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維瓦爾如何
① 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其實也不是那麼嚴格,就是你要突顯出你所要表達的主題,在學校你就要表現出青春,活力,進取等精神。
下面給你介紹幾個曲目你參考一下:
《四季》—《春》第三樂章……維瓦爾弟曲
維瓦爾弟的《四季》是經常演出的曲目,其影響力不可忽視。《四季》的每一首協奏曲前都加了一首十四行的詩,用以詳盡地描述音樂所要刻畫的每一個細節。第一首協奏曲《春》的第三樂章詩句是這樣描述的:隨著鄉村牧笛的愉快曲調,仙女和牧羊人在他們所喜愛的盛景中共舞,以歡度燦爛的春光。
《e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科馬珞夫斯基曲
這是一首e小調的協奏曲、樂曲中既有憂郁和悲傷的情感,又有對祖國贊美和熱愛的歌唱性體現。
《送春肥》……趙薇曲
《送春肥》(又名《春耕樂》、《送肥忙》)——中央音樂學院趙薇教授作於1965年,她當年抱著建設中國民族小提琴教育事業的理想,向民族音樂學習,結合下鄉生活感受而作的。
樂曲在演奏手法上大量借鑒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在音樂風格受河南梆子影響較大,具有濃郁的河南地方音樂特色。樂曲音樂形象鮮明、活潑生動,高亢爽朗,熱情奔放,展現了一幅熱火朝天、你追我趕、熱鬧歡暢的勞動場景。
《豐收漁歌》……李自立曲
星海音樂學院李自立教授作於1972年4月。樂曲吸收汕尾漁歌因素,以南海波濤為背景,描寫了漁民們出海捕魚,豐收歸來的喜悅情景。全曲共分四段。第一段,鋼琴引子在低音區作海浪般的滾奏,引出小提琴E弦上八度大跳的南海漁歌主題,並借用古箏琶音的演奏法,由慢到快,將樂曲一直推向高音區,彷彿眼前呈現了氣勢磅礴的南海波濤。第二段,如歌的行板,由引子的主題發展而成,表現漁民們唱著漁歌勝利返航。E弦上寬廣舒展的旋律,轉到G弦上則稍快些,形成不同色彩、速度的變換,恰似南海的波濤後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第三段,小快板,是第二段旋律的變奏。表現漁民們愉快勞動、載歌載舞的場面。2/4、3/4拍子的混合使用,重音在不同位置上交替出現,使樂曲的演奏富有彈性,充滿活力。第四段,廣板,將第二段旋律轉調再現,突出「縱情歌唱」。樂曲最後結束於五聲音階琶音及顫音,安靜的樂曲把人們帶到富有詩意的海灣夜景之中。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雷振邦原曲 韓鐵華編曲
這是一首改編得比較成功的小提琴獨奏曲。樂曲的主體是一首優美抒情的新疆維吾爾族民歌。改編者韓鐵華在編寫曲子的過程中,牢牢抓住民歌的基本主題,在充分發揮歌曲基本情緒的基礎上,巧妙地運用節奏、速度、調性等因素的種種變化以及變奏、展開等手法,大大豐富和深化了民歌的本主題和音樂形象,構成一首既統一又有變化,既富於深刻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又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樂曲。這首樂曲由四個部分構成,即引子如歌的慢板,舞曲風格的快板和群舞場面的結尾。樂曲開始在G弦上奏出的引子,情緒深沉而激動…,是一首為大家所熟悉的小提琴獨奏小品,因其優美動聽的旋律而為廣大小提琴愛好者和聽眾所喜愛的曲目之一。
《愉快的小牧民》……李自立曲
李自立教授作於1973年。此曲以蒙古族音調為素材,大量模仿蒙古族樂器馬頭琴的演奏法——抹音,描繪了牧區兒童歌唱幸福生活的情景。樂曲優美動聽的旋律彷彿把人們帶到了無邊無際的大草原,那裡有藍天、白雲、羊群,還有一群天真爛漫、活潑可愛、載歌載舞的孩子們。
《花兒與少年》(四季調)
這是根據青海民歌小調的音樂素材改編的曲子,傳承了中國民歌中的藝術精華。樂曲節奏很規整勻稱,連歌帶舞的歡快情緒,表現出年輕的姑娘和小夥子勞動生活的情趣,音樂風格具有非常濃郁的地方特色。
樂曲開始是一個引子,節奏自由,好象在唱山歌,召呼著姑娘和小夥子們,旋律風趣幽默,有很多滑音,演奏好這些滑音,是掌握這首樂曲風格的關鍵。樂曲的中段轉為三拍子的節奏,與前面的節奏對比明顯,旋律線條較長,但不失舞蹈的韻律感。樂曲最後又回到二拍子節奏,同開始一樣風趣活波、親切幽默,情緒更加熱烈。歡快的節奏持續到最後以右手的撥奏和弦結束。
《山區公路通車了》……陳燮陽 王希立曲
這是一首很有音樂形象的小提琴齊奏曲,樂曲向人們描繪了一幅青年男女坐著歡快的汽車在新建成的山區公路上穿山越嶺、一路歡歌笑語的熱烈歡快的場面。樂曲中有模仿車輪滾滾聲、喇叭聲,飄忽在晴空的愉快歌聲隨著白雲漸逝,飛奔的汽車正馳向山谷的大道,漸漸消失在幽靜的山穀道路上。
《憶延安》……李自立曲
作於1973年。這是李自立教授又一首有一定敘事性質的音樂作品,以回憶當年紅軍艱苦的歲月,表現了窮人們在紅軍領導下鬧翻身的喜悅以及對舊社會的回憶和控訴。全曲透著一段追憶、一股韌勁、一種堅強。樂曲配以生動、豐富的小提琴音樂語言,歌唱人民領袖,表達了紅軍到達陝北根據地後,解放區欣欣向榮的景象以及軍民無比喜悅的心情。
《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陳鋼曲
這是陳鋼根據歌曲《美麗的塔什庫爾干》,笛子獨奏曲《帕米爾的春天》以及新疆塔吉克族的音樂素材而創作的小提琴曲。它吸收和借鑒了中國民間器樂曲一些特殊演奏手法和外國的現代作曲技巧,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豐富的音響色彩,描繪了塔吉克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騰場面和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樂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縱情高歌],先由鋼琴奏出自由、甜美、清新的引子,彷彿把人們舉到了遼闊的塔什庫爾乾草原,然後小提琴在E弦上拉出優美而富有歌唱性的主題,甜美的旋律猶如塔吉克牧民嘹亮深情的歌聲。主題二次呈示後,樂曲更為起伏激動,然後模仿新疆「冬不拉」撥奏,由響到輕,漸趨平穩,恰似牧民手撥琴弦、跨馬高歌,向遠處馳去。樂曲中部插入了發揮小提琴技巧的華彩樂板。第二部分[熱烈歡舞],時而用響亮厚實的頓弓,快速敏捷的跳弓,時而的鏗鏘有力的切分雙音,並變化節奏、節拍,表現塔吉克人民的歡騰的舞蹈場面。最後小提琴飛速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主題。將音樂推向高潮。
《木屐舞》……薩拉薩蒂曲
《木屐舞》是薩拉薩蒂作曲的西班牙舞曲音樂中很有特點的一首舞曲。它節奏上進行得快、又有很多切分音,因此聽起來很有力,音樂是伴隨著踢踏舞的腳步,變幻突然又靈活生動。請大家留意,樂曲一段音列在高音出現以後,小提琴象吹口哨一樣活潑放縱地唱了起來,這是小提琴演奏的泛音,它令音樂變得奇異多姿。整首樂曲令人感覺是:一旦音樂開始就再也不能停頓地輕快地舞蹈下去……。
《流浪者之歌》……薩拉薩蒂曲
這首樂曲有著強烈的吉普賽音樂風格和匠心獨具新穎獨特的技巧,一直受到世人的喜愛。全曲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引子在G弦上奏出C小調帶有一種悲傷的情感。緊接著的一段是華彩樂段,反映這首樂曲鮮明的民族特點。第二部分把吉普賽人憂郁的性格進一步深化,旋律徐緩。第三部分小提琴加上弱音器演奏,曲調流露出吉普賽人四處流浪、賣藝的貧苦生活。旋律優美委婉動人,也讓人們感受到它所包含的辛酸和痛苦。最後部分是快板,此刻沒有了前面那種哀怒的情緒,而是爆發了火一般的熱情,充分展示了吉普賽人豪放的性格和樂觀的情緒。這種典型匈牙利民間音樂是一種興奮激動、欣喜若狂的舞蹈。速度很快、演奏者的左右手撥弦,人工泛音、雙音、跳號等演奏技巧,把情緒逐漸推向高潮,最後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辛德勒名單》……約翰·威廉姆斯曲
這是音樂大師約翰·威廉姆斯為影片《辛德勒名單》所創作的配樂,深具史詩的格局和撼人的情緒力量,這部電影配樂作品無疑已經成為世界電影音樂寶庫中的經典之作。這部配樂是一次經典且突破性的轉型,約翰·威廉姆斯沒有使用他個人擅長的大型交響樂,反而以小提琴獨奏作為整個音樂的基調,使影片的配樂呈現一種感傷的懷舊色彩,也貼切地呼應了影片中帶有紀錄片氣質的黑白攝影風格。
約翰·威廉姆斯在為這部影片配樂時,吸取了猶太民族音樂的旋律特點,選擇了簡練柔和的旋律。在短短的憂傷的引子之後,小提琴如泣如訴地奏出了主題樂段,這貫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動人的旋律,完全游離於畫面之外,從宏觀的角度刻劃了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的心理歷程。小提琴憂郁低婉的音調將殘酷戰爭陰影下猶太人凄涼的心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又把我們帶回到了那個灰暗的生命不能自主的年代,讓我們愈發感到今日的陽光是多麼的可貴。
《瑪拉圭尼亞》……薩拉薩蒂曲
這是薩拉薩蒂又以西班牙音樂特點為素材寫的一首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樂曲。一開始小提琴在G弦上演奏了一段聲音幽靜、嫩弱但不哀傷,充實而迷人的旋律,隨著鋼琴漸強的舞蹈旋律,小提琴把熾熱的感情突然一下子傾泄了出來,左右手連續撥弦炫技的一段音樂,把熱情奔騰的西班牙人舞蹈表現得淋漓盡致。激烈舞蹈後,小提琴用連弓演奏的一段32分音符急速而華麗、流暢而飄逸的旋律,彷彿讓人們看到輕盈修長的舞蹈者又不停地輕快旋轉著舞蹈下去。
《斑鳩琴與小提琴》……威廉·克羅爾曲
這是美國小提琴家、作曲家威廉·克羅爾(William Kroll)於1945年創作的一首由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是一首有著傳統美國民間小提琴演奏風格、散發著濃郁美國鄉村音樂氣息的優秀作品。樂曲情緒熱烈奔放,節奏生動活潑,旋律抒情流暢,感情質朴單純。對於聽慣了歐洲古典風格小提琴作品的聽眾來說,克羅爾的《斑鳩琴和小提琴》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沁人心脾。她以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華麗的演奏技巧在贏得了人們喜愛的同時,也成為了一首音樂會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為世界小提琴音樂寶庫平添了一首精品。
從音樂學的角度來看,這首無論在藝術性還是在技巧性上都毫不遜色於歐洲傳統小提琴曲、而在音樂風格上又別具一格的美國小提琴曲就更顯彌足珍貴。在世界小提琴音樂寶庫中,美國音樂風格的小提琴曲實在太少了,所以這首作品更加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
樂曲的第一段是一個活潑的快板,速度很快,每分鍾達168拍,節奏生動,情緒歡快熱烈,彷彿美國西部牛仔騎馬賓士在遼闊的牧場上的情景。第二段是一個速度略慢、節奏舒緩的抒情段,旋律甜美典雅,極富浪漫色彩,彷彿是對美好往事的回憶,把人帶入了一個夢幻般的境界。第三段是第一段的變化再現,音樂的情緒更加高亢激越,扣人心弦,全曲在極活潑、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敘事曲》……波隆貝斯庫曲
這是波隆貝斯庫著名的小提琴獨奏曲,具有強烈的羅馬尼亞民間音樂特徵。在羅馬尼亞傳記影片《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中,主人公於新年之夜在牢房鐵窗內演奏這首深情而委婉的樂曲,窗外大雪紛飛,樂聲哀怨纏綿、如泣如訴、凄婉動人,是小提琴音樂中不多見的感人作品,本曲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偉大出自平凡,越是民族的音樂,就越沒有國界,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的《敘事曲》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膚色,沒有偏見,沒有歧視。那優美而感傷的旋律向人們訴說著對祖國、對家園、 對心上人、對生命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深深眷戀,被譽為「外國的《梁祝》」。
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主題在小提琴低音弦上呈示出來,悠長傷感的旋律充滿了愁緒。接著,經過快速華彩性走句的過渡,樂曲進入中間部,奏出了用五聲性音調寫成的主題旋律,純朴明朗,那串串波音和流動的三連音,猶如憧憬和遐想之中連綿不斷的思緒。這一婉轉如歌的旋律在高音區的快速走句後又重復了一遍。隨後,樂曲再現柔婉而傷感的第一部分。最後在低音區綿綿的憂思中終曲。
《美麗的羅斯瑪琳》……克萊斯勒曲
克萊斯勒創作的三首維也納風格小品中,屬於「極品」的一首。羅斯瑪琳是少女的名字與文學作品的人物沒有什麼聯系。樂曲的主旋律是羅斯瑪琳的形象音樂,一開始就出現,小提琴用輕快的連斷弓奏出,表現出少女的輕盈、婀娜多姿般的可愛。樂曲中部加入爽朗的副旋律,全曲是三段體的圓舞曲,使人們彷彿看到一位拖著舞裙翩翩起舞的美麗少女的形象。
《安達露西亞浪漫曲》(作品22之1) ……薩拉薩蒂曲
× ×××× ××|× ×××× ××|這個節奏無疑可以把人們帶入一個瀟灑潑辣,無拘無束的音樂境界里去。這是一個舞蹈的節奏,但它同時伴隨著的是熱情奔騰的歌唱旋律。「安達西亞」的浪漫曲就是具有這種節奏特點的代表性的西班牙音樂。這首樂曲的旋律一開始就在小提琴G弦上奏出濃郁的聲音充實而迷人;突然,旋律又象一躍而起,把那哀傷的情感如從心底爆裂出來一樣,在E弦的高把位強烈地唱了出來,停在長音D上面。這時小提琴用有力的雙音及和弦升入高音區,急切地以半音下滑,一下變成激昂的熱情,象把所有熾熱的感情一下子傾瀉了出來,音樂進入全曲的高潮,舞曲的節奏越變越強烈,這時,如果您能和伴奏的吉他的舞蹈音型節奏糅合起來鑒賞,那麼,這音樂的動力和瀟灑就變得格外有感染力了。
《漁舟唱晚》……古曲 黎國荃改編
樂曲一開始就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出一幅夕陽映照萬頃碧波的畫面。中段音樂活潑而富有情趣。旋律不但風格性很強,而且十分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這是一首富有詩意畫意的樂曲,表現了心情喜悅的漁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絕美畫面。
精靈之舞 巴吉尼
一群活潑動人的小妖精,他們神出鬼沒,古怪離奇,言行詼諧,引人發笑,有時還會作弄人。但是他們生性善良、樂觀、又有生趣。這首《精靈之舞 》就是表現類似形象的一個小提琴音樂作品。作者巴吉尼是義大利提琴和作曲家。
首先音樂快速地開始,急速的節奏,好象一群小靈精突然間在舞台中央一擁而上。鮮明的節奏帶出來的是十分活潑的音調,對於小提琴來說,時常引起我們自豪的是,它不僅能表現各種情緒,也同樣可以模仿各種樂器不同性質的音響。這個活潑跳躍的單調,是用一種特殊的跳弓——小鼓捶弓法(弓在弦上象用鼓捶打小鼓一樣自然彈跳)清脆地奏出的。樂曲有著迴旋曲的結構,各個調性間轉來換去,音調的諧謔性,簡直就象在故意作怪、作鬼臉、逗人發笑。音調通俗易懂,一聽就能記住,給人直觀的印象是跳來蹦去沒有片刻穩定和安寧——小妖精的活潑姿態,給人快樂和生動的感受,並不因為寫的是「靈精」,鬼魂就一定讓人感到陰森恐怖,而是高興活潑的情緒。
希望你會喜歡
② 維瓦爾是哪個國家的
西班牙有一個踢足球的叫維瓦爾
③ 西班牙歷史上有沒有煕德這個人真的有這個人嗎
我在西班牙讀高中,你說的是Cid么,西班牙有個英雄史詩叫cantar de mio cid,熙德之歌,這是很古老的東西了,事情應該是真的,不過不全是像史詩里說的那樣。
下面是我從網上找來的:
西班牙人的民族英雄-席德(El Cid)
時而攻擊回教徒
時而反對基督徒的投機軍事領袖─席德
變身為抗拒回教的西班牙「民族英雄」
標準的騎士道和十字軍。
羅德里戈·迪亞斯·德·維瓦爾(Rodrigo Díaz de Vivar),人稱席德(El Cid)(1040年—1099年7月10日),卡斯蒂利亞貴族,瓦倫西亞的征服者和城主,具有西哥德人的血統。
活躍於11世紀,在歷史上他反復無常,比較像一個傭兵隊隊長,反復周旋於天主教與伊斯蘭教諸王公之間。
十一世紀末起,歐洲人為收回被回教徒佔領的聖地耶路撒冷,在教宗的號召下組織軍隊,發動了將近兩百年的「十字軍」運動,在此期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騎士傳奇故事,如《劫後英雄傳》中所述。
但西方人以武力對付回教徒並非始自1095年,事實上,從八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摩爾回教軍隊踏上西班牙,基督徒和回教徒之間一直就有軍事沖突。
查理曼的祖父鐵錘查理擊敗回軍於普瓦捷,以及查理曼遠征西班牙無功而還(由此而有史詩《羅蘭之歌》的產生),是這些軍事行動中較著名的例子。
西班牙從八世紀(公元711年)被回教徒佔領後,西班牙人即進行「收復失地」(Reconquista)運動,直至15紀末(1492年)方才"光復"國土。
西班牙人的收復失地運動,就是最早的「十字軍史」,由於它的規模比十一世紀末展開的「十字軍」運動為小,而且未受廣大歐洲人民的注意,因此歷史學家將它視為「地方性」的十字軍。並組成最古老的軍事宗教騎士團卡拉特拉瓦騎士團(Calatrava Order)發展出歐洲騎士道。
在西班牙人光復失地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動人的騎士傳奇故事,西班牙史詩《席德之歌》就是絕佳的例子。
十一世紀後半葉,西班牙卡斯蒂利亞(Castile)王國在國王桑喬二世(Sancho II)和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兄弟二人統治時,是「收復失地」最成功的時期,而這也是英雄席德的時代。
席德(El Cid)是信奉回教的摩爾人,對西班牙民族英雄德·維瓦爾(Rodrigo Diaz de Vivar)的稱呼,意即「主人」或「大人」「首領」,最後大家稱他為「席德」而不名。
1043年席德於西班牙北部的布爾果斯城附近的比瓦爾(Vivar)出生,因勇敢善戰,二十二歲時即擔任桑喬二世的「掌旗官」,也就是今天一般所謂的皇家軍隊指揮官。
1067年卡斯蒂利亞國爆發內戰,國王之一的桑喬二世想並吞里昂,命令席德率兵攻打阿方索六世,據說席德並不贊成這場侵略戰,但主君的意願席德只得接受,因為服從是中古歐洲騎士的美德之一。
1072年桑喬二世在扎摩拉一役被殺,無子嗣繼承王位,乃由其弟阿方索六世接掌卡斯蒂利亞政權,在此狀況下,席德處境頗為尷尬,加以他直言無隱的個性,得罪了阿方索六世身邊大臣如加爾西亞伯爵,結果遭敵人誣陷,而被國王阿方索六世放逐。
放逐期間,席德投靠薩拉戈薩的穆斯林王朝服務了近十年。
公元1086年北非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s)滅後倭馬亞王朝侵略西班牙,阿方索六世在撒格拉哈戰敗,不得已放下身段,取消對席德的放逐令,召請他回國御敵。
不久他又回到薩拉戈薩,並致力於征服瓦倫西亞摩爾王國的工作,在此席德不但表現了騎士的英勇美德,也顯現出非凡的政治智能,因為他運用謀略攻取瓦倫西亞。
1094年席德名義上,奉阿方索六世命令統治瓦倫西亞,事實上他是獨立的封君,完全控制瓦倫西亞,所以有人認為這里是基督教的殖民地。
1099年席德逝世,享年五十六。他死後穆拉比特王朝柏柏人武僧再度人侵瓦倫西亞,阿方索六世以該城易攻難守,縱火焚之,並將席德遺體運回卡斯蒂利亞,而以其故鄉布爾果斯建陵墓供人瞻仰,所以這里成為西班牙人重要的朝聖地之一。
綜觀席德的一生,雖然以追求個人的名利為主,而且也不以宗教信仰為意,但他不失為傑出的軍事統帥,同時也是手腕靈活的政治人物,只是史詩《席德之歌》將其事跡混雜了不少的傳說故事,因此許多事變得真假難分。
西班牙地處歐洲邊陲,公元711年遭摩爾人入侵後,忙於重整天主教勢力,力圖對抗摩爾人,因此無暇加入往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東征;雖然如此,西班牙騎士展演中世紀的西班牙歷史,寫下雋永的《席德之歌》,以史詩歌詠民族英雄驅逐異教徒的偉大事跡,紀錄了騎士精神,發揚於十字軍東征。
當時伊比利半島分為回教徒佔領區及天主教徒佔領區,各佔領區各有無數的小王國,情況類似日本戰國時期。有時彼此聯盟攻打「異教徒」,有時又彼此爭斗。所以當時騎士這個行業相當盛行。騎士道源於天主教文化對抗蠻族異教的歷史因緣,席德天生勇武,處在這種環境下,自是各路人馬爭取的要角。只要誰出價高,或誰賦予他搶奪、任意搜括戰利品的權利,他跟他的手下就幫誰。
這一點跟其實《席德之歌》里擁有高亮情操的主角個性有所出入。
《席德之歌》雖然摻雜了不少的傳奇,以致有真假難分的情形,給予歷史學家相當的困擾。
但基本上,《席德之歌》是以現實主義的情調,描寫十一世紀西班牙人抗拒回教徒,收復失土的歷史情形,也以豐富想像的詩歌藝術,啟發中古歐洲人民無窮的想像力。
所以才能使這位時而攻擊回教徒,時而反對基督徒的投機軍事領袖──席德,化身成了抗拒回教的「民族英雄」、標準的騎士道和十字軍。
④ 外國古典音樂問題!!!!
首先要弄清楚「巴洛克」(Baroque)這個名詞的概念。
一、「巴洛克」的概念
「巴洛克」是一個時期的簡稱,這個時期通常是指從1600年到1750年之間這150年的范圍。這個時期內產生的音樂作品,習慣上便稱之為「巴洛克音樂」。當然時間的概念是刻板的,藝術形態則是相對靈活的。
或許有人要問,「巴洛克」為何意?其實它本與音樂無關,「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意思是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來才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
二、巴洛克音樂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通常來說,巴洛克音樂有如下一些特色——它的節奏特別強烈、活躍,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跳躍且持續不斷;採用多旋律、復音音樂的復調法;作曲家普遍強調作品的情感起伏,以至於音樂的速度、力度變化在當時相當被看重;曲目的調性也從文藝復興時期單一而保守的教會調式發展為採用大小調形式。同時西洋管弦樂器也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提琴的出現、撥弦古鋼琴的成形都為巴洛克音樂提供了更豐富的表現力;其他樂器的發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風格的巴洛克音樂其配器得以朝著多元化、大規模的方向發展。不過諸如管風琴、羽管健琴、維奧爾琴這類頗具歷史的古樂器依然被廣泛使用。
在音樂表現形式方面,巴洛克時期要比文藝復興時期的體裁豐富的多。皇室以及貴族對音樂的需求,促使許多巴洛克音樂家開拓出很多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歌劇的興起(並不是起源,歌劇的起源要追述到更久之前)便是最為突出的一點。雖然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曾被一些專家批評為「矯揉造作」,但卻是此後歌劇發展的一個基礎。聲樂領域的其他表現形式還有神劇、經文歌、清唱劇、受難曲和彌撒曲等,這些都是帶有強烈宗教色彩的。由此可見在巴洛克時期,宗教音樂在西洋音樂中依然佔有很大的分量。巴洛克時期的器樂曲發展很迅速,出現了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管弦樂組曲、各種舞曲、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賦格和奏鳴曲等諸多表現形式。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發展、演變,從而成為了後來更為成熟的形式。
三、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
音樂在巴洛克時期的大發展也得益於這個時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曲家。巴洛克時期最早的著名作曲家應該是義大利人蒙特威爾蒂,他出生於1567年,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過渡中顯赫的人物」、「歌劇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紀最出色的作曲家」,但現如今他似乎被我們所忽視,起碼在國內普通音樂愛好者當中,熟悉蒙特威爾蒂以及他作品的人不會很多。維瓦爾蒂是大家很熟悉的作曲家,其實他和蒙特威爾蒂一樣,也是義大利人,但是他卻比蒙特威爾蒂晚出世一百多年!所以蒙特威爾蒂堪稱巴洛克音樂的祖師爺。另外,巴洛克時期的法國音樂不可小視,庫普蘭是其中的代表者,同樣出生於法國的拉摩也是同期著名的音樂家,他曾被譽為「十八世紀法國最傑出的作曲家」。拉摩與庫普蘭一同構建了法國巴洛克音樂的輝煌,兩者都是撥弦古鋼琴領域出色的作曲家。巴洛克時期德國音樂家的代表是泰勒曼和J.S.巴赫,其實亨德爾也是德國人,但他的創作大多在英國完成,而且還入了英國國籍,所以通常被視為英國作曲家。泰勒曼這個名字或許顯得比較陌生,但在十八世紀他在世的時候,聲譽甚至超過巴赫,但作品流傳卻不是很廣泛。
通常我們大家更為較為熟悉的巴洛克音樂作曲家是現面三人——維瓦爾蒂、J.S.巴赫以及亨德爾。他們屬於同一時期的偉大音樂家,維瓦爾蒂最年長,出生於1678年;而巴赫與亨德爾都出生在1685年。維瓦爾蒂的名字與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緊密聯系在一起,這部作品應該是最通俗的巴洛克音樂,甚至堪稱流傳最廣泛的古典曲目。雖然其貢獻遠不如後面二人來的大,但知名度卻非常之高,他所作的協奏曲也具有一定的品質。巴赫被譽為「音樂之父」,他的功績自然非同一般,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也是亘古罕見的。亨德爾則具有天才的旋律大師,從他的音樂中可以感受到愉悅、優雅,他的協奏曲作品、歌劇、神劇都是巴洛克時期最為寶貴的音樂財富。
四、巴洛克音樂的演奏
最後簡要談談巴洛克音樂的演奏。對當今的指揮與樂團而言,演繹巴洛克音樂有兩種主要的方法。其一是採用現代樂器演奏,但是縮小樂團規模,以符合巴洛克作品的特定需要。其二則是採用古樂器或者仿古樂器演奏,甚至成立專門的小編制巴洛克樂團或者古樂團。兩種方法相比,顯然後一種演繹更能貼近巴洛克音樂的本質。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曾經有專業樂評人說過——樂手手中的樂器是次要的,關鍵是他們對音樂的領悟與表現力,現代樂器同樣能夠體現出古樂的精妙、感人之處。當今巴洛克音樂演奏方面的好手包括:加迪納與他的英國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哈農庫特與他的維也納愛樂協會古樂團以及馬里納與他的聖馬丁室內樂團,他們都是當代樂壇巴洛克音樂最為權威的詮釋者。所以購買由這三位名家指揮的巴洛克作品錄音是相當安全的。
---------------------------------
至於西班牙風格的古典音樂有很多了,比如:
夏布里埃爾(Emmanuel Chabrier)的《西班牙》(Espana)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Nicolai Rimsky-Korsakov)的《西班牙隨想曲》(Capriccio Espagnol)
格拉那多斯(Enrique Granados)的《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
莫斯高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的《西班牙舞曲》(Spanish Dances)
此外還有拉威爾的《帕凡舞曲》、《西班牙狂想曲》等,其它著名的西班牙作曲家還有圖里納、羅德里格、古里迪、烏塞迪扎加、法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