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利阿多里德在西班牙哪裡
❶ 新航路開辟
哥倫布通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
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
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進行環球航行,但他本人
卻沒能活著回到西班牙。1492年8月3日拂曉,3艘帆船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士港起
航,向西駛去。率領這支船隊的哥倫布站在旗艦「聖瑪利亞」號的船頭,遠眺無邊無際的大
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既充滿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還有幾分
恐懼。因為在基督教傳說中,大海的四周是無底的深淵,當船到達那裡時會被四周的魔鬼吞
沒。洶涌的大海使人無法捉摸,此行的結局也許是到達遍地黃金的地方,也許是葬身海底。
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地理大發現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倫布(1451—1506年)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學
者認為他出身於航海事業發達的義大利熱那亞城。他在年輕時就多次參加航海活動,通過閱
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和與長期從事遠程航行的航海家們的接觸,他對富庶的東方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
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當時,歐洲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
刻的變革。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
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於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奇缺,嚴重地制約了資本的積累。當
時歐洲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金幣,黃金又是重要的裝飾品,是財富的象徵,所以人們對它的欲
望是無窮的,而歐洲每年的黃金開采量卻非常有限。造成黃金缺乏的原因還在於此前東西方
之間的不平衡貿易。歐洲社會上層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
不斷增加。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和其它產品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卻沒有可以交換的
產品,只有用黃金和白銀來交換,導致了金銀的大量外流。這一切導致了人們狂熱地尋找黃
金。哥倫布曾經說過:「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可以為所欲為,做到
一切。有了黃金,可以把靈魂送上天堂」。這就是當時歐洲人的心理寫照。恩格斯也曾指
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
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
然而到哪裡去找黃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託在遙遠的海外和東方。這並不是沒有道理
的,關鍵是怎樣到達那裡。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把東方描寫得
非常富有,說那裡黃金遍地,香料盈野。不過,當時到東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遙遠
的東方要經過千難萬險。11世紀時,歐洲封建主曾經組織過十字軍,企圖到東方掠奪一
番,結果是傷亡慘重。採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難重重,當時通往東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條:一
條在北部,經小亞細亞、黑海、裏海至中亞細亞;一條在中部,從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至
波斯灣,再從海路到東方各地;還有一條在南部,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到紅海,再從海路到
東方。北部的一條被對歐洲人仇視的土耳其人占據著,奧斯曼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正處於戰
爭狀態。另外兩條被阿拉伯商人控制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敵對狀態使歐洲人休想經過這
里。東方與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須經過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經阿拉伯商人轉手後要提高8—
10倍的價錢。長期以來,歐洲的貴族和商人就想繞過中東地區,另尋途徑,到達中國和印
度。到了15世紀末期,歐洲人終於具備了實現這一願望的條件。
15世紀末期,歐洲已經形成比較強大的民族國家,如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
任何事業都可以在國家的贊助下進行。當時的天文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古希臘地理
學家的地圓學說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歐洲的造船技術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國發明的羅盤
針在歐洲已經得到了應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這使遠程航海成為可能。同時在
歐洲出現了一批敢於冒險的航海家和贊助者。在新航路的發現中,哥倫布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人物。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哥倫布四處尋求資助者,但到處碰壁,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的說
法,更不願把錢用在這種冒險上。1486年,哥倫布來到經濟基礎強大的西班牙王宮,向
西班牙國王陳述了他的主張和設想,並提出了一些條件。西班牙國王於1492年4月17
日和哥倫布簽訂了「聖大非協定」,決定給予贊助,並事先封他為將要發現的土地的宗主和
統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親自發現或取得的一切島嶼及大陸的海軍上將,新發現土地的世
襲總督,他有權把新土地上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為己有,但這些土地的主權屬於西班牙國
王。
經過一番准備,哥倫布終於在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了。他的船隊由三艘大
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哥倫布指揮船隊一直向西航行,他對途中見到的每一群海鳥和每一
片水草都進行仔細的觀察,不放過一點線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經過兩個多
月的航行,久盼陸地而不見,船員中怨聲四起,幾乎要發生叛亂的時候,船頭上的一名水手
突然一聲驚叫:「啊!陸地!」原來他在月光下隱隱約約地看到前方有一塊陸地。天亮時,
他們來到了一個島嶼。哥倫布立即上岸,面對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這里是西班牙的土
地,並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這個島嶼就是現在巴哈馬群島中的華
特林島。哥倫布以為他已經到了印度,所以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倫布沒
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繼續航行,到達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發現了那裡許許多多的大小島
嶼。但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里並沒有他所想像的那麼多黃金和香料,只是有許多他們從來
沒有見到的動植物和風土人情。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哥倫布作為歐洲人中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者,雖然沒有得到大量的黃金,但是仍可以通
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需求財富的慾望。起初,歐洲殖民者還不是赤裸裸的搶奪,而是進行不
平等的貿易。當時這些島嶼上印第安人的生產方式還是極其原始的,因此,歐洲人帶來的所
有製品,甚至廢物、玻璃碎片和每張用過的撲克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寶貝。他們用這些東西
大量換取印第安人的貴重物品。印第安人把這些遠方來的白人當成神仙派來的貴客,熱情的
招待,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對於他們的野心並沒有提防。然而正是這些人宣布了他們災難
的到來。哥倫布到達海地以後,在那裡建立據點,把歐洲的先進武器——大炮和火槍帶到了
島上,開始了對當地人民的血腥統治和瘋狂掠奪。哥倫布為了炫耀他的成功,帶著掠奪來的
財富和10個印地安人返回,於1493年3月15日回到西班牙的巴羅士港,向歐洲人宣
布他已經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這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哥倫布得到了國王的禮遇,成為西
班牙的貴族。
不久,西班牙國王決定再次派哥倫布遠航。這次,哥倫布先後到達多米尼加、海地等
地。此後,哥倫布又兩次到達美洲。但由於哥倫布所到之處黃金不多等原因,他並未給西班
牙國庫帶來巨大收入,也未能使自己成為巨富,反而遭到西班牙貴族的忌恨和排擠。150
6年5月20日,他病逝於西班牙的瓦里阿多里德城。
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後來一個叫作亞美利加的義大利冒險家到了美
洲大陸的另一邊,看到了太平洋,從而證實了哥倫布發現的並不是印度,而是歐洲人過去不
知道的一個新大陸。後來,人們就把那裡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
與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時,葡萄牙人也在不斷地向南尋找通向東方的航路。葡萄牙
人很久以前就在不斷地向西航行。早在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就在國王的鼓勵下,組
織船隻沿著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著,葡萄牙人達•伽馬(14
69—1524年)組織了更大的船隊,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先是循著迪
亞士發現的航路,於同一年的11月到達好望角,並從那裡折向北航行。1498年3月,
到達了莫三比克。在一個阿拉伯向導的指引下,達這里建立據點,但遭到當地人的抵制,所
以他在購買了大批的香料、絲綢、寶石和其它東方特產後匆匆返航。他這次所帶回貨物的純
利潤是全部航行費用的60倍。在以後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帶來了更多的人馬和大炮,打敗
印度洋上各地有組織的抵抗,建立了許多商業和軍事據點,終於控制了這條通往東方的航路。
真正通過探險證實可以環繞世界航行的是麥哲倫。西班牙人雖然發現了美洲,但當時在
那裡所獲得的利益卻遠遠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所獲得的多,所以西班牙決意要繼續向西航
行,以求從西面到達印度。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麥哲倫(1480—1521
年)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領一支由五條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組成的探險船隊出航,
先是沿著已經知道的道路向西航行,然後轉向南,沿著美洲大陸摸索著南下。途中曾經因冬
天的寒冷而停留相當長一段時間。此後,在春天到來之際發現了美洲南部的海峽,後來人們
把這里稱為麥哲倫海峽。在橫渡太平洋時,麥哲倫的船隊經歷了嚴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
難,一些喪失希望的人曾經發動反對麥哲倫的叛亂,叛亂的首領被麥哲倫拋在途中的荒島
上。1521年3月,終於到達了菲律賓群島。麥哲倫的船隊在這里得到了補充。麥哲倫在
干涉島上內部戰爭時,被當地的土著人殺死。後來船隊沿著已經熟悉的航路進入印度洋,再
沿著葡萄牙人發現的航路返回西班牙。當1522年9月船隊返回西班牙時,水手們驚奇地
發現所使用的日歷少了一天。通過這次航行,地圓學說得到了確認。
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的交往進一步擴大,但在初期,由於東西方在經濟發展水平、武
器等方面的差距,歐洲人開始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在非洲、亞洲和美洲佔領殖民地,壓迫
和剝削當地人民,進行奴隸貿易。
❷ 塞萬提斯·薩維德拉的一生經歷了哪些事情
塞萬提斯·薩維德拉(1547—1616年),西班牙偉大的作家、戲劇家、詩人。1547年10月9日生於馬德里附近的阿爾卡拉一德埃納雷斯鎮。祖父胡安·德·塞萬提斯,是個破落的貴族,當過律師。父親羅德里戈·德·塞萬提斯,是個潦倒終生的外科醫生,長年在瓦利阿多里德、馬德里、塞維利亞等地行醫。塞萬提斯本人由於家貧,只上過中學,以後跟著父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1569年充當胡里奧·阿克誇維瓦紅衣主教的侍從,前往義大利,游歷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米蘭等地,並閱讀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1570年從軍,1571年10月7日,參加抗擊土耳其軍隊的勒班多海戰,英勇沖上敵艦,身負重傷,左手致殘。1572年4月傷愈,重返軍隊,10月又參迦納瓦里諾海戰和佔領突尼西亞的戰役。1573年,隨軍駐防那不勒斯。1575年6月,攜帶統帥和總督的保薦信同弟弟羅德里戈一道回國。船至馬塞海面,遭到土耳其海盜襲擊,被虜至阿爾及爾。由於兄弟二人身帶重要信件,海盜們便索取高額贖金。但是,塞萬提斯家裡經濟拮據,無力拿出全部贖金,只好先贖出羅德里戈。1580年5月,神甫胡安·希爾和安東尼奧·德·拉·貝里亞前往阿爾及爾營救俘虜,塞萬提斯才得以回國。從1582年開始,塞萬提斯陸續寫了幾個劇本。1584年寫出悲劇《努曼西亞》和田園牧歌小說《伽拉苔亞》第一卷。1585年6月13日,父親病故。家境更加貧困,塞萬提斯於1587年上書國王請求差務,結果被委派到無敵艦隊上擔任軍需。他在負責采購糧油工作中,受鄉紳誣陷,1593年被控非法徵收穀物而入獄。獲釋後,曾上書國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務,未果。直至1603年,始脫離稅吏工作。在這十餘年間,他往返跋涉於城鄉之間,目睹人民的疾苦和社會的黑暗,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很大影響。1602年,塞萬提斯開始寫作長篇小說《堂吉訶德》。1603年,他遷至瓦利阿多里德的下等公寓,那裡樓下是酒館,樓上是妓院。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完成了《堂吉訶德》的上卷。1605年,該書在卡斯蒂利亞出版。一年之內,再版6次。上至宮廷,下至市井,街談巷議,到處傳誦這本書。然而作者貧窮如故,且屢遭不幸:1605年6月27日,公寓門前有人被刺,塞萬提斯涉嫌下獄。1611年8月,他又為女兒陪嫁事被控告,出庭受審。同年,法院又責令他償還當稅吏時所欠公款。不久,妻子去世。塞萬提斯仍然頑強地堅持文學創作。1613年,他相繼完成長詩《帕爾納索斯游記》和《訓誡小說集》,並繼續《堂吉訶德》的下卷寫作工作。與此同時,有人化名阿隆隆索·弗爾南德斯·阿維利亞納達,發表了《堂吉訶德》下卷的偽作。塞萬提斯趕忙加快寫作速度。1615年,《堂吉訶德》下卷問世。1616年4月19日,他雖然已經卧病在床,還寫完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貝雪萊斯和西吉斯蒙達歷險記》的獻詞。4月23日,因水腫病在馬德里逝世。
❸ 西班牙內戰後的西班牙
西班牙內戰和佛朗哥時代
戰爭的失敗在西班牙國內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引起人們的反思。西班牙社會各階層紛紛要求進行政治改革、發展經濟、強化教育,以重振國家。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思想傳入西班牙,社會主義黨、共產黨相繼成立,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發展,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在1931年4月12日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巴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12月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如長槍黨)相繼成立。在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1934年月10月爆發革命,被軍隊殘酷鎮壓。1936年2月由共和左翼、社會黨、共和聯盟、共產黨等組成的人民陣線在大選中獲勝,阿薩尼亞政府宣布全國大赦,恢復農業改革及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加利西亞等地區的區域自治。1936年5月阿薩尼亞當選共和國總統,卡薩雷斯-吉羅加組閣。然而左右兩派沖突不斷,反對黨領導人卡爾沃-索特羅被暗殺成為內戰的導火線。1936年7月17日梅利亞駐軍叛亂,18日漫延到全國,佛朗哥取得了駐摩洛哥軍隊的領導權,西班牙內戰爆發。
叛亂軍隊在塞維利亞、巴利阿里、加那利、摩洛哥、納瓦拉、潘普洛納、薩拉戈薩取得勝利。共和國政府進行了多次改組,創立了人民軍隊並武裝民兵。1936年9月右翼勢力----國防委員會任命佛朗哥為政府首相和軍隊元帥。內戰雙方均得到了國際支持,著名的國際縱隊支持共和派,意、德兩國支持右派叛亂軍隊。到1936年底叛亂軍隊控制了安達盧西亞大部分、厄斯特拉馬杜拉、托萊多、阿維拉、塞哥維亞、瓦利阿多里德、布爾戈斯、萊昂、加利西亞、阿斯圖里亞斯的一部分、維多利亞、聖塞巴斯蒂安、納瓦拉、阿拉貢、加那利、巴利阿里。共和派控制著馬德里、新卡斯蒂利亞、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穆爾西亞、阿爾梅利亞、希洪、畢爾巴鄂等地。1939年3月28日叛亂軍隊攻佔馬德里,4月1日內戰宣告結束。
內戰結束後,佛哥朗政權殘酷鎮壓左派努力,對外與德意結盟。二戰爆發後,西班牙改變了外交政策,保持中立,堅決反對共產主義。由於佛朗哥政權以前與德意等國的關系,二戰後西班牙受到空前的孤立,一些國家召開駐西使節,西班牙加入聯合國的要求多次被拒絕,法西邊界被關閉,西班牙也被排除在歐洲戰後重建計劃之外。由於西班牙資源(如石油)缺乏,經濟閉關自守,因此造成物質匱乏,不得不實行配給制。冷戰的開始給佛朗哥政權帶來了新生,1950年西班牙與聯合國建立外交關系,1953年西班牙與美國簽訂軍事互助條約,西班牙被孤立的情況有所緩和,1955年西班牙加入聯合國。1956年摩洛哥從西班牙獨立出去。
佛朗哥統治中期,西班牙開始出現社會動盪。1951年巴塞羅那爆發大罷工。1956年又爆發全國性罷工,同時出現了學生運動。內戰中倔起的政治人物(如軍人、長槍黨等)逐漸被技術官僚所代替。60年代初期,反對佛朗哥政權的活動進一步加強。1969年7月22日胡安-卡洛斯被議會指定為國家元首繼承人。後來,西班牙共產黨提出民族和解和通過和平手段推翻佛朗哥政權的主張,社會黨和基督教民主派同樣提出恢復民主、融入歐洲的主張。到了70年代初期,教會與佛朗哥政權也逐漸疏遠,一些地區的神父包括一些高級神職人員公開批評佛朗哥政權。與此同時,西班牙民族主義勢力抬頭,埃塔恐怖主義活動(如暗殺、爆炸等)開始出現,1973年埃塔分子暗殺了卡雷洛-布蘭克首相。由於佛朗哥病重,1975年10月30日胡安-卡洛斯臨時擔任國家元首,11月20日佛朗哥病逝,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
七、西班牙民主過渡
1975年11月22日胡安-卡洛斯登基成為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登基後,西班牙開始進行大規模政治改革,以不流血方式實現了從法西斯獨裁向議會君主制的過渡。國王將國家的領導權交給了年輕的改革家蘇亞雷斯。1976年7月3日蘇亞雷斯就任首相,肩負起從獨裁向民主的過渡重任。許多西班牙政治家和知識分子開始結束流亡回到西班牙,左派、右派均接受民主游戲規則,西班牙又回到自由、民主的政治氣氛中。1977年6月15日西班牙進行了獨裁統治結束後的第一次民主選舉,由蘇亞雷斯領導的民主中央聯盟取得了相對多數(165票),由岡薩雷斯領導的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工社黨)贏得了118席,成為第二大政黨。共產黨、加泰羅尼亞和巴斯克等地區的民族主義政黨也在議會中有了自己的代表。新聞界、政治團體、工會組織等在民主過渡進程中均採取了負責任的態度。1977年10月底西班牙各政黨簽訂的《蒙克洛亞協定》確保了民主的鞏固和經濟的恢復。蘇亞雷斯在民主過渡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執政時期將西班牙轉變為一個現代國家:確保廣泛的自由,建立了多黨議會制,政黨和工會的社會角色得以確定,中央向地方大量下放權力,在所有地區建立了自治區。這些變化是在各政黨、各階層通過協商一致取得的,因此是難能可貴的。民主過渡最重要的遺產是1978年12月6日由全民公決(87.87%的支持率)通過的新《憲法》。隨著西班牙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西班牙開始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77年7月28日西班牙提出加入歐共體的申請。
八、新《憲法》通過之後的西班牙
1979年3月1日,西班牙舉行新《憲法》通過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民主中央聯盟獲得34.3%的選票,工社黨為30%,共產黨為10.6%,蘇亞雷斯再次受命組閣。在1979年4月19日舉行的市政選舉中,左翼政黨在大城市的得票率達77%,表明民主中央聯盟力量的削弱。1981年初蘇亞雷斯辭去首相職務,2月10日卡爾沃-索特羅受命組閣。
然而,西班牙的民主進程並非一帆風順,一些極右翼勢力不甘心自己的權力被削弱。1981年2月23日一小部分國民警衛隊人員闖入議會,發動政變。在國王的干預下,政變最後未獲得成功,民主進程的成果得以保存。
1982年10月28日西班牙舉行大選,由岡薩雷斯領導的工社黨獲得絕對多數(202席),人民聯盟(現人民黨前身)獲106席,民主中央聯盟只得到7.2%的選票,共產黨為3.8%。1982年12月3日岡薩雷斯就任首相。工社黨放棄了過去傳統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轉變為溫和的、改革的社會主義民主政黨。在1985年6月、1989年10月的大選中工社黨再次以絕對多數和在1993年6月的大選中以相對多數分別獲勝,繼續執政。由於工社黨長時間的執政,一些腐敗現象和丑聞削弱了工社黨的執政地位。人民黨經過幾次選舉失敗,進行了認真反思;在黨主席阿斯納爾的領導下,人民黨逐漸轉變為改革的中右派政黨。在1996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人民黨聯合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和加那利的地方民族主義黨執政,阿斯納爾出任首相。人民黨在2000年3月的大選中獲得絕對多數,獨立執政。2004年3月西班牙工社黨在大選中獲得相對多數,重新執政。
與此同時,西班牙積極融入國際社會。1981年10月西班牙議會同意西班牙加入北約,並於1986年3月通過全民公決的形式加入了北約。1985年6月12日西班牙簽訂了加入歐共體的條約,並於1986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共體成員。西班牙在1989年上半年、1995年下半年、2002年上半年成功地擔任了歐盟輪值主席,為歐盟的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92年西班牙成功舉辦了巴塞羅那奧運會和塞維利亞世博會,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了西班牙。從1991年開始西班牙積極推動舉辦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推動西班牙、葡萄牙與拉美國家之間的合作以及歐盟與拉美國家的合作。同時,西班牙積極參與國家維和行動,1991年成功舉辦了有關中東問題的馬德里峰會。
這一時期,西班牙國內政局穩定,為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社黨和人民黨政府積極推行教育、衛生、稅收等諸多領域的改革,嚴厲打擊恐怖主義,加快工業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軍隊職業化,改善社會保障體系以確保社會福利,西班牙經濟得到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2年西班牙成為首批加入歐元區的國家。
❹ 西班牙高速鐵路的概述
1992年4月,西班牙在巴塞羅那奧運會前夕開通了從馬德里至塞維利亞的高速鐵路,趕上了世界高速運輸的發展步伐。西班牙高速列車簡稱AVE,採用法國技術,最高時速達300公里。AVE還創造了一天客運量達到12338人次的記錄。在第一條高速干線運營成功以後,西班牙繼續加快高速列車的發展,制定了新的路網規劃。正在修建和計劃修建的新干線有:馬德里—巴塞羅那—法國西南部、薩拉戈薩—畢爾巴鄂、洛格羅尼奧—法國西南部、馬德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將要改造的舊線有馬德里—巴倫西亞、馬德里—萊昂、瓦利阿多里德—洛格羅尼奧、塞維利亞—韋爾發、塞維利亞—加的斯等。經過新建和改建以後,西班牙鐵路形成一個現代化的高速路網,躋身於世界鐵路的先進行列。
西班牙境內的高速鐵路主要有:Alaris、Alvia、Anant和Euromed多條列車線路組成。
❺ 新航路的開辟資料
哥倫布通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
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
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麥哲倫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進行環球航行,但他本人
卻沒能活著回到西班牙。1492年8月3日拂曉,3艘帆船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士港起
航,向西駛去。率領這支船隊的哥倫布站在旗艦「聖瑪利亞」號的船頭,遠眺無邊無際的大
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既充滿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還有幾分
恐懼。因為在基督教傳說中,大海的四周是無底的深淵,當船到達那裡時會被四周的魔鬼吞
沒。洶涌的大海使人無法捉摸,此行的結局也許是到達遍地黃金的地方,也許是葬身海底。
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地理大發現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倫布(1451—1506年)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學
者認為他出身於航海事業發達的義大利熱那亞城。他在年輕時就多次參加航海活動,通過閱
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和與長期從事遠程航行的航海家們的接觸,他對富庶的東方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
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當時,歐洲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
刻的變革。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
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於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奇缺,嚴重地制約了資本的積累。當
時歐洲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金幣,黃金又是重要的裝飾品,是財富的象徵,所以人們對它的欲
望是無窮的,而歐洲每年的黃金開采量卻非常有限。造成黃金缺乏的原因還在於此前東西方
之間的不平衡貿易。歐洲社會上層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
不斷增加。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和其它產品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卻沒有可以交換的
產品,只有用黃金和白銀來交換,導致了金銀的大量外流。這一切導致了人們狂熱地尋找黃
金。哥倫布曾經說過:「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可以為所欲為,做到
一切。有了黃金,可以把靈魂送上天堂」。這就是當時歐洲人的心理寫照。恩格斯也曾指
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
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
然而到哪裡去找黃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託在遙遠的海外和東方。這並不是沒有道理
的,關鍵是怎樣到達那裡。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把東方描寫得
非常富有,說那裡黃金遍地,香料盈野。不過,當時到東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遙遠
的東方要經過千難萬險。11世紀時,歐洲封建主曾經組織過十字軍,企圖到東方掠奪一
番,結果是傷亡慘重。採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難重重,當時通往東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條:一
條在北部,經小亞細亞、黑海、裏海至中亞細亞;一條在中部,從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至
波斯灣,再從海路到東方各地;還有一條在南部,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到紅海,再從海路到
東方。北部的一條被對歐洲人仇視的土耳其人占據著,奧斯曼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正處於戰
爭狀態。另外兩條被阿拉伯商人控制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敵對狀態使歐洲人休想經過這
里。東方與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須經過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經阿拉伯商人轉手後要提高8—
10倍的價錢。長期以來,歐洲的貴族和商人就想繞過中東地區,另尋途徑,到達中國和印
度。到了15世紀末期,歐洲人終於具備了實現這一願望的條件。
15世紀末期,歐洲已經形成比較強大的民族國家,如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
任何事業都可以在國家的贊助下進行。當時的天文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古希臘地理
學家的地圓學說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歐洲的造船技術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國發明的羅盤
針在歐洲已經得到了應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這使遠程航海成為可能。同時在
歐洲出現了一批敢於冒險的航海家和贊助者。在新航路的發現中,哥倫布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人物。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哥倫布四處尋求資助者,但到處碰壁,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的說
法,更不願把錢用在這種冒險上。1486年,哥倫布來到經濟基礎強大的西班牙王宮,向
西班牙國王陳述了他的主張和設想,並提出了一些條件。西班牙國王於1492年4月17
日和哥倫布簽訂了「聖大非協定」,決定給予贊助,並事先封他為將要發現的土地的宗主和
統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親自發現或取得的一切島嶼及大陸的海軍上將,新發現土地的世
襲總督,他有權把新土地上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為己有,但這些土地的主權屬於西班牙國
王。
經過一番准備,哥倫布終於在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了。他的船隊由三艘大
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哥倫布指揮船隊一直向西航行,他對途中見到的每一群海鳥和每一
片水草都進行仔細的觀察,不放過一點線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經過兩個多
月的航行,久盼陸地而不見,船員中怨聲四起,幾乎要發生叛亂的時候,船頭上的一名水手
突然一聲驚叫:「啊!陸地!」原來他在月光下隱隱約約地看到前方有一塊陸地。天亮時,
他們來到了一個島嶼。哥倫布立即上岸,面對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這里是西班牙的土
地,並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這個島嶼就是現在巴哈馬群島中的華
特林島。哥倫布以為他已經到了印度,所以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倫布沒
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繼續航行,到達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發現了那裡許許多多的大小島
嶼。但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里並沒有他所想像的那麼多黃金和香料,只是有許多他們從來
沒有見到的動植物和風土人情。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哥倫布作為歐洲人中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者,雖然沒有得到大量的黃金,但是仍可以通
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需求財富的慾望。起初,歐洲殖民者還不是赤裸裸的搶奪,而是進行不
平等的貿易。當時這些島嶼上印第安人的生產方式還是極其原始的,因此,歐洲人帶來的所
有製品,甚至廢物、玻璃碎片和每張用過的撲克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寶貝。他們用這些東西
大量換取印第安人的貴重物品。印第安人把這些遠方來的白人當成神仙派來的貴客,熱情的
招待,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對於他們的野心並沒有提防。然而正是這些人宣布了他們災難
的到來。哥倫布到達海地以後,在那裡建立據點,把歐洲的先進武器——大炮和火槍帶到了
島上,開始了對當地人民的血腥統治和瘋狂掠奪。哥倫布為了炫耀他的成功,帶著掠奪來的
財富和10個印地安人返回,於1493年3月15日回到西班牙的巴羅士港,向歐洲人宣
布他已經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這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哥倫布得到了國王的禮遇,成為西
班牙的貴族。
不久,西班牙國王決定再次派哥倫布遠航。這次,哥倫布先後到達多米尼加、海地等
地。此後,哥倫布又兩次到達美洲。但由於哥倫布所到之處黃金不多等原因,他並未給西班
牙國庫帶來巨大收入,也未能使自己成為巨富,反而遭到西班牙貴族的忌恨和排擠。150
6年5月20日,他病逝於西班牙的瓦里阿多里德城。
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後來一個叫作亞美利加的義大利冒險家到了美
洲大陸的另一邊,看到了太平洋,從而證實了哥倫布發現的並不是印度,而是歐洲人過去不
知道的一個新大陸。後來,人們就把那裡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
與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時,葡萄牙人也在不斷地向南尋找通向東方的航路。葡萄牙
人很久以前就在不斷地向西航行。早在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就在國王的鼓勵下,組
織船隻沿著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著,葡萄牙人達·伽馬(14
69—1524年)組織了更大的船隊,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先是循著迪
亞士發現的航路,於同一年的11月到達好望角,並從那裡折向北航行。1498年3月,
到達了莫三比克。在一個阿拉伯向導的指引下,達這里建立據點,但遭到當地人的抵制,所
以他在購買了大批的香料、絲綢、寶石和其它東方特產後匆匆返航。他這次所帶回貨物的純
利潤是全部航行費用的60倍。在以後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帶來了更多的人馬和大炮,打敗
印度洋上各地有組織的抵抗,建立了許多商業和軍事據點,終於控制了這條通往東方的航路。
真正通過探險證實可以環繞世界航行的是麥哲倫。西班牙人雖然發現了美洲,但當時在
那裡所獲得的利益卻遠遠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所獲得的多,所以西班牙決意要繼續向西航
行,以求從西面到達印度。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麥哲倫(1480—1521
年)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領一支由五條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組成的探險船隊出航,
先是沿著已經知道的道路向西航行,然後轉向南,沿著美洲大陸摸索著南下。途中曾經因冬
天的寒冷而停留相當長一段時間。此後,在春天到來之際發現了美洲南部的海峽,後來人們
把這里稱為麥哲倫海峽。在橫渡太平洋時,麥哲倫的船隊經歷了嚴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
難,一些喪失希望的人曾經發動反對麥哲倫的叛亂,叛亂的首領被麥哲倫拋在途中的荒島
上。1521年3月,終於到達了菲律賓群島。麥哲倫的船隊在這里得到了補充。麥哲倫在
干涉島上內部戰爭時,被當地的土著人殺死。後來船隊沿著已經熟悉的航路進入印度洋,再
沿著葡萄牙人發現的航路返回西班牙。當1522年9月船隊返回西班牙時,水手們驚奇地
發現所使用的日歷少了一天。通過這次航行,地圓學說得到了確認。
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的交往進一步擴大,但在初期,由於東西方在經濟發展水平、武
器等方面的差距,歐洲人開始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在非洲、亞洲和美洲佔領殖民地,壓迫
和剝削當地人民,進行奴隸貿易。
❻ 西班牙有多少個節日
從整體上來說,壯觀快樂和富有民族想像力是西班牙節日的基本特徵。每年,節日的精彩場面使公眾成為積極參與者和旁觀者,而且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這種雙重身份。
節日這種表達西班牙人特有活力的現象幾乎不間斷地每年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出現。因此,遊人總會有機會一睹這奇妙,盛大的場面,而這些則天天都在改變著西班牙社會的日常工作。
狂歡節
在二月,假面具舞會、小丑、gigantes、奇妙人以及魔鬼都成了西班牙每年第一個慶祝活動的中心人物。在Lanz的狂歡節,神話人物講述的是上千年的傳統;在Willanueva de Jara,狂歡節則燒毀Pero-Palo的模擬像。在卡迪斯狂歡節因其
charangas則帶有諷刺和滑稽的味道,並在Tenerife和Las Palmas de Gran Canaria形成舞蹈和煙火的奇觀,相互爭奇斗艷。
在三月,火和煙火登上中心舞台。在聖約瑟日前的一周內,Valencia慶祝傳統的fallas節,呈現出獨創性,喧囂和熱情,這也正是世界著名慶祝活動的內容,其高潮是燒毀ninots制型紙做的模擬像。
宗教節日
復活節前的一周是偉大的宗教節日,其傳統是永恆,不可動搖的。在像Sevilla,瓦利阿多里德,Zamora,Murcia和昆卡這些地方,cofradias的復活節旅行,彩車或pasos的壯美有著特殊的意義。
傳統宗教節日和朝聖
在像Murcia的宗教節日和傳統的安達盧西亞四月商品交易會這些慶祝活動中,春季帶來了光明,放射出異彩。這一周洋溢著城市民俗的地方色彩,表現出無盡的歡樂和幸福。在西班牙的Levant地區,同樣引人注目且絢麗多彩的是摩爾人和基督教徒宗教世日的慶祝活動,在Alcoy城,這類活動則最為豪華並具有權威性。
朝聖或鄉村宗教節日在西班牙方圓之內知名度甚高。其中一些有著悠久的傳統,如Atienza的La Caballada和La Groba山區Galicia的A rapa das bestas,而在公眾喧囂熱鬧場面及壯麗方面無可比擬的Romeria則是Almonte的Rocio,紀念聖母瑪利亞。
隨後的另一宗教節期則是托萊多的基督聖體節的慶典,古老的樂隊為遊行神聖而壯觀的場面伴奏,令人感動。在Camunas和Berga也舉行難忘的基督聖體節慶典活動。
夏季之宗教儀式
六月份的聖約翰日所帶來的是典型的夜間慶祝活動,以在San Pedro Manrique的paso de fuego, 以及在Ciudadelad的Menorcan城的著名馬術, Caragols的展示而著稱。
七月,首先是Pamplona的Sanfermines月。該城著名的奔牛活動和公眾參加人數之多已傳遍世界各地。商品交易會和朝聖,如Galicia的Ribarteme及resucitados de Santa Marta或Aaturian boda vaqueira,在西班牙強調起源於豐收儀式的
節日的奢華。
Elche位於Alicante省的南部,是西班牙另一著名慶典活動的場所,即Misteri d'Elx,此劇八月上演,再現聖母瑪利亞升天。
主要節日和民間傳說
西班牙生活的另一典型特徵是從八月至十月在La Alberca、Vejer de la Frontera、Toro、 Ondarroa、Logrono、Soria和許多其它城鎮和鄉村舉辦的Mayores節。
❼ 求助!西班牙歷史(十六、十七世紀)
西歐政治經濟的變革浪潮和文藝復興運動的蓬勃發展也猛烈地沖擊著西
班牙王國,到15世紀中葉,西班牙的資本主義也獲得一定的發展,但由於西
班牙歷史形成的特殊原因,使得資本主義在西班牙的成長遠不如它在英國,
法國,尼德蘭和義大利那樣順利,因而資本主義與封建勢力的斗爭在西班牙
就表現得更為痛苦與悲哀.
摩爾人的長期佔領和西班牙人民收復失地斗爭的階段性,使得西班牙各
地區形成了許多"獨立的王國",這些王國都有它們各自特殊的法律和風俗
習慣.馬克思在論述西班牙革命時說:"西班牙地方性的生活,各省和城市
公社的獨立性,社會的復雜情況,起初是由這個國家的地理特點造成的,而
後來歷史的發展則是依各省擺脫摩爾人統治所採用的各自不同的方式."這
一狀況對西班牙社會政治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農民和新興的城市居民為了
保衛他們已有的權利,常常與當時體現國家統一的王權發生沖突,甚至和封
建貴族結成聯盟與王權對抗.結果是,王權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對
城市和封建貴族兩種勢力同時進行削弱,從而導致了極端專制的君主統治,
形成了西班牙歷史上極為殘暴的"黑鐵時代".
1469年,阿拉岡王子斐迪南和卡斯提王位繼承人伊莎貝耳聯姻,此後他
們分別成為該國的國王和女王,於是1479年兩國正式合並,西班牙統一王國
至此形成.但是部分大封建諸侯不肯放棄割據勢力,反對統一.伊莎貝耳和
斐迪南依靠城市,小貴族和教會的支持,與大封建主進行斗爭.城市勢力在
斗爭中起了首要作用,卡斯提城市於1480年結成同盟,阿拉岡城市於1488
年參加.城市同盟組織民軍,幫助國王摧毀大封建主的城堡,沒收他們侵吞
的土地,剝奪他們享有的特權等等,使西班牙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一的西
班牙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國王擁有四萬人的常備軍,於1492年收復了阿拉
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後據點格拉納達城,從此長達七個多世紀的收復失地運
動,以西班牙人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然而王權的建立並沒有給城市勢力帶來多少好處,斐迪南為鞏固其統治
開始建立君主專制制度.城市自治權被削弱,國會越來越少召集會議.國王
以宗教裁判所為加強專制統治的工具,對一切反抗國王和教會的人都加以異
端的罪名.宗教裁判所羅織人罪,籍沒財產,濫施酷刑.從1483年起,十五
年內被處火刑的約有九千人,判處其他刑罰的達九萬人,充分暴露了專制統
治的野蠻殘暴.1516年,斐迪南死後無嗣,外孫查理繼承西班牙王位,稱查
理一世(1516—1556年).查理從母系方面繼承西班牙及其領地那不勒斯王
國,西西里,撒丁尼亞和美洲的殖民地;從父系方面繼承奧地利和所謂"勃
日第遺產",包括尼德蘭,盧森堡和佛朗士——康泰.1519年,查理當選為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他在義大利戰爭中打敗法國,奪取米蘭和
其他地區.在十六世紀的20至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又侵佔美洲的墨西哥,
秘魯,智利,哥倫比亞等地.1535年,北非的突尼西亞,歐蘭和其他一些地方
也被西班牙佔領.這樣,西班牙成為一個地跨三洲的殖民大帝國.但國內的
橫征暴斂和對外的窮奢贖武,激發了各階層人民反對專制主義的斗爭,1520
年爆發了卡斯提城市起義,然而不久就被國王依靠大貴族的勢力而殘暴鎮壓
了.起義失敗後,城市的自由被取消,等級議會制日趨衰落,中世紀的封建
殘余始終保持了它強大的勢力,使得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的資本主義因素難
以得到充分發展的機會.正如馬克思在《革命的西班牙》一文中分析西班牙
君主專制和其他西歐國家不同之點時所說的:"在西班牙則恰恰相反,貴族
政治雖趨於衰落,卻保持了自己的最惡劣的特權,而城市雖已喪失自己的中
世紀的權力,卻沒有得到現代城市所具有的意義."
查理五世於1556年退位.他的弟弟斐迪南繼任神聖羅馬皇帝,西班牙王
位由他的兒子腓力普二世(1556—1598年)繼承,領土包括西班牙本土,尼
德蘭,義大利境內屬地和美洲殖民地.這一時期是塞萬提斯生活的主要時期,
其社會現實對塞萬提斯的人生與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腓力普二世更加狂妄專暴,他利用宗教裁判所壓制反對者,大肆沒收富
裕商人和工業企業家的財產.從1565年起,又制訂了一系列迫害摩里斯哥人
(西班牙統一後被迫改信基督教的摩爾人)的法令.如:摩里斯哥人不準攜
帶武器和穿著民族服裝,也不準說阿拉伯語和做伊斯蘭教禮拜,違者處以火
刑.遭受迫害的摩里斯哥人於1568——1570年舉行起義.起義被鎮壓後,整
個安達魯西亞變成了一片廢墟.1585年,阿拉岡也發生了農民起義,起義者
殺死封建領主,拒絕履行封建義務,但不久也被鎮壓.
好大喜功的腓力普二世對外實行瘋狂的擴張政策,不斷進行戰爭. 1571
年,西班牙與威尼斯的聯合艦隊在勒邦多海戰中,擊潰土耳其艦隊.1580年,
西班牙攻陷里斯本,次年兼並葡萄牙及其全部殖民地.但在對英,法和尼德
蘭的戰爭中,西班牙卻連遭失敗.1588年,腓力普二世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
國,在英吉利海峽幾乎全軍覆沒,從此海上霸權落入英國之手.1589年,他
又出兵干涉法國胡格諾戰爭,於1598年被逐出法國.對尼德蘭的戰爭,自
1567年即已開始,戰爭綿延幾十年,但終不能鎮壓尼德蘭的革命.尼德蘭北
部七省的獨立,使西班牙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遭到嚴重打擊.無休止的戰爭
耗盡國力,國家財政陷入紊亂.1573年到1598年間,國債由三千七百萬杜
卡特增加到一億杜卡特.腓力普二世雖然一再增加賦稅,但在1575年和1596
年,仍兩度無力償付國債.至此,西班牙不斷衰落,經濟發展日益落後於西
歐其他國家.國內經濟狀況的惡化,工商業的凋敝,使人民生活窮困萬狀,
不少人逃到海外謀生,有的為了逃避賦稅而進入修道院.這一時期,西班牙
的人口減少達到驚人的程度,許多大城市的人口減少一半,有的減少四分之
三,有些小鎮和村莊甚至消失.到17世紀中,西班牙的修道院竟多至九千所,
神甫,修女,修士達到一百二十萬人.貧民和乞丐約占人口的三分之一.1598
年,腓力普三世繼位,在政治和經濟上毫無革興之意,並於1609—1610年實
現其父遺志,將數十萬摩里斯哥人(大部分是勤勞優秀的手工業者和農民)
驅逐出境,這就使西班牙本來已經衰落的工農業更加一蹶不振.整個國家此
時籠罩在一片絕望的情緒之中.正如塞萬提斯借堂吉訶德之口多次譴責的那
樣,這是一個"黑鐵時代".
------------------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
西班牙鼎盛時期
1469年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1474年23歲的伊莎貝爾被立為卡斯蒂利亞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鎮行政制度。1479年費爾南多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兩國正式合並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夫婦二人被稱為「天主教雙王」。1492年西班牙人徹底打敗了摩爾人。天主教雙王共有一子四女,分別與歐洲一些王室聯姻,王儲胡安娶了德國皇帝馬克西米連的女兒瑪加麗達,葡萄牙王子先後娶了長女伊薩貝爾和三女兒瑪麗亞,二女兒胡安娜嫁給馬克西米連的兒子菲利佩,四女兒與英國亨利八世結婚。聯姻不但鞏固了他們在西班牙的統治地位,也意味著領土的兼並和擴張。天主教雙王的統治使西班牙在歐洲率先實現國土統一,使西班牙結束了中世紀並進入文藝復興時期。1506年胡安娜的長子卡洛斯成為尼德蘭君主。1516年費爾南多去世,卡洛斯成為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國王,稱為卡洛斯一世(歐洲其他國家稱之為查理五世)。1519年馬克西米連去世後,卡洛斯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年正式被加冕為皇帝。卡洛斯一世統治的范圍包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奧地利、尼德蘭、盧森堡、佛朗士—康泰、西班牙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北非的突尼西亞和奧蘭等地,成為一個橫跨四大洲的日不落帝國。至此,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從美洲掠奪來的金銀財寶,西班牙在卡洛斯一世時期達到鼎盛時期。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從卡洛斯一世開始起先後有五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成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菲利佩二世、菲利佩三世、菲利佩四世、卡洛斯二世。由於卡洛斯一世和菲利佩二世在歐洲連年征戰,四處樹敵,造成國庫空虛,負債累累。為彌補財政赤字,稅收負擔不斷加重,人民群眾的不滿和離心主義情緒日增。西從拉美運回的黃金白銀被海盜掠奪或通過貿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西班牙卻因工農業競爭力低而日趨衰落。由於經濟和宗教沖突,1588年菲利佩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1648年,西對法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和荷蘭的領土,西逐漸走向衰落。
-----------------------
無敵艦隊
無敵艦隊(古西班牙語:la Felicissima Armada即最幸運的艦隊;現代西班牙語: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擊敗的艦隊)是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圖征服英格蘭卻失敗的龐大艦隊。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最大型的戰役,也是戰爭過程之中第一個侵略性攻擊意圖。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中最有名的時期。在格瑞福蘭海戰(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艦被弗朗西斯?德雷克所領導的英國海軍沖散,英軍用的秘密武器稱為地獄燃燒者,即八艘起火燃燒並且滿載火葯的商船。
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被英軍擊敗時本想南退,卻因颳起強大的南風而不可行,殘存的艦隊只好隨風北上,最後繞過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西岸回國時僅存43艘,由於損失百艘以上的大戰艦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蘭則成為海上強權,開啟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盛世。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
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於1494年6月7日,在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托爾德西里亞斯簽訂的一份旨在瓜分新世界的協議。協議規定兩國將共同壟斷歐洲之外的世界,並特別將位於維德角群島以西300里格(約合1770公里或1100英里),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西、葡兩國分別於該年的7月2日和9月5日批准了該條約。由於麥哲倫的環球航行,1529年兩國又重新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Treaty of Saragossa)用以明確這一分割在太平洋上的位置。
--------------------------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
Wikipedia,自由的網路全書
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和義大利部分公國和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成員。而在1700年後繼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員。
Template:西班牙歷史
目錄 [隱藏]
1 起源
2 美洲殖民地
3 短暫吞並葡萄牙
4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5 參看
[編輯]起源
Image:Battle of Pavia.jpg
發生於1525年的巴瓦之戰1504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病逝。由於,她與阿拉貢國王費迪南二世所生的兒子都不幸夭折,在伊莎貝拉身故以後,女王儲胡安娜(Joanna the Mad)繼承卡斯蒂利亞王位。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的兒子菲利浦以胡安娜的王夫的身分,和岳父費迪南一起監國。
1516年,費迪南病逝後,胡安娜和菲利浦的兒子,西班牙兼奧地利王子卡爾(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譯查理)以特拉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上任後贊助了麥哲倫的環球旅行。1519年查理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1535年,查理佔領突尼西亞等地。西班牙的統治地區包括德意志、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突尼西亞和美洲殖民地。16世紀時的西班牙成為了西歐強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海軍和艦隊。
其後於1556年查理將西班牙王位讓與其子菲利浦二世(Philip II),並廢除了菲利浦及其後裔繼承奧地利爵位的權利,正式揭開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序頁。
[編輯]美洲殖民地
1571年10月,西班牙打敗奧斯曼土耳其的艦隊,取得地中海的軍事優勢。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包括4個總督區:
西班牙總督區(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
新格瑞那達總督區(包括哥倫比亞、巴拿馬、委內瑞拉、厄瓜多爾)
秘魯總督區(包括秘魯、智利)
拉普拉塔總督區(包括阿根廷、玻利維亞、巴拉圭、烏拉圭)
總督由西班牙國王任命。每年有兩支艦隊從每周運送各種貨物回西班牙,壟斷了世界可可豆市場長達1個世紀。16世紀中葉,每年從美洲運回的黃金達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世界貴金屬開采量的83%歸西班牙所有。
[編輯]短暫吞並葡萄牙
在西班牙統一後,哈布斯堡王室漸漸向葡萄牙滲透。通過互相通婚,使哈布斯堡的血統混入葡萄牙的阿維士王室。
菲利浦二世繼西班牙王位後,葡萄牙出現王位繼承危機。1578年,菲利浦的表弟,葡萄牙王斯巴斯蒂安(Sebastian)發動對北非穆斯林的聖戰,但不幸戰敗被俘後處決(葡國民的說法是失蹤)。已成為紅衣主教的王叔亨利企圖還俗繼承王位,但遭教宗國瑞十三世/格高里十三世拒絕,最後於1580年無嗣而亡,由另一位侄子安東尼奧暫繼王位。但安東尼奧的繼承並不獲教宗承認,教宗反而傾向由亨利的外甥,西班牙王菲利浦承繼葡萄牙王位。
同年11月,菲利浦派艾爾巴公爵帶領軍隊開進葡萄牙,很快攻陷里斯本,安東尼奧被迫流亡巴黎和葡萄牙若干個外島。
葡萄牙疏密院迫於軍事和教宗的壓力,容許菲利浦有條件地繼承葡萄牙王位,成為葡萄牙王菲利浦一世。而條件便是:
葡萄牙維持由一獨立政府管治,不受西班牙政府管轄
葡萄牙王國及其海外領地不得被國王擅自收編為西班牙領土或行省
維持葡萄牙語的國語地位
在西班牙吞並葡萄牙的同時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使西班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但是哈布斯堡王朝在葡萄牙的名聲一向不好,而且無敵艦隊和三十年戰爭的戰敗,更令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瀕臨破產邊緣,如菲利浦二世在去世前兩年的1596年宣布破產。1609年尼德蘭也發生革命從西班牙獨立出去。在三十年戰爭期間歐洲一片反哈布斯堡的浪潮中,葡萄牙終於在1640年發動恢復獨立活動。同年12月1日,葡萄牙疏密院立先王曼鈕一世的玄孫,布拉干薩公爵約翰為葡萄牙王約翰四世。葡萄牙恢復獨立,哈布斯堡王室也結束了對葡萄牙達60年,歷3代君主的管治。
[編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主條目: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去世,結束了哈布斯堡家族對西班牙歷5代的統治。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外甥,來自波旁王室的法王路易十四之孫安茹公爵菲利普,而非他的奧地利表親(可能礙於他曾祖卡洛斯一世的遺詔)。由於與奧地利王室的近親關系,西班牙的外交政策一般是親奧地利的,而路易十四決心在西班牙建立一個親法的政權。他為了他的孫子得以繼承西班牙王位,他執意廢除與英國,荷蘭和奧地利簽定的《1700倫敦條約》。神聖羅馬皇帝,卡洛斯的表親利奧波德一世為支持其子卡爾大公競爭西班牙王位,便以路易十四毀約為由,於1702年對法國發動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法國的宿敵英國和荷蘭,初期曾一度承認菲利普的繼位,但菲利普宣布切斷西班牙和英荷兩國的貿易關系,將兩國推向奧地利的一邊,再加上路易十四支持廢英王查理二世的兒子,信奉天主教的占姆士王子奪回他姐姐瑪麗二世的江山,更令她和她的丈夫,荷蘭護國公威廉三世的反法立場更為堅定。英國,荷蘭聯同大部分德意志城邦如漢諾威和普魯士都站在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一邊。巴伐利亞和科隆選帝侯以及葡萄牙王國和薩伏依公國就站在法國波旁王室的一邊。而西班牙本土,也出現了反波旁的武裝,而阿拉貢、華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地區更宣布效忠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軍元帥,法王路易十四的私生孫帶領奧軍於1702年進佔法國勢力范圍米蘭公國,揭開了戰爭的序幕。而英軍統帥,前首相邱吉爾的祖先,馬爾巴羅公爵亦帶領英軍,進入西屬尼德蘭,支援荷蘭。而奧地利軍隊也在阿拉貢、華倫西亞和加泰隆尼亞等西班牙領土站穩了腳跟,英軍更乘機佔領了直布羅陀。西班牙本土、尼德蘭低地和北美洲成為此戰的主要戰場。這場戰爭爆發時,英王威廉三世剛駕崩不久,因此戰爭主要戰事都發生在安妮女王在位時,因此在北美又稱為安妮女王之役。
1711年,經過多年交戰,歐洲各國的緊張關系因為各種因素緩和下來。在英國,親法的扥利黨獲得政權,而波旁王朝也願意為英荷兩國商人提供貿易優惠和保障。因此三國於1713年簽定烏得勒支和約。而1714年,哈布斯堡王軍在西班牙最後一個據點巴塞隆納的陷落,促成了奧法拉施塔特和約和巴登和約。而奧西之間的領土紛爭直至1720年,四國同盟之役後的議和才得以最終解決。
❽ 塞萬提斯·薩維德拉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
塞萬提斯·薩維德拉(1547~1616年),西班牙偉大的作家、戲劇家、詩人。
1547年10月9日生於馬德里附近的阿爾卡拉一德埃納雷斯鎮。祖父胡安·德·塞萬提斯,是個破落的貴族,當過律師。
父親羅德里戈·德·塞萬提斯,是個潦倒終生的外科醫生,長年在瓦利阿多里德、馬德里、塞維利亞等地行醫。塞萬提斯本人由於家貧,只上過中學,以後跟著父親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1569年充當胡里奧·阿克誇維瓦紅衣主教的侍從,前往義大利,游歷羅馬、威尼斯、那不勒斯、米蘭等地,並閱讀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
1570年從軍,1571年10月7日,參加抗擊土耳其軍隊的勒班多海戰,英勇沖上敵艦,身負重傷,左手致殘。
1572年4月傷愈,重返軍隊,10月又參迦納瓦里諾海戰和佔領突尼西亞的戰役。
1573年,隨軍駐防那不勒斯。
1575年6月,攜帶統帥和總督的保薦信同弟弟羅德里戈一道回國。船至馬塞海面,遭到土耳其海盜襲擊,被虜至阿爾及爾。由於兄弟二人身帶重要信件,海盜們便索取高額贖金。但是,塞萬提斯家裡經濟拮據,無力拿出全部贖金,只好先贖出羅德里戈。
1580年5月,神甫胡安·希爾和安東尼奧·德·拉·貝里亞前往阿爾及爾營救俘虜,塞萬提斯才得以回國。
從1582年開始,塞萬提斯陸續寫了幾個劇本。
1584年寫出悲劇《努曼西亞》和田園牧歌小說《伽拉苔亞》第一卷。
1585年6月13日,父親病故。家境更加貧困,塞萬提斯於1587年上書國王請求差務,結果被委派到無敵艦隊上擔任軍需。他在負責采購糧油工作中,受鄉紳誣陷,1593年被控非法徵收穀物而入獄。獲釋後,曾上書國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務,未果。
直至1603年,始脫離稅吏工作。在這十餘年間,他往返跋涉於城鄉之間,目睹人民的疾苦和社會的黑暗,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很大影響。
1602年,塞萬提斯開始寫作長篇小說《堂吉訶德》。
1603年,他遷至瓦利阿多里德的下等公寓,那裡樓下是酒館,樓上是妓院。就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他完成了《堂吉訶德》的上卷。
1605年,該書在卡斯蒂利亞出版。一年之內,再版6次。上至宮廷,下至市井,街談巷議,到處傳誦這本書。然而作者貧窮如故,且屢遭不幸:1605年6月27日,公寓門前有人被刺,塞萬提斯涉嫌下獄。
1611年8月,他又為女兒陪嫁事被控告,出庭受審。同年,法院又責令他償還當稅吏時所欠公款。不久,妻子去世。塞萬提斯仍然頑強地堅持文學創作。
1613年,他相繼完成長詩《帕爾納索斯游記》和《訓誡小說集》,並繼續《堂吉訶德》的下卷寫作工作。與此同時,有人化名阿隆隆索·弗爾南德斯·阿維利亞納達,發表了《堂吉訶德》下卷的偽作。塞萬提斯趕忙加快寫作速度。
1615年,《堂吉訶德》下卷問世。
1616年4月19日,他雖然已經卧病在床,還寫完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貝雪萊斯和西吉斯蒙達歷險記》的獻詞。4月23日,因水腫病在馬德里逝世。
《堂吉訶德》全名為《奇情異想的紳士堂吉訶德·拉·曼卻》,上卷敘述拉·曼卻地方的窮鄉紳吉哈達,因閱讀騎士小說入迷,企圖仿效古老的游使騎士生活,他拼湊了一副破盔爛甲,改名為堂吉訶德,騎上一匹叫做駑辛難得的瘦馬,物色了一個擠奶的姑娘作為意中人,決心終生為她效勞。他第一次單槍匹馬外出,受傷而歸。第二次找了鄰居桑丘·潘沙作為侍從,一同出遊。由於他頭腦中充滿了騎士的奇遇,竟把風車當做巨人,把旅店當做城堡,把羊群當做敵人,把理發師的銅盆當做魔法師的頭盔,把苦役犯當做受迫害的騎士,把趕路的貴婦人當做落難的公主,把皮酒袋當做巨人,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幹了無數荒唐可笑的蠢事。但他仍然執迷不悟,直至幾乎喪命,才被人救護回家。下卷敘述堂吉訶德和桑丘·潘沙第三次出遊。堂吉訶德的鄰居參孫·加爾拉斯果學士,為了醫治堂吉訶德的精神病,故意慫恿他再次外出,然後自己也扮成騎士,准備打敗他,迫使他放棄荒唐的念頭,回家養病。不料交手後反被堂吉訶德打敗。參孫於三個月後重新找到堂吉訶德決斗,終於打敗了這位奇情異想的騎士。根據事先商定的條件,堂吉訶德在一年之內不許摸劍,不許外出,只可在家休養。堂吉訶德回到家中便病倒在床,臨終時才恍然大悟,痛斥騎士小說的毒害,並囑咐外甥女不得嫁給綺士,否則將得不到遺產。此外,下卷中還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桑丘設計欺騙主人,說魔術家把美人杜爾西內婭變成了村婦;公爵夫婦如何捉弄堂吉訶德主僕二人;桑丘當了總督,如何治理海島。堂吉訶德還有些驚險的遭遇,如:看到大板車上「死神召開的會議」;與獅子相逢;蒙古西諾斯地洞的奇遇;干涉驢叫的糾紛;富翁卡瑪丘婚禮;「悲戚夫人」的奇禍,等等。下卷與上卷相比,反封建的思想更趨成熟,對人物的刻畫更為深刻,對社會弊病的揭露更為徹底。
塞萬提斯寫作《堂古訶德》的宗旨是「把騎士小說那一套掃除干凈」,但是,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遠遠超出對騎士小說的嘲諷和抨擊,而成為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西班牙封建社會狀況的真實全面的反映。小說中出現將近700個人物,有貴族、教士、地主、市民、士兵、農夫、囚徒、強盜、妓女等等。描寫的生活場面十分廣闊,從貴族的城堡到外省的小客店,從農村到城鎮,從平原到深山,從大路到森林,展現了一幅完整的社會生活畫卷,暴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荒淫腐朽,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此外,小說還廣泛地觸及了當時政治、經濟、道德、文化和風俗等方面的問題。堂吉訶德這個人物已經成為世界文學中的一個著名典型。他的性格是復雜的。他一方面脫離現實,終日耽於幻想,對自己的力量缺乏足夠的估計,屢遭失敗;另一方面,他的動機純真善良,立志鏟除世間的惡魔,反對壓迫,除強扶弱,充滿了無私無畏的精神。凡是騎士以外的問題,他的議論清醒而深刻,明確而富有哲理。作者塑造了一個令人可笑、可嘆、可悲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堂吉訶德這一性格上的矛盾,反映出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與西班牙現實之間的矛盾。堂吉訶德清廉公正的社會理想,不可能通過復活騎士制度予以實現。馬克思曾經說他「誤認為游俠生活可以同任何社會經濟形式並存,結果遭到了懲罰」。因此,塞萬提斯在嘲笑騎士制度的同時,以理想化的騎士精神來反對沒落的封建階級。他揭露了西班牙的丑惡現實,然而他的理想卻是回復到古代純朴的社會中去。小說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桑丘·潘沙,雖然處於僕人的地位,卻與堂吉訶德相輔相成。主人耽於幻想,僕人處處求實;主人急公好義,僕人膽小怕事。在下卷里,桑丘的性格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在當總督時,斷事公平合理,為官清廉正直,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他的政績充分說明了他所具有的智慧和才能;作者通過這個人物體現了對民主精神的追求。在創作方法上,塞萬提斯關於運用典型化的語言和行動刻畫主角的性格,反復運用誇張的手法強調人物的個性,大膽地把一些對立的藝術表現形式交替使用。既描寫平凡的生活瑣事,也敘述奇特豐富的想像;既有朴實無華的真實生活,也有滑稽誇張的虛構情節,既有發人深思的悲劇因素,也有引人發笑的喜劇成分。盡管小說結構還不夠嚴謹,有些細節前後矛盾,然而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了一大步,標志著歐洲長篇小說的創作跨入了一個新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十分欣賞和推崇塞萬提斯和《堂吉訶德》。馬克思認為:「塞萬提斯和巴爾扎克高於其他一切小說家」。恩格斯贊揚塞萬提斯是一位「具有強烈傾向的詩人」。列寧在他的著作中常常引用塞萬提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闡明觀點,嘲笑和揶揄論戰中的對手。歐洲的著名作家也都對塞萬提斯給予高度評價。德國大詩人歌德在1795年對席勒說:「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英國作家司各特認為:「《堂吉訶德》的作者所運用的嚴肅的諷刺手法是一種特殊的天才,很少有人能夠企及」。1821年,英國大詩人拜倫寫道:「《堂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服壞人是他的唯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德國大詩人海涅認為:「塞萬提斯、莎士比亞、歌德成了三頭統治,在敘事、戲劇、抒情這三類創作里分別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法國大作家雨果寫道:「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著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說過:「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❾ 請寫出麥哲倫與哥倫布開辟的新航路的路線。
哥倫布通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馬可·波羅東行
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進行環球航行。1492年8月3日拂曉,3艘帆船從西班牙南端的巴羅士港起航,向西駛去。率領這支船隊的哥倫布站在旗艦「聖瑪利亞」號的船頭,遠眺無邊無際的大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復雜的,既充滿希望,又感到前途渺茫,還有幾分恐懼。因為在基督教傳說中,大海的四周是無底的深淵,當船到達那裡時會被四周的魔鬼吞沒。洶涌的大海使人無法捉摸,此行的結局也許是到達遍地黃金的地方,也許是葬身海底。當時,他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人類地理大發現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倫布(1451—1506)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出身於航海事業發達的義大利熱那亞城。他在年輕時就多次參加航海活動,通過閱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和與長期從事遠程航行的航海家們的接觸,他對富庶的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相信當時已日益流行的地圓學說,認為地球是圓的,只要從歐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達印度,得到大量的黃金、香料。當時,歐洲社會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社會生產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於社會上流通的貨幣奇缺,嚴重地制約了資本的積累。當時歐洲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金幣,黃金又是重要的裝飾品,是財富的象徵,所以人們對它的慾望是無窮的,而歐洲每年的黃金開采量卻非常有限。造成黃金缺乏的原因還在於此前東西方之間的不平衡貿易。歐洲社會上層在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對東方奢侈品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東方的香料、絲綢、瓷器和其它產品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卻沒有可以交換的產品,只有用黃金和白銀來交換,導致了金銀的大量外流。這一切導致了人們狂熱地尋找黃金。哥倫布曾經說過:「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可以為所欲為,做到一切。有了黃金,可以把靈魂送上天堂」。這就是當時歐洲人的心理寫照。恩格斯也曾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需要的第一件東西。」然而到哪裡去找黃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託在遙遠的海外和東方。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關鍵是怎樣到達那裡。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東方見聞錄》中把東方描寫得非常富有,說那裡黃金遍地,香料盈野。不過,當時到東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遙遠的東方要經過千難萬險。11世紀時,歐洲封建主曾經組織過十字軍,企圖到東方掠奪一番,結果是傷亡慘重。採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難重重,當時通往東方的重要商路有三條:一條在北部,經小亞細亞、黑海、裏海至中亞細亞;一條在中部,從地中海東岸經兩河流域至波斯灣,再從海路到東方各地;還有一條在南部,經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到紅海,再從海路到東方。北部的一條被對歐洲人仇視的土耳其人占據著,奧斯曼帝國與神聖羅馬帝國正處於戰爭狀態。另外兩條被阿拉伯商人控制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敵對狀態使歐洲人休想經過這里。東方與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須經過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經阿拉伯商人轉手後要提高8—10倍的價錢。長期以來,歐洲的貴族和商人就想繞過中東地區,另尋途徑,到達中國和印度。到了15世紀末期,歐洲人終於具備了實現這一願望的條件。 15世紀末期,歐洲已經形成比較強大的民族國家,如英國、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任何事業都可以在國家的贊助下進行。當時的天文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古希臘地理學家的地圓學說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歐洲的造船技術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國發明的羅盤針在歐洲已經得到了應用,在大海中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這使遠程航海成為可能。同時在歐洲出現了一批敢於冒險的航海家和贊助者。在新航路的發現中,哥倫布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 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哥倫布四處尋求資助者,但到處碰壁,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他的說法,更不願把錢用在這種冒險上。1486年,哥倫布來到經濟基礎強大的西班牙王宮,向西班牙國王陳述了他的主張和設想,並提出了一些條件。西班牙國王於1492年4月17日和哥倫布簽訂了「聖大非協定」,決定給予贊助,並事先封他為將要發現的土地的宗主和統治者,即在各海洋中由他親自發現或取得的一切島嶼及大陸的海軍上將,新發現土地的世襲總督,他有權把新土地上總收入的二十分之一留為己有,但這些土地的主權屬於西班牙國王。 經過一番准備,哥倫布終於在1492年8月3日從西班牙出發了。他的船隊西班牙帆船
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組成。哥倫布指揮船隊一直向西航行,他對途中見到的每一群海鳥和每一片水草都進行仔細的觀察,不放過一點線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經過兩個多月的航行,久盼陸地而不見,船員中怨聲四起,幾乎要發生叛亂的時候,船頭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聲驚叫:「啊!陸地!」原來他在月光下隱隱約約地看到前方有一塊陸地。天亮時,他們來到了一個島嶼。哥倫布立即上岸,面對繁盛的草木,他欣喜地宣布這里是西班牙的土地,並命名為聖薩爾瓦多島。聖薩爾瓦多意為救世主,這個島嶼就是現在巴哈馬群島中的華特林島。哥倫布以為他已經到了印度,所以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即印度人)哥倫布沒有向西,而是由此向南繼續航行,到達了附近的古巴和海地,發現了那裡許許多多的大小島嶼。但使哥倫布失望的是,這里並沒有他所想像的那麼多黃金和香料,只是有許多他們從來沒有見到的動植物和風土人情。盡管如此,土地對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哥倫布作為歐洲人中在美洲的第一個殖民者,雖然沒有得到大量的黃金,但是仍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滿足自己需求財富的慾望。起初,歐洲殖民者還不是赤裸裸的搶奪,而是進行不平等的貿易。當時這些島嶼上印第安人的生產方式還是極其原始的,因此,歐洲人帶來的所有製品,甚至廢物、玻璃碎片和每張用過的撲克牌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寶貝。他們用這些東西大量換取印第安人的貴重物品。印第安人把這些遠方來的白人當成神仙派來的貴客,熱情的招待,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對於他們的野心並沒有提防。然而正是這些人宣布了他們災難的到來。哥倫布到達海地以後,在那裡建立據點,把歐洲的先進武器——大炮和火槍帶到了島上,開始了對當地人民的血腥統治和瘋狂掠奪。哥倫布為了炫耀他的成功,帶著掠奪來的財富和10個印地安人返回,於1493年3月15日回到西班牙的巴羅士港,向歐洲人宣布他已經找到了通往印度的航路。這在歐洲引起了轟動,哥倫布得到了國王的禮遇,成為西班牙的貴族。 不久,西班牙國王決定再次派哥倫布遠航。這次,哥倫布先後到達多米尼加、海地等地。此後,哥倫布又兩次到達美洲。但由於哥倫布所到之處黃金不多等原因,他並未給西班牙國庫帶來巨大收入,也未能使自己成為巨富,反而遭到西班牙貴族的忌恨和排擠。1506年5月20日,他病逝於西班牙的瓦里阿多里德城。 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所到的地方是印度。後來一個叫作亞美利加的義大利冒險家到了美洲大陸的另一邊,看到了太平洋,從而證實了哥倫布發現的並不是印度,而是歐洲人過去不知道的一個新大陸。後來,人們就把那裡稱為亞美利加洲,即美洲。 與西班牙派人向西航行的同時,葡萄牙人也在不斷地向南尋找通向東方的航路。葡萄牙人很久以前就在不斷地向西航行。早在1487年,葡萄牙人迪亞士就在國王的鼓勵下,組織船隻沿著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最南部的好望角。接著,葡萄牙人達·伽馬(1469—1524)組織了更大的船隊,於1497年7月8日從里斯本出發,先是循著迪亞士發現的航路,於同一年的11月到達好望角,並從那裡折向北航行。1498年3月,他們到達了莫三比克。在一個阿拉伯向導的指引下,達這里建立據點,但遭到當地人的抵制,所以他在購買了大批的香料、絲綢、寶石和其它東方特產後匆匆返航。他這次所帶回貨物的純利潤是全部航行費用的60倍。在以後的航行中,葡萄牙人帶來了更多的人馬和大炮,打敗印度洋上各地有組織的抵抗,建立了許多商業和軍事據點,終於控制了這條通往東方的航路。 真正通過探險證實可以環繞世界航行的是麥哲倫。西班牙人雖然發現了美洲,但當時在那裡所獲得的利益卻遠遠不如葡萄牙人在印度所獲得的多,所以西班牙決意要繼續向西航行,以求從西面到達印度。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人麥哲倫(1480—1521)在西班牙國王的資助下,率領一支由五條大帆船和265名水手組成的探險船隊出航,先是沿著已經知道的道路向西航行,然後轉向南,沿著美洲大陸摸索著南下。途中曾經因冬天的寒冷而停留相當長一段時間。此後,在春天到來之際發現了美洲南部的海峽,後來人們把這里稱為麥哲倫海峽。在橫渡太平洋時,麥哲倫的船隊經歷了嚴重的缺少食物和淡水的困難,一些喪失希望的人曾經發動反對麥哲倫的叛亂,叛亂的首領被麥哲倫拋在途中的荒島上。1521年3月,終於到達了菲律賓群島。麥哲倫的船隊在這里得到了補充。麥哲倫在干涉島上內部戰爭時,被當地的土著人殺死。後來船隊沿著已經熟悉的航路進入印度洋,再沿著葡萄牙人發現的航路返回西班牙。當1522年9月船隊返回西班牙時,水手們驚奇地發現所使用的日歷少了一天。通過這次航行,地圓學說得到了確認。 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的交往進一步擴大,但在初期,由於東西方在經濟發展水平、武器等方面的差距,歐洲人開始了大規模的殖民活動,在非洲、亞洲和美洲佔領殖民地,壓迫剝削當地人民,進行奴隸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