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弗利蘭島在什麼地方
❶ 描述圖中西弗里西亞群島的走向特點及其成因
西弗里西亞群島West FrisianIslands,(荷蘭文:瓦登群島),位於53°22′N5°20′W。是在北海,荷蘭北部海岸外,屬荷蘭王國。包括有人住的5個島:弗利蘭、泰爾斯海靈(Terschelling)、阿默蘭、斯希蒙尼克奧赫和泰瑟爾,以及9個無人居住的諾德哈克斯島(Noorderhaaks)、 北厄勒哈克斯島、里歇爾島、赫林德島、里夫島、羅蒂默島、恩格斯曼沙洲(Engelsmanplaat)、西蒙斯沙洲(Simonszand)、羅蒂默沙洲(Rottumerplaat)。古老濱海帶的殘余。居民多放牧牛、羊。西弗里西亞群島現在主要是旅遊度假地。有大陸的定期渡輪,自行車是島嶼上最有利的交通工具。
❷ 第二次英荷戰爭的戰爭過程
第一階段(1665年6月~12月)
主詞條:洛斯托夫特海戰
特點
英國海軍占據優勢。英荷兩國宣戰後,並未立即投入戰斗。主要原因是當時處於冬季,天氣條件不利於海戰,故直到春季來臨後才正式交戰。
洛斯托夫特海戰
1665年6月13日,英荷雙方艦隊在英格蘭東海岸外的洛斯托夫特展開海戰。
荷蘭方面由於德·奈特遠征非洲未及返回而由沃森納爾和奧布丹指揮,大約有戰艦103艘,11艘縱火船以及7艘通訊船,合計4900門炮,2.1萬人。
英國方面艦隊總司令是查理二世的兄弟約克公爵,擁有戰艦109艘,其中50 門至90門火炮的戰列艦為35艘,武裝商船21艘,縱火船21艘,以及小型船隻7艘,合計4200門炮,2.2萬人。但英國海軍在艦艇大小與火炮威力方面都要優於荷蘭海軍。
戰端伊始,荷蘭處於有力的順風位置,但指揮系統未能掌握時機主動攻擊。(推測可能為是指揮高層的不協調性所致。)等到風向改變之後,荷蘭艦艇才頂風攻擊。雙方列陣齊射不久,隊形就開始散亂,繼而轉入混戰。
在激戰中,荷蘭旗艦「伊恩德納赫特」號被擊中彈葯庫,發生爆炸,兩位艦隊指揮官沃森納爾和奧布丹雙雙陣亡。旗艦上409人僅有5人獲救。之後,荷蘭巨艦「奧蘭奇」號遭俘虜,被焚毀。荷蘭船隻紛紛潰逃,損失慘重:至少17艘戰艦、3名海軍上將以及兵士4000多人。英國方面僅損失了2艘戰艦和800多名水兵。荷蘭人指揮系統的失誤以及旗艦的過早損失給了英國獲勝的機會,但其火炮射程的遠與海軍戰術水準的高都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洛斯托夫特海戰後,英國艦隊向北歐進發,企圖俘虜停在挪威卑爾根港內的70艘荷蘭商船,但為荷蘭人擊退。1665年8月6日,德·奈特返回荷蘭,臨危受命統率全國海軍。他率領荷蘭艦隊駛往挪威,護航停在卑爾根港內的商船隊回國,其中僅有10艘因為風浪掉隊而為英國海軍俘獲。
1665年的下半年,德·奈特依靠出色的指揮藝術,游弋於英吉利海峽、巡邏於泰晤士河口外,有效地保護了荷蘭的對外海上貿易。但是英國的戰略優勢地位仍然存在,荷蘭僅僅是處於只能維護交通線的被動態勢。
第二階段(1665年12月~1666年9月)
主詞條:古德溫海戰、
特點
戰爭的擴大與戰略相持。經過冬季的休戰之後,春夏之交雙方又恢復了戰斗,但此時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
肆虐於14-15世紀的黑死病(即鼠疫)在1664-1665年間又卷土重來,再度侵入英國。半年內由倫敦的西區擴及東區。從1665年5月至9月,倫敦死亡人數由43人迅速發展到31159人,增加了724倍!夏季發作,9月後開始流行,死亡人數劇增。據說倫敦人口的1/4、約1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這使得英國國內一片混亂。
1661年1月,荷蘭又先後同法國、丹麥結成反英同盟。法、丹兩國開始向荷蘭提供各種援助。盡管法國並未積極參戰,但也迫使英國艦隊撥出20艘戰艦應付,使得英國海軍的總體實力受到削弱。如此一來,英國的戰略優勢逐漸喪失。
這一階段,僅僅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雙方連續展開了五次海戰。激烈程度空前,雙方互有勝負,可以說是一場實力的拉鋸。
如此一來,英國的戰略優勢逐漸喪失。
四天海戰(1666年6月1日至4日)
1666年6月1日,德·奈特率領擁有84艘戰艦、4600門大炮和2.2萬名官兵的艦隊出海。據說這是整個冬季荷蘭花費了1100萬荷蘭盾才得以組建的。蒙克(按:當時他已經是阿爾比馬比爾公爵了)率78艘戰艦、4500門火炮、2.1萬官兵的英國艦隊迎戰。
戰前由於情報工作方面的失誤,使得英國深信法國艦隊前來挑釁,於是派魯珀特親王率20艘戰艦前去截擊。僅給蒙克留下2/3的力量,作為支援魯珀特親王的預備隊。但意想不到的是蒙克艦隊迎頭撞上了荷蘭的主力艦隊,於是激烈的戰斗就無可避免了。
第一天的激戰中,荷蘭艦隊憑借數量上的優勢,不但搶佔了上風,更漸漸包圍了蒙克艦隊,給了處於逆風狀態的英國艦隊以沉重的打擊。但戰斗的持續沒有使得荷蘭艦隊保住勝果,戰至黃昏,雙方各損失了幾艘戰艦,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吧。英國的「綏夫蒂秀爾」號遭到俘虜,艦隊司令貝克利陣亡。英艦「亨利」 號重傷,頑戰。荷蘭的先遣艦隊司令艾弗森被流炮擊中,陣亡。
第二天,英國艦隊首先發難。荷蘭後衛艦隊想要搶占上風,結果引起陣形混亂。但英國艦隊由於數量上屈居劣勢,無法抓住戰機打擊荷方,故雙方仍未打破僵持之局。
到第三天為止,英國方面僅剩下30艘戰艦擁有戰力,蒙克被迫西撤。英國先頭艦隊旗艦「皇家親王」號(按:又譯「太子」號,是英國參戰的最大一艘戰列艦,擁有90門火炮)被荷蘭艦隊包圍擱淺,艦隊司令阿伊斯秋投降,該艦被荷蘭人焚毀。但到這一天,戰局又發生了變化:先前被派去截擊法國艦隊的魯珀特親王艦隊由於沒有找到法國艦隊蹤影,返航,與蒙克艦隊殘部會合。
6月4日清晨,雙方展開決戰。英國艦隊中先頭艦隊由於航行速度沒有掌握好,致使其與主力艦隊之間留有空隙,遭荷蘭艦隊切入。英國艦隊後衛為小特羅普(按:既老將特羅普之子)迂迴。德·奈特率主力猛攻入英國艦隊中央。英國艦隊陷入混亂,但仍堅持抵抗。荷蘭方面為了全殲英國艦隊,先後投入3萬人和6000門炮,但沒有達到目的。至夜幕降臨時分,天降大霧,英國趁機撤出戰斗。荷軍也因彈葯耗盡,加之天氣因素,並未予以追擊。四日海戰就此落幕。英國損失了17艘艦船(包括三艘旗艦),陣亡和被俘官兵達到8000名(按:一說陣亡8000名,被俘3000人),其中有2名將軍和12名艦長陣亡。荷蘭方面僅損失了6艘戰艦,傷亡2500名官兵(按:一說2000名),其中包括3名將領。此役是英荷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也是英國皇家海軍歷史上少有的幾次敗仗之一,但四日海戰並不是決定性的戰役。
古德溫海戰(1666年7月1日至4日)
德·奈特在四日海戰之後雖然把泰晤士河封鎖了一段時間,但英國憑借其強大的工業基礎,艦隊很快就修復完畢,又出現在了海洋上。7月1日,蒙克率60戰艦與小特羅普指揮的約100艘軍艦,其中71艘是戰列艦,遭遇,雙方激戰了兩天。3日,荷蘭援兵趕到,蒙克撤出戰斗。但到了4日,魯珀特親王又率一支援軍趕到,蒙克遂發動攻擊,但為荷蘭艦隊擊退。此役規模不大,英軍損失10艘軍艦,死傷1700多人,被俘2000餘人。荷蘭相對損失較輕。
聖·詹姆斯日之戰(1666年8月4日至5日)
德·奈特准備率荷蘭艦隊溯泰晤士河而上進攻英國首都倫敦。英國方面派出90戰艦和20艘縱火船迎擊。荷蘭方面兵力與之相當,約89艘戰艦和 20艘縱火船,然而這次是列陣作戰,故在前幾次混戰中英國方面難以發揮的射擊的准確和射程的遠的優勢,在這次戰斗中得以體現。此戰打響不久,荷蘭先頭艦隊中的7名將軍已經折損了3名,先頭艦隊潰逃。而小特羅普突然駛出戰列線堵截英後衛,並對其窮追不舍,使得德·奈特指揮的中央艦隊遭到英國前衛艦隊和主力艦隊的圍攻。德·奈特採取機動戰術,邊打邊撤。
直至8月5日清晨,小特羅普依然杳無蹤影,德·奈特只能用8艘軍艦掩護沿荷蘭海岸淺灘趕上來的掉隊船隻。後小特羅普幸喜藉助淺水海域掩護才未被切斷退路,安全返回本國。此役,英軍大勝,在僅損失1艘戰艦和2至3艘縱火船,傷亡不到300人的情況下(包括5名艦長),使得荷蘭損失了20艘戰艦,傷亡7000人,4位將軍陣亡。
「霍爾姆斯篝火」(1666年8月8日)
「霍爾姆斯篝火」事件很難歸入海戰一類,但荷蘭所受到的損失超過了英國艦隊在整個戰爭期間給荷蘭造成的損失的總和。事情大致是這樣的:英國的霍爾姆斯受命率領一支小型分艦隊突襲荷蘭的弗利蘭島,卻出乎意料地發現了大量隱藏其間的荷蘭商船。英國艦隊在幾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按:據說當時僅有兩艘小型荷蘭軍艦前來迎擊,如飛蛾撲火皆被焚毀。)縱火焚燒了擠在一起的150多艘荷蘭商船。之後,英軍又劫掠了弗利蘭島,遂離去。
第三階段(1666年9月~1667年7月)
階段特點
荷蘭海軍取得優勢。無關乎艦隊實力或是國家總和國力,這一階段的海戰予人的感覺更像是德·奈特的個人華彩的演出。縱然這種說法有些所謂英雄史觀的偏頗,但個人於歷史的價值恐怕是難以否認的。
在聖·詹姆斯日之戰後,英荷雙方雖然沒有再進行過大規模的海戰,但戰爭卻也並未就此停息。兩年之久的海戰使得兩國國力虧空,元氣大傷。當 1666年9月10日,一場罕見的火災降臨到倫敦,連續燒了4天4夜,將倫敦城毀去2/3,經濟損失超過800至1000萬鎊(按:經濟損失已經超過了兩次與荷蘭戰爭的費用)之後,英國無力再戰,從1667年1月開始,不斷與荷蘭方面取得聯系,希望進行和平談判。
荷蘭方面的和談欲求並未如英國那樣強烈,國內對於「霍爾姆斯篝火」事件的復仇情緒依舊高漲。為了增加談判桌上的籌碼,荷蘭元首德維特在布雷達會談期間,秘密下達了進行軍事行動的授權。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無非是國家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在這里亦是得到了體現。
荷蘭海軍雖然在聖·詹姆斯日戰役中失利,但艦隊主力依舊健在,並未受到致命性的打擊。德·奈特通過這場在英國本土附近作戰的實踐,認識到了夜間偷襲的可能性,並利用間諜獲取了泰晤士河的潮汐、水位、航線等情況以及倫敦地區的軍事河經濟情報,還對水兵進行了夜間戰斗的訓練。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在得到元首的授權之後,他制定了一項大膽罕見的作戰計劃:先將艦隊在特塞爾島外緊急集合待命,然後覓機偷偷駛入泰晤士河口,沿梅德韋河溯流而上,直達英國艦隊的戰艦船塢查塔姆,然後將英國戰艦擊沉或焚毀。之所以謂之「大膽」主要因為這一計劃有著極大的風險:姑且不論沿途有英國的各種防禦設施,僅泰晤士河口和梅德韋河就多沙洲淺灘,只有漲潮且順風才能通過,稍一疏忽,錯過潮位或是風向不順、風力不夠,則軍艦就有擱淺的可能,況且英國海軍的全部戰艦未必都已進港不能作戰。
另外,對於硬體的依賴也是英軍未能料到這次奇襲的原因之一:在梅德韋河口和查塔姆之間,設有一根長達800碼、重14.5噸的橫江大鐵鏈。任何人也未曾設想到,荷蘭艦隊竟敢深入敵腹,將戰火引至大英帝國的家門。都說戰爭是一場豪賭,那麼勝利女神大概常常會去眷顧那些敢於在關鍵時刻擲下巨注的人物,於是,世界海戰史上的奇跡出現了。
1667年6月19日,德·奈特率領荷蘭艦隊(24艘戰列艦、20艘小型船、15艘縱火船)航行到泰晤士河口。趁黑夜漲潮之時,先遣艦隊順潮流溯入泰晤士河,一路炮擊,很快佔領了英國希爾內斯炮台,奪取了貯存在此地的四、五噸黃金以及大量木材、樹脂等物質。荷蘭艦隊橫沖直撞,尋找並擊毀發現的英國艦船,一些最好的軍艦被俘虜准備作為戰利品帶回本土。荷蘭艦隊甚至還炮轟倫敦。
22日,荷蘭艦隊長驅直入到達查塔姆船塢。據說當時英國在次停泊了 18艘巨艦,每艦都在1000噸以上,荷蘭艦隊進入後打啞了岸上的炮台,登陸部隊以及縱火船人員拆除或毀掉了河上障礙,很快英國就損失了6艘巨艦。其中蒙克的旗艦「皇家查理」號被荷蘭人帶回國內。憑恃著「紳士風度」的英國人自然不恥這樣的奇襲,英軍的一位目擊者寫道:「這些威武雄壯、戰績輝煌的戰艦的毀滅,是我生平所看見的事情中最令人心痛的。每一個真正的英國人見了都會傷心泣血的。」荷蘭艦隊橫行了三天,最後全部安全返航。之後,德·奈特便封鎖泰晤士河口長達數月。
這次奇襲給英國造成了近20萬鎊的損失,更使皇家海軍蒙受了奇恥大辱。英國遭此大敗,加之瘟疫和倫敦大火兩重災難,已無力再戰。奇襲加速了英荷兩國的談判進程。
❸ 懲戒行動的行動過程
出發
617中隊採用了兩條飛行路線,小心翼翼地避開下方德軍的防空火力,而且要同時到達目標區域。第二攻擊組的飛機,要飛較遠的北方路線,在21:28就起飛了。McCarthy機組的液壓系統出了點故障,他們在20分鍾後換用架備用飛機也出發了。第一攻擊組的9架飛機,以3架為一個批次,從21:39開始,每隔10分鍾起飛一個批次。第三攻擊組的飛機是在5月17日凌晨00:09分才起飛。
第一攻擊組的飛機是在瓦爾赫倫島(Walcheren)與斯豪文(Schouwen)之間到達歐洲大陸,從荷蘭掠過Gilze-Rijen與埃因霍溫(Eindhoven)的空軍基地,繞過了魯爾的防空火力圈,再折迴向南直飛默內河。第二攻擊組先向北飛行,先後飛越弗利蘭島(Vlieland)與艾瑟爾湖(IJsselmeer),再在韋塞爾(Wesel)附近切入到第一攻擊組的航線,飛過默內河直達佐爾佩河。
轟炸機組們飛行在100 英尺(30米)的高度以避開雷達搜索,飛行軍士George Chalmers,代號(orange,O)轟炸機上的無線電操作員,吃驚的發現他們的飛機沿著叢林的防火道飛行著,甚至比樹梢還低。
最初傷亡
第一起傷亡是在機群到達荷蘭海岸後不久。第2攻擊組的運氣不太好,Munro機組的無線電員死於防空火力,在艾瑟爾湖被迫折回;Rice機組飛行的太低,竟然撞到海浪,丟失了懸吊的跳彈,也被迫折回; Barlow和Byers的機組從Texel島處成功飛過了海峽,但很快被防空火力擊落,墜毀在瓦登海(Waddenzee)。只有延遲起飛的McCarthy機組無驚無險的穿越荷蘭。此外,第1 攻擊組在德國Marbeck村附近損失了Astell機組,他撞上了高壓線墜毀在田野里。
攻擊默內大壩
第一攻擊組到達默內湖上後,Gibson的飛機(代號George,G)排在第一位發動攻擊,但是沒有命中;緊隨其後的是Hopgood的機組(代號Mother,M),M在作低空飛行時被防空火力擊中,並誘爆了攜帶的炸彈,3名機組成員跳離了飛機,但只有兩人倖存。
Gibson飛越了大壩,並成功地將防空火力引離後續的Martin機組(代號Popsie,P)。P在被擊落前成功地投下了三顆炸彈,緊接著,Young機組(代號Apple,A)也發動了成功的攻擊。在Gibson的記錄中寫道 「Apple機投下的炸彈在水面做出了完美的三個彈跳,撞上了大壩,巨大的水柱升起,爆炸引起的波紋迅速擴展到整個湖面。」隨後是Maltby(代號Johnny,J),Maltby事後描述在他投彈前,整個大壩的壁都在顫抖,他甚至都已經能看到裂縫里噴湧出的水柱,隨後他們投下的炸彈最終摧毀了大壩。Gibson向指揮部報告說他能夠看到大壩上有一個超過150米長的豁口,洪水傾瀉而出。之後,Gibson在Young的伴隨下,率領著Shannon,Maudslay和Knight直飛埃德爾大壩。
攻擊埃德爾大壩
埃德爾谷在攻擊日那天被濃霧籠罩,但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防禦火力。復雜的地形使攻擊難度絲毫不亞於默內大壩,第一架飛機是Shannon的機組,他們一直嘗試了6次都沒有成功,Gibson命令Shannon飛到邊上休息。接著是Maudslay的機組(代號 Zebra,Z),在Z機接連兩次的投彈失敗後,Shannon機組又作了一次嘗試,這回成功地投下了他的炸彈。Z還有一顆炸彈剩餘,Maudslay做了又一次嘗試,他們投下了炸彈,但炸彈彈跳的過高,在大壩的頂部爆炸而不是沉入水底爆破,結果強烈的爆炸反而損傷了Z號機組。這時只有Knight的機組(代號Nut,N)還有炸彈了,他的第一次攻擊失敗了,但第二次攻擊成功的擊中了大壩,直到N投完了第一攻擊組最後的一顆跳彈,埃德爾大壩終於崩潰了。Gibson中校事後回憶道:「我們看到強烈的地震撼動著整個大壩,然後就像有著巨大的手指捅破張紙板一樣,一切都崩潰了。」
攻擊佐爾佩與恩納普大壩
佐爾佩大壩是最不容易坍塌的一座大壩了,它是一個巨大的土石壩,而不像另兩個受到攻擊的鋼筋混凝土的重力壩那樣,一旦決口就會被巨大的水壓撕裂壩體而潰壩。由於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後只有三架蘭開斯特飛臨佐爾佩大壩:Joe McCarthy(代號Tommy,T),第二攻擊組中延遲起飛的那架,以及後來第三攻擊組的Brown(代號Freddie,F)和Anderson(代號York,Y)機組。這輪攻擊與先前的攻擊不同,首先是跳彈本身並沒有設置成自轉模式,此外由於峽谷地形的原因,投彈並不是垂直於大壩方向而是平行壩堤入水的。
McCarthy機組孤身一人在00:15來到了佐爾佩大壩,卻發現任務本身遠比設想的要復雜:投彈飛行路線必須掠過大壩一側山脊上朗沙伊德(Langscheid)村莊里的尖頂教堂,然後只有幾秒鍾的時間就必須拉起否則就會撞上對面的另一道山脊。這樣,轟炸員George Johnson幾乎就沒有時間來校正高度與航向。
McCarthy一連嘗試了9次,直到Johnson對投彈時機有了點把握。在第10次俯沖時,Johnson投下了他們的跳彈(也多虧德國人認為這樣的地形是無法發動空襲的,他們在這一地區沒有放置任何防空火力)。炸彈成功的爆炸了,但當他們的蘭開斯特兜一圈回來檢查爆破效果時發現大壩只是破了一條縫,壩體仍然堅固地屹立著。
這時,第三預備組的三架飛機正在攻擊佐爾佩壩的路上。Burpee(代號Sugar,S)最後沒能到達目標區,後來證實他們在掠過Gilze-Rijen機場時被擊落;Brown(代號Freddy,F)到達了Sorpe大壩,在逐漸增強的濃霧中倉促投下了炸彈,但同樣沒有對大壩造成真正的傷害;Anderson(代號 York,Y)最後一個到達,但那時濃霧已經完全遮蓋了大壩,他們甚至無法作出投彈嘗試。
第三預備組剩下的兩架飛機轉飛備選目標,Ottley(代號Charlie,C)在攻擊Lister大壩的途中被擊落,Townsend(代號 Orange,O)攻擊了恩納普大壩,但沒有造成有效的破壞。
對Bever大壩的可能攻擊
有一些證據表明Townsend機組可能是攻擊了Bever大壩而不是恩納普,Townsend報告說尋找恩納普大壩時遇到了困難,而事後的行動匯報上,Townsend報告恩納普大壩的地圖不準確。而Bever大壩僅位於恩納普大壩西南方向5英里(8千米),兩者的水庫地形也很相似。差別在於Bever大壩位於水庫的南邊,而恩納普大壩位於它的水庫的北邊。考慮到清晨山谷的霧氣遮掩,Townsend很有可能混淆了這兩個壩區。戰後從德軍戰時日誌中發現Bever大壩與佐爾佩大壩在同時內受到了攻擊。此外,負責管理Bever大壩的烏派爾河協會(Wupperverband)報告修復了受到轟炸的大壩。而Paul Keiser,一名19歲的休假士兵,他家就緊鄰Bever大壩,他也報告說看到架轟炸機在做了幾次嘗試後,向大壩投下了枚炸彈引起了巨大的爆炸。
John Sweetman,《炸壩攻擊》(The Dambusters' Raid)一書的作者,在Townsend的報告中根據他對月光在霧靄與水面上的描述,結合攻擊日那天月亮的方位角與轟炸機的相對高度,也認為他更可能攻擊的是Bever大壩。Sweetman也指出恩納普-Wasserverband水利協會堅持認為在整個戰爭中,恩納普大壩附近只落下了一顆炸彈,而且並非像Townsend描述的那樣落入水中,只是落於大壩附近的叢林里。最後,Townsend機組成員的獨立報告也描述到在大壩附近有一個庄園,以及大壩是東西走向的內容,都與Bever大壩接近而非恩納普大壩。
支持恩納普大壩受到攻擊的證據源於Townsend的飛行報告,描述他以355度的方位角攻擊了大壩。如果這個飛行角度是不正確的話,那麼所有證據都說明攻擊的是Bever大壩。
返航
攻擊完成後,機組們開始危險的返航,再次以樹梢高度返航時,又損失了兩架蘭開斯特。受傷的Zebra機在Netterden附近被高炮擊落;而Young的A機在艾默伊登(IJmuiden)北部被高炮擊傷,飛機墜入荷蘭海岸外的北海內,全體成員犧牲。
9架轟炸機在03:11降落於斯坎普頓,而Gibson中校於04:15返回,最後一個返航的是Townsend機組,他們的機輪直到06:15才降落到不列顛的土地上。
空襲機組總結
第一攻擊組
空軍中校(Wing Commander)Guy Gibson,呼叫代號G-George,目標默內,成功返航,空襲領隊,投彈未命中,以飛機吸引防空火力;
空軍中尉(Flight Lieutenant)John Hopgood,呼叫代號M-Mother,目標默內,未能返航,炸彈彈跳角度過大,躍過大壩,飛機在二次攻擊中被防空火力擊中;
空軍中尉(Flight Lieutenant)Mick(Harold)Martin,呼叫代號P-Peter(Popsie),目標默內,成功返航,投彈未命中;
空軍少校(Squadron Leader)Melvin 「Dinghy」 Young,呼叫代號A-Apple,目標默內,未能返航,投彈命中,造成小破口,返航時於荷蘭海岸被防空火力擊落;
空軍中尉(Flight Lieutenant)David Maltby,呼叫代號J-Johnny,目標默內,成功返航,投彈命中,造成潰壩;
空軍中尉(Flight Lieutenant)David Shannon,呼叫代號L-Leather,目標埃德爾,成功返航,投彈命中,未造成破壞;
空軍少校(Squadron Leader)Henry Maudslay,呼叫代號Z-Zebra,目標埃德爾,未能返航,炸彈爆點過高,損傷飛機,返航途中於德國上空被防空火力擊落;
空軍少尉(Pilot Officer)Les Knight,呼叫代號N-Nancy(Nan),目標埃德爾,成功返航,投彈命中,造成潰壩;
空軍中尉(Flight Lieutenant)Astell,呼叫代號B-Baker,未能返航,飛行途中撞上高壓電線墜毀;
第二攻擊組
空軍中尉(Flight Lieutenant)McCarthy,呼叫代號T-Tommy,目標佐爾佩,成功返航,投彈命中,無明顯破壞效果;
空軍中尉(Flight Lieutenant)Barlow,呼叫代號E-Easy,未能返航,飛行途中撞上高壓電線墜毀;
空軍少尉(Pilot Officer)Byers,呼叫代號K-King,未能返航,飛行途中於荷蘭海岸被防空火力擊落;
空軍少尉(Pilot Officer)Rice,呼叫代號H-Harry,未參與攻擊,成功返航,飛行途中受海浪撞擊,丟失炸彈;
空軍中尉(Flight Lieutenant)Munro,呼叫代號W-Willie,成功返航,飛行途中被於荷蘭海岸被防空火力擊傷;
第三攻擊組
空軍上士(Flight Sergeant)Anderson,呼叫代號Y-York,目標佐爾佩,成功返航,由於大霧,未能發現目標,攜彈降落於斯坎普頓;
空軍上士(Flight Sergeant)Brown,呼叫代號F-Freddy,目標佐爾佩,成功返航,投彈命中,無明顯破壞效果;
空軍上士(Flight Sergeant)Townsend,呼叫代號O-Orange,目標恩納普,投彈命中,無明顯破壞效果;
空軍少尉(Pilot Officer)Burpee,呼叫代號S-Sugar,未能返航,飛行途中於荷蘭上空被防空火力擊落;
空軍少尉(Pilot Officer)Ottley,呼叫代號C-Charlie,未能返航,飛行途中於德國上空被防空火力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