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兒童最怕什麼

西班牙兒童最怕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04 08:29:15

㈠ 對於小孩子來說,他們最害怕的是打針還是打罵

很多的小孩子他們一生病的時候就會去醫院打針,而且那些兒童醫院裡面總是會聽到孩子的哭聲。其實孩子是很怕打針的,打針是要打在孩子不知道的地方。當他們轉過去的時候,針還沒有打到他們的身上,他們就已經覺得十分的恐懼。其實打針是不痛的,主要就是當時營造的氣氛有一點可怕。而且直接的將針頭扎在自己的皮膚裡面,這樣很多的人都沒辦法接受。

為什麼孩子會一直害怕打針呢?主要的原因就是從小就開始打針。那種陰影已經深深的印在孩子的心中,孩子在長大之後也很害怕打針,覺得打針有著未知的恐懼。而且打針打在屁股上是很疼的,當人去坐凳子的時候,都有一點不想坐下去的感覺。其實孩子相比較打罵來說,其實更怕打針。打罵是孩子已經犯了錯誤,他們也知道前方會面臨著父母的指責和打罵,他們也能夠接受。

即使打針不疼,但是這個恐懼是他們沒辦法接受的。在五歲的時候,孩子的記憶基本上都會得到相應的保留,而他們也經歷過打針,漸漸的也會越來越恐懼。當生病的時候也會條件反射的,不想要打針,甚至想要逃避。

㈡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哪幾件事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細節

教育路上父母同樣也在學習,孩子對父母天生是親近的,他們渴望父母的認同和包容,可以說很多人一輩子都想要得到父母的肯定。在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候父母犯錯而不自知,又或者一些言行傷害到了孩子,卻自認為是為了他們好,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需要家長不斷反思才能有更好的進步。

教育是動態的,是靈活的而並非教條和刻板的,面對孩子的很多問題家長不能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而是要多和孩子溝通,問清楚他們犯錯的原因,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才行。

學校教育更多的是教給孩子文化知識,家庭教育則是培育孩子人格形成的主要場所,父母學習的過程也是自我修煉的過程,同時也是開始教育子女的過程,家庭教育可以不完美但一定要完整,只有夫妻和孩子同心協力,才能成就更好的家庭氛圍。

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恐懼還有快樂都來源於父母,幸福感能讓孩子成就更好的自信,自立,自強,而恐懼則會讓孩子自卑,自貶,負面情緒的產生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留下更深的印記,可能幾年十幾年之後還是會對當初那些場景記憶猶新,那麼家長做了什麼事有可能會讓孩子害怕並且導致負面情緒產生呢?











5.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隨著孩子上學和年齡的增加,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同齡人之間總是有和家長在一起不同的話題,一個人的人際關系能夠影響到他們將來的很多方面。

如果家長過多干涉孩子交友,不僅傷害到了孩子社交能力的建立而且會造成親子之間溝通的問題。如果家長能夠以平等的眼光去尊重孩子,就要對他們的朋友也尊重。父母總是表示對孩子的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讓雙方之間的隔閡增加。

父母要尊重孩子對朋友的選擇,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待朋友,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會給父母面子。要明白能夠交上幾個知心好友,是孩子社交能力提升的表現,家長應該高興。

6. 忽視孩子的優點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越來越好,為了嚴格要求他們家長就會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點上,從而忽視他們的優點和長處。

尤其是拿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比,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奮發努力的改正,還有可能讓他們破罐破摔不思進取。

每個孩子都有長處和優點,家長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發掘他們身上美好的閃光點,通過鼓勵加強這些優勢,判斷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如果總是給孩子貼標簽,只會讓孩子在自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7. 在外人面前指責孩子

在親朋好友相聚的時候,談論自己的孩子也是其中的一個話題,很多父母為了拉近彼此的距離,就會將孩子的一些缺點作為談資,在別人面前揭短,這並不是什麼好的談論話題。

如果總是在別人面前指出孩子的短處,無形中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有人賞識自己,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父母對自己其實是不滿意的,從而關閉心門和父母逐漸疏遠。

為了能夠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家長要做的努力還有很多,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首先父母就要不斷進步。

㈢ 孩子最怕家長傷害什麼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的八件事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2、父母發脾氣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3、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去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32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4、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以沒有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後向寶寶說明自己現在確實沒有空,並向寶寶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於思考,愛動手,求知慾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7、忽視孩子的優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裡,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源自於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但是,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於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8、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八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孩子最怕聽家長說的十句話

專家認為,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他們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使孩子信心倍增,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們的尊嚴受到極大的傷害。輕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懷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壞」,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嚴厲的判決,無情地將他們變成了一個家庭或學校的「另類」,在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同時,他們的心靈世界也會變得一片灰暗。
孩子最害怕家長說以下的話:
◎最怕語錄之1:「傻瓜、沒用的東西。」
錯誤之處
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用難聽的話語數落孩子。
這樣做的壞處
智力再愚鈍的孩子也能體會出這類話包含的「惡意」,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還可能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自尊自信。
該怎麼做
不論孩子再怎麼不對,事情再怎麼完成得不好,也絕不能貶低孩子的人格,用侮辱性的話語數落孩子。孩子犯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讓他記住犯錯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同時,這是建立孩子自信的好時機,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最怕語錄之2:「你簡直是個廢物。」
錯誤之處
同樣是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讓孩子自信降到最低點。
這樣做的壞處
智力再愚鈍的孩子也能體會出這類話包含的「惡意」,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此外,尚年幼的孩子還可能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自尊自信。
該怎麼做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某些家長會大聲呵斥,「笨蛋!木腦瓜!」這種做法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嚴重的傷害。正確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評。呵斥和嘲笑不是一個好家長應該拿來對待孩子的態度。
◎最怕語錄之3:「你可真行,竟能做出這種事情。」
錯誤之處
用一種諷刺和輕蔑的態度對待孩子,讓孩子感覺父母的蔑視,容易造成自卑。
◎最怕語錄之4:「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呢?」
錯誤之處
沒有冷靜下來,就用粗暴的語言對孩子發脾氣。
這樣做的壞處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你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他的行為和情緒。但是,他還弄不清,你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你發脾氣的時候,他雖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該怎麼做
換個角度想想看
1.你發火對孩子到底有沒有用?有用。它阻止了孩子正在進行中的不良行為。緊急時刻,你的一聲吼也許能夠讓孩子避開危險。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還學到了什麼嗎?是的,他學到了這樣幾點:
(1)除了他自己以外,還有別人存在,別人也是有脾氣的。他要學著尊重別人。
(2)情急中,每個人都會發火。
(3)這種情緒表達有可能給彼此的關系帶來緊張的氣氛,事後,父母往往會通過一定的行為來消除緊張,修復關系。
3.你發火對你自己到底有沒有用?也有用。讓你積攢的情緒得到迅速的宣洩,之後,你的頭腦很快會理智起來。有不少父母,剛吼到一半,就已經知道自己很過分了。
◎最怕語錄之5 :「我說不行就是不行!」
錯誤之處
太過於嚴厲和專制,把話說死又不給理由,讓孩子沒有還口的餘地。
該怎麼做
嚴格要求並不是什麼壞事,但凡事都有個「度」。實際上,老說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母親大多屬於完美主義者。她們批評的「弦外之音」是:孩子呀,你還沒有盡力呢。而家長的完美主義對孩子心理上的最大危害是:漸漸剝奪了他們的自信。要知道,孩子都需要以心理上不斷地作出自我肯定,來獲取前進中必不可少的原動力。有的時候家長意識不到自己的做法會讓孩子心裡多麼不快,過於嚴厲的媽媽只是孩子最不歡迎的家長的一種。
◎最怕語錄之6 :「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錯誤之處
威脅恐嚇類言語。類似的話還有「若不好好做作業我就關你禁閉」、「你不乖就讓你去喂狼」等。
這樣做的壞處
這類虛張聲勢的威嚇和言過其實的表揚一樣,同樣會讓孩子喪失對父母的親熱和信任。
該怎麼做
父母要取信於孩子,對孩子要講真話,講實話,不要亂許願,承諾要兌現。父母對孩子要寬容,要體諒。要允許孩子有缺點,給孩子自省改過的空間。這兩點能夠使父母在孩子心裡樹立起權威,而又不讓孩子感到害怕。
◎最怕語錄之7 :「求求你別在這樣做好嗎?」
錯誤之處
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對象進行溝通。
替代語言
「媽媽愛你,但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
該怎麼做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在批評孩子的同時告訴他「媽媽愛你」,這樣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評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分清對錯,而不是處罰他。如果能這樣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錯誤面前保持冷靜了。其實,同樣的意思,家長用不同的語言和口氣說出來,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最怕語錄之8 :「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給你買……」
錯誤之處
把孩子當作「彈簧」,認為只有多給些壓力,才能迸發出更多的力量。
該怎麼做
把孩子當作「彈簧」,不是很妥當。人都有惰性,適當的壓力有助於前進,但壓力過度容易導致孩子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棄。
有些父母擔心表揚會讓孩子產生驕傲情緒,認為嚴格要求更重要,實際上對孩子任何一次進步及時給予贊揚是十分必要的。孩子特別反感家長對他說:「你本來還能做得更好、考得更高……」。
◎最怕語錄之9 :「你做這種事,真讓我傷心透了。」
錯誤之處
誇大自己的感受,以「威脅」孩子,容易讓孩子產生負罪感。
該怎麼做
要讓孩子自信,媽媽自己首先要表現得非常自信和堅強,避免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或問其他的人「我這樣做可以嗎?」。
每位媽媽都應牢記,孩子們總是那麼好學而又非常容易被感動,他們期待媽媽的指導、鼓勵,但他們更希望媽媽能相信自己的能力,讓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關鍵在於媽媽。
◎最怕語錄之10 :「你又做了錯事,簡直是壞透了。」
錯誤之處
因為一件事沒做好,就否定孩子的一切,貶低孩子的人格。
類似表達方式
「你又把飲料弄潑了,你不會好好拿杯子嗎?你怎麼就這么笨?」
該怎麼做
這些會給他們帶來羞愧感,孩子還會因此懼怕受到懲罰,要知道學齡前兒童出現各種狀況是常見的事,必須記住,孩子們不是故意要這樣做的。

㈣ 大班年齡段的幼兒生活中最怕哪些事物

1,害怕恐怖的小動物,如毛毛蟲蚯蚓等 2.害怕動物都兒的發怒,如貓炸毛時,狗吠時 3.害怕老師的批評,家長的嚴厲表情 4.害怕小夥伴們的欺負,不喜歡,大家不理他 5.害怕大人們吵架,打架 6.害怕老師家長不聽自己說話,冤枉自己。 7.害怕獨自一人。 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大班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之間的一個轉折期,也是孩子從游戲階段向學習階段轉折的一個時期,如何幫助孩子能夠更好地渡過這樣的一個轉型,首先就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1、自我評價能力逐步發展 5歲以後,兒童的個性特徵有了較明顯的表現,其中最突出的是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這一時期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自我評價的能力上。兒童的自我評價從依從性評價向獨立性評價發展,他們不再輕信成人的評價,當成人的評價與兒童的自我評價不一致時,他們會提出申辯。同時,兒童的自我評價開始從個別性評價向多面性評價發展,例如;大班兒童在評價自己時會說:「我會唱歌跳舞,但畫畫不行。」 2、情感的穩定性和有意性增長 5、6歲兒童的情感雖然仍會因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但他們情感的穩定性開始增強,大多數兒童在班上有了相對穩定的好朋友。兒童開始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現,例如,摔痛了能忍著不哭。此時,由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情感也開始發展;例如當自己的表現或作品被忽視時會感到不安。而當讓他們照顧比自己小的孩子時會表現得很盡職。 3、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明顯提高. 這一階段的兒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較前更獨立了,他們能選擇喜歡的、適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飯、夾菜,也能不影響別人安靜地入睡。 學前後期的兒童已能將勞動與游戲分開,對勞動持認真態度,關心勞動結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勞動的社會意義:他們喜歡參與成人的勞動,在家裡會掃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兒園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種植、喂養、值日生勞動等:在勞動中表現出一定的責任感。 4、合作意識逐漸增強 在相互交往中,該年齡段的兒童開始有了合作意識。他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玩伴,也能與三五個小朋友一起開展合作性游戲。他們逐漸明白公平的原則和需要服從集體約定的意見,也能向其他夥伴介紹、解釋游戲規則。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戲中幾個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語言、動作等進行表現,並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規則意識逐步形成 大班兒童的規則意識逐步形成,他們開始學習著控制自己的行為,遵守集體的一些共同規則,例如,游戲結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處,上課發言要舉手等等。大班後期的兒童特別喜歡有規則的游戲,像體育游戲、棋類游戲等。對在活動中違背規則的行為,兒童常常會「群起而攻之」。但這一時期的兒童對於規則的認識還沒有達到自律。規則對兒童來說還是外在的,因此,兒童在規則的實踐方面還會表現出自我中心 6、動作靈活』、控制能力明顯增強 5歲兒童的走路速度基本與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顯增強,可以用比較復雜的運動技巧進行活動,並且還能伴隨音樂進行律動與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發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運用手指活動,例如,靈活地使用剪刀,會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種造型等,還能正確地使用畫筆、鉛筆進行簡單的美工活動。 7、愛學、好問,有極強的求知慾望 學前後期的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探索態度,他們不但愛問:「是什麼?」還想知道:「怎麼來的?」「什麼做的?」兒童還常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走?魚兒為什麼能在水裡游?」「電視機里的人怎麼會走路、說話?」有的兒童喜歡把玩具拆開探索其中的奧秘。兒童開始對自然現象的起源和機械運動的原理等產生興趣,渴望得到科學的答案。 8、初步理解周圍世界中比較隱蔽的因果關系 5、6歲的兒童開始能從內在的隱蔽的原因來理解各種現象的產生。例如,在解釋乒乓球從傾斜的積木上滾落時說:「乒乓球是圓的。積木是斜的,球放上去就會滾。」說明兒童已能從客體的形狀與客體的位置之間的關系,即「圓」與斜」的關系中尋找乒乓球滾落的原因。但由於周圍現象中的因果關系比較復雜,即使到了5、6歲,兒童對不同現象中因果關系的理解水平也不可能一致,而且對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復雜的因果關系也還很難理解。 9、能根據周圍事物的屬性進行概括和分類 隨著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5、6歲兒童開始能根據事物的本質屬性進行初步的概括分類,如把人們飼養的身上有皮毛、四條腿的貓、兔、豬歸為家畜類。然而,由於受知識、語言、抽象概括水平的制約,這一階段的兒童對類概念的掌握還是比較初級的、簡單的,還不能掌握概念全部的精確含義,缺乏進行高一級抽象概括的能力。因此,兒童在概括歸類時難免會出現一些概念外延上的錯誤,例如,有的兒童只能把家畜、家禽概括為動物,而把昆蟲排斥在動物之外。 10、能生動、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5、6歲是兒童語言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的時期,他們不但能系統地敘述生活中的見聞,而且能生動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在與成人和同伴的交談中,以自我為中心的表達逐步減少,能依據別人的言語調整談話內容。看圖講述能力也明顯提高,兒童在講述時根據圖片內容想像角色的心理活動。語言表達靈活多樣;並力求與別人不同。但是這一階段的兒童在語言的概括能力、語言表達的邏輯性方面還存在個體差異。 1 1、閱讀興趣顯著提高 大班兒童不但對圖書的閱讀興趣濃厚,能較長時闊專心地看書,對內容的理解能力較強。而且開始對文字產生興趣,當他們在書中或廣告招牌中看到自己認識的漢字時會非常興奮,還常常纏著成人教他們認字,識字的積極性很高,記憶力也很強。他們還常常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寫上歪歪扭扭的漢字?到了大班下學期兒童會聚在—起邊看圖書邊連猜帶懵地念書中的文字;閱讀成了他們很大的樂趣。 1 2、創造慾望比較強烈 由於小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雙手的靈巧,使兒童操作物體的能力大大加強,他們越來越喜歡那些能滿足想像和刨造慾望的各種多變性的玩具。他們能長時間專注地探索物體的多種操作可能。還會幾個人合作搭建熟悉的標志性建築物,如「幼兒園」、「奧運場館」等等。5、6歲兒童還對創編兒歌感興趣,他們會為自己的畫、自己的手工製品配上兒歌。在體育活動中他們也常常會別出心裁,想出獨特的玩法。 1 3、象徵性游戲趨於成熟 5、6歲兒童玩角色游戲時,對角色的興趣比對物的興趣濃厚,出現了一個主要角色和幾個有關的社會角色的關系。由於兒童的思維正在進一步向抽象化發展,因此在游戲中較多出現用語言和動作來替代物體的行為。幼兒之間對替代物的一致認同程度提高,游戲中發生爭執的情況減少。游戲的主題除了來自於兒童的生活外,還來自於影視作品。在角色游戲中能綜合自己所經歷過的各種生活內容,概括和創造性地再現一般的生活情景。 1 4、表現與表達方式多樣化 這一年齡段的兒童表現慾望強烈,他們會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在美工活動中會用多種工具進行繪畫創作。在音樂活動中會通過歌舞、樂器、語言等方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外出參觀後,兒童會用繪畫、建構等方式反映自己的所見所聞。他們還熱衷於戲劇表演。

㈤ 西班牙已發現48例不明原因兒童肝炎感染病例,平均年齡5歲,該如何預防

在9月6日西班牙衛生部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西班牙已經發現了48例不明原因兒童感染的感染病例,通過對感染者的調查發現,兒童肝炎感染病例的平均年齡在5歲,在感染病例中還包括有兩名出生幾天的新生兒。可想而知,此次出現的兒童肝炎感染,傳染性還是比較強的,甚至連剛剛出生的新生兒就被感染了。所以面對兒童肝炎感染,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多加註意,做好預防工作。

除此之外,最好不要帶孩子去一些人流量比較大的擁擠場所,小孩子本身就比較活潑好動,在外面難免會到處亂跑,如果接觸到了病毒或者是感染者,那麼被感染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在平時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戶外運動,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多吃一些有營養的食物,只要體質變得更強,當然就能夠預防各種傳染病了。

㈥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麼事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麼事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麼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很多家長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往往在孩子面前做一些讓孩子心驚膽戰的事情,現在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麼事。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麼事1

一、害怕父母經常沖他發脾氣

家長脾氣暴躁,在外面遇到不開心的事,回家就沖孩子大呼小叫的,動不動就沖孩子脾氣。這樣做只會讓孩子長期處於緊張壓抑的氣氛當中,總覺得爸媽不喜歡自己,逐漸變得膽小、缺乏自信;還會讓孩子有樣學樣,脾氣也和家長一樣暴躁,遇到事情只顧著發泄情緒,容易沖動。

家長在沖孩子發脾氣之前,不妨先深呼吸三次,問一下自己孩子真的做錯了嗎,必須要通過吼罵孩子來解決嗎?有時候家長對孩子多一些耐心,他就能帶給你驚喜,

二、害怕父母吵架

對孩子來說,家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港灣。如果家長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讓孩子看到兩個他最信任的人互相指責辱罵對方,會讓孩子的安全感瞬間崩塌。下次再吵架時可要注意以下孩子,是不是一臉驚恐的躲在角落裡看著你們。

夫妻直接偶爾吵個架可以,但一定要記得避開孩子哦!

三、害怕家長偏心

都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真正能做到一碗水端平的家長很少。要知道孩子都是十分敏感的,家長偏心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造成巨大影響。他可能會憎恨父母,憎恨奪走了自己寵愛的手足,變得性格扭曲。

四、害怕被父母當眾指責

當你想當眾批評孩子時,不妨先想一下:你希望在大庭廣眾之下被教訓嗎?如果不希望,為什麼要這樣對待孩子?

孩子最害怕父母做什麼事2

一、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

「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二、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

「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

「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

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三、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前幾年熱播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雖然幸運的女孩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四、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

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

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五、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六、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

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七、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

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㈦ 孩子最怕什麼懲罰

生活中,多數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最害怕什麼,遇到事情往往處理不好,影響了孩子健康的成長,甚至影響了孩子的性格和他們的前途。因此,為人父母很有必要了解孩子在生活中最怕什麼事情。
1. 自尊心受到打擊
許多家長不了解兒童的自尊心,往往對他(她)們的一點過失,就訓斥「蠢豬」或「笨蛋」。孩子們認為這是對他們的最大侮辱。大多數孩子認為如果考試成績差、留級或被老師招到辦公室訓斥一頓而受到同學嘲笑,這是對他們自尊心最大的打擊。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女生說:「當同學們知道我被老師宣布『留校』時,我覺得比吃葯打針還難受。」許多孩子認為,受到同學們尊重和喜愛對自己十分重要,有時同學的態度比老師和父母的贊許更要緊。幾乎100%孩子認為,被同班同學「嘲笑」、「瞧不起」是最大的羞恥。如果失去了朋友或受到同班同學的排斥,他們會感到非常痛苦難堪。

㈧ 幼兒害怕的內容有哪些及解決對策

多發生年齡:2-8歲

分析:孩子的恐懼感源自大腦豐富的想像,因為在黑暗中他們無法看清楚周圍的東西,他們就對自己想像的事物深信不疑,光憑解釋是無法說服他們的。加上有的父母有時候喜歡以把孩子獨自關在黑房子里作為懲罰手段,長此以往,孩子對黑暗的恐懼就會加強。

爸媽妙計:

父母可以陪伴寶寶到他睡著,並亮一盞小夜燈在孩子的房間里。

掛一把充氣寶劍在寶寶的房間里,給寶寶壯膽。

TOP2 小動物

案例:一凡正在小區的噴水池邊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突然一隻小狗經過他身邊,一凡站住不動了。他屏住呼吸,小臉漲的通紅,死死的盯住那隻狗,生怕那隻狗來碰他一下。

多發年齡:2-6歲

分析:寶寶進入智力快速發育階段以後,思維很活躍,想像力也越來越豐富。一些我們大人認為是非常可愛和友善的物體在他眼裡卻成了可怕的龐然大物。他們覺得,這些不熟悉的物體對他們充滿了威脅。

爸媽妙計:

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小動物的絨毛玩具,如小狗,小貓,讓孩子先接觸玩具,然後再接觸活生生的小動物。

給孩子看《動物世界》或《天線寶寶》這樣的片子,從視覺上接受小動物。

TOP3 小丑

案例:穎兒第一次去游樂園玩。過山車、碰碰船、海盜船,各種各樣的游樂項目讓她玩得開心的不得了。可是突然,她看到了一樣奇怪的物體,正在向她靠近,是——小丑。眼看著小丑那畫著大大白白的眼睛的臉向她越來越靠近,越來越靠近,穎兒終於嚇得哇哇大哭起來。

多發年齡:1-6歲

分析:大人一直會以為馬戲團的小丑表演會是孩子們的最愛,可其實那張誇張的小丑的臉,在孩子眼中一點都不可愛,甚至可以說是一張扭曲變形的臉,充滿了恐怖色彩。

爸媽妙計:

大人平時可以有意識的裝鬼臉給寶寶看,或者鼓勵寶寶自己也模仿大人做一些鬼臉。

買一些能夠在臉上塗的油彩和寶寶玩化裝游戲,然後告訴她,她見到的小丑就是這樣在臉上一筆一筆畫出來的,不化裝的時候,小丑還是和我們一樣的人。

㈨ 西班牙遭遇20年來最大冰雹,一名幼兒被擊中不幸身亡,目前災區情況如何

我們的頭上會落下狂風暴雨,但是同時也會落下冰雪,最可怕的就是落下冰雹,因為冰雹的顆粒如果太大的話,人們的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並且一些個人的財產也會被嚴重的損壞。就在西班牙就發生了,20年來最大的一場冰雹,一名兒童被冰雹擊中不幸身亡,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被冰雹給砸過,那是非常疼的。這顆冰雹宛如一顆鵝蛋那麼大砸,中了這名兒童的頭部當場就導致他死亡,據當地的媒體報道這一場冰雹當中,大約有50人受傷。那麼西班牙目前的災區情況到底如何了呢?我們就來好好的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㈩ 孩子幼小心靈最恐懼的8件事,你知道有多少是因爸

孩子幼小心靈最恐懼的8件事,你知道有多少是因爸爸媽媽而起?

孩子幼小的心靈最害怕什麼?他們最怕父母吵架,也怕父母的偏愛,總之父母的行為,深深影響到孩子,因為家庭,父母就是孩子一出生就所擁有的,也是固定的環境,在這個家庭中,孩子最在乎的,就是父母。所以,父母們,要想一想,你們幾乎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在他們幼小心靈成長的路上,你們能給予他們安全感嗎? 1、父母吵架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有一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凶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一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父母以為孩子還小,夫妻間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對小孩子是無所謂的。其實,孩子們那一雙雙亮晶晶的大眼睛,早已把父母在他們面前的一切言行都記錄下來了。有些家庭,夫妻間爭吵不休,滿嘴粗話,甚至動手動腳,家庭氣氛經常處於緊張狀態,這在孩子的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壓力;有些父母,長期感情不合,在家裡寡言少語,在這種氣氛中生活的孩子很壓抑,時間久了勢必損害他們的心理健康,會使孩子變得冷漠、孤獨、執拗、粗野,成為心理方面的畸形兒。 因此,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每一位有愛心的年輕父母應該謹記的。 2、父母發脾氣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麼,就干什麼;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乾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乾的事;學著你的樣子,也發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3、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電影《唐山大地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還記憶猶新,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一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里,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4、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它會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一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成人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5、不耐心解答孩子提的問題 好奇是人類的天性,特別是在童年時期,好奇心特別重。但是不少爸媽對孩子的問題不加重視,沒當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有的父母嫌孩子煩,三言兩語打發孩子,孩子也許還很小,但他也能感覺到爸媽的態度,父母的冷淡會讓孩子以為自己不應該問問題,或者不應該問這一類問題,讓他對自己能力失去了信心。爸媽的敷衍還會讓孩子漸漸失去提問的熱情,也會漸漸失去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一知半解,信口作答,孩子對爸媽的話總是深信不已,你給他錯誤的答案,孩子會當成是真理而記住,錯誤的觀念一進入腦海,再要改回來就難了。以沒有時間作借口不回答孩子問題,這只是一個借口,不應該成為理由。如果爸媽在當時沒有時間回答孩子,也應該首先肯定孩子的提問,然後向寶寶說明自己現在確實沒有空,並向寶寶承諾在某個專門的時間來回答寶寶的提問。 好問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一般說,好問的孩子勤於思考,愛動手,求知慾強,父母應該對孩子的提問給予及時的肯定,讓孩子感到提問題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經常為提出問題而自豪。這對孩子的思維發展有很好的作用。 6、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系好。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系中一種最基本的關系,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7、忽視孩子的優點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但是,在我們的眼裡,自己的孩子總是不如別人的孩子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源自於父母們望子成龍的心態。但是,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孩子也是一樣。父母由於天天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眼中看到的似乎總是孩子的缺點,而忽視了他們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一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一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贊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贊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8、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一個孩子多不容易。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博取別人的贊嘆有的家長,簡直把孩子說成「豆腐渣」。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8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松、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5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7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6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