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哥特人如何統治西班牙
⑴ 西班牙歷史的西哥特統治
羅馬帝國衰亡之後,日耳曼諸部落開始侵入帝國疆域,其中數個部落後來在歐洲各地定居下來並繼承了羅馬人的遺產,建立了多個王國。伊比利亞半島自410年之後就為西哥特人所統治。在伊比利亞半島,如同其他地區一般,帝國的衰亡是緩慢無聲的,而非疾風驟雨般的為人所驚覺。其間並無一個確切的「衰亡」的時間點,而是表現為3-5世紀間伊比利亞半島地區「去羅馬化」的過程和中央政權的衰弱。不過同時,居住在上日耳曼-雷蒂安邊牆兩側的日耳曼人和匈奴人則經歷著一個「羅馬化」的過程。如西哥特人,甚至在他們在匈奴人的壓力下進入帝國領域之前的360年,就已經改宗信阿里烏斯教派了。406年冬季,汪達爾人、蘇維匯人(屬日耳曼人)和阿蘭人(屬薩爾馬提亞人)武力侵入了帝國邊界。三年後他們跨過比利牛斯山脈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瓜分了半島西部地區。西哥特人則在兩年前洗劫了羅馬,並於412年到達法國地區,建立了圖盧茲的西哥特王國,並逐漸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至伊比利亞半島。而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則被迫遷徙至北非,兩者均沒有在西班牙文化中留下長期影響。西哥特王國將首都遷至西班牙的托萊多,在雷奧韋吉爾德(Leovigild)的統治下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
重要的是,西班牙從未發生如同不列顛行省、高盧行省、倫巴第地區和日耳曼地區那般明顯的、可被觀察到的古典文化的衰退;同時在415-711年間——即西哥特王國統治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西班牙人對於延續自同一體系的法律法規表現出了獨特的尊重。西哥特王國和地中海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西地中海地區商業貿易的持續——雖然貿易量有所萎縮——支撐了西哥特文化的發展。信仰阿里烏斯教派的西哥特貴族普遍與當地的天主教信眾保持著距離。西哥特的統治階級追逐君士坦丁堡的文化與技術,但是天主教的主教們則是西哥特人的大敵,而且拜占庭還曾短暫的入侵過西班牙的科爾多瓦。
阿里烏斯教派在西班牙傳播的時間並不算長。587年,托萊多的西哥特國王雷卡多改宗信了天主教,從而結束了國內關於阿里烏斯教派的爭端,並以此為契機統一了國內的宗教信仰。546年舉行的萊里達會議則對神職人員的行為進行了約束,並擴大了法律對其的統轄權。
在西班牙,西哥特人從近古時代(Late Antiquity)繼承了一整套的封建制度:在南方,以羅馬的庄園制度為基礎;在北方,則分封土地給各諸侯,後者則提供軍隊。軍隊中的大部分士兵是由奴隸組成的,多數都是從農村地區抽調而來。由貴族組成的鬆散議會——它向國王提出建議並保證國王統治的合法性——負責維持這支軍隊,並且只有在其同意下國王才能調動這支軍隊。
西哥特人的統治並未如之前的羅馬帝國所建立的官僚制度般,在社會上造成廣泛的影響;他們更傾向於維持一種溫和的野蠻人統治——毫不關心國內局勢和經濟發展,只為個人利益著想。這個時期很少有文學作品流傳下來,大規模的文學創作並未在民眾階層中出現——這種情況直到穆斯林統治時期才出現——更多的只是表現為孤立的創作;而西哥特語言對於現今伊比利亞半島語言的影響也十分微弱。西哥特人最重大的影響是造成了西班牙城市的衰弱,因為他們大部分都遷居至了農村。盡管和此時處於飢荒中的法國和日耳曼農村相比,西班牙的農村享有一定程度的繁榮,但是西哥特人對與他們的人民和國家在公共福利、社會穩定和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貢獻依然是微不足道的。這導致了他們的垮台——當8世紀摩爾人到來之時,他們已經無法獲取他們臣民的忠誠了。
⑵ 世界古代民族:西哥特人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哥特人(Goths)(200年~714年)也譯作哥德人,是東日耳曼人部落的一支分支部族,從2世紀開始定居在斯基泰、達契亞、外潘諾尼亞與黑海北岸的烏克蘭大草原。5到6世紀時,德涅斯特河劃分了他們,河東的叫東哥特人,河西的叫西哥特人。
從公元第一世紀開始,羅馬人就已經知道他們居住在多瑙河(DanubeRiver)流域。也有人說他們其實是從波羅的海的葛蘭島(Gotland,現今瑞典境內)南渡至中歐的移民。在公元四世紀,哥特民族從內部分裂了。一部份成為了後來的維斯哥特(Visigoths),也就是西哥特(WestGoths),他們居住在現今的羅馬尼亞境內。另一部落則成為奧托哥特(Ostrogoths),也就是東哥特(EastGoths),他們向東面遷移,一直到達多瑙河下游區域,在臨近黑海處(BlackSea)建立了城鎮。當匈人出現之後,公元375年匈人對東哥特人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東哥特人開始向西遷移,壓迫西哥特人也西遷。
西哥特人到達多瑙河下游北岸地區的瓦拉幾亞平原。而後匈人也追擊至此,在匈人的的壓迫下,西哥特人於376年申請南渡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居住,向羅馬帝國要求避難。羅馬帝國皇帝亞倫斯以解決帝國勞動力不足以及為了擴充帝國軍隊為目的,同意了西哥特人遷入的要求,允許他們渡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北部的默西亞和色雷斯一帶。東羅馬人對西哥特人的統治是殘酷的,他們對西哥特人徵收重稅,隨意欺壓,一些蠻族甚至只好通過賣兒賣女來交稅。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羅馬官兵的虐待和壓榨,終於在一次羅馬士兵虐待毆打西哥特人的事件後,於公元378年在弗里蒂格恩領導下掀起了全民族的起義。起義的西哥特人得到東哥特人、羅馬境內奴隸及部分匈人和阿蘭人支持,迅速控制了色雷斯地區,並推進到東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附近的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埃迪爾內)。
378年8月,心高氣傲的瓦倫斯由於害怕被其他軍官搶功,未等待軍隊集結齊就親率6萬羅馬軍隊(步兵為主)進抵阿德里安堡,企圖一舉擊敗哥特人。此戰羅馬軍大敗,瓦倫斯皇帝本人及其許多部將陣亡,羅馬軍損失約4萬人,元氣大傷;阿德里安堡之戰顯示了騎兵在會戰中的巨大突擊威力,傳統的步兵方陣和軍團戰術日趨沒落。哥特人牢固控制了羅馬帝國的色雷斯地區,為進一步擴張勢力建立了基地。
隨後登基的狄奧多西大帝對哥特人採取了游擊戰術:引誘哥特人出戰,然後一隻部隊伏擊,另一支部隊掃盪敵後方的婦女兒童,此計導致哥特人與382年投降,被狄奧多西編為輔軍。西哥特人內部的三位領袖去世已群龍無首,曾經跟隨狄奧多西大帝西征的、羅馬化程度較深的阿拉里克被推舉為首腦。
395年迪奧多西死後,東帝國境內蠻族遭受政府排擠,阿拉里克只好率領輔軍西去。
410年間西哥特首領阿拉里克率領的蠻族軍隊對昔日帝國的王都—羅馬進行了聲勢浩大的三次圍攻,破城後在城內任意搶掠三天,大獲而歸。在此之後,西哥特人繼續向西行進,最終建立起一個以西班牙和高盧南部為主體的王國。
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率領下洗劫了羅馬城。同年阿拉里克卒,由阿陶爾夫斯繼任。415年,他率領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定居。418年末,阿拉里克之孫狄奧多里克一世(418~451在位)率領西哥特人,以西羅馬帝國同盟者身份定居於阿奎丹,建立了第一個日耳曼王國,定都土魯斯。嗣後再次侵入西班牙 ,把汪達爾人和阿蘭人排擠到北非;蘇維匯人則被局蹐於伊比利亞半島西北一隅。
國王尤里克在位期間(466~484),西哥特王國頒布法典,廢除了與羅馬的同盟關系。領土包括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大部。尤里克之子阿拉里克二世484年繼位後,於507年在武耶一戰被法蘭克國王克洛維所敗,本人被殺,失去高盧大部分土地。此後王國中心移到西班牙,6世紀中葉定都於托萊多。利奧維吉爾德在位期間(約569~586),國勢強盛,西哥特人合並蘇維匯王國,從拜占庭回科爾多瓦等地。
西哥特的封建制度是在瓦解的羅馬奴隸制和解體的日耳曼氏族公社的基礎上產生的。西哥特人奪取羅馬大地主2/3的耕地、1/2森林以及部分奴隸、隸農和工具。在羅馬私有制的影響下,馬爾克公社瓦解,部分公社成員淪為依附農 、隸農和奴隸,而國王、親兵和基督教阿利烏派神職人員則成為封建大地主。後來羅馬大地主也逐漸與西哥特大地主合流。大地主以服役為條件把土地授與他的親信和親兵,形成封建等級土地所有制。為了維護王國的統一,國王雷卡雷德一世(586~601在位)於589年召開第三次托萊多宗教會議,定羅馬基督教為國教。711年阿拉伯人侵入西班牙,714年滅西哥特王國。
⑶ 關於西哥特統治西班牙時期的史料
西哥特王國(418~714)
Visigothie Kingdom
5~8世紀初西哥特人在西羅馬帝國境內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建立的日耳曼國家。376年西哥特人遭到匈奴人襲擊 ,被趕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410年,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率領下洗劫了羅馬城。同年阿拉里克卒,由阿陶爾夫斯繼任。415年,他率領西哥特人在西班牙定居。418年末,阿拉里克之孫狄奧多里克一世(418~451在位)率領西哥特人,以西羅馬帝國同盟者身分定居於阿奎丹,建立了第一個日耳曼王國,定都土魯斯。嗣後再次侵入西班牙 ,把汪達爾人和阿蘭人排擠到北非;蘇維匯人則被局蹐於伊比利亞半島西北一隅。
國王尤里克在位期間(466~484),西哥特王國頒布法典,廢除了與羅馬的同盟關系。領土包括高盧西南部和西班牙大部。尤里克之子阿拉里克二世484年繼位後,於507年在武耶一戰被法蘭克國王克洛維所敗,本人被殺,失去高盧大部分土地。此後王國中心移到西班牙,6世紀中葉定都於托萊多。利奧維吉爾德在位期間(約569~586),國勢強盛,西哥特人合並蘇維匯王國,從拜占廷手中奪回科爾多瓦等地。
西哥特的封建制度是在瓦解的羅馬奴隸制和解體的日耳曼氏族公社的基礎上產生的。西哥特人奪取羅馬大地主2/3的耕地、1/2森林以及部分奴隸、隸農和工具。在羅馬私有制的影響下,馬爾克公社瓦解,部分公社成員淪為依附農 、隸農和奴隸,而國王、親兵和基督教阿利烏派神職人員則成為封建大地主。後來羅馬大地主也逐漸與西哥特大地主合流。大地主以服役為條件把土地授與他的親信和親兵,形成封建等級土地所有制。為了維護王國的統一,國王雷卡雷德一世(586~601在位)於589年召開第三次托萊多宗教會議,定羅馬基督教為國教。711年阿拉伯人侵入西班牙,714年滅西哥特王國。
(這已經是我能找到的最多的資料了,可以和另一位仁兄的一起參考看看)
⑷ 請問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後被什麼國家統治過
西班牙半島原住民是伊比利亞人,他們先被迦太基人統治,後來羅馬人打敗了迦太基人。羅馬帝國崩潰後先是由日耳曼蠻族西哥特人統治後來西哥特人被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統治。後來西哥特人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了西班牙,而伊比利亞人建立了葡萄牙。
⑸ 西班牙的歷史概況
西班牙歷史開始於伊比利亞史前期,其間經歷了第一個全球性帝國——西班牙帝國的崛起和衰落,及至現今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及歐盟成員國的現狀。
現代人類在大約3萬5000年前即已經進入了伊比利亞半島。這時期被稱為原始時期。在其後的數千年裡又有數波入侵者和殖民者紛至沓來,公元711年,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軍隊入侵並征服了幾乎整個伊比利亞半島。在接下來的750年裡,獨立的穆斯林國家相繼建立。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
18世紀,西班牙又開始了一個新的王朝—波旁王朝,18世紀和19世紀之交的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在全歐洲引起了混亂,法國最終占據了歐洲大陸包括西班牙的大部分區域。這又引發了一場成功的、但又是毀滅性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最終拖垮了這個國家,造成的政權的空缺又引起了西班牙美洲大陸殖民地的相繼獨立。
20世紀初,西班牙的政局越來越動盪,最後在1936年,爆發了血腥的內戰。內戰最後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領導的民族主義獨裁登台而告終結,他一直控制著西班牙政府直到1975年。在60年代和70年代經歷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現代西班牙顯示了在受歡迎的胡安·卡洛斯國王領導下、作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健康、現代、民主的發展趨向,是歐洲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區之一。西班牙是歐盟成員國,並舉辦了1992年夏季奧運會及1982年世界盃。
總的來說,可分為:原始時期、羅馬時代、西哥特統治、穆斯林佔領期、帝國時代、共和時代、民主過渡期、近現歷史八個歷史階段。
(5)西哥特人如何統治西班牙擴展閱讀:
2005年7月3日,西班牙成為繼荷蘭和比利時後,第三個舉國實行合法同性婚姻的國家,比加拿大早了17天。這表明了西班牙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風俗日漸走向自由化。
現今的西班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由17個行政區組成,包括:安達盧西亞、阿拉貢、阿斯圖里亞斯、巴利阿里群島、加那利群島、卡斯蒂利亞-萊昂、坎塔布里亞、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加泰羅尼亞、埃斯特雷馬杜拉、加利西亞、拉里奧哈、馬德里自治區、穆爾西亞自治區、巴斯克自治區、巴倫西亞自治區和納瓦拉,以及兩個自治城市休達和梅利利亞。
⑹ 西班牙歷史及其簡介
西班牙歷史概況
從公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公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公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費迪南德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
費迪南德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V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 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
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
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⑺ 西班牙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西班牙歷史 主詞條:布匿戰爭
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
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創建了加迪爾(加的斯城)。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新迦太基」)。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很快佔領整個半島。
公元前6世紀,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
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
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國,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
公元711年,西哥特人的結束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 主詞條:瓜達萊特戰役
公元710年,由於爭奪王位,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阿拉伯人(又稱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歷史。
公元711年,摩爾人入侵西班牙,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只用了7年時間就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從而西班牙開始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統治,稱做「安達盧斯國」,中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初期,西班牙有幾個酋長國並存,隸屬於大馬士革哈里發帝國。
公元722年,在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的科瓦東加山打響了光復運動的第一役。在這場戰斗中,基督教軍隊在領袖佩拉約的領導下戰勝了阿拉伯軍隊。歐洲其它國家的基督教徒也紛紛響應教皇的號召,到西班牙參加反阿聖戰。在同阿拉伯人征戰的同時,基督教形成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大王國。
公元756年,第一位摩爾國王阿夫德拉曼一世,定都科爾多瓦,同時宣布獨立。
公元10世紀,摩爾人統治達到鼎盛時期。後來,科爾多瓦哈里發帝國分裂為若干個王國。面對阿拉伯人對西班牙的侵略和佔領,基督教人開始進行反抗。
1085年,基督教軍隊收復了托萊多,卡斯蒂利亞將該城定為首都。
1212年,在阿方索八世的領導下,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軍隊在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取得了戰勝摩爾人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又收復了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赫雷斯、加的斯等城市,最後只剩下格拉納達王國。
1469年,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個王國聯姻,為兩個王國的最後統一奠定了基礎。
1474年,23歲的伊莎貝爾被立為卡斯蒂利亞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鎮行政制度。
1479年,費爾南多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兩國正式合並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夫婦二人被稱為「天主教雙王」。 主詞條:西班牙光復運動
1492年1月2日,摩爾人首都格拉納達陷落,西班牙光復運動宣告完成,西班牙最終實現統一。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由西班牙加迪斯出發,10月12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登上巴哈馬的聖薩爾瓦多島,然後帶了幾個土著人及一些物品返回西班牙。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此後,西班牙殖民者開始了對拉美的征服和佔領,將疆土擴展到大西洋的彼岸和菲律賓。
1516年,胡安娜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納瓦拉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
1519年,埃爾南·科爾特斯等從古巴抵達墨西哥,征服了阿茲特克部落的首府特諾奇蒂特蘭。
1530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人從巴拿馬出發,幾個月後到達印加帝國,征服了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許多部落被消滅、印第安人文明被毀滅。
1588年,腓力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班牙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出身海盜的德雷克率領的英國海軍擊潰,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開始衰落。
1648年,西班牙對法國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與荷蘭的領土,西班牙逐漸走向衰落。
1700年,查理二世去世,其姐瑪麗亞·特里薩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世的孫子費利佩繼位(腓力五世),從此西班牙王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轉到法國波旁家族手中。盡管費利佩當上了西班牙國王,但為爭奪西班牙王位,法西與奧地利(英、荷支持)開始了一場戰爭,並於1713年簽訂了烏德勒支和約,奧地利得到了佛蘭德、米蘭、撒丁島和那不勒斯,英國得到直布羅陀等地,荷蘭得到佛蘭德的許多要塞,西班牙只剩下本土,換取的是各國對腓力五世的承認。
19世紀,拿破崙奪取法國政權後,將擴張的目標對准西班牙。以借路攻打葡萄牙為借口,派軍隊佔領了西班牙並安排自己的兄弟任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奮起抗法。1808年5月2日,獨立戰爭爆發,西班牙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沉重代價,西班牙喪失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ña」(源於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主詞條:美西戰爭
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24日王朝復辟。
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以西班牙失敗而告終,古巴獲得獨立,西班牙向美國割讓了波多黎各、關島並廉價出售了菲律賓(2000萬美元)。西班牙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國際大國地位不復存在。 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
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瓦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同年12月,西班牙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相繼成立。
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
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
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1日,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道弗·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1978年12月新憲法正式出台。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1996年至2004年,人民黨連續執政。
2004年至2011年,工社黨重新上台執政。
2011年11月,工社黨在大選中失利,人民黨重掌政權。
⑻ 誰能詳細說說西班牙帝國發展史
西班牙的歷史,幾乎是一部外族侵略史。
從西元前十一世紀到五世紀之間,先後遭到伊貝洛族、塔爾提西奧族、腓尼基人、希臘人、凱爾特族的侵入。後來凱爾特族與伊貝洛族混合,成為半島上獨特的凱爾提貝洛族。接著迦太基人、羅馬人陸續侵入,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西邊的勢力范圍,現在的伊比利半島各處,還殘留著羅馬的遺跡。
西元六、七世紀,西哥德族侵入並建立王國,以扎雷多為首都。現在托雷多到處可見西哥德族文化遺跡。
到了八世紀,西班牙受到由北非渡海而來的阿拉伯民族摩爾人統治,自此到十五世紀末,回教文化席捲西班牙。在回教徒統治下,西班牙雖地處歐洲,卻不像歐洲國家。
西元十世紀時,回教徒定都哥多華,在此地建立了三佰多個清真寺,當時哥多華擁有二十萬的住戶,繁榮富庶,據說是世界最大的都市。
過了不久,在回教徒統治下的西班牙基督徒,發起收復國土運動,自此到中世紀,西班牙一直受到復國運動的影響。
1479年,阿拉岡國王斐迪南與卡斯提爾的伊莎貝拉女王結婚後,西班牙統一的宿願終於達成。此時,回教徒由於內部的紛爭,以及受到西班牙本土復國運動的影響,勢力逐漸減弱,最後不得不將根據地遷移到格拉那達,並在臨斤山丘上建造了阿爾寒布拉王宮。
斐迪南完成國家統一後,再以九萬兵力向前推進,終於打敗回教徒,而得到最後的勝利。1492年,格拉那達城重歸基督徒所有。
到了兩王之孫卡洛斯一世與其子腓力二世時,西班牙進入更輝煌的霸權時代。尤其是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被推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文治武功鼎盛,為西班牙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查理五世統轄近半的歐洲大陸及美洲大陸的大部份,後來還陸續征服墨西哥的馬雅帝國以及秘魯的印加帝國。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地的進展下,使十五、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世紀』。
1588年5月,由里斯本出發的127艘西班牙無敵艦隊,不幸於多佛海峽被英國機動性高的80艘艦隊所打敗,從此以後,西班牙國勢一蹶不振,海上霸權也由英國取代。
1700年,西班牙王位無後可繼,引起英、法、奧地利之間的王位繼承戰爭。結果,由法國波旁家族繼任西班牙王位。如今現任國王Van.Carlos一世還一直與法國之間,維持著良好的傳統友誼。
1808年,拿破崙以欺騙手段取得西班牙後,命令其兄約瑟夫一世為西班牙國王,立刻引起西班牙國民的反抗,紛紛起義,推翻政府。畫家哥雅著名的圖畫「五月二日」、「五月三日」就是描繪當時的革命情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殖民地,紛紛仿效美國革命方式而獨立。而西班牙國內宮廷政治的腐敗,民間經濟的蕭條等,都使得西班牙國本動搖。
十九世紀後葉,西班牙國內動盪不安,各地反政府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1873年 2月至翌年年底,西班牙曾短暫實行共和。然而,動亂仍然持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工人階級在政治上抬頭,1931年政府不得不宣布共和制度,當時國王 Alfonso 十三世亡命法國。
此後,政治情勢繼續惡化,不滿分子的活動更為激烈,1936年到1939年是西班牙內戰最激烈時期。內戰結束後佛朗哥獨裁政權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沒有參戰。在政治上佛朗哥政權被世界各國孤立,直到1955年加入聯合國後,才回到國際舞台。
1964年,佛朗哥將軍指定Alfonso十三世的孫子Juan.Carlos為繼任國王,1975年佛朗哥逝世後,Juan.Carlos一世登上王位,頒布新憲法,西班牙成為一個君王立憲的國家。
一、民族起源和早期歷史
伊比利亞半島從80萬年前就有人居住。據推測可能是非洲人在追捕獵物時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獵人越過比利牛斯山來到這里並定居下來。伊比利亞半島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伊比利亞人。西班牙北部的阿爾達米拉洞穴留下的舉世聞名的岩畫生動地記載了原始人生活情況,野牛、鹿、野馬等顏色鮮艷、栩栩如生。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公元前六世紀凱爾特人來到了伊比利亞半島,伊比利亞人和凱爾特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大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腓尼基人創建了加的斯城;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腓尼基人生性平和,在伊比利亞半島從事經商活動,他們教當地居民使用貨幣、采礦冶煉金屬、織布等。前元前七世紀,希臘商人開始在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定居下來,將葡萄和橄欖引入伊比利亞半島。公元前6世紀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半島。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羅馬人的統治對西班牙歷史、經濟、文化、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人與當地塞爾梯貝里亞人通婚,從而誕生了羅馬西班牙人。羅馬人帶來了語言、法律、習俗等,西班牙徹底被「拉丁化」。羅馬人建立了許多新的城鎮(如塞維利亞、科爾多瓦、薩拉曼卡、托萊多、薩拉戈薩等),修建了大量的道路、下水道、公共浴室、市政大廳、斗獸場、圓形劇場、橋梁、引水渠等。在羅馬人的統治下,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伊比利亞半島成為重要的貿易地區,貴重的礦物、廉價的葡萄酒、優質的橄欖油銷售到世界各地。總的來講,羅馬統治給西班牙帶來四個社會基礎:拉丁語言、羅馬法律、市鎮體制和基督教信仰。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在西哥特人統治下,羅馬西班牙人與西哥特人互相通婚。西哥特人在西班牙拉開了封建主義的序幕。但是,西哥特人並沒有給西班牙文明注入太多新鮮血液。相反,西哥特人也採用了拉丁文字,甚至成為基督教徒,沿襲了羅馬人的文化習俗,後來被當地人同化了。由於爭奪王位,公元710年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
西班牙民族比較單一,是由一個主體民族和若干少數民族構成的國家。其中主體民族是卡斯蒂利亞人,講西班牙語,約占人口的73%。少數民族主要有加泰羅尼亞人,約占人口15%,主要居住在巴塞羅那及周圍地區;加利西亞人約占人口近7%,主要居住在西部大西洋沿岸;巴斯克人約佔5%,生活在北邊靠近法國的邊境地區。
此外,也有稱為巴倫西亞人和安達盧西亞人的,因早與其他民族同化,已不算單獨民族。即使是被稱為少數民族的加泰羅尼亞人、巴斯克人和加利西亞人,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上與卡斯蒂利亞人也無大的區別,但他們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在西班牙境內,還生活著約1萬名吉卜賽人。西班牙政府以前不願承認他們為境內合法的少數民族。近十幾年,政府與周圍鄰國一樣,也專門撥出巨款為他們建造房屋,使其安居樂業。
加泰羅尼亞大區有六萬人口,一千年多年的歷史,和四個省份:巴塞羅納省,萊達省,葛羅納省,以及塔拉國納省。自治政府。完全獨立的語言:加泰羅尼亞語。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對它的獨立自治的自豪感。
大區呈三角狀,處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東北部,加泰羅尼亞大區有著非常豐富多樣的資源。從地中海海岸到內陸山脈和比利牛斯山,無論是景色還是植物都表現出無盡的多變性。還要加上地理地貌上的驚人的多樣化,從蒙塞拉高原到噶羅查的火山區。
運動愛好者在那裡找到了他們福音:出色的運動地,帆船,滑雪,高爾夫,冒險運動項目以及徒步漫遊都有著高品質的設施。
藝術愛好者也並不因此而受到損害。加泰羅尼亞有著極為多變的建築風格和藝術運動大幅度選擇面:羅曼式,哥特式以及巴洛克式,浪漫派以及離我們更近些的現代派的火暴。它產生了擁有廣大民眾擁戴的著名(或不太著名的)的藝術家:古蒂,達里,米羅,保·卡薩爾斯。。。。。。
加泰羅尼亞也是一方有著驚人豐富的歷史的水土,從新石器時代起這里就開始有人居住:先是菲尼基人和希臘人,後來是維斯哥特人(公元前484年),再後是穆斯林,都佔領過這塊土地。公元800年摩爾人在波提耶的失敗標志著法蘭克人對加泰羅尼亞的再征戰的開始。十世紀末,巴塞羅納公爵布萊爾二世王從加泰羅尼亞公國得到了獨立。1200年到1550年間,這里有過政治,商務和經濟的極大擴張。傑穆王於1229年佔領了馬爵克,1245年佔領了瓦倫西亞。
基督教王之間的姻聯標志著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誕生,盡管兩個王國各自保持著自己文化和語言上的獨特性。但加泰羅尼亞和西班牙王國之間很快出現了首次紛爭。1640年民眾起而反抗中央政權,即"收割者戰爭"。西班牙王權繼承戰期間,加泰羅尼亞支持奧地利查理大公,而他成了敗方。西班牙王菲力浦五世頒布法令,取消獨立政府機構,禁止加泰羅尼亞語作為官方語言使用,並關閉大學。自1716年起,西班牙君王致力於在西班牙其他地區吸收加泰羅尼亞語。
到1932年才恢復了自治政府,加泰羅尼亞重新在政治上得到獨立。內戰期間(1936 - 39年)佛朗哥派的勝利使加泰羅尼亞的自治得而復失,加泰羅尼亞語又被禁用。佛朗哥的死亡,1975年恢復了民主,1977年,自治政府重新得到了自治權(經濟,教育以及文化的管理權)。
如今的加泰羅尼亞人向新生鮮事物和現代敞開了大門,同時又忠實於它的傳統,它的民歌,因而顯得特別活躍。它必須為爭取它的獨立身份得到承認而戰,為此它感到無比自豪。結局是有說服力的:1990年,加泰羅尼亞語被承認是一種歐洲語言,並成為1992年巴塞羅納奧運會上使用的官方語言的一種。
⑼ 西哥特人的歷史
378年,西哥特人不堪忍受羅馬人的奴役,舉行武裝起義。401年,西哥特人在首領阿拉里克領導下,由巴爾干半島侵入義大利,後來阿拉里克在四萬奴隸和數萬蠻族出身的羅馬士兵配合下,終於在410年攻佔羅馬城,大肆劫掠三日後離去,419年,西哥特人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地區,以土魯斯為中心建立第一個得到羅馬帝國承認的蠻族王國,西哥特王國。714年,西哥特王國滅亡。
他們原居羅馬帝國東北部,4世紀下半葉,受到來自中亞的匈奴人的威脅,開始向西遷徙。公元378年安德里諾堡戰役,西哥特人打敗了羅馬帝國的軍隊,410年西哥特人又洗劫了羅馬城,隨後佔領了高盧南部阿基坦地區,以圖盧茲作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其疆域包括盧瓦爾河以南的西南高盧和比利牛斯半島的大片土地。在西哥特人統治下的阿基坦,羅馬高盧貴族的地產大多未受損害,他們依然按羅馬帝國時的方式生活,羅馬文化所受到的沖擊不大。507年圖盧茲被北部的法蘭克王國所佔,西哥特人大多遷至西班牙,阿基坦地區轉歸法蘭克王國,但法蘭克人從未在此建立過直接統治,因而阿基坦人的羅馬傳統也未曾中斷。6—7世紀,瓦斯孔人徙入阿基坦,後來集中居住在加斯孔尼地區,較多地保存了自己的傳統。因此,高盧南部地區逐漸形成了不同於北部的獨特文化。
西哥特人是和東哥特人有緊密關系的日耳曼人,公元3世紀時居住在羅馬以前的達西亞省(現在的羅馬尼亞)。在被允許住在帝國疆界內以後,他們開始反抗羅馬人,並開始了戰爭流竄:410年洗劫了羅馬,418年在圖盧茲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從418年到507年,其疆域包括了西班牙和高盧的大部分領土。他們於511年在武耶被法蘭克人打敗,退到西班牙。711 年,他們的基督教國家(先是信仰阿利烏斯教,但從589年改信天主教)最後在那裡被從北非侵入的穆斯林教徒消滅。
⑽ 西班牙什麼時候被阿拉伯人統治的
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又稱摩爾人)入侵西班牙。阿拉伯人只用了7年時間就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從而西班牙開始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統治。
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西班牙政治、經濟、文化等再度輝煌。許多經濟作物(如茄子、西瓜、柑桔等)通過阿拉伯人引入西班牙和歐洲,阿拉伯數字的使用促進了科學發展,天文、醫葯、數學、建築等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等人的著作及聖經、古蘭經通過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翻譯傳到了歐洲各地。西班牙語中關於行政、建築、數學、醫葯等領域的詞彙很多來自阿拉伯文。阿拉伯統治對西班牙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10)西哥特人如何統治西班牙擴展閱讀:
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語:Reconquista),又稱再征服運動、列康吉斯達運動,是公元718至1492年間,西班牙人反對阿拉伯人佔領,收復失地的運動。
從 718年的科法敦加戰役開始,到1492年格拉納達戰役結束,共經歷了8個世紀。 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中,「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
711年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亞半島,原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人逃到半島的北部。以後在北部地區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納瓦爾、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等王國,這些王國時有分合,並從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夫里亞山區及比利牛斯山區向南推進,開展驅逐阿拉伯人、收復失地的運動。
718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國王佩拉約在科法敦加與入侵的阿拉伯人發生戰斗。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納瓦爾、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王國也進行了收復失地的斗爭。
1479年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合並,共同開展了驅逐阿拉伯人佔領的斗爭。西班牙人先後收復了托萊多(1085)、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1212)、塞維利亞(1248)、薩拉戈薩(1118)、馬約爾(1229)、巴倫西亞(1238)、薩拉多(1340)和阿爾赫西拉斯(1344)。
1492年1月2日,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最後一個王國格拉納達王國被打敗,國王穆罕默德十二世(即西班牙稱博阿布迪爾)投降,西班牙統一,收復失地運動勝利結束。
資料來源:網路—收復失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