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皇帝有多少
⑴ 西班牙歷代君主大事年表
1469年,阿拉貢王子Fernando 和 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人Isabel 成婚。
1474年,Isabel 繼位。
1479年,Fernando繼承王位。同年,西班牙統一。
1492年,光復 Granada, 標志基督教國王的統一。同年發現新大陸。
基督教國王去世後由女兒Juana 繼位,後由其子Carlos繼位。
1516—1556, Carlos一世在位時間。開始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1519年,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開始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1556—1598,Felipe 在位時間。
1453年,萊潘托戰爭,為捍衛歐洲天主教不受侵犯。
1588年,無敵艦隊失敗,西班牙由盛轉衰。
其後由三位哈布斯堡王朝國王統治(17世紀1598—1700)Felipe三世,Felipe四世,Carlos 二世
1668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統治,宣布獨立
1700年,Felipe五世繼位,標志波旁王朝統治西班牙。
1702—1713王位繼承戰爭。
其後由三位波旁王朝國王統治西班牙(18世紀1700—1788)
1759—1788,Carlos在位,開明專制。
1788年,Carlos四世繼位
1808年,法軍進入西班牙,José繼位,拿破崙波拿巴家族統治西班牙
1808—1814年,西班牙獨立戰爭。
1814年,獨立戰爭勝利。
1814年,Fernando七世繼位。
1833年,Isabel 二世繼位。
1848年,革命自由思想傳入歐洲。
1873年2月11日,西班牙成立第一共和國。
1874年,共和國被推翻,波旁王朝復辟,Alfanso(1874—1885)十二世在位。
1902年,Alfanso十三世繼位。(1886—1931)由女王Cristina攝政。
1957年,摩洛哥宣布獨立。
1923—1930年,普里莫軍事獨裁統治。
1931年,Alfanso十三流亡海外。
1931—1936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
1939—1975年,佛朗哥獨裁統治西班牙。
1960—1973年,西班牙經濟大飛躍。
1969年,佛朗哥指定Juan Carlos 為西班牙王位繼承人,西班牙為君主立憲國。
1975年,佛朗哥去世。同年Carlos 繼位。
名詞互譯:
基督教國王: Reyes Gatólicos
光復運動: Reconquista
文藝復興時期: Renacimiento
宗教法庭: Inquisición
哈布斯堡王朝: Casa de Habsburgo
神聖羅馬帝國: Sagrado Imperio Romano
萊潘托戰役: Batalla de Lepanto
無敵艦隊: Armada Invencible
王位繼承戰爭: Guerra de Sucesión
開明專制主義: Despotismo inlustrado
參議院: Senado
眾議院: Gongreso de Diputados
長槍黨: Falange
歐洲經濟共同體: Comunidad Enconómica Europea
(文章摘自網路;圖片源自影視劇)
⑵ 1560年後西班牙國王與其歷史
1556年至1700年間,出現了西班牙歷史上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義大利部分公國和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的家族。說明一下: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歷史上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繁衍甚廣,後期出現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三個分支。
1516年,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二世病逝,他的外甥、西班牙王子兼奧地利大公卡爾(西班牙文名卡洛斯,英文名查理)。卡爾(卡洛斯、查理)又是哈布斯堡皇室統治者馬西米連的孫子(這是馬西米連精心安排的政治婚姻的結果)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當初,他還不會講西班牙語。
1519年,查理(卡洛斯一世)的祖父,神聖羅馬皇帝馬西米連一世病逝,查理繼承帝位成為查理五世,並承繼了家族對奧地利和阿爾薩斯的管治。
查理五世(卡洛斯一世)統治時期,是美洲得以開發的時期,他上任後贊助了麥哲倫的環球旅行。查理五世後來成為了歐洲的霸主。西班牙,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這就是西班牙帝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
16世紀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並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使得貿易繁榮,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推翻了阿茲特克、印加和瑪雅文明,並對南北美洲大片領土擁有的宣稱。一時之間,憑著其經驗充足的海軍,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Tercio),她主宰歐洲戰場。著名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維拉爾稱之為「演繹出人類歷史最非凡的史詩」。西班牙在16至17世紀間經歷其文化黃金年代。
16世紀中期開始,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利用美洲采礦所得的金銀取得更多軍費,以應付在歐洲和北非的長期戰爭。西班牙從1580年兼並葡萄牙帝國(於1640年失去)開始,一直維持著當時世上最大的帝國,直到19世紀喪失美洲殖民地,縱使她從1640年代開始在軍事及經濟連番遇到波折。
詳細參考:
http://ke..com/view/161392.htm
http://ke..com/view/22782.htm
http://ke..com/view/571238.htm
http://ke..com/view/850743.htm
⑶ 西班牙的歷代國王
1、費爾南多五世(FernandoII;即費爾南多二世)1475年1月15日—1504年11月26日與妻子伊莎貝爾一世共治。
2、伊莎貝爾一世(IsabellaI)1474年12月11日—1504年11月26日與丈夫費爾南多五世共治。
3、胡安娜(Juana)1504年11月16日—1555年4月12日1504年到1506年與丈夫腓力一世共治。1516年到1555年與兒子卡洛斯一世共治。
4、腓力一世(PhilipI)1505年11月26日—1506年9月25日1504年到1506年與妻子胡安娜共治。
5、卡洛斯一世(CarlosI)1516年3月14日—1556年1月16日1516年到1555年與母親胡安娜共治。
6、腓力二世(FelipeII)1556年1月16日—1598年9月13日。
7、腓力三世(FelipeIII)1598年9月13日—1621年3月31日。
8、腓力四世(FelipeIV)1621年3月31日—1665年9月17日。
9、卡洛斯二世(CarlosII)1665年9月17日—1700年11月1日。
10、卡洛斯大公(ArchiqueCarlos;即查理六世)1703年9月12日—1715年7月2日(有爭議覬覦者)。
11、腓力五世(FelipeV)1700年11月16日—1724年1月14日。
12、路易一世(LuisI)1724年1月14日—1724年8月31日。
13、腓力五世(FelipeV)1724年9月6日—1746年7月9日。
14、費爾南多六世(FernandoVI)1746年7月9日—1759年8月10日。
15、卡洛斯三世(CarlosIII)1759年8月10日—1788年12月14日。
16、卡洛斯四世(CarlosIV)1788年12月14日—1808年3月19日。
17、費爾南多七世(FernandoVII)1808年3月19日—1808年5月6日。
18、約瑟夫·波拿巴(JoséI)1808年6月6日—1813年12月11日。
19、費爾南多七世(FernandoVII)1813年12月11日—1833年9月29日。
20、伊莎貝爾二世(IsabelII)1833年9月29日—1868年9月30日1846年到1868年與丈夫弗朗西斯科一世共治。
21、阿瑪迪奧一世(AmadeoI)1870年11月16日—1873年2月11日。
22、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XII)1874年12月29日—1885年11月25日。
23、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XIII)1886年5月17日—1931年4月13日。
24、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CarlosI)1975年11月22日—2014年6月19日。
25、費利佩六世(FelipeVI)2014年6月19日—今。
(3)西班牙皇帝有多少擴展閱讀
西班牙王室的血統起源於5世紀的西哥特王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
西班牙王室只計算王室父系血統的情況下,其王室父系祖先RobertofHesbaye(770-807),他的後代為「歐洲第一家族」法國王室卡佩家族的分支波旁家族。
現今國王費利佩六世一世即波旁家族成員,是RobertofHesbaye父系血統的直系後代,在只計算父系血統王室中,世界上現存最長父系王室中排在第二位在日本菊花王朝之後。
西班牙阿拉貢地區出生的「天主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看中了哥倫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們也想藉助哥倫布,讓他為西班牙在海外尋找一個新世界。
於是,他們於1492年資助哥倫布探險。哥倫布不負重託發現了美洲,新世界幾乎無窮無盡的金銀使西班牙暴富起來。擁有了玻利維亞波托西銀礦等巨額財富,西班牙也幾乎擁有了整個世界。
⑷ 現任西班牙國王
費利佩六世,全名費利佩·胡安·巴布羅·阿方索(Felipe Juan Pablo Alfonso de Todos los Santos de Borbón y de Grecia),是西班牙現任的國王。
費利佩六世在1968年1月30日出生於馬德里,是西班牙前任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與索菲婭三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
菲利佩六世是前奧林匹克帆船運動員。這是不是說不想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不是一個好國王。其實這一點菲利佩六世可以說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因為父親胡安·卡洛斯曾說過:"大海奔涌在皇室每一個人的血液里。只有在大海中暢游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到真正的自由。"
⑸ 西班牙的歷代國王
1、費爾南多五世(Fernando II;即費爾南多二世)1475年1月15日—1504年11月26日 與妻子伊莎貝爾一世共治。
2、伊莎貝爾一世(Isabella I)1474年12月11日—1504年11月26日 與丈夫費爾南多五世共治。
3、胡安娜(Juana)1504年11月16日—1555年4月12日 1504年到1506年與丈夫腓力一世共治。1516年到1555年與兒子卡洛斯一世共治。
4、腓力一世(Philip I)1505年11月26日—1506年9月25日 1504年到1506年與妻子胡安娜共治。
5、卡洛斯一世(Carlos I)1516年3月14日—1556年1月16日 1516年到1555年與母親胡安娜共治。
6、腓力二世(Felipe II)1556年1月16日—1598年9月13日。
7、腓力三世(Felipe III)1598年9月13日—1621年3月31日。
8、腓力四世(Felipe IV)1621年3月31日—1665年9月17日。
9、卡洛斯二世(Carlos II)1665年9月17日—1700年11月1日。
10、卡洛斯大公(Archique Carlos;即查理六世)1703年9月12日—1715年7月2日(有爭議覬覦者)。
11、腓力五世(Felipe V)1700年11月16日—1724年1月14日。
12、路易一世(Luis I)1724年1月14日—1724年8月31日。
13、腓力五世(Felipe V)1724年9月6日—1746年7月9日。
14、費爾南多六世(Fernando VI)1746年7月9日—1759年8月10日。
15、卡洛斯三世(Carlos III)1759年8月10日—1788年12月14日。
16、卡洛斯四世(Carlos IV)1788年12月14日—1808年3月19日。
17、費爾南多七世(Fernando VII)1808年3月19日—1808年5月6日。
18、約瑟夫·波拿巴(José I)1808年6月6日—1813年12月11日。
19、費爾南多七世(Fernando VII)1813年12月11日—1833年9月29日。
20、伊莎貝爾二世(Isabel II)1833年9月29日—1868年9月30日 1846年到1868年與丈夫弗朗西斯科一世共治。
21、阿瑪迪奧一世(Amadeo I)1870年11月16日—1873年2月11日。
22、阿方索十二世(Alfonso XII)1874年12月29日—1885年11月25日。
23、阿方索十三世(Alfonso XIII)1886年5月17日—1931年4月13日。
24、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1975年11月22日—2014年6月19日。
25、費利佩六世(Felipe VI)2014年6月19日—今。
(5)西班牙皇帝有多少擴展閱讀
西班牙王室的血統起源於5世紀的西哥特王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
西班牙王室只計算王室父系血統的情況下,其王室父系祖先Robert of Hesbaye (770-807),他的後代為「歐洲第一家族」法國王室卡佩家族的分支波旁家族。
現今國王費利佩六世一世即波旁家族成員,是Robert of Hesbaye父系血統的直系後代,在只計算父系血統王室中,世界上現存最長父系王室中排在第二位在日本菊花王朝之後。
西班牙阿拉貢地區出生的「天主教國王」費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看中了哥倫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們也想藉助哥倫布,讓他為西班牙在海外尋找一個新世界。
於是,他們於1492年資助哥倫布探險。哥倫布不負重託發現了美洲,新世界幾乎無窮無盡的金銀使西班牙暴富起來。擁有了玻利維亞波托西銀礦等巨額財富,西班牙也幾乎擁有了整個世界。
⑹ 世界皇帝列表
歷代羅馬皇帝年表
奧古斯都•愷撒(前27年—公元14年間在位)
提貝里烏斯•尼祿•愷撒(公元14年—公元37年間在位)
蓋尤斯•愷撒(公元37年—公元41年間在位)
克勞狄亞斯•愷撒(公元41年公元-54年間在位)公元42—43年間對不列顛的戰爭和對瑪烏列塔尼亞的合並。
尼祿•愷撒(公元54年—公元68年間在位)
尼祿在公元68年的被廢黜和自殺使得尤利烏斯王朝的世系斷絕,愷撒的姓氏從此成為歷代元首們的榮銜。
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中維特里烏斯派戰敗,維特里烏斯隨即被廢黜和被殺,佛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進入羅馬並成為唯一的元首。此前登位的皇帝總計3人加上佛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共計是4人。
公元69年也因此被稱為四帝爭立之年。此前被殺的三位元首是:
伽爾巴(公元68—69年間在位)公元68年由西班牙軍團所擁立,公元69年在近衛軍叛亂中被殺。
奧托(公元69年在位)公元69年由近衛軍所擁立,並在同一年的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失敗後自殺。
維特里烏斯(公元69年間在位)公元69年由日爾曼軍團擁立,贏得第一次貝德里亞庫姆戰役以後進入羅馬,但又在第二次貝德里亞庫姆失敗以後被迫退位並被殺。
公元69年佛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結束了席捲羅馬世界的大內戰而登位,佛拉維王朝由此開端。
佛拉維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公元69—79年間在位)公元69年由猶太的軍團所擁立,並在結束內戰後成為唯一的元首,公元70年提圖斯攻陷和摧毀耶路撒冷。
提圖斯•維斯帕西亞努斯(公元79—81年間在位)。
多米提烏斯•維斯帕西亞努斯(公元81年—96年間在位)。
公元96年近衛軍謀殺了元首多米提烏斯並擁立了年邁的涅爾瓦羅馬的黃金時代由此開端。
涅爾瓦(公元96—98年間在位)
圖拉真(公元98—117年在位)原高盧總督為涅爾瓦所過繼、真正創造了帝國輝煌的頂峰的皇帝、也是第一位和最後一位在印度洋上航行的羅馬將軍,公元120年—131年間對達契亞和帕提亞的征服。
哈德良(公元117—138年間在位)。
安東尼•庇護(公元138年—公元161年間在位)。
馬克•奧略留斯•安東尼(公元161—177年間獨自在位)(公元177—180年間與康茂德共治)哲學家皇帝《沉思集》的作者。
公元180年奧略留斯•安東尼逝世,其子康茂德成為唯一的元首。
康茂德(公元180年—192年間獨自在位)。
康茂德的統治最終使他為所有階層所厭棄,公元192年幾名近衛軍官出人意料的殺死了康茂德,軍隊沒有自己的候選人便接受了元老院所推舉的元老佩爾提納克斯為皇帝。
艾爾維尤斯•佩爾提納克斯(公元192年間在位)試圖恢復安東尼王朝政策的佩爾提納克斯很快為軍隊拋棄。
公元192年失去近衛軍支持的皇帝佩爾提納克斯被近衛軍殺死,缺少候選人的近衛軍擁立了出價最高的迪迪烏斯—尤利亞努斯,近衛軍的行徑激起了行省駐軍的憤怒反抗的風潮演變為一場新的內戰,在不列顛、潘諾尼亞和亞細亞駐防軍團都擁立了各自的皇帝、此間登位的皇帝是迪迪烏斯—尤利亞努斯(公元192年—公元193年間在位)近衛軍擁立的皇帝卻在戰爭中為近衛軍所拋棄。
公元192年失去近衛軍支持的皇帝佩爾提納克斯被近衛軍殺死,缺少候選人的近衛軍擁立了出價最高的迪迪烏斯—尤利亞努斯,近衛軍的行徑激起了行省駐軍的憤怒反抗的風潮演變為一場新的內戰,在不列顛、潘諾尼亞和亞細亞駐防軍團都擁立了各自的皇帝、此間登位的皇帝是:
迪迪烏斯•尤利亞努斯(公元192年—公元193年間在位)近衛軍擁立的皇帝卻在戰爭中為近衛軍所拋棄。
配申紐斯(公元192年) 公元192年為敘利亞軍團所擁立。
克洛洛斯•阿爾比努斯(公元192年)公元192年為不列顛軍團所擁立。
塞普狄米尤斯•塞維魯斯(公元192年—公元193年)作為爭位者之一為潘諾尼亞軍團所擁立。
公元193年塞普狄米尤斯—塞維魯斯贏得了內戰而登位
塞普狄米尤斯•塞維魯斯(公元193年—198年間獨自在位)
(公元198年—209年與安東尼•塞維魯斯共治)
(公元209年—211年與安東尼•塞維魯斯和蓋塔•塞維魯斯共治)
公元194年對東方行省的重組,公元202—208年對帝國軍隊和行政制度的改革,公元203年塞普狄米尤斯•塞維魯斯凱旋門落成。
安東尼•塞維魯斯和蓋塔•塞維魯斯的共治(公元211—212年)
安東尼•塞維魯斯(卡拉卡拉)(公元212年—公元217年間獨自在位)公元212年授予帝國境內全體自由人以羅馬公民權的《安東尼尼亞努斯法》。公元212年卡拉卡拉浴場落成、公元216—217年間對帕提亞的遠征。
公元217年卡拉卡拉在遠征帕提亞途中被近衛軍刺殺,近衛軍統帥馬克里努斯隨即登位。
馬克里努斯(公元217年—218年間獨自在位)
(公元218年與狄阿杜墨尼阿斯共治)
公元218年卡拉卡拉的婊甥埃梅薩的祭司長巴西亞努斯(綽號埃拉伽巴盧斯)被擁立為皇帝懷念塞維魯斯家族的軍隊立刻拋棄了馬克里努斯而倒向埃拉伽巴盧斯、埃拉伽巴盧斯在贏得勝利以後進入羅馬
安東尼(埃拉伽巴盧斯)(公元218—222年間在位)期間對宗教的改革。
公元222年擁有實權的宮廷上層貴婦廢黜了埃拉伽巴盧斯而以另一個帕西亞努斯取而代之,並取名為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塞維魯斯(公元222年—235年間在位)這位皇帝加強對經濟控制的政策最終導致自由職業與技術職業的分離,他在公元224—233年間對帕提亞的戰爭。
公元235年亞歷山大•塞維魯斯在進軍多瑙河途中被近衛軍殺害近衛軍擁立了近衛軍長官馬克西米努斯,從而導致了新的內戰。
馬克西米努斯(公元235年—238年間在位)第一位從身曼族的皇帝。
公元235年在得悉馬克西米努斯登位的消息以後阿非利加院轄省擁立了代執政官安東尼烏斯—哥狄安和他的兒子哥狄安二世,元老院承認了對兩個哥狄安的選舉,但哥狄安父子隨即在與奉命鎮壓的軍隊交戰中被殺。元老院隨即選舉了元老蓬配努斯—馬克西米努斯和巴爾比努斯為皇帝抵抗馬克西米努斯,義大利也最後一次振作起來保護自己的國門,公元238年圍攻阿魁萊亞失敗的近衛軍殺死了馬克西米努斯內戰結束
蓬配努斯•馬克西米努斯和巴爾比努斯的共治(公元235年—238年間)
公元238年軍隊迫使兩位皇帝與未成年的哥狄安一世的孫子哥狄安三世共治
蓬配努斯•馬克西米努斯和巴爾比努斯與哥狄安三世的共治(公元238年)
公元238年近衛軍殺死了兩位元老出身的皇帝而使哥狄安三世成為唯一的元首
哥狄安三世(公元238—244年)獨自在位
公元244年在遠征波斯的途中兵變的士兵殺死了哥狄安三世擁立了近衛軍長官尤利烏斯—菲利普
阿拉伯人菲利普(公元244—247年間獨自在位)
(公元247—249年間)與其子菲利普共治
公元248年羅馬建城千年慶典。
公元248年多瑙河和敘利亞地區的叛亂又一次成了帝國混亂的先聲,這兩處的叛亂即隨被鎮壓但奉命討伐的將軍昆杜斯—圖拉契亞努斯—德秋斯卻被軍隊強行擁立為帝,並在維羅那戰役中擊敗菲利普而登上皇位。
英國王室
諾曼底王朝
1威廉一世(1028年9月-1087年9月9日)(諾曼底公爵1035-1087,英格蘭國王1066-1087)
2威廉二世(1060-1100)(英格蘭國王1087-1100 )(威廉一世之次子。長兄羅伯特繼承諾曼公國)
3亨利一世(1068-1135)(英格蘭國王1100-1135)
4斯蒂芬(1096-1154)(英格蘭國王1135-1154)(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外甥,法國的布魯瓦伯爵之子,母親阿黛拉是威廉一世四女。)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1亨利二世(1133-1189)(英格蘭國王1154-1189 )
2理查一世(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英格蘭國王1189-1199)(參加十字軍東征,獲得獅心王的稱號。
3約翰(1167-1216)(英格蘭國王1199-1216)("無地王",在貴族脅迫下簽署《大憲章》,布汶戰役被法國擊敗,失去大部分大陸領地)
4亨利三世(1207-1272)(英格蘭國王1216-1272)
5愛德華一世(1239-1307)(英格蘭國王1272-1307)
6愛德華二世(1284-1329)(英格蘭國王1307-1327)(征服蘇格蘭失敗,承認其獨立。被王後伊莎貝拉和小舅子法王查理四世謀害)
7愛德華三世(1312-1377)(英格蘭國王1327-1377)(發動英法百年戰爭,在克萊西和普瓦提埃大破法國騎士團,獲得法國西南的大片土地)
8理查二世(1367-1400)(英格蘭國王1377-1399)
蘭開斯特王朝
1亨利四世(1367-1412)(英格蘭國王1399-1413)
2亨利五世(1387-1422)(英格蘭國王1413-1422)(重開英法戰爭。在阿金庫爾取得勝利,和法國簽訂特魯瓦和約,成為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繼承者)
3亨利六世(1421-1471)(英格蘭國王1422-1461)(出生後九個月即位。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兩國國王。法國在聖女貞德帶領下扭轉戰局,英國喪失全部領地。1455年,約克家族與蘭開斯特家族長期混戰開始。)
約克王朝
1愛德華四世(1442-1483)(英格蘭國王1461-1483)(約克公爵理查之子。父親理查在1460年戰死後作為約克派首領。1461年即位)
2愛德華五世(1470-1483)(英格蘭國王1483)(愛德華四世長子。即位的同年同弟弟約克公爵理查一起被攝政的叔父格洛斯特公爵送入倫敦塔,之後便再無下落)
3理查三世(1452-1485)(英格蘭國王1483-1485)(愛德華四世之弟。格洛斯特公爵。1483年成為攝政王,殺害侄子愛德華五世後即位。在和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的交戰中被殺。約克王朝結束)
都鐸王朝
1亨利七世(1457-1509)(英格蘭國王1485-1509)
(亨利六世同母異父弟里士滿伯爵愛德華•都鐸和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的孫女瑪格麗特之子。1486年與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伊麗莎白結婚,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並,結束了紅白玫瑰戰爭)
2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蘭國王1509-1547)(亨利七世次子。即位後同亡兄的未婚妻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結婚。由於離婚問題而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1541年起英王成為愛爾蘭國王。)
3愛德華六世(1537-1553)(英格蘭國王1547-1553)
4簡•格雷(1537-1554)(英格蘭國王1553)(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外祖母瑪麗是亨利八世的妹妹。嫁給諾森伯蘭公爵之子達德利。諾森伯蘭公爵偽造遺囑讓簡•格雷繼承王位。後陰謀敗露,簡•格雷被瑪麗女王廢黜,關入倫敦塔後斬首)
5瑪麗一世(1516年2月18日-1558年11月17日)(英格蘭國王1553-1558)(亨利八世同西班牙公主凱瑟琳之女。和西班牙國王菲利佩二世結婚。由於鎮壓新教徒被稱做"血腥的瑪麗")
6伊麗莎白一世(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英格蘭國王1558-1603)(終生未婚,去世後都鐸王朝結束)
斯圖亞特王朝
1詹姆斯一世(1566-1625)(蘇格蘭國王1567-1625,英格蘭國王1603-1625)(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之子,伊麗莎白女王的表侄孫,在蘇格蘭稱詹姆斯六世)
2查理一世(1600-1649)(英格蘭國王1625-1649)(資產階級革命中被砍頭)
1649- 共和政體
1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1599-1658)(在位-1658)
2護國公理查•克倫威爾(1626-1712)(在位1658-1659)
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查理二世(1630-1685)(蘇格蘭國王1651-1685,英格蘭國王1660-1685)(查理一世次子,信奉天主教)
2詹姆斯二世(1633-1701)(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1685-1688)(光榮革命中被推翻,流亡並死於法國)
3瑪麗二世(1662-1694)(英格蘭國王,蘇格蘭國王1689-1694)(詹姆斯二世長女。光榮革命後與丈夫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威廉親王共同回國執政)
威廉三世(1650-1702)(英格蘭國王1694-1702)(尼德蘭聯合省總督,奧蘭治親王。荷蘭的奧蘭治-拿騷家族中的奧蘭治支隨著他的死亡而絕嗣,由德國拿騷家族繼承荷蘭執政的頭銜)
4安妮(1664-1714)(蘇格蘭國王1702-1707,英格蘭國王1702-1714)(在位期間宣布英格蘭和蘇格蘭合並,死後無嗣,斯圖亞特王朝結束)
漢諾威王朝
1喬治一世(1660-1727)(聯合王國國王1714-1727)(德國漢諾威選帝侯恩斯特•奧古斯特與普法爾茨選帝侯的女兒,詹姆斯一世的外孫女。根據《權利法案》英國王位繼承權)
2喬治二世(1683-1760)(聯合王國國王1727-1760)
3喬治三世(1738-1820)(聯合王國國王1760-1820)(在位期間發生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採取強硬態度。參加神聖同盟反對法國,1801年吞並愛爾蘭)
4喬治四世(1762-1830)(聯合王國國王1820-1830)
5威廉四世(1765-1837)(聯合王國國王1830-1837)(喬治三世次子。克拉倫斯公爵。因為夏洛特女王儲去世而繼承其哥哥喬治四世的王位)
6維多利亞(1819-1901)(聯合王國國王1837-1901)(喬治三世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漢諾威家族不承認女性的繼承權,因此宣布放棄對德國漢諾威領地的繼承權,英國王室也不再使用漢諾威作為朝代名。和舅舅薩克森-科堡公爵的次子阿爾伯特結婚。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愛德華七世(1841-1910)(聯合王國國王1901-1910)
溫莎王朝
1喬治五世(1865-1936)(聯合王國國王1910-1936)(愛德華七世次子。約克公爵。長兄阿爾伯特去世後被宣布為王位繼承人。在位期間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愛爾蘭獨立。在一戰中因為德國是其敵國,所以將王室的姓氏改為溫莎)
2愛德華八世(1894-1972)(聯合王國國王1936)(同曾經兩次離婚的辛普森夫人的關系被披露後,於1936年12月退位,法國定居)
3喬治六世(1895年12月14日-1952年2月6日)(1936年12月11日至1952年2月6日在位)(喬治五世次子。約克公爵。他是最後一位印度皇帝(1936-1947)、最後一位愛爾蘭國王(1936-1949),以及唯一一位印度自治領國王(1947-1949))
4 伊麗莎白二世(1926年4月21日-)(在位1952年2月6日-)(1947年和希臘王子菲利普•馮•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松德堡-格呂克斯堡親王結婚。菲利普王子在歸化英國國籍的時候選取母系姓氏蒙巴頓(德國巴登堡家族)為姓。現有三子一女:長子威爾士親王查爾斯,長女安妮大公主,次子約克公爵安德魯,三子威塞克斯伯爵愛德華)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法蘭克尼亞王朝(911-918)
康拉德一世(?-918.12.23)(德意志國王912-918)
薩克森王朝(919-1024)
1亨利一世(876-936.7.2)(德意志國王919-936)
2奧托一世(912.11.23-973.5.7)(德意志國王936-973,羅馬帝國皇帝962-973)
3奧托二世(955-983.12.7)(德意志國王961-983,羅馬帝國皇帝967-983)
4奧托三世(980.7-1002.1.23)(德意志國王983-1002,羅馬帝國皇帝996-1002)
5亨利二世(973.5.6-1024.7.13)(德意志國王1002-1024,羅馬帝國皇帝1014-1024)
薩利安王朝1024-1137)
1康拉德二世(?990-1039.6.4)(德意志國王1024-1039,羅馬帝國皇帝1027-1039)
2亨利三世(1017.10.28-1056.10.5)(德意志國王1039-1056,羅馬帝國皇帝1046-1056)
3亨利四世(1050.11.11-1106.8.7)(德意志國王1056-1106,羅馬帝國皇帝1084-1106)
4亨利五世(1089.8.11-1125.5.23)(德意志國王1099-1125,羅馬帝國皇帝1111-1125)
5洛泰爾二世(1075.6-1137.12.3)(德意志國王1125-1137,羅馬帝國皇帝1133-1137)(註:"凡爾登條約"中得到中部王國的洛泰爾擁有皇帝位,稱一世)
霍亨施陶芬王朝(1138-1208,1212-1254)
1康拉德三世(1093-1152.2.15)(德意志國王1138-1152)
2腓特烈一世(1123-1190.6.10)(德意志國王1152-11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55-1190)
3亨利六世(1165-1197.9.28)(德意志國王1169-119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91-1197)
4菲利普(1178-1208.6.21)(德意志國王1197-1208)
韋爾夫王朝(1198-1215)
奧托四世(1175或1182-1218.5.19)(德意志國王1198-121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09-1215)
霍亨施陶芬王朝(續)
1腓特烈二世(1194.12.26-1250.12.13)(德意志國王1212-125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220-1250)
2康拉德四世(1228.4.25-1254.5.21)(德意志國王1250-1254)(註:教皇英諾森四世1254年開除康拉德四世教籍,無皇帝加冕)
3空位時期
哈布斯堡王朝(註:此世代只擔任德意志國王,皇帝位為北義大利王國擁有)
1魯道夫一世(1218.5.1-1291.7.15)(德意志國王1273-1291)
2阿道夫(1250-1298.7.2)(德意志國王1292-1298)(註:拿騷伯爵,不屬哈布斯堡系,為德意志貴族推舉以對抗強大的哈布斯堡家族,被阿爾貝特一世處死)
3阿爾貝特一世(1255-1308.5.1)(德意志國王1298-1308)
盧森堡王朝
亨利七世(1269或1274-1313.8.24)(德意志國王1308-1313,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12-1313)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路易四世(?1283-1347.10.11)(德意志國王1314-134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28-1347)
盧森堡王朝(續)
1查理四世(1316.5.14-1378.11.29)(德意志國王1346-1378,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355-1378)
2文策爾(1361.2.26-1419.8.16)(波西米亞國王1373-1419,德意志國王1378-1400)(註:阿韋尼翁與羅馬兩教廷內亂,文策爾無皇帝加冕,後被廢黜)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續)
魯佩特(1352.5.5-1410.5.18)(德意志國王1400-141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03-1410)
盧森堡王朝(續)
西吉斯蒙德(1368.2.15-1437.12.9)(匈牙利國王1387-1437,波西米亞國王1419-1437,德意志國王1410-143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33-1437)
哈布斯堡王朝(續)
1阿爾貝特二世(1397.8.16-1439.10.27)(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德意志國王1438-1439)
2腓特烈三世(1415.9.21-1438.8.19)(德意志國王1440-1493,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52-1493)
3馬克西米連一世(1453.3.22-1519.1.12)(德意志國王1486-1519,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493-1419)
4查理五世(1500.2.24-1558.9.21)(西班牙國王1516-1555,德意志國王1519-1555,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20-1555)(註:此後哈布斯堡家族分為西班牙系和奧地利系,以下為奧地利系)
5斐迪南一世(1503.3.10-1564.7.25)(匈牙利國王1526-1563,波西米亞國王1526-1562,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55-1564)
6馬克西米連二世(1527.7.31-1576.10.12)(波西米亞國王1562-1575,匈牙利國王1563-1572,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64-1576)
7魯道夫二世(1552.7.18-1612.1.20)(匈牙利國王1572-1608,波西米亞國王1575-1611,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76-1612)
8馬蒂亞斯(1557.2.24-1619.3.20)(匈牙利國王1608-1618,波西米亞國王1611-161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12-1619)
9斐迪南二世(1578.7.9-1637.2.15)(匈牙利國王1618-1625,波西米亞國王1619-1627,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19-1637)
10斐迪南三世(1608.7.13-1657.4.2)(匈牙利國王1625-1655,波西米亞國王1627-1656,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37-1657)
11利奧波德一世(1640.6.9-1705.5.6)(匈牙利國王1655-1687,波西米亞國王1656-16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658-1705)
12約瑟夫一世(1678.7.26-1711.4.17)(匈牙利國王1687-1711,波西米亞國王1690-1711,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05-1711)
13查理六世(1685.10.1-1740.10.20)(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11-1740)
14瑪麗亞•特蕾西亞(1717.5.13-1780.11.29)(奧地利大公,匈牙利、波西米亞女王1740-1780)
弗蘭茨一世(1708.12.8-1765.8.18)(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45-1765)
15查理七世(1679.8.6-1745.1.2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42-1745)(註:屬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因特蕾西亞女性無法繼位皇帝而當選)
16約瑟夫二世(1741.3.13-1790.2.20)(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1780-1790,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65-1790)
17利奧波德二世(1745.5.5-1792.3.1)(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90-1792)
18弗蘭茨二世(1768.2.12-1835.3.2)(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92-1805)(註:神聖羅馬帝國後被拿破崙勒令解散)
法蘭西國王(皇帝)列表
法蘭克王國
墨洛溫王朝(481-751年)
1克洛維一世(466-511)(法蘭克王國國王481-511)
2克洛塔爾一世(500-561)(法蘭克王國國王511-561)
3希爾佩里克一世(539-584)(法蘭克王國國王561-584)
4克洛塔爾二世(584-629)(法蘭克王國國王613-629)
5達格貝爾特一世(605-639)(法蘭克王國國王623-639)
6克洛維二世(634-657)(法蘭克王國國王639-657)
7懶王時代宮相掌權丕平家族
(1)丕平一世(?-640)
(2)丕平二世(635-714)
(3)查理_馬特(鐵錘查理)(688-741)
加洛林王朝(751-987年)
1丕平三世(矮子丕平)(714-768)(法蘭克王國國王751-768)
2查理一世(查理曼)(742-814)(法蘭克王國國王,皇帝768-814)
3路易一世(虔誠者路易)(778-840)(法蘭克王國國王,皇帝814-840)
4查理二世(禿頭查理)(823-877)(西法蘭克王國843-877)
5路易二世(口吃者路易)(846-879)(西法蘭克國王877-879)
6路易三世(863-882)(西法蘭克國王879-882)
7卡洛曼(?-884.)(西法蘭克國王882-884)
8查理三世(胖子查理)(839-888)(西法蘭克國王884—888)
9厄德(?-898)(西法蘭克國王888-898)
10查理三世(天真者查理)(879-929)(西法蘭克國王898-922)
11羅貝爾一世(865-923)(西法蘭克國王922-923)
12魯道夫(?-936)(西法蘭克國王923-936)
13路易四世(921-954)(西法蘭克國王936-954)
14洛泰爾(941-986)(西法蘭克國王954-986)
15路易五世(懶王路易)(967-987)(西法蘭克國王986-987)
法蘭西王國
卡佩王朝(987-1328年)
1於格_卡佩(938-996)(法蘭西國王987-996)
2羅貝爾二世(虔誠者羅貝爾)(970-1031)(法蘭西國王996-1031)
3亨利一世(1008-1060)(法蘭西國王1031-1059)
4腓力一世(1052-1108)(法蘭西國王1059-1108)
5路易六世(胖子路易)(1081-1131)(法蘭西國王1108-1131)
6路易七世(小路易)(1120-1180)(法蘭西國王1131-1180)
7腓力二世(奧古斯都)(1165-1223)(法蘭西國王1179-1223)(
8路易八世(獅子路易)(1187-1226)(法蘭西國王1223-1226)
9路易九世(聖路易)(1214-1250)(法蘭西國王1226-1270)
10腓力三世(大膽腓力)(1245-1285)(法蘭西國王1270-1285)
11腓力四世(美男子腓力)(1268-1314)(納瓦拉國王1284-1305,法蘭西國王1285-1314)
12路易十世(固執者路易)(1289-1316)(納瓦拉國王1305-1316,法蘭西國王1314-1316)
13約翰一世(1316-1316)(納瓦拉國王,法蘭西國王1316)
14腓力五世(高個子腓力)(1293-1322)(納瓦拉國王,法蘭西國王1316-1322)
15查理四世(美男子查理)(1294-1328)(納瓦拉國王,法蘭西國王1322-1328)
瓦盧瓦王朝(1328-1589年)
1腓力六世(1293-1350)(法蘭西國王1328-1350)
2約翰二世(好人約翰)(1319-1364)(法蘭西國王1350-1364)
3查理五世(賢明者查理)(1338-1380)(法蘭西國王1364-1380)
4查理六世(瘋子查理)(1368-1422)(法蘭西國王1380-1422)
5查理七世(勝利王)(1403-1461)(法蘭西國王1422-1461)
6路易十一世(謹慎的路易)(1423-1483)(法蘭西國王1461-1483)
7查理八世(1470-1498)(法蘭西國王1481-1498,那不勒斯國王1485-1498)
瓦盧瓦王朝(奧爾良支)
8路易十二世(人民之父)(1462-1515)(法蘭西國王1498-1515)
瓦盧瓦王朝(昂古萊姆支)
9弗蘭西斯一世(1494-1547)(法蘭西國王1515-1547)
10亨利二世(1519-1559)(法蘭西國王1547-1559)
11弗蘭西斯二世(1544-1560)(法蘭西國王1559-1560)
12查理九世(1550-1574)(法蘭西國王1560-1574)
13亨利三世(1551-1589)(法蘭西國王1574-1589)
波旁王朝(1589-1792年)
1亨利四世(1553-1610)(納瓦拉國王1562-1610,法蘭西國王1589-1610)
2路易十三世(1601-1643)(法蘭西國王1610-1643)
3路易十四世(1638-1715)(法蘭西國王1643-1715)
4路易十五世(1710-1774)(法蘭西國王1715-1774)
5路易十六世(1754-1793)(法蘭西國王1774-1792)
6路易十七世(1785-1795?)(未在位國王)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年)
法蘭西第一帝國(1804-1814年)
1拿破崙一世(1769-1821)(皇帝1804-1814)
2拿破崙二世(1811-1832)(未在位皇帝)
波旁王朝(復辟)(1814-1830年)
1路易十八世(1755-1824)(法蘭西國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836)(法蘭西國王1824-1830)
奧爾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路易_腓力(1773-1850)(法蘭西國王1830-1848)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1848—1852年)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拿破崙三世(1808-1873)(皇帝1852-1870)
⑺ 歐洲九大皇帝是那九個,求圖解
這張是9個國王在溫莎的合照(參加英王愛德華七世的葬禮)。
新登基的英王喬治五世(前排中間);
德意志第二帝國威廉二世(後排從右數第三個);
西班牙波旁王朝的阿方索十三世(前排左數第一個);
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八世(前排右數起第一個);
挪威國王哈康七世(後排左數起第一個);
保加利亞國王費迪南德一世(後排左數第二個);
葡萄牙的曼努埃爾二世(後排左數第三個);
希臘國王喬治一世(後排右數第二個);
比利時國王阿爾貝一世(後排右數第二個)。
http://tieba..com/p/1630444082
歐洲九帝就是以上的九位。
⑻ 西班牙的皇帝是誰
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 1938年1月5日生於羅馬,是西班牙波旁王朝末代國王阿方索第十三世的孫子,其父為巴塞羅那伯爵。胡安·卡洛斯
[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
幼時隨其父旅居義大利、瑞士和葡萄牙等國。1947年,佛朗哥宣布恢復君主政體並任國家元首,他選中胡安·卡洛斯為未來的國王並召其回國接受教育。胡安·卡洛斯中學畢業後,接受了全面的軍事訓練,先後在西陸、海、空三軍軍事學院學習。1960年,他入馬德里大學攻讀政治、法律、哲學、歷史、文學、國際法等課程。大學畢業後,胡安·卡洛斯開始從政實踐,先後到政府各部門熟悉行政管理情況。1969年7月,西班牙議會批准胡安·卡洛斯為未來的國家元首。他於1975年11月登基,王號為胡安·卡洛斯一世。胡安·卡洛斯一世國王還是西班牙武裝部隊最高統帥。他對內主張「改革」和「民主化」,對外主張同所有國家保持友好關系。
⑼ 西班牙國王的歷史沿革
在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代,今日西班牙是當時帝國轄下的一個行省(Hispania),這些土地是在凱撒出征高盧期間並入羅馬的同執領域。其後西班牙陷入鬆散的封建狀態,多個王國、公國、領主和軍閥共存,直至摩爾人才有能力再次統一。查理曼大帝曾欲兼並西班牙入法蘭克帝國但不成功,其侄子羅蘭更因再次發動遠征而送命。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是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結婚後,聯合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三大強權──萊昂、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才有實力統一西班牙。
正式而言,西班牙一字「Espa」,直至1837年,才正式出現在波旁君主的頭銜上。當時在位的伊莎貝拉二世,決定用「西班牙」取代她原有的冗長頭銜「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等地的女王」。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西班牙」在拉丁文字里是個眾數詞──「Reina de las Espa」。直到1874年,西班牙才以單數名詞出現在西班牙王室的頭銜上。但以西班牙「Hispania」作為王國之名的提法,早在16世紀前已經出現。在腓力二世年間所鑄造的錢幣上便用了拉丁文「rex Hispaniarum(西班牙的國王)」取代正式而冗長的頭銜。「西班牙」確切出現的日子固然無法確定,但以下四個時間點可以被視為西班牙統一王國的開始:
1479年,卡斯蒂利亞王夫斐迪南繼承其父的阿拉貢王位,自此西班牙歸於單一家族的統治
1516年,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繼承外公的阿拉貢王位,並在卡斯蒂利亞取得國王稱號,與自己母親共治。據雲在墨西哥曾鑄造刻有「西班牙及印度國王卡洛斯和胡安娜(Carolus et Johana, reges Hispaniarum et Indiarum)」的錢幣。
1555年,胡安娜女王駕崩,查理五世成為卡斯蒂利亞唯一的國王。此時,西班牙仍未正式統一,葡萄牙為一獨立國。
1580年,葡萄牙出現王位繼承危機。查理五世之子,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腓力二世獲得葡萄牙王冠。此時,有人認為,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等王國是以單一的西班牙王國的身分和葡萄牙王國組成共主邦聯。而在其後1640年,葡萄牙脫離該共主邦聯,另立布拉干薩家族為王。其他王國便以西班牙的名義,繼續歸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但西班牙仍未統一,仍是以若干王國的共主邦聯形式存在。
由此,西班牙歷任君主的簽名,都不會用到自己任何頭銜,往往只是一句,「朕,即國王(Yo El Rey)」或「朕,即女王 (Yo La Reina)」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