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觀西班牙 » 西班牙文明怎麼來的

西班牙文明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3-01-20 22:57:14

1. 西班牙的歷史沿革

主詞條:西班牙歷史 主詞條:布匿戰爭
從大約公元前3000年開始,外來民族開始向伊比利亞半島大規模移民。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
公元前1100年,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創建了加迪爾(加的斯城)。腓尼基人與西班牙建立了貿易關系。為進一步開發半島資源,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永久居留地。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新迦太基」)。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很快佔領整個半島。
公元前6世紀,來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相互通婚、融合,產生了後來的塞爾梯貝里亞人。腓尼基人聯合卡塔戈人抗擊塞爾梯貝里亞人,後來卡塔戈人成為半島的主人。
公元前218年,羅馬人大舉入侵西班牙。
公元前206年,羅馬人將卡塔戈人逐出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在征服塞爾梯貝里亞人的過程中遭到英勇抵抗。
公元前19年,羅馬人才徹底征服整個伊比利亞半島。
此後,在長達500年的時間里西班牙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
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走向崩潰。公元409年,西哥特人入侵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國,從而開始了長達300年的統治。
公元711年,西哥特人的結束了對伊比利亞半島的統治。 主詞條:瓜達萊特戰役
公元710年,由於爭奪王位,西哥特人的一位王位競爭者尋求阿拉伯人(又稱摩爾人)的幫助,從而開始了摩爾人的入侵歷史。
公元711年,摩爾人入侵西班牙,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只用了7年時間就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從而西班牙開始了為期近800年的伊斯蘭統治,稱做「安達盧斯國」,中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初期,西班牙有幾個酋長國並存,隸屬於大馬士革哈里發帝國。
公元722年,在阿斯圖里亞斯地區的科瓦東加山打響了光復運動的第一役。在這場戰斗中,基督教軍隊在領袖佩拉約的領導下戰勝了阿拉伯軍隊。歐洲其它國家的基督教徒也紛紛響應教皇的號召,到西班牙參加反阿聖戰。在同阿拉伯人征戰的同時,基督教形成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大王國。
公元756年,第一位摩爾國王阿夫德拉曼一世,定都科爾多瓦,同時宣布獨立。
公元10世紀,摩爾人統治達到鼎盛時期。後來,科爾多瓦哈里發帝國分裂為若干個王國。面對阿拉伯人對西班牙的侵略和佔領,基督教人開始進行反抗。
1085年,基督教軍隊收復了托萊多,卡斯蒂利亞將該城定為首都。
1212年,在阿方索八世的領導下,卡斯蒂利亞王國的軍隊在拉斯納瓦斯德托洛薩取得了戰勝摩爾人的決定性勝利;此後,又收復了科爾多瓦、塞維利亞、赫雷斯、加的斯等城市,最後只剩下格拉納達王國。
1469年,伊莎貝爾嫁給了阿拉貢的王子費爾南多,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兩個王國聯姻,為兩個王國的最後統一奠定了基礎。
1474年,23歲的伊莎貝爾被立為卡斯蒂利亞女王,她建立起新的法庭和城鎮行政制度。
1479年,費爾南多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兩國正式合並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夫婦二人被稱為「天主教雙王」。 主詞條:西班牙光復運動
1492年1月2日,摩爾人首都格拉納達陷落,西班牙光復運動宣告完成,西班牙最終實現統一。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由西班牙加迪斯出發,10月12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登上巴哈馬的聖薩爾瓦多島,然後帶了幾個土著人及一些物品返回西班牙。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此後,西班牙殖民者開始了對拉美的征服和佔領,將疆土擴展到大西洋的彼岸和菲律賓。
1516年,胡安娜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納瓦拉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
1519年,埃爾南·科爾特斯等從古巴抵達墨西哥,征服了阿茲特克部落的首府特諾奇蒂特蘭。
1530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人從巴拿馬出發,幾個月後到達印加帝國,征服了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許多部落被消滅、印第安人文明被毀滅。
1588年,腓力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班牙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出身海盜的德雷克率領的英國海軍擊潰,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開始衰落。
1648年,西班牙對法國作戰失利,在陸地上的軍事優勢也宣告結束。此後,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又向英國割讓了直布羅陀並陸續喪失了葡萄牙和在義大利與荷蘭的領土,西班牙逐漸走向衰落。
1700年,查理二世去世,其姐瑪麗亞·特里薩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世的孫子費利佩繼位(腓力五世),從此西班牙王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轉到法國波旁家族手中。盡管費利佩當上了西班牙國王,但為爭奪西班牙王位,法西與奧地利(英、荷支持)開始了一場戰爭,並於1713年簽訂了烏德勒支和約,奧地利得到了佛蘭德、米蘭、撒丁島和那不勒斯,英國得到直布羅陀等地,荷蘭得到佛蘭德的許多要塞,西班牙只剩下本土,換取的是各國對腓力五世的承認。
19世紀,拿破崙奪取法國政權後,將擴張的目標對准西班牙。以借路攻打葡萄牙為借口,派軍隊佔領了西班牙並安排自己的兄弟任西班牙國王。西班牙人民奮起抗法。1808年5月2日,獨立戰爭爆發,西班牙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沉重代價,西班牙喪失了絕大部分海外殖民地。
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ña」(源於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主詞條:美西戰爭
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24日王朝復辟。
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以西班牙失敗而告終,古巴獲得獨立,西班牙向美國割讓了波多黎各、關島並廉價出售了菲律賓(2000萬美元)。西班牙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國際大國地位不復存在。 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
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瓦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在馬德里,革命委員會宣布成立臨時政府;阿方索十三世自願流亡國外。同年6月28日,共和派舉行全國大選,宣布宗教自由。同年12月,西班牙通過了新的《憲法》,新政府著手進行農業、教育、區域自治等方面的改革和立法;與此同時,一些右翼政黨相繼成立。
1932年,政變軍人被赦免,中央政府與加泰羅尼亞地區政府發生沖突。
1933年11月的大選中,右派政黨獲勝,一些新法律(如農業改革基本法)被廢止。
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1日,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道弗·蘇亞雷斯·岡薩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1978年12月新憲法正式出台。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1996年至2004年,人民黨連續執政。
2004年至2011年,工社黨重新上台執政。
2011年11月,工社黨在大選中失利,人民黨重掌政權。

2. 西班牙的歷史的怎樣的順序如何

簡史 公元前9世紀凱爾特人從中歐遷入。公元前8世紀起,伊比利亞半島先後遭外族入侵,長期受羅馬人、西哥特人和摩爾人的統治。西班牙人為反對外族侵略進行了長期斗爭,1492年取得「光復運動」的勝利,1516年卡斯蒂利亞女王胡安那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西班牙文名:卡洛斯)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瓦格納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 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1837年伊莎貝爾二世在通過君主立憲的法案之後將其正式合並為一個國家,決定用西班牙一詞「Espa?a」(腓尼基語,意為「野兔」)命名,自此結束了歷經300多年的共主邦聯模式。 1931年王朝被推翻,成立共和國,1936年成立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佛朗哥發動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奪取政權,1947年宣布為君主國。 1492年10月,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此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在歐、美、非、亞均有殖民地。1588年「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開始衰落。1873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王朝復辟。在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失去在美洲和亞太的最後幾塊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關島和菲律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保持中立。1931年4月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的聯合政府。同年7月佛朗哥發動叛亂,經三年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1943年2月與德國締結軍事同盟,參加侵蘇戰爭。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1976年7月,國王任命原國民運動秘書長阿·蘇亞雷斯為首相,開始向西方議會民主政治過渡。 史前歷史 在西班牙發現最早的人類考古學遺跡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萬到五萬年,穴居人類的史前岩畫為我們提供了伊比利亞半島史前文明的生活場景。在西班牙發現的最重要的遺跡包括「黑窟」洞穴和「松林」洞穴,當然還有著名的阿爾塔米拉岩洞。 凱爾特西班牙 最新的理論研究認為伊比利亞人是從北非來到半島的,他們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區,在那裡伊比利亞人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對於考古學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古希臘的歷史中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過記載,希臘人稱他們為「圖爾多人」。他們是伊比利亞人的一個部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燦爛的王國。 公元前1200年,來自中北歐的凱爾特人從北部進入半島。金發凱爾特人和深色皮膚的伊比利亞人通婚,並且擴展到整個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歷史上唯一未被任何外來勢力侵入的地區恐怕就是巴斯克人居住的北部山區。歷史和社會學家至今沒有弄清巴斯克人的起源,她和任何鄰近民族之間找不到親緣關系,卻有人在巴斯克語和日語之間找到了共同點,現在唯一知道的就是巴斯克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 腓尼基,希臘和迦太基人 公元前1100年,強大的航海民族腓尼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殖民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加迪爾,也就是今天的加的斯。同時,希臘人則在南方和地中海沿岸確立了自己的統治。 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人趁機佔領了西班牙的大部分土地,他們留下的著名城市包括卡塔赫納,這個詞正是「新迦太基」的意思。 羅馬人和哥特人 羅馬人在布匿戰爭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之後,也把殖民地擴展到了西班牙,並且很快佔領整個半島,著名的努曼西亞英雄故事就誕生在伊比利亞人抵抗羅馬人入侵的過程中。從此,半島便作為威震海內的羅馬帝國的「西班牙省」而存在。西班牙省在帝國內地位十分重要,兩位羅馬皇帝特拉加諾和阿德里安以及斯多噶學派偉大的哲學家塞內卡都是在這里出生的。西班牙完全吸收了羅馬文化,包括希臘拉丁人和猶太基督教政治、法律、家庭、宗教和習俗,羅馬的語言也在半島上開始使用。梅里達是今天保存古羅馬遺跡最完整的西班牙城市,在塞哥維亞,還可以看到古羅馬的水渠從半空中穿越城市。半島上第一次出現了統一的文明。 公元409年,強悍的哥特蠻族侵入日漸衰頹的羅馬帝國,並於公元419年在伊比利亞半島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定都托萊多。但是哥特人沒有對西班牙文明的發展做出多大的貢獻。 穆斯林西班牙和光復戰爭 西哥特人的統治持續到了公元711年。當時五萬穆斯林戰士橫跨直布羅陀海峽,用手中的彎刀戰勝了曾令羅馬人聞風喪膽的哥特武士,贏得了瓜達萊特戰役大捷。四年之後,阿拉伯人席捲整個半島,把她變成了一個埃米爾國,也是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叫做「安達盧斯國」。我國古代稱之為「綠衣大食」。盡管半島北部地區的抵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公元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穆斯林帝國的勢力仍舊令人驚嘆地不斷鞏固。西班牙在這個時期吸收了燦爛的阿拉伯文化,但是逐漸脫離了大馬士革的中央統治。 阿卜杜拉三世最終把西班牙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哈里發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西班牙迎來了文化上的空前繁榮。城市建設和商品經濟的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甚至推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阿拉伯人帶來了醫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知識,並且在西班牙的音樂、美術、文學、建築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記。阿爾罕布拉宮便是阿拉伯藝術登峰造極之作。同時,阿拉伯語也在西班牙語里留下了許多詞彙。當時最重要的城市有瓦倫西亞、薩拉戈薩、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擁有五十萬居民和一座巨型圖書館的科爾多瓦是十世紀西歐最大的城市和文化中心。 然而,到了十一世紀,王族間(39個王子)的不斷內訌使穆斯林帝國分裂敗落,光復運動愈演愈烈。北方的國王們一個接一個地取得勝利。到了十四世紀,在西班牙的穆斯林只剩下了格拉納達最後一個據點,他們又堅持了近一百年,直到「天主教國王」將她也並入了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版圖。

3. 西班牙是哪年建國的

西班牙擁有悠久的歷史。在公元前35,000年前後,西班牙就出現了智人。公元前九世紀左右腓尼基人、古希臘人、迦太基人以及凱爾特人開始進入伊比利亞半島。隨後到了公元前218年,羅馬人開始佔領伊比利亞半島。羅馬人的入侵對現代西班牙的語言、宗教和法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四世紀,日耳曼部落入侵。到五世紀,西班牙被西哥特人征服,隨後在公元711年,穆斯林的北非人摩爾人入侵西班牙,西班牙人開始了驅逐入侵者的戰爭(光復運動)。這場戰爭持續到1492年。在1512年,西班牙完成了統一。義大利的歷史,在地中海地區,不論從文化或社會發展角度都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這一地區有著重要的史前時期人類活動的記錄。許多地方,如拉丁、托斯卡納、翁布里亞、巴西利卡塔,都有著重要的考古遺址。大希臘,埃特魯里亞文明,以及其後的羅馬帝國分別統治了這片土地許多個世紀。義大利的發展亦即是羅馬帝國的興衰。中世紀時,由於西羅馬帝國滅亡,義大利地區隨著中世紀的封建制度,變成以城邦發展為主體,教廷在中世紀對義大利以至全歐洲有著長遠的影響。15世紀末,發源於義大利中部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和文藝復興運動確定了近現代歐洲思想和藝術的根基。文藝復興令義大利地區雲集著各種有專能的學者,多個城邦的經濟蓬勃,每個富甲一方的義大利富商成為當地的大地主。義大利自然被分裂成多個小城邦國。作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義大利卻姍姍來遲。在法國的拿破崙的軍事行動,義大利各個城邦國都被其征服,由拿破崙劃成一個義大利王國,這是現代史上義大利的第一次統一。但這個王國維持了不久,當拿破崙在1815年戰敗投降後,歐洲列強召開維也納會議,重新劃分歐洲,義大利王國被瓦解,回復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多個城邦國。當中中部劃分為教皇國,由教廷掌管羅馬。奧地利帝國的勢力也滲透至威尼斯和義大利東北部。此後40年,義大利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都經歷多次大規模的民族革命浪潮,歐洲近代民族主義之父糾澤佩·馬志尼提出統一義大利的設想。與此同時,薩丁尼亞王國在1850年代迅速崛起,義大利統一運動的策劃者加富爾伯爵,就是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二世在1850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國王時的首相。由革命家糾澤佩·加里波底於1860年開始發動統一運動。1861年3月17日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公國和兩西西里王國合並成為義大利王國。除了教皇國因為受法國保護下仍然在中部存在外,義大利半島已見統一。直到1870年9月20日,羅馬成為義大利王國的一部分,這也標志著義大利統一的完成。教廷被迫在梵蒂岡成為義大利境內的一個獨立國家。

4.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來源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歷史上長期被異族統治,飽受入侵之苦的兩國人民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反抗,在反抗中實現統一,並建立了現代民族國家,這一新國家形式的動員能力遠在其他國家之上。

在幾乎整個16世紀,兩國壟斷了歐洲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地。海外貿易的豐厚利潤和新大陸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兩國,從而使這兩個小國率先稱霸世界。

記者:文藝復興對這兩國的崛起有沒有影響?

屈從文:文藝復興對兩國的崛起產生了直接影響。文藝復興的人文精神使人們從中世紀對上帝的絕對崇拜中解脫出來,確立了人在世界的至高地位,大大提升了人們挑戰自然,勇於探索的勇氣和信心。那時候一些古希臘羅馬時代科學成果的發現和科技的新發展,也同樣起到了開拓處於蒙昧狀態的歐洲人視野的作用。例如,1406年,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著作《地理學指南》的發現,就對刺激兩國航海發現產生了直接作用。

正是文藝復興的興起,刺激了葡萄牙、西班牙的統治者,以及歐洲的探險家敢於嘗試海外探索,最終推動歐洲擺脫中世紀的蒙昧狀態。

記者: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存在擴張過度的問題,他們有沒有採取什麼措施補救?

屈從文: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國土狹小,人口不多,但兩國都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擁有廣袤的殖民地,國力和人口的不足使得他們只能控制一些點,而不能全面對殖民地進行有效統治。而且,葡萄牙和西班牙不能像後來的英國、法國等國一樣給殖民地帶來新的生產方式和技術,他們只是對殖民地實行掠奪式財富榨取。

當歐洲其他國家結束征戰,紛紛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以後,兩國的大國地位就不可避免衰落了。在當時的條件下,兩國沒有、也不可能採取有效措施進行補救。

拓展閱讀 雖然率先成為世界性大國,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大國之路卻並不平坦。

社會劇變、國運衰微導致葡萄牙一度被西班牙兼並,與新興國家的不斷戰爭以及僵化的經濟也讓西班牙日益衰落。

16世紀時,伊比利亞半島兩國在歐洲海外事業中遙遙領先,從東方的香料貿易和美洲的銀礦中獲得了巨大財富。

但是,到這一世紀末,它們卻從各自的領先地位急速倒退。英國、法國和荷蘭開始侵犯葡屬東方帝國和西屬美洲殖民地的權益。

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曾經牢牢控制了東方貿易的殖民大帝國,就這樣將海上領導權輕易地讓與了荷蘭和英國。

葡萄牙的衰落

早在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兼並前就顯出端倪,首先是讓他們富足起來的香料貿易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葡萄牙自己並不出產用來交易的原料,也不想生產那些工藝品。香料貿易的終點也不在里斯本,而在安特衛普。香料貿易的經營成本也在逐步加大,葡萄牙為了東方的戰爭需要花錢,為了維持與當地部落的聯盟需要花錢,更重要的是,航行到印度仍然充滿風險,海上的死亡率極高。

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擴張可以說有點「過度」,分散到了許多地方。葡萄牙並沒有相應的人口來承受如此多的「領地」。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博克薩說,葡萄牙人是「肚飽眼飢」,什麼都想「吃」,可是又「消化」不了。葡萄牙也曾做過努力,讓國家適度從貿易中分離出來,交給一些公司去經營。但是並沒有成功。

在葡萄牙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提高的情況下,葡萄牙的東方貿易卻帶動了歐洲其他國家如英國、荷蘭工業品的生產。一旦他們意識到葡萄牙人只是轉手販賣他們製造的東西,他們就用自己的艦隊一步步剝奪了葡萄牙人在遠東的據點,自己取而代之。

西班牙的衰落

一方面是由於對手實力的增強而相對處於劣勢;另一方面,西班牙僵化的經濟從一開始就為這種衰落埋下了隱患。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

這些王朝戰爭、宗教戰爭耗費了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財富。西班牙統治者的過分擴張,顯然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他們試圖不僅在海上,也在陸上扮演主要角色。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英國的戰略是,置身於大陸事務的外圍,只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干涉。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於歐洲大陸,並不斷地捲入歐洲戰爭。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范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權和政治控制權。

與此同時,在與歐洲新興國家英國、法國、荷蘭的不斷戰爭中,西班牙作為歐洲最強盛的軍事大國也在不斷衰落。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潰。17世紀上半葉的30年戰爭進一步拖垮了西班牙。

到1648年各國為結束這場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時候,西班牙面對財政的崩潰、國內的叛亂、普遍的貧困無可奈何。緊接著和法國簽訂的《比利牛斯和約》最終使西班牙在歐洲格局中處於一個相對來說走向衰落的國家的地位。

深層原因

致使伊比利亞半島衰落的更實質的原因是,經濟上一向長期依賴西北歐。它們在開始海外擴張以前是這樣,在那以後依然如此。

葡萄牙和西班牙能率先從事海外擴張。但是,這一擴張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後盾,它們缺乏從事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能向西屬美洲殖民地提供其所需的製成品的工業。誠然,有數十年西班牙的工業由於海外製造品市場的突然發展而受到促進,然而,約1560年前後,工業的發展停止了,隨即開始了長期的衰落。一個原因在於大批金銀財寶源源流入國內,引起了急速的通貨膨脹,這使西班牙工業處於嚴重不利地位。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業的最後結果是進一步刺激西北歐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它僅僅提供了足夠的財富,卻並沒有實行基本的制度改革。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趕走。這就是西班牙繁榮數十年後隨即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5. 關於古代四大文明

你了一下四大文明古國與瑪雅文明的內容:
一 .印度

印度是一個文化的大熔爐。這個國家獨特的歷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從遠古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從亞洲到歐洲等多種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個由五大民族構成的國家,本身就像一個大大的文化博物館。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買是文化的中心,而加爾各答則每天都有關於文化的新聞,多元化的音樂、舞蹈、舞劇和笑劇都令遊人眼花繚亂,樂而忘返。

在喧鬧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們都嚮往返璞歸真。而印度傳統音樂的基礎正是「自然」。它歌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神之間的關系。四季的旋律都在傳統曲調「拉格」中得到體現——傳說古人從森林裡小鳥的鳴叫和樹枝燃燒的聲音獲得靈感而創造了第一首「拉格」。至於歌曲的內容,則源於北印度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傳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發音,歌者音質純凈,令歌曲保持一種簡潔、純美的聖詩感覺。即使你聽不懂歌詞,也能體會到自然的神聖與平和。

二 .古埃及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地跨亞非兩大洲,瀕臨地中海和紅海。大部分領土位於非洲東北部,只有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部。1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中沙漠約佔95%。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從南到北流貫全境,在兩岸形成寬約3至16公里的狹長河谷,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的三角洲。

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是埃及最富庶的地區,盛產棉花、小麥、水稻、花生、甘蔗、椰棗、水果和蔬菜等農產品,長纖維棉花和柑橘馳名世界。埃及現有人口6700多萬,其中絕大多數生活在河谷和三角洲。伊斯蘭教為國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

首都開羅是擁有1600多萬人口的非洲第一大都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由開羅省、吉薩省和蓋勒尤卜省組成,通稱大開羅。遍布全城的清真寺宣禮塔使開羅享有「千塔之城」的美譽。市內的哈桑清真寺、艾茲哈爾清真寺和薩拉丁城堡等是古代伊斯蘭建築藝術瑰寶。開羅還是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所在地。

三 .古巴比倫

穿過炎炎烈日和黃沙漫天的阿拉伯沙漠,我們來到《一千零一夜》的故鄉,這個國家南部的蘇美爾城庫爾臘就是〈聖經〉中伊甸園的誕生地,這里也是若亞放飛和平鴿的地方。在豐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灌溉中,孕育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誕生了燦爛的Mesopotamia古人類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絕大部分在伊拉克境內和敘利亞東北部。東起伊朗高原西緣,南抵波斯灣,西達敘利亞沙漠,北至亞美尼亞山區。地勢低平,平均海拔200米以下,從北向南傾斜,巴格達以北為上美索不達米亞也叫亞述,地勢略高,丘陵起伏。以南稱下美索不達米亞也叫巴比倫尼亞,地低多湖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在南部匯合成為阿拉伯河,形成三角洲。兩河流域的平原從西北伸向東南,形似新月,有「肥沃新月」之稱。古時這一地區農業發達,依灌溉之便利,河渠縱橫,土地肥沃。區東北部山區屬地中海氣候,其餘屬亞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從北部的500毫米,到南部降為不足100毫米。地處地中海與波斯灣之間,又是小亞細亞、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島的中心地區,是西亞交通要地和各民族交匯的地區。

四 .中國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背陸面海,海陸兼備。中國幅員遼闊,北起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北緯55°多),南至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北緯4°附近),南北相距約5500公里;東起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135°多),西至新疆帕米爾高原(東經73°附近),東西相距約5000公里。

中國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亞洲陸地面積的1/4,約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1/15,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中國地形多樣,類型齊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無不典型壯觀。地形分布的規律是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自西而東,逐級下降。中國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

中國陸地邊界長約2.28萬公里,中國陸上疆界長2萬多公里,東有朝鮮,東北有俄羅斯,北有蒙古,西北有俄羅斯、哈薩克,西有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西南有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南有緬甸、寮國、越南。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環繞大陸邊緣的海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與中國隔海相望的鄰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早在170萬年至20萬年前,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古人類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經過漫長的原始社會,約在公元前21世紀,中國出現了第一個王朝--夏。在經歷了4000年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制度。1949年,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瑪雅

①古地區名。印第安人的一支瑪雅人居住的地區,范圍約為今墨西哥南部塔巴斯科、坎佩切、尤卡坦等州和瓜地馬拉、宏都拉斯以及貝里斯外圍地區。公元一到五世紀,瑪雅人先後在該地區興建一些城邦。據傳全盛時代人口曾達1,400萬。當時已有發達的農業,對天文、數學、歷法、雕刻技術,也有卓越的創造。史稱「瑪雅文明」。為美洲文化的源地之一。十二世紀後衰落,十六世紀西班牙入侵時,被摧毀。
②瑪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傑出代表,以印第安瑪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貝里斯以及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地區。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隸制國家,公元3~9世紀為繁盛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此後長期湮沒在熱帶叢林中。
18世紀末開始引起學術界注意,19世紀末發掘一批重要遺址,開始了瑪雅文明的現代考古學研究。20世紀50年代後,研究進展較快,形成專門的瑪雅學,是世界考古學及歷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瑪雅文明的發展階段,學者間說法不一。據美國考古學家N.哈蒙德的劃分,可分為前古典期、古典期、後古典期3個階段。
前古典期即瑪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島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圍山谷已出現定居的農業生活,玉米和豆類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壇等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後出現國家萌芽,並出現象形文字。
古典期(約公元250~900)瑪雅文化進入盛期,各地較大規模的城市和居民點數以百計,都是據地自立的城邦小國,尚未形成統一國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歷法,城市規劃、建築風格、生產水平也大體一致。主要遺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熱帶雨林區,蒂卡爾、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內格拉斯、帕倫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蒂卡爾遺址由數以百計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廟組成,氣象宏偉,城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估計居民有4萬左右。此時出現大量刻紀年碑銘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為獨特的記時柱。800~900年左右,這些祭祀中心突然廢棄,瑪雅文明急劇衰落。11世紀以後,瑪雅文明中心開始逐漸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後古典期(約1000~1520)的文化有濃厚的墨西哥風格。從墨西哥南下的托爾特克人征服尤卡坦,並以奇琴伊察為都城。建築中出現石廊柱群及以活人為祭品的「聖井」、球場,還有觀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廟,崇拜羽蛇神魁扎爾科亞特爾。此後北部的瑪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為後古典期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的陶器和雕刻藝術都較粗糙,世俗文化興起,並帶來好戰之風。瑪雅潘的統治者與其他城邦結成聯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統治。1450年,大概由於內部叛亂,瑪雅科潘被焚毀,此後百年中文化趨於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虛而入,從墨西哥南下,佔領尤卡坦半島,瑪雅文明被徹底破壞。
瑪雅文明基本上屬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工具、武器全為石制和木製,黃金和銅在古典期之末才開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鐵。農業技術簡單,耕作粗放,不施肥,亦無家畜,後期有水利灌溉。手工製品有各種陶器、棉紡織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區間有貿易交換關系。瑪雅人的建築工程達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對堅硬的石料進行雕鏤加工。建築以布局嚴謹、結構宏偉著稱,其金字塔式台廟內以廢棄物和土堆成,外鋪石板或土坯,設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頂。其雕刻、彩陶、壁畫等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畫表現貴族儀仗、戰爭與凱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畫藝術的寶藏之一。
瑪雅文明的天文、數學達到很高成就。通過長期觀測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運行規律,約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創制出太陽歷和聖年歷兩種歷法,前者一年13個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後者一年18個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閏1天。每天都記兩歷日月名稱,每52年重復一周,其精確度超過同代希臘、羅馬所用歷法。數學方面,瑪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歐洲人早800餘年,計數使用二十進位制。瑪雅文明的另一獨特創造是象形文字體系,其文字以復雜的圖形組成,一般刻在石建築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寫需經長期訓練。現已知字元約800餘,但除年代符號及少數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釋讀成功。當時還用樹皮紙和鹿皮寫書,內容主要是歷史、科學和儀典,至今尚無法釋讀。
瑪雅文明的早期階段圍繞祭祀中心形成居民點,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國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會的統治階級是祭司和貴族,國王世襲,掌管宗教禮儀,規定農事日期。公社的下層成員為普通的農業勞動者和各業工匠。社會最下層是奴隸,一般來自戰俘、罪犯和負債者,可以自由買賣。瑪雅諸邦在社會發展上與古代世界的初級奴隸制國家相近,但具體情況尚無詳細資料說明。
瑪雅人篤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於宗教色彩。他們崇拜太陽神、雨神、五穀神、死神、戰神、風神、玉米神等神。太陽神居於諸神之上,被尊為上帝的化身。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靈魂不滅。瑪雅國家兼管宗教事務。首都即為宗教中心。
公元1502年,哥倫布最後一次遠航美洲,距離他第一次發現「新大陸」恰好10年。船在宏都拉斯灣靠岸,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興奮地踏上久違的蔥蘢陸地。在當地的市場上,一種製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賣主告訴他,這漂亮的陶盆來自「瑪雅」。這個神奇的名字,第一次傳入了歐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險家科爾特斯(Hernan Cortez)率領西班牙軍隊橫掃墨西哥,征服正處於文明鼎盛時期的阿茲特克帝國,「鏟除一個文化,如同路人隨手摺下路邊一朵向日葵」。此時,瑪雅文明已近尾聲,但在尤卡坦半島上,還殘存著一些瑪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險隊前往尤卡坦,試圖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並強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瑪雅人展開了長達百餘年的游擊戰,直到1697年,最後一個瑪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飛煙滅。
瑪雅文明的早期階段圍繞祭祀中心形成居民點,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國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會的統治階級是祭司和貴族,國王世襲,掌管宗教禮儀,規定農事日期。公社的下層成員為普通的農業勞動者和各業工匠。社會最下層是奴隸,一般來自戰俘、罪犯和負債者,可以自由買賣。瑪雅諸邦在社會發展上與古代世界的初級奴隸制國家相近,但具體情況尚無詳細資料說明。
瑪雅人篤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於宗教色彩。他們崇拜太陽神、雨神、五穀神、死神、戰神、風神、玉米神等神。太陽神居於諸神之上,被尊為上帝的化身。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靈魂不滅。瑪雅國家兼管宗教事務。首都即為宗教中心。
瑪雅文字最早出現於西元前後,但出土的第一塊記載著日期的石碑卻是西元二九二年的產物,發現於提卡爾。從此以於,瑪雅文字只流傳於以貝登和提卡爾為中心的小范圍地區。五世紀中葉,瑪雅文字才普及到整個瑪雅地區,當時的商業交易路線已經確立,瑪雅文字就是循著這條路線傳播到各地。
瑪雅人所使用的八百個象形文字,已有四分之一左右為語文學家解譯出來。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稱、數目字、方位、顏色以及神祗的名稱。大多記載在石碑、木板、陶器和書籍上。書籍的紙張以植物纖維製造,先以石灰水浸泡,再置於陽光下 乾,因而紙上留下一層石灰。雖然現代還有二百萬人在說瑪雅話,而且其文字中一部分象形和諧音字很像古埃及文字和日本文字,可能可以比較探討出其中的異同來,但我們對整個瑪雅文字的解譯,依然力有未逮。
然而,一九六三年,蘇俄語言學者瑞.克洛魯夫,成功地將碑文分門別類,以統計學的方式來處理和分析,從這些不同的類別中,歸納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瑪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樣用二十六個羅馬字組成,而是文字每個字都有四個音節。克洛魯夫終於成功地看懂了幾個文字。按著,蘇俄數學研究所的斯爾.索伯夫和巴基.由斯基洛夫,使用電腦,利用龐大的資料文字(約十萬字)成功的解讀了一篇文章。德勒斯基的古文書有月食、星星的運行、結婚等記載;馬德里的古文書中有農耕、狩獵和雕刻等記錄;巴黎的古文書則記載歷史的真相。總之,基本的內容有宗教儀式、氣象現象和農作物等。

瑪雅文明
在古代世界文明史上,瑪雅文明似乎是從天而降,在最為輝煌繁盛之時,又戛然而止。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這個偉大而神秘的民族,早已集體失蹤。他們異常璀璨的文化也突然中斷,給世界留下了巨大的困惑。
自從1839年美國人約翰·斯蒂芬斯在宏都拉斯的熱帶叢林第一次發現瑪雅古文明遺址以來,世界各國考古人員在中美的叢林和荒原上共發現了170多處被棄的瑪雅古代城市遺跡,並發現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8世紀,瑪雅人的文明足跡北起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南至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直達安第斯山脈。這個神秘的民族在南美的熱帶叢林建造了一座座規模令人咋舌的巨型建築。雄偉壯觀的提卡爾城,其電腦復原圖出現在人們面前時,許多現代城市的設計師也自嘆弗如。建於7世紀的帕倫克宮,殿面長100米,寬80米。烏克斯瑪爾的總督府,由22500塊石雕拼成精心設計的圖案,分毫不差。奇琴·伊察的武士廟,屋頂雖已消失,那巍然聳立的1000根石柱仍然令人想起當年的氣魄。這一切都使人感到,這是個不平凡的民族。
隨著對瑪雅文化的進一步考察,人們又驚奇地發現,幾千年前的瑪雅人竟有著無與倫比的數學造詣,有著獨特的謎一樣的文字。而且奇琴·伊察、提卡爾、帕倫克等地的巨型建築也並非出自瑪雅人的實際生活的需要、而是嚴格依照神奇的瑪雅歷法周期建造的。
瑪雅人的歷法和天文知識究竟精確到什麼程度呢?他們把一年分為18個月,他們測算的地球年為365.2420天,現代人測算為365.2422天,誤差僅0.0002天,就是說月000年的誤差才僅僅一天。他們測算的金星年為584天,與現代人的測算50年內誤差僅為7秒。這是個多麼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幾千年前的瑪雅人怎麼能有這么精確的計算他們還保持著一種特殊的宗教紀年法,一年分為13個月,每月20天,稱為「佐爾金年」。這種歷法從何而來,實在令人不解。
因為這種年法不是以地球上所觀察到的任何一種天體的運行為依據的。以致有人變為,「佐爾金年」歷法是瑪雅人的祖先依據另一個至今我們尚不知道的星球制訂的。
瑪雅人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就掌握了「0」這個數字概念,比中國人和歐洲人都早了800年至1000年。他們還創造了20進位計數法,他們的數字演算可沿用到噶400萬年以後。
這樣龐大的天文數字,只有在現代星際航行和測算星空距離時才用得上。而幾千年前的瑪雅人刀耕火種,用樹葉遮體,用可可豆作媒介以物換物,這樣的數字演算他們用得著嗎?
瑪雅人的歷法可以維持到4億年以後,他計算的太陽年與金星年的差數可以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4位數字,他們有自己的文字,那是用800個符號和圖形組成的象形文字,詞彙量多達3萬個。他們有著精美絕倫的雕刻、繪畫和青銅藝術。然而在這個登峰造極的高度文明誕生之前,瑪雅人巢居樹穴以採集為生,這樣的原始部落怎麼能突然產生這么高度文明?即使到了16世紀,西班牙人在布滿古跡遺址的尤卡坦半島上看到的印第安人,還是以樹葉,住泥巴糊的茅屋,以採集狩獵勉強糊口。顯然那種精確的天文歷法和數學,那種令全世界景仰的文明、藝術,都遠遠超出了當地印第安土著那幾近原始生活的實際需求。
這使任何人都不能不產生深深的:古代瑪雅人是怎麼得到了那高深的知識?燦爛的瑪雅文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後來又怎樣銷聲匿跡?
1952年6月有5日,人們在墨西哥高原的瑪雅古城帕倫克一處神殿的廢墟里,發掘出了一塊刻有人物和花紋的石板。當時人們僅僅把這當作是瑪雅古代神話的雕刻。但到了六十年代,人們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後,那些參與過宇航研究的美國科學家們才恍然大悟:帕倫克那塊石板上雕刻的,原來是一幅宇航員駕駛著宇宙飛行器的圖畫!雖然經過了圖案化的變形,但宇宙飛船的進氣口、排氣管、操縱桿、腳踏板、方向舵、天線,軟管及各種儀表仍清晰可見。這幅圖畫的照片被送往美國航天中心時,那些宇航專家們無不驚嘆,一致變為它就是古代的宇航器。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卻是確鑿的事實。
於是,有些學者提出了一種大膽的看法:他們變為,在遙遠的古代,美洲熱帶叢林中可能來過一批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智能生命,他們走出飛船,教給了尚在原始時代的瑪雅人各種先進知識,然後又飄然而去。他們被瑪雅人變為是天神。瑪雅文化中那些令人難以理解的高深知識,就是出於外星人的傳授。帕倫克石板上的雕刻,也是瑪雅人對外星宇航員的臨摹。外星人離去時,曾向瑪雅人許諾重返地球,但在瑪雅人的追求祭司預言天神返回的日子裡,這些外星並未重新返回。於是這導致了瑪雅人對其宗教和祭司統治的信心喪失,進而引起了整個民族心理的崩潰,終於使人們一個個離開故鄉,各自走散。瑪雅文化就這樣消失了。
也許人們會指責這種看法帶有過多的假說意味。但即使否變了這種說法,也仍然無法圓滿地解釋瑪雅文化那神秘的內涵,那眾多令人不可思議的奇跡,以及它突然消失的原因。
瑪雅人佔領著Yucatan半島、現代宏都拉斯、及現代瓜地馬拉。其歷史大概可追述到公元前二千年,但鼎盛時期是在公元600到900年之間。盡管他們生活在農業發達時期,他們還是創造出許多類似於埃及燦爛古跡的一些紀念碑和儀式中心。這些建築物的規模之所以令人驚奇,是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相當純朴簡單。而其建築的發展水平盡管不是很高,但與其同時代的其它民族相比,還是領先的。他們發明了一種獨特書寫語言,到今天必須破譯後才能理解。現僅保留有三本瑪雅人寫的書,其它的都被視其為異端的歐洲人給毀滅殆盡。
瑪雅人在數學與天文學方面非常精通,其理解與預知各星球運動的本領是根據歷法計算出來的,常在一些重要的儀式上表現。他們住在一個小村子裡,每當有重大事情發生時,就可聚集在其中心地商量討論,這個小村子現已不再存在。貴族武士和牧師統治著這個社會。
公元十世紀,瑪雅民族開始衰落,或許是由於地震,也有可能是火山爆發。許多重要的儀式場所自那以後就被拋棄了。從墨西哥中心來的武士們入侵瑪雅城,他們在雨林中分為許多小組進攻。公元17世紀,西班牙人奪取了最後一個瑪雅中心,但今天,居住在Yucatan的居民較之以前要少了近兩百萬人口。

6. 歐洲文明的源頭是

一,對比古代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的影響范圍。

注意:當時亞歐大陸北方幾乎是無人區,不存在文明
看地圖,中原王朝的影響范圍比羅馬大了四倍左右,中國人口比羅馬也要多四五倍。同時,漢朝已經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中央朝廷直接管到縣一級。古代的縣人口很少的。漢朝的文明發展程度遠遠高於羅馬。
羅馬帝國對地方的管理,類似於中國的土司制度,並非中央集權。
二,對比中國和歐洲的緯度。

請注意以上兩幅圖中北緯四十度所經過的地區。兩幅圖繪到一起就是:

北緯40度經過歐洲的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的北部,與中國的長城基本處在同一條線上。哈爾濱與威尼斯基本處於同一緯度。
北緯50度經過英國南部、德國北部、波蘭、白羅斯,與中國東北的漠河在同一條緯線上。
長城是農耕和游牧地區的分界線,與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重合。古代長城以北能養活的人口數量很少。漠河是中國最北的地區,冬季最寒冷,古代人跡罕至。

歐洲這邊由於緯度太高,在古羅馬時期,只有地中海沿岸是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但生產的糧食和養活的人口也很少。與同時代的中國根本沒法比,至少五倍以上的差距。
地中海沿岸本來面積就小,山多地少,能和華北平原、渭河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比農業生產嗎?
簡言之,古代歐洲只有地中海地區是適合人類生存的,能產生高級文明。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區在古代不適合人類生存,因為只能種植牧草,不適合生產糧食。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東歐內部地區就更不適合人類生存了。
三,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產生年代。
中華文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高度文明時期。在漢朝中華文明基本定型。
政治上是中央集權制加郡縣制,經濟是小農經濟。文化上,文字早已經成熟,文學作品無數。
長平之戰的參戰人數、後勤人數比拿破崙戰爭的人數還多。西方在16世紀差不多才達到中國戰國末期的發展水平。
西方人喜歡把歷史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類似於夏商周的王族把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那裡,虛幻的成分太多。這是典型的把傳說當歷史。
莎士比亞(1564-1616年)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用英文寫作的著名作家。
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是德國人首次把《聖經》翻譯成德語。
歐洲的信史是從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開始的,文藝復興從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城邦開始,逐步擴展到歐洲其他地區。歐洲文明(西方文明)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的。
隨後經過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開辟殖民地,靠著殖民掠奪積累的財富,歐洲列強完成了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建構,歐洲文明才最終形成。
歐洲是天生的近代文明。靠著吸收其他文明的文化成果,迅速過渡到近代。就和日本學習唐朝,迅速過渡到封建時代是一樣的。
15至19世紀是歐洲發展最快的時期,也是歐洲文明最終定型的時期。
四,越早的發明越重要和偉大。
我們要明白一個最簡單的基本道理:早期人類發明比近現代人類發明更重要,更偉大。越早的發明難度也更大,也越偉大。
人類起源於200萬年前,其中99%的時間屬於舊石器時代。人類祖先當年學會使用石器,使用天然火,這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舊石器時代的人發明和改進一件石器,可能需要幾萬年。但你決不能說原始人改進一件石器的重要性不如蘋果手機更新換代。
新石器時代大約有一萬多年。人類可以磨製更多石器,發明了鑽木取火、陶器製作法,農業和畜牧業產生。
然後人類進入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中國人的祖先發明了養蠶、製作瓷器、發明文字以及「四大發明」等。
西方人從祖先那裡繼承的文化技術其實很少,大部分文化是從西亞、北非、東亞學去的。這其中,中國才是整個亞歐大陸的文明制高點。歐洲人所稱頌的古希臘只是個幌子而已。
總結:在古代,中華文明疆域和人口數量都遠遠超過亞歐大陸其他文明,佔了亞歐大陸的一半還多。大量的出土文物證明,中國人在古代的發明創造也比其他文明的總和還要多。對人類的貢獻不言而喻。而歐洲大部分地區在古代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文明程度很低。比中東地區的文明都差很多,跟中華文明根本沒法比。
近代歐洲崛起時是整個亞歐大陸的發展結果,而不是歐洲人獨創。人類的發展是一場「接力賽」,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等文明完成了前幾棒,歐洲列強只是接棒完成了最後一棒而已。

7. 歷史上,西班牙和葡萄牙為什麼不是民族國家

1、光復運動取得決定性勝利
公元8世紀初,從北非過來的阿拉伯人用了大約4年的時間征服了整個伊比利亞半島(現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此後的數個世紀里,阿拉伯人以他們特有的智慧建立了一個偉大的帶阿拉伯化的西班牙文明,使西班牙在2個世紀之內都是西歐的文化中心。
阿拉伯人佔領西班牙後,不願接受這些伊斯蘭教統治的西班牙人退縮到北部山區,那裡出現了一些抵抗中心,由此開始了持續7個多世紀的光復運動,但斗爭最激烈的時期是11~13世紀。這場斗爭,在西班牙人看來,是基督教反擊伊斯蘭教侵犯的一部分,所以,反抗阿拉伯人同志的武裝也被看成是羅馬教皇號召組織的十字軍的一部分。
10世紀和11世紀時,在伊比利亞西北部出現了雷翁和卡斯提兩個抵抗中心。鑒於西班牙人的復國戰爭如火如荼地展開,約兩萬北非的柏柏爾人在伊本.優素福率領下於1086年來到西班牙,支援這里的阿拉伯人。在一次決定性的戰役中,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六世率領的軍隊大敗,據說他只帶了300人死裡逃生,而這些柏柏爾人的軍隊則把4萬多個首級作為戰利品帶回了北非。但卡斯提人沒有灰心。1212年,卡斯提國王阿方索八世在各抵抗中心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十字軍的支持下,統率聯軍於柏柏爾人在托羅薩地方進行決戰,大獲全勝,柏柏爾人被殺至少16萬。1230年,卡斯提和雷翁王國合並,統稱為卡斯提王國,是反抗阿拉伯人統治的中心,擁有最強大的一支反抗武裝。1236年,他們攻克阿拉伯人的首都科爾多瓦,光復運動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伊比利亞的東北部則形成了反抗阿拉伯人的另一個中心――阿拉貢王國,該王國的正式形成是在1137年,由當地幾個抵抗中心合並而成。在半島的西南部,則形成了葡萄牙王國,它先是依附於卡斯提,1143年後成為獨立王國。
在整個光復戰爭中,西班牙出現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族英雄羅德里戈.迪亞士(約1043~1099),他成為了一個傳奇式的人物,被稱為「熙德」(鬥士的首領)。他的主要功勞式1094年攻佔巴倫西亞,並堅守住這座城市。後來他的事跡被人編為長詩《熙德之歌》,是中世紀西歐最重要的幾部長篇史詩之一。近代以來,這部長詩也成了衍生其他文學作品的素材,如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作家高乃依就創作了悲劇《熙德》,歌頌理智對情慾、義務對感情的勝利。
經過11~13世紀的激戰後,西班牙人的勝局已定,但離光復全部領土仍需時日。科爾多瓦失守後,阿拉伯人逃到半島東南部的格拉那大,又在那裡堅守了250多年。他們在這群山環抱、江河貫流、田園如茵的彈丸之地,在這勢單力薄的偏安環境中,再次創造了輝煌的文化。
2、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形成
勝利在望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還無暇顧及這一類文化的創造,他們在復國的同時處於建立一個強大的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不經歷這個過程,日後他們就不可能發動大規模的探險和殖民活動,也就不能建立起龐大的帝國,而民族國家的形成,不光是一個驅逐外敵的過程,也是一個解決民族內部沖突、使內部各種政治勢力達到相對集中和統一的過程。要實現這一點,往往要經過激烈的思想沖突和流血斗爭。
近代西歐各國民族國家愛國主義形成時期,主要表現為國王和大貴族的沖突。葡萄牙獨立後不久,即在13世紀初就發生了內戰,主要是國王想加強中央政府權力而引起於大貴族和高級教士的沖突。此後,葡萄牙不僅多次發生與卡斯提的戰爭和新的內戰,還爆發過兩次「革命」,即所謂的1245~1247年的革命、1383~1385年的革命。葡萄牙史學家認為,這些革命都帶有國王與「人民」(城市市民和農民)合作打擊鬧分裂的權貴的性質,結果使中下層階級獲得了更多的活動空間,這對商人特別有利。1383~1385年的革命是與卡斯提的戰爭一起進行的。在這場戰爭加革命中,世襲大貴族站在卡斯提一方,市民和一些精通羅馬法的知識分子站在政府一邊,卡斯提的干涉軍失敗了。於是,有錢的「資產階級」(這里所說的「資產階級」,是習慣上一種比較簡單方便的稱呼,一般是指當時的大商人。一般說來,這是還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最多也是一些傾向於資本主義發展的商人。)和法學家在新建立的王朝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資產階級」關心和平和擴大貿易,法學家則關心加強國王權威。一個集權的中央政府至此終於建立起來了,沒有這樣一個政府,沒有這些商人和法學家的努力,小小的葡萄牙此後要發展成一個帝國是不可能的。當然,只靠這些商人和法學家也是不行的,未來的擴張和建立帝國,還是要靠那些權利受到一定抑制的貴族的支持和領導。但這里我們必須看到,西歐中世紀後期與中國封建社會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的商人及其相關的知識分子還是取得了可以與傳統的統治階級相抗衡的權利。
光復運動的另兩個主要中心阿拉貢王國和卡斯提王國也不平靜,它們同樣面臨加強中央權力的問題,同樣面臨大貴族鬧獨立,同時還有農民反抗封建捐稅的起義。為了強化中央權力和集中統治,兩個王國走上了聯合的道路,這是通過聯姻來實現的。 1469年阿拉貢的王子斐迪南與卡斯提女繼承人伊莎貝拉結婚。10年後,他們先後繼承了各自王國的王位,這樣1469年兩個國家正式合並,實現了西班牙的統一。不久,統一後的西班牙開始向偏安一偶的阿拉伯人發起總攻。1492年1月,格拉那大的摩爾人獻出城池投降,光復運動至此結束。
伊莎貝拉是位頗會玩弄權術的女王。據說她金發碧眼,是個典型的美人,但不是那種風情柔和之輩,而是愛好體育、健壯有力之人。理論上她是協助丈夫治理國家,但無比傲慢、固執己見,又善於掩飾,常常裝出天真浪漫的樣子裁斷大小事務。特別是她的宗教狂熱,使西班牙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就是她大肆利用宗教裁判所來鎮壓「異端」,製造了大量冤案。僅1498年前的17年中,被處以火刑的就有8800人,被判有罪的達10萬人以上。這里所說的「異端」,指的是那些信仰其他宗教的居民,如猶太教、留在西班牙而被迫改宗天主教的摩爾人(被稱為「摩里斯科人」),也就是那些對基督教信仰解釋與羅馬天主教的官方規定有出入的人。不過後者是少數,當時的異端主要還有那些在宗教實踐上與教堂規定的一套不一致的人,大部分是走火入魔的鄉村婦女,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異端」是被誣告造成的。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鎮壓政策雖暫時有助於政權的鞏固,但其消極面及其明顯。比如,政府命令猶太人在3個月內離開西班牙,許多醫生、科學家、哲學家、商人、高級手工藝人在猶太教士的帶領下離開了這個國家。這些離開西班牙的猶太人的後裔現在已有200萬,分布在全球多個國家。
當然,對這時期西班牙的君主來說,這些消極現象並不像後來看來那麼嚴重。在他們眼裡,最有意義的是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這是向外擴張、建立帝國的先決條件。伊比利亞半島上這兩個國家在近代西歐的擴張中走在前面,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反侵略斗爭中較早建立起了一個相對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
民族國家是指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建立起來的國家。 民族國家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乃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決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18及19世紀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乃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治體制,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府體制,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府體制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結合型式。 民族國家是政府體制的一種形式。而民族則是共同體的認同概念,其來源可以是共享的體制、文化、或族群。民族國家這個概念應此包括以公民國族主義及種族國族主義等不同的思維,主要取決於認同概念的形成要素。所謂的單一民族國家,所有公民共享一價值、歷史、文化、或語言,不論是繼承前帝國王國的統治范圍或者是當代全球化的移民現實來說,少有國家符合此類形。因此,當代民族國家常為多民族國家而多元文化主義常用來形塑及爭取對體制的認同。 首先肯定一點:全民重商主義(拜金)和冒險精神引發自主探究世界的浪潮,從而獲得廣大的殖民地和資源(主要是金銀),從而得到足夠的金錢以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然後就是強大的海軍實力,和寬松的政治環境和金融政策。商人與貴族共治,海軍比國力先行。 上面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崛起之路。但可惜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太有錢了,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買來,因此自己就不生產了,也就是傳說中的(產業空心化),大家全玩資本擴張,結果到最後資本沒有擴張,1588年無敵艦隊的覆滅導致了西班牙資本外流,結果就是西班牙國力的衰落。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強大是建立在其美洲殖民地強大的金銀資源流入的結果,其艦隊技術水平並不怎麼樣,本國生產能力也不行,當海軍艦隊覆滅的時候就是國家衰落之時,因為國家再也拿不出那麼多錢建立強大的海軍了

8. 解讀西班牙文化藝術之都,是西方文明集大成者嗎

西班牙作為一個四大文明古國與在儲存古文明、推動新時代文明層面奉獻顯著的我國,它「世界自然遺產」新項目總數位居世界各地的前端是順理成章。據粗略地統計分析,全國各地有經營規模不等的皇宮100好幾個,古城堡1400好幾個,主教堂1萬多個,在其中相當一部分在歷史價值、價值和文化價值層面難能可貴。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自然遺產」名冊里的西班牙新項目包含古時候和近現代建築的、美術繪畫、雕塑作品、綜合性旅遊景點(村莊、城區)等,遍布在全國各地每個區服。

但他卻更為虔敬星期的教師是自然自身。他深深沉溺於根據生物學、生物學、地理學和人體解剖學所呈現出來的自然形態和結構,通過幾十年的探索研究造就,為他西班牙和全球留有了一大批童話般的工程建築及其裝修、傢具等設計。他的作品有17項被西班牙列入國家級別歷史文化遺產,4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這4項是:聖家族教堂、圭爾公園、米拉之家圭爾府。

9. 怎樣理解西方文明起源於地中海

西方文明起源於地中海地區的古希臘文明。地中海沿岸平原狹小,不利於農業發展。但地中海在古代各國就可以廣泛聯系,故商業和殖民活動發達,便形成海洋開放型的商業文明。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攻陷希臘後,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哲學、民主、建築、文學以及藝術,並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發展。
在接下來的500年中,盡管羅馬帝國拒絕古代雅典很前衛的民主理念,但卻將希臘語、拉丁語隨著羅馬法傳遍了歐洲。羅馬文化融合了日耳曼、斯拉夫以及塞爾特文化,但隨著羅馬的衰落,希臘與羅馬(Greco-Roman)的許多藝術、文學以及科學都消失或被取代了。
隨著羅馬基督教地位的提高,聖經成為西方文藝中的核心部分,幾乎影響到了西方文化的所有領域,包括藝術、法律、哲學、教育以及政治。羅馬基督教成立了許多神學院,現在的許多大學、學院即起源於此,總體而言這些學院促進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傳播。阿拉伯文化保存了一些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知識,隨著十字軍東征,西班牙、黎凡特的摩爾人所具有的阿拉伯文化,對西歐產生影響,終於在14世紀,希臘的文化遺產重又被西歐發現,於是文藝復興誕生了。
16世紀之後,文藝復興的西方文化被探險者、殖民者、商人以及傳教士傳播到新大陸。隨後的啟蒙時代,在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時達到頂峰。一些理念,比如民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公正以及民主,這些社會構成的理想,第一次被付諸實踐。如今這些准則已經成為現代西方文化的基石。
19世紀,美國開始發展自成一體的西方文化,1950年代後,占據了主導地位,連同美國時尚、娛樂、技術以及政治,泛濫於其他西方世界。 我們說的西方文明很大部分是指歐洲文明及後來美國吸和演化的歐洲文明。
地中海沿岸有兩個國家對西方文明產生了重大影響。一個是希伯來(即現在的以色列)。一個是希臘。
聖經分為<舊約全書>和由《舊約》演化成的《新約全書》。舊約全書就是希伯來人編的,此為猶太教。耶穌基督在古希伯來傳教,基督教由此擴張到歐洲。這在《新約全書》中都有記載。《聖經》影響過且一直影響著歐洲,而西方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督教文化。
古希臘文化燦爛,產生了哲學巨匠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這些人對歐洲人影響頗深。以致歐洲的文藝復興還是打著復興古希臘文化的旗幟進行的。還有產生了像荷馬史詩及希臘悲劇這樣璀璨的文學明珠。歐洲文學來源於古希臘文學。美國文學又由歐洲移民帶到美國,再產生了美國文學。
無論是基督教文明,哲學思想,文學傳統。西方文明來源與地中海沿岸國家古希伯來和希臘。
所以,西方文明起源於地中海。

10. 西班牙人的祖先和歐洲人是一樣的嗎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歐洲科學家對中歐人進行的一項基因調查顯示,歐洲人主要是從狩獵聚居民族繁衍而來,而此前有觀點認為歐洲人是由中東農民遷移過來的。
在中歐的德國、奧地利及匈牙利,科學家選取了來自這幾個國家早期農業定居點的24副骨架的DNA進行研究,並與現代歐洲人的骨架進行比較。他們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歐洲人幾乎沒有遺留多少古代農民的基因。

這項新調查同時發現,4萬年前到達歐洲的狩獵聚居民族,後來雖然在狩獵之外,也模仿從事一些農耕活動,但並沒有和之後於7500年前從肥沃新月地帶遷來歐洲的農耕先民進行廣泛通婚。

科學家們先前一直認為目前居住在歐洲的五千萬人口的祖先應該是大約十萬年前離開非洲的那一萬來個人。

但根據最近所做的一項新的基因研究結果發現,歐洲人的祖先其實不到50個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在比較了歐洲人的SPN圖譜時,從他們的基因中發現了相當多的近親繁殖的證據,因此他們認為,所有的歐洲人很可能就是由不到50個人繁衍而來的,至今已延續了超過30代。而這50個人大約是在6萬年前離開非洲的。

這項發現對醫學界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因為歐洲人基因變異程度比預想的要低得多,這樣對於找到那些會引起常見疾病的基因以及將這類基因分離就會容易得多。

由於西班牙是歐洲遭受過最多次侵略的國家,在歷史上,古希臘人、古羅馬人、凱爾特人、西哥特、波斯人甚至日爾曼人都曾經統治過伊比利亞半島,因此對於鬥牛來自外來民族入侵的說法曾經一度流行,說是由於古羅馬人酷愛角斗和血腥的殺戳,因此影響到了被征服的伊比利亞土著居民,即西班牙人的祖先。但是隨著西班牙史前文明的壁畫的考古發現,現在鬥牛起源於西班牙人祖先本土的說法已經得到了史學界的廣泛認同。因為在此人類文化遺產上,人們發現了有古代伊比利亞人騎馬與牛角斗,及最終刺殺牛的過程的描寫,因此相較於古希臘人及羅馬人的文明時期要提早許多年。

紀元前,人們已開始用長矛挑逗鬥牛取樂。據說,羅馬大將凱撒就是在西班牙學會了鬥牛,統治西班牙數個世紀的阿拉伯人也愛好這項活動,也同樣在西班牙求師學藝。西班牙卡洛斯五世,在巴拉多利德廣場騎馬斗殺一頭公牛以慶祝菲利普二世誕生。十八世紀以前,各地職業鬥牛士多半騎馬鬥牛,並用長矛殺牛,十八世紀以後,安達盧契亞地區的一批鬥牛士已拋開駿馬,徒手挑逗公牛並用利劍將其刺死。可以想見,其危險性和觀賞性,及對鬥牛士技術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