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朗哥時期西班牙用什麼語言
① 關於西班牙
西班牙比較富裕的地方是:
Madrid(首都), Bacelona(重要名城及海港), Bilbao(礦產資源), Valencia(附近沿海有Costa Blanca"白色海岸",旅遊及工業發達地區).
其他地方比較貧窮.
另,西班牙現在受金融風暴影響很大,基礎建設處於停頓狀態,房產業危機四伏,如Costa Blanca"白色海岸"地區,處正常降價外,現在推出買一送一促銷方法,買一套,送一套房.上周在西班牙,走了Madrid,Valencia, Alicante, Benidorm,感觸很深.與去年同期相比,蕭條很多,商場都在打折,但打折也沒人氣.失業嚴重,尤其建築業相關的失業人群,這些人大部分是南美及北非打工一族,失去工作.以此社會不安定因素越來越多.
② 請問能否詳盡地介紹一下西班牙弗朗哥,詳盡解釋一下弗朗哥主義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語:Francisco Franco,1892年12月4日-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政治家,軍事家,獨裁者,西班牙大元帥,西班牙長槍黨黨魁。Francisco Paulino Hermenegildo Teólo Franco y Bahamonde Salgado Pardo是他的全名
1892年12月4日生於埃爾費羅爾軍官家庭,1975年11月20日卒於馬德里。1907年入步兵學院學習。1912年赴摩洛哥參加西班牙殖民戰爭。1915年升為少校。1926年晉升為准將。在J.A.普里莫·德里維拉軍事獨裁時期,任薩拉戈薩軍事學院院長。1931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後,被取消現役軍人資格。1933年,保守勢力控制共和國,被重用。1934年晉升為少將。1935年任陸軍參謀總長。1936年2月西班牙舉行大選,人民陣線獲得勝利,佛朗哥被調往加那利群島任軍事長官。1936年7月18日駐摩洛哥的聖胡爾霍將軍,領導發動了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叛亂,史稱西班牙內戰。後來聖胡爾霍坐飛機在由葡萄牙到西班牙的途中機毀人亡,佛朗哥利用這一意外的機會,登上叛軍魁首的寶座。在德國A.希特勒和義大利B.A.A.墨索里尼的支持下,鎮壓人民反對法西斯的斗爭。1936年10月1日,任陸、海、空三軍大元帥。經過近3年內戰,1939年3月21日,佛朗哥軍隊佔領馬德里,推翻共和政府,建立獨裁統治。佛朗哥自任國家元首,取消其他一切政黨,法西斯政黨長槍黨為唯一合法政黨,取消共和時期的代議制度,頒布「關於一切權力歸國家元首」的法令,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大權都由自己一人獨攬,內閣各部部長,所有軍、政要員甚至主教都由他任命,一切法律、法令都由他批准。逮捕、槍殺共產黨以及進步人士、大批西班牙人流亡到歐洲及拉美各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佛朗哥面臨著是否參戰的選擇,這也是對他的統治的嚴峻考驗。在整個大戰期間,佛朗哥一直周旋於兩大集團之間,見風使舵,利用英、美與德、意之間的矛盾,從中撈取好處。英法為了阻止佛朗哥靠近軸心國,不斷地在經濟上援助西班牙,以拉攏西班牙在大戰中保持中立。佛朗哥考慮到西班牙的國力不強,同時也害怕德、意控制自己,在大戰初期,有意地疏遠軸心國。例如,在一次馬德里盛大閱兵典禮上,由於佛朗哥故意把准備要出席的德國元帥戈林的名字排在法國駐西班牙大使貝當的後面,使這位早已將自己的指揮棒、元帥服送到馬德里以施威擺闊的戈林受屈受辱,最後,放棄到馬德里參加觀禮。大戰期間,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中立國,游離於交戰雙方之外,時而靠近德、意,時而為英、法叫好。當德、意力促西班牙加入軸心國參戰時,佛朗哥謹慎地予以回絕,他委婉地給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了一封長信,意思是說如果德國能拿出一個德、意必勝的證據來,西班牙馬上加入德、意集團。 然而,到1940年上半年,由於德國橫掃西歐,連連獲勝,熱衷投機的佛朗哥保持中立的立場開始傾斜,他希望趁機收回被英國人控制兩個多世紀的直布羅陀。6月,佛朗哥突然出兵佔領丹吉爾。當時丹吉爾是由德、意、英、法四國共管的地區。佛朗哥在採取這一軍事行動以前,只通知了德、意,而沒有通知英、法。隨後佛朗哥又提出收回直布羅陀的口號。 1941年6月,希特勒進攻蘇聯,佛朗哥被希特勒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表示完全支持希特勒的行動,並請求德國允許西班牙長槍黨志願軍參加對蘇戰爭,以報答1936~1939年間德國給西班牙兄弟般的援助。此時,佛朗哥仍留有後退的餘地。對外,他只是宣布西班牙由中立國轉變為非交戰國,對德國,他強調「西班牙派志願軍並不等於站在德國一方參戰。實際上,佛朗哥組織了一個由長槍黨員組成的「藍色師團」,穿上德國軍隊的服裝,開赴蘇聯作戰。到1943年,佛朗哥眼看軸心國取勝渺茫,馬上又調整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宣布西班牙由「非交戰國」恢復中立,並下令召回在蘇聯作戰的「藍色師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佛朗哥在國內仍推行其恐怖統治。對長槍黨以外的黨派,尤其是共產黨、社會黨黨員,大肆搜捕、關押,甚至處死,而且還使用閹割刑和絞刑(直到1963年才取消)。佛朗哥的這種恐怖暴虐統治,引起世界范圍的強烈不滿。1946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建議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從西班牙召回大使,決定只要西班牙保持現行制度,今後就不接納西班牙為聯合國會員國。面對這種國際孤立的局面,佛朗哥宣布實行閉關自守的孤立的經濟政策,在國內開展仇視猶太人和一切外國人運動,禁止在公共場合懸掛寫有外國字的招牌,鼓勵使用本國產品。1947年,佛朗哥又簽署《國家元首關於國家元首職位繼承法》,宣布西班牙為立憲王國,規定佛朗哥有指定國王繼承人,罷免國王繼承人的權利。 在對外政策方面,由於美蘇開始走向冷戰,佛朗哥又開始利用美蘇矛盾,實行親美政策,表示願意向美國提供軍事基地。1953年,佛朗哥與美國簽訂了《美西協定》,根據這個協定,西班牙向美國提供海、陸、空四個軍事基地。從而獲得美國經濟、技術上的援助,打破聯合國對西班牙的制裁。依仗美國的勢力和影響,佛朗哥在外交上有了更寬的活動空間。對英、法兩國,佛朗哥也一直在尋找改善關系的機會,以此來增強同美國交往中討價還價的實力。1963年,美西協定十年有效期已滿,按規定重新討論延期的條款。正值此時,美法關系十分緊張,佛朗哥又利用這一機會,發展與法國的關系,雙方外事活動頻繁,委員互訪,發表聯合公報,簽訂海空軍聯合演習協議等等。這樣做,目的是為美西協定延期談判作準備。在1963年簽署的美西延期協議中幾乎反映了西班牙的所有要求,通過這個協定,西班牙共接受40多億美元的援助。佛朗哥又利用這些美元,購買美國的先進武器,武裝西班牙軍隊。在70年代,西班牙是世界上六個進口武器最多的國家之一。 佛朗哥把世界上最後一個法西斯獨裁政權維持近40年,除了實行暴政以外,還採取一些較靈活的安撫措施。他往往在血腥鎮壓了民眾反獨裁運動之後,也作一些讓步。譬如,禁止解僱固定工人,建立較發達的社會保險制度,禁止把小佃農從土地上趕走,對政治犯減刑或特赦等等。佛朗哥實行的這種軟硬兼施的法西斯獨裁統治一直持續到1975年,是年11月20日,83歲的佛朗哥因冠心病復發而壽終正寢。佛朗哥在彌留之際是痛苦的,他的私人醫生不得不用手指塞進他的喉嚨摳出窒息著他的血塊,他對醫生說:「死也這么費勁」。佛朗哥死後,國內有些人用香檳酒慶祝,大街上空空盪盪,悄然無聲,人們長期的積怨傾瀉在這種空盪和安謐之中。西班牙當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阿爾維蒂說:「西班牙史上最大的劊子手死了,地獄的烈火燒他,也不足解恨」。然而,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為他的死感到悲痛,認為佛朗哥經歷了西班牙史上一個有意義的紀元。
主義,,,,,,,,人民必須絕對接受獨裁者或獨裁統治集團的行政司法管理,獨裁者或獨裁統治集團同樣擁有無可置疑的立法權。人民無權利遊行、示威,也無權利公開發表反對獨裁者或獨裁統治集團的言論,更無權質疑獨裁者或獨裁統治集團的合法性。獨裁者或獨裁統治集團可以不受約束地對人民的反抗實行暴力鎮壓。
③ 西班牙用什麼語言
西班牙用官方語言西班牙語,與法國交界的地方講加泰羅尼亞語或法語,其他的有英語
④ 西班牙語的歷史
西班牙語的形成與西班牙歷史的發展與演變密切相關,其形成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羅馬時期或者史前期
在羅馬人入侵之前,半島居民使用伊比利亞各個部落的土語。當凱爾特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臘人等民族進入半島時,又引進了各組的語言因。通過某些詞彙(特別是一些地名)可以分辨出上述語言的影響,甚至西班牙的國名,據傳說就是古代迦太基人賦予的。傳說當年半島上野兔出沒,於是迦太基人就稱之為Shephan-im(野兔出沒之地)。在羅馬帝國時期,這個名稱的拉丁化形式是Hispania,而後演化為現在的España。
第二階段:羅馬化階段
公元前218年,羅馬大軍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羅馬人使用的拉丁文分為文言和土語(也稱民間拉丁語),前者為上層人士和賀拉斯、西塞羅等大師們使用,復雜而典雅,後者則是普通百姓的語言,雖粗糙卻充滿活力。入侵的羅馬士兵和隨之而來的工匠、小商人們就把這種民間拉丁語傳播到伊比利亞以及帝國的其他行省,並使之與政治制度、經濟方式、文學藝術、習俗信仰等一同留在被征服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西班牙語作為民間拉丁語的派生語言,在語言結構與形態中能找到大量拉丁文的遺傳因子。僅從詞彙上看,大部分表達日起(月份、星期)、天文、動植物等無窮無盡與人類生存有關的詞彙,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於拉丁文。例如:草地:prato(拉丁文)-prado(西班牙文);土地:terra(拉丁文)-tierra(西班牙文);太陽:sole(拉丁文)-sol(西班牙文)。
下面將拉丁文的月份名稱與西班牙文作一個簡單的對照: 月份拉丁文西班牙文1月Ianuariusenero 2月Februariusfebrero3月Martiusmarzo 4月aprilisabril5月Maiusmayo6月Iuniusjunio7月Juliojulio8月Augustoagosto9月septimusseptiembre10月octavusoctubre11月novemnoviembre12月decemdiciembre 在拉丁語的基礎上孕育了西班牙語。
第三階段:日耳曼-羅曼斯語階段
公元409年,被成為蠻族的日耳曼部落入侵伊比利亞半島並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日耳曼民族很快和伊比利亞-羅馬人融合在一起,日耳曼語被同化,但是其部分詞彙(特別是有關軍事方面的詞彙)被拉丁語吸收。例如:guerra(戰爭)、botín(戰利品)、tropa(軍隊)、guardia(衛兵)、tregua(休戰)、espuela(馬刺)、setribo(馬鐙)、yelmo(頭盔)、feudo(封地)等。西哥特人的一些名字也成為原住民的常用名。例如:Rodrigo(羅德里格)、Fernando(費爾南多)、Alvaro(阿爾瓦羅)等。古巴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Fidel Castro)的姓氏表明,他的祖先有可能是羅馬-西哥特人,因為「卡斯特羅」的西哥特的古日耳曼語中是「設防的村落」的意思。
在這一時期,民間拉丁語逐漸向羅曼斯語(即羅馬語族的語言)過渡,卡斯蒂利亞語即從屬於後者。後人稱這種變化的民間拉丁語為西班牙拉丁語(el latín hispánico)。
第四階段:阿拉伯語的影響
自公元712年至1492年的近800年時間里,佔領者阿拉伯人的文化在西班牙南部和中部地區得到廣泛而深入的傳播,科爾多瓦被視為伊斯蘭文化中心,半島上形成了多種文化並存的繁榮和諧的局面。阿拉伯語成為繼拉丁語之後對西班牙語詞彙產生大量影響的外來語。據不完全統計,阿拉伯語給西班牙與增添了4000多個詞彙,分布在農業、建築、軍事、政治、數學、金融、貿易、植物、手工業等領域,至今仍被使用。例如:tambor(鼓),atalaya(瞭望台),acequia(水渠),noria(水車),zanahoria(胡蘿卜),alfalfa(苜蓿),aana(海關),tarifa(價目表),aldea(村莊),zaguán(門庭),azotea(屋頂平台),alcoba(卧室),cifra(數字),álgebra(代數),algoritmo(演算法),alcázar(宮殿)等 。西班牙語的形容詞前綴-i和前置詞hasta也源於阿拉伯語。
在語言的表達方式上也能看到阿拉伯語的痕跡,特別是在一些日常 用語上。例如:Mi casa es su sasa(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就是直接從阿拉伯語的句型移植過來的,表示主人對客人的熱情。
第五階段:卡斯蒂利亞-西班牙語的形成
根據大多數權威學者的認定,卡斯蒂利亞-西班牙語的形成時間約在公元10世紀。對此做出最傑出貢獻的當屬西班牙著名語言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拉蒙·梅嫩德斯·皮達爾(Ramón Menéndez Pidal),他於1915年在拉里奧聖米里安修道院發現了一份拉丁文佈道詞的文稿,在佈道詞的旁邊,一位不知名的修士寫上了一段禱告詞,這短短的幾句話已具備了基本完整的文法結構,被視為卡斯蒂利亞語起源的標志。而在此之前,即公元5—7世紀,卡斯蒂利亞語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那是一種拼音字母,源自於拉丁字母,而後逐步演變。
卡斯蒂利亞語的發源地在古代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里亞山以南一帶,那裡被稱為Castilla(音譯為卡斯蒂利亞),意思是「城堡之地」,因為該地的人們尚武,領主們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城堡作為軍事要塞,用於自衛,也用於進攻。公元1037年,卡斯蒂利亞獨立,成為一個重要的基督教王國。在光復運動中,王國變成了基督徒徒步抵抗摩爾人的一個中心。隨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卡斯蒂利亞王國的勢力范圍逐步向中部和南部擴展。到了12、13世紀,它在幾個基督教王國中已經出於領軍地位。其國力日益強盛,影響日益增加,於是卡斯蒂利亞語自然而然地成為其勢力范圍內的共同語言並且滲透到周邊地區。1492年之後,天主教雙王統治下的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王國成就了驅逐摩爾人、統一西班牙的大業,卡斯蒂利亞語也被稱為西班牙語,為王國的大部分居民接受和使用,同時並存的還有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加泰羅尼亞語(catalán),巴斯克語(euskera)、加利西亞語(gallego)等民族語言,而其他的民族語言和地區方言則逐漸消亡或者縮小使用范圍,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現在。
從拉丁語到卡斯蒂利亞語,從方言到國語,從民間土語到具有完整的文法結構、豐富的詞彙和深刻的表現力的文學語言,這一過程前後經歷了十多個世紀。其文字形成了以29個字母(包括ch和ll)為基乾的拼音形式,語音語調脫胎於民間拉丁語並吸收了卡塔布利亞山一帶的方言的特點,而劇烈的社會演變激發了詞彙形態的變化和數量的激增,為數不少的外來民族詞彙(如阿拉伯語、法語、義大利語等)和半島上其他地區的方言詞語都源源不斷地匯集到西班牙語,統一的語法規則得以確立,最終保障了西班牙語在以後幾個世紀中獨立發展自己的語言體系,並成為塞萬提斯等文學巨匠們構築偉大作品的工具和近4億人使用的正式語言。
在西班牙語形成、演變和發展的漫長過程中,有兩個名字值得後人大書特書,他們是阿方索十世國王(Alfonso X,1221-1284)和安東尼奧·德·內布里哈(1444-1522)。
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十世在為31年,在歷史上他的功業並不是建立在拓土開疆或征戰異域上,而是體現在他致力於發展語言、文學、科學、法律和思想方面。他本人就是個學識淵博的人,是一位沒有種族和文化偏見的胸襟開闊的君主,他把當時分屬為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文人、學者和藝人都接納到王宮,探討學術和藝術,組織規模龐大的翻譯班子,從事拉丁文、阿拉伯文以及希伯來文的翻譯,鼓勵寫編年史,研究自然科學和法學,鼓勵並親自參與詩歌文學的創作。正是基於這些數量浩繁的寫作、翻譯和研究工程,西班牙語的規范性被提到日程上。阿方索十世採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以確立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書寫的規則。例如,在科技領域,他根據卡斯蒂利亞語的模式,變革並吸收了數量可觀的拉丁文和阿拉伯文的語匯,以豐富和填補本土語言。他還制定了卡斯蒂利亞語的書寫規則和正字規則,確定了兩組特殊的標點符號的使用:正倒感嘆號¡!和正倒問號¿?。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半島語言的統一和規范,為日後西班牙語的發展和擴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阿方索十世因其對西班牙文化的不朽貢獻而被稱為「智者阿方索(Alfonso Sabio)」。
安東尼奧·德·內布里哈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學者,他撰寫的《卡斯蒂利亞語語法》發表於1492年,是該年度的大事件之一。 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幾乎是同步進行的,而一個民族語言的發展和傳統與其國力的強弱有直接關聯。
隨著卡斯蒂利亞王國的不斷壯大和後來的西班牙王國的崛起,西班牙與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從境內走向境外,發展成為一種世界通用語言。
在國內,西班牙語廣泛接受了其他方言(加泰羅尼亞語、加利西亞語、巴斯克語)和另外一些民族語言(阿拉伯語、希伯來語等)的影響,在語音、語匯、句法上都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與此同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法國人、義大利人、德國人都因為政治原因與西班牙保持著特殊的關系,往來頻繁,因此他們的語言也對西班牙語產生了重大影響。
早在11世紀,來自普羅旺斯和法國其他地方的人的語匯便進入西班牙並且一直延伸到中世紀,例如:homenaje(紀念),fraile(教士),mensaje(信函),mesón(酒館),vinagre(醋),manjares(美食),ligero(清淡的),hostal(客棧),doncella(少女、侍女),salvaje(野蠻的)等。在卡洛斯二世朝代,這種傾向就更為明顯,大量源於法語的詞彙逐步進入西班牙語,例如:pantalón(長褲),chaqueta(外衣),hotel(旅館),chalet(別墅),sofá(沙發)等。此後法語的影響始終不減,如Parlamento(議會),personal(人物),burocracia(官僚),chofer(司機),biutería(假珠寶)等這些詞彙被廣泛接受並且沿用至今。
而義大利語的影響更多表現在以on月、美術領域,特別是在15-17世紀,很多相關術語和常用語來源於亞平寧半島。例如:aria(詠嘆調),batuta(指揮棒),partitura(樂譜),diseño(設計),modelo(樣式),novela(小說),soneto(十四行詩),fachada(門面)等;還有一次額非藝術類詞彙,諸如casino(賭場),ferrocarril(鐵路),analfabetismo(文盲)等。
自18世紀始,英語勢力便嶄露頭角,而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美國漸漸上升為世界頭號強國,經濟、金融、科技等類的英文詞彙不可避免地滲入了幾乎所有的主要語言,成為全球通用詞彙。西班牙語當然也吸收了大量的英語詞彙,這些詞有的被西班牙語化,有的則原封不動地被移植過來,堂而皇之地出現在西班牙王家語言學院的大字典上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社會在發展,語言也與時俱進。今天的西班牙人使用的西班牙語,與內布里哈時代、塞萬提斯時代、貢戈拉時代都有了很大的差異,語音穩定,詞彙數量激增,其表現力的深度以及語言本身所表現出的包容性確實比過去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伊比利亞半島以外的地區,西班牙語擴展並進入到以下地區:
①西班牙帝國(主要是卡洛斯五世、費利佩二世等君主的統治期)下轄的歐洲大陸的領地;
②新大陸和所有殖民地;
③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
④在1492年被驅逐的西班牙猶太人生活的區域。
在上述地區中,第二個區域在今天的西班牙語的勢力范圍中面積最遼闊,人口最多。當年哥倫布和其後繼者們的武力征服伴隨著文化征服,文化征服的主要內容是強迫印第安人皈依天主教和放棄母語改用西班牙語。目前,從北美的墨西哥到南美的阿根廷,18個國家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不能忽略的是,在美國的西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有將近4000萬美國公民和外來移民的母語是西班牙語。而作為美國聯邦領地的波多黎各的第一語言也是西班牙語。
第三個地區指亞洲的菲律賓和非洲的赤道幾內亞。前者於1565年被西班牙人佔領,受殖民統治長達330年。西班牙語隨著殖民化進入了這個東南亞國家。如今在菲律賓人的日常用語中能發現許多源於西班牙語但是背英語改造或被他加祿語同化的詞彙。更為明顯的前宗主國的印記是菲律賓人的姓名仍採用西班牙模式,如曾經執政多年的前總統費爾南多·馬科斯(Fernando Marcos)、克拉松·阿基諾(Corazón de Aquino)等。赤道幾內亞的國語仍是西班牙語。
第四個地區比較零散,相對集中在亞洲和歐洲的部分國家和地區(希臘、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德國、荷蘭等),其使用者是被稱作賽法迪人的西班牙猶太人後裔。他們的祖先被逐出伊比利亞半島之後,浪跡於歐亞大陸。他們無論在何處建立自己的家園,都以一種罕見的持之以恆的精神固守著自己的信仰,固守著他們慣用的猶太西班牙語,即古代卡斯蒂利亞語。這是一種不多見的社會現象,特別是看到他們用這種中世紀的古語所保存下來的流行於15世紀前後的謠曲、民間故事、成語等珍貴資料時,更會珍惜語言這根不朽的歷史的脈絡。
拉丁美洲西班牙語是西班牙語發展和演變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它是來自伊比利亞半島的卡斯蒂利亞語與美洲本土的文化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融合的產物。這種融合主要反映在詞彙、語音、語義等方面。另外,所謂的美洲西班牙語並非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統一概念,因為實際上拉美各國因文化和社會發展的差異,其西班牙語也各有特點。不少語言學家稱美洲西班牙語為「一個復雜的多種方言的拼鑲物」(José Moreno,72:10)。
很早以前,著名學者恩里克斯·烏雷尼亞(Enriquez Ureña)就曾把美洲西班牙語分為5個方言區:
①墨西哥和中美洲(瓜地馬拉、薩維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
②加勒比地區(安地列斯群島、委內瑞拉的大部分地區和哥倫比亞的大西洋沿岸);
③安第斯地區(委內瑞拉的部分地區、秘魯、哥倫比亞的大部分地區、玻利維亞和阿根廷西北部);
④智利;
⑤拉普拉塔河地區(阿根廷大部分地區、烏拉圭和巴拉圭)。
這五個方言區的西班牙語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恰恰是這些差異促使西班牙語不斷適應各種社會環境、不斷滿足各種需求而演化,從而不斷發展。
今天,當馬德里人、巴塞羅那人、加里西亞人都自然並自如地使用那些發源自美洲印第安語的詞彙時,他們——即使是最有語言純正癖的人——也會承認新大陸的原住民們確實為推進西班牙語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些詞彙包括maiz(玉米),batata(紅薯),hamaca(吊床),patata(馬鈴薯),canoa(獨木舟),cacao(可可),chocolate(巧克力),tomate(西紅柿),nopal(仙人掌),jaguar(美洲豹),cacique(酋長),huracán(颶風),tabaco(煙草),papaya(番木瓜),aguacate(鱷梨),cóndor(禿鷲),loro(鸚鵡),caimán(美洲鱷魚),coyote(胡狼),等等。
還需要補充一點的是,除了上述語言去,在北非的摩洛哥和原西屬撒哈拉也字不同程度上接受了西班牙語的影響。
語言的擴展也是語言變革的一個過程,其結果是促進語言的進步。如今,西班牙語,這個古代卡斯蒂利亞王國坎塔布里亞山麓的牧羊人和騎士們的語言,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語種,而其研習者和作為第二語言的使用者遍布世界各地,而且人數還在不斷上升。
⑤ 誰有完整詳細的西班牙歷史
班牙歷史
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公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公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斐迪南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斐迪南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Ju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⑥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人物生平
1892年12月4日,佛朗哥生於西班牙科倫那省的費羅爾,是軍人世家出身。 祖上四代都是海軍軍官,其母為保守的中上層階級,其弟萊蒙是西班牙空軍中首屈一指的人才。他原來也想去當海軍軍官的,但美西戰爭後,西班牙海軍大裁減,海軍軍事學院減少招生人數。
1907年,佛朗哥的父母把14歲的他送入托萊多一所著名的陸軍學校讀書。1910年畢業後任陸軍少尉, 1912年參加在摩洛哥的殖民戰爭,一直在軍隊任職,民主政府成立後他曾被撤職,很快又復任軍職。
1913年升任當地最精銳的騎兵中尉,年輕的佛朗哥很快展示統帥部隊的的才能,贏得了徹底的職業獻身精神的美譽,他謹慎而誠實,性格內向,少有知己,從不參加輕浮的娛樂活動。1915年佛朗哥擢升為西班牙陸軍最年輕的上尉,翌年因在一次戰斗中,一顆子彈穿進他的胃部和肺部而回到西班牙休養。
1920年被相繼成為西班牙駐摩洛哥海外軍團副總指揮、28歲接管全部指揮權,同年與卡門·波洛結婚,生有一女,在鎮壓了1924年裡夫部族的民族大起義的關鍵性戰役中起決定性作用。 1926年,佛朗哥33歲時晉升准將,成為歐洲最年輕的將軍,到法國軍事學院學習。1928年任新成立的薩拉戈薩地方陸軍學院任院長。1931年君主政體被推翻,新西班牙共和國的領導人採取了堅決的反軍國主義政策,軍事學院被解散,佛朗哥被列入退役名單。1933年保守勢力重掌共和國時將他恢復現役。
1934年佛朗哥升任少將,當年10月阿斯圖里亞斯礦工為反對三名右翼分子進入國會而發動起義,佛朗哥受命前往鎮壓,獲得成功。
1935年5月任右翼政府的陸軍參謀長。 開始整飭紀律,加強軍事制度,無力控制國家的中右政府被解散後,新一輪大選定於1936年2月舉行。
這時西班牙分裂為兩派,右翼民族主義集團和左翼人民陣線。左翼雖贏得選舉,但新政府卻無力阻止西班牙的社會和經濟加速分崩離析,盡管佛朗哥從未屬於任何黨派,但他迫於不斷加劇的無政府狀態,要求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但他的要求被新政府拒絕,並被調離總參謀部,派往偏僻的加那利群島司令部。
1936年11月,長槍黨創始人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被執行死刑後,1937年4月,佛朗哥控制了長槍黨。此後,一些卡洛斯主義者被整合入長槍黨,成為佛朗哥時期的代表政黨,其意識形態包括國家工團主義、國家天主教主義、極權主義等被合稱為「長槍黨主義」(西班牙語:Falangismo),成為佛朗哥時期西班牙的主要意識形態。 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屬摩洛哥發動軍事政變。政變得到了國內大多數右翼團體的支持,其中包括天主教神職人士、長槍黨以及君主主義者。7月18日黎明,加那利群島廣播了佛朗哥發動軍事政變的宣言,當天早晨駐摩洛哥的陸軍也開始叛亂。第二天早上,佛朗哥飛抵摩洛哥,24小時內牢牢控制了這個保護地和駐防該地的西班牙軍隊,在西班牙登陸後,佛朗哥和他的軍隊向馬德里推進,政變軍隊決定推舉一位總司令,佛朗哥成為最佳人選,部分原因是他不是西班牙典型的「政治將軍」。西班牙隨後陷入三年內戰,內戰一方是蘇聯和墨西哥支持的第二共和國政府軍及共產國際縱隊。另一方是佛朗哥將軍率領的右翼反共和政府武裝,他們得到了得到了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的支持,他們協助佛朗哥將非洲外籍軍團空運到本土參戰。國民軍安東尼奧·薩拉查統治下的葡萄牙,將這場內戰稱為「討伐」、「失地再收復運動」,也對國民軍提供了援助。由於共和政府在其統治期間迫害天主教會,所以一些天主教信徒也為國民軍提供了援助,愛爾蘭派出了天主教志願軍參戰。英、美、法三國則宣布不幹涉。蘇聯和墨西哥則是共和政府的支持者。
1936年10月1日。佛朗哥被管制國民軍佔領區的「國防委員會」認作形式上的「西班牙國家領袖」。成為新民族主義政權的國家元首。佛朗哥所主持的政府基本上是一個軍事獨裁政府,但他認識到需要一個正規文職機構,以便贏得更廣泛的支持。他發動反共和政府的武裝叛亂後得到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支持。 11月,長槍黨創始人何塞·安東尼奧·普里莫·德里維拉被佛朗哥執行死刑。
1937年3月的瓜達拉哈拉戰役中,國際縱隊戰勝了為佛朗哥作戰的義大利軍隊。這場戰役之後,佛朗哥轉向北部。 1937年4月19日,佛朗哥重組西班牙長槍黨,他將長槍黨擴大成為多元組織的同時指出,是政府利用黨,而不是相反,因此他的政府成為一種形成制度的專制系統,在這方面有別於德國和義大利的法西斯黨國模式。 通過一種全面、有條理的「消耗戰」模式,佛朗哥的部下控制了西班牙許多地區,在這些地區,支持共和政府政策(包括區域自治、自由選舉、給予婦女權利等)者大都被囚禁或處決。右派認為這些「敵對分子」構成了「反西班牙」的罪名。
1939年1月26日,佛朗哥佔領巴塞羅那,政府逃亡,標志著西班牙獨裁統治正式確立。歡呼的人群歡迎佛朗哥的軍隊勝利進入巴塞羅那。在過去的3天里,皇家軍隊已經撤離該城,佛朗哥國民軍進城時,只遇到零星的抵抗。1月26日早晨,佛朗哥的軍隊從兩側夾擊並佔領了這座城市。揮舞著旗幟的佛朗哥國民軍從北向南推進時,一下子佔領了幾個機槍陣地。從西面殺來的摩洛哥軍隊只打了幾槍,就席捲入城。佛朗哥的軍隊入城時,人們潮水般圍攏過去,行佛朗哥式禮。 3月21日,佛朗哥軍隊佔領馬德里,推翻共和政府,建立獨裁統治。由於其部隊軍事素質相對較高,以及德國和義大利持續不斷的大量援助,他於1939年4月10日贏得全面和絕對的勝利。佛朗哥自任國家元首,取消其他一切政黨,法西斯政黨長槍黨為唯一合法政黨。 逮捕、槍殺共產黨以及進步人士、大批西班牙人流亡到歐洲其他國家及拉美各國。 盡管佛朗哥謀求內戰後重振西班牙,但這場耗盡資源的戰爭使國家內部繼續分裂,資源耗盡。5個月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政府更加不穩,佛朗哥最初震驚於希特勒無故入侵信奉天主教的波蘭,小心翼翼地避免單獨捲入戰爭。這是對他的統治的嚴峻考驗。在整個大戰期間,佛朗哥一直周旋於兩大集團之間,看風使舵,利用英、美與德、意之間的矛盾,從中撈取好處。英法為了阻止佛朗哥靠近軸心國,不斷地在經濟上援助西班牙,以拉攏西班牙在大戰中保持中立。佛朗哥考慮到西班牙的國力不強,同時也害怕德、意控制自己,在大戰初期,有意地疏遠軸心國。大戰期間,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中立國,游離於交戰雙方之外,時而靠近德、意,時而為英、法叫好。當德、意力促西班牙加入軸心國參戰時,佛朗哥謹慎地予以回絕,他委婉地給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寫了一封長信,意思是說如果德國能拿出一個德、意必勝的證據來,西班牙馬上加入德、意集團。
然而,到1940年上半年,由於德國橫掃西歐,連連獲勝,熱衷投機的佛朗哥保持中立的立場開始傾斜,他希望趁機收回被英國人控制兩個多世紀的直布羅陀。6月,佛朗哥突然出兵佔領丹吉爾。當時丹吉爾是由德、意、英、法四國共管的地區。佛朗哥在採取這一軍事行動以前,只通知了德、意,而沒有通知英、法。隨後佛朗哥又提出收回直布羅陀的口號。
1941年6月,阿道夫·希特勒進攻蘇聯,佛朗哥被希特勒的勝利沖昏了頭腦,表示完全支持希特勒的行動,並請求德國允許西班牙長槍黨志願軍參加對蘇戰爭,以報答1936年至1939年間德國給西班牙兄弟般的援助。此時,佛朗哥仍留有後退的餘地。對外,他只是宣布西班牙由中立國轉變為非交戰國,對德國,他強調「西班牙派志願軍並不等於站在德國一方參戰。實際上,佛朗哥組織了一個由長槍黨員組成的「藍色師團」,穿上德國軍隊的服裝,開赴蘇聯作戰。到1943年,佛朗哥眼看軸心國取勝渺茫,馬上又調整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宣布西班牙由「非交戰國」恢復中立,並下令召回在蘇聯作戰的「藍色師團」。 在二戰後,西班牙關鍵的地理位置和佛朗哥強烈的反共政策,使得西班牙逐漸和西方民主國家緩和關系。但因從1939年起佛朗哥一直推行一種自給自足的政策,到1950年代初為止西班牙的人均GDP勉勉強強為西歐國家的40%不到。
從1950年代開始很多技術官僚的想法得到了佛朗哥的批准,且得到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資助,西班牙的經濟大大得到了發展,它成了當時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第二快的國家,稍微比日本的低一點。該原因有很多不過主要的原因是旅遊業的開放和國家的工業化。
至1974年,西班牙的人均GDP達到了西歐國家的80%。這種水平西班牙只在1990年代時又達到過。汽車業、核電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西班牙國產的SEAT 600,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標志,在當時的工薪階層中很受歡迎。在1946年西班牙僅有72000輛私家車,至1966年有超過一百萬輛,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漲幅可與此相提並論。但佛朗哥直到他死前幾個月,依然嚴格的控制著國家體系,像是移民,當時每年西班牙所開放的外國技術移民名額是少之又少,審查則是十分苛刻。在政治方面,羅馬式敬禮在1975年10月1日佛朗哥最後一次對公眾講話時依然在人群中大量出現。帶有帝國之鷹的國旗直到1978年民主憲法正式通過才正式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佛朗哥在國內仍推行其恐怖統治。對長槍黨以外的黨派,尤其是共產黨、社會黨黨員,大肆搜捕、關押,甚至處死,而且還使用閹割刑和絞刑(直到1963年才取消)。佛朗哥的這種恐怖暴虐統治,引起世界范圍的強烈不滿。
1946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建議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從西班牙召回大使,決定只要西班牙保持現行制度,今後就不接納西班牙為聯合國會員國。面對這種國際孤立的局面,佛朗哥宣布實行閉關自守的孤立的經濟政策,在國內開展仇視猶太人和一切外國人運動,禁止在公共場合懸掛寫有外國字的招牌,鼓勵使用本國產品。
1967年,西班牙設立總理,他又兼任總理。 1969年,他指定原王室繼承人胡安親王的兒子胡安·卡洛斯一世為他的接班人。1973年,佛朗哥辭去首相職位。但仍是西班牙的國家元首及軍隊統帥。
1975年11月19日,佛朗哥逝世,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實行君主立憲制及展開民主改革,長達四十年的獨裁統治結束。
⑦ 西班牙有哪幾種主要的語言
西班牙有四種主要的語言,除了西班牙語為全國的官方語言外,其餘三種為地區級官方語言:
1、西班牙語(又稱卡斯蒂里亞語),通行於西班牙全國各地,佔74%。
2、加泰羅尼亞語(又稱巴倫西亞語),用於加泰羅尼亞,巴倫西亞,和巴利阿里群島,佔17%。
3、巴斯克語,用於巴斯克地區,佔2%。
4、加利西亞語,用於加利西亞地區,佔7%。
西班牙人在經貿往來時一般使用本國官方語言。從事對外事務的政府官員和商人一般會講英語或法語。全球有5億說西班牙語的人口,為世界上使用人數第三多的語言,並且是使用國家第二多的語言。
(7)佛朗哥時期西班牙用什麼語言擴展閱讀
西班牙全國總面積達50592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49954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240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五位,本土最北端到最南端大約830公里,東西方向最長1000公里。
西班牙地勢以高原為主,間以山脈。海拔3718 米的穆拉森山為全國最高點。西班牙的最高點在南部的內華達山,主峰穆拉森山海拔3478米,是伊比利亞半島的屋脊。
西班牙中部高原屬大陸性氣候,北部和西北部沿海屬海洋性溫帶氣候,南部和東南部屬地中海型亞熱帶氣候。
⑧ 有誰了解西班牙文化
你這個問題太籠統了。跟你說下西班牙人的生活習慣吧。我感覺西班牙人在歐洲人里是比較懶的,他們的作息時間整個比咱們推後兩個小時左右。早上八九點鍾吃早飯,十點左右開始上班,下午最早也要兩點才能吃午飯,拖一點的可以拖到三點多鍾,晚飯是在八九點鍾才開始吃,晚的能到十點十一點,然後半夜或者過了半夜才睡覺。如果是年輕人可能還能鬧到凌晨三四點鍾才睡覺,然後第二天依然如此。所以剛到西班牙的中國人可能會很不適應,到吃飯的時候會非常餓!可他們還沒開飯呢!還有啊,我記得西班牙有個「過橋」的習慣,就是比如說,周四是個節日,要休息一天,而周六周日本來就是休息日。那麼一般西班牙人周五也就不上班了,習慣,並不是法定說可以不上班的。大家基本上都是這樣。不過西班牙人很熱情的,典型的南歐羅曼語族人。很喜歡聊天、說話,與德國人、北歐人完全不一樣。西班牙各地的風土人情也不一樣,有的喜歡鬧獨立,有的帶有阿拉伯風情。你可以看一些西班牙的名著,比如《堂·吉訶德》、《熙德之歌》了解他們的文化、歷史。
西班牙語是很好聽的語言,目前在國內也是很受歡迎的語言,希望你能學好西語。歡迎你去西班牙語吧看看。
⑨ 西班牙的人文特色是怎樣的
西班牙有四種主要的語言,除了西班牙語為全國的官方語言外,其餘三種為地區級官方語言:
「科卡」表演這種風俗源自西班牙當地中世紀的一個傳說,根據西班牙當地傳說,中世紀時兩個當地的女子就是依靠這種舞姿擺脫了惡龍的糾纏,得以生還,「科卡」便由此而來。
在「科卡」表演上,小姑娘穿上美麗的傳統服飾,再讓媽媽把她們放在肩膀上,母女共舞。
⑩ 西班牙是一個多山國家,你知道西班牙的哪些冷知識呢
西班牙是一個多山國家,你知道西班牙的哪些冷知識呢?
在「高冷范兒」盛行的歐洲,西班牙是個與眾不同的存在,擁有熱情如火的民族個性。這兒悠久的歷史文化成就了別具風格的人文氛圍。下邊小編就為大家介紹幾個關於這個國家的「冷知識」,讓大家也了解一下真實的西班牙生活!
冷知識一
不知道你有沒有買了西班牙的食用橄欖油?西班牙生產了全球超過一半的食用橄欖油——超出150萬噸級,他們基本上統統產於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地域。西班牙的葡萄酒都是明星產品:西班牙是全球第二大的葡萄酒生產的國家,僅次義大利,西班牙在2015年生產了460萬公噸的葡萄酒。
冷知識六
悠然自得的西班牙人可謂弄出全世界最大的拖延症,這便是巴塞羅那的地標性旅遊景點——神聖家族教堂。神聖家族大教堂,也被稱為聖家堂,是加泰羅尼亞區巴塞羅那的一座大中型、未完成的羅馬天主主次主教堂。它是由加泰羅尼亞建築設計師安東尼·高迪設計方案,他執刀的這幢工程建築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但這個主教堂造了130很多年還沒造好,如今一邊造一邊運營,靠票價收益再次建。
冷知識七
自1761年創作至今,西班牙國際歌一直沒有歌詞,佛朗哥在掌權時期以前擅作主張載入歌曲歌詞,在這位大獨裁者走了之後,群眾與政府自然將令人討厭的歌詞刪掉了。之後西班牙政府部門以前對外開放征選歌曲歌詞,一位工人的歌詞以前當選,最後被議會否決了。所以即使在國家運動員取得勝利後也沒法高奏國歌,只有哼出去。
以上就是關於西班牙的七個「冷知識」。如何,是不是聞所未聞,大開眼界啊?你還知道西班牙的哪些冷知識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