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墨西哥為什麼要北移

墨西哥為什麼要北移

發布時間: 2022-10-16 08:45:30

㈠ 墨西哥城有哪些特點

北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墨西哥城,是墨西哥合眾國的首都,擁有1399萬(包括郊區)人口,不僅是墨西哥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區面積達380平方公里。它的兩個工業區幾乎集中了全國1/3以上的工業,如鋼鐵、化工、水泥、紡織等等。而全城商業則佔了全國的45%。密如蛛網的商業網點在市中心形成了一條條專賣某一商品的街道,品種相當齊全,購物十分方便。環繞全城的高速公路有6條行車道,往來車輛如潮水般奔流不息。墨西哥的地鐵干線也遍布全城,全長52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再加上綠陰叢中矗立著的那些現代化的洲際大旅館、市府大廈、民族宮、博物館以及新式住宅等等,更使古老的墨西哥城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

墨西哥城已有650多年的歷史。相傳很久以前,墨西哥北部有一支印第安人的部族——阿茲特克人。他們由北向南遷移時受到神的指示,去尋找一個有「一隻兇猛的禿鷹叼著一條蛇站在綠色的仙人掌上」的地方,只有在那裡生息下去,才能繁榮昌盛。最後,他們在一隻蜂鳥的指引下,終於在一個湖中的小島上找到了神指示的地方,於是便在那裡定居下來。經過許多年的努力,他們逐步將附近的島嶼連接在一起,於1325年建立了特諾奇蒂特蘭城,這便是墨西哥城的前身。印第安語中,「特諾奇蒂特蘭」意即「石頭上的仙人掌」。如今墨西哥合眾國的國旗、國徽和貨幣上,都可見到表示這個古老傳說的圖案。屹立在市中心憲法廣場東南的那座青銅雕像,也是這個傳說的結晶:底座平台的北端,是一棵很大的仙人掌,頂端站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嘴裡噙著一條毒蛇,一隻利爪緊緊地抓著蛇尾;平台南端,有3個健壯勇猛的印第安男子和一位懷抱嬰兒的印第安婦女。他們面對雄鷹露出又驚又喜的神態。據說,他們就是這座古城的最初創業者,而雄鷹正是勤勞勇敢的墨西哥人的象徵。然而,這座神話般的城市,1519年卻落在西班牙殖民者手中,以後幾經滄桑,直到1821年墨西哥獨立後,它才回到人民的懷抱,成為墨西哥的首都。

㈡ 關於墨西哥的問題

印第安人的起源

印第安人究竟來自何方?是美洲大陸土生土長的,還是從別的大陸遷徙而來?如果是外來的,那麼,何時、何地、如何遷徙而來的?其先民又是何人?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考古學、古人類學、古生物學的發展為對美洲印第安人起源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資料。1875年,美洲人種學者國際大會在法國南錫召開,從此對美洲人類起源問題的研究趨向嚴謹化、科學化。學者們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是「本土說」;二是「遷徙說」。

大量學者贊成「遷徙說」。此說認為,印第安人非土生土長,而是外來移民。至於從哪裡遷徙而來,如何遷徙而來,則說法各異,形成所謂「單一起源說」和「多元起源說」兩派。後者中又有所謂「亞洲遷徙說」、「大洋洲遷徙說」等等之別。

「亞洲遷徙說」認為:美洲古代人是蒙古族的旁系種族或蒙古族以前的種族派生的,遠古時經過白令海峽來到美洲。此說的主要根據是:印第安人與亞洲人在種族特徵上的相似之處多於任何其他地區的人種。例如:頭發一般是烏黑、粗硬、平直的,生長很旺盛;身上和臉上的汗毛稀疏;面部平寬;顴骨高而突出;鼻子高矮屬中等;眼睛一般為黑色或栗色。該派學者總體看法一致,但在何時、如何遷入美洲問題上認識有分歧。

「亞洲遷徙說」仍然存在一些疑問。問題之一是:當亞洲還有大片無人居住的遼闊土地時,他們為何要跨冰東渡忍受阿拉斯加的艱苦?問題之二是:遷徙者經過長途跋涉活下來的寥寥無幾,如何能在歐洲人抵達美洲之前增長到四千萬之眾?
在「亞洲遷徙說」當中,有的學者進而指出:美洲大陸的祖先可能是北京「周口店人」;國際知名的彝族文化學家劉堯漢先生則斷言:瑪雅文化、印加文化的開創者正是亞洲中國居住在金沙江兩岸的彝族先民。此說的一個重要根據是:彝族先民創造了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十月太陽歷」和更為古老的大約有上萬年歷史的「十八月歷法」;而南美文明古國印加帝國也分別有這兩種歷法。

「大洋洲遷徙說」不否認從亞洲遷入的假說,但認為與此同時或者在此前後,可能還有一些大洋洲人群(主要是波利尼西亞人、毛利人、澳大利亞人)在古代流入了南美洲。
「大洋洲遷徙說」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主要根據是:印第安人除了在種族特徵上同蒙古人種有許多相似之處外,彼此也存在一些差異,特別是在南美的印第安人中。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除了美洲環境的影響和長期種族演化的原因外,可能還受大洋洲人的影響。認為在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等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就共同特徵而言與大洋洲人有關系。其特點是:矮矮的身材、向後伸長的腦殼、突出的下巴、扁扁的臉孔和頭蓋、高高的顴骨和突出的眉弓。此外還有心理、文化和語言方面的相似之處。古印第安人語言中,有數百個被認為是來自大洋洲的詞彙,如巡夜人、斧頭、戰士、老人或父親。這些大洋洲的土語,現在和古代在阿根廷、智利、秘魯、厄瓜多都很通用。
大洋洲人是如何到達美洲的?通行的說法是:利用太平洋的海流和海風,乘座兩只拴在一起的獨木舟,順著海流航行,每小時可航行7-8英里。

許多學者未完全否定此說,但同樣存在疑問。語言相似可能只是偶然的吻合。大洋洲人不可能有那麼強的航海能力。太平洋的海流和海風既有利於他們到達美洲,也有不利的一面。至於種族特徵上的相似之處,確實存在,但這些美洲古人類化石更可能是1.5萬年前的一種亞洲人——蒙古人。南美某些土著人同蒙古人種有較大差別,可能是因為南美古印第安人離開亞洲的時間比北美古印第安人要早等原因造成的。
除此之外,還有所謂的「極地遷徙說」和「地中海遷徙說」等。

美洲人類起源問題迄今仍處在研究和爭論之中。「本土說」基本上被否定了。「亞洲遷徙說」目前占優勢,已為許多學者接受,成為最通常的說法。「大洋洲遷徙說」提出來的時間還不長,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但許多難題有待進一步的科學解釋。

由於印第安人基本上被認定為和東亞人同出一源,因此其起源問題令人感興趣。

*****************************8
幾乎全部土著民族都是從西伯里亞東北部渡過白令海而來的移民的後裔。所以說幾乎全部,是因為還有少數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達之後,從南太平洋的島嶼抵達南美洲西海岸的。這些南洋的亞爾古英雄發現過南美洲多少次,至今不知,但是,僅僅從已馴化的植物得到的證據,便足以證實他們多次渡洋遠征的事實。當業已高度馴化、離開人類的幫助就無法倖存的同樣植物在太平洋兩岸均被發現時,它們的分布只有用人類的遷移來解釋。
然而,歐洲人在南北美洲發現的印第安人中,至少有99%的人是渡白令海而來的種族的後裔;這一點仍是千真萬確的。不久以前,人們認為,印第安人最早渡海去南北美洲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000年時。新的考古發現和碳-14年代測定法的使用,使這一估計得到大幅度修訂。現在,普遍同意人類出現於美洲大陸的時間為距今20000年時,而且,這僅是個大概數,也可能早於20000年。印第安人的最後一次大遷移大約發生在3000年前。然後是愛斯基摩人,他們繼續來回橫渡白令海峽,直到近代政治環境迫使他們留在海峽的一邊或另一邊時。無論如何,到這時,在美洲最接近亞洲的地區,人口已相當稠密,阻止了進一步的遷移。
實際上,渡海到美洲大陸對早期印第安人來說,並不困難。那時,由於地球表面的水大半被凍結成冰床,海面比現在低得多。因此,最早的移民穿過了寬130哩、連接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陸橋。海面上升後,乘原始小船能輕易地渡過白令海峽,因為海峽很窄,渡海時能一直看見陸地。後來較先進的移民可能是先從亞洲駕船到美洲,然後繼續沿西北海岸航行,直到最後在今日所謂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登陸,直接在那裡定居下來。
渡海到阿拉斯加的人,大多繼續前進,穿越育空高原中部的一個冰床峽谷,進入北美洲中心地。推動他們奮力前進的力量也就是驅使他們遷移到美洲的力量——尋找新的狩獵場地,並受到了來自後方部落的源源不斷的擠壓。這樣,南北美洲很快就為分散的狩獵者部落所佔據。
所有印第安人,不論其起源如何,都可以歸入蒙古種人。他們頭上都長著獨特的、筆直烏黑的頭發,臉部和軀體則汗毛稀少;他們頰骨高凸,幼兒脊骨基部還出現蒙古種人斑點。不過,在不同部落中,存在著相當大的變化;最早的各種美洲印第安人比起後來的美洲印第安人,與蒙古種人的差別要大得多,因為他們在我們今日所認識的蒙古種人充分進化之前,便已離開亞洲。這些移民到美洲後,立即向四方分散,並以近親繁殖的小群體在各種地帶定居下來;這一點也可以說明存在種種獨特生理類型的原因。

㈢ 為什麼美國企業將其製造業轉移到美國和墨西哥邊界的墨西哥一側

原因:1.墨西哥北部邊境與美國陸地相鄰,產品直接陸運進美國,物流優勢 2.勞動力成本優勢,大約是中國的一半不到,美國企業一牆之隔設置工廠,比美國本土工資少付90%。 3.墨北邊境如此之近,美國企業設廠管理半徑短,管理便利

㈣ 墨西哥人為什麼要移民去美國

什麼原因吸引墨西哥人移民美國呢?
南加州公共政策教授表示,房地產是吸引移民的一個因素,過去十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繁榮,激勵墨西哥人移民美國,墨西哥移民不是因為工作、不是家庭關系、而是房地產行業繁榮發展。
此外,墨西哥人人口正在老齡化,意味著勞動力市場競爭有所減少,然而上個世紀90年代,許多墨西哥人加入勞動大軍,只能遷移到邊界以北的美國。
盡管美國經濟復甦疲軟,墨西哥人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有幾代人進入北方美國,由於墨西哥許多地區遭受貧窮和暴力,而有的則成為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下的蓬勃發展製造業中心的勞動者。
汽車製造商,包括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通用汽車公司在墨西哥北部僱用成千上萬的勞動者,進入汽車配件廠工作,在墨西哥以北的美國邊界公路和鐵路線,吸引了更多投資者,也有很多墨西哥人。
美國從墨西哥農場招募農作物收獲勞動者,直到1965年美國對拉美移民首次做數量限制。1986年通過聯邦法律對移民做法律規定,美國亞利桑那州超過洛杉磯和芝加哥成為了墨西哥人旅遊目的地,在城鎮南部和中西部定居。

㈤ 各大洲特殊的一些氣候以及其原因

一. 亞洲:
1. 熱帶雨林氣候:
A. 成因: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多對流雨。
B. 分布:馬來半島南部,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菲律賓群島南部(如馬來西亞吉隆坡,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菲律賓棉蘭老島)
.C 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D 景觀及(標志):熱帶雨林景觀,板狀根,磚紅壤。

E. 代表性經濟作物:橡膠、金雞納、可可、胡椒、油棕等(糧食作物:水稻)

2. 熱帶沙漠氣候:
A. 成因:位於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地區,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少雨。

B. 分布:阿拉伯半島,印度河平原(塔爾沙漠)

C. 景觀:熱帶沙漠景觀,

D. 農業特點:發展灌溉農業,綠洲農業中代表植物:棗椰樹

3. 熱帶季風氣候:
A. 特點: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東北風,溫和少雨。故全年高溫,但干濕季分明。 但季風條件下,多洪澇和乾旱。

B. 成因:(1)西南季風成因: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氣壓帶和風帶北移。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後受向右的地磚偏向力影響,偏轉成西南風。由於經過印度洋空氣濕潤,帶來大量降水。

(2)東北季風的成因:冬季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海洋上氣溫相對較高,氣壓相對較低,風由高壓吹向低壓。故該地冬季盛行東北風,來自亞歐大陸較乾燥,形成乾季。

4. 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

A.特點:夏季盛行東南風,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風,低溫少雨。多洪澇和乾旱。

B.成因:亞歐大陸和太平洋之間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冬季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冷高壓。海洋上氣溫相對較高,氣壓相對較低,風由高壓吹向低壓。

C.分布: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包括巴顏喀拉山和岡底斯山以南的雅魯藏布江谷地,台灣島。朝鮮半島南部和日本群島南部。(如上海,重慶,武漢,東京等)

D.景觀: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如馬尾松)
5.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東岸)
A.特點:夏季高溫多雨(東南風),雨熱同期。冬季寒冷乾燥(西北風)。雨季比亞熱帶季風氣候要短。

B.成因: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相同,都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C.分布:我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以東,秦嶺淮河以北。朝鮮半島北部,日本群島北部及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地區。

D.景觀:溫帶落葉闊葉林(注意:在溫帶海洋性氣候下的景觀也是溫帶落葉闊葉林)

E.農業特點:氣溫較低,小麥。
6. (此種圖標偏南的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A:特點: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亞歐大陸面積廣闊,加上高山高原的對水汽的阻擋,內陸地區距海遙遠,降水較少。受大陸氣團控制故而溫差較大。(如我國的吐魯番圍著火爐吃西瓜)

7. (此種圖標偏北的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A. 特點: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促,降水較少,略集中夏季。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相似。

B. 成因:受大陸影響同時也受附近海洋影響。

8.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
A. 特點:夏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北移,此處(在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

B. 成因: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導致該地受副熱帶高壓()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9. 極地氣候:包括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

A.特點:全年嚴寒,酷寒,少雨

B.成因:終年受極低高壓控制。

C.分布:北冰洋沿岸地區及島嶼
10.高山高原氣候

A.特點: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因為空氣要抬升到一定高度降水才會形成降水,但到一定高度後濕度減小,不易凝結。

B.成因:亞歐大陸高山高原集中於中部,隨著海拔升高,水熱條件變化引起氣候變化

總結:1.亞洲氣候復雜,但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因為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大陸西岸,而亞洲西部是陸地,沒有西岸。
二. 非洲(因為赤道橫穿中部,氣候南北對稱,沒有溫帶和寒帶氣候)

1.熱帶雨林氣候:

A.分布:赤道附近的剛果盆地,幾內亞灣沿岸,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如剛果,賴比瑞亞)

B.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C.成因:(1)剛果盆地:位於赤道附近,全年氣溫高;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多對流雨。 (2)幾內亞灣沿岸: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時,氣壓帶風帶向北移,南半球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為西南風,該地正好位於西南風迎風坡,降水豐富而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3)馬達加斯加島東側:該島中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脈。其東側正好處於東南信風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使島的東部降水十分豐富。(屬於非地帶性熱帶雨林氣候)
2. 熱帶草原氣候:

A. 分布:分布於熱帶雨林兩側(東非高原,南非高原等,馬達加斯加島西側)

B. 特點:夏半年高溫多雨,冬半年高溫少雨,干濕季節明顯。北半球熱帶草原氣候大約在5-10月為雨季。(辨析:熱帶季風氣候也有明顯的干濕季節,但熱帶季風氣候的降水較多且更集中,北半球的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大約在6-9月)

C. 成因:大致位於南北緯10°—20°回歸線之間地區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雨林兩側受赤道低壓(多雨季節)、信風帶(乾季)交替控制。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區的信風帶包括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但都來自於陸地,都較乾燥,故受受信風影響時氣候乾燥。 但非洲有些地區的熱帶草原氣候是因為地形地勢造成的。如東非高原,南非高原

3. 熱帶沙漠氣候:

A. 分布:位於回歸線附近,北半球撒哈拉沙漠面積最大,橫貫大陸東西岸,南半球納米布沙漠沿西海岸分布。(可見熱帶沙漠氣候主要分布在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

B. 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C. 成因:緯度較低,氣溫較高,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來自陸地的信風控制,降水稀少。

4.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干氣候)

A. 分布:非洲北半求地中海沿岸和南半球西南角。(南非開普敦)

B. 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C. 成因:夏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北移,此處(在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
5.高原高山氣候:(略)

三.歐洲:(位於回歸線以北,沒有熱帶氣候)

1. 地中海氣候:

A. 分布:歐洲地中海沿岸及黑海附近,即伊比利亞半島南側,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科西嘉島,撒丁島,西西里島等。(如義大利羅馬,希臘雅典,法國南側)

B. 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少雨

C. 成因及景觀:參考非洲地中海氣候的成因

2. 溫帶海洋性氣候:

A. 分布:歐洲西部地區,包括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日德蘭半島,英吉利海峽海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側南側等地區。(倫敦,巴黎,布魯塞爾等)

B. 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內降水均勻,終年溫和多雨(氣候海洋性明顯,溫差小)。

C. 成因:位於北緯40-60左右,終年受盛行西風控制,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溫增濕作用,使這里

3. 溫帶大陸性氣候:

A:特點: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氣溫年較差大,降水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距海遙遠,西風難以深入。
4.極地氣候:見亞洲
四.北美洲 (巴拿馬運河以北的美洲)

.熱帶雨林氣候:

A.分布:中美洲巴拿馬運河附近(巴拿馬,尼加拉瓜,宏都拉斯等)

B.成因:(1) 本身緯度低,且位於東北信風破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沿岸墨西哥暖流,增溫增濕的作用。墨西哥東南部的熱帶雨林氣候是受赤道暖流的影響。

C.特點:終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A.分布:中美洲墨西哥中部西部。以及西印度群島。(如古巴,牙買加等島國)

B.成因:(1)大陸上熱帶草原氣候夏半年因赤氣壓低啊風帶向北移動,受赤道低壓控制,多雨。冬半年副熱帶高壓控制而少雨。

(2)島嶼上的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夏半年處於東北信風迎風坡,多雨。冬半年受副熱帶高壓影響而少雨。

3.熱帶沙漠氣候:

A.分布:北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地區,(包括墨西哥北部,加利福利亞半島,美國西南部部分地區)

B.成因: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或東北信風控制,降水稀少

4.地中海氣候:

A.分布:美國西部加利福利亞州,大致位於北緯30-40度大陸西岸,典型城市如:洛杉磯,舊金山(聖弗朗西斯科)

B.成因:參考歐洲地中海氣候,和其它的地中海氣候成因相同
5.溫帶海洋性氣候:

A.分布:北美洲美國加拿大的大陸西岸北緯40-60度左右,典型城市如,美國西雅圖,加拿大溫哥華

B.成因:終年受西風帶影響,溫和多雨。並受沿岸北太平洋暖流影響,是氣候更加溫和。
6.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A.分布:美國東南部亞熱帶氣候區,包括密西西比河下游密西西比平原,佛羅里達半島,大西洋沿岸平原等地區。典型城市如:華盛頓,邁阿密,新奧爾良,休斯頓

B.成因:位於大陸東岸,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受季風環流影響,夏季盛行來自大西洋的偏南風,冬季盛行來自大陸的偏北風,但季風特徵不及亞洲明顯;降水也較集中於夏季,但集中程度不及亞洲的亞熱帶季風氣候;故稱之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7.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面積僅次於亞洲,是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A.分布:廣泛分布於北美中部和北部地區,包括美國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內陸地區,五大湖地區以及美國東北部,加拿大中部地區以及東部沿海的溫帶地區。

B.成因:(1)北美洲北寬南窄,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

(2)北美洲西部為一系列緊逼海岸的高大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的水汽。

(3)北美中部為縱貫南北的平原,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灣。冬季可以讓來自高緯的寒冷空氣毫無阻擋的長驅南下,所經的廣大內陸地區急劇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也可毫無阻擋的北上,使內陸地區增溫;於是增強了冬夏溫差大的大陸性特徵。

(4)東部低緩的山地和高原對冷暖氣流都沒有很大的阻擋作用,冬季冷空氣可以直逼東北部沿海,因此形成大陸性氣候。

8.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在圖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北部的亞寒帶地區)

相關內容參照亞洲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注意東西兩岸分布緯度高低,並試著解釋原因

9.冰原氣候和苔原氣候:都屬極地氣候,包括加拿大大陸北部地區和附近島嶼,如格陵蘭島

10.高山高原氣候:

A.分布:西部高山及部分高原地區

B.特點及成因:由於南北美洲西部高山呈南北走向,而西部中緯度地區盛行偏西風。西風受高山阻擋,使西風影響的范圍僅局限於西部沿海地區。在迎風坡(西坡)因海拔升高水熱條件發生變化,自然景觀垂直變化顯著;背風坡,氣流下沉氣候乾旱;山間高原和山間盆地,因地形封閉,氣候乾旱。

五.南美洲:(三分之二的地區位於熱帶,熱帶氣候為主,濕潤的氣候為主)

1.熱帶雨林氣候:

A.分布:赤道兩側,主要分布於亞馬孫平原(如秘魯伊基托斯),以及巴西高原的東南部,南美洲西北地區如巴拿馬,哥倫比亞西部沿海地區,厄瓜多沿海地區(如巴拿馬城)

B.特點:高溫多雨,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是全球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

C.成因:(1)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成因: ①位於赤道兩側,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多雨; ② 亞馬孫平原北南西三面較高,開口朝向大西洋,有利於濕潤空氣深入內陸;③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均來自大西洋,能帶來豐富的水汽。

(2)巴西高原東南側的熱帶雨林氣候成因(非地帶性):①位於東南信風迎風坡,多地形雨。②沿岸巴西暖流增溫增濕作用。

(3)南美洲西北沿海熱帶雨林氣候成因:位於赤道地區附近,受赤道低壓影響明顯; 受赤道暖流影響;
2.熱帶草原氣候:

A.分布:大陸西岸南緯10度附近的沿海地區,以及南美大陸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氣候區兩側(大陸北側沿海地區和大陸中部地區),如巴西高原

B.特點及成因: 夏半年受赤道低壓影響,高溫多雨;冬半年受副熱帶高壓或信風的影響,高溫少雨,干濕季明顯。(注意:赤道附近的熱帶草原氣候受地形影響形成)
3.熱帶沙漠氣候:

A.分布:大陸西岸熱帶沿海地區,主要在秘魯,智利太平洋沿岸地區。

B.特點:終年炎熱乾燥,其中包括世界上最乾的沙漠阿塔卡馬沙漠。

C.成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或位於信風的背風坡; 沿岸秘魯寒流降溫減濕作用;

注意:為什麼熱帶沙漠氣候成南北走向狹長狀分布,沒有向內陸延伸而僅分布於沿海地區?

西部高山的阻擋作用使熱帶沙漠氣候沒有向內陸延伸

4.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陸東岸,南回歸線附近以及以南附近地區。

B. 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C. 成因:和北美洲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成因相似。

5. 地中海氣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陸西岸南緯30-40度左右,即智利大陸西岸沿海地區30-40度左右。

B. 特點: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C. 成因:風帶和氣壓帶季節性移動引起。南半球夏季(1月左右)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回歸線附近的副熱帶高壓帶向南移,此處(在南緯30-40度左右)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晴朗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南半球冬季(7月左右)因氣壓帶和風帶向北移,位於30-40度的西風帶向北移正好控制該地區,西風帶來豐富的降水,氣候溫和多雨。(此處西風為西北風,西風來自太平洋。)

D. 景觀: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6. 溫帶海洋性氣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陸西岸40-50度左右,智利大陸西岸沿海地區40-50度。

B. 特點:終年溫和多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降水均勻。

C. 成因:終年受南半球西風控制。(南半球的西風帶為西北風—來自低緯)

7. 溫帶大陸性氣候:

A. 分布:南半球溫帶地區安第斯山的東側(位於西風的背風坡)

B. 特點:氣溫較差大,降水較少,氣候大陸性特徵顯著。在南緯40度以南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形成乾旱的溫帶沙漠。

C. 成因:位於位於西風的背風坡

8. 高山氣候:

A. 分布:南美洲西部高山地區(安第斯山地區)

B. 特點成因和其它大洲相同。

六.大洋洲氣候類型:
j見參考資料

㈥ 詳細介紹一下墨西哥人為何要移民美國

墨西哥太亂了而且美國是發達國家

㈦ 美墨戰爭經歷過哪些歷程

美國1776年獨立後,乘歐洲列強在非洲、亞洲爭奪殖民地之機,在北美大陸大肆擴張。1823年,總統詹姆斯·門羅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確立了擴張領土、稱霸美洲的基本國策。很快,美國政府的侵略目光便落到了近鄰大國墨西哥身上。1835年,墨西哥得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的美國移民奴隸主發動武裝叛亂,墨西哥政府出兵鎮壓,美國竟直接出兵干涉,並支持得克薩斯於次年宣布獨立。1845年7月,以瘋狂擴張著稱的美國總統詹姆斯·波爾克正式宣布把得克薩斯並入美國的版圖。幾乎與此同時,波爾克又命令扎卡里·泰勒將軍率領一支部隊悄悄進駐得克薩斯與墨西哥交界的努埃塞斯河畔,伺機發動侵略戰爭。當年11月,波爾克以墨西哥應歸還美國300萬美元債務為要挾,要求墨西哥承認以格蘭德河為兩國邊界,美國以1500萬~4000萬美元「購買」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地區,遭到墨西哥政府斷然拒絕。

1846年5月13日,美國政府向墨西哥宣戰,美墨戰爭正式爆發了。宣戰不過是蒙蔽世人的把戲,美軍的軍事行動在此之前早已進行了4個多月。

為盡快實現由北向南進攻,分割墨西哥領土,佔領其首都的目的,戰爭第一階段,美軍決定兵分三路入侵墨西哥:一路由斯蒂芬·卡尼上校指揮,負責遠征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一路由約翰·斯洛特艦隊司令指揮,負責從海路封鎖太平洋和墨西哥灣沿岸及港口;另一路由總司令泰勒率領,直取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5月18日,泰勒率部越過格蘭德河並佔領了馬塔莫羅斯城。6月,泰勒的部隊由5000人擴至1.45萬人。7月14日,其先頭部隊到達位於墨西哥城以北1000英里的查馬爾戈,並在這里建立了進攻蒙特雷的基地。其間,墨西哥政府曾經試圖同美國談判,但談判無疾而終,墨西哥總統帕斯多也因此下台。

從9月中旬開始,美軍多次發動對戰略要地蒙特雷的進攻,但是在墨西哥軍民的頑強抵抗下,屢遭失敗。驕橫的泰勒不得不改變強攻策略,與沃爾思率領的另外一支美軍從蒙特雷城東西兩側齊頭並進,迂迴攻擊。經過激烈廝殺,9月24日,美軍終於攻破蒙特雷城,25日,墨守軍投降。

在西部地區,居住在薩克拉門托河谷的一批美國移民6月14日佔領了聖諾明,並宣布成立「加利福尼亞共和國」。7月9日,美軍兵不血刃地佔領了舊金山和聖諾明。不到一個月時間,美軍先後佔領了聖巴巴拉和洛杉磯。8月17日,美軍宣布加利福尼亞正式成為美國領土。

在此期間,卡尼率領的遠征軍於1846年六七月間到達位於阿肯色河與聖菲小道的交匯處本特堡。8月15日到達拉斯韋加斯,宣布新墨西哥成為美國的一部分。9月底,卡尼率領騎兵部隊越過科羅拉多進入南加利福尼亞。1847年1月13日,在聖費爾南多,墨西哥殘余武裝力量向美軍投降。至此,美國已經侵佔了墨西哥大片領土。有人尖銳地評論說:「美軍猶如一頭闖進墨西哥玉米地的黑熊,只不過並不稀罕美味的玉米,而是把土地作為唯一的目標。」

從1847年2月開始,美國再次向作戰前線大量增派兵力,戰爭進入第二階段。3月9日,美軍司令斯科特調集軍隊1.3萬人,配備50門大炮,在海軍部隊的支援下,對墨西哥東海岸的最大港口韋拉克魯斯實施兩棲登陸作戰。駐守該港的4000墨軍士氣低落,無心戀戰,也沒有海軍支援,美軍無一傷亡就成功登陸。隨後,美軍便開始瘋狂圍攻韋拉克魯斯城。從3月22日開始,美72艘軍艦和陸軍的大炮對韋拉克魯斯進行了連續幾天的野蠻炮擊。但這次美軍遭到了墨西哥守軍的頑強抵抗,有82名美軍傷亡。惱羞成怒的斯科特下令:墨西哥人不投降,便不許任何活人離開這座城市。在美軍猛烈的炮火下,韋拉克魯斯血流成河。7天之後,美軍攻佔該城。

攻陷韋拉克魯斯後,美軍就掃清了進攻墨西哥城的最大障礙,於是加快了行軍速度。墨西哥總統聖安納倉促集中1.3萬人在塞羅戈多與美軍會戰。4月18日,美軍穿過山谷密林,突襲墨軍左翼,俘虜3000多人,聖安納只好下令撤退。5月15日,美軍推進到離墨西哥城80英里的普埃布拉,因為城裡上層人士賣國投降,美軍輕松地攻佔了這座墨西哥第三大城。8月6日,美軍兵臨墨西哥城城下,已經沒有退路的墨西哥軍民在郊區外圍與敵人展開了激戰。但終因寡不敵眾,墨軍節節敗退。為奪取墨西哥首都,斯科特親自率7000人發動總攻,而此時墨西哥城內已經聚集了1.5萬官兵,美軍一時無法得逞。情急之下,9月12日,斯科特派人偷襲高達200英尺的查普爾特佩克小山工事,企圖居高臨下控制墨西哥城。面對美軍潮水般的進攻,駐守此地的墨西哥軍事學院的學生們浴血奮戰,美軍死傷遍地。9月13日黃昏,墨西哥總統聖安納率政府成員慌忙撤退,城內一片混亂。9月14日拂曉,美軍趁機攻入城內。為顯示威風,斯科特下令美軍官兵身穿嶄新制服舉行盛大的入城儀式,卻突然遭到了墨軍的猛烈射擊,死傷慘重。入城後,美軍與墨軍展開了整整一天的激烈巷戰,直至9月15日,在傷亡860多人後才完全控制了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淪陷後,英勇不屈的墨西哥人民與佔領者展開了大規模的游擊戰。無奈之下,美軍調集2萬人專門同游擊隊作戰,殘酷鎮壓墨西哥人民的反抗。墨西哥政府本來可以抓住機會組織反攻,轉敗為勝。但墨西哥統治者一味妥協,還解除了聖安納的總統職務,成立了以培尼亞為臨時總統的新政府。培尼亞上台後,立即呼籲美國舉行和談。1848年2月2日,美墨雙方簽訂了《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美國攫取了墨西哥近一半的領土,合計約230萬平方公里。這就是今天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大部,以及科羅拉多州和懷俄明州的一部分。美國僅僅付給墨西哥1500萬美元作為「補償」。

通過美墨戰爭,美國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而且從此成為美洲的主宰。就連親自參與了戰爭的美國名將格蘭特也不得不承認:「這場戰爭乃是強大民族對弱小民族所進行的最不正義的戰爭之一。」

㈧ 在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時,為什麼美洲人要遷徙到西部

說法錯誤,美國西進運動不是始於17世紀,英國人第一次來到北美是在1607年,美國建國是在1776年。
西進運動是指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和進行開發的群眾性運動,始於18世紀末,終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西進運動歷史背景
早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向西移民的活動就開始了。南部的奴隸主、北部的土地投機商和工業資本家、高利貸者和老百姓,都希望在西部獲得土地。英國政府為了把殖民地人民限制在能夠控制的地方,於1763年頒布了禁止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公告令。獨立革命粉碎了這一規定。1783年英美議定了和平解決方案,英國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這一大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土地,開放給了美國。1830年5月,A.傑裴遜總統通過了《印第安人遷移法》,把印第安人遷到密西西比河以西。這之後,派軍隊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殖民事業在這一地區迅速發展。「舊西南部」(包括今肯塔基、田納西、亞拉巴馬、密蘇里、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諸州)的土地,主要被種植園奴隸主佔有,成為棉花的主要產地。「舊西北部」(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諸州)的殖民開發,是由於1785年通過的土地條例(按低價出售公有土地)和1787年《西北准州地區條例》而迅速開展的。獨立革命開始時這里只不過有幾千名法國人,1810年移民已有27萬多,1860年增加到693萬人,僅芝加哥城人口就有100萬。這里是盛產穀物和養育業發達的地區。
與此同時,美國也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擴張,用購買和戰爭手段兼並了法國、西班牙、英國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國土。1803年,美國乘拿破崙忙於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稱為路易斯安那的廣大地區(面積約為83萬平方英里)。1810年和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里達;1846年,又強迫英國訂約,把美國北部北緯49度的國界線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排擠走了這個地區的英國人。1846年和1853年,美國與墨西哥發動戰爭,勝利後購買了墨西哥的大片國土,總計約95萬平方英里。到1853年,美國已把它的國境線推進到太平洋沿岸,國土面積達303萬平方英里(約 785萬平方公里),比宣布獨立時的版圖增加7倍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在1840年以前還極稀少,40年代移民開始多起來,特別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對西部的開發是一大推動。1850年以後,這個地區的移民和經濟發展,在美國發展中居於重要地位。此外,美國還繼續向西擴張到與它本土不相毗連的地區。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代價從俄國購買了阿拉斯加,其面積等於美國原來的13州的2倍;1894年,美國在檀香山推翻夏威夷王國,1898年爆發美西戰爭後,又兼並了夏威夷群島。
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吸引來外國移民的洪流。外國移民在1790-1860年有500多萬,1861-1913年達2700萬。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人口, 1790年時只佔全國總人口的3%,19世紀時已增長到佔49%。國外來的移民,對西部的開發,對美國整個經濟的迅速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移民使美國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產,能夠以巨大的力量和規模開發其豐富的工業資源,以至很快就摧毀了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美國政府的土地政策,[2]的建築,加速了西部的開發。美國向西部的領土擴張和開發,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廣大的西部土地並入美國,使美國成為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發展經濟的極優越的自然條件。它大大擴大了耕地面積,而且地處宜耕的氣候帶,使農業迅速發展起來;西部的開拓,帶動了大規模鐵路的建築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國形成了廣大的國內市場。

㈨ 關於墨西哥和美國邊境問題

一切糾紛源於美墨戰爭

美墨戰爭
的一部分

日期: 1846年 - 1848年
地點: 美國南部,墨西哥北部、中部和西部
結果: 美國勝利,瓜達盧佩·伊達戈爾條約。美國獲取加州、內華達州、猶他州全部地區,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懷俄明州部分地區。
起因: {{{casus}}}
領土變更: {{{territory}}}

參戰方
美國
得克薩斯共和國 墨西哥
指揮官
扎卡里·泰勒
溫福德·斯哥特
斯蒂芬·瓦特·科爾尼
山姆·休斯頓 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
兵力
60,000人 40,000人
傷亡
陣亡:1,733人
死亡總數:13,283人
受傷:4,152人 25,000人(墨西哥政府估計)

紅色部分是得克薩斯共和國自稱的領土.美墨戰爭是美國與墨西哥之間於從1846年至1848年爆發的一場戰爭。

目錄 [隱藏]
1 背景
2 宣戰
3 過程
4 士兵
5 政治意義
6 參見

[編輯] 背景
美墨戰爭的爆發原因是墨西哥與得克薩斯共和國之間未解決的邊境問題以及美國的擴張主義。1836年得克薩斯革命後新建立的得克薩斯共和國與墨西哥之間的邊境有爭議。墨西哥不承認得克薩斯的獨立,宣布要將得克薩斯重新並入其領土,並警告假如美國介入的話兩國之間將爆發戰爭。得克薩斯維持其獨立立場,並強調格蘭德河是其邊境。英國試圖調停這場爭議但沒有成功,因為墨西哥不肯承認得克薩斯。1845年美國宣布假如得克薩斯共和國願意加入美國的話,美國將承認格蘭德河為其邊境。同年得克薩斯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第28個州。

美國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認識到假如美國與墨西哥之間爆發戰爭的話墨西哥無法防禦其遙遠的北部省份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而這正好符合美國民主黨的擴張美國疆域的昭昭天命。與此相反的美國輝格黨強烈反對美國的疆域擴張和強烈反對對墨西哥作戰。

[編輯] 宣戰
對墨西哥來說得克薩斯加入美國首先是美國介入墨西哥內政,因為美國以此來支持一個反叛的省份,其次美國非法地佔據了既非是得克薩斯又非是美國的領土。墨西哥多年以來一直在以戰爭威脅。英國始終試圖防止墨西哥向比它強大的美國宣戰,但是1844年英國本身也與美國有一些嚴重的爭執。

兩國之間爆發了一些小沖突後波爾克下令扎卡里·泰勒帶兵進入得克薩斯。泰勒渡過紐埃西斯河,不顧墨西哥向他提出的撤軍要求,一直進軍到格蘭德河畔並開始在那裡建築布朗堡。

1846年4月24日戰爭正式爆發。墨西哥騎兵進攻並俘虜了一支美國在格蘭德河附近的部隊。沖突爆發後波爾克要求宣戰,他宣稱墨西哥「入侵了我們的邊界,在美國領土上撒了美國人的血」,以此來鼓動美國的民情。5月13日美國國會向墨西哥宣戰。美國北部和輝格黨基本上反對這場戰爭,而南部和民主黨則贊成這場戰爭。5月23日墨西哥向美國宣戰。

即使在美國宣戰後許多輝格黨人依然不相信波爾克所說的「在美國領土上撒了美國人的血」。他們相信美國軍隊渡過了格蘭德河進行蓄意挑恤。當時剛剛被選入美國眾議院的輝格黨新手亞伯拉罕·林肯引入了一系列決議要求波爾克給出美國人的血撒到的具體地點。但由於美國士兵被殺,因此這些反對沒有受到多少注意。

[編輯] 過程
宣戰後美國從多個戰線入侵墨西哥領土。在太平洋美國海軍派約翰·斯洛特(John D. Sloat)佔領加利福尼亞並將它規入美國領土,因為美國怕英國會試圖佔領該地區。斯洛特獲得加利福尼亞北部盎格魯殖民者的支持,這些殖民者此前就宣稱建立了一個獨立的加利福尼亞共和國。在他們的支持下斯洛特占據了一些重要城市。同時斯蒂芬·瓦特·科爾尼帶領的美軍攻佔了聖大非。科爾尼然後向加利福尼亞進軍。在一些小挫折後他與羅伯特·斯朵克頓的海軍增援聯合占據了聖地牙哥和洛杉磯。但此後科爾尼與斯朵克頓之間爆發了對加利福尼亞管理的沖突。原因是華盛頓發表的命令在這一點上不明確。斯朵克頓任命弗萊蒙(John C. Fremont)為加利福尼亞總督,而科爾尼則稱自己為總督。最後科爾尼佔了上手,弗萊蒙被捕和被處罰。

泰勒領導的主力軍跨過格蘭德河,1846年9月在蒙特雷戰役中獲勝。墨西哥總統安東尼奧·洛佩斯·德·桑塔·安納親自帶兵北上,但是於1847年2月22日戰敗。同時波爾克派遣了另一支美軍在溫福德·斯哥特的帶領下從韋拉克魯斯登岸並開始入侵墨西哥中心地區。斯哥特攻克韋拉克魯斯並進軍墨西哥城,最後攻佔墨西哥首都。

1847年1月13日美國與墨西哥簽署條約在加利福尼亞停戰。1848年2月2日簽署的瓜達盧佩·伊達戈爾條約最終停戰,美國獲取對加利福尼亞(下加利福尼亞半島仍屬墨西哥)、內華達、猶他的全部地區,科羅拉多、亞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懷俄明部分地區。作為補償美國向墨西哥支付1825萬美元(相當於2000年中627,482,629美元)。

Nebel, Carl 1851年所畫美墨戰爭油畫[編輯] 士兵
在整個戰爭中約1.3萬美國士兵死亡,其中只有1700人直接陣亡,其他死於疾病或者戰時不衛生的條件。墨西哥的死亡人數不明,估計達2.5萬。

戰爭中有一個主要由愛爾蘭移民組成的團(聖派翠克大隊,Saint Patrick's Battalion)叛變美國投奔墨西哥。有人說他們叛變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美軍中因其宗教信仰受到其他士兵的侮辱,因此叛變到天主教的墨西哥。這些士兵中的大多數在戰爭中陣亡,部分人在被俘虜後絞死。有些歷史學家說這些人實際上是墨西哥戰俘,被迫在墨西哥方作戰,其他人則稱他們是叛徒。至今為止在墨西哥仍有一些紀念他們的紀念碑。

據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數據最後一名參戰的美國士兵於1929年9月3日高齡98歲逝世。

[編輯] 政治意義
墨西哥在戰爭中失去了其疆域之半,此後在墨西哥始終留有對美國的仇恨,但這場戰爭也使得墨西哥國內形成了它建國(1821年)以來一直缺乏的民族主義觀。

這場戰爭也導致了新一代的墨西哥政治家的出現,最後他們擺脫了桑塔·安納對墨西哥的統治並於1857年建立了一個自由共和國。這個自由共和國最早的措施之一就是加速對墨西哥北部空曠地區的殖民,而這個措施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未來的領土喪失。

在被美國占據的領土上有數千墨西哥家庭生活。這些家庭有些回到墨西哥,有些留在美國,在兩國的和平條約上有對他們的保護。這些家庭的歷史大多被記載下來了,他們是最早的墨西哥裔美國人。

1889年美國與墨西哥組成國際邊界及水利委員會來解決其它未解決的邊境爭議。

在美國戰爭勝利導致了一場愛國浪潮,美國在西部和南部獲得了新的領土。泰勒成為戰爭英雄並於1848年當選為美國總統。

但是這個愛國浪潮並沒有持續很久。美國北方州對這場戰爭持反對態度,南方州持支持態度,而這個意見不同的原因在於對於奴隸制度的看法的不同以及對於戰爭和領土擴張對奴隸制度將要帶來的影響的期待。當時得克薩斯承認奴隸制,而墨西哥禁止奴隸制。許多北方反奴隸制的人認為這場戰爭是南方奴隸主試圖擴張奴隸制和加強他們對聯邦政府的影響。亨利·戴維·梭羅寫了《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拒絕交稅來支援這場戰爭。

反奴隸制人士最關心的是奴隸制進入聯邦領域。1820年的《密蘇里和約》規定北緯36°30'以北的聯邦領域中禁止奴隸制,但這個和約沒有闡明未來的新的州是否允許奴隸制。假如這些州允許奴隸制的話,那麼參議院里的權力平衡就會被破壞。因此許多南方人支持戰爭來擴大他們的勢力。當時有人建議將得克薩斯分為多個州(其領土是當時美國所有州中最大的),但是這個計劃沒有獲得支持。

戰爭首年眾議員戴維·韋莫特提出了一個立法草案在任何從墨西哥新佔領的領土上禁止奴隸制。這個草案立刻就遭到了南方的反對。對南方來說北方顯然要打破參議院里的平衡。這個法案通過了眾議院但是沒有通過參議院。在兩院里投票的結果都顯然體現出了南北之間的矛盾。

1848年民主黨建議每個州的人民自己可以公投決定該州是否允許奴隸制。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令將這個建議立為美國法律。反對奴隸制的人在同年組織了美國共和黨。

泰勒作為戰爭英雄雖然於1848年11月贏得了總統選舉,但他本人沒有任何政治經歷,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南北之爭。1850年他死後輝格黨人選舉米勒德·菲爾莫爾為總統。菲爾莫爾決定來解決這個問題,最後他提出了《1850年妥協》。但是這個建議導致了更多的爭議,輝格黨內部分裂,停止成為一個國家級的黨派。輝格黨最後還試圖推薦另一位戰爭英雄斯格特作為總統候選人來克服黨內的分歧,但是沒有成功。

在斯格特手下服役的尤里西斯·格蘭特後來將美墨戰爭描寫為擴張奴隸制的征服戰爭,因此是美國南北戰爭的前奏。後來南北戰爭中的許多將軍,包括格蘭特曾參加美墨戰爭:喬治·麥克勞倫、安布羅斯·伯恩塞特、斯通威爾·傑克遜、喬治·米德、羅伯特·李和後來的美利堅聯盟國總統傑佛遜·戴維斯。

㈩ 什麼原因吸引墨西哥人移民美國

房地產是吸引移民的一個因素,過去十年美國房地產市場繁榮,激勵墨西哥人移民美國,墨西哥移民不是因為工作、不是家庭關系、而是房地產行業繁榮發展。
此外,墨西哥人人口正在老齡化,意味著勞動力市場競爭有所減少,然而上個世紀90年代,許多墨西哥人加入勞動大軍,只能遷移到邊界以北的美國。
盡管美國經濟復甦疲軟,墨西哥人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有幾代人進入北方美國,由於墨西哥許多地區遭受貧窮和暴力,而有的則成為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下的蓬勃發展製造業中心的勞動者。
汽車製造商,包括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通用汽車公司在墨西哥北部僱用成千上萬的勞動者,進入汽車配件廠工作,在墨西哥以北的美國邊界公路和鐵路線,吸引了更多投資者,也有很多墨西哥人。
美國從墨西哥農場招募農作物收獲勞動者,直到1965年美國對拉美移民首次做數量限制。1986年通過聯邦法律對移民做法律規定,美國亞利桑那州超過洛杉磯和芝加哥成為了墨西哥人旅遊目的地,在城鎮南部和中西部定居。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40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6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9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30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6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43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6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2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