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巴洛克什麼節目
① 有誰知道巴洛克是什麼意思呢詳細的解釋謝謝
一、巴洛克風格
音樂的巴洛克時期通常認為大致是從1600年至1750年,即從蒙特威爾地開始,到巴赫和亨德爾為止。1750年,對位法大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與世長辭,標志著巴洛克巔峰的對位法音樂的終結,也標志著巴洛克時代的終結。之所以稱這一時期為巴洛克,是由於一時期音樂表達的技術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點,所以用此名詞來標志,並無特殊的意義。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語barroco,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評論家們在評論此一時期的音樂時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貶意,指粗陋曲、奇異的、誇張的音樂。巴洛克之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家們趨於將音樂語言簡化和規范化,在他們看來,巴洛克音樂過於誇飾而不夠規范。因此巴洛克一詞被評論家用來指十七世紀及十八世紀前期的藝術及音樂作品。
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以用更為深入和細致的歷史眼光來看待這一時期的音樂,巴洛克不復有粗陋和毛糙的含意,但是比之巴洛克前後的音樂作品,它確實存在著誇飾和有些不太規律化的特徵。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講究清晰、統一和協調。但至十六世紀末期,藝術中感情的因素日益增加,明凈清澈和完美的形式被表達感情的需要所壓倒。在美術中可以從卡拉瓦喬(1573-1610)的色彩濃烈的、戲劇性的繪畫中看到。在音樂上我們也早已從馬倫齊奧、傑蘇阿爾多的牧歌以及道倫德的古歌曲中看出端倪,而他們的下一代則更往前發展了。要製造出這些強烈的效果,必須發展一種新的音樂風格。一般地說,文藝復興時期平穩的復調音樂已不適合新時期所需要的特色。
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進行流暢,各個聲部(通常為四至五個聲部)相互交織,同步進行。1600年以後這種織體日漸少用,只有在教會音樂中才能見到,這是因為教會音樂受傳統及固定的禮拜禮式所束縛,因此是最為保守的。「對比」可以表現為各個不同的方面:音的高與低;速度的快與慢(快與慢的段落對比或快慢聲部間的對比);力度的強與弱;音色的不同;獨奏(唱)與全奏(合唱)等等。所有這些都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結構中存在,各有它們的地位。許多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使用協奏曲或復協奏曲形式(此詞本身意味著明顯的對比因素),這種形式的基本特點是織體的變換,有時用一個聲部(獨奏)或幾個聲部,有時用較大的群體合奏。最明顯而強烈的對比是當時出現的一個新的體裁叫做「單聲部歌曲」(monody),它是一種獨唱歌曲,大致是在上面有一個流暢的人聲聲部,配以琉特琴或羽管鍵琴的伴奏,伴奏的進行較為緩慢,這一體裁的代表人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創造者)是作曲家兼歌手卡奇尼(Caccini,約1545-1618)在他劃時代的作品《新音樂》(Le nuove musiche)歌集中,人聲的旋律依循歌詞的意義,變化極大,在節奏和織體上可以從很簡朴到非常富有裝飾性;而且又與幾乎固定不變音型的伴奏聲部形成對照。卡奇尼屬於佛羅倫薩的「卡梅拉塔會社」(一個由音樂家、詩人、貴族組成的團體)成員,他在十六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接觸到將古希臘音樂中表現感情的觀點加以再創造的概念,這個團體遵循這個概念採用了「單聲部歌曲」的形式。上述「伴奏」這個詞,在文藝復興時期音樂中幾乎不用考慮,作為一個觀念,它屬於巴洛克時期,它意味著樂器聲部之間的地位不同。
事實上巴洛克音樂最重要的特徵是它的伴奏部分即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演奏者在羽管建琴或管風琴(或撥弦樂器琉特琴或吉它)上奏出低音聲部,上面標出數字指示他應演奏的填充和弦。通奏低音經常由兩個人演奏,一人用大提琴(或維奧爾琴或大管)一類可延長音響的樂器演奏低音聲部,另一人演奏填充和弦。這種使用通奏低音的織體是:上面一個人聲或樂器的旋律聲部,底部是一個低音樂器,中間填以和聲,這是典型的巴洛克音樂的風貌。上面的聲部也常有用兩個的,有時是為兩個歌手寫的,有時是兩把小提琴(此時即稱三重奏鳴曲),此種結構在巴洛克音樂中也很典型,特別是通奏低音不能或缺,說明由低音產生和聲的概念對於巴洛克音樂是如何重要,是它的中心。這個概念的出現並不突然,在十六世紀中已有將低音聲部區別於復調音樂中上面其他幾個聲部線條的,但只是到了巴洛克時期這種風格才清楚地確定下來。與上述的變化一起,而且是有關的,是放棄復調(更精確地說,復調音樂成為一種老式的方法,幾乎只用於教會的某一類音樂中)。
重視和聲必然導致在一首樂曲中出現和聲進行的若干終止點,這些終止點稱終止或收束,是由於某一種標準的一系列和聲進行而形成的。與此相關的是節奏的進行,在聲樂中,旋律要表達歌詞的情感,必須按照(甚至誇張)語言的自然節奏;在器樂中(包括一些聲樂,特別是合唱曲)有用舞蹈節奏的。由於低音用了舞蹈音樂的節奏型,加速了調性感覺的發展以及向某一個特定的音進行的趨向性。與此同時,新樂器種類的出現加速了這個進程,其中最重要的樂器為小提琴族系。當時維奧爾琴的發音適合復調音樂的清晰但卻缺乏節奏的動力感,而小提琴潔凈明快的運弓以及其演奏輝煌技巧樂曲的能力適合演奏舞蹈節奏的音樂,與單聲部歌曲相比更有發揮技巧的能力。
聲樂風格與器樂風格的交替進行是典型的巴洛克的手法,巴洛克音樂中有這樣兩種不同風格的交替進行是為了新奇和效果。巴洛克早期重要的音樂形式是單聲部歌曲(相對於前一個時期復調音樂而言)以及與此相聯系的體載歌劇與清唱劇,強調語音與音樂的緊密結合,在歌劇中還有布景的效果。單旋律音樂中不使用對位,其形式是由旋律與低音相結合發展起來的,如分段歌形式,回族曲結構,在反復出現的低音聲部上的變奏。在樂器方面也有相應的發展,如適合於演奏通奏低音組合的樂器,以及替代維奧爾琴族系的小提琴等,小提琴族系樂器更靈活而且能演奏較高的類似人聲的音域。
二、巴洛克時期歐洲各國的音樂
巴洛克時期,音樂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並且促成了後來的洛可可(Rococo)藝術的興起。這一時期的音樂以德、意、法等幾個國家最具代表性。
1. 巴洛克時代的德國音樂
巴洛克時代的德意志音樂,以許茨、巴赫和亨德爾為代表。如果把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比做金字塔,他們的音樂就好比是塔頂,因為他們不但吸收了文藝復興以來義大利的新音樂,而且開拓了一條全新的道路。許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二十四歲時赴義大利留學,師從於威尼斯樂派的大手筆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7-1612)。回國後,他發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劇《達夫內》,後來還創作了許多的受難曲。許茨與巴赫和亨德爾恰恰相差了一百年,他的風格對於這兩位巴洛克音樂大師的創作有著重要的影響。亨德爾和巴赫的音樂作品,無論在傳統音樂的集大成方面,還是在追隨新思潮方面,都在音樂史上放射著異彩。亨德爾的作品多為歌劇和清唱劇音樂,在他的器樂作品中也含有強烈的聲樂因素,這顯然是受了義大利的影響;巴赫音樂則在聲樂作品中含有強烈的器樂因素,這為古典主義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
歌劇這一偉大的藝術形式,誕生在「音樂的搖籃」——歐洲文明古國義大利。在當時的佛羅倫薩,有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和一批對古希臘藝術很感興趣的貴族。這些貴族決心賦予希臘戲劇以新的生命,於是他們開始給古老的希臘故事譜曲,並由合唱隊穿上戲裝把整個故事演唱出來,這就是歌劇的雛形。發展到後來,故事裡的角色分別由歌唱者擔任;在合唱節目之間,則由男女歌唱家分別擔任獨唱。當角色的話語輕柔時,台詞被處理成半唱半說,這種歌唱很象一首贊美詩,被稱為宣敘調;而強烈的感情則是真旋律來表現的,稱為詠嘆調。而後,詠嘆調被專門用來炫耀歌手的美好音色。當時,一部歌劇無論在義大利、英國還是在德國上演,其詠嘆調總是用義大利語演唱,而宣敘調部分的演唱則是用本國語言。在義大利的巴洛克音樂中,可與早期歌劇相媲美的還有弦樂,當時歌劇的古序曲和協奏曲都是以弦樂為主的。這一時期的義大利盛產小提琴家,如托萊利(Giuseppe Torelli,1650-1708)、科萊里(Arcagello Corelli,-1713)、維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維瓦爾第
(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等,他們都早於巴赫。這些音樂家不但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全是小提琴音樂的作曲家。義大利北部阿爾卑斯地區的克雷莫納(Cremona)人中,小提琴製作家可謂層出不窮,如阿瑪蒂、瓜內利和斯特拉第瓦利等,他們精心製作的小提琴,至今還活躍在舞台上,展現出無窮的藝術魅力。歌劇的序曲必須分為三部分:快速開始,中間部緩慢,快速終結,這種形式後來成為協奏曲和交響樂的基本形式。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樂器,至今仍是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也是極為重要的室內樂及獨奏樂器。可見,巴洛克時代的義大利音樂影響極為深遠。
3. 巴洛克時代的法國音樂
在當時的法國巴黎,歌劇和古鋼琴音樂在各王侯貴族的府邸內極為盛行。這一時期的法國歌劇,脫離了義大利歌劇的傳統而獨立成長,已經接近於舞劇的形式。在巴洛克時代,法國最具代表性的歌劇作曲家是呂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創作的歌劇簡潔明晰、旋律優美,同時又具有很強的舞蹈性;其內容辛辣、幽默,入木三分。與歌劇同時盛行的是古鋼琴音樂。古鋼琴常常附以代表巴洛克文化的裝飾,它與羽管鍵琴等同為現代鋼琴的前身。當時的古鋼琴大師有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ppe Rameau,1683-1764年),他們為古鋼琴譜寫了許多組曲,其中的很多曲目至今仍廣為流傳。1722年出版的《和聲學概論》(拉摩著),是音樂史上最早的和聲學理論著作。
② 人們常說的"巴洛克式藝術"最早起源於哪個歐洲國家
「巴洛克藝術」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義大利。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於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變形的珍珠」(—barroco)。作為形容詞,此字有「俗麗凌亂」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缺乏古典主義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紀崇尚古典藝術的人們,對17世紀不同於文藝復興風格的一個帶貶義的稱呼,現今這個詞已失去了原有的貶義,僅指17世紀風行於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
「巴洛克藝術」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巴洛克作為一種在時間、空間上影響都頗為深遠的藝術風格,其興起與當時的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系。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復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③ 巴洛克的人物傳記
格鬥游戲美男子的始祖——巴洛克是一位視「美麗才是絕對」為生命的西班牙忍者鬥牛士。他對美麗有著異常執著的自戀狂,兼備美麗和強大,不承認物質以外的東西。而且因為醜陋的父親殺害了美麗的母親這段悲慘的幼年經歷,有著會將敗者徹底撕碎的瘋狂一面。巴洛克是一個極為愛美的男子,其美貌絕對不輸於肯,他認為偉大的戰士就要有美麗的外表。他總是認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英俊的格鬥家,因為怕臉受傷以及不想手去觸碰骯臟之物(對手)而戴著的鋼制面具和利爪,還有肩頭的紫藍色蛇紋身可以說是他的象徵。
號稱西班牙最強鬥牛士的巴洛克受訓於西班牙忍者學校,在地下格鬥界取得「假面貴公子」的稱號,展開優美華麗的格鬥。利用三角跳和鐵網從空中使出的強襲是他所擅長的。結合其鬥牛技和忍術自創的各種招數,以驚異的速度和鋒利自誇,象徵著他的格鬥風格。而他也確實是一位優秀的格鬥家,他的鋼爪常讓對手聞風喪膽。
巴洛克是地籠賽中最優秀的選手,被維加看中而被招入影羅(SHADALOO),他認同維加的強大和壓倒性的美,在「強=美」的信條下加入了影羅結成臨時的同盟關系,從此成為維加四大天王之一。其背景是,以生擒對於影羅、維加有重要意義的強化戰士實驗體嘉米為條件,為巴洛克提供理想的對戰對手。在那樣的交換條件下,為了向世界證明自己的美麗和強大,並且將醜陋的東西摧毀,他繼續著戰斗。在第二次街霸大賽中,巴洛克被維加安排在沙加特之前接受世界格鬥家們的挑戰。對一向自負的巴洛克而言,這無疑是一種侮辱,他一向認為自己才是維加最重要的戰士,而沙加特只不過用獨眼嚇唬人而已。
巴洛克對長相美貌擅長華麗腿技的春麗抱有強烈嫉妒心,在動畫劇場版中還曾夜襲剛出浴的春麗卻被揍得五官變形。《少年街霸3》的結局中被嘉米的美所打動覺醒正義感,並為保護嘉米反抗維加。極端討厭醜陋之人的巴洛克與 M. 拜森關系最為惡劣,新四天王的方(F·A·N·G)面相同樣不堪入目,每天被醜男們包圍的巴洛克如今的心情可想而知。
他是街霸二代中唯一一個會在戰斗中使用武器的角色,也是速度名列前茅的角色。
④ 巴洛克藝術的藝術表現形式
西方都市計劃的歷史是從巴洛克時期開始的,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與宮殿。建築師認為建築物是根據許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個獨立的總體,所以巴洛克建築通常看來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把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畫成平面圖,其共同特點是正方形、圓形和十字形;而巴洛克建築的典型特徵是橢圓形、橄欖形以及從復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而來的更為復雜的圖形。
用規則的波浪狀曲線和反曲線的形式賦予建築元素以動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藝術最重要的特徵。文藝復興建築如同現代建築一樣,是以簡單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關系為基礎;而巴洛克建築不再崇尚那種含蓄的邏輯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戲劇般的效果。例如:
米開蘭基羅助手維紐拉(Vignola,1507-1673)和戴拉?伯達(G.della porta C.1537~1602)在1568~1584年間完成的羅馬《耶穌教堂》,被公認為是從樣式主義轉向巴洛克的代表作。這座教堂內部突出了主廳和中央圓頂,加強了中央大門的作用,以其結構的嚴密和中心效果的強烈而顯示了新的特色。因此,耶穌教堂的內部和門面,後來都成為巴洛克建築的模式,又可稱為「前巴洛克風格」。
十七世紀早期巴洛克建築代表是馬德諾(C.Maderno,1556~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開蘭基羅未完成的《聖彼得教堂》(1607-15,羅馬梵諦岡,另有專屬網站詳細圖片解析),他用戲劇性的方式強調正門,例如由扁平的方柱變為半圓柱,再變為四分之三圓柱,使建築的立體塑形復雜多變,動態強烈。他所設計凸出的門面或深凹的門面,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廣場上的空間能更進一步的連接起來。
十七世紀盛期巴洛克建築最偉大的大師是貝尼尼(G.L.Bernini,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建築,在1624~33年間完成置於聖彼得大教堂內的青銅華蓋,是一座高達二十九公尺的巨型幕棚,以四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撐蓋頂,雄偉而又華麗(很像布景裝飾)。又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了門前雙臂環拱形的廣場和柱廊(1657),使它成為西方最的廣場建築之一。
波羅米尼(F.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位建築大師,喜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多種幾何形體的復雜交錯,從整體布局到細部安排,都能獨出心裁,代表作如四泉的《聖卡羅(S.Carlo)教堂》(1665~67,羅馬),被譽為巴洛克建築的典範。
除以上羅馬地區外,義大利北部的杜林(Turin)地區也有相當發展,瓜里尼(G.Guarini,1624~83)建的《聖布小教堂》(1668~94)圓頂,表現天堂的穹窿,給人一種飄渺無盡永恆的幽思。
西歐諸國的巴洛克建築又結合各地的特點而各有所長,如英、法等國帶有較嚴謹的色彩,例如巴黎凡爾賽宮(1669~85,滑鼠點選可看到360度外觀旋轉圖),德國南部則華麗輝煌達於極致,西班牙及其統治下的拉丁美洲也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巴洛克雕刻有時是建築的一部份,藝術家表現真實人間的技法臻於成熟完美,例如根據主體的男女老幼來表現人的皮膚外觀,卷發、衣飾、織物的質感都很逼真。動勢的展現是其最重要的特點,人物不再被雕成靜止或休息的姿態,而總是處於運動之中。
最著名的是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的名作《聖泰雷莎(St.Theresa)之幻覺》(1645~52,羅馬聖馬利亞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結合,欣賞這類雕像要搭配建築、繪畫一起觀看,以產生視覺上的幻覺。這種風格也影響西歐各地。其它名作如《四河噴泉》(局部圖,1648-51,羅馬Navona廣場)、《大衛》(David,1623-24,大理石, 高170 cm,Galleria Borghese, Rome)。
法國巴洛克雕刻大師有:
普傑(P.Puget,1620-94)的《克羅托那的米羅》(1671~83,巴黎羅浮宮)。
柯塞沃克(A.Coysevox,1640~1720)的《勒布蘭半身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像》(1680,凡爾賽宮)。 宏偉壯觀,充滿動感,精湛的透視變奏(如前縮法),戲劇性的構圖,起伏波動,體現無限的空間,加以理想光的對比,使畫面產生統一協調如舞檯布景的效果是巴洛克繪畫的特色。
義大利卡拉瓦喬(Caravaggio,1573~1610),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線以獲得畫面戲劇性的效果,也利用明暗表現法以襯托真實的空間感,並舍棄細節的描寫。他對自然的態度是直觀的,以粗野或純朴的市民為模特兒作肖像畫。他更在靜物畫上另闢蹊徑。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吃晚餐》(1601,,倫敦國家畫廊)、《埋葬基督》(1604,梵諦岡美術館)、《水果籃》(靜物, 1596,46×64.5cm,米蘭,諳布羅西阿納美術館)、《酒神》(1597,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個性狂野、暴躁、易怒,命短,他要脫離陳規,重新思考藝術,風格上被稱為「自然主義者」。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練古典美,代表作祭壇畫——《聖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倫敦國家畫廊),畫中光線照耀在救主形體上,與整體引發觀者情感的手法,都屬巴洛克式的,構圖簡單和諧,有點感傷性,但避免提醒人們有關死亡的恐怖和受難的痛苦。 除了建築和雕塑和繪畫之外,巴洛克傢具無疑是巴洛克藝術最市民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號稱太陽王',他對凡爾賽宮的奢華裝修造成了大量巴洛克風格傢具的誕生。宮廷藝術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巴洛克藝術大師。復雜的雕刻,名貴材料如柚木,黃金,象牙,紫檀木的大量使用,使得巴洛克傢具成為了世界三大傢具的代表之首,屹立在世界傢具的頂尖位置上,數百年不倒。
扶手椅---椅腿可以使」倒方錐「或者」欄桿柱「式,上面出現了日益復雜的橢圓形緣飾,凹槽飾,葉飾。從路易十三繼承的H型連桿,逐漸演變為X型。禮儀的需要促使大量折疊椅和凳子問世,上面時有華麗的雕刻。
雙體傢具--衣櫃面板的線條也變得更柔和,下不和兩端成弧形,並向圖中那樣由於凸出部分或者轉角處呈新月形而變得復雜。 以裹胸收腰作為開場白,以巴洛克時代如貴族般綴滿蕾絲花邊的誇張袖子作為情節發展的高潮,這部有關古典主義戲劇的「腳本」充滿著華貴的氣氛。短俏的波浪狀衣擺使得上衣在硬朗性感中透出高雅,歌特式袖型在復古細節中滲透出摩登,色彩上也採用了鮮艷明快的顏色,讓人猶如置身於一場盛大的宮廷舞會中。
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時裝最看重下半身的剪裁,力求多變。略微蓬鬆的及膝窄裙結合精緻的褶皺,加上漫不經心的花邊,一齊散發著溫柔甜蜜的浪漫氣息。面料雖然不是典型的浮花錦緞,卻採用光滑輕盈的紗綢,彰顯別具一格的奢侈感。色彩上,香檳色、米白色都不再獨領風騷,取而代之的是艷麗的桃紅色,配以荷葉邊領口的奶白色針織外套,優雅矜持又不失俏麗可愛。
束腰是巴洛克風格時裝的主要特點之一,也將成為新一季時尚舞台上的最佳主角。綢緞襯衫充滿懷舊氣息,紛繁多樣的花紋表達出新古典主義時代的藝術風格,鮮紅明亮的寬版束腰成為點睛之筆,不僅在色彩上形成強烈對比,而且別致的緞帶蝴蝶結更是突出了在那段逝去的歲月中曾一度瘋狂流行的大紅大紫的時髦風尚。黑、白、橙、紅四種顏色形成視覺上強烈反差,打造高雅矜貴的淑女形象。
古典主義韻味大行其道,使得充滿 復古情懷的浪漫婚紗也呈現出一派奢華風格。仿巴洛克的提胸和束腰,層層疊疊的裙擺,在細節上將繁復且精細的做工體現得淋漓盡致,再融合現代流行剪裁與時尚元素,像蝴蝶結、褶皺等,創造出亦古亦今的別樣風格。 通常來說,巴洛克音樂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節奏特別強烈、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跳躍且持續不斷;採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於音樂的速度、力度變化在當時相當被看重;曲目的調性也從文藝復興時期單一而保守的教會調式發展為採用大小調形式。同時西洋管弦樂器也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提琴的出現、撥弦古鋼琴的成形都為巴洛克音樂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力;其他樂器的發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風格的巴洛克音樂其配器得以朝著多元化、大規模的方向發展。不過諸如管風琴、羽管健琴、維奧爾琴這類頗具歷史的古樂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在音樂表現形式方面,巴洛克時期要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體裁豐富的多。皇室以及貴族對音樂的需求,促使許多巴洛克音樂家開拓出很多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歌劇的興起(並不是起源,歌劇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為突出的一點。雖然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曾被一些專家批評為「矯揉造作」,但卻是此後歌劇發展的一個基礎。聲樂領域的其他表現形式還有神劇、經文歌、清唱劇、受難曲和彌撒曲等,這些都是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見在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在西洋音樂中依然佔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時期的器樂曲發展很迅速,出現了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管弦樂組曲、各種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賦格和奏鳴曲等諸多表現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發展、演變,從而成為了後來更為成熟的形式。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 。
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花。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干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⑤ 義大利、西班牙、西歐的巴洛克文學派分別是什麼
義大利巴洛克文學的代表是馬里諾派,馬里諾以誇飾的詞藻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緒;西班牙的代表是貢哥拉派,提倡一種與晦澀思想相結合的華麗雕琢的詩歌語言;在英國有玄學派,以神秘主義詩人多恩為代表,他的創作把神秘的宗教情緒和色情、好戰交織在一起。西歐著名的巴洛克風格文學家是卡爾德隆,他的劇作《人生如夢》表現了一種對人生的蔑視和對宗教的狂熱,還宣揚對國王的忠誠,是典型巴洛克風格的作品。
⑥ 巴洛克的幾個發展階段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自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的「不規則的珍珠」(barroco)。作為形容詞,此字有「俗麗凌亂」貶抑之意。歐洲人最初用這個詞指征「離經叛道」、「不合常規」,原來對這些追求新形式的藝術家是貶義,後來成為一代的代表。
在歐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慣指的時間是17世紀以及18世紀上半葉(約1600年 -1750年,但年份並不是絕對的)的藝術風格,特別是建築與音樂。這一時期,上接文藝復興(1452年 -1600年),下接古典、浪漫時期。
歐洲文化「除舊布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變與成就。資產階級興起,君主政治漸獨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科學在伽里略、牛頓等人的開創下展開。藝術上趨勢是「世俗(非宗教)化」,精力充沛,勇於創新,甚至好大喜功。文藝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亞、塞萬提斯;繪畫上有魯本斯,林布蘭特等,影響都極深遠。也在這時期,歐洲向外擴張殖民,漸漸占據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油畫
巴洛克畫家的典型代表是比利時的魯本斯、荷蘭的倫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開茲、英國的凡·戴克等。他們的畫作人體動勢生動大膽,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比文藝復興時代畫家還要更強調人文意識。
魯本斯的宗教畫人體姿勢動作激烈,色彩鮮明;倫勃朗的畫作如同在舞台上,人物面部處於高光部位,與周圍的陰影有強烈的對比;委拉斯開茲的「宮女」,背景中在窗外射入光線下工作的織女,曾經對後期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產生很大的啟示。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主要的音樂家有呂利 (Jean Baptiste Lully, 1632-1687)、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S.Bach)、亨德爾 (Handel) 及維瓦爾第 (Vivaldi)。這一時期的風格是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J.S.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至。
巴洛克建築是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中的一個層面。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後傳至德、奧、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從語源學上講,巴洛克是一切雜亂、奇異、不規則、流於裝飾的代名詞。而這一時期的建築也確實體現了這一點。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
建築師
貝爾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博羅米尼(Borromini)
誇立尼
約翰·巴塔薩·紐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
代表建築
聖保羅大教堂
聖安德烈·阿爾·奎亞納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
凡爾賽宮等。
⑦ 人們為什麼把17世紀的西班牙美術稱為巴洛克繪畫
人們習慣上把17世紀的西班牙美術稱之為「委拉斯凱茲時代」。同時,這一段時朗,歐洲正值巴洛克美術盛行之時,所以美術史上也常把17世紀西班牙美術稱為巴洛克繪畫。
⑧ 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形式有哪些
在歐洲藝術發展史上,就整體而言,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在形式上比文藝復興時期要繁麗、豪華得多。然而,在木工藝方面,特別是傢具的設計製作上,則表現出與巴洛克式風格不盡相同的特徵。
胡桃木小桌具有巴洛克式風格特徵的木工藝製品首先是在17世紀20年代的佛蘭德斯出現的。盡管早期的橡木四門碗櫥和雙門供桌等傢具仍採用文藝復興晚期的半附柱或螺紋托架等作為裝飾,但從其他一些傢具廣泛利用天鵝絨或皮革包襯的情況來看,已具有巴洛克式傢具的裝飾因素。特別是採用黑檀、紅木或其他染色木材製作鑲板、豎櫃、橫木或山形牆,更顯示出巴洛克式傢具工藝的某些特色,同時在接榫、刳槽、雕刻和渦卷裝飾、莨苕葉飾上也都標志著巴洛克式傢具風格的成立。
較之佛蘭德斯,荷蘭的巴洛克式傢具在外形設計上更顯單純、嚴謹,但在細部裝飾上仍然具有豐富華麗的效果。早期傢具仍以橡木為主要材料,不過在框架裝飾部位已開始採用磨光的紫檀木和紅木等進口的貴重木材。後期傢具以胡桃木代替橡木而成為主要材料,裝飾工藝也漸趨華麗,其中甚至不乏象牙等高級材料的鑲嵌裝飾,模塑帶飾等手法時而可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漆繪傢具和雕刻屏風等傢具已於17世紀末期在荷蘭出現,當時不少荷蘭傢具的設計顯然受到中國明式傢具的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表現在對中國式傢具彎腿形式的模仿上。這樣的情況在歐洲同時期其他國家的傢具設計上也並不鮮見。
櫥櫃17世紀的路易十四世時期是法國傢具工藝的鼎盛時期,在歐洲傢具史上此時的所謂法國「豪華型傢具」已在裝飾形式的發展上超越了巴洛克式的界限。
「豪華型傢具」的種類繁多,其中常見的有碗櫥、珍品櫥和桌、椅、床、櫃等等,其上裝飾的紋樣有爵床葉形、槲橡、獅、羊和王家標記及路易十四世的文字組合等等。傢具的邊、角多採用包銅處理,它不僅可以保護精緻的貼木面,也具有較強的裝飾性。貴重的傢具還利用象牙、龜甲、金屬和珍木等材料進行鑲嵌裝飾,有的甚至還採用人體浮雕或青銅鑄像加以裝飾,效果精細奢麗。
中國式小櫥櫃安德列·夏路布爾(AndreCharlesBourd,1642—1732)是路易十四世時期最優秀的傢具工藝家,長期在宮廷任職。他早期的作品常採用五彩木片作花鳥圖案鑲嵌裝飾。1680年左右,他創造了一種所謂「布爾鑲嵌法」,即將金屬片和龜甲重疊在一起,刻成一樣的圖案,然後鑲嵌在櫥櫃傢具的表面。這種鑲嵌法曾對法國其後的傢具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連鄰國的傢具工藝家也紛紛仿效。作為一個優秀的傢具工藝家,布爾不僅擅長鑲嵌技法,同時也掌握了完美的木工和包銅技藝。
路易十四世時期「豪華型傢具」在桌、椅、床的設計反映最為明顯。當時椅子的設計樣式繁多,在宮廷里要按地位和身份來規定椅子的樣式。總之,17世紀法國的傢具工藝是取得了獨特成就的,盡管它是更多地表現了宮廷工藝美術豪華繁縟的某些特點,但在設計或製作工藝方面都是相當卓越,並具有一定的影響。
德國巴洛克式傢具工藝風格的確立是在17至18世紀之交的階段,南部傢具不僅在設計上注重優美曲線的運用,而且實木和貼木的模塑技藝都已達到較高水平,著名的法蘭克福式碗櫥就集中體現了這樣的成就。北部的漢堡式雙門或四門大型碗櫥也很有特色,它模仿建築式半附柱、柱頭,飾帶和山形牆作為主要裝飾手段,但都以莨苕葉飾和花果雕飾破除了裝飾的沉重感。此類櫥櫃在北部地區的流行相當廣泛。
另外,德國傢具在17世紀末期也與荷蘭一樣受到中國明式傢具的影響,其最為明顯地表現在傳統的後扭式直腿為中國式的彎腿所代替,同時也出現過一些受中國傢具啟示而創作的漆繪傢具。
多門櫥櫃英國巴洛克式傢具工藝的興起和繁盛的時期是在英王查理二世(ChadesⅡ,1630—1685)和安妮皇後之間的半個世紀中。早期的傢具一方面是受荷蘭影響在民間流行的風格素樸的胡桃木傢具,另一方面是具有奢華精美風格的宮廷傢具,二者都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宮廷傢具多用珍木製成。並採用透雕細工、貼金花飾或垂花雕刻等精緻的裝飾手法,而且大多以天鵝絨或織物包襯,從而在裝飾繁華的程度上絕不亞於法國的傢具。
威廉三世(WilliamⅢ)和安妮皇後時期英國巴洛克式傢具更多地呈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格,其中以貼木技術和鑲嵌細工最為傑出。此期的鑲嵌細工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在黑白底子上的黃褐色木或象牙為材料,作各種花鳥紋樣的鑲嵌裝飾;另一種是以黃色貼木為底,用深褐色木材作精細的蔓藤花飾鑲嵌,兩種鑲嵌形式的共同特點就是紋樣繁密、色彩高雅和技藝高超,往往是鑲嵌紋樣與底水平高,毫無凸凹、粗疏之感。
英國巴洛克式傢具的種類相當豐富,除了常見的櫥式寫字台、四門碗櫥、五斗櫥和珍品櫥以外,還有圓形折疊餐桌和八腿門廊陳列桌等等。
17世紀,作為巴洛克風格發源地的義大利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都逐漸喪失了昔日的全歐中心地位。盡管如此,義大利的巴洛克式傢具工藝的發展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它最明顯地表現在興盛時間較早,從而對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巴洛克式傢具工藝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許多藝術家曾應聘在各國宮廷任職,它創造的典型的巴洛克式裝飾紋樣,即卷軸和莨苕葉形裝飾等在各國都有效仿;尤其是以羅馬為中心的宮廷巴洛克式傢具風格直接影響到法國路易十四世傢具的設計和製作。另外,義大利巴洛克式傢具也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徵,它常常利用外形的對比、技藝的工細和效果的豪華來獲得較強的裝飾性。
西班牙的巴洛克式傢具是在菲利浦四世(PhilipⅣ)和卡洛斯二世(CarlosⅡ)的宮廷中展開的,並直接受到義大利和法國巴洛克式傢具工藝的影響。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伊斯蘭工藝的豪華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