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如何消滅疑似爛教徒
Ⅰ 什麼是異教徒
異教徒是指信仰著各式各樣的神靈,屬於多神教,被一神教的教會視為反抗與異端的人。也屬於不信者或異教徒為基督宗教或伊斯蘭教對無宗教或異教人士的稱呼。
歷史上稱為基督徒的人以外的宗教團體是異教徒。他們還定義否認基督教或基督教聖經的人為異教徒。如果懷疑論者所追求的證據,是用來滿足自己相對於基督教的信仰,則可能不被視為異教徒。
異教徒的定義擴大至包括其他懷疑論者如:
(1)自然神論,相信神的定義是符合了「原動力」,但沒有超出這一行為。
(2)無神論,不相信神的存在。
(3)不可知論,不聲稱知道神的存在與否。
(1)西班牙如何消滅疑似爛教徒擴展閱讀:
異教徒的來源:
1、中世紀 (500-1350)時天主教會用這個詞描述穆斯林對其造成的威脅。8世紀初期摩爾人 (來自北非的穆斯林)移入西班牙。
2、11世紀,賽爾柱土耳其人征服了小亞細亞,中世紀基 督徒(當時基督徒數量正在增長)越來越懼怕穆斯林不斷擴大的影響,伊斯蘭教徒不僅 佔領以前屬於基督徒的領地,同時還立即阻止基督徒朝聖者進入他們在中東的聖地。
3、教會對所謂的異教徒採取對策,鼓動西歐人拿起武器進行十字軍東征。1095年, 十字軍東征開始,1291年以失敗告終,教會還作出另一努力阻止伊斯蘭教的擴張,。
4、1231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1170—1241)發布建立偵查制度的教皇訓令,該制度要 求發現並懲罰異教徒。很多人綁在柱子上被燒死。
5、摩爾人對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持續近百年的時間,之後,北非人被基督教國家軍隊逐出。
Ⅱ 西班牙歷史 關於宗教的
歷史上西班牙是屬於天主教勢力范圍的,後來公元8世紀時摩洛哥的伊斯蘭勢力從直布羅陀海峽「入侵」西班牙,佔領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摩爾帝國統治了西班牙七百年,但逐步沒落。
其13世紀修建的阿爾罕布拉宮是摩爾人抵抗北部基督教國家的最後據點,但在內部紛爭,東征十字軍和蒙古鐵騎的三重打擊下一蹶不振,徹底失去了曾有的輝煌。
盡管摩爾人在格林那達又喘息了百餘年,最終還是被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們趕回了北非摩洛哥的大漠老家。歐洲的伊斯蘭統治也從此正式結束。
(2)西班牙如何消滅疑似爛教徒擴展閱讀:
天主教對西班牙人的影響
天主教的影響更多地表現在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像其他天主教徒一樣,西班牙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都是在教堂中度過的:出生後的洗禮,第一次領聖餐,婚禮和死後的葬禮。
西班牙節日眾多,有一個原因就是每一個城市、每一個村子、每一種職業都有一個聖徒作為守護神。每到聖徒生日的時候,這個城市或者行業公會就要舉行大彌撒和宗教遊行。另外,每一個教徒也都有自己的守護神,不僅要過自己的生日,也要過聖徒的生日。
西班牙人的名字大多取自聖徒,最常見的男女名字就是聖父聖母「何塞」和「瑪麗亞」,而且不論男女,都經常把這兩個名字連用。比如西班牙前任首相就叫「何塞·馬利亞·阿斯納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班牙歷史
Ⅲ 西班牙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過好幾百年,怎麼現在仍然世俗化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西班牙的宗教問題上,「世俗化」相對應的並不一定是「伊斯蘭教」,而應當是「宗教化」。
「再征服運動」將摩爾人趕走之後,伊莎貝拉開始在全境驅逐異教徒,將國家變成了徹徹底底的天主教國家。雖然之後政權更迭,好幾代人後,出現了哈布斯堡家族、波旁家族,但是這些國家作為歐洲古老的貴族家族,同樣都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因此西班牙一直都是天主教國家。
一直到1978年,西班牙才放棄將任何宗教作為國教,正式成為了世俗化國家。值得一提的是,曾經受到西班牙殖民的拉丁美洲,很多國家因此也是天主教國家,直到現在仍然是,並不是所有國家都世俗化了。
Ⅳ 西葡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西葡戰爭是西班牙旨在並吞葡萄牙的侵略戰爭。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乘16世紀下半葉葡萄牙軍事經濟地位衰落、國際地位下降之機,在無直系繼承人的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昂一世於1578年死後,聲稱自己享有葡萄牙王位繼承權。他獲得了葡萄牙貴族和天主教耶穌會教徒的支持。
1580年,阿里巴將軍統率的西班牙部隊開往葡萄牙,1581年佔領了里斯本,迫使葡萄牙國會承認腓力二世為國王。
在西班牙統治時期,葡萄牙被迫多次參加西班牙對英國和荷蘭的戰爭。國內飢荒,人口銳減,各階層人民對西班牙統治普遍不滿。1640年12月1日,里斯本爆發了人民起義,並擴展到全國各地。這次起義使葡萄牙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1668年,西班牙被迫承認葡萄牙獨立。
18世紀初,葡萄牙參加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最初它站在法國一邊,後來在英國、奧地利和荷蘭的壓力下,於1702年5月加入了反法同盟。
在這次戰爭中,葡萄牙喪失了在摩洛哥的重要支撐點——休達。英國把休達給了西班牙作為占據西班牙的直布羅陀的補償。
1801年,英國又將葡萄牙拖入反西班牙的戰爭。最初是西班牙和共和制的法國作戰,戰敗後和法國訂立了軍事同盟。隨後西班牙部隊進入葡萄牙,迫使它締結了屈辱的和約。
根據巴達霍斯和約葡萄牙把瓜分的亞納河左岸的領土連同奧利范薩要塞割讓給西班牙,並承擔義務禁止英國船隻停靠葡萄牙各港口。英國在特臘法耳加角海戰中粉碎了法西聯合艦隊,恢復了自己在葡萄牙的地位。
Ⅳ 西班牙游記:雙王的雙贏
托萊多大教堂安放著一位公主的遺骸。1673年,一位出行的公主被當地執政的異教徒抓了起來,強迫她改變信仰嫁給自己,公主拒絕後,連同僕人被殺掉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信仰堅定的公主,將她安置在教堂中。當時同行的妹子沒能進到教堂里,聽說教堂里有一位公主,以為是伊莎貝拉,後悔的直跳腳。好在我們最後到了格拉納達,見到了兩位國王結婚的宮殿,以及安葬的教堂。
伊莎貝拉是南方卡斯蒂利亞的國王,費爾南多是北方阿拉貢的國王,兩人結婚後,西班牙實際上統一起來。聽起來像個政治婚姻,伊莎貝拉似乎是個不幸的政治利益犧牲者。但事實是,這位卡斯蒂利亞女王才能卓越,獨具慧眼。
十五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伊莎貝拉作為卡斯蒂利亞的繼承人之一,是當時最有權勢的女子。當她聽說同父異母的哥哥恩里克四世打算把她嫁給葡萄牙國王時,她讓親信在各國打聽年輕有為的王子,因此暗暗選定了阿拉貢繼承人費爾南多。18歲的伊莎貝拉逃出家門與費爾南多結婚後,恩里克四世宣布自己的女兒胡安娜成為王位候選人。在恩里克四世去世時,胡安娜與伊莎貝拉爭奪王位進行了短期的內戰,當然,勝出者是伊莎貝拉。同年,費爾南多成為阿拉貢國王。雙王的結合開始了他們雙贏之旅。
首先是他們共同創辦了一個統一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結合後,1492年雙王進攻了穆斯林最後一個據點,格拉納達的陷落是基督徒的光復時刻,也是阿拉伯人從此退出伊比利亞半島的分界線。
同年,伊莎貝拉資助哥倫布起航。一個小小的決策,帶來西班牙幾個世紀的輝煌,如蝴蝶效應般開啟了整個歐洲的殖民時代,給美洲的發展帶來極大進步的同時也付出了幾乎滅種的慘痛代價,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1478年,為了維護天主教的正統,伊莎貝拉支持成立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要求所有異教徒改信天主教,對拒絕執行的異教徒進行了驅逐和嚴酷懲罰。宗教裁判所的成立迅速奠定了伊莎貝拉的地位,統一了全國思想,但驅逐異教徒,其中一些具有高超技能的手工匠人、科學家、藝術家的離開,為西班牙以後的敗局埋下了伏筆。
當然,還有一個八卦。歷史上有名的瘋女胡安娜是雙王的女兒,16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君主、神聖羅馬帝國的查理五世是瘋女胡安娜的兒子,也就是雙王的外孫,查理五世資助了麥哲倫出航。瘋女胡安娜的故事是後人津津樂道的,有人寫她對愛情的執著,她日夜與菲利普腐爛的屍身待在一起不允許下葬,也有人寫她的家庭給她帶來的痛苦,被父親、丈夫、兒子相繼利用、圈禁。無論什麼角度,胡安娜無疑是情感的脆弱者,她的神經質來自遺傳也來自至親。
回溯歷史,雙王的結合幾乎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婚姻,自由戀愛、志同道合、強強聯合,所以稱之為「雙王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