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風暴襲擊哪裡
1. 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什麼會衰落
這兩個國家應區別看待。葡萄牙實在是國力所不及,當時期全國人口不過百萬,卻要看守非洲,亞洲的大片人口稠密的土地,還要不斷向前開拓探索新的領土。雖然其成功的建立的多個商站,如阿爾金島和澳門。但終究是實力不足,在經歷本土被西班牙佔領,海外商業殖民對手競爭加劇,殖民地人民激烈反抗等眾多事件後終於衰落。其實後來荷蘭的衰落與此也有幾分相像。
西班牙則是故步自封的典型。在贏得美洲大片土地和如山的金銀後,西班牙的貴族統治階級急劇腐敗。而隨著貴金屬的大量流入歐洲出現了商品短缺,貨幣貶值的現象。英法荷通過貨幣革命和實行重商主義成功地發展了本國經濟。而西班牙採取的措施竟然是下令禁止本國商品出口到殖民地,直接扼殺了本國的製造業。再加上政治上的專制腐敗使得金銀大量流入西歐。 王室的奢糜生活,日益揮霍!所擁有的巨額財富,只用於消耗不用於生產,結果非但不能發展自己,反而阻礙了自己的進步。
西班牙從卡洛斯一世開始起先後有五位哈布斯堡家族成員成為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菲利佩二世、菲利佩三世、菲利佩四世、卡洛斯二世。由於卡洛斯一世和菲利佩二世在歐洲連年征戰,四處樹敵,造成國庫空虛,負債累累。為彌補財政赤字,稅收負擔不斷加重,人民群眾的不滿和離心主義情緒日增。西從拉美運回的黃金白銀被海盜掠奪或通過貿易方式流入英、法等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西班牙卻因工農業競爭力低而日趨衰落。由於經濟和宗教沖突,1588年菲利佩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無敵艦隊慘敗,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1648年,西對法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和荷蘭的領土,西逐漸走向衰落。
隨著美洲貴金屬流入減少,這兩個為他人做嫁衣的國家終於慢慢衰落。
2. 英國和西班牙的一次海戰
海盜戰術逐步削弱西班牙海外利益,加重其負擔。
16世紀40年代,西班牙每年從美洲得到的財富是20萬金幣,到了80年代,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00萬金幣。英國的海盜戰術使得它不得不裝備很多的艦隊去保護西班牙在各大洋上的商船隊,他還需要更多的艦隊去保護西班牙的美洲領土,防止英國對美洲沿岸的侵蝕,他更需要更多的艦隊保護西班牙本土,抗擊英國人的威脅,這極大的加重了其財政負擔。而隨著1588年無敵艦隊的戰敗,西班牙多年的努力,盡付東流。
2、英國人先進的戰術理念和新式戰艦。
西班牙海軍的弱點,即,西班牙的海戰戰術仍然是中世紀的接舷戰,即先用火炮破壞敵艦的風帆和纜繩,使敵艦失去行動能力,然後靠攏上去,由士兵登上敵艦實施攻擊。這種設計,體現出西班牙的海戰理念仍未擺脫中世紀陸戰的思維模式。西班牙巨艦其實就是海上的移動堡壘,是陸軍的大型運兵船而已。西班牙老式海戰的主要作戰力量是接舷作戰的士兵,而不是火炮。英國人高瞻遠矚地認為,火炮將主宰未來的海戰,這種觀念上的革命性突破,是皇家海軍後來居上的根本原因。西班牙艦隊的火炮都是近射程炮,火力遠遠比不上裝備多門遠射程大炮的英國戰艦。
英國人人完全推翻了西班牙巨艦的設計原則,設計出完全新式的戰艦。霍金斯等人設計的新型戰艦又稱「快艦」 。和巨艦相比,快艦型號要小很多,體型窄長,船舷較低,完全取消了前船樓,而縮小了後船樓,這樣,戰艦的重心大大降低,可以裝備大口徑重炮而不至於影響船身的穩定性。快艦的航速高,靈活性好,不過,此類艦的船舷低矮,如果被敵人接舷則必輸無疑。但是,快艦賭的就是一個「快」字,如果被西班牙巨人逮住,當然不是對手,但如果逮不住,那快艦就有的一打。而且快艦的火力超過了西班牙巨艦。如果說西班牙巨艦是大象的話,那英國快艦就是兇猛的虎豹。
3、西班牙人落後的發展模式。
西班牙人,在從阿拉伯人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光復戰爭中,養成了好戰的傳統,傲慢的西班牙人以戰爭征服和掠奪為最高榮譽,對手工勞動則極為蔑視。在西班牙稱霸歐洲的年代,他們把製造業交給歐洲北部,即使是重要的海上貿易,在他們看來,也不是最榮耀的。他們心目中最重視的,還是征服和掠奪,就象他們在美洲對印第安人所做的那樣。西班牙人不但沒有意識到他們這種落後的思維方式中潛在的嚴重危機,還以此為榮。西班牙人這種落伍的意識一直保持了很久,直到1690年,還有人觀察到「很少能看到西班牙人象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那樣,為從事商業而奔走海外,這個國家還蔑視手工業,自認為與其他基督教國家相比,它高人一等……」在貿易和製造業上的落後,最終導致了西班牙的全面衰落。到今天,西班牙早已徹底衰落,今天的西班牙,只是歐洲偏遠地區的一個無足輕重的中等國家。
3. 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之謎講的是什麼
西班牙一直是海上強國,它的財富當然不是靠打魚積累起來的,有時它也去別的國家拿點兒,但有時並不順利。
在大約400多年前,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不是美國,也不是後來殖民地遍布全球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而是歐洲的西班牙。據考證,自從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西班牙殖民者紛紛涌到那裡去掠奪金銀財寶,致使西班牙很快成為歐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國。此間西班牙擁有一支龐大的帆船艦隊,最繁盛時艦隊擁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他們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無敵艦隊」顧名思義就是天下無敵。然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最終卻迎來了覆滅的命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那時,英國的資本主義正處於萌芽狀態。輕工業的迅速發展,迫使它急於尋找海外商業市場,同時艦船製造和航海技術的革新,更加膨脹了英國奪取殖民地的野心。西班牙看到了英國的崛起,為了遏制它,曾多次干涉英國「內政」,並陰謀刺殺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國還以顏色,利用武裝海盜船搶掠西班牙運送珠寶的船隊,襲擊艦船錨地,搶劫、擊沉西班牙的艦船。於是,一場爭奪海上霸主地位的大西洋海戰就這樣爆發了。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無論是實力、武器裝備,還是戰船的威力,西班牙無疑都占據絕對優勢,且兵力達3萬餘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實力懸殊。但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代。
何以強大的「無敵艦隊」竟然在寡弱對手面前不堪一擊,一戰而負呢?歷代史學家大致持三種意見。
1.缺少國內基礎說
16世紀的西班牙,是一個頭號殖民強國和海上霸王,其殖民勢力遍布亞、非、歐、美四大洲,海外貿易盛極一時,有1000餘艘商船常年航行於世界各大洋。各殖民地的金銀和其他財富猶如一條從不幹涸的溪流,源源不斷地流向西班牙國庫,其財力、國力之強盛,在當時的西歐首屈一指。然而,西班牙的強盛,只是表面上暫時的虛假繁榮。因為西班牙的工業不發達,其繁榮強盛不是建築在本民族的經濟基礎上,而是靠掠奪殖民地的金銀。據統計,僅1545—1560年間平均每年從美洲運回西班牙的黃金有5500公斤,白銀24.6萬公斤。這種靠掠奪他國財富來維持的強盛肯定是不會持久的。其次,西班牙還缺少舉國一致的政治基礎。從16世紀下半葉開始,由於腓力二世(1527—1598年)的反動統治,西班牙迅速走上衰落的道路。腓力二世是個保守的天主教衛道士,1556年他繼位為國王後,對內利用宗教裁判所加強專制統治,曾先後批准執行過一百多次火刑,迫害「異端」,濫殺無辜;實行重稅政策,搜刮民財;對外窮兵黷武,連年征戰。他專橫殘忍,揮霍無度,不關心國內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只滿足於享用掠自殖民地的金銀財寶,在馬德里豪華宮廷里,整日杯籌交錯,歌舞不絕,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在他統治期間,西班牙經濟凋零,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危機四伏。常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腓力二世的政策和行徑,激起人民的極大憤恨,他不惜耗費巨大國力、財力,組織龐大的「無敵艦隊」進攻英國,自然在國內是得不到多少人支持的,因而缺少戰爭獲勝的基礎。
英國當時雖然在軍事上還不如西班牙,但政治上已建立了強大的專制君主制,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海外貿易日益擴大;國家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工商業,獎勵航海業,受到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另外,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宗教改革,擺脫了天主教會的控制,建立了本民族的新教國教。這就使整個英國對此次戰爭的認識較為一致,資產階級把打敗西班牙看做是掃除障礙、建立海上霸權的前提條件,進而可以向海外擴張,在殖民主義餐桌上分享一席之地;新教徒認為這是同反動的天主教勢力的決戰;人民積極支援戰爭則是為了保家衛國。因而舉國上下,同仇敵愾,一致行動,御敵於國門之外。這是英國在這場海戰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反之,也是西班牙慘敗的根本原因。
2.指揮失當說
缺乏政治經濟基礎的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也僅是一家之言。有的學者不同意這個看法,認為「百足之蟲,死而不僵」,16世紀的西班牙雖然正走向衰落,但其政治、經濟實力尚未達到大廈將傾的境地。從當時交戰雙方的軍事實力來看,西班牙無疑是佔有絕對優勢的,並非沒有獲勝的可能,「無敵艦隊」的慘敗主要是腓力二世用人不當造成的。「無敵艦隊」裝備完畢後,腓力二世於1588年的4月25日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代其率隊遠征。西頓尼亞本是個陸軍將領,因其出身於名門望族,在貴族中有較高威望,深得國王信賴,故被任命為艦隊統帥。但他本人根本不懂海戰,對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而且暈船。這項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沒有任何思想准備和信心指揮這場戰爭。一開始他即上書國王,懇請辭職,要求另請高明,但未被獲准。試想,這樣的將領指揮海戰,哪有不敗之理?果然不出所料,西頓尼亞的指揮糟透了。當英國艦隊發現「無敵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後,立即搶占上風方位,主動出擊。西頓尼亞按傳統戰略,命令艦隊列成半月形迎戰。但西班牙艦隊的陣勢很快被打亂,損失慘重。西頓尼亞無心戀戰,傳令撤出戰斗,向東退駛。是夜,又出乎他的意料,英軍巧施火攻,把裝有易燃物的8條破船點燃,順風開進西班牙艦隊,頓時烈火熊熊。西頓尼亞從夢中驚醒,手足無措,慌忙傳令砍斷錨索,起航避讓。在一片混亂之中,各船競相逃避,互相撞沉,或被大火燒毀。西頓尼亞原想等火船漂過以後,再恢復戰斗序列,誰知因他錯令斷錨,多數軍艦都喪失了兩個主錨,無法停船,只好任風吹去。天亮後又被英軍追上,因彈葯消耗、損失過大,「無敵艦隊」幾乎無還手之力,始終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西頓尼亞見大勢已去,不敢再戰,遂率殘艦敗卒,繞道返國。回到西班牙時,「無敵艦隊」只剩下43艘殘破艦船,幾乎全軍覆沒。可見,西頓尼亞的錯誤指揮,是這次慘敗的主要原因。連西班牙士兵都把這次不幸歸罪於西頓尼亞,紛紛抱怨道:「真見鬼!陛下竟把一個只學會在陸上走路的人派到海上來指揮!」其實,腓力二世對西頓尼亞指揮打勝這場海戰也是信心不足的。出航前,西頓尼亞曾接到腓力二世的密封諭旨,上面寫道:密。只有在艦隊司令亡故時才許拆開。原來,腓力二世早就曾想任命輕騎兵上將唐?阿隆索來指揮西班牙艦隊,這封密諭就是要阿隆索在西頓尼亞發生不幸時接替總司令職務的。「無敵艦隊」出航前,阿隆索是皇家軍事委員會成員,擔任過西西里艦隊的總司令,獲得過聖約克勛章,是既能領會、執行國王意旨,又善於指揮海戰的艦隊司令官。他在這次遠征中擔任分艦隊司令,可惜由於西頓尼亞的錯誤指揮,同「無敵艦隊」多數官兵一樣葬身海底了。但腓力二世為何不起初就任命阿隆索為總司令呢?這又是個不解之謎。有人曾斷言,如果「無敵艦隊」的總司令是阿隆索,而不是西頓尼亞的活,這場海戰的結局可能將是另一番圖景。
3.亡於天災說
認為「無敵艦隊」不是毀於人禍,而是亡於天災。它首先遇到的對手,不是英軍,而是更加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時機選擇不當造成的。「無敵艦隊」是在1588年5月27日奉王命揚帆起航的,這個季節,正是大西洋風多、霧大、浪險之時。西頓尼亞曾為此憂心忡忡,他深知此時在大西洋上航行,前途難卜,但又不好違拗王命,只好勉為其難,硬著頭皮率隊出征。果然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6月19日,突然狂風大作,海浪翻天,「無敵艦隊」許多船隻被吹翻、吞噬,淡水從倉促製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步兵大多數因暈船失去戰鬥力。西頓尼亞一籌莫展,雖經多方搜尋、救援,仍然損失了33艘艦船、8449名士兵和船員。由於天不作美,「無敵艦隊」未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受到削弱。西頓尼亞公爵寫信據實報告國王,建議暫停遠征,與敵人達成體面的妥協,待來年再圖進兵。但腓力二世的回答卻斬釘截鐵,沒有半點迴旋的餘地:「即使您在拉科魯尼亞不得不再扔下10或12艘船隻,您也必須立即出港……」西頓尼亞就是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隊伍與英軍交鋒的,這就種下了導致「無敵艦隊」覆亡厄運的種子。當遭到慘敗撤回國時,如驚弓之鳥的殘艦敗卒在蘇梅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幾乎已全軍覆沒。英軍以未失一艘戰艦,僅死傷100餘人的輕微代價,大獲全勝。這一結局,也許是老天幫了大忙。事後,腓力二世不無感慨地長嘆道:「我派(無敵艦隊)去是和人作戰,而不是去和海浪作戰。」這說明天災的懲罰敲響了「無敵艦隊」的喪鍾。
上述三說,似乎均言之成理。但「無敵艦隊」覆亡的根本原因何在呢?是缺乏戰爭的基礎,還是指揮的無能,抑或是天災風暴種下的毒瘤所致?這一問題,還應深入研究、探討,才能得出更為科學的結論。
4.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是怎麼樣滅亡的!
為了爭奪海洋霸權,西班牙和英國於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 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 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 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明顯占據絕對優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海戰的結局以西班 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 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滅亡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基礎說:
西班牙的強盛,只是表面上的暫時的虛假繁榮。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加強 專治統治,搜刮民財,連年征戰,專橫殘忍,揮霍無度,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國內危機 四伏。這次戰爭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二是指揮失當說:
另有學者認為,「無敵艦隊」的慘敗是由於國王用人不當造成的。1588 年4月25日,國王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 率領艦隊遠征。西頓尼亞出身於名門望族,在貴族中有較高威望,深得國王信賴,所以被任 命為艦隊統帥。但是他本來是一名陸將根本不懂海戰,對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 驗,而且暈船。對這項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沒有任何思想准備和信心指揮這場戰爭。他也 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請高明,但未被獲准。試想,這樣的將領指揮海戰,哪有不敗之理?
三是天災說:
這種說法認為「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而不是人禍。它首先遇到的對 手,是非常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時機選擇不當造成的。在「無 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風暴的襲擊。「無敵艦隊」許多船隻被毀壞,淡水從倉促制 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大多數步兵也因為暈船而失去戰 鬥力。「無敵艦隊」還沒有與英國交戰先折兵,戰鬥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頓尼亞帶 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艦隊與英軍開戰,從而導致厄運的發生。回國時,在蘇格蘭北部 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幾乎已全 軍覆沒。
5. 在17世紀,為什麼掠奪了大量的財富的西班牙卻逐漸衰落
因為另一個國家——英國正在崛起相對而言它就衰落了.再說不只是西班牙掠奪了大量財富。別的國家了掠奪了大量財富的呀
6. 西班牙上演了道路泡沫奇觀,這些泡沫是怎麼回事
強風暴席捲西班牙,海水淹沒道路。在因為海水中物質與淡水的結合造成了泡沫奇觀。
第三,泡沫奇觀的背後
由於強風掀起巨浪與淡水混合後形成的泡沫,雖然被我們稱為泡沫器官,但是他對西班牙造成了傷害,還是有的,雖然現在的傷亡人數很少,但是,我們卻也不得不注意。大自然的恐怖是人類無法抗衡的,這泡沫奇觀讓我想到了澳洲大火,又讓我想到了野生動物帶的病毒。雖然他們並不是一個類型的事件,但是,我總覺得這似乎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種警告。
我們應該敬畏大自然,不要過多的亂砍亂伐,不要過度的接近野生動物棲息地。
7. 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原因是什麼
為了爭奪海上霸權,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派出無敵艦隊,與英國在英吉利海峽舉行了一場讓世人矚目的戰役。
但是的西班牙實力強大,武器先進,戰船更是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餘人。而當時的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然而,就是在這種眾寡懸殊,西班牙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海戰以西班牙慘遭毀滅性的失敗而告終,「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也正是這場戰爭使得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國取而代之。
學術界一直對「無敵艦隊」在寡弱對手面前不堪一擊,最終覆沒的解決深感不解,專家們更是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有人認為,不得民心而發起戰爭是當時西班牙失敗的重要原因。他們認為,當時的西班牙只是表面上的強盛。國王腓力二世的專制統治早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這種民憤使得戰爭失利。
也有學者認為,「無敵艦隊」的慘敗是由於西班牙國王用人不當造成的。艦隊總司令西頓尼亞出身於名門望族,深得國王信賴。但是他本來是一名陸將,根本不懂海戰,對指揮龐大的艦隊在海上作戰毫無經驗,而且暈船。因此,他也曾向腓力二世請辭,但未被獲准。而在這樣一位將領指揮下的海戰只能失敗。
另外,有一部分人也認為「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導致了最後的慘敗。在「無敵艦隊」起航不久即遇到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風暴的襲擊,許多船隻被毀壞,淡水泄露,食物大量腐爛變質,水手們疲憊不堪,步兵也因為暈船不適應而失去戰鬥力。而西頓尼亞帶著這樣一支失去戰鬥力的艦隊與英軍開戰,厄運的發生無可避免。而更讓艦隊雪上加霜的是,回國時,在蘇格蘭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風暴,一些艦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觸礁沉沒。至此,「無敵艦隊」全軍覆沒的命運就這樣劃上了句號。
歷史已經成為過去,「無敵艦隊」覆滅的事實無可改變。但軍事家們仍能在對「無敵艦隊」覆滅原因的思考中,找到值得深思的東西。
8. 1605年《堂吉訶德》的問世在西班牙社會引起了巨大轟動,它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實
中國古代詩人屈原把君王比作「香草美人」,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塞萬提斯所生活的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西班牙社會如同屈原生活的戰國時代一樣,正經歷著巨大變革。
「西班牙帝國由極盛而迅速走向衰落:天主教面臨新教的挑戰,從而使西班牙喪失了整個哈布斯堡王朝(包括今天的奧地利、荷蘭、比利時大部和法國局部)。為了阻止英國的崛起,費利佩(史稱腓力二世,時任西班牙兼葡萄牙國王)籌建了『無敵艦隊』。
西班牙人熱愛聖母,她是他們心目中神聖純潔的女人,她的位置是西班牙最理想的塵世和神界的過渡,象徵著西班牙的宗教精神。她們對聖母的贊美和崇拜,也是半神半人的。……她是他們的神,也是他們的母親、妻子、女兒。西班牙人為聖母驕傲而謙卑,謙卑地感受驕傲。」
杜爾西內亞的形象就具備想像中與現實中的雙重特質,堂吉訶德對她的仰慕也近似人對神的一種精神景仰,由此可以推測杜爾西內亞的形象中蘊含了聖母瑪利亞的意味。
9. 求西班牙的歷史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二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請參考http://ke..com/link?url=jhmY9eSmtLcaIhSa
10. 現在還有沒有海盜,懸賞金最高的是誰在哪
我上網實在找不到 只找到這些
海盜通緝令之一:
海盜學識家者: 威廉·丹彼爾
威廉·丹彼爾,1652年出生,英國人,在印度洋上當過見習水手,後來應征入武成了一名皇家海軍,並參加了英荷海戰。1673年,21歲的他加入了西印度群島一帶的海盜集團,襲擊西班牙的船隻,1683年他們又轉移到了幾內亞灣里來打劫。憑著他的膽量和才幹,很快就成了船長。和其它海盜不同,他對金錢和珠寶並不在意,卻對氣象、水文現象和海洋動植物有著濃厚的興趣,多年作為海盜的航海經歷讓他對自然界的一切極為熟悉。1693年當他第一次回到倫敦後就根據自己的經歷寫成了《新環球航行》引起轟動。
1699年丹彼爾再次出航時已經是「皇家海軍軍官」,他將受任命指揮羅巴克號軍艦考察南太平洋。1700年2月中旬,他發現了今天的澳大利亞。此次航行讓他繪制了完整的南太平洋地圖。1700年丹彼爾回國發表了《風論》,在書中對大量氣象規律進行了總結,成為海洋氣象學史上不朽的名著。而值得一提的是在1708-1711年丹彼爾的環球航行中,他們在智利附近一個荒蕪人煙的島嶼胡安·菲南德時發現了一個身著羊皮的「野人」,這個名叫亞力山大·塞爾科克的蘇格蘭人就是《魯濱遜漂流記》主人公的原型。1715年,63歲的丹彼爾於倫敦病逝,盡管他曾是一名海盜,但是人們銘記的卻是他對科學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
·海上魔王:弗朗西斯·德雷克
弗朗西斯·德雷克,出生於英國德文郡一個貧苦農民的家中,從學徒干到水手,最後成為商船船長,他的地位和經歷在歷史上最為特殊。1568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約翰·霍金斯帶領五艘販奴船前往墨西哥,由於受到風暴襲擊而向西班牙港口需求援助。但是西班牙人對他們的欺騙險些讓他丟了性命。從此後他發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向西班牙復仇。
1572年,德雷克召集了一批人橫穿了美洲大陸,第一次見到了浩瀚的太平洋,同時在南美叢林里搶劫了運送黃金的騾隊,接著又打下幾艘西班牙大帆船,最後成功地返回了英國。他由此成為了女王的親信。而關於他和女王之間不可告人關系的傳聞在歷史上也頗多微詞。
1577年,他乘著旗艦「金鹿」號直奔美洲沿岸向西班牙船隊發起了進攻。在西班牙軍艦追擊下德雷克逃往南方並發現了今天的「德雷克海峽」。而德雷克也一直向西橫渡了太平洋於1579年9月26日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普次茅斯港。這次航行是繼麥哲倫之後的第二次環球航行。自此以後,太平洋再也不是西班牙一家的天下。1587年,英西海戰爆發,德雷克的海盜船隊在這次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爭中起到了置關重要的作用。而德雷克也被封為英格蘭勛爵,登上海盜史上的最高峰。
海盜通緝令之二:獨一無二的海盜女皇
·紅發女海盜:卡特琳娜
任何人都不會忘記《大航海時代Ⅱ》中的紅發女海盜卡特琳娜。有著西班牙海盜女王之撐的唐·埃斯坦巴·卡特琳娜。18世紀中葉出生於西班牙,是當時巴塞羅那船王的千金。自幼喜武厭文的性格讓她無法忍受父親在她18歲時將其送到修道院的決定而逃離家庭。她剪掉了自己的紅發女扮男裝開始了流浪生涯,為了活下去她干過各種職業,在酒吧里當伙計,在郵局當郵差,參加過盜賊團,也干過水手。一年後在秘魯她報名參加了陸軍,並且成功的隱瞞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後來在一次暴亂中她錯手殺死自己的哥哥而走上了海盜之路。
在一次海戰中因為船長的戰死,卡特琳娜被推選當上了新的船長,到這個時候她才恢復女兒身。在今後的歲月中卡特琳娜用自己的行動成為了海盜女王,但她也有自己的准則:她從來不曾襲擊過一艘西班牙船隻,還經常救助那些落難的西班牙商船。在她心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祖國。最後在西班牙和英國的聯合圍剿下,卡特琳娜隊伍被西班牙艦隊擊潰,她被帶回馬德里受審,經過一審就被判處死刑,但國民一致認為她是無罪的。這件事驚動了國王菲利普三世,在他的干預下法院重新審理了案件,最終將卡塔琳娜被無罪釋放。不僅如此,國王還親自召見了這位「西班牙的英雄」,賞賜給她「大筆的金錢和封地」。卡塔琳娜就一直住在那裡,終生未嫁。
海盜通緝令之三:海盜的王者
·海盜中的達·伽馬:托馬斯·圖
托馬斯·圖出生於下層海盜,最早是武裝民運船的船長。1692年,他入股經營70噸的「友誼號」快帆船,並通過賄賂官員的途徑得到了一張民船委任狀授權他去襲擊非洲的一個法國海上貿易站。但船一出港,托馬斯就向船員們宣布了去東方發財的計劃並獲得了支持。「友誼號」開始揚帆向東沿著當年達·伽馬開辟的航線進入印度洋,結果上天偏愛這位新出道的海帶,剛駛到紅海海口就遇到了一艘莫卧爾大帝的寶船,這成了托馬斯的第一個獵物。巨大的收獲讓僅有8門火炮的「友誼」號開始了它那長達22000海里的瘋狂之旅。當1694年4月當「友誼」號回羅德島時,托馬斯帶回的巨大財富使他一夜之間成了萬眾矚目的人物。而東印度方向也開始成為海盜的目標。然而遺憾的是,這位海盜中前往東印度開搶掠先河的先驅在其第二次東行就死於非命。
·辛格爾頓的原型:亨利·埃夫里
亨利·埃夫里,年生於英國的朴次茅斯,十幾歲就上船當了見習水手,成人後,在非洲幾內亞灣做奴隸貿易起家,40歲那年做了受西班牙僱傭的武裝民運船「查爾斯二世」的大副。1695年春,當他們在加勒比海上漫無目的搜索法國船隻時,傳來了托馬斯·圖在東方發財的消息,埃夫里隨即發起了變動,在5月奪取了「查爾斯二世」號,並且將船改名為「幻想」號。當他們行駛到紅海海口時,遇到了另外五條志同道合的海盜船,埃夫里的海盜船隊形成。
同年8月,在錯過了一隊滿載貨物的商船隊後,印度最大的船隊「岡依沙瓦」成了埃夫里的目標。這位傑出的海盜在印度洋上上演了以少勝以弱勝強的經典之盞。僅僅幾個小時「岡依沙瓦」就被擊敗。然而這件事引起了英國和印度之間劇烈的國際沖突,亨利·埃夫里也成了大英帝國的頭號通輯對象。1696年,埃夫里集團收手散夥,集團中的許多人一踏上英國土地就被掛在了絞架上,只有埃夫里逃脫了。後來也沒人再見過他,留下的只是他的海盜故事。而他,正是笛福小說《海盜船長》中辛格爾頓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