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有多少航道
❶ 世界最繁忙的海上運輸線是哪個
西洋海上運輸線和萊茵水系運輸線
❷ 墨西哥基本港 墨西哥有哪些主要港口
墨西哥的主要港口有:
MEXICO CITY 墨西哥城
MANZANILLO 曼薩尼略
GUADALAJARA 瓜達拉哈拉
ALVARADO 阿爾瓦拉多
墨西哥古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故墨西哥有「玉米的故鄉」之稱。墨西哥在不同歷史時期還贏得了「仙人掌的國度」、「白銀王國」、「浮在油海上的國家」等美譽。
❸ 世界十大港口的名稱,所屬國名,所臨海域及所在航線
1、鹿特丹港(荷蘭)
鹿特丹是荷蘭第二大城 市,世界最大的港口,位於歐洲萊茵河與馬斯河匯合處。整座城市展布在馬斯河兩岸,距北海約25公里,有新水道與北海相連。鹿特丹是連接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素有「歐洲門戶」之稱。
鹿特丹港位於萊茵河與馬斯河河口,
西依北海,
東溯萊茵河、多瑙河, 可通至裏海,有「歐洲門戶」之稱。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碼頭總長 42公里,吃水最深處達22 米,可停泊54.5萬噸的特大油輪。港區基礎設施歸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務管理由鹿特丹港務局負責,各類公司承租港區基礎設施發展業務。二戰後,隨著歐洲經濟復興和共同市場的建立,鹿特丹港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到迅速發展: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過紐約港(1.8億噸), 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此後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大港地位。2000年,吞吐量達3.2億噸,創最高記錄。目前,鹿特丹年進港輪船3萬多艘,駛往歐洲各國的內河船隻12萬多艘。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進的ECT集裝箱碼頭,年運輸量達640萬標准箱,居世界第四位。鹿特丹港就業人口7萬餘人,佔全國就業人口的1.4%,貨運量佔全國的78%,總產值達120億荷盾,約占荷國民生產總值的2.5%。
2、新加波
新加坡港全貌
該港口位於新加坡島南部沿海,西臨馬六甲海峽的東南側,南臨新加坡海峽的北側,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轉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之一。該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目前已發展成為國際著名的轉口港。
新加坡港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及交通的中心。
3、維多利亞港 —— 香港(中國)
維多利亞港是位於香港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之間的港口和海域,是中國的第一大、世界第三大海港,僅次於美國的舊金山和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港水面寬闊,景色迷人,海港的西北部有世界最大的集裝箱運輸中心之一的「葵涌貨櫃碼頭」。
4、安特衛普港(比利時)
該港是比利時最大的海港,歐洲第三大港,地處斯海爾德河下游,距河口68~89千米 。港區總面積10633萬平方米 ,其中水域佔1315萬平方米,港區岸線總長99千米,貨物吞吐量近億噸 ,是排名鹿特丹港和馬賽港之後的歐洲大港。
5、休斯頓港(美國)
美國南方第一大城,休斯頓港口系人工港。全美最大的石油工業中心和第三大港。位於德克薩斯州東南沿海,加爾維斯頓灣西北岸平原上,通過長80
公里的通海運河與墨西哥灣相連。通海運河寬90米以上,深11米,每年約有5000艘海輪由此出入。是全國最大的石油和小麥輸出港。年貨物吞吐量,僅次於新奧爾良和紐約港,但主要屬於本國沿海貿易。美國西南部陸上交通中心,5條鐵路干線和多條公路線呈輻射狀通向各地,城周有高速公路環繞。市內設有2個機場,其中市中心以北27公里處的休斯敦洲際機場,為通往拉丁美洲和歐洲各國的空中門戶。
6、高雄港(中國) 港區簡介
高雄港,中國台灣省內最大的海港。位於台灣省高雄市。大型綜合性
港口,有鐵路、高速公路作為貨物集運與疏運手段,是當今世界集裝箱運輸的大港之一。港口內有10萬噸級礦砂碼頭、煤碼頭、石油碼頭、天然氣碼頭和集裝箱碼頭,共有泊位80多個,岸線長18千米多,另有系船浮筒25組。港口年吞吐量約5000~6000萬噸。港口設有百萬噸級大型干船塢和兩座25萬噸級單點系泊設施 。高雄港共有集裝箱泊位6個 ,每泊位長 320米 ,水深均為14米 ,共配有18台集裝箱裝卸橋。計劃再建3個同 樣標準的 集裝箱泊位
7、馬賽港(法國)
馬賽是法國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該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環抱,景色秀麗,氣候宜人。馬賽東南瀕地中海,水深港闊,無急流險灘,萬噸級輪可暢通無阻;西部有羅納河及平坦河谷與北歐聯系,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❹ 墨西哥基本港 墨西哥有哪些主要港口
墨西哥全國共有102個港口,主要的有:阿爾塔米拉,誇察誇爾科斯,瓜尹馬斯,拉薩羅卡德納斯,曼薩尼略,馬薩特蘭,米納提特蘭,羅薩里托海棧,薩利納克海棧,聖卡洛斯,聖彼得里托,坦皮科,托波洛班波,圖斯潘,維拉克魯斯,等。
❺ 墨西哥港口有哪些
墨西哥的主要港口有:
1、 MEXICO CITY 墨西哥城港
2、 MANZANILLO 曼薩尼略港
3、 GUADALAJARA 瓜達拉哈港
4、 ALVARADO 阿爾瓦拉多港
❻ 關於 墨西哥的 海運航線 有哪些
澳、新——北美西、東海岸航線澳、新——南美西海岸國家各港口航線北美東、西海岸——南美西海岸航線
❼ 密西西比河的具體位置
世界第四長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位於北美洲中南部。「密西西比」是英文mississippi的音譯,來源於印第安人阿耳岡昆族語言,「密西」(misi)和「西比(sipi)分別是「大、老」和「水」的意思,「密西西比」即「大河」或「老人河」。幹流發源於蘇必利爾湖以西,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北部海拔 501 米的、小小的艾塔斯卡湖,向南流經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全長3950千米;若以發源於落基山脈東坡的最大支流密蘇里河的源頭起算,長6262千米,名列世界第四。流域北起五大湖附近,南達墨西哥灣,東接阿巴拉契亞山脈,西至落基山脈,面積 322 萬平方千米,約佔北美洲面積的1/8。匯集了共約 250 多條支流。西岸支流比東岸多而長,形成巨大的不對稱樹枝狀水系。水量豐富,近河口處年平均流量達1.88萬立方米/秒。 密西西比河為北美洲河流之冠,與其主要支流加在一起按流域面積計為世界第三大水系(約310萬平方公里〔120萬平方哩〕)。作為高度工業化國家的中央河流大動脈,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商業水道之一。這條難以駕馭的河流流經北美大陸一些最肥沃的農田,現已完全由人類控製得當。流域包括美國31個州和加拿大的兩個省的全部或一部分。密西西比河有兩個旁支——東面的俄亥俄河和西面的密蘇里河。密西西比河的源頭在明尼蘇達州的艾塔斯卡湖(Lake Itasca),最初只是一條細流蜿蜒向南。 如果將密蘇里-傑佛遜(雷德羅克)水系的長度加在密蘇里-密西西比匯流後的密西西比河上,則長度為5,971公里(3,710哩),居世界第4位。密西西比河主幹長3,780公里,僅居世界第20位。密西西比河流量約為17,000立方公尺/秒(600,000立方呎/秒),居世界第8位。 源頭艾塔斯卡湖至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為密西西比河的上游,長1010千米,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河流 密西西比河盆地及其流域兩側多冰川湖與沼澤,湖水多形成急流瀑布後注入幹流。在明尼阿波利斯附近,河流流經1.2 千米長的峽谷急流帶,落差19.5米,形成著名的聖安東尼瀑布 。沿途有明尼蘇達河 等支流匯入。密西西比河的中游從明尼阿波利斯和聖保羅至俄亥俄河口的開羅,長 1373 千米,兩岸先後匯入奇珀瓦河 、威斯康星河、得梅因河、伊利諾伊河、密蘇里河和俄亥俄河。聖路易斯以北河段,河床坡度大,多急流險灘;聖路易斯附近及其以南地段,河床比降減小,河谷漸寬。自開普吉拉多角以下,河流彎曲度明顯增大,河谷開闊,俄亥俄河口處河面寬達24千米。開羅以下為密西西比河的下游,長約1567千米。主要支流有懷特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河流主要流經平原地區,河面寬廣 ,一般為 730~1370 米 。河床比降小 ,迂迴曲折,水流緩慢,多牛軛湖和沙洲。河口處共有 6條汊道,長約 30千米,形如鳥足。河流入海水量的80%經由西南水道、南水道和阿洛脫水道 3 條主汊道 。河流年平均輸沙量 4.95 億噸,在河口處堆積成面積達 2.6萬平方千米的巨大鳥足狀三角洲,以平均每年96米的速度繼續向墨西哥灣延伸。 流域廣闊,各地氣候條件不一,因而河流各段的水文特徵具有一定差異。上遊河段緯度稍高,以春季融雪和雨水補給為主,4月出現全年最高水位,6月因降水增多,出現次高水位,洪水期 3~7月,12月為枯水期。年平均流量 2900 立方米/秒 。冬季封凍 ,含沙量少。中游年平均流量 5800 立方米/秒,3~8月為洪水期,6 月出現最高水位,12 月為枯水期。由於西岸流經半乾旱地區支流的匯入,河流含沙量增大 。下游自俄亥俄河匯入後 ,水量大增 ,年平均 徑流量達1.34 萬立方米 /秒,1~6 月為洪水期 ,4 月出現最高水位,10月為枯水期,含沙量大。幹流右岸以密蘇里河為首,長度大、水量小、季節變化明顯;左岸以俄亥俄河為首,長度小、水量大、季節變化緩和。流域內大部分為平原,為美國中南部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和工業、生活用水。但中下遊河段因比降小、河漫灘廣闊,過去每當春夏,河水暴漲,中游以下沿河低地極易泛濫成災,有美洲尼羅河之稱。1928年美國政府制定了全面整治密西西比河的防洪法案 密西西比河和俄亥俄河合流處和干支流工程計劃,幹流中下遊河段均以堤壩防洪。經過60多年的努力,流域已收到了防洪、航運、水電、灌溉、養魚等綜合經濟效益。 密西西比河是美國南北航運的大動脈。幹流可從河口航行至明尼阿波利斯,航道長3400千米。除幹流外,約有50多條支流可以通航。其中水深在 2.7 米以上的航道長9700千米。干支流通航總里程為2.59萬千米,並有多條運河與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連,構成一巨大的水運網。除幹流上游及支流伊利諾伊、密蘇里河1~2月結冰外,全年皆可通航,海輪可直通距河口 395 千米的巴吞魯日,航運價值極高。貨運周轉量約佔全國內河貨運的60%,主要運輸石油、麵粉、棉花、煤、金屬及機械產品。沿岸主要港口有聖路易斯、孟菲斯 、巴吞魯日和新奧爾良等,其中路易斯維爾是在俄亥俄河畔。流域內水力蘊藏量為2630萬千瓦,主要分布於俄亥俄河及其支流,開發程度較高。因為密西西比河的其中一個分支直接連到了五大湖,再加上人們給其修了很多水壩,所以在一次實驗中,船隻即通過此河順利行駛到了五大湖。 密西西比河還被作為許多州的州界。 密西西比河按自然特徵可分不同河段。河源段從河源至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通航起點。河水清涼,靜悄悄蜿蜒於有眾多湖泊和沼澤的鄉間低地。上游從聖保羅至密蘇里州聖路易附近密蘇里河河口。此段流經石灰岩峭壁之間,沿途經過明尼蘇達、威斯康辛、伊利諾和愛荷華州吸收兩岸河溪流水。正是這一河段取得了使操阿爾岡昆語的印第安人稱之為「河流之父」的特性。自密蘇里河匯入處至俄亥俄河口為中段,長322公里。密蘇里河水流湍急,泥沙混濁,尤其在氾濫期,給清澈的密西西比河不但增加了流量,而且輸入了大量泥沙。俄亥俄河在伊利諾州開羅匯入後,為密西西比河下游,該段河水豐滿,河道寬廣,兩岸之間往往有2.4公里之距,成一棕色洪流,緩緩奔向墨西哥灣。 在地理學家看來,密西西比河下游長期以來便是一個曲折蜿蜒、泥沙淤積的河流典型;河道在氾濫平原上形成無數彎曲,結果留下許多曲流遺跡、弓形湖、牛軛湖和沼澤回水。
❽ 北美洲河流、湖泊的分布特點
一、北美洲主要河流及其分布特點
(一)北美洲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徵
1.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水系.若以發源於落基山東坡的支流密蘇里河的源頭算起,全長6262km,為世界第四長河.流域面積322.2×104km2,約佔北美洲總面積1/8.密西西比河匯聚了發源於落基山東坡、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和北部冰磧區南側共約250多條支流,西岸的支流又比東岸多而長,形成巨大的不對稱的樹枝狀水系.密西西比河西岸支流流經半乾旱地區,流量較小,季節變化急劇,含沙量大,主要有密蘇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東岸的支流以俄亥俄河最重要.密西西比河流域大部分為平原,中、下游比降很小,河道迂曲,河漫灘寬廣.密西西比河每年輸送入海的泥沙約3×108m3,河口形成面積2.6×104km2的三角洲.密西西比河為美國中南部農業區提供了豐富的灌溉水源,但水患也很嚴重,遇特大洪水容易泛濫成災.密西西比河的航運價值很大,除幹流外約有50條支流可以通航,水深2.7m以上的可航道總長近2.6×104km,流域內有多條運河與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連.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水力蘊藏量為2630×104KW,主要分布在俄亥俄河及其支流,開發程度較高,如巨大的田納西河水電工程.
2.聖勞倫斯河
聖勞倫斯河從安大略湖湖口流出,向東北注入大西洋,它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流程約1200km,在河口形成寬50km、長400km的三角灣.水量相當豐沛,河口年平均流量為1.4×104m3/s,由於五大湖的調節,加以流域內降水季節變化均勻,聖勞倫斯河成為世界上水位最穩定河流之一,枯水期流量要佔到洪水期流量的70%左右.從湖口至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上遊河段,比降陡急,多急流淺灘,水力蘊藏豐富,但對航行不利.這個地區是美、加兩國人口和工業雲集地區,五十年代起,對該河段實施整治,開鑿了一條深達8.1m的水道以及三條運河和七座船閘,水力資源也得到開發,興建了一系列水電站,使之成為美、加兩國重要的航運動脈和電力供應基地.
3.馬更些河
馬更些河是北美洲第二長河.上游源流阿薩巴斯卡河和皮斯河均源於加拿大落基山的東坡,前者向東北注入阿薩巴斯卡湖,從該湖流出後與皮斯河匯合成奴河,往北注入大奴湖;從大奴湖流出後始稱馬更些河,沿落基山麓向西北流,最後分支入北冰洋的波弗特海,河口形成約12000km2三角洲.從皮斯河的支流芬萊河源頭起算,馬更些河全長4241km,流域面積180.5×104km2.幹流東西部在水系發育程度上有顯著差異.東部因受第四紀大陸冰川影響,水系尚未充分發育,但有水道與大熊湖、大奴湖、阿薩巴斯卡湖等通連;西部發源於落基山的支流相對較成熟,水源補給以冰雪融水為主.因地處高緯,河流有較長的冰期.中、上游出現高水位時,下游尚未解凍,冰塊擁塞,甚易引起泛濫.馬更些河水系把偏遠的加拿大北部與南部地區聯系起來,特別是在運送大熊湖、大奴湖一帶礦產品方面有重要意義,但該河的冰期,減低了它的經濟價值.
4.科羅拉多河
科羅拉多河發源於落基山西坡,流經大盆地和科羅拉多高原,注入加利福尼亞灣,全長2190km.流域面積為59×104km2,大部分在美國境內,流域內氣候乾旱,年降水量一般不足250mm,沿途為數不多的支流多系間歇性河流,主要由於落基山區融雪和降水的補給,科羅拉多河才成為一條源遠流長的常流河.在科羅拉多高原上的中遊河段,由於高原抬升和河流強烈下切,形成一系列深邃的峽谷,其中以大峽谷最為壯觀.這一河段比降極大,水力蘊藏豐富.科羅拉多河水量不大,由於蒸發旺盛和灌溉損耗,愈向下游水量愈減,在近河口的尤馬處年平均流量僅700m3/S.流量季節變化很大,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相差30倍左右.但是科羅拉多河水,對於中、下游乾旱區來說,則是一項寶貴的水源.科羅拉多河還以含沙量高著稱,河流挾帶大量的碎屑物質使河水十分混濁.估計每年輸送入海的泥沙超過1.6×108t,河口因此不斷向前推移,目前三角洲面積為8600km2.
(二)北美洲主要河流的空間分布
北美大陸的地形結構決定其主要分水嶺略呈H形.
西部的落基山是大陸最重要分水嶺,北美的大河除聖勞倫斯外,幾乎都是由這里發源的.分水嶺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以東的分別注入北冰洋、哈得孫灣和墨西哥灣.
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為第二個分水嶺,它的高度和范圍遠小於前者,發源於這里的河流一般流程不長,山地以東的河流注入大西洋,以西的匯流於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灣.
五大湖南部的冰磧山地為中部的分水嶺,高度不大,一般在500 m以下,分水嶺以北的河流多注入哈得孫灣,以南的也匯流於密西西比河,注入墨西哥灣.
北美洲的河流分屬三大流域系統.
大西洋流域系統范圍最大,流域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48%.其中墨西哥灣流域系統約佔19%,這里有北美洲最大的水系密西西比河和格蘭德河等;哈得孫灣流域系統約佔18%,有納爾遜河、徹奇爾河等;直接注入大西洋的流域系統約佔11%,有聖勞倫斯河等.
太平洋流域系統的河流,多發源於落基山西坡,向西穿過高原和山地,注入太平洋,流域面積約佔全洲總面積20%,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
北冰洋流域系統的流域面積也佔全洲總面積20%,有馬更些河等.
因此,北美洲88%的面積屬外流區,內流區面積僅佔12%,主要分布在格陵蘭島和西南部科迪勒拉山區,如大盆地南部、科羅拉多高原南部和墨西哥高原中北部一帶,如果不把冰封的格陵蘭島計算在內,則北美洲外流區所佔的比率高達96.7%,內流區僅佔3.3%.北美洲流域性質的這一特點,與其氣候和地形結構有密切關系.北美洲處於溫帶內陸位置的中部平原,南北連接哈得孫灣和墨西哥灣,地形並不閉塞,氣候又屬溫帶半乾旱至半濕潤型,不致形成象亞歐大陸中部那樣廣大的內流區.其次,北美洲亞熱帶緯度的大陸面積也不如非、澳那樣廣闊,這又大大限制了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乾旱氣候范圍,因此,北美內流區僅局限於氣候乾旱、地形又閉塞的西南部山間高原和盆地.
二、北美洲主要湖泊及其分布特點
北美洲與歐洲同為多湖大陸,且都以淡水湖為主,但北美洲以大湖群著稱,歐洲多系小湖群,面積不大.亞洲雖多大湖,卻以鹹水湖為主.所以論淡水湖面積,北美洲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各洲,總計達40×104km2.北美洲面積在1000km2以上湖泊有22個,除大鹽湖外,均為淡水湖,它們主要分布在大陸北半部.共有8個面積在10000km2以上大淡水湖.
湖名 面積(km2) 湖面海拔(m) 最大深度(m) 蓄水量(km3)
蘇必利爾湖 82260 183 406 12253
休倫湖 59580 177 229 3539
密執安湖 58020 177 281 4940
大熊湖 31330 156 413 2292
大奴湖 28570 156 614 2088
伊利湖 25710 174 64 483
溫尼伯湖 24390 217 28 371
安大略湖 19270 75 244 1657
五大湖是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五個相連大湖的總稱,它們從上而下依次為蘇必利爾湖、密執安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總面積約24.5×104km2;總蓄水量約2.29×104km3.這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有「美洲大陸地中海」之稱.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蝕而成.第四紀冰期時,五大湖地區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陸冰川中心,冰蓋厚2400m,侵蝕力極強,原有低窪谷地的軟弱岩層逐漸受到冰川的刨蝕,擴大而成為今日之湖盆.當大陸冰川後退時,冰水聚積於冰蝕窪地中,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此時距今約12000年.除伊利湖外,各湖湖底低於海平面,其中安大略湖湖底為-150m.湖面由西向東逐級低降,各湖之間有水道相連,因岩島、石礁或崖壁的橫亘,水道中多急流和瀑布;最後由安大略湖匯經聖勞倫斯河注入大西洋.位於最上游的蘇必利爾湖,面積廣達82260km2,蓄水量達12258km3,為世界最大淡水湖.它與休倫湖之間,水位相差6m,其間形成蘇聖馬里急流.休倫湖水面高出伊利湖3m,其間形成聖克利爾急流.伊利湖水面高出安大略湖99m,聯絡兩湖的尼亞加拉河在流經橫亘其間的石灰岩崖壁時,河水驟然陡落,成為名聞世界的尼亞加拉大瀑布.瀑布以中間的山羊島分左、右兩部分:左稱馬蹄瀑布,寬793m,落差49m;右稱亞美利加瀑布,寬305m,落差51m.尼亞加拉瀑布的年平均流量為6740m3/s.五大湖水量相當豐富,在安大略湖出水口處的年平均流量為6640m3/s,但注入五大湖的河流不多,湖水補給主要仰賴雨雪,水位穩定,年變幅僅30—60cm.夏季表層水溫16—20℃,冬季則降至0℃以下,每年有四、五個月的結冰期.五大湖巨大的水體,對氣候有明顯的調節作用,與鄰近地區相比,湖區夏涼冬溫,降水較多.五大湖地區資源豐富,人口和城市集中,工農業發達,五大湖作為航運通道有重要價值.多年來,通過對水道的浚深和運河、船閘等的修築,各湖之間以及東北與聖勞倫斯河、南與密西西比河之間,聯成了一個龐大的航運系統.
❾ 全球是主要的海洋航道有哪些
1.太平洋航線
(1)遠東———北美西海岸航線該航線包括從中國,朝鮮,日本及蘇聯遠東海港到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等北美西海岸各港的貿易運輸線。
(2)遠東———加勒比,北美東海岸航線該航線經夏威夷群島南北至巴拿馬運河後到達。(3)遠東———南美西海岸航線從中國北方沿海各港出發的船隻多經琉球庵美大島,硫黃列島,威克島,夏威夷群島之南的萊恩群島穿越赤道進入南太平洋,至南美西海岸各港。
(4)遠東———東南亞航線該航線是中,朝,日貨船去東南亞各港,以及經馬六甲海峽去印度洋,大西洋沿岸各港的主要航線。東海,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南海是該航線船隻的必經之路,航線繁忙。
(5)遠東———澳大利亞,紐西蘭航線遠東至澳大利亞東南海岸分兩條航線。中國北方沿海港口到澳大利亞東海岸和紐西蘭港口的船隻,需走琉球久米島,加羅林群島的雅浦島進入所羅門海,珊瑚湖;中澳之間的集裝箱船需在香港載入或轉船後經南海,蘇拉威西海,班達海,阿拉弗拉海,後經托雷斯海峽進入珊瑚海。中,日去澳大利亞西海岸航線去菲律賓的居民都洛海峽,望加錫海峽以及龍目海峽進入印度洋。
(6)澳,新———北美東西海岸航線由澳新至北美海岸多經蘇瓦,火奴魯魯等太平洋上重要航站到達。至北美東海岸則取道社會群島中的帕皮提,過巴拿馬運河而至。
2.大西洋航線
(1)西北歐——北美東海岸航線該航線是西歐,北美兩個世界工業最發達地區之間的原燃料和產品交換的運輸線,運輸極為繁忙,船舶大多走偏北大圓航線。該航區冬季風浪大,並有濃霧,冰山,對航行安全有威脅。
(2)西北歐,北美東海岸———加勒比航線西北歐———加勒比航線多半出英吉利海峽後橫渡北大西洋。它同北美東海岸各港出發的船舶一起,一般都經莫納,向風海峽進入加勒比海。除去加勒比海沿岸各港外,還可經巴拿馬運河到達美洲太平洋岸港口。
(3)西北歐,北美東海岸———地中海,蘇伊士運河———亞太航線西北歐,北美東害———地中海———蘇伊士航線屬世界最繁忙的航段,它是北美,西北歐與亞太海灣地區間貿易往來的捷徑。該航線一般途經亞速爾,馬德拉群島上的航站。
(4)西北歐,地中海———南美東海岸航線該航線一般經西非大西洋島嶼———迦納利,維德角群島上的航站。
(5)西北歐,北美東海———好望角,遠東航線該航線一般是巨型油輪的航線。維德角群島,加拿利群島是過往船隻停靠的主要航站。
(6)南美東海———好望角———遠東航線這是一條以石油,礦石為主的運輸線。該航線處在西風漂流海域,風浪較大。一般西航偏北行,東航偏南行。
3.印度洋航線
印度洋航線以石油運輸線為主,此外有不少是大宗貨物的過境運輸。
(1)波斯灣———好望———西歐,北美航線該航線主要由超級油輪經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海上石油運輸線。
(2)波斯灣———東南亞———日本航線該航線東經馬六甲海峽(20萬噸載重噸以下船舶可行)或龍目,望加錫海峽(20萬載重噸以上超級油輪可行)至日本。
(3)波斯灣———蘇伊士運河———地中海———西歐,北美運輸線
該航線目前可通行30萬噸級的超級油輪。
除了以上三條油運線之外,印度洋其他航線還有:遠東———東南亞———東非航線;遠東———東南亞,地中海———西北歐航線;遠東———東南亞———好望角———西非,南美航線;澳新———地中海———西北歐航線;印度洋北部地區———歐洲航線。
4.世界集裝箱海運干線
目前,世界海運集裝箱航線主要有:(1)遠東———北美航線;(2)北美———歐洲,地中海航線;(3)歐洲,地中海———遠東航線;(4)遠東———澳大利亞航線;(5)澳,新———北美航線;(6)歐洲,地中海———西非,南非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