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怎麼做酒
Ⅰ 洋酒的種類及調法
冰 酒
冰酒(冰葡萄酒,葡萄冰 酒,Ice Wine)是利用特定氣候條件下的冰葡萄經壓榨成汁後發酵釀制而成的特種葡萄酒,是早期移居加拿大安大略湖(或稱北美五大湖區)的德國移民最早釀製成功 的,說起來還是德國"特產"。產於歐洲的寒冷地帶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區,其中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亞加拉(Niagara)半島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歐堪納甘 (Okanagan)湖畔是冰酒的最佳產地。冰酒因其製作工藝的獨特性,其營養價值很高。同時,由於生產及製作工藝條件的苛刻,使它成為珍貴葡萄酒的一 種。
冰酒的釀造和通常葡萄酒的釀造關鍵差別就在於原料的採收環境溫度的控制上,冰酒一般採用遲摘法。等到溫度降到了零下10度或10 度以下時開始採摘(由人工),採摘必須在凌晨進行,在太陽升起前結束,這時的冰酒葡萄幾乎呈冰粒狀態,採摘後的冰葡萄立即進行壓榨取汁,接下來啟動發酵等 一系列的工藝手段。它的釀造過程必須在冰封季節全部完成.。
加拿大、德國等國酒類協會規定,只有在這種情況下釀制出來的冰葡萄酒才是真正的冰酒,否則不能稱之為冰酒。
冰 酒的歷史已經有大約200年了。它誕生於德國或者奧地利,但很難講清楚具體是哪個地區,哪一家酒庄。目前,能夠考證到的最早生產冰酒的時間是1794年, 出自德國弗蘭肯(Franken)地區。另一種說法也稱冰酒起源於1858年萊茵高地(Rheingau)地區的Schloss Johannisberg酒庄。在德國和奧地利的許多酒庄還廣泛流傳著一個冰酒誕生的傳說,大約200年前的一個深秋時節,酒莊主人外出,沒能及時回來, 掛在枝頭的成熟葡萄錯過了通常的採摘時間,並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襲擊。庄園主人不得已,嘗試用已被凍成冰的葡萄釀酒,卻發現釀出的酒風味獨特,芬芳異 常,從此發現了冰酒的釀制方法,並傳承至今。
(十)雪莉酒
雪莉酒
它曾被莎士比亞比喻作「裝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陽光」,可想而知它將帶給我們如西班牙陽光般燦爛的歡愉感受,然而若無神奇的Flor與索雷拉系統,雪莉酒將只是平淡無奇的白葡萄酒。
在 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方(Andalucia ),面向卡堤茲海灣之處,就是雪莉酒的出生地。釀造雪莉酒主要以Palomino葡萄為主,另外兩個品種是Moscatel Grodo Blanco,以及製造甜酒的Pedro Ximenez,它豐富的天然糖分,使釀出的酒又黑又稠又甜。
特殊釀法:FLOR與索雷拉SOLERA
其 實像西班牙這種溫暖的氣候,酒很容易因為氣溫過高而腐壞,為了阻止這個缺點,西班牙人卻想到一個絕妙方法:一般酒在橡木桶發酵時,為了防止發霉,都是將酒 滿滿的裝入桶中;但雪莉酒卻反其道行,酒農會故意留下1/3的空間,讓酒接觸到空氣,而產生一層由天然的酵母菌孢子構成的白色薄膜,當地人稱為開花 flor。這層flor不僅保護底下的酒免於氧化,保持它明亮的酒色,並且創造出更佳的口感與新鮮、強烈、令人垂涎三尺的麵包香氣。
而特殊的 陳年系統─索雷拉SOLERA,讓雪莉酒可以同時兼具新酒的清新與老酒的醇厚,這種方法是把成熟過程中的酒桶分為數層堆放(堆棧層數每個酒廠都不太一樣, 少者僅3層,最多則可達到14層)。最底層的酒桶存放最老的酒,最上層的則是最年輕的酒。每隔一段時間,酒廠會從最底層取出一部分的酒裝瓶准備出售,再從 上層的酒桶中取酒,依順序補足下層所減少的酒,例如:取第二層補第一層,取第三層補第二層…….,如此一來便能借著老酒為基酒,以年輕的酒調和,便能讓雪 莉保持永恆的風味。
雪莉酒的五大分類
雪莉酒的種類很多,分別是
1.Fino─不甜。採用 Palomino 種葡萄品種製造,呈淡麥黃色,帶有清淡的香辣味。酒精度約為15.5度。
2.Manzanilla─不甜。產於海邊的聖路卡(Sanlucar)的Fino型不甜酒,因為鹽分和濕氣的關系,酒質更緊密更為細致。
3.Amontillado─略甜。Fino進一步成熟的酒,呈琥珀色,帶有類似杏仁的香味。酒精度數17度左右。
4.Oloroso─甜。具醇厚濃郁的獨特香味,有甜味和略甜兩種,酒精度數18-20左右。濃甜的 Cream 型雪莉即是以此酒為底調制而成。
5.Cream─甜。以曬乾的PX(Perdo Ximenez)葡萄醱酵釀制而成濃黑雪莉酒,若將PX雪莉酒和Oloroso雪莉酒混合,釀出的酒就稱為Cream Sherry。
(十一)龍舌蘭
龍舌蘭酒〈Tequila〉
又 稱「特基拉酒」,是墨西哥的特產,被稱為墨西哥的靈魂。特基拉是墨西哥的一個小鎮,此酒以產地得名。特基拉酒有時也被稱為「龍舌蘭」烈酒,是因為此酒的原 料很特別,以龍舌蘭(agave)為原料。龍舌蘭是一種仙人掌科的植物,通常要生長12年,成熟後割下送至酒廠,再被割成兩半後泡洗24小時。然後榨出汁 來,汁水加糖送入發酵櫃中發酵兩天至兩天半,然後經兩次蒸餾,酒精純度達104proof一106proof,、此時的酒香氣突出,口味凶烈。然後放入橡 木桶陳釀,陳釀時間不同,顏色和口味差異很大,白色者未經陳釀,銀白色貯存期最多3年,金黃色酒貯存至少2一4年,特級特基拉需要更長的貯存期,裝瓶時酒 度要稀釋至80proof一100proof。特基拉市〈Tequila〉一帶是為Maguey龍舌蘭的品質最優良的產區,且也只有以該地生產的龍舌蘭 酒,才允許以Tequila之名出售;若是其它地區所製造的龍舌蘭酒則稱為Mezcal。
特基拉酒的口味凶烈,香氣很獨特。特基拉酒是墨西哥的國酒,墨西哥人對此情有獨鍾,飲酒方式也很獨特,常用於凈飲。每當飲酒時,墨西哥人總先在手背上倒些海鹽末來吸食。然後用淹漬過的辣椒干、檸檬干佐酒,恰似火上燒油,美不勝言……
另 外,特基拉酒也常作為雞尾酒的基酒,如墨西哥日出(Tequila Sunrise)、瑪格麗特(Margarite)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其名品有:凱爾弗(Cuervo)、鬥牛士(EI Toro)、索查(Sauza)、歐雷(O1e)、瑪麗亞西(Mariachi)、特基拉安喬(Tequila Aneio)。
(十二)萊姆酒
萊姆酒〈Rum〉
萊 姆酒,也稱郎姆酒,是以甘蔗為主原料製成的蒸餾酒。先將壓榨出的甘蔗汁熬煮,分離出砂糖結晶,再利用製糖所產生的糖蜜加入經發酵、蒸餾程序而成、或製糖過 程中剩下的殘渣做為原料經發酵蒸餾過程製成。萊姆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在英國人到了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島時,利用了當地豐富的甘蔗產量,再結 合蒸餾技術後,而生產出來的酒。在當時島上的土著稱這種酒為Rumbullion,有興奮、騷動之意。
一般來說,萊姆酒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口感柔和、清淡的溫和型萊姆、放入焦烤過的橡木桶來陳年的濃烈型萊姆,以及介於溫和、濃烈型的,中間型萊姆酒;若從色澤上來分的話,則可分為:白萊姆酒、金黃萊姆酒和黑萊姆酒。
萊姆酒因產地與製法的不同而不同,依色澤可分為透明、金黃、暗褐色三種,依糖份高低與酒精濃度不同則分為清淡、溫和、厚重型三類。 萊姆酒的特色在於風味醇和,適合與可樂、果汁等各式非酒精飲料搭配使用,是調制雞尾酒的主要基酒之一。
朗 立可萊姆酒RONRICO RUM RONRICO 一字為西班牙語中"萊姆酒"與"豐富的"合成語。口感清爽甜味適中非常適合用以作為調制雞尾酒的基酒,加上少許檸檬汁、可樂或果汁簡單調配後直接使用。 RONRICO WHITE口感高級風味清爽,屬於口感輕柔的產品,最適合調制雞尾酒。 RONRICO GOLD 由於置於橡木桶中費時釀造,呈現琥珀色澤,口感亦屬圓潤。RONRICO 151 為酒精強度高達75.5% 的產品,但口感卻出人意外的溫和平穩。美國禁酒法令時代,由於RONRICO 原料特優,品管嚴格,成為該產區唯一經當地政府合法授權生產的萊姆酒品牌。
萊姆酒在烹飪上用途很多,可用來作甜點的調味品,做糖果和 冰淇淋,也會加上一些,在菸草加工時也加入萊姆酒,以增加風味。 關於萊姆酒的起源,現在流傳著許多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來源於英國海軍。一七四五年英國海軍上將溫儂(VERNON)發現屬下的士兵患了壞血病,因此他令 士兵們停止喝啤酒,而喝西印度群島的飲料,湊巧把壞血病治好了,這些士兵為了感激他,都稱他為"OLD RUMMY",為了紀念他,就稱這種酒為Rum。在第八世紀時,英格蘭人形容好人、好事,俚語常以Rum這個字當"最好"來解釋。 萊姆酒可分為三類:
1.糖份極少而酒精度高的。
2.淡質的。
3.濃質的。
萊姆酒的特質:
由於萊姆酒是由甘蔗釀造蒸餾而成,於是出現過:「只要甘蔗生長的地方,就有萊酒」這樣的說法。
萊姆酒的產地:
它 們的產地,以西班牙語系和英語語系的島國為主;如波多黎各、牙買加、以及東印度群島的爪哇一帶。 PUERTO RICO RUM(波多黎各) 是以它酒質輕而著名,有淡而香特色。BARBADO RUM(巴貝多) 是介於味淡質輕波多黎各所產和牙買加所產味濃之間。DEMERARA RUM(蓋亞那) 比牙買加產的味醇但顏把較淡,大部份都銷到美國。 HAITIAN RUM(海地) 味很濃但很柔和。與波里尼西亞出的輕質萊姆酒很相似。BATAVIAN RUM(巴達維亞) 是爪哇出的淡而辣的萊姆酒。它特殊的味道是因為特種蜜糖、水質,以及加了稻米發醇的緣故。 VIRGIN ISLAND RUM(維京島) 它雖然質輕味淡,但比波多黎各產的富糖蜜風味。JAMAICAN RUM(牙買加) 味濃而辣,黑褐色。
LONDON DOCK RUM 倫敦達克萊姆酒 是由牙買加運去的,經過湯姆士經銷商特別陳年後,而成為一種美酒。 HAWAIIAN RUM(夏威夷) 是市面上所買到的酒質最輕而最柔和以及最新製造的萊姆酒,如加上橙汁為早中餐之間最好的飲料,再加上冰塊奎寧水,是熱天最佳飲料。 NEW ENGLANDRUM(新英格蘭) 其酒質不淡不濃,是用西印度群島產的糖蜜製造的。適合調熱飲酒。
萊姆酒﹝Rum﹞以其生產地來區 分。 加勒比海是生產萊姆酒最有名的地方,屬於西班牙語系的波多黎各及古巴釀制淺色、無甜味的萊姆酒名聞遐邇;牙買加與大英帝國殖民地則以深色、辛辣的萊姆酒出 名。目前,維京群島生產的淺色、無甜味的萊姆酒也享有盛名。另外,夏威夷之淺色、無甜味萊姆酒亦漸被引進市場。
萊姆酒的釀制:
萊 姆酒是由發酵的甘蔗汁、糖漿、糖蜜或其它甘蔗製品發酵後蒸餾而成。主要關鍵條件是:蒸餾液的酒精度不得低於 40%, 同時必須保持原有的風味、芳香及特色。波多黎各的萊姆酒,經由慎重挑選的糖蜜或甘蔗汁,加入由蒸餾液培養出的酵母菌釀成。在糖蜜與甘蔗汁內含百分比極高的 可發酵糖分,不像啤酒或威士忌,需要使用麥牙糖發酵。酒精度在 90%到 95%之間。蒸餾後的淺色萊姆酒蘊存至完全成熟時,會發散出特有的芳香。淺色萊姆酒至少須貯存一年而金色萊姆酒則需要三年.
(十三)雞尾酒
雞尾酒(Cocktails)
雞尾酒的來歷(1) :
一 天,一次宴會過後,席上剩下各種不同的酒,有的懷里剩下1/4,有的杯里剩下1/2。有個收拾桌子的炊事員,將各種剩下的酒三、五個杯里的酒合在一起,一 嘗味兒卻比原來各種單一酒的口味兒好,一連嘗了幾個混合酒,都是這樣,後來幾次有意地重復混合,其混合酒,確實比每一種單酒口味更好,以後他就把這樣配的 酒給大家喝,大家對這種配合酒的評價都很高,於是這種混合酒便出了名,並流傳開來,照理說這種酒應該叫做「炊事員酒」,可是卻把它叫成了「雞尾酒 (Cocktails)」。
雞尾酒的名詞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在美國大革命期間,有一個愛爾蘭籍少女,她不但用烤雞來歡迎革命軍隊, 而且還為他們配酒喝,由於少女愛漂亮,喜打扮,連配的酒在酒杯上都要插一根美麗的雞毛來裝飾,等到美國革命成功之後,帶有裝點雞毛的混合酒就風靡起來,由 於酒杯上裝上雞毛的緣故,則雞尾酒的名稱就在美國民間先傳揚開來。
關於雞尾酒的名詞來源,說法還有很多,且不管它雞尾酒在美國確實是 生了根,雞尾酒巳成為常喝的傳統酒,美國人在調配雞尾酒方面,一直保持領先地位。但卻無一種名優酒位列榜首。然而美國人會用各種名優酒,配製出比各種名優 酒口味還要好的酒(至少美國人自己認為)來,不能不說這在美國人感情上是一種安慰了。
最近幾年來,各發達國家,喝雞尾酒已成為一種時髦風氣 了,在家庭開雞尾酒會,也是一種平常的事情。目前的新式公寓,都設有酒巴櫃和放酒的壁櫃設計。在炎熱的夏天裡,如果邀請數位知己,朋友,同事到家中,一面 喝雞尾酒.一面聊天,也是一種樂趣。在歐美,凡是開家庭酒會的時候,男主人都在酒巴服務台,為朋友們調配酒。這種作法,一方面表現熱情待客之禮,另一方面 也表現自己的調配酒技術。現在世界其它地區,喝雞尾酒的場合也在增加,我國舉行雞尾酒宴會,招待各國使節及訪問代表團,來華外賓等也是常事了。
雞尾酒大約可分為七大類:第一類是用美國威士忌調制;第二類是用白蘭地調制;第三類是用琴酒調制;第四類是用蘭姆酒調制;第五類是用雪莉酒調制;第六類是用伏特加酒調制;第七類是用蘇格蘭威士忌調制。其配方很多,約有幾百個,不一一列舉了。
雞尾酒的來歷(2) :
很 奇怪,作為混合飲料的術語,著名而又神秘的雞尾酒一詞,人們無法准確地找出其來源。自從人類文明的萌芽階段開始,人們就已經開始飲用混合飲料。有人斷言雞 尾酒的第一個配方是加有粉狀蝰蛇(adders)的檸檬汁,它作為一道精美的開胃品,在公元前2世紀受到康摩多斯皇帝(Emperor Commos)的稱贊。第一本「雞尾酒的書」可以說是17世紀由倫敦蒸餾者公司(Distiller』s Company of London)出版的(其許可證由查理一世批准),該書記載了許多簡單配製的烈性酒飲料。這些配製的飲料多側重於治病,也有益於健康。
第一次在文字上把「雞尾酒」一詞定為是酒精、糖、水(冰?)和苦味酒(bltters)的混合飲料,是在1806年出版的一家美國雜志上。這個術語在當時雖然沒有普遍使用,但並不排除它早先在有些地區范圍內已經使用了。
更早一些時候,英國盛行混合放養牧馬(尤其是在約克郡),人們普遍習慣於把一些馬的尾巴剪短,以便把它們和良種馬區別開來,被剪短尾巴的馬,被說成是「截短尾巴的馬(cockt-ailed)」,也許混合飲料的名稱來源於此。
一 種流行的說法是說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一位客棧老闆名叫貝茜·弗蘭根(Betsy Flanagan),拉法埃特(Lafayette)和華盛頓的官員們常常光顧這家客棧。有一次她(客棧老闆)用從隔壁親英派的鄰居家偷來的雞,准備了一 次豐盛的雞宴。為了慶祝這個小小的勝利,她把在宴會上使用的酒杯都用雞毛裝飾起來,她的法國客人大聲叫好:「Vine le cocktail(雞尾酒)!」
如果你認為這些都是不著邊的話,那麼就諸繼續讀下去。另一個發生在同時期酒館里的小故事講的是一位愛 國的旅館老闆,他養有一隻值得稱贊的名叫華盛頓的斗雞。有一天雞不見了,他就宣布把他的女兒貝西(Bessie)許配給發現這只雞的男子。實際上,歸還雞 的那個男人就是貝西父親原先拒絕的求婚者。盡管如此,旅館老闆還是舉行了一次訂婚晚宴,貝西高興得忘忽所以把飲料配亂了。客人們卻喜歡這種飲料,為了向促 成這次晚宴的雞表示尊敬,客人們把這種混合飲料稱為「雞的尾巴(cock tails)」。
據說在墨西哥灣的堪比奇 (Campeche),來訪的英國水手飲用稱為「dracs」 (可能是Drake的誤用)的當地混合飲料,配製時,用一隻木製的匙進行攪拌,其形狀在當地稱為「cola de gallo(雞的尾巴)」。這個名稱延續到後來就用於指這些混合飲料本身了。
墨西哥也是另一個美妙傳說的發源地。在美國海軍官員對當 地的封建領主進行了成功的問之後,由主人可愛的女兒愛克斯·奧克托(X-octl)向客人們提供飲料。美國高級官員說他們永遠不會忘記她和她的飲料,為了 表示對她的尊敬,他們稱這種飲料為「cock-tails(雞的巴)」——這是他們稱呼她名字的最接近的發音。
在18世紀的英格蘭,人們常讓斗雞飲用含有酒精的「雞酒(cockale)」。有時要用同倖存雞的尾毛數量一樣多的原料混合而成的飲料來為勝利者乾杯,這種飲料也許很容易會產生『雞尾酒」這個名稱。
在法國有兩種說法很引人注目:第一,「雞尾酒』一詞來自波爾多區的混合葡萄酒杯「cocquetel」的傳統叫法,第二,在新奧爾良的一位行為古怪的法國醫生,用叫做「coqaetiers」的兩端尖的蛋杯飲用飲料,他的美國朋友發音成「cocktail(雞尾巴)」。
這 些故事聽起來也許仍然很離奇,這里的最後一個故事講的是1871年一首題為「一杯美國Cocktale」的民歌歌詞。它講的是早先在密西西比河上的蒸汽機 船,為了消磨乏味的航程,裝備良好的舵輪頂部有時需要一隻桶來盛放船上的每一種酒。用於飲用這種可怕的混合飲料的玻璃杯的傳統形狀,類似雞的胸部,並用一 只象雞尾巴的木桿攪動,其含義是明顯的。
英國休斯(Hughe)所著的《湯姆·布朗的學校生活》《Tom Blown』s Schooldays)和薩克萊(Thackeray)所著的《新來的》(Newcomes)兩書中都提到了含義為混合飲料的雞尾酒。第一部真正關於雞尾 酒的書是《The Bon Viva-nt』s Guide》,或者稱為《如何配製飲料》,由傑里·托馬斯(Jerry Thomas)所著,1862年出版。二十年之後出現了哈利·約翰遜(Hally Johnson)的《酒吧員手冊》(Bartender,sManual)一書,或《如何配製當今風格的飲料》(How t。Mix Drinks of the Present )。隨後又出版了許多有關這方面的書,盡管這些書中有許多不確切之處,但是都由1953年第一次出版的權威性的《英國酒吧員協會國際酒水指南(UKBG International Guide tO Drinks)》進行了糾正。
正如我們所知,雞尾酒首先是在美國流行起來的。它們和 酒吧飲料一樣,最初作為預先配製的用於體育活動和野餐的清涼開胃混合飲料。一直到了本世紀初的十年中,倫敦才有了第一家美式(如雞尾酒)酒吧。全球興起飲 用雞尾酒興趣的巨大刺激是「咆哮的20年代」,當時美國的禁酒法規改變了每一個人的飲酒習慣。如果找不到通常的烈性酒,人們將會把他們能找到的不管是什麼 樣的酒放在一起,成為可飲用的混合飲料。如果開初的飲料不太可口,他們會用添加酒水的方法,來改善飲料口味,而且常常是非常成功。
一般來講,今天人們所說的雞尾酒一詞,是所有混合飲料的總稱。但是雞尾酒調酒員知道,雞尾酒是一種大約有3盎司到4盎司的「短飲」,任何超過此量的飲料他會稱之為「混合飲料」或「長飲」。
在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人們不僅廣泛賞識在奇妙無窮的雞尾酒世界中長期發展而成的「古典」混合飲料,而且顧客的口味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而促進了積極的和專業性的探索。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將永遠也不會知道雞尾酒的真正來源。
雞尾酒的調制方法:
1。攪拌
將所需之酒及副材料倒入已放置冰塊的調酒杯內,用調酒匙在杯內沿一定方向緩緩攪拌。此時,另一隻手要握緊調酒杯,當手感到冰冷時,即表示已達到冷卻和度,便可以通過濾酒器倒入所需的載杯內。
2。搖晃
采 用「搖晃」手法調酒的目的有兩種,一是將酒精度高的酒味壓低,以便容易入口;二是讓較難混合的材料快速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使用調酒壺時,應先把冰塊及材 料放入壺體,然後加上濾網和壺蓋。濾網必須放正,否則搖晃時壺體的材料會滲透出來。一切准務就緒後,按下述程序操作:
(1)右手的拇指按在讞酒壺的壺蓋:
(2)用無名指及小指夾住壺身;
(3)中指及食指並攏,撐住壺身;
(4)左手的中指及無名指置於體底部;
(5)拇指按住濾網,食指及小指夾住壺體。
此 後便可不停地上下搖晃,但手掌絕對不可緊貼調酒壺,否則手溫會透過調酒壺,使壺體內的冰塊溶化,導致辭雞尾酒變淡。搖晃時,手中的調酒壺要放有肩部與胸部 之間,並呈橫線水平狀,然後前後前後做有規律的活塞式運動,約15~20次。當調酒壺的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霜霧時,應立即打開壺蓋,然後用食指托住濾網, 將倒入事先冰冷的酒杯中,便完成了整個「搖晃」調酒的操作程序。
3。攪拌機打
用攪拌機調酒,操作比較容易,只要按順序將所需材料先放入攪拌機內,封嚴頂蓋,啟動一下電源開關可。不過,在調好的雞尾酒倒入載杯時,要注意不要把冰塊隨之倒進,必要時可用濾冰器先將冰塊濾掉。
4.兌和
將酒按不同的密度緩慢倒入杯內,形成層次度.操作時注意:密度最大的酒放在下層,倒酒時要沿著杯壁緩慢到入.大家所熟悉的彩虹酒就是這樣調出來的.
雞尾酒特點:
雞 尾酒經過200多年的發展,現代雞尾酒已不再是若干種酒及乙醇飲料的簡單混合物。雖然種類繁多,配方各異,但都是由各調酒師精心設計的佳作,其色、香、味 兼職備,盛載考究,裝飾華麗、圓潤、協調的味覺外,觀色、嗅香,更有享受、快慰之感。甚至其獨特的載杯造型,簡潔妥貼的裝飾點綴,無一不充滿詩情畫意。總 觀雞尾酒的性狀,現代雞尾酒應有如下特點:
1。雞尾酒的定義
雞尾酒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非水飲料調合而成,其中到少有一種為酒精性飲料。象檸檬水、中國調香白酒等便不屬於雞尾酒。
2。花樣繁多,調法各異
用於調酒的原料有很多類型 ,各酒所用的配料種數也不相同,如兩種、三種甚至五種以上。就算以流行的配料種類確定的雞尾酒,各配料在份量上也會因地域不同、人的中味各異而有較大變化,從而冠用新的名稱。
3。具有刺激性中味
雞尾酒具有明顯的刺激性,能使用權飲用者興歷,因此具有一定的酒精濃度。具有適當的酒精度,使飲用者緊張的神經行以和緩,肌肉放鬆,等等……
4。能夠增進食慾
雞尾酒巴應是增進食慾的滋潤劑。飲用後,由於酒中含有的微量調味飲料如酸味、苦味等飲料的作用,飲用者的口味應有所改善,絕不能因此而倒胃口、厭食。
5。口味優於單體組分
雞尾酒必須有卓越的口味,而且這種口味應該優於單體組分。品嘗雞尾酒時,舌頭的味蕾應該充分擴張,長能嘗到刺激的味道。如果過甜、過苦或過香,就會影響品嘗風味的能力,降低酒的品質,是調酒時不能允許的。
6。冷飲性質
雞尾酒需足夠泠凍。象朗姆類混合酒,以沸水調節器配,自然不屬典型的雞尾酒。當然,也有些酒種既不用熱水調配,也不強調加冰冷凍,但其某些配料是閔的,或處於室溫狀態的,這類混合酒也應屬於廣義的雞尾酒的范疇。
7。色澤優美
雞尾酒應具有細致辭、優雅、勻稱、均一的色調。常規的雞尾酒有澄清透明的或渾濁的兩面三刀種類型 。澄清型雞尾酒巴應該是色澤透明,除極少量因鮮果帶入固形物外,沒有其它任何沉澱物。
8。盛載考究
雞尾酒應由式樣新穎大方、顏色協調得體、容積大小適當的載杯盛載。裝飾品雖非必須,但是常有的,它們對於酒,猶如錦上添花,使之更有魅力。況且,某些裝飾品本身也是調味料。
[附:]調酒成品:
1、血腥瑪麗(Bloody Mary)
伏特加酒 1 量杯
番茄汁 3 量杯
辣椒油 2 毫升
李派林汁 6 毫升
調制方法:兌和法。先用檸檬頭擦拭老式杯的杯口,然後倒扣杯子在撒滿糖的盤里輕輕轉動,使杯口均勻地塗上一圈邊。然後放4塊冰在杯中,用量杯量入基酒、輔料,撒上胡椒粉,用西芹桿與檸檬片掛杯裝飾。
酒杯:老式杯。
2、紅粉佳人 (Pink Lady)
金酒 1 量杯
青檸汁 1/2量杯
紅石榴汁 1/6量杯
糖漿 1/4量杯
雞蛋清 1/2個
調制方法:搖和法。先將冰塊放人搖酒器中,用量杯將基酒輔料量人其中,搖勻,過濾冰塊。把酒水倒入雞尾酒杯中。用紅櫻桃掛杯裝飾。
酒杯:雞尾酒杯。
3、海水正藍(Blue Sea)
金酒 1 量杯
青檸汁 1/2 量杯
糖漿 1/4 量杯
藍橙甜酒 1/4 量杯
調制方法:搖和法。在搖酒器中加入冰塊。將金酒、青檸汁、糖漿、藍橙甜酒按配方且人其中,搖勻.過濾冰塊,將酒水倒人已加入冰塊的柯林杯中,兌滿8O%的湯力水,用檸檬片掛杯裝飾,加人攪拌的吸管。
酒杯:柯林杯。
4、彩虹(Rainbow)
紅石榴糖漿 5.6 毫升
藍橙甜酒 5.6 毫升
加里安奴甜酒 5.6 毫升
君度甜酒 5.6 毫升
白蘭地 5.6 毫升
調制方法:兌和法。用吧匙緊貼杯內壁, 將紅石榴汁等依次沿吧匙輕輕倒人甜酒杯中,各層次之間不能互相混和。每層之間的分隔線清楚,如同刀切狀。無裝飾。
酒杯:甜酒杯。
5、卡薩布蘭卡 (Casa Blanca)
藍橙甜酒 1 量杯
菠蘿汁 2 量杯
椰漿 1/2 量杯
鮮奶 1 量杯
糖 1/3 量杯
調制方法:擾和法。將基酒與輔料用量杯按配方量入已加好碎冰的電動攪拌器中,中速攪拌15秒鍾,然後連冰帶水倒入杯中用菠蘿角裝飾,加人攪拌吸管。
酒杯:特飾杯。
6、龍舌蘭日出(Tepaila Sunrise)
德其拉烈酒 1 量杯
紅石榴汁 1/4量杯
橙汁 3 量杯
調制方法:兌和法。先將四塊冰塊放人老式杯中,用量杯把德其拉烈酒和橙汁量入杯中,用吧匙攪拌均勻,最後倒人紅石榴汁。不用攪拌,紅石榴汁就會自動沉入杯底,有如日出時絢爛的一抹艷紅。用紅櫻桃加橙片掛杯裝飾。
酒杯:老式杯。
7、青草蜢(Grass Happer)
綠薄荷甜酒 3/4 量杯
白可可甜酒 1/2 量杯
鮮奶 3/4 量杯
調制方法:搖和法。先將冰塊放人搖酒器中,用量杯將基酒和輔料按配方量入其中,在其中搖勻後過濾冰塊,把酒水倒入雞尾酒杯中。
Ⅱ 美酒是怎樣釀造出來的
釀造葡萄酒這件事可簡單可復雜,簡單的話,就隨便買點葡萄,榨汁,加糖發酵,一個月後葡萄酒成熟過濾裝瓶,就能飲用了。復雜的話就變成了葡萄酒釀造工業的一門專業課程,有些人用一輩子來學習,都沒釀出一瓶好酒。
好的葡萄酒是上天的恩賜,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好酒是由好原料來決定的,在法國葡萄的產地被劃分的非常細致,盡管貧瘠的土地可以長出適合釀造葡萄酒的葡萄,但河谷地區的土地才是釀出好酒的天然保障。這么看起來,自己釀造葡萄酒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
葡萄酒的釀造,從破皮、分離到壓汁,包括葡萄從樹上被手工採摘下來,這些都僅僅是葡萄酒釀造的開始,加酵母發酵的過程很神奇,這也是產生不同口感的最重要的一步,同時在之前還有過濾等物理作用的發生,當然。如果是自釀的話就沒那麼多講究。也許你自釀葡萄酒圖的只是享受過程的樂趣,但一定要注意消毒!一般工業釀造的過程中是加二氧化硫消毒,沒錯,就是那種在中學化學課本上被描述成有臭雞蛋味道的氣體,注意控制但又得一次加足,這個尺度有點難把握。
釀酒課堂:
步驟一:果料的選取
可用於釀制紅酒的葡萄品種太多了,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品麗珠(Cabernet Franc)、蛇龍珠(Carbernet Gernischet)、梅鹿輒(Merlot 美樂)、佳麗釀(Carignane)、黑品樂(Pinot Noir)……如果你的居住地並不產上好的葡萄或者難找這些適合營造佳釀的品種,那麼,就去水果市場選購新鮮上市的紅葡萄,將采購回來的葡萄精選出飽滿成熟的,去梗,洗凈,濾干葡萄表皮的水分。果梗中含單寧較多,如果發酵,會令你的佳釀變澀。
步驟二:容器的准備
DIY紅酒的發酵酒缸,可以選取玻璃、陶瓷質地的器皿。大玻璃瓶是紅酒DIY族的首選,便於封口。
步驟三:搗碎葡萄加糖
用清潔雙層紗布包住已清理干凈的葡萄,搗碎葡萄,連皮帶汁一起放入發酵酒缸。注意要給容器留下1/4到1/3的空間。按照葡萄和糖的比例是10:2或10:3的比例放入白沙糖。
步驟四:加封發酵
密封你的發酵酒缸或瓶子。將發酵酒缸放在溫度30攝氏度左右的環境中處進行發酵。專業釀酒中,對發酵溫度的控制和發酵時間的控制,都直接影響著酒的風格。作為DIY族,你可以自製一個紅酒記事貼,用於記錄發酵時間,以備下次再DIY時參考和調整。
步驟五:過濾酒渣,進一步調制
通常在加封發酵一周左右,可以打開容器聞聞,這時會有酒香溢出,葡萄皮浮在酒液上,濾掉酒渣後,根據你對酒精度數的要求以及甜度的口感要求,可以酌情再加入一些白酒和白糖,攪拌後,進入第二次發酵。這時,容器應在清涼通風處存放。
開啟
15天-20天後,你的DIY紅酒大功告成。
釀酒師建議:
有好設備,有好葡萄,有好技術,還得有足夠的耐心,這件事會讓你充分得領會到「失敗是成功它母親」的意義!
龍舌蘭之必須粗中有細
鑒於龍舌蘭本來就是墨西哥當地土人阿茲特克人釀造的土酒,我們認為,也許龍舌蘭這種酒是你成為釀造師的入門酒品。當年阿茲特克人用當地一種叫做Mezcal的植物釀造Pulque(就是龍舌蘭酒的一種),西班牙人來到墨西哥後把蒸餾技術也帶到了美洲才有了後來的龍舌蘭。
現在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原料問題。墨西哥政府有明文規定:栽培在哈利斯科州(Jalisco)的塔吉拉(Tequila)鎮的blue gave釀造出來的酒才能叫做Tequila。因此,所有的Tequila都是龍舌蘭酒,但並非有的龍舌蘭酒都可稱之為Tequila。這種區域性法律類似於法國人對於香檳的保護。
釀造龍舌蘭酒的主要原料使用的是龍舌蘭這種植物的根莖部(長的像鳳梨),提取根莖部的糖份,進行發酵、蒸餾,再裝進木桶熟成,就是成品龍舌蘭了。聽起來很簡單吧,但發酵之前還有個對龍舌蘭的蒸煮過程,這個過程對釀造者的技術手法要求比較高,需要在50-72小時內以60攝氏度上下的溫度對龍舌蘭根莖持續蒸煮,搞不好就焦了或者無法提煉出糖分,原料也就白白浪費了——要知道7公斤龍舌蘭才能提煉出一公斤的龍舌蘭酒!
釀酒師建議:
假如你人在墨西哥,那麼一切皆有可能!
香檳之我愛手工
香檳之所以奢侈,主要在於它的全手工製造。就跟阿斯頓-馬丁一樣,人家一張嘴就是「我每個零件都是手工打磨的!」;某些香檳品牌同樣可以這樣講:「我連瓶子都是請藝術家『親口』吹制的。」——事物但凡加上「手工」二字就會顯得彌足珍貴,特別是在流水線產品泛濫的今天。
香檳的釀造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假如你沒有從香檳這片土地上生長的葡萄,怎麼也得有點生長在法國本地的優質葡萄壓榨的原汁吧。最重要的事,所謂香檳釀造法的二次發酵,必須得用手工完成,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搖瓶:站在木架前,像鋼琴家准備彈奏協奏曲般松動肘腕,然後踏步上前,運手如飛地搖動一瓶又一瓶、一排又一排的酒。每個酒瓶搖動三次,瓶身轉1/8周……聽起來挺藝術的,真這么開始幹了,今年辦健身卡的錢就能省下來了。
釀造香檳還有件為難的事,那就香檳口味的調配,你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任何口味把酒液混合在一起,至於是否獲得他人的承認,就看你的心理承受能力了,反正在國外這件事需要學個一年半載拿個職業證書,再實習個八九年頭才能勝任。
釀酒師建議:
別瞎耽誤功夫了,還是買張健身卡鍛煉身體更實惠。
威士忌之五行大法
在凱爾特人的心中,威士忌那就是他們的「生命之水」,而在真正拿喝酒當樂趣、拿買酒當收藏、拿釀造當情調的高手眼裡,威士忌其實也就是大麥蒸餾酒。
在威士忌的釀造過程中產生口味差別最重要的步驟就是蒸餾。假如把威士忌的製作工藝按照金、水、火、土、木這五行來分類的話,蒸餾工藝就是「金」。每個威士忌工廠都有自己不同形狀的蒸餾爐子,有些時候這些蒸餾爐讓人感覺有點像凱爾特人那些精靈魔怪傳說中的魔法作坊,雖然威士忌是確確實實的來自於民間,但這多種表象讓我們感覺,也許威士忌也像伏特加一樣,是一群占卜師發明出來的。威士忌的爐子形狀就像實驗室里的試管一般多種多樣:有尖高的,也有矮胖的,距離頂端越近的酒液越精純。假如你企圖釀造威士忌,又希望自己的威士忌像格蘭傑純麥威士忌一樣表達「只萃取最精純的少量酒心」,那麼你就得搞一個全蘇格蘭最高的蒸餾爐。
此外,釀酒當然離不開好水,蘇格蘭地區的威士忌用得全部都是軟水——只有硬度低的水才能釀造出好酒來,這條標準是放之眾酒而即準的。從中國的五行角度來看,金與木是相互消長的,所以我們在釀造威士忌的時候,從金開始,以木結束。所謂木,就是指威士忌的熟成。這步是釀造威士忌的過程當中最有文化,最神秘且是眾多釀酒師最多企圖創新和突破的。在此我們得向的著名的釀造師Bill Lumsden致敬,是他把葡萄酒的熟成概念帶到威士忌的熟成過程中,並首先使用雪利桶和波特桶來為酒進行熟成,豐富了酒的口感和色澤,說到這里順便說一句,威士忌在熟成之前都是透明的,那會它跟酒精沒什麼區別。
釀酒師建議:
個人釀制嚴重不靠譜,不如塌實地只當喝客。
啤酒之作坊工業
想要自己釀造啤酒么?那你首先得做個遵守《啤酒法》的好公民。在德國《啤酒法》中規定,釀造啤酒的原料只有大麥芽、水、酵母和酒花,這種硬性規定是某些創新的「拌腳石」,但也是釀造出出色啤酒的態度保證。
說到啤酒的釀造技術,這件事情並不怎麼復雜,大麥芽要製成麥芽汁液,接著酵母就要發揮它的魔法作用了,這個魔法的效果直接跟溫度有關系,發酵時溫度的細微偏差都可能會對啤酒的口味造成巨大的影響。還有一點就是機械化大生產的啤酒在最後的消毒過程中會使用膜過濾法,把啤酒當中的大分子成分過濾掉,這一道工序固然去除了細菌,但同時也把一些原本可以令啤酒口味更個性化的蛋白質去掉了。假如你自釀啤酒,就能喝到沒「消毒」過的「全味」啤酒了,保證原味兒,這就是自釀啤酒的全部意義!
釀酒師建議:
個人絕對可以干,買套設備,就齊活了。
Ⅲ 微醺之下的小酒館!西班牙人為何如此熱愛飲酒
西班牙人喜歡啤酒!根據一家旅行社的在線調查,48%的西班牙人認為啤酒是他們最喜歡的飲料,比葡萄酒和雞尾酒更受歡迎。根據對1萬名歐洲人的調查結果,西班牙人在歐洲喝啤酒最多,遠遠高於歐洲平均水平。義大利人與西班牙人處於同一水平,其中45%的人喝啤酒。然而,盡管德國慶祝世界上最著名的啤酒節慕尼黑啤酒節,啤酒和雞尾酒幾乎同樣受歡迎,而23%的人喜歡葡萄酒。
西班牙人非常講究喝酒,尤其是在宴會和招待會上。當你下午或晚上拜訪朋友時,主人會用葡萄酒招待你,以增加你的食慾。此時一般使用清淡的葡萄酒,即最著名的雪利酒。如果你想喝烈酒,通常會給你加冰塊的威士忌。在外交或家庭宴會上,飯前喝雞尾酒,還提供火腿片和乳酪等零食。客人和客人可以邊喝酒邊談笑。宴會上通常用紅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白葡萄酒先於紅葡萄酒。除非客人主動提出要喝,否則很少用烈酒。
Ⅳ 雞尾酒之六大基酒介紹
雞尾酒是一類輕松自由的飲品,沒有多少禮儀講究。你甚至可以不必拘泥於配方,即興而發,想怎麼喝酒怎麼喝。你所需要的,最多隻是幾項基本知識和幾句江湖切口而已。
你可以不知道一種雞尾酒的全部成分,但是你最好知道它的基酒是什麼。通常,除非客人指明基酒的牌子,雞尾酒都是用Rail Liquor(最便宜的基酒)配出來的。比如,如果你說「Vodka&Cranberry」,調酒師就會用快軌裡面的伏特加(你多半連牌子都沒聽過)給你配酒,這種酒水叫Rail Drink(也叫Well Drink)。反之,如果你說的是「Grey Goose & Cranberry」,調酒師就會用Grey Goose伏特加給你配酒,而這種酒水就叫Call Drink。
可能大家都聽過所謂的六大基酒(Base),它指的是雞尾酒最常用的六種烈酒,在酒吧快軌裡面有固定的排序。一種常見的排序是:伏特加(Vodka)、朗姆酒(Rum)、杜松子(Gin)、龍舌蘭(Tequila)、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ey)。白蘭地是六種烈酒之一,但現在以單飲居多,已經很少作為基酒使用了。在快軌里它的位置常常會被白橙皮(Triple Sec)代替。這是一種橙味的利口酒,很多著名雞尾酒的配方里都有它。
Vodka一詞源自斯拉夫語中的「Voda」,意思就是「水」。簡單來說,伏特加就是酒精兌水。在釀造的過程中,要把農作物發酵得到的酒醪反復蒸餾(好的伏特加至少會經歷三重蒸餾),再用活性炭多次過濾,以得到高純度的酒精,最後通過兌水來得到濃度合格的伏特加。俄羅斯政府在1843年規定,伏特加的酒精濃度不得低於40%,誤差不得超過2%。這個標准後來成為全世界伏特加的參考(如歐盟規定伏特加酒精度不得低於37.5%)。至於用來製造酒精的農作物則並無特別規定,可以是馬鈴薯、玉米、小麥、大麥、大米等等。
在六大基酒當中,伏特加的口味是最清談的,同時它的灼燒感也是最鮮明的。看起來像水,喝下去像火,這就是伏特加。
伏特加作為雞尾酒的基酒是20世紀中後期才漸漸流行起來的。伏特加的可塑性極高,跟任何成分混合都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其原味,因此適用范圍極廣。伏特加在快軌里常常排在第一位,因為它的消費量在六大基酒裡面是最高的——佔全部烈酒的三成。因為伏特加非常暢銷,除了俄國,世界各地也都生產伏特加。有人可能會說,既然都是40%的兌水酒精,味道不都一樣么?但實際上由於原料和工藝的不同,各地伏特加的味道也有相當微妙的不同——正如世上米飯的味道也是千差萬別一樣。
Absolut是瑞典伏特加品牌,1879年誕生於瑞典南部一個叫Åhus的小鎮,1979年走向世界,根據TheDrinks Business 網站2018年的統計數據,它是全球第二暢銷的伏特加品牌。雖然也偶爾推出一兩款高端產品,但Absolut主要針對中端市場。其酒漿以瑞典當地冬小麥為原料釀造,使用連續蒸餾法,進行上百次的蒸餾,以求達到最高的純凈度。其水源則是當地富含礦物質的原始地下水,通過鎮上的一口深井獲得。它的原味伏特加絕無添加任何糖分,但是,優質山泉水特有的甘潤和清醇,使得這款伏特加的口感沁人心脾,下喉之後的灼燒感亦相當鮮明,同時又沒有任何的異味,是酒吧最受歡迎的伏特加之一。
Grey Goose是法國高端伏特加品牌,被譽為「全世界口感最好的伏特加」。伏特加沒有陳釀一說,長久以來都被解讀成酒鬼補充酒精的手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奢侈型的伏特加才開始盛行,法國的Grey Goose,波蘭的Belvedere(雪樹),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Grey Goose使用法國本土的冬小麥,借鑒干邑白蘭地的釀造秘術,通過五重壺式蒸餾萃取酒漿,並用流經香檳區石灰岩的極深地下泉水來兌酒,最後使用特殊的過濾工藝,把包括谷蛋白在內的雜質去除,因此它是一種無谷蛋白的伏特加。它的酒體飽滿細膩,口感如絲般的順滑,帶有隱約的麥香和微妙的回甘,下喉之後有柔和的灼燒感。一瓶沒有年份的Grey Goose比一瓶12年的芝華士還貴,並且——幸或不幸的——它還被視為身份的象徵。但凡含有Grey Goose的飲品,都要額外加錢。有人是這么建議的:「不知道該喝什麼伏特加的話,那就點Grey Goose。」 其道理大概跟「不知道穿什麼的時候就穿阿曼尼」是異曲同工的。
說到伏特加當然不能不提俄羅斯的伏特加。伏特加迷對Smirnoff這個牌子大概都不會陌生,這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古老的伏特加品牌之一,其背景可以上溯到1860年代,據說使用活性炭來過濾酒水的方法就是它家發明的。它原來的名字叫Smirnov,由一個農奴出生的叫Pyotr Smirnov的男人創建,這個男人後來成為沙皇俄國最富的人之一,擁有對沙皇的獨家伏特加供應權。但是後來十月革命爆發,他的兒子Vladimir Smirnov帶著祖傳秘方逃亡歐洲,品牌後來在歐洲重新崛起,改名為Smirnoff,現在屬於Diageo(帝亞吉歐),已經是英國人的牌子了。自肖恩·康納利時代起,皇冠伏特加就在007電影裡面作為彩蛋不斷的出現,堪稱陰魂不散。
今天的Smirnoff是全球最暢銷伏特加品牌,據說每兩秒就賣出一箱。其主線產品價格低廉,但因為使用了三重蒸餾和十次木炭過濾,品質還是有底線的。它用玉米為主要原料釀造,所以有一絲絲玉米酒的甜香,而且不含谷蛋白。皇冠最著名的No.21原味伏特加具有簡約中性的口感,用來調配雞尾酒是很好的選擇。另外,它還提供三十幾種極具想像力的風味伏特加,其中包括棉花糖口味和沙士冰淇淋口味。
俄羅斯人民的嗜酒是舉世無雙的——據2002年俄羅斯國家委員會反毒品酗酒工作組報告,每年有三萬俄羅斯人死於酒精中毒,比十年阿富汗戰爭死掉的全部士兵還多。為了向醉生夢死的酒鬼們致敬,我就再介紹一款俄羅斯伏特加吧。
Stolichnaya俗稱Stoli,又叫蘇聯紅,誕生於1901年,十月革命之後,取代了皇冠的地位,一躍成為蘇聯國民品牌,上至克里姆林宮,下至赫魯曉夫樓,家家戶戶都喝,甚至還被當做貨幣流通,用來發工資、買麵包。就連冷戰也沒能阻止它的擴張,一路銷往美國,經銷權由百事公司買下。作為交換,百事可樂得以在蘇聯銷售。再後來,蘇聯就解體了……現在我們喝的Stolichnaya,水是來自拉脫維亞的自流井,酒精從俄羅斯進口,注冊國是盧森堡,老闆是俄羅斯富豪Yuri Sheffler。還是不是正宗蘇聯味兒呢?我就不知道了。
國際上最常見的Stolichnaya是它的紅標,這是一款中端伏特加,比Smirnoff高級一點,和Absolut大致旗鼓相當。用小麥和黑麥釀造,經過三重蒸餾而成,在釀造過程中加入了少量的糖分來減少其辛辣感。它的口感平滑,帶有微微的果香,回甘清爽而稍辛辣,總體表現比Absolut更溫和一點。據說它的高級版本Stolichnaya elite口感還要更舒緩順滑,但我沒喝過,就不予評價了。
俄羅斯本土近年來也開始生產奢侈型的伏特加,例如2002年誕生的Beluga,就很值得一試。2015年還推出過價值130萬美元、號稱全球最昂貴的Russo-Baltique。當然伏特加不可能這么貴,貴的是酒瓶。2018年有一瓶Russo-Baltique在哥本哈根一家叫Café 33的酒吧被盜。兩天後,大約價值129.9萬美元的鑲鑽酒瓶在一個建築工地被發現,裡面的酒水已經被喝光光。
風味伏特加就是加了各種調味料的伏特加。很多人(包括我)並不喜歡風味伏特加,因為常常會喝到人工香精味兒。但市面上也有做得很成功的風味伏特加,比如使用純天然植物配製的Absolut Citron。堅稱自己國家才是伏特加發源地的波蘭人熱愛的是他們的Żubrówka伏特加,特點是在瓶子中加入了一根稀有的野牛草來調味,酒色也是淡淡的綠色。而英國的Skorppio則是每瓶裡面都泡著一隻真正的蠍子。
傳統上,朗姆酒是一種劣等的甘蔗酒。據說它發源於巴貝多(Barbados)。這個島國的位置很特別,它處於加勒比海和大西洋的邊界,並且在西印度群島的最東邊,島上盛產甘蔗。朗姆酒就是用製造蔗糖時得到的副產品糖蜜(Molasses)釀成的——不折不扣的廢物利用。據說島上的奴隸們喝了這個東西之後就會高喊戰鬥口號「Rumbullion」,意思是「大暴動」,Rum的名字即由此而來。在大航海時代,甘蔗園之所以如此盛行,就是因為朗姆酒。如果說伏特加是俄國人和波蘭人的妻子,朗姆酒就是大西洋水手和加勒比海盜的情人。只不過享受過的人翌日會為自己的不負責任感到頭疼。
朗姆酒的分類方式很多,有一種分法是將之分為白朗姆(White Rum),金朗姆(Gold Rum)和黑朗姆(Black Rum)。白朗姆味道清談而近於伏特加,黑朗姆味道濃烈而近於威士忌,金朗姆則介於兩者之間。朗姆酒和伏特加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朗姆酒是要放在橡木桶裡面熟化的。在這個過程中,木桶和其中的酒水發生多種的物理化學反應,令酒水的味道更加豐富,顏色也發生改變。此外,因為是用糖製作出來的酒,朗姆酒通常有一股自然的甜潤味道。作為一種浪漫的熱帶烈酒,它在各種嘉年華和雞尾酒會當中都非常受歡迎。
Bacardi是全球最大烈酒家族企業,如今已傳到七世祖。其家族先祖,西班牙人Facundo Bacardí Massó在19世紀初移民到古巴之後,對當地的廉價朗姆酒進行了一系列馴化,得到了世界上最早的白朗姆酒。Bacardi醒目的蝙蝠標志便是來自當年廠房屋樑上的果蝠。今天,Bacardi主要在波多黎各和墨西哥等地生產。
Bacardi多年來一直是世界上最常暢銷的朗姆酒,直到2018年敗於Tanay(丹懷)。但Tanay的市場幾乎完全集中在菲律賓,不像Bacardi這樣遍布170個國家。Bacardi的朗姆酒種類非常齊全,最經典的白朗姆Bacardi Superior其實是一種最不像朗姆酒的朗姆酒。它使用不曾烘烤過的白橡木桶來進行短時間的熟化(不超過一年),然後用秘制的混合木炭來過濾。最後得到的酒水無色透明,酒精度是37.5%,醛類和酯類的含量很少,味道清淡,口感順滑,帶有一點香草和杏仁味。我甚至覺得它比伏特加更加容易下喉。主要用來配雞尾酒。
Captain Morgan創立的時間相對較晚,1944年才問世,原產地是牙買加,一開始是加拿大人經營,後來並入Diageo,目前是世界第四大朗姆酒品牌。如果要向一個從來沒喝過朗姆酒的人推薦一支朗姆酒,我會推薦Captain Morgan Original Spiced Rum。這是一種金朗姆,由數種加勒比朗姆酒調和而成,並且加入香料來調味。它的酒精度是35%,味道比白朗姆濃郁,有明顯的香草和焦糖味,口感相當不壞,下喉也不太辣,夠味兒又不至於把新手嚇跑,可以單喝,在雞尾酒當中的表現也相當不壞。
雖然世上的黑朗姆品牌很多,但它們的處境其實比較尷尬,一直處於威士忌的打壓之下。原因多種多樣,但客觀來講,朗姆酒在歷史上一直是被視為劣酒的,不值得花大價錢去買來喝,畢竟糖蜜就是製糖剩下的渣滓。另一方面朗姆酒都產於熱帶,熟化一桶酒的代價是很高的,因為酒水會大量的蒸發。這就使得製造高級的黑朗姆很不劃算。但是市面上好的黑朗姆也不是沒有的。
Havana Club是古巴政府和法國的PernodRicard(保樂力加)集團共同經營的,它也是目前古巴最主要的朗姆酒品牌,它在各方面都是Bacardi的死敵。作為西班牙人的Bacardi家族雖然在古巴獨立戰爭當中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但卻因為反對卡斯特羅政府而被擠出古巴,不但從此不再出現在古巴市場,而且在古巴的全部資產也被充公。後來古巴政府想在美國注冊Havana Club的時候,Bacardi家族則游說美國國會專門立法來將Havana Club擠出美國市場(就是著名的百加得法案)。但是奧巴馬時代以來,美國和古巴的貿易恢復,現在的情況是美國版的Havana Club屬於Bacardi,產地是波多黎各;而世界其他地方的Havana Club屬於Pernod Ricard,產自古巴。
Havana Club目前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五大朗姆酒品牌。它的七年黑朗姆Añejo 7曾經兩度贏得過世界烈酒冠軍賽的冠軍,而且價格也不太高。其口感豐富,香氣濃郁,具有奶油咖啡、蜂蜜、太妃糖、番石榴葉、香蕉葉以及雪松木的味道,令人想起古巴雪茄(很多古巴雪茄煙盒就是用雪松木製造的),單喝是最適合的。
杜松子酒又名金酒或琴酒,跟伏特加一樣也是不需要陳釀的。這種酒的特點,就是以中性酒精為基礎,在蒸餾過程中使用多種植物來強化它的香氣和口感,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杜松子(Juniper Berry)。杜松子有特殊的清香,是一種很好的利尿劑,所以杜松子酒在大航海時代常作為一種利尿、排毒、清熱的葯酒,用來幫助水手們抵抗像瘧疾這樣的熱帶疾病。
關於杜松子酒的起源地,有人認為是義大利,也有人認為是荷蘭。但是杜松子酒無疑是以英國為根據地向全世界蔓延的。17世紀的時候,荷蘭人出身的英王威廉三世,為了和「太陽王」路易十四對抗,發動對法國的貿易戰,大幅提高法國葡萄酒的進口稅,從而引發了英國的金酒狂熱(Gin Graze)。在超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英國的金酒比啤酒還便宜。當時金酒品質低劣,富含松節油、硫磺、鋸木屑,喝死了很多人。這件事被戲稱為威廉三世的第二大政績(第一大政績就是著名的《人權法案》)。直到19世紀英國酒稅重新變高,英國人才開始翹起小拇哥兒喝下午茶。目前世界最暢銷的杜松子酒排名前四:Gordon』s,Bombay Sapphire,Tanqueray,Beefeater,清一色來自英國。
Beefeater翻譯過來是「吃牛肉者」的意思。「吃牛肉者」其實是倫敦塔衛士的外號,因為歷史上其工資的一部分曾經是用牛肉來支付的。由於這個外號在英國非常出名而且郎朗上口,結果就被拿來做了酒的牌子。Beefeater起源於1820年,直到現在也堅持在倫敦生產。其酒水在蒸餾之前,會將9種香料浸泡其中24小時來調味。它具有杜松子和柑橘的香氣,而口感非常平衡——不溫不火,不驕不躁,恰如其分,道地的英國倫敦范兒。
藍寶石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品牌,1987年才誕生,價格也稍高,但銷量在2017年的時候已經攀升至全球第二。它的做法是頭部蒸餾,也就是讓酒精蒸汽通過10種植物的香料包來汲取香味。它的香氣優雅,酒體順滑,口感精緻,回味則比較偏干,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風味。
誕生於1769年的哥頓是全球最暢銷的老牌杜松子酒,價格也是四天王里最便宜的。物美價廉才能賣得好,這道理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味道倒是可以接受,「干凈樸素」就是我對它的評價,單飲可能缺少驚喜,但用來配雞尾酒的話是令人滿意的。
建立於1830年的Tanqueray,其名字來源於創辦人的姓氏(這些喜慶的譯名是誰發明的==|)。它的釀造方法很特別,叫做one-shot,也就是一次蒸餾出高濃度的酒液之後,就不再使用復雜的手段來做微調,只根據不同地區的酒精度要求,兌水便告完成。而且它使用的香料比較少,主要只有杜松子、芫荽、當歸、甘草四味,不含柑橘。所以Tanqueray具有強烈的杜松子香氣,為很多金酒迷所推崇。Tanqueray的綠瓶和Bombay Sapphire的藍瓶在酒吧里都是很常見的。
如果你愛上了杜松子酒,又打算升級的話,那麼德國的含有47種香料的Monkey 47,日本三得利去年剛推出的Roku,蘇格蘭艾雷島的The Botanist,都會帶給你種種驚喜。
龍舌蘭酒是墨西哥的國酒。Tequila是龍舌蘭酒的一種,但由於它最早走出墨西哥的國門被世界所知,結果變成了龍舌蘭酒的代名詞。它是一個小城的名字,位於墨西哥西部的哈利斯科州(Jaliscao)。墨西哥政府規定,只有產於哈利斯科州和幾個周邊郡的龍舌蘭酒才可以被稱為Tequila,而且Tequila必須是使用當地的藍色龍舌蘭蒸餾兩次釀造而成。這種藍色龍舌蘭比其他龍舌蘭體型更大,含糖更多,葯味更淡,因而製造出來的龍舌蘭酒是最優質的。上好的龍舌蘭口感清冽甘甜,具有藍色龍舌蘭特有的清香,會對味蕾產生一種奇妙的刺激,很適合在各種派對上飲用。Tequila也可以陳釀,但是時間不宜過長,以免蓋過龍舌蘭的味道。通常這個時間是2-18個月,最高也不超過8年。
Tequila的國際聲譽大概沒有其他洋酒那麼高。在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之前,全世界對龍舌蘭酒的認識基本上是零。像墨西哥這樣的國家要把一種酒水推向世界是很不容易的。絕大部分用來釀酒的植物,比如小麥、大麥、玉米和甜菜,生長周期都在1年以內。而藍色龍舌蘭的生長周期是6-12年,每隔15年還會出現周期性的短缺,這個時候的龍舌蘭鱗莖的價格就會倍增,而這個打擊通常都是由酒廠來承擔。所以,Tequila的性價比其實是蠻高的。
唐胡里奧品牌成立於1942年。它是最早推出奢華型龍舌蘭酒的品牌之一,但是和另一個專注於奢華龍舌蘭的品牌Patrón(小蜜蜂)相比並不算很成功。直到2014年被Diageo收購之後,銷量才開始急速增長,逐漸成為小蜜蜂的最大競爭對手。而Bacardi也在2018年完成對小蜜蜂的收購。估計它倆的相愛相殺還會持續下去。
唐胡里奧的18月陳釀Don Julio Añejo是它最成功的一款。經過陳年之後的龍舌蘭酒味道變得更加圓潤,龍舌蘭味、蜂蜜味和奶油糖果味相輔相成。而它的升級版Don Julio 1942的口感則更加豐富而微妙,而且像絲綢一樣的順滑。
一個古老的墨西哥家族品牌,起源於1795年,是全球銷量最大的Tequila品牌。酒吧必備的金快活、銀快活就是它家的主打產品了。由於只有51%的成分來自藍色龍舌蘭,所以品質不高,但低於百元人民幣的價格還是很親民的。單喝的話有點嗆口,但跟我國的白酒相比也不算什麼,而且有人喜歡的就是這種沖擊感。要說缺點的話,那就是藍色龍舌蘭的味兒太少了。不過,金快活和銀快活用來配製瑪格麗塔(Margarita)之類的雞尾酒是堪稱經典的。我喝過多次,還真是挺快活的。
品牌成立於1989年,是奢華型龍舌蘭的代表,其銷售量曾占據全部高端龍舌蘭酒總量的70%。漂亮的球形軟木塞和獨有的蜜蜂標準是它的特色,故被昵稱為「小蜜蜂」。它只生產由100%藍色龍舌蘭釀造的Tequila,其中最暢銷的是它的銀樽(Silver)——清冽、順滑、龍舌蘭的甘甜停留於齒頰,即使單喝也相當不錯。至於它的高端GranPatron Burdeos Anejo和最高端En Lique ,口感就變得類似高級的威士忌。
之前我說過,白蘭地已經很少用來調雞尾酒了。現代人是這么認為的:好的白蘭地就應該單喝,不好的白蘭地不如不喝。因為上等白蘭地是以多種葡萄酒蒸餾、陳釀、調配,幾經辛苦才得以完成,如同交響樂一般優美的存在,何苦把它又稀釋回去呢?至於白橙皮,我們在之前介紹的幾款雞尾酒當中已經看到它的出場。雖然不是主要的基酒,但作為使用頻率最高的利口酒,經常跟其他基酒放排在一起。
白蘭地狹義上是指濃縮的葡萄酒,但也可以用其他水果發酵釀成,比如蘋果白蘭地、櫻桃白蘭地、黑莓白蘭地。白橙皮不屬於白蘭地,而屬於一種橙味酒(Orange Liqueur),它的酒精來源並不是水果。Triple Sec到底是幾個意思,現在已經沒人知道了(不是網上亂傳的三重蒸餾的意思)。最著名的白橙皮是君度(Cointreau),它是一種將多種柑橘的皮浸泡在酒精里(酒精來源是甜菜),隔夜之後再蒸餾兩次得到的橙味酒。而另一種著名的橙味酒金萬利(Grand Marnier)是將干邑白蘭地、柑橘精華和糖混合之後製造出來的。兩者相比,君度的口感清爽,柑橘精油的味道明顯;而金萬利的味道更醇厚,濃度和甜度都更高。
法國干邑歷史悠久,地位尊貴,早在13世紀就建立了面向歐洲的貿易線。今天,干邑鎮的四大家族:軒尼詩(Hennessy),馬爹利(Martell)、人頭馬(Rémy Martin)和拿破崙(Courvoisier)和它們的種種典故,已經是大家早已經耳熟能詳的事兒了。干邑才是最好的白蘭地,而四大家族又控制了最好的干邑——至少廣告是這么說的。每個人的味蕾不一樣,我個人比較喜歡軒尼詩,它的口感比較柔和,其力度與深度也是恰到好處。與之相比,人頭馬更加醇厚濃郁,馬爹利更加淡雅細膩,而拿破崙則以圓潤飽滿的口感見長。
上等干邑的最佳喝法,是用專門的白蘭地杯(Snifter)在常溫下單飲,旁邊另配一杯冰水即可。白蘭地杯肚圓口窄,圓肚是便於更大面積的利用手掌的溫度,令酒香更好的揮發;窄口是為了讓香氣更加集中。而冰水是為了清除口中的餘味,同時令味蕾對美酒更加敏感。白蘭地、魚子醬、卡蒙貝爾乳酪和小松餅,是不是想一想也很美好呢。對於新手來說,從VS開始,然後向VSOP、XO、路易十三升級,是一種愉快的人生體驗。
威士忌的兩大特點就是:穀物釀造和木桶陳年。在上一個千禧年之初,蒸餾術被雲游僧引入蘇格蘭和愛爾蘭,成為當地修道院的秘術。修道士們開始蒸餾烈酒,作為草葯的溶劑。但因為當地缺乏葡萄園,就用大麥芽等穀物來釀酒,這種蒸餾麥芽酒就是最早的威士忌。16世紀英王亨利七世解散全國的修道院,修道士只好以蒸餾術謀生,威士忌的釀造法就此流入民間。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並之後,英國對蘇格蘭威士忌課以重稅,導致大量走私者跑去偏遠的山區釀酒,又把威士忌藏在木桶里到處埋藏,不期竟然釀出更加細膩美味的好酒來,後來橡木桶就被大規模用於威士忌的陳年。再後來隨著調和型威士忌的發明、大英帝國的擴張、歐洲的葡萄根瘤蚜病、美國的禁酒令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的推動,威士忌逐漸全球化而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烈酒之一。
人們說,威士忌的口感,30%來自原料,70%來自木桶。木桶的材料、尺寸、年份、烘烤方式、貯藏地點,都會影響到威士忌的風味,其中變化異常復雜,每桶酒的風味都像人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威士忌按原料和混合方式可分為如下幾類:
調和(Blended):調和型威士忌誕生於19世紀中葉,由來自不同酒廠的麥芽威士忌和穀物威士忌混合而成,特點是口感和產量都非常穩定。絕大多數暢銷威士忌品牌都是調和威士忌。
麥芽(Malt):使用100%發芽大麥烘烤發酵釀制而成。
穀物(Grain):使用混合穀物發酵釀制而成。穀物一般包括玉米、小麥、黑麥、未發芽的大麥等等,也含有一定比例的發芽大麥,因為需要靠它來提供酵素。如果原料中含有高比例的某種穀物,比如玉米或黑麥,此種威士忌便可被稱為玉米或黑麥威士忌。但是,100%的玉米威士忌或黑麥威士忌,據我所知市面上是沒有的。
單一麥芽(SingleMalt):由來自同一蒸餾酒廠的多桶麥芽威士忌混合而成,比調和威士忌更加富有個性,而又比單桶威士忌穩定。自1963年重新出現在市場上以來,正在逐漸流行起來,但因為單一酒廠的產量有限,總銷量仍然遠不如調和威士忌。
調和麥芽(BlendedMalt):由不同酒廠的麥芽威士忌混合而成。原本的名字是「Vatted Malt「,因為要把不同酒廠運來的威士忌放入大通裡面混合。另外也有酒商稱之為「Pure Malt」,非常混淆視聽。這類威士忌不多,但是在酒鬼界都很出名,比如泥煤怪獸(ThePeat Monster)和尊尼獲加的綠方。
單一穀物(SingleGrain):由來自同一蒸餾酒廠的多桶穀物威士忌混合而成,主要的作用是製作調和威士忌,但是,有些好的單一穀物威士忌也會獨立出售。
調和穀物(BlendedGrain):由不同酒廠的穀物威士忌混合而成。和一般調和威士忌不同之處在於,它沒有任何的純麥芽威士忌參與。非常罕見,Compass Box公司創建之後推出的第一支產品享樂主義(Hedonism)就是調和穀物威士忌。
單桶(Single Barrel):一名Single Cask,每一桶(麥芽或穀物)的味道都獨一無二。千萬別喝上癮,喝完了就再也沒有了!
威士忌的另一重要特性是地域性。目前世上的威士忌按地區分為六大類:
波本(Bourbon):穀物威士忌,起源於美國肯德基州的波本鎮,使用至少51%的玉米來釀造,並且使用新燒制的美國白橡木桶來陳年。特點是甜度較高,酒體飽滿,味道強勁,煙熏火燎。
加拿大(Canadian): 只在加拿大製造,以穀物威士忌為主。因為使用連續蒸餾法,味道溫和清凈,被認為是最適合用來調酒的威士忌。另外,加拿大的黑麥威士忌很著名,香,辣,但是又不失順滑。
愛爾蘭(Irish):其實愛爾蘭人釀造威士忌的歷史比蘇格蘭更悠久,但是愛爾蘭威士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並未像蘇格蘭威士忌那麼紅遍全球。它的特點是溫和、微甜,很容易下喉。
日本(Japanese): 日威的歷史不到100年,最初是以蘇格蘭威士忌為藍本起家,後來又分為兩派。一派是迎合日本人口味的三得利(Suntory),旗下有山崎、響、白州等威士忌品牌;另一派是堅持蘇格蘭傳統風味的一甲(Nikka),旗下有餘市、竹鶴、宮城峽等威士忌品牌。日威進入國際市場是二十一世紀才開始的。如同日本酒般精緻的口感是高級日威的共同特點。
蘇格蘭(Scotch):蘇格蘭是一個把威士忌釀造技藝發揮到極致的國家。常聽人提到蘇格拉威士忌那獨特的泥煤味和迷人的煙熏味,但我認為蘇格蘭威士忌真正成功的關鍵在於它嚴格的品質管理和長年穩定的輸出。在很多層意義上都可以這么說——最好的威士忌在蘇格蘭。
田納西(Tennessee ):只產於美國田納西州,釀造方式和波本幾乎一樣,但在裝桶之前,會先使用木炭來過濾和醇化酒水。特點是沒有波本那麼嗆口,並且有一點微微的木炭味兒。
Ⅳ 葡萄酒怎麼做製作方法
配料:葡萄、白糖或冰糖、適量腌制鹽(粗鹽)(用於浸泡)
步驟:
1.盡可能選擇紫色的葡萄皮。
2.洗臉盆,一定要用開水燙一下。中間盆接了大半盆自來水。每盆10kg葡萄撒上150g粗鹽(不含碘的粗鹽)融化,葡萄浸泡半小時!然後再用自來水沖洗一遍。
3.在陽台上鋪一層干凈的紙板,用水分控制來烘乾葡萄。我直接用吹風機吹乾了。
4.吹乾後(頂點不留下水滴,表面完全乾燥),把葡萄粒挑出來,用手一顆一顆碾碎(直到真的抽筋)。全部碾碎後撒上白糖攪拌均勻。白糖完全融化後,放入玻璃罐密封。瓶子不要裝的太滿,給發酵留空隙!白糖的比例是10: 2或者12: 2。
5、瓶子不能裝的太滿,留個空隙方便發酵!發酵的前幾天最好攪拌一兩次。
6.這是第八天。瓶子里還有發酵的氣泡。繼續發酵!
7.發酵第十天,過濾掉葡萄皮渣,品嘗酒的勁道。喝一小杯後,你的臉會變紅。如果壇子里的酒是密封保存的,不用擔心,還會繼續發酵。酒越久越醇!
Ⅵ 西班牙有什麼名菜怎麼做的
西班牙有許多聞名於世的事物:鬥牛,橄欖樹,畢加索,弗拉門科氏歌。噢?還有,大蒜的氣息飄滿全國。毫無疑問,西班牙最有名的菜就是「帕拉」,這是一鍋溢滿了番紅花,大米,蝦,蛤蚌,雞和一種辛辣的西班牙臘腸以及青豆的美餐。「帕拉」一詞源自西班牙加仄羅尼亞語中的「煎鍋」一詞,這道菜通常用一隻鐵煮鍋,吃的時候象家庭宴會一樣,有點象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的什錦菜餚。
下面去看一看西班牙餐桌上的更多美味:
加里西亞燉湯:一整鍋土豆,綠甘藍,白豆和肉或火腿燉制而成,它最受西班牙海邊的加里西亞人的歡迎。西班牙綠湯:用一大鍋土豆,白豆,青菜和臘腸燉得很稠的湯。肉餡餅:由發酵的麵皮包著肉,菠菜,香腸,魷魚,蝦和蔬菜做成的餡,製成。果餡餅:最流行的甜點,一種奶油蛋糕,芳香宜人。西班牙涼湯:用蔬菜,番茄,醋和少許辣椒做成的一種夏季涼湯,又被子稱作「液體沙拉」。有時還在湯上面加些黃瓜片等,做為裝飾。
加里西亞湯用料:橄欖油1湯匙;洋蔥1個,切碎;水4杯;白土豆丁2杯;大蒜2-3瓣,拍碎;中等大蘿卜2個,去皮切丁;食鹽1/2茶匙;胡椒粉1/2茶匙;碎蘿卜青或芥末青1/2茶匙;白雲豆1罐(15盎司),控水;切碎的鮮荷蘭芹1/4杯
製法:坐鍋熱油,放入洋蔥和大蒜,炒4分鍾,加水,土豆,蘿卜和干用料。中火燒20-25分鍾,偶爾翻動。放入蘿卜丁,雲豆和荷蘭芹,再燒5分鍾。關火燜10分鍾。要想使湯更稠一些,可以用勺背在鍋壁上把土豆擠碎。出鍋裝碗配脆麵包食用即可。
色拉烤魷魚用料:鮮魷魚1磅,清理干凈;橄欖油1/2杯;大蒜6-8瓣,拍碎;切碎的鮮歐芹2-3湯匙;檸檬汁(從1個檸檬中擠出);黑胡椒粉1/2茶匙;食鹽1/2茶匙;紅葉或青葉萵苣1頭,洗凈;番茄2個,去核切碎;紅洋蔥1個,切長條;黃瓜1個,切片;酸辣沙司1/2杯
製法:把油,蒜,歐芹,檸檬汁和調味料放入碗中調勻。再放入魷魚,然後一起置於冰箱2-3小時。把萵苣,番茄,洋蔥,黃瓜和酸辣沙司拌成色拉。烤爐預熱,碳火燒旺,烤架塗油。將魷魚從腌汁中取出,放在烤架上,每面烤5-7分鍾,直至烤實熟透。取下烤好的魷魚,放在色拉上即可食用。
西班牙菜餚具有獨特的風味,它融合了地中海和東方烹飪的精華,你完全可以通過這些菜中濃郁的橄欖油味和噴香的蒜茸味識別西班牙菜。最具有代表性的西班牙名點"派勒"就體現了這種特點:以橄欖油炒魚類、貝類、蔬菜類,再和米飯一起煮熟。
在西班牙,午餐是一天中的主餐,西班牙人午休時間較長,人們通常都回家吃午飯。
最具有代表性的西班牙名菜PAELLE聞名於世:先用橄欖油把魚類、貝類、蔬菜類炒過,再和米一起煮,等到米粒煮到松軟為止,其風味絕佳 ,令人垂涎。 西班牙餐桌上的主角,有鱈魚、蝦、牡蠣等等等等,此外還有火腿、蝸牛、雞、鴨、肉排。一些營養豐富的蔬菜、水果、粗糧也是西班人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精緻美味的小甜點,去了那兒,一定要抵制住誘惑噢。
西班牙菜之所以受到歡迎,除了口味不一般以外,西班牙餐館對就餐環境的精心布置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餐館總是能營造出一種溫暖而隨和的氛圍,充滿家庭氣氛的桌布、賞心悅目的鮮花、恰當好處的擺設,在這樣的餐館中,即使只是坐著,也是一種享受吧。
特色菜: 馬德里肉湯
馬德里肉湯是馬德里最有代表性的菜餚,這是一種將豌豆、土豆、胡蘿卜、芹菜或者捲心菜混在一起,放上牛肉、豬肉或者其他雜肉一起長時間燜煮,燜到菜和肉不分彼此,成為粘稠的肉湯為止,據說十分美味。
這道菜燒制起來較為方便,只需將所有的菜都扔進鍋里就是了,也是"懶人食品"之一種。
特色菜: 蔬菜冷湯
蔬菜冷湯是安達魯西亞地區極受歡迎的夏令菜,在炎炎夏日裡食用具有消暑作用。
具體做法是將西紅柿、黃瓜、洋蔥、大蒜頭等受人歡迎的蔬菜放進粉碎機里打成糊狀,根據自身喜好,還可加上一把菜末,再澆上一些橄欖油、撒上一些胡椒粉就好了。怎麼樣,看上去挺開胃的吧。
特色菜: 香腸煮豆子
香腸煮豆子是巴塞羅那獨特的地方菜,是用當地特有的一種小白豆和香腸一起做成的美食(如圖)。先將白豆煮爛,加上各種佐料,再配以烤熟的香腸。這道菜不僅色香味俱全,而且很有營養。
去西班牙還值得一試的有:海鮮飯、蒜椒炒鰻、烤乳豬、鐵板蝦、JEREZ飯前酒及MANZANILLA些力甜酒
另:
馬德里的美食和餐廳 特產: 利比利亞火腿
利比利亞火腿是西班牙人引以為豪的特產,它的味道咸鮮合一,入口後令人唇齒生香,是許多班牙菜餚中不可或缺的配料。
正宗的利比利亞火腿製作起來很不簡單,它的原料是一種專門飼養的小豬,這種小豬皮黑肉紅,只吃一種當地產的果子。小豬只長到兩歲時就被宰殺,這樣是為了保證肉質的細嫩,加上一些秘制的調料,再將腿風干,美味的火腿就製成了。
特產: 葡萄酒
由於地理和氣候條件適宜,西班牙盛產葡萄,葡萄酒不僅僅是法國的特產,西班牙同樣也出產上好的葡萄酒。質素可媲美法國出品,但價錢當然便宜很多。加泰隆尼亞是西班牙葡萄酒的主要產區之一,其中以香尼德斯、克斯特斯德爾薩葛雷、阿雷亞和貝雷拉塔這些地方出產的酒最出類撥萃,這些釀酒區有"酒窖"的美稱。其他如安達魯西亞、阿拉貢、東海岸等地區也都出產品質甘醇、口感細膩的上等好酒。機會到西班牙,記緊要入貨。而這間像超級市場般的葡萄酒店,款式極齊全,以接近批發價錢出售,而店員的葡萄酒知識豐富,跟他們聊天,有如上了寶貴的一課。
一「露」二「長」
記得有人這樣說過:從某種意義上講,吃什麼和怎樣吃會決定一個民族的性格。西班牙人的吃可歸納為一「露」二「長」。露,就是在露天里擺下吃喝的場子和檯面。星級酒店、餐館、酒吧、小吃店,還有我們熟悉的「哈根達斯」冰激淋,全有室外的天地。條件好點的擁有露天的陽台,大多安營紮寨在臨街的店外及路邊的人行道上。在地中海馬略卡島的帕爾馬。有的飯店就建在海邊崖頂上,坐在高高的太陽台上,臨海憑風,沐浴在一天的星斗里;不遠外,披著一身輝煌燈火的游輪正向島緩緩駛來。吃在露天,置向天地之間,與自然融為一體,可生文人墨客之風雅,也得平民百姓之快活。
再說二長。這二長之一是吃喝時間長。吃喝時間長倒不是在吃什麼流水席,實在吃的是流水的時間。有一天晚上到酒店外的小呼店,坐在露天的位子里啃起了三明治。對面有位先生面前放著一瓶已經喝了1/3的可樂;一個多小時之後,我們吃飽起身,可那先生的可樂還有1/3沒有下肚。回來一學,有人補充道:有回進店時見到一位老兄的盤中有一個比薩餅,過了三小時離店,見他還是比薩餅一個。沒人說他誇張,但很服帖西班牙人的這份性情。
這二長之二則是店家的營業時間長。西班牙人上下午的上班時間都比我們的晚,他們大多一天吃兩餐。餐飲業的午間營業要到下午四點,晚餐要從傍晚六七點到翌日凌晨兩點左右。
巴塞羅納的美食
塞維利亞的美食
格拉納達的美食
網友食記:西班牙大餐,好吃也累人。!
Ⅶ 什麼是「莫吉托(mojito)」,它的文化淵源是怎樣的
不得不說周董是真神奇,一首歌帶火了一款雞尾酒。真想不到如果周董直播帶貨的話會火到什麼程度。
莫吉托(Mojito)是一款起源於古巴巴革命時期的浪漫舊時代一款雞尾酒。它以白朗姆酒作為基酒,配以糖、青檸汁、薄荷和蘇打水調制而成。
最終,這款由英國殖民者提供原始配方,古巴人民提供原料,西班牙殖民者命名的雞尾酒被正式稱為莫吉托(Mojito)。
Ⅷ 怎麼做葡萄酒
葡萄酒做法如下。
1、准備優質食材:葡萄200g、水200g、冰糖50g。
2、將葡萄洗凈,並晾乾水分,放入碗中用勺子碾碎,將葡萄放入容器中。
3、鋪上一層冰糖,再鋪上層葡萄,將蓋子蓋上,密封好即可。
Ⅸ 曾經連莎士比亞都形容為「盛裝在瓶子里的西班牙的陽光」的雪莉酒(Sherry)是怎麼製成的
雪莉酒簡介
[編輯本段]
雪莉酒
英語名稱:Jerez/Xerez/Sherry
大約酒精濃度/17%~20%
它曾被莎士比亞比喻作「裝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陽光」,可想而知它將帶給我們如西班牙陽光般燦爛的歡愉感受,然而若無神奇的Flor與索雷拉系統,雪莉酒將只是平淡無奇的白葡萄酒。在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地方(Andalucia ),面向卡堤茲海灣之處,就是雪莉酒的出生地。
釀造雪莉酒主要以Palomino葡萄為主,另外兩個品種是Moscatel Grodo Blanco,以及製造甜酒的Pedro Ximenez,它豐富的天然糖分,使釀出的酒又黑又稠又甜。
雪莉酒分類
[編輯本段]
雪莉酒有兩種不同的種類,分類方法以釀造過程中「開花」或「不開花」為分別。
所謂的開花,就是指在釀酒過程中,有些酒的表面會浮上一層白膜。有白膜的稱為「開花」,這就是菲瑙(Fino)雪莉,味道不是很甜,但輕快鮮美。
另外,「不開花」的就是沒有白膜的,稱作俄羅洛索(Oloroso),味道濃郁甜美。 輕快、甜美、濃郁,而且酒精濃度不是很高(一般葡萄酒為12%~15%)
如果細分則雪莉酒的種類很多,分別是:
1.Fino─不甜。採用 Palomino 種葡萄品種製造,呈淡麥黃色,帶有清淡的香辣味。酒精度約為15.5度。
2.Manzanilla─不甜。產於海邊的聖路卡(Sanlucar)的Fino型不甜酒,因為鹽分和濕氣的關系,酒質更緊密更為細致。
3.Amontillado─略甜。Fino進一步成熟的酒,呈琥珀色,帶有類似杏仁的香味。酒精度數17度左右。
4.Oloroso─甜。具醇厚濃郁的獨特香味,有甜味和略甜兩種,酒精度數18-20左右。濃甜的 Cream 型雪莉即是以此酒為底調制而成。
5.Cream─甜。以曬乾的PX(Perdo Ximenez)葡萄醱酵釀制而成濃黑雪莉酒,若將PX雪莉酒和Oloroso雪莉酒混合,釀出的酒就稱為Cream Sherry。
雪莉葡萄(Listan,亦稱作「上等雪莉葡萄」一Palomino Fino)是赫雷斯傳統的葡萄品種,佔葡萄種植面積的95%。其餘葡萄種植區栽種的品種主要是佩德羅一希梅內斯葡萄(Pedro Ximenez)和少量的麝香葡萄(Moscatel)。
赫雷斯的命運、聲望和歷史與當地生產的高度葡萄酒(雪利酒)密切相連。赫雷斯葡萄酒主要分為兩大類:菲諾雷雪莉(Fino)和歐洛羅索雪莉(Oloroso)。在菲諾雪莉的表層生成了一層味道新鮮爽口的酵母薄膜,而歐洛羅索雪莉則沒有這種情況。貯存1年後,菲諾雪莉和歐洛羅索雪莉都將被順序存放在裝有酒底子的木桶中,借年份更長的酒提味·酒廠一方面將酒齡最長的葡萄酒投放市場,一方面將新酒存入酒桶,一出一進,周而往復。新酒在依次分階式混合法中不斷汲取酒齡更長的葡萄酒的口味與特點。
菲諾雪莉(Fino):一種形成了酵母薄膜的葡萄酒,產千赫雷斯或聖瑪利亞港。酒齡在5-9年之間。
曼薩尼亞雪莉酒(Manzanilla);一種產於氣候涼爽的沿海城市桑盧卡爾一德巴拉梅達的菲諾雪利。酒齡在5-9年之間。
歐洛羅索雪莉(Oloroso) :一種形成了酵母薄膜的葡萄酒,產於上述三個城市。酒齡在10-15年之間。
阿蒙蒂亞雪莉(Amontillado):陳化期較長的醇酒,酒齡在10-15年之間。
克林姆雪莉(Cream):用佩德羅一希梅內斯葡萄或麝香葡萄釀制的甜酒。酒齡在5-15年之間。
雪莉酒釀造的方法
特殊釀法:FLOR與索雷拉SOLERA 其實像西班牙這種溫暖的氣候,酒很容易因為氣溫過高而腐壞,為了阻止這個缺點,西班牙人卻想到一個絕妙方法:一般酒在橡木桶發酵時,為了防止發霉,都是將酒滿滿的裝入桶中;但雪莉酒卻反其道行,酒農會故意留下1/3的空間,讓酒接觸到空氣,而產生一層由天然的酵母菌孢子構成的白色薄膜,當地人稱為開花flor。這層flor不僅保護底下的酒免於氧化,保持它明亮的酒色,並且創造出更佳的口感與新鮮、強烈、令人垂涎三尺的麵包香氣。而特殊的陳年系統─索雷拉SOLERA,讓雪莉酒可以同時兼具新酒的清新與老酒的醇厚,這種方法是把成熟過程中的酒桶分為數層堆放(堆棧層數每個酒廠都不太一樣,少者僅3層,最多則可達到14層)。最底層的酒桶存放最老的酒,最上層的則是最年輕的酒。
每隔一段時間,酒廠會從最底層取出一部分的酒裝瓶准備出售,再從上層的酒桶中取酒,依順序補足下層所減少的酒,例如:取第二層補第一層,取第三層補第二層…….,如此一來便能借著老酒為基酒,以年輕的酒調和,便能讓雪莉保持永恆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