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怎麼堵住的
⑴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原因是什麼
德專家分析墨西哥灣原油泄漏原因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石油地質學家威廉·多米尼克日前指出,美國過早開放深海石油開采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忙趕工期是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深海開采開放過早
多米尼克說,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固然有包括英國石油公司在內的具體操作失誤,但首先美國石油開采政策就有問題。雖然鑽探和開采技術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在相應的防漏等災難應對技術、尤其是應對深海作業事故的技術相對滯後的情況下,不應該過早開放深海開采。
雖然,數十年來鑽探和開采技術不斷完善,安全性已經超過90%,但每個鑽井都有著不同特徵,儲油層深度越大,地層壓力也越大,危險性也越高。英國石油公司「深海地平線」鑽井平台的開采深度在海平面以下1500米到5500米,對開采者來說,他們從開始就知道這一開採的危險性。
至今的各種防漏和災難應對技術多數是在陸上和淺水地區開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伊拉克戰爭後應對油井燃燒的方法等,但這些技術並沒有很好地轉化到深海開采中。因此,英國石油公司此次的應對方法捉襟見肘,而且給予他們「補課」的時間很短。
忙趕工期釀成大禍
多米尼克說,英國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的鑽探工作於2009年10月正式開始。在鑽到4000米深度時,深海中預料之外的強大壓力導致大量的鑽井液流失,導致成本迅速增加。鑽井液是一種水和黏土顆粒的混合物,能在鑽井內形成向下的壓力,防止儲油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倒湧向輸油管。
由於墨西哥灣上的颶風影響,鑽探工作一度中斷,到2010年1月才重啟。2月份,鑽井再遇4000米問題區域,令鑽探進度一再推遲,直到4月中旬才達到目標深度。在油氣鑽探和開采領域時間就是金錢,每天的鑽井運作成本逾百萬美元。英國石油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拚命趕工,為事故埋下禍根。
在4月16日停止鑽井後的4天,施工方對鑽探儀器進行了各種安全測試,並發現了漏油的跡象,但這一情況沒有得到及時關注。到20日,鑽孔內持續增加的壓力已經令施工方疲於應付,而本來配套的「自動防噴器」也失靈,最終釀成大禍。
幾項建議有助封堵
多米尼克說,可以應用一種德國製造的多相流泵降低封堵油井的難度。一是在海底漏油點上方放置拱形漏油罩,並以多相流泵將漏出的石油與天然氣一起排走;二是為正在鑽探的減壓井也配備多相流泵。這些措施能實現引流區壓力的快速下降,降低封堵油井的難度。
此外,不同於目前使用的單獨封堵油井的方法,多米尼克建議擴大封堵漏油點周圍的面積,這樣能更好地防止旁漏。
⑵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反應什麼問題
隨著人們對資源的不斷開采,出現了種種對環境的破壞,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地球的環境日益嚴重,資源也越來越少,對於日後的子孫後代,將是嚴峻的考驗,依靠什麼生存,也是值得我們深思!!!
⑶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解決方案:
油井有壓力,一定得疏導,不可亂堵做氣球,漏油管是鐵的吧,搞個磁鐵套子接上導油管如何
⑷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始末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原因查明、
5月8日,大量泄漏原油漂浮在美國墨西哥灣地區的海面上。墨西哥灣上月下旬發生的漏油事故導致該地區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災難。目前美國海岸警衛隊、政府機構、當地居民及英國石油公司等各方力量正在想方設法防止形勢進一步惡化。新華社/路透
5月8日,多艘船隻在美國墨西哥灣一鑽井平台附近執行任務。新華社/路透
5月8日,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一家酒店裡,工作人員正在整理塞進長筒絲襪里的頭發。為減少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路易斯安那州目前已經在該州境內設置了9處地點來接受社會捐贈的頭發及皮毛製品等可以扔進海里吸收泄漏原油的物品。新華社/法新
英國石油公司內部調查顯示,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由一個甲烷氣泡引發。
另外,漏油最後一道防線「防噴閥」先前發生過失效的狀況。
禍起氣泡
作為「深水地平線」租用方,英國石油公司加緊調查「深水地平線」爆炸原因。
美聯社8日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學教授羅伯特·貝亞的數名企業界朋友向他征詢意見時,交給他英國石油公司部分調查記錄。
這些記錄包括兩篇文檔和一段錄音,以數名鑽井平台工人為詢問對象。貝亞向美聯社記者詳細描述了記錄內容。
貝亞是美國國家工程院負責石油管道安全的小組成員,20世紀90年代擔任英國石油公司風險評估顧問。
根據這些記錄,貝亞還原了爆炸前後過程。
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試圖再設一處水泥封口。這時,設置封口時引起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促成一個甲烷氣泡生成,導致這處封口遭破壞。
甲烷在海底通常處於晶體狀態。深海鑽井平台作業時經常碰到甲烷晶體。
這個甲烷氣泡從鑽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屏障。
「一個小氣泡變成一個相當大的氣泡,」貝亞說,「逐漸擴大的氣泡就像一門大炮,向你臉上噴氣。」
[1]
「氣雲」罩頂
貝亞說,4月20日事發時,鑽井平台上的工人觀察到鑽桿突然噴氣,隨後氣體和原油冒上來。
氣體湧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在那裡發生第一起爆炸。「隨後發生一系列爆炸,點燃冒上來的原油,」他說。
一段詢問記錄顯示,當時升起一片「氣雲」,罩住「深水地平線」。鑽台大型引擎隨即爆炸。詢問對象說,引擎爆炸點燃鑽台,「到處都是火」。
爆炸起火大約36小時後,「深水地平線」沉入墨西哥灣。一些英國石油公司管理人員受傷,9名鑽台員工和兩名工程師死亡。
「當時慘狀肯定如同置身地獄,」貝亞說。這名現年73歲的石油業「老兵」說到這里流淚。他說,這是「失望和憤怒的淚水」。
英國石油公司發言人約翰·柯里7日晚不願談論事故起因。「我們等待全面調查,查出全部事實。」
前一頁 [2]
閥門失效
「深水地平線」沉沒後大量漏油,威脅周邊生態環境。這座鑽井平台配備的「防噴閥」也成為調查重點。
一個「防噴閥」大如一輛雙層公交車,重290噸。作為防止漏油的最後一道屏障,「防噴閥」安裝在井口處,在發生漏油後關閉油管。但「深水地平線」的「防噴閥」並未正常啟動。
「深水地平線」裝備一套自動備用系統。這套系統應在工人未能啟動「防噴閥」時激活它,但當時也沒有發揮作用。
事發後,英國石油公司企圖藉助水下機器人啟動「防噴閥」,未能奏效。
美聯社報道,自從聯邦政府監管人員放鬆設備檢測後,數年間數座鑽井平台的「防噴閥」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內政部礦產資源管理局接到的事故報告顯示,至少14起事故原因與「防噴閥」有關。這些事故多數發生於2004年以後。
聯邦政府監管人員說,他們會檢查數座鑽井平台的「防噴閥」是否可靠。國會則打算就「防噴閥」可靠性舉行聽證會。
「這種安全閥並非那麼安全,」聯邦參議員瑪麗亞·坎特韋爾說,業界明知「防噴閥」有時失效,使用時卻心存僥幸。
⑸ 墨西哥灣石油泄漏原因以及解決的辦法
墨西哥灣石油泄漏的原因是水合物堵塞管道,致使油管道爆管。
解決的辦法除了在海面上石油除油劑和機械除油及其他的一些物理的除油辦法之外,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至於泄漏的油井只能夠堵漏。
⑹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現在怎樣了海洋油污怎樣清理
泄漏控制住了,但是環境污染影響深遠。清理海洋油污主要是兩種方法:投放消油劑(只能將大塊油污分散為小油滴,然後等待自然降解);用吸油氈之類的東西吸附油污,然後收集處理,這樣比較徹底。
⑺ 墨西哥灣石油泄漏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墨西哥灣石油泄漏的原因是水合物堵塞管道,致使油管道爆管。 目前的解決辦法除了在海面上石油除油劑和機械除油及其他的一些物理的除油辦法之外,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了。 至於泄漏的油井只能夠堵漏。 http://www.schneider-electric.cn/sites/china/cn/company/energy-challenge/word-from-the-experts.page
⑻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度過危機處理的辦法
根據奧巴馬的要求,至少1億美元將提供給海岸警衛隊。另外,奧巴馬還呼籲增加2900萬美元給內務部,用於「責任方或原油泄漏責任信託基金可賠償之外的附加檢查、執行、研究等其他活動」。
另一方面,英國媒體消息稱,美國白宮提出議案,計劃增加對墨西哥灣採油公司的稅收,從而彌補清理墨西哥灣油污付出的重大支出。
有兩萬人被動員起來去保護海岸和野生動植物;設置了超過138萬英尺的攔油柵來遏制油污;將655,000加侖用於分散油污的化學製品注入了墨西哥灣。
另外美國政府命令英國石油公司出錢修築那全部40英里沙堤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8時15分報道,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處理再遇挫折,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原本以為可以利用一個鋼筋水泥罩罩住墨西哥灣海底油井從而解決漏油問題的英國石油公司,現在遇到了新的麻煩。因為發現在鋼筋水泥罩內有類似冰晶體的凝結物,他們現在必須把這個重達98噸的罩子從井口移開。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或加速美能源結構性調整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12時08分報道,此時此刻,墨西哥灣海底的爆裂油管仍然在張著黑色的大口嘲笑人類的智慧和能力,最新的補救努力又宣告失敗了!從20多天前鑽井平台爆炸沉入海底的那一刻開始,壞消息便隨同原油一起持續噴涌,肆無忌憚地流傳:11人喪生,海鳥渾身油污,海龜奄奄一息,脆弱的濕地及海灘狼藉一片。不僅如此,每天數萬桶石油的損失也刺激著市場和人們脆弱的神經,而在救援上,緊急關閉採油閥門的努力失敗,通過鋼筋水泥罩控制漏油的大膽嘗試也以造成新的污染而告終……
⑼ 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的事故調查
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內部調查報告,在歷時4個多月之後,終於出爐。英國石油公司將大部分責任,推給了油井的所有者、瑞士越洋鑽探公司,以及負責油井加固的美國哈利伯頓公司。而對自己的責任,報告的總結只有簡單一句:沒有正確解讀油井的安全測試結果,沒能「防患於未然」。
被潑了臟水的越洋鑽探公司隨即發表聲明,指責英石油在油井的設計、施工過程中,作出一系列節省成本的決定,增大事故風險。
此外,事件中最重要的證物——失效的防噴閥,在2010年4月4號出水後,至今沒有接受檢測分析。
另據報道,美國海洋能源公司位於墨西哥灣的一座鑽井平台昨天發生火災,這是一周內,這家公司第二座在墨西哥灣的鑽井平台發生火災。火已被撲滅。 新華網14日消息,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石油地質學家威廉·多米尼克日前指出,美國過早開放深海石油開采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忙趕工期是導致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的主要原因。
工人在鑽井底部設置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甲烷在海底通常處於晶體狀態。深海鑽井平台作業時經常碰到甲烷晶體。這個甲烷氣泡從鑽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屏障。
2010年4月20日事發時,鑽井平台上的工人觀察到鑽桿突然噴氣,隨後氣體和原油冒上來。氣體湧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在那裡發生第一起爆炸。隨後發生一系列爆炸,點燃冒上來的原油。當時升起一片「氣雲」,罩住「深水地平線」。鑽台大型引擎隨即爆炸,到處都是火。「深水地平線」沉沒後大量漏油,威脅周邊生態環境。這座鑽井平台配備的「防噴閥」也成為調查重點。一個「防噴閥」大如一輛雙層公交車,重290噸。作為防止漏油的最後一道屏障,「防噴閥」安裝在井口處,在發生漏油後關閉油管。但「深水地平線」的「防噴閥」並未正常啟動。
「深水地平線」裝備一套自動備用系統。這套系統應在工人未能啟動「防噴閥」時激活它,但當時也沒有發揮作用。事發後,英國石油公司企圖藉助水下機器人啟動「防噴閥」,未能奏效。美聯社報道,自從聯邦政府監管人員放鬆設備檢測後,數年間數座鑽井平台的「防噴閥」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奧巴馬政府在漏油事故中確有應對不當之處。首先政府在危機應對上相對遲緩,各界壓力逐漸聚焦到政府身上。事故發生之初,政府沒有認識到危機的嚴重性,對英國石油公司大加批評並稱應由其擔負全部責任。
其次,從初步的調查結果來看,政府缺乏監管也是一大原因。一份2008年的報告顯示,負責出租鑽井平台的礦產管理局的監管人員玩忽職守,對有關安全警告置若罔聞,收受被監管公司的禮物,甚至與石油公司員工發生性關系。更早的活動報告顯示,管理局曾允許被監管的石油公司用鉛筆自行填寫檢查報告。在礦產資源管理局局長伯恩鮑姆辭職之前,該局負責近海油氣開採的項目副主任厄於內斯已被解職。
專家指出,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對美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不可低估。一方面,奧巴馬政府在推進能源戰略方面將暫時受阻。此前不久,奧巴馬剛宣布解除近海石油鑽探禁令,同時還鼓勵海底鑽探和核能開發,但漏油事故表明這些計劃也存在巨大的風險,一些項目將不得不被擱置。另一方面,漏油事故不僅危及到沿岸各州環境,也給幾個州的經濟造成重創。奧巴馬個人的支持率將因此受到影響,如果事故的影響不能很快消除,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難免因此「丟城失地」。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起火引起原油泄漏一月有餘,英國石油公司終於以「截管蓋帽法」控制了絕大部分的漏油,但是否能像蓋瓶塞樣滴油不漏,值得觀察。
美國政府與英國石油公司先後試過火攻法、化學分解、圍欄沙壩、人工島、引流法、人發乾草吸附法、虹吸法、滅頂法、「小金鍾罩」等等各種方法,均收效甚微或無果而終。有關方面在網上徵求了近7800條來自全世界網民的建議,最奇特的方法還有「核爆法」和製作長寬兩英里的蜂窩水泥大盤法等。在最後成功之前,人們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耐心等待著試驗結果,墨西哥灣已在「咳嗽」的海豚只好遊走他鄉,其他各種海洋動物和鳥類也只能聽天由命。
「深水地平線」事故造成1500米深海的原油泄漏,是歷史上首次發生在超過500米以上深海的原油泄漏。與海面航行的大油輪漏油相比,其危害更大、更隱蔽。
首先,由於海面與深海底的壓力、溫度有很大不同,大量原油噴涌並向上漂浮過程中,呈現一種「羽毛」狀逐步分散的形態:即在海底都是從一個漏油口噴出(像羽毛的根),在上升過程中就會變成羽毛狀,直到海面時,就像一個傘面蓋在海面上,並且會以油團或油、水、氣的混合物在海底、海水中和海面上流動、凝固或分散漂浮。而遇到洋流時,這些油水混合物可能隨著深層洋流漂動,不僅可能漂出墨西哥灣,還可能漂向世界其它大洋,而在海面上卻什麼也看不見。
其次,由於生活在海水不同層面的海洋生物各自的生存環境不同,彼此既獨立又相互為食物鏈,某一層的海洋生物死亡,將會造成食物鏈上層的許多生物難以生存。此次深海漏油可能直接破壞墨西哥灣海水不同層次的生物和魚類,無數海洋生物將因此遭到扼殺。
除此之外,許多我們還無法檢測的破壞、影響可能會在若干年以後才冒出來,這就像人類對溫室氣體的理解過程一樣。1989年阿拉斯加發生的油輪泄漏事故造成的海洋生態破壞至今沒有完全恢復,就是一個例證。
美國擁有雄厚科技和經濟實力,但面對海上原油泄漏這樣危及全人類海洋安全的巨大全球公共問題時,顯得如此無力、無助和無奈。
這次事故無疑向人們發出了警示,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一、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稱原油泄漏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是國家級的重大事件,但最終結果也只能是誰惹事誰管事,事件的專業性讓他人甚至是當事國政府也無能為力。二、石油公司將油井從陸地鑽到海洋,並向深海延伸的進程昭示了石油資源的緊缺和開採的復雜性。原油泄漏事故不斷增加且後果日益嚴重,這彰顯了「石油最後的瘋狂」,還是表明未來的海上採油越來越像是打開潘多拉盒子的游戲呢?三、本次事故客觀上為新舊能源辯論大戰提供了一個喘息機會,給美國國內關於新能源和近海採油爭論的雙方打上一針清醒劑。因此,它也可能成為奧巴馬政府新能源戰略的一個轉機。四、時至今日仍未找到有效解決辦法,這是否表明世界上還缺少一個有力、有效防範和制止此類災難的專業性應急組織與應急機制呢?
墨西哥灣泄漏的豈止是原油
將持續刷新的「美國之最」
由英國石油公司租賃經營的「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在4月20日發生爆炸時,沒人能夠預測災難的規模。上周,美國政府估計,原油泄漏量為每天50萬加侖到近80萬加侖之間,的泄漏總量在1970萬加侖到4300萬加侖之間,已成為美國歷史之最。
堵漏措施的失敗,使原油泄漏將至少持續到8月。白宮能源顧問布勞納表示,「我們對最壞情況有思想准備」。
1979年,墨西哥發生了世界和平時期最大規模的原油泄漏事件,該國代號為LXTOC1的油井共向尤卡坦半島附近海域泄漏了1.4億加侖的原油。有關方面花了10個月時間,打好兩個減壓井,才最終阻止這場災難。
此次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何時停止,是否有可能成為世界之最,還不得而知。英國石油公司的發言人日前表示,該公司也不知道整個油田儲存了多少原油。
1、失望的技術手段
英國石油公司已准備好實施下一套堵漏方案,計劃使用機器人潛水艇從漏油點切斷受損輸油管道,然後在管道上方安裝一個堵漏閥門。這套方案最早可能在本周三實施。但一些專家提醒,如果切斷了管道卻裝不好堵漏閥門,日漏油量反而可能增加20%。
從根本上阻止原油泄漏的方法仍是針對同一個儲油構造打兩口減壓井。打第一口減壓井的工作在2010年5月2日就已開始,但這一措施要等到8月才能初步見效。有關專家稱,打減壓井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是零。如果三四次就能成功,已經算是幸運。減壓井的成功,要求新的鑽孔必須准確地橫穿漏油油井。如果不成功,只能堵住新孔,重新再試。隨著鑽井工作深入海床,工程進度也將日益放慢,因為壓力不斷增加,井管放置到位所需的距離越來越長。如果減壓井也失敗,原油泄漏時間就很難預估了。最終只能等到油井口坍塌或整個儲油構造的壓力自然降低到不再噴油的程度。
由於油井處於颶風路線上,如果颶風來襲,減壓井工程肯定要中斷。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三場颶風,1965年的「貝斯蒂」、1969年的「卡米爾」、2005年的「卡特里娜」,全都吹過了此次漏油事故地點。
2、生態憂慮
隨著原油污染的持續惡化,已有更多出海清理石油的工作人員和沿岸居民出現頭暈、惡心等症狀。一些專家認為,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此次漏油事故的發生地點無法更壞。向南,是瀕危的大西洋藍鰭金槍魚和抹香鯨產卵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向東、向西,是美國弗羅里達、亞拉巴馬、密西西比和得克薩斯州的珊瑚礁和漁場,向北,是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沼澤地。
在受害最嚴重的路易斯安那州,超過125英里的海岸線被浮油侵襲,污染正一點一點毀滅沿岸生態。颶風季的來臨將使原油污染進一步惡化。2010年的颶風季將是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以來最為活躍的一季。美國「颶風季」自6月1日開始,至11月結束。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預報,2010年將生成14場至23場熱帶風暴,其中7場可能升級為強烈颶風。一些專家擔心,熱帶氣旋經過墨西哥灣時可能將泄漏原油裹挾其中,成為「黑色風暴」,在登陸後可能將原油灑向更廣闊的范圍。
墨西哥灣沿岸的沼澤通常對颶風能夠起到緩沖作用,減輕內陸地區所受沖擊。「黑色風暴」的最糟糕影響在於長期破壞沿岸沼澤,那將令包括新奧爾良在內的許多地區失去「屏障」,遭風暴襲擊時更加脆弱。路易斯安那州近幾十年來濕地面積大幅減少,濕地生態系統脆弱。原油侵襲的進一步加劇,將使濕地生存能力受到嚴重威脅。
3、政治颶風
空前的環境污染及接踵而來的旅遊業、漁業危機,令美國國會議員和沿岸居民對英國石油公司和奧巴馬政府的不滿加劇。奧巴馬曾經批評此次原油泄漏是一場「人為災難」,試圖反擊針對政府反應速度和力度的批評。但令他兩難的是,盡管他宣稱美國政府在主管善後事務,但似乎只有英國石油公司能阻止原油泄漏。
奧巴馬第二次視察原油泄漏災情後,美國政府已經宣布,將增加投入兩倍的資源用於治污工作。但隨著原油污染的加劇,英國石油公司的事故責任正日益凸顯;而有關奧巴馬政府的「領導責任」問題的爭論,也使人們隱約嗅到一場政治「颶風」的味道。
⑽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各國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美國聯邦政府:有兩萬人被動員起來去保護海岸和野生動植物;設置了超過138萬英尺的攔油柵來遏制油污;將655000加侖用於分散油污的化學製品注入了墨西哥灣。
(但這些措施都因為應對並實施緩慢而備受指責)
英國石油公司(BP):
4月20日,其旗下名為「深水地平線」的鑽井平台發生爆炸,隨後,英國石油公司所採取的各種堵油方案均宣告失敗。英國石油公司從5月26日開始啟用最新的「滅頂法」封堵漏油,原本預計「滅頂法」有60%-70%的成功幾率,但「滅頂法」仍以失敗告終。6月4日英國石油公司成功用一個漏斗狀裝置「蓋住」墨西哥灣海底的漏油油井,並開始將部分泄漏的原油和天然氣輸送到海面上,這是該公司在處置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上採取的最新舉措。7月15日成功堵住漏油油井。
8月9日,BP稱漏油事件處置成本已達6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