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人跳舞為什麼帶帽子

西班牙人跳舞為什麼帶帽子

發布時間: 2022-10-09 08:58:34

Ⅰ 拿著雨傘戴帽子穿西服跳舞的是什麼舞

踢踏舞(英文:tap dance)是現代舞蹈風格的一種。形成於18世紀20年代的美國。當時愛爾蘭移民和非洲奴隸把各自的民間舞蹈帶到美國,逐漸融合形成了新的舞蹈形式。這種舞蹈的形式比較開放自由,沒有很多的形式化限制。舞者不注重身體的舞姿,而是著重趾尖與腳跟的打擊節奏的復雜技巧。踢踏舞根據不同舞曲的節奏來跳快慢的程度,主要靠踢踏鞋發出『踢踢踏踏』的聲音。

Ⅱ 哪個民族的舞蹈女生戴著高帽子

彝族回族的舞蹈女生戴著高帽子。他們就是帶著高帽子比較好看,他那個應該是這個彝族和傣族,他們這個舞蹈帶著高帽子都特別好看,特別有氣質,象徵著都民族的范。帽子舞的特點是以舞蹈動作表現傣族生活的某些側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戴帽子跳舞民族有很多個,最具特色的是新疆。

民族舞蹈文化

民族舞蹈是一種起源於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以日常活動抽象化為表現形式。亦可稱為土風舞、民俗舞蹈或國際民俗舞蹈。

傳統土風舞通常稱為傳統舞,系源自於各地的節日或是祭典儀式需要所產生的,印度或馬來西亞的祈雨舞或是與生活作息有關的如夏威夷的捕魚舞,以色列的水舞,也有為了驅邪驅蟲的義大利鈴鼓舞等等。

中國舞蹈的身韻或功夫拳術,西班牙的塞維利亞舞,並逐漸加上編舞家的創思。近來的土風舞愛好者亦多方采入不同的舞蹈如探戈、華爾滋、現代舞、爵士、流行舞歐美的Macarenadance,日本的ParaPara,使得土風舞的定義較以往模糊。

中國少數民族舞蹈發展史,依據我國各少數民族生存在不同地域的原始藝術遺存如石器、彩陶、岩畫、泥塑等,首先敘述了中國少數民族先民的原始舞蹈類型,包括生產勞動型、圖騰崇拜型、生殖崇拜型、原始宗教型、原始戰爭型及氏族自娛型等。

Ⅲ 墨西哥的哈拉拜舞是一種什麼樣的舞蹈

哈拉拜舞是西班牙的踢踏舞、霍達舞與墨西哥當地土著人的舞蹈結合的混合舞蹈。「哈拉拜」這一詞意為「糖漿」,哈拉拜舞可能是一種甜美柔和的舞蹈。舞蹈表演形式是青年男女的對舞,內容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過程。舞蹈動作多為踢踏舞步,手臂動作不多。表演時,演員腳穿帶有鞋釘的舞鞋,舞蹈時點踏出悅耳的節奏,舞蹈音樂是34拍和68拍。女舞者身穿土布製成的大舞裙,男子穿傳統服裝,頭戴寬沿大草帽,舞蹈時,將帽子變成道具或放在地上,或用帽子遮住青年男女的面頰。帽子是哈拉拜舞的重要舞具,因此,哈拉拜舞也稱做「帽子舞」。

Ⅳ 請問穿西裝,帶帽子,拿拐杖的是什麼舞謝謝

應該是: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舞台式爵士舞 Theatrical Jazz Dance
高帽和手仗是初期舞台式爵士舞常用的道具,但舞台式爵士舞也不只局限於這樣。舞台式爵士舞有一種炫耀的風格,隨著切分的爵士音樂伴奏顯出搖擺的特質。 舞台式爵士舞緊隨百老匯的歌舞劇之演變。 從1920年代的燦耀目的輕松娛樂發展至1940、1950年代小心經營和結構緊密的歌舞話劇。 在1920、1930年代時,爵士舞和踢躂舞往往只是歌劇劇情以外的一些小插曲。
1920年代的「舞蹈總監」(「dance directors」)很多對舞蹈一竅不通,他們只懂挑選面孔甜美的女子做表演者;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編舞者」 (「choreographers」)開始取締這些「舞蹈總監」。 佐治.白蘭治(George Balanchine)是首位在百老匯用「編舞者」這名稱的人;他也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創辦人和編舞者。 芭蕾舞是首種對百老匯有重要影響的藝術舞種,它的成功鼓勵了後期認真地利用爵士舞元素來作舞蹈編排的嘗試。 白蘭治的經典作包括1936年,與踢躂舞舞者香比.夏巴(Herbie Harper)編成的「第十街的屠殺」(「Slaughter on Tenth Avenue」)。
自1930年代中,百老匯已不再是隨便湊成的爵士舞、踢躂舞和女子歌舞團(chorus line)的歡娛節目那麼簡單,而是要求用正式受過舞蹈技巧訓練的舞者。這種新的舞台式爵士舞之興盛,可歸功於四位傑出的舞者/編舞者:積.高爾(Jack Cole)、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麥.馬圖(Matt Mattox)和寶.科司(Bob Fosse)。
積.高爾(Jack Cole, 1911 - 1974)被譽為「美國爵士舞之父」 (Father of American Jazz Dance),是舞台式爵士舞發展的重要人物。 高爾是現代舞出身,後來才決定向商業舞蹈事業發展。 他是一個自律性很強的舞者,而且對他的舞蹈員之要求也十分苛刻;常有打罵的情況。 他在1942年把混合了東印第安舞蹈及美國哈林社交舞的動作,以爵士樂的搖擺節奏首次顯現於觀眾目前(高爾稱之為「城市的土風舞」,「Urban Folk Dance」)。 高爾於百老匯和電影的編舞作品多不勝數,例如:「Magdalena,」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Forum,」 「Cover Girl,」 「The Merry Widow,」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re』s No Business Like Show Business,」 「Les Girls」 等。 高爾更培育了好幾位舞蹈影星,如米芝.姬羅(Mitzi Gaynor)、妮妲希華斯(Rita Hayworth)、雲.慧頓(Gwen Verdon)等;並為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及珍.羅素(Jane Russell)等設計舞步。 就連舞蹈界名人占.基利(Gene Kelly)和麥.馬圖(Matt Mattox)也跳過高爾的作品。
謝龍.羅賓士(Jerome Robbins, 1918 - 1998)在美國紐約出生,父母親為俄羅斯和猶太血統的移民。 他年輕時主攻芭蕾舞,另外也有研習現代舞和西班牙舞。 於1944年編創了音樂劇「錦城春色」(「On The Town」),並開始了他在百老匯當舞蹈總監的生涯。 於1951年在「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給世人留下印象深刻的舞碼如兩主角跳的 「Shall We Dance」。 及後於1956年為音樂劇「錦綉年華」(「Fiddler on the Roof」) 和1957年的「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編舞,後者更被視為舞蹈界和音樂劇電影的經典。 羅賓士畢生羸得多項殊榮,包括五個當努臣獎、五個東尼獎、兩個奧斯卡金像獎和壹個艾美獎。 他的主要建樹在於把芭蕾舞帶進商業舞台,又把芭蕾舞和其他舞蹈溶匯,並透過音樂劇使其普及化。
麥.馬圖(Matt Mattox, 1921年出生)有很強的芭蕾舞底子。 在1948年馬圖得到積.高爾的賞識,聘請他參與百老匯製作「Magdalena」;這也開始了高爾和馬圖的七年合作關系,直接影響到馬圖由芭蕾舞轉投向爵士舞(所以有說馬圖到了28歲才真正開始研習爵士舞)。 他在1946至1953年間活躍於荷李活,參與的著名電影作品包括:「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The Bandwagon」。 馬圖除了為電影及音樂劇編舞外,更在1950與1960年代為電視節目編舞而聲名大噪。 馬圖的舞蹈融合了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和踢踏舞;他的舞動節奏和步法很多也源自踢踏舞的訓練。 他曾稱自己的風格為「freestyle」, 因為他相信透過舞蹈表達情感和故事的時候需要極大的自由度。 馬圖在舞台式爵士舞的孕育期時,設計了一套幫助舞者訓練爵士舞的技巧;而其中強調及貫徹融合爵士舞獨有元素 – 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和強勁有序的節奏感,奠定了他作為爵士舞大師的地位。 馬圖桃李滿天下,除了在美國14年的教學及發展外,他更於英國和歐洲多國有深遠的影響,而近年他則在法國定居。
寶.科司(Bob Fosse, 1927 - 1987)自13歲已開始四處巡迴表演,15歲開始嘗試編舞。 他首於1953年在兩部電影中(「Give A Girl A Break」, 「Kiss Me, Kate」)以舞蹈亮相。 自1954年開始為多部百老匯製作編舞,包括 「The Pajama Game」(1954)、「Damn Yankees」 (1955)、Sweet Charity (1966)、Pippin』 (1972)及 「Chicago」 (1975) 和1977年的「Dancin』」。科司建立了一套容易讓人識別的爵士舞風格,其中帶點憤世嫉俗和有著嘲諷的性別強調。 圓邊帽、魚網絲襪、手仗和椅子是他的舞蹈標記。 他的舞蹈動作強調身體部位獨立活動,也酷愛以手(勢)來舞動(他稱之為「手的芭蕾」, 「Hand Ballet」),動作微細而講究。 1972年的電影「舞廳」(「Cabaret」)正是科司風格的表表者。 (有說科司深受麥.馬圖的舞蹈風格影響;他倆對身體部位獨立動作同樣講究。) 科司的私生活頗糜爛;1979年他的電影作品「浮生若夢」(「All That Jazz」),部份是根據他的一生而編寫。 科司的遺孀(Gwen Verdon)及他的密友(Ann Reinking)合作製成音樂劇「科司」(「Fosse」, 1999)向這位舞蹈界奇才致敬。
其他的百老匯歌舞劇如米高.班尼(Michael Bennett)於1975年的「平步青雲」(「A Chorus Line」)十分受歡迎,贏取了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更是百老匯持續長久的音樂劇之一。 「平步青雲」褒揚百老匯舞者所需的舞蹈風格 – 強悍的爵士舞、踢躂舞、炫目花巧的芭蕾舞和表演的技巧和功架。 另外,1980年代出色的歌舞劇如「貓」(「Cats」, 1981)和「歌與舞」(「Song and Dance」, 1982)等也給舞台式爵士舞一些表現的機會。 到了21世紀以舞蹈為主的音樂劇似乎有個新趨向,兩出成功的製作皆用上流行曲或錄制的音樂。 在「Contact」 (2000) Susan Stroman 創意地用上了多首錄音的古典和流行曲,而著名編舞Twyla Tharp於「Movin』 Out」 (2002) 則以流行音樂人Billy Joel的作品為材料。

Ⅳ 我看好多明星戴帽子跳舞時動作幅度很大帽子都不會掉,這是為什麼

造型師處理過的,蠻簡單的,看你是想知道男生還是女生帽子的固定方法,還有就是看是哪種帽子了…SJ里有好幾個都跳舞帶帽子,Shinee里的溫流也跳舞帶帽子,不過一般說來帶禮帽方便

Ⅵ 西班牙的奔牛節由何而來

西班牙一年一度的奔牛節的正式名稱叫「聖·費爾明節」,聖·費爾明是西班牙東北部富裕的納瓦拉省省會潘普洛納市的保護神。
奔牛節的真正起源已經不可考證,但據記載,奔牛節在公元1591年時就已經存在,這個活動與西班牙鬥牛傳統有直接關聯。據說當初對潘普洛納人來說,要將6頭高大的公牛從城郊的牛棚趕進城裡的鬥牛場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17世紀時,某些旁觀者突發奇想,斗膽跑到公牛前,將牛激怒,誘使其沖入鬥牛場。後來,這種習俗就演變成了奔牛節。
1923年,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首次來到潘普洛納觀看奔牛並寫成了著名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他在作品中詳細描述了奔牛節自由奔放的狂歡場面,使奔牛節因此聞名全世界。1954年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西班牙奔牛節更是名聲大噪。當地居民為了感謝海明威為奔牛節做出的貢獻,特地在鬥牛場的大門口為他豎起了一座雕像。
位於潘普洛納市舊城區的「奔牛之路」其實是一條狹窄的石板街,全長848米。奔牛時,上萬名奔牛愛好者擠滿了街道,6頭重約500公斤的公牛從牛棚沖出後,在4分鍾內以24公里的時速在雜亂的人群中狂奔,時常人仰牛翻,險象叢生,最後以公牛被引進鬥牛場為大功告成。

Ⅶ 奧運知識

奧林匹克運動會
Olympic Games
簡稱「奧運會」。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世界性綜合運動會。因起源於古希臘奧林匹亞而得名。每四年舉行一次。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3年,共歷經二百九十三屆,後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以異教活動罪名而廢止。1894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體育會議,根據顧拜旦倡議成立國際奧委會,並決定恢復奧運會。現代第一屆奧運會於1896年在希臘雅典舉行,此後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行,每屆會期十六天。比賽項目共有三十多個大項。1924年開始舉辦冬季項目的奧運會。習慣上將非冬季項目的奧運會稱為「夏季奧運會」或「奧運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簡介】
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奧運會,它包括夏奧會、冬奧會、殘奧會、青奧會和特奧會。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包含多種體育運動項目的國際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公元前776年),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19世紀末由法國的顧拜旦男爵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從1896年開始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曾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斷過三次,分別是在公元1916、1940和1944年),會期不超過16天。由於1924年開始設立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因此奧林匹克運動會習慣上又稱為「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在已經成為了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奧運的精神是世代相傳的,永不停息的。

【奧林匹克運動會象徵標志】
奧林匹克運動有一系列獨特而鮮明的象徵性標志,如奧林匹克標志、格言、奧運會會旗、會歌、會徽、獎牌、吉祥物等。這些標志有著豐富的文化含義,形象地體現了奧林匹克理想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
《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奧林匹克標志、奧林匹克旗、奧林匹克格言和奧林匹克會歌的產權屬於國際奧委會專有。國際奧委會可採取一切適當措施使奧林匹克標志、旗、格言和會歌在各國和國際上獲得法律保護。

【奧林匹克運動會五環標志】
當今流傳最廣的標志要數奧林匹克五環了,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它已成為奧林匹克精神與文化的形象代表,五環「轉」到哪裡,奧林匹克運動就在哪裡生根開花。
說起五環的來歷,曾經有一個有趣故事。 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第一次舉行火炬傳遞活動,火炬的傳遞路線自奧林匹亞開始,從希臘北部出境,沿多瑙河穿過奧地利,最後進入德國。為了烘托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活動,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卡爾·迪姆及其同事幾乎完全按照古奧運會情景來布置沿途經過的古希臘遺址。
火炬到達德爾菲帕那薩斯山的古代運動場時要舉行一個特別儀式,這時,迪姆突發奇想,在一個高約3英尺的長方形石頭的四面設計並刻上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志,放在了古運動場起跑線一端。儀式結束後,火炬繼續北上,而這塊作為道具的石頭卻被留在了古運動場。
由於極少有人知道這塊刻有五環標志石頭(後被稱做「迪姆之石」)的真實身份,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它被當做了「有3000年歷史的古代奧運會遺跡」。這個以訛傳訛的錯誤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德爾菲的希臘官員指出。1972年5 月,這個假文物被送到德爾菲的另一個地方——古羅馬廣場入口處。
事實上,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志出自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之手。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運動應該有自己的標志,這個念頭在他的腦海里盤桓已久。1913 年,他終於構思設計了五環標志和以白色為底印有五環的奧林匹克旗,打算在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之際推出這個標志。
1914年6月15日~23日,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巴黎索邦學院舉行代表大會,同時慶祝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在紀念大會上,顧拜旦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設計的五環標志和一面印著五環的旗幟向大家展示,並建議將它們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標志。聽了顧拜旦的說明後,會議確定將奧林匹克五環和奧林匹克旗作為奧林匹克標志。
奧林匹克五環標志由5個奧林匹克環從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藍、黃、黑、綠、紅5種顏色。最初的解釋是五種顏色代表各國國旗的顏色,後來又將5個不同顏色的圓環解釋為五大洲的象徵。
奧林匹克官方網站提示,「每個環代表相應的一個大洲」的說法是正確的。(參見「奧運五環」詞條)
會旗長3米,寬2米,以白色為底,象徵純潔。藍、黃、黑、綠、紅五環,環環相扣。1914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大會首次懸掛了奧林匹克旗。1920 年,奧林匹克旗第一次飄揚在安特衛普夏季奧運會體育場。這屆奧運會後,比利時奧委會贈送了國際奧委會一面同樣的旗,在奧運會期間懸掛,後成定製,歷屆奧運會開幕式上由上屆舉辦城市轉交此旗,由舉辦城市保存,比賽期間主運動場僅懸掛代用品。1952年,奧斯陸市贈送國際奧委會冬季奧運會會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與夏季奧運會相同。
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了會旗和五環的含義: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旗幟和5個圓環的含義是:象徵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猶如以色彩斑斕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奧林匹克運動會會歌】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膜拜,國際奧委會在1958年於東京舉行的第55次全會上最後確定還是用《奧林匹克聖歌》作為奧林匹克會歌。其樂譜存放於國際奧委會總部。從此以後,在每屆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上都能聽到這首悠揚的古希臘樂曲。
這首歌歌詞內容如下:
古代不朽之神,
美麗、偉大而正直的聖潔之父。
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
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蒼穹之中,
作為你榮耀的見證。
請照亮跑步、角力與投擲項目,
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
把用橄欖枝編成的花冠頒贈給優勝者,
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干。
溪谷、山嶽、海洋與你相映生輝
啊!永遠不朽的古代之神。

【奧林匹克運動會吉祥物】
在奧運史上,吉祥物第一次出現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此後吉祥物就成為構成—屆奧運會形象特徵的主要成份。吉祥物以其富有活力的為人們所喜愛的獨特形象,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傳達當屆奧運會的舉辦理念,傳達主辦城市的歷史文化和人文精神,營造奧運會的節日氛圍,是在廣大群眾、特別是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推廣奧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載體,是所有奧運會識別項目中的其他形象無法比擬的。
在吉祥物的藝術形式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以前,奧運會吉祥物大多以舉辦國有特色的動物形象為創作原型,一般是一個物種。1992年後,奧運會的吉祥物出現了人物,或者是完全虛擬的形體,數量也有變化。1998年長野冬奧會吉祥物有4種,2000年悉尼奧運會吉祥物有3種,雅典奧運會是2種。不管是什麼樣的形式,其基本的創作核心是有利於表達當屆奧運會的主題,有利於表現主辦城市獨特的地域特徵、歷史文化和人文特色,同時有利於市場開發和保護。
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吉祥物瓦爾第(Waldi)
盡管第一個奧運會吉祥物出現在1968年法國格海納布第10屆冬奧會上,但人民習慣上還是將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五彩狗「瓦爾第」稱為歷史上第一個奧運會吉祥物。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會吉祥物阿米克(Amik)
阿米克Amik是加拿大印地安語海狸的意思。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吉祥物米沙(Misha)
1980年莫斯科夏季奧運會吉祥物米沙Misha。由著名的蘇聯兒童書籍插圖畫家維克多切茲可夫設計。
1984年美國洛杉磯奧運會吉祥物山姆(Sam)
由迪斯尼公司設計。以美國星條旗為背景,卡通造形的鷹穿著代表美國傳奇人物「山姆大叔「的服裝,十足的美國風味,吉祥物被商業化利用也從此次開始。
1988年韓國漢城奧運會吉祥物虎多利(Hodori)
1988年漢城吉祥物 Hodori。"Hodori"被設計成一隻友善的動物,代表了韓國人熱情好客的傳統。吉祥物的名字採取了社會徵集的辦法, Hodori是從2295個建議來稿中挑選出來的。"Ho"是韓語的虎,"Dori"是韓國人對小男孩的稱呼。
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奧運會吉祥物科比(Cobi)
由西班牙漫畫家扎維爾·瑪瑞斯克設計。一開始並未被普遍接受,但隨著奧運會的進程Cobi開始流行起來,受到了西班牙人和全世界的喜愛。這是奧運會第一次使用抽象的卡通造型,它從一個方向看好像在微笑,換一個角度看又似乎在用鼻子嗅什麼,深受孩子們的歡迎。Cobi曾經是奧運會歷史上銷售額最大、最成功的吉祥物。直到今天,西班牙的電視台還在播放以它為主角的兒童電視連續劇。
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吉祥物依奇(Izzy)
Izzy是奧運史上第一個電腦設計的吉祥物。這個小怪物最初的名字叫"它是什麼"(What is it?),組委會公開為他徵集名字,收到世界各地數千名兒童的回復,最後採用了亞特蘭大32名兒童的建議。
2000年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吉祥物澳利、悉德、米利(Syd、Olly Millie)
Syd、Olly和Millie是三個澳洲本土動物,分別代表土地、空氣和水。 Olly代表了奧林匹克的博大精深,來自於奧林匹克;Syd表現了澳洲和澳洲人民的精神與活力,來自於悉尼;Millie代表千禧年 。
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吉祥物Athena(雅典娜)和Phevos(費沃斯)
根據古希臘陶土雕塑玩偶「達伊達拉」為原型設計。他們長著大腳丫,長脖子,小腦袋,一個穿橙色衣服,一個穿藍色衣服,與雅典奧運會和殘奧會的會徽及奧運會主色調相同。根據希臘神話故事記載,雅典娜是智慧女神,費沃斯是光明與音樂之神,他們代表了希臘,代表了合作、公平競爭、友誼和平等的奧運精神,同時體現了雅典奧運會的4個核心價值:遺產、參與、慶典和人性化。
「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其色彩與靈感來源於奧林匹克五環、來源於中國遼闊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們喜愛的動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傳遞友誼、和平、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福娃是五個可愛的親密小夥伴,他們的造型融入了魚、大熊貓、藏羚羊、燕子以及奧林匹克聖火的形象。
每個娃娃都有一個琅琅上口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在中國,疊音名字是對孩子表達喜愛的一種傳統方式。當把五個娃娃的名字連在一起,你會讀出北京對世界的盛情邀請「北京歡迎您」。
福娃代表了夢想以及中國人民的渴望。他們的原型和頭飾蘊含著其與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聯系,其形象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
將祝福帶往世界各個角落
很久以來,中國就有通過符號傳遞祝福的傳統。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每個娃娃都代表著一個美好的祝願:繁榮、歡樂、激情、健康與好運。娃娃們帶著北京的盛情,將祝福帶往世界各個角落,邀請各國人民共聚北京,歡慶2008奧運盛典。
貝貝
貝貝傳遞的祝福是繁榮。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 「魚」 和 「水」 的圖案是繁榮與收獲的象徵,人們用「鯉魚跳龍門」寓意事業有成和夢想的實現,「魚」還有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的蘊涵。
貝貝的頭部紋飾使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貝貝溫柔純潔,是水上運動的高手,和奧林匹克五環中的藍環相互輝映。
晶晶
晶晶是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給人們歡樂。作為中國國寶,大熊貓深得世界人民的喜愛。
晶晶來自廣袤的森林,象徵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他的頭部紋飾源自宋瓷上的蓮花瓣造型。晶晶憨厚樂觀,充滿力量,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黑色的一環。
歡歡
歡歡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個火娃娃,象徵奧林匹克聖火。歡歡是運動激情的化身,他將激情散播世界,傳遞 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歡歡所到之處,洋溢著北京2008對世界的熱情。
歡歡的頭部紋飾源自敦煌壁畫中火焰的紋樣。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項球類運動,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紅色的一環。
迎迎
迎迎是一隻機敏靈活、馳騁如飛的藏羚羊,他來自中國遼闊的西部大地,將健康的美好祝福傳向世界。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護動物藏羚羊,是綠色奧運的展現。
迎迎的頭部紋飾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區的裝飾風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徑好手,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黃色的一環。
妮妮
妮妮來自天空,是一隻展翅飛翔的燕子,其造型創意來自北京傳統的沙燕風箏。「燕」還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稱謂)。妮妮把春天和喜悅帶給人們,飛過之處播撒「祝您好運」的美好祝福。
天真無邪、歡快矯捷的妮妮將在體操比賽中閃亮登場,她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綠色的一環。

【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徽】
1896年希臘雅典第一屆奧運會會徽
無論是一個世紀前的1896年還是即將到來的2008年,希臘雅典選擇用象徵和平與友誼的橄欖枝來表達他們對奧林匹克運動至高無上的理解和尊重。 1896年,雅典開創性地舉辦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原本首屆奧運會既沒有會徽也沒有招貼畫,看到的這幅畫是雅典奧委會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的報告的封面,後來被用來代表本屆奧運會。雄渾的雅典衛城,手執橄欖枝的雅典娜女神,深嵌的馬蹄印。展現在世界面前的奧運會徽古銅色的浮雕散發著濃厚的古希臘氣息。左上方公元前776—1896的字樣
表示現代奧運會與古代奧運會一脈相承的關系。
1900年法國巴黎第二屆奧運會會徽
巴黎舉辦過兩屆奧運會,雖然1900年的巴黎只能作為世界博覽會的配角,而1924年巴黎人卻用他們的熱情舉辦了當時歷史上最出色的奧運會。下面我們就通過這兩屆奧運會的會徽來領略這個城市的魅力。 1900年巴黎奧運會會標的主體是一位身著傳統法國騎士服裝的女性,右手高舉法國的三件傳統兵器—花劍、佩劍和重劍,設計簡單,卻充滿了法國味道,從這屆奧運會起,女性開始走進了奧林匹克大家庭,參加了表演項目的比賽。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第三屆奧運會會徽
二十世紀初和二十世紀末,美國分別舉辦過兩屆奧運會,兩屆奧運會會標的設計風格也有很大差別:早期的寫實,近期的則更加抽象。 1904年,第三屆奧運會在美國的聖路易斯舉行,會標通過採用「魚眼」特技展示了主辦城市的風貌。由於舉辦較早,當時的會標還是通過世界博覽會宣傳海報的方式出現的。
1908年英國倫敦第四屆奧運會會徽
1906年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的爆發,使原本定於羅馬舉行的1908年奧運會臨時易地倫敦舉辦,而倫敦奧運會卻為人們奉獻上了現代奧運史上第一個開幕式。1948年,世界還處在二戰後的恢復時期,人們對在這一時期是否需要舉行體育盛會爭論不休,但1948年倫敦奧運會最終卻大受歡迎,它給深受戰爭創傷的人們以巨大的精神安慰。1908年倫敦奧運會的會徽體現出濃郁的時代風格,跳高運動員的服裝,跳高姿勢以及身後的煤渣跑道和運動場中間的游泳池,都有著當時的烙印。
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第五屆奧運會會徽
地處北歐的瑞典和芬蘭是現代體育開展較早的國家。歷史上它們各自舉辦了一屆夏季奧運會,在會徽中充分體現了北歐人的健美與活力。 191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的會徽圖案濃縮了各國運動員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嚮往之情:它描述了一隊身形矯健的奧運選手,揮動著各自國家旗幟奔向奧林匹克賽場的情景。從中我們能隱隱嗅到古代奧運的氣息。
1920年比利時安特衛普第七屆奧運會會徽
1920年,奧運會選擇了比利時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歐洲最繁榮的商業和藝術城市安特衛普。1928年,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又以其濃厚的人文歷史吸引了全世界崇尚運動的人們。兩屆奧運會在會標的設計風格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會徽右上方是主辦城市的盾形徽章,中間手執鐵餅、健壯的半裸男子的讓人想起古代奧運會。背景是安特衛普著名的城塔。會標中,參加國的國旗在一起飛卷飄揚,象徵著五大洲團結在一起。
1924年法國巴黎第八屆奧運會會徽(走自己的路)
巴黎舉辦過兩屆奧運會,雖然1900年的巴黎只能作為世界博覽會的配角,而1924年巴黎人卻用他們的熱情舉辦了當時歷史上最出色的奧運會。下面我們就通過這兩屆奧運會的會徽來領略這個城市的魅力。 1924年巴黎奧運會會標的主體是巴黎城的盾形城徽,中間配以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古帆船,同時附有「第八屆奧林匹亞德巴黎1924」和「法國奧委會」的文字說明。從嚴格意義上講,這是現代奧運史上的第一枚會徽,從此奧運會的會徽和招貼畫正式分開。
1928年荷蘭阿姆斯特丹第九屆奧運會會徽
1920年,奧運會選擇了比利時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歐洲最繁榮的商業和藝術城市安特衛普。1928年,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又以其濃厚的人文歷史吸引了全世界崇尚運動的人們。兩屆奧運會在會標的設計風格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相對於安特衛普,八年後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會標融入了更多現代因素。藍色的背景上,一名長跑運動員高舉象徵勝利的白色月桂枝。會徽底部飄揚著荷蘭國旗色紅、白、藍三色波浪。會徽創造性地將荷蘭、運動、勝利、奧林匹克等元素融為一體。
1932年美國洛杉磯第十屆奧運會會徽(第一個使用奧運標志的會徽)
兩屆洛杉磯奧運會,對中國人來說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1932年,劉長春首次代表中國參加了奧運會的田徑比賽,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則是新中國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後,首次組團參加夏季奧運會。 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會徽的主體是東道主美國的國旗,奧運五環標志居於會徽正中,代表勝利的月桂枝穿梭其間,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首次出現在了奧運會徽中,充分展示了美國人所追求的美國精神。
第十二屆奧運會和第十三屆奧運會
國際奧委會選定東京為第十二屆奧運會的舉辦地,第十二屆奧運會原定1940年9月21日至10月6日舉行。1937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日本奧委會在軍方壓力下,不得不宣布1940年日本無法舉行奧運會。在這種形勢下,國際奧委會決定將夏季奧運會會址改在赫爾辛基,會期定在1940年7月20日至8月4日。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隨之流產了。
二戰前夕,國際奧委會還選定了第十三屆奧運會會址。1939年7月6日至9日國際奧委會倫敦會議將運動會會址選在倫敦。但是這屆奧運會也因戰爭而未能舉行。

Ⅷ 不齊舞團隊長為什麼一直要戴帽子

跟帽子融為一體。
跳舞的時候頭發都愛甩來甩去,如果做戴帽子的話,就會比較好一點,就會避免這種尷尬的情況,而且戴著帽子的話,感覺酷酷的,跳起舞來也酷酷的。
帽子是戴在頭部的服飾,多數可以覆蓋頭的整個頂部。主要用於保護頭部,部分帽子會有突出的邊緣,可以遮蓋陽光。

Ⅸ 戴帽子跳舞的是什麼舞蹈站起蹲下

好多哦~~擔鮮藕?很老的一支舞,但很好看

Ⅹ 為什麼跳街舞的喜歡戴帽子

高興戴就戴,不高興戴就不戴
沒有必須要戴的說法
他們戴是他們戴的爽,

戴帽子的確就是爽,太陽多了可以擋著,不高興在BATTLE看對手的臉也有帽子擋著,想耍酷有NY LA的LOGO的帽子可以撐場,想裝深沉還可以拿來蓋眼睛,試問一堆黑頭毛的人裡面,出現一個戴綠帽子的怎麼能不惹人眼來看?

也有喜歡戴帽子是因為喜歡跳舞的時候把帽子在頭上莫來莫去的
不過主要說來,還是來自歐洲HIP-HOP的一些習慣,黑人戴是因為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戴帽子好一點,時間長了帽子就演變進入了這種文化,做帽子做的最好的就是那個NY,NY也是一種舞蹈風格代表的簡稱.那些跳NY風格的人往往都會選擇戴這種帽子來顯示自己是一位"NY" style dancer.
帽子的LOGO除了NY也有LA,LA也是一種風格,反正要真說起來就多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5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4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65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3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