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為什麼有西班牙的風格
『壹』 我想了解《茶花女》
今天,讀完了Alexandre Dumas Fils的名著《茶花女》,深深的被感動,覺得真是一本很好的書。
《茶花女》描寫一個妓女的愛情悲劇,取材於當時巴黎一名妓的真實故事。據考證,這個妓女名叫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因家境貧困,十五歲出走巴黎,由於她天資聰穎關稅,便開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場,成了有錢的闊佬、公子哥們獵艷的口肉,以後便靠容貌和肉體換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終國過度的暴飲、狂歡和不分晝夜的肉慾縱橫而染身肺癆,吐血而死,二十三歲就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小說的主人公瑪格麗特本是一位貧窮的鄉下姑娘,為謀生來到巴黎,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染上了揮霍錢財的惡習;她瘋狂地尋歡作樂麻痹自己,但內心卻討厭這種空虛的生活。這個依舊保持有純潔心靈的淪落女子,嚮往真正的愛情生活,後來被阿爾芒的一片赤誠之心所感動,彼此深深地相愛,在遠離巴黎市區的鄉間過起美滿的田園生活。瑪格麗特受到創傷的心靈也開始癒合,並決心徹底改掉過去的習慣,永遠和阿爾芒在一起,享受一個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爾芒父親的出現粉碎了她的美夢,他的虛偽、自私再一次把瑪格麗特推入災難之中。她被迫離開了阿爾芒,事後遭到阿爾芒不明真相的種種侮辱和傷害,終因心力交瘁,飲恨黃泉。
作者把人的心理描寫的十分透徹,分析的絲絲入扣,叢書中我們看到的人性,與今天我們碰到的沒有不同。這就是名著的魅力!
看著這本書,我想到很多:
1.做人要量入為出,不能揮霍,要有儲蓄。(瑪格麗特和阿爾芒都是沒有儲蓄的人,因此很被動)
2.年輕人可以適時行樂,但不能縱欲,導致身體不適!(瑪格麗特就是最大的教訓,如果她多幾年的命,故事又將改寫)
3.要帶眼識人,不要結交不好的朋友。(瑪格麗特認識的朋友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紛紛離她而去)
4.每個人都要自己的立場,要小心他們因為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情。(阿爾芒的父親逼迫瑪格麗特離開自己的兒子)
5.每一個時代和每一個人生總是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們現在在這個時代生活,我們可以做開心的自己,應該很慶幸!
『貳』 茶花女的寫作藝術特色
茶花女寫作的藝術特色
:
《茶花女》為讀者塑造了一些生動、鮮明的藝術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難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她美麗、聰明而又善良,雖然入風塵,但依舊保持著一顆純潔、高尚的心靈。她充滿熱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生活,而當這種希望破之後,又甘願自我犧牲去成全他人。這一切都使這位為人們所不齒的煙花女子的形象閃爍著一種聖潔的光輝,以至於人們一提起「茶花女」這三個字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麼下賤人,而是一位美麗、可愛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小仲馬筆下的茶花女,是一個性格鮮明、思想明朗、感情純真而又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一個姑娘。雖然命運和生活把她推進了另一種境界,成為風塵女子。但是,她純真的本質沒有改變。為了高貴的愛情,她寧可失掉一切,寧可受盡屈辱和誤會。最後,為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茶花女的遭遇和悲慘結局,揭露資奔朱義社會對被侮辱、被殘害者的冷酷無情。
人們在看《茶花女》時,往往落下傷心的眼淚。悲劇直接給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的向快感轉換,從而使讀者在感情上得到一種滿足。小說中,阿爾芒的父親不能接受瑪格麗特,只因為她是一個妓女,在他眼中,妓女是道德敗壞的象徵,辱沒家聲,而且毫無人性,「是沒有心肝、沒有理性的生物,她們是一架詐錢的機器,就像鋼鐵鑄成的機器一樣,隨時隨地都會把遞東西給它的手壓,毫不留情、不分好歹地粉碎保養它和驅使它的人。」正是這種偽道德,熄滅了愛情之火,也熄滅了生命之火。小仲馬批判造成瑪格麗特悲劇命運的偽道德,其實也是為母親悲劇命運鳴不平,是自身情感經驗的移情。
『叄』 論述歌劇茶花女的音樂特色
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調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中期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基本特點。序曲採用第二幕中的愛情主題和下行的悲愴動機,對全劇作了提綱挈領的概括。第一幕的《飲酒歌》,是以單二部曲式為基礎的分節歌,輕快的舞曲節奏,明朗的大調色彩,以及貫穿全曲的大六度跳進的動機,表現阿爾弗萊德借酒抒發他對真誠愛情的渴望和贊美,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薇奧萊塔的詠嘆調,則表現女主人公復雜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現她初次感受到愛情時內心的波動,音調誠摯、直率;後半部分表現她對愛情的大膽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調反映了她內心抑制不住的喜悅。終場的二重唱,是一個感人的音樂場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語式的急切語調,是這一對久經磨難的情人終又重逢時狂喜而激動心情的描寫;第二段的分節歌洋溢著浪漫曲的抒情氣質,抒發他們對愛情和幸福的嚮往。但後來,與阿爾弗萊德熱情奔放的旋律交織一起的微奧萊塔聲部中,出現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調,並逐漸發展擴大,最後占據了主導地位。威爾第應用這種對比手法,刻劃了垂死的薇奧萊塔對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劇深刻的悲劇主題,具有震撼人心的戲劇力量。
『肆』 《茶花女》的點評
亞歷山大·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
家,《茶花女》這部世界名著是他的代表作。小仲馬的身世和經歷同《茶花女》的產生
有著直接關系。介紹小仲馬的生平和《茶花女》時,不能不提到小仲馬的父親大仲馬
。大仲馬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傑出代表,他既是著名的戲劇家,又是傑出
的歷史小說家。大仲馬的父親德·拉巴德里侯爵是一個堅定的共和主義者,在大革命中
以非凡的勇氣屢建戰功,很快成為共和國的一名將領,1798年他隨拿破崙遠征埃及,因
對拿破崙的野心表示不滿而失寵回國。後被捕入獄,備受折磨,44歲就去世了。大仲馬
是他父親1802年在聖多明各和一個女黑奴所生的混血兒,1823年他到巴黎去找父親生前
的好友幫助解決謀生,由於他寫得一手好字,被人介紹到奧爾良公爵的家裡當了一名抄
寫員。在此期間,他結識了洗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貝,並與之同居。她是他的鄰居,比
他年長9歲,地位同大仲馬一樣卑微。1824年,他們生下了私生子小仲馬。�
卡特琳娜·拉貝對大仲馬一往情深,但大仲馬隨著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改變,卻
逐漸看不起這位女工了。大仲馬的戲劇創作為他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也給他帶來了豐厚
的經濟收入,他開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會,整天同貴婦、女優們廝混,在很長一段時間
里,把卡特琳娜·拉貝母子丟在一旁,棄之不顧。小仲馬因為是私生子,備受奚落和羞
辱,這在他那幼小的心靈里留下的無疑是一種強烈的刺激和殘酷的打擊,一直到他老年
時,他對這段辛酸的歷史還刻肌刻骨,至死不忘。�
後來大仲馬與一個女演員同居,1831年春天生下了一個女兒。女兒的母親要求大仲
通過法律的形式承認女兒的合法地位,這時大仲馬才記起自己還有一個兒子。於是他找
到了小仲馬,通過法律形式承認了他的合法身分,並把他送進了寄宿學校讀書。�
小仲馬從小在貧困屈辱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生性純朴,當他揮淚離開日夜相伴、含辛
茹苦把他撫養成人的母親,回到父親身邊之後,他的生活逐漸發生了變化。社會生活的
人慾橫流,父親生活的放盪不羈,時時刻刻影響著涉世未深的小仲馬,他也開始嘗試那
種放浪形骸的荒唐生活。但小仲馬畢竟與母親相依為命共同度過了7年的艱苦歲月,接受
過母親勤勞正直的熏陶,因此小仲馬是一位生活雖然放盪,但卻良知未泯的青年。不
過,由於大仲馬的原因,他從小就踏入了戲劇界和文人聚集的地方,認識了包括巴爾扎
克在內的不少文化名人。耳濡目染,養成了對文學的興趣,這對他後來選擇的道路不無
影響。�1842年,他離開父親,獨立生活,並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20歲之前便發表
了一些小說和詩歌,24歲那年發表的這部膾炙人口的《茶花女》,使他一舉成名,並在
法國文學界佔有了一席之地。�
《茶花女》的成功得益於作者同他的情婦瑪麗·迪普萊西,一位真名叫阿爾封絲
娜·普列西斯姑娘的相識,瑪麗·迪普萊西是個妓女,她那對富人、權貴的傲慢不羈的
態度,給小仲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快成了她的情人,且為她負債累累。1845年,
兩人之間發生爭吵,斷絕往來,瑪麗找了新的情人。小仲馬為了忘卻舊情,埋頭寫作,
先後發表了《四個女人和一隻鸚鵡的故事》、《青春之罪》等作品。1846年2月,瑪麗到
倫敦,嫁給德·佩雷戈伯爵,因患肺病,身體虛弱,不得不返回法國治病,1847年2月死
於巴黎。在這期間,仲馬父子去了西班牙。小仲馬回到馬賽才得知這一消息。他回巴黎
後用一個月的時間一氣寫成了《茶花女》。無疑,瑪麗·迪普萊西就是小說中女主人公
的生活原型。�
在此後的幾年中,小仲馬一連寫了10來部小說,其中有《塞爾旺醫生》、《百合
女》,這些作品都沒有得到期待的反響。於是,他轉向了戲劇。他先將《茶花女》改編
成劇本,於1852年2月獲准上演,並哄動了整個法國。這是19世紀法國戲劇史上最重要的
事件之一,被認為開創了「風俗劇」的先河。小說《茶花女》發表後,正在法國的意大
利著名音樂家威爾第從這部小說里獲得了啟迪和靈感,他著手把它搬上歌劇舞台。1852年
2月話劇《茶花女》公演之後,威爾第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於是同好友阿威一起寫出
了歌劇《茶花女》演出腳本,並於1853年3月在義大利首次公演。自此之後,《茶花女》
的影響越來越大,它廣泛流行於歐美,乃至風靡整個世界。�
小仲馬後半生在劇本創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譽為法國19世紀最偉大的劇作
之一,並輕而易舉地踏進了他父親夢寐以求的法蘭西學士院的大門。然而,小仲馬的文
學地位還是與《茶花女》緊密相連的。小仲馬死後,《法蘭西信使周報》在著名作家、
文學評論家雷米·德·果爾蒙的組織下,就「新作家」問題進行了一項調查。當問到
「你對小仲馬有什麼看法」時,亨利·巴塔耶說:「茶花女將是我們這個世紀之女,正
如瑪儂是18世紀之女一樣。
『伍』 《茶花女》的藝術特色是怎樣的
茶花女》中的藝術特色
(一)真實揭露法國社會現實
1.驕奢淫亂的巴黎生活
《茶花女》的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十九世紀的法國,當時正處於七月王朝下的高度統治,雖然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但社會卻動盪不安,被推翻的封建勢力與新興的資本主義勢力相互抗衡。處於統治地位的金融資產階級,運用一些卑鄙無恥的手段和途徑來榨取法國這篇土地上的財富,奢侈的享受著所謂的的上流生活,留下了紙醉金迷、花天酒地、腐化淫亂的罪孽行徑。小仲馬的創作
執於寫實,注重點滴細節的真實,他通過《茶花女》為我們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法國巴黎奢侈逸的巴黎社會。
瑪格麗特本是一個單純的農村姑娘,卻因為經濟的貧困來到繁華的首都巴黎,憑著自己傾國的美貌與獨特的才情,吸引著無數的上流社會男子的追求,同時瑪格麗特也染上了揮霍錢財、尋歡作樂的惡習並淪為了貴族男子的玩物,成為巴黎社交上響當當的名妓。
作者通在名妓瑪格麗特的周圍的各色人等何環境讓我們清楚的看到了法國巴黎的虛偽奢侈。瑪格麗特的八卦鄰居普利當絲〃
迪韋爾諾瓦夫人,雖然和瑪格麗特是所謂的朋友,曾熱心地幫助過瑪格麗特,
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可以從瑪格麗特這里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的基礎之上,
這讓讀者看到了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和人性的冷漠,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都是依靠金錢來維系的。
『陸』 茶花女序的創作經過
小仲馬的身世和經歷同《茶花女》的產生有直接關系。小仲馬是個私生子。他的父親是《基度山恩仇記》、《三個火槍手》的作者大仲馬。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大仲馬尚未成名,他在德·奧爾良公爵那裡擔任秘書,同時寫作劇本。他住在義大利廣場的一間陋屋裡,他的鄰居是個漂亮的洗衣女工,名叫卡特琳娜·拉貝。她已經三十歲,但大仲馬只有二十一歲,兩人來往密切。一八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小仲馬誕生,但是孩子出生登記冊上「沒有父親姓名」。大仲馬給兒子起了名,不過直到一八三一年才承認小仲馬。小仲馬的童年過得並不幸福,據他後來回憶,大仲馬在房裡寫作,小仲馬由於長牙不舒服,大叫大嚷;大仲馬提起孩子,扔在房間的另一頭。他的母親把孩子保護起來,才使小仲馬少受許多打罵,後來小仲馬在他的作品中這樣寫道:「母愛就是女人的愛國心。」這句話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大仲馬承認兒子之後,由法院判決,把兒子送到寄宿學校。他的同學辱罵他為私生子,洗衣女工的兒子,有受人供養的母親、沒有父親的孩子,黑人面孔(他的曾祖母是黑人,他本人皮膚黝黑,頭發捲曲,有黑人特徵),一文不名,等等。不過,由於大仲馬的原因,他從小就踏入了戲劇界和文人集聚的咖啡館,認識了鋼琴家李斯特、詩人兼戲劇家繆賽、巴爾扎克等名人。耳濡目染,培養了小仲馬的文學興趣,這對他後來選擇的道路不無影響。
大仲馬一向過著浪盪生活,小仲馬對父親頗有微詞。可是,大仲馬幽默地說:「他真心實意地嘲笑我,但他也真心實意地愛我……我們不時發生爭吵:那一天,我買了一頭小牛,我把他養肥了。」大仲馬的言傳身教對小仲馬還是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從一八四二年起,他脫離父親,過起獨立的生活。他尋找情婦,追逐姑娘。一天,他看到一個神秘的女郎,她一身穿白,頭戴義大利草帽,地點是在離沃德維爾劇場不遠的交易所廣場上。她的名字叫瑪麗·迪普萊西,真名為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她對富人和社會名流的自由不羈的態度,她散發的光彩和神秘氣息,給小仲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八四四年的一個晚上,小仲馬又在雜耍劇院遇到她,她由一個老富翁德·斯塔凱貝格陪伴著。很快小仲馬就成為她的情人,他為她負上了債。在小仲馬成年那一天,他的債務高達五萬法郎,在當時,這是一筆巨款,尤其他沒有任何接受遺產的機會。一八四五年夏天小仲馬和瑪麗·迪普萊西發生爭吵,斷絕了來往。瑪麗找上了李斯特。小仲馬為了忘卻舊情,埋頭創作,由大仲馬出資發表了詩集《青春之罪》,在這之前他還寫了一本小說《四個女人和一隻鸚鵡的故事》。一八四六年二月,瑪麗·迪普萊西到倫敦,秘密嫁給德·佩雷戈伯爵,但她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不得不到巴登-巴登去療養。而大仲馬父子則到西班牙的加地斯去旅行。瑪麗於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病逝於巴黎,時年二十三歲。德·斯塔凱貝格伯爵和德·佩雷戈伯爵給她扶靈,送到蒙馬特爾公墓,她的棺柩上潵滿了茶花。二月十日,小仲馬在南方的馬賽得知了噩耗。他回來以後躲在聖日耳曼的白馬客棧里,花了一個月的功夫,一氣寫成了《茶花女》。無疑,瑪麗·迪普萊西就是小說女主人公的生活原型。
由於這部小說獲得意料不到的成功,在此後的三年中,小仲馬又接二連三地寫出十來部小說,其中有:《塞爾旺醫生》(1849)、《塞查麗娜》(1849)《綜紅頭發的特里斯唐》(1850)、《繆斯泰爾攝政》(1850)、《百合女神》(1851)等,都沒有得到期待的反響。在他父親的熟人的建議下,他轉向了戲劇。他首先將《茶花女》改編成劇本,但是當時的內政部長認為此劇太不道德,禁止上演。經過一番周旋,一八五二年二月十日,《茶花女》獲准上演。大仲馬此時流亡在布魯塞爾,小仲馬給他發去報喜的電報:「巨大成功,以致我以為看到了你的一部作品的首演。」大仲馬欣喜地復電說:「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後來,有人問起大仲馬是否參與了《茶花女》的寫作,他仍然詼諧地回答說:「當然羅,我創造了作者。」《茶花女》被認為是開創了「風俗劇」。小仲馬隨後寫出了《半上流社會》(1855)、《金錢問題》(1857)、《私生子》(1858)、《揮霍的父親》(1859)。小仲馬十分關注社會問題,以道德家的面目出現。他的劇作雖然對社會的罪惡和黑暗批評得不夠深刻,但多少觸及到一些社會弊病,因此他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
『柒』 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中,所講的故事素材是真實的嗎
在古今中外的愛情小說中,法國作家小仲馬的《茶花女》。的確是最凄美的一部。也是流傳最廣,至今尚未被人遺忘的一部!悲情小說《茶花女》為何始終象一朵盛開不敗的茶花那樣永不凋謝。關健在於小說的基本內容情節,決非出於純虛構的想像。它來自小仲馬本人的生活經歷。
1846年,小仲馬和父親大仲馬去了西班牙。而此時的瑪麗身患重病,債台高築。1847年2月,瑪麗,西普萊在寂寞和疾病雙重摺磨中死去。當小仲馬回到巴黎時,瑪麗已去世。只看到拍賣瑪麗遺物的場景,心中感到無比悲傷。四個月後,小仲馬又來到曾與瑪麗一起度過甜蜜幸福時光的鄉村舊地,那裡的一草一木都牽動著他的思緒。喚起了他創作的沖動,他滿懷深情,撫今追昔…,於是閉門創作。僅花了一個月的功夫,就寫出了小說《茶花女》。
『捌』 求歌劇茶花女賞析
賞析1:
歌劇《茶花女》寫於1853年是威爾第創作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劇本由義大利作家皮亞威根據法國小說家、戲劇家小仲馬的同名悲劇小說改編而成。
大致劇情是:女主人公薇奧萊塔周旋於巴黎上流社會的一位年輕貌美的名妓。在豪華的交際生活中,他與一位名叫阿爾費雷多的青年一見鍾情,並為阿爾費雷多的真摯愛情所感,決心放棄紙醉金迷的浮華生活,同阿爾費雷多一起去巴黎近郊共享甜蜜生活。但是,好景不長,阿爾弗雷多的 父親喬爾吉奧反對他們的關系,強求薇奧萊塔為了顧全阿爾費雷多的家庭名譽和他妹妹的幸福,同他兒子永遠斷絕關系。薇奧萊塔忍受極大的內心痛苦,犧牲了自己的愛情,重返巴黎風月場。阿爾費雷多不 明真相,誤認為薇奧萊塔變了心,氣憤和失望之極,在公開場合當眾羞辱了她。薇奧萊塔為了信守自己對他父親的承諾,未吐真相,但因染上肺病的身體卻無法承受這一致命的打擊,就此卧病不起,病情嚴重。後來,喬爾吉奧良心發現,處於懺悔,將實情告訴兒子。
阿爾費雷多急忙趕回薇奧萊塔身邊,兩人心中重燃昔日愛情的火焰。但是,一切為時已晚,薇奧萊塔生命垂危,在疾病和不公正社會的壓迫下,悲慘的離開人世。
威爾第在劇中以細微的心裡描寫,展現了特定時代人們的心理狀態。音樂採用了義大利風格的曲調和舞曲,旋律誠摯優美,明快流暢,在布局上以音樂主題的統一貫穿和場、段之間的強烈色彩對比為特點,體現出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
在整首歌劇當中,最膾炙人口、經久留傳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即第一幕裡面的一首詠嘆調《飲酒歌》。在薇奧萊塔家中舉行的宴會上,阿爾費雷多應大家請求,為青春、為愛情而場了這《飲酒歌》,借歌聲向薇奧萊塔表達真摯愛情。薇奧萊塔在祝酒時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客人們加以熱烈的應和。歌曲為單三部曲式。曲調共反復三遍,頭兩遍分別由阿爾費雷多和薇奧萊塔演唱,第三遍是客人們的合唱。歌曲以輕快的舞曲節奏、明朗的大調色彩,以及貫穿全曲的大六度跳進的動機,表現出男女主人公對青春和愛情的渴望和贊美。第三遍的合唱由原調降B大調轉到下屬降E大調,使得情緒更加熱烈。全曲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曲調鮮明易記,廣為流傳。
賞析2:
《茶花女》本身就是取材於巴黎當時一名妓的真實故事,所以看得也讓人會有一種揪心的感覺。女主人公薇奧莉塔不幸落入風塵,做了妓女,染上了揮霍錢財的惡習,她瘋狂地尋歡作樂麻痹自己,但內心卻討厭這種空虛的生活,這個依舊保持有純潔心靈的淪落女子,嚮往真正的愛情生活,她與並不富有的阿弗列德相愛,並拒絕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也就意味著她拒絕了錢財來源。薇奧莉塔身患肺結核,阿弗列德帶她到鄉下療養,享受甜蜜生活,也因此耽誤了探望父親的時間。於是,阿弗列德的父親來巴黎找他,獲知了兒子現在的狀況。他讓阿弗列德去巴黎等他,自己卻來到鄉下以身份地位財力為由要求薇奧莉塔離開他的兒子,薇奧莉塔傷心欲絕,但還是同意了。阿弗列德回到鄉下,發現薇奧莉塔已經回到了巴黎,又開始紙醉金迷的墮落生活,比以前更甚。不明就裡的阿弗列德展開了瘋狂的報復,隨時刺激薇奧莉塔。薇奧莉塔忍受不了,離開巴黎又病重住院,很快處於彌留狀態。她把事情的真相寫在了日記里。內心感到愧疚的阿弗列德父親將真相告訴了他,他才知道了薇奧莉塔的高尚心靈。直到臨死前,阿弗列德才來看她。他後悔極了,而薇奧莉塔則幸福地在阿弗列德的懷里死去。這就是茶花女一生的命運,讓人心痛又讓人憐愛。作為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子來說,是不敢去奢求過多的東西,她們只能一天一天的混日子,然而這一切都是生活所逼的。當薇奧莉塔遇到她的愛情時,我們可以在第一幕劇結尾處她的內心獨白中體會到她內心的矛盾,她的心是純潔的,她對愛情也是充滿憧憬的,她也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可是她又擔心這種幸福來的突然,又會短暫,再想到自己今時今日的身份,不禁心裡暗暗自問有沒有得到幸福的資格。而當她與阿弗列德在鄉下過著幸福平淡快樂的日子時,原本以為可是這樣一直下去,直到死去,至少她覺得當初放棄一切的決定是正確的,她是苦盡甘來。然而這一切不過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命運真的和薇奧莉塔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當初她狠下心不顧一切下的決定似乎也是白費了。看到這,我覺得是阿弗列德的父親扼殺了茶花女的愛情和希望,他活生生地拆散了一對真心相愛的男女而只是為了自己女兒的婚事和家族的地位。我對這樣的父母其實挺不滿的,因為我覺得他們是自私的,他們只是考慮到自己的面子和利益,甚至我挺恨阿弗列德的父親,首先他根本就沒有權利去干涉他們的愛情。不過當進入下一場的劇情後,我的感受又發生了沖突,我倒是覺得是阿弗列德親手扼殺了這一份感情,因為我覺得他太盲目了,他根本就不相信薇奧莉塔。當他知道薇奧莉塔又回到了巴黎,又重新開始了那種萎靡的生活時,他並不是在想為什麼她會這樣是什麼原因,而是一味地覺得是薇奧莉塔背叛了他,他選擇報復。毫無疑問,也許薇奧莉塔根本不會在意阿弗列德父親的冷言,因為那至少包含著一個父親的愛,她能理解。可是被自己深愛的人中傷那是多麼地令人心痛啊!薇奧莉塔聽到阿弗列德對她的冷言諷刺,這簡直是對她的一種精神折磨,在她的心口上插刀,這才是對她真正的折磨,薇奧莉塔的聲音都在隱隱發抖。當第三幕開始的時候,門外響起了人們慶祝佳節的歡快聲音,恰體現了世間對薇奧莉塔冷漠無情,漠不關心的態度,別人的快樂也反襯了她命運的悲慘。在與阿弗列德重逢後,雖然有喜悅的心情,但是背景卻響起了深沉、嘆息的音樂,死神的腳步臨近了。
薇奧莉塔一生的命運是多麼地坎坷和無奈,然而這不是她所能決定的,她是被社會壓迫的下層市民,揭發了資產階級偏見與世俗勢力,劇本不僅飽含感情地寫出了薇奧莉塔的不幸遭遇,為她的悲劇結局而嘆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誠的品格與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
看完這部《茶花女》的歌劇,真的好像也能體會到薇奧莉塔心裡的那種痛,也讓我感到遺憾,一個淪落風塵的卻又純潔敢於追求真愛的女子為什麼得不到好的結局,即使是給她一個平淡的餘生……
『玖』 茶花女 的介紹
古往今來,描繪妓女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不勝枚舉,唯獨《茶花女》獲得了世界聲譽,在億萬讀者中流傳。這部小說自一八四八年發表後,即獲得巨大成功,小仲馬於一八五二年改編成劇本上演,再次引起轟動,人人交口稱贊。義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於一八五三年把它改編成歌劇,歌劇《茶花女》風靡一時,流行歐美,乃至世界各國,成為世界著名歌劇之一。《茶花女》的影響由此進一步擴大。從小說到劇本再到歌劇,三者都有不朽的藝術價值,這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藝現象。
饒有興味的是,《茶花女》在我國是第一部被翻譯過來的外國小說。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林紆於一八九八年譯出這本小說,以《茶花女遺事》為名發表,開創了近代的翻譯文學史。林紆選取了《茶花女》作為第一部譯作發表,決不是偶然的。這至少是因為在十九世紀末,《茶壺女》在歐美各國已獲得盛譽,使千千萬萬讀者和觀眾一掬同情之淚。這一傳奇色彩極濃的作品不僅以情動人,而且篇幅不大,完全適合不懂外文的林紆介紹到中國來。況且,描寫妓女的小說和戲曲在中國古已有之,但似乎沒有一部寫得如此聲情並茂,人物內心的感情抒發得如此充沛奔放,對讀者的感染力如此催人淚下,因此,《茶壺女》的翻譯也必然會獲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和效果。近一個世紀以來,這本小說在我國受到的熱烈歡迎,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小仲馬的身世和經歷同《茶花女》的產生有直接關系。小仲馬是個私生子。他的父親是《基度山恩仇記》、《三個火槍手》的作者大仲馬。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初,大仲馬尚未成名,他在德·奧爾良公爵那裡擔任秘書,同時寫作劇本。他住在義大利廣場的一間陋屋裡,他的鄰居是個漂亮的洗衣女工,名叫卡特琳娜·拉貝。她已經三十歲,但大仲馬只有二十一歲,兩人來往密切。一八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小仲馬誕生,但是孩子出生登記冊上「沒有父親姓名」。大仲馬給兒子起了名,不過直到一八三一年才承認小仲馬。小仲馬的童年過得並不幸福,據他後來回憶,大仲馬在房裡寫作,小仲馬由於長牙不舒服,大叫大嚷;大仲馬提起孩子,扔在房間的另一頭。他的母親把孩子保護起來,才使小仲馬少受許多打罵,後來小仲馬在他的作品中這樣寫道:「母愛就是女人的愛國心。」這句話表達了他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大仲馬承認兒子之後,由法院判決,把兒子送到寄宿學校。他的同學辱罵他為私生子,洗衣女工的兒子,有受人供養的母親、沒有父親的孩子,黑人面孔(他的曾祖母是黑人,他本人皮膚黝黑,頭發捲曲,有黑人特徵),一文不名,等等。不過,由於大仲馬的原因,他從小就踏入了戲劇界和文人集聚的咖啡館,認識了鋼琴家李斯特、詩人兼戲劇家繆賽、巴爾扎克等名人。耳濡目染,培養了小仲馬的文學興趣,這對他後來選擇的道路不無影響。
大仲馬一向過著浪盪生活,小仲馬對父親頗有微詞。可是,大仲馬幽默地說:「他真心實意地嘲笑我,但他也真心實意地愛我……我們不時發生爭吵:那一天,我買了一頭小牛,我把他養肥了。」大仲馬的言傳身教對小仲馬還是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從一八四二年起,他脫離父親,過起獨立的生活。他尋找情婦,追逐姑娘。一天,他看到一個神秘的女郎,她一身穿白,頭戴義大利草帽,地點是在離沃德維爾劇場不遠的交易所廣場上。她的名字叫瑪麗·迪普萊西,真名為阿爾豐西娜·普萊西。她對富人和社會名流的自由不羈的態度,她散發的光彩和神秘氣息,給小仲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八四四年的一個晚上,小仲馬又在雜耍劇院遇到她,她由一個老富翁德·斯塔凱貝格陪伴著。很快小仲馬就成為她的情人,他為她負上了債。在小仲馬成年那一天,他的債務高達五萬法郎,在當時,這是一筆巨款,尤其他沒有任何接受遺產的機會。一八四五年夏天小仲馬和瑪麗·迪普萊西發生爭吵,斷絕了來往。瑪麗找上了李斯特。小仲馬為了忘卻舊情,埋頭創作,由大仲馬出資發表了詩集《青春之罪》,在這之前他還寫了一本小說《四個女人和一隻鸚鵡的故事》。一八四六年二月,瑪麗·迪普萊西到倫敦,秘密嫁給德·佩雷戈伯爵,但她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不得不到巴登-巴登去療養。而大仲馬父子則到西班牙的加地斯去旅行。瑪麗於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病逝於巴黎,時年二十三歲。德·斯塔凱貝格伯爵和德·佩雷戈伯爵給她扶靈,送到蒙馬特爾公墓,她的棺柩上潵滿了茶花。二月十日,小仲馬在南方的馬賽得知了噩耗。他回來以後躲在聖日耳曼的白馬客棧里,花了一個月的功夫,一氣寫成了《茶花女》。無疑,瑪麗·迪普萊西就是小說女主人公的生活原型。
由於這部小說獲得意料不到的成功,在此後的三年中,小仲馬又接二連三地寫出十來部小說,其中有:《塞爾旺醫生》(1849)、《塞查麗娜》(1849)《綜紅頭發的特里斯唐》(1850)、《繆斯泰爾攝政》(1850)、《百合女神》(1851)等,都沒有得到期待的反響。在他父親的熟人的建議下,他轉向了戲劇。他首先將《茶花女》改編成劇本,但是當時的內政部長認為此劇太不道德,禁止上演。經過一番周旋,一八五二年二月十日,《茶花女》獲准上演。大仲馬此時流亡在布魯塞爾,小仲馬給他發去報喜的電報:「巨大成功,以致我以為看到了你的一部作品的首演。」大仲馬欣喜地復電說:「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後來,有人問起大仲馬是否參與了《茶花女》的寫作,他仍然詼諧地回答說:「當然羅,我創造了作者。」《茶花女》被認為是開創了「風俗劇」。小仲馬隨後寫出了《半上流社會》(1855)、《金錢問題》(1857)、《私生子》(1858)、《揮霍的父親》(1859)。小仲馬十分關注社會問題,以道德家的面目出現。他的劇作雖然對社會的罪惡和黑暗批評得不夠深刻,但多少觸及到一些社會弊病,因此他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
然而,小仲馬的地位還是與《茶花女》緊密相連。亨利·巴塔伊認為:「茶花女將是我們的世紀之女,就像瑪儂是十八世紀之女一樣。」左拉指出:「小仲馬先生給我們再現的不是日常生活的一角,而是富有哲理意味的狂歡節……只有《茶花女》是永存的」龔古爾在日記中寫道:「小仲馬擁有出色的才華:他擅長向讀者談論縫紉工廠的女工頭、妓女、有劣跡階層的男女:他是他們的詩人,他用的是他們理解的語言,把他們心中的老生常談理想化。」連列夫·托爾斯泰也十分欣賞小仲馬:「小仲馬先生不屬於任何派別,不信仰任何宗教;他對過去和現在的迷信都不太偏好,正因如此,他進行觀察、思索,他不僅看到現在,而且看到未來。」上述作家從不同角度指出了小仲馬的人生態度,作品內容和藝術傾向,這些方面特別鮮明的體現在《茶花女》中。
小仲馬並沒有對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象作出深刻地揭露,《茶花女》也不以批判深刻而見長。法國評論家雅克·沃特蘭從兩方面分析了《茶花女》的成功奧秘,他指出:一、「這部小說如此突出的反響,必須同時從一個女子肖像的真實和一個男子愛情的逼真中,尋找深刻的根由;」二、「這位小說家通過行文的簡潔和不事雕鑿,獲得敘述的逼真。」他的見解是十分剴切的,不過還不夠全面。
毫無疑問,《茶花女》是不愛情小說。應該說,它從生活中來又經過了作者的提煉,比生活來得更高,或者說被作者詩意化了。在作者筆下,男女主人公都有真摯的愛情,一個甘於犧牲自己嚮往的豪華生活,處處替情人著想,不肯多花情人一分錢,寧願賣掉自己的馬車、首飾、披巾,也不願情人去借債,甚至是面對著是要自己的幸福呢;還是替情人的前途著想,替情人妹妹的婚事考慮,這時,她毅然決然地犧牲自己,成全情人。作者通過人物感嘆道:「她像最高貴的女人一樣冰清玉潔。別人有多麼貪婪,她就有多麼無私。」又說:「真正的愛情總是使人變得美好,不管激起這種愛情的女人是什麼樣的人。」作者高度贊美了瑪格麗特的愛情。另一個則一見鍾情,聽不進任何人的勸阻,哪怕傾家盪產也在所不惜,由暗中將母親給他的遺產贈送給情人,此外,他強烈的嫉妒心也是他的愛情的深切表現,直至情人死後埋入地下,他仍然設法將她挖掘出來,見上最後一面。他的愛情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瑪格麗特尤其看重阿爾芒的真誠和同情心。她對他說:「因為你看到我咯血時握住了我的手,因為你哭泣了,因為世間只有你真正同情我,」而且,「您愛我是為了我,不是為了您自己,而別人愛我從來只是為了他們自己。」這樣寫,一個妓女信任和迷戀一個男子就毫不牽強附會了,他們的愛情不僅有了可靠的基礎,而且真實可信。
比較而言,馬阿格麗特是更為豐滿的形象。 一方面,小仲馬並不忌諱她身上的妓女習性:愛過豪華、放盪的生活,經常狂飲濫喝,羨慕漂亮衣衫、馬車和鑽石,因而願意往火坑裡跳。另一方面,小仲馬深入到這類人物的內心,認為瑪格麗特自暴自棄是「一種忘卻現實的需要」,她過尋歡作樂的生活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以便快些舍棄人生。但她對社會也有反抗,例如她喜歡戲弄初次見面的人,因為「她們不得不忍受每天跟她們見面的人的侮辱,這無疑是對那些侮辱的一種報復」。她還憤憤不平地說。「我們不再屬於自己,我們不再是人,而是物。他們講自尊心的時候,我們排在前面,要他們尊敬的時候,我們卻降到末位。」這是對妓女悲慘命運的血淚控訴。盡管她為了維持浩大的開銷,需要同三四個大貴族來往,但是她仍然有所選擇,例如對待德·N伯爵就是堅決推拒的,表現得非常粗暴和不留情面。因此,阿爾芒認為在這個女人身上有著某些單純的東西,她「雖然過著放縱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純真」,「這個妓女很容易又會成為最多清、最純潔的處女。」歸根結底,巴黎生活燃燒不起她的熱情,反而使她厭倦,因此,她一直想尋找真正的愛情歸宿。總之,瑪格麗特的復雜心理寫的及其合乎情理。對於這種受侮辱受損害的人,作者要求人們給予無限寬容,自然也能夠得到讀者的共鳴。小仲馬匠心獨運之處還在於他描寫女主人死後,社會輿論對這類妓女的態度。他通過公墓的園丁揭露那些正人君子的丑惡嘴臉。「他們在親人的墓碑上寫的悲痛萬分,卻從來不流眼淚」。他們不願看到親人旁邊埋著一個妓女!更可恨的是那些買賣人,他們本來在瑪格麗特的賣笑生涯中搞過投機
,在她身上大賺了一筆。在她臨終時,他們拿了貼著印花的借據來糾纏不休,要她還債。她死後他們馬上催收帳款和利息,急於拍賣她的物品。瑪格麗特生前紅得發紫,身後卻非常寂寞:「這些女人講究的生活越是引起街談巷議,她們的過世便越是無聲無息。「這些筆墨非但不是多餘的贅寫,反而是最切實的風俗描繪,使這部愛情小說不可多得的神來之筆。
阿爾芒·迪瓦爾的形象也寫得相當真實、生動。首先,在人物的名字上,小仲馬頗費了一番心思:仲馬(Dumas)和迪瓦爾(Duval),亞歷山大(Alexandre)和阿爾芒(Armand)的第一個字母都是相同的。作者似乎要表明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經歷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某些區別。迪瓦爾的愛沖動、豪爽、毫無保留、甚至提出令人難以忍受的要求、嫉妒、庸俗舉動、動輒易怒及其帶來的嚴重後果、不假思索的行為,這一切都在於加強效果,卻把一個涉世未深的熱血青年寫的活龍活現。還有阿爾芒愛流淚,這也同當時的風氣十分吻合。這種男性的軟弱還表現在他受不了瑪格麗特去世的打擊,悲痛得病倒。這與瑪格麗特死前的大膽自我剖白恰成對照,顯得未免可笑,但卻是真實的。
在次要人物中,阿爾芒·迪瓦爾的父親和普呂璫絲值得一提,迪瓦爾先生體現了當時的資產階級道德觀念。他認為兒子走入了歧途,作為父親,有責任去挽救他。而且他兒子的行為已直接影響到她女兒的出嫁,問題變得特別嚴重,刻不容緩地需要妥善解決。他顯然不是庸碌無能之輩,這從他謀得了C城總稅務長的職務就可以看出。他比兒子老練得多,在嚴詞開導兒子未獲成功之後,他改變了策略。他採用調虎離山計,把兒子支開,單獨跟瑪格麗特交談,曉之以利害:「你們兩人套上了一條鎖鏈,你們怎樣也砸不碎……我兒子的前程被斷送了。一個女孩子的前途掌握在你手裡,可她絲毫沒有傷害過您。」這番話句句「在理」,是瑪格麗特無法堅持己見。應該指出,小仲馬並沒有把他當作反面人物來描寫,小仲馬反復寫道「他為人正直,遐邇聞名……是天底下最值得尊敬的人。」因為任何一個資產階級做長輩的,都會像迪瓦爾先生一樣行動。但是,小仲馬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將迪瓦爾先生的務實寫到近乎冷酷的程度,跟他兒子阿爾芒的熱情、沖動、不計利害關系形成強烈的對照。此外,迪瓦爾先生認為妓女是沒有心肝、沒有理智的人,是一種榨錢機器,這種看法與阿爾芒的見解大相徑庭。小仲馬的褒貶在不言之中,要由讀者自己去判斷。
至於普呂璫絲,這個昔日的妓女,如今是時裝店老闆娘,她也是女主人公的陪襯人物。小仲馬對她的貶斥則是顯而易見的。她由於人老珠黃,已不能出賣色相,便攀附正在發紅的妓女,從中謀利。她對瑪格麗特的友誼到了奴顏婢膝的地步,但她每做一件事都要收取酬金。她表面上在開導阿爾芒不要獨占瑪格麗特,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上她是擔心馬格麗特從此失去公爵和德·N伯爵的接濟,也就斷送了她自己的財路。待到瑪格麗特奄奄一息的時候,她便毫不留情的離開了瑪格麗特。小仲馬還寫他不放過機會去調情。凡此種種,都寫出了她與瑪格麗特有雲泥之別,不是同一類人物。
從結構上來說,《茶花女》寫得環環緊扣,銜接自然。作者採用倒敘的形式,用第一人稱去寫這個愛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相遇、愛情的產生寫得一波三折。突變的到來安排的合力。悲劇來臨之前的交惡再起波瀾。故事寫得並不單調,但是正如小說中所寫的,細節朴實無華,發展過程單純自然,這是《茶花女》最明顯的藝術特點。小說幾乎沒有枝蔓,寫得十分緊湊,這更加強了它的朴實的優點。
此外,在人物外形的描繪上,小仲馬也相當老到。他是這樣介紹么格麗特的:
「在一張艷若桃李的鵝蛋臉上,嵌著兩只黑眼睛,黛眉彎彎,活像畫就一般;這雙眼睛上罩上了濃密的睫毛,當睫毛低垂的時候,彷彿在艷紅的臉頰上投下了陰影;鼻子細巧、挺秀、充滿靈氣,由於對肉慾生活的強烈渴望,鼻翼有點向外張開;嘴巴勻稱,柔唇優雅地微啟時,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皓齒;皮膚上有一層絨毛而顯出顏色,猶如未經人的手觸摸過的桃子上的絨衣一樣。
小仲馬的觀察細致,描寫准確。一個耽於肉慾和享樂生活的妓女的面孔躍然紙上。這段描寫表現出一個煙花女子的打扮和氣質,是頗有力度的。
在其他藝術手段的運用上,則可以看出小仲馬受到十八世紀啟蒙作家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的影響。例如他在介紹上層社會的各類人物時,運用了羅列式的諷刺筆調,一句話勾勒出一個人的丑態。此外,小說結尾瑪格麗特的日記,是一種變化了的書信體小說的學法,同十八世紀的文學傳教有著密切的聯系。《茶花女》的主要篇幅由對話組成,這無疑深受大仲馬的影響。小仲馬的對話同樣寫得流暢自然,十分生動傳神。然而,他並不滿足於大仲馬的拿手好戲,他已經十分注意人物的心理刻畫。阿爾芒等待幽會時的焦急心情和種種思慮,瑪格麗特內心情感的傾訴,都是對人物心理的探索。而普呂璫絲和迪瓦爾先生的長篇開導和說理,又有著巴爾扎克筆下人物的精彩議論的影子。小仲馬顯然在吸取眾家之長,熔於一爐。他對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無疑是成功的。
小說《茶花女》出版的那一年,巴爾扎克已經擱筆了,法國小說出現了一段冷落時期。《茶花女》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這一真空。可惜的是,小仲馬未能再進一步寫出更深刻的作品。六十至八十年代,他有寫一些作品問世,如小說《克勒蒙梭事件》(1866)、戲劇《婚禮拜訪》(1871)、《阿爾封斯先生》(1874)、《弗朗西榮》(1871)等。一八七五年,小仲馬進入法蘭西學士院。後期他的思想產生了變化,曾致力於修改《茶花女》。在一八七二年的版本中,他把一些字句改得平和一點,去掉鋒芒,這純屬畫蛇添足,後人並不理會他這種思想倒退。小仲馬於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馬於利—勒—羅瓦去世。
『拾』 《茶花女》是怎樣集中體現了威爾第歌劇創作基本特點的(三)
拜在歌劇《茶花女》的腳下
多年前就聽說過歌劇《茶花女》,說它如何別具一格,如何大膽創新驚世駭俗,如何享有盛譽。如今終於有機會一睹它的風采,沒想到就是這部歌劇使我跟歌劇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痴迷於此。後來又從歌劇延伸到器樂,逐漸進入古典音樂的大門。
如果我們希望別人愛我們,我們必須先愛惜自己。如果我們要別人尊重我們,我們也要懂得尊重自己。如果你喜歡聽西洋歌曲,看得懂西洋歌劇、俄羅斯芭蕾、弗拉門戈西班牙舞,那麼你更應該懂得威爾第,更要會欣賞他的歌劇《茶花女》。如果你不喜歡,甚至厭惡,認為沒看頭,那麼我要說,你根本不懂得音樂,你只是白活一場。我對這部歌劇確實情有獨鍾,它雖不是我聽過的最偉大的作品,但確實是最動人的作品。
小說、話劇、歌劇和電影我全部看過了,無一例外地感動。但威爾第的歌劇又是其中最為純粹的,只為了展現這種感情,因而特別具有感染力。歌劇《茶花女》是人生活的寫照,人生百態的細述,是對各階層人物生活的反映。它和小說、話劇、電影等形式不同,這種不同在於它綜合了音樂、戲劇和美術等各門類藝術的體裁,是各門藝術的總匯,也是歌劇藝術的巔峰。沒有文學劇本這個基礎,就無從產生歌劇的音樂。沒有戲劇表演,就不可能生動而明確地體現出情節和人物的關系。沒有美術,也不可能完整地表現出歌劇劇情所發生的環境。歌劇《茶花女》是綜合了聽覺和視覺的藝術,在聽到美妙音樂的同時,你還能夠感受到舞台上演員的形體表演。歌劇講究的舞台設計,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服裝,甚至是劇場里的氣氛,這對於我們理解歌劇《茶花女》是有極大幫助的。歌劇《茶花女》中的世界也是非常迷人的,不過,最終你還是得從音樂這座橋上走過去,要想弄明白音樂作品,聽,永遠是第一位的。
我想在對歌劇《茶花女》的賞析上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切入點和契機,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一段故事,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我們都在向一個目標靠近——為歌劇《茶花女》,為音樂,為藝術,為美。(付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