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至今收了多少難民

西班牙至今收了多少難民

發布時間: 2023-01-16 02:47:15

❶ 歐洲現在有多少穆斯林難民

歐洲有130多萬人穆斯林難民。估計有250萬穆斯林到歐洲就業或上學,獲得難民身份留在歐洲的穆斯林達130多萬人。這期間,因各種原因離開歐洲的穆斯林人數約為25萬人。

❷ 歐洲版的全球化∶砸了本地人飯碗,丟了製造業,招來一大堆難民!

全球化並不是20世紀末的新鮮事物,19世紀的 通訊、交通革命 ,以及本世紀的 互聯網浪潮 ,都給世界帶來了巨變。在全球范圍來看,上世紀末因自由貿易而帶來的利益分配不均,好像跟一戰前前也沒有什麼不同,尤其是在 國際貿易規則 由強國來制定的時候。

但歐洲在全球化中的感受,確實有些與眾不同。上世紀末,為了適應新的經濟趨勢,西歐各國不斷 進行自我改組 ,提高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 貨幣超發 資本跨國流動的規模 也是空前的 1980年,所有的國際性銀行每年的借貸總額是3240億美元,到1991年,已經漲到7.5萬億。同時,通過合並、收購和境外生產等操作,商品的生產和分配經常跨出國門,大企業開始逐步進行 全球化運作

這些措施在造就歐洲繁榮的同時,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為追求利潤,像法、英、德這些 曾經的製造業大國 ,紛紛在巴西、奈及利亞、羅馬尼亞等 勞動力成本低廉 的國家建廠,在當地進行生產、組裝,然後將成品直接銷往全球,這比以前從窮國 引進廉價勞動力 更劃得來(也就是所謂的去工業化)。然而,該措施卻直接造成了歐洲許多地區的長期性失業,並增加了失業補助和 社會 保障的費用的支出。

在1984-2004年間,全法國失去了150萬個工作崗位。西班牙也好不到哪去,加入歐共體後,它在20年內失去了60萬個工作崗位。上世紀90年代中,西班牙達到了衰退的高峰期,全國低於25歲的勞動力有44%處於失業狀態。


對於福利發達的西歐來說,失業並不是個要命的問題,對 社會 的破壞力也遠沒有戰爭那麼大。但好死不死, 高失業率 偏偏 和經濟高速增長同時發生 ,此外又有不少人在 私有化 金融市場開放 的風口中一夜暴富,尤其是在倫敦和巴塞羅那。當時的電腦、電子媒體已經在普及當中,各種消息很快傳遍了全歐。

這種 貧窮和富裕 風險和繁榮 並存的懸殊對比,動搖了歐洲人對自由市場和全球化的信心(雖然他們也是這些變化的間接受益者)。此外,在不知不覺中,西歐地區逐步形成了一種「 四等級 」的階級體系。

最上層的是精英階級,包括超大商人、富豪和高級知識分子,他們與銀行和金融機構聯系密切,是新全球經濟的受益者。第二等級,是公共部門、或各類企業中的核心高管,他們的工作有良好的保障,還能享受到分紅或其他物質利益。


第三等級,大多由小生意人和從事生活服務的人群組成,包括便利店老闆、導游、裁縫、家政、維修工人等等,此類職業大多由移民和他們的後代來從事 在法國是阿拉伯人,在德國是土耳其人或庫爾德人,在英國則是南亞人。以上3個等級的後面,還得加上數量龐大的、典型的以家庭為單位的「 南歐灰色經濟 」。

比如在義大利,1997年「 灰色產業 」的經濟貢獻佔了GDP的1/4。在葡萄牙,正式部門的GDP佔比為22%;但是在其他地區,如偏北的布拉加鎮, 非正式工人 占當地勞動力的45%。

人數增長最快的是 第四等級 :雇傭工人,他們的工作既不穩定、也不長期,更享受不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紅利。很多無法靠低工資維持生活的工人,不得不求助於 國家的福利保障 。在英國,激進的撒切爾主義使1400萬人淪為貧民,其中包括400萬兒童。1/6的人依靠 收入補助 家庭信貸計劃 ,才勉強維持在貧困線之上。

無家可歸者 也是個大問題,僅在倫敦,撒切爾時代的流浪漢就增長了10倍,到90年代中期,人數已達到8萬。離倫敦高端富人區幾英里遠的地方,像極了維多利亞時代「 流浪者的倫敦 」。


過去,經濟高漲可以讓很多人脫貧致富,至少也能得到一份有保障的工作,如今這種情況卻不存在了。換句話說,歐洲的經濟增長 帶出來一個越來越大的下層階級 ,他們數量巨大,卻在 社會 生活中處於邊緣地帶。

歐洲和美國一樣,把一個人 打入下層階級 的不僅是貧困和失業,還有他所屬的種族。在90年代中期,倫敦年輕黑人的失業率是51%。其中很多黑皮膚的荷蘭人、德國人或英國人,都是在歐洲本土出生,甚至是原先摩洛哥、土耳其、或巴基斯坦移民的後代。

歐洲的大城市(例如倫敦)在當年已經成了真正的 國際化都市 。城市裡的高收入工作幾乎為歐洲白人所「 獨享 」,留給黑人或棕色人種等「 少數族群」 的,就只有街道清潔工或兒童保育員之類的低收入工種。據官方統計,住在倫敦和英國東南部的外國人,在1992-2002年間增長了70萬,但實際數字應該更高。


西歐雖然一直對移民嚴加控制,但其仍然是個不可忽視人口因素:在1998年的倫敦,有1/3的孩子第一語言不是英語。通常,這些孩子不是 難民 、就是「 避難者 」,尤其是南斯拉夫戰爭,使避難者的人數激增;不過也有很多來自東亞、東南亞、中東和非洲的務工者,他們中很多人是 非法移民 ,沒有被當局記錄。

德國向來對移民十分慷慨,它建造的避難設施也是歐洲最豪華的。但難民要想成為德國公民,仍然非常困難。據統計,到20世紀末,只有500萬移民(算上他們的家庭)取得了公民資格。在21世紀,大部分申請德國難民的人來自伊拉克、土耳其和前南斯拉夫,但是從伊朗、阿富汗、俄羅斯來的難民也越來越多。

因為擔心西歐將會被「 難民 」和 非法移民 給淹沒掉,歐洲人普遍對「歐盟東擴」缺少熱情。上世紀80年代,英、德兩國存在大量無證的波蘭建築工人,這么一看,波蘭好像很窮。但即便是並不富裕的波蘭,也有大量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前蘇聯國家的難民前來投奔,到1992年,波蘭本土已有29萬 「非正規」移民 ;只有1000萬人口的匈牙利,也成了是十多萬避難者的歸宿。


在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國,生活是非常艱辛的,但尚能維持,而且它們與西歐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雖然速度很慢。但 中、東歐國家的日子可就沒真沒那麼好過了 。到90年代末,波蘭和捷克的平均月工資已接近400美元,而白俄羅斯、烏克蘭和羅馬尼亞則徘徊在80美元左右,在保加利亞低於70美元。在摩爾多瓦只有30美元,該國48%的民眾仍然靠土地生活。前蘇聯各國的狀況不像波蘭,甚至還不如保加利亞:到2000年,每兩個摩爾多瓦人中、就有一個年收入不到220美元,即每個月的收入只有19美元。

這種情況下,摩爾多瓦人、烏克蘭人、還有很多大都市圈之外的俄羅斯人,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西歐找工作。於是,大量移民歷盡波折後被船隻運到西歐,情況好的也就是在工廠和餐館做契約工。

而最糟糕的,尤其是婦女移民,往往會 落入犯罪辛迪加 手中,最後淪為妓女:在德國、義大利和波斯尼亞,高薪的西歐士兵、官員和「援助人員」,都是她們的客戶。這些摩爾多瓦和烏克蘭的「 客籍工人 」,由此加入了吉卜賽人的行列,處於歐洲大陸多元文化熔爐的最底端。


性交易的受害者 大多是很難被找到的,因為她們很容易融入當地 社會 ,不容易被警察和 社會 服務機構發現。但大多數 被排擠的外來移民 ,卻是顯而易見的。這些人不是沒有工作,而是缺少「 翻身機會 」:他們被排除在主流經濟之外,他們的孩子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的家在城市邊緣的簡陋棚屋裡,沒有商店、 社會 服務和交通設施。

2004年,法國內政部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大約有200萬這樣的移民生活在都市邊緣的聚居區,由於 社會 排擠、種族歧視、和嚴重的家庭暴力,這些地方正 日益淪落為貧民窟 。在一些社區,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50%,受害最深的是阿爾及利亞人和摩洛哥人的後代。

通常,這些下層階級 不是由膚色 而是由宗教 來區分的。在歐盟,宗教類別越來越多,基督教徒仍然占絕對多數,猶太教徒只在俄羅斯和法國較多。但是印度教徒,特別是 穆斯林教徒 ,在英國、比利時、荷蘭和德國,以及斯堪的納維亞、義大利和中歐等地廣為散布。在歐洲眾多的世界性宗教中,伊斯蘭教徒的人數在迅速上升。


到21世紀的初,法國(來自北非)和德國(土耳其人、庫爾德人)的穆斯林人口約達到600萬。再加上英國的200萬的穆斯林(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人),以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和義大利的穆斯林,使歐盟的穆斯林人口達到了1500萬。

穆斯林社區有很多長期存在的 社會 問題。例如 公立學校該不該允許 有宗教特色 的著裝?政府是否應該支持 多元文化組織 的發展?當局是否應該 推動文化融合 的進程?法國政府在 明面上鼓勵文化融合 ,卻禁止在學校里展示宗教標志。在其他國家,尤其是英國和荷蘭,對於文化差異、和強烈的宗教自我意識,則要包容得多。

移民(難民)問題在政治上最突出的影響,就是歐洲 民粹主義 極右翼團體 的抬頭。它們大打民族牌,在移民收容問題上大做文章,刺激國民的 仇外情緒 ,屬於典型的排外主義政黨。這些政黨當中比較出名的包括,法蘭西國民陣線、英國民族黨、奧地利自由黨、丹麥人民黨、和荷蘭的「皮姆·富圖因特別黨」。

在這些組織口中,移民經常被貶低為「罪犯」、「癮君子」、和侵犯本國民眾的「外國暴民」。並經常以禁止「異族」、驅逐「外國人」、「 恢復白人公民地位」 之類的口號來吸引選民們的眼球。


確實,隨著歐洲經濟的持續低迷、緊張的就業形勢、和移民群體犯罪率的上升,極右政黨的主張得到了大批選民的認同,甚至還涌現出如 讓.瑪麗.勒龐 尤爾格·海德爾 等幾位耀眼的政治明星。

但他們的政治主張除了加劇宗教仇視、刺激種族暴力事件外,於解決實際問題毫無幫助,甚至還催生出連年不斷的恐怖襲擊,前幾天發生的 法國教師斬首事件 就是典型的例子。直到今天,關於如何面對日益增長的難民和移民、如何平衡兩大宗教之間的關系,歐洲各國依然無解。

❸ 世界十大難民接收國有哪些

世界上部分接收難民的國家如下。

歐洲接收難民的國家有西班牙,愛爾蘭,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法國,德國。

美洲國家主要是美國,而且大部分難民接收國都在歐洲。

廣義來說,難民是指由於天災或人禍而生活無著落、流離失所、需要離開原居地的人。嚴格意義上的難民,是根據聯合國1951年的一份國際公約以及聯合國在1967年修訂的關於難民身份的一份議定書所共同訂立的。

❹ 塞普勒斯難民多嗎

2017年初至今,共有約7.32萬難民從海路抵達歐洲地中海地區國家,其中85%自義大利入境,其餘從希臘、塞普勒斯和西班牙入境。其中,進入塞普勒斯的為273人。去年同期,共計21.1萬難民進入地中海國家,入境塞普勒斯難民人數為345人。
進入塞普勒斯的難民人數不多,主要原因是塞普勒斯為島國,無法藉由塞島直接進入歐洲大陸和北歐富國。同時,塞普勒斯不在申根地區內,人員也無法自由流動。盡管許多申根國家加強了邊境管制,但從理論上說,難民進入義大利和希臘等國後就可以自由遷徙至其他申根國家。由於從塞普勒斯至其他國家需要出示旅行證件,對於逃離戰區的無證移民或難民而言,進入塞普勒斯後基本等同於滯留在塞普勒斯。此外,塞普勒斯的庇護政策較為嚴格,經濟援助水平不高。

❺ 歐洲哪些國家接受了難民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去年4月,《中國國際移民報告》顯示中國正成為難民接收國。不過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接收的難民人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一方面,接收難民並不是一個強制性的義務,各國會通過商量來確定具體的份額。

❻ 歐盟對西班牙增撥多少萬歐元緊急難民援助資金

2018年8月4日消息,據外媒報道,歐盟為鼓勵更多成員國接收難民,8月3日宣布對西班牙的緊急援助金增加到3000萬歐元,讓西班牙支付額外工作費用且協助應對難民工作的挑戰。

但西班牙為因應隨之而來難民潮壓力,7月向歐盟申請緊急經費,歐盟當時表示將完全支持西班牙的要求。8月3日,進一步宣布對西班牙的緊急援助金已增撥至3000萬歐元,讓西班牙能夠支付港口額外工作費用,及相關行政作業所需。

據悉,歐盟這項做法曾被外界認為是「收移民給補貼」,義大利政府今年7月批評補貼無法滿足接收移民的支出,顯示歐盟成員國對接納難民態度出現分岐。

來源:中國新聞網

❼ 最悲催殖民地:西撒哈拉好不容易擺脫殖民,為何卻反遭鄰國吞並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起,大規模的去殖民化浪潮席捲了非洲,大部分非洲國家基本通過獨立戰爭、和平協議、全民公投等形式相繼獲得獨立。


到1975年,共有50多個非洲國家脫離歐洲殖民列強獨立建國。


非洲「去殖民化」過程圖


然而,在非洲的西北角有一塊地區始終未能成功獨立建國。這塊地區就是原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西撒哈拉 ,它與周圍的獨立國家(1956年摩洛哥獨立、1969年茅利塔尼亞獨立、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相比顯得格格不入。



西撒哈拉目前只能算是一個地區,不是一個國家


1976年,遲遲未撤出西撒哈拉的西班牙決定全面撤軍,但這次沒有按照和周邊國家獨立那樣的劇本出牌,西撒拉哈人遲遲沒能追隨鄰居的腳步獲得獨立。


盡管 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 (又稱 西撒人陣 )在當地宣布成立「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


但周邊幾個早早就獨立的 摩洛哥 茅利塔尼亞 迅速進軍西撒哈拉,和西撒人陣開展武裝沖突,不允許西撒哈拉獨立,西撒戰爭爆發。


茅利塔尼亞因戰事不利,在西撒戰爭開始4年後退出,其原先所佔西撒哈拉南部地區被摩洛哥侵吞。


到1987年,摩洛哥控制了西撒哈拉80%的領土,西撒人陣統治著東部大約20%的地區。


摩洛哥(藍色)和西撒人陣(綠色)佔領區域


截至2021年,有41個聯合國成員國(包括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承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而 原宗主國西班牙 以及兩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美國和法國)支持摩洛哥在西撒哈拉的佔領。


那麼,為何西撒哈拉未能趕上 「獨立潮」 成功建國,反而被周邊國家侵佔?



單從非洲地圖看,現代的摩洛哥現在是位於西北非的一個偏居一隅的不起眼小國,面積僅為45萬平方公里。


非洲的西北角


但是從歐亞大陸角度看,摩洛哥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其位於非洲大陸西北部和地中海南岸,扼守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


摩洛哥扼守直布羅陀海峽


雖然位於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存的地方之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但是摩洛哥斜貫全境的 阿特拉斯山脈 (最高峰海拔4167米)阻擋了沙漠熱浪的侵襲。


摩洛哥沿海地區屬於地中海氣候,適合人口繁育發展,享有「北非花園」的美稱。


摩洛哥地形圖


因此,自7世紀以來,歷代摩洛哥王朝都從這里起家(包括 穆拉比特王朝 穆瓦希德王朝 馬林王朝 )。


摩洛哥人(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混合民族)南征北戰,向北甚至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侵入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兩個世紀,讓歐洲人聞風喪膽。領土最大的時候一度包括西北非洲和伊比利亞半島。


1076年穆拉比特王朝的最大版圖(紅色)


雖然摩洛哥王朝把撒哈拉沙漠西部納入其勢力范圍,但是當地處於阿特拉斯山脈南部,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由於氣候環境惡劣,降水稀少,不適合生存,這片區域當時只被摩洛哥人當成邊緣地帶。


摩洛哥 歷史 上對西北非地中海到大西洋沿岸的控制,為當代大摩洛哥概念奠定了基礎,也為摩洛哥和西撒哈拉、阿爾及利亞和法國的領土爭端埋下了伏筆。


大摩洛哥概念的版圖



從7世紀伊比利亞半島南部被伊斯蘭勢力佔領開始 (包括摩洛哥王朝佔領近兩個世紀),基督教國家一直在嘗試恢復版圖。


收復失地運動,橙色為伊斯蘭政權


在向南抗擊伊斯蘭勢力的過程中,葡萄牙王國於1139年建立,並於1249年到達南部海岸,率先完成擴張和統一,此後國境線幾乎不再發生變動。


而西班牙王國於1469年成立,在經過了700多年的收復失地運動後,最終在1492年滅亡 格拉納達酋長國 ,標志著半島上最後一個伊斯蘭政權的終結。


收復失地運動的時間節點


在收復失地運動接近尾聲的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越過直布羅陀海峽向南和西擴張,在摩洛哥的大西洋沿岸建立堅固的前哨作為貿易港口。


作為扼守直布羅陀南岸的商業重鎮以及軍事要地, 休達 於1415年被葡萄牙佔領後成為其領地。


1580年,葡萄牙發生王位繼承危機後,西葡合並 (1640年解體),休達隨葡萄牙接受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統治,並於1668年被正式割讓給西班牙。而另一座地中海重鎮 梅利利亞 也在1494年納入了西班牙的勢力范圍。


葡萄牙在摩洛哥建立據點


直到19世紀初,歐洲殖民勢力主要限於在非洲沿海地區建立貿易站點,與當地貿易網路建立聯系。


早期歐洲殖民者只是在摩洛哥的氣候適宜的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建立據點,進行商業貿易和漁業活動,並未深入影響到摩洛哥的沙漠腹地。


雖然並未像衣索比亞那樣成功抵禦義大利殖民勢力並且從始至終保持獨立,但在19世紀前, 阿拉維王朝 統治下的摩洛哥是為數不多能夠抵禦歐洲殖民者的入侵,成功維持獨立地位的非洲國家之一。


18世紀的阿拉維王朝


19世紀,歐洲殖民勢力完成工業化後,對原料和商品市場的需求激增。西北非洲比非洲其他未知地區更為富庶,並處在對地中海的貿易產生戰略影響的位置,有著越來越大的殖民潛力。


法國於1830年入侵阿爾及利亞地中海沿岸地區,並且繼續向南進攻,遭到了當地居民的頑強抵抗。


在法國成功征服阿爾及利亞當地許多部落後,阿爾及利亞抵抗軍領袖 阿卜杜·卡迪爾 逃往摩洛哥東北地區,並以此為募兵基地,進行反法軍事行動。


法國進攻阿爾及利亞的進程圖


隨著法國和摩洛哥矛盾加劇,兩國於1844爆發戰爭。摩洛哥戰敗後被迫簽訂協議,正式承認阿爾及利亞屬於法蘭西帝國,這個協議動搖了摩洛哥王朝在面對歐洲殖民勢力的政治獨立地位。


法國摩洛哥戰爭 (1844年)


西班牙由於無法抵擋19世紀初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獨立浪潮,不得不撤出美洲,把目光重新投向西北非洲。摩洛哥和西班牙兩國對休達邊界以及西撒哈拉領土要求的紛爭,引發了1859至1860年的西班牙-摩洛哥戰爭。


摩洛哥未能在沖突中獲勝,被迫簽訂協議,同意西班牙在非洲大西洋沿岸擴張領土。繼休達和梅利利亞兩個港口成為西班牙領土後,這個協議是西班牙對摩洛哥王朝的又一個打擊。


在19世紀70年代,由於摩洛哥的內部動盪,歐洲列強得以進一步入侵摩洛哥。


到了1880年,摩洛哥蘇丹哈桑一世和歐洲列強簽訂 《馬德里協議》 ,第一次在國際場合上正式承認 法國 (摩洛哥西部地區包括馬拉喀什)和 西班牙 (摩洛哥北部包括休達和梅利利亞)在摩洛哥的殖民地 ,並且賦予其對摩洛哥土地的所有權、資源使用權和定居權。


1880年和1913年的非洲地圖對比,西北角為摩洛哥


19世紀80年代,歐洲各國對非洲有了更大的興趣,殖民范圍逐漸擴大。


之後的三四十年裡,法國在幾乎在非洲建立起東西貫通的殖民地,控制非洲35%的領土。英國企圖打造一條南北走向的非洲走廊,控制著非洲近30%的領土。


1880年的非洲殖民地


剛果河(1482年葡萄牙的航海家最先發現剛果河)全貌於1877年被完全了解後,比利時嘗試把剛果納入版圖。義大利王國和剛剛崛起的德意志帝國也各自佔領了約8%的非洲領土。


隨著歐洲列強圍繞非洲殖民地的矛盾加劇,各國為了避免在非洲的爭奪中兵刃相見,於1884年在柏林召開國際會議。


柏林會議 初步確立各列強在非洲的勢力范圍,為日後帝國主義列強完全瓜分非洲提供合法性,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柏林會議 之後短短三四十年內,非洲被歐洲勢力控制的土地從1870年的一成飆升至1914年的近九成。


1913年的非洲殖民地


1884年,西班牙圍繞西撒哈拉地區建立起了殖民統治,設立總督進行管轄。由於當地原住民的反抗,西班牙政府直到1934年左右才得以控制位於沙漠地區的西撒哈拉領土。


從15世紀開始,摩洛哥就被列強一步步侵蝕權益,但摩洛哥的獨立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紀初,最終因為 阿加迪爾危機 而加速淪為了殖民地。


德國作為後起之秀,於1871年完成統一後,在非洲可供選擇的殖民地已經所剩無幾。1911年,德國和法國由於利益分配不均矛盾升級,德意志帝國派出戰列艦到摩洛哥,宣示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阿加迪爾危機 爆發。


德國和法國為了緩解矛盾,進行了談判並且簽訂協議。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政治地位,而法國割讓部分法屬赤道非洲作為賠償。


法國征服摩洛哥


得到德國同意後,法國與摩洛哥於1912年簽署《非斯條約》,摩洛哥成為法屬保護國,淪為殖民地 (摩洛哥蘇丹仍然保留簽署法令的權利 ),而西班牙獲得了摩洛哥北面和南面小部分地區。


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到一戰爆發前,法國控制了中西非洲大片領土,而西班牙主要控制較為分散的小塊領土(西屬摩洛哥、西屬撒哈拉和西屬幾內亞)。


西班牙在非洲的殖民地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有上百萬非洲士兵被徵召入伍,在歐洲和亞洲作戰,促進了非洲人民更深刻的政治意識和對民族自決的期望。


英法等殖民國家由於參加了一戰二戰,元氣大傷。法國在二戰時期,其許多殖民地被日英美德等國家侵吞。1956年,摩洛哥王國從法國控制下重獲政治獨立,法國正式放棄對摩洛哥的保護。


1960年,在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的影響下,幾乎所有其他法國殖民地在全民公投後獲得獨立。阿爾及利亞經過漫長而且殘酷的獨立戰爭,最終在1962年脫離了法國殖民統治。


英國為了避免與殖民地國家發生戰爭,損傷國本,迅速推行去殖民化的變革之風,到1970年所有英國在非洲大陸的殖民地都獲得了獨立。


英國在非洲的去殖民化過程(括弧為獨立年份)


然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因為沒有參與兩次大戰,仍能維持在非洲的殖民體系。大部分葡萄牙殖民地(幾內亞比索、安哥拉、莫三比克等)直到1975年才獨立建國。


西班牙在獨裁者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 的統治下(1939年-1975年),始終嘗試維持對殖民地的控制。



西班牙躲過了二戰,但迎來了獨裁者


在聯合國的壓力下, 西屬幾內亞 才得以在1968年獨立。西撒哈拉在1958年正式成為西班牙的行省。


直到1975年,迫於國際壓力、民族獨立情緒以及佛朗哥的病情,西班牙才宣布次年從西撒哈拉撤軍。


西屬幾內亞獨立後為赤道幾內亞


自歐洲殖民者入侵西撒哈拉地區開始,西撒哈拉人便開始奮起反抗,進行一次次的反殖民主義斗爭。


20世紀初,西撒哈拉人民同摩洛哥蘇丹結盟,聯合茅利塔尼亞抵抗法國侵略者。但是由於摩洛哥蘇丹的背叛,斗爭失敗。


20世紀30年代,西撒哈拉人民舉行大規模起義,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最終遭到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


20世紀50年代開始,西撒哈拉人民在獨立國家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支持與幫助下,展開了抗擊法國和西班牙殖民者的武裝斗爭。


1973年,一些撒哈拉大學的學生和撒哈拉退役老兵成立了 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 ,主張通過武裝斗爭驅逐西班牙殖民者,實現民族解放。


西撒人陣軍隊


西撒人陣成立之初,摩洛哥、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等鄰國出於鞏固其自身獨立地位等目的,對西撒人陣的獨立斗爭給予大力支持。


但是,西撒人陣堅決要求獨立,不接受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對西撒哈拉的領土要求,這與摩、毛兩國的政策相抵觸,因此摩、毛兩國停止了對西撒人陣的支持。


1974年,西班牙同意西撒哈拉自治,並於1975年舉行公民投票來決定西撒哈拉地區的前途。


然而,西班牙給予西撒哈拉自治並舉行公民投票的決定遭到了摩洛哥的堅決反對,而西撒哈拉的另外兩個鄰國阿爾及利亞和茅利塔尼亞也對西撒哈拉歸屬問題發表各自的看法,使得西撒哈拉局勢復雜化。


摩洛哥表示,西撒哈拉的某些部落於19世紀表示效忠於摩洛哥蘇丹,而這種效忠關系在摩洛哥看來就是主權關系。


並且,摩洛哥對西撒哈拉的主權要求由來已久,但在19世紀由於實力遠不如西班牙而被迫同意西班牙在西撒哈拉的殖民統治。


早在1963年,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就主張建立一個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部分地區、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以及西班牙佔領的休達與梅利利亞在內的大摩洛哥,企圖確立其在馬格裡布地區的霸權。


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


同時,摩洛哥與西撒哈拉居民在宗教、法律、文化上有密切聯系。既然西班牙宣布撤出西撒哈拉,摩洛哥認為西撒哈拉應該回歸摩洛哥。因此,摩洛哥堅決反對在西撒哈拉地區舉行全民公投,主張西撒哈拉歸屬摩洛哥。


其次, 茅利塔尼亞 表示,西撒哈拉同茅利塔尼亞在種族、文化方面有密切聯系。因此,茅利塔尼亞也對西撒哈拉南部地區提出主權要求。


「西撒哈拉是我們的家園」


阿爾及利亞在獨立之初就與摩洛哥爆發了邊界沖突。阿爾及利亞擔心,一旦西撒哈拉歸屬於摩洛哥,就會助長摩洛哥的擴張野心,從而危及阿爾及利亞自身的安全。


因此,阿爾及利亞堅決主張西撒哈拉人民通過全民公投實現獨立,並且為西撒人陣提供資金和軍事援助。


在國際法院駁回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的領土要求後,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發起了大型群眾遊行活動 「 綠色進軍 」,號召35萬非武裝民眾進入西撒哈拉宣誓主權,使撒哈拉領土 「返回祖國的懷抱」。


綠色進軍


1975年11月14日,西班牙與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簽訂《馬德里協議》。該協議實際上將撒哈拉地區從西班牙殖民者手中交給了摩洛哥與茅利塔尼亞。


1976年2月西班牙宣布全面撤軍後,摩洛哥與茅利塔尼亞兩國軍隊進入西撒哈拉開始分區佔領。同日,西撒人陣在阿爾及利亞的支持下,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西撒戰爭爆發,雙方武裝沖突不斷。


茅利塔尼亞因戰事不利,於1978年宣布退出戰爭並且放棄領土要求,西撒戰爭演變為摩洛哥和西撒人陣之間的武裝沖突。1987年,摩洛哥控制了西撒哈拉的大部分領土,並建立起防禦牆 (摩洛哥牆)。


彩色線條為摩洛哥牆


1991年,在聯合國和非洲統一組織的協調斡旋下,摩洛哥和西撒人陣簽署停火協議,摩洛哥和西撒人陣以沙牆為界形成了對峙,結束了長達了16年的軍事沖突。


雖然沖突雙方實現了停火,雙方就全民公投產生了分歧,至今仍未解決。


總體來看,西撒哈拉沖突的實質是西班牙殖民者撤離之後西撒哈拉的主權歸屬之爭。摩洛哥主張西撒哈拉歸屬摩洛哥,而西撒人陣堅決要求實現獨立。


進入危險區的聯合國車輛



國際 社會 上,各個國家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對西撒哈拉沖突表明了不同立場。


美國基於自身的北非戰略以及摩洛哥在阿拉伯世界中的重要地位,總體上在西撒哈拉問題上對摩洛哥持支持態度。


支持摩洛哥的國家(紅)和支持西撒人陣的國家(綠)


自1950年起,摩洛哥已經成為除埃及之外阿拉伯世界中接受美國援助最多的國家,援助的金額約佔美國對非洲援助總量的五分之一。


美國-摩洛哥友誼法案(1787年),兩國的友好關系由來已久


法國作為摩洛哥的前宗主國,不願失去摩洛哥這一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也向摩洛哥提供了巨額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來保證法國在該地區的利益。


西撒哈拉沖突爆發後,法國明確表示支持摩洛哥,並且直接將西撒哈拉地區稱為摩洛哥的 「南方諸省」來表示自己的立場。


西班牙 作為西撒哈拉的前宗主國,在西撒哈拉問題上持所謂的積極中立態度。一方面,西班牙承認西撒人陣的合法性,來維護其在西撒哈拉地區的漁業和磷酸鹽開採的經濟利益。


另一方面,西班牙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和非法移民,開始注重改善和摩洛哥的關系。


抗議摩洛哥牆的人們


摩洛哥在西撒哈拉問題上的立場本質上從未改變,即堅決要求西撒哈拉回歸摩洛哥。在美國和法國的支持和默許下,摩洛哥甚至多次阻撓聯合國特派團和維和部隊。


阿爾及利亞 自西撒哈拉問題爆發開始就給予西撒人陣堅定的支持,這使其和摩洛哥產生了利益沖突。雖然阿爾及利亞也認識到與摩洛哥改善關系的重要性,但其在西撒和平進程中的立場並未發生改變。


非洲大部分國家都是從殖民地獨立的國家,邏輯上應支持西撒人陣的獨立要求。


然而,自1996年以來,摩洛哥當局加強了對第三世界國家的「金錢外交」攻勢,一些非洲國家因此撤銷了對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的承認,激化了非洲內部的割裂和分歧。


摩洛哥(西)和西撒人陣(東)佔領區域


摩洛哥控制了沙牆以西的主要城市和海岸線,佔西撒哈拉麵積達約3/4。


摩洛哥在其西撒哈拉控制區設立4個省的建制,並且建立了各級行政管理機構,摩洛哥的各個政黨也在撒哈拉積極開展活動。西撒哈拉共有約60萬人,摩洛哥駐軍及附屬人員共15萬。


此外,摩洛哥在西撒哈拉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


位於西撒哈拉西北角的首府阿尤恩(摩洛哥控制)也從原來的破敗小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但西撒哈拉人僅佔全市居民的1/5,大約四萬人左右。


廷杜夫難民營


西撒人陣 控制的沙牆以東1/4地區,地處撒哈拉沙漠腹地,自然條件極其惡劣。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把西撒哈拉分為5大行政區,但實際上僅控制與摩洛哥、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交界的狹窄地帶。


長達16年的戰爭造成了嚴重的難民潮,至今仍有15萬西撒難民滯留在阿爾及利亞的廷杜夫難民營。


西撒人陣由秘書長領導,秘書長由每四年定期召開一次的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所有難民營居民都有人民代表大會的投票權。西撒人陣沒有正式成員,任何參與該組織工作或在難民營生活的人都被視為該組織的成員。


難民營的環境


「11人房間」是難民營政治結構中最小的單元。這些機構通常負責本地區的食物、水和教育分配,並且與更高一級的機構(包括幾個營地)合作,建立分配鏈。


雖然營地有學校、醫院、衛生所,並進行生產活動,但是當地難民主要依靠聯合國、歐洲國家以及阿爾及利亞的食品物資援助生活。


這片多難的土地何時能迎來持久和平,猶未可知。

❽ 背景資料:歐洲難民來自哪裡

難民是英國脫離歐盟的首要要素,大量的難民讓歐盟的每一個國家都憂心如焚,而這些難民都源自哪裡?他們脫離家鄉的原因是什麼呢?
地中海是難民入歐的首要通道。而經海路進入歐洲的難民和移民首要來自敘利亞、阿富汗等中東和亞洲的戰亂國以及利比亞、厄利垂亞等受戰亂和赤貧窮惑的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
來自非洲的難民
北非的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一般會經地中海前往義大利。大多數人一般會先從利比亞或突尼西亞偷渡到義大利,也有一小部分挑選從北非偷渡到西班牙。
多年來,因為戰亂和貧窮等要素,撒哈拉以南非洲區域國家是歐洲不合法移民的首要來源地。這些年北非阿拉伯國家發作騷動後,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變成難民和不合法移民的首要源頭。同時,因為利比亞安全形勢失控和辦理癱瘓,很多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不合法移民以利比亞為中轉站,穿越地中海偷渡至歐洲國家。
來自敘利亞、阿富汗等國的戰役難民
伊拉克、阿富汗和敘利亞等戰役難民主要會經地中海抵達希臘。這些難民抵達希臘後,一般會取道巴爾干前往西歐。當戰爭和死神的陰影長期籠罩在老百姓的頭上時,四處逃命或流亡異國他鄉或許是他們唯一的生路,而歐洲這個富饒的地方也正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巴爾干區域的經濟難民
還有很多來自西巴爾干區域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波黑和馬其頓等國的經濟難民蜂擁至歐洲。他們經過陸路進入西歐國家。不過,經濟難民一般會被有關國家視為不合法的,並會被遣送回國。

❾ 北歐有多少難民

北歐僅兩千多萬人就有近300萬難民,都是來自戰亂地區經歷槍林彈雨不要命的人員,更有不少恐怖分子,

❿ 歐洲有多少非洲難民人口

現在歐洲各地共有近800萬名難民。世界衛生組織歐洲地區主任漢斯·克魯格則警告稱,可能會有近300萬烏克蘭人將離開家鄉。而對歐洲國家而言,這也將給其帶來更大的壓力。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3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9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