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炸魚叫什麼

西班牙炸魚叫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1-26 08:39:32

1. 什麼是炸魚

對於航海世紀這款游戲來說,炸魚只是一種戲稱。其實就是把船開到戰場中心,白船附 近,停船邊修船邊放水雷,把周邊的海盜船都炸沉。由於,都是在水裡炸,與炸魚有 相似之處,故形象的稱為:「炸魚」。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戰場要經受全部海盜船的攻 擊,比較吃力,如果有幾個人一起去炸,能分擔壓力,而且還有組隊經驗,所以一般都 會叫齊人去的。

2. 炸魚薯條三明治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炸魚薯條源自西班牙和葡萄牙,據說炸魚薯條是猶太人發明的。三明治是由英國人發明出來的,三明治和三文治都是通過英文單詞sandwich音譯的。Sandwich是一種典型的西方食品,以兩片麵包夾幾片肉和乳酪、各種調料製作而成,吃法簡便,廣泛流行於西方各國。
更多關於炸魚薯條三明治是哪個國家發明的,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3dfacf1615827551.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3. 西班牙有什麼美食

1、西班牙海鮮飯Paella
在這里,人們最愛吃的就是海鮮飯,而且在所有西餐中,這海鮮飯也是很有名的。在早些年,西班牙人創造了艦隊,他們生活在海邊,因此常常能夠吃到新鮮的海產品,於是就利用周圍的食材做出了這美味的食物。當年哥倫布遠航的時候,據說這美食還曾救過他一命。其實這海鮮飯用我們的話講,就是大鍋燉飯。當地的人會在周末當天吃,有時候遇到法耶火節也會吃。正宗的海鮮飯遠處都能夠聞到香味,看著魷魚,蛤蜊等美味的海產品,真是太饞人了。
2、西班牙 Tapas
在西班牙語中,Tapas翻譯過來就是小盤子的意思,也就是開胃的小菜,也可以是兩頓正餐中間的點心,可以防止人們太餓。在當地很多餐廳都能夠看到小菜,它的口味都是鹹的,但是卻分為冷熱兩種,除此以外,這道美食的食材也比較多變,有的是用肉來做的,有的是用蔬菜做的。每個小菜的分量比較少,但是種類多,讓人們常到各種食材的口味。到西班牙以後一定要品嘗。
3、伊比利亞火腿
這里的火腿和我們平時吃的不太一樣,它是西班牙經典的美食之一,味道是咸鮮的,吃完之後嘴裡都留著它的香氣。這種火腿的食材是黑豬,這種豬肉的肉比較嫩,製作出來的火腿自然也很有嚼勁。黑豬一般長到兩歲的時候,就會被用去做火腿了。需要加上秘制的調味品,在高溫下拿蠟將肉封住,經過風乾等工藝,才能製作完成。做好的火腿常常和麵包一起吃,當地人還喜歡喝葡萄酒,這三樣搭配在一起,讓人真是欲罷不能呢。為了方便小夥伴們攜帶,他們還專門做成了真空包裝的,這樣一來,就能夠帶回家跟家人一起分享了。
4、西班牙土豆煎蛋餅Tortilla de Patatas
其實這道美食非常常見,在國內也有的家庭會自己製作,但是在當地,人們的做法略有些不同。人們喜歡品著葡萄酒吃煎蛋餅。其主要用到的食材有土豆,洋蔥,再放上雞蛋和麵粉,電餅鐺上烙熟之後,香味很濃郁,太美味了。
5、安達盧西亞冷湯Gazpacho
最早的是,這是人們夏天解暑常備的飲品,如今成為了當地的特色之一。最開始這個湯是凍著的,後來慢慢演變成冷湯。它主要是用番茄做成的,配上一些時令蔬菜,蔥蒜等,將這些食材放入攪拌機中,打碎之後和橄欖油混合在一起,最後撒上麵包屑,火腿丁,就OK了。這湯的做法雖然簡單,但是吃起來卻很美味。到時候去了西班牙,可不能忘記品嘗。用這樣一道涼爽的美食去開胃,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6、加利西亞章魚Pulpo a feira
好像西餐經常能夠看到章魚,這道美食便是當地一道備受矚目的菜餚。最早的時候,它是要擺放在木盤子中,在吃的時候,章魚切成片,撒上鹽,橄欖油,辣椒等。每到逢年過節,當地的家裡餐桌上一定少不了這美食。這章魚看上去非常的鮮美,真想一飽口福呢。
7、吉拿棒Churros
這道美食是一道很悠久的美食了,在當地的早餐中,最常見的美食之一。其實最早的時候,西班牙對於食物的形狀並沒有什麼研究,因此這做好的食物有空心的,也有實心的,還有的撒鹽,有的撒糖,幾乎是各種口味都有。不過如今已經定型了。大部分都是長條的,撒上糖,然後咬下去,那脆爽的感覺,真美妙。吃的時候配上一杯熱朱古力,真是再合適不過了。當地人常常會以這美食作為早點,這一點跟我們平時蠻相似的。
8、西班牙烤羊
在我們國家中,最常吃烤羊的地方就是蒙古了,在西班牙也能夠見到這美食。這些羊肉都是用煤炭慢慢烤的,在烤之前,還會先煮一下,這樣也更容易烤熟,而且也會更入味。這做好的烤羊肉鮮嫩而且多汁。不用想,也知道這美食的味道有多麼的美妙了。

4. 炸魚,扁身子,不知道叫什麼魚

扁的就是神仙魚呀,種類挺多的,這種叫熊貓神仙魚

5. 烹飪西餐的方法有多少種

西餐在當前中國被普遍採用的主要烹飪方式分為以下幾種:

1、生吃(raw)

主要被應用在一些海鮮和牛肉類的菜品,像salmon,tuna fish,oyster,beefcappaccio等。

2、煎(pan fry)

這種方法被廣泛的應用在各種類別的菜品當中,是最古老的烹飪方式之一,而pan在英文裡面的意思為平底鍋。

3、炸(deep fry)

這種方法在各個國家的烹飪中都可以看到,因為炸的主要目的是根據時間和火候的不同,炸出的菜餚可以有香、酥、焦、脆、嫩的不同特點。而在西餐裡面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被稱為英國國菜的炸魚配薯條和維也納炸肉排。

4、焗(gratin)

焗這種烹飪方式來源於法國,是將黃油或者調味醬汁蓋在易熟或半熟的原料上,放入特製的焗爐,短時間內高溫加熱,待黃油或調味醬汁融化沸騰後取出上盤。焗在保證菜餚新鮮度的同時,還賦予菜餚濃郁的香味和表面亮麗的色澤,是高級廚房不可或缺的烹飪方式。

5、燴(braise)

燴是典型法國式的烹飪方法,一般在西餐烹飪當中的燴是煎,煮和燜的結合:先將主料煎熟,然後加入鮮湯或醬斗,煮沸後用中到小火炯至酥爛,最後旺火收湯。在法國的勃艮第有一款非常傳統的膾炙人口的名菜紅酒燴雞,所採取的就是這種方法。

6、燉(simmer)

在西餐當中也會有燉的菜品,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是以水來傳熱,將初步加工過的原料放入鍋中,加清水或湯水加蓋煮沸,然後改火力為小火後長時間加熱直到原科熟爛。燉制菜餚的主要特點是原汁原味,軟香酥爛,易於消化。在原材料的選取上面主要以家禽類和肉類為主。

7、燒烤、鐵扒

6. 有一種炸魚,炸熟了之後,上面淋了一層汁,有知道那是什麼汁嗎怎樣做那些汁

糖醋魚,汁兒叫番茄汁兒,汁兒也好做,糖,番茄,另外加澱粉就OK了

7. 炸魚塊怎麼炸又酥又黃不粘鍋

炸魚塊怎麼炸又酥又黃不粘鍋方法如下:

1、用控干水的魚去沾蛋清(濾去蛋黃,稍攪拌幾下),沾滿全身。

炸魚塊的歷史:

炸魚最早出現是在17世紀,源於生活在英國的西班牙猶太人。每到不能做飯的安息日,他們就會在周五中午,提前做好便於保存的炸魚,這也一直是他們的傳統習俗。但是當時受限於漁業捕撈技術和社會發展程度,這種食物並沒有被推廣。

19世紀是英國工業蓬勃發展的時代,北海的漁業捕撈技術飛速發展,使新鮮魚類可以快速送達到人口稠密的地區。這促使了大量魚類走上了英國人民的餐桌,在20世紀初,東歐的猶太人為了避免迫害,大量來到了英國,同時也將他們的傳統食物帶到了英國。

8. 英國炸魚是起源於多少年

炸魚和薯條有一種說法是1860年猶太男孩喬瑟夫·麥林(JOSEPH MALIN)發明的,在倫敦東區街頭。奧爾德姆的湯米菲爾德市場至今保留一個藍色的匾牌來標識它在英國的起源。但實際上,它有一段較長的歷史淵源。

六世紀中葉的波斯國王迷戀一種叫SIKBAJ的食物,翻譯成中文叫糖醋燉牛肉。「SIL」在波斯語中意為醋。當時的波斯帝國疆域遼闊,每次國王想嘗試新的口味,便下令給全國的廚師,請你們拿出自己的本領做拿手的菜。據說大廚們不約而同地煮了SIKBAJ。可見大家是多麼了解他,而且每次這道菜不會失手。

但好日子總有盡頭。阿拉伯的崛起,很快取代了強盛一時的波斯帝國。公元750元,阿拉伯人在現在的巴格達建立了「和平之城」,新的帝王繼續沿用波斯王朝的廚師,SIKBAI又再次受寵,成為舊愛新歡,並被記錄在最古老的阿拉伯烹飪書中。

SIKBAI在阿拉伯人的世界中迅速美名遠揚。隨後被航海線上的新潮水手所迷戀。他們敢為人先的氣質也幫助改良了SIKBAI,比如他們就是最早嘗試將牛肉換成魚的創意師。有人在《印度奇觀集》中記錄了發生在在阿拉伯帝國中,阿拉伯和猶太商販跟印度和中國做生意和互相影響,其中就有這道菜的介紹。

十三世紀的埃及烹調書籍詳細地描繪了它的製作。那時人們已經學會用麵粉包裹和油炸,並配上醋和蜂蜜和香料。這個簡單好吃的食物頓時在地中海港口路路相傳,並流行起來。到十四世紀已經在歐洲幾個海洋國家,譬如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中南部、法國南部那邊出現相關的專業詞語,全是指炸魚。而炸魚也迎合了信奉基督教的法國和義大利。因為對基督教徒來說他們有嚴厲的飲食要求,如果逢守齋期,尤其是復活節前的四旬齋必須遵守清淡的戒律。

當時的《法國廚師》一書明確地描述了什麼節日選用什麼食物恰當。炸魚很榮幸地被看成一種非肉類適合齋日的食品。而在英國,很長時間選擇周五吃炸魚也源於它是一種宗教傳統。

大航海時代,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崛起。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人在世界各地安營紮寨時,生活在他們國家的猶太人卻被驅趕離開。他們被迫選擇去了荷蘭和英國。作為流放者,他們的生計最初在街頭販賣炸魚。17和18世紀英格蘭人首先廢除了對猶太人的禁令。炸魚名正言順地在經猶太人的手在英國生存和壯大起來。

9. 炒土豆絲和炸薯條有什麼區別

馬鈴薯在今天是一種世界性食物。無論世界哪個角落,都有馬鈴薯製作的特色 美食 。那麼,一個有趣的問題來了:為什麼歐洲人點亮的是炸薯條——


炸薯條。攝影/pilipphoto,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而中國人解鎖的是炒土豆絲呢?


炒土豆絲。攝影/曇華碎夢,來源/圖蟲創意


這就要從馬鈴薯在舊大陸引入與發展的歷程說起了。


馬鈴薯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原住民發現了野生馬鈴薯,並逐漸培育出茄鹼含量較低的栽培品種,經過艱苦的選育,成為一種適應山地環境的高產作物。


1492年,哥倫布船隊來到美洲後,歐洲殖民者發現了這種農作物。但當時他們還看不上這種原住民食物。在當時,歐洲人的食譜里沒有這類圓形塊根食物,覺得這東西看著就不吉利,並把馬鈴薯與結核病、梅毒等出海水手的流行病聯繫到一起,覺得吃馬鈴薯就會得病,甚至會引發戰爭。而且這些安第斯山低地的馬鈴薯栽培種只能適應陰涼的環境,不耐寒,在歐洲動輒大雪滿地的氣候中根本養不活。1551年,西班牙人將馬鈴薯帶給國王,王公貴族看著這種遠方稀有植物,大手一揮,送去當成觀賞植物培育。將近二十年後,馬鈴薯才在溫暖的南部和迦納利群島推廣。1588年前後,馬鈴薯被引入英格蘭,隨後在北大西洋沿岸推廣,在這些地方的沙質土壤中大獲成功。同等面積土地,馬鈴薯的產量轉換成熱量,是小麥、黑麥的2—4倍。


反映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發現土豆的漫畫。來源/網路


馬鈴薯的優點自不必說,但它初到歐洲時完全被當成觀賞植物,農民又迷信,害怕吃這個會得梅毒。歐洲在傳統上,除了蘿卜之外,只有歐防風 (parsnip) 等為數不多的塊根類蔬菜。歐防風長得像白色的胡蘿卜,是馬鈴薯傳入之前,歐洲人吃的最多的蔬菜。


歐防風。攝影/Deyan Georgiev,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18世紀的英國保守分子說,我們老英格蘭人每天起來,就好一口歐防風,那叫一個地道。吃什麼馬鈴薯啊?馬鈴薯是天主教徒吃的,甭吃了。


吃馬鈴薯在英國一度要遭遇 社會 性死亡。吃這種天主教徒吃的東西,是否意味著里通外國,出賣大英情報?馬鈴薯是《聖經》隻字未提的邪物,來路不正,埋在貧瘠冰冷的爛地里都能膨脹發育。吃馬鈴薯,是否等同於參加巫術,把靈魂賣給魔鬼? 吃這種外觀光滑、曲線飽滿的東西,是否容易想入非非,要行淫亂?看看,歐洲人討厭馬鈴薯,連它的外形也討厭。


直到三十年戰爭 (1618—1648) 爆發,馬鈴薯迎來了它在歐洲推廣的最關鍵契機。這場戰爭的主戰場在德意志地區,反復拉鋸導致人口大量死亡,農業設施遭到毀滅性破壞。這一時期,亞歐大陸也進入小冰河期,英法多次發生飢荒。長得快、產量高、對土壤肥力要求低,還不需要磨坊和牛拉犁的馬鈴薯成為最理想的救荒糧草。


對於馬鈴薯的偏見終於一掃而空。



18世紀末,馬鈴薯終於成為歐洲平民最廣泛的食物來源。


這一時期,歐洲人如何吃馬鈴薯呢?答案出人意料,最廣泛的做法是熬粥或做湯。麵包乃是宗教儀式中都要用到的天神賜糧,盡管馬鈴薯無論在產量還是烹調難度、甚至口感,都要遠遠勝過當年歐洲人常吃的一個月前烤的干硬麵包,但就是很難取代它。馬鈴薯在歐洲那些有吃粥習慣的地區較早地被人接受也就不奇怪了。


前文講了,歐洲人討厭馬鈴薯,連它的外形也討厭,熬成粥就完美解決了這一難題。原先吃燕麥粥,現在吃馬鈴薯粥,做法沒變,而且馬鈴薯煮化之後也看不出形狀,足以讓人們暫時忘記它那可疑的外來背景,心安理得享受著一碗熱氣騰騰又不明所以的糊糊。這些地方缺乏木柴,烤麵包成本很高,當地的麵包甚至不是小麥做的,主要是耐寒的蕎麥,而熬粥只需要一些灌木枝牛糞之類的燃料,比較省事。如在比利牛斯山區,當地人把馬鈴薯煮熟,加到捲心菜湯里,或者加牛奶攪拌。


經濟因素在此時的馬鈴薯食物版圖中尤其明顯。同樣在比利牛斯山區,有一地區盛產鐵礦,當地的主食就是麵包。因為當地礦工的經濟狀況更好些,節假日甚至吃得上白麵包。但周邊地區只好吃馬鈴薯。除了沒有礦產導致經濟狀況不佳之外,還因為相鄰地區的鐵礦帶動了冶鐵業,消耗了周邊地區的海量木材,導致周邊的人連柴火烤麵包都吃不上了,所以只能用灌木枝條煮土豆湯喝。慘遭馬鈴薯瘟疫的愛爾蘭,傳統吃法也多與水煮土豆有關,如champ是加了蔥和黃油調味的土豆泥,colcannon是白菜絲土豆泥,還有牛肉湯燉土豆等。這種水煮馬鈴薯的做法,傳承至今的典型菜式是土豆泥。


反映愛爾蘭「馬鈴薯瘟疫」版畫作品,圖為飢民在攻擊售賣土豆的商店。來源/雜志


今天的炸薯條,有一條更為曲折的演變路徑。炸魚薯條在今天看來乃是「大英國粹」,但這種套餐19世紀才出現在英國。據美國學者任韶堂 (Dan Jurafsky) 的研究,配醋汁的英式炸魚薯條是19世紀中期被猶太人傳入英國,此前的英國烹飪書中,只有炸魚沒有薯條,如這類「猶太人儲存三文魚的烹飪做法」:魚類去頭洗凈、切片,裹粉,浸入蛋液,下油鍋炸至金黃,隔壁小孩都饞哭了。最關鍵的是,配炸魚的是酸黃瓜和油醋汁。


炸魚。攝影/機靈張不懂,來源/圖蟲創意


而這種醋汁配炸魚的猶太 美食 在當時西班牙稱之為ceviche,在阿拉伯語餐譜中則叫做sikbaj,是一道極其古老的菜,詞源可以直接追溯到古巴比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最開始是用醋燉肉,在阿拉伯出現了醋燉魚,中世紀的埃及人把魚裹面油炸後再配醋燉煮,傳播到阿拉伯人佔領的西班牙,隨後傳入南歐。當地天主教徒有數不勝數的齋戒,每年超過一百天,齋戒期間一整天不能吃肉蛋奶,但可以吃魚,因此醋燉炸魚迅速流行。而南歐天主教徒西班牙、葡萄牙人為了遠航,醋燉魚變成了冷盤,最終變成了炸魚蘸醋汁,並以外國風味菜的身份進入英國,新的日不落帝國同樣有大量海員水手,這種可以極大延長魚類保質期的做法流行開來。到19世紀中期,英國北部蘇格蘭、愛爾蘭的馬鈴薯飲食也傳入英格蘭,馬鈴薯切成塊,和當地流行的炸魚一同下鍋油炸,最終形成了炸魚薯條的組合。


炸魚薯條組合。攝影/neillangan,來源/Adobe Stock圖蟲創意


在英語里,薯條至今仍被稱為法國油炸品 (French fries) ,可見其原本就是外來食物。也有人翻閱菜譜,在比利時、西班牙等地發現了更古老的油炸馬鈴薯的做法,地中海地區的油炸食物傳統也的確助長了炸土豆的流行。在工業時代,起一個油鍋,用高溫油炸食物,實際上效率很高,很快就能把幾百人份的食物炸好。炸薯條也適應了這種快節奏的工業生活,進一步流行開來。炸薯條、薯片、薯角、薯餅等,也由此走入千家萬戶,給大眾帶來便利的美味,當然也帶來了攝入高熱量食物的 健康 問題。



馬鈴薯到了中國,則是另一番場景。和歐洲不同,中國人的餐桌上從來不缺乏塊根類蔬菜,如芋頭和山葯,所以對馬鈴薯的接受並無心理障礙。馬鈴薯的薯字,古代就指山葯,《廣雅》記載:「藷藇,署預也。」王念孫注釋:「今之山葯也。根大,故謂之藷藇」。藷藇又寫作薯蕷,是山葯的古稱,唐朝時為了避唐代宗李豫的名諱,改名「薯葯」,到宋朝時又為了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只得再把「薯」字換掉,變成「山葯」。而芋頭也是先秦時期就有的蔬菜。



所以,較之缺乏塊根蔬菜的歐洲,馬鈴薯在中國傳播的隔閡更小一些。正因為有長棍狀的山葯,馬鈴薯在西北一些地方被稱之為山葯蛋。明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已經記載馬鈴薯為「土芋,釋名土卵、黃獨、土豆。土芋蔓生,葉如豆葉」。又雲「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肉白皮黃,可蒸食之」,徐光啟《農政全書》也有類似記載。


《本草綱目》書影。圖源/網路


可見,在明末土豆傳入中國時,土豆有兩種做法:灰汁煮著吃、或是蒸著吃的。前者做法較為黑暗,用灰水煮馬鈴薯,或許可以減輕馬鈴薯中的茄鹼,這種做法隨著品種選育、淘汰,以及儲存條件的進步,逐步不流行了。


到了清初,蒸馬鈴薯一度成為主流吃法。隨著清代人口的爆炸,大量此前不適合開墾的山區也迎來了墾荒者,在這些貧瘠寒冷的山區田地,相比其他美洲作物,馬鈴薯比紅薯更加耐寒、耐鹽鹼,比玉米更耐旱。因此,馬鈴薯成為最好的備荒糧,一些地方「洋芋切片曬干堪以久貯。磨粉和麥蕎可作餅、饃」,但馬鈴薯終究不如紅薯香甜,也不如玉米頂飽,所以產量不如前二者,而且馬鈴薯是適於在高寒地帶生長的作物,用塊根繁殖會逐步退化,在海拔較低、氣候溫和的地方種上1—2年,薯塊就會變小。在做法上,最常見的仍然是整個蒸或烤,要用手掰著吃。



1958年,汪曾祺下放到張家口沙嶺子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整天研究土豆。他見識到了開花有香味的麻土豆;一個可以當一頓飯的大馬鈴薯「男爵」;有「味極甜脆,可以當水果生吃的」品種;還有「外皮烏紫,薯肉黃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為細膩」的紫土豆,這是汪曾祺最為喜歡的,曾扛了一袋帶回北京,全家過年吃了好幾天。


在農業科學研究所,汪曾祺讀蘇聯小說,「每每寫戰士在艱苦惡劣的前線戰壕中思念家鄉的烤土豆,馬鈴薯和祖國幾乎成了同義詞。」他自己給農業研究所畫馬鈴薯的圖,「畫完一種薯塊,我就把它放進牛糞火里烤烤,然後吃掉」,當地的「大籠屜蒸新山葯,是待客的美餐」。可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北地區吃馬鈴薯仍然是以傳統的整個蒸、烤為主。清代吳其浚著《植物名實圖考》稱馬鈴薯為陽芋,認為其「味似芋而甘,似薯而淡,羹臑煨灼,無不宜之。」


烤土豆。攝影/黃光全,來源/圖蟲創意


羹臑煨灼,即煮羹、煮成泥、埋入炭灰烤、火烤,沒有超出汪曾祺的食譜范圍。另外,土豆葉子也可以吃,還「清滑雋永」,恐怕今天很少有人會這樣吃了。道光年間,陝西巡撫楊名颺推廣馬鈴薯種植,並告誡民眾:「食用不盡,並可磨粉,磨法:洗凈切碎,浸泡盆中,帶水置磨內碾爛,用水攪稀,竹篩隔去粗渣,再用羅布濾出細粉,澄去清水,切片曬干,其渣仍可飼豬。」馬鈴薯的高澱粉性質已經為人所知,切碎,泡水,澱粉溶解在水中,而其餘的土豆渣滓拿去喂豬,這是在清中期就已經普及了的。



而土豆絲的普及,則既拜傳統所賜,又與新中國的工業化息息相關。南北朝時期,炒菜就已經出現,明清大為流行。土豆絲要想炒得根根分明,需要用水將土豆絲的澱粉洗掉。此前,馬鈴薯制切碎泡水以獲取澱粉的技術已經推廣,因此用泡過水的土豆絲下鍋猛火快炒,也就是臨門一腳的事,勤勞勇敢的中國勞動人民當然有這個創造力。


隨著新中國煤礦的開發,城鄉居民生火做飯的燃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猛火快炒也不再只是城裡飯館的專利,漸漸地,大家在家也可以試試炒菜了。再隨著鋼鐵產量的不斷提高,輕薄、導熱快的鐵制炒鍋也進入尋常百姓家,土豆又是很便宜的蔬菜,炒土豆絲也就成為最常見的一道家常菜。


同一顆土豆,卻在地理大發現後,在東西方形成了不同路徑的菜式。一道道佳餚背後,是沉甸甸的 歷史 。




參考資料:


(美)拉里·祖克曼《馬鈴薯 改變世界的平民美饌》


(美)任韶堂:《食物語言學》

END

這兩個雖然材料相同,做是烹飪過程完全不同,一個是菜,一個算是平時的零食吧!不過土豆的做法太多了,這兩個都是非常經典好吃的!

這里分別介紹一下做法,喜歡的親們可以參照!

一、炒土豆絲

【材料】土豆1個,胡蘿卜半根,芹菜1-2棵,生抽,鹽,蔥姜

【製作】

1、胡蘿卜,芹菜洗干凈後胡蘿卜切絲,芹菜切段。

2、土豆去皮後切絲。

3、土豆絲切好後放入清水浸泡一會,用清水清洗干凈後瀝干水分。

4、熱鍋里放適量油,放入切好的蔥姜爆香。

5、先放胡蘿卜絲翻炒,胡蘿卜過油才好吃,所以先炒胡蘿卜。

6、翻炒均勻後放入切好的芹菜絲翻炒均勻。

7、放入土豆絲翻炒均勻。

8、放入少許生抽。

9、放入適量鹽。

10、炒至土豆斷生就可以出鍋了。

二、炸薯條


【材料】土豆1個,鹽少許,玉米油

【製作】

1、土豆去皮洗干凈。

2、切成厚度均勻的長條。

3、用淡鹽水浸泡10分鍾左右,防止氧化並去除澱粉。

4、然後用清水沖洗干凈, 鍋中燒開水,放入切好的土豆條大火煮3-4分鍾,大概七八分熟就可以了。

5、撈出後瀝水,放在蒸屜上晾乾。

6、裝入保鮮袋放冰箱冷凍3-4小時後取出。

7、鍋里放適量玉米油燒至7成熱,放入土豆條,用筷子攪動避免粘連,中火炸至稍微變色後取出。

8、待冷卻後再次放入油鍋中炸至表面金黃取出瀝油。

10. 西餐中的副菜(side orders)有哪些請將中英文都寫出,急用,謝謝

西餐中的副菜有以下幾種:

1.法式焗蝸牛

FRENGH BAKED ESCARGOTS

2.生腌馬哈魚

MARINATED SALMON WITH HERBS

3.局海鮮布丁

BAKED SEAFOOD PUDDING

4.普魯旺斯鮮貝

PROVENCALE SCALLOP

5.海鮮小酥盒

STUFFED SEAFOOD IN PUFF PASTRY

6.法式鵝肝批

FRENCH GOOSE LIVER PATE

7.紅酒鵝肝

8.Braised Goose Liver in Red Wine


9.乳酪火腿雞排

Chicken Cordon Bleu

10.巴黎黃油烤龍蝦

Baked Lobster with Garlic Butter

(10)西班牙炸魚叫什麼擴展閱讀:

西方食物的副菜常為蔬菜,如生菜。而東方則種類較為繁雜,常見的有腌制蔬菜如酸菜、泡菜,小吃如花生、魚乾等。

詳細介紹:

副菜,又稱開胃小菜、開胃菜。食用時間通常是主菜上菜前或連同主菜一起食用。種類為小點心、烘焙食品、或其他酸性菜餚的開味小菜,其目的是為了刺激味蕾,以達到增加食慾等功用。

一般來說,這些菜的數量或味道與主菜完全不同,吃法也可能不同。此外,有時在某種程度上很難與調味品區分開來。開胃菜有醋泡菜、西紅柿燉豬肉片、小姜絲開胃菜、老北京開胃菜,美味芥末沙丘菜、安神開胃菜、清蒸魚肚開胃菜、秋季開胃菜蓮藕醋炒肉丁開胃菜、兒童開胃菜,包心菜蒸豬肉開胃菜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92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73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1027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8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35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103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98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840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10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