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歌劇怎麼樣
A. 歌劇卡門的賞析
歌劇《卡門》是19世紀法國作曲家卡比的經典之作。《卡門》是由一部小說改編,而卡爾為了讓劇情發展跟合理的搬上舞台,在保留其中的精華基礎加以大膽的改編,使情節線索變得簡潔又集中,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鮮明突出。
本歌劇《卡門》共四幕:第一幕,卡門對唐荷西的一見鍾情;第二幕,初顯矛盾;第三幕,矛盾激化;第四幕,怒殺卡門。
歌劇的故事內容簡單概述為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普賽姑娘卡門愛上了年青英俊的唐荷西,使他墮入情網,使之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後來唐荷西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後來卡門又愛上了勇敢瀟灑的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唐·荷西在嫉妒的憤怒中殺死了卡門。
歌劇《卡門》把直抒胸臆的歌詞同熱情奔放的音樂旋律結合起來,讓卡門在歌唱中表達自己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塑造出感情熾熱、熱愛自由、個性鮮明的卡門形象第一幕卡門一上場就唱起了著名的《哈巴涅拉之歌》,明確表現出卡門熱愛自由的特點。
歌中唱道:「愛情是只不羈的小鳥,人們難以將它馴服。縱然是恐嚇、威嚇,它都不會屈服。任你怎樣喋喋規勸,它都不會輕易聽從。」但是後來正是由於卡門這樣的愛情觀,讓她和荷西一步步逼近絕路,正如紙牌占卜上說,「先是我滅亡,再是他滅亡」。
短短的2個多鍾頭裡面,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劇情發展都符合戲劇的邏輯。另外雖然這不是悲劇但是正如有人評論「它有喜劇的因素」,這個並不難察覺,因為在開始的時候和中間部分有很多輕快的橋段和音樂。是這部結局是悲劇歌劇並不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麼傷感。
B. 為什麼很多歌劇的故事發生地點設定在西班牙
西班牙從來都是浪漫的國家,想像一下西班牙的藝術,佛朗明哥,還有他們當地居民的熱情開放。西班牙亦應該是公認的奇遇和邂逅的好去處吧,而且他們對於歌曲及舞蹈都有很深的造詣。對於這樣一個人們熱愛舞蹈歌唱,適合的社會氛圍,美妙的建築氛圍,不發生都很難了吧(笑)
C. 西班牙戲劇的18世紀戲劇
波旁王朝王室成員即位後,著重加強法國新古典主義對文學藝術領域的影響。西班牙民族戲劇被法國名作的仿製品取代。優秀劇作的匱乏使義大利歌劇在西班牙大為流行。義大利式的和法國式的劇院也取代了原來古老的西班牙劇場,以豪華裝飾、奢侈燈光、復雜布景裝點劇院每個角落。盡管如此,散發著強烈新古典主義的歌劇雖得到王室青睞卻不受到本國民眾的歡迎。
好劇本的缺乏,使義大利歌劇大為流行。義大利式的和法國式的劇院,代替了原來古老的西班牙式劇場,引進了豪華的裝飾、奢侈的燈光、復雜的布景。1765年起,聖禮劇的演出被禁止。然而,當時崇尚新古典主義的劇作,雖然受到宮廷供奉和評論界的好評,卻不受群眾的歡迎。只有 V.G.de la胡埃爾塔(1734~1787)的《拉克爾》(1778)由於成功地吸收了浪漫主義的因素而爭取到較多的觀眾。
廣受群眾歡迎的是 R.de la克魯斯(1731~1794)所寫的小型鬧劇,以滑稽的對白和辛辣的嘲笑諷刺馬德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弊病。L.F.de莫拉廷(1760~1828)遵循「三一律」,作品嚴謹,感情樸素,觀察敏銳,具有獨特的風格。他給新古典主義規定了新的內容,主張民族的和外來的兩種因素相結合,代表作為《女孩子們的允諾》(1806)。當時著名的女演員有:羅薩里亞·費爾南德斯、馬里亞·安托尼亞·巴耶霍。
D. 冬日暖陽拔「牙」記(34)巴塞羅那:高迪打造的歐洲之花(上)
巴塞羅那,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具有兩千年古老 歷史 ,這里不僅有聖家堂的彩色玻璃,而且還有巴特羅之家的玻璃拼畫,古埃爾公園絕無僅有的長廊天台,以及熱情似火的海灘,比達利、畢加索更驚艷的當代藝術,因而,贏得了驚艷的「歐洲之花」的美譽。
塞萬提斯說:巴塞羅那是西班牙的驕傲和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它幸運地同時了擁有畢加索、米羅和高迪三位世界頂級藝術家,變得燦爛奪目、無可比擬。安徒生則把巴塞羅那稱為「西班牙的巴黎」。
哥倫布紀念碑 Mirador de Colón——奧林匹克港Port Olímpic de Barcelona——蘭布拉大街La Rambla——古埃爾宮Palau Güell——哥特區El Gòtic——國王廣場Plaça del Rei——巴塞羅那主教堂Catedral de Barcelona
有「伊比利亞明珠」之稱的巴塞羅那無疑也是一座建築瑰寶的殿堂,整個城市美輪美奐,就像一個露天建築博物館。
看導航才知道,這座頗具阿拉伯風情的建築,它是巴塞羅那現在僅剩的最後一個鬥牛場——紀念鬥牛場La Monumental de Barcelona。
巴塞羅那所在加泰羅尼亞地區是西班牙本土第一個全面禁止鬥牛的地區。因此,目前鬥牛場已改建成可容納4萬人,歐洲最大的清真寺。
走在巴塞羅那的大街上,風格迥異的建築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中世紀歐洲的文化底蘊和新時代的 時尚 魅力在這里完美融合。
路過一處有點兒像北京的798的地方,隨處可見各式工業雕塑及前衛塗鴉。
很喜歡這張照片,有種透過 歷史 看到未來之感,我稱之為巴塞羅那之眼。
藍天,棕櫚樹,謎一般的現代派雕塑,一個個半圓形的鋼圈,組成了一個變化萬千的世界。這是一個個鋼圈在大地上繪就的一幅幅謎一樣的畫面。
昨天開車時,曾從後視鏡中看到過這尊高大的標志性的哥倫布紀念碑Mirador de Colom。
今天我們來到高高聳立著的圓柱形哥倫布紀念碑腳下。紀念碑全部用赭紅色大理石建成,上有「光榮屬於哥倫布」、「向哥倫布致敬」兩行大字,以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400周年。
1493年,哥倫布載譽歸來,巴塞羅成為第一個聽到哥倫布宣布發現新大陸、描繪奇異新世界的地方,這也使紀念碑的落成變得眾望所歸,從1893年起哥倫布紀念碑成為了巴塞羅那的象徵之一。
紀念碑通高60米,據說內部設有電梯,可以登高遠眺,將巴塞羅那港口和蘭布拉大道的美景盡收眼底。但電梯只能容納2人,所以一定要做好排長隊的思想准備。
圓羅馬柱頂端的哥倫布全身立像由蒙傑伊克城堡前的大炮熔化後鑄鐵製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倫布塑像。
抬頭仰望,藍天下的哥倫布,他腳踏地球儀,神情堅毅,左手持航海圖,右手指向大海。
環繞羅馬柱中部雕是數位凌空展翅飛舞的勝利女神。
當天紀念碑基座上的白色大理石雕塑正在維護,被罩了起來。基座上鑲嵌著八塊精美的青銅浮雕,完整地記錄了哥倫布航海、求助、探險和凱旋的全過程。
哥倫布紀念碑矗立在哥倫布廣場上。當天紀念碑的腳下支起了一頂頂白色的帳篷,那就是西班牙人十分熱衷的周末集市。
步入哥倫布廣場,率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三個帆船的雕塑,當年哥倫布啟程就是帶領三條大型帆船遠航的。
哥倫布廣場周圍有幾座典雅氣派的老建築,海關大樓最引人注目,整座大樓是文藝復興時期在巴塞羅那興起的主流風格,處處精雕細刻,美不勝收。
海關大樓對面是一座黃色的港務大樓Port de Barcelona,同樣古典而精美,但當時正在維修中。
港務大樓前樹立著一尊模樣古怪、被海鷗拉了一頭屎的人物雕塑,Romul Boschi Alsina是加泰羅尼亞的參議員兼市長,20世紀初是這片碼頭的主席,老碼頭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哥倫布廣場周邊文藝復興時期的古老建築,沐浴著海風,矯健的體魄經受過多少風浪,至今仍保留著 歷史 的印記,散發出古典的美。
穿過哥倫布廣場,順著哥倫布手指的方向,便是巴塞羅那舊港Port Vell。這個曾經的荒廢港口,如今已重新煥發青春。這一切都是要感謝奧運會,所以這里也被稱之為奧林匹克港Port Olímpic。
湛藍的天空,碧藍的海水,高聳的燈塔,遠處的大廈······,組成舊港動人的天際線。
岸邊高聳著港口高空纜車,碼頭內停泊的著豪華遊艇與仿古帆船,翻騰的雲水,不時有海鷗掠過,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詩意畫面。
冬日的奧林匹克港陽光明媚,冷風輕拂,海天一色,簡約的現代曲線散發著熱烈奔放的青春活力,波浪般的曲線如相框般勾勒出巴塞羅那最浪漫的景象。
律動的棧橋在水波中延伸,高空纜車塔彷彿是她的守護天使,粼粼波光自彈自演著一首風情小調。
波浪狀的木棧道一直伸向汽艇碼頭。因為這里離蘭布拉大街La Rambla不遠,這座棧橋便被稱為「海上蘭布拉」Rambla del Mar,是舊港一帶的標志。
這座波浪狀的木棧道,橋身是雙層的,上層貫通,橋面鋪滿了木地板;橋頂為一段段呈「S」狀曲線的造型,好像一條條魚穿行於波浪起伏的海中,十分形象生動。
沿著波浪狀木棧道漫步,只見海邊停靠著大大小小的船,碧海藍天,桅桿林立,頗為壯觀。
港灣里停泊著上百艘各式遊艇,白色的船隻大大小小,高高的桅桿密密麻麻。
如此一片白色漂浮在蔚藍的大海,隨著緩緩盪漾的海浪上下微微起伏著,陽光照得海面波光粼粼。
海灣里,那一根根桅桿攪動著白雲,倒影出金緞般的浩波。
海鷗三五成群在空中翱翔,偶爾停在高高的欄桿愜意悠閑,海水清澈透明,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魚在水中嬉戲游弋。
在這里,水面上漂浮著白色小人,古典帆船從身邊駛過,大型遊船停靠在岸邊,通往奧林匹克山頂的纜車,從頭頂滑過……巴塞羅那的立體交通一目瞭然。
藍天下,碧海上,一個白色小人漂浮在海面上,他背著手仰頭看天,仰望星空,樣子十分自得其樂。
港口岸邊布滿了棕櫚樹和現代立體雕塑。我們坐在海邊閑聊,欣賞著大海的撫摸,聽著海浪聲聲,曬曬太陽,彷彿時間都溫柔了下來。
漫步海邊,海鷗自由自在地飛翔,桅桿林立的帆船和安靜欣賞美景的遊人,匯成一幅幅靜美的畫面。
我們盡情享受著美好的冬日午後時光,讓自己的思緒自由奔跑。
奧林匹克港坐落在蘭布拉大街La Rambla的盡頭。蘭布拉大街,又稱「流浪者大街」,是巴塞羅那最繁華熱鬧的步行街,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林蔭大道之一。
蘭布拉大街沉澱著巴塞羅那的 歷史 ,既保留著西班牙人的傳統生活習慣,又不失西班牙人的熱情奔放,繁華和熱鬧之餘又不失格調與雅緻;她既是市井的,又是藝術的。
西班牙人性格熱情奔放,且酷愛藝術,他們善於把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蘭布拉大街兩旁鱗次櫛比分布著的畫攤、書報亭、花店、食品亭,其中最惹眼的則是人體藝術「活雕塑」,行人沉浸在充滿藝術生活的氛圍中,流連忘返,樂此不疲。
據悉,這里的「活雕塑」絕不重復,而且每一個表演者都需向市政府報備,表演的地方和主題都要經過批准,審批最看重的是表演的獨創性和服裝的美觀性。行人只要投幣,就可以上前與他們擺出各種POSE合影留念。
歷史 悠久的聖母教堂,是巴塞羅那少見的一座巴洛克風格宗教建築,其為這條大街又增添了一抹高雅、華貴的風姿。
蘭布拉大街是巴塞羅那市中心最繁華的街道,走在其中,便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生出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歷史 和今日、古典與現代、亞非與歐美、夢想同現實……一切的一切都被混合揉搓在一起。
聳立在蘭布拉大街兩側的各種宮殿古跡、廣場市場、劇院博物館,多得讓人目不暇接,雲游其中,渾然忘記了時間的流失。
西班牙歌劇舞劇都非常著名,以鬥牛士為主題的各種劇目奔放豪情,成為歐洲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的重要分支。
里西奧大劇院Liceu Theatre,文藝復興時期建造的歌劇院,對稱結構,細膩的分割,精煉的裝飾,由民間社團集資興建,因此劇院中沒有王室包廂至今,仍為歐洲最大的歌劇院之一。
蘭布拉大街步行道上鋪著一個圓形彩色馬賽克拼圖,由於常年被行人踩踏,石頭和顏色都受到了一定的損壞。
據說,此為米羅設計的,圓形代表宇宙,紅、黃、藍三原色象徵了最初的質朴。
我們在一塊白色瓷磚上,驚喜地發現了米羅的簽名。這大大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大師的作品竟然就這樣被人們天天踩在腳下?!
猛一抬頭,我差點兒叫出了聲:哇——,龍,中國龍!還有宮燈!怎麼還有一把傘?
這是一座非常醒目的建築,外牆用大量的東方元素:雨傘、扇子進行裝飾,拐角處探出一條精雕的龍,嘴裡叼著一隻傳統宮燈,稍低一些的地方懸掛著一把黑色的老式雨傘。這就是布魯諾誇德洛斯之家Casa Bruno Cuadros。
這座建於1858年的建築最初就是日本人賣傘與扇子的一家商店。後來在1883年翻新時,牆面採用東方特色進行裝飾,下方還特別運用了彩色玻璃和日本人物繪畫。現在是一家銀行的營業網點。
西班牙人說:如果不到蘭布拉斯大街,就感受不到巴塞羅那的神韻。的確,蘭布拉大街是巴塞羅那人氣指數很高的一條大街,街上遍布劇院、教堂、博物館等多種情調的建築,散發出不一樣的風采。我喜歡街拍,街景真實,源於生活,來自角落,很是耐人尋味。
走在巴薩羅那街頭,最吸引我的是形態各異,精彩紛呈的露台和窗戶設計,熱愛生活的西班牙人精心賦予它們神一般的魅力,嫵媚艷麗的拼花牆磚、優美線條的門窗邊框、昨日風情的通花鐵藝欄桿、神秘誘人的窄長百葉門窗······西班牙人將民族 情感 寫在了建築的外立面上。
從一個街區走到另一個街區,令我一路痴痴地看,獃獃地享,真有醉了的感覺。
漫步中,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大街小巷中樓房上的露台。這些露台除了普通的長方形外,最多的是各種弧線形,曲曲彎彎的線條加上鐵藝欄桿上精心製作的漂亮花紋和擺放的各色鮮花,簡直就像一幅幅美麗的畫作,煞是好看。
望著這些露台,我腦海中頓時浮現出妙齡女郎身倚欄桿、顧盼生姿的情景,情不自禁感嘆:難怪許多歐洲文學力作中總會出現露台上發生的故事。
一抬頭,看到一個嫵媚的「夢露」在向路人招手,而且不停地扭動,不時撩起自己的裙子,我詫異地瞪大了眼睛嘆,這時才看到「夢露」頭上有個招牌,上面寫著EROTIC MUSEUM,方恍然大悟。
歐洲大街上的雕塑特別多,隔不遠就有一個,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此為西班牙十九世紀著名劇作家、詩人弗雷德里克.索勒石雕坐像。西班牙國家,加泰羅尼亞人民尊他為傑出作家、民族英雄,為他樹碑塑像以示紀念。
在一個廣場上,我們看到了,高迪剛剛取得建築師資格的第一件作品——頭盔型街燈。
廣場四周空地上,散落著露天餐廳、咖啡廳。我很佩服歐洲人,即便是春寒料峭的冬日,他們寧可守著一個爐子,也要泰然地坐在街頭慢慢地品著 美食 、喝著咖啡。
在巴塞羅那街頭隨處可見造型別致的公用飲水台,在為路人解渴的同時,這些設計優美的公共飲水台也是一件又一件絕無僅有的藝術品,令人贊嘆不已。
在蘭布拉大街上,我們還看到那個號稱巴塞羅那最著名的約會地點——卡納萊特斯噴泉Fuente de Canaletas,其實就是一個美觀實用的飲水處。每當巴薩奪冠時,成千上萬的球迷會聚集於此,把著名的流浪者大街,堵得水泄不通。
從熱鬧的蘭布拉大道拐進狹小的巷弄里,一座建築造型別致的大門,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高迪1888年建造的古埃爾宮Palau Güell,這也是奠定高迪偉大的氛圍空間創造者地位的作品。
鍛鐵打造的鷹雕大門,默默訴說著古埃爾宮不凡的背景。我們走上前才發現,今天是周日,免費,但需要預約,目前免費名額已滿。可以現場買票參觀,10歐一張門票,伸伸舌頭,實在是太貴了,看看外觀走人吧。
拱門間,鑄鐵門飾,上方有一隻老鷹,下方窗柵上靈動的鐵百合花開放。這是古埃爾家族徽章,氣派非凡。
入口處兩個巨大的拋物線拱門,左邊上方有字母「E」,右邊有字幕「G」,是古埃爾名字的大寫字母。
由於街巷狹窄,很難窺見其全貌。只有站在路口,才能勉強望見,一排彩色煙囪裝飾的屋頂,讓我驚呼連連。
高迪所熱愛的碎瓷拼貼法在這里首次大規模運用。仰望樓頂天台上,花樣各異的煙囪由馬賽克彩磚拼貼而成,在冬日暖陽下如萬花簡般閃爍。
從蘭布拉大道拐進一條小巷,一座酷似威尼斯嘆息橋,精美的哥特式廊橋赫然出現在眼前,瞬間將我們帶回到了中世紀的歐洲。
從這里開始,我們便步入了哥特區El Gòtic,即巴塞羅那老城的中心區,也是巴塞羅那的發祥地。這里街道非常狹窄,但人流熙熙攘攘,我們混跡在各色人群中,根本想不到自己正步行在羅馬時期的主要大街上。
置身於宛若迷宮的哥特區,時間彷彿靜止,幽深狹窄的巷子,精緻的牆壁處處留著中世紀的古典和滄桑。迷失其中的我們卻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驚喜。據說,這樣的牆面紋飾,只有古老的房子才會有。
一座座古建築,靜靜地坐落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新建的一棟棟建築旁邊,正是這個新舊交融的世界,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紛至沓來。
走在哥特區,腳下全是兩千年的羅馬古城,她的每塊瓦片、磚塊、石頭都訴說著 歷史 。
老城中保留著石子鋪就的小路,當鞋跟敲打著地面,發出清脆的聲音時,猶如悅耳的敲擊樂,與眼前的景象融合在一起,宛如一首美妙的懷舊曲,一下拉遠了我的思緒,我彷彿看到了巴塞羅那人往日的生活場景。
時至今日哥特區仍保留了錯綜復雜的街道規劃,漫步其中恍如穿越回到中世紀。
漫步在那如同老北京胡同般狹窄的小街、小巷裡,大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與老北京的胡同相比,這些小街、小巷更窄,更幽深。
哥特區內許多建築都建於中世紀,其中一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如今,這些建築依然聳立,甚至就連建築轉角處的雕塑也一絲不苟,十分精湛。
剛剛走出一條狹窄的小巷,眼前突然柳暗花明,無意中來到了古老的聖若梅廣場Placa de Sant Jaume廣場。廣場一側的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宮,是一座文藝復興風格的古典宮殿,也是歐洲少數仍在使用的中世紀政府建築之一。
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宮大門上方為全身盔甲的騎馬聖喬治雕塑,聖喬治是加泰羅尼亞的保護神。
加泰羅尼亞自治區政府宮正對面,則是始建於公元1369年的巴塞羅那市政廳。幾個世紀以來,這里歷經多次維修裝飾,如今正立面為新古典主義風格。
這里是古羅馬人聚會的中心論壇,也是中世紀城市的行政中心。時至今日,這里仍是巴塞羅那舉行各種政治及市民集會遊行的地方,心中的不滿可以到這里文明地宣洩。
離開聖若梅廣場,我們再次走進古老的小街小巷。哥特區簡直就是一個大迷宮,布滿了各種中世紀的建築和阡陌縱橫的窄巷, 歷史 氣氛非常濃郁。
哥特區曾是一個羅馬村莊,所以這里處處遺留著昔日光輝歲月的氣息。
畢加索博物館Picasso Museum就隱藏在舊城一個安靜的角落裡。
這里曾是畢加索在巴塞羅那的寓所,建於十五世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比馬拉加的畢加索博物館更古樸。
它有著幽靜的庭院、華麗的牆壁和窗欞。
走在這個中世紀街區里,我們走到哪看到哪,不需要地圖,只需跟隨著直覺穿梭,欣賞一個個那個黃金時代所留下的 歷史 遺跡。
這時,遇見了一個幽靜的花園,陽光從葉子的間隙中靜靜灑在院落里,像是訴說一個中世紀的故事。
緩步走進這座中世紀時期興建的庭院,一扇緊閉著的青銅精雕大門格外吸引眼球,尤其是那隻向下的金色手印。據說,這是一道皇宮的宮門,門上的是哥倫布的手印。
這是一座十四世紀時的宮殿,即巴塞羅那老皇宮。雖然叫皇宮,但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高大宏偉和金碧輝煌,甚至可以說有點兒破舊,肆意生長的藤曼爬滿了白色的庭柱。
經過時間的磨礪,昔日的老皇宮已經淪為老庭院。時至今日,唯有樓梯扶手上的精美石雕依然在默默訴說著曾經的風霜雨雪。
站在二樓的迴廊邊,憑欄眺望,一座八角形的精美塔樓引入眼簾。
走出庭院,徜徉漫步在狹窄、幽深、曲折的小巷中,一棟棟古老建築分立左右,伸手便可觸及,那一刻的時光彷彿都已凝固停止不前,恍如穿越在久遠而古老的時光隧道中。
再次望見,藍天下,那座高高樹立著的八角形、王冠狀的塔樓。這是建於16世紀的馬丁國王瞭望塔。
這一帶才是名副其實的巴塞羅那的發源地。早在古羅馬時期,這里就建立起了今天巴塞羅那城市的雛形;時至今日,古羅馬的城牆遺跡依然存在,眾多的建於13——15世紀的哥特式建築林立其中。若想了解巴塞羅那的發展史,最佳打開方式,便是從這里開始。
這個長方型的空場就是國王廣場Plaça del Rei,這里曾是巴塞羅那伯爵和後來的阿拉貢國王的住所,是幾個世紀以來巴塞羅那的最高統治者上朝和舉行各種儀式活動的地方。廣場三面被哥特式建築圍繞,充滿著中世紀的高貴氛圍。
國王廣場面積不大,一角有一片14級圓弧狀的台階,當年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之後,回來後帶著禮物從這里走上宮殿覲見伊莎貝爾女王。
廣場上矗立著拉蒙.貝倫格爾三世青銅騎馬雕像。這位巴塞羅那伯爵在位期間,開疆拓土,為巴塞羅那王朝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勛。
國王廣場附近還有一座巴塞羅那城市 歷史 博物館。博物館窗上的畫,正是對巴塞羅那老城的最好注釋:現代人穿行或駐足於這古老的街巷中,欣賞著古人曾經的輝煌,那些 歷史 的遺存也以同樣的目光審視著現代人的生活,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漫步哥特區,彷彿穿梭在畫卷之中,隨意圈出景框,都是一副天然的圖畫。
國王廣場旁邊便是巴塞羅那大教堂Catedral de Barcelona的後身。矗立在這片古羅馬遺址上的巴塞羅那大教堂,是在原有的羅馬式大教堂的基礎上,歷經150年才完工。當我們從其外牆下緩緩走過,抬頭仰望牆上、屋頂上不時閃現的一隻只怪獸,頓感強烈的 歷史 感撲面而來。
生活在如日中天的聖家大教堂的陰影下,巴塞羅那大教堂的光芒暗淡了許多,然而少了嘈雜卻多了寧靜,更讓人能沉浸在寧靜的氛圍中審視 歷史 。
藍天下,高聳的塔尖,藏在深深的街巷中,指引著我們向它一點點地靠近。
在狹窄的街巷裡,我們在牆裙上看到了一些瓷板畫,以及一些介紹性文字:古羅馬帝國統治時期,這里建造起了一座城鎮。從那以後,以這里為中心,向四周慢慢發散,城鎮逐漸發展起來。
一座帶有濃郁阿拉伯風情的飲水池悄然樹立在街巷的角落裡,無聲地昭示著這里曾經的過往。
前往大教堂正門的路上,一幅幅精美考究的浮雕,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人物銅雕,不絕於眼,只可惜看不懂西班牙文,一路走得雲里霧里。
巴塞羅那大教堂前廣場,是欣賞大教堂的最佳位置。巴塞羅那大教堂是天主教巴塞羅那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興建於13到15世紀,由於經費不足,教堂正面宏偉壯麗的哥特式立面直到19世紀末才依靠一位銀行家的贊助得以最終完成。
作為哥特式風格教堂的典範,大教堂擁有一個非常緊湊、華麗不俗的新哥特式立面,細長的線條是其最特出的特點。
呈北歐哥特火焰式的尖頂,跳躍舞動著直沖雲霄。站在它腳下,仰頭遙望藍天下,塔頂的十字架動人心魄,令我們贊嘆不已。
這個造型華麗又庄嚴的大門非常哥特,恢弘、大氣,又威嚴。大門正中肅立著耶穌的雕像;十二位門徒分列兩側;門楣上精美的雕刻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大教堂全天開放,但分為付費時段(捐款7歐)和免費時段,上午12:45前和下午17:15後都是免費參觀時段。
自駕伊比利亞半島,一路上看了太多的教堂,已經有些審美疲勞了,感覺教堂基本上都差不多,無非是大一點和小一點,奢華一點與樸素一點的區別而已。所以,我們只參觀了外觀,沒有排隊入內。
這時,我們被廣場上傳來的音樂所吸引,隨著音樂的節拍,幾個年輕人已經拉開了架勢,正躍躍欲試。
與教堂的森嚴相比,廣場顯得十分熱鬧,這里不僅有各種藝人表演,還有兜售小商品的商販,周末的時候,更是年輕人的聚集地。
巴塞羅那擁有著讓人無法將目光移開的美。這是一座在建築、文化、藝術、 美食 、街道等各方各面都極具魅力的城市,沒去過的人一直很想去,去過的人也會對那裡念念不忘。
在這里,時光彷彿在倒流,老舊古樸的羅馬時期,以及中世紀的建築,隨處可見。巴塞羅那 歷史 的積淀,是首都馬德里望塵莫及的。
對旅行者來說,可以不知道西班牙的首都是馬德里,但不能不知道巴塞羅那;也可以不去馬德里,但巴塞羅那不能不去。因為,那兒有底蘊豐厚的 歷史 和文化,有數量眾多的世界遺產,有魔幻神秘的高迪建築,有激情四射的足球運動,有多彩的地中海風情與陽光海岸,還有熱情好客的巴塞羅那人。
冬日暖陽拔「牙」記(三十三)巴塞羅那:高迪打造的光影神作
冬日暖陽拔「牙」記(三十二)巴塞羅那:高迪打造的絕世神作
E. 世界十大歌劇是什麼
世界十大歌劇包括:《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圖蘭朵》,《阿依達》,《茶花女》,《弄臣》,《托斯卡 奧賽羅》,《蝴蝶夫人》和《藝術家的生涯》。
《浮士德》:古諾 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曲家查爾·弗朗索瓦·古諾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畫家,母親是鋼琴家。因此,從小古諾就受到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古諾自幼隨母親學習音樂,18歲考入巴黎音樂學院。1839年,他以一部大合唱《斐爾南德》獲羅馬大獎,從而得到公費去義大利深造的機會。在羅馬,古諾熱衷於宗教音樂的研究。回國後,他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組織了「古諾合唱團」。他曾經受過宗教神職訓練,但他又不肯接受聖職。不過出於對天主教的信仰,他譜寫了大量宗教音樂。從1851年起,古諾開始致力於歌劇的創作。他一生共寫了12部歌劇,其中最成功的是《浮士德》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歌劇《浮士德》的劇本由巴比亞和卡雷根據歌德的同名長詩改編,於1859年首演於巴黎。劇情大致為:年邁的哲學家浮士德十分羨慕青年們的活力,於是祈求魔鬼給他以返老還童的幫助。魔鬼 梅菲斯特·費利斯對浮士德說:如果你肯出賣自己的靈魂,不僅能返老還童,而且還可以得到一個名叫瑪格麗特的姑娘。浮士德應允後,就喝下魔鬼的葯,果然變成了英俊少年。後來魔鬼又施展魔法,使 浮士德騙得了瑪格麗特的愛情。可是,當瑪格麗特懷孕後就被浮士德拋棄了。在一次決斗中,浮士德又將瑪格麗特的哥哥瓦倫丁刺死。瑪格麗特因受刺激而神經錯亂,殺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浮士德 見此情,深感震驚,進入牢房要帶她逃走。但垂死的瑪格麗特已不認得他。這時魔鬼抓住浮士德,要他的靈魂,而天使引導瑪格麗特進入天國的歌聲使浮士德得到了解脫。 這部歌劇是古諾的代表作。歌劇的音樂成功地描繪了劇中人物的各種性格。第四幕中的《士兵進行曲》,是瓦倫丁與士兵出征歸來時唱的,豪邁雄壯,富於動力和生氣,反映了士兵勝利凱旋時的喜悅心情,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合唱曲。
《蝴蝶夫人》: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普契尼出生於盧卡(Lucca),1880年他寫了頌主彌*(Messa di Gloria),使他的叔叔願意支持他的音樂學習。1880年開始到米蘭音樂學院學習,1883年畢業後一年寫了第一部歌劇女巫(The Witches)。1889年被任命寫第二部歌劇艾狄加(Edgar),並開始與出版商利歌迪(Ricordi)開始長期的合作。他1893年的作品Manon Lescaut被譽為天才之作。他其中一部最著名的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eme)1896年在都靈(Turin)首演時不受觀眾歡迎,這部歌劇以法國作家馬格(Murger)的小說《波希米亞生活情景》為藍本。後來這部作品終為人們接受,並被認為是普切尼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普契尼1900年的歌劇吐斯卡(Tosca)是歌劇的標准劇目。1904年的歌劇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在米蘭史基拉歌劇院首演時同樣受到非議,但經過普契尼修改後演出獲得成功。他的其它歌劇還有金色西方的姑娘(La fanciulla del west)、安祖利卡(Sister Angelica)、Gianni Schicchi等。1924年他未寫完圖蘭朵(Turandot)就逝世了,這部歌劇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講述關於公主圖蘭朵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旋律來自中國音樂茉莉花。1926年圖蘭朵由安佛努(Franco Alfano)續完後首演。普契尼曾經講過:「我寫的音樂都是小兒科的音樂。」雖然他的作品不象威爾第的「偉大」,但很多人認為他是義大利繼羅西尼之後除威爾第之外最偉大的音樂家。二幕歌劇《蝴蝶夫人》根據美國約翰.朗的小說和大衛.貝拉斯科的話劇改編,由普契尼作曲,義大利伊利卡和賈科薩作詞,1904年2月17日首演於米蘭的拉.斯卡拉劇院。劇情大意為:天真活潑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人稱「蝴蝶姑娘」,委身於美國海軍上尉平克爾頓。婚後不久,平克爾頓回國,三年之間杳無音信。原來,平克爾頓已另有新娶,置蝴蝶夫人於腦後。當他偕美國夫人重登長崎,苦苦等候三年的蝴蝶夫人悲憤交加,在交出了伶俐的兒子後,刎劍自盡。這部歌劇抒情性風格極為強烈,音樂優美感人,成功地塑造了蝴蝶夫人純潔、溫柔、深情、忠貞的動人形象。
《鄉村騎士》:皮埃特羅·瑪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1863-1945)
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先後就學於凱魯比尼音樂學院和米蘭音樂學院。1895年至1902年在貝沙洛任羅西尼音樂學院院長。1902年後,游歷美洲,指揮自己的歌劇作品。1929年當選為義大利音樂會會員。作有十四部歌劇和一部輕歌劇。獨幕歌劇《鄉村騎士》於1890年在羅馬首演,是他的成名作。故事是發生在西西里鄉村的廣場上,盧齊婭***酒館前。她見到她兒子圖里杜的女兒桑圖扎,十分沮喪,才得知她兒子已經背叛了桑圖扎,與赴車人阿爾菲奧的妻子洛拉相好了。洛拉曾是圖里杜的戀人。他服兵役回來後,已成了趕車人的妻子了。圖里杜確實是位漂亮的小夥子,他也來到了廣場。桑圖扎勸其改邪歸正,但他拒絕了,仍與水性楊花的洛拉一起走進了教堂。此時,洛拉丈夫阿爾菲奧前來尋找洛拉,見到了桑圖扎。她不得不告訴阿爾菲奧,洛拉已與自己丈夫勾搭上了。待圖里杜情緒高昂地走出教堂時,阿爾菲奧向他挑戰,雙方同意決斗。圖里杜前來告別母親盧齊婭,要她象慈母一樣對待桑圖扎,便離去了。之後,桑圖扎來到盧齊婭處,摟住那可憐的老婆婆哭泣起來……。這時,遠方傳來人們的竊竊私語聲。一位婦女還大聲地喊叫:"他們把鄉親圖里杜給殺死了!"桑圖扎頓然暈倒在地。盧齊婭體力不支,悲痛地由周圍的人們攙扶著……。幕急落。在反映拳王阿里的電影《憤怒的公牛》(導演:馬丁·科斯塞斯)中片頭片尾均採用了馬斯塔尼的歌劇「鄉村騎士」的間奏曲
《奧賽羅》:居塞比·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四幕歌劇《奧賽羅》完成於1887年,同年2月首演於米蘭,是威爾第擱筆十幾年後又創作的一部令人驚嘆的天才作品,是年作者七十三歲。這部作品的腳本由作曲家兼詩人包依託根據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剪裁寫成,在這部歌劇中,威爾第以豐富的音樂形象展現了莎士比亞原著里壯麗動人的故事。《奧賽羅》集中體現了威爾第幾十年的歌劇創作經驗,他吸取了瓦格納"音樂劇"的某些創作手法,更加註意發揮樂隊的表現功能,使音樂語言與劇情結合得更緊密,從而加強了歌唱的戲劇性。同時,旋律刻劃與中期作品相比,更見深刻而富於情感。;另外羅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也寫國《奧賽羅》但是不及威爾第的這部歌劇反響大,其中以多明哥扮演的奧賽羅最受歡迎
《卡門》:比才(Georges Bizet 佐治·比才,原名亞歷山大·塞扎爾·萊奧波德·比才,1838-1875)是法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歌劇《卡門》是他一生創作中最優秀、最偉大的作品。這部歌劇的音樂語言生動鮮明,和聲配器巧妙,戲劇情節發展非常感人。比才的音樂朴實、明朗、流暢,常以樂觀精神展示生活中的矛盾,具有強烈的戲劇性。比才只活了37歲,但留下的豐富音樂遺產的價值確是難以估量。四幕歌劇《卡門》是比才根據梅里美的同名小說創作的, 1875年在巴黎首演。煙草廠女工卡門是一個美麗迷人而性格浪漫倔強,放盪不羈的吉普 塞姑娘,工廠下班時,她看到了在廣場站崗的軍曹唐霍塞,對他一見 鍾情,於是,卡門便運用了她罕有的女性的魅力來誘惑唐霍塞,致使霍塞忘記了他原來的情人米卡埃拉而墜入卡門的情網。一天,在廣場上,卡門因與人打架傷人而被捕入獄,而霍塞因深深 愛上了卡門,在押解的途中又被卡門的美貌和花言巧語所打動,逐私自放走了卡門,霍塞因此而丟掉了軍職而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集 團,但可憐的霍塞此時才發現卡門已經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諾,於 是導致霍塞與埃斯卡米諾之間的決斗。在決斗中卡門又明顯地袒護埃斯卡米諾,這更使霍塞簡直無法忍受。在盛大而熱烈的鬥牛場面中, 正當卡門為埃斯卡米諾的勝利而歡呼時,霍塞在鬥牛場的一角找到了 卡門。他請求卡門能回心轉意,但倔強的卡門此時已經被那個英勇的鬥牛士埃斯卡米諾所傾倒,在霍塞拔劍威脅之下,她仍斷然拒絕了他 的愛情,最後終於死在霍塞的劍下。這是一部以合唱見長的歌劇,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首。 其中煙廠女工們吵架的合唱形象逼真,引人人勝;群眾歡度節日的合唱歡快熱烈,色彩繽紛。歌劇著力刻劃了女主人公卡門鮮明而復雜的 性格。劇中描寫卡門的主導動機,又稱為「命運動機」,這個具有匈 牙利或吉卜賽音階特徵(包含兩個增二度)的動機貫穿於全劇,在關鍵處不斷地預示或點明這部歌劇悲劇的結局。第一幕中卡門所唱的哈 巴涅拉《愛情就象一隻不馴服的鳥、是表現卡門性格的一首歌曲。它 通過連續向下滑行樂句的不斷反復,調性游移於同名大小調間,以及旋律始終在中低音區的八度內徘徊等特徵,表現了卡門熱情奔放的誘 人的形象。第一幕中另一首西班牙塞吉第亞舞曲帶有詠嘆調性質,以 鮮明活潑的節奏、熱情而又帶有幾分野氣的旋律,進一步展示了卡門潑辣的性格。第二幕中的《鬥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諾答謝和歡迎崇拜他的群眾而唱的一首歌。它採用單二部曲式(主、副歌形式)與分 節歌的結合,雄壯的音調,有力的節奏宛若一首凱旋的進行曲。第三 幕占卜一場,卡門與兩位女伴的三重唱,對卡門作了深刻的心理刻劃。歌曲採用迴旋曲的形式,對比的幾個插部,調式,調性和節拍都與主 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由卡門唱出的「不管洗多少遍,這些無情的 紙牌,總告訴你死!」這深沉而哀傷的內心獨自,進一步揭示出卡門的悲劇命運(第四幕終場的二重唱,卡門音調冰冷和堅定的語氣,與 霍塞先是熱烈,轉而析求,最後絕望的旋律形成尖銳對比,具有扣人 心弦的悲劇力量和強烈而緊張的戲劇性。這部歌劇是近百年來各國上演最多的經典作品之一。
《阿依達》:居塞比·威爾第(Giuseppe Fortunino F.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威爾第使義大利歌劇放射了新的光芒,他是一個個性顯著的人物,是應該被提供給新的一代視為模範的人物之一。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於1870年創作的四幕七場歌劇《阿依達》《阿依達》敘述的是一個古老的東方傳奇,故事發生在埃及法老王時代,當時東北非大陸由埃及和衣索比亞兩強對峙,長期來彼此征戰積怨極深。兩埃戰事又起,埃及大勝,埃塞王敗回本國糾集余部又來犯境,埃及王拜青年武士拉達梅斯為帥,統軍迎擊,此時的拉達梅斯正與淪為埃及公主安涅麗絲女奴的埃塞王愛女阿依達悄悄相愛,拉達梅斯出征後大獲全勝並將埃塞王生擒。此時對拉達梅斯暗戀已久的安涅麗絲覺察了他與女奴的愛情,不禁妒火中燒,設計套出阿依達對拉達梅斯的真情。為嘉獎其戰功,埃及王將安涅麗絲公主許配給他,使拉達梅斯陷入極度痛苦。為免兩國長期交惡,他私放阿依達父女出逃,不料被暗中監視的安涅麗絲發覺,遂以叛國罪將其未婚夫打入死囚。行刑之期漸近,阿依達不願獨自偷生,悄悄潛入死牢,一對戀人懷著對愛情的美麗憧憬,安然就戳。
《圖蘭多》普切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美麗的中國公主圖蘭多為每一位求婚者留下三道謎語,猜中者方可成為駙馬,猜不中者則被處死。韃靼王子卡拉夫不聽已被廢黜的父王鐵穆爾和被貶女奴柳兒的勸阻,不顧宮廷三丑臣的警告,毅然隱姓埋名,擊鑼接受考驗。當他猜中謎語後,驕傲的圖蘭多仍不肯嫁他。卡拉夫提出,如果天亮之前公主能猜出他的名字,他甘願受死,否則就該下嫁於他。幾經周折,公主的心被卡拉夫的真情融化,終於在天亮時向父皇宣布:他的名字叫愛情。
《托斯卡》三幕歌劇。根據法國維多利安.薩爾杜的劇本改編,由普契尼作曲,伊利卡和賈科薩作詞,科斯坦齊1900年1月14日首演於羅馬科斯坦齊劇院。劇情大意是警察總監以處死馬里奧脅迫托斯卡委身於他,歌劇女演員托斯卡為救戀人、羅馬畫家馬里奧.卡伐拉多西,假意應允。騙到警察總監簽發的離境通行證後,托斯卡刺死了警察總監,但她亦被警察總監「假處死」的花招所騙,馬里奧被真的處決了。托斯卡因刺死總監之事暴露,最終跳牆自殺。劇中的音樂感情強烈、粗獷,許多戲劇性場面的音樂效果極為強烈,從而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有力手段。
《藝術家的生涯》:亦稱《波西米亞人》、《綉花女》。四幕歌劇。根據法國亨利.謬爾傑的小說《窮藝術家的生活情景》改編,由義大利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作曲,義大利裘塞佩.賈科薩、路易基.伊利卡作詞,1896年2月1日,托斯卡尼尼指揮首演於義大利圖林。劇情大意為:生活貧困的窮詩人魯道爾夫巧遇綉花女咪咪,一見鍾情。後來,兩人的愛情瀕於破裂。咪咪生了嚴重的肺病,和魯道爾夫見最後一面時,又重新和好,並計劃著將來的一切。咪咪終於病重死去,魯道爾夫悲痛欲絕。這部歌劇的音樂新穎而富有魅力,經受了時間的反復考驗,至今仍然百看不厭,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歌劇。世界歌王帕瓦羅蒂和義大利熱那亞歌劇團於1986年訪華演出中上演了這個劇目,受到我國觀眾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
《茶花女》:三幕歌劇,根據法國小仲馬的劇本《茶花女》改編,威爾第作曲,皮亞維作詞,1853年3月6日首演於威尼斯鳳凰劇院。劇情描述了名*薇奧萊塔為青年阿爾弗萊德真摯的愛情所感動,毅然拋棄紙醉金迷的生活。但是,阿爾弗萊德的父親喬治歐激烈反對。為了顧全阿爾弗萊德的家庭和幸福,薇奧萊塔決心犧牲自己的愛情,重返風月場。阿爾弗萊德誤以為她變了心而當眾羞辱她,患有肺病的薇奧萊塔終於承受不了這一致命的打擊而卧床不起。不久,喬治歐良心發現,把全部真情對兒子言明。當阿爾弗萊德回到薇奧萊塔身邊時,她已經奄奄一息,疾病和不公正的社會奪去了她的愛情和生命。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詞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威爾第歌劇創作中期的基本特點。
F. 歌劇西班牙時刻表達了什麼
歌劇西班牙時刻表達了只要是有實力的人,往往就是贏得愛情的人。
歌劇西班牙時刻講述的是十八世紀某個星期四下午在西班牙托雷多(Toledo)市中心某家鍾錶店裡發生的婚姻外遇的故事。
歌劇西班牙時刻是莫利斯拉威爾創作的。暗示我們,愛情,往往建立在金錢和實力的基礎上。
G. 在戲劇最好的地方在哪個國家
其實 戲劇是個很廣泛的概念。
比如說其實舞台劇中的歌劇、歌舞劇、話劇、音樂劇等等其實都可以成為戲劇。
下面大致介紹一下現代戲劇的一些簡要發展情況。
其實每個國家都已經發展出了自己的個性特徵,就跟所有文化一樣,很難說哪一個比另一個更好,更優秀。
舉例來說,傳統話劇其中現實主義的中心仍然在俄羅斯,繼承了斯塔尼斯特拉夫斯基的光榮傳統,俄羅斯的現實主義仍然是世界最頂尖的。
傳統經典話劇中英國作為莎士比亞、王爾德的故鄉,其國際影響力仍然是不可動搖的。同時由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偵探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如此之前,以至於世界各地仍然在從英國引進阿加莎的戲——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捕鼠器工作坊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而話劇的創新從形式上來說,英國目前仍然為世界的領頭羊。
當然美國百老匯自成一體,發展出了以反映美國當代問題而風靡紐約的「外百老匯流派」。該流派在美國是獨占鰲頭的。美國的普利策大獎和托尼獎都是具有世界頂尖影響力的舞台劇大獎。
另外從歌劇的角度來講,雖然現代歌劇發源於義大利。唱法也是義大利的最科學。但是從19世紀莫扎特等一批藝術家的出現和維也納的復興開始,歌劇的中心就已經轉移到了日耳曼國家,其中以奧地利最為典型,發展出了交響樂配樂的大型歌劇。同時我們也都知道,西班牙和法國的歌劇也是獨占鰲頭,非常繁榮的,所以根本沒法說義大利就是最頂尖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北京歌劇」,俗稱「京劇」,作為象徵主義的戲劇,在世界藝術舞台上的地位與義大利歌劇是不分伯仲的。其中梅派藝術更是與歐洲的現實主義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流派之一。
最後值得補充的還有美國的百老匯歌舞劇可以說是風靡世界沒有其他國家可以相提並論的。而近年來發源於法國紅燈區的紅磨坊傳統歌舞劇也大受歡迎。所以不能簡單的說戲劇那個地方最好,就像我們沒法說哪個地方文化最優越一樣,多樣性是現代文化的主流。
H. 歐洲歌劇的代表作有那些
1、《費加羅的婚禮》
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被譽為是莫扎特喜歌劇作品中的巔峰之作,莫扎特用他富有魔力的音樂將緊湊的劇情、歡樂詼諧的場面與劇中每個人物性格的刻畫完美結合,使得這部歌劇成為音樂史上最成功的喜歌劇之一。
2、《唐璜》
《唐璜》出自於莫扎特創作的兩幕歌劇,初演於1787年。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紀西班牙的一個專愛尋花問柳的膽大妄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顏無恥,但又勇敢、機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騙了許多村女和小姐們,但他終於被鬼魂拉進了地獄。
3、《魔笛》
二幕或四幕歌唱劇,是莫扎特四部最傑出歌劇中的一部,這部歌劇取材於詩人維蘭德(c. m. wieland,1733-1813)的童話集《金尼斯坦》(dschinnistan,1786-1789)中一篇名為」璐璐的魔笛「的童話,1780年後由席卡內德改編成歌劇腳本。
4、《乞丐歌劇》
《乞丐歌劇》於1728年1月29日在倫敦首次製作演出,劇詞出自蓋伊之手。這部作品在英國與美洲的殖民地都獲得空前的成功,並孕育出由對話與熟悉曲調交織而成的新歌劇類型「敘事歌劇」。
5、《塞維利亞的理發師》
二幕喜歌劇,以法國作家博馬舍的同名諷刺喜劇為藍本,由斯泰爾比尼編劇,羅西尼以短短十三天一氣呵成譜曲。
它的首演不盡人意,是西歐歌劇史上十分著名的失敗的首演之一,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羅西尼之前,當時義大利老資格的作曲家帕依謝洛已將博馬舍的喜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創作成歌劇。
I. 西方歌劇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維也納古典樂派
莫扎特最優秀的歌劇和交響曲都誕生於維也納時期——歌劇《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和最後三部交響曲(39、40、41)等。
法國喜歌劇
最初是在17世紀末,法國國內本身就有一種包括歌舞、說話和器樂伴奏,並採用民間或者流行曲調填詞而成的戲劇形式,通常在平民大眾劇院上演。
後來在1752年,佩格萊西的《管家女僕》等義大利喜歌劇傳播到法國後,引發了西方音樂史上著名的喜歌劇之爭,以盧梭為代表的啟蒙主義學者力挺這種新型歌劇形式的活力和民族性,而反對者則堅持維護法國的傳統歌劇,然而結果不言自明,隨著喜歌劇上演帶來的爭論,越來越多的法國人都加入了喜歌劇愛好者的行列。
作品包括:格雷特利《獅心王理查》運用法國游吟詩人音樂的抒情曲調,並嘗試盧梭提倡的發育朗誦調,這部作品是拯救歌劇的雛形。
英國民謠劇
與法國喜歌劇近似。代表作《乞丐歌劇》
義大利
19世紀上半葉
19世紀10-30年代——羅西尼(1792—1868)旋風
代表作品:《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威廉退而》《茶花女》
活躍於19世紀30-40年代——貝里尼(1801-1835)
代表作品:《夢游女》《諾爾瑪》《清教徒》
活躍於19世紀30-40年代——唐尼采蒂(1797-1848)
代表作:《愛的甘醇》《軍中女郎》《拉莫梅爾的露西亞》
19世紀下半葉
19世紀下半葉——威爾第(1813—1901)
代表作品:《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阿伊達》
真實主義歌劇代表作:
馬斯卡尼 《鄉村騎士》
列昂卡瓦洛 《丑角》
普契尼 《綉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