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班牙摩托車水平高
Ⅰ 93號和46號誰成就高
46號。
1、46號羅西比較厲害。義大利籍車手,1979年2月16日出生,由於他的父親也是MOTOGP賽車手,羅西從小對摩托車有著獨特的興趣和天賦。93號車手馬奎斯是一名西班牙天才車手,自從moto2升入motogp2013賽季便得到了gp組別的總冠軍。
2、46號羅西曾經連續獲得三次年度總冠軍。93號車手馬奎斯於1993年2月17日出生於西班牙,自小父親便栽培其成為一位賽車手。
Ⅱ 西班牙人喜歡仿賽摩托車嗎
喜歡。仿賽摩托車是專為公路行駛而加入賽車概念的摩托車,整體帶有導流罩,仿造GP賽車流線的外形。以鋪裝路面駕駛為主,擁有高轉速、短軸距、高性能為特點。西班牙人都是熱愛自由的,經常去深山騎行,對仿賽摩托車都非常的嚮往和喜歡。
Ⅲ 摩托車運動的起源和發展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為了比較各自製造的摩托車的性能質量,曾舉行過一些非正式的國際摩托車比賽,從而逐步形成了運動競賽項目。1904年在巴黎郊區舉行了一次國際比賽,競賽路線為周長54公里的環行路,行駛 5周,共270公里。參加這次比賽的5個國家發起成立「國際摩托車運動俱樂部聯合會」。1907年,這個聯合會解散。5年之後,經英國汽車聯盟提議,又重新恢復。總部設在倫敦。1949年改名為國際摩托車運動聯合會,1959年總部遷移到瑞士日內瓦。1979年10月,在瑞士蒙特勒國際摩聯75周年代表大會上,中國被接納為會員國。
摩托車競賽既是運動員駕駛技術的比賽,又是各種新型摩托車的較量。摩托車產品質量是通過競賽不斷改進的。而優質賽車又促進人們駕駛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最初的摩托車競賽活動以檢驗和比較摩托車的性能質量為主要目的。在競賽實踐中,由於駕駛技術對發揮車輛的優良性能作用很大,人們開始重視摩托車手的技術訓練,逐步形成了摩托車競技所特有的專門技術。為適應這種技術和運動競賽日益發展的需要,生產了各種新型的競賽摩托車。國際上舉行的各種大型摩托車比賽,項目繁多,比賽內容驚險、緊張、激烈。重大比賽的觀眾,有時多達幾十萬人。歐美許多國家的摩托車運動很普及,有的國家每年舉行幾百次國內、國際比賽。
世界上摩托車運動水平高的國家,大多也是摩托車製造工業發達的國家。從國際摩聯創始至今,世界摩托車錦標賽的地點一直在歐洲,技術優勢也在歐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許多國家如英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國家擁有發達的摩托車製造工業。義大利全國約有60多個工廠生產摩托車,國內共有各種類型的摩托車700萬輛,全國人口的10%喜愛摩托車運動,每年組織國內、國際比賽 700餘次,運動員技術水平很高,多次獲世界冠軍和歐洲冠軍。總的來看,亞洲水平不如歐洲。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摩托車製造工業高速發展,年產摩托車數百萬輛,為開展摩托車運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使日本的摩托車運動有很大發展。他們每年集中上萬名摩托車手進行活動,舉辦各種國內比賽達 200多次。日本摩托車運動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1979年日本運動員獲 125車型越野世界冠軍。
摩托車運動在中國作為一個體育項目是從1952年開始的。最初在北京市和幾個大城市開展活動。1956年,各大城市相繼建立了摩托車運動俱樂部。
中國開展摩托車運動的主要形式是開辦摩托車訓練班。按照國家體委頒發的普及訓練大綱向自願參加訓練的愛好者進行訓練。普及訓練分普通摩托車手和特等摩托車手。普通摩托車手普及面廣,訓練時間短,主要使參加者了解有關內燃機基礎知識,學會一般駕駛技術;特等摩托車手是在普通摩托車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摩托車的駕駛技術,學會摩托車保養和維修技能,在普及訓練的基礎上,組織各種競賽活動。第 1次全國性的摩托車比賽是1958年在北京舉行的。1959年、1965年在第1、第2屆全國運動會上,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都派隊參加了比賽,水平有所提高。
Ⅳ 世界各國摩托車品牌有哪些
摩托車品牌列表
澳大利亞
ACME(Sydney)
奧地利
Agon、 Belarus、 generic、 KTM、 Laurin & Klement、 Puch
比利時
ADS、 Ajax(Brussel)、 FN、 Piatti
保加利亞
Balkan
巴西
CBB
白俄羅斯
Minsk(Минск)
加拿大
A&A、 Big Brute
瑞士
ADM、 ECOMOBIL、 PERAVES
中華人民共和國
Baotian(寶田)、 CFMOTO(春風)、 CJYM(建設)、 DAYANG(大陽)、 Emeishan(峨眉山)、 ESHINE(翼翔)、 Fulaitai(福來泰)、 FYM(飛鷹)、 GAMMA(加瑪)、 HangLong(航龍)、 Haojue(豪爵)、 Hensim(恆勝)、 Hua Sha(華日)、 Huawinmotor(華鷹)、 JIALING(嘉陵)、 JL(鴻運來)、 KANCED(康鑫)、 KINGPENG(鵬王)、 KINLONG(勁隆)、 Lingben(凌本)、 LONCIN(隆鑫)、 MeiTian(美田)、 MULAN(木蘭)、 QingQi(輕騎)、 QiSheng(琪盛)、 QJLANG(錢江)、 SANDI(三迪)、 Shandong Pioneer(山東先鋒)、 XINGCHANG(星昶)、 YUEHAO(粵豪)、 ZIP STAR(力之星)、 ZONGSHEN(宗申)、 ZUNLON(尊隆)
捷克
Aeros、 C-Zeta、 Čezeta、 ČZ、 ESO、 JAWA、 Kentoya、 Manet、 Yuki
德國
Abako、 ABC(Berlijn)、 Abendsonne、 Achilles、 Adler、 Adma、 Adria、 Aeroplan、 AFW、 Alba、 Albert、 Albertus、 AWO、 Bastert、 BMW、 DKW、 Dürrkopp、 EMW、 Ferbedo、 Flottweg、 Goggo-Roller、 HEINKEL、 Hercules、 IFA、 IWL、 KRUPP、 Lutz、 Maico、 Megola、 MESSERSCHMITT、 mkm、 Munch、 MuZ、 MZ、 NSU、 SACHS、 Simson、 Victoria、 Walba、 WMR、 zündapp
丹麥
Nimbus
西班牙
AJR(Spanje)、 BULTACO、 DERBI、 GAS GAS、 MONTESA、 Motor Hispania、 OSSA、 RIEJU、 Sanglas、 Serveta
愛沙尼亞
Magnum Chrome
芬蘭
HELKAMA、 Tunturi
法國
ABC(Parijs)、 Acher、 ACMA、 ACS、 Ader(bedrijf)、 Adonis、 Aeroscoot、 AGF、 AGL、 Aiglon、 Albamobile、 Alcyon、 Gitane、 Gnome-Rhône、 Godier-Genoud、 jonghi、 MBK、 MGC、 Mobylette、 MOTOBÉCANE、 Nougier、 Peugeot(標志)、 SCORPA、 SHERCO、 Terrot、 VOXAN、 Werner
英國
Abbotsford、 ABC(Aston)、 ABC(Brooklands)、 ABC-Znel、 Aberdale、 Abingdon、 ABJ、 ACME(Earlesdon)、 Advance、 AEL、 Aeolus(Birmingham)、 Aeolus(Londen)、 AER、 Airolite、 Ajax(Birmingham)、 Ajax(Wolverhampton)、 AJR(Edinburgh)、 AJS、 AJW、 AKD、 Akkens、 Albatross、 Ambassador、 AMC、 Ariel、 Armstrong、 Beardmore Precision、 Blackburne、 Brough、 Brough Superior、 BSA、 Calthorpe、 CCM、 Clarendon、 Cotton、 DOT、 Douglas、 EMC、 Excelsior、 Greeves、 Francis-Barnet、 Haden、 Hesketh、 HRD、 Ivy、 James、 Matchless、 New Hudson、 Norman、 Norton、 OEC Commander、 OK-Supreme、 Palmelli、 Panther、 Quasar、 Rickman、 ROYAL ENFIELD、 Rudge、 Scott、 Sprite、 Spryt、 Sunbeam、 TRIUMPH(凱旋)、 Velocette、 Villiers、 Vincent、 Wooler
希臘
ALTA、 Lefas、 MEBEA、 Mego、 Megola
匈牙利
Pannonia
印度尼西亞
Happy、 Kanzen、 PT VIVAMAS
印度
BAJAJ、 Escorts、 Ideal JAWA、 HERO HONDA、 Kanda、 Kinetic、 LML、 Monto、 ROYAL ENFIELD、 SIL、 TVS
義大利 Abignente、 ABRA、 Accosato、 Acsa、 AD、 Adriatica、 Aermacchi、 Aero-Caproni、 Aeromere、 Aetos、 Agrati、 AIM、 Alato、 aprilia、 Benelli、 Beta、 bimota、 Borile、 CAGIVA、 Capriolo、 CR&S、 CM、 Demm、 DUCATI、 Fantic Motor、 GARELLI、 Ghezzi & Brian、 GILERA、 ISOMOTO、 Innocenti、 italjet、 Lambretta、 LAVERDA、 Magni、 Malaguti、 Mondial、 Morbidelli、 MOTO GUZZI、 MOTO MORINI、 MV AGUSTA、 PIAGGIO、 polini、 Sumco、 SWM、 Tecnomoto、 Terra Modena、 TM、 Vertemati、 Vespa、 VOR、 VYRUS、 WRM
日本
Abe-Star、 BRIDGESTONE(普利司通)、 Daihatsu(大發)、 Fuji-Rabbit(富士)、 FUKI PLANNING、 HODAKA、 HONDA(本田)、 Hosk、 KAWASAKI(川崎)、 Mitsubishi(三菱)、 Rikuo、 SUZUKI(鈴木)、 Tohatsu、 YAMAHA(雅馬哈)、陸王
韓國
DAELIM(大林自動車工業)、 HYOSUNG(曉星機械工業)
墨西哥
Carabela、 Cooper、 Islo、 TANK、 KTMMEX
馬來西亞
Modenas、 Petronas
荷蘭
ABSAF、 Adek、 AGS、 AGV、 BATAVUS、 TOMOS
紐西蘭
BRITTEN、 Cogsley Farnesworth、 N-Zeta、 Waratah
巴基斯坦
Adam、 Atlas Honda、 Crown、 Dawood Yamaha、 Eagle、 Excel、 Geo、 Ghani、 Habib、 Hero、 Laser、 Master、 Metro、 Pak Hero、 Ravi、 Road Prince、 Saigols、 Shahsawar、 Sohrab、 Star、 Super Asia、 Super Star、 Suzuki Pakistan、 Toyo
波蘭
CWS、 SFM、 Sokół、 WFM
葡萄牙
AJP、 Casal
羅馬尼亞
Mobra
俄羅斯
Balt、 Cossack(Каза́ки)、 GMZ(ГМЗ)、 IMZ-Ural(ИМЗ)、 IZhMASh(ИЖМАШ)、 Kovrov(Ковро́в)、 MMZ(ММЗ)、 NATI、 PMZ、 TIZ(ТИЗ)、 TMZ(ТМЗ)、 Voskhod(Восхо́д)、 ZiD(ЗиД)
新加坡
Hiro
斯洛維尼亞
Tomos
瑞典
HUSABERG、 Husqvarna、 Highland、 Monark
台灣
AEON(宏佳騰)、 ADLY(合騏)、 CHM(協合)、 CPI(捷穎)、 E-TON(益通)、 EVT(易維特)、 FUECHAN(富展)、 Hartford(哈特佛)、 JM(彰田)、 JSFCO(景興發)、 Keen Motorbikes(睿福)、 KYMCO(光陽)、 LANDLEX(力宏)、 LIDAO(力道)、 PGO(比雅久)、 SHANG WEI(上暐)、 SHE-LONG(協隆)、 SMC(正鶴)、 SunWorld(詳暉)、 SUZUKI(台鈴)、 SYM(三陽)、 TGB(台灣金蜂)、 Unilli(優耐立)、 Vespa(台灣偉士伯)、 WJ(煒傑)、 WU'S(伍氏)、 Yamaha Motor Taiwan(台灣雅馬哈)
美國
Ace、 ADB(Avenger)、 Alligator、 Allstate、 AMERICAN EAGLE、 American Ironhorse、 APC、 ATK、 Big Bear、 big dog、 Big Man Bikes、 Bourget Bike Works、 Boss Hoss、 Buell、 California Motorcycle Company、 Cleveland、 Confederate、 Crocker、 Cushman、 Desperado、 Dodge(道奇)、 Emblem、 Excelsior-Henderson、 Fischer、 GS Motor Works、 HARLEY-DAVIDSON(哈雷戴維森)、 Hellbound Steel、 HENDERSON、 Indian、 Ironworks、 Iver Johnson、 KPX、 Merkel、 MotoCzysz、 MTT(海軍陸戰隊渦輪科技)、 OCC、 POLARIS VICTORY、 QLINK、 Pantera、 PCW、 Pierce、 Pope、 ROKON、 Reading Standard、 Red Horse、 Rhino Motorcycles、 Ridley、 Rokon、 Rucker、 Saxon、 Sears、 Simplex、 Steed、 Stella、 Studebaker、 Swift、 Thor、 TITAN、 TN'G、 United Motors、 VECTRIX、 Vegas、 Vengeance、 Vento、 Viper、 Von Dutch Kustom Cycles、 West Coast Choppers、 Whizzer、 Wicked Women Choppers、 Wild West、 Wyse、 Xtreme Choppers、 Yale、 Yankee、 ZAP
越南
VMEP
其它
AEE、 GAMAX、 Maicoletta、 SUNDIRO、 X-cite
Ⅳ 為何很多人寧願選高價進口摩托車,也不買國產的,這是因為什麼
國內沒有成熟的品牌,外觀設計老舊都是人們選擇進口的理由。
摩托車在國內的起步晚,發展過程中又受到阻斷,路途十分的坎坷,行業不景氣自然不會吸引更多的年輕設計師參與到工作中,思想理念不夠先進設計出來的外形也吸引不了消費者,而外觀又是吸引購買者的重要因素,只有那些只在乎功能和價格便宜而不注重顏值的人才會去購買國產摩托車,而愛好騎行的年輕人在購買的時候一般不會太在乎價格,對他們來說功能和外形炫酷的車型才值得他們去購買。
Ⅵ 為何很多人寧願選高價進口摩托車,也不買國產的,這是因為什麼
我1997年買的第一輛摩托車是號稱合資公司的林海雅馬哈踏板,兩沖程冒煙的。當時不太懂摩托車,經常看到廣告,而且相信是雅馬哈的,記得當時花8000多塊錢,攢了幾年的積蓄。
前一個月充滿新鮮感,騎著還行,結果沒有到廠家規定的磨合期3000公里,就出現打不著火,半路熄火等情況,因為當時是在物資局 汽車 公司買的,沒有售後保養門店,找物資局已經改制沒人管了,聯系廠家因當地沒有經銷商也不管。隨後就毛病不斷,各種異響,缺機油,各種熄火,沒有壓縮,各種撩在路上推車,修的多了,自己快成維修工了,勉強騎3000公里過磨合期,活塞環、缸體都報廢,買不到原廠配件,換別的還是經常壞路上,最後實在無法騎,三百塊錢賣修摩托車的。大概騎不到半年,購置稅、入戶、保險、修車花一萬多塊錢,決心不買國產品牌。
第二輛買的本田125—A,好像一萬五吧,質量太好,每天都騎上下班,正常保養,從來沒有壞過,到2007年基本沒有再騎,十年只換過輪胎和電瓶、鏈條其它沒有動過。在地下室放了幾年,超過13年報廢已經不能上路,推到修摩托的地方換一個化油器一腳著火,聲音、提速還是杠杠的,二十年的車,除了自己配的保險杠,其它地方都沒有生銹,洗過和新車一樣,真的經典。500塊修車的收了。
18年喜歡上摩旅,買的鈴木GW250,號稱騎不壞,現在三年四萬多公里,正常保養沒有任何問題。
不是我們不支持國產,而是國產質量、品控需要再提高,向國產 汽車 學習。
我是我愛我家,個人觀點,敬請斧正。
一個摩托車10年報廢的國家,一個大中城市不準摩托車行駛的國家,你感覺能造出好質量的摩托車嗎?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摩托車生產廠家非常少,要是誰家有一輛摩托車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比現在有輛百萬以上級別的豪車還要引人注目,年輕人有輛摩托車更是一件很牛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很多女孩子的青睞。
在那個年代,摩托車大部分都是出口貨,質量上非常有保障,雖然後來國內一些廠家也開始生產摩托車,讓摩托車逐漸走入了家庭,特別是有些農村,現在還有很多人出行的工具還是摩托車。
到了本世紀 汽車 時代的開啟,在城市中摩托車已經不太多見了,一方面源於城市禁摩令,一方面人們都有了 汽車 ,或者是用電動車來代替摩托車的功能。
當然有很多獨愛摩托車的人,他們現在也喜歡玩摩托車,購買摩托車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購買的國外品牌,很少有購買國產摩托車的,就連現在有些地方的交警使用的摩托車,也是動輒價值幾十萬的進口摩托車。
那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和大家探討一下進口摩托車和國產摩托車的區別。
1、技術應用(包括工業設計) ,國外一些著名的摩托車生產廠家,只要出現一些前沿技術或者是他們自己研究出來的新技術,在生產的時候都會應用上去,比如發動機的渦輪增壓,車身自平衡等新 科技 ,現在在進口摩托車上都會有應用,而國產摩托車很少有人研發新技術或採用新技術,還是在採用或借鑒幾十年前國外的生產技術,君不見現在的國產摩托車還在和單缸較勁嗎?
再就是進口摩托車有自己獨特風格,每一輛騎出來都會讓人知道這是什麼品牌的,而國產的摩托車騎出來就是一輛摩托車而已。
2、性能表現, 很多喜歡玩摩托車的人,對摩托車的速度性能是有追求的,現在國產摩托車有幾輛能夠做到百公里加速5秒以內的?如果有,那就是國產裡面的極品了,但在進口摩托車身上,這只是一個很初級的性能。
3、產品品質, 有很多資深玩家,還可以在倉庫中找到二三十年前的進口貨,現在騎出來依然光亮如新,性能也還非常不錯。但如果是國產摩托車的話,可能不知道已經回爐煉鋼多少次了。
4、認同問題, 進口摩托車和國產摩托車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兩者之間的差異已經深入人心,並不僅僅是產品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認同問題,所以進口摩托車和國產摩托車除了性能和品質上的差異以外,在用戶心目中的差異也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現在就造成了這樣一種觀念,進口摩托車好,國產摩托車差,這不是沒有理由的,想要縮小與進口摩托車之間的差距,不僅要在生產上提高水平,而是要培養這方面的技術人才,自己有創新的意識,才能生產出優秀的摩托車。
第一、質量:國產摩托車廠家,經多年發展,但質量始終沒上去,特別是發動機的研發滯後,網上有戲言,買國產摩托車,幾年後,自己就鍛煉成修理工了。國產摩托要想發展,廠家還是要將心思,踏踏實實的放在技術開發和整車質量上,才是正途。
第二、價格:現在的國產摩企,眼睛全掉進錢眼裡去了,隨便弄個復古風格、Bobber風格,仿造個肥霸,山寨個拿鐵,就出來忽悠人,價格動不動就幾大萬,真當中國人傻錢多啊?所以許多買主就想,反正身子都進去了,又何惜腦袋?不如咬牙多添幾萬,買個資格貨。
國產摩企,其實並非沒有出路,關鍵在於態度,你把百姓當莽子,百姓又不是真傻,又豈會買你的帳?
呵呵 _ 都不傻
質量是生命的保障。中國摩托車生產多少年?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多少年?我曾經也買過純國家:宗申摩托車,騎行不到二萬公里,後鏈盤居然拉壞了。不敢恭維!
在八九十年代,國內摩托車非常稀少,直到2010年左右,摩托車的數量迅速增長。在當時,每家每戶都有輛摩托車代步,而且這些摩托車大多都是進口的,國產的摩托車比較少。那時候的家庭,有一輛本田或者雅馬哈,就說明了家庭的經濟。可是為什麼寧願選擇進口摩托車,而不要國產摩托車呢?如果知道它們的差距之後,也能理解這樣做的原因。
第一,摩托車技術條件不夠優秀,本田和雅馬哈兩個品牌的摩托車質量很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相對於國產摩托車,價格和進口摩托車差不多,所以老百姓最終選擇進口摩托車。
第二,國內摩托車的市場環境不好,自從2015年開始,許多大城市出現「禁摩令」,再加上國內的摩托車研發技術有限制,因此,國產摩托車發展緩慢,技術條件沒有進口摩托車好,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
第三,國產摩托車的供應鏈比較低,有些技術和配件都是從國外引進的,並不能整合成一個自主品牌的供應鏈。所以,進口摩托車和國產摩托車有很大區別。
朋友們,你有什麼看法?來聊聊你的觀點吧。
因為國內多年禁摩限摩,摩托廠家發展緩慢,研發資金緊張,生產資歷不雄厚,導致技術落後,不得不逆向仿製或抄襲進口摩托,但是工藝落後是很難改變的,質量跟發動機技術無法匹敵進口摩托車,,而且可玩性高的摩托都是大排量,國產車在公升級大排量方面幾乎全滅,不缺錢的直接買大貿了,緊吧點的買合資的,國產車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國產摩托車?哈!誰用誰知道!
品質問題,作為玩具,當然買好的了
Ⅶ 為何很多人寧願選高價進口摩托車,也不買國產的,這是因為什麼
一個摩托車10年報廢的國家,一個大中城市不準摩托車行駛的國家,你感覺能造出好質量的摩托車嗎?
我1997年買的第一輛摩托車是號稱合資公司的林海雅馬哈踏板,兩沖程冒煙的。當時不太懂摩托車,經常看到廣告,而且相信是雅馬哈的,記得當時花8000多塊錢,攢了幾年的積蓄。
前一個月充滿新鮮感,騎著還行,結果沒有到廠家規定的磨合期3000公里,就出現打不著火,半路熄火等情況,因為當時是在物資局 汽車 公司買的,沒有售後保養門店,找物資局已經改制沒人管了,聯系廠家因當地沒有經銷商也不管。隨後就毛病不斷,各種異響,缺機油,各種熄火,沒有壓縮,各種撩在路上推車,修的多了,自己快成維修工了,勉強騎3000公里過磨合期,活塞環、缸體都報廢,買不到原廠配件,換別的還是經常壞路上,最後實在無法騎,三百塊錢賣修摩托車的。大概騎不到半年,購置稅、入戶、保險、修車花一萬多塊錢,決心不買國產品牌。
第二輛買的本田125—A,好像一萬五吧,質量太好,每天都騎上下班,正常保養,從來沒有壞過,到2007年基本沒有再騎,十年只換過輪胎和電瓶、鏈條其它沒有動過。在地下室放了幾年,超過13年報廢已經不能上路,推到修摩托的地方換一個化油器一腳著火,聲音、提速還是杠杠的,二十年的車,除了自己配的保險杠,其它地方都沒有生銹,洗過和新車一樣,真的經典。500塊修車的收了。
18年喜歡上摩旅,買的鈴木GW250,號稱騎不壞,現在三年四萬多公里,正常保養沒有任何問題。
不是我們不支持國產,而是國產質量、品控需要再提高,向國產 汽車 學習。
我是我愛我家,個人觀點,敬請斧正。
我開了15年的摩托,換了兩輛,第一輛是國產的新大洲,騎了三年,毛病太多後來賣了,重新買了輛本田CB400,騎到現在已經到報廢年限了,從來沒有修過,就簡單的換了下易損件,這個我說兩句,進口的得看廠家,人家研發摩托車可是上百年的 歷史 ,國產都是拿來用,自己從不研究,就是合資車也是,簡單的人家讓你做,核心的人家不給,為什麼摩托車企業會一批批倒閉,原因就在於自己沒有發展自己的產品,只想著仿造,照葫蘆畫瓢,只想賺老百姓的錢 ,老百姓不是傻子,為什麼進口車幾萬,國產幾千,人家寧願買進口車,廠家應該想想,現在不是價格低就可以取勝,質量,創新,口碑才是王道。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就我本人來說,騎過7、8輛摩托,從國產到進口都有,起初非常希望支持國產,一路艱辛走過無數坑後不得不選擇進口。
第一輛是濠江的踏板125,2004年買的,冷啟動經常打不著火,整體做工偏粗糙
第三輛JS水車本田CB400,2006年入手。除了是二手車以為,其它非常滿意。但基本上下班通勤,沒有跑過長途。
第四輛嘉陵白菜,汆出來的,輪胎手指頭都可以扣下來,整車到處都是問題,回油放炮,車身不穩,極大的震動,沒有平衡軸。
第五輛嘉納士250,2009年買的。騎了呼和浩特 烏魯木齊,西安 麗江。尾箱騎著就掉,車撐半路斷了,停車得先找棵樹,拉缸,震動大,沒有油箱餘量顯示,一堆問題。
第六輛寶馬水鳥,2014年2月大貿入手。那時候騎摩托的少,騎進口摩托車的更少,出去就是馬路上最靚的仔。這輛車陪我和老婆走了一次大環線,青藏進,川藏出,5000多公里,一點毛病沒有。
第七輛就是現在騎的寶馬400GT, 隆鑫代工。剎車時刺耳的摩擦響,一開始經常斷火,後來升級了就沒有了。市內代步通勤不錯。
整體來說,國產質量大廠的還可以接受,小廠的質量不敢恭維。但是這幾年隨著行業的發展,國產造車水平提升很快,春風之類的車還是可以嘗試的。預算夠的情況下一定選大貿進口的大牌車。
第一、質量:國產摩托車廠家,經多年發展,但質量始終沒上去,特別是發動機的研發滯後,網上有戲言,買國產摩托車,幾年後,自己就鍛煉成修理工了。國產摩托要想發展,廠家還是要將心思,踏踏實實的放在技術開發和整車質量上,才是正途。
第二、價格:現在的國產摩企,眼睛全掉進錢眼裡去了,隨便弄個復古風格、Bobber風格,仿造個肥霸,山寨個拿鐵,就出來忽悠人,價格動不動就幾大萬,真當中國人傻錢多啊?所以許多買主就想,反正身子都進去了,又何惜腦袋?不如咬牙多添幾萬,買個資格貨。
國產摩企,其實並非沒有出路,關鍵在於態度,你把百姓當莽子,百姓又不是真傻,又豈會買你的帳?
其實道理很簡單,國產摩托車質量與進口車相比,差距太大。
一輛本田的C125,可以用20年或更長時間。而國產車雖然便宜,但質量實在慘不忍睹。
以摩托車為主要代步工具的越南,幾乎都是日本車的天下。而曾經,中國產摩托車在越南也風靡一時,但因為質量問題,最終還是慘淡退出越南市場。
要讓消費者買單,光靠空洞的愛國口號是沒用的,還得靠質量和性能說話。
就像民用無人機,我相信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選擇大疆。無他,就是因為大疆質量好,性能先進。
我第一個摩托車是國產的,電打火不到一個星期就壞了,毛病太多了,天天去找賣摩托車的超級,第二個是日本鈴木的,現在已經騎了9年了,整車非常干凈,沒有一點漏油的地方,除了加油保養,別的都沒有壞過,反正都是掏錢買東西肯定會買好一點的吧,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摩托車生產廠家非常少,要是誰家有一輛摩托車那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比現在有輛百萬以上級別的豪車還要引人注目,年輕人有輛摩托車更是一件很牛的事情,更容易引起很多女孩子的青睞。
在那個年代,摩托車大部分都是出口貨,質量上非常有保障,雖然後來國內一些廠家也開始生產摩托車,讓摩托車逐漸走入了家庭,特別是有些農村,現在還有很多人出行的工具還是摩托車。
到了本世紀 汽車 時代的開啟,在城市中摩托車已經不太多見了,一方面源於城市禁摩令,一方面人們都有了 汽車 ,或者是用電動車來代替摩托車的功能。
當然有很多獨愛摩托車的人,他們現在也喜歡玩摩托車,購買摩托車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購買的國外品牌,很少有購買國產摩托車的,就連現在有些地方的交警使用的摩托車,也是動輒價值幾十萬的進口摩托車。
那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和大家探討一下進口摩托車和國產摩托車的區別。
1、技術應用(包括工業設計) ,國外一些著名的摩托車生產廠家,只要出現一些前沿技術或者是他們自己研究出來的新技術,在生產的時候都會應用上去,比如發動機的渦輪增壓,車身自平衡等新 科技 ,現在在進口摩托車上都會有應用,而國產摩托車很少有人研發新技術或採用新技術,還是在採用或借鑒幾十年前國外的生產技術,君不見現在的國產摩托車還在和單缸較勁嗎?
再就是進口摩托車有自己獨特風格,每一輛騎出來都會讓人知道這是什麼品牌的,而國產的摩托車騎出來就是一輛摩托車而已。
2、性能表現, 很多喜歡玩摩托車的人,對摩托車的速度性能是有追求的,現在國產摩托車有幾輛能夠做到百公里加速5秒以內的?如果有,那就是國產裡面的極品了,但在進口摩托車身上,這只是一個很初級的性能。
3、產品品質, 有很多資深玩家,還可以在倉庫中找到二三十年前的進口貨,現在騎出來依然光亮如新,性能也還非常不錯。但如果是國產摩托車的話,可能不知道已經回爐煉鋼多少次了。
4、認同問題, 進口摩托車和國產摩托車在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兩者之間的差異已經深入人心,並不僅僅是產品方面的問題,更多的是一種認同問題,所以進口摩托車和國產摩托車除了性能和品質上的差異以外,在用戶心目中的差異也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現在就造成了這樣一種觀念,進口摩托車好,國產摩托車差,這不是沒有理由的,想要縮小與進口摩托車之間的差距,不僅要在生產上提高水平,而是要培養這方面的技術人才,自己有創新的意識,才能生產出優秀的摩托車。
很簡單,進囗的騎不壞,壽命是國產的N倍,我一輛96年雅馬哈凌鷹125現在還在騎,動力,速度,與新摩托車沒什麼大的區別。
為何很多人寧願選高價進口摩托車,也不買便宜的國產摩托車?車主:爛泥扶不上牆!
很多摩托車愛好者都知道,圈內人玩摩托車的大多會選擇進口的摩托車,即使這些摩托車價格昂貴,而家用而言,合資摩托車也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而純國產摩托車,在國內並不受歡迎,往往只有預算低的消費者,才會選擇國產摩托車。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國產摩托車就是沒有國外的摩托車好,這是不爭的事實。
相比國產 汽車 和合資 汽車 的差距,國產摩托車和國外摩托、合資摩托車的差距更加難以追趕,甚至是不可能趕超了。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們舉幾個例子:
1、本田的CG125四十年前的車了,到現在還沒有被國產摩托車品牌吃透。目前市面上的新大洲本田和五羊本田的CG125依然是摩托車市場的暢銷車型,這台125cc的單缸風冷發動機(03款CG)最大輸出功率7.5KW,最大扭矩9.6牛米,40年前的技術了,動力不算強,但是就是耐用故障率低,國產摩托車哪款發動機能比?
2、國產摩托車的殼子造的是越來越好看了,但是騎行質感和穩定性,依然比不上進口甚至合資摩托車,這一點開過合資摩托車和國產摩托車的人都有體會。
3、國產摩托車到現在都造不出一台四缸摩托車發動機,錢江黃龍600還是用收購來的貝納利的技術,而像MOTOGP這種摩托車賽事,國產摩托車甚至連入場券都拿不到。
那麼,國產摩托車發展了幾十年,為什麼就是發展不起來呢?國產 汽車 這幾年都有了很大的進步,為什麼國產摩托車總是爛泥扶不上牆?其實這個現象,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車企的原因和政策的原因都有:
1、禁摩政策。目前國內的一二線城市,基本都對摩托車有著嚴格的限制,有的不準上牌,或者牌照特別貴,需要搖號,有的禁止市中心通行,摩托車一下子成為了「過街老鼠」一般,在禁摩政策下,一線城市買摩托車能上牌的,基本上經濟實力都很雄厚,都會選擇進口摩托車,四五線城市會選擇合資摩托車,國產摩托車沒有高端市場空間,只能和低端合資摩托車搶市場。
2、強制報廢政策。根據2013年5月1日正式實行的《機動車強制報廢標准規定》內第五條第十一項規定:正三輪摩托車使用12年,其他摩托車使用13年。也就是說,一款摩托車無論車況如何,13年都要強制報廢,既然如此,車企也就沒有太大的動力去製造質量好的摩托車。
3、國內摩托車企短視。國內的摩托車企,有一個算一個,都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有的是造摩托車賺到錢了去搞 汽車 ,有的是和國外品牌合資,淪為代工廠,其餘的,沉迷於打價格戰,缺少自主研發的動力。
就這樣,國產摩托車和國外摩托車的差距越拉越遠,如今東南亞市場,日本摩托車的佔比超過90%,中國摩托車無立錐之地,在國內,消費者也是優先選擇進口摩托車,其次是合資摩托車,最後才是國產摩托車。
相比國產 汽車 ,我對國產摩托車的前景要更悲觀,因為國產摩托車基本上是在夾縫中求生存,既沒有政策上的生存空間,又面臨進口摩托,合資摩托車的雙層夾擊,很難有出頭之日,從整體水平上來說,國產摩托車相比國外品牌差了一大截,很難去追趕。
Ⅷ 為什麼義大利人騎摩托車
義大利屬於南歐就像中國的廣東,摩托車比北方多是一個道理。1南歐比西北歐窮2人多地少3陽光充足少雨雪 摩托車就是國民車 如同德國的高爾夫 美國的皮卡 中國的自行車一樣 所以觀察一下 南歐地區西班牙 法國南部 希臘也都是摩托車泛濫地區 原因就是前面說的三點
Ⅸ 全球十大頂級摩托車品牌
全球十大頂級摩托車品牌有:
1、哈雷戴維森。
哈雷戴維森屬於哈雷戴維森貿易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1903年,主要生產車型為王子摩托車。哈雷品牌已經成為激情、自由、勇氣和個性的象徵。哈雷作為世界頂級休閑摩托車品牌,一進入中國就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歡迎。即使哈雷產品有很多缺點,但依然擋不住人們的喜愛。
Ⅹ 為什麼外國摩托車騎手那麼厲害
外國摩托車騎手那麼厲害,一是有強壯的體魂,二是騎車技術過硬,三是敢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