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波蘭為什麼不學習西班牙
① 西班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立場是怎麼樣的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突然襲擊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如果當時擁有重要戰略地位的西班牙如果參加德意日軸心國集團,封鎖直布羅陀海峽,那麼必將對盟軍在北非和地中海地區的作戰造成極大的困難。可是,在戰爭一開始,西班牙就宣布「中立」。當時西班牙已是佛朗哥統治下的法西斯獨裁國家,為什麼卻沒有參加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集團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呢?這的確是一個饒有趣味而又令人費解的問題。
有人認為,佛朗哥不參戰是因為國內的經濟、政治危機。當時,西班牙內戰剛剛結束,由於必要的進口工業原材料和設備供給不足,黃金、外匯儲備也十分短缺,加上災荒頻繁,導致食品嚴重匱乏,國民經濟瀕於停滯,人心浮動。政治方面,共和派、君主派右翼集團和共產主義者左翼集團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和影響。法西斯組織長槍黨內部醞釀著的種種不和、猜忌、爭斗又削弱了黨的獨裁統治能力。故而佛朗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發展國民經濟,穩定政局,確保獨裁統治。顯然,這種看法的問題在於:國內危機並非不參戰的可靠理由,對於法西斯國家來說,解決上述危機的最快捷有效的方法,可能正是對外戰爭。
另一種說法是,佛朗哥不參戰是因為同盟國的利誘、拉攏。西班牙和直布羅陀、丹吉爾特殊地理位置使盟國擔心,一旦西班牙加入軸心國作戰,直布羅陀海峽必為其控制,大西洋與地中海航路中斷,後果不堪設想。為此,1940年3月,英國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萬英鎊的貸款,並允許它從盟國進口某些禁運的工業原材料,英國還從阿根廷快速運送一批食品到西班牙以解決其燃眉之急。1941年初,美國以紅十字會的名義援助西班牙價值150萬美元的食品和葯物。隨後,羅斯福又設法讓國會同意放鬆美國商人向西班牙輸出石油的控制。然而,事實上德、意向西班牙所提供的好處是遠遠超過盟國的,除西班牙內戰期間進行的援助外,德國還一直向西班牙提供軍火、機械、精密儀器,並曾同意向西班牙提供部分石油、小麥、棉花、橡膠和肥料等物資。可見這種看法也不能令人完全滿意。
第三種說法是:佛朗哥反對的,只是蘇聯,而不願向西方國家開戰。因為蘇聯是支持西班牙國內左翼力量的後台。佛朗哥曾經說過:西班牙和西方世界的真正敵人是蘇聯,西方國家之間的任何戰爭都不過是為俄國人火中取栗。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佛朗哥立即表示支持德國的軍事行動,並很快組織了1.7萬人的長槍黨志願軍,稱為「藍色師團」,參加對蘇作戰。佛朗哥強調,「藍色師團」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蘇俄的一貫立場,這並不等於參加軸心國一方作戰。這種說法也有可疑之處:西班牙人民陣線共和國政府被顛覆後,國內的左翼力量已經不能再對佛朗哥政權產生致命威脅。如果說佛朗哥是「意識形態至上者」,那麼為什麼1943年德軍失去對蘇優勢後,他又要落井下石,撤回「藍色師團」呢?
筆者認為,西班牙在「二戰」中始終保持中立而不參戰,是由包括上述幾種因素在內的多種因素決定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應當說是戰爭形勢變化使然和西班牙自身利益所需。
首先,西班牙地處大西洋與地中海之間的交通要沖,尤其直布羅陀海峽乃是兵家必爭之地,西班牙若參加軸心國一方作戰,必然成為美英盟國首先進攻的對象。此時西班牙是否能夠招架得住美英的猛烈打擊,便事關西班牙整個國家的存亡問題,沒有獲勝的絕對把握,佛朗哥敢去冒這個險嗎?而當時德國希特勒的主要目標是消滅蘇聯,不太重視地中海和北非一帶地區;義大利雖然對地中海和北非地區很感興趣,但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卻極為低下,根本不是美英軍隊的對手。這樣,精明的佛朗哥在得不到德軍強大兵力保護的情況下,是不會輕易貿然參戰的。
其次,如果說戰爭初期西班牙不參戰主要是因為國內困境的話,那麼後來西班牙仍保持中立則主要是形勢不利使然。1940年6月14日,西班牙出兵佔領了國際共管的丹吉爾,隨即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參加軸心國的條件,其中包括對直布羅陀、法屬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省的領土要求。在部分要求得到承認後,德、西雙方議定共同對直布羅陀採取軍事行動。可是,當德軍做好一切准備,而且供給了西班牙作戰所需的重武器並通知其明年1月開始行動的時候,佛朗哥卻明確表示西班牙目前還不能參戰,德國只好取消了這一戰略行動。佛朗哥這時之所以出爾反爾,顯然是認為參戰時機尚不成熟,因為當時不列顛之戰正在激烈進行,勝負未分,而義大利卻已在地中海和北非戰場被打得焦頭爛額。1940年11月11日,從英國「光輝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轟炸機對義大利海軍基地塔蘭托港進行轟炸,給以致命的打擊,使義大利殘存的海軍不敢再同英國海軍較量。接著在北非與英軍較量的義大利陸軍也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迫使義大利不得不向德軍求救。而後來德軍親自出馬對地中海戰略要地馬爾他島的進攻也以失敗而告終,英軍牢牢控制著地中海的制海權。在這種情況下,西班牙如果盲目參戰,必然會面臨失敗的巨大風險。
至於後來軸心國集團在戰爭中每況愈下,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打得落花流水,西班牙就更不敢冒險參戰了。
② 為什麼二戰時德軍不集中力量打垮英軍,控制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讓英軍孤懸海外啦能給我全面分析一下嗎
我認為是一個綜合原因,首先,從當時德國元首希特勒個人來看,這個人種族歧視傾向嚴重,他最仇恨的人除了猶太人之外,就屬斯拉夫人種了,因此,相對於同日而曼民族起源更近的凱爾特民族,希特勒本人更恨蘇聯。這一點從德國二戰時對英、蘇戰俘的態度就能看出來。所以希特勒本人更傾向於攻打蘇聯。其次,英德之間有英吉利海峽相隔,該海峽被稱為「女王陛下的引水渠」由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英國皇家海、空軍守護,之前的不列顛空戰中,希特勒試探了英國的抵抗意志和空軍實力,發現英國抵抗意志堅決,空軍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戰鬥力極強,並不亞於德國空軍,海軍就更不必說,雖然德國曾經計劃過對英國登陸的「海獅」計劃,但毫無疑問,在英國海空軍面前,登陸並不一定成功,搞不好會想當年的拿破崙一樣,因此,對英國本土的攻擊不可取。至於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國家雖然貌似中立,但明顯傾向於軸心國,且兩國本身的戰略地位都不很重要,資源也不豐富,沒有佔領的必要。至於直布羅陀哪一點英國領土,我認為希特勒本人當時可能認為地中海有戰力不錯的義大利海軍輻射,又有德國空軍支援,應該可以控制地中海的大部分航線,因此沒有攻打直布羅陀的必要。並且,直布羅陀已經要塞化, 攻打必然要浪費不少兵力,不值得。 至於摩洛哥,二戰時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控制的,還有德國駐軍,可以說是德國的勢力范圍
③ 在二戰時,波蘭為什麼會遭受德國、蘇聯兩個對立國的入侵
首先,由於其地理位置,波蘭實際上是一個軍事戰略家必須競爭的地方,尤其是在波蘭北部。如果德國想要獲得與東普魯士的領土走廊,特別是對德國歐洲戰略計劃至關重要的但澤港,蘇聯想要消除西部彼得堡周邊地區的安全隱患,所以必須拿下波蘭。
第三,外交失誤,蠢上加蠢,波蘭犯了所有它應該也不應該犯的外交錯誤。例如:欺凌弱小者造就懦夫,欺凌弱小者造就欺凌弱小者;令人困惑的軍國主義和腦殘的極端民族主義;再加上相當科幻的外交政策,翻臉比翻書更快,網上說得好:「然而,衣索比亞的國力有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的野心,保留了騎兵團的落後水平,卻悄悄制定了一個偉大的「閃電戰柏林」戰略。所以最終被德國和毛子狂虐,死上千萬條無辜人民。
④ 關於二戰時期的西班牙
``````````樓上有毛病,墨索里尼是義大利的。
當時西班牙是民族主義者、獨裁者佛朗哥的法西斯政黨長槍黨統治的!
一直到1975年佛朗哥去世為止。
西班牙在二戰中給德國提供軍需物資,並且為德國組建出征蘇聯的志願軍,還作為德國獲取英美的情報基地。
西班牙與日本除卻《馬德里備忘》還有在經貿方面有一定聯系,但是規模不大,畢竟兩國遙遠且商路不暢。倒是在意識形態上有些認同。
⑤ 波蘭在二戰時為什麼會被四大強國拋棄
一、波蘭的趁火打劫,破壞了法國的三角聯盟
1918年11月,德國首都柏林發生了起義事件,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逃往了荷蘭。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之後的凡爾賽會議中,德國遭到了一系列的制裁。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領土大量的喪失,為了使剛剛獨立的波蘭擁有海岸線,德國領土被一分為二。旦澤地區被劃給了波蘭,而波蘭在這段時間里確實緊緊抱著英法兩國的大腿。1923年,法國聯合波蘭和捷克組成了三國聯盟,這個聯盟的目的是為了遏制德國東山再起。一旦德國出現什麼分吹草動,三國將聯合夾擊德國。但這個局面緊緊維持了10年的時間,1933年,納粹黨黨首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希特勒上台之後,波蘭方面開始擔心德國會清算自己。在這一年的年底,波蘭就宣布退出了三國聯盟。
波蘭乾的爛事遠不止這些,波蘭是退出了,可是法國還有捷克這個盟友。希特勒不是傻子,他決定打掉法國的這個左膀右臂。1938年年初,德國向捷克提出了領土要求,要求捷克把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起初捷克政府不答應,而且還進行了擴軍備戰。但法國和英國懼怕戰爭,最後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舉行會議,正式把蘇台德地區劃給了德國。作為條件,希特勒必須保證不再侵佔歐洲的任何土地。但是僅僅5個月之後,希特勒就全面入侵了捷克。波蘭為了立投名狀,更是出動了20多萬軍隊夾擊捷克。捷克領導人那套唇亡齒寒的邏輯,波蘭根本就聽不進去。最終,德軍進入了布拉格,而波蘭也獲得了捷克東部的部分領土。
二、波蘭的任性搞亂了三國夾擊德國的計劃
波蘭配合德國的行動等於是把法國得罪透了,不過它還有英國這個盟友。面對希特勒在歐洲的一戰擴張,英法兩國也感覺戰爭的臨近。為了使自己處於更好的位置,英法兩國開始與蘇聯進行會談,三國計劃共同對付德國。當時蘇聯的談判代表是伏羅希洛夫元帥,蘇聯方面的意思是「德國進攻英法時,蘇聯可以出動300萬軍隊從東部進攻德國。」但是一個問題出現了,當時德國和蘇聯並不接壤,兩國之間還夾著波蘭這個二貨。蘇聯軍隊想進攻德國就必須同波蘭境內經過,蘇聯請英國出面借路。波蘭和蘇聯是有世仇的,在19世紀,波蘭被沙俄吞並。直到20世紀初期,才在英法的扶植下復國。在干預蘇俄革命期間,波蘭曾經把4萬多蘇俄紅軍活活餓死,這註定了波蘭和蘇聯的關系。
現在蘇聯要借路,誰知道蘇聯是不是想搞假途滅虢。波蘭方面的回答是:「親近納粹,我們將喪失自由;親近蘇聯,我們會喪失靈魂。」波蘭堅決反對蘇聯軍隊經過自己的國土,這是英法與蘇聯談判破裂重要的原因之一。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兵力問題。蘇聯報出的價碼是300萬,但英法兩國卻有點應付的味道。法國表示如果德國進攻蘇聯,法國將出動20萬部隊進攻德國,英國表示自己自己可以出動6萬軍隊配合法軍。蘇聯出動300萬,而英法聯合才出動26萬,這明顯不對等。在這多方面的因素作用下,英法與蘇聯的談判無果而終。
三、波蘭這個牆頭草,又想第三次反水
其實在經過這一系列的事件之後,希特勒已經把波蘭當成了自己的半個盟友。不過旦澤問題一直是希特勒的一塊心病,希特勒的條件是只要波蘭把旦澤地區還給德國,那大家還是兄弟,德國還可以援助波蘭武器。但波蘭太認死理了,它拒絕把旦澤港還給德國。不但如此,波蘭還計劃重新回到英法兩國的懷抱。英法兩國雖然惡心波蘭,但是能在德國的背後安插一個釘子總沒有壞處。英法兩國再次接受了波蘭,但雙方的關系明顯不如以前。希特勒通過自己的情報系統得知了波蘭反水的情況,他勃然大怒,希特勒認為三國很有可能夾擊自己,因此德國必須先發制人。在與蘇聯的談判結束之後,希特勒開始集結部隊進攻波蘭。1939年9月1日凌晨,戰爭突如其來的爆發了。
⑥ 為何作為歐洲老牌海外殖民帝國伊比利半島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沒有捲入兩次世界大戰
1、西班牙當時是弗朗哥的法西斯政府,被德意視為潛在盟友,自然不會動他。
但是弗朗哥又賊機智,在軸心國和同盟國之間來回搖擺就是不徹底投靠其中任意一方。
希特勒多次催促弗朗哥加入軸心國,然而弗朗哥一直在等著不列顛空戰打出個結果再決定自己的立場。而德國當時在英吉利海峽焦頭爛額,實在沒心情去對西班牙做什麼。
2、而葡萄牙的立場也很曖昧。從歷史上說,英國和葡萄牙是多年盟友;從現實來說,德國和葡萄牙之間利益沖突更少(葡萄牙更依賴海外殖民地而不是歐陸霸權)。所以雙方都希望葡萄牙能加入自己,最起碼保持中立。
薩拉查對內推行法西斯專政,對外於1936年追隨德、意法西斯,幫助佛朗哥叛軍進攻西班牙共和國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名義上保持中立,實際上親近軸心國集團。
3、希特勒和蘇聯早先簽盟約只是政治需求,其實希特勒更討厭共產主義,早在西班牙內戰中,由於西班牙共產黨的奪權,佛朗哥求助納粹德國派兵援助。
希特勒正好缺個練兵場,遂派德軍進駐西班牙抵抗西班牙共產黨。後來當希特勒占據整個歐洲大陸時,面對身後的紅色猛獸自然就不會放過。
而且蘇聯境內還有大量的石油資源,可以製成戰爭的需求。德國更像把蘇聯變成像法國維希政府那樣的傀儡,占據蘇聯主要的工業基地,然後偏遠地區讓蘇聯自治,但最終兵敗莫斯科城下,吹響了法西斯的哀歌。
(6)二戰時波蘭為什麼不學習西班牙擴展閱讀:
在二戰前期隨著德國的崛起,德國領導人希特勒開始訴諸德國的需求並推翻一戰的不平等條約。
首先就是要進軍非軍事區萊茵地區,然後又要捷克交出蘇台德地區,並最終和奧地利合並成德意志帝國,當時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非常嚴重,歐洲對於德國的崛起都陷入的恐慌之中。
其次在東邊,蘇聯自從十月革命建立共產主義的國家制度時,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蘇聯就被西方認為是紅色猛獸。
歐洲各國都謹慎對待這個東方的紅色帝國。德國雖然作為歐洲國家,但是希特勒推行獨裁統治,與歐洲的民主國度又格格不入,所以兩大帝國雖然強大但都略顯孤獨。
希特勒一直鼓吹種族主義,認為雅利安人才是最高貴的種族,對於其他國家都是冷眼相待。
由於政治的需求,蘇聯是一個永遠都喂不飽的領土愛好者,德國在開戰前特地和蘇聯簽訂盟約來防止蘇聯的背後襲擊,因此才和蘇聯一起瓜分波蘭,不到一個月波蘭滅亡。
⑦ 二戰中歐洲因戰火一片焦土,為什麼西班牙能中立、置身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由帝國主義反動勢力所策劃的、旨在爭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全世界共有61個國家、80%以上的人口捲入了這場戰爭。德國軍隊1939年9月1日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同年的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全面爆發了。
二戰是在40個國家的領土和海戰區及大洋戰區進行的,歐洲是戰爭初期的主要戰場,在空前嚴酷慘烈的戰斗中,歐洲大地受盡了戰火的蹂躪變成了一片焦土,可就在這片焦土中,就有這樣的一塊"快樂的綠洲",在整個戰爭期間獨處於戰爭之外,享受著安定、富足的和平生活,這塊"綠洲"就是西班牙。
當時的西班牙統治者是弗蘭西斯.佛朗哥,他曾經是西班牙長槍黨首領,靠著武裝叛亂奪取政權而上位的獨裁統治者,怎麼能夠在戰火席捲整個歐洲的局勢下,任它狂風暴雨我自巋然不動呢?戰後的許多學者,對這個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種觀點,認為當時的西班牙之所以不參戰,是因為當時西班牙國內的政治經濟條件不允許所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西班牙內戰剛剛結束。經濟上,生產、生活資料極端匱乏,國民經濟瀕於崩潰,百廢待興;政治上,國內的共和派、君主派和其他左翼集,都還保存著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他們隨時有可能推翻佛朗哥的獨裁統治。因此想要站穩自己的腳跟,佛朗哥就不敢再窮兵黷武了,而是要想辦法穩定局勢,在政治上堅決地排除異己,在經濟上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點觀點,認為是西班牙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其帶來的政治優勢所決定的。西班牙國家的版圖,地扼直布羅陀海峽,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二戰開始後,無論是盟國還是德意兩國,都積極地拉攏西班牙,爭取西班牙加入自己的陣營。1930年3月英國為解西班牙的燃眉之急,特地從阿根廷運送了一批食品賑濟他們,並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萬英鎊的貸款,允許它從盟國進某些禁運的工業原料。1941年年初,美國也以紅十字會的名義給予西班牙價值150萬美元的食品和葯物援助。隨後,美國國會還在羅斯福總統的授意下通過法案,同意放鬆美國商人對西班牙進行石油輸出的控制。而德、意兩國則早在佛朗哥剛開始建立政權的時候就曾給予過大力支持。1940年5月,義大利宣布將西班牙所欠的債務從70萬里拉減免到50萬里拉。德國則源源不斷地將軍火機械和精密武器輸送給西班牙。希特勒甚至還答應佛朗哥,戰後把他渴望已久的直布羅陀海峽割讓給他。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西班牙語:Francisco Franco;1892年12月4日—1975年11月20日),西班牙內戰期間推翻民主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軍隊領袖,西班牙國家元首,大元帥,西班牙首相,西班牙長槍黨黨魁。1936年發動西班牙內戰,自1939年開始到1975年獨裁統治西班牙長達30多年。
正是交戰雙方的種種利益引誘,使得佛朗哥無法決定倒向哪一方。而交戰雙方也不能以武力相逼,以免事與願違把佛朗哥推向對方。佛朗哥自己也在與交戰雙方的周旋中,意識到如果西班牙倒向其中任何一方、加入戰斗的後果都將不堪設想:那將會使西班牙直接淪為戰爭的前沿地帶,遭受戰火的無情摧殘。對於西班牙來說,最好的策略,就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誰都不加入、誰都不得罪,保持中立的立場是最好的選擇。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佛朗哥個人的政治主張所致,他只主張反對蘇聯,並無意與任何西方國家為敵,正是這種思想,促使他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立場。西班牙內戰時,蘇聯曾給予佛朗哥的反對派以大力的支持。佛朗哥上台後,蘇聯仍然與它所支持的這些黨派保持聯系。因此佛朗哥認為如果西方國家相互敵對,只能是兩敗俱傷,反而使蘇聯坐收漁利。西方國家的敵人應該是蘇聯,而不是其他的國家,所以佛朗哥只把蘇聯當做自己的敵人。1941年6月德國大舉入侵蘇聯時,佛朗哥甚至還專門組織了一支約2萬人的"藍色軍團"跟隨希特勒作戰。對西班牙的這一舉動,佛朗哥特別強調"藍色軍團"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蘇聯的一貫立場,並不表示西班牙是參加軸心國作戰。
從以上的觀點,我們基本上可以了解到西班牙保持中立的依據所在,但細細琢磨會發現有一個問題很難解釋,那就是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居然能夠容忍佛朗哥在他的鼻子底下扮演變色龍的角色。西班牙國力不強,德軍完全可以一舉攻佔而多得一個戰略要地。希特勒沒有這么干,這可與他的性格不符,這又是為什麼呢?
⑧ 在二戰中,為何波蘭成為了第一個倒下的國家
波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遭遇,印證了那句話,不作不死。波蘭作為一個中等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僅僅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滅亡了,跟波蘭採取了錯誤的戰略戰術有關。而這些戰略戰術的來源,則是波蘭的錯誤政治、軍事方針。
在德軍和蘇軍的夾擊下,在德軍閃電戰術的攻擊下,波蘭的軍隊很快被德軍分割包圍,各個被殲。波蘭成為了德軍檢驗新戰術的試驗場,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被德國消滅的國家。這都是由於波蘭採取的錯誤的政治、軍事方針,錯誤的戰略、戰術造成的必然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