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洛克詩歌有哪些流派
A. 義大利、西班牙、西歐的巴洛克文學派分別是什麼
義大利巴洛克文學的代表是馬里諾派,馬里諾以誇飾的詞藻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緒;西班牙的代表是貢哥拉派,提倡一種與晦澀思想相結合的華麗雕琢的詩歌語言;在英國有玄學派,以神秘主義詩人多恩為代表,他的創作把神秘的宗教情緒和色情、好戰交織在一起。西歐著名的巴洛克風格文學家是卡爾德隆,他的劇作《人生如夢》表現了一種對人生的蔑視和對宗教的狂熱,還宣揚對國王的忠誠,是典型巴洛克風格的作品。
B. 巴洛克語言風格的文章有哪些
巴洛克文學是西方文藝復興後期的一個文學流派,另外和古典主義文學和清教徒文學並成十七世紀三大文學。它在人文主義文學運動衰落後而興起。
它是一種貴族形式主義文學,主張文學為少數有文化修養的人創作。有意在藝術上刻意雕琢,內容上偏向寫信仰危機和悲觀的思想。這類作品追求形式,內容空虛,語言雕琢浮誇。義大利的馬里諾、西班牙的貢哥拉和卡爾德隆、德國的格里美爾斯豪森、英國的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法國的伏瓦蒂爾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學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卡爾德隆的小說《人生如夢》、格里美爾斯豪森的流浪漢小說《痴兒西木傳》等。
C. 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包含哪些方面的
解釋一:
巴洛克藝術是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復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解釋二: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說法不一,一說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又一說它來自義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錯誤的含義。總的來說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意,是18世紀古典主義藝術理論家對於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只是到了後來,才對巴洛克藝術有了一個較為公正的評價。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紀,進入18世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它逐漸衰落。巴洛文藝術最早產生於義大利,它無疑與反宗教改革有關,羅馬是當時教會勢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羅馬興起就不足為奇了,可以說,巴格克藝術雖不是宗教發明的,但它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教會是它最強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講巴洛克藝術有如下的一些特點:首先是它有豪華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種激情的藝術,它打破理性的寧靜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三是它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可以說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四是它很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五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藝術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巴洛克藝術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六是它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佔有主導的地位;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如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紋。當然,一些積極的巴洛克藝術大師不在此例,如魯本斯、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聯系。
巴洛克藝術是指(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
解釋三:
巴洛克藝術
一、巴洛克藝術概念
1、意義與背景
巴洛克藝術(Baroque art)是十七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初發源於17世紀教皇統治的羅馬,那時義大利是歐洲藝術中心,但在巴洛克後期,歐洲藝術中心移轉到法國,它並沒有明確的藝術風格,只能算是一種愛好和時尚。
文藝復興意味著平衡、適中、莊重、理性與邏輯;而巴洛克卻意味著運動、追求新奇、熱中於無窮、不安和對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大膽融合。巴洛克藝術一反文藝復興藝術的平靜和剋制,而表現為戲劇性、豪華與誇張。
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
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悅,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2、詞源與含義
巴洛克一詞的來源可能有三: 義大利語的baroco,指中世紀繁縟可笑的一種神學討論;義大利語的barocchio,指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詞皆含悖禮怪奇之意,因此從十八世紀的建築師責難十七世紀那種復雜而考就的樣式,生氣地稱它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稱呼之後,巴洛克這一詞就被相沿成習了。
學術研究中,確定巴洛克藝術地位的是德國藝術史家沃爾夫林(H.wofflin),他的著作《文藝復興與巴洛克》(1888)、《美術史原理》(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繼文藝復興之後的主要流派,並對其形式特點作了分析和歷史考察。後者認為巴洛克風格可作為每一文化或文明進入後期階段的特徵,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意義。
二、巴洛克藝術的表現
建築
西方都市計畫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建築師認為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所以巴洛克建築通常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復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復雜的圖形。
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文藝復興建築如同現代建築一樣,是以簡單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關系為基礎;而巴洛克建築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例如:
米開蘭基羅助手維紐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達(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間完成的羅馬《耶穌教堂》,被公認為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內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穌教堂的內部和門面,後來都成為巴洛克建築的模式,又可稱為「前巴洛克風格」。
十七世紀早期巴洛克建築代表是馬德諾(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開蘭基羅未完成的《聖彼得教堂》(1607-15,羅馬梵諦岡,另有專屬網站詳細圖片解析),他用戲劇性的方式強調正門,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為半圓柱,再變為四分之三圓柱,使建築的立體塑形復雜多變,動態強烈。他所設計凸出的門面或深凹的門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廣場上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的連接起來。
十七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最偉大的大師是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築,在1624~33年間完成置於聖彼得大教堂內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撐蓋頂,雄偉而又華麗(很像布景裝飾)。又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1657),使它成為西方最的廣場建築之一。
波羅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築大師,喜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復雜交錯,從整體布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新裁,代表作如四泉的《聖卡羅(S.Carlo)教堂》(1665~67,羅馬),被譽為巴洛克建築的典範。
除以上羅馬地區外,義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區也有相當發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聖布小教堂》(1668~94)圓頂,表現天堂的穹窿,給人一種飄渺無盡永恆的幽思。
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的特點而各有所長,如英、法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例如巴黎凡爾賽宮(1669~85,滑鼠點選可看到360度外觀旋轉圖),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於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雕刻
巴洛克雕刻有時是建築的一部份,藝術家表現真實人間的技法臻於成熟完美,例如根據主體的男女老幼來表現人的皮膚外觀,卷發、衣飾、織物的質感都很逼真。動勢的展現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人物不再被雕成靜止或休息的姿態,而總是處於運動之中。
最著名的是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聖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覺》(1645~52,羅馬聖馬利亞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結合,欣賞這類雕像要搭配建築、繪畫一起觀看,以產生視覺上的幻覺。這種風格也影響西歐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噴泉》(局部圖,1648-51,羅馬Navona廣場)、《大衛》(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國巴洛克雕刻大師有:
普傑(P.Puget,1620-94)的《克羅托那的米羅》(1671~83,巴黎羅浮宮)。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蘭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爾賽宮)。
繪畫
宏偉壯觀,充滿動感,精湛的透視變奏(如前縮法),戲劇性的構圖,起伏波動,體現無限的空間,加以理想光的對比,使畫面產生統一協調如舞檯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繪畫的特色。
義大利
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托真實的空間感,並舍棄細節的描寫。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以粗野或純朴的市民為模特兒作肖像畫。他更在靜物畫上另闢蹊徑。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吃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 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個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脫離陳規,重新思考藝術,風格上被稱為「自然主義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練古典美,代表作祭壇畫——《聖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倫敦國家畫廊),畫中光線照耀在救主形體上,與整體引發觀者情感的手法,都屬巴洛克式的,構圖簡單和諧,有點感傷性,但避免提醒人們有關死亡的恐怖和受難的痛苦。
D. 油畫都有哪些流派
油畫的流派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以客觀的再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第二類是以主觀表現為主的創造性作品。 在第一類中如文藝復興後出現的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義、學院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寫實主義、照像寫實主義、印象主義都是以再現自然為基礎,表現畫家不同的思想與目的。 巴洛克派——巴洛克流行於17世紀至18世紀。「巴洛克」一詞原意有不整齊、扭動、怪誕的意思。推崇運動的扭曲,形體的豐腴與量感,其藝術語言強烈、誇張、**動、浮華,這是巴洛克派繪畫的特點,其代表人物為魯本斯。 洛克克派——「洛克克」原意是指貝殼的形狀,其藝術風格為繁瑣、精巧、纖細、甜膩、流行於18世紀,其代表畫家有華多和弗朗索·布歐等。 古典主義與學院主義——古典主義是以尊重古希臘、羅馬的審美原則,構圖上對稱、均衡,氣勢上庄嚴、輝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畫深入。這也是學院主義的奉行的原則。正如學院派奠基者法契諾所講「美是所有藝術品的最高目標,它是事物的一種客觀性質,由秩序、和諧、比例、規矩所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爾、安格爾等等。 浪漫主義——浪漫主義起源於法國19世紀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構圖、光線、色彩、動態、表情都表現了藝術家豐富的想像力,它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構圖中的水平與垂直,光線的柔和與均勻,使畫面產生了一種激情。這也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元素,注重感情的渲泄與表達。 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繪畫指19世紀中葉,以米勒為首的畫家主張用忠實於對象的手法去表現正常的視覺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質。其代表作有米勒的《拾穗》等。 寫實主義和照像寫實主義——寫實主義就如它的創始人庫爾貝在1885年所講的:「象我所見到的那樣,如實地表現我這個時代的風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話,創造藝術就是我的目的。」 照像寫實主義是對生活以一種照片式的形式搬上畫面,如克洛斯的《約翰像》。它繪製作品要先拍成照片或幻燈片,再把它以比真人大十倍的比例精細地放大到布上,更細膩、更逼真地表現出對象的細節,如臉上的每一絲肌理和每根汗毛等。 印象主義——印象主義是19世紀的畫家們走出了自己的畫室,去探索自然界中光與色的瞬間變化,打破了傳統觀念上固有色的概念,如樹是蘭綠色、陰影是黑色,它把周圍的環境色對固有色的影響進行了客觀的繪制。其代表畫家有莫奈、修拉、塞尚、雷諾阿等。 如果說以上提到的畫派還是畫家在忠實的再現自然,只是對其進行了發揮添加,強調和發展的話,下面所介紹的第二大類,即後印象主義、野獸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它們不再是對客觀對象的真實描繪,而是根據畫家的主觀意圖進行自由創作,它們大多出現在20世紀以後。 後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畫家強調表現自我感受,注重色彩的對比和事物的內在結構,其代表畫家有梵谷、高更等。這個畫派對現代西方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野獸派——野獸派以誇張的造型、強烈的色彩、粗獷的線條表達內在激情,馬蒂斯是這一畫派的創始人。 立體主義——立體主義畫派,畫面的視點已不再是一個方位,而是對事物進行全方位的表現,使物體還原成幾何形體。其創始人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和法國畫家布拉克。 未來主義——未來主義畫家以抽象的形式,運用色彩、線條表現運動速度、力量及其組合與分隔。 抽象主義——抽象主義是依靠線條、塊、面、色彩,進行無具象的抽象進行組合,其代表畫家為荷蘭畫家蒙德爾安。 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對後來的超現實主義、活動雕刻、波普藝術直到後現代主義都有一定影響。 超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畫派受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及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的影響,主張表現人的潛意識和夢幻。代表畫家有西班牙畫家達利、米羅。
E. 巴洛克文學是誰
巴洛克文學:產生於16世紀下半頁,在17世紀上半葉達到盛期。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語,來形容那些形狀不規整,且有瑕疵的珍珠,其詞義有新奇,不合常規的意思。最初人們用他來說明16世紀後期出現的一種義大利建築,形容它的氣勢雄偉。講究華麗雕琢裝飾的風格。這與古典藝術的和諧,勻稱,明朗的風格有很大區別。
後來用來形容音樂和文學。巴洛克文學起源於義大利和西班牙,興盛於法國。馬里諾,卡爾隆均為巴洛克文學代表作家。
賈姆巴蒂斯塔·馬里諾
義大利詩人。出生在那不勒斯。因不願遵從父命學習法律,被逐出家門。後來進入宮廷,長期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職。由於私生活問題和偽造文件,曾兩次被捕。1615年到巴黎,受到路易十三和貴族的器重。1623年回到那不勒斯。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詩集《七弦琴》(1608)、反映宮廷生活情趣的《新婚詩》(1616)、童話詩和描寫田園生活的牧歌集《風笛》(1620)等。
長詩《阿多尼斯》(1623)是他的成名之作。全詩共20歌。它取材於羅馬神話,描述女神維納斯愛慕美少年阿多尼斯,遭到戰神馬爾斯報復。他編織了許多故事,穿插其間,情節曲折,又用比喻、對偶以及誇張等手法,雕琢詞藻,追求華麗的形式。他的詩歌反映了17世紀義大利文學衰落時期貴族階級的趣味。此後,體現這種風格的「馬里諾詩派」在義大利盛行一時。
F. 歌劇的發展歷史和四個派別的風格各是什麼
洲音樂史中的17世紀初葉至18世紀中葉的這段時期被稱為「巴洛克時期」。更准確的說是始於1600年而結束於巴赫逝世的1750年。這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中的第一個偉大時期。
「巴洛克」源於葡萄牙語「barroco」 一詞。它含有兩層意思:一是「不規則的珍珠」;二是「荒謬的思想」。顯然,用這一詞語來概括1600—1750年這一段時期的音樂風格特點是帶有貶義的。當時人們確實認為「巴洛克」的音樂是「怪異」、「誇張」甚至是「畸形」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理解並接受了這一時期音樂的藝術風格,「巴洛克」一詞也漸漸失去了它原有的貶義,而成為專門指代這一時期音樂風格特點的專有名詞了。
巴洛克時期是歐洲音樂迅速發展的時期,許多重要的聲樂、器樂以及綜合的音樂體裁如歌劇(包括正歌劇、喜歌劇)、大型聲樂套曲(包括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曲)、協奏曲(包括大協奏曲和獨奏協奏曲)、奏鳴曲(包括教堂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及獨奏奏鳴曲)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在歐洲音樂發展史中,從巴洛克時期結束到19世紀20年代這一階段就是我們所說的古典主義時期了。
古典主義音樂與巴洛克音樂相較而言,古典主義追求的是一種基於理性基礎之上的對稱美,而非巴洛克時期的非對稱;巴洛克音樂更注重表現宗教題材而古典主義音樂則偏向於用音樂來表現重大社會題材以及新興市民階層的生活風貌;巴洛克時期的器樂和聲樂還未完全分離,而到了古典主義時期,器樂已經完全獨立,成為音樂藝術中的一個獨立分之;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有了很大發展,而進入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卻進入了從復調織體向主調織體轉變的過程;另外,古典主義較之巴洛克音樂而言,其對器樂色彩的變化要求也越來越強烈了。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是:音樂的題材重大、崇尚理性、氣勢雄偉、邏輯性強、結構嚴謹、以主調和聲風格為主。
19世紀的八十年代與九十年代之間。開始以法國為中心,然後又傳播到其他國家。印象主義音樂開辟了表現手段的新天地,對色彩和氣氛的追求促使他們在和聲、調式、旋律、節奏和音色上對傳統的表現方式進行大膽的革新,這些新的手段正如印象主義繪畫只注重色彩、光線而不注重輪廓一樣,成為表現各種氣氛、幻覺、意境的重要手段。印象主義音樂的這些特點,使之與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印象主義是現代音樂流派的先驅者之一,這正是因為在上述諸特點中已顯露出了現代派音樂創作的某些因素。應當承認,印象主義的出現豐富了歐洲音樂文化、為現代主義音樂的誕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現代主義音樂(或現代派音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出現在各國(主要是歐美)的名目繁多的各種專業音樂派別的總稱。這些派別在思想傾向、美學觀點和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張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他們的出現使當今世界樂壇呈現出紛繁的局面。
雖然現代主義音樂各派別在許多方面存在著差異,但從宏觀上看,這些派別仍有一些共同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隨著現代政治、經濟生活和科學技術的巨大變化而出現的各式各樣的現代社會思潮和文藝思潮,如哲學上的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弗洛伊德主義,美術藝術中的表現主義,文學詩歌中的象徵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等在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越來越多的影響到了現代主義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其次,包括不同派別的現代主義音樂作為這個時代的產物,必然反映出這個時代復雜的社會生活,打上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印記——現代主義音樂中出現了許多反映自然科學、大工業生產、科學幻想及抽象概念的作品。再次,向傳統挑戰,追求藝術表現手法的不斷更新,是現代主義文藝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主義音樂各派別所共有的顯著特徵。現代主義音樂分別在旋律、節奏、調式、調性、和聲功能體系、曲式結構、音響組合、演出方式和表現技法等方面,突破了古典音樂所形成的傳統,在此基礎上,現代主義音樂竭力探索並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許多新的音響,從而擴展和豐富了音樂藝術的表現力。
G. 巴洛克音樂與歌特音樂有什麼區別怎麼區別
1. 簡介「巴洛克」這個詞在音樂史上的含義。
葡萄牙語baroque原意為不圓的、形狀不規則的珍珠,現指歐洲17世紀和8世紀初期豪華的建築風格。音樂家借用此語概括地說明同一時期的音樂風格(見下文)。
2.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旋律有什麼特點?
樂句長度不一,氣息較長,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旋律都空前地華麗復雜,有相當多的裝飾音和模進音型。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旋律一樣,曲調的進行常常帶有形象化、象徵性特徵。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確的和聲屬性。
3. 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節奏是怎樣的?
主要分為自由節奏的和律動鮮明、規整的這兩種節奏。前者用於宣敘調、托卡塔、前奏曲等,後者用於詠嘆調、賦格、舞曲等,在一個樂章中會保持始終。這兩種節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敘調與詠嘆調,前奏曲(或托卡塔)與賦格。
4. 巴洛克音樂採用什麼調式?
大小調體系,它已取代了過去的「教會調式」。
5. 巴洛克音樂的和聲是怎樣的?
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屬、下屬為中心的大小調功能和聲體系,利用不協和音作調性轉換並使和聲進行富有動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紀的發明與和聲體系的充分發展有密切的關系。
6. 什麼是通奏低音(thoroughbass, 又稱作數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
巴洛克時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鍵盤樂器(通常為古鋼琴)的樂譜低音聲部寫上明確的音,並標以說明其上方和聲的數字(如數字6表示該音上方應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據這種提示奏出低音與和聲,而該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織體由演奏者自行選擇。
7. 巴洛克音樂的織體是怎樣的?
復調織體佔主要地位,其寫作技術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峰。與文藝復興時期的復調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在功能和聲基礎之上的對位。同時也有許多作品採用主調織體。
8. 巴洛克時期的曲式是怎樣的?
以相互間形成節奏、速度、風格對比的多樂章結構為主,如組曲、變奏曲、協奏曲、康塔塔、清唱劇等,常用前奏曲與賦格、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搭配關系。復調樂曲的內部結構是以模仿手段寫作的連續體(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確的呈示、發展和再現因素。同時也有分段結構、變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進行變奏的帕薩卡利亞、夏空形式。
9. 巴洛克時期有哪些主要的音樂體裁?
聲樂:彌撒、經文歌、眾贊歌、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樂以及各種獨唱、合唱曲。 器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賦格曲、變奏曲、組曲、奏鳴曲(以獨奏奏鳴曲與三重奏鳴曲為主)、協奏曲(管弦樂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
10.巴羅克時期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
在一個樂章之內保持一種基本情緒,在樂章與樂章之間才形成對比.
11.巴羅克時期音樂的力度是怎樣的?
不追求漸強和漸弱的細微變化,而是採用較為清晰的「階梯式力度」。
第一節.歌劇的誕生和早期歌劇
1. 歌劇(Opera)誕生於何時何地?它是怎樣誕生的?
16世紀末、17世紀初誕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由巴迪宮廷的卡梅拉塔會社(camerata,意為俱樂部或小集團)成員巴迪、溫琴佐.伽利萊伊以及佛羅倫薩學者梅在經過大量的對古希臘悲劇研究的基礎之上誕生的。
2. 歌劇的前身是哪些音樂形式?
音樂和戲劇的結合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古希臘悲劇、中世紀的儀式劇、宗教神秘劇、奇跡劇,文藝復興的牧歌套曲、田園劇、幕間劇等形式。
3. 簡介幕間劇(intermedio)、田園劇(pastoral drama)。
幕間劇是在戲劇兩幕之間演出的有音樂的短劇。田園劇是傳奇題材或鄉村題材的帶有音樂的舞台劇。
4. 歷史上第一部歌劇是哪一部?誰創作的?故事取材於哪裡?
1597年由里努契尼寫劇本、佩里作曲的《達芙尼》,取材於希臘神話。但樂譜已遺失。
5. 現存的第一部歌劇是哪一部?誰創作的?故事取材於哪裡?
1600年裡努契尼寫劇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優麗狄茜》。取材於希臘神話。
6. 在最早的歌劇中音樂形式是怎樣的?
聲樂部分以接近於朗誦的宣敘調為主,由少量樂器伴奏,採用通奏低音。音樂形式較為簡單。
7. 簡介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歌劇寫作觀念以及他所奠定的早期歌劇形式。
主要是加強音樂性和情感表達。具體做法是將宣敘調的旋律線條拉長,使其具有歌唱性,並與短小的歌曲、二重唱和牧歌式的重唱交替,形成對比。他採用較大規模的樂隊伴奏,並通過弦樂器的震音、撥弦以及不協和和聲的運用造成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在歌劇中加入器樂段落,如一開始的「托卡塔」(即後來的序曲)、中間的舞曲等。歌劇的基本模式正是在他的創作中形成的。
8. 舉出蒙特威爾第的兩部代表作。
《奧菲歐》(或譯作《奧爾菲斯》)、《阿麗安娜》。
9. 繼蒙特威爾第之後,17世紀威尼斯歌劇的代表人物(歌劇領域的威尼斯樂派)是誰?
蒙特威爾第的學生卡瓦利(Cavalli,1602-1676)、切斯蒂(Cesti,1623-1669)。
10. 18世紀義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歌劇(拿坡里樂派或那不勒斯樂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誰?他的創作有哪些特點?
阿.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重視音樂在歌劇中的抒情作用,強調詠嘆調的表現力,創立了ABA形式結構,稱作「返始詠嘆調」或稱「再現詠嘆調」(da capo aria)。他的樂隊更加完備,還創立了「快-慢-快」的歌劇序曲(當時稱作「交響曲」sinfonia)。
11. 拿坡里歌劇的特點是什麼?
注重獨唱者聲音的美感和音樂外在的效果,追求音樂語言和形式的程式化,音樂織體較簡單,主要是獨唱旋律和簡單的和聲伴奏。缺點是缺少真實性和戲劇力度。這種傾向導致了歌劇在18世紀的衰敗。
12.介紹宣敘調和詠嘆調.
宣敘調在歌劇(或清唱劇)中用於人物對話和劇情發展,其旋律接近於朗誦,詠嘆調用來抒發人物感情並表現演唱技巧,音樂優美華麗,音域較寬。
13. 什麼是白話朗誦宣敘調(又譯作清宣敘調、干宣敘調,recitativo secco,dry recitative)和帶伴奏宣敘調(recitative obbligato,accompagnato)?
前者是只用羽管鍵琴和一件低音樂器伴奏的宣敘調,主要用於大段的對話和獨白。後者採用樂隊伴奏,用於緊張的戲劇性場面,由於它在某中程度上帶有詠嘆調特點,因此又稱之為詠敘調(arioso或recitativo arioso)。
14.什麼是「Da Capo Aria」(返始詠嘆調)?
ABA三段式詠嘆調,再現時可以隨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
15. A.斯卡拉蒂確立的義大利歌劇序曲是怎樣的?
(見本節第10題)
16. 法國歌劇是怎樣形成的?
十七世紀從義大利傳入後,立即帶上了法國化特徵:重視宣敘調,在其中突出了法語特有的韻律和節奏感;在歌劇中加進大量舞蹈場面;舞台裝飾極為華麗,表現帝王生活的氣派;歌劇序曲採用與義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
17. 奠定了法國歌劇形式的是哪一位作曲家?
原籍義大利的呂利(Lully,1632—1687)。(歌劇風格見上面第15題)
18. 簡介法國作曲家拉莫的歷史貢獻。
作有大量歌劇和古鋼琴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1722年發表了《和聲基礎理論》,為現代和聲理論奠定了基礎。
19. 英國歌劇創作的代表人物是誰?請舉出代表作一部。
浦賽爾(Purcell,1659—1695),代表作是《迪東和伊尼》。
20. 簡介德國「歌唱劇」(singspiel)。
有對白的德國民間喜歌劇,音樂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德國歌劇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21. 簡介清唱劇(Oratorio)、受難曲(Oratorio Passion)和康塔塔(Cantata)。
清唱劇:將宗教或史詩題材的歌詞譜曲,音樂形式包括獨唱、重唱、合唱和管弦樂,在教堂或音樂廳演出。與歌劇不同之處在於清唱劇沒有復雜的舞台裝置和戲劇動作表演。
受難曲:音樂形式與清唱劇一樣,在題材上集中於基督耶穌受難(釘十字架)的故事。
康塔塔:也譯作大合唱,是帶有獨唱、重唱、合唱及管弦樂的體裁,內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與清唱劇一樣的是沒有舞台裝置和戲劇動作表演。
第二節. 器樂、鍵盤樂
1.簡介德國路德教的眾贊歌變奏曲(chorale variation)、眾贊歌幻想曲(chorale fantasia)。
在眾贊歌旋律基礎上進行變奏或自由發展的管風琴曲。
2.簡介托卡塔(toccata)和賦格曲(fugue)。
托卡塔:一種鍵盤樂曲體裁,節奏較自由,帶有炫技性。
賦格曲:一種結構嚴謹、節奏規范的復調音樂體裁,主要是在一個主題之上以模仿對位手法構成。
3.簡介恰空(chaconne)和帕薩卡利亞(passacaglia)。
恰空也譯作夏空,是三拍子的舞曲,風格莊重。通常是在一個多次出現的固定低音(或一個和聲進行模式)之上以變奏手法寫成。帕薩卡利亞與恰空常常不加區別。
4.簡介巴羅克時期的組曲。
將不同速度、節拍、民族風格的舞曲組織到一起的體裁。
5.巴羅克時期最著名的古鋼琴作曲家有哪幾位?
法國的F.庫泊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拉莫,義大利的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德國的巴赫、亨德爾。
6.什麼是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
在鍵盤樂器上將一個八度內的所有半音都調成一樣距離(音分)的調律方法。
小型合奏樂
1.簡介巴羅克時期的教堂奏鳴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內奏鳴曲(sonata da camera)。
奏鳴曲是獨奏或重奏的器樂曲。前者風格較為嚴肅,很少用舞曲,後者則輕快些,各個段落都採用舞曲風格。
2.簡介獨奏奏鳴曲(solo sonata)和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
獨奏奏鳴曲由一把小提琴(或長笛或其他樂器)加一個通奏低音樂器,有時只有一件樂器獨奏(如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或古鋼琴奏鳴曲)。三重奏鳴曲由兩把小提琴和一個通奏低音樂器(鍵盤樂器)、一把大提琴(或大管)演奏,兩把小提琴演奏兩條對位關系的旋律,另兩件樂器演奏低音及和聲。
大型合奏樂
3.簡介大協奏曲(concerto grosso)、獨奏協奏曲(solo concerto)和樂隊協奏曲(ripieno concerto)。
大協奏曲:由幾件樂器組成的獨奏小組和管弦樂隊的協奏。
獨奏協奏曲:一件獨奏樂器和管弦樂隊的協奏。
樂隊協奏曲(又譯作管弦樂協奏曲):並不突出某件樂器或某個樂器組,實際上就是管弦樂曲,一般寫法是由第一小提琴聲部演奏主旋律,並運用數字低音。
4.簡介維瓦爾蒂(A.Vivaldi,1675-1741)和他的協奏曲《四季》。
(略)
第三節.巴赫和亨德爾
以下問題歡迎朋友們來談論。
1.巴赫(J.S.Bach,1685—1750)最傑出的寫作技巧是什麼?或:巴赫在音樂歷史上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2.巴赫被稱為「繼往開來」的人物,為什麼?
3.巴赫的作品種類繁多,請舉出他的宗教音樂、管風琴曲、古鋼琴曲、獨奏器樂曲和管弦樂曲主要代表作。
4.亨德爾(Handel,1685—1759)在那兩種音樂體裁中有突出的成就?
5.為什麼亨德爾的歌劇寫作受到了挫折?他的歌劇有什麼特點?
6.亨德爾的清唱劇創作有哪些特點?請簡介《彌賽亞》。
7.亨德爾重要的器樂作品有哪些?
8.巴赫(J.S.Bach)與亨德爾(Handel)的音樂(包括寫作手段和個性)有哪些不同之處?
----------------
主要作曲家
義大利∶
科萊里(Arcangelo Corelli, -1713)
A.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國∶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 1681-1767)
法國∶
呂利(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弗朗索瓦·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 1668-1733)
讓-腓力·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英國∶
普賽爾(Henry Purcell, 1659-1695)
Gothic)這個特定的字匯,早先指涉的是西歐的日耳曼部族。時常誤解它的審美學和混淆這個術語,哥特是80年代前中期主要存在的前朋克一個分支。它以形成於地下搖滾的最黑暗和陰沉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應受此榮譽,盡管今天它的榮譽更多的來自於樂隊戲劇化的服裝和它的追隨者。音質上,哥特採取了陰冷的合成器效果,加工了前朋克的吉他聲音使它們建造一種不祥之兆,悲傷的感覺,通常是很壯觀的音響背景。在早期,它的歌詞常常是自省和激烈的針對個人的,但是它詩歌般的敏感性很快導致品位轉變到浪漫文學,宗教思想和超自然神秘主義上。
哥特通常不是嚴格意義上受歡迎的風格,被給予了一種華麗詩意的傾向,無情悲哀的輓歌和無止境的戲劇化。然而,它產生了投入的,仍舊興旺的亞文化,使它的美學概念在最初音樂全盛期過了很久後一直存在著。哥特的教父是英國前朋克樂手Joy Division, 他的陰冷,偏僻,強迫性的自省音樂和歌詞為哥特最初的結構打下了基礎。但是對於所有的意向和目的來說,真正賦予哥特生命的是」Bela Lugosis Dead」,來自1979年Bauhaus的首張專輯。像the Cure 和Siouxsie & the Banshees這樣陰冷的前朋克樂隊已經在同一時期具備了完美的哥特風格,並且他們的重型音樂,恐嚇的裝容和黑色的服裝成為了歌迷崇拜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哥特的聲望在某一片被青少年疏離的敏感區(最初是在英國,那兒是大部分哥特樂隊起源的地方,其次是美國)蔓延開來時,它的意識風尚變得越來越古怪,並且最初的音色稍微有些發展了。
The Cure,Siouqwie & the Banshees和the Mission UK和成了更多流行和另類的成分在他們的音樂中,當the Sisters of Mercy, Fields of the Nephilim和美國的樂隊Christian Death使用沉重的,不時受金屬感化的手法。在80年代末,最初的哥特運動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這種音樂變異成了新的形式並繼續影響很多黑暗金屬流派。在90年代期間,哥特音樂開始通過工業音樂來cross-pollinate,產生同時吸引兩邊的混合物,同暗潮流派(他們也同樣將80s合成器與夢幻流行合在一起)一樣。90年代後半期,還可以看見哥特的影響力突然出現在重金屬中;一個新的改革黑暗金屬樂隊的種類模仿了很多哥特的音色和風格,當一些另類金屬樂隊也從沿襲了哥特的視覺效果(包括Marilyn Manson, 他們不顧很多關於不屬於哥特風格的反面評論)。
「Gothic」這詞由來已久,在文藝復興時期用來表示中世紀的藝術形式。
它的命名是從德國的「Goth」部落由來的,Goth人入侵了義大利並推翻了羅馬帝國。在15世紀,人們普遍帶有著文藝復興的觀念,希望回到古典時代。介於古典時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這段時間被稱為中世紀。因為義大利記恨Goth人毀掉了他們的羅馬帝國,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始終對中世紀帶有著否定的術語,他們稱這一時期為「Gothic」意味著野蠻和粗野。當然我們要看到事物的雙面性,中世紀給世人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傑出的藝術作品。這時期的建築技術上有了突破式的改進,產生了像NOTRE-PAME這樣的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的藝術不僅體現在建築上,從12世紀到16世紀的早期,雕刻,玻璃製品,裝飾物等都貼上了哥特藝術的標簽。宗教在哥特藝術作品中起到了很重要的因素。畫家,雕刻家們比起用現實主義的方法表現主題更多的運用宗教的感覺。不管怎麼說,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很顯然對「Gothic」這個詞彙是含蓄的否定。
在1822年左右的浪漫主義運動中(ROMANTIC MOVEMENT),中世紀文化逐漸極其相關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浪漫主義成為這場文化運動的中心。浪漫主義者希望跳出歷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紀時代,有些人從宗教或神秘注意中尋求理想,還有寫人試圖從自然中得到答案。他們用自己不同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標。在整個浪漫主義運動中哥特開始被認為和黑暗,奇異,鬼魅等相關連,浪漫主義和哥特作家象Byron, Shelley, Baudelaire還有 Verlaine沉迷於對人類陰暗面的表現。哥特情緒在視覺藝術上也有明顯的體現,畫家象Caspar David Friedrich 對黑暗和荒涼的展現。而在建築上新哥特式逐漸成為時尚。這一時期許多哥特式小說家不斷涌現,不僅哥特文學是對人類自身黑色陰暗面的展示,也是對當時社會正統思維模式的一種挑戰,是一種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體。哥特小說中比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瑪利·雪萊的Frankenstein,布來恩.斯托克的Dracula,還有Edgar Allan 詩集中的描寫.斯托克筆下對吸血鬼化身的描述同以往比較走入了對立的角度.(當代作家Anne Rice 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和Poppy Z. Brite的Lost Souls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的延續.)
到了20世紀30年代,近代哥特運動在英國開始上演,哥特運動的出現或許可視為是先前朋克運動(punk) 的延續。不論如何,哥特精神開始在音樂上 展現其影響力,哥特音樂以表現人性的陰郁、空虛為主題,並且對死亡亦有著濃烈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樂的特色。
最早使用「哥特」這個術語的是英國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Anthony H. Wilson ,他同時也是Joy Division 的經紀人,他曾經宣布Joy Division 樂隊將作為一支哥特式的樂隊而有別於其他主流音樂流行樂隊。哥特文化作為一場現代文化運動,開始於七十年代末期PUNK搖滾的音樂浪潮,當後者漸漸退去的時候,哥特文化作為一種邊緣的亞文化倖存了下來。哥特文化是一種獨特的中世紀復古風格的音樂、藝術和文學的文化范疇,在音樂上它承襲了七十年代歐美 PUNK搖滾音樂的音樂風格,在藝術上表現為一種對十二到十六世紀西歐的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強烈復古傾向,在文學上演變為那種隱郁和怪誕的神秘黑暗文學。哥特文化實際上傾向於那種非暴力的、和平主義的、被動的、寬忍的生活態度。但在許多媒體中卻將它錯誤地理解為那種極端暴力的,仇視少數民族的和白人至上主義的邊緣文化。哥特文化總是表現出一種孤僻疏離的,陰沉的精神氣質,它總是去探討那些引人深思的社會問題,種族歧視、戰爭、以及仇恨。精神上對死亡的迷戀,驅使哥特文化不停地試圖去找尋對生活、痛苦和死亡的另外一種思考。
初期的哥特音樂
一場新的哥特運動在整個80年代影響越來越大.相對70年代後期產生的朋克是判逆式的沒有遵從的另類文化,也許新哥特運動的產生是對朋克的一種回映.哥特運動反對狹義的道德,性觀念,和傳統的宗教信仰.音樂反映人性中黑色陰暗面以及對死亡獨特的迷戀.音樂抒緩而強勁的聲音經常表現在抑鬱,陰沉,甚至病態.
新哥特運動與10世紀的浪漫主義有著明顯的關聯,抒情詩性的,死亡的主題,對毀滅和黑暗的探尋是哥特藝術家的共同表現方式.音樂上,一些流派盡管加進了舞曲節拍和電子音樂元素,但仍以小和弦,緩慢的節奏表現出明顯的怪誕和抑制機構特性.視覺上,哥特藝術家看上去喜歡強化一種死亡式的審美,蒼白的面孔, 黑色的長服,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如有縐飾邊的襯衣),中世紀的廢墟和哥特式的建築.
很難具體確定哥特音樂產生的時間,70年代末期一些新的組合,樂隊的聲音或外形開始存在某種程度上黑色的成分.象The Cure, 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 The dreamend, Adam & the Ants, Ultravox, Killing Joke, The Sound, the Comsat Angels 還有 Joy Division.他們的新浪潮和dark pop music 的樂風對後來的哥特音樂產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也許第一首真正的哥特聖歌是Bauhaus的Bela Lugosi's dead.
最早英國流行哥特樂隊是UK Decay(現在已經沒什麼人知道了),80年代中期一些樂隊象The Sisters of Mercy, The Mission和Fields of the Nephilim取得了相對的成功,他們的哥特搖滾樂和外形成為哥特的標准形式,成為許多後來組合的模仿對象,這種情況特別是在英國.這一時期非常優秀的樂隊還有And Also The Tree,Xmal Deuschland,Love Like Blood等.
整個80年代老式的哥特樂風占據著主導的地位,而一些樂隊探索著新的聲音,並不段摸索著新的音樂路線,最好的例子就是Dead can Dance,在他們典型哥特式第一張同名專輯後音樂從中世紀和東方樂曲中吸收元素,風格融入了不少的世界音樂成分.之後的幾年DCD獲得了更多的認可,遺憾的是最近樂隊已經解體.The Cocteau Twins和DCD相同是來自4AD公司的組合,是4AD低調迷幻樂風的代表.
英國不是唯一出產黑色音樂的地方,來自美國的The Swans 早期涉足與先鋒樂派(avant-garde)領域,創作出了幾張偉大的專輯象like Children of God, White Light from The Mouth of Infinity 還有 The Burning World.另一支傳奇性的樂隊Christian Death也許是被許多人認為是美國最著名的哥特樂隊了,他們不斷的做出一些有爭議的專輯,最值得推薦的是Only Theatre of Pain 和 Catastrophe Ballet這兩張.此外象Faith & the Muse,London after Midnight也是來自美國的優秀哥特組合.
哥特音樂的發展
現在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哥特音樂的改良風格和其他相關樂派.產生與比利時的EBM(Electronic Body Music )是一種電子化陰冷黑色的音樂。受德國KRAUTROCK運動中Kraftwerk之類電子樂隊的影響下產生的。EBM創始樂隊之一Front 242一低限化的節拍,抑鬱的聲音和軍國主義突擊隊是的裝束被大家認識。The Klinik, Insekt, Dive, Click Click, A Split Second 還有後來的Suicide Commando都是BM的一些重要樂隊。 Dive和Klinik利用聲納噪音營造出一種冰冷的外太空氣氛。 Suicide Commando則融入了更多的舞曲化成分。類似的樂風在美國和加拿大被稱為Instrial,象Front Line Assembly ,Skinny Puppy 等樂隊。他們製造查的合成音樂和多層次的聲音非常適合帶上耳機去欣賞。 Front Line Assembly的經典專輯Classic albums are Caustic Grip(1990) and Tactical Neural Implant (1992),值得每個喜歡EMB的人去收藏。
說到現在我們還沒有談到德國,那裡可是現在哥特音樂的重鎮。許多德國的樂隊被慣以DARK WAVE的音樂標簽。Project Pitchfork樂隊是德國最早涉及到哥特音樂領域內,雖然他們的樂風有所改變,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組合,首張專集Dhyani亦為經典,有典型的黑色音樂和評論性的歌片語成。Deine Lakaien樂隊的成員有著深厚的音樂基礎,他們做出了象'Love me to the end'這樣的浪漫主義歌曲。作品帶有著某種程度的中世紀感覺。德國很大一部分組合演唱時保持著自己的母語,例如Goethes Erben,樂隊的名字也就說明了一切。他們的前三張專輯就象是三部曲。各自獨立有相互關聯。而Lacrimosa,Tilo Wolf這些樂隊通過加如金屬樂的元素不斷的對音樂的表現手法做出嘗試。當然我們必須要知道Das Ich這個組合,他們的經典專輯是Die Propheten,專輯中的歌曲機構復雜歌詞充滿著智慧化。陰暗電子樂派代表團體Calva y Nada 用德語和西班牙語交錯演唱,他們最有特點的是主唱Brenal的低音,而歌詞方面多涉及政治,社會之類的話題,從這方面看這支樂隊在哥特音樂王國中顯得與眾不同。總的來說由於浪漫主義情節,德國的大多說樂隊是浪漫的歌曲和陰暗電子化相結合的產物。
如今哥特范疇內的音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局面。例如dark folk (陰暗民謠),這種樂風的代表是Current 93, Death in June, Sol Invictus還有Fire + Ice。早期的C93作品比較實驗性難以理解,之後David Tibet利用他個人化的思維開始想聲學民謠的方向探索。C93的前身樂隊Death in June自從首張專輯Nada推出後頗受爭議,他們甚至被指控為極端的右翼傾向。但DIJ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異教的祭典式的音樂。如果想聽這類音樂推薦給大家去找World Serpent,一個卓越的音樂廠牌,上面的提到的幾支樂隊均在其旗下推出過作品。對了,還有一支義大利的組合Ordo Equitum Solis也應該值得我們的關注。
許多哥特樂隊都有著某種中世紀的情節,他們將中世紀時期音樂和現代的創作手法相結合。德國有著許多這樣的中世紀組合,音樂的創作者一般有著良好的古典音樂教育背景,知名的樂團包括Qntal ,Estampie, Freiburger Spielleyt等。在義大利這種音樂更有影響,象Ataraxia ,Camerata Mediolanense多做出了許多出色的音樂作品。著類組合不僅僅有哥特的聽眾群還吸引著部分古典音樂的欣賞者。而The Moon lay Hidden Beneath a Cloud和Rosa Crux的音樂中吸收了祭典音樂的成分。
當然許多樂隊的風格是非常難以介定的,象義大利的Take Kirlian Camera ,20年來樂隊風格年年都有變化。而法國的情慾主義陰暗電子樂隊Die form 的音樂主題多涉及S/M(***),他們每一部作品多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奇。另一支來自法國的樂隊Collection d'Arnell Andrea的鋼琴聲非常有特點,成為自己的獨特的標志。善於創作管弦樂的In the Nursery樂隊的作品非常適合作為電影中的陪樂。在北歐的瑞典,Cold Meat Instry 著個廠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推出了很多獨一無二的音樂作品。旗下的樂隊風格多樣,如血腥派實驗樂隊Brighter Death Now 和Deutsch Nepal,氛圍音樂組合Raison d'Etre,新古典主義的The Protagonist,天音組合Arcana等。說到天音如果想更好的了解建議去聽一聽like 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Black Tape for a Blue Girl 還有Stoa這些代表樂隊。
H. 什麼是巴洛克文學
巴洛克文學
巴洛克文學是西方文藝復興後期的一個文學流派,另外和古典主義文學和清教徒文學並成十七世紀三大文學。它在人文主義文學運動衰落後而興起。它帶有虛幻神秘色彩,追求生死靈肉,人生意義等終極問題!追求奇特的效果,誇張的比喻,冷僻的用典以及意象的奇峻! 代表作家:義大利的馬里諾,西班牙的貢戈拉,卡爾德隆,英國的約翰·多恩,德國的格里美爾斯豪森等。 巴洛克文學以表現一種病態的人生哲學以及悲觀主義的情緒,管用的主題是宗教的狂熱,人類在上帝面前的無能為力以及頂禮膜拜。 習慣以支離破碎的形式,表達誇張的憂郁,又用雕飾的辭藻,謎語似的比喻來玩弄風雅。
巴洛克文學:產生於16世紀下半頁,在17世紀上半葉達到盛期。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語,來形容那些形狀不規整,且有瑕疵的珍珠,其詞義有新奇,不合常規的意思。最初人們用他來說明16世紀後期出現的一種義大利建築,形容它的氣勢雄偉。講究華麗雕琢裝飾的風格。這與古典藝術的和諧,勻稱,明朗的風格有很大區別。
後來用來形容音樂和文學。巴洛克文學起源於義大利和西班牙,興盛於法國。馬里諾,卡爾隆均為巴洛克文學代表作家。
賈姆巴蒂斯塔·馬里諾
義大利詩人。出生在那不勒斯。因不願遵從父命學習法律,被逐出家門。後來進入宮廷,長期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職。由於私生活問題和偽造文件,曾兩次被捕。1615年到巴黎,受到路易十三和貴族的器重。1623年回到那不勒斯。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詩集《七弦琴》(1608)、反映宮廷生活情趣的《新婚詩》(1616)、童話詩和描寫田園生活的牧歌集《風笛》(1620)等。
長詩《阿多尼斯》(1623)是他的成名之作。全詩共20歌。它取材於羅馬神話,描述女神維納斯愛慕美少年阿多尼斯,遭到戰神馬爾斯報復。他編織了許多故事,穿插其間,情節曲折,又用比喻、對偶以及誇張等手法,雕琢詞藻,追求華麗的形式。他的詩歌反映了17世紀義大利文學衰落時期貴族階級的趣味。此後,體現這種風格的「馬里諾詩派」在義大利盛行一時。
巴洛克是一種觀看生命的方式,然後將之再現。在每個人被富麗堂皇王室的炫耀、豪華節慶之短暫虛幻的奢華、天主教禮拜儀式的盛大場面所激勵煽動的時代里,文學分享了此全面化的戲劇性。在時間與空間之中,這樣的美學運用各式各樣的形式,從 Góngora 的神秘抒情主義到伊利莎白戲劇血淋淋的暴力,從無賴騙子流浪冒險故事為體材的小說到宗教詩篇令人醉心狂喜的幻覺。
巴洛克的文學尋求它所處的時代中的欲成為醉心狂喜與形而上的人類:文學變得敏感與暴力,同時沉醉在環繞著影像的閃耀與沉思的陰暗,這些都一再重復著人類的焦慮。透過品味的要求,為了壯麗崇高與感動人心、心理學上的敏感和驚恐,經由影像與復雜的格式的過度運用,在情感表現的平台上,巴洛克文學自我呈現。
巴洛克文學的背景與冒險
歐洲在16世紀最後四分之一的時候,被宗教戰爭所狂掠,新的價值觀念的出現形成一種美學,這個美學持續地揭示古代的傳統,孕育出新的形式與風格,試圖讓讀者與聽眾的感覺產生強烈的感受。
於西班牙,在巴洛克運動中受到注意的作家有:Lope de Vega、Calderón、Gongóra;在義大利:Marino ;在英國:Crashaw、Lyly;在法國,作家的手法較為穩重:Agrippa d'Aubigne、Saint-Amant、 Scarron、 Corneille 初期的時候。在德國,巴洛克文學運動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Opitz、Gryphius、Grimmelshausen、Lohenstein、Hofmann von Hofmannswaldau。
作家的創作活動被權力團體所訂制 - 宮廷或王室對文藝事業的贊助、宗教的抒情散文、沙龍的活動 - 文學的出現如同獲得靈魂的工具。但是寫作同時也表達了個人敏銳的感觸,這剛好證明了處在擺湯的世界裡,對於自我定位的需求;它喚起了真誠、感情、本性:蒙田(Montaigne),關於自我的作家,因此將創作者的<我>置於世界的中心。作品是<開放的>,提供眾多不同的路線和意義,並主動積極地留給讀者一大部分去詮釋。
巴洛克如同世俗的與文學的生活具有雙重符碼,這些都已在西班牙人Baltasar Graácian 所著的優美心靈的奧妙與藝術 ( Finesse et Art bel esprit, 1642-1648) 中被理論化了。
巴洛克文學的表現形式
一般而言在演說術、講道以及特別是戲劇里,在效果的探索里,感官的喚起被系統化,而修辭學加重了激動的情緒。象徵性的表達方式—隱喻、寓意、寓言和象徵標志,相當於巴洛克建築里文學性的螺旋與渦旋的裝飾—倍增的冗長多餘的圖像,同時回應了:結構好像消失在表面的裝飾上,而文學的進步保持了嚴謹性如同隱喻的。對比和矛盾轉譯了在神秘與苦痛之前的令人難解之處,形成了裝扮文學的焦慮, 一直到嘲諷的作品,同時喚起了怪誕與詼諧。陰影與光明、知與無知導致矛盾, 修辭學的發展在連系兩個字的同時喚起許多對立的意念(<明暗>,<生死>)。
為了在1640年代轉向古典的道路,法國文學脫離了最初巴洛克的模式。面對著巴洛克、炫耀賣弄、豐富的美學符號一直位於重要地位的王室宮廷,在上流社會中,透過最初成立的文學機構,通常指的是一些學院的改革,對於社會與美學的情感洋溢進行批判。
I. 求巴洛克文學代表作!
巴洛克文學:產生於16世紀下半頁,在17世紀上半葉達到盛期。巴洛克一詞源於葡萄牙語,來形容那些形狀不規整,且有瑕疵的珍珠,其詞義有新奇,不合常規的意思。最初人們用他來說明16世紀後期出現的一種義大利建築,形容它的氣勢雄偉。講究華麗雕琢裝飾的風格。這與古典藝術的和諧,勻稱,明朗的風格有很大區別。
後來用來形容音樂和文學。巴洛克文學起源於義大利和西班牙,興盛於法國。馬里諾,卡爾隆均為巴洛克文學代表作家。
賈姆巴蒂斯塔·馬里諾
義大利詩人。出生在那不勒斯。因不願遵從父命學習法律,被逐出家門。後來進入宮廷,長期在各城邦君主手下任職。由於私生活問題和偽造文件,曾兩次被捕。1615年到巴黎,受到路易十三和貴族的器重。1623年回到那不勒斯。他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詩集《七弦琴》(1608)、反映宮廷生活情趣的《新婚詩》(1616)、童話詩和描寫田園生活的牧歌集《風笛》(1620)等。
長詩《阿多尼斯》(1623)是他的成名之作。全詩共20歌。它取材於羅馬神話,描述女神維納斯愛慕美少年阿多尼斯,遭到戰神馬爾斯報復。他編織了許多故事,穿插其間,情節曲折,又用比喻、對偶以及誇張等手法,雕琢詞藻,追求華麗的形式。他的詩歌反映了17世紀義大利文學衰落時期貴族階級的趣味。此後,體現這種風格的「馬里諾詩派」在義大利盛行一時。
J. 巴洛克藝術有哪些特點
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藝術流派,這些藝術流派在當時都或多或少的對歐洲有些影響,有的藝術影響很大至今一直很流行,像巴洛克藝術就是17世紀在歐洲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對於巴洛克藝術的來源定義一直不太明確,有的專家認為來源於葡萄牙或者西班牙,但是又有很多人認為它來自於義大利,至今仍然是個迷,下面就讓小編簡單介紹一下巴洛克藝術,及其藝術風格。
巴洛克被古典主義認為是一種墮落的藝術,後來才公正的認為巴洛克藝術是一種公正的藝術,它的產生源自於反宗教的改革,羅馬在當時是教會勢力中心,在羅馬盛行,雖然不是宗教發明的,但是巴洛克藝術是為了宗教服務的,因為教會而得以生存,被教會支持著。
而在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全盛時期之後的18世紀,巴洛克藝術逐漸的衰弱,後來在18世紀興起的洛可可藝術和19世紀興起的浪漫主義都受到巴洛克藝術深遠的影響,在17世紀的義大利藝術家貝尼尼和佛蘭德斯兩位大師的作品所反映的就是巴洛克藝術最輝煌的藝術成就。
巴洛克藝術的特點是善於運用動勢,無論是實際的建築還是抽象的作品都可以看出其中的動感,變現了無窮感和龐大感;還有一個特點是善於運用光線,這和動勢是相輔相成的,這種光線不是自然界的光,而是藝術大師們創作出的戲劇藝術的光線,使整體看上去特別有層次感和立體感以及深度。
巴洛克藝術主要表現在建築、雕塑、繪畫、服裝、音樂和文學上,八大藝術種類巴洛克藝術佔有四種,可見巴洛克藝術對於當時的影響深遠。巴洛克藝術除了音樂其他的都是視覺上的表現,音樂是聽覺上的表現,視覺上共同之處就是巴洛克藝術都是講究含蓄的美,在繪畫、建築和雕塑上可以看出巴洛克藝術的動感十足,服裝上則主要以收腰裹胸為前提,整體充滿著貴族的氣息;在音樂上不同與其他音樂上的一點是節奏感十分強烈、活躍,而且節拍短促。在文學上則主要是貴族形式主義文學,因為當時受宗教的影響較大,所以巴洛克文學比較高層次。
羅巴克藝術在今天的歐洲生活中也經常會看到,希望通過小編的介紹,大家可以對巴洛克藝術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