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漢尼拔為什麼解散了西班牙裔士兵

漢尼拔為什麼解散了西班牙裔士兵

發布時間: 2022-11-06 18:19:55

㈠ 各位達人給我介紹一下布匿戰爭!尤其關於漢尼拔的,越詳細越好

布匿戰爭是古羅馬與迦太基兩個古代奴隸制國家之間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而進行的一場著名戰爭。這場戰爭前後進行了3次。

羅馬發祥於義大利半島,是一個不大的城邦。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統一了義大利半島,成為地中海一大強國。其後,羅馬便把擴張矛頭轉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迦太基位於今天北非的突尼西亞,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公元前3世紀已發展為一個富庶的強大國家,
佔有北非明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島等地,成為羅馬向海外擴張的勁敵。雙方爭奪的焦點是盛產穀物的西西里。羅馬軍隊分為4個軍團,每個軍團約4200—6000人,基本屬於常備軍,具有較強的戰鬥力。迦太基的軍事力量也很強大,特別是海軍,在地中海地區屬一流。公元前264年,地處義大利、西西裏海峽要地的麥散那城邦由於雇傭兵起義,麥散那向迦太基和羅馬兩方求救。迦太基和羅馬先後派兵前來干預,雙方為各自利益互不相讓,終於導致了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腓尼基人為布匿,故這場戰爭稱布匿戰爭)的爆發。

經一系列交戰,羅馬軍隊取得陸上作戰的一些勝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處於優勢。但善於模仿的羅馬,以一艘擱淺的迦太基戰艦為樣板,在希臘人幫助下,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艦隊。船隻結構同迦太基人的一樣,也是槳式戰船,但羅馬人製造了一種搭有尖鉤的活動吊橋,將它鉤到對方戰艦的甲板上,這樣不習水戰的羅馬人就可沿長板沖向敵船,在甲板上打一場陸地戰,發揮羅馬軍團人數多的優勢。公元前241年3月,羅馬的200艘戰艦在伊干特群島大敗迦太基海軍,迦太基不得不求和,賠款3200塔蘭特,羅馬取得了西西里及其它一些島嶼;嗣後又乘迦太基雇傭兵起義之機,出兵佔領了科西嘉和撒丁尼亞兩個島嶼。羅馬取得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勝利,並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權。公元前221年,迦太基為了奪回失地,任命25歲的漢尼拔為主帥,又開始了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出身於一個軍事貴族家庭,自幼隨父從軍,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和外交才能的培養,懂得幾種語言,能發動不同國籍的人為他作戰,並無條件地服從他。平時,他生活簡朴,極能吃苦,常常披著斗篷睡在放哨戰士中間,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愛戴。

公元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領9萬名步兵,1.2萬名騎兵和37隻戰象,越過了比利牛斯山脈,又巧妙渡過羅尼河,開始了對義大利的遠征。漢尼拔率軍用了33天時間,克服了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越過了歐洲有名的阿爾卑斯山麓,到達義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漢尼拔的突然出現,使羅馬人大為驚慌,不得不放棄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計劃,集中兵力保衛義大利本土。漢尼拔率領部隊花了4天3夜時間,涉過齊胸的污水和沼澤地,繞過羅馬軍的設防陣地,踏上了通往羅馬的大道。羅馬執政官弗拉米紐斯率軍尾追,不想落入了漢尼拔選好的戰場,當弗拉米紐斯率大隊人馬進入山谷時,漢尼拔立即發出進攻的信號,迦太基人前後夾擊,經過3小時廝殺,弗拉米紐斯全軍覆沒。羅馬元老院一面下令加固羅馬城防,同時任命經驗豐富的費邊率領4個軍團的兵力尾追漢尼拔軍隊,卻不與他們正面交戰。公元前217年底,瓦羅接任費邊執政官,其好大喜功,主張速戰速決。他的意見由於元老貴族的支持佔了上風,雙方於公元前216年8月在奧費達斯河岸的坎尼地區展開了一場大戰。漢尼拔事先了解到當地每天午後刮東南風,於是指揮部隊緊急轉移,處於上風方向,並把部隊布成一個新月形陣勢,從側面把羅馬軍捲入口袋之中,重重包圍起來,最後全殲羅馬軍隊。這一戰,羅馬人損失極大,據說有7萬人被殺,瓦羅和370名騎兵逃出重圍,得以生還。這就是著名的坎尼之戰,它是西方軍事史上第一個合圍之戰,顯示了漢尼拔的卓越軍事才能。

公元前205年,羅馬33歲的年輕將領西庇阿率軍渡海到北非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急忙召漢尼拔回軍救援。公元前202年秋,雙方在扎瑪城附近進行最後的決戰。漢尼拔仍按常規列隊和戰法,西庇阿則不循常規,他把一、二、三線各部隊重疊配置,中間留出空道,以便讓戰象通過。交戰開始以後,當漢尼拔軍的戰象沖到西庇阿軍前沿時,西庇阿的一線部隊突然鼓角齊鳴,喊聲大作,漢尼拔軍的戰象受到驚嚇,有的停滯不前,有的轉身向自己的戰陣沖去,還有的受羅馬軍的投槍擊傷後逃跑。西庇阿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命令騎兵迂迴包抄,同時將3線兵力集中起來,向漢尼拔軍正面猛攻,一鼓作氣,終於取得了勝利。漢尼拔軍戰死約2萬人,漢尼拔落荒而逃。這是漢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吃了敗仗。迦太基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條件,失去一切海外屬土,賠款1萬塔蘭特,戰艦除留10艘外全被鑿毀。從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徹底破產,羅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半個世紀以後,迦太基在軍事上雖無力再與羅馬競爭,但其商業發展迅速,物質財富迅速增加,引起了羅馬的妒忌。羅馬惟恐迦太基復興,公元前149年,羅馬進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戰爭爆發。羅馬派執政官孟尼留斯率8萬步兵、4000騎兵、600艘戰艦,從西西里渡海直達迦太基的重鎮烏提卡。

對這突如其來的侵略,迦太基措手不及,只得向羅馬求和。羅馬提出,要迦太基交出全部武器和300名兒童作人質。當迦太基滿足羅馬這一條件後,羅馬無理要求迦太基毀掉城市,移居離海15公里以外的內地。迦太基人民憤怒已極,他們鑄造武器,加固城牆,充實糧庫,婦女們剪掉自己的頭發,搓成繩子,供綁扎槍炮之用。公元前149—前147年,羅馬在軍事上接連失利,直到前146年,羅馬以飢餓圍困迦太基,才突破城外防線。殘酷的巷戰進行了6天6夜,最後許多迦太基人同廟宇同歸於盡,戰至死者達8.5萬。羅馬元老院下令焚燒迦太基城,大火延燒16天之久,殘存的5萬迦太基人被賣為奴隸,迦太基城被徹底毀滅。

持續118年的布匿戰爭,以迦太基的滅亡而告結束。這次戰爭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兩國人民蒙受痛苦和災難之深,都是歷史上空前的。在今天,連迦太基這個名字都已不復存在,當今的突尼西亞城是在古老的迦太基廢墟上建起來的。戰勝國羅馬損失是慘重的,許多城鎮被毀壞,田園荒蕪,無數的居民慘遭屠殺。據公元前220年的戶口調查,羅馬成年男子共27萬,到公元前207年只有13.7萬,損失近一半。

布匿戰爭在古代軍事學術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篇。陸上強國羅馬為戰勝海上強國迦太基而建立了海軍;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不擁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從陸上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漢尼拔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和羅馬海軍所採取的接舷戰,都是戰術史上的傑作,這些對歐洲陸戰和海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在征服迦太基之後,繼續向地中海東部擴張,接連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和小亞細亞的西部和中部。到公元前44年,即至愷撒死,羅馬殖民地已擴張到西自西班牙,北到瑞士和法國,東迄敘利亞,南至埃及。到公元117年,北到英國,東到波斯灣,以地中海為中心,包括了歐洲幾乎全部,非洲和亞洲很大一部分。布匿戰爭使得羅馬打開了通向與稱霸世界的大門。

羅馬在長期的掠奪戰爭中,獲得了大批的奴隸。橫行於地中海各地的海盜,也經常把擄掠而來的人口出賣於羅馬,大大促進了羅馬工業的發展。羅馬為方便商品流通和戰爭,開辟了許多對外通路。有句諺語叫「條條道路通羅馬」,就表明了這個時期羅馬的情況。

布匿戰爭
英文: punic Wars
內容
內容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羅馬與迦太基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的戰爭。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故名。前275年羅馬征服整個義大利半島後,成為奴隸制強國,開始向海外擴張,與早已稱霸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發生沖突。雙方間的戰爭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戰爭(前264~前241)主戰場在西西里島及其附近海域,導火線是梅薩納爭端。原受雇於敘拉古的義大利坎帕尼亞僱傭軍,佔領西西里島東北端的梅薩納(今墨西拿)。前265年,敘拉古僭主派兵圍攻梅薩納。僱傭軍處境危急,決定向外求援,但一部分人要求迦太基保護,另一部分人則求助於羅馬。正在梅薩納海峽巡邏的迦太基海軍捷足先登,入城趕走敘拉古軍隊。羅馬人擔心迦太基從此控制整個西西里乃至西地中海,決定出兵干涉。前264年,羅馬軍隊渡過梅薩納海峽,擊退迦太基軍,佔領梅薩納。迦太基向羅馬宣戰,戰爭爆發。

戰爭初期,羅馬軍在陸戰中取得優勢,佔領西西里島大部地區,並於前262年攻佔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島西南岸的主要據點阿格里真托。但迦太基在海上佔有優勢,仍控制著西西里島西部地區和沿海一些要塞。羅馬迅速建立一支擁有120餘艘大型戰艦的艦隊,並為在海戰中發揮其步兵善於格鬥的特長,發明了新的海戰技術——接舷吊橋(又稱「烏鴉吊」)。前260年在米拉海戰中,羅馬海軍首次使用接舷吊橋,將迦太基艦隊打敗。前256年,羅馬派出一支龐大軍隊(約5萬人、330艘戰艦)遠征迦太基本土,在埃克諾姆斯角海戰中再敗迦太基艦隊。羅馬軍隊在北非登陸後進展順利,但隨著戰事的拖延,兵力和糧食補給日漸困難,士兵思鄉厭戰,被迫撤回部分兵力。迦太基乘機募集大量僱傭軍,並任命有經驗的斯巴達人克桑希普斯為統帥,於前255年發動反攻。羅馬軍大部被殲,執政官勒古魯斯被俘。前往支援的羅馬艦隊在返國途中遇風暴襲擊,幾乎全軍覆沒。此後,戰爭在西西里周圍又延續10餘年。其間,羅馬重建艦隊。前241年,羅馬艦隊在西西里島以西埃加迪群島附近重創迦太基艦隊,擊沉50艘,俘70艘,奪得制海權。迦太基無力再戰,被迫接受媾和條件:放棄西西里及其與義大利之間各島嶼,10年內向羅馬賠償3200塔蘭特。

第二次戰爭(前218~前201)羅馬雖奪取了西西里,但並未完全掌握對西地中海的控制權,遂繼續推行擴張政策。前238年,羅馬背棄和約,攻佔迦太基屬地撒丁島和科西嘉島。迦太基也不甘失敗,在鎮壓雇傭兵起義和奴隸暴動後積極備戰,准備向羅馬復仇。前237年,迦太基將軍哈米爾卡·巴卡率軍渡海侵入西班牙東南沿海地區,經九年征戰和經營使之成為擴軍備戰、發展經濟的基地。前221年,哈米爾卡之子漢尼拔繼任軍事統帥後加緊戰備,於前219年出兵攻佔伊貝魯斯河以南與羅馬結盟的西班牙城市薩貢托。次年春,羅馬向迦太基宣戰。羅馬人計劃兵分兩路,一路由執政官T.森普羅尼烏斯率領,經西西里進攻迦太基本土;另一路由P.C.西庇阿(大西庇阿之父)率領,在高盧登陸牽制漢尼拔。據此,漢尼拔決定先發制人,從陸路進軍,以避開羅馬的海上優勢。前218年4月,漢尼拔率步騎精兵約6萬人、戰象數十頭,從新迦太基城出發,進軍義大利。行軍途中,迦太基軍克服重重天險,粉碎土著部落襲擊,翻越阿爾卑斯山,於同年10月抵達義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但兵力已損失過半。漢尼拔與被羅馬征服的山南高盧結盟,部隊兵員及時得到補充。漢尼拔的突然出現使羅馬人大為震驚,被迫在本土倉促應戰。在提契諾河和特雷比亞河地區,漢尼拔連挫羅馬軍。羅馬軍退守中部義大利,分東、西兩路堵截,阻止漢尼拔南下。前217年4月,漢尼拔採用迂迴戰術,穿越難以通過的沼澤地帶,繞開敵軍主力向羅馬挺進。6月,羅馬執政官G.弗拉米尼烏斯率兵尾追至特拉西梅諾湖附近山口。時值大霧,弗拉米尼烏斯未經偵察即率4個軍團約2.5萬人進入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谷地,遭伏擊後幾乎全軍覆沒。弗拉米尼烏斯戰死,約1.5萬人陣亡,數千人被俘。

特拉西梅諾湖之戰失利後,羅馬元老院採取緊急措施,加強首都防衛,並任命Q.費邊為獨裁官,統一指揮軍事行動。漢尼拔鑒於兵力有限,攻打羅馬困難,因而避開羅馬城,越過亞平寧山脈,向義大利南部挺進,沿途補充給養,休整軍隊;同時利用羅馬與其同盟者之間的矛盾,對其實施分化瓦解,孤立和削弱羅馬。費邊任獨裁官後,決定採用避免正面交戰的遷延戰術,尾追其後,伺機騷擾,斷其補給,消耗敵人。但這種戰術使農村遭到破壞,引起農民不滿並遭到速決派反對。前217年末,費邊任滿去職。新任執政官C.T.瓦羅和L.A.鮑路斯改變戰略,准備與漢尼拔決戰。前216年8月,漢尼拔誘使羅馬軍隊進入義大利東南部阿普利亞境內的坎尼地區,進行了西方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坎尼之戰。會戰中,漢尼拔發揮騎兵優勢,以5萬兵力幾乎全殲羅馬8.6萬軍隊。此役影響所及,使義大利不少城市以及西西里、撒丁島等地紛紛背叛羅馬。

坎尼之戰後,羅馬總結失敗教訓,重新實行費邊的戰略,避免決戰,積蓄力量,懲罰倒向漢尼拔的「同盟者」,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消耗迦太基軍實力。前212年,羅馬軍攻佔叛離大城卡普阿,翌年攻佔叛離的西西里島大城敘拉古。經五年努力,羅馬恢復元氣,收復大部失地,並把戰爭重心轉移到境外。前210年,羅馬任命西庇阿(大)為西班牙駐軍指揮官,加強對漢尼拔軍後方的進攻。次年,大西庇阿攻佔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新迦太基城。從此,漢尼拔在義大利半島的處境每況愈下,而迦太基統治階層卻疑忌漢尼拔權重而不予援助。漢尼拔被迫向留守西班牙的軍隊求援。前208年,漢尼拔之弟哈斯德魯拔率援軍離開西班牙,沿當年漢尼拔的路線進入義大利北部,翌年在翁布里亞境內的梅陶魯斯河畔被羅馬軍隊全殲。漢尼拔失去外援,被迫退守義大利南端。與此同時,大西庇阿發動一系列攻勢,於前206年把迦太基人最後趕出西班牙。前204年春,大西庇阿率軍進攻迦太基本土。漢尼拔奉召回國救援。前202年,大西庇阿和漢尼拔在迦太基西南的扎馬決戰。大西庇阿得到努米底亞國王騎兵的援助,採用漢尼拔在坎尼之戰中所用的戰術,最終擊敗漢尼拔。迦太基無力再戰,被迫乞和。次年,雙方簽訂和約,規定:迦太基放棄所有海外領地;除留10艘艦船外,其餘均交羅馬;不經羅馬允許不得與別國交戰;50年內向羅馬賠款1萬塔蘭特。從此,迦太基稱霸西地中海的地位被羅馬所取代。

第三次戰爭(前149~前146)第二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在經濟上逐漸復甦。羅馬害怕迦太基重新崛起,蓄意消滅迦太基。前150年,羅馬縱容努米底亞侵佔迦太基沿海地區,迦太基被迫自衛。前149年,羅馬以違背條約為借口再次向迦太基宣戰,派出由8萬步兵、4000騎兵、600艘戰艦組成的大軍在迦太基的烏提卡登陸。迦太基無力應戰,罷戰求和。羅馬要求迦太基交出300名人質和一切武器裝備。迦太基答應這些條件後,羅馬又要求毀掉迦太基城,居民移至距海不少於15公里的內地。迦太基人決心抗敵,殺死主降的元老,釋放奴隸,重建軍隊,趕造武器,修築工事,誓死保衛都城。頭兩年,由於城防堅固,存糧充足,羅馬軍久圍不克。前147年,西庇阿(小)當選執政官,率軍加強圍攻,斷絕迦太基人與外界的聯系,致使城內發生飢荒。前146年春,小西庇阿發起總攻,突入城內。迦太基人與敵展開激烈巷戰,頑強抵抗六晝夜。戰爭結束後,迦太基尚存的5萬居民淪為奴隸,城市被付之一炬。羅馬在迦太基領土上設立阿非利加省。

布匿戰爭延續一個多世紀,戰場所及的國家和地區遭到極大破壞,但它在西方軍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使古代軍事學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羅馬為戰勝迦太基而組建海軍並創造新的接舷戰術;迦太基統帥漢尼拔為避開羅馬的海上優勢而從陸上長途跋涉,翻越天險阿爾卑斯山,深入羅馬腹地,並採用誘敵深入戰法,創造了以劣勢兵力圍殲優勢之敵的範例。漢尼拔在敵國領土上開展政治心理攻勢,採取分化瓦解羅馬同盟者進而孤立羅馬的策略,以及費邊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巧妙與敵周旋,長期堅持游擊殲敵的策略,對後世軍事戰略都有深遠影響。(

㈡ 漢尼拔的人物經歷

漢尼拔·巴卡(拉丁語: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國迦太基統帥、行政官,軍事家。出生在巴卡家族。其生長的時代正逢羅馬共和國勢力的崛起。

哈斯德魯巴於公元前221年被凱爾特人刺殺身亡,25歲的漢尼拔在軍隊擁護之下接管軍權,成為迦太基駐西班牙部隊的最高統帥,並隨後獲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漢尼拔上任後,迅速征服了諸多西班牙土著和凱爾人的部族,將這些蠻族勇士納入自己的軍隊。接下來兩年內漢尼拔除了鞏固自己的聲勢之外並完成了對伊比利亞半島埃布羅河以南的征服戰。

公元前218年4月,迦太基元老院同意開戰的消息抵達後,漢尼拔經過充分准備,決定遠征義大利,他分出15000名士兵和21頭戰象,由他的弟弟哈斯德魯巴·巴卡指揮,留守西班牙。公元前212年,漢尼拔攻下塔朗多(Tarentum),但無法成功佔領控制其港口。

於公元前203年,在義大利征戰將近十五年後,漢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對抗由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敗在漢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與其父同名)率領入侵迦太基的羅馬遠征軍。

四十六歲的漢尼拔在此時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並證明他在內政上的能力不亞於他的軍事才華。戰後他先低調行事了一陣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敗使他不久之後便出頭予以整治,他被選為行政官後恢復了這個職位的威信,並進行了一系列成效顯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稅收的情況下分期付清對羅馬的戰爭賠款。

公元前190年,漢尼拔受命指揮安條克的艦隊,但在錫德戰役被羅馬的盟軍擊敗。安條克在連串戰役中敗給羅馬之後,有意向羅馬人求和並交出漢尼拔,因此漢尼拔逃至克里特島,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亞細亞,投靠當時正與羅馬盟國帕加馬交戰的比提尼亞國王普魯西阿斯一世。

漢尼拔在這場戰爭中為普魯西亞斯立下戰功,再次讓羅馬人決心使其就擒。在羅馬的要求下,普魯西亞斯同意將其交出,但決心不落入羅馬人手下的漢尼拔至此服毒自盡,據推測是服用鴉片自盡。

(2)漢尼拔為什麼解散了西班牙裔士兵擴展閱讀

漢尼拔的戰略思想

一、從外交上孤立敵人

漢尼拔精通各種語言,尤其精通希臘語和拉丁語,還有高盧語。從外交上孤立敵人,盡量爭取可能的盟友!

二、在敵人的領地作戰

模糊的國界線,軍隊就是國家的邊境。漢尼拔考慮到了戰爭對國家經濟的破壞和平民的危害,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把戰爭引向羅馬本土,從而最大化的削弱羅馬人的戰爭潛力,而減少迦太基的損失。

三、分化瓦解

四、信息的獲取和間諜的應用

漢尼拔之所以能夠百戰百勝,在異國他鄉、別人的老家門口縱橫馳騁16年,就是漢尼拔意識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漢尼拔在開戰前就對羅馬派出了大量的間諜並且派出了大量的信使聯系周邊國家。

五、合理使用僱傭軍

漢尼拔在其戰爭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軍隊中有很多的僱傭軍,早在遠征義大利之前,漢尼拔就在西班牙徵集了一支優秀的善於作戰的僱傭軍部隊為其戰略目標服務。

㈢ 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為什麼失敗漢尼拔回國是否類似於項羽渡過烏江呢

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漢尼拔沒有能力攻陷羅馬城。

因為漢尼拔大軍是翻越阿爾卑斯山,到達義大利的。不要說笨重的攻城機械,就連稍重的武器也是無法攜帶的。

9萬大軍翻越阿爾卑斯山,只剩下4萬人。

羅馬人由於措手不及,所以連戰連敗。

漢尼拔實力逐步消耗殆盡,盟友也保持中立,羅馬人連連反攻,迦太基陷入頹勢。

這邊,羅馬人在前204年,直接攻打迦太基的老巢。

大西庇阿率領羅馬大軍到達西西里島,組成一隻35,000人的大軍開拔到北非,在各地展開殺戮、掠奪。

迦太基元老院於是下達嚴命,要漢尼拔立刻返回祖國。

公元前203年秋天,漢尼拔終於離開轉戰十六年的義大利。

然而在迦太基老家的扎馬戰役,疲憊不堪的漢尼拔大軍5萬人損失4萬,羅馬人損失還不到1萬人。

由此,漢尼拔大軍基本覆滅,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

這兩座島嶼不僅僅控制著西地中海的要道,而且還是主要的糧食產區,這立刻引起了處於北非的商業帝國迦太基的注意。迦太基當時稱霸西地中海,有一支強大的艦隊,控制著薩丁島和西西里島。羅馬人的訴求侵入到迦太基的固有勢力范圍,損害了迦太基的利益,雙方不可避免地打了這一場爭霸戰爭。這場戰爭持續100年,我們稱其為布匿戰爭。因為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腓尼基是一個航海民族,在地中海沿岸的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的殖民城邦。

腓尼基人人口基數少,所以向外擴張的殖民地更多的是當個孤立的城邦,而非一個帝國。迦太基城確實是腓尼基人建立的,但也是城邦當中最為特殊的一個。它的發展狀況是最好的儼然可以稱其為帝國。當時的迦太基已經佔有了非洲北部,西班牙等地區,勢力十分強大,羅馬人於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與迦太基人進行了長達24年的較量,羅先敗後勝,出色的指揮使的迦太基人的戰爭成本入不敷出,迫使迦太基主動與羅馬議和。

㈣ 漢尼拔的生平事跡

漢尼拔

漢尼拔(約公元前247~前183或前182),迦太基統帥,軍事家。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巴卡之子。

第一次布匿戰爭後隨父去西班牙,受過良好教育和軍事訓練,立誓向羅馬復仇。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區迦太基軍隊統帥。前219年率軍攻佔羅馬在西班牙的同盟城市薩貢托。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戰爭爆發後,率步騎兵約6萬人、戰象數十頭,從新迦太基城出發,穿過高盧南部地區,翻越阿爾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出現在山南高盧。隨後粉碎羅馬人阻擊,繞過敵重兵設防的陣地向羅馬挺進。前217年6月在特拉西梅諾湖之戰中幾乎全殲羅馬追兵。前216年在坎尼之戰中,針對羅馬軍布陣特點,採取兩翼包圍戰術,擊敗羅馬軍。同時,鼓動羅馬「同盟者」叛離,使羅馬陷於困境。此後,羅馬軍採取Q.費邊的遷延戰術,消耗迦太基軍實力,而迦太基貴族因疑懼漢尼拔權重而不予必要的援助。前209年,漢尼拔的後方基地新迦太基城陷落。前207年,其弟哈斯德魯拔從西班牙率領的援軍途中被羅馬人消滅。漢尼拔孤軍無援,被迫退守義大利南部。前204年,羅馬軍在北非登陸。翌年秋,漢尼拔奉命回國救援。前202年在扎馬之戰中被西庇阿(大)指揮的羅馬軍擊敗,迦太基被迫求和。前196年任迦太基最高行政長官,實行改革,遭到貴族派反對和政敵誣陷。翌年流亡敘利亞。曾向敘利亞國王安條克三世獻計攻取義大利,未被採納。前189年羅馬擊敗安條克,漢尼拔輾轉逃到小亞細亞。前183(一說前182)年在羅馬人的追捕下服毒自殺。

漢尼拔

公元前6世紀末,在非洲北部,(現在的突尼西亞)一帶出現了一個富強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著名的軍事統帥——漢尼拔。

漢尼拔(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爾·巴爾卡的兒子。他的童年正處於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所以他們之間的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

漢尼拔從小就經受著戰火的鍛煉,9歲時,父親命令他跪在祭壇前發誓:長大成人後,一定要成為羅馬誓不兩立的仇人。25歲時,年輕的漢尼拔成為迦太基駐西班牙部隊的最高統帥。雖然年輕,但他卻在父親的培育下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強、富有軍事才能的人。由於從小跟隨父親,受過多年軍營生活的磨煉,他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膽識過人,善於用兵。平時,他生活簡朴,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時,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擁戴。有人曾這樣描寫他:「沒有一種勞苦可以使他的身體疲乏或精神頹喪。酷暑也好,嚴寒也好,他一樣受得了。無論在騎兵還是步兵里,他總是把其他人遠遠地拋在後面,第一個投入戰斗,交戰之後,最後一個退出戰場。」

漢尼拔上任後,就積極准備對羅馬的戰爭。他不僅擬訂了古代戰爭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詳盡的作戰計劃,還暗中派了許多秘密使者,去爭取那些對羅馬心懷不滿的希臘城邦站在自己的一邊。漢尼拔完成一系列對羅馬人作戰的准備之後,決定迫使羅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戰。為達此目的,他首先進攻羅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薩貢姆城。

薩貢姆城遭到突然襲擊後,急忙派使者前往羅馬求援。羅馬元老院向漢尼拔發出警告,漢尼拔反而責備羅馬干涉薩貢姆內政。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正式開始。

羅馬人本打算兵分兩路:一路從西西里進攻迦太基本土;一路從西班牙登陸,以牽制漢尼拔的軍隊。可漢尼拔卻驚人地避開了羅馬人的主力,冒著極大的危險,率領大軍,從小道翻越了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本土,出其不意地給了羅馬軍隊一個沉重的打擊。羅馬軍隊措手不及,作戰計劃全部被打亂了。

這次跨越阿爾卑斯山的遠征,行程近900公里,漢尼拔的大軍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只用了33天時間就越過了冰雪覆蓋、山高坡陡、氣候惡劣、岩多路滑的阿爾卑斯山,走完這段異常艱苦的征程後,漢尼拔由9萬步兵、1萬2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組成的大部隊只剩下2萬步兵,6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一頭戰象了。不久前剛被羅馬人征服的內阿爾卑斯山居民仇恨羅馬統治者,所以,漢尼拔的軍隊開下山時,一些高盧部落紛紛來投奔,漢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馬匹。經過修整,精力充沛、鬥志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舉打敗了羅馬部隊。這一勝利使徘徊觀望的高盧人很多轉到了漢尼拔的部隊。

公元前217年6月,漢尼拔採取迂迴戰術,在義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諾湖畔設下埋伏,把羅馬4個軍團近3萬人的隊伍引進了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峽谷中,不到3小時漢尼拔的軍隊結束了戰斗。羅馬損失慘重,執政官戰死,1萬5千人陣亡,幾千人被俘,僅剩6千人沖出重圍,逃入附近的一個村莊。漢尼拔的士兵窮追不舍,在繳械留命的條件下羅馬士兵全部投降了。漢尼拔區別對待俘虜,命令給羅馬士兵全部帶上枷鎖,立即釋放了無羅馬公民權的義大利人。

漢尼拔注意利用羅馬和義大利各同盟之間的矛盾,目的在於孤立和削弱羅馬。與此同時,他還與地中海沿岸的羅馬鄰國結成反羅馬聯盟。

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康奈戰爭爆發。當時羅馬軍隊有步兵8萬,騎兵6千,而漢尼拔只有步兵4萬,騎兵1萬4千。經過12小時的激戰,羅馬軍大敗,損失7萬餘人,而漢尼拔只損失不到6千人,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

公元前196年,漢尼拔當選為迦太基最高行政官,實行了許多重大改革。但這些改革措施遭到貴族寡頭們的強烈反抗。他們向羅馬政府告密,誣陷漢尼拔准備發動新的反羅馬斗爭。他們想藉此機會加害漢尼拔。已臣服於羅馬的迦太基政府竟准備用漢尼拔來換取羅馬人的歡心。漢尼拔萬般無奈下連夜逃出家鄉。羅馬人不肯留下後患,跟蹤追捕。公元前183年,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漢尼拔在異國他鄉服毒自殺了。

漢尼拔足智多謀、學識淵博。抱著拳拳愛國之心本應做出更輝煌的偉業,但卻落個悲慘的結局。只可惜地生不逢時。

㈤ 介紹一下漢尼拔

公元前6世紀末,在非洲北部,(現在的突尼西亞)一帶出現了一個富強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著名的軍事統帥——漢尼拔。
漢尼拔(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將領哈米爾卡爾·巴爾卡的兒子。他的童年正處於第一次「布匿戰爭」時期。因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所以他們之間的戰爭被稱為布匿戰爭。

漢尼拔從小就經受著戰火的鍛煉,9歲時,父親命令他跪在祭壇前發誓:長大成人後,一定要成為羅馬誓不兩立的仇人。25歲時,年輕的漢尼拔成為迦太基駐西班牙部隊的最高統帥。雖然年輕,但他卻在父親的培育下成長為一個意志堅強、富有軍事才能的人。由於從小跟隨父親,受過多年軍營生活的磨煉,他具備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膽識過人,善於用兵。平時,他生活簡朴,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時,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擁戴。有人曾這樣描寫他:「沒有一種勞苦可以使他的身體疲乏或精神頹喪。酷暑也好,嚴寒也好,他一樣受得了。無論在騎兵還是步兵里,他總是把其他人遠遠地拋在後面,第一個投入戰斗,交戰之後,最後一個退出戰場。」

漢尼拔上任後,就積極准備對羅馬的戰爭。他不僅擬訂了古代戰爭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詳盡的作戰計劃,還暗中派了許多秘密使者,去爭取那些對羅馬心懷不滿的希臘城邦站在自己的一邊。漢尼拔完成一系列對羅馬人作戰的准備之後,決定迫使羅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戰。為達此目的,他首先進攻羅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薩貢姆城。

薩貢姆城遭到突然襲擊後,急忙派使者前往羅馬求援。羅馬元老院向漢尼拔發出警告,漢尼拔反而責備羅馬干涉薩貢姆內政。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正式開始。

羅馬人本打算兵分兩路:一路從西西里進攻迦太基本土;一路從西班牙登陸,以牽制漢尼拔的軍隊。可漢尼拔卻驚人地避開了羅馬人的主力,冒著極大的危險,率領大軍,從小道翻越了人跡罕至的阿爾卑斯山,攻入義大利本土,出其不意地給了羅馬軍隊一個沉重的打擊。羅馬軍隊措手不及,作戰計劃全部被打亂了。

這次跨越阿爾卑斯山的遠征,行程近900公里,漢尼拔的大軍克服了許多艱難險阻。只用了33天時間就越過了冰雪覆蓋、山高坡陡、氣候惡劣、岩多路滑的阿爾卑斯山,走完這段異常艱苦的征程後,漢尼拔由9萬步兵、1萬2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組成的大部隊只剩下2萬步兵,6千多沒有馬的騎兵和一頭戰象了。不久前剛被羅馬人征服的內阿爾卑斯山居民仇恨羅馬統治者,所以,漢尼拔的軍隊開下山時,一些高盧部落紛紛來投奔,漢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馬匹。經過修整,精力充沛、鬥志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舉打敗了羅馬部隊。這一勝利使徘徊觀望的高盧人很多轉到了漢尼拔的部隊。

公元前217年6月,漢尼拔採取迂迴戰術,在義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諾湖畔設下埋伏,把羅馬4個軍團近3萬人的隊伍引進了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的峽谷中,不到3小時漢尼拔的軍隊結束了戰斗。羅馬損失慘重,執政官戰死,1萬5千人陣亡,幾千人被俘,僅剩6千人沖出重圍,逃入附近的一個村莊。漢尼拔的士兵窮追不舍,在繳械留命的條件下羅馬士兵全部投降了。漢尼拔區別對待俘虜,命令給羅馬士兵全部帶上枷鎖,立即釋放了無羅馬公民權的義大利人。

漢尼拔注意利用羅馬和義大利各同盟之間的矛盾,目的在於孤立和削弱羅馬。與此同時,他還與地中海沿岸的羅馬鄰國結成反羅馬聯盟。

公元前216年8月,著名的康奈戰爭爆發。當時羅馬軍隊有步兵8萬,騎兵6千,而漢尼拔只有步兵4萬,騎兵1萬4千。經過12小時的激戰,羅馬軍大敗,損失7萬餘人,而漢尼拔只損失不到6千人,創造了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輝煌戰例。

公元前196年,漢尼拔當選為迦太基最高行政官,實行了許多重大改革。但這些改革措施遭到貴族寡頭們的強烈反抗。他們向羅馬政府告密,誣陷漢尼拔准備發動新的反羅馬斗爭。他們想藉此機會加害漢尼拔。已臣服於羅馬的迦太基政府竟准備用漢尼拔來換取羅馬人的歡心。漢尼拔萬般無奈下連夜逃出家鄉。羅馬人不肯留下後患,跟蹤追捕。公元前183年,在無路可逃的情況下,漢尼拔在異國他鄉服毒自殺了。

漢尼拔足智多謀、學識淵博。抱著拳拳愛國之心本應做出更輝煌的偉業,但卻落個悲慘的結局。只可惜地生不逢時。

戰無常法——為爭奪信息前沿控制權而戰斗

迦太基與古羅馬共和國曾經為了爭奪地中海的霸權而進行過長期的斗爭。公元前264年,羅馬共和國與迦太基為了爭奪西西里島⑷的控制權而引發了第一次布匿戰爭⑸。這次戰爭持續了二十幾年,最終的結果是迦太基戰敗,其強大的海軍被羅馬海軍擊敗,失去了原來屬於它的利帕里群島,並向羅馬支付大量的賠款。這次戰爭的失敗使迦太基元氣大傷,此後幾年,他們又不得不在羅馬人的武力威脅下割讓了撒丁島與科西嘉島給羅馬共和國。

第一次布匿戰爭的失敗使迦太基人心中充滿了復仇的意志,期望有朝一日打敗羅馬、報仇雪恥。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著名將領哈米爾卡的兒子漢尼拔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並對後世戰斗方式的變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隨著漢尼拔率軍翻越阿爾卑斯山遠征義大利,第二次布匿戰爭全面爆發了,而漢尼拔則在這場戰爭中顯示了他卓越的統帥才能和超常的軍事才華。他在大戰略層次上的戰爭藝術和實施戰爭的指揮作戰中有許多思想都值得後來人借鑒。

漢尼拔在大戰略層次上對人類戰爭理論的貢獻就在於,他通過一群僱傭軍打代理人戰爭⑹將迦太基的「戰略前沿」置於對手的領土上,從而使對手長期無法對迦太基本土形成威脅。

而在指揮戰爭中一般採用有效規避對手主力部隊、並打擊敵方實力較弱的部隊的方法。採取不斷騷擾和襲擊對手的方式,消耗對手的戰鬥力,然後以逸待勞擊破敵軍的方式。塔古斯河戰役⑺體現了這一思想。漢尼拔經此一仗,使附近的部落聞風而喪膽,迦太基在伊比利亞的局勢也因為這一次的大捷而穩定了下來。

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引爆原因是漢尼拔攻陷了薩貢托城,而該城與羅馬有著非正式的同盟關系。羅馬人以此為借口挑起了戰爭,也直接導致了漢尼拔做出了入侵義大利的決定。也使他獲得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戰略才華的舞台。公元前217年6月21日的特拉西米湖戰役⑻是漢尼拔在與羅馬交戰中理想的第一筆,此次戰役的勝利為漢尼拔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也對漢尼拔的一生產生了轉折性的影響。戰役的勝利為漢尼拔繼續在羅馬境內展開斗爭鋪平了道路,也為漢尼拔下一步進行大規模的襲擾戰埋下了伏筆。應該說特拉西米湖戰役的勝利使羅馬執政者們真正開始注意起這個在其心臟發起戰爭的人的價值。

從此以後,大規模的戰役不斷爆發,數十萬羅馬青年因之而喪命。而僅僅局限於這一場單獨的戰役來說,漢尼拔的作為已經足以震驚羅馬。隨後,羅馬人為了防止漢尼拔進攻羅馬城,把所有的居民動員起來武裝,准備保衛羅馬城。但漢尼拔並沒有打算進攻羅馬城,而是開始在羅馬境內機動作戰。他採取了一個比較明智也符合利益的方法,避開敵人強大的主力部隊,對小股敵人進行打擊。漢尼拔用以戰養戰的方式來攻城掠地,補充物資,攻克其它防守薄弱的羅馬城鎮。

這就是漢尼拔「間接路線戰略」⑼的作戰方法,同時也將自己的戰略前沿深深地根植於對手的領土之中。漢尼拔前期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一種戰役上的勝利,更重要的,他的勝利,更多的是一種全新作戰理念的勝利。

漢尼拔的戰斗生涯,本身也是一個不斷對自我進行提升的過程。而漢尼拔對羅馬的成功入侵,將成為漢尼拔戰爭歷史上最成功的一筆。

漢尼拔的戰略戰術,在本質上,是避敵主力,在不停的擾敵過程中消耗敵人的實力。與此同時,漢尼拔戰略思想對世界軍事的一個重要貢獻在於:戰爭不再有特定的前線。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戰爭規則。在漢尼拔的戰爭中,僱傭軍所到之處,便是前線的延伸之地。當漢尼拔的軍隊出現在羅馬城外的時候,羅馬城就是戰爭的前線。

將戰場建立在敵人的腹地,將前線放在敵人的家門口,這不但有利於保護本國的經濟不受到敵人的打擊,同時,嚴酷的軍事形式,將對敵國上下造成沉重的心裡壓力。從一定意義上說,漢尼拔的「前線延伸」,也是一種成功的心裡戰。但是限於當時的條件,漢尼拔沒有完成其預定的目標,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漢尼拔戰略的失敗。即使是在當代,漢尼拔的作戰思想對我們仍然有極大的啟示。

戰略邊疆的延伸——古老的信息前沿存在

現代人普遍認為,邊界是指陸上和海洋邊界,這是在地圖上明確標識出來的。事實上,早在漢尼拔征戰羅馬時期,邊疆的概念早就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固有陸地或海洋邊界的概念了。

當漢尼拔在羅馬的境內作戰的時候,已經將迦太基的戰略邊疆鎖定在羅馬國內。在漢尼拔深入羅馬共和國前期的十幾年中,羅馬窮於應付漢尼拔的境內作戰,是無法抽調兵力侵犯迦太基的本土的,在實際上,迦太基的邊疆已經被漢尼拔延伸了。

漢尼拔曾經在特拉西米湖戰役結束後釋放了大量的羅馬共和國的同盟者戰俘,並對他們做演說:「我之來此不是要和義大利人作戰,而是要幫義大利人向羅馬作戰。」同時他又把所有被俘的羅馬人全戴上枷鎖予以扣留。漢尼拔的意圖非常簡單,義大利作為羅馬的盟友,是羅馬對外進行作戰時不可分割的一個部分,但是這個部分早就不能夠忍受羅馬人殘酷的剝削與壓榨,因此,拆散羅馬與義大利的聯盟,對漢尼拔在羅馬境內的戰爭十分有利。或者可以說這是孫子「伐交」理論的一個國際版本。

在漢尼拔把迦太基的邊境延伸的過程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應該非坎尼戰役⑽莫屬了。這場戰役不但使漢尼拔名聲更為之大噪,也部分實現了漢尼拔瓦解羅馬義大利聯盟的願望。由於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在世界歷史上被公認為是一個軍事傑作。坎尼戰役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的戰略層面,還直接反映在它的經典意義上,尤其是以少數戰勝多數的意義。戰役爆發時,羅馬軍隊以80000步兵和6000騎兵對漢尼拔的40000步兵和12000騎兵,由於漢尼拔在騎兵數量是羅馬騎兵的一倍,所以漢尼拔的戰術必然是圍繞著機動能力非常強的騎兵來做文章。

漢尼拔在其征戰羅馬期間,依靠其騎兵部隊屢次對羅馬軍隊發起以少勝多的戰役,並屢次取得勝利。無怪恩格斯會說:「漢尼拔是依靠其騎兵堅持在義大利的長期戰爭的。」坎尼戰役之後,羅馬人改變了其慣有戰術,他們開始重點防守未失陷的地區,並盡力限止漢尼拔從新的同盟者中得到給養,慢慢消耗漢尼拔的力量,實行全國為上的堅壁清野大戰略。這一大戰略在後來的戰爭中產生了重大影響。軍事評論家和戰史研究學家認為,漢尼拔在與羅馬人的戰爭期間,有一個最致命的失敗之處沒有攻取羅馬城。因為,羅馬城是羅馬精神的象徵,也是羅馬城邦共和國體系的支柱與核心,如果漢尼拔能夠在其戰爭中將羅馬城作為打擊重心⑾,那麼戰爭將在最快的時間內結束。

而漢尼拔總是在那些周邊的地域或城鎮上找漏洞發起戰役,而一開始就沒有將戰爭的矛頭直接指向羅馬城,這不能不說在漢尼拔的征戰史上是一個非常可嘆的事實。但對於漢尼拔而言,成功的戰略突進和邊疆延伸,大大鞏固了以新迦太基城為核心的後方安全態勢。

從漢尼拔軍隊突進羅馬開始,戰場就被定格於羅馬的土地上。此後的16年戰爭,對於漢尼拔而言,已經轉變為在羅馬土地上進行的一場旨在推翻羅馬統治的戰爭。戰爭進程中,漢尼拔通過瓦解義大利同盟,大大縮小了羅馬帝國的勢力范圍,增加了自己的盟友規模,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以戰養戰。

在漢尼拔的戰爭中,戰略邊疆的前伸,一個最直接的後果,造成了羅馬必須在內線作戰,同時也必須為此承擔戰爭所造成的一切傷害。漢尼拔正在用一個超時代的戰術,對抗仍然堅守著傳統戰爭思維觀的羅馬軍隊。而這,也成為漢尼拔軍事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前伸的戰略邊疆,在事實上構成了對羅馬帝國的最直接威懾,迫使其不得不集中全部的力量,對抗來自內部的威脅,漢尼拔的邊疆前伸戰略,對於促進這樣局面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今天的美國大兵也嫻熟地掌握了漢尼拔邊疆延伸的要義。

代理人戰爭——僱傭軍之神

漢尼拔在其戰爭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其軍隊中有很多的僱傭軍,早在遠征義大利之前,漢尼拔就在西班牙徵集了一支優秀的善於作戰的僱傭軍部隊為其戰略目標服務。

迦太基是個發達的商業國家,所以這個國家的商人和富有的農民們沒有興趣也不願意到國家從軍。在漢尼拔遠征義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它的士兵都是從歐洲和非洲各地雇來的,應該說漢尼拔是世界上較早大規模使用雇傭兵部隊參加作戰的軍事統帥。

雖然使用僱傭軍可以減少迦太基人的傷亡,不過,大量使用僱傭軍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僱傭軍在進軍羅馬的途中因為受不了艱苦而逃跑,因此,當抵達目的地的時候,漢尼拔的遠征大軍就已經不足半數了。另外,僱傭軍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給漢尼拔時,為了維護僱傭軍巨大的開銷,漢尼拔必須在羅馬境內攻城掠地,搶奪財產。這樣的掠奪,自然會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

但不管怎麼說,僱傭軍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迦太基的克隆人軍隊。除此之外,漢尼拔十分重視謀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計」⑿反映了當時人們如何利用一切戰爭資源的思想。

漢尼拔十分重視收買人心,有時候,他將自己扮作來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當地酋長相信他所說的話。在領導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僱傭軍部隊時,漢尼拔經常把打勝仗後俘獲的奴隸分給自己軍隊中的高盧人,使他們有獲利的機會,從而更死心塌地的為他去作戰。漢尼拔的幾次勝利使其在義大利半島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於漢尼拔能夠消滅羅馬,使他們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處,這就是最早的「戰爭紅利」⒀驅動心理。

在外交上,漢尼拔是成功的,在軍事上,漢尼拔在在義大利境內十幾年基本上不敗,但在經濟上,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在羅馬境內以戰養戰的方法已經逐漸不能滿足他軍隊日益增長的需求。而迦太基政府卻害怕漢尼拔勝利後會回到迦太基奪取政權,因此愚蠢地決定不再給漢尼拔持續的援助。公元前204年,羅馬已經開始進攻迦太基的本土,迦太基緊急召漢尼拔回國。漢尼拔在義大利支持了16年後,奉命回到了非洲,他的軍隊最終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馬戰役⒁中被羅馬軍隊擊敗。迦太基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約,第二次布匿戰爭隨之結束。

漢尼拔被西方人譽為戰略之父,其許多思想和作戰方法都有著理想主義的光芒,或者說,他是今天美國「高邊疆」⒂戰略理論之父。但是,我們同樣也看到了這樣的事實,在局部戰略上和大戰略上,漢尼拔作為實際在前線堅持戰爭的指揮員,確實發揮了自己的最大的極限。但是,由於其本人並不是國家政策的制定者,即便在一個局部上實現了戰術、戰役與戰略的多重勝利,但核心基礎還是國家整體利益勝利決定整個戰略方針是否可行。因此,漢尼拔的失敗與其說是由於西庇阿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的成功,還不如說是迦太基總體國家戰略的失策。

㈥ 關於漢尼拔

這個問題早有專業高手研究過,我一個軍事歷史愛好者似乎就不必在這兒亂侃這個問題了。摘抄幾段供您參考吧:

1、漢尼拔不僅是優秀的戰術家,而且也是一位戰略大師。貌似絕大多數專業人士都是這個看法。漢尼拔在西方被稱為「戰略之父」,怎能說他不是一位戰略大師?

「有關漢尼拔生平與活動的資料主要來源於兩位古代歷史學家:希臘裔羅馬人波利比烏斯以及羅馬人利維。兩者對迦太基人都不懷同情,但是漢尼拔的軍事天才卻還是躍然呈現於他們的著作之中……

首先稱漢尼拔為「戰略之父」的也是羅馬人。雖然早在漢尼拔之前一百多年亞歷山大大帝就曾在對於戰略的認識與運用上顯示過至少不亞於漢尼拔的水平,然而羅馬人對他卻所之甚少。他們之懂得重視戰略還是在漢尼拔手下體驗了失敗的痛苦以後才真正學會的……

這個人實際上單槍匹馬地向古代最強盛、其政治、軍事基礎最堅實的社會提出了挑戰,並且幾乎將它摧毀,這似乎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從根本上看羅馬是一個遠較迦太基強大的國家。漢尼拔的軍隊從未具備過堪與羅馬最精銳的部隊相匹敵的素質。在數量上,他幾乎總處於劣勢。然而,此人卻在整整十六個年頭里率領著一支由多種族、多民族組成的缺衣少食、裝備不良的部隊縱橫進軍整個義大利而幾乎如入無人之境。」

——[美]杜普伊《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

「他(漢尼拔)被列為西方四大名將中的第二位,也常被尊稱為「戰略之父」。事實上,他所面臨的環境遠比亞歷山大困難,亞歷山大所指揮的是百戰精兵,而他所指揮的則為烏合之眾,亞歷山大所面臨的敵人是烏合之眾,而他所面對的則為羅馬兵團。所以,其成就應更令人佩服,在西方戰史中,敗軍之將而仍能獲得後人景仰的就只有漢尼拔和拿破崙二人而已。

漢尼拔有其深遠的戰略觀念,其行動往往出人意料,當其進入義大利後,三次會戰使羅馬損失超過十萬人,並在威望上蒙受極大打擊,尤其是坎尼之戰(公元前216年)更是名垂千古。」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

2、漢尼拔為何沒有乘勝攻打羅馬城?

按多數戰略研究學者的意見,是因為:(1)沒有足夠的攻城器械,漢尼拔清楚地知道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攻下羅馬城;(2)即使有足夠的攻城器械,攻下羅馬城也絕非易事。因此漢尼拔的戰略是:首先打垮羅馬軍隊,削弱其有生力量,瓦解羅馬的同盟,等時機成熟再進攻羅馬城。後世的戰略研究學者們大多認為這種戰略是正確的。

「只消查閱一下有關漢尼拔業績的史料,並且領會一下他和羅馬所面臨的軍事、政治形勢,我們就可以推測出當時他頭腦中在考慮的究竟是些什麼事情了。

我們知道,漢尼拔有一個完善的情報體系,他的密探向他提供了有關羅馬人動向以及羅馬帝國義大利中、南部疆域以內現實情況的相當精確的情報。他知道羅馬是當時世界上設防最堅固的城市之一。他也知道,羅馬的力量取決於它是否能對義大利半島的其他城市與部落保持控制。這些城市與部落是前兩個世紀中被征服或自願與羅馬聯合的。羅馬在與這些城市與部落的聯盟關繫上制訂了一整套辦法,允許它們在羅馬文、武長官的全面監督下實行自治。羅馬的統治給義大利各個地區帶來了和平與繁榮,故而大多數義大利人都對羅馬溫和而牢固的控制感到比較滿意。

盡管如此。漢尼拔知道在這些義大利屬地的許多民族中存在著強有力的反羅馬派別。他希望能夠勸誘他們廢除與羅馬的聯盟,並與迦太基戮力擊敗乃至摧毀羅馬的全部勢力。他在波河流域所打的那些勝仗無疑使他確信他有能力在戰場上繼續打敗羅馬軍。他一定認為,只要在義大利中部及南部再取得幾次這樣的大捷,那麼不用多久那些義大利同盟者對羅馬實力的信心就會發生動搖。然後,他可能認為,他就能把這些同盟者中的多數(也許是全部)爭取過來與他合力反對羅馬。

由於要翻過比利牛斯山、穿過高盧、並攀越阿爾卑斯山,漢尼拔不可能隨軍攜帶一長列運載攻城武器、裝備的輜重隊。也許,在擊敗羅馬野戰軍以前,他不想使部隊的行動受到這樣一支輜重隊的拖累。但是他知道,如果沒有攻城器械,要圍攻並拿下羅馬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了攻城器械,也要用數月,甚至可能數年時間才能攻下羅馬。這不僅是因為羅馬城有重兵鎮守,而且也因為可以預料,羅馬公民將拚死保衛這座城池。為此,必須首先擊垮羅馬全軍並在義大利其他地區瓦解羅馬勢力,然後才有可能進行攻城嘗試。

因此,公元前217年初,當漢尼拔從山南高盧拔營南下時,他的長期戰略顯然包含以下三個經過明確規定的階段:第一階段,羅馬軍隊在哪裡出現就在哪裡打擊它們,並取得若干次勝利;第二階段,贏得羅馬同盟者的信任與支持,爭取使其中至少一部分國家加入到他同羅馬野戰軍進行的持續戰斗中來,以此瓦解羅馬在義大利中、南部的勢力;第三階段,一旦除羅馬以外的其他義大利地區為他所控制,或者至少不再受羅馬擺布,他就入侵拉齊奧,包圍並征服羅馬。在第三階段即最後階段來到之前,他不會讓一支攻城裝備輜重隊去妨礙他自已軍隊的行動。在前兩個階段中,他的成功將取決於他是否能夠行動神速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進攻……

可惜古代史籍關於漢尼拔進軍羅馬的記述互相矛盾。盡管如此,其基本輪廓還是清楚的。漢尼拔沿途劫掠,從容前進。很明顯,此舉並非真想突襲羅馬。漢尼拔大軍逼近的消息先他而至。雖然羅馬公民中很少有人見過漢尼拔或者其軍隊,但是自從他翻越阿爾卑斯山以來他的名字肯定已在羅馬人的心目中激起恐懼。盡管羅馬城牆十分堅固,而且有一支大約四萬人的軍隊守衛,然而令人生畏的迦太基軍隊的逼近還是在羅馬引起了恐慌。

實際上羅馬人不必如此擔心,因為漢尼拔深知他幾乎不可能用強攻拿下羅馬城。據記載,他策馬來到城牆跟前向城內投擲了一支標槍。這種說法並不可信,即使真有其事,漢尼拔對羅馬城的直接進攻也不過僅此一擲而已。」

——[美]杜普伊《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

「在特朗西梅諾大捷之後,漢尼拔為什麼不直接進攻羅馬城?……缺乏攻城的重型技術裝備,也許是較為明顯的原因,但卻並不是圓滿的解釋。有一點則是無可懷疑的,那就是:在以後的幾年中,漢尼拔一直都在消除羅馬對於其義大利各同盟國的影響,而力圖另行組成一個反羅馬的聯盟。所以,取得幾次勝利只能算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的一種精神上的刺激。如果漢尼拔能使作戰的條件有利於他使用優勢的騎兵,那麼,他在戰術上的優勢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

——[英]李德.哈特《間接路線戰略》

「漢尼拔沒有向羅馬進軍,主要因為他沒有攻城設備,而羅馬的城牆難以逾越。此外,漢尼拔在義大利沒有基地,也沒有通向迦太基的正規給養線,因而無法長期圍困敵人。他的力量寓於運動及他的優越的騎兵和他的高超統帥能力之中。因此,他沒有理睬羅馬本身,而是集中力量試圖破壞羅馬與其義大利盟邦的聯系,並組成一個城市聯盟來反對羅馬。」

——[美]貝文.亞歷山大《統帥決勝之道》

3、第二次布匿戰爭失敗的原因分析有很多,個人傾向於兩個關鍵點:一是因為羅馬明顯強於迦太基,而且韌勁十足,二是因為羅馬擁有制海權,而迦太基人則一心爭奪西班牙的資源,沒能向處於決定性戰場的漢尼拔提供真正像樣的支援。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正在羅馬及其同盟國中造成巨大的動亂。義大利半島上十三個羅馬殖民地中有十二個拒絕按羅馬要求派送額定數量的兵員。從經濟上說,羅馬負擔過重。人民對不斷增加稅金的忍耐已幾乎到達極點。政府在籌集必需的資金以支付戰爭費用這一點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其一部分士兵長期拿不到軍餉。

然而,如果說羅馬人處境不佳,那麼漢尼拔處境更為不妙。連年征戰幾乎從未得到過來自迦太基的任何增援,這使他軍中受過專門訓練的士兵數量大大減少。同時他不得不完全就地取糧。在這種處境下他必須不斷向新地區轉移……

梅托汝斯河畔的慘敗必定已使漢尼拔確信他原先的戰略計劃已經失敗,他永遠也不可能打敗或消滅羅馬。直到這時為此,盡管他的兵力正在減少,曾為他控制的一些城鎮已告失陷,但是他也許仍然寄希望於迦太基送來增援,從而使他得到他所需要的力量去贏取最終的勝利。史書並無記載可以證明他確曾在梅托汝斯河戰役後更改過他的長期戰略目標。但是根據他先前所表現出來的現實精神與遠見卓識,同時也根據他隨後採取的行動,我們可以放心地推斷他必定修訂了他的戰略。

很可能,在公元前207年之後,漢尼拔決定堅守他在義大利南部的佔領地,其意圖是使羅馬越來越厭戰直至最終以不會導致迦太基亡國的條件與迦太基媾和。他必定曾意識到,實現這個意圖的可能性很小,因為羅馬在長期戰爭中已充分表現了它的毅力與決心。盡管如此,這也許是他在當時唯一能夠企求而又感到應該可以達到的戰略目標。」

——[美]杜普伊《戰略之父漢尼拔的軍事生涯》

「羅馬之所以能倖免崩潰,其原因似可歸之於下述五點:(1)羅馬的同盟政策發揮團結效力,使其大多數同盟國不受漢尼拔的威脅利誘而背叛羅馬;(2)在費寶(費邊)領導之下,採取拖延戰法,勉強渡過難關;(3)羅馬人發揮無比的耐力,動員一切人力,包括未成年者和奴隸在內,以來迅速補充損失;(4)漢尼拔缺乏攻城裝備且實力有限,未能一舉攻陷羅馬城;(5)羅馬仍握有制海權使漢尼拔不能獲得足夠的增援和補給,以至於戰力日益消耗,終成強弩之末。」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

最後批一下樓上,信口開河。

㈦ 迦太基有名將漢尼拔,為什麼還是被羅馬滅了

樓上說的有一定道理,主要原因是漢拔尼如果軍事滿分的話,政治最多20分,用他副將的話就是漢拔尼知道怎樣獲得勝利,但是不知道如何運用勝利。漢拔尼雖然第二次布匿戰爭雖然取得重大勝利,羅馬一敗塗地都沒有屈服。可是羅馬偷襲迦太基的時候僅僅是擊敗漢拔尼的軍隊,迦太基的貴族就屈服了,然後答應羅馬一系列條件,如賠款,放棄一大半土地(如漢拔尼遠征基地西班牙)以及解散軍隊,迦太基之所以失敗是被自己玩死了

㈧ 「戰略之父」漢尼拔落敗竟是因為「豬隊友」

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了,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對交戰雙方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如果說迦太基在這場戰爭中由一個帝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依附於羅馬的被保護城邦(因為根據公元前201年的條約,未經羅馬人批准,迦太基人不得與其他勢力進行戰爭),羅馬則從一個文化經濟落後,影響力僅局限於義大利半島的農業城邦,一舉成為地中海西部最強大的軍事霸權。

因此,如果不是羅馬人不願意馬西尼薩吞下迦太基變得過於強大的話,迦太基早就被馬西尼薩佔領了。假如漢尼拔與安提奧庫斯三世結成盟約,即使一切順利,達成了密約,安提奧庫斯三世也只會出兵入侵希臘,完成重建亞歷山大帝國故土的大業,最多再派兵入侵義大利,絕不會派兵去北非迦太基幫漢尼拔對付馬西尼薩。沒有羅馬人的調停,馬西尼薩肯定會出兵進攻他垂涎已久的迦太基,迦太基根本來不及僱傭足夠的士兵。堅固的城牆可以保護城內的財富,可城外肥美的田地和果園都會成為馬西尼薩的口中之物。以漢尼拔的睿智,怎麼會干這樣一件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的蠢事呢?就這樣,漢尼拔52歲時成了一個流亡者。不過,這樣他卻實現了自己兒時在父親面前許下的諾言。他現在已和迦太基沒有任何關系,不用再擔心自己的行為會給祖國惹去災難了。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㈨ 漢尼拔與布匿戰爭

我認為是非必然,至少第二次布匿戰爭的失敗是非必然的。
我認為漢尼拔的戰略重點是這樣幾個:
1,來自伊比利亞和阿非利加的支援。
2,在義大利分裂羅馬同盟的成果
3,對羅馬經濟的破壞

然而,迦太基政府卻對漢尼拔的努力視而不見,迦太基海軍固然已經弱於羅馬海軍,但是迦太基的問題不在於弱,而在於連勇氣和毅力都沒有,不敢象上次戰爭中羅馬人那樣勇敢的走向海洋,結果漢尼拔在義大利成為孤軍,如果不是他本人的偉大和羅馬將軍們的無能,根本不可能在義大利支持16年。伊比利亞的資源也不能及時到達,一個是因為羅馬優秀的將軍:三個西比阿在伊比利亞的奮戰,一個是因為海運的困難和陸路的阻隔,但是如果迦太基人稍微努力一點,情況都不會是那樣。

2,在戰爭的最後時刻,一直堅定的拉丁城市也終於動搖了,但是漢尼拔經過多年的消耗,再也不能給羅馬人打擊,相反的,羅馬的新將軍們謹慎的開始各個擊破漢尼拔的駐軍,這樣,戰爭的命運已經不能改變了。

3,還是因為沒有得到支援的問題,漢尼拔也沒有能力去破壞羅馬的中心區域。

但是我也覺得偶然中其實包含了必然,布伲人的性格和羅馬人的性格就是這個關鍵之一。戰爭中羅馬人的英勇古今罕有,他們死於戰場的年輕男人高達30萬,羅馬人口減少了1/4,國庫耗盡,貴族們甚至對國家補貼,高級士兵不領取薪水。羅馬人甚至將奴隸加入軍隊作戰。而迦太基人軟弱避戰,一直到必將失敗的時候還在黨爭。而這種黨爭也是一種必然。
另外,羅馬建立的義大利同盟尤其是拉丁同盟的成功,羅馬海軍的優秀也都是重要的原因。
不過我總體上認為,如果漢尼拔的計劃能得到完全的實施,羅馬是不能打贏這次戰爭的。而這個計劃並不是不能實施,只不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5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9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4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8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