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歷史上有哪些戰役

西班牙歷史上有哪些戰役

發布時間: 2022-10-29 22:14:49

⑴ 西班牙有多少年的歷史,歷史上都有什麼大事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那和王夫菲利普一世的兒子查理(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瓦格納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聯邦的國家。 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1837年伊莎貝拉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ñ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聯邦模式。
1931年王朝被推翻,成立共和國,1936年成立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佛朗哥發動內戰,於1939年奪取政權,1947年宣布為君主國。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發動叛亂,經三年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爭。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史前歷史

在西班牙發現最早的人類考古學遺跡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萬到五萬年,穴居人類的史前岩畫為我們提供了伊比利亞半島史前文明的生活場景。在西班牙發現的最重要的遺跡包括「黑窟」洞穴和「松林」洞穴,當然還有著名的阿爾塔米拉岩洞。

凱爾特西班牙

最新的理論研究認為伊比利亞人是從北非來到半島的,他們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區,在那裡伊比利亞人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對於考古學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古希臘的歷史中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過記載,希臘人稱他們為「圖爾多人」。他們是伊比利亞人的一個部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燦爛的王國。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金發凱爾特人和深色皮膚的伊比利亞人通婚,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恐怕就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歷史和社會學家至今沒有弄清巴斯克人的起源,她和任何鄰近民族之間找不到親緣關系,卻有人在巴斯克語和日語之間找到了共同點,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巴斯克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

腓尼基,希臘和迦太基人

公元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這個詞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羅馬人和哥特人

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也把殖民地擴展到了西班牙,並且很快佔領整個半島,著名的努曼西亞英雄故事就誕生在伊比利亞人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過程中。從此,半島便作為威震海內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國內地位十分重要,兩位羅馬皇帝特拉加諾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學派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羅馬文化,包括希臘拉丁人和猶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習俗,羅馬的語言也在半島上開始使用。梅里達是今天保存古羅馬遺跡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維亞,還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水渠從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並於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定都托萊多。但是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

穆斯林西班牙和光復戰爭

西哥特人的統治持續到了公元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四年之後,阿拉伯人席捲整個半島,把她變成了一個埃米爾國,也是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盡管半島北部地區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穆斯林帝國的勢力仍舊令人驚嘆地不斷鞏固。西班牙在這個時期吸收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漸脫離了大馬士革的中央統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並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築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彙。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王族間(39個王子)的不斷內訌使穆斯林帝國分裂敗落,光復運動愈演愈烈。北方的國王們一個接一個地取得勝利。到了十四世紀,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只剩下了格拉納達最後一個據點,他們又堅持了近一百年,直到「天主教國王」將她也並入了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版圖。

⑵ 西班牙歷史大事年表

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瓦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

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2)西班牙歷史上有哪些戰役擴展閱讀

西班牙主要城市:

1、巴塞羅那

巴塞羅那(Barcelona)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瀕臨地中海,巴塞羅那1137年成為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王國的首府,並於15世紀初期巴塞羅那及其所轄地區並入西班牙國。

2、瓦倫西亞

瓦倫西亞位於西班牙東南部,東瀕大海,背靠廣闊的平原,四季常青,氣候宜人,被譽為「地中海西岸的一顆明珠」。

⑶ 求1859年西班牙與摩洛哥戰爭的資料

西班牙-摩洛哥戰爭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侵略北摩洛哥的數次殖民戰爭。

15世紀後,西班牙強占摩洛哥北部海港城市梅利利亞和休達,並以此為基地向內地擴張。1859年10月,西軍出動5萬人進攻得土安。1860年2月,得土安陷落。4月,雙方簽訂《得土安條約》,西擴展休達領地,占據伊夫尼地區。

在此後半個世紀中,西不斷蠶食摩北部領土,並在里奧-德奧羅港建立行政中心。1912年11月,西、法在摩洛哥劃分勢力范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班牙開始對北摩洛哥發動大規模進攻,採取先西後東戰略,首先鎮壓西部傑巴拉人部落起義,爾後集中兵力於1920年開始進攻東部里夫地區。1921年7月,西軍1.4萬人(由F.西爾韋斯特雷將軍統率)在里夫地區的安瓦勒被阿卜杜·克里姆指揮的起義軍殲滅。8月,退守阿魯伊山的3000餘西軍投降。9月,里夫各部落通過《民族誓約》,並於翌年2月成立以克里姆為埃米爾的里夫共和國。里夫軍隊約有6.5萬人,其中正規軍僅六七千人,但機動性強,運用迂迴、包圍、奇襲等戰術開展游擊戰和運動戰,取得重大戰果。1924年8月,里夫軍民粉碎10萬西軍進犯,至年底共殲敵2.7萬餘人,將西軍逐出國土。1925年7月,西、法殖民者簽訂關於封鎖摩海岸和對摩聯合作戰協定;9月,西班牙獨裁者M.普里莫·德里維拉和法軍元帥H.P.貝當率西法聯軍40萬人南北夾擊里夫共和國。聯軍實行殘酷的"焦土政策",到處燒殺搶掠、狂轟濫炸,於1926年5月以絕對優勢兵力合圍里夫軍主力,並向其總部所在地塔爾吉斯特突擊。里夫軍隊戰敗投降,但里夫軍民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山地沙漠地區靈活機動的游擊戰術,為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提供了寶貴經驗。(胡述寶《中國軍事網路全書·軍事歷史卷》)

⑷ 俄國和西班牙歷史近代大事年表

俄國1853----1856年克里木戰爭。 1856年簽訂《巴黎條約》,結束了克里木戰爭。 1858年俄、美、英、法先後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瑗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0年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割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為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里領土。 1861年2月19日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關於農民脫離農奴依附地位的總法令》。 1864 年,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1881年,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改訂條約》以及以後五個勘界議定書,割佔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 1883年普列漢諾夫在日內瓦建立第一個俄國馬克思主義團體;「勞動解放社\」。 1895年列寧在彼得堡組織「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侵華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 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的綱領,出現了布爾什維主義,它的出現標志著列寧主義的誕生。 1905年1月9日「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國革命開始。日俄戰爭 1914年俄國參加第一世界大戰。彼得堡改稱彼得格勒。 1917年二月革命兩個政權並存 1917年列寧四月提綱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掌握的政權——蘇維埃政府誕生了! 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9 年3月,共產國際在列寧領導下成立,總部設在莫斯科。 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余糧無償徵集為市場買賣。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 1924年1月21日,蘇聯的締造者列寧逝世。約瑟夫? 斯大林獲得政權。 1925年12月,聯共(布)「十四大\」召開,標志著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開始 1927 12月,聯共(布)「十五大\」召開,確立了農業集體化方針,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取消。 1928年,蘇聯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 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十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 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35 年,蘇聯開始肅反運動。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季米特洛夫號召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加強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性。 1936年,召開第八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了蘇聯新憲法,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和羅馬尼亞的勢力范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 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1943年,2月,蘇聯取得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決定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1945 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決定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戰後成立聯合國,蘇聯在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春,中美英蘇等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開會籌劃建立聯合國。4月,美蘇軍隊在易北河會師,蘇軍攻佔柏林。5月,德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夏,斯大林、杜魯門、丘吉爾(後由艾德禮取代)在德國波茨坦會晤,重申雅爾塔會議精神。中美英三國發表了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蘇聯對日宣戰。10月,聯合國成立,總部設在美國紐約。 1946年蘇聯開始四五計劃,建成了原子能反應堆。 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中蘇建交 5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形成。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上台,美蘇開始爭霸。 1955年,2月,蘇聯召開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改革,開展批判斯大林的活動。蘇聯和東歐七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闖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鐫刻著「蘇聯\」的字樣。 60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解體。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 1962年初 「古巴導彈危機\」。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獲得政權。 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1969年,與中國就珍寶島問題發生武裝沖突。 70年代中期之後改革停滯,經濟發展逐步減緩,蘇聯在政治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矛盾逐步積累,為日後蘇聯的劇變和解體埋下了隱患。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 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針對蘇聯經濟處於停滯的局面,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是沒有取得成果。80年代後期,蘇聯社會經濟陷入全面的危機,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其後戈爾巴喬夫又把改革的重點轉移到政治方面,由於政治改革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領導地位,削弱黨的領導,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潮泛濫,否定蘇共歷史強調「民主化\」「公開性\」,造成了人民思想混亂、國家權力的軟弱分散。 80年代末蘇聯改革全面失敗。 1991年,8月蘇聯公布《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蘇聯出現「八一九\」事件,戈爾巴喬夫辭職。12月,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簽署明斯克協定,蘇聯在哈薩克首都簽署《阿拉木圖宣言》,蘇聯完全解體。標志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西班牙1848年,革命自由思想傳入歐洲。 1873年2月11日,西班牙成立第一共和國。 1874年,共和國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Alfanso(1874—1885)十二世在位。 1902年,Alfanso十三世繼位。(1886—1931)由女王Cristina攝政。 1957年,摩洛哥宣布獨立。 1923—1930年,普里莫軍事獨裁統治。 1931年,Alfanso十三流亡海外。 1931—1936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 1939—1975年,佛朗哥獨裁統治西班牙。 1960—1973年,西班牙經濟大飛躍。 1969年,佛朗哥指定Juan Carlos 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西班牙為君主立憲國。 1975年,佛朗哥去世。同年Carlos 繼位。

⑸ 歷史上的特拉西梅諾湖戰役,過程是怎樣的

特拉西梅諾湖戰役(Trasimeno,Battle of Lake);公元前217年4月,在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軍隊與羅馬軍隊在特拉西梅諾湖畔進行的一場交戰,以漢尼拔率領的迦太基軍隊幾乎全殲羅馬軍告終。特拉西梅諾湖畔交戰是利用有利地形和有利進攻時機解決戰斗的戰例,漢尼拔抓住了弗拉米尼沒有偵察和警戒這一失誤,利用突然性的因素,乘羅馬人變換戰斗隊形之際一舉將其殲滅,執政官弗拉米尼陣亡

⑹ 試舉一個對西班牙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發動叛亂,經三年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爭。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⑺ 求西班牙的歷史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二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請參考http://ke..com/link?url=jhmY9eSmtLcaIhSa

⑻ 1709-1714年西班牙有和別的國家發生過戰爭嗎

1701年路易十四宣布腓力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五世(1700~1746在位),同時侵犯西屬尼德蘭和尼德蘭聯省共和國(荷蘭共和國)。英國不能容忍法國獨霸歐洲,因而與荷蘭結成反法聯盟支持奧地利的查理大公繼承西班牙王位。先後加盟的還有普魯士王國和大部分邦國,還有葡萄牙和義大利地區的薩伏依等。西班牙和巴伐利亞、科隆等邦國等則與法國結盟。同年 3月戰爭爆發,主要戰場在義大利地區、尼德蘭、德意志地區和西班牙。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703年反法同盟在奧克斯塔特打敗了法、西軍隊。在1706年的都靈戰役和拉米伊戰役及1708年的奧德納爾德戰役中,法西聯軍大敗,法軍被迫退出戰場。

英國於1704年從西班牙佔領了直布羅陀。

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也爆發了擁護奧地利查理大公的起義,奧地利的力量伸延到西班牙的巴倫西亞、阿拉貢地區,高爾韋伯爵·馬絮也從葡萄牙進入薩拉曼卡,迫使腓力五世撤出馬德里,查理大公於1706年7月2日進駐馬德里。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年-1714年)
1705年,利奧波德一世亡故,其長子約瑟夫一世繼位。

法軍於1707年4月25日在西班牙的阿爾曼薩打敗高爾韋的部隊,佔領了巴倫西亞、穆爾西亞、阿拉貢地區,腓力五世實際上統治了西班牙的廣大地區。

1710年查理大公再次進入馬德里,法國將軍旺多姆公爵和腓力五世的聯軍在比利亞維西奧薩挫敗查理大公的部隊。

1711年戰局又轉為有利於法國。同年奧地利的查理大公因其兄約瑟夫一世亡故而繼承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王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位,稱查理六世(1711~1740在位)。這使英國和荷蘭改變了態度,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勢力過大對己不利,不再支持他獲取西班牙王位的要求,遂於1713
直布羅陀
年 4月在荷蘭的烏得勒支與法國、西班牙簽訂烏得勒支條約,次年又簽訂《拉施塔特和約》。

腓力五世被承認為西班牙國王,繼承西班牙本土和海外殖民地。但原屬西班牙的西屬尼德蘭(今比利時)和義大利南部受奧地利管轄。從此,西班牙在歐洲的領土損失大半,失去傳統的歐洲大國地位。

1714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英國加強了在海上和殖民地的勢力。次年,法王路易十四病死,法國不再稱霸歐洲,財政瀕臨絕境,開始衰落。

⑼ 西班牙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的卡拉沃沃戰役

南美洲南部 拉普拉塔地區(包括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和玻利維亞等地 ) 是獨立戰爭在南美南部的中心區域。1806~1807年,英國海軍兩次登陸並佔領布宜諾斯艾利斯,西班牙總督逃走。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居民自動組織民兵隊伍,兩次打敗英國軍隊(見拉普拉塔人民抗英斗爭)。1810年5月25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爆發群眾示威,推翻西班牙任命的總督,成立由土生白人獨立派組成的臨時政府,開始了著名的阿根廷五月革命。附近各省隨即響應,巴拉圭、烏拉圭相繼起義,從而使拉普拉塔各省的政權先後從西班牙人手中轉到土生白人富商、大牧場主、大地主階級手中。布宜諾斯艾利斯為消除西班牙殖民者的軍事威脅,統一原來的總督轄區,多次派遣遠征軍幫助各省的爭取獨立的斗爭 。1813年2月,聖馬丁擊敗進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保王派軍隊。1816年7月,各省代表宣布成立拉普拉塔聯合省,脫離西班牙獨立。

⑽ 西班牙內戰的戰爭過程

1936年8月,叛軍在德、意干涉軍支援下從葡萄牙邊境向馬德里方向發動進攻,先後攻佔巴達霍斯、卡塞雷斯、塔拉韋拉、托萊多等城鎮,將南、北兩塊控制區聯成一片。9月,叛軍和干涉軍在北部攻佔伊倫和聖塞瓦斯蒂安,切斷共和國北部與法國的聯系。
1936年9月28日,叛軍佔領馬德里西南托萊多地區,隨後成四路從西面、西南面和南面進逼馬德里。1936年11月6日,叛軍進抵馬德里城郊,共和國政府遷往巴倫西亞,並組建兵力達30萬人的正規軍。西班牙人民在國際縱隊配合下,展開馬德里保衛戰。共和軍和民兵在馬德里以西構築三道防線英勇抗擊敵軍。新組建的共和軍和共產國際組織的國際縱隊兩個旅則趕赴前線,在J.米亞哈將軍指揮下加強防禦。同日,叛軍2萬人在德、意干涉軍的坦克和飛機支援下,從西南方向發起猛攻,其左翼經「田園之家」公園實施主要突擊,強渡曼薩納雷斯河,一周內佔領大學城3/4的地區。共和軍兵力增加到7個旅(含1個坦克群),給敵以迎頭痛擊。25日,叛軍停止進攻。為縮小包圍圈,叛軍於1936年12月13日出動1.7萬人在馬德里西北接近地實施突擊,經1個月激戰切斷馬德里通往埃爾埃斯科里亞爾的公路。西班牙共產黨站在保衛共和國的最前列,馬德里90%的共產黨員走上前線,許多國際縱隊戰士在戰斗中英勇獻身。
1937年2月6日,叛軍在義大利干涉軍支援下,在馬德里東南的哈拉馬河谷發起進攻,企圖切斷馬德里至巴倫西亞公路,完成對馬德里的合圍。18~27日,共和軍實施反擊,粉碎叛軍從東南方向合圍首都的企圖。3月8日,義大利干涉軍從東北方向對瓜達拉哈拉實施突擊,企圖配合叛軍奪取馬德里。共和軍調整部署,投入3個師的兵力頑強防禦,至22日終於粉碎義大利干涉軍的進攻。
其間,叛軍於2月6~27日在馬德里東南遠接近地發動哈拉馬河戰役,企圖切斷馬德里通往東南地區的交通線;共和軍英勇反擊,粉碎叛軍的企圖。為牽制共和軍的兵力,叛軍在南部科爾多瓦、格拉納達、直布羅陀一線實施進攻,佔領蒙托羅、馬拉加後轉入防禦。 1937年12月5日,共和軍為粉碎叛軍再次進攻馬德里的企圖,在東部戰線對叛軍主要根據地特魯埃爾發起進攻,一度解放該城,但共和軍未能按計劃發展進攻,在孤立無援情況下苦戰兩個月,終因寡不敵眾而遭受慘重損失,於1938年2月15日放棄特魯埃爾。特魯埃爾戰役使共和軍傷亡2.5萬人,損失飛機超過100架。叛軍和干涉軍乘機將作戰重點轉向東部戰線。3月,佛朗哥在埃布羅河河谷投入5個軍的兵力以及幾乎全部飛機、坦克,在德、意干涉軍配合下向阿拉貢發起進攻,而共和軍在東部戰線僅有11個師。9日,法西斯軍隊突破共和軍防線,至4月15日先後佔領萊里達、特侖普和比納羅斯等地,將共和軍控制區分割成兩部分,切斷加泰羅尼亞與中部和東南部地區的聯系。接著,叛軍和干涉軍分兵出擊,南攻巴倫西亞,北進巴塞羅那。為扭轉戰局,減輕巴倫西亞受到的壓力,共和軍於7~11月在埃布羅河地區投入7個師10多萬兵力發動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即埃布羅河戰役。經3個多月鏖戰殲敵8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00餘架,但由於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時補充而被迫轉入防禦,未達預期戰役目的。這次戰役具有決定性的性質,共和軍損失6萬有生力量,致使戰局空前惡化。在此期間的9月21日,共和國應國聯要求,解散國際縱隊,試圖換取英法對德意的壓力,使其撤回干涉軍,未果。少數國際縱隊成員留下繼續作戰,政府後來使其成為公民。
12月23日,叛軍和干涉軍出動20多個師共40萬人的兵力發動徹底決定戰爭勝負的加泰羅尼亞戰役。由於加泰羅尼亞無政府主義者的紀律鬆懈和領導無方,形勢明顯有利於叛軍和干涉軍。無政府主義者沒有遵守軍事上起碼的規矩,純粹按無政府主義方式行事,結果打不好仗。因此,共和軍在戰役後期只得邊打邊撤。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羅那失陷。2月8日,共和軍控制的最後一個據點菲格拉斯失陷,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次日,叛軍和干涉軍進抵法西邊境,切斷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與其他國家的陸上聯系。2月11日,加泰羅尼亞全境被佔領。 納粹德國
早在內戰爆發前,德國高層和國民軍領袖已有多次接觸;內戰爆發後,佛朗哥派出特使赴德請求軍援1936年7月25日與德國航空部長戈林會晤、7月26日見到希特勒,希特勒當天才剛觀賞完《女武神》歌劇,了解國民軍的來意後當晚便做出介入內戰的決定。下達三個軍事行動的命令,進行魔火作戰(Operation Feuerzauber),將11架德國Ju-52運輸機和6架He-51戰斗機、85名德軍武裝黨衛軍士兵搭上烏薩拉莫(Usaramo)號客輪,運往德軍於西班牙駐扎的摩洛哥,這批航空兵力在轉運摩洛哥的西班牙外籍兵團返回本土參戰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9月下旬,希特勒再次發布奧托行動(Operation Otto),動員更多士兵和戰爭物資援助佛朗哥。希特勒給佛朗哥的有24輛一號坦克、少量高射炮和一些無線電設備,德軍指揮官亞歷山大·馮·什勒(Alexander von Scheele)也將JU-52改裝成轟炸機。1936年10月時,西班牙約有600到800名德軍士兵。除了空軍外,德國海軍也派出戰艦德意志號、舍爾上將號、科隆號和U-33、U-34潛艇進入戰區。
希特勒最大和最後一次的國民軍支援行動是派出兀鷹軍團,自1936年11月開始,他派出了額外的500人部隊,並提供西班牙國民軍92架新型飛機,其中包括在整場內戰中性能最佳的Bf 109戰斗機。希特勒使兀鷹軍團參戰直到1939年4月戰爭結束。在高峰時期,德國部隊約有12,000人,多達19,000名德國人參與了西班牙內戰。
義大利王國
1936年7月22日內戰爆發後,國民軍領袖前往羅馬對義大利外交部長加萊阿佐·齊亞諾(Galeazzo Ciano)傳達佛朗哥的軍援請求,至24日墨索里尼正式決定介入,派出12架SM81轟炸機協助佛朗哥運輸非洲軍團至本土。之後在希特勒的鼓勵下,墨索里尼派出部份正規軍參與西班牙內戰,部分原因是因為他不想在國際影響力上低於希特勒。盡管墨索里尼派出比希特勒多的地面部隊,但所提供的戰略資源較其來的少。在戰爭開始的1936年9月,墨索里尼只有提供國民軍68架飛機和幾百支小型武器,而義大利皇家海軍(Regia Marina Italiana)在地中海發揮了重大作用,封鎖了共和國的海軍。義大利之後向國民軍提供重機槍、火炮、飛機、輕型戰車和空軍軍團(Aviazione Legionaria)與志願軍團(Corpo Truppe Volontarie,CTV)兩支作戰部隊。在西班牙的義大利軍約5萬人,並透過輪換與整補,西班牙內戰有超過75,000名義大利士兵為國民軍戰斗。
其他
葡萄牙在內戰爆發時雖沒有正式宣戰,但約有8000名的志願軍進入西班牙與國民軍一同作戰、提供少量軍需物資、更重要的是提供德意兩國轉入西班牙本土的港口,另外也有將逃往葡萄牙的共和派人士押到國民軍軍部處理。愛爾蘭約有700名志願軍;羅馬尼亞王國也有以伊萬·莫塔為首的志願軍加入該陣營,而莫塔本人也在1937年1月13日陣亡。 蘇聯
在國聯對其他各國實施武器禁運的同時,蘇聯是共和政府主要的援助者,秘密提供共和軍約806架飛機、362輛坦克和1555門大炮。雖然當時斯大林簽署過西班牙內戰的不幹涉協議,但在1936年10月宣布「若德意兩國不停止軍援國民軍派,蘇聯將不受不幹涉協議的約束」,之後秘密介入其中。由於斯大林不希望任何人能從武器形式追蹤到蘇聯的介入,他們對共和軍所提供的武器多是從博物館、世界其他國家生產或是被蘇軍繳獲的武器,不過蘇聯仍提供了如T-26輕型坦克、BT-5快速坦克、I-15、I-16戰斗機等當時世界一流水平的裝備給西班牙。蘇聯也派出少數軍事顧問到西班牙,以及組織國際縱隊參戰。內戰期間,蘇聯軍隊總額不超過 700人,但蘇聯的志願軍也經常開著的蘇制坦克和飛機與共和黨並肩作戰。對於蘇聯的軍備,共和政府則以西班牙銀行的國家黃金來支付,總價值超過5億美金,佔了共和國全國黃金量的三分之二(見莫斯科黃金條目)。1938年,蘇聯自西班牙撤回軍事顧問與志願軍。
墨西哥
不同於美國和拉丁美洲國家,墨西哥公開表示支持共和政府,拒絕遵從法國和英國的不幹涉的提議,但相較於國民軍自德意兩國的援助,墨西哥提供共和政府的軍備數量甚少。墨西哥提供2,000,000美元的援助和一些戰爭物質,包括20000支步槍,28萬顆子彈,8門大炮和少數美國製造的飛機,如貝蘭卡CH-300和一些曾在墨西哥空軍服役的軍機。然而,墨西哥最重要的幫助,是在外交部庇護許多來自西班牙的政治難民,其中有許多共和派知識分子和孤兒家庭。
國際縱隊
在內戰爆發後,蘇聯共產國際組織全球50多個國家的志願者,編為國際縱隊(亦稱「國際旅」),前往西班牙與共和軍共同對抗國民軍。成員組成為來自各地(主要是來自英法美,也有來自德意等極權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反法西斯份子,其中有不少如阿爾貝·加繆、聶魯達、海明威、喬治·奧威爾、畢加索等知名人物,還有當時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時前往西班牙的中國人。在受過基本的軍事訓練後便送往前線作戰,西班牙內戰期間總計約有32,000人參與國際縱隊。在戰爭期間,國際縱隊成員因其高昂鬥志成為共和軍倚重的主力之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4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4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5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8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