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為什麼要派帆船參加演習
A. 西班牙大帆船的建造意義
西班牙大帆船可謂是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帆船之一了。作為西班牙16至17世紀的海上霸權的縮影,它們常常使人聯想到寶藏、海盜、征服者和無敵艦隊。然而盡管西班牙大帆船是那樣的引人入勝,它們終究不是像好萊塢大片上所描繪的那樣宏偉壯觀,它們不過是為西班牙海上帝國辛勤勞作的馱馬,保護著帝國在海洋上的利益,確保王室能夠從遙遠的美洲殖民地獲得巨大的財富。本書試圖透過表面將西班牙大帆船真實的呈現出來,並介紹它具體的運作情況。值得慶幸的是在那個時代,西班牙有著大量的文獻記錄者,他們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幫助我們詳細的了解到了西班牙大帆船究竟為何物。
在17世紀初,西班牙當局頒布了一系列詳細的說明,給大帆船做出了明確而詳盡的定義,從中我們得知了船隻在設計、建造、裝備以及人員配備等一系列情況。同時其他大量的圖片和檔案文獻使得我們能夠了解到這個時期大帆船的生產、運行、戰斗等情況。遺憾的是,鮮有考古方面的相關證據能更好的介紹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與大帆船有關的海盜傳說。在考古學上我們的發現十分有限,但大量被廣泛流傳的傳奇故事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讓我們依然能夠了解到那時船隻的裝備情況。
介紹大帆船所扮演角色甚至比介紹它本身更加重要。人們可能不太清楚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但最終都能將它們同印度群島、西班牙以及美洲殖民地聯系起來。擁有著來自秘魯和墨西哥的金銀以及從南美採集的翡翠和珍珠,便是西班牙保持其霸權地位的關鍵所在,正是這些大帆船確保了這樣的財富能夠安全的運回西班牙,它們是各條戰線上西班牙艦隊的急先鋒。在那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西班牙大帆船牢牢控制著歐、美兩塊大陸中的海域,這便是它們的傳奇!
B.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員組織
在大帆船成為西班牙艦隊的中流砥柱的那一段時間,船員是按照制定的配額進行分派的,其中最基本的准則就是根據其噸位,每噸可以分派到一名船員,在戰爭或遠征期間,這一比值將上升為一個半。實際上大帆船上的人員配備相當的復雜,平均每個噸位只分派了半個船員,支付酬勞所引發的財政問題是削減人員規模的主要原因。1550年航行在印度群島的船隻上,每5.5噸才分派到一名水手,當然,船員的數量還要加上軍官和士兵。到了1629年,每6.25噸配備一名水手,每4噸配備一名士兵被認為是一個實用的計算規則。在戰爭期間,船員的數量會明顯的增加,除了配備標准數量的船員外,大帆船常常充當運兵船的角色,橫跨大洋或者前往西屬尼德蘭,亦或是執行兩棲登陸任務。1601到1613年間的艦隊護航記錄顯示,除去士兵,平均每艘大帆船配備大約90—100名船員,除了熟練水手的比重得到提高外,各類人員的比例在這段時間沒有太大的變化。17世紀初的一艘500噸的大帆船船員的典型配置是:15名軍官,26名水手,19名見習水手,10名雜役以及21名炮手,91人,每5.5噸分派一人。在使用了前面的公式計算後我們可以知道,這艘船的甲板上還配備了一隊大約125人的士兵,這樣人員的總數大約就有216人,這沒有包括臨時性的僱工和乘客,或者是船上被運送的軍隊。這一數值反映了那個時代一艘西班牙大帆船人員的配備情況,盡管根據需要,不同的大帆船在配備士兵的數量上可能會有高達25%差異,但正如你所看到的,西班牙大帆船上配備的士兵的數量是那樣的高的令人側目。
一支艦隊或者是一艘船的組織結構是被明確定義的,無論它是前往印度群島的獨立艦隊還是更大艦隊的一部分,大帆船艦隊都有一名由國王指定的總司令負責指揮。事實上,使用「分艦隊」這一術語倒更加合適,大部分的大帆船艦隊都由超過12艘船組成,這還沒有算上那些被保護著的商船。胡安-艾斯卡蘭特在他1575年的報告中是這樣描述理想的總司令:「他人品出眾,擁有良好的家庭和出生,西班牙本土人士,是個祈誠的基督徒,並擁有豐富的航海經驗,正處在年富力強的當干之年。」奇怪的是,大部分的總司令都很符合這個觀點,他們是貴族出身,富有騎士風度,深諳為官之道,熟悉外交,懂航海,通軍事,極富責任心且敢於挑戰,是西班牙的戰爭機器。總司令帶著王室的官員和自己的隨從,乘坐在旗艦上。艦隊中的第二指揮官是由總司令任命的艦隊司令,他的主要職責是艦隊的航行,戰斗中的隊型,維護和補給方面的所有事務及相關准備工作。艦隊司令所必須掌握的航海技能可能要更多一點,通常情況下,艦隊司令旗艦的位置安排在整個艦隊的最後面,或者與總司令旗艦位置相反。
在單獨的一艘船上,艦長是屬於高級官員的,在16、17世紀有兩種不同類型的指揮官。海軍的艦長擁有非常專業的航海技能,雖然是船上的高級官員,不過他們無權指揮船上所運載的軍隊。還有一類艦長是非常稀缺的,他們通常是陸軍出身,還需要依靠運行船長(他所充當的角色在下文中會介紹到)來運作船隻。通常這類艦長是由司令部直接任命的,在理論上他可以指揮船上的所有人,但他往往缺乏或者根本就沒有航海的經驗。當艦長已經擁有合適的航海和軍事經驗後,他多半還將被作為一名陸軍指揮官,在航行中所積累的航海經驗在其官場道路上的作用微乎其微。當其他列強享受著專業艦長指揮的優越時,西班牙人帶著他們的聯合管理制很好步入17了世紀。
運行船長是令水手們信服的首領,艦長負責管理時,由運行船長在負責執行;在艦長負責指揮船上的步兵的時候,船實際上是由運行船長指揮的。胡安-艾斯卡蘭特是這樣描述理想的運行船長的:「他是熟練的水手,自信而值得託付。」他將運行船長比作在蜂窩中的蜂後,和其他軍官不同的是,他們往往要在一艘船上度過他的整個服役期,負責整艘船的航行、供應和維護。進入17世紀以後,隨著管理工作的不斷增加,運行船長的很多日常性的工作開始交由大副來負責。領航員的地位緊緊的排在他們的後面,他負責航行的安全性,在艦隊中,總領航來決定整支艦隊的航行路線,每艘船都要跟隨著他的領導。他們和引水員是不一樣的,引水員通常是在瓜達爾基維爾河道這樣的河流和沿海才登上船的。船上再低一個等級的官員就是水手長了,作為運行船長的助手,他們要負責操縱和維護帆和繩索,確保船隻平穩的航行,他能得到負責甲板上安全用火的助理水手長的協助。另一個助理是乘務長,他負責工作是保存和分配食物、水和酒,以及補給短缺時的配給。船上還有一名海員要充當警察的角色履行協助制暴的職責,關於炮長職責的描述我們將在下面進行介紹。
除了上述的職務外,一般大帆船上還要配置一定數量額外的官員,他們的職責和船隻的航行無關。稅務官是用來統管在印度群島艦隊中負責運送資金的船隻的,他們由印度群島的納稅部門直接任命,對船上的財富無論公私與否都要進行登記,從而能確保收取到合適的稅收。有好幾名辦事員來協助稅務官的工作,通常稅務官只是登上艦隊的旗艦,而他們則要被分派到艦隊中其他需要登記財富的船隻上。艦隊中另一名帶有官僚主義色彩的職務是巡查官,他代表了國王在艦隊中的全部經濟利益,無論船上是否裝有財富。在每一艘船上的公證員也是由ZF指定的,他們負責記錄船上的貨物變動情況。其他的一些額外人員還包括由總司令任命的隨軍牧師和可以由艦長指定的外科醫生等等。
在所有的成員當中,除了少數的專業人員外,水手們被分為四類:全職海員、見習海員、少年海員、炮手。專業技術人員包含著那些沒有軍銜的崗位,他們被統稱為技工,包括木工、潛水員、修理師、塞縫工和號手。炮手們通常認為他們比其他水手更高一級,他們嚴格的按照規程維護著火炮並在戰斗中操縱它們同時負責指導一名非專業的水手。相對於通常只有十幾歲的需要在海上學習技藝的見習海員,全職海員顯得更加富有經驗。在帆船時代的大部分船隻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類似的技術分類。海員中地位最低的就是少年海員,他們多在12-16歲,一部分可能是服役官員的親戚或者是朋友,但更多的則是流浪兒或者逃亡者。他們包下了所有的僕役工作,擦桌子、供伙或者協助海員等。由全職海員安排,水手中會分兩班或者三班守夜,保證船隻在夜間也能航行,當值的水手可以招呼沒有當值的全職海員以獲得援助。
最後介紹的是船上的士兵,他們有著自己的組織,艦隊中所有的士兵都歸總司令指揮。步兵司令往往是一艘非旗艦的艦長,總司令需要依靠他的幫助來完成士兵的指揮工作。每艘船上的士兵又由他們的陸軍出身艦長負責指揮。實際上船上的步兵有著和西班牙陸軍一樣的組織結構,由一個負責士兵訓練和膳宿的陸軍指揮官來協助艦長完成指揮工作,由士官來負責管理士兵們的一些日常活動。和現在陸軍「排」的編制相似,每25名士兵被分為一個中隊,由一名士官擔任中隊長。和海員一樣,士兵也被按照其經驗劃分等級,經驗豐富的老兵拿著最豐厚的薪水,這包括一名旗手、兩名鼓手和一名風笛手,另外滑膛槍兵和火繩槍兵的待遇會比其他士兵更好一些。根據當時的一份檢查目錄來看,西班牙大帆船上有一半的士兵裝備的是長矛和戟,剩下士兵分別裝備了滑膛槍和火繩槍。
C. 貿易的力量,一艘帆船是如何養活了墮落的西班牙,又維持了腐朽的明朝呢
貿易並不僅僅是我們表面上所看到的單純的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的買賣,實際上它是一連串的有關貨物、金錢、人力、生產方式的流動,這種流動往往牽扯深遠,甚至會影響多個國家或者民族的命運。
大帆船貿易的開啟,使得明朝有了源源不斷的白銀輸入,逐步緩解了其通貨緊縮所導致的統治壓力。同時也使得西班牙將手中廉價的白銀換來了大受市場歡迎的絲紗,使其在中轉貿易中獲取了大量利潤,穩固了其在全球各地的殖民統治。
而在當時,無論是明朝還是西班牙,都可以說是正處於江河日下的趨勢之中,這艘大帆船的來臨,用貿易這支無形的手,既養活了墮落的做著世界君主國美夢的西班牙,又維持了腐朽的做著天朝上國美夢的明朝。
D. 馬尼拉大帆船的發展歷程
1565年4月,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同年6月派「聖·巴布洛」號大帆船滿載亞洲的香料運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爾科,開辟了連接亞洲和美洲的太平洋航線。此後兩地間的大帆船貿易日益頻繁。大帆船每年6月乘西南季風自馬尼拉啟航北上,至北緯45°~42°水域,順北太平洋上的「黑潮」東行,最後抵阿卡普爾科,行程萬余海里,歷時約6個月(回程系順洋流直航,歷時約3個月)。
西班牙商人的「馬尼拉大帆船」(Manilagalleon),把福建月港運來的明朝商品運往美洲墨西哥、秘魯、巴拿馬、智利。馬尼拉大帆船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後,就在當地舉辦盛大的集市,明朝價廉物美的生絲、絲綢深受歡迎,十分暢銷。其影響之大,據說,使得當地的絲織業就此趨於衰落。1600年,西班牙殖民當局對當地的養蠶戶加以限制,斷絕了本地蠶絲的供應,由源源不斷輸入的明朝蠶絲為墨西哥的工廠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家以中國生絲為原料的絲織廠擁有一萬四千名工人,由此可見運抵墨西哥的中國生絲數量是何等巨大。 這條航道東起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爾科,西至菲律賓的馬尼拉,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僱傭中國的工匠在馬尼拉建造的,載重都在300噸左右,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大帆船貿易自1565年開始,1815年結束,每兩年往返一次。這種貿易實際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銀換取亞洲尤其是中國的產品。大帆船載著亞洲的商品到墨西哥去,再從阿卡普爾科把這些亞洲特產用大輪車運往其他地方,部分貨物甚至轉運到瓜地馬拉、厄瓜多、秘魯、智利和阿根廷。在回程中,這些大帆船運回墨西哥產的銀元、銀錠、可可子、羊毛等土特產。由於亞洲產品價廉物美,在美洲曾一度排擠了西班牙產品。國王菲利浦二世為了保護西班牙商務,於1593年下令限制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規定到墨西哥的大帆船每年不得超過2艘,每艘載重不得超過300噸。由此,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進入了持續兩個世紀的商業限制時期,18世紀下半葉,西班牙經濟凋敝,被迫開放馬尼拉港,大帆船貿易日趨衰落。1813年10月,西班牙王室下令廢止大帆船貿易。歷時250餘年的大帆船貿易促進了太平洋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過貿易,美洲的玉蜀黍、煙草、花生、西紅柿等作物傳入中國和亞洲。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的工藝美術對美洲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E. 西班牙黃金船隊原本的目的地是哪裡為啥會沉船
十八世紀,西班牙的造船技術發展迅速,成為一個向外不斷擴張的霸主。西班牙的海上侵略也讓這個國家在當時積攢了大量的財富,同時也招來了各個國家的敵對和仇視。但是,也不是所有掠奪而來的財寶都成功運回了西班牙本土,有很多財寶都因為一些原因沉沒在歸國的路途中。這些沉沒於海底的寶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瞬間,維哥灣成為火海,大部分黃金船隊的財寶都沉入海底。據當時被俘虜的一位西班牙將領描述,至少有四千到五千輛馬車的財寶沉入海底。龐大的財寶數量引得無數尋寶者瘋狂尋找,有很多人也撈到了紫水晶、珍珠等珠寶。直到現在,黃金船隊的寶藏還沒有完全被人發現。
F. 西班牙大帆船的艦隊體系
西班牙大帆船的發展解決了從新大陸到本土的財富回運的滯後以及護航需求上升等問題,這成為西班牙海軍在歐洲海域的主要成就,還有另外的一項進步,大帆船常常是一支艦隊的組成部分。在西班牙剛剛開始在新大陸展開殖民的十年間,船隻常常是獨自穿越大洋,1522年,西班牙的船主們開始請求獲得王室的保護,於是,艦隊體系誕生了。往來於大洋間的商船需要支付一項稅收,這筆錢被用來建造戰艦來保護航行的商船。起初只是給西班牙和亞述爾群島之間的航線提供護航的,但1526年,國王頒布了護航法令,護航戰艦提供了更好的保護,整個大西洋航線的商船都能夠被艦隊保護。從那以後,護航戰艦有序的從西班牙出發,直達美洲,每次都由一艘武裝克拉克帆船提供保護。盡管還是有一些船隻冒險單獨航行,但不斷加重的經濟處罰使得這種行為變得越來越少。
1555年左右,不斷增加的私掠威脅迫使稅收被提高用於維持每次四艘戰艦的護航。到了下一個世紀,一個正規的高度組織化的越洋護航體系為西班牙本土和新大陸間的兩條每年一度的航線提供服務,一條是航行到加勒比海岸的,另一條是到新西班牙(今天的墨西哥)的。每年四月護航艦隊啟航開往新西班牙,八月的時候開往加勒比海岸的艦隊也起錨了,它們都往西南方向進發前往克拉瑞斯並越過伍德沃德群島的南端。裝滿了墨西哥的白銀、東方的香料、瓷器和其他商品後,新西班牙的艦隊將在維拉克魯茲過冬,第二年夏天,它們會航行到哈瓦那。同樣的,在波爾圖收集了秘魯白銀製品年稅後,加勒比海的艦隊前往卡塔赫納過冬,然後,在返回本土前,它們也會先停留在哈瓦那。一般來說,兩只艦隊會在十月和十一月間分別回到西班牙,來年它們又將出航。西班牙王權越來越倚重這種年度遠航所帶來的白銀、黃金以及貴金屬礦石,收入的增長支撐著西班牙在歐洲的霸權。
艦隊中西班牙大帆船的航線並不是和商船完全一樣的,當艦隊到達加勒比海後,作為艦隊中的護航戰艦,西班牙大帆船將直接前往哈瓦那和前一年到達的艦隊匯合,這意味著大帆船往往不需要在美洲過冬。艦隊本身常常是只由商船組成的,在得到大帆船加入後,它才會成為有保護的護航艦隊。
作為護航艦隊中護航戰艦的大帆船往往是從西班牙本土艦隊(從1580年起被稱為大西洋艦隊)中淘汰下來的二等戰艦。在葡萄牙分艦隊(本土艦隊的主力)擁有了大帆船後,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大西洋艦隊發展成為一支常備的海軍力量。除了核心的葡萄牙分艦隊外,艦隊還包括三個以上的分艦隊,基地分別在塞維利亞、卡蒂茲等地。艦隊由王室的戰艦和租賃的戰艦組成,雖然艦隊中大帆船的數量往往不多,但它們卻成為了整個艦隊進攻的核心力量。舉例說來,1588年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擁有120艘戰艦,其中西班牙大帆船隻有20艘(剩下的都是些克拉克帆船、武裝商船、地中海帆船和其他小型帆船)。盡管大帆船的數量在17世紀早期有所上升,不過艦隊中帆船的種類依然很繁多,這意味著西班牙大帆船僅僅被小股的作為護航戰艦在加勒比海使用,更多的主力成為了西班牙艦隊的一部分駐守在本土。另外,在1625年和1629-1630年,從本土艦隊分離出來的完全由大帆船組成的艦隊還被派往過美洲執行一些特別的任務。作為一種通用的戰艦,西班牙大帆船可以出現在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它是維護西班牙王權利益的仲裁者也是西班牙海洋帝國保衛者。
G. 誰有西班牙聖弗朗西斯科號戰艦的海戰歷史,及那時候的帆船特點。
16世紀下半葉,老牌殖民帝國西班牙在和葡萄牙的爭奪中屢屢得手,吞並了葡萄牙的許多殖民地,勢力范圍遍及歐、美、非,亞四大洲,掌握了歐洲同東方和美洲貿易的壟斷權。
殖民掠奪和海外暴利為西班牙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也埋下了隱患。當權者們盡情享受奢侈糜爛的生活,他們不關心經濟生產,只知道對工商業徵收重稅以滿足豪奢的需要。這樣西班牙的工商業很難和海外競爭,貴族手中的金錢又不用來使資本增殖,全用於向國外購買奢侈品,導致西班牙的經濟逐漸衰落下去。另外,西班牙國內的政治和宗教保守勢力也是西班牙逐漸走向衰敗的淵藪。大貴族中有許多從事牧羊業,大大破壞了農業生產。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大肆迫害新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導致西班牙人口在16世紀到17世紀初,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300萬。
與西班牙的江河日下相比,這時的英國則處於蒸蒸日上的狀態,它通過圈地運動、血腥立法、海外掠奪,特別是把海外貿易與赤裸裸的海盜行為結合在一起,並得到國王支持,獲得了迅速發展。
英國的擴張,自然是西班牙所不能容忍的。起初,英國的力量相對薄弱,因此只採用海盜方式,攔搶西班牙運送貨物的船隻,騷擾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這引起了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強烈不滿。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訴諸武力,而是想通過宗教力量來解決問題。腓力二世是一個天主教帝國的堅決推崇者,極力反對在歐洲宗教改革中產生的新教。於是腓力二世勾結英國天主教勢力,企圖把信奉天主教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扶上英國王位。瑪麗早在1568年就因蘇格蘭政變而逃到英國,遭到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長期囚禁。因為伊麗莎白支持新教,所以英國天主教勢力不承認她是合法女王。1587年腓力二世在英國組織顛覆活動,慫恿英國的天主教徒謀刺伊麗莎白而另立瑪麗。然而東窗事發,伊麗莎白乘機處死了瑪麗。
殘酷現實使英國認識到:要實現向海外擴張的目的,必須擊敗西班牙,摧毀它的強大艦隊。伊麗莎白女王決心全力發展一支強大的海軍,同西班牙爭奪海上霸權。從16世紀60年代開始,英西兩國的海上爭斗日益增多。到1587年,英國在其海軍實力加強以後,終於向西班牙發起海上進攻,爆發了實際爭奪海上霸權的英西戰爭。發生在1588年的英西海戰,是決定戰爭轉折的關鍵之役。
1588年5月,為了讓英國領教一下海上霸主的厲害,腓力二世命令梅迪納·西多尼亞公爵率領一支「最幸運的無敵艦隊」從里斯本出發,命他與集結在屬地尼德蘭(相當於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及法國東北部地區)港口的陸軍運兵船會合,爾後掩護陸軍橫渡多佛爾海峽到英國登陸,以便在英國本土實施進攻。艦隊共有艦船134艘,船員和水手8000多人,搖槳奴隸2000多人,船上滿載2.1萬名步兵。顯然,腓力二世是想利用西班牙步兵的優勢,運用傳統戰法,沖撞敵艦,在強行登艦後進行肉搏,然後奪取英國船隻,經英吉利海峽直搗倫敦。然而,「無敵艦隊」存在著的致命的弱點在當時卻沒有被西班牙統治者注意到:戰艦體大笨重,船身像樓宇一樣高聳,航行較為緩慢,且極不靈活,在使用火炮的戰斗中,容易被敵人擊中。
英國對於西班牙的軍事動向早就一清二楚。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為了迎戰,已將皇家海軍、各大船主、商人以至海盜們的艦船統統集中起來,共有艦船197艘,水兵14500人,步兵1500人,組成強大艦隊,任命霍華德勛爵為艦隊司令,以海盜出身並有豐富的航海經驗和作戰指揮能力的德雷克與霍金斯分任副司令。英國的戰艦性能雖不如西班牙,但由豪金斯做了改進,船體小、速度快、機動性強,而且火炮數量多、射程遠。這種戰艦既可以躲開西班牙射程不遠的重型炮彈的轟擊,又可以在遠距離對敵艦開炮,以火炮優勢制勝。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出師不利,出發不久即遭風暴襲擊,被迫在拉科魯尼亞港避風和補給。由於艦隊在航行時隊形太長,加上組織指揮不善,竟有近一半的艦船被驚濤駭浪沖散或觸礁沉沒,以至6天以後,還有33艘戰船杳無音訊。
7月22日,西班牙「無敵艦隊」在避過風暴並獲得補給後,從拉科魯尼亞港再度起航,於29日到達利澤德角附近海區,進入英吉利海峽。此時,英國艦隊竟在敵人毫未覺察的情況下尾隨而來。英艦隊派出小艦群快速挺進,不斷襲擾和阻礙西班牙艦船,並在31日擊沉西班牙艦船3艘,揭開海戰序幕。
8月6日,「無敵艦隊」到達法國加萊,停泊在海上,想與駐佛蘭德爾的西軍聯系。由於後者未能及時到達,會師計劃落空,後面又有英艦尾隨,無法等待,只得繼續前進。第二天夜間,昏暗無光,雲霧重重,海面颳起強勁的東風,西班牙船員都已進入夢鄉。英國人巧施妙計,把6艘舊船裝滿易燃物品,船身塗滿柏油後點燃。6條火龍順風而下,向西班牙艦隊急馳而去。頓時,火海一片,「無敵艦隊」一片混亂,在斷纜開航時各船亂成一團,有的相撞沉沒,有的被燒毀。剩下的船隻亂哄哄地向西北潰逃。英艦隊乘勝追擊,於8日4時追到格利沃利訥海域,迫使西艦隊接受決戰。在決戰中,西艦隊墨守過時的橫陣戰術,堅持接舷戰,但艦體笨重,機動性差,難以靠近英艦,且艦炮射程近,不能毀傷英艦。而英國的艦隊司令則指揮有方,艦船機動靈活,艦炮射程遠,始終處於主動地位。到18時,戰斗結束。西艦隊損失慘重,被迫於次日晨決定返航。英艦隊當時已將彈葯消耗殆盡,而且風向突變,故未予追擊,全勝而歸。剩下的西班牙艦只乘著風勢向北逃竄,准備繞過蘇格蘭、愛爾蘭回國。彈盡糧絕的西班牙艦隊,又在海上接連遇到兩次大風暴,有的船隻翻沉了。不少士兵、船員被風浪沖到愛爾蘭西海岸,被英軍殺死。到1588年10月,「無敵艦隊」僅剩43艘殘破船隻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軍覆沒的結局慘敗。而英艦卻沒有太大損失,陣亡的海員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英西加萊海上一戰表明,艦船的機動靈活和火炮優勢取代了以往海戰的短兵相接、強行登船的肉搏戰,海上戰爭從此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格局。這次海戰實質上是後起的殖民主義英國與老牌的殖民主義西班牙之間的一場決戰。英國在海上大獲全勝,擊敗了最強大的對手,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海上霸權。西班牙則因「無敵艦隊」的覆沒而一蹶不振,從此衰落下去。
H. 馬尼拉大帆船的相關故事
由於馬尼拉大帆船的貨物主要來源於中國,以風靡全球的中國生絲與絲綢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國船」(China Ship)。這是名副其實的。因為馬尼拉大帆船裝運的貨色,大多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平底帆船運來的。例如,1685年有17艘來自中國的平底帆船到達馬尼拉,1686年有27艘,1687年有15艘。這些平底帆船運來的貨色,裝上馬尼拉大帆船,橫渡太平洋,抵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銷往美洲各地。
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後,又在亞洲的菲律賓建立起殖民地,把他們夢寐以求的中國的絲綢等商品,從馬尼拉運往阿卡普爾科,開辟了一條「太平洋絲綢之路」,譜寫了綿延兩個半世紀的中國與美洲貿易的輝煌篇章。
一位名叫W.L.Schurz的美國學者1939年出版的題為《馬尼拉大帆船》的著作這樣寫道:「中國往往是大帆船貿易貨物的主要來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廣大地區)的人民來說,大帆船就是中國船,馬尼拉就是中國與墨西哥之間的轉運站,作為大帆船貿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國絲貨,都以它為集散地而橫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當無拘無束的談及菲律賓的時候,有如談及中華帝國的一個省那樣。就馬尼拉方面來說,每年航經中國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榮基礎。」
大約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絲織業。自從馬尼拉大帆船運來了質量精美、價格低廉的中國生絲和綢緞,當地的絲織業就此趨於衰落。1600年,西班牙當局對當地的養蠶戶加以限制,斷絕了本地蠶絲的供應,由源源不斷輸入的中國生絲為墨西哥工廠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處一家以中國生絲為原料的絲織廠的工人達到14000人,中國生絲銷售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這種情況是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不可同日而語的,馬尼拉大帆船的運輸量,是那種穿越沙漠地帶的駱駝商隊無法比擬的。法國年鑒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名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把馬尼拉大帆船作為近代意義的跨越洲際的遠程貿易,納入全球經濟的視野來考察。他說,16世紀,各種因素協力促成的運動,是從中國前往美洲,馬尼拉大帆船代表著一條特殊的流通路線,這是一種資本巨大的遠程貿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絲-銀」對流。
於是乎,巨額白銀貨幣源源不斷流入中國。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經過菲律賓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貨幣,每年都在100萬比索至300萬比索之間,有的學者估計,這一時期流入中國的美洲白銀在57500~86250千克之間。數量之大,令人驚訝。
這種現象,以前中國歷史學家很少關注,一般人更是聞所未聞。1969年,全漢升在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發表論文——《明清間美洲白銀的輸入中國》,開始讓中國人看到了一個湮沒已久的輝煌時代。全漢升利用大量原始資料,對此進行精深的分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結論:
——從1565年到1815年的兩個半世紀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當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來往於阿卡普爾科與馬尼拉之間,每年運往馬尼拉的白銀在100萬比索至400萬比索,用來購買中國的生絲、綢緞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馬尼拉的白銀貨幣共計4億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國。
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學者的廣泛關注,布羅代爾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的說法:「一位中國歷史學家最近認為,美洲1571~1821年間生產的白銀至少有半數被運到中國,一去而不復返」,便是援引全漢升的結論。
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於結構性順差之中,反映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優勢。前幾年曾經轟動一時的美國學者弗蘭克的著作——《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研究1500~1800年間的全球經濟,把歐洲國家在與中國的貿易存在的結構性貿易逆差,戲稱為「商業上的『納貢』」。他寫道:「『中國貿易』造成的經濟和金融後果是,中國憑借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製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外國人,包括歐洲人,為了與中國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這也確實表現為商業上的『納貢』」。弗蘭克由此得出結論:1500年至1800年,「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換句話說,在歐洲工業革命之前,世界的經濟中心不在歐洲,而在亞洲,特別是中國。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學者極大的爭議。當時的經濟中心究竟在哪裡,可以討論。但是中國經濟曾經有過的輝煌,卻是不爭的事實。個中緣由,全漢升在《略論新航路發現後的海上絲綢之路》中說得很明白了:「在近代工業化成功以前,中國工業的發展,就其使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來說,顯然曾經有過一頁光榮的歷史。」
I. 給高分:請教15至16世紀的西班牙遠洋探險船的相關問題
西班牙大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15-16世紀用做軍艦或商船的)西班牙大帆船;《美國傳統辭典》:大型橫帆船15世紀至17世紀所用的一種大型三桅帆船,通常有兩層或更多的甲板,尤其被西班牙用作商船或戰艦。
16世紀初,戰船上開始設置「舷窗」。這是開在船側的窗口,上面有用絞鏈開啟的窗蓋,這樣,不必從船邊吊裝而通過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給船裝卸貨物。英國造船家運用這個思路,設法使加農炮從船的下甲板進行射擊。這樣,舷側炮便告問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步英國的後塵,建造了一種長約100英尺、寬30英尺的戰船,稱為西班牙大桅帆戰船。它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一樣,是專門為海軍作戰而設計的。它的船身趨於狹長,在吃水線上方有個較低的撞角,用來沖撞敵船。這種戰船有三個桅桿,上面裝有橫帆。船頭船尾建有船樓,水線以上的船體裝有許多門輕型加農炮。在主船體上有一排大型加農炮,這樣,海戰的初始階段就大大延長。但如果不能對敵船作猛烈的沖撞,並象早期海戰那樣士兵登上敵船,進行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那麼戰斗就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西班牙大桅帆戰船,跟古希臘羅馬戰船不同,它具有遠距離海上航行的適航能力。其主要缺點是它的行駛主要受風力的支配。由於新式戰船比老式圓弧形戰船機動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進,因而它可以「逆」風駛行,這樣,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彌補。
不久,英國人認識到舷側炮的應用有可能改變海軍戰術,因此越來越重視發展適合裝備遠射程炮的戰船而不再注重攻佔敵船這種作戰方法了,結果,位於戰船頭尾的船樓變得越來越矮,船頭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穩步增長。不過,西班牙的戰船還依然保留著船頭上的撞角,殺傷人員和摧毀敵船的兩種火炮的數量繼續保持平衡。他們仿照英國,降低了船頭上船樓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樓仍然造得很高,並在上面設置了敵人難以對付的輕型炮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們的戰船看作是主要用來攜帶陸軍的海上浮動堡壘。與此相反,英國人則不願浪費船上的艙位和人力來裝載不懂海戰的陸地部隊,他們將水手訓練成能夠離開炮位或者攀下帆纜,操起長矛或短劍,強行登上敵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艦上的敵人趕走。
這些就是各國海軍戰術理論的區別,他們導致了英吉利海峽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海戰,在這次海戰中,英國海軍擊敗了西班牙無畏艦隊,開創了海軍作戰史上桅帆舷側炮戰船的新紀元,並標志著英國謀求制海權的開始。
J. 16世紀的西班牙,到底發生了什麼
16世紀,當時的最強全球殖民帝國西班牙計劃征服中國,西班牙計劃讓公民與中國婦女結婚,培養混血後代,執掌中國的統治權。然而一場海戰改變了歷史走向,西班牙夢想落空。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西班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殖民帝國。16世紀時,西班牙本土疆域包括葡萄牙和低地國家(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憑著其可怕、訓練有素的步兵方陣主宰歐洲。
西班牙是歐洲環球探險和殖民擴張的先驅,在各大海洋開拓貿易路線,貿易路線從西班牙橫跨大西洋到美洲,從墨西哥橫跨太平洋,經菲律賓到東亞。西班牙征服者摧毀了阿茲特克、印加帝國和瑪雅文明,佔領美洲大片領土。此外西班牙征服了非洲眾多海岸,亞洲的印度沿岸,菲律賓等地區。一時之間,憑著其無敵艦隊,西班牙帝國稱霸海洋。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16世紀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賓之後,即開始積極考察、分析中國國情、民情,並對福建沿海進行偵察,熟悉航道並繪制地圖。1586年4月,西班牙駐馬尼拉殖民政府召開馬尼拉大會,制定了征服中國的計劃書。侵華遠征軍計劃由1萬到1.2萬名西班牙士兵組成,另加5000名日本人。遠征軍總司令由菲律賓群島的總督擔任。軍隊由槍手、甲胄兵和毛瑟槍手等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員,以及三四名鑄炮者,還有12名武器和拋火器的工匠、一些能制瀝青的手工藝匠以及能造高舷側大帆船的船匠。
計劃書強調侵略成功後,西班牙可利用在中國獲得的物資打擊自己的敵人。中國還可向西班牙帆船提供船員,西班牙可獲得金、生絲、綢緞、精美的手工藝品。西班牙國王可以從中國獲得大量租稅和利潤。征服中國後,西班牙人可定居中國並得到封爵。
計劃書還建議西班牙公民與中國婦女結婚,培養混血後代,執掌中國的統治權。西班牙人和中國婦女結合,便會有適宜作神甫和傳教士的人以及擔任政府官員和擔任軍事職位的人。這些人組成的親屬集團和利益集團將會鞏固西班牙在中國的統治。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西班牙稱霸全球依靠強大的無敵艦隊,無敵艦隊約有150艘以上的大戰艦,3000餘門大炮、數以萬計士兵,最盛時艦隊有千餘艘艦船。這支艦隊橫行於地中海和大西洋,驕傲地自稱為「無敵艦隊」。
西班牙征服中國的計劃還未實施就遭受了挫折。西班牙為爭奪美洲殖民地,與新興起的英國發生了矛盾。1588年夏天,英國艦隊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之海戰,西班牙遭受失利。1588年到1601年,西班牙五次遠征英國,均告失利。
而西班牙國內,低地國家荷蘭從西班牙統治下獲得獨立。為了應付與英荷的戰爭,西班牙侵華計劃只得一擱再擱,直至最後流產。
16世紀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國,培養混血後代,一場海戰夢想落空
明朝水師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強大的艦隊,對外的幾場海戰都是全勝。1633年7月料羅灣海戰,參戰的荷蘭艦隊9艘以及荷蘭招攬的50多艘海盜艦隊全軍覆沒。明朝鄭芝龍的水師奪取了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此後荷蘭人每年向明朝船隊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以保證在遠東水域的安全。
西班牙侵華計劃破產,如果他們真來打明朝,也將是慘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