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艦隊為什麼無敵

西班牙艦隊為什麼無敵

發布時間: 2022-11-14 10:42:09

① 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之謎講的是什麼

西班牙一直是海上強國,它的財富當然不是靠打魚積累起來的,有時它也去別的國家拿點兒,但有時並不順利。

在大約400多年前,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後來殖民地遍布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而是歐洲的西班牙。據考證,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西班牙殖民者紛紛涌到那裡去掠奪金銀財寶,致使西班牙很快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此間西班牙擁有一支龐大的帆船艦隊,最繁盛時艦隊擁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他們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無敵艦隊」顧名思義就是天下無敵。然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最終卻迎來了覆滅的命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那時,英國的資本主義正處於萌芽狀態。輕工業的迅速發展,迫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商業市場,同時艦船製造和航海技術的革新,更加膨脹了英國奪取殖民地的野心。西班牙看到了英國的崛起,為了遏制它,曾多次干涉英國「內政」,並陰謀刺殺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國還以顏色,利用武裝海盜船搶掠西班牙運送珠寶的船隊,襲擊艦船錨地,搶劫、擊沉西班牙的艦船。於是,一場爭奪海上霸主地位的大西洋海戰就這樣爆發了。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無論是實力、武器裝備,還是戰船的威力,西班牙無疑都占據絕對優勢,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實力懸殊。但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代。

何以強大的「無敵艦隊」竟然在寡弱對手面前不堪一擊,一戰而負呢?歷代史學家大致持三種意見。

1.缺少國內基礎說

16世紀的西班牙,是一個頭號殖民強國和海上霸王,其殖民勢力遍布亞、非、歐、美四大洲,海外貿易盛極一時,有1000餘艘商船常年航行於世界各大洋。各殖民地的金銀和其他財富猶如一條從不幹涸的溪流,源源不斷地流向西班牙國庫,其財力、國力之強盛,在當時的西歐首屈一指。然而,西班牙的強盛,只是表面上暫時的虛假繁榮。因為西班牙的工業不發達,其繁榮強盛不是建築在本民族的經濟基礎上,而是靠掠奪殖民地的金銀。據統計,僅1545—1560年間平均每年從美洲運回西班牙的黃金有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這種靠掠奪他國財富來維持的強盛肯定是不會持久的。其次,西班牙還缺少舉國一致的政治基礎。從16世紀下半葉開始,由於腓力二世(1527—1598年)的反動統治,西班牙迅速走上衰落的道路。腓力二世是個保守的天主教衛道士,1556年他繼位為國王後,對內利用宗教裁判所加強專制統治,曾先後批准執行過一百多次火刑,迫害「異端」,濫殺無辜;實行重稅政策,搜刮民財;對外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他專橫殘忍,揮霍無度,不關心國內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只滿足於享用掠自殖民地的金銀財寶,在馬德里豪華宮廷里,整日杯籌交錯,歌舞不絕,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在他統治期間,西班牙經濟凋零,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危機四伏。常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腓力二世的政策和行徑,激起人民的極大憤恨,他不惜耗費巨大國力、財力,組織龐大的「無敵艦隊」進攻英國,自然在國內是得不到多少人支持的,因而缺少戰爭獲勝的基礎。

英國當時雖然在軍事上還不如西班牙,但政治上已建立了強大的專制君主制,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海外貿易日益擴大;國家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工商業,獎勵航海業,受到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另外,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宗教改革,擺脫了天主教會的控制,建立了本民族的新教國教。這就使整個英國對此次戰爭的認識較為一致,資產階級把打敗西班牙看做是掃除障礙、建立海上霸權的前提條件,進而可以向海外擴張,在殖民主義餐桌上分享一席之地;新教徒認為這是同反動的天主教勢力的決戰;人民積極支援戰爭則是為了保家衛國。因而舉國上下,同仇敵愾,一致行動,御敵於國門之外。這是英國在這場海戰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反之,也是西班牙慘敗的根本原因。

2.指揮失當說

缺乏政治經濟基礎的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也僅是一家之言。有的學者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16世紀的西班牙雖然正走向衰落,但其政治、經濟實力尚未達到大廈將傾的境地。從當時交戰雙方的軍事實力來看,西班牙無疑是佔有絕對優勢的,並非沒有獲勝的可能,「無敵艦隊」的慘敗主要是腓力二世用人不當造成的。「無敵艦隊」裝備完畢後,腓力二世於1588年的4月25日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代其率隊遠征。西頓尼亞本是個陸軍將領,因其出身於名門望族,在貴族中有較高威望,深得國王信賴,故被任命為艦隊統帥。但他本人根本不懂海戰,對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而且暈船。這項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沒有任何思想准備和信心指揮這場戰爭。一開始他即上書國王,懇請辭職,要求另請高明,但未被獲准。試想,這樣的將領指揮海戰,哪有不敗之理?果然不出所料,西頓尼亞的指揮糟透了。當英國艦隊發現「無敵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後,立即搶占上風方位,主動出擊。西頓尼亞按傳統戰略,命令艦隊列成半月形迎戰。但西班牙艦隊的陣勢很快被打亂,損失慘重。西頓尼亞無心戀戰,傳令撤出戰斗,向東退駛。是夜,又出乎他的意料,英軍巧施火攻,把裝有易燃物的8條破船點燃,順風開進西班牙艦隊,頓時烈火熊熊。西頓尼亞從夢中驚醒,手足無措,慌忙傳令砍斷錨索,起航避讓。在一片混亂之中,各船競相逃避,互相撞沉,或被大火燒毀。西頓尼亞原想等火船漂過以後,再恢復戰斗序列,誰知因他錯令斷錨,多數軍艦都喪失了兩個主錨,無法停船,只好任風吹去。天亮後又被英軍追上,因彈葯消耗、損失過大,「無敵艦隊」幾乎無還手之力,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西頓尼亞見大勢已去,不敢再戰,遂率殘艦敗卒,繞道返國。回到西班牙時,「無敵艦隊」只剩下43艘殘破艦船,幾乎全軍覆沒。可見,西頓尼亞的錯誤指揮,是這次慘敗的主要原因。連西班牙士兵都把這次不幸歸罪於西頓尼亞,紛紛抱怨道:「真見鬼!陛下竟把一個只學會在陸上走路的人派到海上來指揮!」其實,腓力二世對西頓尼亞指揮打勝這場海戰也是信心不足的。出航前,西頓尼亞曾接到腓力二世的密封諭旨,上面寫道:密。只有在艦隊司令亡故時才許拆開。原來,腓力二世早就曾想任命輕騎兵上將唐?阿隆索來指揮西班牙艦隊,這封密諭就是要阿隆索在西頓尼亞發生不幸時接替總司令職務的。「無敵艦隊」出航前,阿隆索是皇家軍事委員會成員,擔任過西西里艦隊的總司令,獲得過聖約克勛章,是既能領會、執行國王意旨,又善於指揮海戰的艦隊司令官。他在這次遠征中擔任分艦隊司令,可惜由於西頓尼亞的錯誤指揮,同「無敵艦隊」多數官兵一樣葬身海底了。但腓力二世為何不起初就任命阿隆索為總司令呢?這又是個不解之謎。有人曾斷言,如果「無敵艦隊」的總司令是阿隆索,而不是西頓尼亞的活,這場海戰的結局可能將是另一番圖景。

3.亡於天災說

認為「無敵艦隊」不是毀於人禍,而是亡於天災。它首先遇到的對手,不是英軍,而是更加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時機選擇不當造成的。「無敵艦隊」是在1588年5月27日奉王命揚帆起航的,這個季節,正是大西洋風多、霧大、浪險之時。西頓尼亞曾為此憂心忡忡,他深知此時在大西洋上航行,前途難卜,但又不好違拗王命,只好勉為其難,硬著頭皮率隊出征。果然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6月19日,突然狂風大作,海浪翻天,「無敵艦隊」許多船隻被吹翻、吞噬,淡水從倉促製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步兵大多數因暈船失去戰鬥力。西頓尼亞一籌莫展,雖經多方搜尋、救援,仍然損失了33艘艦船、8449名士兵和船員。由於天不作美,「無敵艦隊」未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受到削弱。西頓尼亞公爵寫信據實報告國王,建議暫停遠征,與敵人達成體面的妥協,待來年再圖進兵。但腓力二世的回答卻斬釘截鐵,沒有半點迴旋的餘地:「即使您在拉科魯尼亞不得不再扔下10或12艘船隻,您也必須立即出港……」西頓尼亞就是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隊伍與英軍交鋒的,這就種下了導致「無敵艦隊」覆亡厄運的種子。當遭到慘敗撤回國時,如驚弓之鳥的殘艦敗卒在蘇梅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幾乎已全軍覆沒。英軍以未失一艘戰艦,僅死傷100餘人的輕微代價,大獲全勝。這一結局,也許是老天幫了大忙。事後,腓力二世不無感慨地長嘆道:「我派(無敵艦隊)去是和人作戰,而不是去和海浪作戰。」這說明天災的懲罰敲響了「無敵艦隊」的喪鍾。

上述三說,似乎均言之成理。但「無敵艦隊」覆亡的根本原因何在呢?是缺乏戰爭的基礎,還是指揮的無能,抑或是天災風暴種下的毒瘤所致?這一問題,還應深入研究、探討,才能得出更為科學的結論。

② 西班牙「無敵艦隊」為什麼在寡弱對手面前不堪一擊

學術界大致有3種意見。一是基礎說。西班牙的強盛,只是表面上的、暫時的虛假繁榮。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加強專制統治,搜刮民財,連年征戰,專橫殘忍,揮霍無度,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國內危機四伏。這次戰爭根本是不得民心的。二是指揮失當說。另有學者認為,「無敵艦隊」的慘敗是由於西班牙國王用人不當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腓力二世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率領艦隊遠征。西頓尼亞出身於名門望族,在貴族中有較高威望,深得國王信賴,所以被任命為艦隊統帥。但是他本來是一名陸將,根本不懂海戰, 對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而且暈船。對這項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沒有任何思想准備和信心指揮這場戰爭。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請高明,但未被獲准。試想,這樣的將領指揮海戰,焉有不敗之理。三是天災說。這種說法認為「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而不是人禍。它首先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時機選擇不當造成的。在「無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許多船隻被毀壞,淡水從倉促製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大多數步兵也因為暈船而失去戰鬥力。「無敵艦隊」還沒有與英國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頓尼亞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艦隊與英軍開戰,從而導致厄運的發生。回國時,在蘇格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雖然「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看來,「無敵艦隊」覆亡的原因值得所有的軍事家深思。

③ 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之謎是怎麼回事

西班牙「無敵艦隊」曾經橫行海域,所向無敵,故得此名,但因何慘遭覆滅,這裡面有什麼秘密嗎?

為了爭奪海洋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竟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為什麼強大的「無敵艦隊」竟然在對手面前不堪一擊,一戰而負呢?大致有三種意見。

一是基礎說。西班牙的強盛,只是表面上的暫時的虛假繁榮。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加強專治統治,搜刮民財,連年征戰,專橫殘忍,揮霍無度,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國內危機四伏。這次戰爭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二是指揮失當說。另有學者認為,「無敵艦隊」的慘敗是由於國王用人不當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國王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率領艦隊遠征。西頓尼亞出身於名門望族,在貴族中有較高威望,深得國王信賴,所以被任命為艦隊統帥。他本來是一名陸將,根本不懂海戰,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而且暈船。對這項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沒有任何思想准備和信心指揮這場戰爭。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請高明,但未被獲准。試想,這樣的大將指揮海戰,哪有不敗之理!

三是天災說。這種說法認為「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而不是人禍。它首先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時機選擇不當造成的。在「無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無敵艦隊」許多船隻被毀壞,淡水從倉促製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大多數步兵也因為暈船而失去戰鬥力。「無敵艦隊」還沒有與英國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頓尼亞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艦隊與英軍開戰,從而導致厄運的發生。回國時,在蘇格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幾乎已全軍覆沒。

「無敵艦隊」就這樣以多負少,慘遭滅亡,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讓人費解。

④ 西班牙無敵艦隊為什麼打不過英國海軍(海盜)

西班牙無敵是因為西班牙船的掛鉤戰打的好,所以自稱無敵。但是西班牙船的炮擊能力不是很強。而且西班牙船逆風行駛的話,幾乎等於沒動。因為西班牙大帆船實在是太笨重了。
英西大海戰時。天氣很惡劣。在加上英國艦隊的指揮官是一名很厲害的海盜。還有英國船機動性好和遠程炮擊能力好的優勢。其次,讓西班牙像不到的是。英國船可以逆風航行。結果就是:西班牙幾乎是跑過去挨打的。。。。。。

⑤ 西班牙「無敵艦隊」是如何形成的

西班牙無敵艦隊 Invincible Armada
掠奪金銀財寶,致使西班牙很快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
據統計,公元1545~1560年間,西班牙海軍從海外運回的黃金即達5500公斤,白銀達24.6萬公斤。到16世紀末,世界貴重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線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擁有100多艘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的強大海上艦隊,最盛時艦隊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
那時,英國的資本主義處於萌芽狀態。輕工業的發展,迫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商業市場;艦船製造和航海技術的革新,更加膨脹了英國奪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
對於西班牙來說,自然不允許其他國家分佔它來自殖民地的利益。英國的海上搶劫以及對美洲的掠奪嚴重地威脅著西班牙對殖民地的壟斷地位,引起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仇視。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訴諸武力,他勾結英國天主教勢力,企圖把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扶上英國王位。為此,他在英國開始進行顛覆活動。
瑪麗早在1568年就因蘇格蘭政變而逃到英國,被伊麗莎白所囚禁。當英國的天主教徒在西班牙的慫恿下謀刺伊麗莎白而另立瑪麗時,伊麗莎白乘機處死了瑪麗。腓力二世謀殺不成,就決心用武力征服英國。
當時,英國的海上實力並不強大,難以與西班牙海上艦隊相匹敵,只能靠海盜頭子德雷克、霍金斯和雷利等人組織的海盜集團在海上襲擊、攔劫西班牙運載金銀的船隻,進行海盜活動。而腓力二世卻擁有一支龐大的艦隊——「無敵艦隊」。 [編輯本段]簡介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編輯本段]詳細經過 在1558年喪失加萊前,從理論上說,英國人為了安全,是要在歐洲大陸上作戰來保護其海岸的,換言之,歐陸變成了英國防禦的外圍。自從加萊喪失之後,所依賴的就變成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了。可是當1586年危機爆發,雖然伊麗莎白女王有一支私人的艦隊,共有戰船三十四艘,但卻並沒有國家性海軍的存在。不過一到戰時,有許多武裝商船都可以臨時拼湊成軍,一直到國協時代為止,都還是這樣的情形。此外,也沒有常備性的陸軍——封建時代的民兵是早已不存在了——雖然依照撒克遜的古例,政府仍有權召集民兵,但除了倫敦地區的以外,都只能算是毫無紀律的烏合之眾。在戰場上,是絕對不能對抗西班牙高度組織的精兵的。
最大的困難,是誠如弗爾特斯糾(Fortescue)對於伊麗莎白的評價:「因為它的簡單性,她痛恨直接的行動;因為它的必然性,她痛恨確信;因為它的費用,她更痛恨戰爭。」(註:若無議會的幫助,她的歲入根本不夠負擔戰爭。)因為思想上有這三種主觀,而尤其是最末一種,更使她寧願依賴外交手段;又因為她缺乏必要的實力,來使其有效化,所以在鬥智的戰爭中,就經常會受到帕爾馬公爵的欺騙。直到無敵艦隊(Armada)都已經出發時,他還在不斷地提出和平建議,以掩護其在日德蘭的一切准備,可是伊麗莎白對此卻大多深信不疑。
雖然如此,因為巴賓頓陰謀的暴露,顯示危機已經到來,1586年12月25日,伊麗莎白接受了群臣的勸告,命令留在朴茲茅斯的艦隊動員,在1586-1587年的冬季,在英吉利海峽內保持一個支隊,以防備蓋斯人拯救瑪麗女王的企圖。1587年3月,瑪麗已死,當主力艦隊正在朴茲茅斯動員時,德雷克爵士在普利茅斯也准備就緒了。他的任務,是打算阻止西班牙艦隊從各港口中駛出集中,當它們向英格蘭或愛爾蘭前進時,應盡量地加以截擊,並阻止它們登陸。像往常一樣,這些命令下達之後,由於伊麗莎白害怕這有挑起戰爭的危險,馬上就想進行極大的修正。但是德雷克深知女王的老脾氣,所以在4月2日就立刻出發,在新的命令到達之前,他就早已在4月19日到達了卡地茲。他自己這樣記載著:我們在這里留到21日,在此期間,擊沉了一艘比斯開船隻(Biscayan),重一千二百噸,焚毀了克魯茲的船一艘,重一千五百噸,另外還有三十一艘,其重量為一千噸、八百噸、六百噸、四百噸、二百噸不等。此外還帶走了四艘裝補給的船隻。此後,在補充了必要的補給後,他又向里斯本進發。在那裡,他於4月27日這樣寫道:「西班牙國王對於侵入戰的准備,其規模之大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
里斯本是西班牙艦隊的指定集中地,雖然克魯茲已經在那裡建立他的司令部,可是他還沒有集中一個人。這是一個有堅固防禦的港口。在港口之外,向北去為卡斯卡斯堡壘(Cascaes Castle)所控制的投錨地,它的緊鄰又有聖裘利安要塞。5月10日,德雷克在卡斯卡斯灣中投錨。這個港口產生了極大的恐怖,所有的船隻都紛紛砍斷纜索,向最近的避難所逃去。被毀的船隻噸位數以千計算,損失的物資更是巨大。後來據西班牙方面的統計,共損失船24艘,貨物總值172,000「達克特」。德雷克並未攜帶陸上兵力,所以不能據守這個港口,於是他又轉往聖文森特角(Cape St. Vincent)——里斯本與地中海之間的戰略要點。他們守住了這個要點,使敵人處於極大的不利。因為所有的船隻都是分別地向里斯本集合的。
在這里,他又使葡萄牙的漁船受到了重大損失,此外還毀滅了許多噸數的制桶材料。(註:因為所有鹽腌的食物,酒和水都要用桶裝,所以這個損失是很重要的。)假使德雷克能留在這里不走,則甚至於可能完全阻止西班牙艦隊的集合,但除非他能獲得增援,否則是不可能的。5月17日,德雷克寫信給英國大臣華爾新漢爵士(Sir Francis Wolshingham)說:假使在這里再多六艘船,我們就可以留得更久。由於下個月就是西班牙艦隊從各地回國的主要時期,所以一定可以使他們蒙受更大的損失。
最終他無法久留,於是又轉往阿左里斯。離開聖文森特十六天之後,6月8日,他在聖米恰爾(St. Michael)的附近發現了一艘大船,到了第二天就追上了。這是「聖腓力」(San Felipe)號,是西班牙國王本人的一艘東印度船隻,上面所裝的貨物價值114,000鎊,還有許多文件,都是記載有關東印度貿易的秘密的。(註:這些文件使倫敦的商人大感興奮,後來他們組成了東印度公司,是為不列顛帝國在印度的基礎。)6月26日,德雷克回到了普利茅斯。他已經使西班牙艦隊在這一年之內,不再有出發的可能性。這對於英格蘭而言,實在是太幸運了,假使真能如腓力的設想,無敵艦隊能在9月底以前出海,那麼帕爾馬公爵就可能已經渡過英吉利海峽了。誠如他在致西班牙國王信中說的:假使侯爵能准時到達,則登陸將不會有任何困難。英國人和荷蘭人都無力抵抗你的艦隊。
此時,克魯茲已經在加緊補充他的損失,到了1588年2月底,也就一切都准備就緒了。然而他本人卻在1月30日突然地死了。於是遠征行動再度擱淺。他的死亡對於西班牙而言,是一個可與德雷克的突襲相提並論的大禍,因為他是西班牙能力最強的海軍宿將。腓力現在派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Duke of Medina Sidonia)去接替他的任務。這位公爵雖然出身高貴,可是對於陸海軍卻從來沒有經驗。他上書國王請求辭職,但是腓力不準,只是另派了一位合格的海員,堂迭戈(Don Diego de Valde),充當他的海軍顧問。此外當梅迪納公爵的艦隊到達海峽之後,就將任命帕爾馬公爵為遠征軍總司令,率師進發。
當梅迪納正在准備的時候,帕爾馬公爵的主要准備有如下述:從安特衛普和根特開一條運河到布魯吉斯,在華吞(Waten)河上建造七十艘登陸艇,每艘可載三十匹馬,並裝有上下起卸的跳板。在新港(Nieuport)建造二百艘平底船,在敦刻爾克集中二十八艘戰船,在漢堡、布里門、艾姆登等地招募海員,在格南費里尼斯(Gravelines)製造二萬個木桶,在新港和狄克斯莫德(Dixmude)等地為步兵二萬六百人、騎兵四千九百人製造營幕。
最先應分析這個時代中海軍發現,然後對於下述的作戰才可以有較好的了解。
十六世紀的戰船,與以前各世紀不同的一個主要因素,即為重炮;盡管這種殺人的利器,從十四世紀起即已開始裝在船上,可是一直到十五世紀,這種火炮的才有足夠的威力,能夠一炮擊毀當時的船隻。這種兵器有明顯不同的兩種形式,一為前膛(Muzzle-Loader),一為後膛(Breech-Loader)。後膛炮的原始形式是一種「組合式」的火炮(Built-up Gun)——即由若干根鐵棒所組成,在上卷中已有詳述。它的葯室與炮管是分開的,在發射之前,用螺旋裝上去。
一共有兩種主要類型的前膛炮——加農和寇非林(Culverin),都裝在炮車上。前者發射一噸重 [ 註:校制者按:原文如此,需核對英文版。 ] 的鐵彈,只有中等的射程。後者炮身較長,炮彈較輕,而射程也較遠。這兩種火炮的性質有如下表:
型式 膛 彈重 口徑 最小射程 最大射程
加農 7.25吋 50磅(約) 18 340步 2000步
寇非林 5.25吋 17磅 32 400步 2500步
此外還有半加農(Semi-Cannon),彈重32磅;以及半寇非林,彈重九到十磅。(寇非林亦可稱之為長炮)長炮中還有許多較小型的,例如「Saker」,彈重五磅;「Minion」,彈重四磅;還有「Faleon」,彈重兩磅半到三磅,不過這些火炮全部只有對人員的殺傷力。另外還有一種叫作「Plrier」的,射程較短,發射的是二十磅的石彈,到這時已經變得落伍了。
在十六世紀開始時,在海上航行共有兩種主要形式的船隻。一為圓船(Hulk),另一為長船(Galley)。前者用以載運商品,後者則為標準的戰船。但是不久,大洋的航行和火炮的進步又開始使船隻的構造有了新的改變。在洋面上,風帆要比槳更重要,而用風帆的船隻又更適於使用船舷上的火力。
第一個轉變期是在十五世紀,此時小型殺人性的海軍火炮開始被採用。它們裝在兩個炮台上面,一在船頭,一在船尾——在過去未有火炮時,這種平台上是裝置弓弩的——,其目的是為了擊毀登船的敵軍。亨利七世的大船,「攝政」(Regent)號上即裝有這樣的火炮二二五門——主要都是旋轉式的火炮。
亨利八世帶來了第二個轉變期。他採用了前膛式的毀船火炮。因為這種兵器太重了,不能放在炮台之內,而且也不宜於對付登船敵人之用。它必須裝在上層甲板上,最好是在主甲板上,必須在船隻兩側開辟炮孔。第一艘裝備重炮的船為「瑪麗玫瑰」(Mary Rose)號,建造於1513年。
在最後一個轉變期,船上的炮台逐漸變得不再需要了,而舷側火炮重量的增加,則要求甲板空間的增加。圓船逐漸發展成為正規的軍艦,這種船的長度比寬度要大三倍以上,而不像一般的圓船隻相當於寬度的兩倍。在十六世紀,這一類船隻中最著名的,是德雷克的「復仇」(Revenge)號,這是一艘純粹英國式設計的船隻。這種船隻是為「競賽」用的,又可以稱為「平甲板」(Flush-decked)式。雖然它的船尾和船頭並不與腰部完全看齊,可是比起西班牙的戰船,卻要低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五。這個事實使多數的英國船隻,都顯得比西班牙的要小,雖然雙方海軍中的最大船隻,其噸位是大致相等的。所謂的「大帆船」(Galleon),並非西班牙獨有,通常為四桅的帆船,具有當時一般船隻所有的索具,但是其船殼的構造卻比較接近長船,與寬度之比較大,也較為平直,船頭低下,與長船相似,而不像圓船的船頭拱起。這個時代中的英國戰船,大約是兩個船員攤一噸,而在西班牙戰船上,則是三個多人攤一噸。
火炮對於海軍戰術的影響,要比對於海軍造船術的影響還大。在長船(快船)時代,主要的兵器為船頭的撞角(Beak),而主要的戰術行動即為硬撞。雖然在接近敵人時,快船是可以採取縱隊形式的,可是攻擊的隊形卻成橫線,正像陸戰一樣,戰斗就是突襲或沖鋒。在裝有火炮的戰船上,其主要的兵器——重型的毀船加農——不是裝在船頭上,而是在兩舷。當它們接近敵人時,一定要調動位置,使其側面對著敵船——對於舊時代的快船而言,這是一種自殺的行為。所以在攻擊時,其位置是與原有前進路線成直角的,為了使這種調動有秩序,並集中打擊力量對付敵人,在接近敵人時應採取縱隊的陣形。
這個徹底的改變在當時尚未被人認清,艦隊進入戰斗時還是蜂擁而上,其主要目的還是攀登敵船。可是在英吉利海峽中,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一經交手,縱隊戰術即開始成形了,這個理由可以從雙方艦隊在軍備方面的差異上獲得解釋。根據劉易士教授(Prof. Lewis)的記載,可以表列如次:
艦隊 船數 加農 皮里爾 寇非林 總計
英吉利 172 55 43 1874 1972
西班牙 124 163 326 635 1124 [ 注 ]
可見英國人所有的長程火炮,要比西班牙人多了三倍,反之在重炮彈中程火炮方面,則西班牙人也比英國人多了三倍。這種在射程和彈重上的差異,也就可以說明雙方在戰術思想上的不同。英國人是在長程戰斗方面集中全力,而西班牙人則注重中程和短程戰斗。西班牙的戰術目標是先使敵船喪失戰斗能力,然後再攀登它。英國人的目標卻是在遠距離擊沉敵船,或迫使它易幟投降。雖然英國人的火炮具有較大的射程,但是在長射程中,其威力卻並不足以發生決定性作用。同樣重要的,是這種火力並不準確,在遠距離時能擊中目標的彈丸並不太多。火力的不準確使海戰也和陸戰一樣,變成了纏斗不休的狀態,直到有膛線的槍炮發明之後,這種情形才有所改變。所以在理論上,西班牙人寧願依賴接近射程的打擊力量,這樣可以較易命中。
腓力對於英國人將要採用的戰術,早已有所認識,所以當梅迪納公爵出航前,他曾經給予下述的警告:「你應特別注意,敵人的目的是想作遠距離的戰斗,因為(他們)火炮的射程較大;反之,我們的目的卻是要接近敵船,鉤住它們並登船進行肉搏戰。」可是很明顯的,他卻並未充分認清英國人的真正優勢並不在於較長程的火力上面,而在於他們的海員技術較為優秀,事實上,他們的船隻也比西班牙的更為輕便,易於操縱。西班牙人是慣於在良好天氣中航行的海員,而英國人卻慣於與惡劣天氣搏鬥。西班牙的船隻在外形上與其說像一艘船,還不如說像一座堡壘,上面擠滿了陸軍的士兵,而真正的海員卻感覺不夠,其地位也只比劃槳的奴隸略勝一籌而已。在英國人的戰船上,水手不僅駕船而且也打仗,雖然也是強迫服役的,但每天還有四個便士的酬報。最大的區別,也是(英國)最大的優勢,是西班牙人仍繼續使用快船時代的舊戰船,船隻分成集團,以橫隊迎敵;而德雷克或霍華德(Howard)卻推出了一種新戰術,大致以縱隊的形式接戰,這也是海戰革命的先聲。
對於英國海軍將領而言,在西班牙艦隊駛出之前的幾個月當中,他們所遭遇到的極大的困難卻是伊麗莎白本人。這個女人雖然具有很堅強的性格,可是在英國的歷代君主中,她也許要算是最吝嗇的一個。況且她也真的害怕西班牙,這並非沒有理由,因為西班牙在當時,本是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海軍國家。她一直都只想和平,可是她卻不了解,只要她仍然鼓勵私掠的行為,和支援日德蘭的叛亂,那麼和平就將永無可能性。
到了秋季,一個小型的英國海軍支隊,在巴爾麥爵士(Sir Henry Palmer)的統率之下,與一個荷蘭的支隊聯合到一起,一共只有九十艘小船(只適於內河與淺海使用),開始封鎖佛蘭德的港口;但是直到11月27日,英國女王才召集了一個戰爭會議,討論下述的問題:可能的登陸地點,陸上兵力的使用,所使用的兵器,和國內的安全。12月21日,她任命霍華德勛爵(Lord Howard of Effingham)為「陸軍中將、總司令、海上艦隊和陸軍的總管」。盡管德雷克在她的海軍將領中是能力最強的一個,但她卻寧願選擇霍華德,這不僅是為了提高其艦隊的威望,而且也是因為霍華德的地位較高,容易獲得部下的服從。德雷克後來被任命為海軍中將,在技術方面做霍華德的顧問。關於霍華德,托馬斯·富勒(Thomas Fuller)曾這樣評價:「誠然,他並非一個內行的海員,但是他卻知人善任,而且從善如流。」
自卡地茲和里斯本回來之後,德雷克就一直要求再作他那種冒險的突襲——在出發港口內攻擊西班牙艦隊。假使當時他真獲得了准許,去再作一次這樣的攻擊,那麼西班牙艦隊可能將永遠都不能出海了。最後,在霍華德已受命為統帥的第三天,他才奉命率領三十艘船隻向西班牙海岸進襲。然後接著,女王又害怕觸怒西班牙人,收回了這個命令,並將艦隊的員額減少了一半。這種猶豫不決的態度,使得霍金斯在1588年2月15日,曾經上書華爾新漢,表示嚴重的抗議。
他說:「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是接受一個不光榮和不可靠的和平?還是決心一戰,以求得一個安靜的和平?照我看,最可靠和最有利的途徑,就是決心一戰,這也是全國人民的公意。」
霍金斯的意見,正與德雷克一樣,認為攻擊即為最可靠的防禦。但當他這封信發出後不久,英國女王又獲得了克魯茲侯爵逝世的消息。於是她相信西班牙艦隊現在又出發不成了,而且她也認為帕爾馬公爵正處在困難之中(註:大約一個月後,帕爾馬曾報告腓力說,他的三萬人中,只剩下一萬七千人的有效兵力了),所以她就陷入了後者所布置的和平陷阱,並派遣和談代表團前往日德蘭。關於這一點,霍華德在3月10日,也向華爾新漢提出警告,說請女王小心,不要陷入敵人的圈套。此時,也不斷地有情報傳來,說西班牙的艦隊馬上就要出海了。
假使伊麗莎白在天性上不是那樣傾向於外交,則她應該能認清帕爾馬的建議其實是一個詭計,戰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因為腓力相信他自己是在替天行道。他認為這是十字軍的行動,其目的是要把英格蘭再收入天主教的懷抱。每一天,五萬個教堂中都在做彌撒,腓力的海軍船隻,都是以宗教聖哲命名的;他們的乘員禁止發誓、爭吵、賭博和與不正當婦女交遊。船上都掛著帝國的旗幟,上面綉有基督和聖母的神像。
腓力對梅迪納下達了下述命令:「當你接到我的命令之後,就應率領全部艦隊出海,直向英吉利海峽進發,一直駛到馬格特點(Margate)為止。然後再與帕爾馬公爵取得聯絡,並保護他渡海。」他又警告他應該避免與英國艦隊接觸,並且說假使德雷克在海峽中出現,那麼除了後衛行動以外,應該對他不予理會。他也給梅迪納一個密封命令,那是留交給帕爾馬的,告訴他假使這個遠征失敗了,他應該採取何種行動。
腓力交給梅迪納指揮的艦隊一共有船隻130艘:20艘四桅大帆船,44艘武裝商船,23艘圓形船,22艘差船,13艘輕快帆船(Pinnaces),4艘中型帆船和4艘長船(註:其中實際可用的戰船數字在六七十艘之間)。這些船隻的總噸位為57,868噸,火炮總計為2431門,駕駛的海員為8050人,所載陸軍為18,973人。加上劃船的奴隸和其他人員,共計60,493人。
全部艦隊分為十個支隊,其番號如次:
(一)葡萄牙支隊,由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指揮,10艘四桅船和2艘輕快船。
(二)卡斯提爾支隊,由瓦爾德茲(Diego Fbores de Valdez)指揮,10艘四桅船,4艘武裝商船和2艘輕快船(註:伐爾德茲本人與梅迪納在一起,同乘他的旗艦「聖馬丁」(San Martin)號)。
(三)安達魯西亞(Andalusia)支隊,由皮德羅(Pedrode Valdez)指揮,10艘武裝商船,和1艘輕快船。
(四)比斯開支隊,由李卡爾德(Juan Martinez de Recalde)指揮,10艘武裝商船和4艘輕快船。
(五)古普茲可(Guipuzcoa)支隊,由阿昆多(Miguel de Dquendo)指揮,10艘武裝商船,2艘輕快船。
(六)義大利支隊,由布爾吞多拉(Martin de Berteudora)指揮,10艘武船商船,2艘輕快船。
(七)圓船(Urcas)支隊,由余安哥米茲(Juan Gomez de Medina)指揮,共23艘。
(八)差船(Pataches)支隊,由安托尼阿(Antonio Hurtado de Mendoza)指揮,共22艘。
(九)中型帆船(Galleasses)支隊,由雨果(Hugo de Moncada)指揮,共4艘。
(十)長船支隊,由迭戈(Diego de Medrado)指揮,共4艘(註:這個支隊根本沒有出發)。

⑥ 明明是無敵的西班牙艦隊,為什麼會被英國擊敗

沒錯從表面上看,無敵的西班牙艦隊不應該被英國擊敗,但是,西班牙艦隊的將領換人了,同時在戰術戰略上的錯誤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結局,西班牙艦隊必敗無疑。

西班牙艦隊曾是一個不敗的艦隊


英國的戰艦比較輕巧,雖然看起來在體積方面沒有西班牙戰艦的體積大,而且感覺火炮數量也不如西班牙艦隊的數量多。但是,戰艦的體積小,靈活性和機動性就更好。

也正是因為英國的戰艦機動性更好,所以他們在開炮的時候就會全方位無死角的開炮,這樣帶來的傷害是毀滅性的。而且一個西班牙陸軍將領運用的是自己在陸地上的戰略方式,完全不符合海上戰斗,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以西班牙艦隊的慘敗告終。

無敵的西班牙艦隊的失敗,讓西班牙漸漸走入了下坡路,只能說這也和執政者的貪圖享樂無心國事有關,只不過可憐的陸軍將領幫帝王背了鍋而已。

⑦ 西班牙「無敵艦隊」是怎麼回事

英國與西班牙原來一直保持著十分密切友好的關系。可是在16世紀初,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的一段婚外戀情卻在兩國之間埋下了禍根。到新教徒伊麗莎白一世繼承了英國王位以後,兩國因爭奪一個叫尼德蘭的地方,使矛盾達到極至。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英、西兩國在海上發生了一次次沖突。到1588年,兩國之間的海域爭奪戰開始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親自組織海上艦隊,伊麗莎白也利用一切力量對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她組建了一隻由海盜組成的艦隊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展開海上戰爭。戰爭從1588年打到1604年。1603年3月24日,伊麗莎白一世逝世後,繼位的詹姆士一世同西班牙結盟。戰爭終於結束了。一個王牌的艦隊被一個以海盜為主的雜牌軍打敗,這種強者敗,弱者勝,以少勝多的結局,一直是歷史學家和軍事研究者津津樂道的話題。

1588年5月的一天,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得意洋洋地站在窗前,遠處海面上,強大的「無敵艦隊」正要出發。這次遠征的目的地是英國,腓力二世命令他的艦隊要消滅英國海軍,直取倫敦。

當時的西班牙海軍,可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它由134艘艦船、3000多門大炮、8000多名水手、2萬多名士兵組成。而英國海軍則是由海盜小船拼湊成的,實力比無敵艦隊差遠了。因西班牙海軍司令命令自己的艦隊一字排開,耀武揚威地向英國開去。

英國方面得到消息後,立即做好了戰爭准備。霍華德勛爵擔任海軍統帥,他的副手是海盜德雷克和豪金斯。這兩人可是身經百戰的海盜頭子,跟西班牙人多次交手,很了解對方的弱點。

英國的艦船體積比較小,但很靈活,速度也快。火炮的威力雖然沒有西班牙的厲害,但射程較遠。豪金斯對英國海軍戰術進行了改進,建立了縱隊占術,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無敵艦隊一出發,就被英國海軍盯上了。

德雷克決定給無敵艦隊一個「下馬威」。當無敵艦隊停在加萊港的時候,趁夜黑人靜,海面上颳起東風的時機,他點燃了6艘塗滿了柏油的舊船。六條火龍沖向了無敵艦隊,西班牙人一片混亂,艦隊倉皇砍斷錨索,四處逃竄。艦船失去錨,只能隨風漂流,被英艦又追又打,沒有正面交手就死傷慘重。

事情沒有就此結束,英國決定徹底打敗無敵艦隊。兩天以後,雙方在加萊附近海面上展開了決戰。英國海軍充分發揮自己靈活迅速的優勢,他們先在遠處向西班牙海軍開火,西班牙的大炮雖然威力強大,但射程很近,打不著英國艦隊。這時,高大的艦船成了累贅,躲閃不方便,一字排開的隊形更是不利於戰斗,艦船之間不能相互接應,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

激烈的海戰持續了整整一天,雙方彈葯都打光了。西班牙艦隊被打得七零八落,好不容易有一些艦船逃出英國海軍的炮火攻擊。但在他們逃跑的途中又遇到了風暴,又經受了一次重大的打擊。當腓力二世見到自己的「無敵艦隊」時,眼淚都流下來了,「無敵艦隊」只剩下了43艘破破爛爛的船。

英國艦隊大獲全勝,他們沒有損失一條船就打敗了「無敵艦隊」,英國海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海軍。

⑧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為什麼英國能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為什麼英國能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在19世紀,誰擁有制海權,誰就是強大者;誰失去制海權,誰就要受制於人。而當時英國就是牢牢抓住了制海權,從而得以積累下大量的財富,並在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當時的英國也因此得名「日不落帝國」。


到1588年10月,「無敵艦隊」僅剩43艘殘破船隻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軍覆沒的結局慘敗。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蘭則成就了海上霸權,開啟了伊麗莎白一世的盛世。

⑨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是怎樣來的

無敵艦隊(古西班牙語:La Grande y Felicísima Armada即最幸運的艦隊;現代西班牙語: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擊敗的艦隊)是由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圖征服英格蘭卻失敗的龐大艦隊。無敵艦隊之役是英西戰爭中最大型的戰役,也是戰爭過程之中第一個侵略性攻擊意圖。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歷史中最有名的戰爭。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被英軍擊敗時本想南退,卻因颳起強大的南風而不可行,殘存的艦隊只好隨風北上,最後繞過大不列顛島及愛爾蘭島西岸回國時僅存43艘,由於損失百艘以上的大戰艦及超過一萬四千名士兵,從此國勢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蘭則成為海上強權。

⑩ 古時的西班牙艦隊真的無敵嗎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沒始建於1588年5月的西班牙艦隊包括127艘兵船、運輸船和水手,以及2.3萬名步兵。這一龐大艦隊於1588年5月28日從里斯本出發,7月,在英吉利海峽遭到英國艦隊的迎擊而慘敗。艦隊進入北海,企圖環航蘇格蘭與愛爾蘭返回西班牙,結果在途中遇到風暴,半個艦隊被大海吞噬,人員損失近萬名,西班牙從此喪失海上霸權,英國逐漸取而代之。

16世紀上半葉的西班牙,是當時歐洲的第一強國和最大的殖民帝國。它擁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並藉此建立了橫跨大西洋、縱越地中海的海上霸權。它的版圖除西班牙本土之外,還包括義大利南部、尼德蘭、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絕大部分地區,以及非洲的突尼西亞和亞洲的菲律賓,一度自詡為「日不沒的世界強國」。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於1530被選為「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了頭戴多頂王冠,名噪一時的封建帝王。

1556年,查理五世之子腓力繼位為西班牙國王,稱腓力二世,他作為歐洲第一強國的統治者,自命為執行上帝意志的衛教士,出動海陸軍連年征討攻殺於外,遍豎宗教裁判所火刑柱於內,操縱耶穌會的間諜兇手們作亂於敵後,充當了16世紀下半葉天主教勢力向宗教改革運動猖狂反撲的元兇。

腓力二世對英國的日漸崛起感到不安。尤其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是英王伊麗莎白為打擊西班牙的西歐霸主地位,竟然縱容和支持英國海盜襲擊西班牙的海上商船和海外殖民地。1577年至1580年,英國著名的海洋大盜德雷克在其第一次環球航行中,竟然把西班牙殖民者存放在南美洲沿岸各港口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搶劫一空。西班牙政府聞訊後,強烈要求英國女王對德雷克處以海盜罪。可是,伊麗莎白不但沒有照此辦理,反而冊封德雷克為男爵,伊麗莎白的這一作法大大激怒了腓力二世,從而加深了英西兩國之間早已存在的矛盾。

腓力二世決心與伊麗莎白女王決一雌雄。1588年5月底,腓力二世派出一支龐大的艦隊從里斯本出海遠征英國,這支艦隊被命名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它擁有134艘艦只,總噸位57868噸,裝有2431門火炮。艦隊有船員8766名,搖槳奴隸2088名,還有21855名士兵及300名教士。「無敵艦隊」中的巨型戰艦如樓宇一樣高聳水面,外表巍峨壯觀,但實際上體大笨重,航行遲緩,直到7月21日,才駛進英吉利海峽。「無敵艦隊」的司令西頓尼亞,本是個陸軍將領,不僅沒有任何海戰的經驗,甚至還要暈船,同「無敵艦隊」相比,英國艦隊的准備略顯不足。在把王室、各類船主、商人以及海盜的所有艦船集中起來之後,英國艦隊共約有140艘艦船,但在大型戰艦的數量和總噸位方面均遜於「無敵艦隊」。然而,同西班牙艦隊相反,英國艦隊的艦只小而狹長,去掉了船樓結構,加強了艦炮火力,具備快速輕便,長於攻擊的特點。整個英國艦隊共有作戰人員9000人,全部都是水兵。更為重要的是英國艦隊擁有一位稱職的司令——海軍上將霍華德,而出身於海盜的著名海軍將領霍金斯和德雷克則擔任艦隊的副司令。

伊麗莎白女王對前線的視察,極大地鼓舞了英軍官兵,前線的將士士氣大振,決心與「無敵艦隊」一決高低。7月22日,兩國艦隊開始接觸,西班牙「無敵艦隊」為發揮自己艦載步兵的作用,力圖接迎英國艦隊,展開短兵相接的搏鬥。而英國艦隊則發揮自己快速靈活,火力兇猛的特點,避免同西班牙艦隊正面交鋒,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峽的航路上跟蹤西班牙艦隊,用小規模的艦隊發動襲擊,雙方雖未發生大的戰斗,但西班牙的艦隊卻受到了很大的損失。

經過艱苦的航行和戰斗,「無敵艦隊」終於闖入加來海峽,准備按原定計劃與駐扎在尼德蘭南部由帕爾馬公爵率領的西班牙軍隊會師,然後將其運過加來海峽,在英國登陸作戰,但由於尼德蘭海面已被英國艦隊封鎖,這一計劃未能實現。

7月29日黎明,英國兩國艦隊在加來和敦刻爾克之間的格雪夫蘭斯附近海面展開了激戰。英國艦隊採取准確的遠距離炮戰,使射擊技術低劣,主要依靠接舷肉搏戰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喪失了還手的能力,戰至該日下午,西頓尼亞不得不率「無敵艦隊」向佛蘭德爾沿岸敗退。英國艦隊則乘勝追擊,直到艦上彈葯射盡後,方停止追擊,調頭返航。

在格雪夫蘭斯海戰中被打得焦頭爛額的「無敵艦隊」禍不單行,在8月初又遇上了暴風的襲擊。不少船隻沒頂於風流之中,還有一部分船隻被風暴刮散,有的甚至漂流到挪威的澳海岸。西頓尼亞因船隊損失巨大,又見天氣惡劣,不敢再戰,於是率領殘船敗艦駛向北海,繞行蘇格蘭和愛爾蘭折返西班牙。當1588年10月西頓尼亞率殘部回到西班牙時,僅余艦船53艘,葬身魚腹者9000多人,「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英國與西班牙的1588年海戰,以及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覆沒,對於英、西兩國的歷史發展,對於整個歐洲的國際政治與經濟格局的變化,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對於西班牙來說,「無敵艦隊」的覆沒不但標志著西班牙海上霸權的傾覆,而且是西班牙殖民帝國由盛到衰的轉折點。盡管腓力二世把戰爭的失敗歸咎於風暴與海濤,並叫囂將很容易地再建一支艦隊。但「無敵艦隊」沒有能夠再生,西班牙也沒有能夠再掌海上霸權。其歐洲第一強國的地位,也隨著「無敵艦隊」的覆滅而開始衰落。1589年,腓力二世出兵干涉法國胡格諾戰爭,後遭失敗被逐出法國。而自1567年開始的對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血腥鎮壓,綿延幾十年不得結果,最後終於1609年由腓力二世和尼德蘭北部聯省共和國(即荷蘭共和國)締結停戰協定,在事實上承認了荷蘭共和國的獨立,西班牙在尼德蘭的統治終被推翻。在17世紀上半葉的歐洲30年戰爭中,西班牙作為德國皇帝的盟國最終戰敗。從此西班牙便一蹶不振,不得不退出歐洲強國的行列。

無敵艦隊的覆沒標志著海上強國西班牙的衰落,英國的日不落帝國時代的開始。但這次海難給我們的感觸太多了。假如腓力二世不是那麼昏庸,假如不是麥克納西多尼亞率艦隊出征,假如……但歷史事實不會重來,後人也難有從中吸取這血淚的教訓。想一想,就是皇帝和公爵的昏庸無能,才使那麼多英勇的西班牙戰士無端地殞命大海;正是公爵的無知,才造成了艦隊的軍事失敗和誤入歧途,終為風暴所滅。禍在人而不在天。當時的西班牙人已沒有了先輩的開拓精神,因而西班牙的衰落也成為歷史之必然。只是這一海戰使西班牙元氣大傷,再無力與英國抗衡,加速了其衰敗的過程,由此可見,人在事中是起如何大的作用啊!

當今時代的競爭,關鍵在於人才的競爭。無敵艦隊與其說毀於天意,不如說是毀於腓力、公爵之類的手中!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8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3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93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2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4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4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