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有什麼著作
Ⅰ 梵蒂岡城國古抄本
沒有,只能給你類似的
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樓主也許想看印第安文明的書
現已經整理和翻譯的印第安古代文學作品比較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波波爾·烏》英文在線閱讀地址: http://www.meta-religion.com/World_Religions/Ancient_religions/Central_america/popol_vuh.htm
在第三章節里有提到四代人,第四章節講了毀滅,樓主有興趣可以看看這些古代神話色彩的文明
屬於瑪雅文化,基切語的原意為咨詢之書。這是美洲大陸上發現的最古老的書,也是印第安古代文學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的第一部分寫世界的創造和人類的起源,第二部分是英雄故事,第三部分簡述基切部落建立和發展的歷史。它是西班牙傳教士弗朗西斯科·希梅內斯於17世紀末在瓜地馬拉所發現,成書時期約在16世紀。希梅內斯讀通了手稿內容,譯成西班牙文。原手稿用基切語寫成,下落不明。今看到的《波波爾·烏》是後來其他學者根據希梅內斯最初抄錄的基切語本重新翻譯的。
其它參考一下
《拉維納爾武士》 也屬於瑪雅文化。這是現存古印第安文學中少有的一部未受任何歐洲人思想影響的劇本。在古代墨西哥的印第安民族中,戲劇已相當發達,經常在廣場、宮廷或廟宇中演出,題材多為部落征戰中的英雄業績。這部劇本描寫基切部落和拉維納爾部落之間發生的一次戰爭,表達了一位拉維納爾武士出征、作戰和被俘前後的思想感情,結構完整,對話生動,演出時還穿插民族舞蹈。劇本是19世紀中葉一個傳教士根據拉維納爾民族老人的口授用拉丁字母記錄而成。
《奧揚泰》 屬印加文化。這是一部歌劇,約在西班牙入侵秘魯時期由一個無名的印加作家根據民間流傳的歌頌民族英雄奧揚泰的故事,用克丘亞語編成。劇本寫著名武士奧揚泰與印加公主柯依約相愛,受到大祭司阻撓,最後結成良緣。1770~1780年間由一個名叫安東尼奧·巴爾德斯的傳教士輯錄成書。
其他作品 除上述作品外,還有許多詩歌,主要有阿茲特克人的納瓦特爾詩歌和印加人的克丘亞詩歌,其中一部分是頌揚神明和部落領袖的頌歌,而多數則是描寫花卉禽獸和抒發感情的抒情詩。
Ⅱ 最早提到亞特蘭蒂斯的文獻是什麼文獻
最早提及亞特蘭蒂斯的是公元前300多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根據柏拉圖所著的《對話錄》記載,「亞特蘭蒂斯位於島的中心,是大陸的首都,主島由三條寬闊的運河環繞,這些環形的運河和陸地把全島劃分為五個同心圓形的區域,另一條運河從中心貫穿各區,直通海岸。」亞特蘭蒂斯是富庶文明之地,「它被無數黃金與白銀裝飾著,出產一種閃閃發光的金屬――山銅。它有設備完善的港埠及船隻,還有能夠載人飛翔的物體。」它一向愛好和平,但其後卻突然揮軍攻向歐洲,其野蠻行為以及本國人民的日益腐敗墮落最終觸怒了天神,於是神降下一場極大的洪水,使其大陸在一夜之間沉沒消失。 在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流傳至今的的墨西哥合眾國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所描述的應該是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的情況.以及第四代人滅亡的情況.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跡,似乎在印證著這個假說。在民間的說法中,人們把這片陸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著史前文明的那個國度叫做「大西國」。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秘消失的大陸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Ⅲ 亞特蘭蒂斯是什麼
亞特蘭蒂斯位於歐洲到直布羅陀海峽附近的大西洋之島。傳說亞特蘭蒂斯以海洋之神的子民自居,對大海有著強烈的崇拜,是一個擁有高度文明的古老大陸、國家或城邦,最早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里。據稱其在公元前一萬年被史前大洪水毀滅。
亞特蘭蒂斯(Atlantis),又譯阿特蘭蒂斯,又稱大西洲、大西國。
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過類似的敘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第一代人類是一代巨人,他們並非這里的居民,而是來自天上。他們毀滅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毀滅於巨大的火災;第三代人類就是猿人,他們毀滅於自相殘殺;後來又出現了第四代人類,處於『太陽與水階段的人類,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
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存在一片大陸,這片大陸已有高度發達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引發巨大災難的是大規模的地震及其後產生的海嘯。火山灰導致整個地中海地區數周之內都處於黑暗之中,遠在英國的植物也受到影響。地震的威力相當於當時轟炸廣島的原子彈的爆炸威力的4000倍。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遺跡,似乎在印證此假說。
人們把這片大陸稱為「大西洲」,把孕育史前文明的國度稱為「大西國」。科學界沿用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Ⅳ 20世紀外國文學作品有
表現主義: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長篇小說《審判》( 1925 )、《城堡》( 1926 )、《美國》( 1927 )、中短篇小說集《觀察》( 1939 )、《變形記》( 1915 )、《在流放地》( 1919 )、《鄉村醫生》( 1920 )、《飢餓藝術家》( 1924 )。
意識流:艾杜阿、杜夏丹,法國小說家。《月桂樹被砍掉了》( 1887 )。
馬塞爾·普魯魯斯特,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
威廉·福克納,同美國小說家。長篇小說《喧嘩與騷動》( 1929 )、《我彌留之際》( 1930 )獲得 1949 年諾貝爾文學獎。
詹姆斯·喬伊斯英國小說家《青年藝術家的畫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們的蘇醒》( 1939 )。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小說家。《達羅衛夫人》( 1925 )、《副燈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義:薩特,法國小說家,短篇小說集《牆》( 1939 )、獲得 1964 年諾貝爾獎。長篇小說《惡心》( 1938 )、劇本《蒼蠅》( 1942 )、《間隔》( 1945 )、《死無葬身之地》( 1946 )、《骯臟的手》( 1948 )、《魔鬼與上帝》( 1951 )、長篇小說《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學著作《存在虛無》( 1943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 1947 )、自傳《詞語》( 1955-1964 )。
加繆,法國小說家。長篇小說《鼠疫》( 1947 )中篇小說《局外人》( 1942 )、《隨落》( 1956 )、短篇小說集《流放與王國》( 1957 )、散文集《反與正》( 1937 )、《婚禮》( 1939 )、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說派:娜塔麗·薩洛特:法國小說家。《向性》( 1932 )、《一個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館》( 1959 )、《金果》( 1963 )、論文集《懷疑的時代》( 1956 )、自傳《童年》( 1985 )、米歇爾·布托爾:法國小說家《米蘭弄堂》( 1954 )、《時間的運用》( 1956 ,又譯成時間表)、《變》( 1957 )、《變》(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國小說家 1958 年獲諾貝文學獎,《草》( 1958 )、《弗蘭德公路》( 1981 )、《風》( 1957 )。
羅伯·格里耶,法國小說家。小說《橡皮》( 1953 )、《窺視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宮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復》( 2001 )等,電影小說《去年在馬里安巴》( 1961 )、傳奇故事《重現的鏡子》( 1985 )。
魔幻現實主義:
胡里奧·科塔薩爾( 1914-1984 )阿根廷作家 。
何塞·多諾索( 1924-1996 ),智利作家。
加西亞·馬爾克斯( 1928- )哥倫比亞作家 , 獲 1982 年諾爾貝文學獎,長篇小說《百年孤獨》( 1967 )。
中篇小說《枯枝敗葉》( 1955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1961 )短篇小說集《格郎德大娘的葬禮》( 1962 )《惡時辰》( 1962 )、長篇小說《家長的沒落》( 1975 )《霍亂時期的愛情》( 1985 )。
卡洛斯·富恩特斯( 1928- ),墨西哥作家。《最明凈的地區》( 1958 )《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 1962 )。
阿菜霍·卡彭鐵爾( 1904-1980 ),古巴作家。長篇小說《人間王國》( 1949 )、《消失了的足跡》( 1953 )、《光明世紀》(又譯成啟蒙世紀)( 1962 ),《方法的根源》( 1974 )。
阿斯圖里亞斯( 1899-1974 ),瓜地馬拉作家。長篇小說《玉米人》( 1949 )、《瓜地馬拉傳說》( 1930 )《總統先生》( 1946 ),獲 1967 諾貝爾文學獎。
何塞·瑪利亞·阿爾格達斯( 1911-1969 )秘魯作家
胡安·魯爾福( 1918-1986 )墨西哥作家,中篇小說《佩德羅·巴拉莫》( 1955 )。
Ⅳ 亞特蘭蒂斯是否真實存在過,還是完全杜撰的。
亞特蘭提斯(希臘文:Ἀτλαντὶςνῆσος,,"IslandofAtlas(阿特拉斯的島嶼)")(英文:Atlantis),又譯阿特蘭蒂斯、阿特蘭提斯等,一片傳說中有高度文明發展的古老大陸,又稱作大西洲或大西國。到現時為止,還未有人能證實它的存在。最早的描述出現於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文章裏。據他所言,亞特蘭蒂斯在他九千年前已被一場自然災難毀滅。
----------------------------------------------------------------------
考證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亞特蘭蒂斯是一個神話,柏拉圖只不過借它比喻雅典社會的價值觀,但不少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希望找到,還它一個真面目。
----------------------------------------------------------------------
塞普勒斯說
一名自稱神話學及古代研究專家的美國探險家羅伯特·薩馬斯特(RobertSarmast),在其出版的書《發現亞特蘭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並以柏拉圖的描述作為其研究的主要依據。
他說柏拉圖提供了亞特蘭蒂斯的「具體線索」,當中45個線索顯示它位於塞普勒斯南部海域,並稱海洋影像圖顯示的塞普勒斯古代地貌與柏拉圖描述相符合。薩氏更說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圖曾提及過的地點,包括一個長方形平原,中間就是亞特蘭蒂斯城。
他的理論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時曾發生「洪水大災難」,令到地中海於現時直布羅陀海峽的地方連接大西洋。這個說法同柏拉圖說有個大洪水「吞沒」阿特蘭蒂斯島,以及曾經大洪水的說法相符合。其中,人們猜測亞特蘭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築源於亞特蘭蒂斯,是亞特蘭蒂斯毀滅後,亞特蘭蒂斯人將此文明傳播於世界的。
----------------------------------------------------------------------
克里特說
另一個說法,認為亞特蘭蒂斯在克里特島。
因為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席拉島」(又名聖多里尼/桑多里尼)上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人懷疑席拉島正是亞特蘭提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島上的聖多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邁諾安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說的人認為,柏拉圖(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亞斯或最初聽到這故事的希臘人索隆)把數字弄錯了,因此整個數字誇大了十倍以上,900年變成了9000年,4萬平方哩變成了40萬平方哩,所以才變成了這樣的傳說。
----------------------------------------------------------------------
南極說
支持此說的人以考古學家兼作家葛瑞姆·漢卡克以及蘭斯·弗列里亞斯為代表。
此說是認為亞特蘭提斯應該是在南極半島,並以「地殼滑動說」來解釋亞特蘭提斯的毀滅,認為亞特蘭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災難,緊接而來的是嚴寒,從而導致亞特蘭提斯人放棄了自己的故鄉,南極半島隨後也被厚厚的冰層覆蓋。
----------------------------------------------------------------------
直布羅陀說
法國普羅旺斯大學地理學教授科林那·吉亞德(Collina-Girard)認為柏拉圖在書中描述的「亞特蘭蒂斯」位於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一帶。
科林那研究了人類於19000年以前從歐洲向北非移民的歷史,認為在亞特蘭蒂斯大陸存在的時期,直布羅陀海峽有高於海平面的陸地存在,而亞特蘭蒂斯大陸就在今日的安達魯西亞與摩洛哥之間。
----------------------------------------------------------------------
愛爾蘭說
瑞典地理學家烏爾夫·埃林森於2004年出版的《地理學家眼中的亞特蘭蒂斯:勘探仙境之國》一書中認為,愛爾蘭島即為亞特蘭提斯大陸。主要論點來自於柏拉圖所描述的島國大小及地貌與愛爾蘭島極為相似,並且兩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亞特蘭提斯沉沒的傳說可能來自於公元前6100年,冰河時期結束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許多沿岸島嶼。長時間的以訛傳訛將小島的沉沒誇大為毀滅性的災難。
Ⅵ 求《美國海:歷史的墨西哥灣》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美國海:歷史的墨西哥灣》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kO2imvd8EgDJgbmLk-707A
簡介:鑒於地理位置、文化和傳統,墨西哥灣一直被視為美國的海洋,至今還沒有一部關於它的完整的歷史。從它的發現到資源開采,再到進入21世紀,墨西哥灣在不斷供應豐富資源的同時,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環境歷史學家傑克·戴維斯圍繞墨西哥灣的自然特點展開,從魚群、鳥類到河口、海灘,從更新世到21世紀,探討自然是如何介入人類活動,人類又如何介入自然,從而影響到自身,真正將自然、人和歷史結合起來,是一部有很高學術價值的環境史著作。本書因此獲得2018年美國普利策歷史類圖書獎。
Ⅶ 提供些詳細的亞特蘭蒂斯的資料
亞特蘭蒂斯(Atlantis,Ατλαντι?),又譯阿特蘭蒂斯,在梵蒂岡城國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岡城國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眾國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過類似的敘述:「地球上曾先後出現過四代人類。第一代人類是一代巨人,他們毀滅於飢餓。第二代人類毀滅於巨大的火災。第三代人類就是猿人,他們毀滅於自相殘殺。後來又出現了第四代人類,即處於「太陽與水」階段的人類,處於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毀滅於巨浪滔天的大洪災。在梵蒂岡圖書館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對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類文明也有所談及。
現代科學發現,在大洪災之前,地球上或許真地存在過一片大陸,這片大陸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災難中,這片大陸沉沒在大西洋中。而近一個世紀以來,考古學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遺跡,似乎在印證著這個假說。在民間的說法中,人們把這片陸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著史前文明的那個國度叫做「大西國」。其實,科學界早就給這片神秘消失的大陸命名了,那就是沿用了柏拉圖提出的名字:亞特蘭蒂斯。
沿著北緯30°線尋覓,我們不能不提到距今12000年前於「悲慘的一晝夜」間沉沒於大海中的「亞特蘭蒂斯」(另譯「阿特蘭提斯」或「亞特蘭特提斯」)大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西洲」。
傳說中沉沒的大西洲,位於大西洋中心附近。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亞特蘭蒂斯大陸,大陸上有宮殿和奉祝守護神——波塞冬(也就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的壯麗神殿,所有建築物都以當地開鑿的白、黑、紅色的石頭建造,美麗壯觀。
首都波賽多尼亞的四周,建有雙層環狀陸地和三層環狀運河。在兩處環狀陸地上,還有冷泉和溫泉。除此之外,大陸上還建有造船廠、賽馬場、兵舍、體育館和公園等等。
這就是希臘共和國共和國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名著《克里特阿斯》和《提邁奧斯》中所描繪的亞特蘭蒂斯景象。從此之後,這座理想之都,成為眾人心目中永世嚮往的神聖樂土。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逐步深入,英國學者史考特·艾利歐德指出,亞特蘭蒂斯在當時已經到達人類文明的巔峰期。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亞特蘭蒂斯是一個神話,柏拉圖只不過借它比喻雅典社會的價值觀,但不少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希望找到,還它一個真面目。
Ⅷ 現代墨西哥文學是什麼
1910年墨西哥民主革命爆發,隨之而來的是描寫革命斗爭的小說創作高潮。1916年出版的馬里亞諾·阿蘇埃拉(1873~1952)寫的《在底層的人們》,是第一部描寫革命斗爭的小說。這一時期著名的小說家還有:馬丁·路易斯·古斯曼(1887~1977),著有《鷹與蛇》(1928);格雷戈里奧·洛佩斯·伊·富恩特斯(1897~1966),著有《印第安人》;何塞·巴斯孔塞洛斯(1882~1959),著有自傳體小說《克里奧約人烏利塞斯》。
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歌創作有:《憂傷》(1919)、《可愛的祖國》(1921),均為詩人拉蒙·洛佩斯·貝拉爾德(1888~1921)的作品。
1909年,何塞·巴斯孔塞洛斯和馬丁·路易斯·古斯曼創建了青年協會,旨在建立新的墨西哥社會和新的墨西哥文化,其中重要的作家有胡利奧·多利、安東尼奧·卡索和阿方索·雷耶斯;後者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創作活動加強了墨西哥與拉丁美洲其他國家的聯系。
20世紀30~40年代,墨西哥出現了許多文化團體和流派,如尖銳派和現代派等。
何塞·胡安·塔夫拉達(1871~1945)用日本俳句體寫的《一天》(1919)是他由現代主義轉向「先鋒派」的標志。以曼努埃爾·馬普萊斯·阿爾塞為首的「尖銳派」作家,代表著墨西哥新一代的詩人,他們注重學習歐美革新文學的表現手法。
現代派的詩人有卡洛斯·佩利塞爾(1899~1977),以大陸、空間和熱帶原始自然環境為題材,同時也寫愛情詩和宗教詩;何塞·戈羅斯蒂薩(1901~1973),以詩作《沒有終極的死亡》著名;薩爾瓦多·諾沃,他的《鏡子和新戀》(1933)是「反詩歌」的最早作品。此外,哈維爾·比利亞烏魯蒂亞(1903~1950)的《死亡的懷戀》(1938)是一本優美的抒情詩集。屬於這一派的有名詩人和著名的散文家還有豪爾赫·庫埃斯塔、希爾維托·奧溫、貝納爾多·奧爾蒂斯·德·蒙特利亞諾、哈依梅·托雷斯·博德特等。
這一時期中,著名的劇作家是羅多爾福·烏西格利(1905~1980),他的作品有《做鬼臉的人》。
墨西哥現代文學中,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最為著名。他的詩集《口頭上的自由》(1960)包括他20餘年間的詩作,其中的名篇為《太陽石》(1957)。
在小說創作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卡洛斯·富恩特斯(1928~),著有《最明凈的地區》和《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他還著有《西班牙美洲新小說》(1969)、《墨西哥時代》(1971)等。其他較著名的小說家還有阿古斯丁·亞涅斯(1904~1980),他的作品《在洪水邊緣》(1947)為墨西哥新小說開辟了道路;胡安·魯爾福(1918~)的兩部小說《平原上的烈火》(1953)和《佩德羅·帕拉莫》(1955),採用了新的技巧並形成他特有的風格。
Ⅸ 推薦些後現代主義的經典著作給我
羅蒂的「後哲學文化」,其重要著作包括:《哲學與自然之境》(1979)、《實用主義的後果》(1982)、《偶然、反諷與團結》(1989)、《客觀性、相對主義與真理:哲學論文第一集》(1991)、《論海德格爾及其他哲學家:哲學論文第二集》(1991)、《真理與進步:哲學論文第三集》(1998)、《立國論》(1998)和《哲學與社會希望》(2001)等。
德里達的解構主義,主要代表作有《聲音與現象》(1967)《寫作與差異》(1967)、《散播》(1972)、《哲學的邊緣》、《立場》(1972)、《人的目的》(1980)、《馬克思的幽靈》等。
利奧塔的知識合法化危機與元話語、中心的被放逐,主要理論著作有《利比多經濟學》(1974),《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的詞語》(1986) 等,《後現代狀況》一書,曾經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學界有關後現代主義問題的深入論爭,至今仍被認為是研究這一課題的經典著作之一。
哈貝馬斯的現代性救助,《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 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化》,《包容他者》,《後民族結構》,《後形而上學思想》等。
以上都是我們社會學老師介紹給我們的,我也是學傳播O(∩_∩)O~有空交流哈
Ⅹ 近代墨西哥文學是什麼
18世紀墨西哥遭遇殖民者入侵後,土著文化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大量移民的湧入,決定了近代墨西哥文學是由開拓者文化與民族交錯發展而來。
18世紀時,墨西哥文學主要被教會人士所控制。一些作家開始研究墨西哥傳統文化及其社會,他們用拉丁文、希臘文寫作,如詩人迭戈·何塞·阿巴德(1727~1779)。其他還有一些歷史學家,他們保持印第安民族的文化傳統,開創了一種新的既非阿茲特克又非西班牙式的風格。
從19世紀初的獨立革命到1910年的民主革命,墨西哥文學新的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首先是新古典主義階段。19世紀初,在歐洲新古典主義的影響下,墨西哥出現了一批反貢戈拉主義的詩人,他們追求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精神。代表人物有何塞·曼努埃爾·馬丁內斯·德·納瓦雷特、阿納斯塔西奧·德·奧喬亞·伊·阿庫尼亞等。
其次是浪漫主義萌芽階段。獨立戰爭爆發後,小說開始出現。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是何塞·華金·費爾南德斯·德·利薩爾迪(1776~1827)的《佩里基略·薩尼恩托》(1813),意為「癩皮鸚鵡」。在詩歌創作方面,安德烈斯·金塔納·魯(1787~1851)的《1821年9月16日》(1821)一詩歌頌了墨西歌人民的獨立戰爭。
緊接著是浪漫主義階段。60年代,在政治上發生了自由派與保守派的斗爭,在文學領域中表現為古典派與浪漫派的對立以及兩種流派在阿爾塔米拉諾的努力下得到了統一。伊格納西奧·曼努埃爾·阿爾塔米拉諾(1834~1893)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主要詩人和小說家,曾創辦《復活》雜志,他的詩歌以描繪風景為主。詩人曼努埃爾·阿庫尼亞(1849~1873)的作品帶有懷疑主義色彩,有詩集《獻給羅薩里奧的小夜曲》。其他詩人有曼努埃爾·弗洛雷斯、胡安·德·迪奧斯·佩薩、伊格納西奧·羅德里格斯·加爾萬、費爾南多·卡爾德隆、曼努埃爾·愛德華多·德·戈羅斯蒂薩等。
在小說創作方面,路易斯·因克蘭(1815~1875)著有《狡猾》;曼努埃爾·帕伊諾(1810~1894),主要著有《里奧·弗里奧約的強盜們》(1889~1891);作家維森特·里瓦·帕拉西奧、拉斐爾·德爾加多、埃米里奧·拉瓦薩、何塞·庫埃亞爾、安赫爾·德·坎波等人也有不少作品。
同時,還有一批以伊格納西奧·拉米雷斯(1818~1879)為代表的古典派作家,其中包括曼努埃爾·卡爾皮奧、何塞·華金·佩薩多、弗朗西斯科·曼努埃爾·桑切斯·德·塔格萊、弗朗西斯科·奧爾特加、何塞·羅薩斯·莫雷諾等。
最後是現代主義的階段。詩人胡斯托·謝拉·門德斯(1848~1912)於1867年發表的《漁民姑娘》,首先使用了現代主義表現手法。但墨西哥現代主義興起的標志,是1894年曼努埃爾·古鐵雷斯·納赫拉所創辦的《藍色雜志》。1898年,阿馬多·內爾沃(1870~1919)又創辦了《現代雜志》。這兩種雜志對墨西哥現代主義文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現代主義早期作家還有薩爾瓦多·迪亞斯·米龍和曼努埃爾·何塞·奧通,後期的主要作家是阿馬多·內爾沃和恩里克·貢薩萊斯·馬丁內斯(1871~1952)。前者的作品帶有神秘主義和宗教色彩,後者反對為藝術而藝術,屬於現代主義詩歌的改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