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柯是從哪裡來到西班牙
㈠ 埃爾·格列柯的相關事件
1541年前後,多米尼柯·狄奧托科普洛出生於希臘本土以南的地中海上的島嶼——克里特的首都乾地亞(現在的伊臘克林)。現在沒有任何關於他出生的記錄,能證明他出生年代和出生地的,只是後來他本人的陳述。在西班牙,他的名字在日常使用時發音相當拗口,因此,人們稱呼他為多米尼柯·格列柯(希臘人多米尼柯),或者簡單地叫他 (希臘人)。人們廣泛地使用「埃爾·格列柯」這一奇妙的名字,所謂奇妙,是因為「埃爾」是西班牙語的冠詞,而「格列柯」卻是義大利語。畫家本人在作品的署名中常常用希臘文字書寫原名,有時也加上「克里斯(克里特人)」一詞,以自豪地表示出生其地。
關於埃爾·格列柯二十五歲以前的經歷是我們知少甚少,從他的父親是稅務官員這一點,我們可以認為他接受了正規的教育。在他去世後整理的遺產目錄中,包含有各個領域一美術、建築、歷史、文學、哲學的希臘語、拉丁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書籍共一百三十一冊。按照當時的標准,除了專業學者和富裕的收藏家,這是相當大規模的藏書。
提及到埃爾·格列柯的最初記錄見於1566年6月6日,其中記述道:「巨匠多米尼柯·狄奧托科普洛,畫家。」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此時他作為畫家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公認。有幾幅繪畫被視為是他這個時期的作品(1983年被發現有署名的《聖母之死》等),其中顯示出畫家經過了拜占庭傳統聖像畫的磨練(但是,他的家庭信仰羅馬天主教,並不信仰與聖像畫關系特別深厚的希臘正教)。
1568年,格列柯住在威尼斯(同年8月18日的記錄中記載,格列柯安排將幾幅素描寄給乾地亞的地圖製作者),直到1570年,他仍停留在當地。克里特與威尼斯之間有著很深的聯系,因此,格列柯從一處移居到另一處也不足為奇。從1204年以來克里特就是威尼斯的領土,這個島嶼是該城市在東地中海上的貿易要地。當時的威尼斯正處於藝術光輝的頂點,格列柯為了鍛煉自己的本領並積累經驗而前往該地。據說他曾經在提香的作坊里學習,雖然當時的提香已經是老態龍鍾,但無疑他依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畫家。
直至1570年11月,埃爾·格列柯到了羅馬,藝術家生涯估計他在那裡住了五六年時間。埃爾·格列柯到羅馬不久,好友兼畫家朱利奧·克羅維奧給紅衣主教亞歷山大·法奈塞寫信,請求他允許埃爾·格列柯一直住在紅衣主教的宮殿里直到找到住處。在同一封信里克羅維奧還稱贊了格列柯,說他的自畫像「令整個羅馬的畫家們驚嘆」,不幸的是這幅作品現在已不存在。毫無疑問法奈塞紅衣主教答應了這一請求而允許格列柯暫時住在那裡,但他在那裡住了多久我們無從知曉。
關於在羅馬逗留期間的埃爾·格列柯,除了他是聖路加公會的成員以外其它不詳,據認為,他曾經回到威尼斯一段時間。但有一點十分明顯,格列柯也許是通過法奈塞紅衣主教的關系,在羅馬得到了很多學者和神學家們的賞識。紅衣主教的圖書管理員,當時屈指可數的學者弗爾維奧·奧爾西尼收藏有七幅格列柯創作的繪畫(所知的繪畫現存只有一幅),這可能是他訂購的,也可能是畫家作為在某項工作方面給予自己關照的謝禮而贈送的。
盡管埃爾·格列柯有很好的人際關系,但他在羅馬並沒有接到官方性的創作訂件,或許是由於他在當地沒能夠取得明顯的成果,才試圖在一個新的國家——西班牙重新開始。
關於埃爾·格列柯人生的第二個記錄出現在1577年7月2日,在托萊多,他的名字第一次被記載下來,以後他在那裡度過了後半生。格列柯之所以選擇這個城市,是他在羅馬時的一位朋友路易斯·德·卡斯提略影響的結果。卡斯提略是西班牙的年輕神職人員,他的父親是托萊多大教堂的參事會長,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也許是卡斯提略勸說格列柯去托萊多工作,而事實上,埃爾·格列柯一到這座城市就走上了成功的道路。1577年,他完成了第一幅巨作訂件作品——聖多明戈·埃爾·安提瓜教堂的祭壇畫《聖母升天》。同年,他著手創作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托萊多大教堂的《剝去基督的外衣》。這幅作品於1579年完成,為畫家確立了名聲,由此而來,個人收藏者們所需要的這幅作品的復製品訂件接連而至。
在《剝去基督的外衣》完成之前,埃爾·格列柯就已經紮根在托萊多。這是因為他早已有了自己畢生的伴侶海洛尼瑪·德·拉斯·庫埃巴斯以及家庭。他們在1578年生下了兒子赫爾黑·馬努埃爾,兩人實質上已經成為了夫妻。而兩個人並沒有正式結婚這一事實,導致了種種沒有根據的臆測。也許因為格列柯是外國人,因而沒有得到結婚所必需的文件;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沒有留下任何記錄)即他在托萊多或者義大利已經結過婚了。
因為沒有留下任何有關格列柯同海洛尼瑪關系的史料,所以對於埃爾·格列柯的私生活我們也無從知曉。格列柯移居到西班牙以後,在工作方面留有很多文件史料,而關於畫家的私生活卻很少,即使是私人信件之類的也完全沒有。盡管如此,人們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有理性的人物,頭腦靈活敏捷,具有苛刻的職業意識。埃爾·格列柯認為,畫家是一個有威嚴並值得尊敬的職業。從1585年起,他租借了比列那侯爵宅第的一部分過著奢侈的生活。對於自己在工作上的報酬他要求公平而充足,對於未支付酬勞的情況,他不惜數次在法庭上為自己爭討。
除了圍繞作品酬金問題的紛爭外,在關於作品特定主題的處理方法上,格列柯有時也會受到批評。這是因為西班牙教會當局頑固地認為,繪畫的表現必須遵從於正統的神學。盡管如此,埃爾·格列柯因《聖母升天》和《剝去基督的外衣》已獲得成功。之後從托萊多以及周圍地區而來的訂件便源源不斷,其中有畫家為其所在的教區教堂聖特梅創作的著名作品《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1586—1588年)。托萊多雖然是西班牙的一個大城市,但當時在這座城市裡真正優秀的畫家極少,埃爾·格列柯則比當地任何一位畫家都出色。
僅僅在托萊多的成功並沒有使埃爾·格列柯的野心得到滿足。他希望為當時西班牙藝術最大的庇護者——兩班牙國王菲力二世工作。菲力二世是歐洲首屈一指的富豪且擁有權勢的統治者,同時也是一位狂熱的美術愛好者。當時,他為了裝飾1563年在馬德里近郊開工建造的雄偉修道院兼宮殿——埃爾埃斯科里亞爾,正在召集眾多的藝術家。這也是促使埃爾·格列柯下決心從義大利移居兩班牙的動機之一,即他認為有希望參與埃爾埃斯科里亞爾的工作。事實上,已經有幾位義大利藝術家包括提香為宮殿提供了作品,有的藝術家已趕赴當地在現場工作,參與這個巨大的工程。
運氣不佳的是,埃爾·格列柯為菲利二世的創作以失敗而告終。格列柯雖然得到了為埃爾埃斯科里亞東創作的訂件——極其巨大,題為《聖莫里斯的殉教》的作品被菲利二世拒絕的原因在同時代的神職人員荷塞·德希古恩薩的評論中有所暗示。這位評論者認為該幅畫不適合作為祭壇畫,因為缺少:「鼓勵信仰」。埃爾·格列柯在畫面中並沒有把焦點對准殉教,而是將它逼到遠景處,相反,將聖莫里斯和他的同伴就:「為了信仰是否應該選擇死亡」這一問題的討論場面拿到了近景。在這一點上,他錯誤地判斷了菲利二世的價值觀,因為國王雖然喜愛繪畫,卻更加珍視信仰。
據今所知,埃爾·格列柯並沒有再次試圖得到國王的惠顧,他吧精力集中在托萊多的其他活動上。他一生最輝煌的時期是從1597到1607年的十年時間,訂件如同洪水一樣蜂擁而
來。這個時期,由於大規模地進行宗教設施的改建和再新裝修,格列柯作為該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而擁有大量的工作,此外,還有從遠方地區來的訂件。其中之一便是距托萊多以北二十英里左右,依列斯加斯城鎮慈善醫院的祭壇畫。埃爾·格列柯在1603年簽訂了這份協議,但圍繞費用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爭執,終於在1607年才有結果,但對他極為不利。這一結果不儀傷害了畫家的感情,在財政上也給了他沉重打擊,從此以後格列柯似乎一直沒有能夠從金錢問題中擺脫出來。格列柯從朋友們那裡舉債度日,1611年房租的支付竟然拖欠了兩年。
1614年4月7日,七十三歲的埃爾·格列柯去世,他被埋葬在聖多明戈·埃爾·安提瓜修道院。但是,由於同教會當局發生了爭執,其遺骸似乎由他的兒子移到了附近的聖特爾跨特修道院。一種說法認為,由下這座修道院在19世紀遭到了破壞,埃爾·格列柯的遺骨也便消失了蹤跡。
㈡ 格列柯的個人背景是什麼
格列柯(1541年~1614年),原名多米尼柯·特奧柯波羅斯,他的故國是希臘,因而人們稱他為格列柯,意即希臘人。格列柯出生在希臘的克里特島,這里曾深受拜占庭文化藝術的影響,所以他在修業階段主要是從事聖像畫的創作。大約1566年,他離開故鄉來到威尼斯。在這里他開始接受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使他的創作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1570年,他又來到了羅馬,此一時期,他除了宗教題材外還畫了一些風俗性繪畫。1577年他離開義大利到了西班牙,後長期定居在托萊多城。托萊多城是西班牙沒落貴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懷才不遇的心情與當地舊貴族沒落情緒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經常反映出苦悶、沉思、懷疑和騷動不安的情調,這是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有關。
㈢ 藝術奇才埃爾·格列柯是個怎樣的人物
西班牙16世紀下半期地方畫派中最著名的畫家是埃爾·格列柯(EI Greeo,1541—1614)。格列柯本來名字是多米尼加·泰奧托科普利,由於他來自希臘的克里特島,故人送綽號格列柯,意即希臘人。1577年,格列柯來到了西班牙,後長期定居在西班牙的托列多城。托列多是西班牙沒落貴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懷才不遇的心情與當地舊貴族的沒落情緒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經常反映出苦悶、沉思、懷疑、騷動不安的情調,這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有關。格列柯是一個很有才能的畫家,也是一個在思想上充滿矛盾的畫家。他不滿意西班牙的上層社會,但又無法從貴族的圈子裡走出去和下層人民接觸。他用一雙悲劇性的眼睛注視著現實,正如美術史論家芬克斯坦所說:「在埃爾·格列柯看來,周圍的整個世界在崩潰」。他筆下的人物和風景常常是變形的,這正是他激動不安的心情的反映。《奧爾加斯伯爵的下葬》(1586—1588)是他的一幅重要作品,畫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傳說:1323年,當奧爾加斯伯爵下葬時,突然從天而降兩位聖者,他們穿著金色的衣服,走向人群,並把伯爵的屍體抱起置人石棺。當這一奇跡出現時,在場參加葬禮的人們大吃一驚,有的忙念經文,有的舉目望天,有的沉思,有的驚嘆……這幅畫的意義在於既表現了奇跡,又不完全相信奇跡,重在表現當時人們復雜矛盾的心情,這種心情也代表了畫家本人的心情。他的作品好像不是把人們引向宗教,而是引向社會,引向人們對社會的沉思。格列柯既是一個畫家,也像個哲學家,在當時就有人把他看作是哲學型的畫家。進入17世紀,埃爾·格列柯的思想變得更加矛盾和復雜,這種思想直接影響了他的藝術。他的晚期作品更表現出變形和騷動不安的特色,如他創作的《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羅》(1610—1614)就是這樣的作品。這是一幅像謎一樣的畫,畫面上兩個睜著大眼睛的使徒,面部帶有神秘莫測的表情,這些形象讓人很自然地聯想到中世紀拜占庭的聖像。他的《揭開第五印》(1610—1614)更是一幅帶有狂暴激情的繪畫作品,畫面上的人體如燃燒著的火焰,天、地、人渾然一體。在油畫《托列多的風景》中,這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景象,給人的印象是: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人是無能為力的。油畫《拉奧孔》(1610—1614)同樣是一幅表達懷疑情緒和人生痛苦的作品。人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拉奧孔,畫家把這個神話中的人物表現得極有悲劇氣氛。此時的拉奧孔正在與毒蛇作死亡前的對話,面部帶著悲壯的情感。一對復仇女神站在旁邊作壁上觀,她們好像是歷史的見證者。有趣的是畫面上的背景畫的是托列多的風景,這好像表明這一悲劇就產生在人們的身邊。格列柯也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他的肖像畫生動而富有個性。《尼·德·格瓦拉》(160年)就是一幅非常富有特色的肖像畫,他毫不美化這位宗教法官,這個中年人雖然身穿華服,但卻無法掩蓋他那陰險、冷酷的性格,由此讓人聯想到當時那個宗教裁判所橫行的年代。埃爾·格列柯也善於畫聖母的形象,往往在優美的聖母像上包含著他對人性的追求,透露出人文主義的思想感情。格列柯前期的代表作還有《吹火的孩子》、《清潔聖殿》(1570—1575)、《聖母升天》(1577)、《腓力二世之夢》(1580)、《聖莫里斯的殉教》(1580—1582)等。綜觀他的一生,毫無疑問他是個偉大的藝術家,他獨具一格地反映了西班牙的那個危機年代。
㈣ 格列柯是藝術天才還是狂暴畫家呢
埃爾·格列柯是16~17世紀的著名畫家,其神秘的生平、古怪的性格及頗難揣測的藝術作品,一直引起西方繪畫界的議論。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我們只知道,他真名叫多邁尼柯?西奧多柯波利,約於1541~1548年間生於克里特島迦基城的一個村子裡,此地隸屬威尼斯共和國,但文化藝術受拜占廷風格影響。格列柯在此地的生活沒有任何線索,後來,他出現於義大利,投師提香門下,並吸收了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藝術風格,再後來,他離開義大利前往西班牙,原因不明,一種說法認為,他在義大利生活並不如意,想到西班牙去碰碰運氣;另一種說法認為,他曾吹噓自己可以鏟掉米開朗琪羅的祭壇畫(最後的審判》而重新創作,結果觸犯眾怒,被迫離開義大利。1577年,他來到西班牙,先到馬德里,後來定居於小城托萊多,他選擇這樣一個小城定居,其意圖為無人可知。一到西班牙,他便成為一個有爭議的人物。托萊多教堂委託他畫一幅聖畫,他創作了《艾斯波利斯》,對該作品人們評價不一。有人認為此畫一文不值,是信手塗抹的;也有人認為,此畫價值連城,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為此還專門成立了評審委員會。
格列柯是否結過婚,說法不一。有些人認為他確曾結過婚,並有兒子名喬治·曼努爾;有人認為他終身未娶,教堂里沒有其結婚記錄,所謂兒子是他和情婦的私生子。格列柯本人形象如何,亦無從得知,他確曾畫過自畫像,但都沒有保留下來,人們只能在其油畫中尋找蹤跡,但仍未肯定其形象如何。格列柯逝世的情形還算比較清晰,但仍充滿神密色彩。據載,1614年4月7日,多邁尼柯·格列柯去世,受過聖禮,葬於桑托·多明哥·艾爾·安蒂古。但其遺骨不久使被人遣走,屍骨神秘消失,至今仍不知他安息何方。
擺在我們面前的便是這樣一個神秘人物,他留給我們的只有繪畫作品,但正是他獨特超群的繪畫風格引起後世無盡的爭論,使本來已經模糊的格列柯形象更加神秘莫測。一生中,他給後世留下諸如《聖母升天》《基督被捕》《艾斯波利斯》《聖毛里斯的殉道》《奧爾加斯伯爵的埋葬》等畫,他的繪畫風格與當時崇尚的現實主義風格大相徑庭,他以光線和色彩作為主要表現手段,人物充滿著一種敏感、激動的氣質,甚至神秘不安的情緒、顫動、激盪而搖曳的光與色呈現於整個畫面,並籠罩著一層難解的神秘氣息。同時,他畫的作品內容亦是一難解之謎,人們搞不懂其確切含義。在《使徒彼得和保羅》中,彼得和保羅都有一雙憂郁的大眼睛,他們伸著手,作詢問的姿態,像在探索什麼,但其含義似乎永遠是一個謎。就其《托萊多風景》而言,說是風景,其實,他並非對托萊多風景進行客觀描述,而是帶有強烈的主觀成分。在他眼中,托萊多是悲劇性的,大自然完全改觀。天空電閃雷鳴,烏雲滾動,同時暗綠色的調子給人以沉重郁悶的感覺,天地混合,給人以眩暈之感。更使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對人體解剖的理解。他繪畫中的人物,從解剖學上看,手指無疑是最正確的了,然而,兩腿和軀干卻嚴重比例失調,細長的身材,頭部細小,兩腿卻很長,甚至有一種踩高蹺的不穩定感。這種畫風引起諸多爭論,基本上可分為三派。
一派高度評價格列柯。西班牙歷史學家賽古埃斯說:「在他的畫中,不僅有藝術,而且有智慧。」前蘇聯伊戈爾·多爾格波諾夫評價說:「埃爾·格列柯的手法總是清新得不可思議,而且永不過時,它摒棄了平庸的細節,擺脫了嘩眾取寵,充滿著崇高、純潔的氣息和詩意,飽蘸著藝術家精湛的技藝。」中國的青年藝術史家呂澎亦對格列柯予以高度評價:「格列柯的藝術在今天之所以能贏得廣泛的贊嘆,受到現代畫家的青睞,就在於他的藝術是展示藝術家心靈的痙攣、憂愁、痛苦、迷惘的藝術,與其說他經常畫基督,不如說他一身都在展示靈魂的悲劇。他的拉長的人體喪失了客體的意義而成了表現內心神秘的符號,狂放導致誇張,怪僻產生變形,所畫人物的特徵是次要的,怵目驚心的是藝術家完全在表現自己的內心。格列柯的藝術之可貴,正在於它是一種用繪畫的語言表達心靈的表現性藝術。」現代很多人傾向於稱格列柯為近代印象派等現代畫派的始祖先驅,這是對其藝術的肯定。
一派則截然相反,極力貶低格列柯,稱其作品為精神病的產物。17世紀一位著名批評家胡塞·馬爾金尼認為他是一個狂暴的畫家,認為他的性格「超出事物的常規」。法國的戈蒂埃則說「他是一個天才的瘋子」。很多人說他晚年得了神經病和亂視症,他眼中所見之物已經走形,表現在繪畫上則是神經質的亂塗。還有人認為,早年模仿提香時,也獲得很大成功,但後來離開義大利後,想故意來一番變化,結果失敗了。
還有一派看法認為,對格列柯要一分為二。他們認為,格列柯繪畫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其局限性,雖然他在繪畫、技法各方面有其荒唐、扭曲的一面,但格列柯的作品正反映了西班牙社會的現實,因而有其積極的一面,他說:「在西班牙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十分激烈的年代。格列柯看到了這個帝國的衰落和崩潰,他發出了嘆息,在心中激起了騷動不安的感情,他沒有像馬德里宮廷畫家那樣去粉飾現實,掩蓋矛盾,而是大膽地把它表現出來,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他在天主教主宰一切的西班牙生活著,感到苦悶而又看不到出路,往往把未來和希望寄託在宗教的理想上,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之,對格列柯的評價,眾說紛紜,時至今日,他仍以神秘的形象縈繞在人們心頭。
㈤ 為什麼說格列柯是不可思議的畫
壇怪傑16世紀中葉,埃爾·格列柯出生於威尼斯克里特島。
格列柯在什麼時間開始學的畫已不得而知。只知他青春年少時來到義大利,投師提香門下,並追逐米開朗琪羅等大師的藝術風格。
格列柯在義大利沒住多久便去了西班牙。他離開義大利的原因說不清楚。有人說他過於狂妄而引起眾怒,不得不離此而去。有人說他在義大利技不如人,生活不順,有意去西班牙探條出路。
格列柯在西班牙小城托萊多定居。此間他的大作《艾斯波利斯》問世。這是一幅受當地教堂委託創作的作品,這幅畫有人認為藝術高超,價值連城,但有人指責格列柯信手胡來,拙劣至極。
格列柯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他的《聖母升天》、《托萊多風景》、《使徒彼得和保羅》等作品,以其獨特超群的繪畫風格,引起藝術界人士的爭議。
在他的大多作品中,人物軀體的比例嚴重失調,自然景觀變幻怪異。許多人懷疑格列柯患有神經病和亂視症,萬物在他的眼中已超出常規,全無正常模樣。法國一位評論家稱格列柯是「一個天才的瘋子」。
也有人對格列柯的畫給予充分肯定。前蘇聯的多爾格波諾夫認為,格列柯的作品,「摒棄了平庸的細節,擺脫了嘩眾取寵,充滿著崇高、純潔的氣息和詩意,飽蘸著藝術家精湛的技藝」。
對格列柯的人與畫,有各種各樣的評價。這與他神秘的身世不無關系。格列柯是否結過婚,也有不同說法。
有人說他有妻有子。但是,在教堂里卻無記錄。有人說他終身未娶,只有一個情婦同他有過一段私情並生下一子。
格列柯就是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怪人。
㈥ 格列柯的介紹
格列柯是一位天才而又非常復雜的人物。他的作品像一塊多棱鏡,曲折地反映了西班牙16世紀下半葉動盪的西班牙社會和沒落的舊貴族的精神危機。他的局限性是未能走出貴族世界而與廣大人民群眾結合。20世紀初,他的藝術重新被認識,作品中所具有的現代性備受欣賞和注目。
㈦ 文藝復興時期格列柯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格列柯(1541年~1614年),原名多米尼柯·特奧柯波羅斯,他的故國是希臘,因而人們稱他為格列柯,意即希臘人。格列柯出生在希臘的克里特島,這里曾深受拜占庭文化藝術的影響,所以他在修業階段主要是從事聖像畫的創作。大約1566年,他離開故鄉來到威尼斯。在這里他開始接受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使他的創作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1570年,他又來到了羅馬,此一時期,他除了宗教題材外還畫了一些風俗性繪畫。1577年他離開義大利到了西班牙,後長期定居在托萊多城。托萊多城是西班牙沒落貴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懷才不遇的心情與當地舊貴族沒落情緒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經常反映出苦悶、沉思、懷疑和騷動不安的情調,這是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有關。
格列柯是一個很有才能的畫家,但也是一個在思想上充滿矛盾的畫家。他不滿意西班牙上層社會,但又無法從貴族的圈子裡走出去和下層人民接觸。他用一雙悲劇的眼睛注視著現實,這使他的作品充滿了悲劇般的力量。格列柯的著名作品是《奧爾加斯伯爵的埋葬》。這幅作品是格列柯受託萊多聖多米教堂的委託而繪制的,題材來源於中世紀的宗教傳說:當奧爾加斯伯爵下葬時,奧古斯金和斯捷蘭兩位聖者身著法衣,從天而降,為伯爵送葬。畫面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是黑色帳幕般的。烏雲密布的天空,天主和聖徒們迎接著伯爵即將升天的靈魂,下部是以托萊多真實人物為模特兒,從他們各自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們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對奇跡充滿了驚異,從而反映出畫家苦悶的思想情調。於是天空和地界、現實和非現實的表現融為一體。在人物造型上,他採用故意誇張拉長的身軀。在色彩上,他用藍、綠、黑和土黃組成一個陰冷的色調。使整個畫面給人一種騷亂不安的凄楚肅殺的感覺,充斥著神秘主義的氣息。
㈧ 格列柯的修習繪畫生涯都受到過什麼影響
格列柯出生在希臘的克里特島,這里曾深受拜占庭文化藝術的影響,所以他在修業階段主要是從事聖像畫的創作。大約1566年,他離開故鄉來到威尼斯。在這里他開始接受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使他的創作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1570年,他又來到了羅馬,此一時期,他除了宗教題材外還畫了一些風俗性繪畫。1577年他離開義大利到了西班牙,後長期定居在托萊多城。托萊多城是西班牙沒落貴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懷才不遇的心情與當地舊貴族沒落情緒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經常反映出苦悶、沉思、懷疑和騷動不安的情調,這是與他所處的時代、社會有關。
㈨ 格列柯為什麼沒有被馬德里宮廷錄用
格列柯是一位天才而又非常復雜的人物。他的作品像一塊多棱鏡,曲折地反映了西班牙16世紀下半葉動盪的西班牙社會和沒落的舊貴族的精神危機。他的局限性是未能走出貴族世界而與廣大人民群眾結合。20世紀初,他的藝術重新被認識,作品中所具有的現代性備受欣賞和注目。 1577年春,格列柯來到了西班牙,這是他創作生涯上的新的轉折。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國力日衰,宗教勢力橫行,人民生活極其貧困。在美術方面,宮廷里一些畫家大都墨守成規,畫一些呆板的宮廷肖像畫。格列柯本想在馬德里干一番事業,結果因未受到重視而大失所望。不久,他來到了西班牙的故都托萊多。托萊多是西班牙沒落貴族聚居的地方,這里的卡斯提爾舊貴族和國王有矛盾。國王在1561年遷都後,這里更是充滿了荒涼、寂寞的氣氛。格列柯來到這里,意想不到地受到了舊貴族們的熱烈歡迎,從此失意的格列柯便與失意的舊貴族在思想上取得了某些共鳴。
㈩ 西班牙畫壇中著名畫家格列柯為什麼被稱為希臘人
格列柯(1541年—1614年),原名多米尼柯·特奧柯波羅斯,他的故國是希臘,因而人們稱他為格列柯,意即希臘人。格列柯出生在希臘的克里特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