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海地發生了什麼
Ⅰ 為什麼墨西哥海地那危險
什麼新墨西哥海地那危險,我不知道你上網路查一下。
Ⅱ 海地旁邊有哪些國家
自然地理】西印度群島中島國。位於拉丁美洲--海地位於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西部,面積約27797平方公里。東界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海岸線長1080多千米。全境75%為山地,僅沿海和沿河 有狹窄平原,海地一詞就是印第安語中「多山之國」的意思。拉薩爾山海拔2680米,為全國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內的主要河流,河谷地為海地重要農業區。
海地地圖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南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各月平均氣溫在22—28℃間。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4—6月、8—10月為雨季。多颶風。沿海地區炎熱,高原地區平均氣溫15℃。全國平均氣溫24-27℃。海地一年分兩季:3月至11月相對炎熱,12月至2月較為涼爽。不同的氣候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Ⅲ 關於海地和最近重要新聞
新華網北京1月24日電(記者張汨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醫護人員和管理人員組成的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24日18時乘坐軍運包機飛離北京,前往海地執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
這支由40人組成的醫療防疫救護隊,是中國政府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援助協調辦公室的要求,從解放軍總部機關、南京軍區總醫院、軍事醫學科學院、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和第302醫院等單位抽選組成,其中絕大部分是中青年技術骨幹,90%掌握一門外語,70%參加過國際維和任務,並有參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經驗。醫療防疫救護隊攜帶了手術、急救、診療、檢查、消毒和生活保障等裝備和必要葯品。他們到達災區後,將開展現場應急醫學救援、醫療巡診、衛生防疫等工作,並視情協助當地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救治、恢復醫療機構功能。
出發儀式上,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表示,繼第一時間向海地派遣國際救援隊並及時提供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後,中國政府再次向海地派遣由軍隊人員組成的醫療防疫救護隊,用實際行動向海地人民施以援助之手,體現了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國際社會的安寧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體現了中國政府和人民以人為本、救死扶傷的崇高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相信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一定會以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敬業精神完成醫療救援任務,幫助海地人民克服災後病疫的威脅,盡早重建家園。
醫療防疫救護隊於23日舉行了誓師大會。醫療防疫救護隊隊長王與榮代表全體隊員表示,他們將堅決不辜負祖國和人民的重託,大力發揚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盡最大努力為海地受災人民提供幫助。
搭載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的東航空客340軍運包機,預計將於北京時間26日抵達海地太子港。隨機運送的還有中國政府向海地援助的20噸葯品及醫療物資
Ⅳ 1987年海地大選慘案發生了什麼
1987年11月29日,海地進行了結束前總統杜瓦利埃家族28年獨裁統治的第一次全國大選。凌晨6時,首都太子港成千上萬的選民在投票站前排成長龍,等候投票。就在這時,身穿便衣、黑布蒙面的近百名武裝分子分乘幾輛汽車向他們沖來,用機槍向他們瘋狂地掃射,頓時,一些選民倒在了血泊之中。
1987年11月29日,這是630萬海地人民盼望已久的日子。這一天,海地人民將舉行全國大選,這是結束海地前總統杜瓦利埃家族28年獨裁統治後舉行的第一次全國大選。海地人民激動狂喜的心情溢於言表。為了爭取民主的日子,他們已經等待並斗爭了整整30年了!
當大選之日的黎明降臨時,血腥的攻擊也在這一天降臨到海地人民頭上,這也是各國的國際問題觀察家們所始料未及的。當時人們發覺,至少有6輛沒有標記的轎車里坐著殺手,傲慢地巡遊著城市,彷彿在監視著人們的一舉一動。車到之處,便使這一地區籠罩上一層恐怖的氣氛。在薩克雷·科大教堂,暴徒們沖進正在做早禮拜的教堂,打斷了人們虔誠的禱告,他們沖上去擊碎了祭壇,並用槍托猛擊正在作禱告的兩位婦女。教堂外的路上,一位年輕的父親正領著孩子興沖沖地往教堂走來。迎接他的,不是主教那慈愛的目光,而是一陣冷酷的槍彈,他沒有呻吟一聲便倒下了。機敏的外國記者們立即發現,是一輛畫有葡萄酒標志的小轎車向行人發射了槍彈。
一名被這場大屠殺驚嚇得幾近發狂的19歲的海地婦女向舊金山《稽查官》雜志的記者證實說,大選前夜,首都太子港南郊的一個貧民窟受到許多身著制服的軍人的包圍,身穿制服的人向她們開槍,並拿刺刀捅她們。和她一起的46位夥伴都被殺死了,只剩下她和另外兩個夥伴逃了出來。然而南非現軍政府拒絕對這一證詞作出回答。為此,海地黑人人權委員會強烈要求國際大赦組織對此進行深入調查。南非軍政府這才答應,它將組織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大選中發生的暴亂。
最殘忍的莫過於發生在太子港商業區的「阿根廷民族中學」的大屠殺。11月29日清晨6點,海地全國6000個投票站開放了,在「阿根廷民族中學」的投票站也如期開放了。這時,由50名暴徒組成的刺客小組似從天而降般地降臨到100名等待投票的海地人面前。他們瘋狂地用自動武器向手無寸鐵的海地人掃射,並殘忍地逐一撂倒了一些企圖逃離危險現場的人。一位婦女躲到校園操場上的一棵杏樹下,然而也未能倖免;另一位選民逃到校園外臨近一個小弄堂里,也被暴徒追上砍下了腦袋。據統計,光在「阿根廷民族中學」,至少有17人——或者更多的人在這次襲擊中喪生。美國《時代》周刊攝影記者瓊·伯納德·迪德里奇事後來到現場:「我們實在無法辨別被殺害的人都是誰,他們都被打爛了。」
這一天,暴徒們還控制了國內最有效的宣傳機構——電台。許多電台被迫關閉了,包括獨立電台、羅馬天主教電台等全國著名的電台,只有首都電台倖免。暴徒們威脅這些電台不許播放有關大選慘案的消息,而命令它們播放音樂。痛苦不已的海地人民那一片悲愴的哭聲與廣播里那輕柔的音樂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人世間最催人淚下的一幕!
在這次大屠殺中,新聞記者也成為暴徒襲擊的目標。當多明尼加電視台的一名攝影記者拍攝暴徒們狂掃濫射的情景時,暴徒們立即把一梭子彈掃向了他,這位攝影師當即飲彈身亡。據統計,有8名左右(包括美國、英國、瑞士等國)的外國記者被打傷。
11月29日,這是個星期天。它從此被海地人稱為「血腥的星期天」。
面對這一情況,投票開始3小時後,海地臨時選舉委員會被迫發表公報,宣布停止大選。公報要求選民們呆在家裡以避免杜瓦利埃分子的「野蠻屠殺」,並保存好「爭取民主的武器——選票」。
槍彈聲停止了,善良的海地人民怎麼也不會相信,大選之日會發生如此野蠻的流血場面。生命終於又緩慢而遲疑地回到了海地的街道上。許多驚恐之極的海地人仍然擔心,半夜裡的家門上會響起一陣陣粗魯的敲門聲,因而心驚膽戰地每夜在床底下度過。心神不安的商人們也把店門拉開一道縫,偷窺街上發生的慘狀。從藏身處,一些參加選舉的官員不得不燒掉了參加競選的演講書。聖誕節即將來臨,「通頓馬庫特」(杜瓦利埃時期的秘密警察)也已成為會來到家裡把淘氣的孩子藏在背包里帶走的怪物的代名詞,母親們常常把它掛在嘴邊哄著懷里的孩子不安地入睡。人們無法把大選之日發生的慘案和在精神上受到的震驚遮掩下去。在首都太子港,成百的海地人收拾了他們那簡單的行李卷,匆匆逃遁到鄉下去了。在聖母大教堂前,通常顯得十分擁擠的人們虔誠地做禮拜的場景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坐在台階上的乞丐。看上去,好像信奉天主教的海地人在祈禱中失去了誠意而受到上帝的懲罰似的。
這,難道就是海地人民爭取民主而必得的「上天的報應」嗎?這,難道就是爭取民主、自由、公正的「該死」的下場?
當茫然的海地人回過頭再來看看血腥的星期日的這場駭人聽聞的大屠殺時,他們便重又沉浸到震驚和絕望、恐懼和憤怒之中。從把杜氏家庭趕下台的22個月以來,630萬海地人民多麼渴望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個國家一度被「杜家王朝」的腐朽和暴行整整統治了28年!11月29日的大屠殺,終於使海地人民覺悟了,他們明白,驅走杜氏家庭獨裁統治後成立的臨時軍政府那所謂的使海地由過渡時期逐步轉向民主的執政,實際上是出賣了海地人民要求民主的美好願望,而保護了軍隊的利益。於是,人民再也不像以往那樣「安分守己」了,他們開始對政府的命令變得不服從起來,國內武裝暴動也接連不斷。海地陷入一片混亂。「從目前的情況看,斗爭將不斷地繼續下去,直到我們最終找到自己的出路。」參加選舉的政府官員雷維爾·阿蘭·羅考特這樣說。他竭力支持民主的建議,他的話的確很具代表性:「在斗爭中,我們流了那麼多的血,犧牲了那麼多的人民,我們已經作好准備,決心戰斗到底。」
30年的杜氏王朝獨裁統治海地,他們竭盡所能地搜刮民脂民膏,他們的立場是自私、狹隘、卑鄙的,種種低劣的剝削手段使海地這個曾經富庶的農業國變得滿目瘡痍,淪為西半球最貧窮落後的國家。在長期的暴行壓榨下的海地人民渴望真正民主到來的那一天,而11月29日清晨300萬選民早早來到投票站,手中緊緊捏著那一枚寄託著他們全部希望的選票,然而他們沒有料到,暴徒的槍口正對准他們的心臟,直到他們的冤魂飄向天國,他們的手中依然緊緊握著那枚被血浸透的選票。
這場大屠殺的真正原因在於那些與杜瓦利埃聯盟的人士用暴力阻撓選舉和恢復民主,而軍方的姑息養奸態度也有意無意地助長了暴徒氣焰。由此可見,海地恢復民主前景暗淡。所幸的是慘案發生時選民們的堅決,表現出海地人民對民主和自由的強烈嚮往。
Ⅳ 海地地震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原因是什麼 海地革命起因影響有哪些
據中國國家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13日5時53分,海地發生里氏7.3級地震。另據美國地質勘探局報道,海地地震級別為里氏7.0級。這是海地自1984年發生里氏6.7級地震以來最大的地震,也是加勒比地區有記錄以來遭遇的最強地震。
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學家亞恩·克林熱說,海地位於加勒比板塊和北美板塊的交界處,屬於地震頻發區。大多地震是由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板塊下導致,此次強震卻是因為兩大板塊發生水平運動碰撞所致。這種類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較淺,釋放出巨大能量,造成重大損失。此外,震中距離城市較近、當地人口密集、房屋質量不良都是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
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拉丁美洲經歷了海地革命、西屬拉丁美洲獨立戰爭和巴西獨立運動,有將近2000萬人口捲入其中,這一場近代史上反對殖民主義、封建主義和種植園奴隸制度的大規模殖民地獨立戰爭,除古巴、波多黎各、蓋亞那等地外,絕大部分地區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的殖民統治,先後建立了墨西哥、瓜地馬拉等17個獨立國家,除巴西外,都建立了共和制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使拉丁美洲的歷史往前邁進了一大步。
海地有著苦難而悲壯的歷史,自古就一直是印地安人生活繁衍的地方。1492年哥倫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時發現伊斯帕尼奧拉島,即今日的海地和多明尼加。1502年該島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國簽訂《勒斯維克條約》,把該島東部的西班牙屬地被稱為聖多明各,而西部割讓給法國,定名為法屬聖多明各。1790年至1803年法屬聖多明各黑人爆發大起義,於1804年1月1日起義成功,正式宣告獨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共和國,成為拉美大陸最先獲得獨立的國家。
Ⅵ 墨西哥海嘯預警,海嘯來臨的預兆有哪些
海嘯是由海地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
海嘯發生前的特徵有:海水異常的暴退或暴漲;離海岸不遠的淺海區,海面突然變成白色,其前方出現一道長長的明亮的水牆;位於淺海區的船隻突然劇烈地上下顛簸;突然從海上傳來異常的巨大響聲,其他的還有大批魚蝦等海生物在淺灘出現,海水冒泡並突然快速倒退。
Ⅶ 海地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海地是位於加勒比海北部的一個島國。印第安語意為「多山的地方」。海地東接多明尼加,南臨加勒比海,北瀕大西洋,西與古巴和牙買加隔海相望,面積2.78萬平方公里。
1492年哥倫布到達伊斯帕尼奧拉島,1502年被西班牙據為殖民地,1697年該島西部被割讓給法國,稱法屬聖多明戈。[1]1804年1月1日法屬聖多明戈宣告獨立,成立海地共和國,是拉美第一個獨立共和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黑人共和國。
海地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基礎設施建設非常落後。由於能源不足,海地的工業非常不發達,失業率也極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
美國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國,1995至1999年間向海地提供了8.84億美元的援助。海地與台灣當局保持著所謂的「外交關系」。
(7)墨西哥海地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風情習俗:
海地農村中盛行伏都教,伏都教(Voodoo)是海地一種為傳教士所詬病的古老信仰。這種信仰起源自古代非洲的傳統多神崇拜,同時融入了一些天主教中魔鬼崇拜的元素。
前總統老杜瓦利埃就曾利用這一崇拜,建立名叫「通頓馬庫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裝,對其人民施以嚴格的控制。海地有不少殖民時期建立的天主教堂。海地有不少非常虔誠的天主教徒,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6%的居民信奉新教。
海地人正直、樂觀和熱情。人們見面時,根據不同時間,用「早安」、「午安」、「晚安」、「您 好」等語熱情問候,熟悉的朋友見面還要擁抱、親吻。他們流行使用握手禮。海地居民的禁 忌與西班牙、法國、墨西哥等國家相似。如婦女不願意別人問及她的年齡及有沒有男朋友等事。
海地人不讓別人摸孩子的頭頂。在日期的數字上,不喜歡「13」,認為每月 13日是不吉利的。
Ⅷ 墨西哥海嘯預警,海嘯是如何形成的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發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嘯。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在一次震動之後,震盪波在海面上以不斷擴大的圓圈,傳播到很遠的距離,正象卵石掉進淺池裡產生的波一樣。海嘯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產生的破壞性海浪,海嘯的波速高達每小時700~800千米,在幾小時內就能橫過大洋;波長可達數百公里,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當到達海岸淺水地帶時,波長減短而波高急劇增高,可達數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牆”
Ⅸ 海地人的重大事件
一、海地地震
1、2010年1月12日:據美國地質勘探局12日宣布,加勒比島國海地周邊海域當天16時發生里氏7.3級強烈地震。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機構稱,海地人防部門「最新估計有222517人死於1月12日的大地震,比一周前的死亡估算數字增長了5000人。」
2、1804年1月1日海地獨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黑人國家。
二、海地人歷屆領導人
1、海地皇帝, 1804年-1806年:雅克一世 (Jacques I): 1804年9月22日 - 1806年10月17日 2、海地國國家元首, 1806-1811:亨利·克里斯托夫 (Henri Christophe): 1806年10月17日 - 1811年3月28日
3、海地國王, 1811年-1820年:亨利一世 (Henri I): 1811年3月28日 - 1820年10月8日
Ⅹ 如何看待海地總統被刺殺身亡事件
「總統」「遇刺」「身亡」,三個關鍵詞對於旁觀者來說無疑是具有相當震撼的沖擊力的。我們詫異的是:處於21世紀現代社會的今天怎麼還會發生刺殺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之舉呢?而總統的身份無疑又為這場刺殺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堂堂一國總統,本應有著滴水不漏的安保措施保護著,怎麼會讓兇手如此輕而易舉的得手呢?
在莫伊茲遇害的前兩天,他剛剛宣布亨利擔任國家總理,取代現任總理約瑟夫,約瑟夫和亨利還沒完成工作交接,莫伊茲就出了事。事發後開新聞發布會擔任臨時總統的還是老總理約瑟夫,在聲明裡約瑟夫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暗殺人員說的是西班牙語和英語。
要知道海地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因為它以前是法國殖民地,除了法語外民眾說的最多的是克里奧爾語,這是一種由葡萄牙語、英語、法語和非洲語言混合後簡化的語言。約瑟夫特意強調刺客說的是西班牙語和英語,這就把兇手指向了海地以外的地方,暗示這些人是外來勢力或者僱傭軍,給全球觀眾們製造了一點遐想空間。
作為海地政壇的核心人物,約瑟夫得到的情報應該不止他在發布會上說的那些,但是多餘的信息他心照不宣地閉口不談,不指控任何一方,或許也是不想給自己惹上麻煩,但他未必不知道事情是誰做的。
如果莫伊茲被選下去或者任期到了自己離開,這是符合制度的合理方式;如果莫伊茲因為舞弊被法庭趕下台,這是符合法律的合法方式;但是他最後被人派出殺手在卧室里擊斃,以失去性命的方式下台,這是一種最野蠻落後的特殊方式,說明這個國家還處在政治野蠻的時代。
7月7號凌晨1點,莫伊茲在自己家裡身中12槍,從頭到腳都有彈孔,華佗在世也挽救不了。當發燙的子彈一顆一顆進入身體的時候,不知道莫伊茲有沒有後悔,如果幾年前不參加總統競選而是繼續做企業家,那麼過去的幾年也不至於那麼艱難,生命也不至於在53歲就走到頭,太多太多的遺憾都沒有時間想一遍,視線就已經模糊不清。
針對此次的刺殺事件,與緝拿兇手、查明原因相比,海地政府更重要的應當是反省自身的體制究竟該如何求變才能擺脫治理困境。「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落後的國家要想進步就必須敢於挑戰以往僵化的國家體制。海地矛盾的歷史需要我們引以為戒。須知國家的落後並不可怕,思維的僵化才是致命所在。凡一切阻礙社會進步的落後因素,必須大刀闊斧的革新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