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對丹麥什麼時候開始
A. 西班牙球隊介紹
西班牙國家男子足球隊是由皇家西班牙足球協會創立。世界豪門強隊之一,獲得1964年的歐洲國家杯冠軍及2008年的歐洲杯冠軍。2010年南非世界盃預選賽上,西班牙隊更是十戰十勝,輕松獲得決賽權。
中文隊名:西班牙國家男子足球隊
現任主教練:博斯克
知名人物:布特拉格諾,薩莫拉,勞爾
主要榮譽:1964年:歐洲國家杯冠軍2008年:歐洲杯冠軍
球隊檔案
協會:西班牙皇家足球協會(RAFA)
主教練:文森特·博斯克2008年至今
出場紀錄:安東尼·蘇比薩雷塔(126場)
進球紀錄:勞爾·岡薩雷斯(44球)
首場國際比賽:西班牙1-0丹麥(布魯塞爾)1920年8月28日
最大比分勝利:西班牙13-0保加利亞(馬德里)1933年5月21日
最大比分失利:義大利7-1西班牙(阿姆斯特丹)1928年6月4日
英格蘭7-1西班牙(倫敦)1931年12月9日
世界盃出席12次:1950年殿軍
歐洲杯出席9次:1964年冠軍、1984年亞軍、2008年冠軍
奧運會成績:1920年銀牌、1992年金牌、2000年銀牌
國際足聯聯合會杯:2009年季軍
歐足聯U21錦標賽:1984年亞軍、1986年冠軍、1996年亞軍、1998年冠軍歐足聯U19錦標賽:1957年亞軍、1964年亞軍、1996年亞軍、2002年冠軍、2004年冠軍、2006年冠軍、2007年冠軍歐足聯U17錦標賽:1986,1988,1991,1997,1999,2001,2007,2008冠軍,1992,1995,2003,2004,2010亞軍國際足聯U20世界盃:1999年冠軍、1985年亞軍、2003年亞軍
國際足聯U17世界盃:1991年亞軍、2003亞軍、2007亞軍
球隊簡介
2008年西班牙隊令人信服的贏得歐洲杯冠軍,本次世界盃預選賽上,西班牙隊更是十戰十勝,輕松獲得決賽權,同時西班牙隊也是本屆預選賽中唯一一支保持全勝的球隊。有著這樣完美戰機的西班牙人想不成為奪冠熱門都難,雖然在2009年聯合會杯上輸給美國隊無緣決賽,但一場意外的失利不會影響西班牙隊的士氣,在32強奪冠賠率中,他們與巴西隊一起並列第一,成為了本屆杯賽奪冠的最大熱門。現在的西班牙隊形成了以門將卡西利亞斯、中場哈維、前鋒比利亞為中軸的體系。防線方面西班牙隊將基本沿用兩年前奪得歐洲冠軍時的人員配置,只是巴薩新星皮克迅速崛起,漸漸頂替了主力馬切納。中場巴薩兩大球星哈維和伊涅斯塔將繼續坐鎮,比利亞雷亞爾主力塞納、皇馬後腰阿隆索將占據後腰位置,效力於阿森納隊的核心法布雷加斯恐將繼續擔任主力替補,人員配置合理,幾乎沒有任何弱點。鋒線主力還將瓦倫西亞射手王比利亞和利物浦前鋒托雷斯,預選賽中比利亞出場7次打進7球,射手王本色盡顯。而皇馬隊長勞爾在已經長時間無緣國家隊,兩年前歐洲杯的成功也證明西班牙隊確實已不再需要他了,勞爾將和巴西隊的羅納爾多一樣,淪為南非世界盃的看客。
世界盃戰史
如今大紅大紫的鬥牛士們在世界盃歷史上的最佳戰績是什麼?也許你會覺得難以置信,西班牙隊的大賽疲軟症在世界盃的賽場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在這個舞台上的取得了最好成績僅是8強。西班牙隊四次打進世界盃8強,分別是在1934年、1986年、1994年和2002年。拋開年代久遠的首屆世界盃不談,在最近二十幾年裡,西班牙隊給人的印象永遠是「預選賽之王」,他們從1962年開始沒有缺席一次世界盃,但卻從未打進過半決賽。1986年,西班牙隊在1/8決賽中5比1橫掃小組賽戰績出色的丹麥隊,然而在隨後的1/4決賽中,他們在點球大戰上栽在了當時如日中天的紅魔比利時隊的腳下;1994年美國世界盃上,西班牙與義大利那場經典大戰讓人至今記憶猶新,義大利隊迪諾·巴喬的進球讓藍衫軍取得領先,雖然卡米內羅的進球一度幫鬥牛士追平比分,但可惜的是義大利還有羅伯特·巴喬,亞平寧的憂郁王子在比賽最後時刻破門,再次把西班牙人擋在了四強之外;2002年是西班牙隊最可惜的一次,他們在1/4決賽中120分鍾與東道主韓國隊戰成0比0平,點球大戰中的3比5失利幫助亞洲人創造打進世界盃四強的奇跡。2006年世界盃上,西班牙隊在小組賽中順風順水全勝出線,但是在1/8決賽中他們碰上了勉強小組出線的法國隊,雖然比利亞的點球幫助西班牙隊取勝領先,但法國人隨後的三粒進球讓西班牙隊倒在了八強之外。
歷史名將
古典時代的核心——路易斯·蘇亞雷斯
來自於加利西亞的天才球員,62-64-66三屆大賽西班牙進攻核心。無論是在俱樂部還是國家隊,蘇亞雷斯都取得巨大的成功和炫目的成績。在巴薩和國際米蘭期間,都是球隊的進攻核心人物,幫助巴薩兩次獲得聯賽冠軍並進入61年的歐冠決賽,轉會國際米蘭成為大國際時代的代表人物,三次獲得意甲冠軍兩次獲得歐冠冠軍。在國家隊他幫助西班牙獲得了64年歐洲杯的冠軍,當時他手臂受傷纏著綳帶因此跑動以及平衡受到影響,依然顯示出高超的控球技藝和精準的輸送功力。球隊的攻擊體系以他為核心,他的帶球和傳球牽引著Amancio、Marcelino、Pereda這些攻擊手,最終幫助西班牙順利奪冠。在當時還比較混沌而缺乏組織的足球比賽中,他所表現出的意識和技術,給人一種超越時代的感覺。至今他仍然是唯一一個獲得過金球獎的西班牙裔球員。薩莫拉-巴斯克斯-卡米內羅-貝萊隆都是西班牙足球歷史上一個時期的關鍵人物,但是蘇亞雷斯作為西班牙唯一一個本土金球獎,影響力是他們難以企及的。
拯救西班牙的「Pirri」——何塞·桑切斯
在66年到78年之間,西班牙連續缺席5次大賽的冰河時代,皮里是球隊黯淡之中的一絲微光。效力皇馬15年,他不可思議的獲得了10次西甲冠軍。他是那個時代西班牙僅有的世界頂級球星。這位來自地中海咽喉休達的男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超人意識和領袖氣質,65年剛剛出道的他很快就在皇馬被委以球隊自由人的重任,他很快就表現出其統帥才能,成為球隊攻防的樞紐,指引球隊進攻的同時,他時不時的插上攻擊也頻頻收獲進球,防守上他的攔截同樣出色,依靠出色的位置感,他總能預判到危險的存在並及時清除。66年他第一次入選國家隊參加世界盃,立刻就成為球隊的核心並參加了66年世界盃。隨後西班牙一直未能在大賽上出線,作為後衛的他在41場比賽中不可思議的攻入16球,但是處於歷史低潮期的西班牙,一次次的沖擊都以遺憾告終,最可惜是在76的歐洲杯附加賽,面對西德的傳奇自由人貝肯鮑爾,皮里的表現毫不遜色,但西班牙依然被西德淘汰出局,終於,在職業生涯的最後階段,皮里帶領球隊在78世界盃預選賽中客場擊敗南斯拉夫,時隔12年之後,他再一次帶隊殺入世界盃,此次世界盃之後他終於無憾地告別了國家隊。
五屆大賽主力——何塞·卡馬喬
75年出道開始,年輕的卡馬喬馬上占據國家隊的左路,在76年對陣西德的歐洲杯附加賽里,年紀輕輕的他毫不畏懼,每每帶球一路沖殺到對方腹地,成為球隊進攻發起的源泉之一。身體-技術-意識,都無可挑剔,甚至可以成為世界最好的左後衛,但是78年的重傷改變了他的發展軌跡,復出之後他的速度和沖擊力再也無法恢復到最好的狀態,盡管如此,他依然依靠高超的技術和意識,支撐著球隊的左路攻防,成為球隊左路的不二人選。同時卡馬喬也是一個多面手,82世界盃他一度擔任右後衛和後腰,84歐洲杯決賽,他又客串中後衛。卡馬喬之於西班牙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技戰術層面,更在於精神層面,每一場比賽每一分鍾,他對待比賽的態度都是一絲不苟,沉默寡言的他總是微微皺著眉頭,從來不讓自己放鬆和懈怠下來,也從不惡意傷人或者和裁判斤斤計較,他一直都是球隊在場上的楷模,從這點上來說,他無愧西班牙歷史上的最佳球員之一。
禿鷲——埃米利奧·布特拉格諾
1963年7月22日,布特拉格諾(EmilioButragueno)出生於馬德里,在皇馬青年隊時,他曾被俱樂部告知不適合踢球,並被下放到卡斯蒂利亞隊(皇馬的關系球隊),但在那裡,他卻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射手。1984年,皇馬將布特拉格諾重新召入隊中,他在這里一直效力到1995年。布特拉格諾在皇馬,布特拉格諾和墨西哥射手烏戈·桑切斯組成了令人畏懼的鋒線,從1986年到1990年,他們幫助球隊連續5次奪取西甲冠軍。布特拉格諾是那種思考型球員,「他怎麼總能出現在那裡?!」這是人們對布特拉格諾的驚嘆。在他的皇馬生涯中,共奉獻了124個聯賽進球。對線路的判斷、機敏的搶點,讓他成為了最危險的禁區殺手。1984年10月,布特拉格諾在同威爾士的國家隊處子秀中破門。1986年世界盃是布特拉格諾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舞台,西班牙輕松的從小組中過關,同北愛爾蘭的比賽中,布特拉格諾開場僅65秒就攻破了著名門將詹寧斯的大門,這成為了那屆世界盃最快的進球,為此布特拉格諾還獲得了一塊金錶作為獎勵。
鐵血隊長——費爾南多·耶羅
從89年就入選國家隊,直到02年告別,他一共參加了90-94-96-98-00-02六屆大賽,僅次於蘇比薩雷塔。除了90年是替補,00年因傷倦勤,02年打主力中後衛之外,在91年開始成為國家隊主力後腰直到98年。94-96-98三屆大賽,都是他坐鎮中場中路,同時耶羅還是球隊的定位球手和點球手。勞爾之前的西班牙歷史最佳射手。和皮里一樣,耶羅是天生的領袖,在球隊最困難的時候,他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屬於他的最經典的比賽是94世界盃預選賽西班牙主場對丹麥的生死戰,在蘇比薩雷塔早早被罰下,球隊大部分時間以少打多的情況下,耶羅挺身而出,不僅力保球隊城門不失還伺機插上攻入救命球,幫助球隊順利晉級。整個90年代,耶羅都是球隊的精神領袖,從90-02這十二年,完全可以稱為耶羅的時代。
最佳門將——里卡多·薩莫拉
2005年1月,西班牙職業足球聯盟評出了西甲歷史最佳陣容,薩莫拉作為門將和克魯伊夫、馬拉多納等人一道入圍。薩莫拉出生於1901年1月21日,曾效力西班牙人隊,後加盟巴塞羅那,並在1920年和22年幫助球隊奪取聯賽冠軍。在輾轉重返西班牙人隊後不久,薩莫拉又轉會至皇馬,在那裡他奪取了2次聯賽冠軍和2次杯賽冠軍。薩莫拉在1934年世界盃上,薩莫拉表現出色,奠定了自己在西班牙國家隊歷史上的地位。之後,薩莫拉還出任過西班牙隊的教練,他於1978年9月7日在巴塞羅那去世。為了紀念薩莫拉的傳奇功績,如今在西甲聯賽中,每個賽季最佳門將的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薩莫拉獎)。
世界盃成績
1930年世界盃沒有參與1934年世界盃八強
1938年世界盃放棄(因西班牙內戰)1950年世界盃殿軍
1954年世界盃外圈賽1958年世界盃外圈賽
1962年世界盃分組賽1966年世界盃分組賽
1970年世界盃外圈賽1974年世界盃外圈賽
1978年世界盃分組賽1982年世界盃次圈
1986年世界盃八強1990年世界盃十六強
1994年世界盃八強1998年世界盃分組賽
2002年世界盃八強2006年世界盃十六強
歐洲杯成績
1960預選賽遭淘汰1964冠軍
1968預選賽遭淘汰1972年預選賽遭淘汰
1976預選賽遭淘汰1980小組賽
1984亞軍1988小組賽
1992預選賽遭淘汰19961/4決賽
20001/4決賽2004小組賽
2008冠軍
2010年世界盃國家隊大名單
位置姓名俱樂部出生年月身高(cm)體重(kg)
門將卡西利亞斯皇家馬德里1981-5-2018570
門將巴爾德斯巴塞羅那1982-2-1418378
門將雷納利物浦1982-8-3119094
後衛勞爾·阿爾比奧爾皇家馬德里1985-9-418774
後衛傑拉德·皮克巴塞羅那1987-2-219275
後衛馬切納瓦倫西亞1979-7-3118376
後衛普約爾巴塞羅那1978-4-1317880
後衛卡普德維拉比利亞雷亞爾1978-2-318278
後衛塞爾吉奧·拉莫斯皇家馬德里1986-3-3018373
後衛阿貝羅亞皇家馬德里1983-1-1717979
中場伊涅斯塔巴塞羅那1984-5-1117065
中場哈維巴塞羅那1980-1-2517068
中場法布雷加斯阿森納1987-5-418069
中場哈維·阿隆索皇家馬德里1981-11-2518375
中場布斯克茨巴塞羅那1988-7-1619181
中場哈維·馬丁內斯畢爾巴鄂競技1988-9-218783
中場大衛·席爾瓦瓦倫西亞1986-1-817267
中場納瓦斯塞維利亞1985-11-2117060
前鋒比利亞巴塞羅那1981-12-317569
前鋒托雷斯利物浦1984-3-2018570
前鋒胡安·馬塔瓦倫西亞1988-4-2817064
前鋒佩德羅巴塞羅那1987-7-2817065
前鋒洛倫特畢爾巴鄂競技1985-2-2619588
B. 求2012歐洲杯:西班牙,德國,荷蘭比賽時間
第一輪2012-06-10
00:00
B組
荷蘭
vs
丹麥
;2012-06-10
02:45
B組
德國
vs
葡萄牙
;2012-06-11
00:00
C組
西班牙
vs
義大利
。
第二輪:2012-06-14
02:45
B組
荷蘭
vs
德國
;2012-06-15
02:45
C組
西班牙
vs
愛爾蘭
。
第三輪:2012-06-18
02:45
B組
葡萄牙
vs
荷蘭
;2012-06-18
02:45
B組
丹麥
vs
德國;2012-06-19
02:45
C組
克羅埃西亞
vs
西班牙
。
C. 西班牙國家男子足球隊的球隊歷史
1950年世界盃
在1950年6月24日至7月16日期間舉行的巴西世界盃上,西班牙被抽簽分到第2組作賽,同組的隊伍包括英格蘭、美國和智利。西班牙隊以全勝姿態完成所有小組比賽,因此以第2組榜首出線。
當屆的賽制比較特別(此後亦再沒有沿用),並不是由單一的淘汰賽分勝負來決定世界盃冠軍誰屬,而是要4支在首輪分組中獲得榜首的球隊再以小組形式分別對賽。而4支晉級決賽小組的分別是烏拉圭、巴西、瑞典以及西班牙。西班牙在決賽小組中一場不勝,以1和2負的成績完成比賽,得到殿軍。西班牙隊在1950年世界盃的頭號得分手,是入了5球的前鋒巴索拉。
比拉隆加與1964年歐洲冠軍
1962年,傳奇教頭比拉隆加(José Villalonga)被任命為西班牙隊主教練。在比拉隆加麾下,西班牙得以擠身1962年世界盃,但在第一輪小組賽中遭遇巴西、捷克和墨西哥而早早被淘汰出局,而原籍匈牙利的傳奇巨星費倫茨·普斯卡什此年加入西班牙籍出戰世界盃,但未能有較出色的發揮。
兩年後,西班牙主辦第2屆歐洲足球錦標賽。他們在兩回合制淘汰賽之中一路過關斬將,先後擊敗羅馬尼亞(兩回合計7-3)、北愛爾蘭(兩回合計2-1)和愛爾蘭(兩回合計7-1)而進入半決賽。西班牙隊在一場過的半決賽對手是當時的奪標大熱匈牙利,經過加時賽後,西班牙才艱難地憑2-1的比分晉級。接著在1964年6月21日於馬德里巴拿貝球場上演萬眾矚目的決賽,這場東道主西班牙對上屆冠軍前蘇聯的戲碼總共吸引了79,000名觀眾入場。開賽第6分鍾,西班牙前鋒佩雷達接應路易斯·蘇亞雷斯傳中射門建功,但僅領先了3分鍾就被胡塞諾夫為前蘇聯扳平。第83分鍾馬些連奴·馬丁內斯的頭捶破網奠定勝局,為西班牙奪取歷史上第一項國際大賽錦標。
作為歐洲冠軍,西班牙自動取得66年英格蘭世界盃的參賽資格。隊中保留了1964年的冠軍班底人馬,而比拉隆加亦留任執教,可惜西班牙隊先後不敵同組勁旅阿根廷和西德,雖然及後擊敗瑞士但仍然未足以晉級。比拉隆加在當屆世界盃出局後離職,西班牙隊隨之進入一段不短的黑暗時期。
70年代低潮
自1966年世界盃失利和比拉隆加下台,西班牙隊在接下來的連續3屆歐洲足球錦標賽和2屆世界盃都未能擠身到決賽圈階段。西班牙隊國家隊低迷的狀況到1976年歐洲足球錦標賽預選賽里才稍有起色,他們在預選賽小組中與羅馬尼亞、蘇格蘭和丹麥同組並且連連報捷,不過之後以1-3德國手下,仍然被預選賽拒之門外。
1978年阿根廷世界盃是西班牙隊由1966年起首次重新回歸國際足球大舞台,亦是他們在整個70年代唯一參與過的一項大賽。西班牙以小組首名突破預選賽後,在決賽圈首輪被分在第3組,同組的包括老對手巴西和瑞典,另外還有奧地利。然而,西班牙隊出師不利,首場亮相就意外地以1-2敗於奧地利。他們立即提升狀態,在第二仗中0-0迫和巴西;第三仗亦1-0力挫瑞典,可惜仍逃不出首輪出局的命運,可說是為其慢熱表現付出了代價。
1982年世界盃
1982年西班牙第一次舉辦世界盃,亦是首次由16隊擴充到24隊在決賽圈競逐,作為主辦國,西班牙國內普遍對由辛達馬利亞帶領的國家隊期望甚殷。首輪分組階段,西班牙被分在E組作賽。揭幕戰上卻被宏都拉斯以1-1迫和,幸好第二輪比賽里2-1擊敗南斯拉夫,即使其後1球負於北愛爾蘭也無礙出線次輪。
但在第二階段小組賽第二小組里,西班牙1-2再次不敵西德隊,最後一場則悶和英格蘭0-0,因而無力扭轉局勢晉身四強。決賽圈後主教練辛達馬利亞便立即被西班牙皇家足球協會解僱了。
1984年歐洲國家杯
失意於1982年世界盃後,新任西班牙主教練米格爾·文奴斯上場。而西班牙在他領軍下,在1984年歐洲足球錦標賽及1986年世界盃有不錯表現。
西班牙在1984年歐洲國家杯預選賽最後一場比賽大勝馬爾他12-1,結果以較多得球反壓本來在凈勝球差有十一球優勢的荷蘭,奇跡地取得出線資格。在決賽周首輪小組賽,更爆冷擊敗大熱門西德出線四強,再在半決賽以點球大戰擊敗表現可人的丹麥,自1964年以來首次晉身決賽,最後以0-2不敵東道主法國屈居亞軍。
1986年世界盃
1986年世界盃,西班牙打入最後八分之一決賽,在八分之一決賽賽以5-1的大比分,再一次擊敗丹麥。在兩年後的歐洲國家杯中,西班牙再一次打敗丹麥,所以在80年代西班牙被稱為「丹麥剋星」,但在八強賽點球大戰不敵比利時出局。
1988-1992年,名宿領導
為了備戰義大利世界盃,西班牙足協在1988年邀請曾經總共為巴塞羅那和國際米蘭射入過百球、於1964年為西班牙在歐洲足球錦標賽奪標而回的功臣——蘇亞雷斯執教球隊。西班牙隊球員在這位受盡國人尊崇的名宿的指揮底下都不敢鬆懈,他們輕易通過預選賽之後,在決賽圈分組首仗與烏拉圭互無紀錄,接著便連續擊敗韓國(3-1)和比利時(2-1),以小組首名身份晉級。16強淘汰賽,西班牙前鋒沙連拿斯雖然在第83分鍾建功追平南斯拉夫隊,但加時賽階段史杜高域再次射穿由蘇維薩雷塔把守的大門。
雖然過早地在16強出局令西班牙群眾略感失望,但由於球隊的演出可圈可點,蘇亞雷斯在決賽圈過後仍被留用,直至1991年回到聖西羅球場第二度接掌國際米蘭為止,任內總共27次率領西班牙隊作賽。
他的繼任人米拉則顯得來去匆匆,在連基本任務——通過1992年歐錦賽的預選賽也辦不到後唯有狼狽地下台。米拉短短7個月的國家隊主教練生涯里,他所兼顧的U-23奧運隊反而幹得不錯,於當年夏天的巴塞羅那奧運會足球項目上摘金而回。
1992-1998年,基文迪時期
基文迪(Javier Clemente)在1992年被選為新的西班牙教練,他在12場世界盃預選賽里領軍取得8勝3和1負的佳績,從而進入1994年美國世界盃的決賽圈。在C組,西班牙先後與韓國隊(2-2)以及德國隊(1-1)握手言和,因此直到最後一場小組賽3-1擊敗玻利維亞才告出線。西班牙於首輪淘汰賽輕易過關,在華盛頓凈勝實力一般的瑞士3球。不過他們在四分之一決賽里1-2受挫於當屆亞軍、由狀態大勇的巴治奧帶領的義大利隊,該場賽事競爭激烈,西班牙中場靈魂人物恩里克更被對方後衛泰索迪的手肘打斷鼻樑,到了下半場兩方踢成1-1,戰況開始陷入膠著局面,1993年世界足球先生巴治奧在臨完場前5分鍾射入制勝球,一腳把西班牙從八強中淘汰掉。
兩年後的歐洲足球錦標賽,西班牙與保加利亞、法國和羅馬尼亞身處同一組,西班牙在首兩場小組賽都和對手1-1言和,借著最後一場把握機會以2-1擊破羅馬尼亞而以第2名出線。然後在溫布萊球場75,440名觀眾見證的四分之一決賽上,西班牙遭逄主辦國英格蘭,為了避免先失球落後,雙方在場上都踢得小心翼翼,終於經過120分鍾無進球的悶局之後,西班牙在互射12碼階段有希亞路射失,最終以12碼比分2-4飲恨,在四分之一決賽行人止步。
1998年在法國上演的世界盃是基文迪第二次沖擊這項足球界最崇高殊榮,但球隊表現卻不進反退,令支持者大失所望。雖然在之前的一系列預選賽均保持不敗,但來到首次有32隊參與的決賽圈,西班牙依舊要為一向的慢熱習慣付出沉痛代價。他們首仗對奈及利亞被2-3擊敗,然後又久攻不下巴拉圭而0-0言和,即使在分組最後一戰6-1大勝保加利亞亦已經為時已晚,由於巴拉圭在另一邊箱面對已經篤定出線的奈及利亞也全取3分,結果西班牙黯然出局。
2000年歐錦賽
西班牙隊在法國世界盃後每況愈下,1998年9月在歐錦賽預選賽的序幕戰竟然2-3敗給塞普勒斯,這場尷尬的失利使國家隊無地自容,亦令西班牙足協終於忍無可忍地辭退基文迪。
新官上任的金馬槽迅速扭轉乾坤,接著的每一場預選賽都旗開得勝,昂然邁向千禧年歐洲足球錦標賽(Euro 2000)。在C組首戰0-1意外輸給挪威令人擔心西班牙會固態復萌,但他們懸崖勒馬地2-1殺退斯洛維尼亞後;又憑借一場扣人心弦的絕地反擊而驚險地出線:該場南斯拉夫一路領先3-2到賽事末段,但中場文迪達在第90分鍾冷靜地處理12碼扳平,到了補時階段阿方素(Alfonso Pérez)勁射破網,為西班牙4-3反超前對手,並一舉拿下小組首名位置。不過在出線之後,即使文迪達再度把握12碼機會追平,球隊仍然被憑施丹和佐卡夫建功的當屆冠軍法國隊技術性擊倒。
2002年世界盃
2002年日、韓世界盃是首個由兩國合辦和首次在亞洲舉行的世界盃,西班牙在這屆世界盃里陣容完整且備戰充足,發揮出本身應有的實力。他們在小組賽3戰皆捷(3-1勝斯洛維尼亞、3-1勝巴拉圭、3-2勝南非),一改過往大賽首仗不勝的惡習之外,亦顯示出良好的狀態和進球能力。首輪淘汰賽對手是愛爾蘭,兩軍在法定時間憑借各自的射手莫倫特斯與羅比·堅尼破門而打和,經過加時亦再無進球之後,西班牙年輕門將卡西利亞斯便成為了最後階段的主角,他撲出對方幹路尼和基爾賓尼的12碼,加上賀蘭特的12碼中楣彈出,使西班牙淘汰掉頑強的對手。
西班牙在隨後那場8強戰出局並掀起巨大的爭論,原因是對手韓國隊明顯操縱黑哨。在該場球賽里皮球兩次越過韓國隊球門,但都被埃及籍裁判甘杜爾(Al-Ghandour)判處進球無效,先是韓國球員在下半場時曾經自擺烏龍;另一次發生在加時賽,當時華金在右邊底線傳中予莫倫特斯頭捶破網,裁判卻指皮球出界在先而判韓國隊一個球門球,不過現場大屏幕的電視回放清楚地映出祖亞昆在白界線上已將皮球停住。其餘的爭議還包括莫倫特斯一次射門中柱後的單刀機會被吹罰越位。因此,韓國隊在互射12碼後如願以償進入四強,創造其有史以來最輝煌的世界盃成績。
然而涉案裁判甘杜爾卻麻煩不斷,國際間紛紛譴責他指控賽果,並質疑其職業操守。英國廣播公司(BBC)則報道甘杜爾收受了國際足聯副主席鄭夢准(韓國人)一輛汽車為報酬,換取對韓國隊的有利執法。面對廣泛報道,甘杜爾一度威脅對部分媒體採取法律行動,最終選擇在陣陣疑團之中掛哨,結束國際A級裁判生涯。就在一片紛爭之中,西班牙隊主教練卡馬喬亦宣布辭職,其職位交由沙斯取代。
意外的轉折點
2004年鄰國葡萄牙主辦的歐洲足球錦標賽上,西班牙與兩支最後參演決賽的隊伍葡萄牙和希臘,以及俄羅斯被一起編在A組。西班牙在首仗憑貝萊隆建功而1球小勝俄羅斯,然而接著的那場賽事在莫倫特斯先開紀錄的情況下卻被希臘隊迫和。在關鍵的第三仗,西班牙只需與對手葡萄牙打和便足夠出線,可惜全場唯一進球乃來自對方前鋒紐奴·戈美斯。於是西班牙與希臘在小組中同積4分,對賽往績平手,凈勝球差亦相同,結果西班牙僅因為進球數比希臘少而提早出局。
雖然這樣的結果令不少人跌眼鏡,然而大賽後來的進展證明西班牙出局只不過是一切驚訝的小小序幕,因為第一次參與大賽決賽圈的希臘最後竟然炮製出奪冠神話。而西班牙隊則在這屆大賽數周後開除沙斯,同時迎來一位能與傳奇主教練比利亞隆加媲美、振興西班牙足球的大人物——阿拉貢內斯。
黃金時代的肇始
德國世界盃是阿拉貢內斯接手球隊後的首項大賽,他一改西班牙一直沿用的4-4-2雙邊鋒陣式,轉用4-3-3三前鋒陣式,前線上的組合分別是勞爾、大衛·比利亞和費南爾南多·托雷斯三名射手。而西班牙在小組賽里也表現得毫不手軟,連續擊敗烏克蘭(4-0)、突尼西亞(3-1)後,在最後一場輪換了11名後備球員上場亦1球小勝沙烏地阿拉伯,以3戰全勝入8球失1球的成績高居H組之首。然而他們進入淘汰賽便慘遭滑鐵盧,面對在G組屈居於瑞士之後僅以次名出線的法國隊,近況大勇的西班牙在賽前被一致看好。開賽後第13分鍾,大衛·比利亞為西班牙先開紀錄,然而大賽經驗稍遜對手的西班牙未能維持領先優勢,對方的里貝里在完半場前扳平,到下半場韋拉與齊達內分別在第83和90分鍾進球助法國完成後來居上。西班牙隊在這次大賽唯一的可喜之處是大衛·比利亞和費爾南多托雷斯各自射入3球,順利完成前鋒位置上的世代交替,間接令勞爾、路易斯加西亞等人在這次大賽後開始逐漸淡出國家隊。
2008年歐洲杯,由於主教練阿拉貢內斯對國內媒體的大肆呼籲充耳不聞,堅拒讓勞爾重返國家隊,反而召入大衛·席爾瓦、古伊薩及聖迪亞戈·卡索拉等資歷較淺的球員,加上球隊歷來多次「雷聲大雨點小」,使西班牙於這次大賽前夕並沒有一如以往地被寄予厚望。
然而,西班牙在分組首仗就帶來驚喜,大衛·比利亞演出帽子戲法協助球隊大勝俄羅斯4-1,接下來又憑他在補時階段的進球2-1力克瑞典隊。最後一場面對希臘雖然先落後但迪拉列特和古爾沙及時建功,使西班牙成功復仇,倒過來把希臘淘汰出局。3戰過後西班牙積9分居首,與6分取得次名的俄羅斯攜手出線。
出線後他們遭逢2006年世界盃冠軍義大利,在得悉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親臨觀賽下,西班牙將士格外用命,大衛·席爾瓦的左路突破和起腳多次造成威脅,但都被義大利鋼門布馮一一化解,雙方在120分鍾內都未分高下,需要互射12碼分勝負。結果再一次造就卡西利亞斯成為英雄,他救出了對方迪羅斯以及迪拿達利的施射;而其他西班牙球員也一掃國家隊過去3度在四分之一決賽12碼出局的頹風,當第5輪儈子手法布雷加斯鎮定地操刀射入後,西班牙終於一破宿命進入四強階段。
在半決賽西班牙重遇俄羅斯,與之前在分組交手時不同的是俄羅斯的皇牌球員阿爾沙文已經完成小組賽頭兩輪的停賽,更在瑞典和荷蘭身上各入一球來宣布自己的復出。不過即使有他在陣,面對西班牙穩健的控球和快速的攻勢,俄羅斯只好屯重兵在自己的半場進行防守,使「沙皇」在前線上變得孤立無援,並未構成任何致命威脅。結果西班牙由中場大腦哈維、前鋒古伊薩和左翼大衛·席爾瓦在下半場連續破網,再次輕松地3球擊潰俄羅斯。
決賽在2008年6月29日於維也納的安斯夏普球場上演,西班牙的對手是決賽常客,由波歷克帶領的德國隊。因為大衛·比利亞在四分之一決賽受傷仍未康復,阿拉貢內斯不得不改用4-5-1陣式,由費爾南多·托雷斯在鋒線獨力掛帥,而他身後則有5人組成的中場線支援。這次的變陣效果理想,5人中場緊緊控制住場上的節奏,令西班牙在開賽後不久便取得壓倒性的優勢。第33分鍾,哈維一次轉身後妙傳在對方禁區頂的費爾南多托雷斯,托雷斯接球之後壓過僅余的後衛拉姆闖入禁區右側施射,皮球越過出迎的守門員萊曼頭頂在遠處入網。下半場西班牙的攻勢持續,全場13次射門當中7次中龍門,當中有7次射門在最後20分鍾產生,不過德國隊後防沒有再鬆懈,使西班牙未能增添紀錄。反觀德國隊雖然先後換入古蘭爾及馬里奧·戈麥斯兩名前鋒,但今場在進攻方面發揮一般,全場4次射門只有1次中目標。最終西班牙一球小勝德國,事隔44年後再次高舉歐洲足球錦標賽錦標。
賽後,歐洲足聯技術小組評選這次大賽23人最佳陣容,西班牙隊一共有9人入選(卡西利亞斯、馬切納、普約爾、塞納、哈維、伊涅斯塔、法布雷加斯、比利亞、托雷斯)。另外,哈維獲頒最佳球員獎;而金靴獎也由大衛·比利亞奪得。而主教練阿拉貢內斯亦於賽後離任,由前皇家馬德里主教練博斯克接掌帥印。
2010年首奪世界盃
2010年世界盃預選賽,西班牙持續奪得2008年歐洲國家杯的氣勢,預選賽十仗全勝晉身決賽周。在首輪小組賽,西班牙卻出師不利,首場小組賽以0-1敗給瑞士。西班牙出線頓時亮起紅燈。第二場小組賽西班牙雖以2-0擊敗同組實力最弱的宏都拉斯,但要出線最後一場小組賽對智利仍非勝不可。結果西班牙在上半場已經攻入兩球,最後以2-1取勝,另一邊廂瑞士卻被宏都拉斯迫和,結果西班牙與智利雙雙晉級,西班牙更以較佳凈勝球差以首名出線八分之一決賽。
晉級八分之一決賽後,西班牙以較穩健保守的戰術應戰,先以1-0小勝鄰國葡萄牙晉級八強。八強面對世界盃老對手巴拉圭,在雙方各射失一記點球任意球後,西班牙在比賽後段攻入決定勝負一球,晉級四強。四強對手為兩年前歐洲國家杯的決賽對手德國。德國雖然在之前大勝英格蘭及阿根廷,兩場比賽更攻入八球之多,攻力銳利,但對西班牙時德國採用較防守性的戰術,令西班牙前鋒處於困境,但西班牙最後憑後衛普約爾頭槌攻入決定性一球,連續三場賽事以1-0淘汰對手,首次晉身世界盃決賽。
2010年7月11日,西班牙在南非世界盃決賽對陣荷蘭,由於荷蘭以粗野的攔截應付技術較勝的西班牙,第28分鍾,主裁判出示了第5張黃牌!荷蘭隊8號德容在中場拼搶時抬腳直接踹在了西班牙隊14號阿隆索的胸部,這個動作十分危險,被出示了黃牌。所以西班牙空有控球,但始終未開打開紀錄,結果90分鍾時間雙方打成0-0平手,須加時決定勝負。終於由伊涅斯塔在加時116分鍾為西班牙射入奠定性的一球,為西班牙歷史上首奪大力神杯。而由於在場上雙方的動作過大,所以荷蘭被國際足聯罰款9000英鎊;而西班牙被罰6000英鎊。
2012年衛冕歐錦賽
西班牙延續奪得世界盃的氣勢,在預選賽全勝晉級決賽周。自小組賽開始,西班牙多場比賽刻意排出沒有前鋒的「無鋒陣」,被指踢法消極沉悶而廣受非議,但西班牙卻成功以小組首名出線八強賽,先戰平義大利1-1,後大勝愛爾蘭4-0和險勝克羅埃西亞1-0,之後更以2-0擊敗法國及互射點球淘汰葡萄牙晉級決賽。
西班牙決賽對手是義大利,小組賽兩隊首次碰頭打成平手,但西班牙隊將「無鋒陣」發揮成「全隊皆鋒」,攻力大增,再加上義大利隊後防先後受傷,以至西班牙屢次撕破義大利防線,最終憑大衛·席爾瓦、約爾迪·阿爾巴、費爾南多·托雷斯和胡安·馬塔四位球員各入一球下,以4-0擊敗義大利,這個比分也是歷來歐洲足球錦標賽決賽最懸殊的比分,而西班牙成為首支成功衛冕歐錦賽的球隊﹔個人獎項方面,伊涅斯塔奪得大會最佳球員獎,最佳射手就由托雷斯以較少上場時間攻入三球奪得。
2014年世界盃
北京時間2014年6月19日凌晨3點,2014年世界盃B組在馬拉卡納球場展開爭奪,西班牙對陣智利,最終西班牙0-2不敵智利,上半場比賽,憑借巴爾加斯和阿蘭吉斯的進球,智利隊取得2球領先;最終2-0的比分保持到了全場比賽結束,衛冕冠軍西班牙提前出局,智利則提前出線。
第19分鍾,智利隊打破了場上僵局,桑切斯斜塞禁區,阿蘭吉斯禁區中路橫傳,巴爾加斯閃過卡西利亞斯右腳推射破門,1-0,這是巴爾加斯在本屆世界盃上打進的首粒進球。
第43分鍾,智利隊擴大領先優勢,桑切斯任意球直接射門被卡西利亞斯撲出,阿蘭吉斯補射破網,2-0。
上半場比賽結束,憑借巴爾加斯和阿蘭吉斯的進球,智利隊2-0暫時領先。易邊再戰,西班牙率先做出人員調整,科克換下阿隆索;第49分鍾,迭戈-科斯塔接伊涅斯塔傳球射門打偏;第53分鍾,西班牙錯失進球良機,迭戈-科斯塔倒鉤傳球至後點,布斯克茨面對空門打偏。
第83分鍾,西班牙本有機會打進1球,伊涅斯塔禁區外的射門被智利門將布拉沃魚躍撲出;最終,西班牙0-2不敵智利,提前出局。
截止2015年,西班牙官方國家隊取得了 652場 379勝 148平 125負 總積分1285 總比分1274-599 總凈勝675 的成績。在歐洲范圍內處於前列。
D. 法國、英國、美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日本分別在什麼時候,對什麼地方發起侵略戰爭
侵略就是把侵略地作為自己的殖民地
早期的殖民地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東羅馬帝國、法蘭克帝國、西哥特王國等國家瓜分。由於政治和軍事上的局限,同時由於西羅馬滅亡之後出現的人口稀少,這些國家幾乎沒有力量去征服海外殖民地。
十字軍東征標志著歐洲對自身之外的地區產生興趣的開始。在地中海東岸建立起來的十字軍國家並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佔領拜占庭帝國後,威尼斯和熱那亞佔領了原屬拜占庭的許多領土,在東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後來大多被奧斯曼帝國奪取。
15世紀至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帝國
一般認為,近代西方國家最早佔領的殖民地是葡萄牙於1415年佔領的休達。該港原屬摩洛哥,為撲滅當地海盜、並控制經休達中轉的西非黃金及象牙的進口,葡萄牙經過周密部署佔領了休達港,隨後為直接與出產黃金的西非黑人帝國建立聯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佔領了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等群島。
隨著文藝復興運動在歐洲的發展,歐洲出現了對商業資本和財富的渴望。當時歐洲的主要貿易對象是東方,尤其來自是中國、印度和南洋各群島的絲綢、寶石、香料等奢侈品。由於當時與東方的貿易被威尼斯、熱那亞壟斷,西歐國家決定自己探索通往東方的航路。首先對東方航線展開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1498年達·伽馬經過好望角抵達印度。為了確保與印度的貿易不受莫卧兒帝國、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國的干擾,葡萄牙於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處殖民地,修築要塞,配備軍隊,保護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時在非洲沿海占據了一些島嶼和濱海據點,作為前往印度的中途補給站。
由於經好望角前往東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壟斷,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線。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西班牙展開了對美洲的征服和殖民運動,在極短的時間內消滅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個帝國,建立起極其廣大的殖民地。1494年經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經50°以東的美洲大陸也獲得了面積極為龐大的殖民地。
由於西班牙征服地區盛產金銀,大量貴金屬經西班牙流入歐洲,刺激了歐洲其他地區的物價變革和工商業發展。同時,由於咖啡、可可、茶葉、煙草、蔗糖、馬鈴薯等新消費品引入歐洲,歐洲人的飲食習慣也大幅度改變,導致對這些消費品需求的增長,這就促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新征服的美洲廣大地區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英國和法國從西班牙人手中奪取了加勒比海諸島,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了巴西東北沿海的納塔爾地區。由葡萄牙人在非洲的馬德拉群島、維德角群島首創的黑奴種植園制度傳入英、法、荷控制的這些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猛增。而由於殖民者(尤其是西班牙人)對印第安土著的殘酷屠殺,印第安人的數量由15世紀末的5000萬銳減至17世紀的400萬,因此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從非洲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
從1442年起,葡萄牙人就把柏柏爾人用作奴隸(在葡萄牙本土),西班牙人從1502年起開始把非洲黑人運入美洲。對奴隸貿易的需求促使兩國以及英國、荷蘭、法國、丹麥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在西非洲沿海建設了許多商站,販賣奴隸、象牙、黃金和辣椒(當時被稱為「天堂的種子」,象牙海岸(今名象牙海岸)的另一個名稱是種子海岸)。但是由於西非的海岸難以接近,再加上當地的地貌和氣候不適合歐洲人居住,因此在此後幾個世紀的時間里,歐洲對非洲的殖民只限於少數濱海據點。從歐洲國家對這些殖民地的命名——黃金海岸、象牙海岸、奴隸海岸——上可以看出,在西非的殖民地基本上都屬於資源掠奪型殖民地。
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荷蘭
18世紀歐洲與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間「大三角貿易」的航線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為商業交通的必經之路,導致義大利地區和德意志北部漢薩同盟各傳統商業城市的衰落,以及英國、法國、荷蘭這幾個面向大西洋的國家的經濟興起。英國最初試圖經過俄羅斯打通東方貿易路線,為此於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後發現俄國與東方沒有直接商業往來,於是轉而尋找西北航線,試圖經北美洲北部前往東方。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商人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隨後開始了在印度的擴張。荷蘭在16世紀末獨立後,迅速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業國家,於1602年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漸壟斷了與中國、印度、日本、錫蘭和香料群島的貿易。法國則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蘭西殖民地,並在加勒比海占據了數個具有戰略意義並盛產蔗糖的島嶼。
由於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進行煙草和棉花的商業種植,法國需要向加勒比海島嶼的甘蔗種植園輸送人力,因此兩國對奴隸的需要也日益擴大。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不久之後,荷蘭和丹麥作為活躍的貿易中轉國也加入奴隸貿易活動中來,試圖從中分得利益。瑞典、勃蘭登堡、漢堡、庫爾蘭等國家也在這一時期從事奴隸貿易,為此在非洲海岸佔領了一些據點。由於西非地區的本土經濟以採集和狩獵為主,食物產量有限,為了供養奴隸在長途販途中的伙食,在這些據點周圍開辟了農業地區,從歐洲和美洲引進甘薯、薯蕷等糧食作物。
羅伯特·克萊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奠基人從17世紀初到18世紀中葉,英國和法國由於在歐洲大陸的利益爭奪而進行了四次戰爭,英國憑借強大的海軍力量,在海外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領土,一躍成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國,並且在同荷蘭的數次戰爭取代了荷蘭,成為主要的船運國,建立起龐大的商船隊和海軍。以1763年英國與法國和西班牙簽訂《巴黎條約》為標志,英國取代西班牙,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
這一時期歐洲國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將其與本土區別對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國王的總督或副王,殖民地的經濟發展受到遏制和監管,被迫種植宗主國需要的單一經濟作物,礦業高度發達,其他工業發展停滯,甚至連農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費品也無法生產。宗主國從殖民地無償或低價輸出產品,甚至因此產生了殖民地通貨緊縮、不得不借用別國貨幣(例如在英屬殖民地中通用奧地利的瑪麗亞·特蕾西婭銀幣和西班牙八字銀元)的現象。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從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郵件要先寄回倫敦。
工業革命時代:殖民地的萎縮
工業革命時代到來後,傳統的以蔗糖、煙草和奴隸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不再具有重要意義。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燃料、鐵、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需求取代了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迫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消化本國生產的工業製成品。由於歐洲地區的市場已經飽和,因此只能向美洲和亞洲(當時尚未開始對非洲的殖民)尋求發展空間。
1776年北美十三州獨立後,英國的殖民事業受到很大打擊,遂將殖民經略重點由北美洲轉至資源更為豐富、市場更為龐大的印度。此外,英國還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開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於法國大革命宣揚的天賦人權觀念影響,加上宗教、人道和經濟方面的原因,英國於1807年宣布奴隸貿易為非法,此後荷蘭、法國、瑞典、丹麥等國也宣布禁止奴隸貿易。這一措施使得各國在非洲沿海的據點迅速萎縮,丹麥、荷蘭均於19世紀中葉賣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時由於拿破崙戰爭的沖擊,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對奴隸的需求銳減,這兩國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在北非,法國利用土耳其的衰敗,藉助消滅北非海盜的機會向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等土耳其附屬國滲透,海盜最活躍的阿爾及利亞受到最沉重的打擊,1815年美國海軍打敗了阿爾及利亞海軍,1819年英荷聯合艦隊炮轟了阿爾及爾,法國也與阿爾及利亞發生多次沖突,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
從1825年到1875年這段時間,除英國和法國外,歐洲國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動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運動。而就英國的情況來說,英國首相迪斯雷利在1852年的一句話可以說是這一時期英國對殖民地態度的最好總結:「殖民地是掛在我們(英國)脖子上的沉重磨盤」。以英國在甘比亞和黃金海岸的兩小塊殖民地為例,其商業稅收遠遠趕不上行政開銷,英國議會幾次建議縮小殖民地規模或將其完全拋棄,只是由於英國皇家海軍西非分艦隊需要在幾內亞灣建立海軍據點禁止奴隸貿易,英國才最終保留這兩處地區。
但是,為了安置加勒比海諸島被解放的黑人奴隸,英國在殖民地萎縮時期通過建立授權公司的形式,又開辟了獅子山殖民地,美國殖民協會在同一時期開辟了賴比瑞亞殖民地,法國則開辟了利伯維爾(今加彭)殖民地,這些殖民地都被用來安置被釋奴隸。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佔領殖民地的高潮
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統一之後,德國地理學家腓特烈·拉策爾開始研究當時正在擴展中的德國工業產品的市場問題,並開始應用地理學為俾斯麥的帝國主義政策作辯護。他認為,由於世界在向前發展,空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將越來越重要,大國將逐漸拓展,小國變得無足輕重。世界歷史對空間之要求越來越大,這個事實可以從各重要商業國家的演變明白看出:威尼斯是一個城市;荷蘭是一個三角洲國家;英國是一個島;美國是一個大陸。各強國必須遵從這個絕對的、必然的趨向,努力用殖民、合並及征服的手段來拓展他們的空間。英國帝國主義理論家哈爾夫·馬金德爵士也提出了類似的理論,指出一個國家如果要生存,必須實現自給自足。控制原料產地並將其變為產品輸出市場成為攸關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在19世紀的頭75年裡,西方國家平均每年佔領21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而在後25年裡,平均每年佔領62萬平方公里殖民地。
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殖民主義國家在被稱為「最後的大陸」的非洲佔領的領土只有318萬平方公里,而在19世紀最後的25年裡,歐洲對於非洲的興趣又濃厚起來,在非洲佔領了2569萬平方公里土地。由於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和人口的增加,對植物油、植物纖維、橡膠和某些礦產資源的需求增大了,而這些產品可以用廉價的工業品在非洲換得,對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對非洲原料產地的激烈爭奪。
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內地的殖民始於19世紀晚期法國在塞內加爾開創的逐步推進方式,即以種植花生或油棕櫚的農場為前進基地,利用葯物治療熱帶疾病,利用當地土著組成僱傭軍隊,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進,這種方式遠比英國的沿海滲透方式有效,因此為其他殖民國家所效仿。1870年代,南非發現巨大的金剛石、黃金等礦產又刺激其他殖民國家國家在非洲其他地區探尋同類礦藏,爭奪的土地不再限於適宜種植農作物的地區,荒地、沼澤、沙漠和無人區都成為爭奪的對象。1884-1885年的柏林會議上,確定了「只有實際佔領才能證明對一個殖民地的統治權」的原則,已佔據非洲沿海地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和葡萄牙,迅速與當地酋長簽訂協議和條約,把自己的勢力擴大到內陸。新興的工業強國——德國、比利時和義大利也加入到對非洲的爭奪中來。
從1885至1900年,歐洲國家完成了對非洲的瓜分。除了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兩個政治上獨立的國家外,傳統的非洲王國如阿散蒂、達荷美、索科托、布干達,以及歐洲裔非洲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自由邦等國家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或保護國。埃及名義上為獨立國家,但完全受英國的控制。
在亞洲,俄國從19世紀60年代起加速了對外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及遠東的殖民和征服,先後佔領了大茹茲、中茹茲、小茹茲、希瓦汗國、布哈拉汗國、浩罕汗國,並向中國的新疆、外蒙古和滿洲地區滲透。到1876年,俄國已經佔領了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國征服了安南、寮國、柬埔寨,英國佔領了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控制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南部。在大洋洲,新興的德國從西班牙手中購買了加羅林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國家還將一些經濟落後的國家變為半殖民地,如中國、朝鮮、暹羅、波斯、阿富汗、奧斯曼帝國等,在這些國家攫取了海關、交通、通商、築路、開礦、建廠、開辦銀行、訓練軍隊等權益。
重新瓜分殖民地與兩次世界大戰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紀初,殖民國家及殖民地已佔全世界85%的陸地面積。各國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除了實力仍然強大的英國和法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著大片的殖民地,而新興的美國、德國、日本和義大利這些國家只佔有一些面積不大、資源貧乏的「剩餘地區」。隨著爭奪殖民地的手段趨於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國家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相繼捲入一系列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意土戰爭等一系列沖突。
從1900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而縱橫捭闔,形成了極其復雜的利害沖突關系:德國對英國的世界霸權提出挑戰;日本對俄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俄國對英國在亞洲的霸權發出挑戰;英國利用法國牽制德國;英國利用日本牽制俄國;法國利用俄國牽制德國;德國利用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包圍俄國……為了鞏固既有的殖民地,相繼組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和德奧意同盟國兩大集團。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義大利倒戈)戰敗的結果告終。作為懲罰,德國被剝奪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奧匈帝國瓦解,領土被鄰國瓜分或組成新的國家,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全部阿拉伯領土。
隨著經濟的現代化、市場的調整、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高漲,到1920年代時老式的殖民主義體系已經大為削弱,殖民國家已經認識到不能通過戰爭的手段來獲得新的殖民地。戰敗國被剝奪的殖民地成為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地區交給戰勝國管理,雖然實質上仍是殖民地,但國際聯盟的委任統治條款已經規定受託國必須促進委任統治地居民的福利,並在適當的時候建立獨立的國家。
到1930年代,出現了新的殖民主義思潮——源於地緣政治理論的法西斯主義殖民觀及「生存空間」的概念。日本也在日俄戰爭之後開始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禦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並在1930年代將其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理論。其他法西斯國家如義大利和西班牙也陸續提出了「法西斯帝國主義」和「大西班牙主義」的口號。希特勒曾在其著作《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但他後來卻核准納粹黨「25點綱領」中的殖民地要求,並在1933年後鼓勵德國殖民地運動派的活動。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宣告對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經再度開始,繼之是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十分復雜,不能簡單歸結於傳統形式殖民主義發展的結果,但殖民主義的變種——「生存空間」理論,以及對「生存空間」的爭奪,顯然是其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的獨立運動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義大利,在戰爭中都被削弱。在戰爭期間,未被佔領的盟國殖民地,如印度、東非、奈及利亞、比屬剛果等地的民族工業得到一定的發展,殖民帝國內部的分工體系被打破。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藉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在戰爭中也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佔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佔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殖民地獨立運動的浪潮隨即蔓延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 至1953年柬埔寨獨立之後,法國、荷蘭和美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已經全部成為獨立國家。
舉例說,英國曾是一殖民帝國,二戰後,則通過「威斯敏斯特法」,給予自治領獨立的權利,一些國家如加拿大等便宣布獨立,但此些國家仍屬於英聯邦。如澳大利亞的憲法中便著明英王為國家元首。
進入1950年代後,特別是1955年萬隆會議之後,在已獨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鼓舞之下,這一運動又發展到非洲。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國宣布了「從蘇伊士以東撤退」的政策,英國在1957年至1963年間先後撤出錫蘭(今斯里蘭卡)、馬來亞、北婆羅洲、海峽殖民地(新加坡、馬六甲和檳榔嶼)、南葉門、巴林、科威特、卡達、特魯西爾阿曼(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桑給巴爾、肯亞和烏干達。
戰後非洲國家的獨立浪潮始於1956年英埃蘇丹和1957年迦納的獨立。從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獨立運動達到高潮,1960年一年內,非洲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其中13個國家為原法屬殖民地,3個國家為原英屬殖民地(包括意屬索馬里),1個為原比屬殖民地。至1960年代末,英國和法國所屬的殖民地已經大多宣布獨立,只有葡萄牙仍然在非洲保留有大片殖民地,經過多年的戰爭,這些殖民地也在1970年代中後期獨立。
E. 世界盃歷史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國際足聯世界盃 (官方名稱:FIFA World Cup),常稱為世界盃足球賽,或僅稱世界盃,也稱為世界足球錦標賽,是一項國家級男子足球隊之間的國際比賽,由世界足壇最高管理機構國際足球聯合會(FIFA)每四年舉辦一次,與奧運會交替進行。世界盃是世界足壇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賽事。1930年為世界盃的首屆比賽,冠軍是烏拉圭隊;1942年和1946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
世界盃分成外圍賽和決賽圈兩個部份。外圍賽部分會在決賽圈展開的前三年舉行,以決定哪些球隊能進入決賽圈。目前有32支球隊能打入決賽圈,球隊會在主辦國境內進行一個月比賽以爭奪冠軍寶座。世界盃決賽圈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賽事,2006年世界盃決賽共有約7.15億人次收看。
現今已舉辦的十八屆賽事中,共有七個國家或地方曾贏得冠軍。巴西隊是唯一打進全部18屆決賽圈之球隊,共贏得五次冠軍。目前的世界冠軍義大利隊獲得四次冠軍,僅次於巴西。接著是三次奪冠的德國隊(包括西德時期)。而烏拉圭隊和阿根廷隊分別兩次奪冠。英格蘭隊和法國隊則在自己主辦的賽事各得一次冠軍。
最近一屆世界盃賽事於2006年6月9日至7月9日在德國舉行,義大利隊在決賽中擊敗法國隊,第四次奪得冠軍。下屆世界盃賽事將會於南非舉行,2010年6月11日揭幕,7月11日閉幕,2014年將會由五屆冠軍得主巴西舉辦。
歷史
早期國際賽
業余的聯合王國國家足球隊出戰1908年奧運會奪得冠軍的陣容。
世界上第一場國際性足球賽是1872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進行的對抗賽,由蘇格蘭代表隊對英格蘭代表隊,而首次國際性比賽為1884年開始舉辦的英國本土四角錦標賽(British Home Championship)。在這時期,英國之外的地方幾乎沒有這項體育運動。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間,足球在全世界漸漸普及化,奧運會亦引入足球比賽,在1900年、1904年和屆間運動會列進表演項目(取得冠軍沒有獎牌);1908年,足球成為奧運會正式項目。在英格蘭足球總會(FA)的計劃下,這賽事只限業余球員參賽,球賽著重表演多於競爭。代表英國出賽的英格蘭業余足球代表隊蟬聯了1908年和1912年兩屆奧運會的冠軍。
國際足聯(FIFA)於1904年成立之後,曾經嘗試在1906年脫離奧林匹克框架、在瑞士舉辦一次國家間的國際足球比賽。這是國際足球的最初嘗試,而據國際足聯官方歷史形容,這項比賽是失敗之作。
在奧運比賽繼續只限業余球隊和球員出賽之下,托馬茲·納頓爵士(Sir Thomas Lipton)在1909年於都靈舉行托馬茲·納頓爵士杯(Sir Thomas Lipton Trophy)。該錦標賽是由不同國家的俱樂部競逐,每支俱樂部為自己所屬的國家之代表。這項比賽有時會被認為是第一屆世界盃(The First World Cup),義大利、德國和瑞士都派出本土最頂級的俱樂部出戰,但英格蘭足球總會不欲參加賽事並拒絕派出職業俱樂部參賽。納頓邀請達勒姆郡的業余球隊西奧克蘭鎮足球俱樂部(West Auckland Town F.C.)參賽,以代表英格蘭。結果西奧克蘭順利在賽事取勝,並於1911年成功衛冕冠軍,贏得可永久保存的冠軍獎杯,亦對首開保存獎杯制的先例。
1914年,國際足聯決定將奧運足球比賽定為世界業余足球錦標賽(world football championship for amateurs),並負責管理賽事。這為世界上首次洲際足球比賽(1920年夏季奧運會足球比賽)的舉辦鋪平了道路。13支歐洲國家隊以及埃及隊參加了這屆充滿爭議的比賽,最終主辦國貝利時在決賽不戰而勝贏得冠軍。隨後的1924年和1928年奧運會冠軍由烏拉圭贏得。1928年,國際足聯決定在奧運的架構之外創辦他們自己的國際賽事。由於當時烏拉圭連續贏得兩屆官方足球錦標賽的桂冠(國際足聯的職業時期始於1924年),並且將於1930年迎接獨立一百周年,國際足聯決定將主辦權授予烏拉圭。
首屆世界盃
世紀球場(Estadio Centenario),1930年首屆世界盃決賽之舉行地點為烏拉圭的蒙特維多
在洛杉磯舉行的1932年夏季奧運會並未將足球列入正式項目,原因是足球美國的普及性非常低,同時美式足球正不斷發展。國際足聯和國際奧委會(IOC)亦不認同其業余性質,所以這屆奧運會取消了足球項目。 國際足聯主席祖里斯·雷米特(Jules Rimet)打算將首屆世界盃賽事定於烏拉圭舉行。但對於處在大西洋的歐洲國家來說,遠赴位於南美洲的比賽場地烏拉圭作賽,是一個漫長及昂貴的行程。所以在賽事展開的兩個月前,並沒有任何歐洲國家保證派出代表隊征戰。雷米特說服了貝利時、法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參賽。賽事合共有13支隊伍參與,包括7支南美洲球隊、四支歐洲球隊和兩支北美洲球隊。
7月13日,首屆世界盃足球賽正式展開,首兩場賽事同時進行,法國隊和美國隊旗開得勝,他們分別以4:1擊敗墨西哥隊和3:0擊敗貝利時隊。世界盃史上的首個進球是法國隊的盧遜·羅倫特(Lucien Laurent)取得。決賽於蒙特維多球場舉行,有93,000名球迷入場觀看賽事,結果烏拉圭隊以4:2擊敗阿根廷隊奪得冠軍,成為首個贏得世界盃的國家。
義大利國家足球隊贏得1934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陣容。
發展
早期的世界盃足球賽受到交通不便和戰爭等問題的阻礙,僅有少數南美洲國家願意在1934年和1938年特意遠赴歐洲參加世界盃,其中巴西是唯一參與這兩屆賽事的南美洲國家代表隊。1942年和1946年世界盃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迫取消。
1950年世界盃,聯合王國首次派出代表參賽。英國球隊在1920年退出了國際足聯,一方面是出於不願同本國的戰爭敵手比賽的意願,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足球只是英國人自己的運動,但1946年應國際足聯力邀,他們再次加入。這屆賽事是烏拉圭隊繼1930年世界盃之後再次奪冠。烏拉圭隊杯葛了之前的兩屆世界盃。在本屆世界盃的決賽上,他們以2:1逆轉擊敗巴西,再次捧走冠軍獎杯。烏拉圭與巴西之間這場經典的決賽被後人稱為「馬拉簡拿之戰」(Maracanazo)。
各國在世界盃的最佳成績。
從1934年至1978年世界盃,各有16支球隊會晉身決賽圈;除了1938年的奧地利,球隊在晉身決賽圈後被納粹德國吞並,使該屆只有十五隊參加決賽圈;以及1950年的印度、蘇格蘭和土耳其先後退出,只剩下十三支球隊參賽。大部份參賽的國家隊都來自歐洲和南美洲,少數來自北美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直到1982年,只有以下數支非歐洲南美球隊突破第一輪:美國隊在1930年進入半決賽;古巴隊在1938年進入1/4決賽;1966年的朝鮮隊爆冷門地進入1/4決賽;墨西哥隊在1970年同樣進入1/4決賽賽。
從1982年世界盃起,決賽圈參加隊伍增至二十四隊,1998年世界盃起擴增至三十二隊,並增加了非洲、亞洲和北美洲的球隊競逐決賽圈的機會。唯一例外的是大洋洲,該洲從未有球隊取得一張完整的決賽圈入場券。近年來,這些洲的球隊表現比過往更為理想,有多支球隊曾進入1/4決賽,包括1986年的墨西哥隊、1990年的喀麥隆隊以及2002年的塞內加爾隊和美國隊,韓國隊更獲得第四名。然而歐洲和南美洲的球隊始終技高一籌,以2006年世界盃為例,進入1/4決賽的隊伍全部來自這兩洲。
此外,共有198支國家與地區代表隊參與2006年世界盃決賽圈席位的爭奪戰,2010年世界盃更打破歷年紀錄——有204支代表隊參加外圍賽。
各國出席世界盃的次數。
其他國際足聯賽事
與男子世界盃足球賽相對應,國際足聯亦設立了女子世界盃足球賽。女子世界盃的規模比男子小,但正不斷發展;2007年女子世界盃外圍賽參賽球隊有120支,是1991年的兩倍多。
足球亦是奧運項目之一,只有1896年和1932年兩屆除外。和其他體育項目不同,奧運會男子足球比賽並非頂級賽事,從1992年起,每隊只准派3名超齡球員(大於23歲)出戰。奧運女子足球亦從1996年開始舉辦,參賽球員不受年齡限制。
洲際國家杯在世界盃決賽圈展開前一年舉行,由世界盃主辦國所舉辦,可說是給主辦國的一次采排機會。這項比賽由六大洲的冠軍隊伍出戰,再加上主辦國,合共7支球隊參加。
國際足聯亦舉辦一些青少年足球國際賽事,包括世青杯、世少杯;俱樂部方面,有世冠杯,還有五人足球(包括世界室內五人足球錦標賽)和沙灘足球(包括國際足聯沙灘足球世界盃)。
世界盃足球外圍賽
自1934年起,世界盃設立外圍賽。 所有參賽隊伍分別在六個大洲足球聯合會(非洲足聯、亞洲足聯、歐洲足聯、中北美及加勒比足聯、南美足聯和大洋洲足聯)的監管下,按大洲各自組織世界盃外圍賽,以爭奪世界盃決賽圈參賽資格。每屆賽事正式展開前,國際足聯都會決定各大洲足球聯合會的決賽圈名額和外圍賽比賽方式,其依據主要是該洲球隊的實力,但也受各洲游說的影響。足球運動較發達的區域如歐洲和南美洲的入圍比例會較亞洲或大洋洲多出幾倍。
外圍賽在決賽圈舉行前三年開始,過程逾兩年。外圍賽在各個洲份的形式都有所不同。少數球隊需進行跨洲附加賽以爭奪席位。例如,大洋洲區冠軍需和亞洲區第五名爭奪2010年世界盃決賽圈的一個席位。自1938年起,世界盃決賽圈的主辦國和上屆冠軍球隊,均不需參與外圍賽便可自動獲得決賽圈參賽名額。但自2002年世界盃之後,國際足聯更改這項政策,規定衛冕冠軍也必須通過外圍賽來獲取決賽周的參賽資格。因此,2002年世界盃冠軍隊巴西成為首支需要參加外圍賽的衛冕冠軍球隊。
歷屆世界盃主辦國和球隊最佳成績。
決賽圈
參見: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圈參賽球隊
現時決賽圈會有32支代表隊在主辦國先後進行小組賽和淘汰賽,全程大約持續一個月。
進入決賽階段的球隊首先以小組形式進行分組賽。分組賽以抽簽形式分成八組。國際足聯先將各參賽隊伍分成四個級別,第一級別為種子隊,包括主辦國及七隊(日韓世界盃為六隊)最高評分的代表隊,評分依據國際足協世界排名與近年世界盃成績各佔一定比重的一個方程來計算。八支種子隊分到八個小組中。其他隊伍會分入第二至第四級別,多以球隊所屬的洲份來劃分。每個小組均擁有第一至第四級別的國家隊。自1998年世界盃起,規定同組內不能有多於兩隊歐洲球隊或多於一隊其餘五大洲份的同洲球隊。
分組賽採用循環制,以保證每隊最少參與三場比賽。每組的最後一輪分組賽,四隊之間的兩場比賽會同時開賽,以確保公平。小組賽的首兩名(1986年至1994年包括成績最好的四支小組第三名隊伍)能進入次圈。自1994年起,分數制度採用勝3分、和1分、負0分的制度(以往贏一場比賽只得2分)。如有兩隊或以上球隊最終同分,則先計算得失球差,再計算進球總數,最後計算兩隊對賽,若仍未能分勝負,便會以抽簽形式決定排名。
淘汰賽階段採用單場淘汰制(single-elimination tournament),90分鍾賽和則加時,再和便需互射12碼分勝負。淘汰賽從16強賽(或稱「第二輪」)展開,由小組首名對戰另一小組次名。之後的1/4決賽、半決賽、季軍戰(半決賽落敗方對戰)至冠軍戰(決賽)會依次進行。
世界盃主辦國
早期的世界盃由國際足聯開會選出主辦國,但所選地點常引起爭議,因為南美洲和歐洲這兩大勢力的來往需乘三星期船。例如於烏拉圭舉行的首屆世界盃足球賽只有四支歐洲球隊出席,之後兩屆都在歐洲舉行。第二屆在歐洲舉行的世界盃議決在法國舉行,引來極大爭議,因為美洲國家認為世界盃應由兩洲輪流舉辦,。兩支南美勁旅阿根廷隊和烏拉圭隊為此雙雙杯葛這屆賽事。
為杜絕將來再發生爭議和杯葛事件,從1958年世界盃起國際足聯決定由美洲和歐洲國家輪流舉辦一次,直到1998年世界盃。2002年世界盃由韓國和日本聯合主辦,是首次在亞洲舉辦,亦是唯一由雙主辦國共同舉辦的賽事。2010年,南非成為第一個主辦世界盃的非洲國家。2014年世界盃將由巴西主辦,為繼1978年世界盃起首次由南美洲國家舉辦的賽事。這是破天荒連續兩次由非歐洲國家舉辦世界盃賽事。
目前的主辦國自國際足聯執行委員會(FIFA's Executive Committee)的投票中選出,投票方式使用單記可讓渡投票(single transferable vote)系統。對申辦世界盃有興趣的國家之足球協會收到國際足聯的「主辦協議書」(Hosting Agreement),該協議書會解釋申辦活動的步驟與需要條件。角逐申辦資格的足球協會也會收到一份表格,繳交該表格代表足聯官方對角逐資格的確認。之後,國際足聯會派出一些專家到該國視察,以判定該國有沒有足夠的資源舉辦這賽事,並就該國的情況撰寫一份報告。結果會在該屆賽事舉行之前六至七年公布,以便主辦國有足夠時間籌備,然而偶爾也有不同屆的主辦國同時公布的情況,如2018年暨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申辦過程〈2018 and 2022 FIFA World Cup bids〉
2010和2014年的世界盃決賽圈,採用洲際輪辦制度(continental rotation policy,2010年定為非洲、2014年定為南美洲),如該洲只得一個申辦國,此國便會自動當選。此輪辦制度在2006年世界盃申辦風波後引入,當時德國在投票中擊敗南美洲國家而獲得主辦權。可是,這制度會在2014年之後廢除,由2018年世界盃起,任何國家都能申辦,但同洲國家不能連續主辦超過兩屆世界盃。在2014年世界盃申辦期間,巴西是唯一官方認可之申辦國。在某程度上,此舉是為了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國際足球聯合會(The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Football Association FIFA)於1904年5月21日在法國巴黎的法國體育運動聯合會(Union Française de Sports Athlétiques)總部正式成立,參加大會的共有來自八個不同國家的組織,他們分別是:
·法國 - 法國體育運動聯合會(Union des Sociétés Françaises de Sports Athlétiques USFSA )
·比利時 - 比利時體育運動聯合會(Union Belge des Sociétés de Sports UBSSA )
·丹麥 - 丹麥足球協會(Dansk Boldspil Union DBU )
·荷蘭 - 荷蘭足球協會(Nederlandsche Voetbal Bond NVB )
·西班牙 - 馬德里足球俱樂部(Madrid Football Club)
·瑞典 - 瑞典足球協會(Svenska Bollspells Förbundet SBF)
·瑞士 - 瑞士足球協會(Association Suisse de Football ASF )
FIFA 初具規模
在成立大會召開的兩天後,即1904年5月23日,國際足聯舉行了第一次選舉,法國人羅伯特·蓋因(Robert Guérin FRA)當選第一任主席,瑞士人施耐德(Victor E.Schneider SUI)和荷蘭人希爾施曼(Carl Anton Wilhelm Hirschmann NED)當選副主席。比利時人穆林高斯(Louis Muhlinghaus BEL)擔任秘書長並兼財務主管,丹麥人西勞(Ludvig Sylow DEN)為副秘書長。國際足聯成立之初時一無所有,還只是一紙協議。要想真正建立起一個代表各國足協的世界性組織,這個團隊還有很多任務要做。首要的就是說服英國這個現代足球起源國家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來。
直到1909年以前,國際足聯的成員還僅限於歐洲國家的足協。這以後,國際足聯開始吸納其他洲的足協組織,南非1910年成為第一個非歐洲成員組織,隨後阿根廷和智利在1912年也加入國際足聯,1913年又增添了美國。自此,國際足聯逐漸開始了世界范圍內的交流,這也為後來發展壯大、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員不斷加入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爆發導致國際足聯的活動陷入了停滯狀態。然而,各成員組織並沒有完全中斷聯系,國際足聯的組織結構在小范圍內保留了下來。直到雷米特(Jules Rimet)於1921年3月1日當選第三任主席,國際足聯才得以繼續發展。這位當時已經48歲的法國人把壯大國際足聯當作了自己終生的事業。那個時期的國際足聯非常困難,只剩下了20個成員協會,英倫三島、巴西和烏拉圭等足協組織也已經退出。但是雷米特先生憑借堅韌的意志克服了這些困難,並且創立了世界盃這一偉大的賽事。在他在任的33年裡,國際足聯得到了長足發展,這期間雖然又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沖擊,但依然無法阻止國際足聯邁向成功的步伐,到1954年瑞士世界盃雷米特卸任時,國際足聯已經擁有了85個會員組織。人們把這一時期稱作「雷米特時代」。
FIFA 世界盃的誕生
20世紀初奧運會的逐漸成功深深的打動了雷米特的心,他意識到,國際足聯有必要設立一項世界性體育比賽,用以擴大國際足聯的影響力。在1928年5月國際足聯舉行的大會上,創辦世界盃的提案獲得了通過。匈牙利、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典和烏拉圭等國足協隨即便提交了主辦的申請。由於烏拉圭是1924年和1928年兩屆奧運會足球冠軍,加上他們正在為兩年後召開的獨立100周年慶祝大會做准備,因此主辦首屆世界盃的重任就落在了烏拉圭足協肩上。
1930年7月18日,一個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第一屆國際足聯世界盃在烏拉圭首都蒙德維的亞(Montevideo)的世紀體育場開幕,由此揭開了世界足球新的篇章。
1934年第二屆世界盃在義大利舉行,這一年也確定了第三屆世界盃的主辦地法國,國際足聯主席、「世界盃之父」雷米特先生的願望得到了實現,他的家鄉法國有幸當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出現又一次使國際足聯的活動和世界盃陷入了停滯,此後一直到戰爭結束的1946年7月,國際足聯才得以在大會上確定1950年繼續舉辦第四屆世界盃,而提交主辦申請的只有巴西足協,自然全票通過。
英倫足協回歸
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國際足聯缺少英倫三島一直是雷米特先生的遺憾。他再次展現了自己卓越的外交才能,通過積極運作,同時也得到了英國方面德魯里(Arthur Drewry)和勞斯(Sir Stanley Rous)兩位先生的大力協助,終於在1946年成功爭取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個足協組織加入。而一直到現在,這四個英國的足協組織仍然享有獨立參加世界盃的資格。
四年後在瑞士舉行的第五屆世界盃期間,年逾80的雷米特主席光榮引退,1954年6月21日,他被國際足聯授予首個榮譽主席職位。在決賽的頒獎典禮上,這位「世界盃之父」最後一次將「雷米特杯」頒發給冠軍德國隊隊長。雷米特先生為國際足聯所作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50周年慶典
曾經協助雷米特25年之久的比利時人希爾德雷亞斯(Rodolphe William Seeldrayers)成為國際足聯第4任主席,他在上任之時便成功組織了國際足聯成立50周年的慶典活動。不幸的是,希爾德雷亞斯於1956年10月過世。第二年6月9日,已經代理主席職務半年之久的德魯里(Arthur Drewry)正式當選為國際足聯主席。德魯里先生在成功舉辦了1958年瑞典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第6屆世界盃之後,於1961年去世,享年70歲。
隨後一直到1961年9月28日國際足聯特別大會之前,國際足聯的運作都由瑞士人托門(Ernst B.Thommen)領導。托門曾是1954年、1958年和1962年三屆世界盃組委會主席,他為國際足聯做出了大量出色的工作。在那屆大會上,魯斯爵士(Sir Stanley Rous)當選為國際足聯第6任主席。
這時的國際足聯已經成為世界上頗具影響力的中立組織,許多剛剛獨立的國家首先進行的國際活動就是加入國際足聯這個大家庭,因此國際足聯的會員數目不斷增加。電視轉播從60年代開始介入FIFA世界盃比賽,為世界盃成為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比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魯斯爵士的帶領下,國際足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逐步鞏固了自己的事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體育組織之一,尤其在經營上,更是為人所稱道。作為非政府組織,國際足聯既沒有政府補貼,也沒有其它渠道的財政來源,所有的資金都來自舉辦世界盃比賽所得的利潤,僅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一切。為了感謝魯斯爵士所作的貢獻,國際足聯於1974年6月1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Frankfurt)召開的第39屆大會上選舉他為名譽主席。也就在這一天,巴西人阿維蘭熱(Dr. João Havelange) 接手了國際足聯主席一職,開始了阿維蘭熱時代。
一個新時期
阿維蘭熱在1974年第39次大會上當選為國際足聯主席。他認為足球不僅僅是為了競技,並努力試圖運用新的技術和方法不斷提高足球的發展水平,促進新時代的到來。
阿維蘭熱的上任標志著FIFA新時代的到來。國際足聯以往一直依靠四年一屆世界盃的收入維持自身經營,但難免有時顯得捉襟見肘,這也使得國際足聯在某些方面趨於保守。阿維蘭熱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將國際足聯管理中心變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機構。1974年,阿維蘭熱在國際足聯位於蘇黎世總部附近的一間別墅成立了12人工作小組,全權負責國際足聯的改革事務。現在,這里已經擁有了5座現代化辦公樓,超過120名國際足聯雇員正在為不斷增加的任務量而工作。
全球化的發展
在過去的25年中,足球不但逐步確立第一大體育運動的地位,而且也伴隨著世界的飛速發展,在商業、社會和政治等其它方面繁榮起來。事實證明,足球運動的魔力可以影響到所有的國家、民族和地區。現在世界上大約有2億人把足球作為自己的主要運動。足球也已經成為娛樂產業中很大的組成部分,並且不斷開闊自身和其他產業的國際市場。
204個會員協會
1998年6月8日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足聯第51次大會上,瑞士人布拉特(Blatter SUI)接替阿維蘭熱,成為國際足聯第8任主席。布拉特此前已經在國際足聯的不同崗位上工作了23年,在布拉特掌舵的這幾年中,國際足聯的會員組織總數已經增加到了204個
足球無疑是當今世界盃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之一,作為"和平時期的戰爭",它早已經遠遠超越了足球運動本身的涵義演變為一種文化和社會現象,而世界盃則正是這種文化的一個世界性的盛會。來自世界每個角落的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的球員們在世界盃的賽場上享受著現實世界中難以找尋到的公平,團結,友愛……世界盃,是所有足球運動員夢想的最高殿堂。
最早的具有世界盃性質的比賽出現在1920年比利時奧運會上,來自南美,亞洲和非洲的22支球隊參加了足球比賽。1929年,在國際足聯的全體代表大會上,主席雷米特正式宣布了世界盃(World Cup)的誕生,"我們將舉辦'世界盃'比賽,所有成員國的隊伍將一起分享這一賽事。"從這以後,除了二戰時期因戰爭而停辦外,全世界國際足聯成員國都可以每四年就享受一次世界盃的盛典。
世界盃比賽資料 屆次 年份 舉辦國 參賽隊數 冠軍 亞軍 季軍 第四名
1 1930 烏拉圭 13 烏拉圭 阿根廷 - -
2 1934 義大利 16 義大利 捷克 德國 奧地利
3 1938 法國 15 義大利 匈牙利 巴西 瑞典
4 1950 巴西 13 烏拉圭 巴西 瑞典 西班牙
5 1954 瑞士 16 西德 匈牙利 奧地利 烏拉圭
6 1958 瑞典 16 巴西 瑞典 法國 西德
7 1962 智利 16 巴西 捷克 智利 南斯拉夫
8 1966 英國 16 英格蘭 西德 葡萄牙 蘇聯
9 1970 墨西哥 16 巴西 義大利 西德 烏拉圭
10 1974 西德 16 西德 荷蘭 波蘭 巴西
11 1978 阿根廷 16 阿根廷 荷蘭 巴西 義大利
12 1982 西班牙 24 義大利 西德 波蘭 法國
13 1986 墨西哥 24 阿根廷 西德 法國 比利時
14 1990 義大利 24 西德 阿根廷 義大利 英格蘭
15 1994 美國 24 巴西 義大利 瑞典 保加利亞
16 1998 法國 32 法國 巴西 克羅埃西亞 荷蘭
17 2002 韓國-日本 32 巴西 德國 土耳其 韓國
18 2006 德國 32 義大利 法國 德國 葡萄牙
F. 84年歐洲杯半決賽第二場 丹麥和西班牙 雙方在點球大戰中,丹麥隊最後一個點球是誰罰失的
1984年歐洲杯 繼在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盃殺入半決賽後,西班牙再一次挺進1984年的歐洲杯決賽階段,這屆仍採取上屆的制度,只不過稍微有點變化,小組每組頭兩名出 線,產生4強。西班牙前兩輪令人失望地1-1分別戰平羅馬尼亞以及葡萄牙。2輪過後,4支隊伍都仍有出現希望。最後一輪對陣德國的比賽中,西班牙憑借最後 時刻的進球,以小組頭名的成績挺進半決賽。 他的對手,是年輕的丹麥隊,另一組第二名。勒爾比(Soren Lerby)為丹麥先開記錄,但弗朗西斯(Maceda Frances)的進球又將兩隊重新放在了起跑線上。(對德國的進球就是由Macede打進的)。法定時間雙方戰平,比賽進入點球決勝的階段。西班牙頭5 個點球全部罰進。丹麥隊最後一個點球是由埃卡基(Preben Elkjaer)來主罰,但過於緊張的他將皮球打偏的同時也將西班牙隊送進決賽。
G. 西班牙足球大賽歷史
西班牙國家隊的歷史,是一部痛苦遠多過歡樂的痛史,是一部充滿不幸與屈辱的悲劇。長久以來,西班牙國家隊留給世界球迷的印象十分一致:星光燦爛卻華而不實,球技一流卻命運多舛,深得人心卻名不副實。世界盃上,西班牙隊的最佳成績是1950年的第四名,歐錦賽上,西班牙隊的唯一輝煌,還要追溯到44年前,當時在一代名將蘇亞雷斯率領下,「鬥牛士軍團」力克前蘇聯隊奪得了歐錦賽冠軍。從那以後,西班牙隊每屆大賽都會被列為熱門,但也總會以令人無法置信的方式輸掉比賽,1984年雖然闖入歐錦賽決賽,最後卻輸給了法國。不幸像幽靈一樣糾纏者西班牙隊,「鬥牛士軍團」一直都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現在,他們24年之後終於又一次進入了大賽的決賽,歷史能改變嗎?
奧運會銀牌
和許多國家一樣,西班牙的足球運動也是英國人引進的。1872年前後,居住在安達盧西亞維爾瓦的英國人開始從事這項運動,並很快在西班牙居民中引起了興趣。1889年12月23日,由麥卡伊醫生和一群來自英國的工人發起,在維爾瓦市成立了最初的足球俱樂部,並起了個英式的名字「Huelva Recreation Club」(維爾瓦娛樂俱樂部)。維爾瓦俱樂部至今仍然存在,她也成為了西班牙最古老的俱樂部。據記載,維爾瓦參加的首場比賽是和由一些來自塞維利亞的礦工組建的球隊進行的友誼賽。這場比賽也是西班牙足協承認的在西班牙大陸上最早的正式足球賽事。
後來,英國人又將足球引進西班牙其他地區。於是,在西班牙各地陸續的成立了多傢俱樂部,這其中就有著名的皇家馬德里俱樂部和巴塞羅那俱樂部。1893年西班牙舉行了首次正式的足球比賽。1900年前後,大部分的足球俱樂部成立自己的小協會,即現今西班牙足協的各地區協會。1909年10月4日,在皇馬的倡議下,多傢俱樂部的代表在西班牙首都成立了西班牙皇家足球協會,並於1913年加入國際足聯。
西班牙國家隊在1920年奧運會足球比賽中力奪銀牌,這大大地推動了西班牙足球運動的普及,各地足球俱樂部希望能創辦一種新的比賽,以便有更多的比賽機會,在增加財政收入還能應對日益發展的足球局面。經多方面的反復磋商,1928年,西班牙的聯賽終於誕生了。
世界盃老四
1930年,烏拉圭舉辦了首屆世界盃,但是這個南美國家對於歐洲各國來說顯得實在有些遙遠,所以西班牙隊最終放棄了參賽的機會。4年之後,西班牙終於彌補了缺席世界盃的遺憾。1934年的世界盃在義大利舉行,西班牙第一循環3比1擊敗當時的小字輩巴西,但進入第二輪1比1與義大利握手言和,重賽西班牙0比1輸給東道主,後者後來奪冠。
1950年巴西世界盃,西班牙被分在第二小組,小組賽3比1勝美國,2比0勝智利,1比0勝英格蘭,全勝出線的他們雖然在第二輪2比2戰平烏拉圭,卻接下來卻被志在問鼎的東道主以6比1羞辱,三四名決賽又1比3負於瑞典,盡管如此,第四名已是西班牙隊在世界盃上獲得的最佳戰績,此後的半個多世紀,這一成績一直都未被超越。
世界盃老四
1960年,第一屆歐錦賽決賽階段的比賽在法國進行,西班牙雖然在1/8決賽中兩回合7比2戰勝波蘭,但1/4決賽,西班牙隊的對手是前蘇聯,由於弗朗哥拒絕讓前蘇聯隊入境,結果是西班牙出局,前蘇聯隊自動晉級半決賽。西班牙人第一次參加歐錦賽就草草收場。
1964年,比利亞隆加終於在家門口捧起了1964年歐錦賽的冠軍獎杯,這也是迄今為止西班牙隊獲得的唯一獎杯。1/8決賽,西班牙隊主場被北愛爾蘭1比1逼平,足協被迫召集最好的球員前往客場,在貝爾法斯特他們1比0小勝對手,從而進入八強。
在1/4決賽中,西班牙兩回合總比分7比1輕松擊敗愛爾蘭晉級。在半決賽中,西班牙又以2比1擊敗了實力不俗的匈牙利隊。在最後的決賽中,西班牙隊2比1驚險地戰勝了前蘇聯隊,成為歐錦賽歷史上首支奪取冠軍的東道主球隊。在79115名觀眾面前,馬賽里諾在終場前6分鍾的進球讓他成為了西班牙的民族英雄。直到20年後,西班牙才再度進入歐錦賽的決賽。
最黑暗七年
1968年到1975年,是西班牙足球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曾給球隊帶來輝煌的比利亞隆加離任,球隊失去靈魂,在這一階段,西班牙隊缺席了所有大賽的決賽圈比賽。1968年歐錦賽,西班牙因為主客場都輸給英格蘭,而未能獲得前往義大利參加決賽圈比賽的資格。1970年世界盃,西班牙缺席。1972年歐錦賽,無緣前往決賽圈。1974年世界盃,西班牙依然被擋在世界盃決賽圈之外。
上世紀70年代後期,西班牙足球逐漸開始好轉。1976年歐錦賽,西班牙盡管在預選賽的兩回合比賽中被聯邦德國淘汰,但在這之前,西班牙已戰勝過羅馬尼亞、丹麥和蘇格蘭。1978年,在缺席了兩屆世界盃後,西班牙終於重返這一盛會。不過,西班牙隊的元氣還是未能恢復,他們再次遭遇小組賽無法出線怪圈。
瘋狂24年前
1980年歐錦賽,西班牙進入了決賽圈,他們與比利時、義大利、英格蘭分在一組,結果小組賽1平2負,排名墊底,未能出線。2年之後,西班牙在家門口舉辦了世界盃,球迷對聖塔馬里亞帶領的國家隊寄予厚望,但作為東道主的他們,卻依然還是扶不起的阿斗,小組墊底未能進入淘汰賽。西班牙隊的表現讓球迷非常失望,主教練聖塔馬里亞也很快被解職。
1984年法國歐錦賽,西班牙人迎來一個小高潮。小組賽,西班牙與葡萄牙、聯邦德國和羅馬尼亞分在一組。盡管前兩輪被葡萄牙和羅馬尼亞逼平,但第三輪對陣強大的聯邦德國,西班牙卻憑借馬塞達在第90分鍾的進球1比0戰勝對手,最後西班牙以小組第一出線。半決賽,西班牙點球5比4擊敗丹麥,決賽中,法國和西班牙這兩支歐洲勁旅才第一次在大賽上相遇,當時如日中天的普拉蒂尼任意球首開紀錄,在比賽的最後一分鍾,貝洛內錦上添花,幫助法國隊第一次捧得了德勞內杯,而歐錦賽亞軍也是西班牙在大賽上的第二好成績。
1986年世界盃1/8決賽,西班牙對陣在小組賽中表現瘋狂的丹麥隊,「禿鷲」布特拉格諾連進四球,西班牙也以5比1狂勝對手。1/4決賽對陣比利時,西班牙被對手拖入點球大戰,最後4比5失利,提前回家。
1990年世界盃義大利世界盃上,西班牙小組賽順利突圍,但淘汰賽首輪西班牙就敗給了以紅星隊名將領銜的南斯拉夫,對方中場核心斯托伊科維奇梅開二度,西班牙遭遇正值巔峰的火槍手,實在是命運不濟。
失望在1992年歐錦賽上的預選賽中延續。梅拉帶領的西班牙隊未能獲得前往瑞典的資格,不過,也正是這個梅拉,在1992年奧運會上,帶領西班牙奧運隊獲得足球金牌。
克萊門特時代
克萊門特時代隨後開始了,西班牙足協任命這位巴斯克人出任國家隊主教練,是希望他能帶領國家隊實現突破。1994年世界盃對西班牙來說是個好舞台,西班牙在預選賽中打得順風順水,「預選賽之王」的形象也從此開始樹立。
預選賽對西班牙來說已經不是問題。1996年歐錦賽,西班牙與法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分在一組,與法國和保加利亞都是戰成1比1平,最後一戰2比1勝羅馬尼亞出線。1/4決賽,西班牙與英格蘭點球大戰,耶羅和納達爾罰丟點球,西班牙倒在了1/4魔咒下。
1998年,克萊門特第二次帶隊參加世界盃,隊內也來了勞爾、莫倫特斯這樣的新星,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西班牙人在本屆杯賽上又上演了悲劇性的結果。首戰奈及利亞,盡管耶羅和勞爾兩度令西班牙領先,但蘇比薩雷塔卻將拉瓦爾的傳中擋進自家大門,隨後奧利塞赫用遠射逆轉西班牙。次戰對陣巴拉圭,西班牙無法敲開對方的鐵桶陣,最後一輪命運已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果然,奈及利亞輸給了巴拉圭,而盡管西班牙6比1狂勝保加利亞,但被淘汰的結局已難挽回。
1/4決賽魔咒
克萊門特下課,卡馬喬接手。勞爾、莫倫特斯、貝萊隆開始成熟,西班牙在2000年歐錦賽預選賽中曾9比0狂勝奧地利。決賽圈,雖然首場因門將莫利納的失誤輸給挪威,但接下來西班牙2比1戰勝斯洛維尼亞,最後一戰對陣南斯拉夫,更是上演驚魂一幕:第90分鍾,雙方還是戰成3比3平,但這個比分會讓西班牙被淘汰,補時第4分鍾時,阿方索的進球終於讓西班牙4比3獲勝晉級。但該死的1/4決賽再次害死了西班牙,對陣法國,勞爾終場前罰丟點球,錯失扳平比分的機會,西班牙1比2被對手淘汰。
2002年世界盃,西班牙人再次向命運發起挑戰,小組賽連勝斯洛維尼亞、巴拉圭和南非,但頭號球星勞爾的受傷卻打亂了西班牙人的部署。1/8決賽對陣愛爾蘭,西班牙被對手拖入點球大戰,幸運的是卡西利亞斯幫助球隊晉級。但西班牙隊在1/4決賽中遭遇了裁判的捉弄,兩個明顯的進球被取消,最後西班牙又與韓國進行點球大戰,結果華金罰丟點球,西班牙也在憤怒與疲憊中再次倒在了1/4決賽的魔咒上面。
老帥這四年
2004年歐錦賽後,塞斯下課,阿拉貢內斯上任。2006年世界盃預選賽,西班牙又是通過附加賽才得以進入。這是阿拉貢內斯第一次帶隊參加大賽,西班牙隊也顯現了經驗不足的一面。小組賽西班牙踢得風生水起,首戰便4比0大勝烏克蘭,次戰又3比1勝突尼西亞,提前出線。最後一戰,西班牙替補陣容出戰,仍1比0勝沙特。1/8決賽,西班牙對陣法國,小組賽中,法國隊的出線過程相當困難,西班牙人也喊出要讓齊達內退役的口號,但遺憾的是,提前回家的卻是西班牙自己。西班牙無法攻破法國的頑強防守,1比3,西班牙再次失意。
2008年歐錦賽預選賽,西班牙隊的開局並不順利,在客場輸給北愛爾蘭後,老帥將國寶級的前鋒勞爾排除在大名單外,皇馬隊長從此再未進入國家隊。結果,從2006年11月至今,西班牙隊再未失利。並最終捧起了2008年歐錦賽的冠軍獎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