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史詩是什麼
Ⅰ 歐洲中世紀文學中的著名的四大英雄史詩 是哪些
一、歐洲中世紀的四大英雄史詩,即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紀》、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
二、《羅蘭之歌》是法國英雄史詩,中世紀武功歌的代表作品。全詩共分為291節,長4002行 ,以當時民間語言羅曼語寫成。英雄史詩是法國最古老的文學。英雄史詩主要分為帝王系、紀堯姆·德·奧郎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羅蘭之歌》是帝王系的主要作品。描寫的是七世紀末,查理大帝時期的故事。
三、《熙德之歌》這部史詩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熙德」源於阿拉伯文,是對男子的尊稱。「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詩。它本是一部游唱詩,作者是誰,已無從查考。《熙德之歌》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詩,寫作時間一般認為在公元1140~1157年之間,是根據羅德里戈·魯伊·地亞斯的生平事跡經過藝術加工創作的。全詩分三部分(三歌),共3730行。
四、《伊戈爾遠征紀》是俄羅斯古代英雄史詩 。成書於1185~1187年,著者不詳。全詩由序詩、中心部分和結尾組成,以12世紀羅斯王公伊戈爾一次失敗的遠征為史實依據。《伊戈爾遠征記》是俄羅斯古代文學史上一部宏偉著作—— 一部為我們闡明古代俄羅斯文化和在古代羅斯發生的事件的作品,被譽為英雄主義史詩。
五、《尼伯龍根之歌》是一部用中古高地德語寫的英雄史詩。大約作於1200年,作者為某不知名的奧地利騎士。全詩共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講的是尼德蘭王子齊格弗里德早年曾殺死巨龍,佔有尼伯龍根族的寶物。他愛慕勃艮第國王鞏特爾的妹妹克里姆希爾特並向她求婚。他幫助鞏特爾打敗撒克遜人,使鞏特爾娶冰島女王布倫希爾特為妻,才獲准與克里姆希爾特成婚。10年後,姑嫂發生矛盾,布倫希爾特發現丈夫是借妹夫力量才娶得她的,因感受辱而唆使曾追求克里姆希爾特而不得的侍臣哈根,用陰謀殺死齊格弗里德,並騙取尼伯龍根寶物沉入萊茵河。13年後,克里姆希爾特為復仇而嫁給匈奴國王埃采爾(阿提拉)。又過13年,她借故邀請鞏特爾等親戚來匈奴相聚,在騎士競技會上殺死哥哥和哈根,自己也被部將希爾代布郎所殺。史詩源於民族大遷移後期匈奴人和勃艮第人斗爭的史實,其中人物都是從大量民間傳說英雄中提煉而來,但具有濃厚的封建意識。是中世紀德語文學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
Ⅱ 西班牙的史詩《熙德之歌》講述了什麼故事
《熙德之歌》,全詩長3730行,分《放逐》、《嫁女》、《橡樹林里的凌辱》三章。史詩描寫了羅德利戈·狄亞斯被國王不公正地放逐,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英勇抗擊阿拉伯人,並取得了勝利,最後迫使阿拉伯王臣服於西班牙國王的故事。在熙德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人民所理想的愛國英雄的品質。
Ⅲ 世界著名史詩理論都有哪些
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Iliad)、《奧德賽》(Odyssey),日耳曼史詩《希爾德布蘭特之歌》(Hildebrandslied)、《尼伯龍根之歌》(Nibelungenlied),盎格魯·薩克遜史詩《貝奧武甫》(Beowulf),高盧史詩《羅蘭之歌》(Chanson de Roland),俄羅斯史詩《伊戈爾遠征記》(Igor's Campaign, The Song of),西班牙史詩《熙德》(Cid)、冰島史詩《埃達》(Eddas),《薩迦》(saga),芬蘭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日本史詩《古事紀》 (Kojiki),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羅摩衍那》(Ramayana),古巴比倫史詩《吉爾迦美什》(Gilgamesh),波斯史詩《列王記》》(The Shah Nameh),喬治亞史詩《虎皮武士》(On the Georgian Epic The Knight in the Tiger's Skin),阿根廷史詩《馬丁·菲耶羅》,亞美尼亞史詩《撒遜的大衛》,非洲史詩《松迪亞塔》(Sundiata;Sundjata)等等,是世界著名的流傳久遠的長篇史詩(其中《希爾德布蘭特之歌》(Hildebrandslied)殘存不足一百行)。
《吉爾伽美什》是世界上最早的英雄敘事詩,是古巴比倫文學的傑出代表作。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即具雛型,經過長期口頭流傳,於公元前七世紀經亞述國王的尼尼微圖書館編定。
古希臘《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取材於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間的特洛伊戰爭。《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編訂者荷馬(約公元前9—8世紀)古希臘盲人詩人,其史詩作品是希臘人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伊利亞特》共24卷,15693行;《奧德修記》24卷、12110行。
《羅摩衍那》全書七篇、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壓縮到37000多行。《摩河婆羅多》全書分18篇,一般說有10萬頌,20多萬詩行。《摩訶婆羅多》這部史詩的主要內容,是描寫古印度婆羅多族的兩個分支——俱盧族與般度族之間的戰爭。據考證,這部古印度敘事詩雖然定型於公元五世紀,但其中的英雄和戰爭故事是以約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之間的史實為根據的。書中所記載的史實比成書的時間要早近2000年。
《格薩爾王傳》大約產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紀之間。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一部英雄史詩,有120多部、100多萬詩行、2000多萬字。
《江嘎爾》(漢文全譯本)共6卷、70章、15萬行。
Ⅳ 四大民族史詩是什麼
中世紀後期出現的四部民族史詩的合稱,它們是:法國的《羅蘭之歌》(約1080)、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約1140)、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約1200)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1185—1187)。
Ⅳ 四大史詩是哪四部
四大史詩是:
1、羅蘭之歌:
《尼伯龍根之歌》一部用中古高地德語寫的英雄史詩。大約作於1200年,作者為某不知名的奧地利騎士。全詩共39歌,2379節,9516行。分上下兩部,講的是尼德蘭王子齊格弗里德早年曾殺死巨龍,佔有尼伯龍根族的寶物的故事。
Ⅵ 史詩的代表作品列表
公元前20世紀
《吉爾伽美什》 (蘇美爾神話)
公元前19世紀
《羅摩衍那》 (印度神話)
公元前1316年
《摩訶婆羅多》 (薄伽梵歌是其中一篇) (印度神話)公元前8世紀
荷馬的《伊利亞特》 (希臘神話)
荷馬的《奧德賽》 (希臘神話)
公元前1世紀: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 (古羅馬史詩) 9世紀
《貝奧武夫》(克爾特神話)
薩遜的《大衛》 (亞美尼亞史詩)
10世紀
菲爾多西的《列王紀》(波斯史詩)
11世紀
《羅蘭之歌》(法蘭西史詩)
12世紀
《熙德之歌 》(西班牙史詩)
《伊戈爾出征記》(俄羅斯史詩)
紹·魯斯塔維里的《虎皮武士》(喬治亞史詩)
13世紀
愛達(北歐神話)
薩迦(北歐史詩)
《尼伯龍根之歌》(日耳曼民間傳說)
《格薩爾王傳》(西藏史詩)
14世紀
但丁的《神曲》
1516年:路德維柯·阿里奧斯托的《憤怒的奧蘭多》
1596年: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後》
1667年: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19世紀
何塞·埃爾南德斯的《高喬人馬丁·菲耶羅》(1872年)和《馬丁·菲耶羅歸來》(1879年) (阿根廷史詩)
唐璜
喬治·戈登·拜倫的《唐·璜》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克拉瑞爾》
1835年:埃利亞斯·倫洛特的《卡萊瓦拉》 (芬蘭神話)
20世紀
G·K·切斯特頓的《白馬之歌》
艾茲拉·龐德的詩章
非洲史詩
Ⅶ 請問《熙德之歌》是哪國的民族史詩
拉澤爾朋友,以下就是關於《熙德之歌》的資料。希望找到的資料能對你了解《熙德之歌》有所幫助。
《熙德之歌》(El Cantar de Mio Cid)是西班牙最古老的著名史詩。現存的手抄本中數1307年佩德羅·阿瓦德的最全。全詩3700餘行,開頭散佚。史詩根據西班牙民族英雄羅德里戈·地亞斯·德比瓦爾(1040?-1099)的傳說寫成,表現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摩爾人入侵的英勇斗爭。
公元8世紀,摩爾人入侵西班牙,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領土。西班牙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光復斗爭。11、12世紀光復運動進入高潮。熙德就是這場戰爭中產生的無數民族英雄的代表。
全詩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歌寫熙德因被卡斯蒂利亞國王流放而離開親人去前方打仗。在最初的幾次戰斗中,熙德就奪回了被摩爾人佔領的幾個重鎮。他把獲得的戰利品賣給當地居民以換取軍需。接著他又深人敵占區,為國王奪得駿馬數十匹。
第二歌寫國王親自為熙德的女兒操辦婚事。熙德在前方屢戰屢勝,使摩爾人聞風喪膽,為了表彰熙德的功績,卡斯蒂利亞國王親自替熙德的兩個女兒做媒。
第三歌寫熙德和兩個女婿的矛盾。熙德對他的兩個女婿並無好感,只是看在國王的情面上,勉強答應了這兩樁婚事。新女婿是兩個貪生怕死的公子哥兒,熙德的士兵們都把他們當作笑料。兩公子懷恨在心,策劃對熙德施行報復。有一天,兩公子偽稱攜妻子回家休整。熙德不知是計,贈與寶劍金銀無數。兩公子把熙德的女兒帶到一荒郊野嶺,殘忍地剝去她們的衣服,對她們進行慘無人道的虐待、毒打,然後揚長而去,把夫人們扔給了野獸惡禽。幸而被熙德的手下發現,才保住了她們的性命。熙德知情後立即向國王提出控訴。國王對熙德的遭遇深表同情,決定由貴族法庭來審理此案。法庭宣判兩公子背信棄義並允許熙德與之決斗。熙德輕而易舉地戰勝了這兩個忘恩負義的傢伙。
與此同時,納瓦拉扣阿拉貢的兩位王子派人來向熙德的兩位女兒求婚。熙德欣然應允。
此後,熙德的軍隊在戰斗中大獲全勝。全詩在熙德女兒們婚慶的歡樂聲中結束。
《熙德之歌》用謠曲的形式寫成,句法比較簡單,但遣詞剛勁有力,洋溢著強烈的英雄氣概和濃郁的民族特色。詩歌把西班牙人民的氣質集中在熙德的身上,熱情謳歌了堅強的意志、忠誠的心靈、真摯的愛情,詩歌富於歷史的真實性,對西班牙歷史文化、風土人情都有十分精彩、細致的表現,是西班牙文學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Ⅷ 世界八大史詩
實在不清楚您說的八大史詩是那位前輩命名的不過一定在下面列表裡面了
1.古巴比倫:<<吉爾迦美什>>
2.古希臘:<<伊利亞特>>
3.古希臘/荷馬:<<奧德賽>>
4.古印度/廣博仙人<<摩柯婆羅多>>
5.古印度/蟻至<<羅摩衍那>>
6.古印度依朗歌<<腳躅記>>
7.古印度薩達那爾<<瑪尼梅格來>>
8.德國/民間史詩<<尼貝龍根之歌>>
9.德國/民間史詩<<古德龍>>
10.德國/騎士史詩/沃夫拉姆.封.艾森巴赫<<巴樂基伐爾>>
11.德國/布萊希特<<稻穀的教育>>
12.俄羅斯/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
13.法國<<羅蘭之歌>>
14.菲律賓<<阿麗古榮>>
15.菲律賓<<拉保東塨>>
16.菲律賓/基督教<<蘭姆昂>>
17.菲律賓/穆斯林<<達蘭崗>>
18.拉美/阿薩爾.德.埃爾西利亞.伊.蘇尼加<<阿勞迦納>>
19.拉美/胡安.德長斯特利亞諾斯<<西印度傑出人物輓歌>>
20.拉美/貝爾那多.德.巴爾武埃納<<墨西哥的偉大>>
21.拉美/馬丁.德爾巴爾科.森特內拉<<阿根廷和拉普拉塔河的征服>>
22.匍陶牙/路易.得.卡莫斯<<露西亞德斯>>
23.西班牙<<熙德之歌>>
24.西班牙<<桑喬二世與薩莫拉之圍>>(殘缺)
25.西班牙<<拉臘王子之歌>>
26.西班牙<<龍賽斯瓦利斯>>
27.英國<<威得西士>>(遠方漫遊者)
28.英國<<德奧爾>>
29.英國<<瓦爾德列>>
30.英國<<貝奧武甫>>
31.羅馬/維吉爾<<伊尼特>>
32.羅馬/伊泰利科斯<<布匿戰爭>>
33.愛爾蘭<<奪牛長征記>>
34.巴西/聖塔里塔.杜朗<<卡拉穆魯>>
35.伊朗/斐爾多西<<王書>>
36.瑞士/克羅普斯托克<<救世主>>
37.義大利/塔索<<被解放的耶路撒冷>>
38.義大利/但丁<<神曲>>
39.羅馬尼亞/伊.布達伊德列努亞/英雄史詩<<茨岡人之歌>>
40.南斯拉夫<<猶滴傳>>
41.匈牙利/茲里尼<<什蓋特伐的災難>>
Ⅸ 中世紀英雄史詩是什麼
燦爛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學中斷之後,中世紀蠻族國家又從神話、史詩開始其文學,不過在倒退的現象中,也可看到螺旋式上升。希臘英雄說流傳數百年,到奴隸社會才筆錄,它是「正常兒童」的民間文學。中世紀蠻族的傳說形成於封建社會,有的產生在封建制全盛時期,是籠罩著基督教的「成人」文學。
早期英雄史詩,近似荷馬史詩,反映氏族社會末期生活,有遠古神話因素與神奇形象,歌頌部落英雄,基督教以前文化成分居多。重要的有下列4種:
《貝奧武甫》:是英國文學的瑰寶。盎格魯·撒克遜人5、6世紀由大陸遷來,也帶來這個傳說,經過200年口頭傳說,8世紀用中古英語寫成,現存最早的本子是10世紀基督教修士手抄的。《貝奧武甫》全詩長3182行,寫瑞典青年貝奧武甫除妖、屠龍的故事,歌頌了民族遷徙中開拓英國、為民造福的部落英雄。其中有神話與魔法,但也有基督教成分和私有制產生的過程。
《希爾德布蘭特之歌》:是日耳曼人的傑作,殘存68行,用古德語寫成,流傳於8世紀,手抄本屬9世紀的。它寫東哥特國大將出征30年後返回故鄉,在邊境與不相識的兒子戰斗的故事,表現了日耳曼人強悍的性格。
《埃達》和「薩迦」是冰島古老的詩文。冰島人從挪威移去時,就帶去了北歐神話、英雄傳說與史詩故事。《埃達》(詞意不可考)有詩體(又叫舊埃達或老埃達)的,寫於9~13世紀;散文埃達(又叫新埃達或小埃達)是詩人斯圖爾松(1178~1241)對老埃達的解釋。《埃達》共35首詩,有神話詩,還有短篇史詩即21篇獨立的短歌,寫哥特王、匈奴王、北歐英雄等人物,保留了氏族社會風貌。「薩迦」是一種文體名,意為「話語」,是散文評話,12~14世紀寫的9~11世紀的史實,保存下來150多種,包括神話、史傳、名門望族的事跡。「薩迦」寫部族復仇、愛情悲劇、王公生活、善惡斗爭等等。
《卡列瓦拉》:是芬蘭的偉大史詩,它又譯為《英雄國》,反映了氏族社會解體時期的生活。從7、8世紀就開始有了有關傳說,一直到1835年,隆洛特醫生才將收集的許多歌謠編綴成完整史詩,後又經10年繼續收集補充,遂成今日有22795行的長篇史詩。由於是1000年後的文人成績,故用的是現代芬蘭語,而非當時成品。卡列瓦拉意思即卡列瓦人居住的國土,指芬蘭這英雄國度。
史詩歌頌古代英雄戰勝外敵與魔怪奪回能製造穀物、鹽和金幣的「三寶」神磨的斗爭。史詩形成於基督教思想統治時期,保留了原始多神崇拜的信仰與神話傳說,各種插曲中反映了芬蘭人的風俗與知識。
中世紀中期的英雄史詩,是封建社會全盛時代的後期史詩。所謂後期是指內容反映封建時代的歷史而不是收集整理的時期。
《羅蘭之歌》:是法國這個時代100多部史詩中的代表,它詠唱於11世紀,今日所見最古的是19世紀發現的12世紀手抄本。
史詩寫8世紀法蘭克王國大將羅蘭的故事,全詩長4002行,10行一首,用羅曼語寫成。羅蘭是查理大帝的勇將,史載778年8月15日查理大帝從西班牙回國途中受阿拉伯人狙擊,後人演為羅蘭為國犧牲的故事。史詩所寫的羅蘭,愛國、忠君、勇敢、正直,是理想的騎士。《羅蘭之歌》由修士加工,貫穿了基督教與異教斗爭的精神。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的史詩。10世紀時,西班牙就有《桑喬二世與薩莫拉之圍》等許多英雄史詩出現,但都不完整。完整的是稍遲的《熙德之歌》(原文為《熙德》,為區別於高乃依同名劇,而改譯如此)。「熙德」在阿拉伯語中是「首領」的意思。他原名羅德里格·迪亞斯·德·比瓦爾(1043~1099)。
1110年的《羅德里格傳》一書詳記了他的生平。1140年,根據史書和民間傳頌整理成史詩,現存最早抄本為1307年用卡斯蒂利亞中古方言寫成,全詩長3730行,分《放逐》、《嫁女》、《橡樹林里的凌辱》三章。史詩描寫了羅德利戈·狄亞斯被國王不公正地放逐,但他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英勇抗擊阿拉伯人,並取得了勝利,最後迫使阿拉伯王臣服於西班牙國王的故事。在熙德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人民所理想的愛國英雄的品質。
《尼伯龍根之歌》:是德國的《伊里亞特》,它與15世紀出版的史詩集《英雄唱本》、13世紀的《谷倫德》齊名,而且更高一籌。《尼伯龍根之歌》以公元453年民族大遷徙時期勃艮第人與匈奴人斗爭的史實為據而生發成現今故事。史詩成書於1198~1204年間,全長9516行,用中古高地德語寫成。史詩分上下兩部:上部《西格夫里特之死》寫尼德蘭王子幫勃艮第王娶得冰島女王,因而與其妹結婚。10年後,姑娘回勃艮第與嫂子口角,而丈夫被殺。下部《克里姆希爾特的復仇》寫姑娘守寡13年後,嫁匈奴王,借匈奴之手殺死兄嫂為前夫復仇。
史詩寫早期故事,有魔法成分、搶親古風及異教因素,但不同於早期史詩,而表現的是封建意識:夫妻愛超過血緣情(為夫殺兄)、爭權奪利(爭尼伯龍根的寶物)不惜爾虞我詐、維護個人榮譽的騎士精神、歌頌基督教美化神父等等。
《伊戈爾遠征記》:是古羅斯的傑出作品,寫1185年伊戈爾公戰斗失敗的歷史事件。沒有魔法神奇因素,全是現實的歷史演義。它用教會斯拉夫語寫成,最早抄本是16世紀的,在18世紀末發現,此抄本又為1812年大火燒光。它不是民間流傳的史詩,是某修士所作。這部出色的作品寫伊戈爾孤軍出征,結果失敗被俘。基輔大公號召王公們聯合抗敵,伊戈爾妻子痛哭,此時伊戈爾逃回。
史詩表現了反對民族分裂的愛國精神。《伊戈爾遠征記》在寫法上全用民間文學手法,十分感人,故與《羅蘭之歌》等並列,成為中世紀歐洲文學中的傑作。
Ⅹ 誰的詩歌被稱為史詩
世界史詩列表公元前20世紀《吉爾伽美什》 (蘇美爾神話)
公元前19世紀
《羅摩衍那》 (印度神話)
公元前1316年
《摩訶婆羅多》 (薄伽梵歌是其中一篇) (
史詩
印度神話)
公元前8世紀
荷馬的《伊利亞特》 (希臘神話)
荷馬的《奧德賽》 (希臘神話)
公元前1世紀: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 (古羅馬史詩)
9世紀
《貝奧武夫》(克爾特神話)
薩遜的《大衛》 (亞美尼亞史詩)
10世紀
菲爾多西的《列王紀》(波斯史詩)
11世紀
《羅蘭之歌》(法蘭西史詩)
12世紀
《熙德之歌 》(西班牙史詩)
《伊戈爾出征記》(俄羅斯史詩)
紹·魯斯塔維里的《虎皮武士》(喬治亞史詩)
13世紀
愛達(北歐神話)
薩迦 (北歐史詩)
《尼伯龍根之歌》(日耳曼民間傳說)
《格薩爾王傳》(西藏史詩)
14世紀
但丁的《神曲》
1516年:路德維柯·阿里奧斯托的《憤怒的奧蘭多》
1596年: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後》
1667年: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19世紀
何塞·埃爾南德斯的《高喬人馬丁·菲耶羅》(1872年)和《馬丁·菲耶羅歸來》(1879年) (阿根廷史詩)
唐璜
喬治·戈登·拜倫的《唐·璜》 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克拉瑞爾》
1835年:埃利亞斯·倫洛特的《卡萊瓦拉》 (芬蘭神話)
20世紀
G·K·切斯特頓的《白馬之歌》
艾茲拉·龐德的詩章
非洲史詩
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相傳是由盲詩人荷馬寫成,實際上它是許多民間行
史詩
吟歌手的集體口頭創作。史詩包括了邁錫尼文明以來多少世紀的口頭傳說,到公元前6世紀才寫成文字。它作為史料,不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傑作。它分為兩部分:一是《伊里亞特》(Iliad),敘述了古希臘人征服特洛伊人的經過;二是《奧德賽》(Odyssey),描寫了參加特洛伊戰爭的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班師途中迷失道路、輾轉漂流了10年重返故鄉的經過及其沿途所見所聞。
荷馬的禮贊(安格爾)
《荷馬史詩》並非一時一人之作,而是保留在全體希臘人記憶中的歷史。特洛伊戰爭結束以後,一些希臘城邦的民間歌手和民間藝人就將希臘人在戰爭中的英雄事跡和勝利的經過編成歌詞、在公眾集會的場合吟唱。這些故事由民間歌手口耳相傳,歷經幾個世紀、經過不斷的增益和修改,到了荷馬手裡被刪定為兩大部分,成為定型作品。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中葉,當皮西特拉圖(Pisistratus,約公元前605年~527年)在雅典執政時,它才被最後用文字固定了下來。我們今天看到的《荷馬史詩》,是公元前3至2世紀由亞力山大里亞的學者們編訂過的作品。 英雄史詩都是以一定的歷史事實為基礎的。《荷馬史詩》就向我們展示了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9世紀時希臘人的社會狀況、以及希臘人從氏族公社進入奴隸制社會的過渡形態。從《荷馬史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在從氏族公社向國家轉變的過程中,沒有受到任何來自外部和內部的暴力干擾;古希臘的國家組織純粹是通過私有財產的產生和階級分化、直接從氏族公社中產生出來的。另一方面,英雄史詩中的內容描寫都充滿了神話傳奇色彩。《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不是具有神的血統,就是具有神所賦予的力量他們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往往就能夠決定歷史的變化方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英雄史詩所宣揚的是一種英雄史觀。只不過英雄史詩中表現出來的英雄史觀與後來西方社會中的英雄史觀是不同質的。
著名史詩
著名的史詩,以時間為序:
公元前20世紀:吉爾伽美什(蘇美爾神話)
公元前19世紀:羅摩衍那(印度神話)
公元前1316年:摩訶婆羅多(薄伽梵歌是其中一篇)(印度神話)
公元前8世紀:
荷馬的伊利亞特(希臘神話)
荷馬的奧德賽(希臘神話)
公元前1世紀: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古羅馬史詩)
9世紀:貝奧武甫(英格蘭史詩)
薩遜的大衛(亞美尼亞史詩)
10世紀:菲爾多西的列王紀(波斯史詩)
11世紀:羅蘭之歌(法蘭西史詩)
12世紀:熙德之歌(西班牙史詩)
伊戈爾出征記(俄羅斯史詩)
紹·魯斯塔維里的虎皮武士(喬治亞史詩)
13世紀:愛達(北歐神話)
薩迦(北歐史詩)
尼伯龍根之歌(日耳曼民間傳說)
格薩爾王傳(西藏史詩)
14世紀:但丁的神曲
13-17世紀:《水滸傳》及相關傳奇(屬散文體史詩)
1516年:路德維柯·阿里奧斯托的憤怒的奧蘭多
1596年: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後
1667年: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
19世紀:何塞·埃爾南德斯的高喬人馬丁·菲耶羅(1872年)和馬丁·菲耶羅歸來(1879年)(阿根廷史詩)
喬治·戈登·拜倫的唐·璜
赫爾曼·梅爾維爾的克拉瑞爾
1835年:埃利亞斯·倫洛特的卡萊瓦拉(芬蘭神話)
20世紀:G·K·切斯特頓的白馬之歌
艾茲拉·龐德的詩章
非洲史詩
約翰·羅納德·魯埃爾·托爾金(JohnRonaldReuelTolkien,一般簡稱他為J.R.R.托爾金,1892年1月3日~1973年9月2日,英國語言學家、作家)的《魔戒》三部曲。
史詩的分類:
1.傳統史詩(英雄史詩),又稱原始史詩或民間史詩。
2.文學史詩(文人史詩),又稱非原始史詩,如維吉爾的《埃涅阿斯記》。
傳統史詩的特色
傳統史詩有幾個主要的特色:
1.以某個英雄為中心,通常是在軍事、民族或宗教的重要人物,甚至是半人半神;
2.龐大的背景設定,廣闊無邊的地理環境,包含的許多國家,世界或宇宙;
3.英勇的戰斗或勇敢的行為;
4.故事中出現神、天使、魔鬼等神靈;
5.持久的旅程,而且通常充滿異國情調;
6.詩人保有客觀性;
7.傳統史詩的題材多為大眾所知的傳統故事,使觀眾能立即進故事情節而不至於感到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