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風格舞蹈與芭蕾如何結合
『壹』 歐洲宮廷舞對芭蕾舞的作用以及對其他藝術的作用
法語ballet的音譯,意指:①一種舞台舞蹈形式,即歐洲古典舞蹈,通稱芭蕾舞。這是在歐洲各地民間舞蹈的基礎上,經過幾個世紀不斷加工、豐富、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嚴格規范和結構形式的歐洲傳統舞蹈藝術。19世紀以後,技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女演員要穿特製的腳尖舞鞋用腳趾尖端跳舞,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腳尖舞。②舞劇,最初專指以歐洲古典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音樂、啞劇、舞台美術、文學於一體,用以表現一個故事或一段情節的戲劇藝術,稱古典芭蕾(或古典舞劇)。20世紀出現了現代舞以後,以現代舞結合古典舞蹈技術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故事內容或情節的稱現代芭蕾。逐漸地,芭蕾一詞也用來泛指用其他各種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舞劇作品,盡管在舞蹈風格、結構特徵、表現手法等方面均不同於古典芭蕾或現代芭蕾。③在現代編導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故事內容,也沒有情節,編導運用歐洲古典舞蹈或現代舞蹈,或使兩者相結合,用以表現某種情緒、意境,或表現作者對某個音樂作品的理解等等,這些也稱為芭蕾。
ballet一詞,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這個詞只表示跳舞,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含義。芭蕾作為一門舞台藝術,孕育於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盛大的宴飲娛樂活動,17世紀形成於法國宮廷,這種宮廷芭蕾實際上是在一個統一的主題下,具有鬆散結構的舞蹈、歌唱、音樂、朗誦和戲劇的綜合表演,由專業的舞蹈教師設計,國王和貴族擔任演員,女角也由男子扮演,表演場地在皇宮大廳中央,觀眾則圍繞在大廳周圍觀看;演員戴皮製面具標志不同角色,故又稱假面芭蕾。
1661年,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建立皇家舞蹈學院。17世紀70年代芭蕾演出開始使用黎塞留主教宮廷劇場。演出場地和觀眾觀看角度的改變,引起了舞蹈技術和審美觀點的變化,演員站立的姿勢越來越外開,由此正式確定了腳的5個基本位置,這5個外開的位置成為發展芭蕾舞技術的基礎。專業芭蕾演員應運而生,並逐步取代了貴族業余演員,職業女芭蕾演員也開始登台演出,舞蹈技術得以較迅速地發展。芭蕾演出從基本上是一種自娛性的社交活動逐步轉變為劇場表演藝術。這個時期的芭蕾是從屬於歌劇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在歌劇中加入芭蕾場面,實際上是一連串舞蹈表演,劇情反而顯得無關緊要,這時稱為歌唱芭蕾或芭蕾歌劇。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18世紀的芭蕾大師J.G.諾韋爾是芭蕾史上最有影響的舞蹈革新家。他在1760年出版的《舞蹈與舞劇書信集》中首次提出了"情節芭蕾"的主張,強調舞蹈不只是形體的技巧,而屬於戲劇表現和思想交流的工具。諾韋爾的理論推動了芭蕾的革新浪潮,在他和其他許多演員、編導的持續努力下,芭蕾從內容、題材、音樂、舞蹈技術、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些改革使芭蕾終於能夠與歌劇分離,形成一門獨立的劇場藝術。
在芭蕾發展史上,主要有兩種美學觀點一直在起作用。一種觀點認為,芭蕾是"純粹的舞蹈",16世紀的義大利舞蹈教師、《王後的喜劇芭蕾》的編導B.de博若耶認為芭蕾是"幾個人在一起跳舞的幾何圖案組合"。這種觀點完全著眼於芭蕾的形式美,幾乎完全不考慮芭蕾的內容或情節,往往導致單純追求技巧的高超、華麗。18世紀中葉以前,這種觀點在芭蕾創作中居統治地位。另一種觀點強調芭蕾是"戲劇性舞蹈",諾韋爾的"情節芭蕾"理論最集中地代表這種觀點。他認為在一部芭蕾作品中,舞蹈要表現戲劇性內容,"情節和舞蹈設計要保持統一,有合乎邏輯的、明白易懂的故事作中心主題,和情節無關的獨舞及舞蹈片段都得取消",舞劇中"不僅是舞蹈技術光輝奪目,更須通過戲劇性表現,從情緒方面感動觀眾"。上述兩種主要觀點至今仍在起作用,不少編導致力於創作戲劇性的或有情節的芭蕾作品,也有的編導熱衷於無情節芭蕾,注重形式美,兩類作品中的優秀劇目都是觀眾所欣賞的,並作為保留劇目經常上演。20世紀以來,各種文藝思潮對芭蕾創作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
創作一部芭蕾作品,編導是關鍵人物,他根據文學劇本(或一個故事、一首詩、一部音樂作品)構思出舞劇結構或舞蹈結構,再由演員來體現。編導和演員都必須掌握芭蕾語言(或芭蕾語匯)--芭蕾技術技巧,以及運用芭蕾語言表現特定內容或情緒的能力,編導應該深諳它們長於表現什麼,不能表現什麼;而演員則應該訓練有素,能適應並創造性地體現編導的構思,只有具備這些基本條件,芭蕾創作才能進行和完成。芭蕾結構形式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群舞等,編導運用古典舞、性格舞(舞台化的民族舞蹈和民間舞蹈)、現代舞等,按上述形式可以編出多幕芭蕾(分場或不分場,如《天鵝湖》)、獨幕芭蕾(如《仙女們》)、芭蕾小品(如《天鵝之死》)等。芭蕾的這種結構形式在19世紀後期發展到高度規范化和程式化,以致影響和限制了芭蕾的發展。在20世紀編導創作的大量芭蕾作品 中,這些規范和程式已被大大突破,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世界芭蕾舞發展概況
宴會芭蕾
芭蕾出現於15-16世紀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義大利,藝術家極力模仿古希臘的藝術風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宮廷宴會上進行的,1489年在義大利的一個小城裡,為慶祝米蘭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貢公主伊達貝爾的婚禮,演出了《奧菲士》。當時的表演形式與我們今天所見到的芭蕾演出絕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與上菜聯系在一起,比如模擬狩獵的表演開始以後就吃野豬肉;海洋、河流神靈出場開始吃魚。然後,許多神話人物上場獻上許多菜餚和水果,最後客人們也都參加到熱鬧狂歡的表演中去。這是一種把歌、舞、朗誦、戲劇表演綜合起來的表演形式,可以說是芭蕾的雛形,後人稱它為「宴會芭蕾」。
宮廷芭蕾
隨著義大利貴族與法國宮廷的通婚,義大利的「芭蕾」演出被帶入法國,1581年,在亨利三世皇後妹妹——瑪格麗特的結婚慶典上演出了《皇後的喜劇芭蕾》。當時沒有舞台,觀眾坐在三面牆壁的兩層樓廊里。國王和顯貴們坐在壇台上,表演則在大廳的地板上進行。編導者博若瓦葉就是受聘於法國的義大利人。內容表現女妖西爾瑟如何征服了阿波羅,但不得不向法蘭西國王陛下屈服。表演是戲劇、音樂、舞蹈、朗誦、雜技的混合體。路易十四時期(1643-1715),法國芭蕾發展到它的鼎盛時期,路易十四本人喜愛舞蹈,並受過良好訓練。15歲即參加宮廷芭蕾《卡珊德拉》的演出,扮演阿波羅神。
情節芭蕾
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深刻地影響著法國芭蕾的發展。它的革新思想表現在反對把芭蕾當作供貴族消遣的裝飾品,要使芭蕾象戲劇一樣,表現現實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會內容和教育意義,這就是「情節芭蕾」產生的時代背景。諾維爾代表了歐洲芭蕾革新的主流,集中體現了啟蒙運動的民主主義精神,他在《舞蹈和舞劇書信集》中,提出了他對芭蕾的革新主張。諾維爾的學生——讓·多貝瓦爾所創作的舞劇《無益謹慎》至今還在上演,成為當代各大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
浪漫主義芭蕾
浪漫主義芭蕾是芭蕾發展史上「黃金時代」,在舞蹈技巧,編導藝術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經歷了一個燦爛輝煌的階段。《仙女》、《吉賽爾》、《愛斯梅拉爾達》、《海盜》等舞劇的產生,造就了一批芭蕾人才,如佩羅、布農維爾、塔尼奧尼、艾爾斯勒等。這個時期的芭蕾特點概括如下:
1、內容和題材的變化。超凡脫俗的仙女、幽靈代替了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一種對現實不滿和失望的情緒,一種追求超越塵世的對另一世界的情趣,或以死亡擺脫對現實的失望,或以一種不切實際的追求代替對生活的願望。其中代表作有《仙女》(1832)和《吉賽爾》(1841)。《吉賽爾》匯集法蘭西風格,成為浪漫主義芭蕾的頂峰,此後逐漸出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現象。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發展,腳尖舞技巧成為女舞蹈家表現手段的一個重要因素出現,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採用了瓦斯燈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裝和舞鞋,產生一種詩意輕盈的風格。
浪漫主義芭蕾的黃金時代極其短暫,從19世紀30——40年代,僅僅10多年就出現停滯枯萎的局面。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芭蕾的中心逐漸移致俄國。
俄羅斯芭蕾
19世紀下半葉歐洲浪漫主義芭蕾走向衰落,復興芭蕾的使命歷史地落在俄國肩上。從40年代起,外國舞蹈家們頻繁訪俄。塔利奧尼父女、佩羅、聖·萊昂等人的表演和編導活動,特別是布農維爾的學生約翰遜(在聖彼德堡)和布拉斯(在莫斯科)的教學活動,向俄國舞蹈界傳授了法蘭西、義大利兩大舞派的精華,並逐漸形成了新的學派——俄羅斯舞派。在劇目建設上,瑪蒂帕和伊凡諾夫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柴可夫斯基通過《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實現了舞劇音樂的革新,使音樂成為舞劇中塑造形象、敘述事件的基礎,啟發和豐富了舞劇編導的舞蹈交響化的思想。《天鵝湖》第二幕達到了舞蹈詩的高峰,被奉為交響化舞蹈的範例。以後又有格拉祖諾夫寫出的《雷蒙達》(1898)、《四季》(1900),這些作品在繼承浪漫主義芭蕾傳統的同時體現了俄國現實主義傳統。
20世紀初,俄國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壇中占據主導地位,擁有自己的保留劇目,表演風格和教學體系,也涌現了一批編導和表演人才。此後,一批俄國芭蕾舞界的年輕人要求革新、探索新的表演手段和發展道路。戈爾斯基和福金就是他們的帶頭人。福金的革新思想不可能在帝國劇院內實現,他的主要作品都是在國外為佳吉列夫芭蕾團排練上演的。佳吉列夫從1909年起連續3年組織俄羅斯演出季,並於1913年成立以蒙特卡羅為基地的永久性劇團——「佳吉列夫俄羅斯芭蕾團」,在歐美各地巡迴演出,影響巨大,把由俄國保存的古典傳統劇目送回歐洲,促成歐洲芭蕾的復興。該團解散後,它的成員流散歐美各國,利法爾在法國,德瓦盧娃在英國,巴蘭欽和福金在美國,對各國芭蕾復興或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代芭蕾
1929年末,利法爾成了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常任舞蹈編導和主要舞蹈演員,一直到1958年離開,實際上進行了一次改革,例如廢除了贊助人可以在芭蕾演出之前到後台去與舞蹈家們閑聊有一個世紀的古老權利。還有每周舉行一次開幕式。1932年重演《吉賽爾》時,利法爾飾演阿爾伯特,他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法國兩大編導家,羅朗·佩蒂1965年根據雅勒的音樂編導了《巴黎聖母院》,獲得了輝煌的成功。莫里瑟·貝雅爾1970年編導的《火鳥》是一個最別致的作品。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保留劇目還有《吉賽爾》、《葛蓓莉婭》、《西爾維婭》等。
英國芭蕾主要歸功於三個偉大女性的畢生經營:在皇家劇院擔任多年首席女芭蕾舞蹈家的阿德莉娜·熱奈夫人;妮娜特·德·瓦盧娃夫人的不朽功業是皇家芭蕾舞團;瑪莉·蘭伯特夫人,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芭蕾舞團的創始人。此外還有節日芭蕾舞團、蘇格蘭芭蕾舞團。
美國沒有國家芭蕾舞團,巴蘭欽與林肯·柯斯坦在1933年一次會見,應邀主辦美國舞蹈學校。1948年轉化為紐約市芭蕾舞團,巴蘭欽任藝術指導和主要編舞家,副藝術顧問是傑羅姆·羅賓斯。已經形成了一種典型的美國舞蹈風格。另一重要芭蕾舞團是美國芭蕾劇院,1940年開始活動。先後擔任編導的有福金、馬辛、安東尼·都鐸等。還有喬弗里芭蕾舞團,阿瑟·米切爾的哈萊姆舞蹈劇院,是第一個黑人古典芭蕾舞團。
丹麥皇家芭蕾舞團是丹麥民族傳統的優秀繼承者,布農維爾一百年前創作的舞劇,仍然在哥本哈根以純正的風格進行演出。(實際上是舊式法國風格)在丹麥芭蕾中,傳統意識一向是非常強烈的。1932年哈拉爾德·蘭德爾被任命為皇家劇院芭蕾指導,一直到1952年,他為法國、英國重排的《練習曲》,是對芭蕾舞技巧的一次輝煌的展覽。
20世紀初有影響的俄國編導有戈爾斯基、普尼和福金。安娜·芭甫洛娃理想的體現了福金的構思,1905年有《天鵝之死》。
在俄國,十月革命後,高爾斯基堅持戲劇的表現性,使它的舞蹈演員們採取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式生活於角色之中,原本產生於宮廷的芭蕾舞並沒滅亡。1927年在莫斯科演出了《紅罌粟花》,是俄國第一部英雄主義的現代題材的舞劇,標志著古典學派的勝利,指出了追隨的准繩,古典芭蕾博得了新的聲譽。謝苗諾娃和烏蘭諾娃首次登台,新創作的舞劇注重戲劇結構,更多地運用民間舞蹈來豐富舞蹈編導的語匯。俄國芭蕾開始了復興。
從1581年法國演出《皇後的喜劇芭蕾》至今四百多年,芭蕾舞已遍及全世界,被公認為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成為世界性的藝術,五大洲的眾多國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專業的芭蕾舞學校和芭蕾舞演出團體。在當今世界上,芭蕾藝術繁華似錦,古典芭蕾和現代芭蕾,戲劇芭蕾和交響芭蕾等不同流派爭奇斗艷,涌現出大批人才和劇目,很多國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特色,在芭蕾舞的藝術表現上不斷出現新的探索和創造。
如何欣賞芭蕾舞
欣賞芭蕾,大致上有兩條思路。一條是傳統的,一條是現代的。一般主張欣賞的方法與欣賞的對象相統一:即用一絲不苟的傳統思路,去欣賞「早期」、「浪漫」和「古典」這三個傳統時期的芭蕾舞劇、音樂型芭蕾和純粹型芭蕾。
傳統的欣賞思路要求觀眾提前半小時左右到達劇場,以便能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和煩惱,統統留在劇場的大門外或衣帽間那個塵世的空間里,然後靜下心來,全身心地投入劇場這樣一個非常特殊的,與馬路上的擁擠、菜市上的吵鬧、單位里的糾紛、家庭里的瑣事毫不相乾的審美場,進入《仙女》、《吉賽爾》、《葛蓓莉婭》這樣一個人造仙境,進入《睡美人》、《胡桃夾子》、《天鵝湖》這樣一個夢幻世界,一連幾個小時逃避一下都市的喧囂和精神的壓力。接下來,我們還可以用心地研究一下節目單,細讀一下劇情梗概、有關評論、舞團簡史、編導和舞者介紹等各種有關材料,尋找一下眾所公認地芭蕾舞明星,想像一下另人陶醉的音樂名曲,期待一下奢侈華麗的服裝和富麗堂皇的布景……
現代的欣賞思路對觀眾沒有任何苛刻的要求,而是為其提供隨遇而安的哲學,因為現代生活的節奏壓根兒不允許觀眾,特別是有職業的觀眾提前半小時到達劇場,而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強調觀眾無需任何先人之見,只需用隨身攜帶、各不相同的理性知識來理解,用來自生活、五光十色的感性經驗來參與即可。
這種欣賞思路認為,節目單上的東西簡直就是編導們設下的圈套,或者是為彌補舞劇編導或芭蕾編舞自身的語無倫次而兜售的靈丹妙葯,可看可不看,甚至最好不看!劇情到底是怎麼「寫」的無足輕重,成功與否只能看他台上怎麼「舞」的。芭蕾舞劇說到底,還是以舞為主,以劇為輔的,否則,便無法解釋芭蕾舞劇中的領銜主演們在跳完雙人舞後,甚至在跳完其中的變奏後,便向觀眾頻頻施禮的現象。如果劇重於舞,這種行為豈不是出「戲」了,西方的觀眾和評論家們又怎能整整忍耐了一個世紀呢?
這種欣賞思路認為,明星可以欣賞,但用不著崇拜得五體投地,明星崇拜的風氣實在顯得太古典!按照自己的審美標准,而不是跟著評論家們的意見跑;尋找自己眼中和心裡的明星,而不是隨波逐流,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
宮廷舞
courtdance
古代宮廷皇室中享宴娛樂的舞蹈。大多來自民間,也有宮廷專業藝人加工創造的。內容多為帝王歌功頌德或歌舞昇平,形式上比較工整華麗,結構也比較嚴謹,一般皆屬當時藝
『貳』 芭蕾舞的風格流派簡介
學習芭蕾不僅是一種藝術,能養成孩子輕盈優雅的藝術氣質。下面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 芭蕾舞 的風格流派簡介,想了解的可以看看哦!
戲劇芭蕾:
戲劇芭蕾是表現一些情節的舞蹈。它的代表作舞劇《巴赫奇薩拉伊水泉》是成功的範例。《巴赫奇薩拉伊水泉》,我們也可以稱它為《淚泉》,是根據普希金的長詩改編的。中央芭蕾舞團在前不久,在10月12號剛剛公演過這部舞劇。
四幕舞劇《巴赫奇薩拉伊水泉》最早的作曲是阿薩菲耶夫,編劇是扎哈洛夫,是在列寧格勒的舞劇院上演的。這部作品是作曲家、舞台台本和編舞家合作的結晶。舞劇主要表現的就是普希金原作的主題,反映一顆野蠻的心靈通過崇高的愛情而再生。特別值得推崇的是第三幕中的瑪麗亞、扎列瑪和吉烈伊,也就是能相王三個人的情節舞,這是當時非常典型的一個三人舞。對瑪麗亞角色的
創造,成為烏蘭諾娃在芭蕾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她曾經說過,在演完《淚泉》之後,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舊作,接觸了偉大的普希金的作品之後,我現在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單純地跳舞了,我永遠要將一顆活生生的心靈,放進舞劇舞台上出現的人物形象,這就是烏蘭諾娃享譽世界的主要原因。因為芭蕾不僅是看胳膊腿,主要是看她對音樂的理解和對人物的理解。
在20世紀20年代舞蹈界紛紛向話劇界學習,當時話劇界的代表是以藝術劇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為主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經說過,一個演員只有當他具有豐富的表現力、美麗的外形,把思想和情感融合起來,並提高到極度興奮的時候,才能深深地感動觀眾。
浪漫主義芭蕾:
18、19世紀之交,在歐洲和北美興起一股新的文藝思潮,就是浪漫主義運動,芭蕾是當時浪漫主義的一部分。浪漫主義的芭蕾舞劇變得更富有詩意,能夠更直接、更深刻地調動觀眾的感情。這種詩意更濃的舞蹈風格之所以能夠蓬勃
地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舞蹈技術,特別是取決於女演員能立起腳尖了。
據舞蹈史專家們考證,在芭蕾史上,女演員穿腳尖鞋最早產生於1822到1825年。義大利的演員瑪麗·塔里奧尼是第一個運用腳尖舞聞名世界的芭蕾大師。瑪麗·塔里奧尼的從事芭蕾舞的父親,根據她的體形和能力,為她編排了一個舞劇,這個舞劇我們芭蕾舞團曾經上演過,叫《仙女》,這是兩幕的一個舞劇。塔里奧尼在這個舞劇中,運用了腳尖舞成功地塑造了好像飛起來的仙女的形象。後來的人爭相效仿,腳尖舞從此成為女芭蕾舞演員表演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時被稱譽的還有塔里奧尼的舞裙。這是條充滿浪漫主義風格的舞裙,外邊是用綢子,裡面是用很多層薄紗做成的,它的樣子像一口吊鍾。這種質地使得她跳起舞來顯得非常的柔軟,特別飄逸,整個服裝的上身是要顯露她的細腰,緊身的胸衣露出了她的脖子,袖子短而寬,露出了她的兩臂,裙子長過膝蓋,但要露小腿。除了胸前佩戴著一朵小花外,衣服上沒有過多的裝飾,後背裝點著用糠的白紗做的兩個小翅膀。這些舞蹈服沿用至今,它象徵著一個飛翔的仙女,成為浪漫主義芭蕾的象徵。歐洲人把這類作品,通通稱為mite芭蕾,就是白色的芭蕾,把它看作一種特殊風格的舞蹈。
在同一個時期,另一個代表作就是《吉賽爾》。我團有時候到外地演出,很多人以為《吉賽爾》是吉普賽的故事。實際上它是18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一部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在西歐芭蕾史上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該劇的第一幕表現的是吉賽爾發瘋的過程,第二幕是表現維麗斯女鬼的舞蹈,分別是當時的情節芭蕾和交響芭蕾的交融。《吉賽爾》中有一個動作,手交叉在胸前,據洛普霍夫分析,這個舞姿來自古老的異教葬禮。當時,人們把死者的雙手交叉地安排在胸前,於是舞蹈家們就把這樣的一個姿勢,很容易地安排在一個幽靈的身上了。所以,在我們的芭蕾啞劇動作裡面,這就表示一個死者的樣子。
芭蕾舞劇《吉賽爾》代表著浪漫主立芭蕾鼎盛時期的最高成就。吉賽爾這個角色被作為考驗女舞蹈家演技是否成熟的試金石,要演好這個角色,必須有非常高的表演水平。在第一幕中吉賽爾是一個純情的農村少女,喬裝打扮的伯爵阿爾伯特到農村來獰獵,把她迷戀住了,她非常愛阿爾伯特,但是當她得知受騙之後,她發瘋而死。在第二幕里,吉賽爾仍然懷念著阿爾伯特,這時的她是一個柔情纏綿、不忘舊情的冤魂。這樣塔里奧尼和扮演吉賽爾的格里奇以其高超的演技,成為了當時芭蕾的真正女皇。這兩部舞劇都是18世紀的代表作。
俄羅斯芭蕾:
下面我比較著重地介紹一下俄羅斯芭蕾。眾所周知,俄羅斯芭蕾現在在世界上仍然占據著頂尖的位置。那麼17世紀下半葉芭蕾是怎麼傳到俄羅斯的呢?當時俄羅斯的使臣到西歐,見到了這種席間芭蕾的形式,特別欣賞,就把它引到了俄國。由於芭蕾沒有台詞,只有音樂、舞蹈和啞劇,通俗易懂,所以很快就傳播開了。到了彼得大帝執政的時候,俄國貴族已經完全掌握了這種歐洲貴族的舞蹈。
法國芭蕾舞蹈學校成立之後的25年,也就是1738年的時候,俄國成立了第一所舞蹈學校一一瓦岡諾娃舞蹈學校,這所學校現在仍然在聖彼得堡。我們中央芭蕾舞團的原蘇聯專家便全部來自這所學校。這所學校為全世界的芭蕾舞團培養了無數的明星,烏蘭諾娃就是從那兒出來的。在促進芭蕾發展這方面,應該說俄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除了本民族的 編導 之外,19世紀的中下葉還有一批法國人應聘到俄國來工作,這些人對俄羅斯的芭蕾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幾年前,法國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吉賽爾》的時候,我曾經上台問過他們,得知他們的
布景、繪畫全部來自於俄國,由此可以看到俄國和法國在芭蕾事業中是如何在聯手做著貢獻的。那麼誰比較有名呢?我下面就特別介紹一下彼季帕。
瑪麗烏斯·伊凡諾維基·彼季帕是所有來俄國工作的外國人中,對俄國芭蕾貢獻最大的一位。我講一個笑話,今年6
月份在美國傑克遜的國際芭蕾舞比賽中,每天晚上的規定項目,都要報"編導彼季帕"。有一天因為要比賽現代舞了,
所以當時主持人非常幽默地說,今晚我們再也昕不到彼季帕的名字了。由此可見彼季帕在芭蕾舞史上的重要地位。彼季帕擔任了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的舞蹈總編導。他排了舞劇《堂·吉詞德》,作曲是明庫斯。他用塞萬提斯的文學原著,保存了《堂·吉詞德》的外殼作為古典遺產,把主要有價值的東西都編成了一種濃郁的西班牙風格的舞蹈。其中第四幕里男女主角的婚禮雙人舞,到現在在國際比賽中都得到了保留。
明庫斯的音樂採用的是一組西班牙的民間旋律,以及華爾茲、波爾卡等,這使他的音樂顯得流暢,而且適合舞蹈,旋律特別豐富。在1877年,彼季帕又排出了另一部力作《舞姬》,也是明庫斯作曲。這部舞劇取材於印度古代寺廟中舞姬的生活,和當時巴黎歌劇院上演的《沙恭達羅》基本上異曲同工。在這部作品中彼季帕又充分顯示了他的編舞才能,特別是所編的古典雙人舞和群舞更為突出。群舞是在第四幕"影子王國"中,32個演員要在舞台上表演出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彼季帕的編導使這個群舞十分完美。
在介紹了以上人物之後,我想介紹一下柴可夫斯基和他的三部芭蕾舞劇。中國的觀眾對柴可夫斯基非常地了解,那麼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芭蕾作品是什麼呢?一個是《天鵝湖》,一個是《睡美人》,一個是《胡桃夾子》。柴可夫斯基最早的一部舞劇是《天鵝湖》,他的第一次音樂創作是在1876年。由於當時一個奧地利編導在編這個舞劇的時候,非常不理解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也不理解他的這種民族風格的實質,所以在1877年首次公演的時候慘遭失敗。這傷透了作曲家的心,他表示再也不為舞蹈作曲了,所以這部天才的舞蹈音樂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直到這部音樂誕生18年之後,也就是1894年作曲家逝世一年之後,俄羅斯的馬林斯基劇院才決定排它的第二幕,作為紀念作曲家逝世一周年的作品。沒想到,這次演出大獲成功,這個編導就是在俄羅斯享有盛名的伊凡諾夫。伊凡諾夫對於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有著相當的理解,而且對他的交響性和音樂都做了很好的處理。當然了,當時的觀眾,就是說事隔18年之後的觀眾對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又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伊凡諾夫在劇中用了一個典型的天鵝的動作即手的動作,把《天鵝湖》第二幕的表演動作固定下來了。一年之後,也就是在1895年1月15日,《天鵝湖》全劇正式公演了。當時的編導有兩個人,一個是伊凡諾夫,一個是彼季帕。伊凡諾夫和彼季帕的編導風格不同,兩個人一個編一、三幕,一個編二、四幕,把兩個編導的不同的風格都表現出來了。他們的這些巨作,使得俄羅斯的芭蕾從繼承了浪漫主義的傳統之後,又成了通向20世紀未來舞蹈的橋梁。
我再講一下《睡美人》。《睡美人》是當時馬林斯基劇院的院長為再現路易十四法國宮廷的風采而寫的一個劇本。他還親自為該劇設計了服裝。1888年5月,院長致函柴可夫斯基說,我根據佩羅的童話,構思了這樣一個《睡美人》的台本,希望舞台調度是路易十四風格的,在這里音樂想像大有作為,如果您覺得合適,為什麼不著手寫音樂呢?最後一幕應該有穿耽子的公貓、拇指小孩、灰姑娘等等。正是童話的詩意吸引了柴可夫斯基。1889年7月25日,柴可夫斯基在致梅克夫人的信中寫到,"情節是這么地富有詩意,音樂是這么地崇高,我迷戀他們的創作,寫得饒有趣味,並且滿懷熱情,這一切都是寫好作品的前提"。而且,柴可夫斯基在致出版家尤根松的信中指出,"要知道,舞劇同樣也是交響樂啊"。我為什麼引用這句話呢?就是說欣賞舞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欣賞交響樂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奠定了俄羅斯芭蕾的基礎。到了20世紀初,另外兩個俄國人成就了芭蕾的命運,並且影響了全世界的芭蕾。他們就是福金和謝爾蓋·巴甫洛維奇·佳吉列夫。
佳吉列夫是一個深通繪畫、音樂、戲劇的具有管理才能的藝術活動家,但是他並不會跳芭蕾舞。他憑借著自己的文化修養、交際手段和與上層的關系,開始組織了俄國的演出季,帶領了一批俄羅斯的藝術家到國外演出。他在法國巴黎的沙特蕾劇院綵排,吸引了巴黎上流社會的精英。當時參加盛會的有雕塑家羅丹、作曲家拉維爾和聖·桑、舞蹈家鄧肯。直到1929年佳吉列夫去世後,他所得到的評論都是有關俄羅斯的演出季的盛況,他對全世界的芭蕾藝術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此後,大批的美術家、作曲家和他的舞蹈團合作,青年時期的畢加索為他們設計過服裝,德彪西、拉維爾為他們作過曲。當時他們團里的一個演員,也同時兼任編導的喬治·巴蘭欽後來成為美國芭蕾舞的創始人之一。
當時他們團里還有一個著名的演員,就是尼金斯基。著名的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說,尼金斯基是能在舞蹈中表現人類心靈的不多的幾個人之一。佳吉列夫用高薪僱傭了尼金斯基,讓福金為他專門編排了一些舞劇和舞蹈,在演出季中倍受歡迎。尼金斯基的代表作是《玫瑰花的精靈》和他用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音樂編的芭蕾,在20世紀中葉的芭蕾藝術中闖出了一條新路。同時,尼金斯基極大地豐富了俄羅斯男子的舞蹈,到現在為止俄羅斯男芭蕾演員的技巧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歐美芭蕾:
從19世紀末葉起,西歐各國的芭蕾舞劇普遍地衰落,成為歌劇的附屬品。舞蹈團編制一般都縮小,新作很少,而且都是神幻的或者元聊的消遣品。
20世紀初,佳吉列夫芭蕾舞團俄羅斯演出季在巴黎、倫敦、紐約、羅馬等地巡迴演出之後,激發了歐美各國有識之士的熱情,推動他們致力於本國芭蕾的復興。與此同時,現代派的舞蹈也成為一支足以和古典芭蕾爭奇斗艷的新軍。兩方面的藝術家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因此,現代芭蕾也可以稱為摩登芭蕾。這個新舞種應運而生,並且逐漸佔領了歐美大部分劇場的舞台。他們的創作原則、審美理想和訓練體系往往給古典芭蕾界人士有益的啟迪,從而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力作。正因為如此,20世紀的芭蕾舞台出現了繁花似錦、百花爭艷的局面。
幾個大的芭蕾強國是英、美、法、德等。代表英國芭蕾水平的是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其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瑪戈·芳婷女士,還有著名的編舞家阿代頓、肯尼斯·麥克米倫先生。英國芭蕾舞的起源要歸功於三個舞蹈家:一位是熱奈,一位是德·瓦魯娃女士,一位是蘭伯特女士。最早來到中國演出的就是蘭伯特芭蕾舞團。著名舞蹈家瑪戈·芳婷是出生在上海的英國僑民,她一生創造了很多很多非常美好的角色和芭蕾人物。而麥克米倫先生的代表作則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大型芭蕾舞劇,如《曼儂》和《梅亞林》,對國際芭蕾界乃至中國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美國有大小不一的非常多的芭蕾舞團,但是最有影響的一個是美國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另一個是美國大劇院。紐約市立芭蕾舞團,我想在這里特別提一下,因為它是由企業家、舞蹈家和音樂家組成的。提到美國紐約市立芭蕾舞團,最早可以談到這么一個人,就是林肯·科爾斯坦,他是美國芭蕾的傑出組織者,他和我剛才談到的美籍俄裔的喬治·巴蘭欽一起創辦了美國芭蕾舞學校,並創辦了美國紐約市立芭蕾舞團。而科爾斯坦實際上一直是紐約芭蕾舞團的團長,在劇目政策、辦團方向和引進編導、表演人才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他還是一個很好的評論家。
正如喬治·巴蘭欽本人說的,因為他是在俄國接受的訓練,俄國訓練芭蕾舞演員特別強調他們對音樂的理解,他們都會彈鋼琴。喬治·巴蘭欽在美國發展他的芭蕾舞的時候,就很重視和音樂家的結合,直接表現就是和斯特拉文斯基的關系非常的密切,他所強調的是通過人體形象的美來表現音樂。因此,從他以後形成了交響芭蕾這樣一個風格,在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時期都取得了獨樹一幟的輝煌成就。
而美國大劇院主要的貢獻,是造就了羅賓斯、安東尼·圖德等傑出人材。安東尼·圖德是當代美國編舞大師之一,他是心理芭蕾學派的奠基人,他本人並沒有學過芭蕾,但是他可以編很多舞,他的代表作叫《紫丁香花園》。
再一個芭蕾強國就是法國。法國巴黎歌劇院的創始人是里法爾。在這里,我們想提一下離開俄羅斯到法國和英國的一代芭蕾大師魯道爾夫·紐里耶夫。由於當時蘇聯的情況,有三個著名的芭蕾藝術家出走到西方,一個是紐里耶夫,一個是瑪卡羅娃(女),一個是巴瑞什尼柯夫--可能很多人都看過電影《白夜》、《轉折點》,就是巴瑞什尼柯夫演的。隨著他們三個人到西方去,西方芭蕾得以重振,而且西方芭蕾開始和俄羅斯芭蕾交融,把他們的優點都結合在一起了。
這里提到的魯道爾夫·紐里耶夫,在1985年曾經到中央芭蕾舞團來,給我們排練了《堂·吉詞德》的全劇。當時正是中央芭蕾舞團的鼎盛時期,當時的主要演員,現在已經成了劇團的芭蕾大師。
談到歐洲的舞蹈,我要特別介紹一下德國。德國有兩個著名的芭蕾舞團,一個是漢堡芭蕾舞團,一個是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其實,德國17世紀就有過效仿法蘭西和義大利的芭蕾演出,這曾經是王公貴族的一種消遣,大部分都邀請外國的演員參加。到了18世紀中葉,德國進行了芭蕾舞的改革,情節芭蕾走上了舞台。20世紀,德國芭蕾受到了鄧肯、拉班等現代派風格的影響,就明顯具有了現代主義的特色。
在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和漢堡成為兩個芭蕾的中心。大家在北京看到的有根據俄羅斯著名的詩體小說改編的舞劇《奧涅金》,還有根據莎士比亞的作品改編的《馴悍記》,其編舞者,都是約翰·克蘭科。克蘭科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可是他在46歲時就因病去世了。但是,他留給後人的情節芭蕾和戲劇芭蕾及通過小說改編的芭蕾,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們芭蕾舞團的《林黛玉》、《祝福》等中國的芭蕾,也是受了斯圖加特這些舞劇的影響。
中國芭蕾:
下面我就非常簡單地介紹一下中國的芭蕾。
20世紀20年代一些外國僑民在上海、哈爾濱、天津等城市,開始教授芭蕾藝術,都是私人的家教。後來,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指導戴愛蓮女士到英國學芭蕾,回到中國後,把芭蕾舞帶到中國。但是當時中國人剛剛解放,接受不了芭蕾,當時所說的"大腿舞滿台跑,工農兵受不了",就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黨中央和政府的支持下,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了。我是1955年的學生,我清清楚楚地記得,當時我們的校舍是在東大橋自家莊。當時舞蹈學校只有一個簡單的校舍,對面一邊是師范大學,另一邊就是火葬場當然現在再去東大橋白家莊,就儼然是一幅不同的景象了。
最初,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我們邀請了一批蘇聯的教師執教。當時他們不但為我們培養學生、編制教程、輔導教師,而且培養了一批編導。到了1957年,北京舞蹈學校上演了第一部芭蕾舞劇一一《關不住的女兒》,也稱《無益的謹慎》。接著1958年我們在學生時期就首演,了《天鵝湖》。
北京舞蹈學校成立至今僅有50多年,到了1959年成立了我們中央芭蕾舞團的前身一一北京舞蹈學校實驗芭蕾舞團,在短短的幾年裡,我們就積累了一大批的節目。
1963年底,周總理在北京召集的一個座談會上提出了音樂、舞蹈方面的三化問題,即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林默涵同志具體談到芭蕾現代戲應該怎麼搞、選什麼故事、什麼樣的題材。一開始有人提到《達吉和她的父親》、《紅岩》等。李承祥提出了將《紅色娘子軍》改編成芭蕾舞劇,原因之一是它主要表現的是女兵,而芭蕾正是以女子為主的,之二是幾個主要人物特點很鮮明,之三是海南有民族特點,非常有色彩。蔣祖慧也認為這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好題材。
1964年2月,創作組一行人到海南島邊體驗生活邊寫劇本。當時芭蕾舞團根本不知道動刀動槍是什麼樣子,排練後請部隊的同志來看,他們給予了肯定,但是也提到我們像娘子不像軍,所以後來我們全體到山西大同軍營去體驗生活,這種創作方法是世界芭蕾史上絕無僅有的。深入生活回來,再排練就大不相同了:端槍動作特別整齊:向右看齊的動作,在下部隊時就用上了,當時女演員十分調皮,連長一喊向右看齊她們一下子就立起了腳尖,連長說比他們還整齊;刺殺操舞也是來源於當時的完整的刺殺操,刺殺舞結束時女兵大聲地喊:殺!由此可見,《紅色娘子軍》的誕生,離不開生活與實踐,這也正是這部偉大作品的永恆魅力之所在!
中國芭蕾只花了短短的四十幾年時間,就走完了許多國家幾百年的歷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它所取得的成績更加令世人矚目。
我相信,中國芭蕾一定會有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叄』 芭蕾舞的表現形式介紹
芭蕾舞的表現形式介紹
芭蕾舞劇雖然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但是舞蹈是主體,演員是中心,所以能否編出精採的舞段是至關重要的。在芭蕾舞中,舞蹈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包括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啞劇手勢、戲劇性的場面等。舞劇編導要根據內容和人物的需要,選擇不同的舞蹈表現手段。
一、獨舞
芭蕾舞中的獨舞,類似話劇中的獨白,歌劇中的詠嘆調,在芭蕾舞中稱為“變奏”,獨舞是舞蹈台詞中最集中的結構,通常用於劇中角色情感的高潮,力求富有光彩和獨創性,展示難度較高的舞蹈技巧。
古典芭蕾中的獨舞,一般採用三段體的結構,第二段與一、三段在性格和速度上形成對比,女子的獨舞分為地面的和跳躍性的兩種,地面的基本上以足尖碎步和旋轉的動作為主;而跳躍性的可以用單一的跳躍動作,也可以包含足尖和旋轉的混合動作。比如《天鵝湖》中,二幕奧傑塔(白天鵝)的出場獨舞就是地面的,三幕奧吉莉婭(黑天鵝)的獨舞就是跳躍性的。
二、三人舞
在古典芭蕾舞劇中,三人舞形式是pas de trois,它由慢板三人舞、第一女子獨舞、男子獨舞、第二女子獨舞、結尾三人舞5個部分組成。但是也有其他的組合方式,可以三個女演員,也可以三個男演員,兩女一男,兩男一女。比如《海盜》中二幕,米多拉、康拉德、阿利就是兩男一女的組合方式。
實際上,人數不等的舞蹈形式還很多,比如《天鵝湖》中的4小天鵝(4人舞),《睡美人》中4位王子向公主求婚的舞蹈(5人舞),6位仙女向公主祝福的舞蹈(6人舞)等。
三、芭蕾雙人舞
芭蕾舞中最常見的雙人舞形式是pas de deux,它由慢板雙人舞、男獨舞、女獨舞、結尾雙人舞4部分組成,有時在慢板雙人舞之前加一個引子棗人物出場。依照古典芭蕾的欣賞習慣,每一部分跳完以後,在觀眾的掌聲中,演員謝幕,然後再表演下一段。這種雙人舞往往用在劇情的高潮處,主要為展示主要演員的高難度技巧和個人的表演風格。但是當代的芭蕾舞劇極少遵循上述雙人舞的`4部分的結構方式,他們根據作品的情節和人物的情感需要,而不只是為了顯示舞蹈家自己的技巧,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幾段雙人舞都是一氣呵成的,中間沒有停頓,也就不存在鼓掌的謝幕的機會。
芭蕾雙人舞從表現的內容中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抒情性”的,主要是表現兩個人物之間比較和諧的情感交流,比如相互的愛戀、離別的優傷,重逢的喜悅等;另一種是屬於“戲劇性”的,主要是表現兩個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和矛盾沖突,比如《紅色娘子軍》中老四與瓊花的雙人舞,兩人是暴力和反抗的不和諧關系。表演雙人舞,要求演員完善地掌握扶舉技巧,重心的平衡,男女舞伴的密切的合作。
四、啞劇手勢
啞劇手勢是古典芭蕾舞劇中的表現手段之一,它已形成為一套固定的程式,初次觀看芭蕾的人不易理解,看多了才能明白,比如雙手撫心臟處表示“愛”,雙手握拳在身前交叉表示“死亡”,雙手在頭上纏繞表示“跳舞”,一手上舉,伸出食指中指表示“宣誓”……以上啞劇手勢在《天鵝湖》、《吉賽爾》中都可以見到。
舉《睡美人》為例,在序幕中,惡仙女卡拉多斯因為未被邀請而咀咒搖籃中的公主說:“這個嬰兒(用手指向搖籃),慢慢會長大(用手由下而上慢慢抬起),她會很漂亮(右手從臉頰劃過),身材也很苗條(雙手比劃身體),但是你們聽著(繞場走一圈指著眾人),她長大以後會被紡錘扎破手指(做扎手動作),然後立即死去(雙手握拳在身前交叉)”。這段話很難用舞蹈說清楚,所以一百年來就是用這種手勢表現的,也形成了這部舞劇的一個特點。不過當代的舞劇編導們在創作觀念上,主張用舞蹈手段表現一切,很少用啞劇手勢。
五、群舞
群舞在舞劇中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一般用來表現時代的特點、民族的習俗、交待環境、創造意境、烘托主要人物。
《天鵝湖》二幕中的群鵝,是一群中了魔法又渴望自由的天鵝少女,她們與奧傑塔王子的愛情雙人舞相映成輝,同時也營造了湖畔神秘、抒情的奇幻意境。
《天鵝湖》三幕中的西班牙舞、匈牙利舞、那布勒斯舞、瑪祖卡舞,既配合了劇情發展,也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民族舞蹈。
;『肆』 多貝瓦爾將舞蹈與什麼結合
多貝瓦爾將舞蹈與音樂結合。多貝瓦爾力圖探索和創造新的形式,使芭蕾逐漸從「出場」集錦向獨立的芭蕾舞劇演變發展。十分注意舞蹈與音樂的聯系,為博尚等舞蹈家提供了能夠自由發揮舞藝的芭蕾音樂。
『伍』 中國現代芭蕾舞相比西方古典芭蕾舞有哪些創新
芭蕾誕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藝術,具有古希臘,古羅馬那種天穹嚮往,追求獨特的人體運動符號系統,西歐芭蕾藝術的形體姿態表現出於東方舞蹈截然不同的審美特徵,它使芭蕾藝術呈現出高傲,自信,張揚,統治與支配一切的強烈的人文精神。歐美芭蕾歷史雖經歷各個不同發展階段,也形成了各個不同流派,但它們萬變不離其中,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心理結構上,而中國芭蕾舞則與西方芭蕾有著微妙的差異它建立在中國舞,戲劇舞,民族民間舞基礎之上,具有民族性。
芭蕾藝術是在古希臘的舞蹈,古羅馬的擬劇表演和義大利的職業喜劇,中世紀的雜耍藝術,法國和義大利宮廷舞會上的舞蹈以及歐洲各國民族民間舞蹈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發源地是在義大利。
15世紀的義大利是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不僅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在那發起,芭蕾舞藝術也首先從那裡產生。當時的義大利國家還沒有統一,各城邦君主間除了經常發動戰爭,相互攻擊之外,還常常出於政治目的舉行一些宴會活動,歌舞就在宴會進行中開始,「席間芭蕾」也就此產生。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席間芭蕾」不斷擴大其表演內容與形式,包括朗誦,歌唱,演奏等形式。
不久,義大利的這種「席間芭蕾」隨著法國使者的往來,傳到法國,並在法國生根開花。其代表為《皇後的喜劇芭蕾》。這部舞劇因為有人,有情節,有矛盾,並兼有詩歌朗誦,音樂和舞蹈相互穿插演出的形式,而被西方舞蹈史學家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芭蕾舞劇」。
芭蕾舞藝術的真正形成是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執政時期,在他的大力提倡下,芭蕾藝術在法國宮廷及上層社會迅速地傳播與發展開來。尤其是17世紀的啟蒙運動,大批的資產階級思想家對藝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有關芭蕾藝術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歐洲芭蕾藝術的發展,在伏爾泰的思想影響下,芭蕾更從歌劇的余興節目中脫離出來,成為具有藝術情節的一種藝術。自啟蒙運動起,芭蕾藝術作品表現的內容從神仙,皇帝,貴族,轉向平民百姓的生活。如《關不住的女兒》,這是世界芭蕾史上最早一部反映當時生活,刻畫第三等級平民百姓的舞劇,它有情節,有內容,人物情感質朴無華,與現實生活很接近。
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極大地推進了藝術的發展,他們的革新思想表現在反對把芭蕾當作貴族消遣的娛樂品,要使芭蕾像戲劇一樣,表現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現實社會內容和教育意義,也就是「情節芭蕾」。
直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興起了一種新的文學思潮---浪漫主義。浪漫主義芭蕾是芭蕾史上的「黃金時代」,在舞蹈技巧,編導藝術以及演出形式等方面都經歷了一個輝煌的階段。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卓有建樹的舞蹈理論家,如維甘諾,卡洛·布拉西斯和泰奧菲勒·戈蒂埃。還有一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如瑪麗·塔利奧妮,范妮·愛爾思萊,奧古斯特·布農維爾。這一時期的優秀代表作品主要有:《仙女》,《吉賽爾》,《葛姵莉亞》。
這一時期的芭蕾舞特點可以概括為:1,內容和題材的變化。超凡脫俗的仙女,幽靈代替了神話傳說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反映一種對現實不滿和失望的情緒,一種追求超越塵世的情趣,或以死亡擺脫對現實的失望,或以一種不切實際的追求代替對生活得願望。題材多選自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傳說和但丁,莎士比亞,海涅等文學家的作品。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腳尖舞技巧成為女舞蹈家抒情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出現,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3,演出形式上,採用了瓦斯燈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裝和舞鞋,產生出一種詩意濃濃的意境。4,形成了浪漫主義芭蕾舞藝術風格:輕盈飄逸,熱情奔放,表演細膩技巧高深,情感真摯,充滿朝氣。
然而,浪漫主義芭蕾的黃金時代極其短暫,從19世紀30-40年代,僅僅十多年久出現停滯枯萎的局面。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歐洲芭蕾的中心逐漸到了俄國,並在俄國民主革命運動和現實主義革命勝利,俄國沙皇的大力提倡以及法國芭蕾大師的協助下,將俄國芭蕾推想世界頂峰,聞名於世的代表劇作有《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現代芭蕾的發展及特點:
現代芭蕾是受到現代西方文化影響的產物,古典芭蕾藝術在接受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的先進文化思潮影響後,也相應地發生了一些改革和變化,它具體變現在:1,試圖擺脫三百年來傳統芭蕾對表演者身心的束縛,在表演形式與內容上都有了較大的突破。2,交響芭蕾的探索已初具規模。3,芭蕾藝術開始往民族化方向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芭蕾普遍衰落,18世紀的輝煌奪目的芭蕾藝術已經成為歌劇藝術的附庸。為尋找新的舞蹈藝術出路,各國有志者從新開始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在俄國,芭蕾大師在「交響芭蕾」方面取得了成功,其中最具代表的是米哈伊爾·福金,此時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仙女們》,《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羅密歐與朱麗葉》,《斯巴達克斯》。
20世紀初世界芭蕾的中心從俄國轉移到美國,這主要是通過俄國芭蕾大師的努力,其代表者是喬治·巴蘭欽。他一生創作過150部作品,其中多數為無情節的獨幕舞劇,也就是交響芭蕾。其作品代表著交響芭蕾的一個高峰。巴蘭欽的交響芭蕾是在舞蹈荒沙的美國土地上綻開的一朵奇葩。最能代表其創作精神的作品是《阿波羅》,《小夜曲》,《水晶宮》。
英國芭蕾舞沒有像法國,俄國那樣的輝煌的成就,由於清教徒的干涉,芭蕾藝術在英國舉步難行,19世紀末,英國芭蕾主要在歌舞廳里表演,演出的劇目均為古典芭蕾舞劇目,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英國芭蕾借鑒,引用了不少現代舞的創作及表現手法,使得本民族芭蕾藝術日漸成熟,完美。《叢林動物》就是英國芭蕾與現代舞完美結合的含有哲理的作品。
西班牙舞蹈講究動作造型優美,講究排場,體面,高傲。外表冷漠內心卻滾動著沸騰的熱血,是其民族特有的性格表現。西班牙現代芭蕾也具有其民族性,其中最具特點的應當是《卡門》。其藝術成就表現在1,《卡門》將芭蕾,現代舞,爵士舞,霹靂舞和西班牙民主舞融為一體。2,表演舞者面部表情豐富。3,舞劇具有濃郁的西班牙舞蹈風格。
中國現代芭蕾的發展及特點:
相對於歐洲芭蕾藝術的發展,我國的芭蕾舞蹈藝術發展幾乎晚了3個世紀,雖然我國的芭蕾藝術起步較晚,但卻呈現出超速向前發展的趨勢。
20世紀初曾有外國芭蕾藝術舞團來我國演出,這對我國芭蕾啟蒙教育產生了積極影響。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芭蕾藝術才通過當時的藝術發展方針真正地在我國興起和發展。期間蘇聯來華訪問的舞蹈團接踵而來,他們的演出對中國芭蕾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芭蕾藝術躍出其發源地歐洲,已獲得了在世界范圍內發展的巨大空間,成為國際性特色舞蹈藝術。
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投建芭蕾藝術系統工程,1954年,北京舞蹈藝術學校建立,專設了歐洲芭蕾劇科,特邀蘇聯專家上課。從1957年至1960年間舞校排演了《關不住的女兒》,《天鵝湖》,《海盜》,《吉賽爾》四部世界經典芭蕾舞劇。直至1964年文化部與音協,舞協就音樂舞蹈的革命化,民族化,群眾化等問題展開討論,結果取得成功並對我國藝術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它的具體理論實踐結果就是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以及中國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
《紅色娘子軍》可以說是20世紀中國芭蕾的一部不朽名作。它反映出中國芭蕾的發展與進步,以及中國民族芭蕾的藝術成就。其成就主要表現為:1,舞劇從內容到形式顯露著憂郁的中國特色。2,舞劇吸收了大量的中國古典舞鶴民間舞,戲劇舞的動作和舞蹈造型。3,《紅色娘子軍》採用中國傳統戲劇結構的方法來編排,運用舞蹈和啞劇手法以及一些舞蹈手法。4,與西方芭蕾相比,中國的芭蕾有著更為復雜的舞劇結構,舞劇角色數量多,人物性格個個鮮明。
如今,中國芭蕾舞在中國已有了幾十年的歷程,無論在教學方面還是舞蹈實踐方面都達到很高水平,中國芭蕾舞蹈演員經常在國際大賽上拿金獎,銀獎,中國芭蕾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氣質與文化內涵,它能藉助芭蕾的藝術,風格,風范,技巧來傳達中國人的文化心理。中國的芭蕾是將外來形式與中國精神內涵很好結合的藝術碩果,在新的世紀里,它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陸』 西方宮廷舞蹈芭蕾舞有著怎樣的藝術特徵
芭蕾舞的藝術特徵是表現的虛擬性,更多的採用幻覺、夢境、意象化的手法。這些大多依靠舞台、布景、燈光、服裝等道具起作用。而唐樂舞大多用華麗的服裝與多彩的音樂、節奏代替。如:《白紵舞》中以舞袖和腰身動作見長。有詩描繪「篇如百苕翡,婉如游龍舉,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可見,這種營造意境的手法與西方芭蕾有著本質的區別。值得一提的是,芭蕾音樂的多樣性遠大於中國唐代宮廷舞樂,在《天鵝湖》第三幕中的西班牙舞、匈牙利舞、那不勒斯舞、馬祖卡舞等,即配合了劇情發展又展示了豐富的民族舞蹈。
『柒』 西班牙風格的舞劇為什麼會受到歡迎
失敗乃成功之母,從彼季帕的《康達甫耳王》起,舞劇開始受到歡迎。《堂·吉訶德》是帶有濃郁的西班牙風格的舞劇。《夢》是帶有交響芭蕾性質的舞劇,該舞劇採用了西班牙民間音樂以及歐洲華爾茲、波爾卡、加洛普等音樂成分,使舞劇帶有異國情調而受到歡迎。《舞姬》是帶有印度情調的舞劇。舞劇中,彼季帕展露了他編排雙人舞和群舞的才能。他遵守舞蹈為情節服務的原則,對交響芭蕾進行深入探索,繼承發揚了啟蒙芭蕾、浪漫芭蕾的一些優秀表演傳統,推動了俄國芭蕾藝術的發展。《睡美人》是彼季帕的頂峰作品。他與柴科夫斯基通力合作,為探索交響芭蕾邁出了重大一步。彼季帕在俄國居住了大半生,他將細膩典雅的法國芭蕾風格與俄國的民族、民俗審美趣味相結合,使俄羅斯芭雷舞蹈充滿戲劇性色彩。彼季帕一生共創作60多部作品,其中《堂·吉訶德》、《舞姬》、《睡美人》、《天鵝湖》成為經久不衰的保留劇目。舞劇當中的許多舞蹈片段,還是當今國際舞蹈比賽當中的必跳舞蹈。
『捌』 西方芭蕾舞蹈史
芭蕾是法語Ballet的音譯,來源於古拉丁語Ballo,最初的意思為「跳躍」,但專指跳舞,意思是在晚會里表演舞蹈或當眾表演舞蹈,並不具有劇場演出的意思。狹義上的芭蕾是指古典芭蕾,專指15世紀出現的,歷經300年發展而成,有嚴格的審美標准與技術規范的古典舞種。廣義上的芭蕾,歷史上曾泛指所有的舞蹈,既包括歐洲特有的古典舞蹈,又包括多種多樣的表演性舞蹈,如歌舞劇中的舞蹈場面、話劇的插舞以及歌舞朗誦結合在一起的情節舞蹈等。
有了正確意義上的芭蕾概念,我們就可以從時間上分析芭蕾這種舞蹈形式的產生過程。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產生除具有其歷史背景、地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外,還要有一些關鍵性的人物對其起到重大的激發和推進作用,芭蕾也不例外。
芭蕾舞產生於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這種藝術形式誕生於此時是有著深刻歷史原因的。文藝復興時期,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開始重視人體本身的價值和作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為人們在衣食豐足之餘開始追求自身的價值和藝術的和諧美感創造了條件。而科學與文化的普及,使人們從蒙昧中掙脫出來,開始追求至真至美的藝術體驗。在社會上層,王公貴族競相把藝術作為炫耀自己權勢的工具,希圖藉助藝術來擴大政治影響,因此不惜巨資來攀比競爭。文化藝術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發展,在古樸的民間舞蹈基礎上,一種新興的、帶有固定風格和基礎技巧的藝術形式——早期宮廷芭蕾誕生了。歷史上第一部大型芭蕾舞劇《王後喜劇芭蕾》上演於1581年,這是第一部較為完整的芭蕾舞劇,是為了法國王後路易絲·瑪格麗特與姚幼斯公爵的婚禮而准備的。該劇衣飾奢華,演出陣容龐大,演出長達5個多小時,可以說是芭蕾藝術的開山之作。該劇作者系義大利音樂家、舞蹈家博洛耶,他所創作的舞劇,並非為了表達故事或情節,而僅僅是為宮廷服務,為表現皇宮貴族的權勢、氣派和尊貴身份而服務。如在皇後潔白的長裙上綴飾一顆閃亮的寶石,足以表明皇宮貴族的奢華程度。這可視為芭蕾的濫觴。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產生之後都要進一步完善與發展,這樣才能擁有頑強的生命力,才能永葆藝術青春。在時間的洪流中,只有不斷結合新的時代特色,藝術才能起到「高台教化」的作用,芭蕾也是如此。
產生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芭蕾,17世紀末逐漸沒落,因為其存在的物質基礎——歐洲封建主義日漸敗落,作為上層建築藝術形式的芭蕾舞自然也開始頹敗。到了18世紀,因為工業化生產而崛起的英國新興資產階級逐漸邁上歷史舞台,於是芭蕾藝術復興了,並在18世紀後半葉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而存在。芭蕾藝術發展至今基本可以用三個階段來劃分:古典主義芭蕾時期、浪漫主義芭蕾時期、現當代芭蕾時期。
古典芭蕾舞
古典芭蕾是以古希臘、古羅馬民間的家族式舞蹈為基礎而萌發的,具有自然純朴的表演風格,而野外露天起舞則是其最明顯的特徵。
19世紀後半葉,古典芭蕾舞藝術在俄羅斯達到了鼎盛時期,取代法國成為世界芭蕾的中心。鼎盛時期,俄羅斯有以《睡美人》(1890)、《胡桃夾子》(1892)和《天鵝湖》(1895)三大舞劇為代表的一大批經典劇目,音樂作者均為俄羅斯樂壇不朽大師柴可夫斯基。被譽為「古典芭蕾之父」的法國芭蕾大師馬里斯·佩蒂帕從法國移居俄羅斯,對俄羅斯芭蕾藝術的發展可謂功不可沒。他先後創作了54部完整的芭蕾舞劇,復排了17部傳統芭蕾舞劇。除以上三部驚世之作外,他還排有《唐·吉珂德》《舞娘》等劇目。此外,佩蒂帕還創立了雙人舞和性格舞兩大舞蹈形式。
俄羅斯的古典主義芭蕾,以其日漸強大的政治經濟為背景,一改法國貴族的嬌貴習氣,雄渾剛勁,力量逼人,更添加了俄羅斯人的個性特徵,一度代表了世界芭蕾的頂級水平。如果說浪漫主義芭蕾以柔美見長,那麼古典主義芭蕾則是以力量和劇情取勝。
浪漫芭蕾舞
19世紀初期,舞劇多以描繪仙女及超自然靈體為主導方式,後來演變為突顯各種靈體的專門藝術,這一階段產生的舞劇情節浪漫,亦幻亦真,因此這一階段被稱為浪漫主義階段。
巴黎作為芭蕾的活動中心,先後出現了以《仙女》(1832)、《吉賽爾》(1841)和《葛蓓莉婭》(1870)為代表的一大批傳世經典。這個時期芭蕾在舞劇題材上創造的童話取向,在審美觀念上奠定的「輕盈飄逸」感覺,在動作上確定的「垂直挺拔」姿態,對以後的芭蕾創作、訓練、表演與欣賞,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上演於1832年的經典芭蕾舞劇《仙女》,女主角塔里奧妮開創性地使用特製舞鞋,並使用腳尖跳舞,成為傳世典範。此時的芭蕾,早已從宮廷轉至民間,上演於各大劇場,優秀的女演員更是層出不窮。裙子日漸短小、姿態日漸輕盈等逐漸成為浪漫芭蕾的標志。浪漫主義芭蕾藝術堪稱芭蕾發展史中最重要的階段。
現當代芭蕾
到了20世紀中期,芭蕾舞傳統模式和技巧逐漸被打破,動作日趨多元化,舞劇也脫離了劇情的限制,成為情感表達的工具,這種糅合了多種現當代元素的舞蹈形式被稱為現代芭蕾。
芭蕾自15世紀發端,先後走過了樸素的席間芭蕾、華美的象徵主義芭蕾(浪漫主義芭蕾)、莊重的古典芭蕾、新鮮而充滿活力的現當代芭蕾這些歷程。然而,這種線形遞進式的發展,並不是每一階段都徹底停滯死亡才發展到下一階段,而是一個歷史階段逐漸覆蓋、逐漸替代下一個歷史階段,循序漸進地進步。
芭蕾形態則籍此逐步演進、升級而日臻完善。20世紀芭蕾的發展進入多元化時代,出現了風格多樣而互動、流派爭妍且融通的態勢,用圖標表現則呈傘型焦點輻射狀。現代探索型新作魅力四射,19世紀經典舞劇依舊風光,交響芭蕾與戲劇芭蕾並行不悖,長篇巨著和精緻小品相映成趣,各民族文化的注入使得芭蕾愈加異彩紛呈。
芭蕾藝術不斷地發展,一次次衰敗又一次次興盛,經過歷代藝術家結合時代特色對其進行改革,至今依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說明芭蕾長時期以來建立的科學、完整的訓練體系確有其獨到之處。同時,芭蕾的改革也說明了其具有廣闊的包容性和吸納能力。包括芭蕾在內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在生存為第一要務的指引下,必須不斷發展、創新、適應新時期的需要,適應受眾的感官需要,在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同時,起到引導藝術欣賞品位的作用。只有這樣,芭蕾才可以長盛不衰。可以設想,芭蕾今後的發展,必然要進一步吸收時代精神和接受文化滋養,也只有如此,芭蕾這一藝術形式才能恆久地發揮其藝術魅力。建議你看一本書 【芭蕾的審美取向與價值】 我的回答還滿意么