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右翼是什麼

西班牙右翼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13 15:29:36

Ⅰ 75年,西班牙的佛朗哥為什麼讓皇室繼承西班牙的統治權

他作為一個明智的領導人,他意識到了民主化是大勢所趨,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也是西班牙以正面形象溶入國際社會的前提。他最終選擇了一個具有西班牙皇室正統並且必定會推行民主化的繼承人來繼承統治權。

1936年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並於1939年取得勝利,建立獨裁政權。

(1)西班牙右翼是什麼擴展閱讀:

對佛朗哥的負面評價:

佛朗哥自認國家元首後,取消其他一切政黨,法西斯長槍黨成為唯一合法的政黨,逮捕、槍殺共產黨以及進步人士,大批西班牙人流亡到歐洲以及拉美各國。

佛朗哥是法西斯勢力喂養長大起來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為德、意法西斯做了許多事,最突出的,就是他曾派出「藍色師團」參與了希特勒的反蘇戰爭。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英等帝國主義的包庇下,他依然統治著西班牙。一切進步的力量繼續遭到殘酷的迫害,人民繼續遭到沉重的剝削和壓榨。

佛朗哥領導的右翼法西斯勢力在西班牙內戰中殺害大約20萬名支持共和政府和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民眾,這些遇難者被隨意埋在亂葬崗內。

當他死後,西班牙當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阿爾維蒂說:「西班牙史上最大的劊子手死了,地獄的烈火燒他,也不足解恨」。

Ⅱ 二戰中西班牙不是中立國嗎,為什麼1937年會遭到德國空軍轟炸

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內戰。西班牙以弗朗哥為首的右翼武裝和以左翼組成的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發生了戰爭。之後德國,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就對這場內戰進行了武裝干涉,派部隊幫助弗朗哥叛軍對共和國軍進攻。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德國空軍「禿鷹軍團」,轟炸格爾尼卡就是他們乾的,因為這個城市處在共和國軍的重要運輸線,

另外蘇聯為首的國際左翼力量也派出了志願軍參戰幫助共和國政府。即著名的「國際縱隊」。但最後共和國軍還是戰敗了。弗朗哥統治了西班牙,並在二戰開始後宣布中立。

Ⅲ 什麼是右翼主義

極右主義,又稱極右翼主義:是把右翼的思路推向極端,突破「平等的底限」。把反對國家限制強者推演成要強者控制國家欺凌弱者,宣稱「國家就是為強者存在的」(斯托雷平),實行寡頭專政,取消對弱者的一切保護,一切自由。希特勒的民族社會主義(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就屬於典型的極右翼主義。

名稱來源

在19世紀早期的歐洲,各種政治生態都很容易套用左派-右派的政治光譜。極右翼的反動派勢力期盼完全恢復舊政權,包括傳統的特權以及中央集權的界線。雖然各地的政府經常會利用這些政治勢力以保持政權,但卻很少有政府會(最值得注意的例外是薩丁尼亞王國)真的採納反動派的政策。

在反動派左側的是來自於溫和派的保守派,他們更願意接受法國大革命的結果,尤其是那些會造成國家權力擴大的的成分,同時也支持獨裁的中央集權統治—無論是以犧牲傳統階級或是自由派議會為代價。而在他們更左派的則是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希望一個代議制的政府以及對於公民自由的尊重。

不過在實際上,自由派和保守派的界線往往相當模糊,尤其是在議會制的國家裡,保守派在必要時通常會樂意和代議制的政府合作。而在自由派左側的則是各種形式的激進主義者和共和主義者,他們希望徹底推翻君主政體,並建立普遍的選舉制度—要不是類似1812年的西班牙憲法、便是如同1793年的法國憲法一般。

右翼主義和右翼主義的稱呼隨著時間不斷發展;從原本僅限於法國的用詞傳遍至整個歐洲(至少在歐洲大陸)、乃至於全世界的常用稱呼。

Ⅳ 右翼是什麼意思

①作戰時在正面部隊右側的部隊。②政黨、階級或集團中在政治思想上傾向保守的一部分。
右翼又稱右派,源自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在制憲會議上,當時來自第三階級(市民和農民)的自由派參議員坐在主席的左側,而第二階級(貴族階級)的成員則坐在右側。之後的立法會,將坐在右側,支持舊制度的君主主義者稱為右派。右翼信奉的是"英雄史觀",認為歷史是英雄創造的,其政治主張是偏向中產階級,精英階級的。

Ⅳ 西班牙政體和結構形式

西班牙的政體為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國王為國家元首與武裝力量總司令,首相則是政府最高首腦,由議會多數黨提名後由國王任命。行政權由政府掌握,立法權則由兩院制的議會行使。

西班牙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行使立法權,審批財政預算,監督政府工作。立法權以眾議院為主,參議院為地區代表院。議員由普選產生,任期4年。議會共有眾議員350名,參議員266名。

本屆議會於2016年7月組成,眾議長安娜·瑪利亞·帕斯托爾·胡利安,參議長皮奧·加西亞-埃斯庫德羅·馬克斯,兩人均屬於人民黨。

西班牙實行多黨制。主要政黨有人民黨、工人社會黨、「我們能」黨、公民黨等。

(1)西班牙工人社會黨:執政黨。成立於1879年,現有黨員約62萬,1982至2011年間曾六度執政,2018年6月2日成功彈劾拉霍伊政府後再度執政。總書記佩德羅·桑切斯·佩雷斯–卡斯特洪。

(2)人民黨:最大在野黨。原名人民同盟,1977年創立,1989年易名為人民黨。執行「中間改良主義」路線。現有黨員約86萬。該黨成立後不久便在國家的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力量不斷擴大。1996年5月首次上台執政。2000年3月蟬聯執政。2011、2016年再次贏得大選。

(5)聲音黨:2013年成立,右翼政黨,在2019年11月全國大選中贏得52個眾議院席位,成為議會第三大黨。黨主席聖地亞哥·阿巴斯卡爾。

(3)「我們能」黨:2014年1月成立,在2019年11月全國大選中贏得35個眾議院席位,成為眾議院第四大黨。總書記是該黨創始人巴勃羅·伊格萊西亞斯,注冊黨員約50萬。

(4)公民黨:2006年成立,原系加泰羅尼亞自治區地方性政黨,在2019年11月全國大選中贏得10個眾議院席位,成為議會第五大黨。黨主席阿爾伯特·里維拉,注冊黨員約3萬。

Ⅵ 右翼資本主義國家和左翼資本主義國家是是什麼意思

在西方,奉行社會自由主義、福利主義的黨,如美國的民主黨和英國的工黨、社會民主黨,代表中下層中產階級以及工人階級的利益的稱為左翼黨;而奉行經濟保守主義/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黨,如美國的共和黨、英國的保守黨,則代表工商業界大資本家以及比較富裕的中上層中產階級的利益的,稱為右翼黨。 1) 社會自由主義
先說民主黨。我們應該記得著名的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大家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上學過:他推行新政,把美國從三十年代的金融危機中解救出來。羅斯福的東西實際上在後來成了一套成系統的價值和體系,一般就被稱為新自由主義(newliberalism)、社會自由主義 (socialliberalism)、新政自由主義(newdealliberalism)或福利自由主義 (welfareliberalism)。為了和後面的neoliberalism區別開來,我們稱它為社會自由主義。那麼社會自由主義說什麼呢?學過歷史的人知道,當時的金融危機是史無前例的,凱恩斯指出這場危機暴露了自由市場的弊端--看不見的手並不能有效的在短期內調節經濟。為什麼呢?因為市場自我調節機制就是價格:依靠價格的上上下下調解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系。凱恩斯指出價格在自由市場中是有粘性的(sticky),往往不能靈活變動,因此不能做好這個工作。一個沒有干預的市場因而總是要走向危機。解決的辦法是靠政府幹預。當時的失業情況極其嚴重,自由市場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呢?就是降低工資,讓更多人能夠就業。但是由於工資作為一個價格也是粘性的,不能迅速地降低,其過程中就造成大量失業。凱恩斯說,這時政府就應該直接到市場中充當玩家,發起興!
建鐵路和公共設施的計劃,招聘工人就業,解決失業問題,諸如此類,便是凱恩斯經濟。不懂經濟學的人,也不難明白。既然要靠政府開支來解決問題,那麼自然納稅也要提高了,因此這一路經濟學總是伴隨著高稅收。
因此社會自由主義認為,資本主義的路是要走的,但是政府也要扮演一點角色,進行干預與監督。
此外,社會自由主義還有一個福利國家的概念。這個主義在凱恩斯之前就早已出來,主要是借鑒社會主義取經的產物,是其時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產物。所謂福利國家,就是由國家先繳納高稅收,然後一手承辦教育、衛生之類涉及公民福利的事業。第一,社會自由主義者信奉機會平等,認為國家應該為公民提供一個起跑點。因此,窮人上學也不用錢:你父母貧窮,不應該影響到你個人的發展。國家幫你出錢上學,把你帶到一定的起跑線上,讓你可以跟條件更好的人競爭。其次,公民都有享有一定程度福利的權利,這個問題最好由國家來承辦。因此,福利國家有明顯的社會主義性質。但是,國家要包管的話得有錢,這個錢就從納稅人手中拿。因此,福利國家必然帶來高稅收。
社會自由主義還對社會不平等之類的問題十分敏感,一般而言,自由的市場競爭,雖然頗有經濟意義上的效率,但往往帶來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造成貧富懸殊。這就影響了機會平等以及個人對一些基本福利權利的主張,因此社會自由主義說,國家要來管一管,解決這個不公的問題。當時的許多知識分子,如 Galbraith,Rawls,杜威,都主張這種福利社會。
總體而言,社會自由主義的經濟上採取凱恩斯的供給方經濟學,強調政府幹預;它看重公平大於效率;它主張發展福利主義和社會規劃。社會自由主義總是和較高稅相聯系,並且較關注平民百姓的利益。在二戰後,社會自由主義、社會民主主義這類的運動總和工人階級、工會運動聯系在一起。
目前的北歐國家,福利主義便極其發達。在英國和美國,則各有一個不完全的福利制度,用國內的話叫做雙軌制:一套國家包管體系和一套私營體系,兩套並行。
在英國,傳統上代表社會自由主義的政黨是工黨。以及社會民主黨。
2) 新自由主義和經濟保守主義
右翼的共和黨則採取經濟保守主義,它信奉的是十八、九世紀的自由市場經濟哲學:相信看不見手的力量,反對市場干預,更反對社會主義。這一路哲學的鼻祖自然是十八、九世紀的亞當·斯密以及里卡多的古典經濟學;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Jevons,Menger,Walras以及Marshall等學者將這種經濟學系統化、科學化,發展成新古典經濟學,成為當今主流經濟學之學科範式,在戰後,以哈耶克為首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以及受它影響的芝加哥學派,嶄露頭角,試圖復興古典自由主義。在七十年代石油危機之經濟滯漲的時代,人們對凱恩斯主義的信仰已嚴重動搖,他們終於取得了英美兩國兩個右翼政黨的信任。
福利社會必然帶來高稅收,亦引起像諾齊克這樣的政治哲學家的高度不滿:他們試圖在哲學層面上論證福利社會是站在一個錯誤的、代表社會非正義的立場上的。哈耶克、弗里德曼、諾齊克三人,被稱為英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處保守主義的思想寶庫。
美國的共和黨以及英國的保守黨,分別自里根時代和撒切爾時代起,全面接受了這種信仰自由市場和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哲學。他們採用貨幣主義和供給方經濟政策,大搞私營化、去管制化,降低稅收,減少政府的干預角色,奉行自由貿易,任由市場自行調控經濟。同時放棄了原來的福利社會計劃。這種經濟哲學,便稱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各位千萬不要將它和之前說的"新自由主義"(newliberalism)混淆。
這種新自由主義,也正能和古典自由主義契合。我們說現在的保守主義黨派的經濟保守主義,都是奉行這種古典自由主義的:它主張個人的權利,以對抗政府,因此政府不能隨意征我的稅。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為這種古典自由主義提供了經濟學上的論證。
這種奉行自由市場的新自由主義信奉市場是最靈光的資源配置工具,也有充分的自我調節能力。凱恩斯的政府幹預也許能解決短期問題,但是在長遠看只能使問題變得更糟。人力干預再怎麼樣也及不上市場,所以最好還是留任市場自行調節。
在二戰後,世界各國政府都信奉凱恩斯主義,包括當時的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在七十年代後,新自由主義則成為主流,尤其是在世界銀行(WB)和IMF 里占據絕對主流。他們在世界各地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哲學,大搞自由市場化、私有化、去管制化、要求減少政府開支、消除保護主義政策,奉行自由貿易。
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被普遍認為重效率多於公平。它對自由市場則有一種近乎迷信的態度。它伴隨的必然是低稅收,因為高稅收被認為減少激勵因素,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如果你的一半工資都被用來交稅,那麼你的干勁恐怕不會很高。政府不管制、低稅收,伴隨的必然是去除福利主義,因為國家沒有錢辦這么多學校醫院了。此外,本來古典自由主義就是信奉個人應該自食其力、依靠自己奮斗的哲學,和這一路線也完全符合。雖然說機會平等概念已經深入西方意識形態,成為左右派都必須接受的底線,但古典自由主義和社會自由主義的態度,仍然是有所不同的。古典自由主義者的態度使他們更樂於放棄福利主義。
對於廣大老百姓而言,這一套政策自然不那麼討好,因為慷慨的福利主義就不在存在了。我們說,新自由主義、經濟保守主義的市場更有利於精英階層,就是這個原因。對於工商界而言,也如是。信奉社會自由主義的左翼黨代表工人利益、勞工利益,而信奉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右翼黨則代表資本利益。這就說明為什麼華爾街的金融資本家都喜愛共和黨。此外,對於工業界也欣賞奉行自由貿易和低企業稅的共和黨。

Ⅶ 西班牙歷史的共和時代

西班牙共和國在希達果事件(Hidalgo affair)之後,阿馬德奧公開宣稱西班牙人民是不可治理的,並遜位離開了這個國家。王位虛懸時期,由激進派和共和黨人組成的政府宣布了成立西班牙共和國。
共和國馬上就面臨著危機四伏的局面——卡洛斯派是其中最直接的威脅,他們在1872年選舉中的慘淡表現之後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而第一國際亦號召發動社會主義革命;起義和動盪局面席捲納瓦拉和加泰羅尼亞地區;此外共和國亦為羅馬天主教會所反對。 雖然前女王伊莎貝拉二世仍然在世,但是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可能會再次引起國內的分裂,於是在1870年她放棄了王位轉而支持她的兒子阿方索,後者正式加冕為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二世(1875-1885)。在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的騷亂局面之後,西班牙人更樂於接受波旁王朝統治下的秩序的回歸。當時正在國內抵抗卡洛斯派暴動的共和軍在馬丁內茲·坎波斯准將的帶領下於1874-1875年冬季向阿方索效忠。共和派政府被解散,隨後在1874年新年前夕,阿方索任命他所信任的顧問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Antonio Cánovas del Castillo)為首相。阿方索主動出擊,有力的鎮壓了卡洛斯派,並很快的贏得了大部分西班牙國民的支持。
西班牙很快就恢復了秩序,帕拉希德斯·門托·薩迦斯塔所領導的自由派和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所領導的保守派輪流執掌政權。在阿方索十二世統治期間,西班牙的政局得到了改善,經濟也獲得了部分的恢復。1885年,阿方索去世;之後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洛又於1897年被刺殺,政局再次動盪不安。
1868年開始的十年戰爭中古巴開始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這導致了西班牙的新世界殖民地上廢奴主義盛行。美國對該島和島上的人民很感興趣,遂使得局勢愈加惡化。美國緬因號戰艦的爆炸引發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西班牙遭遇到了災難性的失敗。最終古巴獲得了獨立,而西班牙則失去了它在新世界的最後一塊殖民地——它將波多黎各連同太平洋上的關島和菲律賓以20萬美元割讓給了美國。1899年,西班牙將其在太平洋上僅剩的幾個島嶼——北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帛琉賣給了德國,至此,西班牙的殖民地只剩下了非洲的西屬摩洛哥、西屬撒哈拉和西屬幾內亞。
災難性的1898年催生了98一代,這批人由要求新政府變革的政治家和知識分子組成。無政府主義運動和法西斯主義運動在二十世紀初的西班牙盛行。1909年,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場叛亂被殘酷鎮壓。
西班牙在一戰中的中立地位使其可以向戰爭雙方提供其所需的物資,造就了西班牙這個時期經濟的繁榮。但是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的爆發和戰後經濟的減速給西班牙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這個國家負債累累。1919年,一次大規模的工人罷工活動被鎮壓。
對西屬摩洛哥摩爾人的虐待最終導致了1921年爆發的起義,其後西班牙失去了其在北非的殖民地,只剩下休達和梅利利亞兩塊飛地。為了逃避責任,阿方索十三世決定支持米格爾·普里莫·德·里韋拉(Primo de Rivera) 將軍的獨裁(1923-1930),這標志著西班牙君主立憲時期的結束。
1925-1927年間,在法國的協助下,西班牙收復了摩洛哥。由於知識分子和內地軍隊的力量,共和國逐漸成為了西班牙社會的第一政治選擇。1930年,國王接受了普里莫·德·里韋拉辭職,由Damasco成立了新的政府。出於對國王支持獨裁活動的反感,在1931年4月的市政選舉中,城市居民投票給了共和派政黨。國王在未遜位的情況下逃離西班牙,共和國隨之建立。 1931年4月14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成立。由尼賽托·阿卡拉-扎莫拉和曼努埃爾·阿扎那領導的中左翼聯盟組建了共和國的第一屆政府。雖然政府成員起草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如軍事改革,農業改革,經濟改革等等,但普里莫·德·里韋拉政權遺留下來的經濟混亂問題和巨額債務,以及乖張多變的執政聯盟導致了政局持續的動盪不安。1933年,右翼的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CEDA)執掌政權;1934年10月,爆發了大規模工人武裝起義,緊張局勢在阿斯圖里亞斯和加泰羅尼亞地區達到定點,最後起義被CEDA政府強力鎮壓下去。這又在西班牙全境引發了大規模政治運動,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卡洛斯派死灰復燃,同時長槍黨也已經出現。
在第二共和國時期,婦女首次獲得了普選投票權。同時共和國向巴斯克自治區和加泰羅尼亞地區下放了相當大的自治權。 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政壇呈兩極分化的局面,左翼與右翼針鋒相對。左翼熱衷於階級斗爭、土地革命、推行地區自治和打擊教會以及保皇黨勢力。而右翼政黨——其中右翼天主教聯盟西班牙自治權利同盟(CEDA)為最大黨——則對所有議題都持反對意見。1936年,人民陣線中的左翼聯盟獲得選舉勝利。但是這個由中左翼所主導的聯盟卻被兩方面的力量所削弱了:一方面是以無政府主義的全國工人聯盟(Confederación Nacional de Trabajo,CNT)和伊比利亞無政府主義聯盟(Federación Anarquista Ibérica,FAI)為代表的革命團體;另一方面是以長槍黨和卡洛斯派為代表的反民主的極右翼團體。前些年的政治暴力又重新出現了:槍戰取代了罷工,無地勞動者開始強占土地,教會官員被殺,教堂被焚毀,等等。同時,右翼軍事組織和僱傭槍手開始大批刺殺左翼活動分子。共和民主制下,各個政治派別之間從未達成和平所必須的一致意見和相互信任。最終,整個國家滑入內戰的深淵。右翼和軍隊高層開始策劃一場政變,並將長槍黨政客何塞·卡爾沃·賽特羅被共和派政府警察槍殺一事作為起事信號。
1936年7月17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 將軍率領摩洛哥的殖民地軍隊攻入西班牙本土,同時由Sanjurjo將軍率領的另一支軍隊從納瓦拉向南攻擊。各地的部隊都被調動起來接管政府機構。佛朗哥意欲立即攫取權力,但是遭到了如馬德里、巴塞羅那、巴倫西亞和巴斯克自治區等地區共和黨人的有效抵抗,這意味著西班牙即將面臨一場漫長的內戰。不久之後,西班牙南部和西部都處於民族主義者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正規軍非洲兵團是戰爭雙方職業兵的最大來源。戰爭雙方都擁有國外的援助,民族主義者從納粹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得到了援助;而共和派則獲得了蘇聯,墨西哥和由志願者組成的國際縱隊的支持。
戰爭初期共和派對阿爾卡扎的圍困是戰爭的轉折點,民族主義者長期堅守之後等來了佛朗哥的援軍,圍困被解,民族主義者獲勝。盡管民族主義者在1936年11月發動了突襲,共和派還是成功的守住了馬德里,1937年前者又在加拉瑪(Jarama)和瓜達拉哈拉地區發動攻擊,皆以失敗告終。但是不久民族主義者又開始攻擊共和派的陣地,切斷了馬德里的補給,並在馬德里東面發動攻擊。北方的巴斯克自治區於1937年後期陷落,不久阿拉貢前線也崩潰了。民族主義者對格爾尼卡城的轟炸可能是戰爭期間最著名的事件,該事件是後來畢加索的名作《格爾尼卡》的靈感來源。此時的西班牙戰場成為了納粹德國空軍禿鷹軍團的武器實驗場。1938年7-11月間的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派試圖扭轉局勢的最後一擊,最終以失敗告終,巴塞羅那在1939年初落入民族主義者的手中。戰爭很快就要結束了。1939年3月,共和派的其餘陣地全線崩潰,馬德里也最終陷落。
西班牙內戰造成了30萬至100萬人的死亡,共和國消亡了,佛朗哥則離其獨裁者的夢想又近了一步。佛朗哥將所有的右翼政黨整合為改組後的長槍黨,並禁止了左翼和共和政黨以及工會的活動。
戰爭期間雙方都是殘酷無情的,平民被屠殺或監禁的情況隨處可見。戰後的1939年至1943年,成千上萬的共和派遭到了監禁,高達15萬1000人被處死。許多共和派遭到了流放,直到佛朗哥時期結束之後才回到國內。 西班牙在一戰和二戰中都保持中立,但在內戰期間仍然遭受了戰火之苦。佛朗哥執政期間,西班牙在經濟和文化上基本與外部世界隔絕,但是隨著經濟的復甦,它邁出了追趕其鄰國的步伐。佛朗哥時期,西班牙曾積極尋求從英國手裡收回直布羅陀海峽,並在聯合國中尋找支持。60年代,西班牙開始對直布羅陀地區施加限制措施,並最終於1969年關閉了國境線,並直至1985年才重新開放。
西班牙在摩洛哥的統治至1967年宣告終結。雖然在1957-1958年的伊夫尼戰爭中獲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西班牙仍逐漸地放棄了非洲的殖民地。1968年,它同意西屬幾內亞獨立成為赤道幾內亞;1969年,它又將位於摩洛哥內的飛地伊夫尼割讓給了摩洛哥。佛朗哥統治後期開始實行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催生了西班牙奇跡,其中就包括了旅遊業的繁榮。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逝世,國家統治權被交予胡安·卡洛斯一世,佛朗哥時期結束。
佛朗哥逝世前幾個月,西班牙的政府陷入了癱瘓狀態,從而使得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從中獲益,他發動了「綠色進軍」,迫使西班牙放棄了其最後一塊殖民地——西撒哈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