928年,著名的考迪略奧夫
雷貢在二次競選總統時被刺身亡,成了「考迪略時代」終結的導火線。
政治強人卡列斯(1924—1928年任總統)開始把全國約1800個地方考迪
略和黨派團體聯合起來,組建了一個用以取代考迪略勢力的全國性政黨
,以解決政權交接的制度化問題,這就是1929年3 月創立的國民革命黨
。但是新成立的國民革命黨還只是一個地方考迪略和地方黨派的聯盟,
它排斥工農組織的參與。在30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墨西哥工
農運動風起雲涌,地方考迪略又借機把控制工農組織作為自己的政治籌
碼。在這種情況下,卡德納斯總統(1934—1940年在任)開始考慮工農
組織的制度化參政問題。1938年3月,卡德納斯解散了國民革命黨, 在
它的基礎上成立了新的官方黨——墨西哥革命黨,伴隨著黨的改組而進
行的政治改革主要有兩個方面:(1)把包括工人、 農民在內的廣大民
眾吸收進黨,納入官方體制;(2 )把卡列斯建立的地區結構的官方黨
改造成職團結構的官方黨,在黨內按工人、農民、民眾和軍人4 個非地
域性職業社團將黨劃分為4個職業部門——工人部、農民部、 人民部和
軍人部,分別由各個工會、農會以及聯合會性質的團體組成。從此,工
人部、農民部和人民部屬下的各個工會、農會以及聯合會都有從基層到
中央的垂直組織系統,地方各部門的職團利益都依附於其所屬的全國職
團部門,而不是地方各州。「條條」分割取代了「塊塊」分割,過去地
區結構的國民革命黨給各地考迪略留下的政治空間已不復存在, 反映
民眾主義政策取向的職團主義體制(註:職團主義(Corporatism ):
按照《簡明大不列顛網路全書》的解釋為:「把整個社會納入(極權)
國家指揮下的各種『社團』(或『職團』)的理論和實踐」。職團主義
結構是革命制度黨的突出特色之一,這一組織體系是墨西哥政治體系中
最有決定意義的一個權力體系。)在官方黨內初步確立起來了。四十年
代,在卡馬喬總統(1940—1946在任)的任期內,官方黨的職團結構又
發生了重大變化。首先,1940年,軍人部被卡馬喬總統取消(註:卡馬
喬本人就是墨西哥歷史上擔任總統職務的最後一位將軍。此後,穩定的
文人政府才得以在墨西哥真正確立。),標志著墨西哥歷史上軍人干政
時代的徹底結束,官方黨由原來的4個部變成了3個部。其次,人民部地
位有了顯著提升。卡馬喬政府改變了卡德納斯政府主導的民眾主義路線
,推行發展主義政策,改善同資產階級的關系,加強了對工農運動的控
制。原來力量薄弱的人民部隨著中產階級勢力和影響的擴大,迅速取得
足以與工人部、農民部相抗衡的地位。在1943年的議會選舉中,人民部
盡管在數量上還是黨內的少數,但在黨的領導機構和新的議會中已變成
了多數。隨著社會階級力量的消長,墨西哥革命黨的性質也逐步由原來
的以工農為主要依靠對象的各革命階級聯盟,變成了以中產階級為核心
、以職業政治家為骨乾的聯盟。(註:曾昭耀:《政治穩定與現代化》
,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4頁。)最後,與上述轉變相適應,1946年
1月,卡馬喬將墨西哥革命黨易名為革命制度黨, 明示墨西哥的革命任
務已從群眾性政治斗爭轉為維護和完善現行制度,相應的意識形態宣傳
也從過去的以階級斗爭、社會公正為主,轉變成以「全國團結」為旗幟
,淡化階級沖突,強調民族利益。
這次改組,無論是機構的改革,還是黨的綱領原則的轉變,都是為
了削弱官方黨各個職團部門,使之服從黨中央的集中領導,特別是要在
選舉政治上服從黨的統一領導。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1 )廢除集體
入黨制,恢復個人入黨制,個人是否入黨不再取決於是否已經加入某一
個職團部門所屬的組織。這項改革的目的是想削弱各社團組織的政治影
響力,使黨的力量建立在自由公民的聯合基礎上。(2 )強化黨的中央
領導機構的集權,重新用地區標准取代職團標准,剝奪了3 個職團部門
提名各級議會和政府候選人的政治職能,從而全面弱化了職團部門對地
方選舉的影響。(3)促使3個職團部門作出承諾,在選舉競爭中一致對
外,不進行相互間的選舉斗爭。
1946年官方黨的改組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不滿。工人部的反對呼
聲最高,一些工人領袖帶領工會組織脫離了官方黨,另建了獨立的新黨
。同時在黨內,權力的職團結構雖然被廢除了,但心理的職團結構仍然
沒什麼變化,人們對其所屬的職團組織的忠誠遠勝於對黨的忠誠。黨的
設計者們原來希望避免黨內各職團部門之間的利益之爭影響針對各個選
任職位的黨際競爭,但是改組的結果卻是把一部分黨內斗爭外化為黨際
的競爭,削弱了官方黨的競選優勢。1950年,革命制度黨重新恢復了部
門提名制度,職團結構再度得到承認。為滿足日益增多的有政治意識的
公民和專門化利益集團的參政要求,方法上已不再是改革黨的職團結構
,而是擴展這一結構的外延,在黨的外圍創立特殊的組織,把更多的政
治力量整合到黨的周圍。譬如,為了保持與軍人的團結一致,革命制度
黨建立了「全國榮譽和公正委員會」;為了鼓勵婦女和青年加入官方黨
,又成立了「全國婦女參政委員會」和「全國青年組織」。
經過幾度反復,墨西哥革命制度黨的組織體系及其制度框架終於形
成並穩定下來,成為墨西哥政治制度的主要支柱和力量源泉,成為墨西
哥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石。
70年的輝煌與成功之路
革命制度黨作為官方黨能夠連續執政70年,並且取得令人矚目的業
績,是與它的歷史使命、理論主張、組織結構特點以及一系列正確的社
會經濟政策分不開的。
一、革命制度黨的建立及其所完成的歷史使命,為其長期執政創造
了良好的國內政治環境。革命制度黨不是一個反抗外來侵略與締造民族
國家的黨,而是官方以改良方式實現政治制度化的一個工具。在官方黨
建立之前,墨西哥的每一次總統選舉幾乎都會觸發軍事政變,革命制度
黨的建立及其職團主義組織體系的形成,首要目的就是要排除考迪略勢
力和軍隊對國家政治的干預,保證國家權力能夠實現制度化的和平交接,
使墨西哥政治走上現代化軌道。黨的建立首先打破了考迪略武力競爭政
權的政治格局,結束了軍閥混戰局面,提供了政黨政治的活動框架和民
主選舉的法律程序;黨的職團結構的形成,最終敲響了地方考迪略政治
機器的喪鍾,使其喪失了存在的社會基礎,從而使革命制度黨的長期連
任得以不受非制度化的暴力因素干擾;隨著黨的軍人部的取消,作為民
主政治重要標志的文人政府開始領導國家建設。這一切都為革命制度黨
在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中順利推行國內外政策、控制國家選舉從而長期
執政創造了條件。
二、革命制度黨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有效保持了國內民眾思想
上的廣泛共識和對官方黨的認同。革命制度黨特別注意保持在意識形態
方面的優勢和統治地位。該黨以共和國憲法作為黨的綱領,以民眾主義
、民族主義為其指導思想,內容主要包括革命民族主義、社會平等和全
面民主化3個方面。 這些內容帶有明顯的將近代西方自由主義和社會主
義結合起來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特點。革命制度黨也不把自己的意識
形態貼上左或右的標簽,只是籠統地宣稱自己繼承了墨西哥革命與歷史
的傳統,它的意識形態就是「墨西哥革命的意識形態」,就是「墨西哥
革命的原則」。這樣,革命制度黨的理論主張就獲得了一種由墨西哥革
命歷史所賦予的不容置疑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也正是因為革命制度黨的
意識形態不受某一政治標簽的框定,這種靈活性使革命制度黨在意識形
態上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這種包容性不是對在社會進程中出現的各種異
己思想的姑息遷就或視而不見,而是把其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內容加以適
當變通和改造,吸收進自己的綱領,為我所用。這樣,革命制度黨以「
人民的全部價值觀」的代表者的身份,佔領了一切重要的政治思想空間
,同時也剝奪了其它反對黨的思想資本和理論陣地,抑制了反對黨的力
量,凝聚了全國人心,在墨西哥人民中形成了以革命制度黨理論主張為
核心的對國家重大問題的廣泛共識,形成了對革命制度黨長期執政的持
續認同。
三、革命制度黨職團主義組織體系最大限度地團結了國內各階級,
使官方黨具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早在1917年,墨西哥憲法就規定了反
映工人、農民、中產階級和政治—軍事官僚階層利益的四大基本政策:
工人權利、土地改革、民眾教育和民選職務不得連選連任。這使墨西哥
政府得到了上述四個階層的擁護與支持,建立在這個利益—效忠基礎上
的官方黨職團結構起到了極強的社會整合作用。一方面,職團結構能夠把社會各階級之間無節制的斗爭轉化為黨內部門間程序性的談判,避免
其分化為黨派之間的紛爭,從而使革命制度黨超越各個具體階級,成為
整個社會利益協調的核心;另一方面,職團結構使得革命制度黨對社會
具有較強的控制能力。
四、革命制度黨具有高度靈活的宏觀政治調控能力,能夠根據社會
需要制定合適的經濟、社會政策。墨西哥經濟選擇了在自由市場經濟與
完全國有化之間的第三條道路,實行國家、社會與個人並行的混合經濟
體系。因此,墨西哥社會既存在以國家和民眾為代表的公有制經濟,又
存在以大資產階級為代表的私營經濟。從實踐來看,墨西哥的公有制經
濟有效保持了社會穩定,但難以促進經濟高速發展;私營經濟具有較強
的活力,但是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從40年代到80年代,墨西哥一直在政
治穩定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某種動態的平衡,以卡德納斯為代表的民眾
主義路線與以阿萊曼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路線在政策上進行相互交替。當
私人資本快速發展,造成社會財富分配高度不平等、階級矛盾激化時,
政府政策向左偏,依靠民眾職團,節制私人資本;當國家過度干預經濟
,造成嚴重的資本外流與經濟衰退時,政府政策轉而向右偏,扶植私人
資本,通過組織手段控制民眾運動。政府這種對社會的鍾擺式左右制衡
機制,為墨西哥的政治、經濟均衡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再加上墨西哥
的進口替代工業發展戰略符合五、六十年代的國際經濟大趨勢,豐富的
石油礦產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這些重要因素帶動墨西哥經濟走上了持
續高速發展的道路。
近20年的挑戰與危機
革命制度黨在其執政期間所取得的政績是驕人的。從1950—1985年
,墨西哥人口從2500萬增加到7700萬,而人均GNP卻從每年362美元上升
到2734美元;人均壽命從41.5歲上升到64.2歲,而文盲率卻從80%下降
到6%。墨西哥已經成為拉丁美洲僅次於巴西的第二大經濟強國。
革命制度黨領導墨西哥在創造了近50年的輝煌歷史之後,從80年代
開始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先是出現了1982年的外債危機,其後是一系
列的社會動盪,它的高潮是1994年的南部恰帕斯州農民暴動和嚴重的金
融危機。1997年中期選舉,左翼的民主革命黨和右翼的國家行動黨異軍
突起,兩黨在議會的席位之和已經超過了革命制度黨;同年在首次由民
選產生的首都聯邦區長官角逐中民主革命黨又擊敗了官方黨。這宣告了
革命制度黨左右墨西哥政局的時代的終結,墨政局基本已成三足鼎立之
勢。革命制度黨在近20年顯示出節節衰退的跡象有一系列原因,而經濟
政策失誤、黨的指導思想的轉變和職團主義組織體系的衰落則是其中最
主要的因素。
一、革命制度黨經濟政策的失誤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的改變導致了一
系列經濟社會危機。墨西哥原來實行進口替代工業化發展戰略,是封閉
式的內向型經濟。實踐證明,這種政策在當時是正確的。但是,到了70
年代,墨西哥發現了豐富的石油礦產,開始大舉外債開發油田,結果由
於世界經濟危機,國際油價大跌,墨西哥從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
1982年出現了債務危機。墨西哥不得不實行緊縮政策,並加入了關貿總
協定,採取了以償付外債為目的的出口導向型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在
這種模式下,政府降低了關稅,過早地開放市場,不加限制地吸收外資,
(註:墨西哥在薩利納斯(1988—1994年在任)執政期間,吸收外資之
多居拉美之首,累計達750億美元。由於1994年國內政局動盪, 經濟乏
力,加上美國利率提高等不利因素,大量外國投機資本外逃,引起金融
市場動盪。)而且過分依賴外資。惡果在1994年顯現出來了,由於當年
的外資大量抽逃,直接加劇了墨西哥的金融危機,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多
達700億美元的損失。從80年代開始, 為配合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
步伐,在美國的極力影響下,墨西哥對國有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私有化,
私營企業主集團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勢力大為膨脹,而失業的工人則越來
越多,貧富分化日益加劇。在農村,土地分配停止了,1992年墨西哥修
改憲法,廢除了「耕者有其田」的原則,徹底結束了土地改革的進程,
大量分不到土地的農民不是揭竿而起就是湧入大城市成為勞動力後備大
軍。如今,墨西哥出現了4500萬貧困人口,其中有2500萬屬於赤貧,20
%的最貧困人口僅享有全國 4.4%的財富,而20%的最富有人口卻佔有
53. 5%的財富。經濟社會的矛盾由此可見一斑。
二、革命制度黨以「社會自由主義」取代「革命民族主義」作為黨
的指導思想,削弱了黨的社會基礎。薩利納斯總統(1988—1994在任)
為適應新自由主義經濟體制的需要,提出了「新民族主義」和「社會自
由主義」的新理論主張。前者在民族主義理論中放棄了它一貫的反帝、
反霸和反美的口號,以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後者則
宣揚在「社會利益原則」下的自由主義。這一理論在1993年革命制度黨
的十六大上通過,被確立為該黨的指導思想。但是在新自由主義改革的
進程中,「社會利益原則」僅僅是一個修飾語而已。墨西哥的階級力量
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政權的資產階級性質越來越明顯,收益
分配越來越向資方傾斜。在政黨政治方面,1994年新總統塞迪略上台後
的第一項改革措施就是修改了選舉法,廢除了政府在選舉中支持官方黨
的一貫作法,這一舉措打擊了革命制度黨工農職團部門的信心和凝聚力
,更增加了該黨被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右翼政黨擊敗而淪為在野黨的可能
性。
三、革命制度黨體制僵化、派別斗爭嚴重,官方黨職團結構在新的
經濟體制下有趨於瓦解的危險。由於長期執政,官方黨職團部門的領導
人也日益官僚化了,出於自己的政治前途與既得利益考慮,他們通常更
多地對上負責,而對來自下層普通民眾的要求與呼聲則敷衍塞責。而同
時,政府與官方黨對各職團部門的分化瓦解政策,使得各職團組織與政
府的談判與對抗能力大大削弱,不得不對政府具有很強的依附性。因此
,各職團部門在忠實反映其部門成員的要求與利益方面,工作做得並不
是很深入,而當政府無意顧及職團部門的利益時,他們也不具備與國家
進行談判的有效能力了。60年代,這種危險的組織離心傾向就已露出苗
頭,由於國家政策向右傾斜,約3.5萬名不滿的農民脫離了農民部, 成
立了「獨立農民聯合會」。80年代墨西哥實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後,
3個職團部門成員組織的離心傾向愈發嚴重, 墨西哥國家與勞工的關系
有再度出現「非制度化」的危險趨勢。對於政局的動盪與社會的種種危
機,官方黨的職團結構已經顯得力不從心了。
面對新世紀的政策調整
革命制度黨推行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日漸脫離了支持它的勞工階級,
削弱了自身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和組織基礎。隨著職團主義體系的衰落
,建立在這個體系基礎上的黨也面臨著動搖和解體的危險。這不能不引
起革命制度黨自身的深刻反思。從1996年開始,該黨進行了一系列大政
方針的調整,主要包括:
一、1996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 重新恢復了「革命民族主義」
的指導思想,強調指出:革命制度黨是墨西哥工人、農民和人民階層的
黨,是民族主義、民主和民眾的黨。這說明該黨重新明確了自己的民眾
主義性質與政治角色,是對民眾階層的一種鼓舞和凝聚。
二、革命制度黨開始著手理順黨政關系和擴大黨內民主。由於長期
以來對黨內民主重視不夠,革命制度黨的領導層與基層組織缺乏有效的
溝通,也受不到規范的民主監督。有鑒於此,該黨規定,黨的領導職務
和民選職務的候選人必須具備10年以上的黨齡;以後歷屆總統候選人不
再由前任總統指定,而由黨的全國政治委員會在6 個備選人士中遴選產
生;州長候選人的產生也以同樣方式進行。
三、革命制度黨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調整。
政府進一步深化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尤其是選舉制度的改革,保證政黨
選舉中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同時革命制度黨與政府的一種新型黨政關
系也逐步確立起來了,革命制度黨不再作為官方黨出現,而將以一個普
通的競爭性政黨的面貌參與政權角逐。
四、在經濟政策方面,革命制度黨政府加強了宏觀調控,進一步嚴
格財政金融紀律,對國民經濟進行結構性調整,制定了中長期經濟發展
計劃,以加強對外開放與合作。
五、在社會政策方面,革命制度黨政府重新加大了對社會公共事業
的投資力度,1997年聯邦預算的56%將用於各類社會項目。新的社會保
障法也隨之出台,以著力解決墨西哥社會的發展失衡、農村扶貧以及通
過和平對話處理社會沖突等各種迫切問題。
如今,革命制度黨正從原來作為政府與民間橋梁的官方黨過渡為多
黨制競爭中的一個普通政黨。這種角色轉變既是對革命制度黨生存與發
展的嚴峻挑戰,又是對其職團結構生命力與適應性的考驗。對於一個執
政70年的大黨來說,革命制度黨擁有豐富的政治斗爭經驗、包容性極強
的意識形態、靈活應變的政策能力以及相當龐大的組織隊伍,因此,盡
管反對黨勢力呈現咄咄逼人的架勢,但是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預計革
命制度黨仍有極強的競爭力。從近幾年的選舉情況來看,革命制度黨的
支持率穩定在40%左右,而兩大反對黨民主革命黨和國家行動黨則各握
30%的選票。
總的來說,墨西哥政黨體制已由原來數黨並存、一黨獨霸的非競爭
性霸權黨制轉變成了一黨執政、多黨制衡的競爭性優勢黨制。至於這種
體制以後是否會進一步發展演變,墨西哥革命制度黨能否在今後新的政
治框架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們且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曾昭耀:《政治穩定與現代化》,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2]丹·科·比列加斯等:《墨西哥歷史概要》(中譯本), 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3]周余雲:「世紀之交的拉美政黨政治」,《拉丁美洲研究》,
1999年第一期。
[4]Ronald.H.McDonald and J.Mark Ruhl, Party Politics and
Elections in Latin America,Westview Press,1989.

Ⅱ 美國-墨西哥戰爭的起因

美墨戰爭的爆發原因是墨西哥與德克薩斯共和國之間未解決的邊境問題以及美國的擴張主義。
美國以移民為先鋒向西部移民數量激增,1835年達到3萬人,並遠及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等墨西哥領土。移民與墨西哥政府不斷發生糾紛。1835年,美國政府唆使得克薩斯的奴隸主發動武裝叛亂,墨西哥出兵鎮壓,在阿拉莫殲滅美軍187人。美國出兵擊敗墨軍,宣布得克薩斯「獨立」,成立「熊星國」。
新建立的得克薩斯共和國與墨西哥之間的邊境有爭議。墨西哥不承認得克薩斯的獨立,宣布要將得克薩斯重新並入其領土,並警告假如美國介入的話兩國之間將爆發戰爭。得克薩斯維持其獨立立場並強調格蘭德河是其邊境。英國試圖調停這場爭議但沒有成功,因為墨西哥不肯承認得克薩斯。1845年美國宣布假如得克薩斯共和國願意加入美國的話美國將承認格蘭德河為其邊境。同年得克薩斯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

1845年5月23日墨西哥對美宣戰。

Ⅲ 世界歷史論文,美西戰爭為主題的

墨西哥戰爭,美國走向帝國

美國自從1783年獨立戰爭中獲勝以後,便決定要控制整個北美洲。1835年美國煽動墨西哥得克薩斯地區的種植園主叛亂,1845年,美國吞並了得克薩斯,並提出更大的領土要求,不僅要劃定得克薩斯與墨西哥的疆界,還要向墨西哥強買加利福尼亞及新墨西哥。於是戰爭終於不可避免了。1846年,美國對墨西哥宣戰。美國第11任總統波爾克(1845年~1849年)派出了一支3500人的正規軍,在扎卡里·泰勒(後來成為了第12任總統)的率領下,出擊墨西哥北部。波爾克的目標是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亞力桑那、新墨西哥、科羅拉多和懷俄明。

衣衫破爛的美軍

在得克薩斯,一支大約6萬人的志願軍加入了泰勒的隊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根本就還沒有做好應付殘酷戰爭的准備,制服五花八門,甚至破爛不堪。當時的陸軍中尉拿破崙·達納在給妻子的一封信中作了如下描述:「我們這里的人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著各色各樣的衣服,有的著五顏六色的襯衣,有的卻偏好夾克;戴草帽的有之,戴寬邊帽的也不少,甚至有些人還穿著棉褲,看看,這就是我們當時打仗的樣子……我戴著一頂舊草帽,穿著寶貝親自織的藍色格子褲,可惜的是兩個褲腿都磨破了,眼對眼洞對洞。你還記得我的那個外套嗎?現在它已經洗白了。這樣也好,敵人的子彈就認不出我是個當官的了。」
盡管美軍已經逼近了邊境,但墨西哥人仍然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因為從人數上看,墨西哥軍超過美軍3倍,甚至外界也紛紛看好墨西哥。倫敦的《泰晤士報》就明確說墨西哥軍隊「強於美國軍隊」。
歷史學家羅·菲爾德並沒有把分析的目光僅僅停留在雙方的制服上,他勾畫了一個更加真實的圖畫:「形勢明顯對墨西哥不利。墨西哥的人口是725萬,只及美國的一半;而且墨西哥正處於一個統治不穩定的政府領導下……軍隊不可避免地捲入國家權力爭奪的內訌中,這樣對士氣和軍紀都是一個相當大的影響;直到1847年墨西哥軍隊還要求士兵在長官面前必須致敬或者脫帽行禮。」
盡管在戰場上,墨西哥軍隊擁有一批新式騎兵,如槍騎兵、輕騎兵、重裝騎兵,但美軍的優勢在於他們的指揮系統。泰勒和斯科特以及其他的一些高級指揮官都是非常優秀的將領,他們有著一批大約200人的、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各級指揮官加以支持。這其中就包括羅伯特·李和尤里西斯·格蘭特,也即是這批下級軍官在以後的南北戰爭里卻各持一方,互相廝殺。
民主黨政府派出了軍隊,但他們從沒有真心希望自己的子弟兵順利凱旋,相反,波爾克總統倒是希望斯科特在通往墨西哥的路上犯足夠多的錯誤。

北部戰場的勝利使得波爾克冷落了泰勒

在最初的幾次交鋒中,美國在墨西哥以北贏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取得了先機。然而他們的成功很快就被可怕的流行病大打折扣,霍亂、麻疹和黃熱病開始爆發,1846年夏天至少有1500名士兵倒斃。9月份,泰勒進抵蒙特里(現為加州西部一城市)。得克薩斯的騎兵隊與美國的正規軍一起佔領了環城高地上的炮兵陣地,然後他們調轉炮口猛轟蒙特里。這次行動造成了120名美軍死亡,368人受傷,而墨西哥的死傷人數就更多。
攻佔蒙特里的消息在美國引起了轟動,大家額手稱慶。如此一來,泰勒就成了反對派總統候選人的最佳人選,波爾克本來想就此收手停止戰爭,但遭到了輿論的強大批評,反對派說總統對墨西哥人太仁慈。波爾克騎虎難下,他只好命令泰勒駐守在蒙特里,他的大部分軍隊則加入斯科特的隊伍,准備直搗墨西哥心臟。

從兩棲登陸到決戰

為了徹底打敗墨西哥,美國總統波爾克命令美軍向墨西哥首都挺進。由於從陸路攻佔墨西哥城需要走800公里鄉村道路,波爾克決定利用美國的制海權運送一支9000人的軍隊通過墨西哥灣直抵韋拉克魯斯(墨西哥東部海港),這支軍隊由斯科特率領。
韋拉克魯斯是墨西哥東海岸的最大港口,具有重要戰略價值。斯科特集中軍隊1.3萬人,配備50門大炮,在海軍墨西哥灣分艦隊的支援下,進攻該港。海港有4000墨軍防守,工事堅固。為完成兩棲攻擊,斯科特專門訂購了特製的登陸艇,並對部隊進行了強化訓練,做好了周密的准備工作。3月9日開始,美軍在韋拉克魯斯東南5000米處的海灘開始登陸。因墨軍未抵抗,美軍8000人無一傷亡,順利登陸。接著,美軍開始圍攻韋拉克魯斯,美72艘軍艦和陸軍的大炮對維拉克魯斯進行了連續幾天的野蠻炮擊。在美軍猛烈的炮火下,城市受到嚴重破壞。

佔領了韋拉克魯斯後,美軍直撲墨西哥首都,9月份,美軍兵臨墨西哥城。墨西哥總統聖塔安把大部隊放在了墨西哥城內,同時在兩翼布置了數量可觀的軍隊:一個是馬力莫附近的磨坊和另一個是能夠俯瞰城內的查培爾佩戈要塞。9月8日,美軍乘著夜色偷襲了馬力莫,這次冒險非常成功,墨西哥軍隊被迫撤離了磨坊,後來人們才發現,這個磨坊並不是生產槍炮的地方,而是一個儲放糧草的倉庫。
5天後,對查培爾佩戈的進攻開始了,斯科特調來炮兵對著要塞猛轟了一整天,9月13日早上,500名志願兵拿著雲梯開始強攻。這是一次殘酷作戰。沖在最前面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他們這次行動還寫進了美國《海軍陸戰隊之歌》),而突擊行動總指揮特威格斯少校拿著心愛的雙筒獵槍身先士卒,結果陣亡於此。由於海軍陸戰隊如此英勇,23名軍官里有13名在戰後立即得到晉升。墨軍也毫不含糊,軍校里的學生們冒著槍林彈雨,奮勇還擊,美軍死傷遍地。墨軍子彈打光後,與敵展開了白刃格鬥。最後,有6名少年學員戰斗到最後一人,光榮犧牲,被譽為「少年英雄」。
9月13日晚上,聖塔安見大勢已去,率領軍隊就從城裡撤退了,他釋放了監獄里的全部犯人,為的是給進城的美軍添加麻煩。墨西哥城市長向斯科特求情,要求他的軍隊尊重他的人民的權利。第二天拂曉,美軍大批進城。
「在入城的時候,美軍處處遭到了偷襲,」格蘭特在《自傳》里寫道,「街道上渺無人煙,幾乎成了一個死城,除了時不時從隱蔽的地方傳來偷襲的槍聲外。」

一個奇怪的特使

還在戰爭尚未結束的1847年4月,美國總統波爾克派遣國務院秘書尼古拉斯·特里斯特隨部隊前往墨西哥,他的使命就是要和平地讓墨西哥放棄加利福尼亞和新墨西哥,但到1847年10月,隨著戰爭順利進行,總統不僅要求更多的土地,而且認為特里斯特有辱使命,要將其召回。
但特里斯特拒絕回國。1848年2月2日,特里斯特以最初的指示為基礎,談判並簽署了《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條約規定,美國將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並賠償因本國公民對墨西哥作戰造成的損失費325萬美元。作為交換,墨西哥讓出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毫無疑問,波爾克總統對這傢伙的自行其是感到不可思議,而國內的擴張主義者也認為美國得的領土太少,但3月10日,參議院居然批准了這個條約,那位無視總統命令的特里斯特先生,一點事都沒有。
1849年,一直病痛纏身的波爾克拒絕參加總統連任的競選,回到了田納西州的家中幾個月後就病故了。由於他為美國開拓了大片新邊疆並且和平解決了與加拿大的邊界問題,被歷史學家評為「接近偉大」的總統。
美墨戰爭是美軍第一次在異國作戰,戰爭中第一次使用蒸汽戰艦。這次戰爭也是美國第一次由職業軍隊單獨進行的戰爭。征服的勝利是「偉大的」,但代價並不低廉:至少100萬美元的軍費以及1.3萬名士兵的性命為此作了注腳。而且正如後來的一些歷史學家所說,邊疆的擴大,隨之而來的是蓄奴州的擴大,並最終使得美國走向了南北戰爭。

美國史論文《美國的西進運動》

一場突如其來的SARS打亂了我們的正常學習,不過這也給了我們充足的時間去閱讀一些書籍。在何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人民出版社《美國通史》中的《美國的獨立和初步繁榮》與《美國內戰與鍍金時代》這兩本書,對美國的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感嘆於美國由一個地處一隅的小邦在幾百年時間內奇跡般地變成一個泱泱大國的同時,我也被美國人民對此所付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和頑強的創業精神所折服。
由於我是從甘肅考到北大的,現在西部大開發又進行的如火如荼,所以我對書中的「大陸擴張 西進運動」這一章特別感興趣,因此就以此來作為我的讀書報告。
19世紀發生的西進運動是美國人民由阿巴拉契亞山脈向西部地區進行經濟大開發和領土擴張的過程,它是美國經濟飛躍的重要因素。自18世紀末到19世紀末,大約經歷了100年左右的時間,使美國版圖由獨立戰爭時大西洋沿岸13塊殖民地至19世紀末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的廣大地域,它是美國歷史上一次跨越時空、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社會遷移運動,被美國歷史學家特納稱之為體現「美國精神」的偉大運動。千百萬的美國人民胼手胝足、艱苦奮斗,為美國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經濟的飛躍,使美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

1783年美國贏得了獨立。按照《巴黎和約》的規定,美國領土從獨立前13州90多萬平方公里擴大到230多萬平方公里,它南至佛羅里達,北接加拿大與大湖地區,東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然而這一點領土並不足以滿足美國社會發展的需要,於是美國開始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擴張,用購買和戰爭手段兼並了法國、西班牙、英國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國土。1803年,美國乘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稱為路易斯安那的廣大地區(面積約為83萬平方英里)。1810年和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里達;1846年,又強迫英國訂約,把美國北部北緯49度的國界線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排擠走了這個地區的英國人。1846年和1853年,美國與墨西哥發動戰爭,勝利後購買了墨西哥的大片國土,總計約95萬平方英里。到1853年,美國已把它的國境線推進到太平洋沿岸,領土面積達777萬平方公里,比宣布獨立時的版圖增加7倍多。
在大陸擴張的過程中,「天定命運」的理論也隨之誕生。1845年7月,美籍愛爾蘭人民黨紐約刊物《美國雜志和民主評論》主編約翰•奧沙利文宣稱,外國政府企圖阻止得克薩斯合並,這樣限制了上帝把天定命運擴展到北美大陸的意志,從而首次提出了「天定命運」的口號,接著眾議員羅伯特•溫思羅普1846年1月3日在國會中提出:「我們天定命運的權利是擴展到整個大陸。」奧沙利文又積極鼓吹他的理論,1845年12月27日在《紐約晨報》上再次大肆渲染:「上帝賦於我們在整個大陸發展的權利是天定命運。」其基本含義有三點,其一為美利堅合眾國建立的必然性;其二為美國領土擴張的合法性;其三為傳播民主制度的神聖性。由於1837年至1845年經濟危機的打擊,各種新的社會思潮的涌現,以及人口迅速增加的巨大壓力,「天定命運」說在19世紀40年代中期盛極一時,被統治階級視為恢復經濟的一劑良方,也成為美國擴張主義者的有力工具,在當時被廣泛地用來論證美國吞並俄勒岡、兼並得克薩斯、侵略墨西哥的合理性。
在大陸擴張的同時,美國也開始了向西部廣大地區的移民和拓殖過程,即西進運動。美國的西部是指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太平洋沿岸這一廣大地區,但又以密西西比河西岸為界將西部一分為二:密西西比河以東為舊西部,以西為新西部。習慣上人們又把新西部一分為二,其分界線是落基山,落基山以西至太平洋沿岸稱遠西部,以東至堪薩斯城南北一線為大草原。在西進運動中,首先是對舊西部的開發。
聯邦國會分別於1784年、1785年和1787年連續頒布了有關開發舊西部的3個土地法令和土地條例;不久又頒布了在舊西部建立領地制的法令,根據該法令遂於同年(1787年)建立了「西北領地」,1790年建立了「西南領地」。舊西部的開發正式開始了,並出現了南北兩大開發區:西北開發區(西北領地)、西南開發區(西南領地)。所謂「領地制」就是在開發的地區由聯邦國會任命的總督、書記官和3名法官來治理,一旦該領地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建立州政府加入美利堅合眾國而成為一個州。在這些優惠政策鼓舞下,那些來自東部沿大西洋各州的拓荒者以及海外的投資者首先湧入俄亥俄河以北地區,並於1787年~1788年在西北領地建立了第一個移民點;部分移民沿俄亥俄河順流而下,在今辛辛那提亦建立了移民點。1803年,西北領地的俄亥俄地區符合建立州的條件,便建立了自西進運動以來的第一個州,即俄亥俄州。西北領地的不斷開發與移民的大批涌來,相繼又建立了一些領地,如印第安納領地(1800年)、密執安領地(1805年)、伊利諾斯領地(1809年)。到1802年,印第安納領地已有人口2.5萬人,伊利諾斯領地有人口1.3萬人。到1814年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交匯處以北至五大湖地區被開發出來,形成美國最大的糧倉,即有名的大湖平原。大湖平原的被開發是美國西部開發進程中的一大勝利,為美國建立了一個大農業基地。
美國政府為了進一步開發西部,又分別於1800年、1804年和1820年頒布了更優惠的土地法令。如1800年的土地法令規定:每英畝(等於6.072市畝)土地以兩美元價格出售,一次可購買320英畝,在20天內付清地價的1/4,4年內付清其餘地價,其土地便成為購者的地產。1804年的土地法令規定:地價降為1.64美元一英畝,一次可購買160英畝。1820年土地法令再次降低地價和縮減購買土地的數量,每英畝地價下調到1.25美元,每次可購買80英畝。這樣一再下調地價和縮小購買地皮數量的政策,目的是鼓勵中小農牧場主到西部來,也是為防止大地產的產生和土地投機的猖獗。到1830年,拓荒者和移民便湧入肯塔基、印第安納波利斯和威斯康星等地,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領地。自1831年起,來自東部和歐洲的移民繼續向西北領地涌來,從而又建立了衣阿華和明尼蘇打兩個領地。到1858年,上述所有領地都相繼符合建州條件,建州後都加入了聯邦。舊西部的西北領地就這樣開發出來了。
在開發西北領地的同時,西南領地亦逐步被開發出來。西南領地為舊西部的第二大開發區,來自美國東部諸州以及國外的移民亦如潮水般地洶涌而來,6年後便在這里建立了第一個州,取名田納西州。到1800年在西南領地定居開發的人口已達30萬人之多,主要從事種植玉米和煙草。1793年,惠特尼發明軋棉機,這一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美國棉花種植業的發展,而棉花種植業的發展又推動了各類移民向墨西哥灣以北的大平原湧入。到1819年僅在海灣平原定居的人口達20萬人,向他們出售的土地達228萬英畝(1384.4萬市畝),他們在1817年和1819年分別建立了亞拉巴馬州和密西西比州,並成為合眾國的成員州。拓荒者們在這里大規模地種植棉花,所產的棉花佔全國棉花的1/2,被稱為「棉花王國」。棉花種植園主們和其他拓荒者越過密西西比河向阿肯色擴張。1819年阿肯色獲得領地地位,到1835年該地人口已達7萬人。南北戰爭前夕,舊西部形成了南北兩大平原開發區:大湖平原和海灣平原,前者在北,以生產玉米和小麥為主,使用僱傭勞動力進行生產;海灣平原在南,以生產棉花和煙草為主,利用奴隸進行生產。這樣就造成了美國那時的「一國兩制」的局面,而南北戰爭爆發的原因就是這兩種不同的勞動制度。隨著南北兩大平原的開發,表明整個舊西部已基本上被開發出來了。
隨著舊西部的開發,新西部的拓殖也逐漸展開來。1804年,傑斐遜總統為了開發新西部派遣了兩個考察團,一個考察團從聖路易斯城出發,沿密蘇里河與哥倫比亞河前進,在新西部的北方地區考察,向西一直抵達太平洋沿岸;另一個考察團在新西部的中南地區考察,向西直達紅河。這兩個考察團的活動拉開了開發新西部的帷幕。
在開發新西部的進程中,首先開發的是遠西部,它的開發是和4件大事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第一,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以武力和外交手段從鄰國墨西哥手中奪得了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加利福尼亞和亞利桑那等地,並開始向這些地區大規模地移民,進行開發,到19世紀末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為合眾國的州成員。第二,大規模地建築交通設施。拓荒者們最先在這無路可走的荒原開辟了由舊西部西行,越過大草原,翻過落基山通往太平洋的數條通道,其中最有名的是「加利福尼亞—俄勒岡小道」。這些通道的開辟在鐵路和公路未建造前起了莫大的作用,成千上萬的拓荒者和各種類型的移民就是通過它們到達遠西部開發的。1862年,聯邦國會決定成立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太平洋鐵路公司,並確定由這兩個鐵路公司建造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與此同時還建造了從堪薩斯城向西橫穿大草原到丹佛的鐵路,並且在夏延與聯合太平洋鐵路接軌。1864年聯邦中央政府批准建築北太平洋鐵路。1879年建成托皮卡至聖菲的鐵路。美國在南北戰爭以後掀起了建造鐵路的熱潮,到1893年在舊西部和新西部建成以四大幹線為核心的鐵路網:聯合太平洋鐵路(1881年)、北太平洋鐵路(1882年)、大北方鐵路(1893年)和芝加哥—聖保羅鐵路。美國僅在1862~1893年在其西部建造的鐵路就高達22.53萬公里,比目前我國全國鐵路至少多兩倍。此外還開辟了許多內河航線,開鑿了多條運河,修築了數萬公里的公路。大規模地建造近現代化的全國交通運輸網是美國開發新西部和舊西部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也是開發西部的主要內容。第三,19世紀50年代在遠西部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淘金熱」,從而拉動了遠西部的大開發。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的薩克拉門托發現了金礦。淘金者從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蜂擁般的向遠西部奔來,因而遠西部人口大增,也因此使這里的開發進入了高潮。「淘金熱」一方面吸引來大批的移民,另一方面也給美國的西部開發,尤其是遠西部的開發帶來巨額資金。到19世紀60年代「淘金熱」過去之後,大批淘金者轉入工業、商業、農業及其他行業,遠西部亦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第四,南北戰爭(1861~1865年)以北方的勝利而結束,消除了阻礙國家發展的分裂局面,可以集中國家的主要力量來進行西部尤其是遠西部的開發。
對大草原的開發是在南北戰爭之後開始的。過去拓荒者們在舊西部開發出來後沒有在大草原停留下來便直奔遠西部去了,這是因為大草原降水量很少,每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1厘米,是乾旱荒無人煙之地,移民們無法在這里定居開發,只好越過它。但是南北戰爭後出現了促使其得以開發的許多重要因素。首先是農業技術的新發明,如旱地農業耕作法和適用於開發大草原的農具;其次是大規模建造鐵路和其他交通設施;再次是1889年3月經總統批準的《宅地法》亦適用於大草原,根據這一土地法令,任何美國公民只要繳納10美元證件費就可以得到160英畝(971.5市畝)土地,在該土地上耕種5年便可獲得絕對產權;第四,工商業不僅在東部發達地區而且在舊西部甚至在遠西部亦發展起來,因而對原料產地、工業品、銷售市場和資本投資市場的需求日益擴大。這些因素,形成了推動開發大草原的強大動力,進而推動了美國的進一步發展。
這樣,到19世紀90年代,北起美國加拿大邊境,南至墨西哥灣,東起堪薩斯城南北一線,西至落基山這樣一片廣大的草原終於開發出來了,形成了美國最大的牧業基地和農業的又一個大基地。1890年,美國人口調查局向世人宣布:「現在未開發的土地大多已被各個獨自為政的定居者所佔領。」美國史學家特納就此發表評論說:「這一簡略的官方說明表示歷史上一個偉大的運動已告結束。」特納所說的「偉大的運動」顯然是指美國的西進運動。
西部大開發徹底改變了美國的面貌: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大批的資本主義農場建立起來,西部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原料、出口產品和國內市場;使美國的勞動力布局有所改變:促進了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形成,東西部互補性貿易迅速發展;西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滿足了工業發展的需要,交通運輸業也飛速發展……美國的西進運動激發了美國人的創造力和經濟活力,提高了美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對美國整個國民經濟的起飛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它擴大了美國領土,鞏固了資本主義政權。此外,在西部新開辟的土地上,是按北方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經營還是按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的生產方式經營,成為引發南北戰爭的原因之一,南北戰爭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進一步開辟了道路,使資本主義統治進一步鞏固。更為重要的是,持久而艱巨的西部開發,磨練了美國人的意志品質,增強了美國人的民主意識,培養造就了美國人那種自力更生、不畏艱險、積極探索、銳意進取、勇於開拓的民族精神。同時形成的獨特的西部文化,影響也十分深遠,成為世界文化瑰寶之一。

美國干涉墨西哥1910—1917年革命探析

在墨西哥1910-1917年資產階級革命期間,美國政府曾兩次出兵對其進行干涉。與美國歷史上其它無數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相比,這兩次侵略行為盡管微不足道,但與同一時期美國對拉丁美洲地區頻頻發動、成果頗豐的軍事行動相比,這兩次軍事干涉行為又具有「規模最大和軍事成果不明顯」的特點。由於這兩次軍事行動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美國參加歐洲戰爭之前,這一特殊的歷史大背景對於促使美國參加歐戰、進行軍事改革、增強軍事力量,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通過探討這兩次軍事行動,也可以折射出同一時期美國出兵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性質和某些特點。 對於這兩次軍事行動,許多論著和材料只是作了粗略的概述,或僅就某個或某些方面進行了簡單論證,沒有作詳盡的全貌記載和深入細致的論述。筆者對兩次軍事行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本文首先簡單回顧了兩次軍事行動前美國國內迅猛發展的經濟力量、日漸涌動的擴張思潮和在世界各地頻頻發動的軍事行動,重點論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軍事力量的崛起。對於19101917年革命前墨西哥的國內狀況和1910-1917年革命的經過,也作了簡單介紹。文章進而從經濟、政治和軍事戰略等方面分析了美國進行武力干涉的原因,較為詳盡地論述了兩次軍事行動的導火索、戰爭目的、計劃和進程。文章最後從性質、美國失敗的原因、歷史影響和特點等幾方面對兩次軍事行動進行了述評。同時,也駁斥了某些資產階級學者的錯誤說法和觀點。從性質上看,美國的兩次軍事行動無疑是典型的侵略之舉;戰爭的性質、墨西哥各階層的反抗、拉丁美洲等國際進步力量的有力支持和美國日益捲入歐戰的危機形勢等因素讓美國的干涉行動遭到了失敗。同時,兩次武裝干涉行動對美墨兩國的歷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軍事層面講,兩次軍事行動無異於美國軍隊的一次大演習和大練兵,為即將參加的歐戰樹立起了一種戰爭精神,更重要的是暴露了美國軍事上存在的許多問題,使美國政府和軍方得以及時改正;兩次軍事行動也加速了美國《1916年國防法》等軍事法律的產生,加速了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腳步。對於墨西哥而言,美國的干涉行動阻礙了其歷史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同時也強化了墨西哥人民的民族意識和維護國家資源的意識。兩次軍事行動有以下特點:交戰雙方的力量對比懸殊;美國的兩次出兵,規模大、時間長、耗資多,但軍事成果微乎其微;兩次軍事行動也顯示了現代戰爭的雛形或某些特點;「潘興遠征」具備了美國當代「低強度戰爭」的許多特點;在兩次干涉墨西哥革命中,威爾遜總統的「理想主義」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上演,美國外交中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在兩次軍事行動中發生了的激烈的碰撞、沖突和矛盾,理想主義最終遭到破產。

Ⅳ 美國和墨西哥的關系怎麼樣

近期,美國再次掏出了關稅大棒頻頻揮舞,並且還都是無差別攻擊,連鄰居、盟友等跟美國關系非常好的國家都遭到了打壓,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歐盟和墨西哥兩方對美國的回應,這兩方跟美國的關系都非同尋常,那麼美國和墨西哥的關系怎麼樣呢?



美國和墨西哥的關系表面看起來很友好,因為相互之間都有利益關系。墨西哥屬於發展中國家,對於美國來說,是貿易掠奪的對象,也是要努力爭取的外援,所以平時看起來更友好,其實都有各自的利用點,如果沒有利用的價值,想必美國不會給與墨西哥任何的好處。美國曾有過那麼一段對墨西哥的美墨戰爭和反墨西哥革命的歷史,而現在與墨西哥維持著相對正常的關系,更多的應該是貿易的利益關系,促使兩國表面上看起來比較的友好。

美國和墨西哥的關系很友好,只不過都有相互利益的關系,促使兩國表面看起來更加的友好。

Ⅳ 曾經的墨西哥戰爭是怎樣進行的

美墨戰爭是美國與墨西哥之間於1846年至1848年爆發的一場戰爭。美國通過這場規模不算很大的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世所罕見。墨西哥喪失了大半國土,元氣大傷。美國從此獲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

1835年美國煽動墨西哥德克薩斯地區的種植園主叛亂,並入美國。墨西哥出兵鎮壓,美國派兵佔領德克薩斯,並攻入墨西哥,5月23日墨西哥對美宣戰。
1846年5月18日,泰勒率美軍南下佔領馬塔莫斯,9月攻佔蒙特雷,11月佔領薩爾蒂約。同年6月卡尼率美軍1700人西進,奪取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1847年2月,泰勒部在布埃納維斯塔擊潰墨西哥總統聖安納率領的墨軍1.4萬人。3月,美軍在總司令斯克特率1萬美軍在墨西哥灣韋拉克魯斯登陸,29日,美軍攻佔韋拉克魯斯。4月18日,美軍擊潰總統聖安納主力和參謀部,5月5日,美軍佔領普埃布拉,逼近墨西哥城,8月美援軍趕到,美軍在康特列拉斯再次擊敗墨軍。雙方進行和談,9月7日談判破裂。9月8日,美軍向墨西哥城發動進攻,被擊退,12日,美軍佔領城外高地,炮轟城牆。14日美軍攻入墨西哥城,16日控制全城實行軍管。10月墨西哥總統被免職。
1847年11月11日安約當選墨西哥臨時總統,1848年1月雙方開始和談。2月2日雙方簽定和約,墨西哥割讓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上加利福尼亞。1848年6月12日,美軍撤出墨西哥城,戰爭結束。
美國通過這場規模不算很大的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世所罕見。墨西哥喪失了大半國土,元氣大傷。美國從此獲得在美洲的主宰地位 美墨戰爭
編輯本段背景
美墨戰爭的爆發原因是墨西哥與得克薩斯共和國之間未解決的邊境問題以及美國的擴張主義。1836年得克薩斯革命後新建立的得克薩斯共和國與墨西哥之間的邊境有爭議。墨西哥不承認得克薩斯的獨立,宣布要將得克薩斯重新並入其領土,並警告假如美國介入的話兩國之間將爆發戰爭。得克薩斯維持其獨立立場並強調格蘭德河是其邊境。英國試圖調停這場爭議但沒有成功,因為墨西哥不肯承認得克薩斯。1845年美國宣布假如得克薩斯共和國願意加入美國的話美國將承認格蘭德河為其邊境。同年得克薩斯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
美國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認識到假如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爆發戰爭的話墨西哥無法防禦其遙遠的北部省份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而這正好符合美國民主黨的擴張美國疆域的昭昭天命。與此相反的美國輝格黨強烈反對美國的疆域擴張和強烈反對對墨西哥作戰。
美墨戰爭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編輯本段宣戰
對墨西哥來說得克薩斯加入美國首先是美國介入墨西哥內政,因為美國以此來支持一個反叛的省份,其次美國非法地佔據了既非是得克薩斯又非是美國的領土。墨西哥多年以來一直在以戰爭威脅。英國始終試圖防止墨西哥向比它強大的美國宣戰,但是1844年英國本身也與美國有一些嚴重的爭執。
兩國之間爆發了一些小沖突後波爾克下令扎卡里·泰勒帶兵進入得克薩斯。泰勒渡過紐埃西斯河,不顧墨西哥向他提出的撤軍要求,一直進軍到格蘭德河畔並開始在那裡建築布朗堡。
1846年4月24日戰爭正式爆發。墨西哥騎兵進攻並俘虜了一支美國在格蘭德河附近的部隊。沖突爆發後波爾克要求宣戰,他宣稱墨西哥「入侵了我們的邊界,在美國領土上撒了美國人的血」,以此來鼓動美國的民情。5月13日美國國會向墨西哥宣戰。美國北部和輝格黨基本上反對這場戰爭,而南部和民主黨則贊成這場戰爭。5月23日墨西哥向美國宣戰。
即使在美國宣戰後許多輝格黨人依然不相信波爾克所說的「在美國領土上撒了美國人的血」。他們相信美國軍隊渡過了格蘭德河進行蓄意挑恤。當時剛剛被選入美國眾議院的輝格黨新手亞伯拉罕·林肯引入了一系列決議要求波爾克給出美國人的血撒到的具體地點。但由於美國士兵被殺,因此這些反對沒有受到多少注意。 美墨戰爭
開戰初期
開戰初期, 交戰雙方在軍事上墨西哥軍隊數量上佔有優勢, 擁有一支3.2萬名軍隊,數量上佔有優勢,但缺乏訓練, 紀律不嚴, 裝備不足, 軍官指揮水平低。[由於在墨領土作戰,墨方熟悉地形,有很高的機動性。]美國正規軍8,600人, 短期召募6-12月的志願兵為主要兵源。在戰爭期間美國陸軍總兵力達3.1萬人,海陸軍戰斗隊總員額達10.4萬人.美國的不利條件在運輸和通訊不完善, 衛生設備不足, 由於疾病死亡率高達兵員的10%, [作為輝格黨人將領泰勒和溫斯菲爾得·斯科特總司令之間不合, 又與民主黨總統及其內閣關系緊張。]在政治上,墨西哥國力衰敗, 領導無能。美國則正處大陸擴張和西進的鼎盛時期, 近代工業化已取得重大進展, 但圍繞奴隸制的限制 溫菲爾德·斯科特和擴張問題南北雙方對峙在開戰的態度上存在明顯的分歧。[在戰爭開始階段, 陸軍部尚未制定出軍事計劃。在戰爭進程中戰略部署逐步完善。]美對墨宣戰後,美軍分三路入侵墨西哥, 斯蒂芬·卡尼上校受命指揮西線軍隊,遠征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 約翰·斯洛特艦隊司令受命海路襲擊太平洋海岸; 總司令率部直取墨西哥首府。
編輯本段過程
宣戰後美國從多個戰線入侵墨西哥領土。在太平洋美國海軍派約翰·斯洛特(JohnD.Sloat)佔領加利福尼亞並將它規入美國領土,因為美國怕英國會試圖佔領該地區。斯洛特獲得加利福尼亞北部盎格魯殖民者的支持,這些殖民者此前就宣稱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加利福尼亞共和國。在他們的支持下斯洛特占據了一些重要城市。同時斯蒂芬·瓦特·科爾尼帶領的美軍攻佔了聖大非。科爾尼然後向加利福尼亞進軍。在一些小挫折後他與羅伯特·斯朵克頓的海軍增援聯合占據了聖地牙哥和洛杉磯。但此後科爾尼與斯朵克頓之間爆發了對加利福尼亞管理的沖突。原因是華盛頓發表的命令在這一點上不明確。斯朵克頓任命弗萊蒙(JohnC.Fremont)為加利福尼亞總督,而科爾尼則稱自己為總督。最後科爾尼佔了上手,弗萊蒙被捕和被處罰。
1846年5月18日, 泰勒將軍率部越過格蘭得河並佔領了馬塔莫羅斯城。7月14日先頭部隊到達位於墨西哥城北1000英里的查馬爾戈, 建立攻克蒙特里的基地。8月19日, 泰勒率官兵向蒙特里進軍, 9月19日, 美軍抵達蒙特里郊外。9月21-24日, 泰勒部隊攻破蒙特里城, 25日, 墨守軍投降。雙方達成休戰八周的協議。11月5日, 泰勒通知墨西哥停戰協定於11月13日期滿。11月16日, 泰勒所部佔領了科阿韋拉的首府薩爾蒂略, 在這前後威廉·沃爾思率部先後佔領了蒙克洛瓦和蒙特里以西的帕拉斯。在西部戰區, 1846年6月10日, 薩克拉門托河谷一批美國移民起事, 6月14日,移民佔領聖諾明, 成立了「加利福尼亞共和國」升起了白底灰色的熊旗。與此同時, 在約翰·斯洛特海軍准將率艦隊由墨西哥灣的馬薩特蘭港開赴加利福尼亞。 7月2日到達舊金山以南的蒙特里, 宣布加利福尼亞是美國的一部分。7月9日, 美軍佔領了舊金山和聖諾明,星條旗取代了熊旗。不久,美國海軍佔領了薩克拉門託附近的薩托堡和聖·巴巴拉, 8月13日奪取了洛杉磯。8月17日, 西線司令官海軍准將羅伯特·F·斯托克頓發表文告, 宣布加利福尼亞並入美國, 建立以他為統治者的新政權。[9-10月, 在美佔區發生了激烈的反佔領的斗爭。]這期間, 卡尼率遠征軍於1846年[6月-]7月[25日由利文思沃堡]到達[位於阿肯色河與聖菲小道的交匯處]本特堡[。8月2日, 卡尼部]南渡沙漠向新墨西哥進發。[沿阿肯色斯河到蒂姆帕斯河口, 經西南進入山地,部隊越過海拔拉頓山口], 8月15日到達拉斯維加斯, 並宣布新墨西哥是美國的一部分。8月18日, [卡尼所部]佔領了聖菲, 結束了800多英里的行軍。9月25日, 卡尼率騎兵赴加利福尼亞,於 12月12日,到達聖迭戈。12月29日, 卡尼和斯托克頓部隊到達洛杉磯。到1847年1月10日佔領洛杉磯。1月13日, 在新墨西哥和加里福尼亞的軍事行動基本結束。[與此相關的是]另一支遠征軍多尼芬部於1846年10月底,從聖菲出發, 行程3000英里,到1847年3月1日, 到達奇瓦瓦。12月27日, 美軍攻佔了埃爾帕索。1847年2月28日, 在薩克拉門托戰役中美軍打敗墨西哥防軍, 3月1日, 多尼芬部隊開進了奇瓦瓦。泰勒將軍所部在1846年12月29日佔領了塔毛利帕斯的維多利亞。1847年2月5日至14日, [泰勒率部]進發到位於薩蒂爾略以西18英里的阿瓜紐瓦。[1847年]2月21-24日,美墨兩軍激戰, 美軍獲勝並結束了在墨西哥北部的軍事行動。[1847年2月21日至3月29日斯科特遠征韋拉克魯斯是1847年春美墨戰爭中的重大事件。奪取了墨西哥東海岸這一最重要的要塞, 美軍就可沿一條多山的陸路線直取墨西哥城。2月18日, 斯科特在坦皮科建立了司令部。]3月9日, 斯科特部隊[在未遭強力抵抗的情況下於韋臘克魯斯的南部海灘登陸, 這是美國軍事史上首次以特製的登陸快艇]實施大規模水陸兩棲登陸作戰, 美軍僅用兩周時間就建立了灘頭陣地。3月22日, 墨軍拒絕無條件投降, 美軍隨即圍攻。[3月27日, 韋臘克魯斯的強大工事聖璜德烏爾瓦城堡向斯科特投降。]3月29日,美軍正式佔領韋臘克魯斯。從1847年4月18日到8月20日, 斯科特部發動了塞羅--戈多和丘魯布希科戰役。[4月19日, 斯科特部]佔領了哈拉帕, [4月22日佔領了]佩略蒂,並於 5月5日到達距墨西哥城80英里的普埃布拉。[斯科特部隊在普埃布拉休整三個月並等待增援。8月7日,斯科特率部離普埃布拉穿過阿約特拉山口進入墨西哥谷地, 11日在該處建立司令部。8月19-22日, 3,000名美軍猛攻康特列拉斯陣地, 墨軍聖·安納率部撤退到墨西哥城與美軍前線相距5英里。]8月22-23日, 雙方進行休戰談判。[24日在塔庫巴亞達成停戰協議。 由於美方的條件被墨方所拒絕, 9月7日, 休戰終止。][1847年9月8日, 在斯科特的命令下威廉·J·沃爾思將軍率部隊出其不意的攻擊位於梅林諾·德拉·雷城外的一家據傳以教堂的鍾鑄造大炮的槍支製造廠, 受到墨軍強烈抵抗。斯科特決定突襲高200英尺的查普爾特佩克小山工事, 它可俯瞰通向墨西哥聖科斯梅和貝倫兩個城門的公路線。9月12日, 美軍大炮猛烈轟擊墨軍陣地,] 13日美軍攻佔了貝倫門和聖科斯梅門。[斯科特的主力部隊近6000人立即向首都推進, 9月13日夜和]14日凌晨, 美軍進入墨西哥城。 9月16日, 斯科特頒布命令對墨西哥城進行軍管。
和談
1848年1月2日, 美墨和談正式開始。2月2日, 在墨西哥城郊的瓜達魯佩--希得爾戈村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墨西哥的格蘭得河以北全部權利讓與得克薩斯, 割讓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尼亞給美國, 美國同意支付1500萬美元並承擔美國公民向墨西哥政府索取的325萬美元的賠償要求。美墨邊界線劃在沿格蘭得河到新墨西哥以南由此向西河西北, 沿希拉河和科羅拉多河並由此沿上,下加利福尼亞線直到太平洋。[該條約於1848年2月23日提交美國參議院審議。2月22日, 波爾克總統致信國會, 強調他本人「完全清楚條約的締結和簽字」, 並肯定條約與波爾克本人「核準的基本相符」。3月10日參易院以38票對14票的多數批准了條約。5月30日, 美墨雙方交換了批准書。7月4日, 波爾克總統發表文告, 宣告條約正式生效。
美墨戰爭雙方陣亡士兵人數
在整個戰爭中約1.3萬美國士兵死亡,其中只有1700人直接陣亡,其他死於疾病或者戰時不衛生的條件。墨西哥的死亡人數不明,估計達2.5萬。
戰爭中有一個主要由愛爾蘭移民組成的團叛變美國投奔墨西哥。有人說他們叛變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美軍中因其宗教信仰受到其他士兵的侮辱,因此叛變到天主教的墨西哥。這些士兵大多數陣亡,一些被俘虜後被絞死。有些歷史學家說這些人實際上是墨西哥戰俘,被迫在墨西哥方作戰,其他人則稱他們是叛徒。至今為止在墨西哥仍有一些紀念他們的紀念碑。
據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數據最後一名參戰的美國士兵於1929年9月3日高齡98歲逝世。
編輯本段簽訂條約
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
(英語:Treaty of Guadalupe Hidalgo,西班牙語:Tratado de Guadalupe Hidalgo)是美國與墨西哥簽訂的結束美墨戰爭的和平條約。隨著首都的陷落,墨西哥於1847年向美國投降,開始和平談判。雙方於1848年2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附近的小鎮瓜達盧佩-伊達爾戈簽訂了和平條約。根據條約,美國獲得了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作為補償,美國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和放棄墨西哥所欠的325萬美元債務。該條約完全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凌辱也是近代歷史上戰敗國向戰勝國割讓領土面積最大的條約之一。[1]
編輯本段政治意義
墨西哥在戰爭中失去了其疆域之半,此後在墨西哥始終留有對美國的仇恨,但這場戰爭也使得墨西哥國內形成了 美墨戰爭它建國(1821年)以來一直缺乏的民族主義觀。
這場戰爭也導致了新一代的墨西哥政治家的出現,最後他們擺脫了桑塔·安納對墨西哥的統治並於1857年建立了一個自由共和國。這個自由共和國最早的措施之一就是加速對墨西哥北部空曠地區的殖民,而這個措施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未來的領土喪失。
在被美國占據的領土上有數千墨西哥家庭生活。這些家庭有些回到墨西哥,有些留在美國,在兩國的和平條約上有對他們的保護。這些家庭的歷史大多被記載下來了,他們是最早的墨西哥美國人。
1889年美國與墨西哥組成國際邊界及水利委員會來解決其它未解決的邊境爭議。
在美國戰爭勝利導致了一場愛國浪潮,美國在西部和南部獲得了新的領土。泰勒稱為戰爭英雄並於1848年當選為美國總統。
但是這個愛國浪潮並沒有持續很久。美國北方州對這場戰爭持反對態度,南方州持支持態度,而這個意見不同的原因在於對於奴隸制度的看法的不同以及對於戰爭和領土擴張對奴隸制度將要帶來的影響的期待。當時得克薩斯承認奴隸制,而墨西哥禁止奴隸制。許多北方反奴隸制的人認為這場戰爭是南方奴隸主試圖擴張奴隸制和加強他們對聯邦政府的影響。亨利·戴維·梭羅寫了《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拒絕交稅來反對這場戰爭。
反奴隸制人士最關心的是奴隸制進入聯邦領域。1820年的《密蘇里和約》規定北緯36°30'以北的聯邦領域中禁止 米勒德·菲爾莫爾奴隸制,但這個和約沒有闡明未來的新的州是否允許奴隸制。假如這些州允許奴隸制的話,那麼參議院里的權力平衡就會被破壞。因此許多南方人支持戰爭來擴大他們的勢力。當時有人建議將得克薩斯分為多個州(其領土是當時美國所有州中最大的),但是這個計劃沒有獲得支持。
戰爭首年眾議員戴維·韋莫特提出了一個立法草案在任何從墨西哥新佔領的領土上禁止奴隸制。這個草案立刻就遭到了南方的反對。對南方來說北方顯然要打破參議院里的平衡。這個法案通過了眾議院但是沒有通過參議院。在兩院里投票的結果都顯然體現出了南北之間的矛盾。
1848年民主黨建議每個州的人民自己可以公投決定該州是否允許奴隸制。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令將這個建議立為美國法律。反對奴隸制的人在同年組織了美國共和黨。
泰勒作為戰爭英雄雖然於1848年11月贏得了總統選舉,但他本人沒有任何政治經歷,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南北之爭。1850年他死後輝格黨人選舉米勒德·菲爾莫爾為總統。菲爾莫爾決定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後他提出了《1850年妥協》。但是這個建議導致了更多的爭議,輝格黨內部分裂,停止成為一個國家級的黨派。輝格黨最後還試圖推薦另一位戰爭英雄斯格特作為總統候選人來克服黨內的分歧,但是沒有成功。
在斯格特手下服役的尤里西斯·格蘭特後來將美墨戰爭描寫為擴張奴隸制的征服戰爭,因此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前奏。後來南北戰爭中的許多將軍,包括格蘭特曾參加美墨戰爭:喬治·邁克勞倫、安布羅斯·伯恩塞特、斯通威爾·傑克遜、喬治·米德、羅伯特·李和後來的美利堅聯盟國總統傑佛遜·戴維斯。
編輯本段評價
1846年5月—1848年2月的美國對墨西哥戰爭是美國大陸擴張史和西進運動史上一次具有關鍵意義的戰爭,它既推動美國經濟大國的形成和發展,又加劇北部工業資本和南部奴隸制的矛盾,成為美國內戰的前驅。
對美國發動對墨戰爭,在美國內就有人認為其非正義的侵略性質是十分明顯的。一本史書有一幅漫畫,描寫戰前的墨西哥鷹羽毛豐滿, 戰後則干癟枯瘦, 上面寫著一句話:「傲蠻的美國佬19世紀在掠奪」( 奧列夫·奇特伍德等著;《美國人民史》)。1847年12月22日,林肯在國會要求總統說明,「我們的公民第一次流那麼多血的准確地點。」1848年1月12日,林肯在議會指出:「這次戰爭所流的血,是要控訴波爾克的「,」總統發動的對墨西哥的戰爭是沒有必要的和違反憲法的。」格蘭特晚年在他的《回憶錄》中說:這是一場「最不公正的強國反對若弱國的戰爭」。但是, 美國史學家賈斯廷·史密斯在他的著作中宣稱:「它不是為了征服而進行的戰爭」 (賈斯廷·史密斯:《同墨西哥的戰爭》),波爾克在1846年12月第二個年度咨文中則稱美國對墨開戰有理。
評價依據
[美國征服有理論依據之一是由於墨西哥沒有「立即支付」對美國公民的賠償要求, 因而美國以墨西哥的領土作為補償是正當的。其實, 還在1839年4月, 1843年1月和11月, 美墨間已先後三次就美國公民索賠問題達成了協議。依據之二是美國為了維護得克薩斯的主權。然而, 美國是通過移民的分裂活動建立了美國控制的得克薩斯獨立國家, 隨即以兩個主權國家事務不容干涉為借口, 反誣主權國家墨西哥侵犯了得克薩斯的主權。對於美國吞並得克薩斯的侵略行徑, 墨西哥從未贊同。依據之三是, 墨西哥侵犯了美國的領土。事實上位於納埃索斯河和格蘭得河之間的領土之爭, 是沖突的焦點和導火線。在西班牙統治下, 納埃索斯河和格蘭得河之間地區一直是新桑坦德省的一部分。墨西哥獨立後它又是塔毛利帕斯和科阿拉韋省的一部分。在得克薩斯獨立後的一個短期內該地實際上很少有人居住。1845年12月得克薩斯正式並入美國後, 美國國會宣布了對納埃索斯對岸地區的管轄權, 這樣, 納埃索斯變變邊界問題就成了美墨戰爭的導火線。1846年1月12日, 墨西哥斷然拒絕了美國「購買」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的要求, 13日, 波爾克即下令泰勒出兵越過納埃索斯河佔領格蘭得河左岸地區。可見, 邊界之爭只是美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借口。1846年5月11日, 波爾克在特別咨文中還稱墨西哥「越過我國領土......使我國公民的鮮血流淌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實際上1846年3月28日, 4月25日美墨軍對隊在墨領土上已有小規模交火。]早在1845年3月4日, 波爾克在就職演說及對海軍部長班克羅夫特的談話時, 已明確宣稱, 取得加利福尼亞地區是他任內四大目標之一。5月9日, 波爾克的日記寫道:「我們有進行戰爭的充分理由」, 「如果我不這樣做, 那我就沒有盡到職責。」(密洛·奎菲編:《波爾克日記》)
編輯本段影響對美國的歷史影響
經濟發展
美墨戰爭對美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美墨戰爭的結果使美國獲得了西南部廣闊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 推動了西進運動的發展, 有利於經濟大國的布局, 並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 [對此,1848年12月5日,波爾克總統在第四個年度咨文中坦率地承認:[加利福尼亞「僅就現今的價值和意義而言, 它與45年前從法國手中獲得的美好領土路易斯安那一樣, 對聯邦其它個州關系十分重要。」「加利福尼亞沿岸無疑會很快出現一個商業中心。」
1848年12月5日, 波爾克總統在致國會的第四個年度咨文中坦率地承認: 「這場戰爭已經產生和顯示了偉大的結果, 對我國未來的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 得克薩斯合並於美利堅合眾國......通過條約, 美國獲得了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尼亞地區」 「這幾塊領土總面積為119.3061萬平方英里(即763,559,040英畝, 不包括俄勒崗地區, 為85.1598萬平方英里)」「比這以前美國全部土地的半數還多,增加了全國面積的60%。」(詹姆斯·理查森編:《美國總統咨文和文件匯編》)聖弗朗西斯科等太平洋沿岸港口的型起, 打開了美國通向東方貿易的渠道, 大大縮短了美國對遠東貿易的航程。大批移民由於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 而使加利福尼亞出現了移民潮。
恩格斯1848年1月評論說:「合眾國兼並加利福尼亞而獲得太平洋的統治權, 這是符合整個美洲發展的利益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 第513頁)馬克思、恩格斯還說:「它的意義在於加利福尼亞豐富的礦藏對世界市場上的資本起了推動作用, 使整個美國在西海岸和亞洲東海岸都欣欣向榮, 使加利福尼亞和所有受到加利福尼亞影響的國家形成新的銷售市場。」「由於加利福尼亞的發展,必須建立完全新的世界交通線」,「自從有了這種全世界海洋航行的必要的時候起, 地球才開始成為圓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7卷, 第507-509頁。)美國在美墨戰爭中的直接物質損失只有1470萬美元, 而[獨立戰爭為1900萬美元, 1812年戰爭為1580萬美元。]墨西哥在美墨戰爭前後被美國奪走了55%以上的領土, 使墨西哥在一個多世紀里成為美洲一個弱國, 喪失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一些史學家正確地指出:「這是這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土地搶奪行為」, 「墨西哥喪失將近50%的領土,這是現存的近代國家中最大的情況。」
美國國內政治
美墨戰爭對美國國內政治特別是圍繞奴隸制的爭論產生重大的影響。美國的領土擴張無疑對北部的資產階級和南部種植園奴隸主都有吸引力。然而, 南部奴隸主懷有擴張奴隸制, 從而在政治上維護和擴張奴隸制的意圖。北方資產階級則力圖限制和反對奴隸制的擴張。
美墨戰爭後, 在這場奴隸制限制反限制的斗爭激化情況下, 終於導致了美國內戰的爆發。美墨戰爭開始後不久,1846年8月4日, 波爾克總統要求國會撥款200萬美元作為談判取得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之用。對此, 賓夕法尼亞的民主黨眾議員戴維·威爾莫特提出了批准該撥款案的附加條款(但書), 強調「從墨西哥取得的任何領土, 除非被正式判定有罪的罪犯外, 無論是奴隸制度抑或強迫勞役, 都不許存在於上述領土的任何地方。」(羅伯特·貝利編:《美國歷史上的演說和文件集》)8月8日, 眾議院以多數票通過了「但書」, 但8月10日, 在參議院中被擱置了下來。1847年2月, 在波爾克支持下, 眾議院又通過了類似的撥款法案, 總額增加到300萬美元。威爾莫特隨即提出了和1846年「但書」相同性質的300萬美元議案的修正案, 幾經周折, 仍被擱置。1847年2月19日, 作為南方奴隸主維護人的約翰·卡爾洪提出了維護奴隸制的答辯, 警告說:如果北方, 南方的平衡被打破, 它將預示著:「政治革命、無政府狀態、內戰和普遍不幸的降臨。」(《美國參議院文件, 第30屆第一次會期, 1847-1848》)
1848年8月9日, 資產階級激進的政治團體自由土地黨成立。有關限制和擴大奴隸制的爭論, 1850年以幾個有利於奴隸主的妥協案而暫告一段落。
軍事
美墨戰爭在軍事上對美國內戰也有著重大影響在南北戰爭中雙方的軍事將領不少都參加過美墨戰爭, 這次戰爭成了南北戰爭雙方將領的練兵場。他們由於政治態度不同而分屬兩部分。後來在聯邦軍隊中有尤利塞斯·格蘭特、威廉·謝爾曼、喬治·米德、約瑟夫·胡克、喬治·麥克累倫、約翰·波普、喬治·托瑪斯等。在南部邦聯軍隊中有羅伯特·李、托瑪斯·傑克遜、皮埃爾·博雷加德、阿爾克特·約翰斯頓、約瑟夫·約翰斯頓、喬治·皮克特、布拉克斯頓·布雷格等。一些史學家把這場戰爭看成是「美國內戰的前驅」 、「美國內戰的課堂」是有一定道理的。
對墨西哥的歷史影響
墨西哥在戰爭中失去了其疆域之半,此後在墨西哥始終留有對美國的仇恨,但這場戰爭也使得墨西哥國內形成了它建國(1821年)以來一直缺乏的民族主義觀。
這場戰爭也導致了新一代的墨西哥政治家的出現,最後他們擺脫了桑塔·安納對墨西哥的統治並於1857年建立了一個自由共和國。這個自由共和國最早的措施之一就是加速對墨西哥北部空曠地區的殖民,而這個措施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未來的領土喪失。
在被美國占據的領土上有數千墨西哥家庭生活。這些家庭有些回到墨西哥,有些留在美國,在兩國的和平條約上有對他們的保護。這些家庭的歷史大多被記載下來了,他們是最早的墨西哥裔美國人。[

Ⅵ 為什麼在歷史上美國不把加拿大和墨西哥吞並

原因如下:

一、美國曾加是英國的殖民地,對於英國有一定的感情。從二戰後可以看出來兩國的關系。正因為兩者有這樣的關系,美國沒有打加拿大的主義。加拿大一直在英聯邦中,直到1982年4月17日才真正的獨立。但是國家最高元首依然是英國女王。

二、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之一,也是加拿大西方七大工業化國家之一,製造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發達,資源工業、初級製造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綜合實力不容小覷的。

三、加拿大自然資源豐富,特別是石油資源。與美國形成較為密切的經濟關系,經濟的加強也是兩者能和平相處的原因之一。

四、兩者外交政策一致。加拿大深受英國的影響,在對外戰略上基本上與英國保持一致,英國又是緊隨美國的步伐,所以兩者的外交、意識形態是一致的,沒有國家利益的沖突。

Ⅶ 美國對墨西哥發動戰爭的經過是怎樣的

美國—墨西哥戰爭是美國對墨西哥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這場戰爭是美國按照1823年門羅總統提出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這一口號力求在整個美洲大陸建立自己的霸權而進行侵略所挑起來的?

多年來一直墾殖墨西哥所屬得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大片領土的美國種植場主於1835年發動叛亂,1836年宣布得克薩斯獨立?

1845年,美國把得克薩斯並入自己的版圖?為了侵佔其他「有爭議」的領土,1846年1月,美軍開進得克薩斯以南墨西哥境內?年輕的墨西哥共和國的軍隊一共不到2.5萬人,採用募兵制補充兵源?騎兵是它的突擊力量?美軍以大約8000人的正規軍分隊為骨幹,在戰爭期間由大量的志願兵進行補充?1846年5月,在保洛—阿耳托和雷薩卡—德—拉—帕爾馬地域首次進行了大規模的戰斗?

1846年5月13日,即軍事行動開始的4個月之後,當美軍已佔領努韋塞斯河與格蘭德河之間的一部分墨西哥領土後,美國政府才正式對墨西哥宣戰?干涉者的戰略企圖是想從北向南實施突擊,分割墨西哥領土,佔領其首都?美國海軍的任務是封鎖太平洋和墨西哥灣方面的港口和沿岸地區?經過幾次激戰,美軍才佔領蒙特雷?

至1847年初又佔領了墨西哥北部和加利福尼亞的大片土地?在2月22~23日布埃納維斯塔交戰中,墨西哥軍隊又被擊敗?但是,他們在印第安人的積極支援下繼續在干涉軍後方作戰?

1847年3月27日,斯考特將軍率領的美國軍隊在兩星期的圍攻後粉碎了韋臘克魯斯港4000名守軍的抵抗,接著便朝首都墨西哥城推進?墨西哥總統聖塔安納倉促集結了1.2萬人的軍隊,決定在韋臘克魯斯西北的塞羅戈爾多地域與美軍交戰?但因組織不善,4月18日被美軍擊潰?由於某些軍隊領導人的叛變和那些不肯拿出部分錢財資助國防需要的地主教權派的公開反抗,墨西哥軍隊盡管士氣未挫,但戰鬥力已大為削弱?為了保衛首都,集合了一支擁有2萬人和100門火炮的軍隊?

1847年8?9月間,在首都墨西哥郊區和市內展開了浴血戰斗?美軍雖然遭到重大傷亡,但終於在9月15日攻佔了墨西哥首都?墨西哥人民決心繼續堅持斗爭,

然而,統治階級慌忙按照美國提出的條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和約?美國幾乎奪取了墨西哥的半壁江山?這就是今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大部分,以及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的一部分?格蘭德河成了兩國的國界?為了表示賠償,美國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

在美墨戰爭中,美國在軍隊的組織編制?技術裝備和部隊訓練各方面都超過墨西哥共和國;美軍掌握主動權,還有海軍積極予以支持,而墨西哥實際上並沒有海軍?在很多戰斗中,美軍是靠炮兵的優勢制勝的?

Ⅷ 美墨戰爭結束後,美國為何只割走墨西哥一半土地,而非徹底吞並

眾所周知,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以山脈、河流等作為分界線的,這一現象反映在地圖上,就是大多數國家的邊界線都比較蜿蜒曲折。當然其中也不乏例外,比如大部分北非國家的邊界線都是筆直的,這乃是當初歐洲殖民者人為根據經緯線所劃定的結果。此外,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兩國的分界線也比較筆直,這則是兩場戰爭的結果。

▲1840年美國紐約街頭舊照

綜合考慮之後,美國決定放棄吞並墨西哥的所有領土,也放棄了對墨西哥南方地區民眾的「拯救」。在條約中,美國獲得了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的部分地區,合計19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佔到當時墨西哥領土面積的一半以上。作為補償,談判桌上的美國倒也頗為「慷慨」,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和放棄墨西哥所欠的325萬美元債務。考慮到昔日「路易斯安那購地案」的成交金額和通貨膨脹因素,這筆補償款也還過得去——當然,這只是美國為了使土地掠奪行為合法合理化所採取的伎倆,本質上仍然是不公平的。

結語

經此一戰,墨西哥雖然得以保留了一半土地,甚至連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也依然處於其轄制之下,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更加惡劣,國家經濟也被美國著力打壓,成為美國傾銷商品、獲取巨額利益的對象,完全失去了制衡和抵禦美國的能力。這是一場典型的「恃強凌弱」之戰,在《警世通言》中,這一詞語被用於形容夏桀、商紂,而美國對墨西哥的戰爭,與暴君盤剝百姓區別並不大。一貫以暴力手段維護自己利益,與道德和大勢逆向而行,美國這一招,總有一天會行不通的。

Ⅸ 美國為什麼會入侵墨西哥,並且美國沒有趁機將墨西哥吞並

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在國內生產上。南方種植園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和煙草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隨著生產擴大土地不能滿足基本生產。美國人就看上了墨西哥這肥肉。托馬斯•傑裴遜等人認為美國大陸上西部是上帝自然賦予美國人的生存土地,上天註定美國要成為一個橫跨北美大陸的國家。美國人自認為是上帝賦予他們掠奪的權利。所以認為西部擴張是命中註定的。這就是美國的「昭昭天命」理論。1846年美國墨西哥戰爭,戰爭的起因是美國經濟軍事力量強大之後必然的擴張需求,最後以美國勝利告終,美墨和談並簽訂了《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

條約規定:墨西哥的格蘭德河以北全部權利讓與得克薩斯,割讓新墨西哥和上加利福尼亞給美國,美國同意支付1500萬美元並承擔美國公民向墨西哥政府索取的325萬美元的賠償要求。美墨戰爭中,美國一度佔領了墨西哥包括首都在內的幾乎全部大城市,但為什麼最終沒有吞並整個墨西哥,而是坐下來和墨政府談判呢?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6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7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