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大帆船如何收帆
1. 中世紀海盜船員怎麼配備
海盜船難道還有發動機?居然還有機務?
一般海盜船都是配有16門炮的中型快船,配置一般是船長一名,大副一名,水手長一名,水手30-40名負責操帆和肉搏,另外還有炮手30-40名。一艘海盜船總人數一般是60-90人左右。
海盜船最大的特點就是快,碰上商船好追,碰上艦隊好跑,靈活機動。一般使用的是船型細長的那種中型帆船。我不知道那種船型的具體名稱。反正一般作為商船使用的西班牙大帆船和海軍的戰列艦都不能作為海盜船使用,前者太慢,後者不夠靈活。海盜船順風航速一般在14-15節左右,同比大帆船隻能達到12節,戰列艦一般是13-14節。怎麼駕駛就太復雜了,我也不是很清楚,不是專門駕駛帆船的估計也沒法知道這個。
2. 帆船的帆,在航行時遇上大風,要把帆放下來嗎
帆船航行時如果遇到大風超過船本身的設計極限時可以把前帆降下來只用主帆跑,如果是更大的風就再給主帆進行縮帆,就是把主帆降下一部分只留一船能承受的大小。比如一條帆船在6級風下能跑每小時20公里,這時候風力變成7級了就把前帆收了,這時候只用主帆也還是能跑每小時20公里的速度,風漲到8級了把主帆再收一半速度也足夠了,如果風太大不收帆的話風會吹破帆或是吹斷桅桿,如果桅桿和帆都結實所有部件都足夠堅固的話風會把船吹到側傾90度與海面平行,這時候加上海浪的作用船就會翻。
3. 西班牙大帆船的建造過程
在16世紀,西班牙有兩個主要的造船地區:西班牙北部巴斯克海岸從拉庫那到聖坦德;南部的安達盧西亞沿海包括繁忙的港口城市卡蒂茲和塞維利亞。由於種種原因,從巴塞羅那到卡特吉那的地中海沿岸地區並不適合建造大帆船,盡管這里是西班牙槳劃船的主要產地。1580年以後,西班牙人可以在葡萄牙接近里斯本的塔霍河口附近建造船隻。在歐洲其他地區西班牙很少有可利用的港口資源,義大利、西西里、乃至法蘭德斯的那些曾建造戰艦的地方都很少能為西班牙提供造船服務,除非是那些建成後被西班牙王室所購買的船隻。最終,1610年以後,西班牙人可以在加勒比海建造大帆船了,哈瓦那擁有新大陸最大的船塢,17世紀上半葉,這里建造了大量的西班牙大帆船用於印度群島的護航任務。西班牙本土的卡特吉那也可以進行大帆船的建造,但這里大部分的生產能力被用於建造更小一些的巡邏船隻,並要負責為到此的西班牙大帆船提供維修服務。在這么多的造船地區中,最受關注的要數西班牙北部的畢爾巴鄂以及其附近的地區,當然,得益於古巴優質的木材,對哈瓦那的關注也在與日俱增。的確,原料的供給是至關重要的,畢爾巴鄂的橡木就比德國中北部地區的更加優質,作為大炮製造中心的巴斯克擁有著繁榮的鋼鐵製造業。悠久的海上貿易傳統會成為另一個優勢,擁有同北部歐洲廣泛的貿易網將為造船提供穩定的原材料,比如說做桅桿用的松木,還有松脂、帆、繩索的原材料。大部分的大帆船是由橡木建造的,但哈瓦那建造的西班牙大帆船是採用紅木作為原料的,因而它們更加出色。
西班牙大帆船常常是由那些和西班牙官方簽定契約的私人造船主負責建造的。就引用馬丁-德-阿拉馬的例子吧,他是一名來自維詩凱亞的巴斯克小貴族,他在1625年為西班牙王室提供造船服務。西班牙王室有著一項從17世紀初就開始執行的政策,該政策旨在給為西班牙王室提供幫助的私人造船主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和獎勵。在承接了造船工作後,馬丁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優先享到該項政策。在此之前,在嘗試經營官方的船塢失敗後,ZF強迫私人造船主採用合股的方式和官方的造船工一起經營工作,這是一個導致低效率的政策,製造過程漫長同時成本失去控制的攀升。當時,大多數的船塢都很簡陋,帆船大都在露天環境建造,在那個時代,原料和高效的熟練工遠比精良的器具重要的多。
相應的規定管理著設計、原料供給和製造過程中的幾乎所有方面,從艉柱上斜坡的角度到將供應的原材料除濕的方法都有相關的說明,除此之外,船隻的建造過程規定的簡單明了。首先是木材的選擇,被選中的樹木通常在乾燥的冬季就已經被砍伐了。船龍骨將被平置在一塊空地上,它的長度將決定船完工時的尺寸,然後再將船艏和船尾加上去,安裝時它們和龍骨所成傾角的大小,官方都有相關的規定進行嚴格的限定。一直到16世紀晚期,設計往往是一項憑借經驗作出判斷的工作,不過1580年以後,設計工作開始按照數學原理進行安排,工人們必須測量每個參數,只要確定了船幅這一最關鍵的參數,其他的參數我們都能按照相應的比例算出。下面的步驟就是船肋的建造,從搭造主船肋開始,構建出船舷上緣以下部分船體的基本輪廓。船肋外形多樣,安裝在中部的呈U型,尾部的呈V型,這和成船的外型是一致的,加上船舷的上緣後,整個船殼就被搭造完成了。一艘龍骨長度為24米的船需要33對船肋。
甲板的配置工作隨後展開,一般是用角鐵來固定和支撐甲板的。雖然說在服役期間,臨時往中間層里塞一些東西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緊挨著龍骨的甲板和下層甲板間的貨艙常常還是被空置著。桅座被放置在合適的位置,圍繞著它的大量支撐使之很好的嵌入船體中。緊接著的工作是,使用木栓和鐵釘進行外層甲板和船殼外皮的鋪設工作。使用鐵釘後工期會比較短,但性能不可靠,最好的外殼要將兩種材料結合起來使用,使得木材「堅而不脆;柔而不軟」。
西班牙大帆船「阿托卡夫人號」號建於哈瓦那,為了節約成本,承包商在它的建造過程中全部採用了鐵釘,因而導致船體外殼過硬。這件事情直接導致了一次官司,王室空誥造船者缺乏足夠的造船經驗。後來這艘船於1622年在一場暴風中沉沒,直到此時,這場官司才得以收場。
外殼由木製的加襯鋪設直至龍骨,加襯間塞上大麻纖維使之盡可能的嚴密,再在外面刷上一層柏油,滲入到縫隙中,從而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加勒比海,蛀船蟲和其他海上食木生物是致命的危險,為了保護外殼,使船能夠航行在印度群島,水線以下的外殼被一層薄鉛板所覆蓋著,在鉛板和木製的加襯間隔著一張塗了柏油帆布,作為最後的預防措施,下半部分的外殼將再被刷上一層柏油與植物油或動物油的混合物。桅桿被放置在合適的位置,接著,索具被安裝在大量用於固定索具的支撐物上,最後是舵的安裝,舵栓被掛在艉柱上。同後來的帆船不同的是,大帆船是使用舵柄來控制方向的,通過揮動舵柄來改變舵的位置,人站在艦橋上就可以控制船的方向。布置完索具後,還要進行內部隔壁、階梯、起錨機的安裝,升起橫桅後西班牙大帆船的建造就這樣完工了。從開始到完成的整個過程大約需要花費兩年時間。
船隻的承造商一般會分三到四個階段收取他們的傭金,這一般是在簽署合同後,設計完成後以及最終完工後獲得的。從現存檔案中的訴訟中可以看出支付的過程非常簡單,實質上是由官方官員來負責監督每一個建造階段的,他們要檢查建造過程中每一個要素是否符合ZF的規程。無疑這為腐敗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而ZF高層要周期性的向下派遣調查和審計人員來確保相關官員沒有欺詐行為。承造商在建造過程中需要墊付原材料的費用,為僱傭技術工人而承受高昂的人力成本,為官方巡視員提供住宿,然後在等待著隨後的傭金支付。顯然整個過程還是值得的,當契約被提交上去後,承造商在進行其他利潤項目的競爭時會獲得優先考慮。
官方將船接收後,船將加裝上其他沒有包含在造船合同里物品,這其中包括:武器裝備、航海器械、提燈、船載小艇(常常被掛在船尾或者吊在船舯部)還有其他的多種必需品。接下來就要對船進行一些修飾,通常會在船尾畫上人物的肖像,一般會選擇聖人,比如說聖母瑪利亞或者其他的聖者,而船就是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船尾樓、船首像會被鑲上金箔,如果資金充裕其他的地方也會被鍍上。此外,在船的內部還沒有上漆的時候,外殼上部和甲板上的建築會被一道一道的刷過,一般黑色或者褐色是主色調,攙雜著一些明黃、紅、藍或者是白顏色。每一個桅桿上都會掛有旗幟,這通常是皇家海軍的軍旗,當船隸屬於一支特殊的艦隊或者本身就是旗艦的時候,甲板上會掛出附加的旗幟。最後的步驟就是給船裝上給養,這一過程可能要花上幾個星期甚至數月,然後,大帆船就可以正式服役了。
甲板的命名是從中世紀城堡設計而不是艦船設計發展而來,船艙和炮位的叫法和其他的西班牙帆船是一樣的。主桅桿後面的船尾樓開始一層層高起,就象是一個遮陽蓬,這是早期帆船為取得保護而採取的權益之計,這塊地方通常被認為是「堡壘」,尾樓的頂端是放置在船尾甲板盡頭的一個象蓬頂一樣的小艙,這又是一個基於那個原理的臨時性的保護。尾樓下面一直延伸到船腰的休息室是為船上高級崗位的人員准備的。船首樓也被認為是「城堡」,從前後這兩個船樓的建造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西班牙海軍的傳統戰術思想,依靠步兵進行登船作戰而不是炮火去取得勝利。此外,高聳的建築結構會對航行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在大風中船將很難控制,幾乎無法逆風航行。實際上,西班牙大帆船並沒有象剛才描述的那樣笨拙,與同時代的克拉克帆船或者其他的帆船相比,他們已經可以算得上敏捷了。他們擁有著優美的線形,高聳的船尾又顯得是那樣的壯觀,就象是一個滿載著訓練有素的士兵的移動堡壘。
4. 介紹一下17世紀的各種帆船
中世紀時代,歐洲人的造船技術分為南北兩種風格。中世紀前期,以北歐人的造船術最富特色。
北歐地區水域寬廣,居民們很早就建造了船隻作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學家曾在丹麥發現了許多屬於青銅時代的船隻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須刀上。畫中船隻船體較長,船首十分高大,類似天鵝頸狀,上面還刻有各類動物頭像,船隻中央畫著一株豎立起來的樹木。在日德蘭南部的約爾斯普林沼澤地區,發掘了一隻大約建造於公元前後的船,與青銅時代的圖畫船頗為相似。船身細長,長達42英尺,結構精巧,宛如一艘競賽快艇。每塊船板都很窄,不用釘攏,而是合了縫之後再綁縛在骨架上。中世紀早期,北歐船又有一些新的發展。1863年,在丹麥的尼達姆地區發現了兩艘大船。其中一艘現存石勒蘇維格的一個博物館里,船長60多英尺。此船已顯示了北方船不同於南方船的三個特點: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疊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縫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達姆船是「雙頭」,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沒有什麼區別,而南方船隻的頭尾很不一樣。
3.無甲板。船主要靠槳來推動,還沒有桅和帆。此船略帶圓形,只有一個粗糙的龍骨。
8世紀,維京人的船開始發展為帆船。在瑞典果特蘭群島上所留下的一系列這個時期的雕刻中,已發現帆不是一小塊布,而是滿面的方帆,帆面還塗有紅藍等條狀色帶,成為一種奪目標識。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沒有置一根橫桁。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人駕駛著帆船向各個方向的海洋推進。他們遷徙的范圍很廣,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蘭他們被稱為丹麥人,在法蘭克、義大利他們被稱為諾曼人,在羅斯、愛爾蘭他們被稱為瓦蘭幾亞人。他們還敢到遠海去冒險,航跡往西達到了冰島、格陵蘭島,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陸地上。毫無疑問,他們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是與具有先進的造船及航海技術相聯系的。
已發現的一些船體很能說明維京船的特點。典型的是挪威的兩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發現於挪威的奧塞伯格。兩地都在奧斯陸附近。據鑒定,奧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約800年左右,是一艘長型船,長21米,寬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淺,適宜於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則是一艘典型的戰船,寬度雖與奧塞伯格船同樣,但長達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後來在丹麥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處發現了5艘雙艄船,年代約為10世紀,船上裝滿了石頭等物,據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鎖水道以防入侵者。雖為同一船型,但式樣、體積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劃船,吃水深,船舷較高,可能是運兵船。
根據各種船體材料分析,諾曼人的船隻大約有如下特點。這些特點大多是在前述尼達姆船時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紀間進一步發展而新出現的。
1.船體為長船狀,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長船寬得多,船的頭尾接近對稱,都呈尖翹狀,離海面很高,稱為雙頭船(double—ends)。整個地看船身,為平滑彎曲的線條,從高船首到中間的近乎圓形再到高船尾,曲線很優雅,頭尾都似蛇龍昂頭,遇到危險時還可將頭尾去掉。
2.動力以揚帆為主,兼以劃槳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兩根張著縱帆的桅桿」,桅桿一般立在中心處,如戈斯塔德船桅桿就樹立在中心處一塊形狀象魚的堅硬石塊上,並有支桅索。為了抗擊北部海域上的大風,維京人船上設置的大方帆(單帆)一般都用皮革製成,或用加進了皮革條的布製成。船上還設計有帆腳索,可以牽動帆頂風的那一面,使船在橫風的情況下仍能順風航行。專門設有固定船槳的裝置,如戈斯塔德船每側均有16個槳洞,從船舷的上邊穿下,形似鎖孔,揚帆不用槳時,用滑動的形似梭狀的木栓將槳孔蓋住,以使水不進入。槳片上也置有蓋板,劃槳時將蓋板撤走。
3.船底及外殼板的構造比較獨特。船底有龍骨,肋骨橫接其上時有平斜兩種方式,因此出現了龍骨似乎看不見的平底船和龍骨凸出的尖底船兩種船型。兩種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這是北歐船優於地中海船之處,是諾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於登沙灘,適合於諾曼人侵入別地時涉灘深入內河,故也很多見。外殼船板用塔接方法連成一體,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塊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塊船板均用綁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鐵釘閂釘,因此增加了彈性和靈活性,減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壓力。船仍無甲板,所以諾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處在露天無遮攔的狀況之下,據說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蘭時用的就是這一類船。前述哥本哈根5條船中一隻大船船艙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槳。舵槳很長,安裝在船尾的右側,一直伸到龍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穩定。舵槳靠搖動右舷上的舵柄來控制,故而導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詞來表示船的右側。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正是諾曼人的船隻(主要應該是尖底船)給航海技術帶來了一場全面的革命:「他們的船是一種穩定的、堅固的海船,龍骨凸起,兩端尖削,他們在這種船上大都只使用帆,並且不怕在波濤洶涌的北海上受到風暴的突然襲擊。……而諾曼人則乘這種船進行了海盜式的探險,東面到達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達了美洲。這種敢於橫渡大西洋的船隻的速成,在航海業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還在中世紀結束以前,在歐洲所有沿海地區就都採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紀里,以維京人船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發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現,取代了過去的舵槳。關於尾舵及連用舵柄的最早圖畫,發現於一個1200年的英國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彎曲的,以適應船尾曲線。後來船尾成了直線型,尾舵也隨之改進,一個1242年的德國北部印章表明了這一點。尾舵使用有助於船向風行駛,加上船體加深,船在逆風情況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維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後發生了變化,即在船頭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層結構,稱之為「堡」(castle)。「堡」原出於軍事目的而建。那時海戰船靠得很近,頭尾堡可在敵人登上船腰時起一定的防衛作用。後也擴及到了商船。船上有這種高層建築,給人一種外觀「頭重腳輕」之感。為此,船首甲板(forecastle)實際成了船頭的「水手艙」。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現和演進。北方商船稱為「諾爾」船(knorr),船身比長船寬、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風的船。14世紀時,諾爾船發展為標準的商船,其型式統治了北歐達400年之久。北方聞名的「科格」船(cog)實際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實的船尾舵來控制方向,有一個長長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掛方帆,船體特別堅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礎上,北方又出現了更大的「霍爾克」船(holk)。
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
歐洲南部的造船歷史可溯源於接受過地中海東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紀中期的克里特帆船兩端起翹,單桅,懸一方帆,這是以後幾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時的希臘邁錫尼文明遺址中,也發現有帶樹木的船隻圖畫。這種樹木可能兼有桅和帆兩重作用。在整個古希臘羅馬時代,造船業無論是戰艦還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術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長船」(galley)和「圓船」(roundship)兩種船式。
長船原是一種敞開甲板的船,長約30米,靠單層劃槳共50隻推進。到前480年希波戰爭中的薩拉米海戰時,希臘戰船長者達45米,舷外裝有槳架,使船的寬度達6米。有2至3層長度不同的槳。再到後來,長形船發展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稱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層槳片。長船上裝有桅,但帆只在順風時偶用。作戰時劃槳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風力、風向所局限。長船長且狹,空間過小,不能儲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載貨,一般只用於軍事。
圓船則大多作商業用途。圓船長寬之比約為5:2亦有稍長些的。吃水比長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兩側成格子狀。起初它僅有一桅一帆,後到公 元前後,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時還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頂帆。或有一大桁在船頭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掛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為桅桿的輔助性支柱,沿船兩舷貼有一厚帶來代替綁索。這種大船笨拙,主要用帆來推動,雖然不能頂風走,但能將帆轉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內吹來的側風。此外也須劃槳助力,需用船尾兩側舵槳控向。圓船載物多,如羅馬運穀物的船體積就較大,長有27米,寬為9米,運載能力載物為250噸,載人達300乘客。
中世紀時,南歐船既繼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傳統,亦受到了同時代阿拉伯船隻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船的外殼板合縫平接,並用鐵釘釘在肋骨上,縫中填以瀝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國各時代的船各有特點。
9世紀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體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裝置(接受阿拉伯人技術),船能在風向的60°角內行駛。船的圓體形狀、平滑表面均減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這些龐大的船有一個很好的航行質量。船在不太需要關心風向的情況下仍能基本按預定方向行駛。這類船在隨後的二三個世紀里越來越大、越笨重,稱為「內夫」(nef)船,有2至3桅,都採用大三角帆裝置,排水量超過千噸。義大利船兩頭都有船樓。中世紀盛期,一種結合了長船和帆船特點的稱為「泰里達」(tarida)的船舶廣泛使用。之所以要結合長船特點,是因為商用帆船上還得對付海盜們的進攻。用水手,既能在無風的情況下行駛,也具有一定的戰船功能。
12世紀中期,熱那亞船有兩層甲板,13世紀後期出現3層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掛三面大三角帆,後帆掛兩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熱那亞或馬賽所產的硬質的棉或麻帆布。13世紀中期,有些地中海船隻長達30米。控制方向的裝置是側舵。側舵有一對,安裝在船尾附近,兩側各一。14世紀時,地中海船隻也開始用船尾舵。同時,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約也在13世紀里開始出現在地中海上。14世紀初,義大利人已廣泛造用這種單桅大船來裝載遠航貨物了。
14世紀末以後,南北船特點開始混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大型船隻「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後來成為西歐遠洋航船的最初式樣,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時代(16—18世紀)到來之前的最典型船隻,既可軍用更可商用。據說,南北特點的混合源於十字軍時代,因為那時各國的十字軍都有機會觀看別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裝置技術,如固定船艙、單面大帆,南方的船體構造技術,如甲板、平接船板技術,都被視為長處而結合在新型船隻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現於威尼斯、熱那亞和西班牙等地,船體既深且寬,有一個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樓凸出了船頭,船身平滑,整個側形頗似過去的北方船,有一條優雅的圓弧形線條。船舵已不再在一側,而是安裝在船體中心線上。
15世紀後,卡拉克船從一桅一帆演變成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較矮,主桅(mainmast),較高,以及後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掛一大三角帆。後來,在船首置一桿後送,上掛一方形斜杠帆,這就可使前桅後移並增加高度。後又增加了一些橫桅索來做輔助用途,增加梯索(系於橫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於攀緣桅桿的木梯。在行駛過程中,由於感覺到駕馭大帆太累,結果導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掛三面帆,從下到上依次為主帆(course)、頂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後來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現了四桅船,前桅掛若干方形帆,後三桅則掛大三角帆。後來還發明了一些縮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樣靠收帆來減小帆面,而是用一塊塊小旗似的帆布繫上,不需時解開帶子拿走就行。微風時如需增加帆的面積,也用一些窄布條系加在小塊帆布上。15世紀時,裝有帆桅裝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長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紀大帆船時代船的桅帆裝置的基本樣式。
葡萄牙船則是輕便的「卡拉維爾」(cararel)船。它起源於一種叫「巴爾卡」(barca)的漁船,此種漁船僅有20至30噸。卡拉維爾船之深大約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後三角帆,使船能行駛橫風。這兩種帆結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改變風向。一種裝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頂帆,後桅上掛一高的大三角帆。掛方帆是為了順風行駛,掛大三角帆則是為了搶風調向。還有一種卡拉維爾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種特殊的三桅桿帶尖形體所謂斜帆裝置的船隻。帆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為三角形,一般都安裝在與龍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順風時每小時可達22公里。船輕巧且易於操縱。逆風時能向風曲線前進,一會把一側船舷轉向風,一會又把另一側船舷轉向風,走之字形路線。
卡拉克和卡拉維爾這兩種新式船,雖然船型迥然相異,但都適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倫布航海船隊中的「品塔」號(Pinta)和「尼娜」號(Nina),就是輕型平底的卡拉維爾式船,而「聖瑪麗亞」號(SantaMaria)則是裝置完善的卡拉克船。達·伽馬1497至1499年開辟印度新航路的船隻,在體積和形狀上也與哥倫布船相差無幾,基本上是這兩種船型。
不過,不論是哪種船,中世紀歐洲船的噸位一船都不大,船體遠小於中國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諾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峽所乘的船,每隻載重不過30噸。14世紀初,英國船隻平均載重為200噸,最大的船也不過300噸。而威尼斯在十字軍東征時所提供的船隻平均能載運500多噸。14世紀以後,威尼斯開始建造商船隊。其船為長船形,噸位原為100噸,後達300噸。而15世紀時熱那亞的卡拉克船中竟有達到甚至超過了1000噸的。14世紀初,一艘普通漢薩商船的噸位大約是75噸。1440年時,漢薩商船主要是霍爾克船,平均載重大約為150噸。三十年後,漢薩船隊中出現了「卡維爾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噸位在300噸左右。在法英酒類貿易中,155世紀早期沒有船能裝載100噸以上的酒。但到這個世紀的中葉,來自波爾多的船隻平均可載150噸,少數船還可裝運500噸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過200噸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對隨後的大多數科格船來說,400噸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噸位。16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達到600噸甚至700噸。葡萄牙的船隻在1450至1550年間,平均噸位至少翻了一番。從事波羅的海穀物貿易的荷蘭人,15世紀里用的有幾種船。沒有龍骨、圓形船身的霍爾克船噸位從200噸到400噸不等。長型中底的快船噸位則從250噸到500噸左右。不能簡單地以船的大小來判斷船的航海能力,因為哥倫布和達·伽馬他們在進行遠洋航海時,各自所乘的旗艦也不過載重150噸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續航能力也非常重要。當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導航)技術。
5. 西班牙大帆船的發展歷程
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說起來顯得有些含糊,所能確定的是它出現在16世紀初,公認的最早的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建造於1517年,它是用來對付地中海巴巴利海盜的。和15世紀的威尼斯帆船一樣,那時的西班牙大帆船還是帆槳混合型的帆船。16世紀20年代葡萄牙人也使用著一種類似的更加小巧的帆船游弋在印度洋,到1525年,西班牙大帆船的在冊數量已經達到了21艘。一份文獻保有著在以後年份里的西班牙艦隊中這些一流帆船記錄,不過並沒有更詳細的情況描述。到了16世紀30年代,西班牙大帆船的發展已經逐步明朗化,當法國人首次看到它們時會根據其外表稱其為西班牙戰艦,於是作為戰艦的一種它們被世人所接受。到了這個時期,西班牙大帆船已經不再稱之為槳船了,盡管船槳作為它們的次要動力來源又持續30年。它們已經成為了真正的帆船,擁有著與同時代的克拉克帆船不同的獨特外型。
16世紀初,正值海事革新的大航海時代,設計者們努力嘗試著將大炮搬到甲板上,新式的航海設備也不斷涌現。在地中海,有一種又小又輕的裝著三角帆的商船,正是兩艘這樣的地中海式帆船伴隨著更大一點的「聖母瑪利亞」號(哥倫布的旗艦)於1492年完成了大西洋彼岸的發現之旅,它們遂成為最常見的冒險用船。在北歐地區,大量的經過武裝的克拉克帆船被製造出來用於彰顯國力,英格蘭的「大亨利」號和蘇格蘭的「偉大的邁克爾」號便是這他們的代表。和中世紀北歐的船一樣,它們顯得巨大而笨重,不過它們的主桅上掛起了地中海風格的大三角帆,而將北歐風格的方型帆掛在前桅上。兩種式樣帆船的另一個區別是地中海式帆船趨向於使用厚木版平鋪,外板平接的建造方法,而克拉克帆船的建造方法則是厚木版重疊,鱗狀搭造。在西班牙大帆船還沒有出現以前,這兩種是在西班牙最為常見的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可能是由地中海式帆船演變而來的,二者有著很多相似的特徵,例如,早期大帆船的前甲板都不高,船身看起來也都比較小巧。而事實上,從圖片資料上也能發現16世紀中葉的西班牙大帆船和克拉克帆船的共同之處,比如說類似索具和同樣巨大的船樓。這樣說可能會更好一些,西班牙大帆船是在繼承了地中海的造船工藝和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型帆船。 到了菲利普二世(1556—1598年在位)統治期間,西班牙已經將連接本土和新大陸的護航體系推行了30年,最初的護航艦隊僅僅包含一艘經過武裝的克拉克帆船,西班牙大帆船出現後,小型的大帆船便成了護航艦隊新的選擇。隨著由於私掠者增多而導致的印度群島護航任務的不斷增加,它們的數量不停的在增長。1536年和1543年的法令中明確規定了西班牙大帆船將如何進行武裝,以及它們所應扮演的角色。對1554年沉沒在今天美國德州海岸的「聖艾斯塔班」號帆船的調查,提供了關於船隻結構和武裝的有利證據,同時,相關圖片證據的不斷增多,也證實了這種新式帆船的發展軌跡。
在菲利普二世執政前的十年裡,大部分的西班牙大帆船都沒有克拉克帆船那麼大,它們的平均噸位大約只有120噸,這使得它們可以象當時描述的那樣帆槳混用。大型的帆船是很難藉助於劃槳前行的,很顯然,槳船的活動范圍就只能局限於沿海地區、地中海或者是其他風平浪靜時候的海洋上。到了1556年,在冊的西班牙大帆船的平均噸位已經上升到了334噸,這大約是十年以前的3倍,在1558年派往法蘭德斯的船中,這個數字達到了367噸。盡管當時的西班牙ZF傾向於將一些其他的武裝船隻也當作西班牙大帆船進行統計,不過經過努力,這些船隻的數量已經能夠被剔除出來了。
西班牙大帆船的理念也同樣為其他列強所接受。英國的亨利八世就曾在1545年誇耀過他的「恐嚇」號(其實只是艘帶著槳的小型巡邏艇),葡萄牙、法國和法蘭德所擁有的大帆船在16世紀中葉的歷史上也都有所記載。一般情況下大帆船在西班牙被視為戰船,在葡萄牙也被當作一種特殊的戰船,它們不時出現在歐洲的其他地方。
6.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隻特點
在結合了圖片資料、模型、考古發現和歷史的相關記載後,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大帆船的模樣。它的典型特徵是高船弦、高尾樓(往往超過兩層)、前甲板低、船尾平,船首處有一塊突起,猶如槳劃船的撞角一般,那裡有著一個獨立的炮位。船身呈明顯的等邊梯形(船身兩側自下而上向內傾斜)並且這種斜度一直延伸到尾樓。大帆船的線條是很優美的,船尾則更是出奇的精美,從而使得它那有些單調的船首相形見絀。克拉克帆船的長寬比大約是3:1,而這個時期大帆船的長寬比為4:1,因而在速度上更加占優勢。從前面的講述中了解到16世紀50年代大帆船的噸位已經達到了300噸,這樣的外型使得它能為大炮提供穩定的發射平台,同時高聳的船樓也為船上的士兵提供堡壘般的掩護,使得它在近戰中獲得優勢。炮台下面的是貨艙,上面的船樓里住著乘客和士兵。
西班牙大帆船的典型特徵還包括:擁有船艏斜桅、前桅、主桅和後桅,上面掛著方型的帆布,那些超大型的大帆船(噸位往往超過800)通常都會有兩個後桅,被稱之為第四桅。船艏掛著一塊方型的帆布,前桅和主桅上掛著三塊方帆布(從上到下分別叫上桅帆、中桅帆和主帆),後桅上一般都掛著一塊大型的三角帆。盡管樣式發生著變化,但西班牙大帆船的這個基本特徵一直持續到17世紀中葉。
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最大的便是尺寸了,500的噸位在16世紀70年代已經是非常常見的了,在1588年組建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時候,ZF徵集到了3艘超過1000噸和8艘800噸左右的巨型大帆船。1588年以後的海軍重建以及西班牙北部日益嚴重的造船危機使得大帆船的尺寸普遍變小,500噸左右,作為一種常見的尺寸一直持續到了17世紀中葉大帆船時代結束。尺寸的變化也導致新大陸往西班牙資金輸入方式的變化,ZF越來越傾向於使用經過武裝的大帆船而不是普通的商船來負責資金的運送,這樣的安排更加有利於統治者對來自美洲的貴重商品的控制。
7. 誰能告訴我帆船時代的船艙結構
可能有點長 中世紀歐洲的,就是大航海時代
中世紀時代,歐洲人的造船技術分為南北兩種風格。中世紀前期,以北歐人的造船術最富特色。
北歐地區水域寬廣,居民們很早就建造了船隻作為水上交通工具。考古學家曾在丹麥發現了許多屬於青銅時代的船隻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刻在岩石上,有的刻在武器上甚至男子的剃須刀上。畫中船隻船體較長,船首十分高大,類似天鵝頸狀,上面還刻有各類動物頭像,船隻中央畫著一株豎立起來的樹木。在日德蘭南部的約爾斯普林沼澤地區,發掘了一隻大約建造於公元前後的船,與青銅時代的圖畫船頗為相似。船身細長,長達42英尺,結構精巧,宛如一艘競賽快艇。每塊船板都很窄,不用釘攏,而是合了縫之後再綁縛在骨架上。中世紀早期,北歐船又有一些新的發展。1863年,在丹麥的尼達姆地區發現了兩艘大船。其中一艘現存石勒蘇維格的一個博物館里,船長60多英尺。
此船已顯示了北方船不同於南方船的三個特點:
1.船板「塔接」法(Clinker—built),即船板相疊而成,而地中海船舶是「平接」(cravel—built),船板合縫拼平,所以表面光滑。
2.尼達姆船是「雙頭」,即船首和船尾都高昂,造型沒有什麼區別,而南方船隻的頭尾很不一樣。
3.無甲板。船主要靠槳來推動,還沒有桅和帆。此船略帶圓形,只有一個粗糙的龍骨。
8世紀,維京人的船開始發展為帆船。在瑞典果特蘭群島上所留下的一系列這個時期的雕刻中,已發現帆不是一小塊布,而是滿面的方帆,帆面還塗有紅藍等條狀色帶,成為一種奪目標識。帆的下底系得很松,沒有置一根橫桁。從8世紀末開始,維京人駕駛著帆船向各個方向的海洋推進。他們遷徙的范圍很廣,是當時世界上優秀的航海民族。在英格蘭他們被稱為丹麥人,在法蘭克、義大利他們被稱為諾曼人,在羅斯、愛爾蘭他們被稱為瓦蘭幾亞人。他們還敢到遠海去冒險,航跡往西達到了冰島、格陵蘭島,公元1000年左右他們甚至到了北美洲的陸地上。毫無疑問,他們的大規模航海活動是與具有先進的造船及航海技術相聯系的。
已發現的一些船體很能說明維京船的特點。典型的是挪威的兩艘船。一艘是1880年在挪威的戈斯塔德找到的。另一艘是1903年發現於挪威的奧塞伯格。兩地都在奧斯陸附近。據鑒定,奧塞伯格船建造年代約800年左右,是一艘長型船,長21米,寬4米,船身只有1.5米高,因而是干舷低、吃水淺,適宜於在近海水域中航行。戈斯塔德船則是一艘典型的戰船,寬度雖與奧塞伯格船同樣,但長達24米左右,深2米左右。後來在丹麥哥本哈根北面的一河口處發現了5艘雙艄船,年代約為10世紀,船上裝滿了石頭等物,據分析是有意沉下封鎖水道以防入侵者。雖為同一船型,但式樣、體積及年代都各有不同。其中的大船肯定是帆船而非劃船,吃水深,船舷較高,可能是運兵船。
根據各種船體材料分析,諾曼人的船隻大約有如下特點。這些特點大多是在前述尼達姆船時代形成的,也有部分是在9至12世紀間進一步發展而新出現的。
1.船體為長船狀,但中部要比南方地中海的長船寬得多,船的頭尾接近對稱,都呈尖翹狀,離海面很高,稱為雙頭船(double—ends)。整個地看船身,為平滑彎曲的線條,從高船首到中間的近乎圓形再到高船尾,曲線很優雅,頭尾都似蛇龍昂頭,遇到危險時還可將頭尾去掉。
2.動力以揚帆為主,兼以劃槳助推。「有一根或者最多兩根張著縱帆的桅桿」,桅桿一般立在中心處,如戈斯塔德船桅桿就樹立在中心處一塊形狀象魚的堅硬石塊上,並有支桅索。為了抗擊北部海域上的大風,維京人船上設置的大方帆(單帆)一般都用皮革製成,或用加進了皮革條的布製成。船上還設計有帆腳索,可以牽動帆頂風的那一面,使船在橫風的情況下仍能順風航行。專門設有固定船槳的裝置,如戈斯塔德船每側均有16個槳洞,從船舷的上邊穿下,形似鎖孔,揚帆不用槳時,用滑動的形似梭狀的木栓將槳孔蓋住,以使水不進入。槳片上也置有蓋板,劃槳時將蓋板撤走。
3.船底及外殼板的構造比較獨特。船底有龍骨,肋骨橫接其上時有平斜兩種方式,因此出現了龍骨似乎看不見的平底船和龍骨凸出的尖底船兩種船型。兩種船各有用途。尖底船瘦削,耐波性好,這是北歐船優於地中海船之處,是諾曼人的主要船型。但平底船易於登沙灘,適合於諾曼人侵入別地時涉灘深入內河,故也很多見。外殼船板用塔接方法連成一體,如戈斯塔德船用的就是每塊都有41厘米厚的橡木板。最下面的8塊船板均用綁扎方法固定在肋骨上,而不是用鐵釘閂釘,因此增加了彈性和靈活性,減少了船在海上所受到的壓力。船仍無甲板,所以諾曼人的航行基本上是處在露天無遮攔的狀況之下,據說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征服英格蘭時用的就是這一類船。前述哥本哈根5條船中一隻大船船艙就是空敞的。
4.使用舵槳。舵槳很長,安裝在船尾的右側,一直伸到龍骨底部之下,可以保持穩定。舵槳靠搖動右舷上的舵柄來控制,故而導致了用「船舷」(steer—board)一詞來表示船的右側。
按照恩格斯的說法,正是諾曼人的船隻(主要應該是尖底船)給航海技術帶來了一場全面的革命:「他們的船是一種穩定的、堅固的海船,龍骨凸起,兩端尖削,他們在這種船上大都只使用帆,並且不怕在波濤洶涌的北海上受到風暴的突然襲擊。……而諾曼人則乘這種船進行了海盜式的探險,東面到達了君士坦丁堡,西面到達了美洲。這種敢於橫渡大西洋的船隻的速成,在航海業中引起了全面的革命,因此還在中世紀結束以前,在歐洲所有沿海地區就都採用新式尖底海船了」。
12至14世紀里,以維京人船為代表的北方船又有一些新發展。首先是船尾舵的出現,取代了過去的舵槳。關於尾舵及連用舵柄的最早圖畫,發現於一個1200年的英國城市印章里,它表明最初的尾舵是彎曲的,以適應船尾曲線。後來船尾成了直線型,尾舵也隨之改進,一個1242年的德國北部印章表明了這一點。尾舵使用有助於船向風行駛,加上船體加深,船在逆風情況下可以斜向航行了。其次是維京船的低干舷也在1100年後發生了變化,即在船頭和船尾都建立了上層結構,稱之為「堡」(castle)。「堡」原出於軍事目的而建。那時海戰船靠得很近,頭尾堡可在敵人登上船腰時起一定的防衛作用。後也擴及到了商船。船上有這種高層建築,給人一種外觀「頭重腳輕」之感。為此,船首甲板(forecastle)實際成了船頭的「水手艙」。再次是北方商船的出現和演進。北方商船稱為「諾爾」船(knorr),船身比長船寬、深,是北方最早能利用逆風的船。14世紀時,諾爾船發展為標準的商船,其型式統治了北歐達400年之久。北方聞名的「科格」船(cog)實際上也是其翻版。科格船有名副其實的船尾舵來控制方向,有一個長長的伸向前方的船首斜桅,掛方帆,船體特別堅固。1400年左右,在科格船的基礎上,北方又出現了更大的「霍爾克」船(holk)。
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
歐洲南部的造船歷史可溯源於接受過地中海東岸文明的克里特人。公元前2世紀中期的克里特帆船兩端起翹,單桅,懸一方帆,這是以後幾千年地中海的基本船型。差不多同時的希臘邁錫尼文明遺址中,也發現有帶樹木的船隻圖畫。這種樹木可能兼有桅和帆兩重作用。在整個古希臘羅馬時代,造船業無論是戰艦還是商船,都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技術的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長船」(galley)和「圓船」(roundship)兩種船式。
長船原是一種敞開甲板的船,長約30米,靠單層劃槳共50隻推進。到前480年希波戰爭中的薩拉米海戰時,希臘戰船長者達45米,舷外裝有槳架,使船的寬度達6米。有2至3層長度不同的槳。再到後來,長形船發展為有完整的甲板和撞角的大笨船,稱為「五力船」(quinquiremes),指船有5層槳片。長船上裝有桅,但帆只在順風時偶用。作戰時劃槳更重要,可控制速度、掌握方向,不受風力、風向所局限。長船長且狹,空間過小,不能儲存水和食物,也不能載貨,一般只用於軍事。
圓船則大多作商業用途。圓船長寬之比約為5:2亦有稍長些的。吃水比長船深,尾高首低,上甲板兩側成格子狀。起初它僅有一桅一帆,後到公 元前後,船首另加一小桅小帆,有時還有二面三角形的小上頂帆。或有一大桁在船頭斜伸前方成一陡角,上掛一小方帆用以控向。帆之升降索也成為桅桿的輔助性支柱,沿船兩舷貼有一厚帶來代替綁索。這種大船笨拙,主要用帆來推動,雖然不能頂風走,但能將帆轉向而利用船尾45°角以內吹來的側風。此外也須劃槳助力,需用船尾兩側舵槳控向。圓船載物多,如羅馬運穀物的船體積就較大,長有27米,寬為9米,運載能力載物為250噸,載人達300乘客。
中世紀時,南歐船既繼承了古代地中海船型的傳統,亦受到了同時代阿拉伯船隻的影響。其主要特點是船的外殼板合縫平接,並用鐵釘釘在肋骨上,縫中填以瀝青等物,船面光滑,船上有甲板。但各國各時代的船各有特點。
9世紀左右,拜占廷人建造的平滑船體的船,使用新式大三角帆裝置(接受阿拉伯人技術),船能在風向的60°角內行駛。船的圓體形狀、平滑表面均減少了船身同水的磨擦,使這些龐大的船有一個很好的航行質量。船在不太需要關心風向的情況下仍能基本按預定方向行駛。這類船在隨後的二三個世紀里越來越大、越笨重,稱為「內夫」(nef)船,有2至3桅,都採用大三角帆裝置,排水量超過千噸。義大利船兩頭都有船樓。中世紀盛期,一種結合了長船和帆船特點的稱為「泰里達」(tarida)的船舶廣泛使用。之所以要結合長船特點,是因為商用帆船上還得對付海盜們的進攻。用水手,既能在無風的情況下行駛,也具有一定的戰船功能。
12世紀中期,熱那亞船有兩層甲板,13世紀後期出現3層甲板。二桅,前桅略高、略大,掛三面大三角帆,後帆掛兩面三角帆。最好的桅,用的是熱那亞或馬賽所產的硬質的棉或麻帆布。13世紀中期,有些地中海船隻長達30米。控制方向的裝置是側舵。側舵有一對,安裝在船尾附近,兩側各一。14世紀時,地中海船隻也開始用船尾舵。同時,北方式的科格船大約也在13世紀里開始出現在地中海上。14世紀初,義大利人已廣泛造用這種單桅大船來裝載遠航貨物了。
14世紀末以後,南北船特點開始混合,產生了一種新的大型船隻「卡拉克」(carrack)船。此船後來成為西歐遠洋航船的最初式樣,也是西方世界在大帆船時代(16—18世紀)到來之前的最典型船隻,既可軍用更可商用。據說,南北特點的混合源於十字軍時代,因為那時各國的十字軍都有機會觀看別人的的船型及其建造方法。北方的船上裝置技術,如固定船艙、單面大帆,南方的船體構造技術,如甲板、平接船板技術,都被視為長處而結合在新型船隻中。卡拉克船最先出現於威尼斯、熱那亞和西班牙等地,船體既深且寬,有一個很高的船尾,巨大的前船樓凸出了船頭,船身平滑,整個側形頗似過去的北方船,有一條優雅的圓弧形線條。船舵已不再在一側,而是安裝在船體中心線上。
15世紀後,卡拉克船從一桅一帆演變成為三桅大船。三桅是前桅(foremast),較矮,主桅(mainmast),較高,以及後桅(mizzenmast)。最初,前桅掛一大三角帆。後來,在船首置一桿後送,上掛一方形斜杠帆,這就可使前桅後移並增加高度。後又增加了一些橫桅索來做輔助用途,增加梯索(系於橫桅索上)取代了以往用於攀緣桅桿的木梯。在行駛過程中,由於感覺到駕馭大帆太累,結果導致了一系列小帆的使用。先是有些大船在主桅上掛三面帆,從下到上依次為主帆(course)、頂帆(topsail)和上桅帆(topgallant),後來船的每桅上一般都有三截帆。也出現了四桅船,前桅掛若干方形帆,後三桅則掛大三角帆。後來還發明了一些縮帆的方法。方帆不再象以往那樣靠收帆來減小帆面,而是用一塊塊小旗似的帆布繫上,不需時解開帶子拿走就行。微風時如需增加帆的面積,也用一些窄布條系加在小塊帆布上。15世紀時,裝有帆桅裝置的卡拉克船一般長度24至27米不等。三桅多帆的卡拉克船,奠定了16至18世紀大帆船時代船的桅帆裝置的基本樣式。
葡萄牙船則是輕便的「卡拉維爾」(cararel)船。它起源於一種叫「巴爾卡」(barca)的漁船,此種漁船僅有20至30噸。卡拉維爾船之深大約不如卡拉克船。它更多地使用前後三角帆,使船能行駛橫風。這兩種帆結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改變風向。一種裝置方法是前桅、主桅用方帆,主帆上有一方形上頂帆,後桅上掛一高的大三角帆。掛方帆是為了順風行駛,掛大三角帆則是為了搶風調向。還有一種卡拉維爾船,全都用大三角帆。航海家亨利五子晚年所用的帆船,是一種特殊的三桅桿帶尖形體所謂斜帆裝置的船隻。帆為三角形,或者其上半部為三角形,一般都安裝在與龍骨平行的位置上。葡萄牙船航速很快,順風時每小時可達22公里。船輕巧且易於操縱。逆風時能向風曲線前進,一會把一側船舷轉向風,一會又把另一側船舷轉向風,走之字形路線。
卡拉克和卡拉維爾這兩種新式船,雖然船型迥然相異,但都適宜航海,能去任何地方。哥倫布航海船隊中的「品塔」號(Pinta)和「尼娜」號(Nina),就是輕型平底的卡拉維爾式船,而「聖瑪麗亞」號(SantaMaria)則是裝置完善的卡拉克船。達·伽馬1497至1499年開辟印度新航路的船隻,在體積和形狀上也與哥倫布船相差無幾,基本上是這兩種船型。
不過,不論是哪種船,中世紀歐洲船的噸位一船都不大,船體遠小於中國船。北方船更小,南方地中海船稍大。1066年諾曼底人渡英吉利海峽所乘的船,每隻載重不過30噸。14世紀初,英國船隻平均載重為200噸,最大的船也不過300噸。而威尼斯在十字軍東征時所提供的船隻平均能載運500多噸。14世紀以後,威尼斯開始建造商船隊。其船為長船形,噸位原為100噸,後達300噸。而15世紀時熱那亞的卡拉克船中竟有達到甚至超過了1000噸的。14世紀初,一艘普通漢薩商船的噸位大約是75噸。1440年時,漢薩商船主要是霍爾克船,平均載重大約為150噸。三十年後,漢薩船隊中出現了「卡維爾式」(carvel—type)快帆船,其平均噸位在300噸左右。在法英酒類貿易中,155世紀早期沒有船能裝載100噸以上的酒。但到這個世紀的中葉,來自波爾多的船隻平均可載150噸,少數船還可裝運500噸酒。在威尼斯,1450年左右,超過200噸的船被看成是大船了,但對隨後的大多數科格船來說,400噸只能算是一個普通噸位。16世紀中葉,威尼斯的卡拉克船中很有些達到600噸甚至700噸。葡萄牙的船隻在1450至1550年間,平均噸位至少翻了一番。從事波羅的海穀物貿易的荷蘭人,15世紀里用的有幾種船。沒有龍骨、圓形船身的霍爾克船噸位從200噸到400噸不等。長型中底的快船噸位則從250噸到500噸左右。不能簡單地以船的大小來判斷船的航海能力,因為哥倫布和達·伽馬他們在進行遠洋航海時,各自所乘的旗艦也不過載重150噸左右。航船的耐波性和續航能力也非常重要。當然更重要的是航海(主要是導航)技術。
中世紀以來世界著名帆船
中世紀以來船舶中的軍艦與商船有了明確的分工,開始沿著各自的方向獨立發展。漢薩同盟柯克船時代還是軍民兩用,後來柯克船的一種發展趨勢是演變成歐洲專門運酒的所謂酒船,而另一種發展趨勢是變成西班牙卡拉克船那樣的大型戰船及蓋倫船,後來英國海軍艦隊中的軍船設計人員又創制了低上層建築的蓋倫船,又稱女王船。隨著歐洲海軍國家的軍備競賽,出現了100多門炮三層炮甲板的在線軍艦,而法國則創製成74門炮的性能優良的甲板在線軍艦。
在遠洋航行的商船方面以荷蘭費儒特型商船為先導,後來英國東印度公司船曾輝煌一時。在帆船時代將結束時,美國和英國的鴉片飛剪船和茶葉飛剪船亦各領風騷幾十年。南宋期間中國創制的車船把人力運動可以轉變成機械力運動,乃現代明輪船之聲。中國明清兩代的封舟比較長期出現在中國的帆船舞台上,到了清代的封舟較之明代已有較大的進步,經研究表明,明代5桅封舟實與明初鄭和寶船在形制和大小上均十分相似。除了福船外,明清的廣船和河船與前者共稱中國三大海洋帆船,另有朝鮮之龜船是仿照中國戰船大福船而獨創的一種使敵人刀槍不能入的高級蒙沖,成為當時東方水城最巨威力的裝甲戰船。
柯克船(Cog)
柯克船原是維京船隊中區別於維京長船的,以帆作為主動力的一類圓船。船身短寬,適於做貨船。它大的寬度和深度大大提高了穩性和艙客,統長的甲板在壞天氣時有效地保護了艙內貨物不致進水。後來柯克船成為由日爾曼民族組成的漢薩(商業)同盟中國使用的主要船種。原來它使用北歐傳統的搭接結構,使其噸位受到嚴重製約,常不足200噸。後來受地中海光滑海船船體的影響,也改成平接結構,致使其噸位有所突破。受中國帆船使用平板舵的影響,歐洲船匠首先在尾部平直的柯克船上,裝上了尾柱舵,從而大大改善了它的駛帆能力,舵、帆各航海指南針的聯合使用,使柯克船具備了遠洋航行的能力。由於其航行長,後期柯克船也被用作進行海上護航,警戒海上武力襲擊,常需用弓箭手、投石器及彈射器自衛,從而家高了首、尾樓。故有時也可用於海上作戰。
卡拉克船(Carrack)
卡拉克船是歐洲自公元1300-1525年的主要船種,原為貨船,後用作戰船,一般認為它是由熱那亞柯克船演變而來,由1桅發展到4桅,由很高的首尾樓演變為首尾樓變小,乃至消失。1501年弦側炮門的發明允許較大的炮座可以坐落在主甲板上,卡拉克船開始成為有幾層炮甲板的大型帆船,致使最大的卡拉克船可以達到2000噸。雖然後期卡拉克船僅參加了幾次主要海戰,但對戰船的發展卻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船舶發展中由單桅船發展到全裝備3桅船以及由弓弩為主的戰船發展到真正的炮船的重要轉折點。
輕快帆船「卡拉維爾」
蓋倫船(Galleons)
「蓋倫」船作為西班牙寶船而負盛名,當時它常裝載黃金在大西洋中穿梭於新老世界之間。西班牙自從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後,當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主要海船船型——拿屋船(與卡拉克船為一類)和卡拉維爾船已不能勝任橫渡大西洋進行運輸大量貨物或士兵的繁重任務。於是這兩類船型的一些優良特色糅合成一種混合型,這就導致西班牙蓋倫船的出籠。它一般有4桅,前面兩桅掛欄帆,後兩桅掛三角帆。它一般標准長度為46-55米,排水量300-1000噸,有幾層統長甲板,尾樓很高。大型蓋倫船尾甲板有7層,排水量有2000噸,吃水達8米。它適合運載貨物通過很長的海道。續航力很長,在很長時間內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船。 16世紀中葉,英國造船家開始發展輕型蓋倫船,為了使之更適合於遠距離炮戰,改善之操作性,他們把首部上層建築降低,移到船體之內,甚至置於首柱之內。此類船的標准長度50米,排水量500-600噸。這類新型蓋倫船的快速性、操作性明顯優於西班牙「蓋倫」船,由於它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期創制,又稱「女王船」。
德累克的旗艦"金鹿"號復原船
設計單位: 製造單位:
製造國家(地區):英國 出處:
建造年代: 紀年:1973年
總長: 航速:
載重量: 排水量:
型寬: 型深:
用途:
特點:
簡介
"金鹿"號原是一艘小型的在英國女士伊麗莎白一世時期(1558年-1603年)的英格蘭蓋倫船(西班牙式大帆船),它由於是德累克環球航行的旗艦而聞名於世。雖然已經沒有此船十分精確的船圖資料,但根據多種資料估計,其長為23-25米、吃水原為2.75米,後增加到3.97米,在倫頓科學博物館復原的該船主尺度是:總長22.88米,兩柱間長18.30米,寬度5.80米,重100-150噸,該船系3桅蓋倫船,在首桅和主桅上除了掛有首帆和主帆外還掛有頂帆,尾桅上掛三角帆,首斜杠上撐有斜杠帆,有18門加農炮。1973年,金鹿號再在多佛的阿撥萊道(Appledore)重建,以作記念。重建復原船長36.6米,垂線間長31.1米,水線間長22.9米,寬7米,深4米,排水量290噸,帆面積386平方米,有18門加農炮。
8.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隻簡介
據說,葡萄牙人最早建造了這種大帆船,但卻是西班牙人開始大規模修造大帆船,並利用它們組成了強有力的艦隊。著名的西班牙寶物船隊即是由這種船隻組成。西班牙大帆船的名聲在於其龐大的船體和載重量,在於其源源不斷從新大陸運回黃金,供西班牙王室和貴族揮霍。通常它都攜帶有重型的武器。西班牙大帆船有兩到三層甲板,多數裝了三桅,但也有四桅的特例。
16世紀初,戰船上開始設置「舷窗」。這是開在船側的窗口,上面有用絞鏈開啟的窗蓋,這樣,不必從船邊吊裝而通過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給船裝卸貨物。英國造船家運用這個思路,設法使加農炮從船的下甲板進行射擊。這樣,舷側炮便告問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效法英國,建造了一種長約100英尺、寬30英尺的戰船,稱為西班牙大桅帆戰船。它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一樣,是專門為海軍作戰而設計的。它的船身趨於狹長,在吃水線上方有個較低的撞角,用來沖撞敵船。這種戰船有三個桅桿,上面裝有橫帆。船頭船尾建有船樓,水線以上的船體裝有許多門輕型加農炮。在主船體上有一排大型加農炮,這樣,海戰的初始階段就大大延長。但如果不能對敵船作猛烈的沖撞,並象早期海戰那樣士兵登上敵船,進行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那麼戰斗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西班牙大桅帆戰船,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不同,它具有遠距離海上航行的適航能力。其主要缺點是它的行駛主要受風力的支配。由於新式戰船比老式圓弧形戰船機動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進,因而它可以「逆」風駛行,這樣,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彌補。
英國人認識到舷側炮的應用有可能改變海軍戰術,因此越來越重視發展適合裝備遠射程炮的戰船而不再注重攻佔敵船這種作戰方法了,結果,位於戰船頭尾的船樓變得越來越矮,船頭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穩步增長。不過,西班牙的戰船還依然保留著船頭上的撞角,殺傷人員和摧毀敵船的兩種火炮的數量繼續保持平衡。他們仿照英國,降低了船頭上船樓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樓仍然造得很高,並在上面設置了敵人難以對付的輕型炮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們的戰船看作是主要用來攜帶陸軍的海上浮動堡壘。與此相反,英國人則不願浪費船上的艙位和人力來裝載不懂海戰的陸地部隊,他們將水手訓練成能夠離開炮位或者攀下帆纜,操起長矛或短劍,強行登上敵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艦上的敵人趕走。
這就是各國海軍戰術理論的區別,他們導致了英吉利海峽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創了海軍作戰史上桅帆舷側炮戰船的新紀元,並標志著英國謀求制海權的開始。
9.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上生活
西班牙大帆船上的空間是十分有限的,一艘典型的17世紀早期的大帆船比如說1628年建造的噸位是450噸的「Nuestra Senora de los Tres Reyes」號,它有大約200名船員,而主甲板的長度大約只有30米,寬度10米都不到,每個人分到的面積僅僅是1.4平方米多一點,當然對於艦長和他的官員來說,條件是要稍微舒適一些的。艦長室在上層甲板的最後面,如果有兩名艦長的話,他們將共享這個房間。領航室在艦長室的上面,就是船尾階梯狀高出的尾樓。前面一點靠近舵手的位置是運行船長的房間,牧師的房間也是在上層甲板上的。可見,艦長及其高級官員在船上都有著各自的空間,而低級的官員和乘客則常常要設法適應在甲板上剩下的那些用簾子或者木板臨時隔開的地方睡覺。如果有乘客,有些官員會到下層甲板去,因為他們對把睡覺的地方租出去所獲得的收益很滿意。根據記載,帆船上這些臨時分開的空間從主桅一直延伸到船尾,在白天,這些臨時的間隔會被拆除。
按理說剩下的士兵和船員應該住在下層甲板的,在海上,下面的空氣反而更加新鮮。炮長和炮手們都是住在船體尾部的下層甲板里的,這里往往被配置了火力強大的艦尾反擊炮。往前面一些是外科醫生的房間,那裡有櫃子、鋸子和針劑。再往前一些的主桅和後桅之間或者是船尾前面的部分住著全職海員。前桅和主桅間的地方是留給見習海員,少年海員將睡在剩下的任何可以睡的地方。
士兵們有著他們自己的方式,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和士官一起睡在下層甲板的右半邊,如果天氣良好也可能會睡在上層甲板。在艦隊司令或者總司令的旗艦上,除非船足夠大能在船尾安排出兩間寬敞的房間,否則船長得讓出他的房間,然後其他的人一個一個的接著排下去。船上運輸的士兵總是會睡在主甲板上,甚至要通過系著腰來固定自己,睡到一個由繩索圍成的類似於一個大魚網的網兜中,從前船樓掛到到尾樓。
這么多的人擠在這么狹小的空間,衛生情況便成為了主要的問題,由於缺乏簡易的廁所,有人在船尾解決,有人在船首,其他的用桶或者在倉底解決,於是空氣中彌漫著糞便的味道。(倉底位置在貨艙的下面,那裡混合了海水和廢棄物,在溫暖的水域,試圖打開底倉門的人往往會被裡面的臭氣熏得不省人事。)一名乘客在記錄他於1573年在大帆船上的經歷時這樣寫道,船舯部的抽水機在抽出底倉的廢水時,散發著「地獄的氣息「和」惡魔的味道」。這對老鼠倒是很有吸引力的,1622年一隊在哈瓦那准備返航的運行資金的艦隊中,大帆船上的老鼠橫行,僅僅一艘船上被消滅的就有上千隻之多。老鼠不僅僅是對健康的威脅,它們同樣會吃掉儲存的食物,污染淡水,破壞帆布和繩索。大帆船上時常還帶了些牲畜宰殺食用,雞、豬、山羊、牛等是非常常見的,牛馬有時也會被帶到新大陸提供給那裡的士兵和殖民者。動物的糞便增加了問題的嚴重,老鼠折磨著這些動物,甚至會導致它們死亡。同樣討厭的還有幾種更小一些的害蟲:蟑螂、蠍子,當然還有虱子和跳蚤。即便是在船艙和下層甲板進行熏煙殺蟲的時候,那裡也不能擺脫虱子和跳蚤的騷擾,無論是高級官員還是士兵和乘客,在整個航行的過程中都將與它們為伴。
10. 幫忙詳細介紹下16世紀左右西方大型帆船船帆工作過程
縱向帆不是用來控制方向的,縱帆在逆風時有較大的速度(相對於橫帆),縱帆在90度風時速度最快。
桅桿放帆使用滑輪,收帆要人爬上桅桿把帆固定好...
三根主桅桿需要人力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