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蜣螂身體有什麼特點
❶ 昆蟲記蜣螂的特點歸納是什麼
昆蟲記蜣螂的特點歸納是膽小、謹慎。
《昆蟲記》蜣螂一章中主要講了西班牙蜣螂為了後代,想盡一切辦法,笨拙的收集糞團來世後代變得安全,贊揚了母愛的偉大。
文中「它仍舊小心翼翼地,用展開的觸角瓣探查周圍,然後才跨出門檻」這一句的「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突出了西班牙蜣螂的膽小、謹慎的特點。
蜣螂的生活習性
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它常將糞便製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後再慢慢吃掉。一隻蜣螂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處於繁殖期的雌蜣螂則會將糞球做成梨狀,並在其中產卵。
孵出的幼蟲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後,雌蜣螂把卵產在腐葉土裡,約10天後,幼蟲便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成長,第二年七月化為蛹,約20天後變為成蟲。
❷ 屎殼郎的特點
屎殼郎的特點
全體黑色或深褐色,雄蟲體長3.3~3.8cm,雌蟲略小。雄性頭部前方呈扇面狀,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的角突,角突長約0.5~0.7cm,並稍向後彎曲;復眼間有一光滑的狹帶;觸角末節呈長梳齒狀。前胸背板中部有一橫行隆脊,隆脊中斷微向前屈成鈍角狀,兩側端各有一枚長0.3~0.4cm的齒狀角突,角突的前下方有淺凹陷,淺凹陷外側有一較深凹。凹器、胸部下方有很多深黃色纖毛。足粗壯,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
雌蟲外形與雄蟲有較大區別。主要表現為頭部中央無角狀突,後面平,前面呈扁圓形隆起,頂端呈一橫脊;前胸背板橫形隆脊近似直線,兩側端部呈齒狀角突,且只有外側深凹明顯可見。
雄性蜣螂因頭部長有一枚角突,商品稱之」獨角蜣螂「。
❸ 西班牙蜣螂的繁殖,附外形特點
處於繁殖期的雌蜣螂會將糞球做成梨狀,並在其中產卵,孵出的幼蟲會以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土而出。西班牙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其它大多數蜣螂也有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蜣螂屬昆蟲綱、鞘翅目,體黑色或黑褐色,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復眼發達。
一、西班牙蜣螂的繁殖
1、繁殖期的雌蜣螂會將糞球做成梨形,然後在裡面產卵。孵出的幼蟲主要以糞球為食,發育為成年蜣螂時就會破土而出。植食性蜣螂一般以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後,雌蜣螂會把卵產在腐葉土裡,大約10天後,幼蟲就可以破卵而出,然後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一般在第2年7月化為蛹,約20天後變為成蟲。
2、西班牙蜣螂可以利用月光偏振現象定位,這樣能幫助它們覓食。大多數蜣螂都以動物糞便為食,它們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蜣螂在生態系統平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蜣螂在24小時內吃的食物可超過本身的體重,這樣可以加速使糞便轉變為其他生物能利用的物質。
3、蜣螂屬於昆蟲綱、鞘翅目,它們大多呈黑色或黑褐色,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蜣螂有咀嚼式口器,並且有3對足,2對翅,它的發育方式為完全變態。
二、西班牙蜣螂外形特點
1、西班牙蜣螂全身都是黑色,帶一些彩色光澤。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中央有一個呈方形的角突,表面有魚鱗狀的皺紋,它的後方有復眼,前胸背板分布一些小圓突,底部比較光滑。
2、西班牙蜣螂的後翅呈黃色或黃棕色,前翅有一些隆起,而且布滿了皺形刻紋。它的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口部、胸部下方,也有很多褐紅色或褐黃色纖毛。
3、西班牙蜣螂雌蟲的外形和雄蟲很相似,只有頭部中央不一樣。雌蟲的背面會隆起,頂端呈一橫脊,兩側端呈齒狀突角,且只有外側的深凹明顯可見。
❹ 《昆蟲記》蜣螂的特點歸納是什麼
外形特徵:全體呈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體長3.3到3.5厘米,雌蟲略小。雌性頭部前方呈扇面狀,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並略呈方形的角突。生活特徵: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常將糞便製成球狀,滾動到可靠的地方藏起來,然後再慢慢吃掉。
特點
體黑色或黑褐色,體表有堅硬的外骨骼,復眼發達,咀嚼式口器,觸角鰓葉狀,有3對足,足適於開掘,有2對翅,前翅角質化,發育方式為完全變態。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蟲體一般呈圓形,鞘翅短,腹部末端露出。
牧場金龜亞科和蜉金龜亞科,但不滾糞球,而是在糞堆下挖一洞。可將糞便變成球型,它們將卵產在此球狀糞便上並將卵掩埋,這樣可使幼蟲在孵化時,有現成的食物供應。
❺ 西班牙蜣螂五短身材樣子笨拙確實是喜什麼不喜什麼
西班牙蜣螂五短身材,笨拙的樣子,喜歡靜不喜歡動,卻喜歡大糞球,找到糞球就開始吃。
《昆蟲記》中說到西班牙蜣螂喜靜不喜動。一旦找到了食物,他就要挖一個臨時居所,把糞料當成屋頂,只要食物沒有吃完,他就不再回到地面,一門心思大塊朵頤。
直到飯盡糧絕,這種隱居生活才會結束。這種蜣螂可謂是個懶漢,但在產卵期間,他又會作一個十分適合蟲卵生育的球形生育房。
西班牙蜣螂的特點
1、蜣螂呈橢圓形,體色為黑色,帶有光澤,雄蟲體長為3.3-3.5cm,雌蟲略小。
2、蜣螂雄蟲的頭部前方為扇面狀,表面有魚鱗狀皺紋,中央有一角突,長約6mm,角突後方兩側有復眼,復眼間有一光亮無皺紋的狹帶。前胸背板密集分布有小圓突,中部有橫形隆脊,隆脊中段略微向前彎曲成鈍角狀,兩側端各有1枚齒狀角突,後胸約占體長的二分之一,被翅覆蓋。小盾片不可見。
3、前翅為鞘翅,隆起,滿布緻密皺形刻紋,各方有7條縱線,後翅為膜質,黃色或黃棕色(後翅通常在堅硬的前翅下,只有飛行時才展開)。口部、胸部下方,有褐紅色或褐黃色纖毛,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
❻ 聖甲蟲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特徵
《昆蟲記》中聖甲蟲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特徵:
聖甲蟲是橢圓形,別稱屎殼郎,它長得很像一棵沒有消化的樹莖。聖甲蟲,生活在草原、高山、沙漠以及叢林,只要有動物糞便的地方,就會有他們勤勞的身影。
大多數屎殼郎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它常將糞便製成球狀藏起來,然後再慢慢吃掉。屎殼郎可以滾動一個比它身體大得多的糞球。繁殖期的雌屎殼郎則會將糞球做成梨狀,在其中產卵。孵出的幼蟲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蜣螂才破卵而出。
《昆蟲記》簡介
《昆蟲記》(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稱《昆蟲世界》《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或《昆蟲的故事》,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創作的長篇生物學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書首次出版。
該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時表現出的靈性,還記載著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內容。
作者將昆蟲的多彩生活與自己的人生感悟融為一體,用人性去看待昆蟲,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對生命的尊敬與熱愛。
❼ 蜣螂的特點
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大多都具有糞食性,可以將糞便滾動成球狀,推行向前,蜣螂主要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又名莫多升。蜣螂全體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體長3.3~3.5厘米,雌蟲略小。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狀,表面有魚鱗狀皺紋,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並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後方之兩側有復眼,復眼間有一光亮無皺紋的狹帶。
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有一定的趨光性。大多都具有糞食性,可以將糞便滾動成球狀,推行向前,蜣螂主要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又名莫多升。蜣螂全體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體長3.3~3.5厘米,雌蟲略小。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狀,表面有魚鱗狀皺紋,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並略呈方形的角突,其後方之兩側有復眼,復眼間有一光亮無皺紋的狹帶。
蜣螂:
勺狀頭型昆蟲,可將糞便變成球型。它們將卵產在此球狀糞便上並將卵掩埋,這樣可使幼蟲在孵化時,有現成的食物供應。棲息在牛糞堆、人屎堆中,或在糞堆下掘土穴居。吸食動物之屍體及糞尿等。有夜間撲燈趨光的習性。產卵後,雌雄共同推曳糞土將卵包裹而轉成丸狀。分布江蘇、浙江、雲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區。世界上有2萬多種蜣螂,分布在南極洲以外的任何一塊大陸。最著名的蜣螂生活在埃及,有1-2.5厘米長。世界上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長的巨蜣螂。
❽ 西班牙蜣螂特點
西班牙蜣螂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常將糞便滾成球形。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它們將卵產在此球狀糞便上並將卵掩埋,這樣可使幼蟲在孵化時,有現成的食物能夠食用。
一、西班牙蜣螂特點
1、西班牙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在生態系統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們在24小時內吃的食物可超過本身的體重,能加速使糞便轉變為其他生物能利用的物質的過程,對人類有益。
2、處於繁殖期的雌蜣螂則會將糞球做成梨狀,並在其中產卵,孵出的幼蟲可以現成的糞球為食,直到發育為成年蜣螂才會破卵而出。植食性的蜣螂會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後,雌蜣螂會把卵產在腐葉土裡,大約10天後,幼蟲便會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的成長,第二年七月便會化為蛹,約20天後變為成蟲。
二、蜣螂的形態特徵
1、蜣螂全體黑色,稍帶光澤,雄蟲頭部前方呈扇面狀,中央有一基部大而向上逐漸尖細並略呈方形的角突,表面有魚鱗狀皺紋,後方之兩側有復眼,前胸背板密布勻稱的小圓突,其底部光滑無小圓突,淺凹外側有一較深的凹,底部小圓突十分模糊或缺如。後翅膜質,黃色或黃棕色,前翅為鞘翅,相當隆起,滿布緻密皺形刻紋,各方有7條易辨的縱線,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口部、胸部下方,有很多褐紅色或褐黃色纖毛。
2、雌蟲的外形與雄蟲很相似,惟頭部中央不呈角狀突而為前面扁圓形、後面平的隆起,頂端呈一橫脊,兩側端不呈齒狀突角,且只有外側的深凹,明顯可見,前胸背板橫形隆脊近似直線。蜣螂棲息在人糞堆、牛糞堆中,或在糞堆下掘土穴居,一般分布於江蘇、浙江、雲南及其它大部分地區。
❾ 西班牙蜣螂的習性是什麼
習性如下:
西班牙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現象進行定位,以幫助取食,大多數蜣螂營糞食性,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界清道夫」的稱號,在生態系統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們在24小時內吃的食物可超過本身的體重,能加速使糞便轉變為其他生物能利用的物質的過程,對人類有益。
植食性的蜣螂會以甘甜的樹汁為食,雌雄交配後,雌蜣螂會把卵產在腐葉土裡,大約10天後,幼蟲便會破卵而出,以腐葉土或動物糞便為食,幼蟲不斷的成長,第二年七月便會化為蛹,約20天後變為成蟲。
西班牙蜣螂的特點
1、蜣螂呈橢圓形,體色為黑色,帶有光澤,雄蟲體長為3.3-3.5cm,雌蟲略小。
2、蜣螂雄蟲的頭部前方為扇面狀,表面有魚鱗狀皺紋,中央有一角突,長約6mm,角突後方兩側有復眼,復眼間有一光亮無皺紋的狹帶。前胸背板密集分布有小圓突,中部有橫形隆脊,隆脊中段略微向前彎曲成鈍角狀,兩側端各有1枚齒狀角突,後胸約占體長的二分之一,被翅覆蓋。
小盾片不可見。前翅為鞘翅,隆起,滿布緻密皺形刻紋,各方有7條縱線,後翅為膜質,黃色或黃棕色(後翅通常在堅硬的前翅下,只有飛行時才展開)。口部、胸部下方,有褐紅色或褐黃色纖毛,中後足跗節兩側有成列的褐紅色毛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