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西班牙發生了什麼
A. 西班牙在1492年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492年,在卡斯蒂利亞王國和阿拉貢王國聯合的基礎上成立了西班牙王國。同年,克里斯托弗·哥倫布首次揚帆出海尋找新大陸,揭開了西班牙帝國興盛的序幕。著名的異端裁判所也在這個時期建立,大批不願改宗基督教的猶太人和穆斯林被驅逐出這個國家。
B. 西班牙內戰的歷史背景和影響
背景
西班牙內戰是本世紀30年代西班牙人民為抗擊國內外反動勢力、捍衛革命成果、捍衛民族獨立而進行的民族革命戰爭。
西班牙在16世紀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19世紀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獨立革命戰爭風起雲涌,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使它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美洲殖民地。
1898年重新瓜分殖民領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又以西班牙的慘敗而告終。從此西班牙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遠遠落後於其他列強。1929年爆發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沉重地打擊了落後的西班牙,引起通貨膨脹,工農業生產陷於紊亂,人民群眾非常不滿,國內各種矛盾迅速激化。1931年4月,西班牙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可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未真正解決西班牙社會的根本問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異常尖銳,共和國的社會基礎很薄弱。1935年歐洲政局風雲變幻,戰爭的威脅逐漸逼近。面對法西斯日益猖獗的狀況,共產國際提出了建立人民陣線,團結無產階級以及其他一切進步力量,以抗擊法西斯勢力的號召。西班牙共產黨經過努力使西班牙各左派政黨聯合組成了人民陣線,並在1935年2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獲勝,組成了新的共和政府。新政府在人民支持下實施了一系列進步的社會改革。這些初步的社會改革引起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極端仇視,迅速激化了原有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幾乎所有反共和的右翼黨派和反動軍官都在積極尋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幫助和支持,陰謀策劃叛亂,以顛覆共和政府。
影響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以及英、法的所謂「不幹涉」政策。內部諸因素中,西班牙共產黨始終沒有掌握人民陣線的領導權問題則是最主要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這場戰爭牽制了德、意法西斯對其他國家的侵略行動,為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斗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它的意義遠遠超出西班牙本身,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民主力量反對法西斯侵略勢力的一個重大事件,是30年代國際反法西斯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C. 西班牙重大歷史事件越多越好
1、原始時期
8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據考古推測可能是非洲人在追捕獵物時穿越直布羅陀海峽或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獵人越過比利牛斯山來到這里並定居下來,被稱為伊比利亞人。
他們主要定居在地中海沿岸以及更往南的地區,在那裡伊比利亞人創造了許多不同的文化。古希臘的歷史中對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有過記載,希臘人稱他們為「圖爾多人」。
他們是伊比利亞人的一個部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流域建立了文化燦爛的王國。西班牙北部的阿爾達米拉洞穴留下的舉世聞名的岩畫生動地記載了原始人生活情況。
2、異族統治時期:布匿戰爭
公元前264~前146年,兩國為爭奪地中海沿岸霸權發生了三次戰爭:
第一次布匿戰爭(前264年-前241年),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海戰。開始在西西里島交戰,接著羅馬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敗。
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年-前201年),三個中最著名的戰爭。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
羅馬則出兵馬賽切斷漢尼拔的補給,此時迦太基國內矛盾激發,漢尼拔回軍馳援,羅馬乘機進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戰敗,喪失全部海外領地,交出艦船,並向羅馬賠款。
第三次布匿戰爭(前149年-前146年),這是一場羅馬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羅馬主動進攻,長期圍困迦太基城,迦太基不甘被進攻,於是奮起作戰。可惜最後迦太基戰敗慘遭屠城,領土成為羅馬的一個省份——阿非利加行省。
3、穆斯林統治
公元376年,在北方匈人的軍事壓力下,約一萬五千名西哥特人經羅馬皇帝的允許下,渡過多瑙河,向巴爾干半島遷移,定居於羅馬境內,作為同盟者為羅馬帝國御邊。
418年西哥特人在圖盧茲建立了西哥特王國。從418年到507年,其疆域包括了西班牙和高盧的大部分領土。他們於511年在武耶戰役被法蘭克人打敗,退到西班牙。
其間,公元476年,哥特人一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將西羅馬帝國的國徽轉讓給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
自此,長期的、反復的、綿延不斷的奴隸、隸農起義和外族入侵,推翻了西羅馬的奴隸制統治,從此,西歐各族開始了封建社會階段。
4、海洋強國時期:收復失地運動
收復失地運動(西班牙語:Reconquista),又稱再征服運動、列康吉斯達運動,是公元718至1492年間,西班牙人反對阿拉伯人佔領,收復失地的運動。從 718年的科法敦加戰役開始,到1492年格拉納達戰役結束,共經歷了8個世紀。
在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中,「Reconquista」一詞有「重新征服」的意思。711年阿拉伯人侵入伊比利亞半島,原住在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人逃到半島的北部。
以後在北部地區建立了阿斯圖里亞斯、納瓦爾、阿拉貢和卡斯蒂利亞等王國,這些王國時有分合,並從西班牙北部的坎塔夫里亞山區及比利牛斯山區向南推進,開展驅逐阿拉伯人、收復失地的運動。718年,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國王佩拉約在科法敦加與入侵的阿拉伯人發生戰斗。
在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納瓦爾、阿拉貢和加泰羅尼亞王國也進行了收復失地的斗爭。
5、共和國時期:美西戰爭
美西戰爭是指1898年美國為了奪取西班牙的在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
新興的美國擁有雄厚的經濟、軍事潛力,已建立起一支較強大的海軍。19世紀末,古巴和菲律賓兩地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武裝斗爭,鉗制著大量西班牙軍隊。
西班牙軍對古巴起義者的殘酷鎮壓激怒了美國政府,並危及美國資本家在該地的經濟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國派往古巴護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國遂以此事件為借口。
要求懲罰西班牙,4月24日西班牙首先對美國宣戰,次日4月25日美國對西班牙宣戰。最終西班牙請求停戰,美國獲勝。
這次戰爭使美國獲取了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又是美國分別向南美洲和亞洲擴張的戰略基地的古巴和菲律賓群島。
D. 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為什麼被稱為「小二戰」
西班牙內戰是人民反獨裁、反軍閥的戰爭,由於共黨的選舉獲勝引發英、德等帝國的聯合干涉,德國更是聯合義大利等帝國以保護僑民的借口直接排除軍隊參戰世界其他國家的一些志願者也紛紛來到西班牙支援國內人民的戰爭,其中包括國際共產主義公社。戰爭性質有內戰上升到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戰爭。由於直接或間接參加的國家之多故被稱之為小二戰。由於英美蘇等國的退讓和軸心國的激進致使德國等國達到了檢驗其軍隊的目的
E. 1933年西班牙發生了什麼事件
1933年1月10日,當革命擴展到南部城市塞維利亞。格拉納達和赫雷斯城時,整個西班牙不斷出現騷動、炸彈爆炸事件和槍戰。燃起這場戰火的是參加了無政府主義者叛亂的共產黨人。這股聯合的力量威脅說將發動總罷工。這些事件的發展促使西班牙政府授權阿薩尼亞總理在必要時宣布實行軍事管製法。由於緊張的局勢越演越烈,設防在許多地方的全副武裝的衛兵實際上已將國家置於軍事管制之下。在塞維利亞,以及在河對岸的特里安那區7名無政府主義者和1名公民警衛隊成員在炮擊中被打傷。接連的幾次爆炸震撼了這座城市,街道上行人遭到搜查,檢查是否攜帶武器彈葯。著名的梅迪辛尼宮殿門前也發生爆炸,這座宮殿受到輕微損傷。因為發生騷亂,整個安達盧西亞陷入癱瘓,塞維處亞省長命令部隊看管工人。工團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在巴塞羅那發表了一份聯合宣言,在巴塞羅那曾發生過幾起嚴重的流血事件,其中包括在一個星期炸死5人的爆炸事件。這個宣言要求造反者中斷電話、電報、鐵路交通,並且燒掉所有過時的檔案。西班牙政府中絕大多數西班牙人反對這場革命。
西班牙成立共和國以來,一直處於黨派紛爭和各種分裂的陰謀陰影中。到了1934年10月份,這種紛爭已升級到內戰的邊緣。在少數民族區之一的加泰隆尼亞宣告成立共和國的同時,巴塞羅那亦設立一個臨時中央政府,預備另行成立西班牙聯邦共和國,這個臨時政府由前總理曼紐•阿札那任主席。在這次分裂的同時,社會主義分子和工會主義勞工聯盟也共同發動大罷工。馬德里政府出動大批的軍隊、大炮和戰艦來鎮壓這場暴動。據一項非官方的估計,雙方約有500人死於戰斗中。繼而,在阿斯托里恩又發生另一起分裂行動,此次行動據推測是由社會主義分子策動。他們以同樣的軍力,並接受一支摩洛哥軍團的支持,與馬德里政府展開對抗。這一次工會亦號召舉行總罷工。但是社會主義分子並未參加討論這一局勢的議會會議。他們的領袖拉哥•卡巴萊洛在15日被捕,但阿斯托里思的暴動直到23日方平息,許多參與暴動者均被宣布判處死刑,但沒有執行。
F. 西班牙為什麼發生了內戰導火索是什麼
西班牙內戰
1936~1939年西班牙法西斯軍人發動的反對共和政府的軍事叛亂。1936年2月16日,西班牙舉行大選,人民陣線獲勝,成立聯合政府。議會選舉M.阿薩尼亞·伊·迪亞斯為共和國總統。人民陣線聯合政府成立後,進行一系列改革。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軍官F.佛朗哥發動武裝叛亂。10月1日,叛軍在布爾戈斯成立政府,開始了西班牙內戰。
http://ke..com/view/103212.htm
G. 西班牙叛亂發生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
1931年4月,西班牙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政體,建立了共和國。這時,隨著德意法西斯的崛起,西班牙的反動勢力十分猖獗。1933年,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組織「長槍黨」。在歐洲反法西斯人民陣線運動潮流影響下,1936年1月,在西班牙共產黨的建議下,成立了一個以共產黨、社會黨、共和黨等政黨參加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人民陣線的綱領要求釋放政治犯,實行軍隊民主化,沒收地主土地給農民,恢復民主自由,減少捐稅、提高工資。1936年2月16日,人民陣線在議會選舉中擊敗了資產階級右派政黨,獲得了決定性勝利,成立了曼努埃爾·阿薩尼亞新內閣。新內閣按照人民陣線的綱領進行了民主改革,釋放政治犯,實行土地改革,鞏固民主制度,改善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可是,法西斯分子不甘失敗,處心積慮地要顛覆年輕的共和政府,企圖效法德國和義大利,在西班牙建立法西斯獨裁政權。
H.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怎麼回事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與反對德國、義大利和葡萄牙等法西斯國家侵略的民族解放斗爭交織在一起的西班牙人民民主革命。
1931年4月在西班牙發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聯合成為人民陣線的西班牙民主力量在1936年2月的國會選舉中獲勝,組成了共和國政府。但是西班牙反動派依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支持策劃了反對共和國的軍事陰謀。1936年7月17日駐扎在西屬摩洛哥的部隊發生叛亂,次日西班牙各大城市也都爆發了叛亂。法西斯陰謀家們把大部分軍隊拉到了自己一方。叛軍利用叛亂的突然性和共和國政府的猶豫不決,佔領了西屬摩洛哥、加那利群島和巴利阿里群島,並在西班牙北部和西南部的一些省修築了防禦工事。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在西班牙共產黨的號召下起來保衛共和國。民軍部隊和忠於共和國的部隊經過頑強戰斗,粉碎了在馬德里、巴塞羅娜、巴倫西亞、卡塔黑納、馬拉加、畢爾巴鄂以及在國內其他各大中心城市叛亂的守備部隊。
叛亂者處於危機之中,他們只控制了幾個經濟落後的省:南方的安達盧西亞和北方的加利西亞、納瓦拉、舊卡斯蒂利亞。而國內所有大的工業和政治中心,主要海港、基本交通線和最重要的農業區都在共和國控制區內。然而西班牙政府沒有抓緊時機徹底粉碎叛軍。佛朗哥分子得到了德國、義大利、葡萄牙等法西斯列強的經濟和軍事援助。英、法、美三國政府也對西班牙共和國採取敵視立場。他們宣布了「不幹涉」西班牙內部事務的政策,而實質上是為扼殺西班牙的民主制度推波助瀾。西班牙共和國處在經濟封鎖之中。
叛軍依靠法西斯大國的援助於1936年8月初開始沿葡萄牙邊界向卡塞雷斯和巴達霍斯方向發動進攻。1936年9月中旬起馬德里成了緊張爭奪的目標。在通往西班牙首都的遠近接近地上展開的激烈戰斗表明,共和國方面不僅有可能擊退叛軍,而且能夠徹底粉碎他們。法西斯大國擔心叛軍遭致失敗,決定公開插手西班牙的國內戰爭。1936年11月18日德國和義大利斷絕了與共和國政府的外交關系並且承認佛朗哥為西班牙政府首腦。在短期內調往西班牙的外國部隊竟達5方多人,其中包括義大利常規軍2.5萬人和德國「鷹」軍團編成內的近1萬人。隨後干涉軍的力量又迅速增長。1936~1939年共有30多萬干涉者士兵在西班牙作戰,其中德國5萬、義大利15萬、葡萄牙2萬、摩洛哥約9萬以及其他國家的法西斯集群。戰爭頭兩年內德國和義大利向佛朗哥提供了1650架飛機、1150輛坦克和裝甲車、2700門火炮、數十萬支步槍、750萬發炮彈、1.7萬枚航空炸彈、7600多輛汽車和大量軍需品。義大利和德國的武裝干涉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力量對比,軍事優勢轉到佛朗哥分子一邊。
1937年1~2月叛亂者和武裝干涉者兩次試圖奪取馬德里都沒有成功。在中部戰線、南部戰線、特別在馬德里附近,未經嚴格訓練的民軍部隊在激戰過程中改編為正規的人民軍。這支軍隊不僅堅守了馬德里,在哈拉馬河使敵人遭受重大損失,而且在瓜達拉哈拉粉碎了義大利遠征軍。這些勝利證明了西班牙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的政策是正確的。
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聯軍的戰爭贏得了民主力量、全世界共產主義和工人運動的支持和竭盡全力的援助。世界上54個國家的4.2萬名國際主義志願者抵達西班牙,其中大部分人加入了國際縱隊和3個國際營。為了有效地幫助西班牙人民,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把一些積極的反法西斯戰士派往西班牙,如:陶里亞蒂、達列姆、柯都維亞、隆哥、布克、拜姆勒、科爾、孔特魯拉斯、施泰恩、賴謝爾、斯弗契夫斯基、明尼希、喬皮奇、帕羅維奇、季米特洛夫、扎爾卡、蓋爾、雷恩、福克斯等。蘇聯人民忠實地遵循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站在西班牙共和國保衛者的最前列。蘇聯把反對法西斯侵略看作是全體進步人類的共同事業。
僅在1936年蘇聯人民就募集了6160萬盧布作為援助西班牙共和國的資金,而蘇聯政府向西班牙共和國提供了8500萬美元的貸款。在近3年期間內蘇聯沖破法西斯強國對西班牙共和國的封鎖,除了向共和國提供糧食、葯品和工廠設備以外,還提供了648架飛機、407輛坦克和裝甲車、1186門火炮、2萬余挺機槍和近50萬支步槍。大約3000名蘇聯志願者——軍事顧問、飛行員、坦克手、水手和其他專業人員曾在共和國軍隊中英勇奮戰。蘇聯軍事專家在創建正規的人民軍以及准備並實施反對干涉軍和叛軍的最重要戰役方面給共和國以巨大的幫助。
佛朗哥在馬德里附近遭到反擊後,根據德軍總參謀部的指示把爭奪的重心轉向西班牙北部,以便佔領與共和國分隔的重要工業區——巴斯克和阿斯圖里亞斯。在戰線的其他一些地段法西斯分子轉入防禦。1937年年中叛軍和干涉軍集中兵力轉入進攻。有15萬名士兵和軍官參加了進攻,其中包括10萬名義大利人。佛朗哥分子的主要力量集中在畢爾巴鄂方向上。共和國軍僅能以臨時湊集的6萬人的部隊對抗進攻之敵,然而他們進行了堅決的抵抗。干涉軍向未設防的城市和鄉村猛烈實施密集空中突擊。1937年4月26日在沒有任何軍事必要的情況下完全炸毀了格爾尼卡。叛軍和干涉軍利用無政府主義者的背叛行為而得以突破北線的防禦,於6月20日奪取了畢爾巴鄂城,並由此向桑坦德,進而向希洪進攻。
為了援助阿斯圖里亞斯的保衛者,共和國軍指揮部更加積極地組織中部戰線和東部戰線的戰斗行動。1937年6~9月實施了兩次重大的進攻戰役,一次在馬德里西北部,另一次在薩拉戈薩東部。佛朗哥被迫從北方抽調部分兵力投入到馬德里和薩拉戈薩附近的戰斗。北線得到了一個月的喘息機會,但是這一機會未能適當加以利用。8月底桑坦德失陷,2個月之後共和國軍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最後一個支撐點——希洪也陷落了。共和國軍在東線左翼成功地實施了攻克敵之主要支撐點——特魯埃耳的戰役。為了恢復這里的態勢,法西斯分子不得不中斷進攻馬德里的准備工作而把全部兵力調往特魯埃耳。共和國軍未能得到其他方向上的突擊支援,重新被擊退到原出發地。在暫時失利的情況下,共和國某些政黨的隊伍中和陸軍部的機關里出現了投降情緒。特別是陸軍部長普里托阻撓人民軍隊的加強,其行動是十分有害的。
法西斯指揮部利用在特魯埃耳取得的勝利,把主要力量調往東部戰線。干涉軍和叛軍在埃布羅河河谷地區集中了西班牙5個軍,以及義大利遠征軍,德國「鷹」軍團,幾乎全部空軍和大量坦克兵團;而共和軍在這個方向上作戰的只有11個師,這些師在不久前的戰斗中已經遭到削弱,也沒有預備隊。
1938年3月9日叛軍部隊轉入進攻,突破了共和國軍的防禦並重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38年4月8日共和國政府進行了改組,普里托被免職,奈格林總理親自擔任軍事領導。政府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倡議,提出了內容廣泛的綱領: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把人民陣線的范圍擴大到全民族統一的程度。這項綱領開辟了在西班牙恢復民主和實現真正的民族獨立的道路。
共和國指揮部力圖削弱法西斯的攻勢,在加泰羅尼亞發動了進攻。7月25日共和國軍突然強渡埃布羅河並在寬闊地段上沖破了敵人正面,奪取了河右岸的大面積登陸場。埃布羅河戰役是共和國軍扭轉政治軍事形勢和使戰爭進程朝著於己有利的方向發展的一次重要嘗試。
但是,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對國際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加緊鎮壓、歐洲許多小國家的制度法西斯化以及法國邊界的封閉,使西班牙共和國處於嚴重困境。德意干涉者在對西班牙共和國的武裝干涉中不僅有完全的行動自由,而且得到英、法、美三國統治集團的直接支持。叛軍和干涉軍獲得增援後決定奪取加泰羅尼亞。他們集中了大約26個師,而共和國軍方面只能以總數為17.6萬人的21個師相抵抗。這些師在以前的惡戰中已喪失了元氣,僅裝備有240輛坦克和裝甲車、225門火炮和134架飛機。
1938年12月23日敵人開始在加泰羅尼亞戰線發動進攻。共和國為數60萬人的五個集團軍均在其他戰線上,在這里戰斗的共和國部隊得不到他們積極行動的支援,而處於困境。經過1個月的激烈戰斗,共和國軍於1939年1月26日放棄了巴塞羅那。2月11日法西斯分子以重大傷亡為代價開進到法西邊界。2月9日英國巡洋艦「德文郡」號迫使梅諾卡島的保衛者投降。
英法帝國主義者在美國的公開支持下逼迫共和國方面投降。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認佛朗哥並斷絕同共和國奈格林政府的外交關系。以卡薩多上校和右翼社會黨人貝斯太羅為首的叛變分子和投降分子受英法兩國政府的指使於3月3日在卡塔黑納發動了反對共和國的叛亂,這次叛亂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共和國的艦隊卻在海軍上將布伊薩率領下離開基地,開赴賓澤特,後在那裡被法國當局拘留。3月5日晚卡薩多組織了反革命政變並奪取了馬德里市政府。3月28日叛徒們把戰線讓開,3月30日共和國的全部領土被法西斯軍隊佔領。
西班牙共和國的失敗是一系列不利的內外因素所造成的。註定西班牙人民失敗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德意的武裝干涉和英法的「不幹涉」政策。內部原因主要是:在工人階級和人民陣線內部團結不夠牢固,結果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致使無產階級在聯合政府中不能實現自己的路線和制止投降分子的破壞活動;沒有盡早地組建正規軍,招致戰爭初期喪失大片領土;過多地採取防禦戰略使共和國軍不能予敵以強有力的突擊和在軍事行動中達到有利於共和國的轉折;沒有按照西班牙共產黨的指點建立必要的軍事經濟。
西班牙人民民族革命戰爭是20世紀30年代後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運動和民主運動的最高峰。在這一戰爭過程中建立了具有人民民主特徵的新型民主共和國。西班牙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流血最多的戰爭之一。戰爭期間,在軍事行動、空戰、轟炸和佛朗哥分子佔領區的鎮壓中死亡的人數達100多萬。這場戰爭中武裝斗爭的主要方式是在某一方向上實施進攻配之以在戰線其餘地段的陣地防禦。與空軍和海軍協同動作的步兵部隊在武裝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西班牙戰爭證明:戰斗和戰役的成功要靠武裝力量各軍兵種之間的密切協同。戰爭過程表明,空軍的戰斗能力很強,它能夠在掌握制空權和大量集中使用的情況下達到可觀的效果。戰爭的經驗還表明,僅能防槍彈的輕型和中型坦克在炮火的打擊下會遭受嚴重損失。同時,在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擊的支持下集中實施坦克沖擊獲得了巨大成功。在固守所佔領土中步兵起了重大作用。海軍具有重要意義,干涉者利用它封鎖西班牙共和國的海岸,轟擊港口和基地並保障自己的海上交通。共和國海軍主要被用於護送地中海的運輸船和掩護海岸。
I. 西班牙歷史大事年表
1931年4月12日,西班牙王朝被推翻,第二共和國建立。市政選舉中,左翼勢力獲勝;14日在巴塞羅那、聖塞瓦斯蒂安等地宣布成立共和國。
1936年2月成立有社會黨和共產黨參加,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合政府。1936年7月17日佛朗哥發動叛亂,引發三年的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4月奪取政權,實行獨裁統治達36年之久。
1947年7月佛朗哥宣布西班牙為君主國,自任終身國家元首。1966年7月立末代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之孫胡安·卡洛斯為承繼人。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病死,胡安·卡洛斯一世登基,恢復君主制。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約。1986年,西班牙加入歐共體。
(9)一九六三年西班牙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西班牙主要城市:
1、巴塞羅那
巴塞羅那(Barcelona)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東北部,瀕臨地中海,巴塞羅那1137年成為加泰羅尼亞和阿拉貢王國的首府,並於15世紀初期巴塞羅那及其所轄地區並入西班牙國。
2、瓦倫西亞
瓦倫西亞位於西班牙東南部,東瀕大海,背靠廣闊的平原,四季常青,氣候宜人,被譽為「地中海西岸的一顆明珠」。
J. 16世紀的西班牙,到底發生了什麼
16世紀的西班牙,問題在於如何在各個領地之間分配帝國的軍事開支,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的解決方案是修改憲制。帝國的每個省份——從秘魯到佛蘭德斯——都要按照自己的經濟實力為國防做出貢獻,組建一支在任何一個王國受到攻擊時都可以用上的14萬人的軍隊。這個責任不會再不成比例地由卡斯蒂利亞負擔。相反,卡斯蒂利亞獨有的對西班牙命運的使命感將屬於所有人。正如他在1624年的《大備忘錄》(Great Memorial)中所言,腓力不應該只是“葡萄牙、阿拉貢、巴倫西亞國王和巴塞羅那伯爵”,他將是“西班牙國王”。
薩丁尼亞和馬略卡(Mallorca)不情願地簽字同意這一措施,同時還在協商當地貴族的軍事和行政職位。巴倫西亞和阿拉貢用一筆現金買斷了自己的長期義務。加泰羅尼亞、葡萄牙和那不勒斯則支吾搪塞。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的表兄萊加內斯(Leganés)侯爵迭戈·馬克西亞(Diego Mexia)說服佛蘭德斯和布拉班特每年多出50萬埃斯庫多,而且為佛蘭德斯的軍隊提供1.2萬人。
地租收入日益減少的大貴族早已依賴國王的年金,他們也被要求在戰爭中為國王出錢出力。這些大貴族勢單力孤,除了捐錢之外別無選擇。叛亂加劇了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的偏執,他的手段變得越來越武斷。他開始向特權階級提出更多的要求,把積極響應當作忠誠的證明。弗朗西斯科·德·米蘭達(Francisco de Miranda)寫了一篇備忘錄回顧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的失勢,為將來的國務操作提供建議。他承認伯爵–公爵的意圖可能值得贊許,不過“由於他無窮無盡的索求和臨時財政政策,我們只能說他的政權變成了暴政”。
1636年,腓力四世承認西班牙面臨“一場任何人從未見過的恢宏而狂暴的大戰……我們的敵人想要摧垮我的整個王國”。戰火延燒至佛蘭德斯和北德意志、西北大西洋海域、巴西、加勒比、東印度、北義大利與瓦爾泰利納、西南德意志、阿爾薩斯、洛林、魯西永和西比利牛斯。西班牙帝國沒有一處不被戰爭波及。整個十年間,西班牙一邊在佛蘭德斯維持大軍,一邊在大西洋建造海軍。17世紀30年代末,西班牙擁有150艘前線戰船和數支敦刻爾克私掠船隊。
奧利瓦雷斯伯爵–公爵定期向皇帝輸送補助金,他唆使法國國王的弟弟加斯東·德·奧爾良和法國宮廷里其他心有不滿的人與西班牙聯手。盡管曼托瓦之戰輸了,但是西班牙依然擁有米蘭,仍能幹涉北義大利政治。
1632年8月22日馬斯特里赫特陷落是西班牙霸權坍塌的第一個標志。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North-Rhine-Westphalia)和佛蘭德斯兩地西班牙駐軍的供給線因此被切斷。在大將(登·貝赫)叛逃的情況下,布魯塞爾政府向尼德蘭發出求和訊號,然而黎塞留破壞了和談並且入侵洛林公國。
西班牙加大了對皇帝的補助金(每年100萬弗羅林),1633年向佛蘭德斯派出費里亞公爵(米蘭的指揮官)和腓力四世的弟弟、大公夫人伊莎貝拉的指定繼承人樞機主教王子堂費爾南多(Cardinal Infante DonFernando)率領的2.4萬人的援軍。這支軍隊在萊茵河上游慘敗,不過1634年西班牙又組織了另一支援軍(1.2萬人),這是戰爭結束之前西班牙最後一支穿過瓦爾泰利納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