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國王王後住哪裡
Ⅰ 西班牙國王在哪住著
薩蘇埃拉宮
薩蘇埃拉宮是座規模不大的兩層樓,外牆用淺灰色花崗岩、白石、紅磚和深棕色石板建造,古雅莊重,樸素和諧。院內種植了雪松、橡樹、極樹、白臘樹、棟樹等樹木和各種花草。這座宮殿的四周是密密的橡樹林,林中有成群的鹿和抱。遠處是高高的瓜達拉馬山。環境十分優美,安靜。
1962年作為王位繼承人的胡安·卡洛斯與索菲婭結婚後,按照佛朗哥的安排住進這座王宮。胡安·卡洛斯登基後,人們曾建議他搬到豪華的帕爾多宮,被他拒絕。帕爾多宮,又譯豹宮,共有300多個房間,是歷代國王居住的行宮之一,佛朗哥生前也在這里居住。胡安·卡洛斯不願意這樣浪費和奢侈,迄今已在薩蘇埃拉宮居住了近40年。
薩蘇埃拉宮不僅與歐洲其他王宮相比,就是國內現存的上百座王宮相比也是很小的一座。宮內除了國王一家的住所和辦公室外,還有王宮工作人員的辦公室、接待大廳、小客廳和客房、餐廳及祈禱廳以及工作人員住房等。西班牙移民宮內收藏了大最壁毯畫。
Ⅱ 西班牙前國王宣布將定居國外,國內人民是怎麼看的
對於西班牙前國王宣布將定居國外,國內的人民有責罵的,也有支持的,那些責罵的人則表示國王是一個懦弱而逃跑的人,那些贊成的人也不知道怎麼想的,覺得這是總統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自己做下的決定。
而卡洛斯近幾年已經陷入了多起丑聞之中,既包括之前的西班牙金融危機,也包括之前其女婿因為貪污腐敗而被判入監獄,反正就是卡洛斯近幾年總是發生了一系列的丑聞,讓西班牙人民已經對其失去了全部的希望。而此次西班牙前國王表示自己要去定居國外,肯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看法,很多人對此事都是表示痛罵的,絕對他是一個懦夫,為了逃避法律的訴訟而跑到國外去進行避難,並且他在幹了一系列有違反法律的事情之後,身為之前的一國總統居然不能夠公正的接受法律的制裁,反而要以這種方式進行逃避肯定是令人感到不恥的。同時也有一些人表示支持,但是那些為什麼要表示支持,我就不知道了,可能和其利益相關資質情當中獲了利吧。
Ⅲ 現在西班牙王室的官方住所在哪兒
現在西班牙國王一家居住在「薩蘇埃拉宮」
王宮是規模不大的兩層樓,外牆用淺灰色花崗岩、白石、紅磚和深棕色石板建造,古雅莊重,樸素和諧。院內種植了雪松、橡樹、極樹、白臘樹、棟樹等樹木和各種花草。這座宮殿的四周是密密的橡樹林,林中有成群的鹿和抱。遠處是高高的瓜達拉馬山。環境十分優美,安靜。
Ⅳ 哥倫布 時期的 西班牙王後 是誰
我覺得,還是應該說,贊助哥倫布第一次航海的是伊莎貝拉女王。
因為:
1、1492年1月,三次召見了哥倫布的是伊莎貝拉女王。
2、1492年4月17日,與哥倫布簽訂協議的是伊莎貝拉女王。
3、授予哥倫布海軍大元帥任命狀的是伊莎貝拉女王。
4、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帶走的三艘帆船是伊莎貝拉女王贊助的。
伊拉貝拉和斐迪南雖然是夫妻,但他們的政治關系不能用中國的王與後的關系來比照。
在1492年,他們分別代表兩個國家。伊莎貝拉一世是卡斯蒂利亞的國王,費迪南二世是阿拉貢的國王。他們是兩個國家的國王之間的聯姻。
註:當時西班牙還沒有形成真正的統一國家,而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是這片土地上兩個主要的國家,當時他們剛好打敗了一個共同的敵國—格拉納達。真正完整意義上的西班牙是在1515年納瓦拉被打敗並入西班牙時才形成。
伊莎貝拉之所以稱為女王而不是王後,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王後,其地位是因為嫁給國王而取得的,其政治權力來源於與國王的婚姻關系。而伊莎貝拉的王位並不是因為嫁給斐迪南而獲得的,是從其哥哥恩里克四世手裡繼承並經國民擁戴而取得的。
而在1558年卡洛斯一世的統治結束,卡斯蒂利亞並入統一的西班牙。
所以當時的所謂西班牙王後是卡斯蒂利亞國王伊莎貝拉一世 。
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是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結婚後,聯合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三大強權——萊昂、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才有實力統一西班牙。
可看可不看的歷史資料,對上邊有疑問的看這段:
在羅馬共和國和帝國時代,今日西班牙是當時帝國轄下的一個行省(Hispania),這些土地是在凱撒出征高盧期間並入羅馬的同執領域。其後西班牙陷入鬆散的封建狀態,多個王國、公國、領主和軍閥共存,直至摩爾人才有能力再次統一。查理曼大帝曾欲兼並西班牙入法蘭克帝國但不成功,其侄子羅蘭更因再次發動遠征而送命。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是在斐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結婚後,聯合了伊比利亞半島上的三大強權——萊昂、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才有實力統一西班牙。
正式而言,西班牙一字「España」,直至1837年,才正式出現在波旁君主的頭銜上。當時在位的伊莎貝拉二世,決定用「西班牙」取代她原有的冗長頭銜「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等地的女王」。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西班牙」在拉丁文字里是個眾數詞——「Reina de las Españas」。直到1874年,西班牙才以單數名詞出現在西班牙王室的頭銜上。但以西班牙「Hispania」作為王國之名的提法,早在16世紀前已經出現。在腓力二世年間所鑄造的錢幣上便用了拉丁文「rex Hispaniarum(西班牙的國王)」取代正式而冗長的頭銜。「西班牙」確切出現的日子固然無法確定,但以下四個時間點可以被視為西班牙統一王國的開始:
1479年,卡斯蒂利亞王夫斐迪南繼承其父的阿拉貢王位,自此西班牙歸於單一家族的統治
1516年,日後的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繼承外公的阿拉貢王位,並在卡斯蒂利亞取得國王稱號,與自己母親共治。據雲在墨西哥曾鑄造刻有「西班牙及印度國王卡洛斯和胡安娜 (Carolus et Johana, reges Hispaniarum et Indiarum)」的錢幣。
1555年,胡安娜女王駕崩,查理五世成為卡斯蒂利亞唯一的國王。此時,西班牙仍未正式統一,葡萄牙為一獨立國。
1580年,葡萄牙出現王位繼承危機。查理五世之子,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王腓力二世獲得葡萄牙王冠。此時,有人認為,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等王國是以單一的西班牙王國的身分和葡萄牙王國組成共主邦聯。而在其後1640年,葡萄牙脫離該共主邦聯,另立布拉干薩家族為王。其他王國便以西班牙的名義,繼續歸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但西班牙仍未統一,仍是以若干王國的共主邦聯形式存在。
由此,西班牙歷任君主的簽名,都不會用到自己任何頭銜,往往只是一句,「我,即國王(Yo El Rey)」或「我,即女王 (Yo La Reina)」而已
卡斯蒂利亞是中世紀西班牙土地上4個主要的基督教國家之一。它是從統一的阿斯圖里亞斯—萊昂—納瓦拉國家分裂出來的。納瓦拉國王桑喬大帝兼領了半島上的所有西班牙人國家,但隨即又把它分封給諸子,因此卡斯蒂利亞國王們的排序是沿自萊昂國王的排序。卡斯蒂利亞的女繼承人伊莎貝拉一世與阿拉貢王國的繼承者斐迪南二世結婚,兩國從此合並。這兩個國家形成了今天西班牙的主體。
PS:
通俗點的一個故事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園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麼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楊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從小喜歡學地理,少年時期,偶然讀到一本書,上面講整個地球是圓形的。他就大膽地設想,向西航行也許可以到達東方的國家。
公元1476年,24歲的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建議,向西環行探索通往東方印度和中國的海上航路。當時,許多有學問的教授和哲學家,都譏笑這位大膽的年輕人,說他向西方行駛,只能掉進地球邊緣的深淵,而企圖到達東方的印度和中國,簡直是傻子說的瘋話。
哥倫布相信自己是正確的,可是,沒有當局的支持,自己一無船,二無錢,是沒法實現這個計劃的。1485年,他移居西班牙,繼續宣傳西行主張,羅馬教皇知道他有這種大志,並且已經等了十幾年,就慫恿西班牙的王後,請她幫助哥倫布。教皇送給哥倫布65元錢,作為去見王後的路費。哥倫布用這點錢買了一套衣服、一匹驢,一路上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全靠乞討過日子。
西班牙王後和統治者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給了哥倫布三隻船,但沒有水手,誰都不願去冒險。哥倫布沒有辦法,就跑到海邊去拉住幾個人,先是哀求,後是說服,要他們答應一起去。他又請王後釋放獄中的死囚,答應他們如果航海成功,就給他們自由。
1492年8月3日,42歲的哥倫布終於領著87名水手,分乘三隻船從巴羅斯港出航了。他們同驚濤駭浪搏鬥,經歷了千難萬險,橫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嶼。之後,哥倫布又率領船隊分別於1493年、1498年、1502年三次西航,到了牙買加、波多黎各等島嶼以及中美、南美洲大陸沿岸等地方。當時他誤認為這就是亞洲,直到他去世時,還不知道這是一個從未被人知曉的「新大陸」。所以,加勒比海一些島嶼至今還被稱為西印度群島。
偌大一個美洲,在當時還不為世人所知。所以,人們稱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哥倫布雖然沒有繞地球一周,但他勇於開辟新航路的探險精神,幾百年來一直鼓舞和激勵著人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這是一份西班牙君主的列表。嚴格來說,是現代定義下統一的西班牙的君主列表,此前在現今西班牙乃至葡萄牙領土上的君主國統治者,請參看下面的列表:
西哥特君主列表
科爾多瓦統治者列表
格拉納達統治者列表
阿斯圖里亞斯君主列表
萊昂君主列表
卡斯蒂利亞君主列表
阿拉貢君主列表
納瓦拉君主列表
上述各系王室,最終在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和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聯姻中得以統一。自此,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形式上是兩個獨立王國,實際上是一個共主邦聯,受同一政府所統治。其後斐迪南二世征服納瓦拉的南半部,並將其並入西班牙。伊莎貝拉一世去世後,她將卡斯蒂利亞交予其女兒胡安娜。但由於胡安娜的精神失常,其父斐迪南二世最初獲得攝政權,但其夫美男子腓力在卡斯蒂利亞貴族支持下與斐迪南二世爭奪攝政權。但腓力很快病故,斐迪南得以繼續攝政至1516年時逝世。其後胡安娜之子,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繼承阿拉貢的王位和卡斯蒂利亞的攝政權,得到「卡斯蒂利亞國王」的稱號,自此兩國王位便以共主邦聯的形式契合下來。
卡斯蒂利亞君主列表
費爾南·岡薩雷斯 923年 - 970年
加西亞·費爾南德斯 970年-995年
桑喬·加西亞 995年-1017年
加西亞·桑切斯 1017年-1029年
莫內阿東娜·埃爾比拉 1029年-1032年 她嫁給了納瓦拉國王桑喬·加爾塞斯,使卡斯蒂利亞伯國被納瓦拉兼並
卡斯蒂利亞國王(往往兼任萊昂國王)
桑喬·加爾塞斯三世 1000年-1035年
斐迪南一世 1035年-1065年
桑喬二世 1065年-1072年
阿方索六世 1072年-1073年
烏拉卡 1109年-1126年
阿方索七世 1126年-1157年
桑喬三世 1157年-1158年
(高貴的)阿方索八世 1158年-1214年
恩里克一世 1214年-1217年
貝倫加利亞 1217年
斐迪南三世 1217年-1252年
阿方索十世 1252年-1284年
桑喬四世 1284年-1295年
斐迪南四世 1295年-1312年
阿方索十一世 1312年-1350年
佩德羅一世 1350年-1369年
恩里克二世 1369年-1379年
胡安一世 1379年-1390年
恩里克三世 1390年-1406年
胡安二世 1406年-1454年
恩里克四世 1454年-1474年
伊莎貝拉一世 1474年-1504年
斐迪南五世 1474年-1504年
瘋女胡安娜 1504年-1506年
腓力一世 1506年
卡洛斯一世 1506年-1558年
卡斯蒂利亞並入統一的西班牙
西班牙君主列表
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也稱:「哈普斯堡王朝」(Hapsburg)。歐洲歷史上最為顯赫,統治地域最廣的王室之一。
其家族成員曾出任神聖羅馬帝國國王、皇帝(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奧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奧地利帝國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國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亞國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國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國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1864年—1867年)和今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境內及南部斯拉夫地區若干王國、公國的國王、大公與公爵。
16世紀中葉,哈布斯堡家族分裂為奧地利與西班牙兩個分支,前者占據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稱奧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後者則為西班牙國王,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義大利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撒丁王國以及美洲新世界的廣袤領土,稱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但由於多代近支聯姻,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奧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繼男嗣斷絕。西班牙王位落入波旁家族之手;而奧地利分支與洛林家族聯姻,帝國皇帝查理六世之女瑪麗亞·特蕾西亞嫁於洛林公爵、托斯卡納大公弗蘭茨·斯蒂芬,並依據《國本詔書》繼承了奧地利、匈牙利與波希米亞等家族領地,由此創建了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745年弗蘭茨·斯蒂芬當選為帝國皇帝。
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是指1556年至1700年間統治西班牙,西屬尼德蘭和義大利部分公國和1580年至1640年間統治葡萄牙的家族。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同宗,而其母系祖先分別為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他們都是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成員。而在1700年後繼承西班牙王位的都是波旁家族的成員。)
卡洛斯一世 (1516年-1556年)
腓力二世 (1556年-1598年)
腓力三世 (1598年-1621年)
腓力四世 (1621年-1665年)
卡洛斯二世 (1665年-1700年)
波旁王朝(西班牙波旁王朝(西班牙語: Dinastía Borbón de España)源於法國的波旁王朝,自1700年至今斷斷續續統治西班牙。其分支亦曾統治過那不勒斯與西西里等位於今日義大利境內的領地。自1964年至今統治盧森堡的波旁-帕爾瑪家族也是西班牙波旁王室的分支。)
腓力五世 (1700年-1724年)
路易斯一世 (1724年1月14日-8月31日)
腓力五世 (1724年-1746年),復位
斐迪南六世 (1746年-1759年)
卡洛斯三世 (1759年-1788年)
卡洛斯四世 (1788年-1808年)
斐迪南七世 (1808年3月19日-5月6日)
卡洛斯四世 (1808年5月6日),復位
波拿巴王朝
何塞一世 (1808年-1813年)
波旁王朝
斐迪南七世 (1813年-1833年)
伊莎貝拉二世 (1833年-1868年)
薩伏依王朝
阿瑪迪奧一世 (1871年-1873年)
西班牙第一共和國
波旁王朝
阿方索十二世 (1874年-1885年)
阿方索十三世 (1886年-1931年)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佛朗哥獨裁
波旁王朝
胡安三世 (由胡安·卡洛斯一世追封)
胡安·卡洛斯一世 (1975年至今)
萊昂君主列表
萊昂是中世紀伊比利亞半島上四個主要基督教國家之一。它是從阿斯圖里亞斯分離出來的王國,後來又從它分離出卡斯蒂利亞王國。萊昂與卡斯蒂利亞最終合並,成為統一的西班牙的一部分。
加西亞一世 910年-914年
奧多尼奧二世 914年-924年
弗魯埃拉二世 924年-925年
阿方索四世(修道士) 925年-931年
拉米羅二世 931年-951年
奧多尼奧三世 950年-956年
桑喬一世 956年-958年
奧多尼奧四世 958年-960年
桑喬一世 960年-966年
拉米羅三世 967年-984年
貝爾穆多二世 982年-999年
阿方索五世 999年-1028年
貝爾穆多三世 1028年-1037年
斐迪南一世(大帝) 1037年-1065年
(勇敢的)阿方索六世 1065年-1109年
烏拉爾卡 1109年-1126年
阿方索七世 1126年-1157年
斐迪南二世 1157年-1188年
阿方索九世 1188年-1230年
斐迪南三世 1230年-1252年
(英明的)阿方索十世 1252年-1284年
(勇敢的)桑喬四世 1284年-1295年
斐迪南四世 1295年-1312年
阿方索十一世 1312年-1350年
(殘忍的)佩德羅一世 1350年-1369年
恩里克二世 1369年-1379年
胡安一世 1379年-1390年
恩里克三世 1390年-1406年
胡安二世 1406年-1454年
(無能的)恩里克四世 1454年-1474年
伊莎貝拉一世 1474年-1504年
斐迪南五世 1474年-1504年
瘋女胡安娜 1504年-1506年
腓力一世 1506年
卡洛斯一世 1506年-1558年
萊昂與卡斯蒂利亞一起並入統一的西班牙
阿斯圖里亞斯君主列表
阿斯圖里亞斯是西哥特王國滅亡後在西班牙興起的第一個基督教王國,它的王室是西哥特王國的後裔。阿斯圖里亞斯後來分裂成萊昂和卡斯蒂利亞等幾個部分。
佩拉約 -- 718年-737年
法維利亞 -- 737年-739年
阿方索一世(天主教徒) -- 739年-757年
弗魯埃拉一世 -- 757年-768年
Aurelio -- 768年-774年
Silo -- 774年-783年
Mauregato the Usurper -- 783年-788年
貝爾穆多一世 -- 788-791
(純潔的)阿方索二世 -- 791年-842年
拉米羅一世 -- 842年-850年
奧多尼奧一世 -- 850年-866年
阿方索三世(大帝) -- 866年-910年
西方國家有嚴格的血統繼承法,王室大公之間經常聯姻所以血統很雜,很多孩子還從叔叔,伯父,兄弟,母親繼承不同的王位和稱號成為國王或並立為國王。有的女孩以婚姻來說是王後但同時以繼承來講是女王或女大公,有自己獨立的領導權。
Ⅳ 歐洲王室那些國王王後死後都藏在哪裡,有沒有大量珠寶隨葬
葬在王室的家族墓地,有一些宮殿的地下室,還有教堂,比如西班牙王室就是,插一句,西班牙王室規定,沒有生過子嗣的王後是不能葬入家族墓地的。
此外還有一些專門設計的陵寢,這個例子就多了,比如奧地利Maria Theresa女王的女兒Chrinstine公主,她的陵寢是她丈夫設計的。
國外不是很流行陪葬一說吧,一般不會像中國的帝王陵寢那樣陪葬金銀珠寶。
Ⅵ 克里斯汀娜公主的經歷
1997年10月4日西班牙國王卡洛斯與王後索菲亞之女克里斯蒂娜公主與西班牙巴斯克族運動員烏爾丹加林在陽光明媚的巴塞羅那舉行盛大的婚禮。1500名貴賓出席了婚禮,其中有40位來自世界各國其他王室的成員,他們中有英國的愛德華王子、摩納哥的雷尼爾王子,還有約旦國王海珊的美國妻子努爾王後。婚禮現場飄盪著由西班牙交響樂團演奏的莫扎特和維瓦爾迪的音樂。西班牙的電視台對婚禮作了實況轉播,估計全球有超過10億人通過電視觀看了這一王室婚禮。
巴塞羅那夏末的清晨,陽光溫暖和煦,連空氣中也彌漫著亮麗的色彩與歡樂的氣息。20萬圍觀的人群站在通向舉行婚禮的教堂那4英里長的路兩旁,不斷向這對新人拋撒紅玫瑰和白康乃馨,祝福這對新人,祝願他們相愛永久、白頭偕老。新人乘著一輛黑色「勞斯萊斯」豪華敞篷轎車,行進在陽光下。公主夫婦的結合,不僅被看作是一對青年男女的結合,也被看作是西班牙兩個大種族——加泰隆族和巴斯克族之間締結秦晉之好。
西班牙有四個主要的民族,即卡斯地亞族、加泰隆族、巴斯克族和加利西亞族。加泰隆人居住在西班牙的東北部地中海沿岸,傍水而居。巴斯克人生活在西班牙與法國的交界處比利牛斯山一帶,依山而住。公主夫婦分居兩個不同的民族。這些年來,西班牙各民族間的摩擦時有發生,因而公主夫婦的結合亦被看作民族和睦與國家團結的象徵。 32歲的克里斯蒂娜五年前搬到巴塞羅那,為一個文化基金會工作,她因此也成了西班牙王室成員中第一個掙工資的人。她曾經是1988年奧運會西班牙賽艇隊的成員。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她結識了新郎烏爾丹加林,後者與其他隊員一起為西班牙贏得了手球銅牌。兩人旋即墮入愛河,於1997年春天宣布訂婚。新郎官今年29歲,是巴斯克族人,其父是著名的銀行家。如今,烏爾丹加林也遷居到巴塞羅那,供職於一家加泰隆人的「巴塞羅那FC」體育俱樂部,仍是職業手球運動員。
選擇巴塞羅那作為婚禮舉行地具有重大的意義,因為巴塞羅那是加泰隆人聚居的加泰隆省的首都。在身著禮服、騎著高頭駿馬的皇家衛隊的護衛下,這對新人緩緩地來到具有700年歷史的天主教教堂時,由加泰隆人和巴斯克人聯合組成的唱詩班唱起了頌歌,兩個民族的人還跳起了各自的民間舞蹈。這種特地的安排,象徵著加泰隆族和巴斯克族——這兩個西班牙最難駕馭的民族之聯合。歌聲在這間奇特的教堂里久久回盪,而具有象徵意義的鍾聲更是響徹了整個西班牙。
大主教卡雷斯用西班牙和加泰隆語主持婚禮。這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祖先在中世紀那樣,成為地中海地區一支強大的力量。而巴斯克人則用巴斯克語進行祈禱,這也表明雖然經歷了西班牙獨裁者佛朗索40年的獨裁統治和壓制,他們仍是一個擁有鮮明特色的獨立的民族。佛朗索1975年下台時,克里斯蒂娜的父親,原來老國王的孫子卡洛斯成了國王,西班牙也因此恢復了王室。
當大主教帶領新婚夫婦宣誓時,身穿低胸圓領白色婚紗的公主看了看父親和母親,向父母微笑了一下,行了一個屈膝禮,然後才說:「我願意!」當大主教宣布公主與烏爾丹加林結為合法夫婦時,兩位新人含情脈脈地注視著對方。父王卡洛斯與母後索菲亞則眼中噙滿了淚水。
Ⅶ 關於西班牙馬拉加(Malaga)
馬拉加(Málaga)是位於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中海太陽海岸的一個城市,也是西班牙的第二大港口。據2005年估算,它擁有人口558,287人,而整個馬拉加都市圈人口約為1,074,074,是西班牙五大都市圈之一。馬拉加被群山和兩條注入地中海的河流所環抱,其主要收入來源於農業和旅遊觀光業。
畫家巴勃羅·畢加索、19世紀政治家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略和演員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均出生在馬拉加。
馬拉加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每年會接待大量的遊客。有各種非常便宜的包機往返於馬拉加和阿姆斯特丹及倫敦之間。許多遊客到馬拉加來享受好天氣和美麗的太陽海岸。
畢加索在這里出生,並一直在這里度過了他10歲以前的童年生活。在馬拉加的生活對其初期的「黃色時期」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隻胳膊」的馬拉加大教堂下停著觀光馬車,十點左右,沒多少遊客,馬車夫在聊天,馬也就無所事事。穿過教堂左邊的巷子,不遠就看到了畢加索博物館。
「這是一段愛的結果」,在博物館開放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克里斯汀.畢加索這樣說到,這段愛指的是畢加索對故鄉的愛。西班牙國王和王後也親自出席了博物館的開幕典禮。
博物館的建築是十分典型的安達盧西亞風格的建築,是16世紀時的波埃納維斯塔伯爵宮,後來在宮殿的地底下還挖掘出古代腓尼基人、羅馬人和拿撒勒人的遺址。另外,博物館還「嫁接」出一個現代展廳,是21世紀現代風格的,天花板處用張開的帆布迎接直瀉而下的地中海陽光。這樣的手法頗得畢加索創作精髓:把實用性都美化成藝術性。所以,現在的畢加索博物館是一座融合了16世紀和21世紀的風格建築。
畢加索是馬拉加的驕傲,每天來畢加索博物館的人總是絡繹不絕。除了展出畢加索早期的作品,我們參觀那天還遇上現代展廳展出畢加索的陶藝作品,是從日本箱根過來的。
自然東西,特別是動物,如鴿子、鳥、貓頭、山羊等都是畢加索的靈感。它突出陶藝的藝術性與實用性。經他手一捏,指甲一掐,畫面就成了另處一種形狀,他還用陶藝方法作雕塑。
出了博物館,前往尋找畢加索第二站:聖地亞哥教堂,畢加索受洗的教堂。
聖地亞哥教堂是馬拉加最古老的教堂。進門,右邊是個大理石的受洗盤,畢加索1881年11月10日就是在這里受洗的。那個年代,小孩一出生就得接受受洗,只有受洗過的小孩才能上天堂的。畢加索的兩個妹妹也是在這里受洗的。
教堂而皇之里還有兩個聖母像十分著名,每年馬拉加復活節時都要被抬出去遊行的。聖母像前放存幾瓶橄欖油。馬拉加的朋友說我們來的不是時候,要是下午來,可以看到一大堆的。許多人來這里許願,而橄欖油是他們還願的禮物。
出了教堂,繼續往前。不遠就是梅爾賽德廣場。廣場上鴿子成堆,圍著小孩。此前,它們也是這樣圍著畢加索的。廣場上的鴿子,是畢加索父親和畢加索畫畫的素材至愛。
廣場西北角的15號,是1881年10月25日畢加索出生的地方。樓上有一間模仿當年環境的房間,陳列著畢加索受洗禮時穿過的禮服以及畢加索父親的繪畫用具。樓下的展廳則收集了畢加索的插圖作品。據說,後來,畢加索的父親付不起房租,還搬到隔壁的三樓住過。
馬拉加的歷史滄桑彌漫在同頂的阿爾卡薩瓦的穆斯林城堡,城牆里有幾個院落、營房和通道,是間營房裡陳列著18、19世紀西班牙軍隊的制服和武器。登上古老的希布拉爾法羅城觀景台,便可以欣賞城堡里的花園,俯瞰整個城市和海港,眺望遠處的青山。在希布拉爾法羅山腳下,是修復過的古羅馬劇場,每當夏季到來,這里就會有隆重的露天表演,據說大名鼎鼎的西班牙籍好萊塢影星安東尼奧.班德拉斯也曾在這個舞台上一展風采。沿海的林陰大道旁有一棟古老的海關大樓,畢加索的叔叔曾經當過馬拉加的海關關長,而令童年畢加索心醉不已的馬拉蓋塔鬥牛場就近在咫尺。
說起安達盧西亞,就是湛藍的天空和雪白的山村。以灰白色的山丘為背景,或是在長滿橄欖樹的山野中間,一個村落突兀在我們眼前,白色的牆壁上反射出耀眼的陽光。這種美,就是安達盧西亞所獨有的魅力。
馬拉加通往米哈斯的公路,一邊是連綿起伏的安達盧西亞山區,一邊是夢幻般的地中海的光。馬拉加奢侈的午餐延誤了我們到達米哈斯的時間,最後一束陽光已降落海面。
米哈斯曾是古雅的白色山村,如今這里利用驢作為遊客拍攝的活道具,而不是用於耕田。來之前,就聽說這里「驢拉計程車」的特色,可能是時間太遲了,沒有遇見一頭驢,黃昏的空氣中,聞到了驢的味道。
站在觀景台上,近景是綿延的白色房子,中景是夜燈初上的小城豐希羅拉(Fuengirola),遠景是海天一色的地中海。
觀景台旁邊,還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小教堂。教堂只是一個小山洞,裡面供奉著聖母瑪利亞的雕像,洞頂平台也是看風景的好地方。
在村莊里閑逛,上坡下坡,一路的白色房子,白色牆上、窗檯上五顏六色的花。山村的前街主要是當地居民住的白色房子。
夜燈下的白色米哈斯,像是一個虛幻的世界,透著暖色調的光。
馬爾貝拉的清晨是靜謐的。早上10點30分,通往市政府門前橙樹廣場的一路上,小店都沒有開張。只有橙樹廣場上的侍應生正扛著厚厚的一摞椅子墊,忙著擺放桌椅,為早市張羅著。而此時,廣場上粉色曼陀蘿花開得正艷。
除了靜謐的小鎮橙樹廣場,太陽海岸最出名的巴努斯遊艇碼頭此時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喧囂。蔓延數公里的遊艇碼頭不但聚集了頂級的遊艇還有著頂級的跑車款式。盛傳在度假旺季,沙灘上的人比沙子還要多。
馬爾貝拉有「西班牙的摩納哥」之稱。和摩納哥一樣,這里也是一些巨星、阿拉伯王公、百萬富翁、王室貴族及鬥牛士游樂的場所,好萊塢的大明星肖恩.康納利以及西班牙本土的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情歌王子胡利奧.伊格萊西亞斯,甚至連皇馬的小貝夫婦也一度對此心動呢!很多來馬爾貝拉的人最感興趣的反到不是旖旎的風光了,因為有很多人更渴望去看一下傳說中那座堪與美國白宮媲美的沙特國王法赫德的行宮。這座20公頃的宮殿是1976年他的經常到來,宮殿持續不斷的被擴大修整,那可是超級奢華的樣板。
遊艇碼頭上的咖啡館已經是開始烹制香噴噴的咖啡了,座上賓也跟著絡繹不絕,曬曬太陽,看看遠處若隱若現的直布羅陀,原來我們離非洲也只是咫尺之遙!
據說,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德斯初見這片土地時,大喊「美麗的海呀!」因此便有了馬爾貝拉的名字。
交通:去馬拉加可以先從北京坐飛機到馬德里後轉飛機或火車前往。從馬拉加有巴士通米哈斯和馬爾貝拉。
住宿:在馬拉加,從火車站出來往市中心方向走,過了河以後就到了 Alameda Principal 大街,這條街的港口一側有很多賓館;在米哈斯,可住 Hotel Mijas ,這里的房間和大堂,都讓人感覺非常可愛;馬爾貝拉是度假地,當地有許多酒店可以選擇。
美食:在馬拉加你可以享受到流行的「地中海飲食」,如維多利亞醍魚、什錦炸魚、鮮烤沙丁魚等,原料一流,做法獨特,值得一嘗。甜紅酒也很有名,加之馬拉加還保持著地道的安達盧西亞著名的小吃「Tapas」(意為下酒菜)。
購物:馬拉加畢加索故居附近有許多彎彎曲曲的小巷,在這些店裡你可以找到很多有趣的東西,如跳弗拉門戈舞蹈的裙子、舞鞋、頭上的插花、西班牙有名的響板和吉他等。說到土特產一定要提到馬拉加的葡萄乾和葡萄甜酒,帶一點給親戚朋友似乎就帶去了馬拉加的陽光;世界首屈一指的名牌店在馬爾貝拉市的巴奴斯碼頭均有旗艦店,也有許多 Outlet 型的折扣店。本地的拳頭商品如休閑皮鞋、各式皮包、皮帶、皮夾等皮製品。其他如純天然的橄欖油、雪利酒、葡萄甜酒等都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