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繆是如何參加西班牙國際縱隊的
1. 西班牙民族革命戰爭的偉大的國際縱隊
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全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反法西斯戰士紛紛志願進入西班牙,參加國際縱隊,和西班牙人民一起同法西斯分子作戰。甚至連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反法西斯戰士也冒著生命危險,前來西班牙參加戰斗。國際縱隊戰士到西班牙後,先是按不同國籍,組成了諸如「列寧支隊」、「林肯支隊」、「巴黎公社百人隊」和「台爾曼支隊」等。後來,共組建成7支國際縱隊。國際縱隊戰士都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富有獻身精神。他們在加入國際縱隊時,每人都在一份誓言上簽名宣誓:「我志願來到這里,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將獻出最後一滴血」。在整個戰爭期間,大約有一萬多名國際縱隊戰士犧牲了寶貴的生命,長眠在西班牙的土地上,他們以國際主義的模範行為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正在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中國人民堅決支持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1937年5月15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向西班牙人民發出了一封公開信。他在信中說,西班牙人民進行的戰爭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戰爭,這個戰爭不只是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為了世界被壓迫的民族而戰。」「如果不是我們眼前有著日本敵人,我們一定要參加到你們的隊伍中去的。」朱德總司令也在給西班牙人民的信中稱:「你們在西方與德意法西斯戰斗著,我們在遠東與日本法西斯軍閥搏鬥著!你們與我們的勝利,將是國際上法西斯蒂的滅亡。」國際縱隊中的一百多名中國籍戰士大多數是居住在歐、美和亞洲的華僑、華工和留學生,其中多數是共產黨員。戰爭開始時,中國共產黨旅德支部負責人謝唯進按照組織要求,先到英法動員華僑參戰,然後他隻身步行,跨過西法間的比利牛斯山進入西班牙。謝唯進來到西班牙後,先是做西班牙共和國軍隊第35師的重炮隊隊長,後來在國際縱隊中擔任炮兵縱隊政委。他率領炮兵縱隊參加了保衛馬德里等許多重大戰役,曾經兩度負重傷都堅持不下火線。為了支持國際縱隊中中國勇士們的戰斗,1937年夏天,朱德、周恩來和彭德懷特地從延安託人給在西班牙的中國勇士們帶去一面紅色錦旗,錦旗上綉著:「中西人民聯合起來,打倒人類公敵──法西斯蒂!」這一百多名中國戰士大多犧牲在西班牙,許多人連姓名都沒留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給西班牙人民的支援,鼓舞了西班牙人民抗擊法西斯的決心和勇氣。西班牙共產黨曾經致電中共中央:「你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反對壓迫者的斗爭,就是我們自己的斗爭」,「你們的英勇與團結,就是幫助著我們。」西班牙內戰失敗後,一些國際縱隊戰士離開西班牙,當他們聽說中國人民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情況後,堅決要求到中國參加抗日戰爭。其中,有22名醫生直接參加了中國的抗戰救護工作,直到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們才陸續回國。其中,有4人為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犧牲在中國土地上。國際縱隊,和西班牙人民一起浴血奮戰,並肩打擊法西斯叛亂分子和武裝干涉者。在戰斗中,有1萬多名國際縱隊戰士英勇犧牲在西班牙國土上。他們的光輝事跡,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寫下了壯麗的詩篇。因此,西班牙內戰時期,不僅表現了西班牙內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力量,也表現了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力量,它是國際間進步勢力同法西斯的斗爭。
2. 西班牙內戰的戰爭過程
1936年8月,叛軍在德、意干涉軍支援下從葡萄牙邊境向馬德里方向發動進攻,先後攻佔巴達霍斯、卡塞雷斯、塔拉韋拉、托萊多等城鎮,將南、北兩塊控制區聯成一片。9月,叛軍和干涉軍在北部攻佔伊倫和聖塞瓦斯蒂安,切斷共和國北部與法國的聯系。
1936年9月28日,叛軍佔領馬德里西南托萊多地區,隨後成四路從西面、西南面和南面進逼馬德里。1936年11月6日,叛軍進抵馬德里城郊,共和國政府遷往巴倫西亞,並組建兵力達30萬人的正規軍。西班牙人民在國際縱隊配合下,展開馬德里保衛戰。共和軍和民兵在馬德里以西構築三道防線英勇抗擊敵軍。新組建的共和軍和共產國際組織的國際縱隊兩個旅則趕赴前線,在J.米亞哈將軍指揮下加強防禦。同日,叛軍2萬人在德、意干涉軍的坦克和飛機支援下,從西南方向發起猛攻,其左翼經「田園之家」公園實施主要突擊,強渡曼薩納雷斯河,一周內佔領大學城3/4的地區。共和軍兵力增加到7個旅(含1個坦克群),給敵以迎頭痛擊。25日,叛軍停止進攻。為縮小包圍圈,叛軍於1936年12月13日出動1.7萬人在馬德里西北接近地實施突擊,經1個月激戰切斷馬德里通往埃爾埃斯科里亞爾的公路。西班牙共產黨站在保衛共和國的最前列,馬德里90%的共產黨員走上前線,許多國際縱隊戰士在戰斗中英勇獻身。
1937年2月6日,叛軍在義大利干涉軍支援下,在馬德里東南的哈拉馬河谷發起進攻,企圖切斷馬德里至巴倫西亞公路,完成對馬德里的合圍。18~27日,共和軍實施反擊,粉碎叛軍從東南方向合圍首都的企圖。3月8日,義大利干涉軍從東北方向對瓜達拉哈拉實施突擊,企圖配合叛軍奪取馬德里。共和軍調整部署,投入3個師的兵力頑強防禦,至22日終於粉碎義大利干涉軍的進攻。
其間,叛軍於2月6~27日在馬德里東南遠接近地發動哈拉馬河戰役,企圖切斷馬德里通往東南地區的交通線;共和軍英勇反擊,粉碎叛軍的企圖。為牽制共和軍的兵力,叛軍在南部科爾多瓦、格拉納達、直布羅陀一線實施進攻,佔領蒙托羅、馬拉加後轉入防禦。 1937年12月5日,共和軍為粉碎叛軍再次進攻馬德里的企圖,在東部戰線對叛軍主要根據地特魯埃爾發起進攻,一度解放該城,但共和軍未能按計劃發展進攻,在孤立無援情況下苦戰兩個月,終因寡不敵眾而遭受慘重損失,於1938年2月15日放棄特魯埃爾。特魯埃爾戰役使共和軍傷亡2.5萬人,損失飛機超過100架。叛軍和干涉軍乘機將作戰重點轉向東部戰線。3月,佛朗哥在埃布羅河河谷投入5個軍的兵力以及幾乎全部飛機、坦克,在德、意干涉軍配合下向阿拉貢發起進攻,而共和軍在東部戰線僅有11個師。9日,法西斯軍隊突破共和軍防線,至4月15日先後佔領萊里達、特侖普和比納羅斯等地,將共和軍控制區分割成兩部分,切斷加泰羅尼亞與中部和東南部地區的聯系。接著,叛軍和干涉軍分兵出擊,南攻巴倫西亞,北進巴塞羅那。為扭轉戰局,減輕巴倫西亞受到的壓力,共和軍於7~11月在埃布羅河地區投入7個師10多萬兵力發動內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進攻戰役,即埃布羅河戰役。經3個多月鏖戰殲敵8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00餘架,但由於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時補充而被迫轉入防禦,未達預期戰役目的。這次戰役具有決定性的性質,共和軍損失6萬有生力量,致使戰局空前惡化。在此期間的9月21日,共和國應國聯要求,解散國際縱隊,試圖換取英法對德意的壓力,使其撤回干涉軍,未果。少數國際縱隊成員留下繼續作戰,政府後來使其成為公民。
12月23日,叛軍和干涉軍出動20多個師共40萬人的兵力發動徹底決定戰爭勝負的加泰羅尼亞戰役。由於加泰羅尼亞無政府主義者的紀律鬆懈和領導無方,形勢明顯有利於叛軍和干涉軍。無政府主義者沒有遵守軍事上起碼的規矩,純粹按無政府主義方式行事,結果打不好仗。因此,共和軍在戰役後期只得邊打邊撤。1939年1月26日,加泰羅尼亞首府巴塞羅那失陷。2月8日,共和軍控制的最後一個據點菲格拉斯失陷,25萬共和軍越過法國邊境後被解除武裝。次日,叛軍和干涉軍進抵法西邊境,切斷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與其他國家的陸上聯系。2月11日,加泰羅尼亞全境被佔領。 納粹德國
早在內戰爆發前,德國高層和國民軍領袖已有多次接觸;內戰爆發後,佛朗哥派出特使赴德請求軍援1936年7月25日與德國航空部長戈林會晤、7月26日見到希特勒,希特勒當天才剛觀賞完《女武神》歌劇,了解國民軍的來意後當晚便做出介入內戰的決定。下達三個軍事行動的命令,進行魔火作戰(Operation Feuerzauber),將11架德國Ju-52運輸機和6架He-51戰斗機、85名德軍武裝黨衛軍士兵搭上烏薩拉莫(Usaramo)號客輪,運往德軍於西班牙駐扎的摩洛哥,這批航空兵力在轉運摩洛哥的西班牙外籍兵團返回本土參戰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9月下旬,希特勒再次發布奧托行動(Operation Otto),動員更多士兵和戰爭物資援助佛朗哥。希特勒給佛朗哥的有24輛一號坦克、少量高射炮和一些無線電設備,德軍指揮官亞歷山大·馮·什勒(Alexander von Scheele)也將JU-52改裝成轟炸機。1936年10月時,西班牙約有600到800名德軍士兵。除了空軍外,德國海軍也派出戰艦德意志號、舍爾上將號、科隆號和U-33、U-34潛艇進入戰區。
希特勒最大和最後一次的國民軍支援行動是派出兀鷹軍團,自1936年11月開始,他派出了額外的500人部隊,並提供西班牙國民軍92架新型飛機,其中包括在整場內戰中性能最佳的Bf 109戰斗機。希特勒使兀鷹軍團參戰直到1939年4月戰爭結束。在高峰時期,德國部隊約有12,000人,多達19,000名德國人參與了西班牙內戰。
義大利王國
1936年7月22日內戰爆發後,國民軍領袖前往羅馬對義大利外交部長加萊阿佐·齊亞諾(Galeazzo Ciano)傳達佛朗哥的軍援請求,至24日墨索里尼正式決定介入,派出12架SM81轟炸機協助佛朗哥運輸非洲軍團至本土。之後在希特勒的鼓勵下,墨索里尼派出部份正規軍參與西班牙內戰,部分原因是因為他不想在國際影響力上低於希特勒。盡管墨索里尼派出比希特勒多的地面部隊,但所提供的戰略資源較其來的少。在戰爭開始的1936年9月,墨索里尼只有提供國民軍68架飛機和幾百支小型武器,而義大利皇家海軍(Regia Marina Italiana)在地中海發揮了重大作用,封鎖了共和國的海軍。義大利之後向國民軍提供重機槍、火炮、飛機、輕型戰車和空軍軍團(Aviazione Legionaria)與志願軍團(Corpo Truppe Volontarie,CTV)兩支作戰部隊。在西班牙的義大利軍約5萬人,並透過輪換與整補,西班牙內戰有超過75,000名義大利士兵為國民軍戰斗。
其他
葡萄牙在內戰爆發時雖沒有正式宣戰,但約有8000名的志願軍進入西班牙與國民軍一同作戰、提供少量軍需物資、更重要的是提供德意兩國轉入西班牙本土的港口,另外也有將逃往葡萄牙的共和派人士押到國民軍軍部處理。愛爾蘭約有700名志願軍;羅馬尼亞王國也有以伊萬·莫塔為首的志願軍加入該陣營,而莫塔本人也在1937年1月13日陣亡。 蘇聯
在國聯對其他各國實施武器禁運的同時,蘇聯是共和政府主要的援助者,秘密提供共和軍約806架飛機、362輛坦克和1555門大炮。雖然當時斯大林簽署過西班牙內戰的不幹涉協議,但在1936年10月宣布「若德意兩國不停止軍援國民軍派,蘇聯將不受不幹涉協議的約束」,之後秘密介入其中。由於斯大林不希望任何人能從武器形式追蹤到蘇聯的介入,他們對共和軍所提供的武器多是從博物館、世界其他國家生產或是被蘇軍繳獲的武器,不過蘇聯仍提供了如T-26輕型坦克、BT-5快速坦克、I-15、I-16戰斗機等當時世界一流水平的裝備給西班牙。蘇聯也派出少數軍事顧問到西班牙,以及組織國際縱隊參戰。內戰期間,蘇聯軍隊總額不超過 700人,但蘇聯的志願軍也經常開著的蘇制坦克和飛機與共和黨並肩作戰。對於蘇聯的軍備,共和政府則以西班牙銀行的國家黃金來支付,總價值超過5億美金,佔了共和國全國黃金量的三分之二(見莫斯科黃金條目)。1938年,蘇聯自西班牙撤回軍事顧問與志願軍。
墨西哥
不同於美國和拉丁美洲國家,墨西哥公開表示支持共和政府,拒絕遵從法國和英國的不幹涉的提議,但相較於國民軍自德意兩國的援助,墨西哥提供共和政府的軍備數量甚少。墨西哥提供2,000,000美元的援助和一些戰爭物質,包括20000支步槍,28萬顆子彈,8門大炮和少數美國製造的飛機,如貝蘭卡CH-300和一些曾在墨西哥空軍服役的軍機。然而,墨西哥最重要的幫助,是在外交部庇護許多來自西班牙的政治難民,其中有許多共和派知識分子和孤兒家庭。
國際縱隊
在內戰爆發後,蘇聯共產國際組織全球50多個國家的志願者,編為國際縱隊(亦稱「國際旅」),前往西班牙與共和軍共同對抗國民軍。成員組成為來自各地(主要是來自英法美,也有來自德意等極權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反法西斯份子,其中有不少如阿爾貝·加繆、聶魯達、海明威、喬治·奧威爾、畢加索等知名人物,還有當時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時前往西班牙的中國人。在受過基本的軍事訓練後便送往前線作戰,西班牙內戰期間總計約有32,000人參與國際縱隊。在戰爭期間,國際縱隊成員因其高昂鬥志成為共和軍倚重的主力之一。
3. 加繆是如何參加西班牙國際縱隊的
摘要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內戰,由西班牙共和軍和人民陣線對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為核心的西班牙國民軍和西班牙長槍黨等右翼團體;人民陣線得到蘇聯與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及葡萄牙的支持。由於多國勢力參與,西班牙內戰被視為二戰的前奏。圖為西班牙內戰示意圖,及戰役地點。粉色部分為共和軍最後控制范圍。
4.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武裝是如何干涉西班牙人民進行戰爭的
西班牙地處西南歐的比利牛斯半島,北依比利牛斯山,背靠法國,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望,扼大西洋、地中海航路的咽喉。德意法西斯如果控制了這一戰略要地,就可以進攻英法在歐洲的南翼,形成對英法的戰略包圍。西班牙也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原料產地,英法美在這里有大量的投資,如果佔有西班牙就可以奪取西方國家的經濟權益和戰略資源。同時,西班牙人民陣線的勝利,使德意法西斯害怕西班牙人民革命的潮流會喚起和推動西歐各國反對法西斯、爭取和平與民主的正義斗爭。德意法西斯借口反對共產主義的威脅,乘機干涉西班牙內戰,以便控制西班牙,在西南歐擴展勢力、達到最後征服歐洲的目的。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通過諜報局和蓋世太保將大量武器供應西班牙法西斯分子。1934年3月,墨索里尼和西班牙保皇派簽訂了秘密協定,表示願意承擔顛覆共和國的義務。德國法西斯通過情報人員不斷地在西班牙招募第5縱隊和恐怖分子,建立秘密武器庫,為法西斯暴動作準備。1936年7月,德意法西斯情報人員和西班牙法西斯頭目共同制定了叛亂的軍事計劃。當西班牙叛亂分子處於困境時,為了「盡一切可能使佛朗哥迅速獲勝」,7月底。德意用軍艦和飛機幫助佛朗哥把軍隊從西屬摩洛哥運到西班牙海岸。德意法西斯還向佛朗哥叛軍提供大量武器、飛機和坦克。在戰爭頭兩年中,德國給佛朗哥提供了650架飛機、200輛坦克、700門火炮;義大利提供了1000架飛機、950輛坦克和裝甲運輸車、約2000門火炮。在近3年戰爭中,德國為佛朗哥提供了5億馬克,義大利提供了140億里拉的援助。同時,德意還公開地直接進行武裝干涉,有15萬義大利和5萬德國軍隊都先後進入西班牙,同佛朗哥的叛軍協同作戰,還用軍艦封鎖西班牙海岸,切斷了西班牙同外界的聯系。德國法西斯甚至直接佔領了西班牙的北部和西屬摩洛哥,義大利佔領了西班牙的南部和巴利阿利群島。德意武裝干涉,使西班牙叛軍在軍事上逐步佔有絕對優勢。9月4日,社會黨人拉爾戈·卡巴列羅在馬德里成立了人民陣線政府,新政府領導西班牙人民同優勢的叛軍和德意干涉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斗。
英法統治集團既害怕民主力量在西班牙取得勝利,又害怕西班牙戰火傷到自己身上,對西班牙內戰採取了所謂「不幹涉的政策」。在英國策劃下,1936年7月14日,法國政府率先宣布對西班牙戰爭保持「中立」。8月,英、法兩國政府互換照會,採取共同行動,禁止向西班牙輸出武器和軍用物資,隨後,共有二十七個歐洲國家接受法國政府提出的「不幹涉協定」,並成立了監督執行協定的「不幹涉委員會」。這時,美國又把「中立政策」原封不動地施用於受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的西班牙。英法美推行的「不幹涉政策」和「中立政策」使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得不到應有的國際援助,而西班牙叛亂分子反而能從德意手裡源源不斷得到飛機和大炮,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其中就有德意從英法美等國購買的武器。
斯大林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蘇聯,堅定地站在西班牙人民一邊,譴責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徑,深刻地揭露了英法美等國「不幹涉政策」的實質,全力支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和人民的正義斗爭,給西班牙人民提供了包括坦克和飛機在內的大量援助。共產國際也號召各國工人階級聯合起來,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在西班牙戰爭處於極端困難的時候,全世界有54個國家的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響應共產國際的號召,組成了著名的「國際縱隊」,同西班牙人民並肩奮戰。「國際縱隊」一共有3萬多人。旅居歐美的100多名中國華僑組成了中國支隊,在西班牙共產黨領導下參加了戰斗。
首都馬德里是人民陣線政府所在地,佛朗哥叛亂分子從一開始就企圖佔領馬德里。1936年10月,在馬德里的「第5縱隊」配合下,叛軍和干涉軍用精銳的4個縱隊兵力向馬德里發動進攻,馬德里人民展開了西班牙內戰爆發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場戰斗——馬德里保衛戰。
10月底和11月初,佛朗哥叛軍和德意干涉軍對西班牙首都發起猛烈進攻。馬德里人民、共和國軍隊以及國際縱隊在面臨法西斯重重包圍和進攻的嚴重情況下,不畏強暴,團結奮戰,接連打敗了敵人3次進攻。這時,德意法西斯給叛軍增調了大批武器和僱傭軍,又發動了第4次進攻,結果又被馬德里守軍擊退。馬德里已成為西班牙共和國堅不可摧的堡壘。35000多名國際縱隊戰土在馬德里保衛戰中表現出了英勇的犧牲精神,1萬多名國際主義戰土為西班牙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馬德里保衛戰是一曲國際主義精神的凱歌。
西班牙人民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堅持戰鬥了32個月。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無條件承認佛朗哥政府,並對共和國政府施加壓力,逼其向佛朗哥投降。3月,無政府主義分子和陸軍卡薩多上校叛變,共和國軍隊陷於瓦解。3月38日,馬德里終於失守。4月,西班牙共和國在國內外敵人的圍攻下,進行了最後的頑強抵抗,終於失敗。西班牙人民的英雄業績,為世界各國人民反對法西斯武裝侵略的斗爭,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5. 加繆參加過西班牙內戰嗎
摘要 你好,參加過,加繆,一個作家、一個思想者。「阿爾貝·加繆」,20世紀人類文化史上最閃耀的名字之一。他曾在一張標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紙上,列出他心愛的詞:世界、痛苦、大地、母親、人類、沙漠、榮譽、苦難、夏日、大海。這概括了他一生為之奉獻的全部事物。
6. 阿爾貝·加繆的生平事跡
1913年11月7日,阿爾貝·加繆生於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Mondovi)。加繆父親在1914年大戰時陣亡後,他隨母親移居阿爾及爾貧民區外祖母家,生活極為艱難。 阿爾貝由做傭人的母親撫養長大,從小就在阿爾及利亞的貝爾庫(Belcourt)的平民區嘗盡了生活艱辛。1923到1924年在鄉村小學里,一位名叫路易·熱爾曼(加繆對他的知遇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在他的諾貝爾獎答謝辭中提到了這位老師)的教師發現了加繆的天分,極力勸說加繆的家人讓他繼續上學。於是,加繆參加了助學金考試,並得以於1924年進入阿爾及爾的Bugeaud中學。
1930年加繆進入哲學班學習。首次得肺結核,生病的經歷讓他感受到生命對於人類的不公。1931年結識哲學教授Jean Grenier。 加繆年少時是阿爾及利亞競技大學隊的門將,可惜1931年因為肺病終結了足球生涯。加繆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只有通過足球,我才能了解人及人的靈魂」。 1932年,他在《南方》(Sud)雜志上第一次發表隨筆作品。1933年,他進入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和古典文學。
1934年6月,與Simone Hié結婚,一年後離婚。加繆1935年開始從事戲劇活動,曾創辦過劇團,寫過劇本,當過演員。戲劇在他一生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1935年秋天他加入了法國共產黨阿爾及爾支部。但由於他與穆斯林作家和伊斯蘭宗教領袖來往,對黨在阿爾及利亞的政策有不同看法,因而於1937年11月被開除出黨。 1936年畢業,論文題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參加大學任教資格考試。
1936至1939年一開始在勞動劇院(Théatre Travail),然後在團隊劇院改編並參演眾多劇目,如馬爾羅的《蔑視的時代》(Letemps mépris)等。
1937年,加繆就出版了隨筆集《反與正》,第一次表現出自己思想的鋒芒。他的隨筆涉及到了人在被異化的世界裡的孤獨感、人面對自身的罪惡和死亡威脅時應該如何做出選擇等等。 1940年,阿爾貝·加繆來到法國首都巴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先在《巴黎晚報》從事編輯工作。這一年的6月14日,希特勒軍隊的鐵蹄就踏進了巴黎市區,很快,由納粹扶植起來的法國傀儡政權維希政府開始運作。這年的冬天,加繆帶著妻子離開淪陷的巴黎,來到了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城教書,在這里一共住了18個月,正是這一段生活,使他醞釀出《鼠疫》。
1942年,加繆離開阿爾及利亞前往巴黎,開始為《巴黎晚報》工作,然後在伽里馬出版社做編輯,秘密地活躍於抵抗運動中,主編地下刊物《戰斗報》。
加繆因小說《局外人》成名,書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義關於「荒謬」的觀念。隨後,他開始寫作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 1943年4月,加繆結識了薩特(讓-保羅·薩特)和波伏娃,在哲學和戲劇等方面的共同愛好使他們成了非常親密的朋友。然而薩特傾向於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而加繆則對蘇聯社會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 1944年法國解放,加繆出任《戰斗報》主編,寫了不少著名的論文。 1945戲劇《卡里古拉》首次演出。1947年的長篇小說《鼠疫》曾獲法國批評獎,它進一步確立了他在西方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1949年12月,戲劇《正義者》(Justes)首次演出。
1951年加繆發表了哲學論文《反抗者》之後, 遭到了左派知識分子陣營的攻擊,並引起一場與薩特等人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後與薩特決裂。這時人們才發現,加繆是荒誕哲學及其文學的代表人物。
1954年春天,《夏天》出版。10月4、5、6三天,他前往荷蘭作短暫旅行。這是加繆唯一一次訪問這個成為他的小說《墮落》(Lachute)發生地的國家。加繆在阿姆斯特丹停留了兩天。在海牙,他參觀了著名的Mauritshuis博物館,對倫勃朗的作品贊不絕口。11月1日,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線開始襲擊阿拉伯和法國平民,隨後阿爾及利亞戰爭爆發。
1955年3月,《一件有趣的案件》(Uncas intéressant)上演,改編自Dino Buzzati的作品。4月,訪問希臘。5月到轉年2月,為《快報》(L『express)寫專欄文章,評論阿爾及利亞危機,所有文章以後,以「ActuellesIII」為題結集出版。
1956年,阿爾貝·加繆發表了中篇小說《墮落》,還出版了包括6個短篇小說的集子《流放與王國》。這個時候,他的思想多少已經開始轉向基督教倫理的探討,對過於世俗化的道德和存在的命題,已經不那麼感興趣了。中篇小說《墮落》的發表,實際上是對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知識分子的一種質疑。最終,歷史證明了阿爾貝·加繆更加正確,而薩特在當時似乎正確,但是後來則並不正確了。
1957年10月,瑞典文學院宣布,「因為他傑出的文學作品闡明了當今時代向人類良知提出的各種問題,」「一種真正的道義的介入推動他大膽地、以全部身心謀求解決生活上的各種根本性的重大問題」,44歲的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獲得了該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阿爾貝·加繆因此成為了這個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之一。這一年的12月,他在瑞典的一所大學做了一場題為《藝術家及其時代》的演講,他說道:「面對時代,藝術家既不能棄之不顧也不能迷失其中。如果他棄之不顧,他就要說空話。但是,反過來說,在他把時代當作客體的情況下,他就作為主體肯定了自身的存在,並且不能完全服從它。換句話說,藝術家正是在選擇分享普通人的命運的時候肯定了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藝術的目的不在立法和統治,而首先在於理解。」
1958年《瑞典演講》出版。在Lourmarin買了一幢房子。
1959年《鬼怪附身的人》上演。同時,加繆千方百計想實現一個渴望了許久的夢想:成立自己的劇團。
1960年1月4日,加繆搭朋友的順風車從普羅旺斯去巴黎,途中發生車禍,加繆當場死亡,年僅47歲 。在他隨身攜帶的提包里,還有一部沒有完成的長篇小說手稿《第一個人》 。時隔多年後,關於他的遺產和「神秘」的死亡依然讓人猜測不已。
7. 加繆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加繆,1913年生於阿爾及利亞一個農業工人家庭。母親是西班牙人。父親是法國人,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加繆在阿爾及爾的貧民區依靠母親艱難度日,並依靠獎學金和半工半讀在阿爾及爾大學修完哲學課程並獲得學士學位。
1933年希特勒上台不久,加繆參加了巴比塞等人倡導的反法西斯運動。1935年秋,加繆加入法國共產黨,在穆斯林居民區從事宣傳工作。他從1935年開始從事戲劇活動,曾創辦劇團,也創作劇本,並扮演過許多角色。1937年他發表隨筆集《反面和正面》,第二年發表散文集《婚禮》。同時開始新聞記者的生涯。1941年他投身於抵抗德國法西斯的斗爭,積極參加法國《戰斗報》的地下抗敵活動。
40年代和50年代是加繆從事文學創作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成名作小說《局外人》(1942)以及稍後發表的小說《鼠疫》(1947)、《墮落》(1956)和短篇小說集《流放和王國》(1957)等。加繆的劇作有《誤會》(1944)、《卡利吉拉》(1945)、《戒嚴》(1948)和《正義者》(1949)。此外,散文和論文集有《西敘福斯的神話》(1942)、《致一位德國朋友的信》(1945)、《反抗的人》(1951)等。
1957年加繆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加繆早年曾是存在主義作家,他的代表作《局外人》就是反映這種「荒誕情感」的典型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小職員默爾索對母親的死,對情人的愛.對優惠的職位,甚至對開槍殺人、坐班房、判死刑,都一概漠然處之。他莫名其妙地來到這個荒謬的世界,又莫名其妙地被這個世界所吞噬。另外,加繆在其隨筆《西敘福斯的神話》中也同樣地闡述了這種觀點。認為人生在世,就象神話中的西教福斯那樣,吃力地推著巨石上山,而那巨石總是滾落下來,如此反復,沒有盡期。作者在這里承認人類具有與荒謬世界對抗力量,但這種力量改變不了這個世界。而作者卻反對悲觀絕望,反對以自殺來了結人生。
加繆的另一部代表作《鼠疫》則是法西斯蹂躪下的法國的寫照,作者以鼠疫來比喻法西斯肆虐。本書在主題思想上較之《局外人》有明顯的進步。書中同樣描寫世界和人的荒謬,但卻宣稱人應該團結起來與「惡」進行斗爭。
加繆一生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勞苦大眾始終寄予深切的同情。後期的作品哲學隨筆《反抗的人》(1951)宣揚「純粹的反抗」,反對流血的革命和革命成功後建立的「暴政」。《反抗的人》一書曾引起存在主義流派內部激烈的爭論,並最終導致了加繆與薩特派的決裂。
加繆的作品以客觀形式表現人物的言行,他的小說和戲劇無論人物塑造,還是情節方面都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8. 加繆在二戰期間,參加過什麼運動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1913—1960),法國小說家、戲劇家、評論家、哲學家、存在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城。他幼年喪父,生活極為艱難。二戰期間,加繆積極參加了反法西斯的地下運動。1942年因發表《局外人》而成名。1957年,加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0年1月4日死於車禍。
9. 如何評價西班牙內戰期間來自各國的國際縱隊
西班牙內戰時期,德國義大利和蘇聯派往兩邊各種援助和軍隊,這不可否認都是為了各自利益,德國義大利想擴大fxs陣營並且借和共產國際作對的樣子讓英國繼續綏靖。而蘇聯則是希望擴大共產國際並建立反法西斯的形象來反擊西方用意識形態對蘇聯的封鎖包圍。
但是,如果是說由來自世界各國各個階層的人支援和組建的國際縱隊,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確實是懷抱著熱忱與理想為人類的正義自由而戰的人,他們中我們能看到許多熟悉的名字,海明威,奧威爾,白求恩……
10. 加繆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加繆,1913年生於阿爾及利亞一個農業工人家庭。母親是西班牙人。父親是法國人,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加繆在阿爾及爾的貧民區依靠母親艱難度日,並依靠獎學金和半工半讀在阿爾及爾大學修完哲學課程並獲得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