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和地球有什麼區別

西班牙和地球有什麼區別

發布時間: 2022-12-23 09:53:32

① 西班牙在哪,是歐洲還是亞洲

位於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北瀕比斯開灣,西鄰葡萄牙,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東北與法國、安道爾接壤,東和東南臨地中海。海岸線長約7800公里。境內多山,是歐洲高山國家之一。境內高原和山地相間,全國平均海拔660米,全國35%的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平原僅佔11%,是歐洲地勢最高國家之一。主要山脈北有坎塔布連、比利牛斯,南有莫雷納山脈和安達盧西亞山脈。南部的木拉散峰海拔3478米,為全國最高峰。 西班牙地處歐洲西南部,與葡萄牙共同分享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位於北緯36度到44度、西經9度18分和東經3度19分之間,南北跨840公里,東西 1000公里。國土面積為504750平方公里,西班牙人說他們的國家形狀像一塊熟牛皮。西班牙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德國和法國居第四位,相當於歐洲總面積的二十分之一。半島之外,西班牙的領土包括還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群島和大西洋的大小加那利群島。 西班牙北部沿海是比斯開灣,東北同法國和安道爾接壤,高聳的比利牛斯山把這幾個國家分隔兩邊;東面和東南面向地中海,向南越過只有14公里寬的直布羅陀海峽便能達到非洲的摩洛哥;長方形的葡萄牙是西班牙西邊的鄰居。直布羅陀海峽是地中海出大西洋的要道,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西班牙與英國長期以來一直在爭奪此地的主權。 不包括巴利阿里群島和加那利群島,三面環海的西班牙的海岸線長約3904公里,但是海岸比較平直,真正的天然良港都集中在北部,如費羅爾、蓬特維德拉和維哥等。卡塔赫納是唯一地處地中海的天然港灣。東南部的海岸線不是以港口,而是以風景旖旎的海灘勝地聞名。西班牙著名的海灣有加的斯灣和瓦倫西亞灣。 西班牙不僅有美麗的海岸,還有巍峨的高山。在歐洲,她是除了瑞士之外最高的國家。西班牙全境大部分是古老的高原。著名的中央高原聳立西班牙正中,約佔全國面積的60%,海拔600-700米。中央高原三面被高山阻絕:北部是坎塔布連山脈,南部佇立著莫雷納山,東部的伊比利亞山脈隔開中部高原與阿拉貢平原。高原西邊那一面緩緩延伸,地勢漸趨平坦,最後消失在大西洋沿岸。如果你駕車游覽西班牙全境,不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白雪皚皚的山峰,一片片起伏不平的丘陵。

② 小的時候一直很好奇,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國家有什麼不同呢

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國家的不同:1、區域位置不同2、地形地貌不同3、氣候特徵不同4、人文文化不同5、自然資源不同。

③ 西班牙在地球的哪個地方

知道赤道吧,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西班牙在北半球。知道歐洲亞洲吧,西班牙在歐洲,亞歐大陸是連著的,如果一定要說東西,那麼在地圖上,西班牙就在亞歐大陸的最左邊那個國家,中國在哪知道吧?然後說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有個地中海,就不說蘇伊士運河了,西班牙大概就在那個地方。然後說地形,歐洲左下角那個尖尖上有個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就在。然後大概就這樣,就不給你說他得鄰國那些問題了,怕把你搞暈了

④ 西班牙在地球的哪個位置

西班牙位於歐洲南部,西鄰同處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它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在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西班牙和中國的時差

西班牙與國內時差7小時,每年四月至十月採用夏令時期間與國內時差6小時(北京時間中午12點相當於西班牙時間早上6點)。

舉個例子:

如果現在國內是早上七點,那麼西班牙那邊的時間就是減去7個小時,就是半夜12點。

原因:

西班牙經度范圍雖然處於0°經線附近,但該國採用東一區的區時。即與北京時間(東八區)相差7個小時。

⑥ 世界和地球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世界:
1.世界代稱有天地、天下、人間、世間、萬物、世上等[1] ,在許多場[2] 合,也以全球、環球(寰球)、寰宇(環宇)、國際等詞作為代稱,通常指人類現今所生活居住的地球,在某些方式解讀更廣義的世界指的是全宇宙。
2.地球表面可以用一張世界地圖來描述,至於人類預測或設計的世界,詳見未來世界和虛擬世界。
3.中文中的「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並非現代新生名詞,世指時間,界指空間,追溯其源頭乃出於佛教。
4.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詞,則專指地球而言。
5.世界是人性中所形成的一種格式: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是自己對所在宇宙的詮釋。人類以世界作為某種格式,把宇宙劃分了不同的區域——范圍。如:礦物世界、植物世界、動物世界、多重世界、虛幻世界和現實世界等。世界的不同,表示不同的活動區域。宇宙中各種不同形態的物質,它們的活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在自己的世界進行相互的作用,從而來完成宇宙的整體運行。
6.世界由可感知的、不可感知的客觀存在的總和以及用於描述客觀存在及其相互關系的概念總和,客觀存在是不以人或其他物意志轉移而存在的。世界由概念世界和物質世界組成,概念世界包含所有生命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以及為記錄認知而存在的事物的總和。
其次是地球: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1] 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1]

⑦ 地球有關資料

平均赤道半徑: ae = 6378136.49 米
平均極半徑: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徑: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質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數: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陽與地球質量比: S/E = 332946.0
太陽與地月系質量比: S/(M+E) = 328900.5
回歸年長度: T = 365.2422 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 A = 1.49597870 × 1011 米
逃逸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溫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氣壓: p = 1013.250毫巴

地球各圈層結構

人們對於地球的結構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對於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構,以至於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大氣圈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份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地球大氣圈氣體的總質量約為5.136×1021克,相當於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0.86。由於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對流層范圍內。根據大氣分布特徵,在對流層之上還可分為平流層、中間層、熱成層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澤、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個連續但不很規則的圈層。從離地球數萬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氣圈中水汽形成的白雲和覆蓋地球大部分的藍色海洋,它使地球成為一顆"藍色的行星"。地球水圈總質量為1.66×1024克,約為地球總質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質量約為陸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層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個地球沒有固體部分的起伏,那麼全球將被深達2600米的水層所均勻覆蓋。大氣圈和水圈相結合,組成地表的流體系統。

生物圈

由於存在地球大氣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礦物,在地球上這個合適的溫度條件下,形成了適合於生物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據估計,現有生存的植物約有40萬種,動物約有110多萬種,微生物至少有10多萬種。據統計,在地質歷史上曾生存過的生物約有5-10億種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演化過程中,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了。現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層部分、大氣圈的下層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構成了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圈層,稱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陽系所有行星中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個獨特圈層。

岩石圈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軟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約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個明顯的地震波的低速層,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稱之為軟流圈,它位於上地幔的上部即B層。在洋底下面,它位於約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陸地區,它位於約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約位於60~250公里處。現代觀測和研究已經肯定了這個軟流圈層的存在。也就是由於這個軟流圈的存在,將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區別開來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約33公里處有一個顯著的不連續面(稱為莫霍面)之外,在軟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內部約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處,屬於地幔圈。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這個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的,所以也稱為古登堡面,它構成了地幔圈與外核流體圈的分界面。整個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層,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層,也稱過渡帶層)、下地幔的D′層(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層(2700~2900公里深度)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層存在強烈的橫向不均勻性,其不均勻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層相比擬,它不僅是地核熱量傳送到地幔的熱邊界層,而且極可能是與地幔有不同化學成分的化學分層。

外核液體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謂的外核液體圈,它位於地面以下約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個外核液體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動力學粘度很小的液體構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稱為E層,完全由液體構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層稱為F層,它是外核液體圈與固體內核圈之間一個很簿的過渡層。

固體內核圈

地球八個圈層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謂的固體內核圈了,它位於5120至6371公里地心處,又稱為G層。根據對地震波速的探測與研究,證明G層為固體結構。地球內層不是均質的,平均地球密度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僅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內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並隨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現明顯的變化。地球內部的溫度隨深度而上升。根據最近的估計,在100公里深度處溫度為1300°C,300公里處為2000°C,在地幔圈與外核液態圈邊界處,約為4000°C,地心處溫度為 5500 ~ 6000°C

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紀。當時,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家只是從球形最美的觀念出發產生這一概念的。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球上地影是一個圓,第一次科學地論證了地球是個球體。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哲學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紀,古希臘的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中國唐朝時期,在一行的指導下,由南宮說率領的測量隊在河南省黃河南北的平原地帶進行了最早的弧度測量,算出了北極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當於南北地面距離相差約351里80步(唐朝的長度單位5尺=1步,300步=1里),從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徑。這項工作比阿拉伯人的類似工作約早100年。在現代,除用大地測量方法外;還可用重力測量確定地球的均衡形狀。人造地球衛星上天後,地球動力學測地方法得到很大發展。各種方法的聯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測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常數系統中,地球赤道半徑α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體,而是扁球體,或者說,更象個梨狀的旋轉體。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結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個橢圓,據此可認為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地球自轉產主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形狀,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公里。地球內部物質分布的不均勻性,進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狀的不規則性。在大地測量學中,所謂的地球形狀是指大地水準面的形狀,在這個面上重力位各處相同,是個等位面。日、月對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氣產生潮汐現象,也使固體地球(在某種程度上是個彈性體)發生彈性形變,這就是所謂「固體潮」。

構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磁層和大氣圈阻擋著來自空間的紫外線、X射線、高能粒子和眾多的流星對地面的直接轟擊。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湖泊、江河只佔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層,叫做水圈,從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億年。地球的表層由各種岩石和土壤組成,地面崎嶇不平,低窪部分被水淹沒成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陸地則有平原、高山。地球固體表面總垂直起伏約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瑪峰頂(據中國登山隊測定,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馬里亞納海溝深度約11公里)之間的高差,它超過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陸地一樣不平坦,也不平靜。洋底岩石年齡要比陸地年輕得多。陸地上大多數岩石的年齡小於二十幾億年。陸地上到處可以找到沉積岩,說明在遠古時期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雖有少量的環形山,但難以找到類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樣多的環形山,這是因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氣)和內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斷風化、侵蝕和瓦解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地殼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運動是次要的。近十多年來,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地球上部不僅有垂直運動,而且還有更大的水平運動,海洋和大陸的相對位置在地質時期也是變化著的。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此後,有的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早先存在兩塊古大陸——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和北半球的勞亞古陸。但在很長時期里許多科學家拒絕承認大陸漂移假說,因為當時人們很難相信有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陸塊撕開,使各碎塊分別逐漸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擴張假說,認為全球大地構造是洋底不斷擴張的直接結果。正是由於洋底擴張假說和板塊運動理論的發展,又使大陸漂移學說重新受到重視。
地球最上層約幾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強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幾百公里厚的一層是軟流層,強度較小,在長期的應力作用下這一層的物質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上。在地球內部能量(原始熱量和發射性熱)釋放時,地內溫度和密度的不均勻分布,引起地幔物質的對流運動。地幔對流物質沿著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兩側方向運動,不斷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斷向外擴張,當它們接近大陸邊緣時,在地幔對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陸地殼下面,致使岩石圈發生一系列的構造運動。這種對流作用可使整個洋底在三億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動構造帶所割裂,分成幾個不連續的單元,稱為大陸板塊。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海底的擴張導致大陸板塊發生運動。板塊的相互擠壓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爾卑斯山經過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後到喜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屬於這種情況;也有的地方,兩個板塊的岩石同時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淵,此外,板塊的運動還造成了火山和地震。關於板塊運動的理論,目前還在不斷發展之中,同時也存在許多有爭論的問題。

起源和演化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多種學說。現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它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溫度較低,並無分層結構,只是由於隕石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才使地球溫度逐漸增加。隨著溫度的升高,地球內部物質也就具有越來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現象。這時,在重力作用下物質分異開始,地球外部較重的物質逐漸下沉,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逐漸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態鐵)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個密度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觀測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態的)。物質的對流伴隨著大規模的化學分離,最後地球就逐漸形成現今的地殼、地幔和地核等層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逃逸殆盡。伴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通過火山噴發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為第二代大氣,後來,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一步發展成為現代大氣。另一方面,地球內部溫度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約在三、四十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然後逐步進化為各種各樣的生物,直到人類這樣的高級生物,構成了一個生物圈。

板塊
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地球上29%是陸地,71%是海洋.全球的陸地可以分為七大洲: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南極洲.
全球得海洋可以分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全球生態再次提前進入紅色警戒狀態
發達國家過度使用地球資源是主因
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10月6日發布報告稱,全球從即日起開始進入生態紅色警戒狀態,即全球作為一個整體進入由過度消費引起的生態債務狀態,這意味著,在今年餘下的時間內,人類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環境的負擔。 自從人類在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次開始透支環境以來,每年的「生態債務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態債務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態透支指的是人類對地球資源的需求和耗用大於地球所能承擔的供應能力。
過度消費耗竭資源
現有的最新數據表明,過度使用地球資源的是最富裕的國家。舉例來說,如果全世界每個人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人類需要5.3個地球才能保證資源供應;如果像法國和英國人那樣生活,人類需要3.1個地球。這一數字相對於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國是2.5、日本是2.4。
報告顯示,西方國家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基礎產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斷增加。盡管公眾提高了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但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給世界其他地區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礦井施加的資源消耗負荷也在增加。由於西方國家對環境資源的恣意揮霍,加速欠下生態債務,剝奪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缺乏土地、食物和潔凈水源的人們滿足其需求的機會。同時,也導致地球生活供應機制處於危險境地。 研究表明,高質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費水平下同樣容易實現,必須意識到追求高消費的生活方式將破壞全世界的福祉。報告呼籲,迫切需要在發達國家、世界其他地區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之間形成一種明智而積極的相互依存模式。
畸形貿易推波助瀾
報告指出,當全球變暖變得越來越不可逆轉,生態欠債越來越沉重的情況下,目前生態浪費型貿易還在占據統治地位。面對氣候變暖這樣的全球挑戰,顯而易見,如果英國的經濟要想在未來是可持續的,英國就必須改變目前與他國的貿易依存模式。
去年,英國從貿易夥伴處進口了1.4萬噸巧克力華夫餅干,同時出口了1.5萬噸。從義大利進口並出口到義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噸。英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啤酒進出口數量也基本相當。報告質疑到,為什麼我們要將20噸礦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亞,然後再從那裡帶回21噸礦泉水呢? 報告說,20世紀關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們失去了面對氣候變化和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的機會。
賊喊捉賊轉嫁污染
報告揭示,為支撐其高消費的生活方式,西方國家在許多方面對其他地區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進口產品的依賴有了驚人的增長。 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因為日益嚴重的污染而備受西方國家攻擊,但是人們似乎忽視了兩個重要的問題:首先,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歐洲和美國的一小部分。其次,通過仔細觀察貿易流向,發展中國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應歸咎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依賴。 此外,還有這樣一個事實,即那些看起來外表光鮮,更富裕的國家將很多重工業乾脆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西方國家的主要零售商們則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產成本優勢掃盪全球,結果是人們每購買一項產品,便會有更多的溫室氣體排入大氣層。因此,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國家的高消費水平。
相互合作確保依存
報告揭示了世界各國之間正在交織形成的更加緊密和復雜的國際經濟體系所帶來的積極和消極效果。為爭取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報告建議,西方政府必須從「全勝」的經濟競爭政策轉向合作,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關系所要求的。 作為形成積極的全球相互依存關系的最起碼承諾,報告呼籲:英國政府應制定一個時間表,保證政策和資源朝向公平和人均佔有全球生態資源的方向;致力於扭轉英國對糧食自給程度的下降;承諾逐年消減溫室氣體排放,保證到2050年至少消減80%。通過採取降低需求、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重大措施來保證能源安全和獨立。 報告認為,相互依存的世界不同文化國家的共同富裕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西方國家必須清醒客觀地認識到,從「生態債務日」開始,西方國家必須依靠使用世界其他地區的資源才能生活。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磁層和大氣圈阻擋著來自空間的紫外線、X射線、高能粒子和眾多的流星對地面的直接轟擊。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湖泊、江河只佔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態水層,叫做水圈,從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億年。地球的表層由各種岩石和土壤組成,地面崎嶇不平,低窪部分被水淹沒成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陸地則有平原、高山。地球固體表面總垂直起伏約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瑪峰頂(據中國登山隊測定,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為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馬里亞納海溝深度約11公里)之間的高差,它超過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陸地一樣不平坦,也不平靜。洋底岩石年齡要比陸地年輕得多。陸地上大多數岩石的年齡小於二十幾億年。陸地上到處可以找到沉積岩,說明在遠古時期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雖有少量的環形山,但難以找到類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樣多的環形山,這是因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氣)和內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斷風化、侵蝕和瓦解的結果。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地殼構造運動主要表現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運動為主,水平運動是次要的。近十多年來,愈來愈多的科學家認為,地球上部不僅有垂直運動,而且還有更大的水平運動,海洋和大陸的相對位置在地質時期也是變化著的。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此後,有的地質學家認為,地球早先存在兩塊古大陸——南半球的岡瓦納古陸和北半球的勞亞古陸。但在很長時期里許多科學家拒絕承認大陸漂移假說,因為當時人們很難相信有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陸塊撕開,使各碎塊分別逐漸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擴張假說,認為全球大地構造是洋底不斷擴張的直接結果。正是由於洋底擴張假說和板塊運動理論的發展,又使大陸漂移學說重新受到重視。

地球最上層約幾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強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幾百公里厚的一層是軟流層,強度較小,在長期的應力作用下這一層的物質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軟流圈上。在地球內部能量(原始熱量和發射性熱)釋放時,地內溫度和密度的不均勻分布,引起地幔物質的對流運動。地幔對流物質沿著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兩側方向運動,不斷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斷向外擴張,當它們接近大陸邊緣時,在地幔對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陸地殼下面,致使岩石圈發生一系列的構造運動。這種對流作用可使整個洋底在三億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動構造帶所割裂,分成幾個不連續的單元,稱為大陸板塊。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澳洲板塊和南極板塊。海底的擴張導致大陸板塊發生運動。板塊的相互擠壓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爾卑斯山經過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後到喜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屬於這種情況;也有的地方,兩個板塊的岩石同時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淵,此外,板塊的運動還造成了火山和地震。關於板塊運動的理論,目前還在不斷發展之中,同時也存在許多有爭論的問題。

⑧ 中國與西班牙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區別

一個在歐洲,一個在亞洲!

⑨ 德國和西班牙的區別在什麼地方

德國人是搞技術的,西班牙人是搞藝術的。
搞技術的人講的是效率,目的明確而直接,過程嚴謹而刻板,這就是德國隊。
搞藝術的追求的是美感,想到哪裡是哪裡,過程中常常忘掉目的,這就是西班牙隊。
偉大的德國隊隨時隨刻盯著對方的大門,一有機會就向對方大門撲去。
而偉大的西班牙人沉醉於皮球傳遞過程中的美妙感覺和完美體驗,他們常常忘記這些美妙傳遞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基本上不會長傳,除了在英超混日子的阿隆索。他們基本上也不會傳中,一個人也不會。遠射呢?什麼是遠射?西班牙的詞典里沒有遠射二字。
其實,何止是遠射,西班牙人對於射門沒有什麼興趣,他們的樂趣在於把球傳進大門,而不是射門。
基本上,搞技術的會讓搞藝術的昏昏欲睡,而搞藝術的會把搞技術的活活急死。
不要再說什麼梅西[博客]了,西班牙隊人人都是梅西,他們的傳球絕對眼花繚亂,他們的控球即便是巴西人來自嘆不如。這就是西班牙人,把小活搞得爐火純青,令人贊不絕口。
他們可以把球從自己的禁區開始做短傳,經過幾十腳的傳遞,來到對方的禁區前沿。到了這個時候,他們機會迷惘,就會困惑,就會找不到方向。所以,他們可以來回很多次,卻總是不射,他們沒有射的慾望。
從這個角度說,西班牙人應該去做偉哥的廣告。
搞技術的人在完成了一項工作之後,會開始下一項工作。搞藝術的人在完成了一個作品之後,要自我陶醉自我放鬆一段時間。所以,德國人進了第一個球之後,他們立即追逐第二個球。
西班牙人在攻破巴拉圭人的球門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在回味這次精彩的進攻,後面的搶了,前面的不拼了,傳球變得隨意,丟球之後也不再反搶。在領先之後,西班牙人門前險象環生,那是因為他們還沉浸在成就感之中。
所以,進了球的德國人更可怕,而進了球的西班牙人令人後怕。
從來沒有過同一天的兩場比賽,如此生動地告訴人們,搞藝術的和搞技術的之間的區別

⑩ 西班牙在地球的哪個位置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

西班牙王國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

西班牙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該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總面積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線長約7800公里。

(10)西班牙和地球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西班牙人文環境:

1、語言

西班牙有四種主要的語言,除了西班牙語為全國的官方語言外,還有加泰羅尼亞語(又稱巴倫西亞語)、巴斯克語和加利西亞語。

2、宗教

西班牙96%的居民信奉天主教。 西班牙屬基督教文化圈,許多禁忌與歐美國家相同,如視「13」為不吉利數字,忌用黃色、紫色、黑色,忌用菊花等等。

3、風俗

西班牙民風奔放熱情,當地人喜愛鬥牛,並且熱衷跳弗拉明戈舞。同時也是吉他之鄉,近代古典吉他就發源並興盛自西班牙。

在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全球第三個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3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